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4:35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在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门课程自身又具有内容多、计算量大、涉及相关学科多等特点,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渴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实的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构件章节都可以编写小程序来计算,作为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曾经尝试鼓励学生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了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

效果。

1 钢筋混凝土编程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提高自学热情

混凝土结构课程应注重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该课程成绩评定虽然能够对学生所学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核定,但是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该课程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考试中能取得高分的学生,常常是课后作业或者习题做得好的学生。而课后作业和习题做得好的学生,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又往往表现一般。另一方面,有很多爱提问、回答问题积极、甚至能提出很有新意想法的学生,设计综合能力很强,在考试中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分数。笔者结合教学是这样制定成绩评定方式的: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20%+程序编写及汇报30%。通过减少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和增加编程成绩比例,使得大多数学生有了课程编程的积极性。由于程序的编写需要扎实的钢筋混凝土基本知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在钢筋混凝土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技术可以改变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学热情。

2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区分难易程度,培养创造能力

并不是每个学生的编程能力都很强,不能把编程激励变成课程学习的包袱和负担。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同,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程度难易程度要有梯度,编程成果的评定要多元化,既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又有利于发展优等生的高级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安排中对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任务需进行难易区分,凡能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承载力计算)之一的计算机编程即视为合格,能进行多个基本构件编程即视为良好,能进行结构综合设计计算编程即视为优秀。鼓励有能力的同学结合课程设计进行柱下独立基础、刚架和肋形搂盖的计算机编程。对于编程能力偏弱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基本训练获得成绩,对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提高获得好成绩。通过难易区分,大多数同学都能主动积极的学习该课程,根据自身能力量体裁衣有选择地进行程序编写,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处理好课程教学关系,强调基本知识

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教学环节为主,编程为辅,不可本末倒置。钢筋混凝土课程是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注重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的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与前设课程的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既有理论推导,又有试验研究;既有公式、计算,又有规范条文。基本概念必须扎实,教材内容包括基本材料的力学性能,弯、剪、扭、压(拉) 、预应力等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教学内容中基本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配筋构造多。所以,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对每一种结构构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条线索来学习:构件在工程结构中的关系、相关概念和构造措施、基本计算理论、实例分析。教材基本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编程训练的基础。因此不能因为课程成绩评定中考试成绩比例的下降就注重编程而放松基本教学环节,结果是程序没编好,课程基本知识也没掌握,处理好课程教学与编程的关系非常重要、不能顾此失彼。

4 钢筋混凝土编程提倡团队工作,培养协作精神

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编程需要力学、材料学、混凝土结构学、逻辑学、编程语言等多学科知识。团队协作编程,既强调团队间的协作,又强调学生个体间的创造。强调分工协作,学生团队协作是资料共享、创意交流、相互促进。整个过程有分有合,分是体现学生个体创造力,合是集中团队优势力量解决难题。合理的构建团队合作模式编程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可根据学生的智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及自愿组合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编程能力偏差的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编程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如将全班分成六至十组,每小组五到六人。随着课堂教学地不断深入,还可以随时进行合理调整。团队合作编程模式给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与激情,在课堂教学时的同时很多同学就课程基本知识及编程问题积极地交流讨论,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在课外,各个编程小组的同学积极主动的查阅资料交流编程心得体会,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参与的团队协作核心理念。经过几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团队编程合作模式能帮助学生很好的完成编程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5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注重编程成果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成果总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学习的一个关键步骤。有总结才会有提高,才会有进步,从编程个人或小组来说,总结也是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编程水平的一项活动,是混凝土结构编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混凝土结构课程结束前2周,要求所有参与混凝土结构编程的同学和小组提交混凝土结构编程成果,小组代表在课程结束前课堂上公开汇报交流。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成果可以包含所编程序一份、多媒体演示汇报幻灯片一份、小组分工合作情况、编程心得体会总结等。尤其是编程心得体会总结要体现出收获哪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存在哪些不足,取得什么经验,如何针对混凝土各种构件不同构件的不同受力特点、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进行编程。编程过程中发现哪些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相关的难题,编程人员如何充分进行分析,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与改进措施,提高今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效率与质量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成果总结是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的主要经验、成绩与效果等作文字概括;还可以适当将其做成种种直观、可视的图表。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总结,学生充分整理所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工作材料、熟悉掌握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主要知识,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工作汇总归类和条理化,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结语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机编程,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几轮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和规律,将计算机编程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该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学热情、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钢筋混凝土结构[M].河海大学出版社.

[2] 任凤鸣,袁兵.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3-124.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多年来,工程界常为混凝土的收缩开裂所烦恼,提出了“抗”“放”结合的治理原则,人们开发了混凝土膨胀剂、纤维等多种抗裂新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技术,取得了诸多成果。我们从膨胀剂这种抗裂材料入手,在邯郸的工程中逐步推广。文中重点介绍的9项大型工程,从建(构)筑物的结构特征、施工季节、针对性技术措施等多方面,反映邯郸地区应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的情况。实践表明,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在邯郸得到了工程界认可和应用,是实现混凝土抗裂与结构自防水的一种有效途径。

2工程概况

将9项工程的基本设计参数和结构特点归纳列表,给出设计与施工简况,从中可以看出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对于不同的工程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⑴结构7层以下的住宅楼多为砖混结构,如世嘉名苑;8层以上的住宅楼、商贸楼、商住楼多为框架结构,如新世纪商贸广场、水景南岸。

⑵地下室多为1~3层。但龙湖人防为单层地下工程,丛台路学校为5层地上工程。

⑶结构尺寸与形状建(构)筑物外形多为矩形或近似正方形,长宽比范围1.5~10,龙湖人防及丛台路学校为L型。

建(构)筑物具有大面积、大体积的特点,如新世纪商贸广场单层面积4700m2,建(构)筑物具有较长或超长的特点,

建(构)筑物具有较厚或超厚的特点,如新世纪商贸广场底板厚800mm,云顶公馆筏板厚1000mm,招贤大厦底板厚3000mm。

⑷施工季节大型工程工期较长,如新世纪商贸广场施工工期为300天,横跨4季,夏季要求缓凝,冬季要求防冻。

⑸混凝土强度等级范围大,C25~C55,多为C30;抗渗标号P6~P8。

⑹多单位参与,多专业结合 。该9项工程的设计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亚太建筑、河北庄宸、河北昆仑、邯郸大友及煤炭部邯郸设计院等。施工单位有中煤第69工程处(新世纪商贸广场)、江苏苏中建设集团(云顶公馆)、邯郸第3建安公司(世贸休闲)等多家。

3技术要点及方案的制订实施

3.1预备工作

在工程设计中与施工前,要针对具体工程制订技术方案,首先需作好3项预备工作。

①掌握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特点与要求,正确理解设计意图,与设计专业相结合。所制订的技术方案应以有关标准及其文件为基础。

②针对混凝土设计指标及构件状态进行抗裂计算,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依据,并确定采用的辅助措施。

③吸收设计、建设、施工及监理多方的建议,特别是施工方的意见,根据施工力量组织、混凝土供给能力等,与施工组织方案紧密结合。

④技术方案制订者必须进行现场交底。

⑤必要时请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石家庄市太行特种水泥与防水工程研究所的专家现场指导。

3.2混凝土试配

①材料选用

水泥,主要选用P.O普通硅酸盐水泥和P.S矿渣硅酸盐水泥

膨胀剂,确定为FEA,定点由石家庄市功能建材有限公司提供。

掺合料,主要为粉煤灰和矿粉,掺入量一般为20%左右。

②限制膨胀率指标

根据GBJ50119规范和工程的具体要求设定混凝土限制膨胀率指标,如新世纪商贸广场底板混凝土14d水中限制膨胀率指标为2.0×10-4,加强带混凝土为3.0×10-4。

