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后进生转化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8 09:42:51

后进生转化总结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1)

1、摸清班级学生素质结构,建立后进生档案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从外因上看,主要是家庭、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从内因上看,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是非能力差,意志薄弱,性格孤僻等,都很容易成为后进生接受消极影响的内部动因。因此转化后进生,首先要找出他们在思想品德及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原因,了解后进生的思想表现、个性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为每个人建立个人档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转化过程中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2、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欣赏每一个学生,细心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以此作为转化的突破口。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位学生,是大多数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常开小差,喜欢和老师对着干,生活中我行我素,学习成绩差,好象一无是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他喜欢打篮球,而且在校运会中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能力。所以我决定先让他当任班级的体育委员,并鼓励他多组织班级的体育活动,例如和兄弟班级的篮球赛、拔河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让他发现自己的价值,消除自卑感。随后通过与他谈心了解到,以前由于学习成绩差,长期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重视,所以有些自暴自弃,自我放弃。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他的行为已经得到了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感觉到自己也能为这个班级做出有益的贡献,心里非常的满足,犯错误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

3、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后进生由于在思想和学习上的暂时落后,常受到父母的训斥,同学的瞧不起,老师的冷落,因此,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强。但他们也是有思想、有自尊、有主见、相对独立的人,也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渴望融入集体之中。如果我们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对于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在批评他们时尽量注意语言的技巧,批评要含蓄,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能够有施展所长,取得成绩的天地。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2)

一、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学校领导能充分相信老师,鼓励老师大胆的探索各种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使得大家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能潜心于研究、实验;学校领导不唯成绩论成败也使得大家能以一个较为平常的心态来审视、解剖自己,不犯急功近利的错误,

二、采取具体的转化措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1、对学生采取 “一帮一”的措施。“学生一帮一”即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助一个学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课余、休息时间给予适当的学习指导与帮助。

2、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教师平时课堂多关注,课间及时辅导和利用晚自习时间专门辅导,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在班级中树立典型,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典型来诱导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3、取得家长与班主任的配合,及时沟通,给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方法的建议和意见,与班主任洽谈后进生一阶段表现。

三、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切实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认为这个学科值得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悟明理,感受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1、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只有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课堂语言才能 生动有趣,这样的课堂才能受到学生的喜欢,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才可能谈到提高学习成绩。

2、课堂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提倡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处处有语文。借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更容易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兴趣。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30-02

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是转化后进生。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的指导下,一学期的转化工作,深深地启发了我,让我认识到,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我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后进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我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没有处处对他们施予批评和处分,而是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二、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从六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是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后进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我们作为施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许许多多的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是“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后进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而没有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三、逐步要求,培养后进生的责任心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但决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和消极因素而降低要求,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后进生心灵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是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从而使他们培养做“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责任心,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

只有在培养了责任心以后,后进生的转化才有实现的可能。我个人认为,对后进生的逐步要求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而要严之有度,严中有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后进生的转化目标和期望,要切合个人的实际和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

四、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教师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2)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过程,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当然这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我坚信: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一心”唤“四心”,顽石变成金。

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各自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然而,一个班级肯定既有好生,又有差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老师,是千万不能因为差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的。因为后进生虽不多,但处理得不好的话,却对班级的建设消极影响极大。

总之,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并不是肥沃的田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要获得丰收,需要辛勤耕耘,加强田间管理,更需要温暖的阳光、湿润的雨露。只有教师的爱化为阳光、化作雨露,才能滋润出一批批破土而出的幼苗。对后进生,我们更要倾注爱心,以尊重、赏识唤起他们的进取心,以真诚、宽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努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力争上游、健康成长。只要我们从热爱学生的真诚愿望出发,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一定能更好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转化记录

学生:陈某

情况简介:该同学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考试的情况令人担忧,书写速度快,但是快中不能求好,字迹马虎,认字、写字的情况比较糟糕,但是该生性格随和,平时总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上课也能比较认真的听讲,爱劳动,成绩虽不太好,但是许多同学都乐于和他交往。

转化措施:

1、走近他,发现其闪光点,促其上进。

2、经常和他谈话,或下课时,或游戏中,让其中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让他体会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和关心。普遍的后进生对周围的人容易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不关你的事”戒备心理。若教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后进生,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实行心理封闭,听不进受不了。因此老师应该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

3、激活其乐学点。我经常将其找来谈心,给他补习功课,每天中午利用一定的时间帮助他学习。平时我加倍地关心他,安排好同学帮助他,他对学习的兴趣也愈来愈浓了。

4、对他不足之处我进行适当的批评。在没有得到学生的信任的时侯,特别是那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千万不要对学生进行当众批评,否则,就永远失去他对你的信任,你也很难挽救你的过失。当我发现他的作业仍然比较马虎,中午人比较少时,我就把他喊到一边,我先表扬了他近阶段的进步表现,问了一些学习情况,在气氛比较好时,我把他的作业本打开来,然后把一本做得很认真、清楚的作业本翻开,放在他面前,他的脸红了一下,我知道,我不必再多说了。

