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1:42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1)

惊起一层漫漫绿色。

高高铁塔、层层配电网络上,

悬挂着一幅幅检修线路工人忙碌的景色。

风 , 用温情的手在电线上弹奏着

欢快的乐章,在寂寥中

为茫茫沙海里的工人们唱响一首伴奏曲,

荒芜人烟的戈壁

因他们的存在而顿增生机勃勃的昂扬气色。

为了让沙漠边的小城能有不夜的亮光,

为了千万劳动者能安全连续地运用电能

去建设祖国,

我们的电业工人

起五更 归月色 战沙暴,

巡线,检修,消缺

从不毛之野到喧嚣的街头闹市,

从架空线到地缆的每个角落,

细心检查 ,

不让每一个隐患从眼前滑过……

这就是光明使者

为自己劳动者的节日献上的

最真的赞歌!

五一劳动节诗歌二站在红五月首端

深入劳动者中间

感悟阳光里那跳跃的音符

一不小心

滴落下来

打动了无声的果林

沉寂的大地上

顿时 响起劳动的那支劲歌

回荡在亿万劳动者心中

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

震落满树鸟声 铺红挂彩的早晨

情不自禁 阳光 雨露 春风

催开着城市的文明之花

催长着乡村的劳动之果

满眼的美景 在飘飞的音符下

欢快传唱着劳动之歌 劳动之歌

带来春播的佳音

捎去夏耘的希冀

令大地充满诗情

任金秋点染画意

劳动之歌 永唱不衰

音符般自地底不断拱出

丰硕的果实 味美 香甜

五一劳动节诗歌三家政服务员

酱醋油盐饮食茶,护幼扶老涮洗擦。

巧手烹调香饭菜,勤谨浇开醉心花。

牛奶配送员

应时按点快奔波,大桶装满小瓶搁。

季约日送随召唤,情系于行奶鲜活。

报刊零售员

立起亭台开扇窗,未曾铺张不潢装。

众刊精品操情冶,群科闪耀慧新光。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2)

同样和孔子相关,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幽兰操》,相信大家都听过。其曲原名《猗兰操》。关于其来源,宋郑樵所著《通志》卷四十九《乐略》第一章有述:“《猗兰操》亦日《幽兰操》。世言孔子作。孔子伤不逄时,以兰荠麦自喻,且云:我虽不用,于我何伤?言霜雪之时,荠麦乃茂,兰者取其芬香也。今此操只言猗兰,盖省辞也。”

有诗如此,有乐如此,夫复何求?由此可见,诗歌与音乐确实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此《尚书・虞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此外,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与音乐也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众所周知,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即劳动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后来诗歌逐渐脱离了劳动生产,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可是诗歌还是和乐演唱的,如汉朝乐府诗的出现可见一斑。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音乐与诗歌教学融合

长期以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总习惯于清读或者在网上下载朗读配音,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讲授技巧、手法。而音乐的作用可以点燃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穿越时空,与《国风》《离骚》共舞,与唐风宋韵元曲共鸣。有如此激情,何愁学生不会喜欢诗歌?

1.利用现有的音乐资源,引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无论是古体诗、近体诗还是现代诗,如果教师能把诗歌唱出来,那么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就能油然而生。其实,把诗歌改编成歌曲的例子有很多。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陆游的《钗头凤》,岳飞的《满江红》,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水调歌头》,孔子的《幽兰操》等等。可以想象,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一起伴着悠扬的旋律,唱起雅致的诗歌,仿佛刹那间置身诗风氤氲的先秦,重温诗歌巅峰的唐风宋韵,与生同乐,优哉游哉!

2.尝试配乐朗读,开启诗歌教学的大门

朗读诗歌,可以配上相应的音乐。笔者在教学杜甫的《咏怀古迹》时,有感于王昭君的悲惨身世,尝试寻找不同的配乐,用不同的方式去朗诵。最后选定的配乐有三首,一首是林海的《琵琶语》,一首是日本陶陨大师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一首是中国古典名曲《昭君怨》。三首配乐都很好,很难取舍。我最后决定同时用上这三首配乐,在导入诗歌时用的是《昭君怨》,配乐朗诵时用的是《故乡的原风景》,文章结尾点明昭君和杜甫的共同悲剧时用的是《琵琶语》。在凄美的乐声里,师生一起学会了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主人公悲剧的来源和情怀,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乐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同样一首诗歌,选择不同的配乐,就可以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1.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配乐

选择什么样的配乐,往往取决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诗歌内容或军旅边塞、或思乡怀远、或闺怨怀人、或山水田园,情感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这些就需要配乐的节奏或轻重缓急,旋律或轻快悲抑。一般来说,诗歌内容积极向上,情感热情奔放的,大多选择节奏轻快、乐音高亢的乐曲作为配乐;而对于内容消极低沉、情感悲愤抑郁的诗歌,更适合选择节奏缓慢、乐音低徊的乐曲作为配乐。

2.根据诗歌类型确定不同的配乐

按照形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而按照诗歌的篇幅来分,大致分为长短两类。一般对于篇幅较短的诗歌,如绝句,可配可不配;而对于篇幅中等和较长的,更适宜于使用配乐。我们在选择配乐时,对于楚辞、骈赋类,更倾向于古筝、琵琶类的配乐。对于唐诗、宋词之类,可以选择钢琴类的配乐。而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可以选择的余地就更大,就可以选择古典音乐,还可以选择一些歌曲作为配乐。