③混凝土工作性能

对于面积大、体积大及超厚的构件,凝结时间可再延长一些。这有利于推迟水化热的升高速度、提高有效膨胀[3]。

3.3后浇带与加强带的关系处理

技术方案的关键与核心部分是正确处理后浇带与加强带的关系,应遵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对9项工程中该种关系的处理使用了下述3种方式。

①全连续浇筑新世纪商贸广场原设计用后浇带将底板分成6块,后改为长度方向(92m)设2条、宽度方向(48m)设1条加强带的方案,实现了全连续浇筑。

②全间歇浇筑龙湖人防工程构件呈L型,原设计每32m留1条后浇带,后全部改为间歇式加强带,即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4d再浇筑加强带,既提前了工期、又利于施工组织。

③连续和间歇浇筑相结合云顶公馆6#~7#楼间,在制订方案中仍然保留原设计中的1条后浇带;楼盘地下室边墙外部为车库地面,在边墙外侧1m处设1条间歇式加强带;其他区间,每30m左右设1条连续浇筑的加强带。

3.4加强带设置注意事项

①建(构)筑物分为地下、地上两部分时,都采用相同的浇筑方式时,两部分的同竖向位置混凝土板(顶、楼)与墙应同轴线设加强带。

②配制温度筋。

③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两侧高5MPa,14d水中限制膨胀率比两侧至少高出1×10-4。

④底板厚度大于600mm时,须在加强带两侧设密孔钢丝隔离网;小于600mm时,可以不设,但应考虑泵送混凝土的流淌斜度和距离,在距离加强带规定带宽侧边外1m时提前更换混凝土配合比。

3.5关于结构自防水

掺膨胀剂的混凝土,作结构自防水,可靠性强,也为很多地下和水中工程所证明。如新世纪商贸广场。

3.6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主要强调下述4个方面,要求施工方执行。

①及时进行保水养护。

②冬季施工应及时进行保水、保温联合养护,以防内外层温差过大。

③对板、墙、梁的交接部位,或构件的异型部位,实施二次振捣,防止塑性裂纹。

④将周墙、长墙作为浇筑、振捣、养护的重点,加强施工管理与监督。

4出现问题及应对措施

⑴云顶公馆6#~7#楼间后浇带,3个月后发现渗水。原因是橡胶止水带安放欠严格。补救措施是:将裂缝凿宽,成“V”型槽,用止水灵封堵,再涂刷FCC聚合物防水涂料。

⑵世贸休闲广场施工时,混凝土坍损快。原因是使用了新入仓的新磨的散装水泥和FEA。应对措施是:调整泵送剂组成(增加缓凝与保塑成份)及掺量。

⑶某工程曾采用现场拌制混凝土,楼板有约10m2部位强度明显偏低,检查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水泥或FEA的计量出现失误。解决措施是加强计量人员及物资采购管理,并尽快更换为商品混凝土。

⑷连续浇筑的加强带混凝土出现过供应滞后现象,解决措施是:准确计算混凝土需要量和供给量,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要给施工留出一定余地。

⑸混凝土表面的抹压、振捣等操作均有不规范处,应对措施是:现场进行技术交底时,要求施工方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人技术素质和质量意识。

5结语

⑴应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可以同时收到抗裂与结构自防水的双重效果,从膨胀剂这种抗裂材料入手,“抗”“放”结合,是解决混凝土收缩开裂的一种有效途径。

⑵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正确处理连续浇筑式加强带、间歇式加强带与后浇带的关系,是保证工程质量、施工进度与效益的关键。

⑶在应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的过程中,不应放松对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等施工操作的要求,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求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多年来,工程界常为混凝土的收缩开裂所烦恼,提出了“抗”“放”结合的治理原则,人们开发了混凝土膨胀剂、纤维等多种抗裂新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技术,取得了诸多成果。我们从膨胀剂这种抗裂材料入手,在邯郸的工程中逐步推广。文中重点介绍的9项大型工程,从建(构)筑物的结构特征、施工季节、针对性技术措施等多方面,反映邯郸地区应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的情况。实践表明,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在邯郸得到了工程界认可和应用,是实现混凝土抗裂与结构自防水的一种有效途径。

2工程概况

将9项工程的基本设计参数和结构特点归纳列表,给出设计与施工简况,从中可以看出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对于不同的工程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⑴结构7层以下的住宅楼多为砖混结构,如世嘉名苑;8层以上的住宅楼、商贸楼、商住楼多为框架结构,如新世纪商贸广场、水景南岸。

⑵地下室多为1~3层。但龙湖人防为单层地下工程,丛台路学校为5层地上工程。

⑶结构尺寸与形状建(构)筑物外形多为矩形或近似正方形,长宽比范围1.5~10,龙湖人防及丛台路学校为L型。

建(构)筑物具有大面积、大体积的特点,如新世纪商贸广场单层面积4700m2,建(构)筑物具有较长或超长的特点,

建(构)筑物具有较厚或超厚的特点,如新世纪商贸广场底板厚800mm,云顶公馆筏板厚1000mm,招贤大厦底板厚3000mm。

⑷施工季节大型工程工期较长,如新世纪商贸广场施工工期为300天,横跨4季,夏季要求缓凝,冬季要求防冻。

⑸混凝土强度等级范围大,C25~C55,多为C30;抗渗标号P6~P8。

⑹多单位参与,多专业结合 。该9项工程的设计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亚太建筑、河北庄宸、河北昆仑、邯郸大友及煤炭部邯郸设计院等。施工单位有中煤第69工程处(新世纪商贸广场)、江苏苏中建设集团(云顶公馆)、邯郸第3建安公司(世贸休闲)等多家。

3技术要点及方案的制订实施

3.1预备工作

在工程设计中与施工前,要针对具体工程制订技术方案,首先需作好3项预备工作。

①掌握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特点与要求,正确理解设计意图,与设计专业相结合。所制订的技术方案应以有关标准及其文件为基础。

②针对混凝土设计指标及构件状态进行抗裂计算,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依据,并确定采用的辅助措施。

③吸收设计、建设、施工及监理多方的建议,特别是施工方的意见,根据施工力量组织、混凝土供给能力等,与施工组织方案紧密结合。

④技术方案制订者必须进行现场交底。

⑤必要时请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石家庄市太行特种水泥与防水工程研究所的专家现场指导。

3.2混凝土试配

①材料选用

水泥,主要选用P.O普通硅酸盐水泥和P.S矿渣硅酸盐水泥

膨胀剂,确定为FEA,定点由石家庄市功能建材有限公司提供。

掺合料,主要为粉煤灰和矿粉,掺入量一般为20%左右。

②限制膨胀率指标

根据GBJ50119规范和工程的具体要求设定混凝土限制膨胀率指标,如新世纪商贸广场底板混凝土14d水中限制膨胀率指标为2.0×10-4,加强带混凝土为3.0×10-4。

③混凝土工作性能

对于面积大、体积大及超厚的构件,凝结时间可再延长一些。这有利于推迟水化热的升高速度、提高有效膨胀[3]。

3.3后浇带与加强带的关系处理

技术方案的关键与核心部分是正确处理后浇带与加强带的关系,应遵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对9项工程中该种关系的处理使用了下述3种方式。

