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装备制造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5:20

装备制造业论文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1)

近年来,随着沈阳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快速上升,装备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组织产业转移,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沈阳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强大实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和数量可观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实施不同的产业转移战略。

一、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及产业移入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由经济高梯度国家向低梯度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能够使抚顺迅速积累资金,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产生要素注入效应。同时,伴随产业转出地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越来越高。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部分环节转移出去,利用抚顺优越的地理条件,廉价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也可有效降低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内部化的实质在于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场,用内部分工取代市场分工。内部化的意义在于企业将各项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以节省交易费用。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可利用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抚顺企业进行股份购买、收购和兼并,然后对其进行改造或提高装备水平或加强管理等,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沈阳机床一厂的原材料供应大部分来自于抚顺,通过对抚顺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内部一体化,可有效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对抚顺企业而言,不仅为企业引进了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源,更为企业带来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的资源。

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是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的第二种形式。它是指跨国公司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研发和销售,其它功能通过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业完成。在虚拟化组织形态下,整个产销网络体系中的众多企业虽然在同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却并不属于同一个跨国公司,对该跨国公司而言,它们仅是执行其某种功能的一种虚拟组织。虚拟化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某些内部功能,它的关键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上,而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虚拟化。

在虚拟化的具体形式中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零部件外包,即OEM或者ODM。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沈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也是比较适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了“协力”的概念,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它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协力是指与供应商和协作厂商之间建立的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同的市场,实现共同的利益。经过发展规划,沈阳机床一厂逐渐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在零部件生产上,仅保留关键件的生产,而将其他自身成本高于市场的零部件输出,交由外协外扩厂商完成。通过协力概念的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机床一厂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鉴于这种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沈阳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都可以运用和发展这个模式。由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或提出样品的样式和规格等要求,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辅导,由抚顺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相应生产和加工环节,并收取一定费用。即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进行产品的最终组装、研发、提供关键技术和进行附加值高的配件产品生产。而抚顺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低、专业性分工要求高的各种配件和半成品。这种模式的广泛应用将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沈抚共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整体迁移模式

造成整体迁移的重要原因:一是一种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行业造成了行业的成长替代。二是企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须向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迁移。

沈阳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为零部件加工和配套企业,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而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培育和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配套环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那些已经失去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迁移为大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随着沈阳的发展,各种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逐步提高。此时,中小企业应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域,将企业迁移到具有区位优势的抚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合作研发模式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有限,或创新能力不足或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短,因此,合作式的生产、研发的模式也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合作研发模式体现在前后向关联企业的合作、生产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上。首先,由于装备制造业工艺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造成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擅长。这样,处于前后向关联的企业可根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形成集群优势。其次,生产型企业应加强与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创新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沈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与抚顺生产型企业合作,以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之后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基础研究是一项新产品诞生的基础和前提。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发源地,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抚顺拥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以及一批重点大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2)

二、完善合同管理建章建制工作

合同管理工作涉及部门繁杂,环节颇多,为了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规范环节推进,应通过制定明确专项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于岗位、职责、等重要核心内容进行明确。

(一)设立专业合同综合管理岗位

设立合同综合管理岗位,具体负责合同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对所属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参与重大项目的法律论证、谈判、合同文本起草;负责合同审查审批流程的管理、设定;负责对机关部门承办的合同进行综合审查和管理;负责对所属单位上报的合同进行综合审查;负责合同履行综合管理;负责合同信息统计分析与应用;负责合同系统的应用管理和运行维护;负责合同专用章的设计、审批和备案管理;负责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与使用管理;负责合同签约授权管理;其它属于合同管理的事项。

(二)明确合同承办人员职责

合同承办部门是指负责合同事项启动和推进合同签订的主责部门。其应负责按相关规定以招投标、谈判的方式选择合同相对人,并组织合同谈判和起草工作。因此合同承办部门应当合同签订的前期工作进行充分的准备。

