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阅读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4:22

小学语文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篇(1)

在论述文章开始之前我需要对阅读心理学进行简单的阐释。首先阅读可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而被广泛应用到阅读教学中,而本文所指的阅读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研究中直接引用,在概念上可以定义为“对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想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心理学研究”,阅读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从阅读中获取信息或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探究。

一、阅读心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阅读心理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阅读的理解以及阅读过程中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一个人在六岁以前语言能力发展很快,成长到10岁以前也会以比较慢的速度继续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语言能力变慢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却在并行发展。语文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已经进入语言的学习当中,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将生活中耳濡目染得来的知识资料转化为人文素养,如何掌握阅读技巧。以往的语文教学的偏差在于过分地强调了积累,而忽视了科学的整合。阅读心理学的引入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阅读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具体到以下六个方面:词的认知、句子的理解、篇章结构的分析、篇章理解、元认知技能和动机、社会因素对阅读的影响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这几个方面。

二、阅读心理学视角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开展的思考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之所以要将阅读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进行探讨,就是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这也是新课改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占据了知识接收者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少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心理学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的研究者,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接受能力,进而思考如何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表明将阅读心理学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在学习《落花生》一课后,教师通常会问同学“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学实践表明,这时多数同学会回答“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低调但实用”,但也有部分同学会提到“想要成为像桃子、苹果一样的人,既实用又漂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例如对于想成为像“桃子、苹果”一样的同学一笔带过或者不予理睬,直接肯定要像落花生一样,以强调教学主旨,也有一种虽然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肯定,但最终还是将答案引入主题,教师的这些做法实际上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毕竟,虽然处于同一个班级,每位学生思考的方面都不相同,尤其是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于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想成为“又漂亮又实用”的人实际上是对真善美追求的反映,教师在此时是应该予以鼓励。打击或不理睬看似能在短时间内反映在卷面上的高分,实际上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加强对于阅读心理学中理论的开发应用

将阅读心理学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是新课改以来才逐渐兴起的,在此之前很少被关注。两者的结合既是心理学实践上的一大进步,更为语文阅读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由于开始时间较短,有许多阅读心理学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未被运用,即使运用的部分也会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实践中的偏差,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尚未被发现的理论,如“散文的遗忘比诗歌快,但遗忘的发展可能有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散文快于诗歌,后期是诗歌快于散文”,对于教师讲解散文与诗歌的课程安排会产生影响,同时对于学生背诵任务的完成也能有科学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授之以渔”远重要于“授之以鱼”,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学生学习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背诵一些段落,例如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古诗七十首”等,却忽视了学生学习阅读兴趣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偏差。用科学的方法推动语文教学,能将语文教学向前推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篇(2)

在小学藏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藏区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去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不但要使学生藏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要让参与其中的藏区小学生爱上学习藏语文。

一、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不一样,藏区小学生对语文中的词语、语句的用法与其他地区学生有很大差别[1]。藏区小学生自小在藏语环境中生活,周围的人都用藏语交流,一直受藏语熏陶,在藏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法避免语境的影响。藏语在藏区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那些用藏语交流的学生只有依靠不断努力和练习才能掌握和应用好汉语,但难度很大。藏区小学生藏语和汉语学习的效果与他们的语言环境、汉语基础有很大关系。在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字、表述方式、句式等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产生兴趣[2]。语境的特殊性严重影响了藏区小学生对藏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藏语文阅读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藏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提升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开阔思路,针对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只要对藏语文阅读有了兴趣,小学生就会把阅读当成有趣的事情,在阅读兴趣的支配下阅读书籍,激发阅读潜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为更好地引起藏区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小学教师要在阅读的各个阶段设计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教授藏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小学生依照自身的认知对这篇文章进行猜想,如“同学们,看到标题,你们能猜测下这篇文章是描述什么内容的吗?”“你们想要了解哪些内容呢?”这种阅读教学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轻易激起藏区小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在这种和谐、融洽、轻松的氛围中顺利推动阅读教学的进程。在藏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与小学生的想象讲解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快乐。

