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2:54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1)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当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自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每一种材料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语言。一张旧报纸、一块石头、一块碎布等都可能承载着一段情感或记忆。材料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取得发展的物质载体。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不断推进,综合材料艺术制作教学将更加具有宽广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综合材料又称复合媒材,在艺术视觉领域,一般指一种混合运用多种材料的创作形式。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所谓综合材料就是利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材料,被一件美术作品所运用,体现材料本身肌理因素、材质因素、构成因素等形成的一种新的材料语言与物质属性。

手工制作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活动中的各种材料是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直接影响到美术的教学过程与效果。材料直接参与美术活动,对各种形式多样的综合材料的熟练运用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条件。材料的开发和运用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制作课的基础,研究与开发材料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在教学实践中,材料不仅仅丰富了农村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构思、联想和行为。综合材料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多对其认识与研究,从而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使之融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从而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

画画和手工制作对于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极其自然的,在幼年时期,孩子用各种材料对手工制作进行初步探索和实验,实际上也是美术教育活动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活动。中小学生在用这些材料获得初步的经验后,动手操作能力取得很大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慢慢了解在自己身边各种材料的特性、种类、多种质地、色彩、味道、式样、重量和其他特性等,因为材料内在的视觉特性和触觉特性,使学生对其特别感兴趣,学生经过实践慢慢就学会懂得运用这些材料。

二、综合材料的研究与艺术魅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综合材料教学应充分发挥美术课特有的魅力,使材料在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情况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呈现出来,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到的材料和物品能够引起他足够的兴趣和胜任感,所以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有着巨大的优势。综合材料在美术教育中既能传承和发展知识,又能突破材料本身的局限性。综合材料制作更全面、更综合地借鉴了工艺美术精华,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更突显出现代的元素和审美取向,将更多的材料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优点。综合材料制作不仅仅只是把材料简单当作艺术形式的载体,而是在于最大限度地彰显材料的个性魅力,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绚烂舞台。

在综合材料制作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种材料本身所特有的材质语言美。综合材料将留给美术制作课很大的发展空间,材料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创造力,同时在动手实践中也训练了脑、手、眼的协调,所以它是农村中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在教学上让学生获得发展形象思维,在制作时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现象产生。美术制作课可以让中小学生找到自身的自信和乐趣,在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发展的空间非常大,这是材料手工制作学习的乐园,学生对手工制作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且情感易于流露,所做的作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无固定方法可寻,让人惊喜的地方很多。

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综合材料艺术制作教学既可以和绘画相结合,也可以就综合材料艺术的材料运用方面,充分利用材料具有的自由性和广泛性,有助于培养中小学开阔眼界,感受材料本身的材质美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综合材料艺术制作教学将大大地拓宽了学生认知自然领域的空间。

三、对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综合材料开发与教学实施要切实可行

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观察者、实践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两者互联系,教师开发课程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在一起,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需要。现场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班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法是我们教师在课堂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和做好的。每个农村中小学都有自身的教学特色,教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实施根据。

(二)中小学美术课程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活动时间,把握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充分把握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多种学习方法。

(三)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课程开发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发展。在广西各民族地区开展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美术教学活动。学生在贴近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学习,寓教于乐,学生容易接受,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极大丰富了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美术课程真正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不断提高认识。尽可能地少给学生一些套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四、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综合材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2)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板块,是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更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得语文教学更鲜活、更灵动、更具生命力。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究,遂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整体策划,是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只有精心地做好活动的策划,才能确保把活动计划书拟好。策划在先,计划于后。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制订计划书作为活动课的开始,缺少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活动的主题,缺少引导学生系统地分析、梳理阅读材料,进而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实践性、探究性问题。计划不能等同于策划,策划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始,策划通过选择、分析材料,捕捉问题、敲定目标、设计活动探究的方向,而计划则体现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为将要进行的实践活动提供一种具体操作的指导性方案。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忽略了综合性学习课的必备前提――整体策划。

二、写好计划书,是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保障

拟定计划书是教学综合性学习课的一个难点,分整体拟定两个板块的大计划和拟定一个板块的小计划。活动中教师可为学习小组提供计划书范例,让学生理解计划书的规范性、有效性、可行性、针对性。从综合性学习的第一板块入手,降低标准,严格要求,做好第一板块的计划书。教师先扶后放,参与其中。这样通过一周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实践积累、实践反思。接着,放手让学生拟定第二板块的计划书,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反复训练,最后,学生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三、充分运用和拓展阅读材料,是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路径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对综合性学习主题具有支撑作用和导向性。它能把学生的思维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起到了“引子”和“桥梁”的作用。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运用、拓展、填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阅读材料,不但有以上作用,而且对达到语文学习三维目标,使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起到推动效应。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3)

初中历史课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工具,也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当前历史教师需要准确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综合知识并有效开展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本文则从合理收集史料、运用合作教学以及挖掘德育因素分析初中历史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策略,望给予历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合理收集史料,让学生有效参与综合实践