(三)设定合同执行专人专责制度

执行合同的部门或单位是合同履行的责任主体。合同执行单位包括负责合同履行的合同承办部门、合同签订后实际承接合同履行工作的其他部门或单位。合同执行单位全面负责合同履行工作,其主要职责为:按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催促合同相对人按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接受或出具合同履行相关资料;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合同履行验收;实时跟踪合同履行情况,及时向合同综合管理部门报告合同履行异常情况,收集相关证据,按规定程序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提出合同变更、结算、解除申请;建立合同履行台帐及档案。合同执行单位应对每份合同指定履行负责人,负责具体合同的履行工作,确定其权限,需要其签署合同履行相关文件的,应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3)

二、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目标和框架

1.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目标。本文建立制造服务化模式的目标是改变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使服务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实施制造服务化模式,提高产业的服务化水平,使企业完成服务转型,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增加企业的收益,提高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沈阳市经济发展。

2.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框架。沈阳市的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即政府引导,产业支撑。政府引导是制造服务化模式的外部客观条件,所谓的政府引导,即政府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化发展,为服务化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产业支撑是必要条件,生产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内部服务支撑,使服务嵌入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两者从外部和内部共同推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缺一不可,同时两者互相促进,即政府鼓励生产业支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生产业支撑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使政府产业政策得以落实。

三、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建立

政府引导是沈阳市政府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化发展,为服务化发展提业支持、助推科技创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政府针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制定专门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各个产业集聚区为中心,吸引和发展产业关联密切的生产业,鼓励专业物流企业为集聚区内的装备制造企业和客户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其物流服务水平,深化铁西、浑南和东部集聚区内装备制造企业与科技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其科技服务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同时,鼓励各产业集聚区以大企业总部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生产业的有效聚集,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提高整个集聚区企业的服务化水平。政府成立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专项技术研发,加快推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双示范区”、汽车产业聚集区、部级检测平台等项目建设。同时,政府带头,沈阳市各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发展以高技术关键类设备为主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实现高新技术领域率先突破,为装备制造业推动制造服务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主动搭建产业互动服务平台,一方面使装备制造业迅速获得信息、技术、资源等,加快产业服务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产业互动平台,集中各产业集聚区的相关优势资源,进行合理传递与配置,使企业将非核心部分外包,集中精力研究核心环节,最终使企业的生产制造更具有协调性。

产业支撑是指生产业支撑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使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实现升级,将生产业嵌入进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形成新的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在产业链上游,沈阳市各产业集聚区的科技服务企业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科技研发支持,使得企业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通过科技企业扩散,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也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在产业链中游,通过信息服务平台,三大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将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给其两大配套产业区的企业,实现集聚区之间的协同生产制造。在产业链下游,以沈阳制博会为代表的会展服务业,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提供展销服务,提高了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品牌的知名度,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银企联合,形成金融生态区,提高整个集聚区的金融服务能力。在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支撑下,沈阳市的生产业也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具有高精尖技术特点的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技术的研发、开发与应用能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具有高精尖技术的生产业能够将新技术进行最有效的推广和传播,通过提高生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创新需求、技术开发需求、新产品的技术需求以及开阔新的市场需求的满足。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4)

一、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

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占全球60%左右,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产品技术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单机容量泰山核电机组1号机组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成功研发,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充电桩、高压绝缘套管等一大批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国在能源装备的其他方面这些年也有了长足进步,许多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已经替代了进口。但是,机械工业也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战线长的耗材耗能大户,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还有很多产品能源排放超标、技术改造乏力、工艺水平落后、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给不足。在资源制约、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机械工业为能源产业和能源的生产、消费提供高端的产品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带头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社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和产品,为各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绿色为先的战略推进中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及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且努力高质量地满足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对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工艺设备,提高设计、制造环节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进自身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产品升级,努力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当前,机械工业正在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加快推进全行业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各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着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一股劲,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共同行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责任。这次会议就是以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生产转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今后能源装备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市场生产、消费方面的需求,从而实能源装备的高端制造化。我们也将广泛听取来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以全力推进机械行业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瑞祥 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5)