(二)体会课文中的汉语言美小学藏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很多都是名家著作,语言表现方式有的很细腻,有的很精简,词语的使用也很讲究。因此,教师在小学藏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让小学生高声朗诵,体会文中的汉语言之美和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比如,藏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尽管是美国文学巨匠马克吐温之作,但在被译成汉语时被增添了浓重的汉语言特点,以汉语言文字将意大利的风土民情表现了出来,可以使小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韵味。根据此文章,小学生不但可以从文字详细了解意大利的风土民情,而且能充分体会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文中很多词语都体现了汉语言的用法,如“左拐右拐”“等于”“一般”等。因此,藏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这篇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试着用它们造句或组词。比如,其中的“等于”可以用汉语中的“差不多”解释,学生可以造句:老师在上面说你却没听等于这节课白学。探究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使学生对汉语文的阅读和学习产生非常强烈的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篇(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深入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理念的灌输缺乏主动性,往往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脱节,而语文阅读教学部分也存在这种现象。首先,阅读材料的内容相对落后,没有适应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一些相对陈旧的阅读材料往往使学生无法从阅读训练中学到新鲜的知识。其次,阅读课程教学安排相对单一。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取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受听的状态,无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佳。再次,课堂教学反馈机制应用不明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反馈机制对于提高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学校的教师不重视反馈机制的应用,许多反馈机制形同虚设,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无法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采取各种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深抓语文基础能力的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通常狠抓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方面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阅读包含着许多基础知识,包括生词、句子的运用,段落的分析等方面。这些方面的融合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需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阅读学习中游刃有余。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除了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还能为语文其他能力方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2.优选阅读素材并对其精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优选阅读教学素材,并对其进行精讲。对于阅读教材的选择,教师要注重阅读教材的时效性和阅读教材的科学性。所谓时效性,指的是尽量选取具有同时代的阅读材料。所谓阅读材料的科学性,指的是教师要选择能够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阅读材料。比如,选择一些教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技能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知识并学会应用。教师对于优选阅读材料的使用要运用精讲的模式。从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讲解,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通过精讲举一反三,将阅读的技巧应用到日常阅读练习中,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增加对于阅读的兴趣感。

3.讲解与联系要把握有度

许多教师对于阅读课的教学安排往往是一堂讲解课、三堂练习课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阅读的学习兴趣。因为过多的练习不仅不能起到巩固学习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对于语文相关方面的学习产生厌倦感,久而久之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注重讲练的结合,优选讲解内容和习题,让学生通过少量的习题训练就能逐渐领悟和掌握阅读的技巧。而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习题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借助习题中的困惑和教师进行主动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阅读学习的热情不断地提升。

4.重视朗读在阅读中的运用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力度重视学生朗读在阅读中的应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自我领悟阅读材料中的内涵,自我解决阅读材料中的困惑。教师要在讲解中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将朗读应用到阅读中,如何优化朗读的方法,如何进行朗读情感训练,使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逐渐提高,使学生意识到朗读在阅读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借助朗读来进行阅读训练。

5.重视反馈机制的应用

对于课堂教学反馈机制,教师要不断地重视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无论是学生的意见还是学生家长的意见,教师要学会总结和提炼,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优化语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解决语文综合技能的重要举措。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既包括了课堂阅读能力的提升,又包括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把控语文阅读的技巧和水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而语文阅读教学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篇(4)

小学生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还要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现状

新的《语义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有助小学生对于课本的认知,对于字词的认知,甚至可以增加小学生感悟世界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比如仍然停留在语文词汇的积累、段落划分以及段落大意概括这种低层次的教学水平上,比如教师对于阅读的观念还不深入,自然无法帮助学生进行新的认识。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阅读教学前,先调动学生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假设猜想。我在教学时,最常使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认真把课题读几遍,然后会问:“同学们,读完课题以后,你们猜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你们最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猜到课文的内容及最想知道的问题提了出来,我及时进行鼓励和归纳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我会说: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这些疑问我们能通过读课文找到答案,大家开始读书吧!孩子们马上就会带着心中的疑问进入阅读,这样就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我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在脑海中连续不断地产生阅读愿望。当孩子们带着某一种愿望或为达到某一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整个阅读过程就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在这一刻,阅读已经成为学生们轻松愉快的活动,已经成为他们最快乐的事情。阅读教学结束后,我根据所学内容激发起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兴趣,把学生们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2.加强课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教育虽然主要依靠老师的引导, 同样也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是阅读教学最终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这一目标的要求,而且,通过自主学习达成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1)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诵读中,自己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学生接触到相关课题后,要引导他们思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还有什么问题, 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悟,并要求初步弄清文章的内容、写作目的、重点词句等,也即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要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兴趣。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比如《将相和》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这些问题:将、相是谁?因为什么不和,又因为什么和好?等等。