史料是人们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前提,所谓史料教学即注重对史料甄别、选择、判断、分析、运用,而学生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探讨历史问题,并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开展史料教学的前提为让学生明白史料是什么,学会对史料的价值的真伪进行辨别。相关史学家明确指出,史料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遗留下的痕迹。

如果从价值角度分析,可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其中第一手史料和历史发生过程十分接近或准确记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考古挖掘、口述历史等。而第二手史料则为经后人研究和诠释的如专著、专论、学术论文等史料。由此可见,第一手史料有更高的价值,但目前很少初中生很少有机会获得第一手史料,解读史料能力也较为欠缺,所以历史教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为第二手史料。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主要通过网络或文献等方式搜集史料,或者借助历史教材中附带的相关材料。史料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尤其在历史文献中存在真伪之分,因此在选择史料时应注意其真实性。以《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为例,教师就在教学中引入一则史料,即春秋战国期间,某国国王对手下将领说……”。通过分析史料能让学生直观理解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纷争,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合作教学,让学生有效参与综合实践

合作学习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同时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成功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一般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能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也能增加合作小组学习的竞争性。

小组分工是合作学习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即学生是任务的主体,教师要按照课文教学后再安排所有小组根据教师课堂讲述总结学习难点和重点并一起记忆,最后教师进行随堂检测,通过将每位学生的检测结果作为其所在小组的最终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这种强烈的集体荣誉归属感带动能竭尽全力为自己小组赢得荣誉,提高学习效率。一般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为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合作学习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对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以母题带子题;这个问题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既能围绕课文内容情节,也能围绕课文篇章结构。问题设计和取舍要能体现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更要具有讨论价值。围绕这个问题再设计子问题带动合作学习进展,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黄金和丝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大豆或玉米之类的东西代替,然而其中的治金和绘画都要运用实体展现。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准备相关学习要用的物品,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就可选择去有电脑的同学家中查阅资料,每位学生在合作小组中都会参与其中,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挖掘德育因素,让学生有效参与综合实践

历史是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以史育德能体现历史教学中强调的史论统一,也能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新课改要求历史课堂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培养能力外,还要塑造学生思想品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成为德智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

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不管是林肯总统的作为还是战争前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都体现种族平等和善待生命的思想。某初中历史教师就在教学导入部分结合奥巴马当选总统一事让学生感悟南北战争在种族平等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当讲述战争背景时就让学生对“一位妇人写了一部小说,挑起了一场战争”话语的理解,让学生从小说内容中明白美国黑人的生命在种族歧视下受到严重威胁,人格尊严更无从谈起。黑人奴隶制的废除黑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甚至在美国未来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相关影像资料,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刺激学生,进而认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初中历史传授的重要内容为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让年轻一代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信念,反对割裂祖国和民族行为,产生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感。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精神。其中爱国主义即强烈希望保留祖国文化和特色,对祖国文化、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教师在讲解《多民族政权并立》一课时,重点讲解抗金名将岳飞,让学生查找课外资料了解岳飞的抗金事迹,明白岳飞身上所具备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同时在课后设计拓展环境向学生展示两宋时期相互融合的政治、经济、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互通有无,各民族友好相处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历史教师开展综合性质教学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途径。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4)

(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三)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四)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面向全体师生特别是学生家长和社会进一步倡导素质教育,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有利于全面客观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

2.公平公正性原则

评价前公开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组成和有关制度;参与评价人员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应坚持标准,要对评定的各个维度、要素和关键表现准确把握,重实际、重依据,全面衡量评价;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进行准确的描述,确保评定结果和学生表现相一致,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不以偏概全。

3.规范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乃至学生前途的工作,必须做到操作规范,要建立公示、监督、申诉等必要的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具有较高的信度。

4、导向性原则

以新课程改革作为评价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评价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

由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工作的全面指导。

学校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主要负责:①确定学校具体评价方案,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②领导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组织并监督本校评价工作,处理评价过程中的纠纷,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③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

学校评价监察小组主要负责监控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接受本校有关投诉,进行调查并予以处理。如果不能够处理,应及时上报市评价监察小组。

四、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五个维度: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围绕这五个维度的关键表现和实证材料进行评价,具体分为方面、要素、关键表现三级,实证材料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详细内容可参考《;、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各校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各要素、关键表现及其实证材料做适当调整,

但应注意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学生日常表现和关键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的提供务必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提交的实证材料,主要提供以下六项实证材料:①统一考试、考查的成绩;②关键的表现性作品、作业;③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记录和证明;④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表彰、获奖证明;⑤关键性评语(班主任、授课老师或其他社会人士);⑥自我描述。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平时积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材料。

3、班级评价小组负责主持本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和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做出决定。学校要特别重视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准确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

五、评价的主体

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各学校应该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评价中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或全班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等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增加专家评价。考虑到本评价对学生本人及其家长为高利害性评价,学生自评及家长评价不纳入等级计算,以评语的形式呈现。

每个初中毕业班均应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建议人数为3—5人或以上。小组成员给学生授课的时间不能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小组名单要在评价工作正式开展前一个月向被评班级所有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3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调换。班级评价小组由学校评价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确定后,要报区、县和市两级评价工作委员会备案。