3.根据诗歌的声韵特点选择不同的配乐

诗歌的声律,主要包括诗歌的节奏、押韵、平仄、句读以及造成节奏的修辞如排比、对仗等音乐要素。因此,我们在选择配乐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些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音乐。而所谓诗的节奏,它往往是生活节奏与诗人情感节奏的艺术化反映,它是指诗歌语言音调的轻重抑扬和音节的长短疾徐的有规律的交替反复。

四、眉深浅入时无――诗歌教学中选取音乐的原则

1.实用原则

配乐不是越好听越适合作为配乐,切忌华而不实。美妙动听的配乐有很多,但很多并不适合作为配乐。如《天空之城》《彩云追月》等,这些乐曲固然妙不可言,但是它们要么过于唯美,要么过于严肃,要么过于大众化,作为配乐是很不适合的。

2.就近原则

可以选择一些你所熟知的轻音乐作为配乐,如果临时选择一些不是很熟悉的轻音乐来配乐,很容易在配乐的过程中发现配乐只是开头适合,而中间和结尾很容易破坏诗歌的意境。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3)

引言

作为英国诗歌史上继威廉・莎士比亚和约翰・弥尔顿之后的伟大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虽然说当时所处的工业时代严重缺乏诗性的浪漫,然而,他仍然非常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诗性的审美思考。他的诗歌用词朴实无华,注重表达人的自然情感。其中,他的代表作《孤独的割麦女》正是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创作手法,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表达了追求人性自由与解放的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孤独的割麦女》中的人文思想

(一)诗歌简介

创作于1803年至1805年间,发表于1807年的诗歌代表作《孤独的割麦女》,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参读了《苏格兰旅行记》手稿后的灵感之作。该首诗歌中主要描述了一个名叫露西的姑娘在孤独的割麦子,同时也有与她相关的一组情诗等。这首诗歌表面上看是普通老百姓的劳作场面,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对于割麦女孤寂生活与艰辛处境的深刻体会之情,有着很多灵秀之气与声韵之美。

(二)诗歌中的人文思想

《孤独的割麦女》这首诗歌的创作主题,是诗人选择了在田间乡陌劳作唱歌的普通农家少女作为主要的描述对象,是对普通生活的描述。但是,诗人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抒发出深厚的情感,加之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诗人正处于旺盛的创作时期,他能够以微小处见精致,时刻透漏着一股细腻的人文情感与对自然景象的赞美。诗人凭借着朴实的语言与平凡的词汇,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让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首诗歌共有四个诗节,并以露西姑娘的美妙歌声作为创作主线,表达了一系列人文思想。

《孤独的割麦女》这首诗歌的创作就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人文思想表述,不仅表达了诗人本人对于人类回归自然的终极关怀,还反映了诗人本人对于底层社会民众的现实关怀。具体来说,华兹华斯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他特意选取了远离城市喧嚣生活的山谷劳作场景,并塑造了一个独自一人在山谷的麦田里进行收割麦子的少女形象。一方面他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割麦女虽然孤单,但是,她却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能够苦中作乐的进行歌唱,还怡然自得。这不仅是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终极人文关怀,还是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穷苦生活的现实关怀。此外,这首诗歌还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现实困境人文关怀方面的美好愿望,即孤独的割麦女虽然独自劳作,没有伙伴,没有帮手,但是,她仍然能够快乐的歌唱,并让歌声传扬开来。这种美好的歌声伴劳作的少女图景说明了诗人认为人们在最朴实的自然生活中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是快乐的,并没有被生活的重担所压垮。

1.劳作的场景预示人们的勤劳

这首诗歌中的第一节就给读者描述了一个一边在田间收割庄稼一边又在放声歌唱的美丽姑娘露西,她浑身上下焕发着活泼的青春之感,她虽然一个人独自在高高的田野上收割庄稼,但是,她仍然能够轻松地歌唱。这就形成了一幅辛勤劳作的美好画面,让读者看起来就像在欣赏一幅生动开阔的自然美景。诗歌中的人物虽然孤独,没有帮忙收割的人出现,但是,她却能够在劳作的同时,发自内心的唱出美妙的歌曲来。这幅画面看似孤单寂寥,实际上则体现了诗人对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深切关注与细致体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诗人正是通过这个姑娘孤独但快乐的劳作场景赞美了人们的勤劳与勇敢,这是自然美景与人们劳作相互结合的美妙场景。

2.美妙的歌声反映对生活的热情

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巧妙运用了两个衬托,即荒凉沙漠中的夜莺叫声以及孤立那赫伯利群岛上杜鹃的鸣声。这两个衬托说明了诗人要想表达出这个孤独的割麦女露西的歌声更为美妙动听的创作意图,这些荒凉沙漠里的鸟叫与孤立群岛上的鸟鸣虽然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希望与勇气,还能够驱散内心的孤寂,但是,它们都没有割麦女歌声来的令人感动和摄人魂魄。这个孤独的割麦姑娘在孤独地收割农作物。但是,她一边收割还一边唱着歌曲,她的歌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鼓舞的力量,她虽然生活在高原上、峡谷中,但是,她有着平静且安逸的生活环境,那里空气清新,人们安居乐业,这显然是与当时的工业文明社会的喧嚣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文明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生活环境破坏的强烈反击与不满,他对工业文明片面重视物质发展的理念极为愤慨,认为人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自然。这首诗歌中孤独的割麦女能够唱出的美妙歌声,正是表达了她对所处孤独却自由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歌曲内容的推测暗示了人文关爱