此后,我发现他课堂发言更积极了,思维更集中了,而且,有时拿书过来问我不理解之处,虽然有时的小测试他的测试情况不太好,但从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转入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够拿习题向我求教,积极完成我要求课外习题,说明前面我的教育还是算成功得。

学生姓名:李某

情况简介:说假话、欺骗家长老师同学是家常便饭,张口即来;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写作业或乱抄作业胡应付;不遵守纪律,迟到说话看闲书;学习没兴趣,基础又不好,成绩太差跟不上;自控能力差,学习习惯和态度都不好;家长不抱有希望,混到毕业为止,根本不管不问。

转化措施:

1、在班中为他召开主题班会,为他寻找闪光点,激发他的自信心。

2、在他的本上写一写激励性的评语,鼓励督促他。

3、一有进步就及时表扬,树立他的威信。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4)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对后进生的转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后进生的转化进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本学期的后进生的转化作以下的工作总结。 一、 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二、和谐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决定了育人的职责,教师时刻应以组织、教育和管理学生为己任,因此,对学困生在活动中要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掌握学困生的心态、心理障碍、思想负担、精神压力,以及教育启发的方式,耐心热情地替他们排忧解难,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荣辱牵动着老师的心理,老师的得失同样成为他们脸上“阴晴变化的招牌”,向他们无私地奉献出真挚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追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人格上与优等生平等相待,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要找准切合点,正面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教育。 三、培养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由学生学习责任性强弱和学习兴趣的浓淡来决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它的规律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而发生变化。”学生这个内因只有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发生变化。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营养,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兴趣,才能成为开发人的智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细细调查、研究、比较,掌握了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切中火候,对症下药。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5)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由于后进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要转化后进生,只有使后进生动情。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只有消除了后进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才能开展转化工作。日常生活中,我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教育,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二、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在原班主任那里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后进生的情况:双差生是哪些,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单差生是哪些,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在新的学期开学前,做到心中有数。

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三、对后进生要因势利导,坚持一分为二。

后进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有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上期,我班部分学生,不仅成绩差,纪律、习惯也差,时常扰乱课堂,科任老师意见也大,进行多次教育,常和家长联系,但效果不大。从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后进生受到了老师的爱护、信任,就会有一种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就会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6)

一、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后进生的基础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好,不愁吃穿,娇生惯养,父母放任自流或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二是弱能力型的后进生,即接受能力不强,听不懂教师的讲课,难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三是行为习惯不良,表现为惹是生非,搞恶作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贪玩,经常拖欠作业,学习自觉性差;四是品德不良,有小偷小摸与破坏公物的行为,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五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导致部分后进生越来越差。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说的少、练的少。表现的机会更少。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产生一种不敢表现自己和不敢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畏惧心理。有部分后进生还形成了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不作深层次思考,不去寻求其他答案或解法的从众心理和一切难题依靠教师的崇敬心理,长此以往,后进生更“后进”。所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又要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想、分析、整理的过程中,积极自主参与、思考、探索,敢于表现自我。教师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对待后进生要与对待优等生一样,对他们不歧视、不疏远,要关怀他们、亲近他们,用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流感情。针对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分清其主流和支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都要及时表扬与鼓励,坚定他们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不断完善自我。对他们的消极因素要掌握时机,因势利导,避免简单、粗暴的训斥。防止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对待后进生要像医生对待患者一样,要倍加关心,尊重、体贴他们。教师应以全面细致的爱护之情,一视同仁的尊重之感,有效地触动后进生的心灵。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7)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学科,以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现在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用友ERP-U8.72财务软件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软件,以企业相关案例进行实验。在近几年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综合性和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些业务的处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其中以自动转账功能的运用最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总结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找出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会计电算化期末自动转账的意义

期末自动转账是财务软件中一项强大的特殊功能。不同于传统手工转账,而是根据会计期末工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优势,将繁琐的期末手工转账转化为信息化自动转账。它的运用更适应现代高节奏的企业财务工作特点,以最简便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财务的要求。

二、会计电算化期末自动转账的流程

会计核算期末结账前,有许多成本、费用需要结转,转账分为外部转账和内部转账。外部转账指将其他子系统(如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存货核算等子系统)生成的凭证转入总账系统中;内部转账是在总账系统内部通过设置凭证模板自动生成的凭证。下面以用友ERP-U872财务软件为例对自动转账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自定义结转

会计月末时,经常需要重复做一些转账业务,比如:结转各种费用、计提折旧、计提借款利息等。自定义转账就是在转账设置时由自己设计一个凭证模板,包括凭证的摘要、借贷方科目、方向及金额计算公式等。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总账―期末―转账定义―自定义结转”命令,进入“自定义转账设置”窗口,在此设置“计提短期借款利息”的转账凭证。设置成功后,选择“期末―转账生成”命令,单击“确定”按钮,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保存后凭证左上角显示“已生成”字样,这是自动转账凭证的标志。