六、评价程序与方法

(一)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二)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毕业班学生的三年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及成长记录袋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经公示、核定确认后录入电脑。

(三)多元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先民主后集中的原则,坚持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1、学生自评。对自己三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公民道德素养”采用同学互评方法,“学习态度与能力”采用班级学生代表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它三个方面暂不采用互评方法)。互评和学生代表评价时学生按本方案的“公民道德素养评价标准及说明”和“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标准及说明”,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公民道德素养”方面学生互评权重占50%,“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学生代表评价权重占25%。学生代表由班委会成员和学生推荐代表共10人组成。

3、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作出综述性评语,其要求与学生自评要求相同。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民道德素养”方面所占权重为50%,在“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占25%,其它方面的教师评价按本方案“评价标准及说明”执行。

5、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其中,学习态度与能力维度中,平时成绩占50%;实践与创新维度中,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和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考查,各占50%;运动与健康维度中,学生平时体育成绩和体育表现作为实证材料,各占50%;审美与表现维度中,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各占50%。

(四)建立档案。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全面、全程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状况。学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性评语确定后,由班主任组织填写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呈现表》(见操作手册)中,班主任签署意见并签名,同时将学生提交的原始资料,选择其中重要的部分(如关键考试试卷、关键表现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报告、特长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自我描述性评语等)整理装订成册,作为附件,一并收入学生评价档案袋,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审查。

(五)审核认定。评价结果由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对各班级上报的评价结果材料,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审查,对班级评定中的不同意见进行仲裁,学校评价监察小组负责对有关的投诉和举报进行调查、复议和处理。最后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呈现表》上签署意见和盖章,收入学生档案袋。

(六)结果告知。每个学生的评价结果应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如学生及家长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学校评价监察小组应进行调研与处理。学校评价监察小组受理后,应进行调查和复议,如果发现确实有误,应及时处理并记载更改缘由,要由2名以上领导签名负责,并及时上报市评价监察小组。同时要保存原评定记录以备审查。

(七)汇总备案。由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将本学年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填写《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汇总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统计表》,校长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按规定的时间,报送市教育局备案。

七、评价结果的呈现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

(一)综合性评语。综合性评语主要是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对学生三年的成长过程给予客观的评价,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综合性评语应根据学生五个评价维度的具体表现以定性描述为主。综合性评语要由班主任收集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结果,在班级评价小组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写出。

(二)评价等级。每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个等级。其中“公民道德素养”不限定等级比例,“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和“审美与表现”四个方面每所学校A等学生不得超过全体学生的40%。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等时应非常慎重,被评为D等的学生其材料必须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八、评价结果的使用

根据我市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有关文件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我市在以下两个方面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一)作为初中毕业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

(二)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我市在高中招生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与学业考试成绩一同作为录取的依据,具体方式按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九、评价工作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3月:研制方案、成立机构、征求对方案的修改意见;

4月:宣传动员、学习培训。

(二)实施阶段

4月下旬:市教育局根据省《中考纲要》制定体育考试、理科实验操作考试、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操作)考查、艺术(音乐、美术)考查评分细则;区、县、校制定实施细则,进行试点评价。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5)

二、以“应用”为主旨重组教学内容[2-3]

工程材料内容繁杂,主要包括金属学基本知识、材料的强化与处理、常用金属材料(包括工业用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合金、粉末冶金材料)、高分子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复合材料、材料成形技术、零件毛坯选择以及工艺路线制定等内容。本次教改以“应用”为主旨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以传统金属材料的有关知识为核心,突出两条主线,即整个课程内容围绕“成分—组织—性能—应用”、“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应用”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保证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及系统性,更突出了知识的实践性。对主要的原理、规律及重要的概念定义作重点讲解,对常见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热处理工艺、零件毛坯选择、工艺路线制定等与实际生产密切联系的一些知识点则结合实践灵活讲解。而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塑性变形机理等则进行了弱化处理。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教学效率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上好第一节课

上好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第一节课采用“复习导入法”,如一上课首先让学生一起总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材料有哪些,工程材料有哪些,如何分类,然后引入正题讲明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材料课,都要学习哪些内容,应该怎样学。通过“复习导入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思路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抵触心理。

2.课堂内引入讨论,改进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是实行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还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适时引入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教师思维同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并帮助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引入问题和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灵活应用于实际当中,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一些工程实际应用案例贯穿于相关理论知识内,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知识本质及其应用,最终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S、P杂质元素对材料性能影响时,可引入“泰坦尼克号”轮船断裂原因分析,如此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理论联系分析问题的意识。

4.设置综合实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工程材料”的传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的,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内容,之后仅仅是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结果。综合实验则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拿到任务书后,首要的是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而设计方案则需要理论知识作基础,并需要查找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指导的方式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具体条件在实验中验证。设计方案的过程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综合分析、应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在平时作业中增加需要查阅资料并思考的题目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6)