①全连续浇筑新世纪商贸广场原设计用后浇带将底板分成6块,后改为长度方向(92m)设2条、宽度方向(48m)设1条加强带的方案,实现了全连续浇筑。

②全间歇浇筑龙湖人防工程构件呈L型,原设计每32m留1条后浇带,后全部改为间歇式加强带,即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4d再浇筑加强带,既提前了工期、又利于施工组织。

③连续和间歇浇筑相结合云顶公馆6#~7#楼间,在制订方案中仍然保留原设计中的1条后浇带;楼盘地下室边墙外部为车库地面,在边墙外侧1m处设1条间歇式加强带;其他区间,每30m左右设1条连续浇筑的加强带。

3.4加强带设置注意事项

①建(构)筑物分为地下、地上两部分时,都采用相同的浇筑方式时,两部分的同竖向位置混凝土板(顶、楼)与墙应同轴线设加强带。

②配制温度筋。

③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两侧高5MPa,14d水中限制膨胀率比两侧至少高出1×10-4。

④底板厚度大于600mm时,须在加强带两侧设密孔钢丝隔离网;小于600mm时,可以不设,但应考虑泵送混凝土的流淌斜度和距离,在距离加强带规定带宽侧边外1m时提前更换混凝土配合比。

3.5关于结构自防水

掺膨胀剂的混凝土,作结构自防水,可靠性强,也为很多地下和水中工程所证明。如新世纪商贸广场。

3.6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主要强调下述4个方面,要求施工方执行。

①及时进行保水养护。

②冬季施工应及时进行保水、保温联合养护,以防内外层温差过大。

③对板、墙、梁的交接部位,或构件的异型部位,实施二次振捣,防止塑性裂纹。

④将周墙、长墙作为浇筑、振捣、养护的重点,加强施工管理与监督。

4出现问题及应对措施

⑴云顶公馆6#~7#楼间后浇带,3个月后发现渗水。原因是橡胶止水带安放欠严格。补救措施是:将裂缝凿宽,成“V”型槽,用止水灵封堵,再涂刷FCC聚合物防水涂料。

⑵世贸休闲广场施工时,混凝土坍损快。原因是使用了新入仓的新磨的散装水泥和FEA。应对措施是:调整泵送剂组成(增加缓凝与保塑成份)及掺量。

⑶某工程曾采用现场拌制混凝土,楼板有约10m2部位强度明显偏低,检查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水泥或FEA的计量出现失误。解决措施是加强计量人员及物资采购管理,并尽快更换为商品混凝土。

⑷连续浇筑的加强带混凝土出现过供应滞后现象,解决措施是:准确计算混凝土需要量和供给量,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要给施工留出一定余地。

⑸混凝土表面的抹压、振捣等操作均有不规范处,应对措施是:现场进行技术交底时,要求施工方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人技术素质和质量意识。

5结语

⑴应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可以同时收到抗裂与结构自防水的双重效果,从膨胀剂这种抗裂材料入手,“抗”“放”结合,是解决混凝土收缩开裂的一种有效途径。

⑵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正确处理连续浇筑式加强带、间歇式加强带与后浇带的关系,是保证工程质量、施工进度与效益的关键。

⑶在应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的过程中,不应放松对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等施工操作的要求,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求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24-02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程设计又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经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可以加深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设计计算原理的理解,同时可以熟悉各类受力构件计算方法及相应公式的适用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撰写设计计算书及说明书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项目开发能力[1]。

一、分析过去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通过多年的课程设计教学总结,发现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过去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体现在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方面,这种教学模式暴露出的问题是前后的知识衔接不好,学生总是学了前面而后面又忘了,平时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构件设计问题的能力就较差,因此解决结构设计就更成问题了。通常课程设计是全班做1~2个题目,设计程序基本相同,通过调整材料、荷载等改变设计方案,课程设计的效果不理想。

2.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时,往往从构造图中选取构件的计算简图不合理,致使构件的受力分析不准确,造成弯矩图、剪力图结果有误,影响到危险截面的确定、结构设计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以设计小组为单位提交设计成果,进行团队考核,而部分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工作不积极主动,形成“坐、等、靠”现象,没有发挥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谈不上团队合作精神,个别成员甚至没融入进去,照抄组员的设计结果,影响了优秀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无法达到课程设计真正的目的[2]。

4.根据选取的结构型式、材料、几何参数拟定结构框架尺寸并进行总体布置后,构件施工图和计算书应同时进行,经试算后需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使设计成果不断完善。部分学生却将计算与画图分开进行,甚至出现计算与图纸是两张皮的现象,工程计算就失去了意义。

二、课程设计改革的建议

(一)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专业培养方案中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历时1周。这样的安排往往会导致课程设计与理论授课的脱节问题,同时由于进入期末考试阶段,学生为了准备期末考试,对课程设计投入的时间、精力等严重不足。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尝试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授课学期的中期将课程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保证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理论基本能介绍完,在掌握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基本理论之后,让学生逐渐熟悉设计任务,初步了解设计内容,这样学生会带着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疑问再去听教师讲课,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大有裨益。由于部分理论授课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这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也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程设计的选题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采用的题目大多是水工建筑物中常见的输水渡槽设计,题目内容尽管符合对实训教学环节的要求,学生也能得到一定的实践锻炼,但是题目单一,没有比较难度系数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能够得到因人而异的合理化选题,为此在课程设计选题方面不再固执于单一的水工结构,体现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实用性;题目有利于个性差异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可选用水闸工作桥、挡土墙、肋形楼盖等进行实践训练,保证了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的熟练应用,也使课程设计的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应用先进技术设计

课程设计实训要求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完成,这也是今后工程设计发展的趋势。目前工程绘图CA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本科二年级就已经学习了CAD软件课程。AutoCAD方便操作,设计思想符合工程技术人员的传统习惯。在进行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和熟悉相关软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工程设计非常有益。课程设计采用CAD辅助绘图,无论从设计质量还是从设计速度上都优于传统的设计方法[3],因此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程设计分组进行

学生按个性化差异分组进行课程设计,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也各有差异。课程设计时,允许学生自由搭配分组,各小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设计选题,但同一个题目不能重复选,各组员分工协作。小组成员开展项目讨论,弘扬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合作。通过分组完成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课程设计进度计划

课程设计实训采用导师辅助答疑、学生主体完成设计成果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六)课程设计考核

课程设计结束后,教师参照学生提交的设计计算说明书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文本格式编辑的规范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尺寸与计算书尺寸的一致性及答辩效果等,较全面、理性的评定了学生的成绩。参与课程设计的水电4个班的成绩分布图见图1。由图1可知,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三、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大大改进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及创新精神,但高校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应切实加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性水利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5)

1.2砂率在配置混凝土的过程中,砂率必须要科学、合理,使混凝土的流动性达到最佳的状态,既不发生离析,又不会出现泌水现象。所以,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合理的砂率一般不要大于0.4,泵送混凝土一般在0.4~0.5.