(二)销售成本结转

销售成本结转是月末根据商品销售数量和商品的平均单价计算各类商品销售成本并进行结转。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比较复杂,特别是企业销售多种商品,又必须分别计算各种商品的销售成本时,若采用销售成本结转功能模块,可以准确、快速地实现销售成本的自动转账。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成本结转”命令,进入“销售成本结转设置”窗口,只要选择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三个科目对应的科目编码并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设置,进入“销售成本结转设置”窗口,操作方法与自定义转账生成基本相同,只是转账类型选择“销售成本结转”。

(三)汇兑损益结转

汇兑损益结转用于期末自动计算外币存款、外币现金、外币结算的各项债权债务账户的汇兑损益,并在转账生成中自动生成汇兑损益转账凭证。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期末--转账定义--汇兑损益”命令,进入“汇兑损益结转设置”窗口,系统列出所有具有外币核算的会计科目。输入“汇兑损益入账科目”,并对需要计算汇兑损益的科目进行选择,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操作方法同上,选择转账类型“汇兑损益结转”和外币币种。

(四)期间损益的结转

期间损益结转是月末将所有损益类科目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中,以便计算当期经营成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中,企业期间损益结转业务原理一致,共性较强,因此软件开发商已在系统内部设计好结转规则,用户只需输入“本年利润”科目的编码,系统即可自动定义该凭证模板。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结转”命令,进入“期间损益结转设置”窗口,选择本年利润科目。转账类型应选择“期间损益结转”。

四、期末结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期末自动转账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实验时,由于对转账设置和生成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不够了解和注意,在实践环节经常出现错误,致使上机操作无法正常进行。现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自定义结转公式错误

进行自定义结转定义时,需要设置分录公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公示设置错误”的提示。这是由于公式理解错误、公式设置格式错误导致的。公式设置作为自定义转账设置的关键环节,就算一点小失误,都会造成自动转账生成的凭证与应得到的正确结果大相径庭。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取数函数和不同公示的设置讲解。

(二)销售成本结转无法正常进行

进行销售成本结转设置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集中出现两种错误:一是提示“库存商品科目、商品销售收入科目、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的科目结构不同”,造成设置不成功;二是提示“收入科目贷方余额>库存科目期末数量余额”,造成无法生成转账凭证。出现上述原因在于“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这三个科目的结构不相同及期初余额没有录入库存商品的数量。销售成本结转设置要求科目结构必须相同,即所有明细科目一致且都是数量核算,将三个科目增加明细账时可以使用会计科目维护中的“成批复制”功能,它可以准确、快速地实现上述要求。此外,在数量核算下,期初余额中必须录入库存商品数量及手工录入“确认销售收入”的凭证时必须输入产品的销售数量,才能在月末自动生成销售成本结转凭证。

(三)汇兑损益结转数据错误

汇兑损益结转的设置需要两个汇率:记账汇率和调整汇率。月初操作时,在“基础档案--财务--外币设置”中设置记账汇率,月末汇率发生变化,在外币设置处设置调整汇率,调整汇率与记账汇率的差额,即可作汇兑损益凭证。有些同学在汇兑结转时没有数据生成,是调整汇率没录入,到“外币设置”中录入即可。

(四)期间损益转账生成的金额错误

损益转账定义设置正确,生成凭证后发现数据与实际不符,期末转账业务的数据大多来源于账簿,在生成期末转账凭证前必须先将其他业务登记入账。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在处理期末转账业务前,必须将其他经济业务审核并记账,相关转账凭证才能生成,否则就会导致取数错误。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将本月填制的所有凭证审核记账,其次生成期间损益结转凭证,这样生成的凭证数据才不会出错。

五、结论

教学过程中期末处理自动转账,可以提高会计系统的工作效率。但在设置和生成过程中不注意数据间的关系和转账生成顺序,会造成凭证无法生成或生成数据错误,影响后续工作顺利进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程序,掌握操作要点,力争全面掌握这一重要功能,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效率。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 R73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b)-0026-06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状甲状腺癌(PTC)和滤泡状甲状腺癌(FTC),其组织分化较好,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预后一般较好,但仍然有一定的复发和死亡率[1]。据国际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各国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已成为世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北美及亚太地区已经成为排名前10名的常见的恶性肿瘤。关于影响DTC预后的因素,至今仍有很大争议。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因素对DTC预后的影响,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病理学诊断为DTC的患者;②提供较详细的病例资料,进行随访并提供相关资料的10年生存率。排除标准:①试验设计存在明显缺陷的文献、重复发表的论文、综述、会议论文;②失访率过高,超过20%。

1.2 文献检索

以“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影响因素”为中文主题词或关键词,以“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OR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s”、“prognosis”、“ influence factor”为英文主题词或关键词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Medline、OVID、Cochrone library、SciVerse ScienceDirect数据库。检索从建库到2013年9月的全部文献。

1.3 资料提取

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全文,对资料进行提取。提取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分段、肿瘤大小、病理分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复发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对纳入的指标进行分析,先对纳入资料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决定采用固定效应法或者随机效应法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每个指标的OR值和95%CI。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资料概述