诗歌中,诗人并没有明确描写割麦女歌曲的内容,而是对其歌声中表达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与暗示。这种不明确指出歌曲内容的做法,实际上正是诗人创作的独到之处,表达了他对劳苦百姓的深切关爱之情。在该首诗歌中,诗人一共对露西姑娘的歌声内容进行了三次大胆的设想,比如说,他认为露西姑娘在歌唱以前发生过的令人心酸的往事,抑或是在抱怨多年前曾经发生过的惨烈战争,或者是在歌唱现在众人皆知的现实事物。这三种猜测表面上是说割麦女露西的歌曲涵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实际上这个露西姑娘是普通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人物,她的歌声内容,无论是歌唱人类还是歌唱大自然,无论是歌唱哀愁,还是歌唱希望,都是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人文关爱。这位露西姑娘朴实又勤劳,孤独却很坚强,她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通过歌声寻找到了快乐的途径,并通过辛勤劳作来维持这种愉快的心情。

4.悠扬的歌声缔造出了和谐的画面

在《孤独的割麦女》这首诗歌的最后一节中,诗人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姑娘的歌声上面去,让读者深深地陶醉于这种美妙动听的歌声里。后来,诗人又开始由近及远地把诗歌的描写转移到高高的山岗上,跟姑娘的歌声逐渐远离开来。但是,虽然姑娘的歌声慢慢远了,却能够长久的停留在诗人的心目中,并在诗人的思维中不停地穿越着,回响着。这说明了唱歌的姑娘虽然看不见了,她的歌声也已经听不见了,但是,她和她的歌声却能够长留在诗人的心中,这说明了姑娘的歌声已经是一种永恒的象征,它能够缔造出和谐的人类生活场景,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动力与希望。

二、华兹华斯的人文思想

(一)对人类回归自然的终极关怀

华兹华斯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吸收了前人关于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想,又添加了自己的人文思想内涵。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呼唤人类要在建设工业文明的同时,回归大自然的温暖怀抱。他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能够与人类实现心灵沟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华兹华斯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人文思想。因而,他的创作诗歌的时候,大声疾呼人类要尊重大自然,善待动物,合理开发并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不要片面追求短期的物质效益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他的这种人文终极关怀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提醒着我们要亲近并善待大自然,要有高尚的信仰与美好的心灵。

(二)对底层社会民众的现实关怀

华兹华斯除了对人类普遍生存状况表现出人文关怀,还对现实生活中生存困难的社会底层民众表现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这是他人文思想的又一大特色,即从宏观的关注芸芸众生的自然生活状况转移到微观的关注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因而,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塑造的悲苦人物形象。这反映了他对这些社会底层人物的人文关怀。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关注这些底层人物的生活困顿和艰辛,而是揭露了他们在遭遇生活苦难时所折射出来的内在人性与心灵追求。他认为人们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那些最简朴,最能与自然契合的人的生活,不沾染任何虚伪之气的人,才是社会上最能获得快乐的人。应该来说,他的这种人文现实关怀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也有学者把他称之为“穷人的诗人”。

结语

总之,浪漫主义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华兹华斯创作的《孤独的割麦女》,通过女主人公露西美妙而悠远的歌声,深情的呼唤着人们应该尽可能消除自身人性丑陋的一面,积极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让人类面对生命之源的大自然时,能够以一种人文关怀的眼光来看待并对待大自然,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诗人在这首诗歌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幸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微观上的现实人文关怀,对他们的坚强意志表现出热情的赞颂之情,而且还进一步升华到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终极人文关怀,即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冯梅.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选读[M].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2]高秀雪,潘冬磊.《孤独的割麦女》――文体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3).

[3]李勤,张倩.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4)

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是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国家,除斯拉夫人外,还有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少数民族。在塞尔维亚的音乐文化中也有不少亚洲音乐的因素。

塞尔维亚的传统音乐以民歌为主,大致可分为劳动歌、节令歌、人生礼仪歌、史诗歌四类。劳动歌是伴随劳动演唱的歌曲,有春天唱的犁地歌、夏天唱的放牧歌、秋天唱的收获歌和冬天妇女们在室内一起干活时唱的劳作歌等。塞尔维亚的劳动歌和中国的劳动号子不同,它们并不配合劳动的动作和节奏,只是吐露劳动时的心境,有时也开个玩笑,以调节劳动的情绪。节令歌都和东正教的信仰以及古斯拉夫人的习惯有关,一年有许多节日,从圣诞节到夏至这段时间,更是一个节连着另一个节,每个节日都有与之相联系的民歌和舞蹈。新年期间,男人们戴着面具,在唢呐和大鼓的伴奏下,跳着“克落达”舞,唱着歌,挨家挨户的拜年。在5月6日的圣乔治节,人们要跳一种称为“琉宴节”的摇摆舞,据说这样可使大家身体健康并保证丰收。在棕榈节里,12到16岁的姑娘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到各家各户去唱歌、跳舞,据说可以免灾。有的地方为了保证家畜和家禽的平安,在这一天还要给鸡、鸭、牛、羊唱歌。人生礼仪歌包括诞生歌、婚礼歌和葬礼歌等,塞尔维亚人有为男孩剃头的习惯,剃头歌也是人生礼仪歌中的一种。这些礼仪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配合礼仪,有不同的歌曲。如在婚礼中新娘和新郎入洞房时,大家要唱歌祝福他们早生贵子并永远不受邪魔的侵扰。孩子出生后,邻居家的妇女都要前来表示祝贺,并唱诞生歌。过去人们相信这种歌具有魔力,能保护孩童免于超自然力的侵害。史诗歌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史诗歌见于1415年的记载。史诗歌多用一种独弦的拉弦乐器古斯拉琴伴奏,自拉自唱,所以唱史诗歌的歌手被称为“古斯拉其”,这是一个土耳其语的单词,意为演奏古斯拉琴的人。史诗歌的内容多为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英雄故事。