1.3水泥品种不同水泥品种的工作性能有所差异,应用范围也不一样。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工作需要、使用功能要求和环境条件等选用合适的水泥品种。

1.4集料集料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求表面洁净、光滑、含泥量较少,无严重风化、棱角较少的碎石所拌制的混凝土流动性会更好,但是,如果水泥砂浆的握裹力较差,那么,混凝土结构物的稳定性就会降低;而集料表面粗糙、棱角较多且锋利的碎石所拌制的混凝土流动性较差,但是,如果水泥砂浆与集料的握裹力强,那么,混凝土结构物的稳定性就好。

1.5外加剂外加剂的使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外加剂,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强度和稳定性。

2提高混凝土工作性的主要措施

2.1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充分论证各项指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采用科学的配合比。严格控制好混凝土各组成成分的比例,保证混凝土结构物的强度、耐久性和稳定性。

2.2加入外加剂外加剂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性能,达到使用目的,在拌制混凝土的过程中,要加入必要的外加剂。适量的外加剂能显著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包括混凝土的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结构物的强度和耐久性等。

2.3提高施工机械的使用效率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和振捣器械,采用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法,努力提高其施工机械效能,降低施工机械能耗对混凝土工作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2.4对工人进行业务培训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要对工人进行必要的施工技术培训,从而降低外部因素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2.5采用合理砂率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砂率能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工作强度。当砂率较小时,容易产生泌水和离析现象;当砂率较大时,则会加大坍落度的损失。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99-02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是我院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建筑施工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应用性很强。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存在先修课程多、教学内容多、试验现象多、概念多、公式多、系数多、符号多、简化假定多、构造要求多、教学环节多的“十多”问题,容易产生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结合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我院课程组教师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

工学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程组教师根据调研和专家审定,提出课程知识目标为:掌握混凝土、钢筋和砌体材料的种类和特性;掌握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及其构件的一般构造知识,包括抗震构造知识;掌握一般构件的设计方法;掌握现浇楼梯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型楼盖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多层砌体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

对应的课程能力目标为:具有进行一般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结构构件的截面设计与承载力复核的能力;具有在实际工程中熟练运用结构构造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培养行业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进行沟通与表达训练,学会团队工作。

聘请分别来自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工程师加入到课程组团队中,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确定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工程案例的选取等。聘请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指导、把关。团队中的专职教师则必须在每年假期到企业兼职,与企业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研讨活动。

以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开发课程教学网站,重点是使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地与主要岗位相结合:设置专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动态;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实施,团队教师编制规范解读;开发在线测试,与施工员、二级建造师考试题目及复习思考题挂钩,学生应可随时上网参与自检自测,既巩固所学知识,也为岗位证书考试做好准备。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除在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外,我们一是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聘请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开设讲座等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让学生树立起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观念,避免产生“施工人员只需按图施工,用不着掌握结构构件的计算,学结构没啥用”等错误观念。二是成立学院结构设计兴趣小组,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承担一些设计任务,如PPT课件制作或资料收集等工作,实现部分差异化教学。三是组织两项院级技能大赛:结构设计大赛和钢筋绑扎大赛。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最关键的是深化了学生对力的传递构件、受力特点和结构图识读的理解和掌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教学模块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本课程分为四大模块,即课程导入模块、混凝土结构模块、砌体结构模块和抗震基本知识模块。将很多高职院校中单独设立的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结构材料、混凝土结构实训、结构施工图识读等模块融入混凝土结构模块和砌体结构模块中。如图1所示,模块又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再分解为学习任务。在同一个模块中,若干个学习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同一个学习情境下,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呈递进关系,有的呈并列关系。而工作任务中具体学习单元的顺序就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顺序。

根据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我们在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现浇肋型楼盖和楼梯设计三个学习情境中,将实际工程项目、典型工程案例作为载体引入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各教学环节融入标准、规范、图集、协作等内容,将课程建设为集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教育于一体的教学平台。

如图2所示,每个学习情境都以实际工程项目(现阶段的项目来源为典型建筑物,如学校教学楼、实训楼等)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如钢筋混凝土构件这个学习情境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选取一块板、一根梁、一根柱进行设计,最后一个环节是配筋图的识读或绘制,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设计由简单

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课程设计示意图如图3所示。以混凝土结构模块为例,该模块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情境为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包括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单项训练,分为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钢筋混凝土板的设计、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由最简单的板开始到梁进而到柱的设计。后4个学习情境为结构设计,分别为现浇肋型楼盖设计、楼梯设计、单层厂房和多层房屋,分别从平面结构体系、简单的空间体系、相对较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到最复杂的空间结构。这样,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教、学、做”有机融合在一起,就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

这种设计体现了由构件到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也融合了现行规范和构造要求,避免了为讲构造要求而讲构造要求,为了解规范而去讲解规范,将受力特点、计算公式、图纸识读、规范和构造要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实训的完成,不知不觉地掌握课程核心能力。

典型工程图纸的应用贯穿教学始终

在混凝土结构模块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每个学习任务,现浇肋型楼盖、现浇楼梯、多层房屋的工程载体都是同一个项目。学生在开学初就以小组为单位拿到整套典型建筑物的图纸,这些典型建筑物都是学校自身的建筑物,有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和食堂等。这些建筑物就在学生身边,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并且,教学楼、实训楼等平面布置相对简单规则,有利于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就完成了一块块板、一根根梁、柱,进而到楼盖、楼梯,最后到节点构造,由点到面,由面到整体,如搭积木一般完成了整个建筑物建设的所有工作流程。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由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核共同组成,平时作业成绩占总分的3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10%,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10%,网络使用情况占总成绩的5%,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45%。总体上是弱化期末考核,突出平时考核。

平时作业由小作业(占10%)和大作业(占20%)组成。小作业为课后练习,要求每名学生独立完成。小作业主要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大作业共五个题目,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个构件到平面结构最后到简单的立体结构的思路设计,分别为悬臂板设计、外伸梁的设计、柱的设计、单向板现浇肋型楼盖的设计和现浇板式楼梯设计。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既可以按模拟实际工程题目完成,也可以制作助学课件如PPT等。每组学生自行分工合作,完成后由各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介绍设计思路、设计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成果展示,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即类似于答辩环节。由教师、全部组长、课代表三方根据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给出一个小组分。再由组长根据组员的贡献对每个组员进行评分,结合学生自评和教师评分得到每个组员每次大作业最终得分。网络使用情况分值根据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我测试的分值来共同确定,规定学生最低在网时长并通过课程答疑、在线测试等形式确定学生上网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梅,赵均.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

[2]陈建兰,郭小俊.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3]吕文晓.类比方法在建筑结构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5).

[4]吕文晓.开放教育专科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8).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TV74 文献标识码: A

1.水电站大坝砼裂缝成因分析

大体积砼在浇筑时常见的质量问题是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造成结构裂缝的原因是复杂的,综合性的。但是,大体积砼从浇筑时起,到达到设计强度止,即施工期间产生的结构裂缝主要是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变化造成的。大体积混凝土砼工程,水泥用量多,结构截面大,因此,混凝土浇筑以后,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混凝土温度升高。由于混凝土导热不良,体积过大,相对散热较小,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积聚不易散发,外部则散热较快。升温阶段,混凝土表面温度总是低于内部温度,混凝土表面就产生裂缝。从形成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原因来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1.1温度对裂缝产生分析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水泥的水化反应激烈,出现泌水和水分的急剧蒸发,使混凝土失水收缩,称之为塑性收缩,而塑性收缩的产生量级很大,可达1%左右,在骨料因自重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混凝土凝结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称为缩水收缩。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

1.3化学反应对裂缝产生分析

混凝土内掺有氯化物外加剂,使钢筋产生电化学腐蚀,铁锈膨胀而把混凝土胀裂,有的部位钢筋保护层过薄,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在水作用下,使钢筋锈蚀膨胀造成裂缝;在混凝土中的铝酸三钙受硫酸盐或镁盐的侵蚀,产生难溶而又体积增大的反应物,使混凝土体积膨胀而出现裂缝;混凝土骨料中含有蛋白石、硅质岩或镁质岩等活性氧化硅与高碱水泥中的碱反应生成碱硅酸凝胶,吸水后体积膨胀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即通常所谓碱骨料反应;水泥中含游离氧化钙过多,在混凝土硬化后,继续水化,发生固相体积增大,体积膨胀,使混凝土出现豆子似的崩裂。