根据上述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2篇文献[3-15],其中中文文献9篇,英文文献3篇。共纳入患者4140例,其中男1202例,女2938例,男女比约为2∶5。所有纳入的文献均为回顾性研究,其一般情况见表1。

2.2 不同因素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0年生存率的影响

2.2.1 性别 共纳入资料12篇[3-14],其中,女2938例,10年生存人数2710例,总生存率为92.2%;男1202例,10年生存人数1038例,总生存率为86.4%。Meta分析结果可得,I2=34%,χ2=16.72,df=11,P=0.1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OR=1.94,95%CI=[1.56,2.41](P < 0.05),菱形位于无效线的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性别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后有影响,且女性患者的预后比男性要好。见图1。

2.2.2 年龄 共纳入资料4篇[9,11-13],其中,纳入年龄

2.2.3 病理类型 共纳入资料10篇[3,5-10,12-14],PTC患者2894例,10年生存人数2655例,总生存率为91.7%;纳入FTC患者685例,10年生存人数为623例,总生存率为90.9%。Meta分析结果可得,I2=39%,χ2=14.67,df=9,P=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计算OR=1.13,95%CI=[0.84,1.53](P=0.42),菱形跨过无效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病理分型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后有影响。见图3。

2.2.4 肿瘤大小 共纳入资料8篇[3,5,6-8-9,12-14],其中,肿瘤直径≤4 cm的总纳入1653例,10年生存人数为1530例,总生存率为92.6%;直径>4 cm的总纳入266例,10年生存人数为211例,总生存率为79.3%。Meta分析结果可得,I2=0%,χ2=6.15,df=7,P=0.52,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计算OR=3.69,95%CI=[2.58,5.28](P < 0.05),菱形位于无效线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肿瘤大小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的预后,且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较>4 cm着预后好。见图4。

2.2.5 淋巴结转移 共纳入资料9篇[3,5-6,8-9,11-14],其中,淋巴结转移患者1227例,10年生存人数为1038例,总生存率为84.6%;无淋巴结转移患者976例,10年生存人数为870例,总生存率为89.1%。Meta分析结果可得,I2=60%,χ2=19.94,df=8,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式;计算OR=0.56,95%CI=[0.30,1.04](P=0.07),菱形跨过无效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淋巴结转移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后有影响。见图5。

2.2.6 远处转移 共纳入资料9篇[3-6,8-9,12-14],其中,纳入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共121例,10年生存人数为75例,总生存率为62.0%;纳入的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共1872例,10年生存人数为1725例,总生存率为92.1%。Meta分析结果可得,I2=31%,χ2=11.67,df=8,P=0.17,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计算OR=0.13,95%CI=[0.09,0.20](P < 0.05),菱形位于无效线的左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远处转移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一个因素,且无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见图6。

2.2.7 复发 共纳入文献8篇[3-6,8-9,12-13],其中,纳入有复发的患者229例,10年生存人数为188例,总生存率为81.9%;纳入的无复发的患者1544例,10年生存人数为1436例,总生存率为93.0%。Meta分析结果可得,I2=0%,χ2=0.57,df=6,P=1.00,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计算OR=0.32,95%CI=[0.23,0.51](P < 0.05),菱形位于无效线的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复发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一个因素,且无复发患者的预后较好。见图7。

3 讨论

DTC是甲状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全部甲状腺肿瘤的90%左右,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显示,DTC发病率在法国男女人群中平均每年上升6.29%~8.19%[15-17],其在国内的数据也不容乐观[18]。因DTC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临床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为困难。虽然细针针吸细胞学(FNA)活检可以为DTC提供术前病灶病理组织学诊断,且其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高,达90%左右,但FNA的操作对病理医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推广普及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在我国,超声诊断仍是其主要的临床诊断工具。有学者提出将这两种检查方法联合运用,这可能是DTC诊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19]。对于那些术前没有确诊的患者,可在术中行常规快速冷冻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就DTC的治疗而言,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这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关于手术切除的范围、颈淋巴结清扫适应证和范围等都还存在很大的争议[20]。国外有不少学者认为对于DTC应采取全切或次全切术并在术后辅助放疗和TSH抑制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21-22]。李铎伟等[23]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将DTC的手术方式分为甲状腺全切除术 (TT)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PT)两种,分别对副损伤、复发率、生存率三项指标数据进行Meta分析后认为,在对DTC患者进行手术前应根据其危险等级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能盲目地对所有D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对于低危组患者,手术切除范围应相对保守;而对于高危组患者可以扩大切除范围,以期最大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牟达等[24]对治疗DTC肺转移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接受治疗和未接受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74.9%比27.1%)和10年生存率(60.8%比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认为治疗能够明显提高DTC肺转移的生存率。

本文对可能影响DTC预后的7个因素(年龄、性别、病理分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复发)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远处转移、复发都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且女性患者、年龄