塞尔维亚的民族乐器有吹管乐器竖笛、唢呐、风笛,弹拨乐器弹拨尔,打击乐器铃鼓、大军鼓以及伴奏史诗用的拉弦乐器古斯拉琴等。风笛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中称为“盖得”(gajde),是古哥特语“gait”(山羊)的音转,到现在塞尔维亚的风笛还是用山羊皮做风箱,保持了古代的传统。弹拨尔是从中亚传去的乐器,和我国维吾尔族乐器弹拨尔形制近似,但琴杆没有维吾尔族的弹拨尔那样长。塞尔维亚的民间器乐曲很多源自民歌,大半是在民歌曲调的基础上,采用变奏等手法改编而成的。

塞尔维亚包括多瑙河以北的伏依伏丁那、南部的科索沃和东部、西部四个不同的地区,这四个地区的民歌和其他民间音乐作品风格也不同。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塞尔维亚的民歌都采用七声音阶,也包括一些含有增二度音程的七声音阶,显然是受到土耳其音乐的影响。民歌经常采用混合节拍,还有用散板的。这种节拍形式在欧洲民族中并不多见,也是受到亚洲音乐影响的结果。塞尔维亚民歌多为独唱和齐唱,但在一些地区也流行两个声部的合唱,在合唱中,大二度被认为是协和音程,经常出现大二度音程的平行进行,有不少歌曲还终止在大二度音程上。

二战以后,塞尔维亚经历了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民间音乐也有了许多变化,如许多民间艺人不再自制乐器,而采用乐器厂生产的乐器,风笛被手风琴所代替,古斯拉琴被小提琴所代替。许多民歌经过改编,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如在被改编的民歌中,传统的平行二度被平行三度所代替,一些经过改编的新曲调,代替了古老的曲调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如何在保存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使民间音乐有所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塞尔维亚音乐界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5)

一、修辞让母爱情深

全诗为了充分表现大堰河对“我”的养育之恩和“我”的感恩之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这种感情更浓烈。首先,在诗歌的第四节、第六节,作者对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个家庭之间经济鸿沟的明显;诗人在“自己家”与“大堰河家”受到不同的对待,不同感受的对比显示出了诗人的亲疏与爱憎;大堰河的梦想与现实、生前勤劳与死后凄凉,这些对比无不有力地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其次,诗歌把反复与排比两个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如第四节的8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地叙述了大堰河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歌颂她任劳任怨的品格;另一方面表明她在劳动的同时,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乳儿,歌颂了她的美好心灵。这样,用墨很省,但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另外,诗歌还运用了呼告手法直抒胸臆。在诗歌的结尾,作者写道:“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至此,诗歌把一个善良、勤劳、仁厚、慈爱的母亲形象非常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揭示了“我”的怀念、感激、赞颂、讴歌。

二、细节让母爱真实

这首诗的叙事成分与细节描写是融为一体的,诗的感染力就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四节一口气用了8个排比句“在你……之后”,这8个排比句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大堰河在搭好灶火后,在拍去炭灰后,在尝过熟饭后,在放好酱碗后,在补好破衣后,在包扎伤手后,在掐死虱子后,在拾起鸡蛋后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些生活场景真实而亲切,让母爱就流淌在身边。再如,在第七节也用六个“她含着笑”来揭示大堰河劳动的场景。她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炖肉,晒麦之后,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读到这些语句,我们的双眼怎么不会湿润,怎么能不被打动,内心的那根琴弦怎么能不被拨动?母亲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于是,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母亲为我们的操劳,体验母爱的伟大,自然就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6)

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论。其中的内容,都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对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意谓诗歌和音乐在其初原是合而为一的。继诗经之后是楚辞,楚辞也是以楚声唱的歌。只是宋玉之后,楚辞走上与赋结合不能歌唱的散文之路了。而后是汉乐府,乐府诗是由乐府机关制作、搜集、保存因而流传的,当然都是歌诗。而后是隋唐燕乐与唐诗绝句的结合,其间“开元以来”的“胡夷里巷之曲”的传入,使词逐渐兴起,宋词都是可以歌唱的“曲子词”。宋词穷,而后元曲兴。可以这么说,古代的诗基本上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古人吟诗和唱诗是同一的。据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远在五帝时代,已有“成钧之学”。“成钧之学”就是音乐教育。春秋之后,虽有官学、私学之分,但是,无论官学、私学,诗歌吟诵成为必修课。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都是可以吟唱的歌,《诗经》中“十五国风”就是当时民间歌谣的总民称,它和后来汉乐府的“街陌歌谣”都是一脉相承的的民歌。继《诗经》之后的《楚辞》文化色彩鲜明,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句式有五言、七言,多用三字一顿的节奏,在句中或句尾处,多用“兮”字,帮助调节音节和节奏,舒缓语气,吟唱的旋律和节奏更为丰富。