1.4自然环境因素对混凝土产生裂缝分析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及特殊性对混凝土的影响多种多样,如在我国西部地区,气候条件比较特殊,冷热比较悬殊,干旱少雨,相对湿度较低加之风蚀严重,混凝土结构在浇筑成型过程中,水分从混凝土表面加速蒸发,表面宜产生龟裂与麻面;反反复复的冻融气候,冻伤混凝土使其易发生剥蚀开裂;一些特殊地区如:盐碱地域、酸雨气候、海水侵蚀等特殊自然环境都会与混凝土发生反应产生开裂。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易造成钢筋混凝土开裂,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与地基变形的情况有关,由于地基变形的应力相对较大,使得裂缝一般是贯穿性的,危害较大。

2.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危害程度却是可以控制的,而裂缝的产生与发展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以裂缝控制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

2.1设计方面

选用适合的结构体系,必要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在设计中处理好构件的“抗”与“放”的关系,相应的构造措施应用得当,适当扩大钢筋的配筋率,积极的采用各项补偿措施,设计人员注重对结构的认识。

2.2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采取一些预控的措施,对预防裂缝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降低骨料温度,控制混凝土人模温度和浇筑温度。在大体积混凝土夏季施工过程中,除降低水的温度外,还应降低砂石骨料的温度,以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人模温度及混凝土的最高温峰。在混凝土人模时,加强人模的通风,以加速模内热量散发,并做好表面隔热保护防止表面降温过大,以减小内外温差混凝土的浇筑温度越低,对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及温度应力越有利。外界气温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开炎热天气浇筑混凝土,应在较低的室

外温度下进行

(2)改善边界约束和构造设计,消除或降低内外约束应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为改善基础边界条件,可采取分层或分块浇筑,合理设置水平和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施工后浇带,这样可以减轻外约束作用,缩小约束范围,还可利用浇筑块的面层进行散热,确保混凝土自由收缩以达到释放温度应力的目的。另外,在适当部位局部加大膨胀剂掺量形成膨胀加强带,可有效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3)合理配筋,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及极限抗拉强度。配筋宜采用小直径、小间距,按全截面对称配制,以提高抵抗贯穿性开裂的能力

(4)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施工时根据结构物的具体情况确定温度监测点埋设的部位和深度。一般从平面位置考虑可分为边缘和中间两种情况,从浇筑高度的竖向考虑应包括底板、中间和表面三个部位。以所选混凝土浇筑块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温区,在测温区内测温点呈平面布置。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延续时间应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工程上要大于2m,一般不少于15d。

2.3 人员控制方面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8)

1 混凝土质量管理通病

1.1 项目管理通病

(1)质量责任制不明确、落实不到位。未贯彻执行交通运输部《关于严格落实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责任制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质量责任划分未覆盖到所有施工内容;关键工序质量责任人未落实;质量责任奖惩落实不力;部分参建人员缺乏培训,质量责任意识薄弱。

(2)质量保证体系健全。质量保证措施不能紧贴工程实际,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重要的施工方案未报批;技术交底不能做到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要求。

(3)试验检测及管理工作不规范。原材料和实体质量技术指标内容未检、漏检或检测频率不足;检测设备或仪器不能满足试验要求;试验检测适用标准错误;试验台账建立未完善或台账与报告不相符;标养室设施、试块养护不满足规范要求;委托试验管理不规范;试验人员数量、资质不满足规定要求;试验检测没有原始资料记录、签认不符合规范。

(4)质量隐患或质量问题处理不规范。对质量隐患或质量问题未及时处理;整改结果不明确,未附相应证明资料;出现质量事故未及时按规定报告和处理。存在瞒报现象。

(5)标准化、规范化施工组织不到位。首件认可制未落实;机械设备与工程的规模不相适应;模板周转次数多,变形较大;原材料经常变化,混凝土色差大;钢筋保管措施不合理,锈蚀严重。

1.2 施工工艺管理通病

(1)钢筋骨架加工不符合规范、模板固定不牢。钢筋骨架绑扎不合规范,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偏位明显;模板支撑强度不足,存在跑模现象;钢筋起弯点不符合设计要求;构造钢筋间距不符合规范要求。

(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控制不严。外加剂未检测;雨季施工未增加砂、石材料含水率检测频率,施工配合比未及时予以调整;未经批准随意改变配合比;商品混凝土未检测或检测频率不够。

(3)混凝土生产、浇筑、养护不规范。计量不准确,生产记录不全;现场塌落度检测频率不足;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分层层厚过大,钢筋密集区振捣到位;养护未覆盖或覆盖到位,不能及时规范养护;冬季、雨季、高温施工时混凝土生产、浇筑、养护质量控制措施不力。缺少同条件养护试块;通道沉降缝分隔控制不严;保护层垫块制作工艺落后,浇筑前出现变位偏差。

(4)预应力施工不规范。张拉机具未及时标定;工序安排不够合理。穿束后放置时间过长;张拉时龄期控制不规范,张拉时强度、弹性模量不明确;孔道压浆不及时、不密实。

2 混凝土质量管理通病的治理要求

2.1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切实治理混凝土质量通病。项目部要求成立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组织领导小组,项目总工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对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并组织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交流和推广。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制度和有效的激励制度,对质量通病治理效果好的项目和有关单位、个人进行表彰。

2.2 强化质量管理体系、执行落实到位

(1)统一协调,形成质量通病治理工作联动机制。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及时组织完成工程项目混凝土质量通病调查、分析研究等各项工作,科学制定和部署专项治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各单位要加强信息沟通、整合管理、技术资源、群策群力,保证项目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2)建设管理要科学。要创新建设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将质量创新、创优和精细、环保、节约、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施工工厂化的导向要求,以及现代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合理纳入到制度化管理轨道。制定严格的检查制度,加强检查和督促落实。定期组织各部门对混凝土施工质量开展专项检查,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和指出存在问题。对检查出的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对抽检合格率低、质量问题突出的工程项目(或标段)应列入重点督查对象,加大检查频率。对质量通病中反应出的技术薄弱环节要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做到创新与集成并重,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在质量通病治理活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3)施工管理要精细。一是层层落实责任人,认真落实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度,上道工序未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确保不留质量隐患。二是推行集中拌和、工厂化预制,按标准化流程进行施工。三是施工技术人员要熟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治理质量通病,并层层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提高具体实施人员治理质量通病的意识和技能。四是要加强对原材料、模板制作安装及混凝土拌和、运输、振捣、养护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五是重视混凝土施工动态控制,加强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对发生变异的数据应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六是开展文明工地建设达标活动,重点加强混凝土拌和场地和混凝土浇注现场的规范化管理。七是开展工地试验室管理达标活动,规范开展各项混凝土质量技术指标检测。

(4)试验检测工作要规范。一是组织好试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和试验检测技术交流,全面提高试验检测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试验检测技术水平。二是严格工地试验室的检查和考核。确保现场试验室人员数量和资质、试验环境、设备满足要求。同时相应母体试验室应加强对工地试验室的管理和指导,确保现场试验检测工作规范有序。三是积极推广先进的试验检测技术和方法。四是保证检测工作及时、客观、科学、准确,通过数据动态分析,掌握混凝土质量状况,并对下一阶段的施工提供指导。