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人力资源 制造业 人才培训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11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11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6)

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人力资源 制造业 人才培训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11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11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装备制造业对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陕西省的经济竞争力。目前,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制造能力强而自主创新能力弱、规模总量大而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技术创新总投入高而新产品产出不足的局面。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13~2014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分析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产业规模效率及产业内部技术进步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进一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加速陕西装备制造业新崛起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基于DEA的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测评

(一)DEA模型简介。DEA模型是一种评价技术创新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本文选用的是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在1978年提出的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CCR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每个决策单元(DMU)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向量为:

(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DEA测算。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并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与精炼性原则,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设立如下指标: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投入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

由于研发具有滞后性,投入与产出不同步,本文设定1年滞后期,以2013年相关数据为投入,以2014年相关数据为产出,基于DEA方法的CCR模型,借助Deap 2.1软件,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输出结果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2014年技术创新效率。DMU代表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七大类子行业。从表1测算结果来看,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DMU3)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DMU6)达到DEA有效,而其他五个子行业均为非DEA有效。可见多数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创新产出效果不理想。DMU3和DMU6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DMU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DMU7)和通用设备制造业(DMU2)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而金属制品业(DMU1)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DMU4)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表1)

为进一步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按DEA所测算的整体效率值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排序,并按照输出结果给出松弛变量,以期找出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因为投入冗余造成的效率不高,还是因为产出不足造成的效率不高),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专用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DEA有效,说明这两个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技术创新机制运作良好,创新产出效果较理想。而其他五大类行业均为非DEA有效,可见这五大类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投入要素利用不充分,或者产出能力不足。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两个投入指标(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投入冗余,两个产出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产出不足,说明这两个投入要素未得到有效使用,属于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产业,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体制的制约造成产品处于低技术含量水平,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使得知识性劳动成果较少;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结果输出中投入指标(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表现为投入冗余,两个产出指标(发表科技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出不足,说明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转化,技术创新成果缺乏,新产品创收能力不足。(表2)

(三)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DEA评价结论。通过应用DEA模型对2013~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DMU3与DMU6为DEA有效,说明这两个子行业较为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创新资源,且技术创新产出效果较好;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纯技术效率整体较高,DMU3与DMU6技术与规模均有效,DMU7、DMU2与DMU1均为规模收益低递增;DMU5与DMU4为规模收益递减。另外,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装备制造工业创新能力更低,而技术含量高和综合竞争力强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更高。

2、根据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结果,专用设备制造业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金属制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居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最低。

二、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发现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多数子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创新资源利用不充分,技术人员创造力不足,大型设备利用率低,政府支持效益差。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需要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大企业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市场机制优化等手段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提高企业创新收益。

(二)陕西省应在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和知识投入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才及技术潜力,提高创新人员的创造力和技术产出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扩散能力,同时提高进口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提升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

(三)陕西省需要进一步增加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资金投入,并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服务保障等方式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慧珍,杨嵘.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1.21.2.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8)

(一)构建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共生评价模型参考相关学者文献,本文构造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共生评价模型,其公式如下[10]:D=(c•T)θ,c=2u1u2(u1+u2)槡2T=au1+bu2上式中,c为耦合度,c∈[0,1],c值越大,说明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不协调;D为耦合协调度,T为反映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两者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的综合评价指数,ui(i=1,2,…n)为构成耦合系统的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θ、a、b为待定系数,取θ=0.5,a=0.4,b=0.6[11]。ui=∑si=1λijuij,其中λij为各指标权重,uij为变量对xij系统功效贡献的大小,uij=(xij-nij)(mij-nij)(uij具有正功效);uij=(mij-xij)(mij-nij)(uij具有负功效),其中,xij(j=1,2,..n)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值,mij、nij是序参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共生水平评价标准。