在古代,“吟”和“唱”基本是没有多大区别的。《诗・周南・关雎序》中说道:“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孔颖达疏曰:“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说文解字》曰:“吟,呻也。”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简言之,吟也是一种唱。我国的诗与歌,从《诗经》《楚辞》到汉魏《乐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无一不是可歌可唱的乐章。

因为诗与歌是同胎同源的,所以诗中含有许多音乐元素,音乐中也含有浓郁的诗意。

音义同构是汉字的特色,也是诗与音乐共生的先天原因。中国诗是用中国方块字写成的,每个方块字的构成形式有其独特之处,音义同构便是一个显著特色。譬如“刚柔、阳阴、欢悲、天地、东西、动静、官民、男女、重轻、安危、外内、宽狭、前后、大小、高低、有无、公私、山谷、粗细、善恶、贤愚、进退、笑哭、爱恨”等等,“刚、阳、欢、天、东、动、官、男、重、安……”这些阳性字的发音,都很阳刚,都是响亮、厚壮的,开口都比较大;相反,“柔、阴、悲、地、西、静、民、女、轻、危……”这些阴性字的发音,都是阴柔的,都是沉钝、拘谨的,开口比较小。由于这种音义同构,诗作通过声音表现的感情极富音乐性。

诗歌中充满了音乐的旋律性,体现了亦诗亦歌的特点。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旋律的统一性表现在调性的一致性上,这个统一性用在诗歌中就体现为“押韵”。“押韵”的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回环往复,极具音乐的韵律感。音乐中的旋律呼应现象,犹如提问与应答。它在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明显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互相依附,对立而又统一,从而造成音乐的运动。诗歌到了唐朝,发展到了顶峰,人们发现了汉字的四声,通过一定的规律调整,便会产生一定的音乐性,于是就刻意去追求这种效果,这就出现了以平仄为核心的格律诗(即近体诗)。格律诗通过平仄的有机组合,使诗歌的整体都具有了音乐的呼应性,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整体乐感。所以人们常说,读格律诗就如同歌唱一般。

诗歌中的音节停顿,体现了音乐的节拍和节奏。节拍、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元素。诗歌也很讲究节拍、节奏。如前分析,诗歌通过平仄和押韵,构成了诗歌的韵律。而韵律则又必须通过节拍、节奏方能完整地表达出来。诗歌的节拍基本上是两字一拍,剩余的单尾字也为一拍。当然,这是指七言诗而言。如遇四言、五言、六言、杂言等诗,则需另行调节。每个汉字都有四声音调。音调和节拍、节奏的结合,在字词的意义中,显现出或激越高亢、或低昂沉郁、或简淡清亮、或重浊宏迈的乐章,其音韵之美变化无端,这也是音乐的魅力。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7)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他的诗大多是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孤独的割麦女》是他的代表作,诗歌分三节,以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为线索,以歌声结合质朴辽阔的画面,表现了割麦女内心丰富的世界。

