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6:15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1)

中考和高考都有相应的考试要求和大纲,也是中考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和重要参考,考纲又是根据生物教材大纲所制定的,它反映了生物学习的重点和方向,而且,考试大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考试形式的变化不断调整的。总的来说,教材大纲和考试大纲还是考试的重要依据,因此,老师要好好研究考试大纲,根据大纲来把握生物的复习方向。

2、改变复习模式,制定阶段性目标

生物复习参考传统的考试复习模式,主要是采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要充分熟悉生物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建构主要的知识框架,将知识点用点、线、面的方式一点一点串联起来,并进行梳理,根据每一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理解并全面记忆。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通过模拟试题和大量联系的方式来巩固记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单方面追求题目的数量,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题目。此外,还可以采用专题训练的方式,每次生物课针对一个小专题进行测试和训练。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查缺补漏,巩固知识。在完成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学习重点,第三轮复习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复习效果。

3、重视试题纠错和错误总结

一方面,生物老师要在精心研究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考试的经典题型进行规律总结,然后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式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选用大量中考真题进行演练,中考真题和普通的试题不一样,真题具有科学性强、题目设计得更合理、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真题更能反映出生物教学的趋势。另一方面,生物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错误和经验总结,在练习中,不能只关注做题的量,还要定期对所做的题目进行分类和经验总结,每过一段时间就将之前做过的题目整理出来,重点看一下做错的部分,然后找出造成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因为同样的原因犯同样的错误。

4、深入研究考试题目抓住试题方向

复习生物,还要关注近几年的考试试题以及考试方向,生物老师要仔细分析近几年的生物试卷,捕捉考试信息,发现题目的规律。笔者通过对生物试题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1、生物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每年中考高考试题中都有部分题目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2、发现重点难点,生物复习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与免疫、遗传等模块中。3、重视生物教材中的图片的理解和分析。4、复习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5、关注社会热点。生物复习也要结合社会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总的来说,只有对试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5、结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很关键,尤其是对要参加考试需要及时复习的学生来说,一个好的复习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生物老师在带领孩子进行每一轮的复习时,都要注意调整复习方法。比如说在进行每一个专题的练习时,分别指导学生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不要急于告诉学生题目的答案,教会他们自己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然后引导学生的思路往正确的方向靠拢。在审题时,教会学生如何迅速找到题目关键字并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6、有侧重点对试卷进行讲评

生物老师定期对学生完成的试卷进行点评和分析,但是并不是说要对试题中的所有题目进行讲解,这样既浪费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抓不到考试重点。所以,针对试卷讲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讲解典型题目,举一反三。选择典型题目讲解,根据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回顾生物教材内容。二、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找出试题规律。生物老师要研究学生容易出错的试题,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三、对试卷中的题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四、重视知识点的扩展讲解。老师要看到题目所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扩展。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2)

每年的高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20__年高考的落幕,全国各种模式的高考试题也浮出水面,高考化学试题严格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编写,坚持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新中有活,以能力立意。试题特点鲜明地体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以能力测试为主,重在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预计20__年的高考题目仍然会延续这种命题趋势。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夯实基础,养成对化学总体思考的能力,加强对图像题(如化学平衡图像题)、化学计算类应用试题以及化学实验流程题的复习,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率。

在分析化学复习策略之前,先看看20_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试卷化学试题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20_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化学试卷总体表现出这些特征:1.密切联系教材,紧扣考试大纲。2.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重视能力考查。20__年化学试题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重视基础知识,试题涵盖知识面广,涉及基础知识多,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解、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物质结构、离子共存、物质的量、离子方程式等。总之,20__年化学试题在保证不超纲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3.重视实验考查,突出化学特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实验能力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离不开实验,在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实验都给予了高度重视。4.突出主干知识,关注社会热点。主干知识反映了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是学科的核心内容。20__年化学试题更加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化学基本概念、重要的化学反应、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平衡移动原理、电解原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制法、化学实验操作、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几乎都涉及了。5.重视方法考查,降低数学要求。

化学试题在突出综合应用知识和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了对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对信息加工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有所考查。