(二)构建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系统”共生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全面揭示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存在的依赖、协调和促进关系,遵循两产业的发展特征,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等原则,立足现行的统计核算体系,从产业规模、结构、成长和效益等四个角度,分别对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两个子系统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和18个二级指标的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系统”共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该指标体系进行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得出的关联度均在0.5以上,各指标间平均关联度也在0.7以上,说明该指标体系是有意义的。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基于30位专家问卷调查,完成了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构建的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系统”共生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收集2006-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及全国各主要地区的统计年鉴,获得相关原始数据。其中,装备制造业统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器材、金属制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装备制造业等8个细分行业,生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开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堪查业等7个细分行业。

(一)评价结果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利用上文构建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出全国31省市装备制造业和生产业的综合序参量u1、u2的值(如图1所示)和全国31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并据此对全国各主要地区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共生水平做出判断。全国31省市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共生水平的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9)

一、引言

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它一方面联系着材料、电子和零配件加工等高新技术行业,另一方面通过装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制造装备,直接带动其它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向附加值高的产品链一端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说,装备制造业是强国富民之本,是工业化之母,是高新技术产业之根,是现代国防之基石[1]。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愈演愈烈,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2006年,国家专门出台了《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来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2009年初,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装备制造业赫然在列,显示了国家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视。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因此,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要想在新时期重振装备制造业雄风,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增加研发投入,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当然,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于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的选择。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水平不一样,各个地区对于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也不尽相同。装备制造业包含的产业众多,领域广泛,要想全部支持和发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有重点地选择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领域,从而以点带面,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选择的文献综述

1. 装备制造业及其研发投入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企业的总称,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包括系统、主机、零部件、元器件和技术服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科技进步水平及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其范围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自动化机械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等类中的相关行业(通常的统计数据都不包括武器弹药制造业,本文也是如此)。

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研发投入较明确地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为获取科技成果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投入;二是对为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发展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具体地说,投入主要涉及有关人才、资金、物料、工具、成果、政策法规和情报信息等要素,这些都是能够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研发投入的具体方面。

2. 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选择

关于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的选择,大多数学者都是结合装备制造业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对于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进行选择,通过定量研究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选择的文章很少。近年来出台的众多装备制造业振兴政策和文件大都明确规定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具体领域,却并不关注如何选择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具体领域。研究装备制造业的学者们也是研究装备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而并不关注装备制造业的具体投入领域。霍向梅,綦良群等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起推动作用,并对影响这一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综合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作用的指标体系,为认识和定量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马文东, 王雅林等认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长,可供企业创新的空间大,尤其是集群式的创新,必不可少。经验证明,产业集群中的公司很少孤立地创新,相反它们是在生产联系网络中创新。大多数的创新活动涉及众多的参与者,源于不同参与者互补性、专业化的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尹建华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不小,但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还不能充分满足国内建设需要,关键技术过分依赖国外,自主发展能力薄弱。从目前来看,我国光纤设备、集成电路、高端纺织设备、高技术含量的数控机床、大型石化设备、重型燃气轮机、核电设备以及高端医疗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完全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因此,围绕复杂装备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的实际特点,探索在同一技术平台下,促进技术关联性和技术互补性强的企业合作模式,进行关键领域的整合创新,对于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文献评述

关于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学术界其实稍有出入,但是整体的结论是一致的,对于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行业已经达成了共识。关于研发投入的概念,主要的依据则是根据国家对于研发投入的政策性规定。从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的选择的文献来看,装备制造业中大多数学者都是结合装备制造业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对于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进行选择,通过定量研究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选择的文章很少。近年来出台的众多装备制造业振兴政策和文件大都明确规定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具体领域,却并不关注如何选择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具体领域。研究装备制造业的学者们也是研究装备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而并不关注装备制造业的具体投入领域的决策过程,更不关注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决策模型等,因此,本文将在研究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的决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模型来确定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

三、 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选择的决策过程

1. 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决策指标的确定

(1) 确定原则

对研发投入产出进行决策,指标的选择必须能客观地反映装备制造业研发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实际情况。另外,还要根据选用的决策依据本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指标,由此来建立指标体系。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般要遵循四个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能实际地反映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变化规律,揭示对象的本质。