诗人从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出发来体察劳动者的歌声,从而烘托出歌声的优美迷人。诗歌第一节描写年轻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景象,诗人经过苏格兰高地,看到一个独自一人的姑娘,一边在广阔的田野中劳作,一边唱着凄婉的歌曲。诗人以过路人的身份提醒读者,“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无声无息,不动声色,别打搅了沉醉在劳动和歌唱当中的割麦姑娘。“你看你听”的提醒,或站或行的静观默察,这些独特心理感受无一不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人肺腑,沁人心脾。画面的背景由远及近,依次呈现。远处是高原峡谷,中间是辽阔的田野,麦浪翻滚,金黄灿烂,近处是一个年轻有力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天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亢悠扬,给人以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之感。静止的自然,劳作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也在这美的境界中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在第二节里,诗人提到“夜莺”(nightingale)和“杜鹃”(cuckoo bird)这两种鸟。它们都是吉祥鸟,夜莺常象征希望(hope)、喜悦(happiness)。对于古往今来心细敏感的诗人们来说,它的啼叫常常能把梦幻与现实,痛苦与欢乐联系在一起;杜鹃是春天的宠儿,杜鹃声声打破了沉寂,代表寒冬逝去,赋予人们希望与喜悦,也代表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爱恋和呼唤,盼望大地回春,万物重生。诗人说“杜鹃声声”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也反衬出劳动者歌声能 够打动人心,具有感染力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就把割麦女的歌声比作沙漠里的夜莺和杜鹃的啼叫声。但是在沙漠里行走的旅人是不可能听到这两种鸟叫的。诗人在这里是想借鸟鸣来衬托割麦女的歌声。对世人来说,鸟类的呜叫没有特殊涵义,人类很少去留意。我们知道鸟叫是无止无尽的,这点却与刈麦女的歌声有相似之处。诗人认为,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自然之声,而不是尘世俗音。女孩独自一人,身处旷野之中,她仿佛与自然连成一体。诗人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姑娘的歌声远比夜莺呜声、杜鹃啼声动人心魄。割麦女的歌声,不知涵义,也无听众,但无止无尽。“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诗人聚精会神地听,漫不经心地走,完全沉浸在劳动者的忧郁凄美的歌声里,不知不觉已登上了高高的山岗。当他意识到姑娘已从他的视野中消失,歌声已从他的耳际消逝时,他的心还长久地沉浸在歌声美妙动人的世界里。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一个不期而遇的普通劳动者,一个孤独的收割人习以为常的歌唱,华兹华斯能保持一份平等与关爱,一份真挚和善良,一份设身处地的理解体察,这正是华兹华斯人道主义高尚情操的体现。他听,他猜想:姑娘也许在为过去哀伤,为不幸悲叹,为战争垂泪;也许是为司空见惯的生活而歌唱。也许她在歌唱过去,或者她在歌唱未来,歌唱劳动,歌唱自然,她歌唱痛苦和忧伤,或许她又在歌唱幸福和希望……“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她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劳动者,像脚下的大地一样质朴、沉实,像田野麦穗一样充实、坦荡,像深秋高空一样宽容、忍耐。她用歌声来歌唱生活,她用劳动来维护尊严,她用胸怀来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她是一位非常坚忍顽强、朴实乐观的劳动者,一位可敬可赞的好姑娘。一个简单质朴的劳动人民能与自然如此和谐的相处,那么当今的我们呢?诗人对她的歌声所包含的内容作出种种猜测感悟,引领我们在歌声和想象中去了解一个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善解人意的理解,丰富的内容,巧妙地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情,让我们透过歌声,了解到一个劳动者的高贵的灵魂。我们心间有孤独的收割人作伴,我们并不孤独。

从整体上看,整首诗歌从诗人经过麦田,见一少女放声高歌,描写歌声蕴涵,又不乏少女的向往和欢乐。诗人的情感与麦田的画面少女的歌声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回想,仍念念不忘。这是全诗最重要的一个意境,也是它的精华所在。此意境创造了所谓“天人和一”的崇高境界,也成功地体现了华兹华斯自然抒情诗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诗歌的语言朴实、自然、简单,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用平实的描述去赞美自然,诗人呼吁人们回归自然,他崇拜自然,在自然中寻求安慰,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拯救人类的心灵,他欣赏大自然之美,在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安慰,以此来净化被污染的心灵。在当今工业社会,破坏自然破坏生态,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华兹华斯这位田园诗人的这种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追求,现实意义尤为重大,也深深影响了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8)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在之日举趾,同我妇子,谒彼南亩,田至喜。”这章说:七月大火星偏向西南,天气开始转凉了,九月正是天高气爽的时候,可奴隶主已经把给他制作寒衣的工作分派了下来。而到了冬月(一之日)、腊月(二之日)天气严寒,大风凛冽,我们这些奴隶们却连御寒的短袄也没有,让我们如何度过这严寒的岁末。正月里(三之日)虽是农闲的季节,可我们却要忙着修理农具,二月里(四之日)就要带着老婆孩子一家人离开村子去忙春耕,一家人吃住都在地头上,只有这样田官老爷心里才会高兴。你想奴隶们在这些田官老爷的监督下干活,怎么会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呢?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章诗说: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黄鹂鸟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欢快地飞翔鸣唱。年轻的女奴们背着大大的箩筐,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她们要去采摘桑叶。在这风和日丽,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季节,姑娘们干点采摘桑叶的农活,构成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富于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依今日的眼光看来,姑娘们此时该是群歌互答,心情喜悦的吧,可是诗中却写道,她们是背着很大的箩筐,她们没有喜悦,她们只怨恨那春日的太阳走的太慢,迟迟不肯下山,这一日繁重而漫长的劳作还不能结束。她们除了对这太阳表示怨恨外,她们心里还有另一大隐忧让她们伤悲,那就是一日的劳作结束后,还有一大厄运不知会降临在哪位姐妹的身上,即夜晚还要满足“公子”――奴隶主的。因为她们只不过是奴隶主的一份财产而已,奴隶主不仅可以随意占有她们的劳动果实,还可以随意占有她们的身体,甚至可以随意处置她们的生命。在这样的一种生活境况下,她们在劳作之时,还能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吗?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这章诗说:女奴隶们除了采桑养蚕以外,还要干许多与养蚕相关的活,如休整桑树,收割芦苇,编制养蚕的箔子。八月里蚕事刚完,又要缫丝、纺织、染整、制衣。当然,这一年到头忙碌的成果,都要“为公子裳”,给奴隶主做服装,供奴隶主享受,而奴隶们却要过那种“无衣无褐”,无以卒岁的日子。

“四月秀要,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于公。”这章诗说:奴隶们在一年的农事生产之余,在十冬腊月里,还要为奴隶主打猎,以便奴隶主有肉吃,有毛皮做御寒的皮大衣。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这章诗告诉我们,奴隶们的居住条件也极恶劣。他们在二月里就要离开村子,到田间去居住。直到十月一切农事都忙完了,才能回到村子里居住。而那房屋,却是四面透风,八处漏雨,不用烟熏跑老鼠,不用泥涂抹涂抹墙壁门窗,根本无法居住。