2.3 管理和施工精细化。保证工后效果

(1)确保原材料质量。原材料质量是工程实体质量的基础,要切实加强对钢材、水泥、集料、锚夹具、连接器、外加剂、波纹管等进场检验,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在产品进场验收方面,除外观检查和硬度检验外,对同一生产厂家的产品原则上按进场批次各进行一次静载锚固性能试验,以保证材料质量。所有材料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坚决杜绝边检验边使用以及未检验就使用的违规现象,检验合格的材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存放、保管和使用。严禁使用锈蚀严重的钢材,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必须立即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

(2)慎重选用外加剂。选用混凝土外加剂要熟悉其产品性能,所用外加剂必须是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经检验确认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对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有不利影响的外加剂。同时,要做好外加剂材料的物理防护工作,应按规定在使用前复验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掺量,对于失效产品坚决不准使用。

(3)严格控制配合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雨天施工应增加对骨料含水率的测定次数,并据以调 整骨料和水的用量。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报批。加强混凝土拌和管理,确保计量准确、搅拌均匀,防止离析。

(4)确保施工工艺规范。模板制作质量要符合要求。安装必须牢固,对于支架支撑浇筑混凝土期间,应设专人按时检查支架、模板有无变形和位移,并认真填写检查记录;钢筋加工与安装要规范,严格控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振捣要规范,合理控制浇注厚度,避免过振松顶和漏振;混凝土保湿养护要加强。养护时间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尤其要加强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垫块的材料和形状应科学合理,易于施工控制;视结构部位特点合理布置保护层垫块,变截面部位和主筋布置部位应适当加密;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在砼浇筑、振捣过程中不发生较大变位。加强对预应力筋张拉机具、张拉、孔道压浆等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张拉机具应按有关规定定期标定,使用超过规定次数应重新校验,应由专人管理,必须仔细记录使用台账,张拉机具应与锚具配套使用。穿束前应认真检查垫板和孔道,孔道内应通畅、无水分和杂物。预应力筋张拉应坚持“双控”工艺和龄期控制,张拉及放松时应填写施工记录备查;必要时应对锚具和孔道摩阻损失进行测定;对在张拉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应暂停张拉,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后方可继续。孔道压浆工作要及时进行。对压浆采用的水泥浆重要技术指标(强度、水灰比、泌水率、膨胀率、稠度等)应进行检验;孔道压浆应缓慢、均匀进行,不得中断,压浆后应从检查孔中抽查压浆密实情况,压浆过程应填写施工记录。

(5)要重点加强大体积混凝土和冬季、高温、雨期的特殊气候混凝土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混凝土浇注前要做好周密安排,保证混凝土浇注的连续性。大体积混凝土浇注要加强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冬季、高温、雨期混凝土现场施工应密切关注施工环境,做好气温突变的应对工作,认真制取相同数量的试件与结构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养护,检查试件强度以指导施工。在重视大型结构物施工的同时,不忽视小型预制构件制作,做到精益求精,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6)及时开展实体工程质量检测。加强混凝土强度指标的无损检测,应在每一混凝土构件到达龄期后进行回弹法强度简易普查,尤其要注重加强对现浇结构混凝土构件的强度检测,发现异常认真核查处理到位。并做好相应检测记录,使整体混凝土构件强度得到保证。要加强外购成品梁板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检查管理工作,使用外购成品梁板必须书面报经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意,外购成品梁板必须保证由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单位生产;对于大于C40等级商品混凝土,必须加强浇注成品构件的强度无损检测,强度检测值低于规定值必须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9)

1 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1 无损检测技术在钢结构检测中的应用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是最主要的建筑部分,钢结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建筑中对钢结构进行质量检测非常必要,运用无损检测技术对建筑中钢结构进行检测,以保证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质量,为整个的建筑工程奠定质量基础,当今建筑工程钢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的的主要内容更包括以下几点:

1.1.1 渗透无损检测技术

渗透无损检测技术在钢结构检测中是非常常见的,其主要方式是在钢结构的表面施加含有色染料或者荧光染料的渗透液体,经过一段时间,渗透液体就会渗透到被检测的钢结构的开口和缺陷中,然后将表面多余的渗透液体去除,等待渗透液体干燥,再利用显像剂将其进行吸附,最后利用光照检测对象中的缺口或裂缝中渗透的液体显现出来,达到检测出钢结构缺陷的目的。但是利用这一检测技术所用的时间较长,且这种检测技术要求被检测物体表面光滑度较高,容易有漏检情况的发生。

1.1.2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

与渗透检测技术一样,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也是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质量检测的常用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探伤仪激发探头产生超声波,所产生的超声波在被检测物体中按照一定的速度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一旦遇到异面介质时,传播中的超声波就会产生反射现象,通过对相关仪器的使用,被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并且通过示波屏显现出来,以达到对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质量检测。

1.2 无损检测在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

混凝土的强度对于混凝土质量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混凝土质量中的检测中,其强度的检测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中超声回弹检测技术在混凝土强度检测中较为常见,经常利用超声回弹与超声无损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测,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在对混凝土强度运用回弹无损检测时,通过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振幅、频率变换、相位以及速度的变化对混凝土内的缺陷进行判断。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混凝土中的缺陷,其传播速度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声波的变化情况为缺陷制定补救措施。

在使用回弹无损方式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的时候所采用的仪器是回弹仪。其检测过程中首先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弹击,在对混凝土的真实强度进行测算,这样的方法对混凝土的力学性以及承载能力不会产生影响和破坏,因此它是一种检测混凝土真实强度的科学手段。

1.3 混凝土红外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红外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它在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混凝土内部的热流、热量作为检测的依据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判定。如果混凝土内部出现缺陷,其热传导就会发生变化,混凝土的表面热量也会发生改变,利用红外成型无损检测技术可以使这N改变以图像的形式展现,这样,工作人员根据图像的异常状态就可以判断出混凝土内的缺陷情况。红外线成像无损检测技术适合在面积较大的建筑工程中使用。

1.4 冲击回波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

冲击回波无损检测技术的技术原理就是利用一个钢珠,将钢珠合理的冲击到混凝土结构的表面,钢珠与混凝土表面相撞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应力波,这股应力波在混凝土内部受到一定的阻碍时,会出现一定的反弹现象,这一过程会产生一个频谱图,整个频谱图实在应力波遇到混凝土中缺陷时而产生的。运用冲击回波无损检测技术时,工作人员根据回波的最高值的频率,就可以判断并计算出混凝土内缺陷的位置、厚度等数据,以此掌握混凝土结构内缺陷的具体情况,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2 工程中应用无损质量检测技术的建议

2.1 健全无损质量检测技术的工作制度

建立相应的工程质量监督与检测管理制度,明确无损检测在工程质量监督中的作用。(1)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技术规程及标准,使检测得以规范执行;(2)确立无损检测在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地位,使无损检测技术成为质量监督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工作要以检测数据为依据,依靠检测数据的正确性达到工程质量监督的公正性;(3)强化无损检测应用程序,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重要部位抽取一定数量的构件进行实体强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结构工程验收的一项内容。

2.2 建立相应的无损检测机构和组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依靠无损检测这一科学手段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各质量监督机构均应将无损检测业务作为必备指标来加以建设和完善,各种检测设备和仪器要设置齐全,要设专人保管使用,使用人员必须经过无损检测的专业培训,要持证上岗。

2.3 不断加强对无损检测技术的技术培训

加强无损检测技术业务的培训和学习,目前,无损检测技术在不断发展,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积极与科研和检测机构加强联系,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的水平。