可比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体系在所确定的范围内,可在不同方位进行比较。

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以所选择的评价方法,可以获得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保证评价活动的顺利进行。

适应性原则,应根据所选用的评价方法的特点和数学上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指标,以便与所选择的模型相适应。

(2)评价指标的选择

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要能够反映出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特点,并真实评价研发投入的使用效率。结合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测量指标与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具体特征,制定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效率评价指标,见表1:

2. 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现状评估

对于辽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进行评价,可以引入DEA模型,对于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研发投入的相对效益进行评价,从而分析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研发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对于今后如何改进研发投入效率,增加产出提供一些借鉴。

假设有n个被评价的行业(或决策单元),每个行业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即该部门对资源的耗费),以及s种类型的输出(即该行业在消耗了资源后所表现出的效果),它们可由表2给出:

其中: xij为第j个行业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xij>0;yrj为第j个部门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yrj>0; vi为第i种类型输入的一种度量(即权),vi大于或等于0; ur为第r种类型输出的一种度量(即权),ur大于或等于0。

记:

(式1)

xij及yrj为已知的数据,它们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或预测得到;vi(i=1,2…… m)及ur(r=1,2……s)为权变量。对应于权系数V=(v1,v2……vm)T,U=(u1,u2……us)T,每个行业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标为:

适当地选择权系数V和U,使其满足:

。 (式3)

于是就有:

若对任一个j行业进行效率评价,则在各个hj(j=1,2……n)均不超过1的条件下,选择权系数V及U,使h最大。从而得到DEA评价模型。如式5-5所示:

通过等价转换和对偶问题变换,式(5-5)可转化为(5-6)所示模型:

只有当时,才表明被评价的决策单元DEA有效,否则为非DEA有效。

3.重点领域的确定

结合对于装备制造业分行业进行研发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分析的结果,以及装备制造业的现状,特提出装备制造业在今后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的选择。首先,对于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行业且研发投入产出有效的,毫无疑问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扩大优势,加大该行业对于装备制造业乃至经济发展的贡献;其次,对于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规模较大而研发投入产出相对无效的行业,在适当增加一定的研发投入的同时更要解决好研发投入产出效率的问题。要对于研发投入的各个环节仔细分析,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行业研发投入产出的效率。最后,对于一些研发投入规模相对处于劣势而研发投入产出相对有效的行业来说,可以有选择的对某些领域加大投入,促进一些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的发展。

四、 结论

通过对于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相关文献的分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的决策过程,认为其决策过程包括:1.确定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选则的决策原则;2.确定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重点领域的决策指标;3.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现状评估;4.确定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于装备制造业的相关理论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对于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决策进行研究,而且对于现实中如何确定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022

1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新的驱动方式,即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装备制造业根据条件的改变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创新驱动下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识别出竞争优势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指出,经济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分别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在创新驱动阶段是通过知识、技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等要素对已有的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创新后的知识和技术来对资本和劳动者素质进行提高的管理方式。

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创新驱动的主导作用逐步显现出来。在过去,我国装备制造业一直通过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利润的增长,很明显这种发展方式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发展的深入,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使企业乃至国家担忧。

由此,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替代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这也是本文所提到的创新驱动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研究的意义所在。

2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建立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了解到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也知道了在我国经济等各方面飞快提升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所以应该根据竞争要求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从而形成完善的提升体系:

2.1 装备制造业提升的原则制定

对于装备制造业提升,首先要识别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需要将这个产业各个方面的活动综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指标体系。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选取,重要的是揭示出竞争优势的活动及各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基于此,构建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提升目的方面,要基于识别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体现出提升目标的特性。在科学技术方面,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反映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特征,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主要方面还是要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周期来确定提升时机,而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生命周期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出来:

从图1中我们看到,其中横轴表示竞争优势所处的生命周期,纵轴表示创新投入。当该活动己经成为竞争优势时,则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别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保持其竞争优势,而当该活动还未成为竞争优势时,则处于成长初期和成长期,分别需要通过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来促使其竞争优势的形成,所以在进行装备制造业提升过程中一般应该从成熟期进行发展。

另外还要使装备制造业提升过程具备全面性原则,能够反映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提升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从多方面体现识别要求。明确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涵义和适用范围,确保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以便更好的把握变化趋势,在进行装备制造业提升时具备可靠的参考数据。

总之,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个方面共同配合才能股完成。

2.2 装备制造业提升对策的确定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了解到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建立原则,接下来就是对于装备制造业提升方向的确定,在进行提升方向确定工作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图2,来了解以下提升对策确定流程:

通过上图我们知道了装备制造业提升对策确认的流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从具体方面来讨论一下提升对策:

(1)产品的提升。产品的提升对策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减少装备制造业对于生产要素的依赖,生产要素的几项指标分别代表人力投入、物力投入和技术投入及基本辅助设施。对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应适当采取模仿创新,延长生产要素作为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适当的采取摒弃的策略。通过模仿创新其他国内外地区的策略,促使我国装备制造业能够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及基础辅助设施投入来带动装备制造业的的快速发展。适当的摒弃、减少对生产要素的依赖,将有限的资源活动投入到其他可以驱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方面。

其次就是对产品技术工艺的提升,工艺技术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装备制造提升措施主要依赖于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而这些机构往往处于企业的外部,无法了解到市场需求,可能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产生,因此在现阶段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现阶段,如果形成我国内部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则应将现存的应用型科研单位转制,同时为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变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或将科研机构植入到企业内部转为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产业共性技术,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科研院所中,提高科研院所的工作效率,提高整体科研实力。改变科研院所的人才制度,采用聘用制,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领域中。建立面向市场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变传统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将科研成果与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为产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科研目标。

(2)政策方面的提升。在政府政策方面,改革能力不足,不能够适应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鼓励创新的制度机制与政策体系不配套,不能形成协同作用,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带动作用,进而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政府政策在产业竞争能力中的作用受到很多的重视。首先,改变政府对于产业创新活动中的管理方式,由依靠政府指令向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方式转变,做好财力支持、政策激励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将权利下放到企业中,使得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拥有的主体,为企业提供广阔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再次,明确政府对于产业创新活动的宏观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并实施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发展规划院,行使好监督、评价及宏观调控的作用。

(3)将环境保护与提升策略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严重紧缺,这对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以破坏生态平衡所带来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同样会阻碍装备制造业其他竞争优势的提升。建立法律法规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的过程中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减少废物、废水的排放,以清洁生产为主导。同时应该扩大污染源的范围,不应该仅仅指直接污染源,应该将间接污染源作为监督的重点。完善法律法规,增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倡企业使用新型能源,尽最大可能的有效利用能源资源,从法律和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保证装备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3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保障措施

有效的保障措施可以使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完成既定的目标。针对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内部产业及外部环境的共同支持下,才能有效地提升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保障措施有以下四点:

3.1 政府政策支持

装备制造业的保持其竞争优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装备制造业需要政策进一步的支持,这些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土地使用政策、财政政策及税收政策及进出口政策等方面。通过提升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装备制造业由依靠市场经济向依靠市场经济及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使得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更加有据可依。同时,明确政府在装备制造业创新活动中具有导向作用,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同时,通过政府职能通过项目投资、财政、税收及进出口方面的大力支持,制定政策鼓励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支持和导向作用,为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保障。

3.2 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加强合作竞争及创新意识,企业之间要密切联系,共同应对社会需求与变化,特别是在产品生产和创新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产业结构变革、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合作的推动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必须以思想为行动的先导,树立正确的意识与观念。由此可见,加强协同创新意识以及树立协作性竞争的新观念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意义非凡。