【中国分类号】G623.31

一、我校参加课题实验的情况

“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自1997年启动,到目前为止,参加本实验的幼儿园小学覆盖了西安、北京、上海、福建、宁波、中山、东莞等地。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在2007年9月开始参加此项课题研究,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学生现已经入读四年级,继续进行科学学科英语浸入式课程实验。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有一名新的老师参与实验课题,每位新参与的老师都是从一年级的综合课程开始进行实验。在四年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国-加拿大-美国”教育合作项目“英语浸入式教学与课程研究”项目组专家和课题组指导教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大力帮助,使实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鼓舞,有信心把实验继续做下去。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实验教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团队,开展互助学习研究。在现有的四名实验教师中,有两名教师已经基本领会浸入式教学的原理,能够较好的把握浸入教学的原则,并多次承担广州地区浸入式教学交流研讨课,其中实验年限最长的詹平平老师在去年被课题组评为优秀实验教师。

二、教材的对教学重要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对成功有效的教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认知能力的载体,教材应当具有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和功能,高质量的教材不仅能使学生易于获得知识,而且能通过知识的学习,在学科的素养方面受到熏陶,在学习、应用乃至发展知识方面受到启示。适当加强教材内容的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适当增加一些弹性,更有利于为个性教育提供一定的空间。在内容上既要考虑到通俗易懂,又不宜过于详细,要有意识地逐步提高阅读台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材立体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主干教材、辅助教材、纸质教材和电子网络教材的立体化教材建设,能为在校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广阔的空间。对于参与浸入式实验的教师来说,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的教材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的教材目标是双层的,既有学科目标,又有语言目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非常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内容;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的教学法有别于一般英语教学法,需要教师充分的把握教材、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实施好教学。

三、综合课程存在的问题

小学浸入式英语教学实验开展以来,实验教师在一直在使用《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材。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扩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教材目标把握不准确、无法恰当的运用教材,所教的内容偏离教材主题等等。正对这种现象,笔者在对一、二年级《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实验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与问卷,发现现有的教材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感,缺乏地方特色

近几年,浸入式英语课题西安、广州、珠海等地已经陆续开展实验,《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在各地同时使用。广州、珠海与西安的地区差异显著。就目前的《课程》对广州地区的师生而言,教材内容略显陈旧,跟不上现代广州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背景。与时下行行各种英语教材相比,《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材的选择图片比较传统与保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州地区在小学已经开设英语口语课程,实验学生在使用《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的同时也使用广州版的口语教材。相比之下,学生认为广州版的口语教材更为生动、有趣。如何让《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材内容更丰富有趣,更具有时代的气息,是对课程内容编写提出的新挑战。

2.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但是有些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离太远,在课堂生学生很难理解。如《综合课程》1B中《农场动物》一课,学生居住在城市,远离农村,而且在中国学生比较少见实际意义上的农场,对农场的概念不是很理解,所以教师在区分农场动物和野生动物及一般动物时,用了多种方法解释,也无法令学生完全明白。另外,对于第7课《动物的成长和变化》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已经超出了一、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遇到这类课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比较棘手、很头痛,教师师往往就舍弃了这些内容,选择更适合学生生活经验的课文。

3、综合课程包含的学科内容过多

《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材融合了英语、品德与生活、艺术、体育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综合课程包含的学科内容过多,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具有超前性,不符合现有的师资水平。近年来,小学新招聘的的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教师的英语专业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对其它学科的了解仅限个人的常识。不像前些年的受中师教育的学生在学校里有受过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一般技能的培训。所以教师在相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其它学科内容的知识比较贫乏,对于这类课程内容,老师们也感到很头痛,教师对这些专业的知识不了解,教师掌握这些基本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4、课程教辅材料不齐全

学生在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接受多种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辅助教学形式,如实物、图片、幻灯、投影、光盘、网站等。由于《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还在试用阶段,课程所配的教辅材料不是很齐全。对于音像资料、图片资料、学生活动材料等等都很缺乏。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特别是课后复习阶段,缺乏辅导性材料的辅助,造成学生课后学习比较困难。

四、实验教师应采取的对策

1、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有双层教学目标:语言目标和学科目标。语言目标是课文中核心的词汇和句型,学科目标是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应该知晓的综合知识。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这两类目标内容拓展相关的教学材料。教师首先关注语言目标,当语言目标是有具体意义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语言目标为中心,进行拓展、延伸。例如:综合课程学生教材1B的第一课美丽的春天,春天很显然是本课的核心词汇,教师就可以根据春天一词展开拓展。教师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以春天为中心词的概念图,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春天是些月份?有什么样的景象?春天有哪学特征等等。这样教师的思路越来越宽,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这个基础上,再提炼出本课的学科目标:认识春天。如果课文的语言目标不是非常具体的内容,可以从学科目标着手,找到课文的中心内容。例如:综合课程学生用书1A第一课上学去,本课的学科目标是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向学生介绍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根据课文的两层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师应该掌握教学策略之一,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很快找到与课文内容互补的教学材料。

2、采取形式多样教与学方式

在浸入式综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故事教学、情景教学、歌曲教学、动作教学、媒体视听等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班级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学习、个人自主学习等方式,丰富课堂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形式,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积累教学形式,并能够适当、合理的运用。