3 结语

针对我国城市建设、改造过程中工程建设施工市场现状,检测单位及施工企业应提高对无损检测技术的认识。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保障检测工作质量,为指导工程建设施工、弥补施工质量缺陷奠定基础,为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施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10)

1 概述

碱―硅酸反应是194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路局的斯坦敦首先发现,引起世界混凝土工程界的重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建筑、桥梁等建设领域中发现。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与骨料中的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混凝土内部自膨胀应力而开裂的现象。因碱骨料反应时间较为缓慢,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才能被发现,一旦发生破坏几乎无法修补,素有混凝土“癌症”之称,是近年来遇到的机率逐渐增多的一种病害。据专家估计,全世界每年因碱骨料反应而造成的工程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

随着混凝土高强化的发展趋势,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大批量使用,水泥用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单位体积混凝土的碱含量成倍增加,这一切为碱骨料反应创造了“物质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外加剂生产较多用以硫酸钠作为水泥混凝土早强剂,而防冻剂则多用硝酸钠、亚硝酸钠、碳酸钾等,这些盐类中的可溶性钾、钠离子大大增加了混凝土的总碱量,提高了碱骨料反应发生的机率。

2目前预防碱骨料反应现状

由于碱骨料反应已构成我国建设领域混凝土工程一大潜在危害,同时吸取了国外许多土建工程因碱骨料反应造成对工程的损害和重建的教训,我国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标准,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发生碱骨料反应对工程的损害。特别是水利工程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明确规定凡较大的水利工程所用的骨料都要求进行活性检验以及专家论证,并用大量混合材的水泥以及在现场掺活性掺合料等措施,这些规定至今仍在水利工程有关规范和标准中沿用。

但由于一些工程设计、管理和施工技术人员对碱骨料反应对工程损害的知识缺少系统、深入的了解,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重视度停留在口头和程序上,很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导致增加碱骨料反应对工程损害的潜在危害。

3 反应原理及特征

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K2O、Na2O)与活性骨料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碱―硅酸反应(简称ASR),发生机理在于骨料中含有碱活性的硅质矿物(常温活性二氧化硅),在混凝土硬化后,缓慢的与水泥石孔隙溶液中的纳、钾离子反应,产生碱―硅酸盐凝胶,凝胶吸水后产生膨胀,膨胀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会使混凝土开裂。ASR破坏一般是在混凝土浇筑两、三年,乃至十几年后发生。

碱骨料反应破坏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混凝土表面开裂,裂纹呈网状,裂缝的形态与结构中钢筋形成的限制和约束状态有关:钢筋限制、约束力强的混凝土形成顺筋裂缝;钢筋限制约束作用弱的混凝土形成网状或地图状裂缝,在裂缝处有

白色凝胶物渗出。在同一工程中潮湿部位发展严重也是其外观特征。

4 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4.1 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的危害

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的危害性较大,目前也是常见的危害之一。结构混凝土,特别是地下结构等混凝土由于长期或周期性受到水的作用,容易发生碱骨料反应。碱骨料反应表现在外观上主要是混凝土因后期体积膨胀而开裂,混凝土构件发生附加变形。表现在内部结构中则使混凝土强度降低,碳化加快,引起钢筋锈蚀,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引起的破坏要化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补或重建,有些损失甚至永远不可弥补。

4.2 预防措施

发生碱骨料反应需要具有三个条件:首先是混凝土的原材料水泥、混合材、外加剂和水中含碱量高;第二是骨料中有相当数量的活性成分;第三是潮湿环境,有充分的水分或湿空气供应。要预防或降低此反应就需从这三项源头着手,因此世界各国都是在配制混凝土时采取相应措施,使混凝土工程不具备碱骨料反应的条件。

4.2.1 控制水泥碱含量

水泥含碱量控制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及工程结构使用的实际情况,规定了若混凝土中使用碱性活性集料时,水泥的含碱量不应大于0.6%的要求,水泥的碱含量按氯化钠当量计。

4.2.2 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

由于混凝土中碱的来源不仅是从水泥,而且从混合材、外加剂、水,甚至有时从集料中来,因此控制混凝土各种原材料总碱量比单纯控制水泥含碱量更重要。混凝土中碱含量是以等当量的氯化钠的含量,以kg/m3计。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的《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规定:干燥环境,一般工程、重要工程结构不限制,特殊工程结构3.0 kg/m3;潮湿环境,一般工程结构3.5 kg/m3,重要工程结构3.0 kg/m3,特殊工程结构2.1 kg/m3;含碱环境,一般工程结构3.0 kg/m3,重要和特殊工程结构用非活性集料。

4.2.3 对骨料选择使用 要做到有效地预防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工程的破坏,应先对本地区产的集料进行调研,并根据《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JGJ52―2006)进行碱活性检验。

进碱活性检验时,首先应用岩相法检验碱活性集料的品种、类型和数量,当检验出骨料中含活性二氧化硅时,应用快速砂浆法和砂浆长度法进行碱活性检验;当检验出骨料中含有活性碳酸盐时,应用岩石柱法进行碱活性检验。经上述检验,当判定集料存在潜在碱―碳酸盐反应危害时,不宜用作混凝土骨料,否则应通过专门的混凝土试验做最后评定;当判定骨料存在潜在碱―硅酸反应危害时,应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超过3.0 kg/m3,或用能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有效措施。

如果混凝土含碱量低于3kg/m3,可以不做集料活性检验,如果水泥含碱量高或混凝土总碱量高于3kg/m3,则应对骨料进行活性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岩相法和活性试验法。

4.2.4 掺混合材

掺某些活性混合材可缓解、抑制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根据各国试验资料,掺5%~10%的硅灰可以有效的抑制碱骨料反应,掺30%的粉煤灰或掺50%的高炉矿渣均可有效地抑制碱硅酸反应对工程的损害。

4.2.5 掺用引气剂

掺用引气剂可使混凝土具有4%~5%的含气量,可容纳一定数量的反应物,从而可以缓解碱骨料反应后的膨胀压力。

4.2.6 隔绝水和湿空气的来源

如果在担心混凝土工程发生碱骨料反应的部位能有效地隔绝水和空气的来源,也可以取得缓和碱骨料反应对工程破坏的效果。

5 思考与建议

5.1 骨料碱活性检测方法和标准

在工程建设之初可靠的检测骨料碱活性是预防碱骨料反应的关键。我国骨料碱活性检测的方法主要有测长法、化学法、岩相法等几种。

综观在碱骨料反应对预防方面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其主要经验之一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无不重视骨料碱活性检测方的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更新,我国由于缺少负责或协调研究和制定标准的组织或机构,以及历史原因长期形成的行业隔离,对国内外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成果和经验,在我国标准中往往不能及时纳和更新。建议有关部门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经验,尽快修订国家标准,同时加强对现行检测方式的研究和评价。

5.2 碱骨料反应知识的普及

国际上预防碱骨料反应的另一经验是在正视该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成立相应机构,一方面在碱骨料反应研究方面统筹规划、协同研究,另一方面组织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各种碱活性检测方法培训班等普及和加强检测和预防知识。

近年来我国工程界对碱骨料反应不可谓不重视,特别是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都规定了相关条款以保证工程不发生碱骨料反应。由于骨料涉及岩石种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单一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往往需要有时甚至必须多种方法综合判定。无论是检测方法的研究验证及其标准化,还是相关知识的普及推广以及不同检测方法或试验技能的培训都非个别单位所能完成,需试验室和工程应用单位的通力合作。建议有关部门成立相应机构,协调组织相关研究、更新和普及相关知识,无疑将会有效促进全国碱骨料反应的研究、预防和交流。