3)要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培养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并善于引导、设计。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交流,创造机会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悟,并与同学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提高。 还要创造宽松的环境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其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 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很多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十分经典,在很多层面显示出一定的生动性,这一点,学生能够体会出来,对于学生来说,也为将来的遣词造句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1)让学生自己读书

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

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

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的教学中还是相对很重要的。小学阶段也是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应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开始分析,探讨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改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甚至是综合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成清.提高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策略研究 [J]. 教育学文摘杂志,2010,(8).

小学语文阅读篇(5)

一、教师要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对于学生而言,从“使用”的角度去分析阅读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语文知识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教师而言,其职责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方法并掌握语文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在“使用”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去运用并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所以,教师在课本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上要进行的全面地分析,从逻辑关系、情境、关系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实施的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

二、激发兴趣,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例如,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晴。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这种情境教学法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教学内容更人性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三、注重阅读教学模式的变化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其中,阅读教学以主体感悟为途径。教师在教学生阅读时,要注重在整体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读、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并且注意培养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话题讨论,即以一个涵盖全篇的中心话题贯穿全文,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再次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合作去学习。精彩片断的赏析应与整体把握紧密结合起来。赏析品味既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又可以使学生发现和总结一些语言规律,准备迁移到写作中。赏析要放手,不能牵着学生往前奔,内容不要限制过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语文水平不同,只要他们自己认为美的地方,能品出其中的美就可以了。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背一背,或摘抄下来,积累语言。赏析品味有两种,可以在精读中穿插,也可在整篇讨论之后,对整篇文章或文章精彩段落进行品味。

小学语文阅读篇(6)

要想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阅读,我们应该先让他们明自阅读的重要意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多数是不能直接明自这样的意义的一、所以在进行阅读课程教学之前,我们应该先进行阅读重要性理念的普及工作,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我们的阅读工作。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是比较简单的,教材中的文章多浅显易懂。即使是一此有难度的文章,在经过多次的阅读之后也就能够对其有细致的了解。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工作,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限于能够理解文章,还应该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情况是我们教师在阅读之前设置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少,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明自阅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工作。同时,阅读的展开还需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要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会把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的效果就会更好,兴趣也就更加的浓,阅读的过程才能更加长久地坚持下去。长期积累下去,语文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那么,我们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适当在阅读之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比较良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这样,阅读就成为了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通过诸如这样的措施帮助学生建立对于阅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对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我认为,从下面几点着手比较好。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有着比较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若不能良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就难以形成系统的、整体的阅读观念。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恶阅读的行为,这对于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针对于小学生活泼的特性,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沉下心去,在阅读中不要一心多用,要沉下心来进行阅读,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是至关重要的_不动笔墨不读书_,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多多进行记录。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方面的要求可以稍微降低,可以主要针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以及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标记,这样也是比较好的。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乃至三五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我们慢慢地、不断地长期练习,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够形成

(二)教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对于阅读的过程来说,是存在着各种各样阅读方法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在提到阅读方法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想到的只是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但是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来说却是已经足够。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阅读方法理论的讲解,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我们应该选择更加贴合实际的阅读来进行阅读技巧的教学,教授学生一此比较实用的技巧。如在阅读之前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日,对主题进行一定的猜想。进过阅读之后,再将讲读后的理解与自己先前的猜测进行对照,找出段落中的主题句等诸如此类的比较实用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注意文章中语句的表述方式。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时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的地位,我们要更加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如此。因此,阅读教学可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主,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给子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的过程,不能仅仅将阅读的过程放在课下,这样往往是学生没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同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阅读的材料不单单局限于我们的课本,还可以向课外健康的读物进行扩展。这样,阅读的范围才会更广,学生阅读获得的知识才会更广。

(四)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篇(7)

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加以引导帮助。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工作。

一、让学生熟读课本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课本上的知识熟读,吃透,而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课外阅读层面。我们所学的课本教材,收录的大都是名家精品之作,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因此,丢开课本去寻找阅读的捷径,岂不是枉走了弯路嘛?