3、适当的裁剪整合教学内容

许多实验教师不仅要教授浸入式英语课程还要兼顾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英语教材的教学。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适当整合两者的教学内容,将相关主题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即解决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学习要求,也能符合浸入式英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的要求。其次,针对于浸入式英语课程教材,教师也可以进行一些裁剪和增补,对于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可以针对核心的主题进行一些材料的补充,对于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裁剪,不需要生硬的教授。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利用教学环境,教学关系、课堂生成资源等等。

如何使用好浸入式英语综合教材是实验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提出的几点策略是我校实验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一些经验,希望对其他参与实验的老师有所帮助,对课题研究人员提供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强海燕,黄小丹,Linda.小学低年级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学指南[M].西安外语音像教材出版社

[2]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0

[3]黄小丹.美国外语浸入式教学研究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4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7)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77-02

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其超越了传统的“纯绘画”或“纯艺术”范畴,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学习领域,使美术教育更趋向综合化发展。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许多学校利用自身与本地资源进行美术课程开发,让美术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提升与能力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美术创作材料,根据材料特性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我们对小学中高年级段美术创作材料多样化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多措并举获取美术材料

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材料准备的习惯,备齐、备足材料,我们运用以下方法。

(一)师生共同制订收集材料目录表

每学期的第一堂美术课,我都与学生一起制定《本学期美术课材料收集计划表》,详细列出教材中每个课题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尤其要和学生讨论:哪些材料是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将这些材料一一罗列,让学生平时多留意,提前收集整理,然后存放到百宝箱里。有了计划表,学生和家长就可对本学期所需的美术材料有所了解,按照学习进度,共同完成工具、材料的准备。

(二)充实美术材料“百宝箱”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发现有用的材料,并提前搜集放入美术媒材“百宝箱”,做到有备无患,养成随时发现、及时搜集素材的良好习惯。

二、拓展美术材料,创新美术教学内容

版画,对于中高年级段的师生来说并不陌生。纸板画,吹塑纸版画、石膏板画,拓印等等。作为版画板材替代品的KT版材质轻、板块大、费用低、结实耐用,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学生易于掌握,设计、展示效果好。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发现KT可以一版多用,既可以印刷作版,也可作为浮雕来刻,还可以上色作为独幅装饰作品。KT版的使用可拓展美术教学成果。实践、思考、再实践,才能不断丰富与创新美术教学。

三、挖掘自然材料,丰富美术教学形式

我校学生生活在老城区,城河、江寺、石桥对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素材。但学生往往缺乏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机会。美术老师要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清新,体验生活的美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在《家乡的古建筑》一课中,我收集了东晋古寺――江寺、园寺、古梦笔桥等图片,展示给学生欣赏,当他们看见自己熟悉的地方时都显得异常兴奋,抢着要介绍一番。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熟悉的家乡。通过直观的艺术活动,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挖掘废旧材料,降低美术教学成本

巧用食堂的废旧材料。在教学第九册《废弃物造型》时,教师课前用蛋壳粘贴好了一张画。在欣赏图蛋壳画时,让学生猜猜是怎么做出来的?利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哪来那么多的蛋壳呢?教师适时揭开真相: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吃鸡蛋剩下的壳!教师从食堂找来鸡蛋壳洗干净,然后再用卡纸、胶水贴起来,一幅幅生动的蛋壳画就做好了。不管是颜色、形状、纹理,还是质感,都带给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发现普通的废旧材料也可以变成一张画。

五、运用综合材料,凸显美术教学主题

学生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很感兴趣。但综合材料造型与绘画造型有所不同。绘画中造型可随心所欲,自由度大。综合材料造型却常会受到材料特性的制约,不能仅凭主观意愿。因此,我们倡导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材料,共同交流与合作,突出材料的特点,进行材料之间有创意的组合与构想,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闪现奇思妙想。如在教学第七册的《材料妙用》时,有个小组面对一堆形状千奇百怪的石头,开始觉得无从下手。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伙伴共同讨论、设计、构想,一块石头显得单调,而将不同形状、大小的石头有创意地组合起来,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水果造型也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将红红的西红柿上搭上碧绿的菜叶当假发戴在头上,再贴上眼睛和红嘴巴就变成了漂亮的小娃娃;紫色的茄子也可以装扮成可爱的企鹅;橘子皮可以做成小小的拖把;各种水果混一起可以变成城市里的汉堡包等。这些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千变万化,学生很喜欢,乐于学习,教师也不用担心美术课程的物质材料不先进,吸引不了学生了。

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挖掘我们身边的美术材料,丰富了校本美术活动,提高了学生美术表现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美术教学素养。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8)

一、工作表的含义

1. 工作表的含义

工作表就是应用于工作之中的报表,大多是用于财务处理中,比如excel报表、数据库中等。除此之外,工作表还可以是工作计划表、学习计划表、活动安排表、工作进度表、工作总结表、工作考核表、工作日报表、工作日志表等等,这些工作表在学校中也是常用到的。在本文,我们所说的工作表就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报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使用,使教学活动得到顺利进行。