6 结语

目前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情况虽不十分广泛和突出,但由于碱骨料反应造成的破坏巨大,已构成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潜在危害。因此,工程设计、管理和施工技术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宣传、培训普及相关知识,用科学合理的措施,预防碱骨料反应对工程的损害。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实训总结篇(11)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the high speed railway built Franshion not sorrow, the use of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high-performance durability of concrete has been quite common, but high performance and durability of concrete quality control is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ke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high performance and durability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Key words: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1.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定义

我国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设计和施工中将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定义为:高性能混凝土是指具有高工作性、高强度、高耐久性等综合性能优良的混凝土。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针对不同的结构用途,对强度、工作性、耐久性、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等性能有不同的要求。

(1)高强度。强度指标只是要求混凝土满足特定的设计要求,《客运专线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中将高性能混凝土强度规定为满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要求的最低强度。不同等级的线路、不同的结构形式、同一结构的不同部位对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强度的要求也不尽一致。

(2)高工作性。高工作性是指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稳定性、流动性、抗分离性、高间隙通过性、高填充性、高密实性、可泵送、不离析,便于浇筑密实等性能。

(3)高耐久性。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设计寿命都比较长,在我国中长期铁路发展战略规划及设计规范中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混凝土结构安全使用年限定义为100年。

(4)较好的经济性。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中掺加了大量粉煤灰和高分子减水剂,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水化热低,不产生微细裂缝,收缩变形小,体积稳定,在保证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同时,减少了水泥用量,充分体现出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经济性。

2.影响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质量的因素

(1)混凝土原材料。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结构物的实体质量,质量合格的原材料将为混凝土结构的安全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由于基础建设迅猛发展,施工中往往忽略对原材料质量的严格控制,不合格的原材料屡有发现,而这将导致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质量的永久性缺陷,进而使混凝土结构初始裂缝大量产生,收缩徐变量大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对混凝土结构安全将是一个长期的、严重的质量隐患。

(2)混凝土的密实性。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内部不密实是其最大的质量缺陷,将使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袭,空气和水容易渗入,空气和水中的有害物质就容易对混凝土产生化学侵蚀,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低温时水结冰,体积膨胀产生压力,从内部破坏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经多次冻融循环后,损伤积累将使混凝土剥落酥裂,强度降低,进而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

(3)氯盐、硫酸盐的腐蚀作用。化学介质出现对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侵蚀时,会引起水泥、粗细骨料等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物化变化,从而引起裂缝、松散变质等一系列现象,甚至有的生成体积膨大的有害物质,直接破坏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同样会导致结构物使用寿命缩短。

(4)钢筋的锈蚀。钢筋锈蚀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关键因素。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中常用的钢材主要为碳素结构钢和普通低合金钢,钢筋表面氧化膜被破坏后,如果涵养水分侵入,钢筋就会被锈蚀。钢筋锈蚀严重时,体积出现膨胀,导致沿钢筋长度出现纵向裂缝,并使保护层剥落,从而使钢筋截面削弱,承载力降低,最终将使结构构件破坏或失效。

3.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管理措施

(1)施工前工艺培训。针对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施工工艺的要求及特点,分工序制定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工序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及信息反馈制度。施工前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学习,进行必要的施工工艺培训和详细的技术交底,确保每个人都完全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施工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方案和工艺进行,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施工过程中实行技术人员全程值班制度,加强每道工序的施工过程控制;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制度,做到有问题及时反映、及时处理,事后进行总结、改进,避免出现质量顽疾。

(3)工序交接。每道工序施工完成后下道工序施工前,管理人员要进行工序交接,做到上道工序不完下道工序不接的习惯,确保每道工序彻底结束后,再开始下道工序施工,完善的工序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4)突发事件的处理。施工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但是除了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以外,必须对应急预案进行必要的演练,以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同时还要确保任何时候应急物资数量充足,应急设备性能完好,除进行必要的投资以外,还要指派专人进行管理和监督。

(5)加强质量意识的宣传。施工中随着工期的推进,施工工艺逐步熟练,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会有所下降,所以要定期进行质量培训,以巩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也可以根据一些小的质量隐患或者质量问题开展专题质量教育,同时可以举一反三,由点及面的进行全面质量教育,在解决质量隐患的同时,宣传质量意识。

4.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施工工艺控制

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施工控制是保证其耐久性的关键,耐久性主要涉及到抗渗性、抗冻性、抗裂性、抗冲磨性、碳化、抗侵蚀性及碱-骨料反应等性能。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除采用有自动计量的拌合站拌制外,还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作业程序,强化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过程,实现对混凝土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从而确保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1) 混凝土原材料。原材料质量是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质量的基础,更是所有混凝土结构安全使用的基石。施工中不但要按照规范要求对进场原材料进行常规试验,还要加强随机抽检。对试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坚决不允许进场,同时对已进场的合格原材料加强管理,防止二次污染。

(2)混凝土配合比。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选定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生产前作好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工作,在正式进行高性能混凝土试配时,按要求对混凝土用水泥、骨料、掺合料、外加剂等主要原材料的产品进行试验。根据料源情况和结构物特点对配合比进行选配。同时进行混凝土的各种性能的对比试验,从中优选出性能优越的理论配合比。实际施工中,拌制混凝土之前, 要准确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根据粗细骨料的含水量结合理论配合比确定施工配合比。

(3)混凝土搅拌及运输。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搅拌要采用具有自动计量系统的拌合站进行拌制。混凝土原材料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称量,最大允许偏差不能超过规范值。混凝土在拌合过程中,试验室及时地进行混凝土有关性能(如坍落度、和易性、保水率、含气量)的试验与观察,前5盘每盘测定坍落度,稳定后每20盘测一次。施工中根据气温、输送距离、浇筑部位的不同来考虑坍落度损失,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运输要采用专用车辆进行运输,确保运输到浇筑地点时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且具有满足要求的坍落度和工作性能;运输过程中,对运输设备采取保温隔热措施,防止局部混凝土温度升高(夏季)或受冻(冬季),严禁在运输过程中向输送车内加水,此外尽量缩短混凝土的运输时间。

(4)混凝土浇筑。浇筑混凝土前,应根据该工程的特点、环境条件和施工条件制定详细的浇筑方案,包括浇筑起点、浇筑进展方向、浇筑厚度、浇筑分段等,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无故更改既定的浇筑方案。混凝土入模前,再次测定混凝土的温度、坍落度、含气量和泌水率等工作性能,其性能满足要求后方可入模浇筑。混凝土浇筑一旦开始,必须一次浇筑成功,如分次分段浇筑施工的结构部位,必须按照设计或者规范要求进行分割,再次施工前对接缝进行凿毛处理。

(5)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振捣应按规定的工艺路线和方式进行,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时将浇筑的混凝土均匀振捣密实,不得随意加密振点或加大振点间距,每点的振捣时间以表面泛浆或不冒大气泡为准,尽量避免过振或者漏振。当采用附着式振动器时,附着式振动器的开启和振捣时间必须严格把握,亦可以通过对施工经验的总结来决定。

(6)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及时采取保温、保湿措施进行养护,延缓降温速率,防止混凝土表面干裂。养护期间要加强混凝土的温度监测,及时调整保温或保湿措施。混凝土在夏季高温天气或冬季寒冷天气施工时,要有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编制混凝土专项养护方案,并严格执行,确保混凝土养护万无一失。

5.结论

提高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因素涉及每一个施工环节,因此要确保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必须对每道施工工序进行严格管理,规范施工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