3.1 性别与预后

DTC多见于青年女性,目前的研究一致认为性别是影响DTC预后的一个因素。本次Meta分析也证实了上述结论(P < 0.05),且认为女性的预后比男性要好(OR=1.94)。但关于性别是否是影响DTC预后的独立因素,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孙毅等[25]对146例DTC患者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性别是影响DTC预后的因素,但并非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这与任光辉等[26]的研究结论相反。为进一步明确其结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

3.2年龄与预后

目前一致认为,患者确诊时的年龄是影响DTC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年龄分界点多采用国际抗癌协会公认的45岁,45岁以下的患者的预后比45岁及以上者要好,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同。Shaha等[27]分别研究45岁及以上和45岁以下组DTC患者的10年生存率时发现,两组生存率分别为96%、76%,45岁以下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45岁以上组。曹俐等[28]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关于年龄是否是独立因素,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6,12],亦需要进一步论证。

3.3 病理分型与预后

就甲状腺癌而言,DTC的预后要好于未分化的,这已经得到公认。但就DTC而言,尽管PTC和FTC在生物学行为方面有一定差别,但国内外诸多文献[28-31]均表明两者的预后和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别。本文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目前,有许多学者提出对其进行亚型分析,以期进一步分析不同亚分型与DTC预后的关系,结论尚不统一,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3.4 肿瘤大小与预后

国外的预后评分系统如AMES、AGES等均显示肿瘤大小与预后有关。孙毅等[25]通过肿瘤大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对比,认为肿瘤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一个因素,但并非独立因素,这一结论与任光辉等[26]的研究相同。

3.5 淋巴结转移与预后

D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46%~84%[32]。关于其是否是影响DTC预后的因素,还存有争议。任光辉等[26]分析160例DT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而本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05),尚不能认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DTC预后的因素。

3.6 远处转移与预后

远处转移对DTC的预后具有明显的影响。Jatin等[33]的资料显示,有远处转移患者的死亡率为33%,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者(4%)。Shaha等[27]对DTC患者有无远处转移的10年生存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远处转移组的生存率为90%,明显高于有远处转移组(46%)。本文的分析也证实了上述的结论。

3.7 复发与预后

复发和预后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一般认为复发间隔短、频率高者预后较差。陈福进等[13]对146例DTC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但亦并非独立因素,这与陈勇军等[12]的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通过Meta分析,对常见的影响DTC预后的因素有了一定认识,为临床DTC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DTC自身的特点,其纳入的文献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缺乏前瞻性、多中心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为了提高系统分析的质量,还需要尽可能地多搜集一些高质量的文献,以期做出更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Baillie JK,Thompson AA,Irving JB,et al. Oral antioxidant supplementation does not prevent acute mountain sickness:double blind,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QJM:Monthl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2009,102(5):341-348.

[2] 陈祯勇.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3,19(2):12-13.

[3] 唐韬,谭海东,黄林平.影响中青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0):1-4.

[4] 李会政,唐平章,徐震纲,等.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及预后[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2008,15(1):15-18.

[5] 孙传政,陈福进,曾宗渊,等.少年和青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生存分析[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8):595-600.

[6] 黄志勇.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3):428-430.

[7] Tzavara I,Vlassopoulou B,Alevizaki C,et al.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832 cases from Greece [J]. Clinical Endocrinology,1999,50(5):643-654.

[8] 孙传政,陈福进,曾宗渊,等.小于45岁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1):29-31.

[9] 李秋梨,陈福进,曾宗渊,等.T1-3N0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及其疗效分析[J].癌症,2008,27(3):299-303.

[10] Thoresen SO,Akslen LA,Glattre E,et al.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1,055 cases [J]. BR J Cancer,1989,59(2):231-235.

[11] Pelizzo M,Toniato A,Boschin I,et al. Locally advance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a 35-year mono-institutional experience in 280 patients [J]. Nuclear Medicine Communications,2005,26(11):965-968.

[12] 陈勇军,刘谨文,张林,等.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1):1049-1052.

[13] 陈福进,李秋梨,曾宗渊,等.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多因素预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27(1):104-108.

[14] 靳士强,孟玉梅.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8):150-151.

[15] Colonna M,Bossard N,Guizard AV,et al.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thyroid Cancer in France:incidence,mortality and survival [J]. ANN Endocrinol:Paris,2010,71(2):95-101.

[16] Schvartz C,Bonnetain F,Dabakuyo S,et al. Impact on overall survival of radioactive Iodine in low-risk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patients [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2,97(5):1526-1535.

[17] Sipos JA,Mazzaferri EL. Thyroid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ognostic variables [J]. Clin Oncol(R COLL Radiol),2010,22(6):395-404.

[18]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上海市市区恶性肿瘤发病率[J].肿瘤,2010,30(6):554.

[19] 高明.国内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方向和对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5):376-379.

[20] Kinder BK.Well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Curr Opin Oncol,2003,15(1):71-77.

[21] Mazzaferri EL,Jhiang SM. Long-term impact of initial surgical and medical therapy on papillary and 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1994, 97(5):418-428.