高考总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达到复习高效,它需要复习者在全面中有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为此,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化学总复习中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以此引领高三备考的各位学子顺利有序高效地搞好化学总复习。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3)

二、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担任过高三教学工作的老教师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学习教材,这些经验都是直接得出来的,是对高三教学工作的集中反映。只有通过交流学习,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更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我校实行的集体教研活动,通过“听课——交流——实践——总结”这一途径,让自己的教学管理不断丰富和提升。

三、落实基础,强化知识点。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必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所以我在高三初期就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具体落实知识点,分点一一击破,主要是通过典型试题练习,过关检测、漏洞补查来完成,当然中间会穿插综合试卷。同时狠抓了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又一轮地测试卷、背诵。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4)

1、为了让期中考试起到加油站,检修站的作用,进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首先请祁主任对本次考试的情况做全面系统的总结,帮助同学们分析考试得失。

2、半个学期来,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涌现现了一大批学习刻苦、进步较大、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和优秀班集体。下面我宣读本次期中考试中的优秀班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3、请杨校长为优秀班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奖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向在本次期中考试中获得奖励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同学们,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当我们在接受掌声、奖品和微笑时,我想说,我们不能忘了辛勤耕耘老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最热烈的用掌声送给我们亲爱的老师,向半个学期来辛勤工作的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4、通过考试,可以检查教学情况,可以衡量班级之间的差距,可以反映出每个同学的各学科的学习状况。但是,考试不是唯一的手段,分数也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不要以一次考试成绩的失败而否定自己。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才是成功之母。那么,我们该怎么利用这次期中考试,今后更好的学习呢?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善于在考试后总结经验,不断修正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为了同学们在考试后掌握一套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的科学学习法,我们的任课老师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有许多金点子向大家传授:有请王老师就语文学习向大家传金送宝,大家掌声欢迎!有请杨老师就数学学习向大家指点迷津,大家掌声欢迎!有请冉老师就英语学习向大家送上他的锦囊妙法,大家掌声欢迎!有请马老

师就物理学习方法为大家充电 ,大家掌声欢迎!有请桑老师就化学学习方法为大家补钙,大家掌声欢迎!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几位老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5、今年学校为了给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及时的对表现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同学们珍惜学校为大家提供的各种学习机遇,迎接后一阶段的挑战。对七八年级来说,期中总结之后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九年级来说,将面临人生的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这样的重要时刻,让我们一起聆听杨校长语重心长的教诲。大家掌声欢迎!

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杨校长语重心长的教诲。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学习任务结束了,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终点,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5)

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试验设计和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于具体的科研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应该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前提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基础知识,而要想达到这一效果,我们必须对现在的教育模式作出改革。

一、试验统计方法教学改革措施

1.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学生听起来较枯燥,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授课的效果。另外学生还未经历实习,没有农业科研的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针对这一点,教师们应尽量减少深奥的理论知识和冗长公式的推导,而是应该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减少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习题训练,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同时教师要做到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在授课中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聚焦于应用和实践能力

试验统计方法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试验统计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懂得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科学的试验设计,并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农学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试验与生产实践,派学生到科研基地或生产实习基地的第一线去。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试验统计方法科学做出科学的试验设计方案,并深入农田进行具体的试验实施,做出试验采样和调查计划,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进行总结写出相应的试验报告。如学生可以利用已学软件,运用excel作表作图,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通过参与科学试验和生产实习,学生主动性必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有效结合统计学软件提高《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效果

SPSS软件具有统计功能强大、功能界面展现规范、分析结果输出整齐、数据接口较为通用等优点。学生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了解统计学原理,就可以使用软件为科研工作服务,特别适合初学者学习和掌握,十分适应于《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带领学生进行SPSS的上机操作,首先能够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习的理论课程,然后通过实际演练SPSS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了SPSS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教师应多提供给学生更多地实例,能够让学生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通过这种形式,避免学生记忆冗长的公式和大量的数字计算带来的厌烦情绪。从而可以将学生的被动灌输转换为学生的主动摄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运用《试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课程学习及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般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期末考试就决定了学生整个学期的成绩,所以一到期末考试,学生开始突击学习,可谓是挑灯夜战,比平时花费很多倍的学习时间,考试的精神压力也比较大。然而,这种死记硬背的努力并不能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它属于一种短暂记忆,考完试一段时间以后基本全会忘掉,另一方面也不能很好的考查学生掌握统计方法的知识和应用。为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评定学生的成绩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和上机操作成绩。平时成绩一般占到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注意考试的内容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尽量少出一些死记硬背的概念和公式等,要多考虑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灵活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机操作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软件的能力,包括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包括excel和SPSS的绘制图表,试验设计,统计假设检验,统计推断,最重要的是对分析结果的进行准确解释的能力。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5.合理选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6)