我们以《观潮》中的章节为例:“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米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通过由远到近的细节描述,生动动形象,恰到好处的比喻,让人有种深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不仅仅是要学生因学习而阅读,更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生动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对于汹涌澎湃潮水描述。

二、让学生多读感兴趣的书

学生是学生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让学生读好书,会读书的前担是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我们应该锻炼学生对感兴趣的书目进行阅读,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能力。其次要明确自我阅读目标,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较多知识。必须有一个阅读目标,即指导学生,首先了解一本书的序言后记,或杂志的目录,了解文章的大概结构,熟悉其内容,然后筛选出自己要阅读的内容,学生在阅读前要明确这些目标,分阶段逐渐完成,这样就会摆脱阅读是一种负担这一心理压力。

三、要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市面上,课外阅读书籍林林总总,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选择的问题,学习和阅读的时间合理分配需要我们学会精读和略读。

何谓精读?精读其实就是将课外阅读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肢解分析,字,词,意等等,学生在熟读文章之后,抽丝剥茧的对章节进行反复推敲。通过仔细的研究,从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内容,精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学习过程,在精读课外读书物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略读是阅读的策略,文章中总有重点,我们精读重点,对一般的情节内容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了解故事片的大致内容就可以,甚到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完全忽略过去,这也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之一。

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篇(8)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形成生活认知能力的根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并称为小学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其呈递进、交叉、互助,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体,运用诸多方法,不断揣摩创新,完善授课。阅读,作为识字写字的延伸,作为习作、口语交际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学习的难点。那么,课堂中,应当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如何实现阅读在教学课堂的效应?教师不断对其做着探讨。

一、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中,从来都是教师一味灌输,主动式的传授,忽略了学生才是知识接受的主体。教师总是给学生设定模式,围绕其“教”来进行,长此以往,致使学生形成了顺应教师的观点,顺其早已设定好的模式思考,偶尔不同的观点也被教师批驳,不敢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达肯定,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语像的构建、语义的理解、语情的体会、语感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得不到发展。教师注重了“教”,忘记了自我只是一个桥梁的搭建者,学生才是最终的获得者,教师与学生间不能真正有效地沟通。

二、教学策略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要养成坚持长期阅读的习惯,为后续的教育作好服务。教学中,教师亦应充分摆正自我角色,由传授者改变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点拨者。

1.学生阅读能力的激发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处于好玩、好动状态,注意力往往不太容易集中,引发他们的兴趣至关重要。例如,可多遍朗读,可教师引读、学生朗读,可比赛竞争朗读,可分角色以表演的形式朗读,可通过多媒体配以图画、背景音乐等意境朗读……通过长期的坚持,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从而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提高对通篇文章的感知力。

2.阅读工具的使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在边识字边学习过程当中,在阅读时,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文字,而因为小学生正是认知能力形成阶段,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望而生畏,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网络等来解决生字,在查询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字词含义,并以词成句,以句成文,以文成语,在提高识字能力、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口语及协作能力。

3.阅读方法的引导

以往课堂中,教师总是以授课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不敢质疑,探究能力被扼杀,潜力得不到发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活跃思维,边阅读,边自我评议、小组评议,在相互交流中,感悟语言、体味情感、领悟方法。

4.阅读拓展

对知识的涉猎中,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外阅读成为一种必要。借助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在实践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知识。教师可为学生指定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也可在教室中成立学习书吧,由同学们自带图书,相互分享;或带领学生每周在图书馆阅读图书;指导学生在网上阅读一些精美的内容小段……

5.以读促写

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从对文本的分析中获得写作的能力,阅读中增加写作训练,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得我们的口语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高。由写促读,以读导写,共同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38-01

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 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在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要求,请提出建议,越多越好。”从学生的建议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引发了学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二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的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

认读虽然简单,但也会受到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的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 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的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的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篇(10)