“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章诗讲奴隶们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之余,还要为奴隶主提供时令果蔬,以供其享用,还要用新收获的稻米为奴隶主酿造美酒,以使其长寿。可是奴隶们却吃的是苦菜等粗劣的食物,连烧柴都是劣质的臭椿。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绦,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这章诗说奴隶们在忙完农活后的十、冬、腊月也不得清闲,还要为奴隶主建造房屋,昼夜忙碌。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爽,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是诗的最后一章。这章诗告诉我们,奴隶们这所谓的农闲的日子里,如十、冬、腊月,还要在那寒风呼啸的冰封的河面上为奴隶主采冰块,并且深藏于冰窖里,以供奴隶主夏日里消暑纳凉。不要忘了,这一切都是在“无衣无褐”的情况下进行的。奴隶们还要为奴隶主准备各种祭祀活动,还要违背自己的心意向众神发出:愿那奴隶主“万寿无疆”的祝福。当此之时,他们的内心将是多么的痛苦啊!

品读此诗,我们仿佛是在听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奴隶在哀哀地诉说他们的不幸。从他的诉说中,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奴隶们的生活、劳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的衣、食、住等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他们从正月开始一直到十冬腊月都不得闲暇,要不停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以及各种杂役;而这些劳作都是在奴隶主派来的监工的监视下进行的,稍有懈怠势必会给自己招来打骂甚至杀戮。在这样的生活和劳作环境下,奴隶们在劳动时能有轻松愉悦的心境吗?应该说诗中流露出的哀惋、忧伤才是他们心境的真实写照。应该说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才是劳动者――奴隶们对劳动的真正感受。那些教材的编写者给《苡》所归纳的“劳动的欢歌”、“劳动的颂歌”的主题是值得怀疑的!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9)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赏析古代文学经典!爱情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早在几千年前,先人们就用优雅的歌声唱出了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唱出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向往,唱出了“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等待,唱出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感慨。诗歌作为独特的表情达意的媒介,不仅在声韵节奏上给人们以明快的感官体验,更在情感上启迪人们,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诗歌教学无形中承载着情感传递的重要功能。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内容,学生会觉得枯燥,同时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一切。那么,如何才能使刚成年的学生理解诗中复杂的情感,体会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与抗争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呢?诗歌教学到底怎样创新才能行之有效呢?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以其画面、声音、动画为一体的优势为教学增添了鲜活的力量,使抽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化。

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环境,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从而体会诗歌情感。因此,多媒体的这种现代信息技术是诗歌教学中的助推剂,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

一、优美图片激兴趣

朱光潜先生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 由此看来,教师更应该在诗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诗歌教学效果。

利用精心制作的多媒w课件展示一幅幅古代情侣的图片,这种视觉的冲击,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入了唯美的境界,起到较好的铺垫、渲染的作用。教师结合优美的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的美妙的画面中感悟爱情的纯美,体会《诗经》关于爱情的描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配乐朗诵悟技巧

《诗经》具有对仗整齐、重章叠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氓》配乐朗诵的视频。名家的示范诵读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器官,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同时体会停顿、节奏、语速、重音等诗歌诵读的技巧。经典的诵读、凄凉的音乐、与故事情节对应的画面,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模仿朗读,反复吟诵,把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势的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视频展示知故事

对于诗画并存的古诗文教学,大家运用比较熟悉。然而,对于叙事诗,只靠教师语言的描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好。但是,利用多媒体资源把叙事诗的故事情节再现出来,教学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

《氓》作为一首叙事诗,有其完整的故事情节。第一章女子回忆婚前恋爱经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聪明的女子知道了氓的心思,于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由此产生。第二章女子 “乘彼垣,以望复关”,期盼与氓见面,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氓炽热爱恋着。第三、四章运用比兴手法,以桑叶的茂盛与衰落暗示女子容颜的貌美与衰老,“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写出丈夫对她的无情。第五章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叙述了女子婚后多年为妻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可惜,丈夫喜新厌旧,变得冷酷暴力。第六章表示了女主人公被弃后义无反顾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环境,让学生使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网站查找关于《氓》故事情节分析的视频,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感知女主人公由恋爱、婚变到决绝的情感经历。课堂上,教师播放与诗歌故事情节对应的视频,学生根据直观的画面,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为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做了必要铺垫。

四、视频欣赏感其人

女主人公是古代传统女子中被遗弃的典型,她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氓初见时,送氓一程又一程,足见女子在爱情中的真诚。“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当氓急于成婚发怒时,女子仍温柔地劝慰他,足见其痴情、温柔。女子在婚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足见其勤劳贤淑,完全符合古代对女子的品德要求。当经历了婚姻破裂后,女子“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足见其分手的果断、背弃后的从容与洒脱,即使有“兄弟不知,A其笑矣”的压力,也毅然决然地与破碎的婚姻告别!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播放与诗歌中女主人公有相似遭遇的古代电视剧《仙剑奇侠传》的视频截取片段,改变传统诗歌教学的枯燥局面,打破学生课堂学习的常规局面,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诗歌的动力,加深学生对诗歌中女主人公情感的理解。通过视频中紫萱与诗歌中女主人公一致经历的分析,从而感受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勤劳,善良,专一,痴迷于爱情,失去自我。