《新课程下高中生元学习能力形成研究》是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A级课题,课题组成员,通过两年的调查问卷,对比实验,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教学工作实验,对在教、学、研等相关专业设计时应注意事项加以总结,提出了一套有利于学生元学习能力形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研究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课题研究现状和课题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第三部分,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第四部分,研究结论。本文就第三部分“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进行总结和汇报。以便更好地推进化学新课堂的改革。

一、研究思路和指导思想

本研究以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1”为媒介,以现代学习策略、元认知为理论生长点,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设计可操作的元认知优化训练方案:激发兴趣;规范和形成常规学习习惯;抓住学科特点培养学科思维和方法;通过自我提问法、目标激励法、时间管理法、自我评价法、阶段总结法等来提高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旨在寻找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学习监控力的方法。

二、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平行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高中化学元学习能力训练。因变量是学生化学成绩、化学元学习能力和化学兴趣态度的改变。通过实验考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实验模式:(1)单组前后测设计G:01―X―02;(2)实验班与普通班对比实验。

三、实验目的

以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1”为媒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可操作的元学习能力训练方案,并考查此训练对“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成绩和元学习能力各维度的影响”,旨在寻找出提高学生的元学习能力、自我学习监控力的方法。

四、实验假设

1.元学习理论和新课程功能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化学元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元学习理论和新课程功能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五、实验材料

1.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1)》,2007年3月第三版。本研究将元学习能力的训练渗透到该册书的教学中。

2.问卷调查表。中学化学学习过程的元学习能力问卷。该问卷是依据北京师范大学董奇、周勇编制的“学习自我监控量表”,借鉴王会丽等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有关量表,又经深入了解高一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经综合分析归纳编制而成。经小范围预测后,对问卷初稿又做了进一步修改,最终形成该问卷。该问卷共50道测题,测量学生在学习中的元学习能力高低,共有三个方面八个维度,包括学习活动前的准备性和计划性,学习活动中的意识性、方法性和执行性以及学习活动后的反馈性、补救性和总结性。其中,准备性,如学习之前准备好学习用具,创设好学习环境,调节好情绪与精神;计划性,如学习之前做好计划,对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去学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进行计划;意识性,如上课时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讲这些内容,可能以何种方式讲这内容等;方法性重在一般方法、预习、上课理解、复习、课后练习五个亚维度所采取具体的方法,如预习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听讲时重在弄清老师讲课的思路,应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及时复习等;执行性的表现,如上课克服开小差的现象,坚持在完成学习后做其他事;反馈性侧重对学习状况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补救性要求学生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学习采取补救性措施;总结性意指学生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如总结自己或借鉴别人和书本上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断提炼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该量表的评分办法采取六分制:完全不符合表示l,基本不符合表示2,有点不符合表示3,有点符合表示4,基本符合表示5,完全符合表示6。某学生在某维度所有试题的得分总和,作为该学生在该纬度的得分。施测所得的一致性系数a=0.97。试题分布见表4-1。

3.化学学习兴趣问卷。(见附录1)该问卷由杨育玲的《物理学习兴趣、态度调查表》改编而成,能反映学生对学化学习的兴趣程度。该问卷采取5分制评分办法,评分标准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说不清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l分。所有试题得分总和作为该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的得分。分数越高表示兴趣越高。

4.实验前后的化学测试题2套(前测和后测各1套)(见附录2、3)。玉林市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题和期考题。两套试卷都重视双基、突出重点,注重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考核,与生活联系紧密,有较强区分度,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化学学习的实际水平。