[22] Sherman SI. Thyroid carcinoma [J]. Lancet,2003,361(9346):501-511.

[23] 李铎伟,车向明,刘俊松,等.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选择的Meta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5):526-531.

[24] 牟达,马晓娟.放射性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疗效及其主要预后因素的系统评价[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25(3):250-254.

[25] 孙毅,寇文欣,赵化荣,等.新疆14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防治杂志,2012,19(3):223-225.

[26] 任光辉,马斌林,耿中利.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因素分析(附160例病例)[J].新疆医学,2007,37(1):6-9.

[27] Shaha AR,Shah JP,Loree TR. Low-risk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J]. Ann Surg Oncol,1997 ,4(4):328-333.

[28] 曹俐,陈周,李定军.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7):240-241.

[29] 谭介恒.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国内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8):2986-2988.

[30] Shaha AR.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less than totol thyriodectomy[J].Ann Surg Oncol,2002,7(5):379.

[31] 周国林.不同外科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3,19(5):944-945.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9)

一、引言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0.3%,农业的发展对我国至关重要。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却要生产出满足1/5世界人口需要的农产品,农地的生产效率十分重要。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管理的决定》,决定允许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在此之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逐渐加快。我国土地流转规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发展缓慢,土地流转面积仅仅占家庭总承包土地面积的1%左右。从2004年开始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政府颁布法令支持下,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在政府的鼓励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把1995~2014这20年的农业总产出与农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比例绘制成折线图,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出值和土地流转规模趋势一致。本文大胆假设土地流转是现阶段农业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此假设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中土地流转特指农地流转。

二、影响农业产出增长的因素

根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产品供给理论,影响产品生产的因素有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自然资源投入、技术进步以及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税收以及财政补贴等。土地和劳动是最早影响农业生产的两个因素,在1995~2014年,我国耕地面积总体变动不大,投入农业的劳动力在不断降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早期的简单生产方式已经不再与农业发展相适应,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的资本投入,资本投入增加可以加速农业发展,1995~2014年间我国农业资本投入逐年增加。在农产品价格方面,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此稳定粮食价格,维护农民利益。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也带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即农业的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2006年之前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以及契税、烟叶税六项构成了农业各税,2006年1月1日我国政府通过废除《农业税条例》,不在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牧业税及农业特产税,故2006年之后我国农业税只包括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以及烟叶税。政府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近年来逐年递增,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农业产出增长的作用,从理论方面分析其对于农业产出增长的具体影响途径,根据产权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土地流转实际上是对农业生产要素土地的优化配置,通过把土地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纳入市场经济中来,使其受市场机制的配置优化作用以产生帕累托改进。并且在对土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对农业生产的其他生产要素,诸如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投入等,进行了资源整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土地流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产出增长。

三、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我们把影响农业增长的几种因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之比、农业税收比重、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以及土地流转规模,与农业产出构建一个生产函数,从而来实证分析这几种因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具体影响力度。这几个因素中的资本我们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投入总量和投入机械总动力来衡量。故生产函数形式为

Y=F(land,labor,mecha,fert,pr,tr,fs,lt)

农业总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Y,数据我们选取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农业部门的农业总产值。函数等式右侧是解释变量,我们一共选取了8个,land指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投入,我们不选用耕地面积而用当年的播种面积作为具体数据。labor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我们用农业产值占整个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乘农林牧渔总的从业人数计算得到。mecha指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动力投入,fert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肥总量,机械投入我们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来衡量,化肥投入则是用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体现。pr指的是农产品价格变化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之比,我们以1994年为基期,通过农业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计算得到。tr指的是农业税收占农业总产出的比重,fs指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总的财政支出的比例,lt是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流转指标,来表示土地流转规模的变化。上述各个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以及统计局官方网站的年度数据。土地流转规模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部的《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全国农村固定观测点调查数据汇编》以及土流网的统计数据等多种统计资料。具体的农业生产函数,我们采取经过对数变形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相应的其计量模型为lnY=C+α1lnland+α2lnlabor+ α3lnmecha+α4lnfert+α5pr+α6tr+α7fs+α8lt+ε

C槌J项,ε为计量模型的随机扰动项。每一个变量前面的系数表示这个变量对农业产出的作用份额。

四、计量结果及分析

我们采取OLS方法,根据1995~2014年我国相关数据,对我国这20年间的农业增长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分析。模型回归系数估计值及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调整后的拟合优度Ajusted-R2的值为0.997111,说明模型离差平方和和回归平方和十分接近,模型对因变量的拟合很好。F统计值为820.6055,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模型建立的回归方程整体上是统计显著的,模型选取的解释变量可以对我国农业产出这一因变量进行较好的解释。DW=2.229982,表明模型回归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现象。我们同时对模型进行了相关图检验和LM检验,结果均表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通过表1可以看出,fert、pr、tr以及lt这四个解释变量的t统计值在0.01的置信水平下统计显著,即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农产品价格变化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之比、农业税收占农业总产出的比重以及土地流转规模这四个因素对农业总产出增加作用显著。