2. 教育性课程材料

现在经常说教育性课程材料能帮助教师增加新的特定的观念,增加新的一般原则(如,通过基本原理),适应科学教学实践,在一般的原则和具体的教学步骤之间建立链接,最终提高教师的教学法设计能力和观念的迁移。课程材料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案和参考资料,还指一切教学活动过程的教具。而教育性课程材料与一般的课程材料区别就是它可以预测并解决课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情境教学的进行。

在本文中,我们把工作表定义为一种教育性课程材料。它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是一种课程材料。工作表在教学中可以作为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应用和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材料,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简介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该课程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2.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

(1)整体性 :主题的选择范围 ,人的个性的整体性 。

(2)实践性 :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过程与结果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4)生成性 :过程取向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活动课,具有生成性。

(5)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3.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目标

我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活动指南》)对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了具体目标,初中的具体目标为:

(1)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2)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三、工作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

工作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观察了广州第三十二中学初中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该班级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了以主题为线索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全班40个同学,自由结合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组员商量决定本组活动的主题,他们有的选择调查广州市民情况,有的研究广州公共厕所情况等等。此门课程大多在课堂进行,在适当时候会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采访等,总之开展地轰轰烈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通过观察发现,在每次课堂上,教师都会准备几张工作表,有的是为自己上课用,有的会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工作表来进行活动。这些工作表有以下几种:学生小组与名单表、学生出席表、教学活动安排表、活动记录表、活动进度表、活动总结表、学生成绩表等。

这些表格清晰而有条理地记录了每节课要进行的活动及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记录了学生活动表现与成绩;同时有的工作表,比如活动安排表,可以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活动安排,使学生心里有数,知道活动的整体安排,以便根据各小组的情况自行安排时间,而不用再死板地根据老师的安排一步步地进行。

四、工作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影响

1. 促进教师的学习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9)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练这五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必将导致对于语言理解的缺漏。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但在如今社会飞速进步的大背景下,需要从小培养学习英语的习惯,以适应来自世界的挑战,进而融入世界。高中英语听力向来是教师教的头疼、学生们学的头疼,往往不得要领,听力教学往往应付了事,教师更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授,以应对考试,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出的学生会的也只是哑巴英语,不会听(listen),如何说(speak)呢!面对现状,教师应仔细分析,结合学生的心理以及年龄特点,找出应对策略,将小组合作学法因材施教地融入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

一、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法,即是以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为基本单位,从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再到全班共同学习来展开教学。在小组内,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进行分配,学生各自分工明确,上好英语听力课。英语听力的学习分以下三个步骤:听前、听时、听后。

1.1听前

首先,教师对听力材料应进行简单的解读,使得各小组学生对材料都先有一个简单的印象,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索,而后针对材料,教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组内讨论。例如,在短对话时,可以每个成员分工,每人负责其中几个的解读,然后汇总,互相讲解。其次,面对生词,较难的或比较容易歧义的可由教师直接给出,稍简单或不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可让小组内学生自行分工查找,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2听时

在听力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于听力题目的快速把握,组内成员在听的同时,也要学会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在听力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生僻词汇或习惯用语,组内成员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组内讨论,确定猜测的正确性。

1.3听后

好的听力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让人恍然大悟的题目信息,小组成员在听后要善于进行再次分析,挖掘出材料中的信息,组内成员将成果汇总,推测材料中主人公或材料作者的真实意图。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较为开放,学生的听力训练只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是不够的,自主学习更注重学生课后的有意识的自我训练。听力训练是一项需要日积月累才会出成果的学习项目,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完成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学会自我探究,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践。小组成员在课后也要相互交流,教师也要为学生的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例如,小组成员各自制定课后训练项目,比如,看英文报纸,看英语新闻,用英文写日记,看英文电影,规定组内成员只能用英文交流等等。组内成员在完成自己的预期目标后,进行组内讨论,可以互相检查,互相评定,还可以将写下的小作文交给老师批改。组内还可进行英语听力口语比赛,激励学生大胆表现,循序渐进式的学习。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交互训练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10)

21世纪以来,艺术教育在学校课程、社区艺术教育机构都得到了高度重视,而文化创意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促进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因此,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在这新种形式下,“融合创新型”的教育人才培养变得日益重要。新的环境要求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能力素养。作为培养美术师资的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在多元化社会美术教育及基础教育中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职责,应积极建设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美术教育形式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美术教育课标要求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关系

新世纪之初,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开辟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倡导各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综合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艺术综合实践能力是课标的核心要求。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要求高师美术教育院校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美术教育的双专业性质,既培养出既有较强美术技能,又具有扎实教学理论的美术教育人才。传统的高师美术课堂上,普遍存在专业课程与师范素质类课程脱节的现象,难以符合新课标标准提出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展开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优化改革,探索新形式下“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发展艺术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不能仅仅是进行技术的传授。基于新课改对美术教师的新要求,笔者在材料设计基础、立体材料、综合材料系列课程的教改中,实行了“探究、创新、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美术专业与教育技能发展的融合教学实验入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探究、创新、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含义