另一方面,明确在模块化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模块化价值链的高端是属于其系统规则设计者和标准制定者,这与众不同的价值链地位,使得其无论是无形资源还是有形资源方面都要比普通的模块供应商优越的多。在纵向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上前者也比其他的环节高。但是,不是所有的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中的企业都能成为模块集成商,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模块集成商,就必须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个企业在经过对自身客观实际的评价之后,认为自身具有较高的实力,符合一个模块系统集成商的要求,也可以从生产关键模块和整合后续模块等环节入手,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对于起辅助作用的小企业来说,清楚认识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一定要放远眼光在协同创新之初,这些企业一定不能只一味的追求利润和回报,而是要把事做实,做好供应商的本职工作,慢慢积累生产经验,等待时机变得成熟,才能一鸣惊人。如果企业在后期因为市场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必须要进行升级,才能慢慢的向领军者发展。

3.3 实施战略部署

政府、产业乃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做好战略规划及战略部署,使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我国的政策制度相衔接。同时,面对全球化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应根据全球市场的特点,及时有效的做出战略部署,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与世界能够完美接轨。同时,装备制造业企业应以创新文化作为支撑,促使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的氛围和环境,鼓励企业成员不断学习。做好社会宣传和引导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社会文化建设打下基础,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好铺垫。

此外,产品、技术工艺、政策制度、组织结构、战略文化低于全国同类活动的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优势的确定,根据图1中的发展周期进一步确定发展计划。总之,环境是战略部署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它需要成为产品竞争的考虑条件,因此,该项活动处于竞争优势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应通过模仿创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保障活动。

3.4 合理利用资源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装备制造业污染防治战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压力,形成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并完善法律法规,促使装备制造业企业减少废物、废水及废气的排放,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进而实现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创新驱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分析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建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的提升策略与保障措施,为创新驱动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做出了系统的分析。

近年来,对于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装备制造业如何快速的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及如何将创新运用在产业或企业层面成为了关键问题。本文的理论研究能够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为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策略。

参考文献:

[1]许佩文.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张珂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山东大学,2014.

[3]吴雷.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机制的系统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4).

[4]陶良虎.当前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四大路径与对策[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5]唐晓华,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

[6]卫颖.生产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动态异质性[J].江汉论坛,2016(08).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O-L0150272(2016)01-0009-04

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世纪中期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相继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美名。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被喻为“第四个世界工厂”。Leeetal.(2007)、Wu(2007)等通过研究指出,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升,已超过印度等新兴国家,逼近美国[1][2]。Allanson,P.andCatiaMontagna(2005)则指出,中国产品这十几年的质量上升很快,其产品的多样化,使得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3]。但我们应看到,虽然中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远远不是制造强国。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异常复杂严峻,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加大,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速度快于预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严峻,这给中国产业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又给中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早在《天工开物》中古人就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纵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都是装备制造业强国。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以及环境管制得越来越严格,导致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日趋缩小,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致使我国大多数外向型制造业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一个科学的研判,显得十分有意义。

一、竞争力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及边界

竞争力理论源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为古典学派的竞争力理论,后来一些经济学者对其完善和拓展,到新贸易理论在引入规模经济概念后,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更重要的是规模经济优势。实际上,新贸易理论的规模经济优势完全可以看作是传统比较优势的一部分,是动态的比较优势,杨小凯将其称作内生比较优势。上述理论可以称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随着竞争力理论的发展,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将价值链与竞争力联系了起来,Gereffi(1999)则提出全球价值链(GVC,GlobalValueChain)的概念,Gereffi(2003)之后又提出了企业全球价值链的相关活动与其竞争力关联[4],Porter(1990)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分析自身的价值链,巩固其竞争力[5]。Kaplinsky&Morris(2001)则认为知识外包加速了知识的流动,增加了全球的知识存量[6]。胡军等(2005)则指出,知识溢出效应使创新的效应成倍增加[7]。Amsden(1989)研究发现,企业转型升级往往从新兴市场开始,从加工贸易到研发设计,再到自主品牌。波特于1990年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一个转折点,其实质是在探讨产业内贸易条件下,一国如何确立特定产业,特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理论。至于价值链上的优势如何形成,要素禀赋、需求、相关产业发展以及作为辅助因素的机遇、政府作用与产业竞争力相互关系十分关键。我国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1991年原国家科委下达了软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开始,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中国社科院工经所金碚博士、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王洛林教授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竞争力的内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判别标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和角度有所不同,所以基于我国现实的国内外背景进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分析,具有广阔的空间和理论现实意义。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抢占市场能力