接下来我们根据上述模型回归结果中得到的系数估计值,结合1995~2014这20年中每个解释变量的增长对农业总产出的增长进行定量分析,更加详细的说明每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

表2中变化率用来说明每个解释变量1995~2014年的变化水平,增长贡献即为每个变量的变化水平和各自回归系数值的乘积,对产出的影响程度我们用每个变量的增长贡献占农业总产出增长的比例来刻画。1995年至2014年这2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加了3.6倍之多,且增长速度在2004年之后明显加快。从表2中的数据结果可知1995~2014年阶段对农业产出影响程度最重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投入,但是化肥的使用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是土地流转规模。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对农业产出有着显著影响,近12%的农业产出增长由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带来。农业税改革,激励了农民的生a积极性,为农业经济增长贡献1.9%。最后,我们在实证结果中看到从1995~2014年总体水平来说劳动力、机械投入、农产品贸易条件以及农业财政支持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是为负值。农业就业人口即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如果这时个人生产效率没有提高,势必会造成农业总产出的下降,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表现为负值。农产品价格变化和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之比下降,说明农业产品价格提升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增加程度要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造成的成本增加程度,从而给农业产出带来消极影响。农业生产中的机械投入和财政支持对农业产出的作用表现为负值却是实证进行之前没有被预料到的,我们只能从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还未达到一定程度,机械动力的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以及土地投入等各个方面尚未协调等方面对其进行解释,此外农业财政支持也许是财政支持可以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总之这两者我们在本文中不做过多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土地流转带给农业产出增加的积极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数据收集、建立模型对农业产出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在农业生产中,化肥投入和土地流转对农业产出增长有着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化肥投入的增加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土壤、水资源、空气等造成污染,故我们应该更重视土地流转对农业增长的突出作用,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农业产出的关键和发展方向。

我国现在土地流转市场依然有待完善,我国土地流转规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强化意识,建设市场平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其对农业产出的增收作用。针对我国土地流转质量有待提高,流转模式和流转用途单一化,土地流入多为散户,流转过程不规范等问题,本文具体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市场,强化农民流转意识。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我国政府需要加强市场中介组织建设,使土地流转更为便捷。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促使部分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民产生土地流转意愿,扩大土地流转的规模。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确保农民的土地产权稳定。

第二,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意愿。我国土地流转模式以转让、转包、出租为主,这三种模式具有简单便捷的好处,但也有容易产生纠纷、收益不高、期限用途受限制等缺点。在当前互联网经济和金融经济取代以往经济模式的新时代,政府应鼓励农民以抵押、入股、信托等新兴模式流转土地,并完善这些模式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农民权益,提高土地流转效益。

第三,促进农户和农业企业之间的土地流转。农户和农户之间小规模的土地流转对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的作用有限,而企业有资金有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且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交易一般更为规范,具有明确的书面合同,可以更好地确保农民利益,减少纠纷。

第四,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完善相关纠纷解决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合理的土地流转合同范本,帮助流转双方确定责任义务,做好土地交易的核实、备案以及流转合同登记工作。在土地流转纠纷产生之后,做好双方调解工作,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仲裁机制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量降低土地流转纠纷对流转双方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冒佩华,徐骥.农地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收入增长[J].管理世界,2015,(05).

[2]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2010,(07).

[3]乔榛,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6,(07).

[4]陈远远,安详生,凌日萍.土地流转对农民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078).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10)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依据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角度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2010年2月3—7日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专题研讨班。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它作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线,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新的发展中中国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我国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从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资源问题——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从小到大课本上讲的:地大物博。现在我们改一个字地大物溥。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三位,但人均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6位,但人均水平是全球的1/4(25%);我国的耕地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四位,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126位,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以下。能源资源——三大常规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从煤来说我国总量在全球第三,但人均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确实是总量大,人均少。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2009年来超过50%。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21世纪的发展中我们突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我国现在生态环境的态势:局部改善,总体恶化。三大常规性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污染(垃圾污染)和荒漠化严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现在是世界第一;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按我国的统计现在美国第一,我国第二。若干年后我们可能超过美国。现在面临着和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压力:一是国际责任方面的压力。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以生态环境为借口对我们中国设置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低排放,低污染。才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真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的现实要求。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的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一是速度的调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在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2002—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4.4%,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个中等偏上的水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2003—2007年,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外部环境比较好。但是,2009年全世界的经济是负增长,2010年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达到2%,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较低,2009年美国、欧元区等16国、日本都是负增长,美国占全球总量的25%,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之和是全球总量的50%~60%,如此比重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很难带动世界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美国人高消费。中国人光挣钱不花钱,美国人挣钱不多,花钱很多。这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失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乏力才引起的。今后若干年内美国等西方国家消费率会有所下降,人们也总结经验了,得向东方国家学,向中国学存点钱,储蓄率上升,意味着国际市场需求量会相对缩小,三是贸易格局的调整。全球贸易的增速会下降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强化。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怎么样适应这些新特点,如何适应全球发展的新的挑战,只有一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不管是从中长期发展和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看,还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迎接全球经济新挑战的现实要求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能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