现今,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上,普遍存在“填鸭式”与“放鸭式”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前者容易让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后者容易让学生因缺乏目标指导而不能达到综合提炼、归纳、掌握知识规律的目的。如何做到在保证教学容量的同时,把学生“放得出去,又收得回来”,是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探究创新学习是指知识获取过程中思维的积极性,以及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在美术设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通过一手材料进行研究,并且再拓展、再设计、再构建”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态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对事物敏捷、主动的观察态度。“探究、创新、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并能提高学生搜集、运用、加工、筛选、传递等处理信息的技能,同时提高其对教育设计和应用的综合素养。

三、实施“探究、创新、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策略

高师美术人才的要求,既有美术技能的要求,也有教学技能的要求。要实施“探究、创新、自主、合作”教学模式,需以小组学习为基础,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摒弃“填鸭式”的模式,注重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在专业教学中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并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教师在课堂组织上,需要思考“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笔者引入了富有实践性、指向性强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即每个课题由教师引导出知识点,并提出问题,学生一开始往往会一言不发,被动地听。通过一至两天的阅读及自主研究,再回到课堂中互相探讨,形成探索合作的学习氛围,然后让学生跃踊发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教”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操作、利用微格信息平台进行课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专业技能课题设置上,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探究及拓展思维。这一模式,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即首先提出要掌握的知识点问题,然后由小组搜集资料并进行资料的整合,最后由小组分析讨论。(作业形式必须递交PPT文档)。

(一)采取“问题导入”与“深入研讨”

的学习方法进行艺术设计理论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将“导”放在主要位置,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笔者以立体材料课程中关于概念知识点的学习为例,提出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有以下四个方面:单纯与简约,对比与协调,比例与平衡,节奏与韵律。要求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图片并进行详细的文字分析。每个形式法则提供10张图片,最后以学生个人作业的形式将课题制作成为课件,要求学生不仅要思考查阅问题,并且要学会在讲台上讲解问题。这种培养讲述能力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与能力,有利于营造有趣、生动,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笔者在解决形式法则知识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与之相关联的下一课题,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各种材料进行二点五维的练习。通过对形式法则的规律分析,学生可以按照法则处理原先杂乱无章的材料。然后,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互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头脑风暴式的研讨,对如何提高形式法则的美感以及提高学生主动处理材料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图1、图2)。可以说,这种知识点的获得方式是通过学生一轮又一轮的争议和探讨得来的,这种主动式的学习方式可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学习热情,让其学会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从“一言不发”到“娓娓道来”的学习态度的转变。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对问题的设置避免太过直接,避免学生在网络上直接找到答案,这样会失去了自主深入学习的意义。教师必须设定一些关卡,学生只有真正思考,才能完成作业。例如立体形式法则问题,教师可事先提供一些相关或无关的图片,让学生指出是何种形式法则,并将图片对号入座。学生只有对概念有了深入了解才能辨别出来,这种做法杜绝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做法。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多去查阅图书资料,借鉴艺术设计之外的图形,例如建筑、自然科学等其他跨领域的学科资源,让学生通过这种查找对比,找出共性的形式法则规律,提高对概念性问题的深入理解,以突破照本宣科的僵化学习方法。做到以上几点后,教师便可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当课堂上出现冷场、僵持等现象时,教师需及时给予引导。此外,要鼓励学生互相提出疑问,并进行自由、反复的辩论,直至达成一致,完成教学目标,这是保证这一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采取“拓展性学习”的方法提高信息资料处理能力

面对学生大量收集而来的信息资料,又如何提高对于这些资料的处理能力呢?在综合材料课程设置中,教师提出“材料的视觉性美学价值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应用及延伸。”这一课题可利用上一课题收集得来的材料肌理,改造教师所限定的标志图形,也就是将肌理转换在图形上,要求所用的材料必须是学生自己收集得来,不能间接获取别人的作品及图片。(图3)具体的教学操作如下,即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对各种工艺材料的了解进行实物收集,形成最直接的感官认识,让学生掌握材料的多样性,了解不同材料的肌理美感及特殊的视觉性。然后组织学生倾听、讨论、分析、判断、鉴别、归纳和总结。作业要求对广州美术学院的缩写“g、a、f、a“四个字母进行图形改造,作业开始阶段制作显得简单粗糙,但经过几轮的反复讨论及修改,图形不仅创意新颖而且制作精良(图4、图5)。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材料肌理收集(要求准备100张肌理图片)。多数肌理效果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钻研精神。在这一课题中,他们获得了“发现的乐趣”以及“探索的魅力”,提高了搜集、运用、加工、筛选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创造性地使用、升华了课前收集的信息与图片资料。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例如在实物制作标志这一课题中,学生会花几天的时间去等待种子发芽以获取特殊的肌理效果,也会缝制布艺以体现图形的需要(图6),更会拓展利用新生材料进行加工(图7),即采用硅胶材料替换年糕的质感,出乎意料的创意让人始料不及。学生也会一遍又一遍地在玻璃上泼水,捕捉拍摄水珠的流动形态(图8),或者是用火熏纸质,以获得最理想的肌理效果。只要拥有积极的观察事物的态度以及敏锐的、特别的视觉角度,就可获得无尽的创意。开拓创新的拓展性学习思路带来了新颖的作品,也带给了学生自主快乐学习的心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掌握了学习方法。