六、实验对象的确定和无关变量的控制

本研究以博白县中学高一年级两个自然教学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0班学生作为实验组,11班学生作为控制组。这两个班学生都是按中考成绩高低三个层次随机抽取分班,所以两个学生总体情况比较均等,平均成绩相近。以学生的中考化学成绩作为划分依据,将成绩为84、100分之间者划分为优等生,将成绩在60、84分之间者划分为中等生;将成绩在60分以下者划分为学困生。被试构成情况见表4-2。

实验班和控制班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人数相近,可以认为学生基础基本相同。

两个班在学生人数、性别比例以及前测成绩等方面都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由同一教师任课,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的授课总时数、课外作业量尽可能保持一致,且都要参加不定期的小测验、两次相同的月考,两次阶段性(考试期中段考试和期末考试)。使两个班学生这个变量具有初始的一致性,以保证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的程序

1.前测。以高一新生入学后摸底考试成绩为前测成绩(分班时按成绩由高到低循环排列,各班无显著差异),同时进行化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化学元学习能力问卷调查(前测)。

2.通过观察、谈访、问卷调查明确高一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和新教材使用状况,利用新教材特点设计学生化学元学习能力训练可行性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对照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是自发形成的。实验组按元学习能力训练的原则和方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的元学习能力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进行。实验时间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为期一学年。

3.后测。包括高中生化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调查问卷;学生化学学业成绩;化学学习兴趣水平测验题。

用对实验结果(调查问卷和前后测成绩)进行分析和处理。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年实验,笔者分阶段对实验对象进行化学元学习能力水平、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进行检测。

定量结果分析:

1.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元学习能力前后测比较。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高中生化学元学习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发放试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元学习能力分数均转化为百分制标准。结果统计见下表4-3和表4-4。

后测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元学习能力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前后测对比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元学习能力训练后,实验班与控制班之间的元学习能力产生了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元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性提高。

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化学成绩前后测比较。以高一入学后第一次化学摸底考试为前测,试题经科组成员研究确定,信度和效度较高。以玉林市期末化学统考试题为后测试题,试题为专家命题,水平较高。两次考试流程正规、严格,全封闭流水账评卷,成绩客观,真实有效。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分比较,实验班高出对照班约0.03分;标准差S,实验班略小于对照班;Z=0.0180.05即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实验班比对照班学习成绩的平均分高出约16.01分,Z检验发现,Z=2.69>Z0.05=1.96,P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对比说明,结合高中新教材特点实施元学习能力训练,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3.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前后测比较。

由表4-6可见,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两个班差异不明显。从总体上看,两个班的兴趣水平分都不高。在经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后,重新对两个班进行了化学学习兴趣的调查,发放试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结果统计见表4-7。

从上表可看到,实验班学生经过元学习能力训练后,化学学习兴趣显著高于对照班的学生,说明根据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定性结果分析:

定量研究是围绕实验目的而设计的,数据只是反映实验结果的某些方面,本实验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本人还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变化进行定性的考查,发现实验实施后,实验班学生在下列几方面有巨大的变化。

(1)学习的自觉性加强了。通过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比实验前更喜欢学习化学,积极主动地进行预习、听课、复习和作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再害怕“练习和测验”,而是把它们当作检验自己学习得失、方法正误的一种手段。自觉规划学习,自觉对学习进行归纳总结的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了。

(2)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了。通过问题清单训练,学生形成爱思考、爱提问的习惯。如在学习SO2化学性质时,我引导学生按物质类别,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有学生提出:既然SO2与CO2一样是酸性氧化物,它们的性质很相似(如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都能与水结合形成弱酸等),那么SO2是否与CO2一样能与Na2O2反应放出O2?我立即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学生:你问得很好,初步具备科学家的素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接着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2Na2O2+2SO2=2Na2SO3+O2。但也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SO2可能被Na2O2氧化,生成Na2SO4。两种意见似乎都有道理,我没有立即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他们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他们通过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以证明各自观点的正确与否。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经过全班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的方法和结论。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自然容易发现问题,知识与能力就在这师生动态的交往中生成。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肯定和尊重,进一步鼓励了其他学生勇于思考、大胆质疑,把学习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完全超出了教师的课前预设。很显然,这种超预设问题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益是巨大的、长久的,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无法达到的,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总之,经过训练,实验班学习风气浓厚,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增强,思维活跃,学生不仅能及时完成课内作业,而且每天还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辅导书,期考该班化学成绩成为高一年级最高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比控制班强了许多。