(1)经济发展的内容。在很长的时间内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从全球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少10~20年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前,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加区分。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一定的时间里,也有这种看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什么?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部门的实物增长和服务部门的劳务增长在内的实际产出的增长。

在一定的时期以后,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加,经济活动的规模有所扩大,但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变好,甚至恶化,收入分配状况没有变好,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了,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过10~20年较高增长后,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所谓失去的10年。这种发展的实践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经济发展到底等同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最后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发展是什么?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包括gdp的增长,还要包括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高度化演进。用我国的语言就是优化升级。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制度创新等所有内容在内的经济进步的一整个社会过程。

(2)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实际产出量的增加。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劳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结合的方式、消耗的方式并产生效益的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进行收入分配的,表现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等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总体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收入分配的更加公平合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些内容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转型。它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重要的角度,更全面的对我们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总体认识。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和路径选择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矛盾。①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2001—2008年我国的进口率从2.1提高到7.9,外贸依存度从38.9提高到59.8,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3.5,消费率由61.4下降到35.3,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是世界上所有经济体中最低的。投资严重偏高,投资率高,出口率高,关键是储蓄率高,在储蓄率保持高水平的情况下,想要压低投资和减少进出口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储蓄率高?有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人口结构和居民的消费结构。二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三是经济体制和政策因素。②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还出现了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高潮,为什么大家对发展重化工业这么感兴趣?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还是我国的财税体制对工业发展有激励作用。地方政府为什么愿意搞重工业?因为它投资规模大,增加值率大,增值税率大,对gdp作用大,效益大。如果地方政府不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话,可能会发生变化。③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④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同步增长。⑤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但我们的发展理念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①转速度。从高速的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持续和稳定适度的增长转变。②转需求。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力足扩大内需为主,把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③转支撑。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④转资源。从资源支撑(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⑤转结构。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来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标准。一是调整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二是调整政府与居民收入的分配关系。三是调整居民与企业的收入关系。

后进生转化总结篇(11)

一、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已成趋势

(一)东部地区不得不进行产业转移

最近十几年来,东部江浙沪等省市的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尤其是江浙两省,此外厂商数量也不断增加,以致东部经济环境日益拥挤,直接后果就是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急剧上升,资源、能源供给的日趋紧张,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发展日益失调,东部地区各省市在这种种压力下,只有把丧失优势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才能轻装上阵,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实现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实现本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陈建军选取浙江省105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不同所有制)作为样本,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样本单位中,58.1%已经进行了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55.24%表示在最近1到2年内有可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59.05%表示在未来的两到五年内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67.62%表示将来5到10年内具有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意向。这项调查表明,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发展,众多企业迫于外在压力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不得不选择移出浙江,而中西部地区将是他们不错的选择。

因此可以说,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呈现出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各方面条件来看,也已经基本具备了转移的可能性。

(二)中西部地区承接条件日趋成熟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各省的产业转移正进入微妙的战略机遇期。中西部地区各省在很多项经济数据上的表现都比东部地区好。2009年底中西部各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均比东部地区要高,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6.06%和16.02%,而东部地区是15.18%。2009年底中西部地区各省市的外商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也远远的超过了东部地区各省市,东部地区增速为5.37%,而中部地区为11.22%,西部地区为10.6%。再者,从工业生产增加值的增速来看,2008年上半年,东部地区为15.73%,而中西部、中部、东北3个地区各为19.74%、21.41%、19.0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二、产业转移大浪潮尚未袭来

(一)东部地区仍是出口及外商投资集聚地

产业转移要顺利进行,必然是有不同地区产业梯度差的存在,但并不是只要存在产业梯度差,产业转移就会发生。产业转移最终是否会发生,一方面受产业转出地推力和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看产业转入地的推力和拉力作用,正是在这两种力作用强度,决定产业转移最终是否会发生。东部地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一些产业结构层级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大规模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众所周知,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丰富且具有政策优势。就现下的情况而言,东部沿海地区仍然聚集着绝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2008年,全国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总数的90.8%分布于东部十一省市(京津冀辽鲁苏浙沪闽粤琼),分布于江浙沪两省一市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更是占到了全国总数的38.9%,比上年增长了2.8%;东部十一省市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当年全国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2.1%,达到123052.66亿元,。再从就业人数占当年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看,2008年,东部十一省市比例为63.8%,其中鲁、苏、浙、沪、粤四省一市占比就达到44.4%,各比去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和8.21个百分点。如果再从外贸出口总额角度来看的话,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2008年全国货物出口总额为143069307万美元,增长了17.48个百分点;仅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的货物出口总额就达到了57372644万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还要多。以上数据表明,东部地区仍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出口地及外商投资地,尤其是江浙沪两省一市。

(二)城市化与就业结构的滞后,阻碍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专家一直预期的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浪潮之所以迟迟没有到来,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