(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提高

师范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师范生综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为此,笔者加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以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设置上,以综合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为例,笔者让4至5人为一小组,收集100种肌理材料的图片,并挑选50种作为实物呈现。图片必须是学生自己外出发现、选择拍摄而成,不能拷贝现有的资料图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可利用的设计素材,激发其观察生活的能力,并锻炼其整理、筛选的能力。在制作50种实物的环节中,各个小组呈现出不同的展示方式,突出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发展合作、协调、竞争、互助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图9)。以上是在专业技术层面的合作课题。在下面的教改研究实践中,笔者也设置了关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一线的美术教师联手,在专业课程中帮助师范生了解相关内容,即中小学教材中的形式与相关的美术教学要求,为师范生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录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学习并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对优秀课例的探讨交流,对中小学教师的教案会产生直观及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教改中,笔者会注重这一环节的深入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进入中小学课堂观摩教学,并尝试着学习、设计出有创新的教案,最后以教案、课件、说课、课后反思的展示方式来完成课题的研究。

四、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价系统

以往的教学评价多数只是建立在单一的作业展示上,往往依靠作业的质量来评判,并给予最终成绩。这样会导致一些现象产生,如有的学生并不重视学习过程,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只关注最后的作业结果等。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模式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发展“探究、创新、自主、合作”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中,培养一专多能的教育人才,需要考核学生多层次、过程性发展的综合能力。为此,笔者使用针对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的多维度考核评价要求,以教育目标、认知目标、能力发展目标的综合目标来制定评价标准。最后还要求学生对课程学习形成书面的总结报告,对学习过程进行思考与反思,同时提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或建议。

小学综合组学习材料篇(11)

开发数学小学习材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通过实际研究认为课堂习材的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导入、新授和练习,而应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对学习材料精心预设。导入材料要便于学生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过程性材料要注重动态生成。练习材料的设计要体现综合性、拓展性和开放性,同时要丰富习材形式,凸现学生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师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课始的准备(积累)性习材设计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需要的基础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开始环节的准备(积累)性习材,为学生新内容的学习做准备。

准备(积累)性习材是指,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新内容的学习做准备而设计的现实情境或数学文本的学习材料。

1.激起求知欲,唤醒学生主动探索学习。

【案例】在六下《圆柱的体积》一课的开始阶段,复习长正方体体积之后,师生交流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有学生说到先将圆柱里灌满水再倒入量杯,量杯中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或将圆柱浸入水中,上升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然后通过生生互动中发现这两种方法有局限性。另有学生说,圆柱可以看做有无数个圆组成。学生已知道将圆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圆的面积,进而联想到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唤醒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平面到立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案例】在四上《认识整万数》一课的开始阶段,设计一个拨数游戏的学习材料:请学生在计数器上画一些珠子,依次表示3、30、300和3000,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上这些数字。这个游戏的设置,既让学生回忆数的读写、组成,又对数的位值制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渗透,同一个数字由于它所在的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值。在激活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下面学生迁移到整万数等大数目的读写、组成做好知识储备。

二、课中的过程(生成)性习材设计

为了促使新知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知识经验的同化和顺应,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的过程(生成)性习材,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方法的习得,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情感的培养。

过程性习材是指,根据教学目标,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和培养数学情感的学习材料。

生成性习材是指,在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所产生的有助于教学重组、知识建构、方法形成、思想渗透和情感培养的学习材料。

1.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案例】在二上《秒的认识》中,课中设计有关时间长短的数学活动等过程性习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秒的时间观念,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估计1秒、10秒、30秒的时间长短,这些短时间里学生能做哪些事情等,都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建构秒的知识,提高对秒的认识。

2.促进学生数学方法的有效形成。

【案例】在五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课始出示准备性习材——嬉戏谷各个区域的面积分布图,提出开放性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请列出算式。学生生成资源:①■+■,②■-■,③■+■,④■+■。接着用这组特殊算式(相对于未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给学生提供更开放的探究空间,学生自主探索,用小数、折纸、画图、通分等4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在比较和优化的过程中,使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有效形成,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

三、课尾的综合(拓展、开放)性习材设计

为了及时有效地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有综合性、拓展性、开放性的学习材料,提高习材的有效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综合(拓展、开放)性习材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宽数学视野,联系生活应用知识的综合、拓展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1.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在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出示鱼缸习材:棱是用角钢做的(角钢俗称角铁、是一种钢材,是两边互相垂直成角形的长条钢材,一般棱用角钢做),四周用玻璃做成,底面用铁板做成。

制作一个长5dm、宽2dm、高3dm的鱼缸,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说说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

①做这个鱼缸要用多少分米的角钢?(棱长总和)

②做这个鱼缸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底面积)

③做这个鱼缸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侧面积)

④这个鱼缸占多少空间?(体积)

⑤这个鱼缸能装多少升水?(容积)

利用金鱼缸这一素材,综合设计了有关长方体棱长总和、底面积、侧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有关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