阅读,一般是指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人类自从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了阅读活动。对于当今社会的人来说,阅读如同衣、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可以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可以凭借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认识领域;可以吸收和传递文字信息,与他人交流与社会沟通。总之一个人的学习活动、认知活动、交际活动,都离不开阅读。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着重于“理解”,是和说话、作文教学的不同点;着重于“书面语言”的理解是和培养听话能力的很大不同。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圆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且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多音字只有在词语中才能读准字音。例如《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葫芦。”其中的“谢”字,不是学生已知的“谢谢”的意思,而是指花“脱落”了。这里的“挂”字,也不是通常所说的把东西挂起来的意思,而是指“生长出”。识字的核心是准确理解字词的意思,建立词的概念。这样,才能牢固地建立起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随时积累和运用。而结合阅读来识字,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对于提高识字质量,促进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阅读教学,凭借词、句、段、篇,着重进行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诚然、朗读、默读、思考等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但聆听别人是怎样理解的,彼此交流个人的理解,就离不开问答、讨论、口述等方式,必然使听说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而且逐步理解和积累词语,认识用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作者是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3.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学生阅读了教科书中的几百篇课文和自渎课文中的大量文章,了解了大千世界中形形的事物,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必将活跃思想,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4.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每篇课文都凭借着语言文字形式,负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教学中如果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学生就能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及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陶冶爱美的情操。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凭借阅读教材,主动地进行各项阅读基本功训练,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智力得到发展,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的过程。

低年级儿童刚刚学习阅读,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比较低,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更是一片空白。在培养阅读能力上,低年级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理解词、句是理解段、篇的基础,加之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学生理解了词句,也就大体理解了课文内容。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理解词、句为重点。同时从一年级起就应该重视朗读训练,把朗读作为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首先训练正确地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初读出感情。按大纲的要求,从二年级开始训练默读。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在培养理解能力和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低年级培养的重点是专心和认真。

小学语文阅读篇(11)

《新课程怎样教》中讲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而在农村这块“阅读的沙漠”中崛起“阅读的种子”并非易事。如何激励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我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

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我慎重考虑到农村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则教师的有感情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我教《第一场雪》一课时,通过有感情范读描写下雪后的句子,作者写雪景时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写法,突出了雪大和雪美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了铺垫。整个过程使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感受到语言的美,便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熟读成诵,兴趣升华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就应让学生获得读的成功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的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时尽多让学生在抓住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边读边想象文中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映入眼帘,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情感,兴趣得到了升华。

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或以情设趣,或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引趣等。

二、以读为本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尽可能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得到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1、以读代解

《语文课程标准》里讲到,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在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时讲了“后来,李姐(保姆)身体不大好,宋庆龄不但不再让她照顾自己,还用自己的薪金另请了一个小保姆,自己也尽可能地亲自照顾李姐,嘘寒问暖,端汤喂药,让她和自己一起在楼上吃饭,还让李姐坐上座,自己在边座相陪。李姐十分不安。”其中,作为国家的名誉主席,她为什么能这样做?李姐为何感到十分不安?这时教师大可不必给学生做详细、理性的分析,而应采用以读代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联系上下文及预习中的人物简介,便可悟出其中的意义,并真切地体会到宋庆龄和保姆之间的情谊。

2、以读促“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思考、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只有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才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才会闪现出思想的火花。他们才会在阅读《一夜的工作》时质疑:那么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为什么室内陈设那么简单?在读《我的战友》时就会发问:为什么能耐得住烈火烧身呢?在读《狱中联欢》时才会纳闷:“革命者们为什么敢在敌人的监狱中载歌载舞,而又不会遭到敌人的射杀?这样的读,才能真正让农村学生逐步活跃于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水平。

3、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且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的实际阅读教学中要悟出文中的“情”,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读书时间。而且还要加以引导,加强语感因素,注意语感训练。例如,在教《开国大典》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群众游行时的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华人民政府万岁!”“万岁!”及向群众的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由于学生读出悟感,所以给人以极大的鼓舞,让人感到场面的再现,心中无比兴奋与激动。同时,还读出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无比热爱、崇敬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渗透了高尚的人文因素,真切地体现了文中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