市场的表现是一个产业发展好坏的直接体现[8]。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不但技术能力低,而且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也差,导致抢占市场能力低,跨国企业处于装备制造业的在位企业。据中国统计年鉴载,2009年,该行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销售收入占比,通用设备制造业为23.1%,最低;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为77.4%,最高。如表1所示,在设备制造行业中,机械和液压气动密封产品的国产设备市场份额虽逐年上升,但总体上不理想。如果行业细分为不同等级,那么在高端,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较低。

三、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1)市场占有率根据WTO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89%,而到2007年,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到11.63%,是1990年的13倍。可见,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装备制造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一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9],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还非常低,中国2005年装备制造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大约只有美国的1/10和日本的1/8,可见中国装备制造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3)中间投入生产率中间投入生产率也反映了一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生产率比美、日、德、英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法国、韩国相对比较接近。这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还比较低。

四、投入产出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反映的是每生产一单位的某一部门的总产品所需要的相应生产部门的中间投入。从表3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生产者服务投入率很低,且2002年之后呈下降趋势;能源与资源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投入率也比较低;中间投入最高的来自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密集型产品投入率低与产业经济技术特性有直接关系,装备制造业对本研究所界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间需求比较小。由于产业关联效应最强,来自本行业的中间投入率最高是各行业的共性。对化学、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这4个行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发现,这4个行业对各种类型中间投入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生产者服务0.0708,能源与资源业0.2123,装备制造业0.0395,本行业0.4052,劳动密集型0.0615。可见,中国装备制造业虽然直接消耗能源和资源不多,但其消耗比较多的这4个行业产品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的。直接消耗系数反映在生产单位的总产量所需要的相应生产部门的中间投入所反映的直接消耗系数[10]。从表3可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率是很低的,2002年以来呈下降趋势;能源和资源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速度相对较低;中间投入最高的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率低等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行业关联性最强的行业关联效应,最高的行业投资率是行业中最高的。通过对化学、金属冶炼和轧制加工、金属制品等行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发现,这四个行业的各类中间投入直接消费系数分别为:生产者服务业0.0708,能源和资源部门0.2123,制造业0.0395,工业0.4052,劳动密集型0.0615。可见,中国的设备制造业,虽然能源和资源的直接消费并不多,但其消费量超过这4个行业,属于资源和能源耗费型。这一点,需要进一步计算我国装备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消费系数,完全消费系数能反映行业对各种中间产品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体现出的本质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成本的中间投入[11]。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设备制造行业的能源资源和完整的消费系数是非常高的,而且自1997年始,各行业的系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即资源和能源的产业价值链大大增加。比较表3和表4可以发现,从直接消耗系数来看,对资源和能源消耗的设备制造业在中国的各种类型基本上是最低的,但从完全消耗系数、资源和能源消耗、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和能源消耗上来看,1997年到2002年呈上升趋势,2005年到2007年呈下降趋势。可见,我国装备制造业是资源型产业的间接消费,自2005年以来,虽然资源和能源的直接消费已经下降,但间接消费却上升。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主要是基于装配型,资源价值链和能源依存度不断加强。近十年来,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的上升速度更快,这无疑会导致在中国的设备制造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研发基础削弱。此外,即使它是一个完整的消费系数,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对服务投入率仍然很低。高级生产者服务是无形的隐性知识难以竞争、难以模仿的持续价值创造因素,装备制造业的价值链分为生产业,也意味着更多的技术和知识物化(应用)的技术和设备,更有助于提高技能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设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附加值。先进生产要素的含量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端装备的高端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