综上所述,在诗歌《氓》的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受益于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优美图片激兴趣,配乐朗诵悟技巧,视频展示知故事,视频欣赏感其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诗歌教学的每个环节,画面、声音、动画这种图文并茂的效果为赏析诗歌打开了一扇优雅之门,使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10)

艾青连续用了八次“在……之后”,这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一个特例,是一个诗艺的创造。诗歌中常常运用反复的手法,但是在短短的一个诗节中反复八次是罕见的。反复,一般是运用于诗歌内不同的小节之间,用于韵脚的一唱三叹,而这种见于句首与句尾中间嵌入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型的介词结构,并由此排比而成句群,是中国传统诗歌中没有的表现方法。细细品味,笔者以为这种介词入诗的创造性用法妙处有如下几点:

其一,这是一首在抒情中包含大量叙事性因素的诗歌,如何在抒发感情的过程中把需要叙述的内容安置好颇为不易,艾青的手法是高超的。在这一段首尾两句的反复抒情之间,嵌入了一大段关于大堰河日常劳作与生活的叙述内容,如何让它符合诗歌的形式规律,是煞费周章的事情。首先要有一个特别合适的叙事手段,因为这首诗不是一种因果叙事,只是对“我”心中的不能忘怀的人――那个母亲,那个辛勤、无私忘我的劳动妇女的追忆与思念,并由此而完成一曲关于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村女人的颂歌。可是,烧火、煮饭、缝补、捉虱子这些琐碎、繁杂的家务事与追求咏叹效果的优美的诗歌形式似乎是矛盾的,这就必须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安排,要给它们一个妥当的框架结构。于是,艾青创造性地寻找到介词排比的句式,把琐碎的内容整饬地变成了咏唱过程,镶嵌于其中的事情由此变得像珍珠一样辉耀。

其二,“在……之后”的介词结构的选用,完成了一个小的语言结构与大的叙述容量的艺术辩证。“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的动作过程是一种体贴、是一个个细致的关怀的表现,是母爱在微弱的灯下的强烈的闪耀。这些有着完整的主谓结构的介词宾语,充满着生命的关爱,被一个个小小的无生命介词结构统帅、覆盖着。但是这里面包裹着小人物的巨大、重要的生命内容。我们读这首诗歌,就是要完成对一个个介词结构的剥离,让一种高贵而寻常的品质逐渐地显示、联缀、累积而成一个高大的母性形象。这种以小涵大的方式,正适合大堰河这样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的塑造。

其三,这是一种画面式的布置。我们知道艾青是一个深谙绘画艺术的诗人,在现代诗人中,他的诗歌的画面感极为强烈。如何将事实变成画面、并将其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艾青的独特的艺术手段。八个“在……之后”形成八个鲜明的画面,从中我们可以看见灶火的红光映照在大堰河的脸上,看到大堰河容不得灰尘的整洁的习惯,看到农家向晚时候的锅灶里溢出的食物气味如何召唤男人们回家,看到大堰河和她的家人的简朴的晚餐,看到她用一针针、一线线去缝补生活的破绽,看到大堰河在衣缝中寻找虱子以免除家人第二天受骚扰,也看到大堰河拾起鸡蛋时候仿佛看到了即将换取油盐、火柴的喜悦……

关于劳动节的诗歌篇(11)

雄伟,这古老的方块名词

被注入激素一样拉长身段,不可遏止地节节生长

匍匐的劳动号子,都爬上

矗立的顶端,爬上飞行物,爬上太阳系

在星汉的璀灿里,溺入幻想

我想到伊甸园,裸露

和一张树叶。想到石器围猎,想到人类用燧石敲出第一缕闪耀的星火

想到造纸术,指南针

火药,活字印刷

想到,牛顿被掉落的苹果砸中头部

劳动光荣,劳动

创造幸福,劳动

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一种智慧与快乐

我们伸展肌腱

让春风,抚摸身上河流一样鲜活的脉络

走出贫穷的沼泽

用诗歌书写,诗一样的生活

2、《劳动赞歌》阳光是那么明媚

阳光下的树木绿叶婆娑

机器在飞速地转动

也在为节日唱着一支赞歌

无论坚守在什么岗位

岗位是多么平凡

你们都是在创造新的生活

休息时为了更好地工作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这是人类永远的旋律

也是劳动者心灵之歌

劳动者平凡才显伟大

平凡伟大才更见广博

只有愉快地投入学习和工作

人生才会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3、《五月》大地的五月,

禾苗的青春期;

冬小麦抽穗灌浆,

桃李杏挂果压枝。

一幅幅劳动的油画,

展现着万物的勃勃生机;

满目绿色为天地打气,

热烈的五月容不得半点消极!

五月,劳动的盛日,

春勤的光彩一切都那么现实;

迎新春的壮志,在五月

都长成花花绿绿的诗句。

除旧岁那陈腐往事,

早已被春雨刷洗;

五月,人生将迎接

更加壮观的更加红火的夏季。

五月,

看着自己的双手是多么有力;

五月,

看着自己的双脚该走出怎样的奇迹。

五月的大地与时俱进,

秋天才会有金色的果实;

五月的人生扎扎实实,

就经得起酷暑天的狂风暴雨。

五月

检验劳动盛日;

财富是劳动,

劳动是财富。

不劳而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