九、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的理论假设是成立的,即利用新课程特点结合元学习能力训练,按照元学习理论的原则、方法和策略进行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元学习能力和化学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化学成绩,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所以,结合学科课程在高一实施元学习能力训练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十、后记

元学习理论和化学新课程特点相结合既丰富现代学习理论,又发展了化学学习的方法论;有利于高中化教学由单纯传授知识为主(授人以鱼)向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渔)的方向转变,推动了中学化学教法和学法进行更深入、更优化的改革,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主动求知创新,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2-98,135.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8-12.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庆林,王永明.元学习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1996(3):34.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7)

一、考评的难点与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

公共基础课程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似乎介于两者之间,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公共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它和“纯公共课”不一样,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不选修这类课程,但都必须修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不过相同的是,一般都采取大班教学,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一百五六十人。另一方面,它和“纯专业课”不同,专业基础课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没有专业课程那样具有“操作性”。有学生认为,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学经济学原理能干什么呀?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专业基础课程的这些特点,置公共基础课程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对于诸如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和证券投资、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即便考评方式有一些小缺陷,可能也不那么重要,因为学生有积极性自主学习,即便没有考试,也可能会去系统地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但是,对于诸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可能不了解其重要性,或者因为如上所述感觉“没用”而忽略其重要性,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学生考评机制很重要,但是要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并非易事,突出的困难和“纯公共课”的大班教学一样,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

二、考评机制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良好的考评机制就是这种激励,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正向激励主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感觉学习很快乐,有劲头。负向激励主要是约束学生偷懒,使得他如果平时不学习则无法通过考评进而不能获得学分甚至不能正常毕业。

从2011年秋季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始,课程组在两个班进行了考评方式的改革探索,采取30%+20%+ 40%+10%的考评方式。具体的做法是,每次课布置课后练习,但不需要交作业,不过要进行两次开卷测验和一次与同年级其他班级统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学完“消费者理论”测验一次,成绩权重为30%,学完“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再测验一次,成绩权重为20%,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40%。此外,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扩展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和文献综述,引导学生进行小型的调研,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并将其读书笔记、文献综述、小型调研报告和课堂讨论的结论进行整理,在公共教学博客平台上撰写经济学思考的小论文,依据数量和质量而定成绩,成绩权重为10%。

1. 以约束性为主的考评方式——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

许多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已经不再实行平时测验了,但是从试验的结果来看,令人意外。在改革尝试中尽管每次课还是布置课后作业,但不需要上交,而是在下一次课对作业进行简单的讲解。代替上交作业的做法,是两次集中的课堂测验,即在课程内容进行1/3和2/3进度的时间点,分别拿出一堂课时间随堂开卷测验,规定50分钟做完上交,可以参考教材和课堂笔记,但是不可以抄袭,否则视为0分。以往考评的情况,是平时作业成绩权重为30%,期末成绩权重为70%,如前所述,这一考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少数平时很努力的学生,可能期末考试没有考好,没有拿到奖学金,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投机取巧”反而在期末考试中成绩很高。二是布置的平时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抄作业的,浪费助教和老师的时间。通过考评机制改革尝试,课程组采取了30%+20%+40%的测验和期末考试权重,一方面因为有平时测验,学生平时不学习的话,即便期末考试成绩很好(当然这不太可能),平时测验成绩低,总评成绩也不会很高。从实施情况来看,90%以上的学生赞同这一考评方式,认为“阶段性测验很好,可以避免大部分学生期末抱佛脚,减轻期末复习负担”,“平时考试的时候忙一点,期末就轻松一些,促使平时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没有放松”。只有不到10%的学生持不赞成意见,不赞成的原因是,平时测验是随堂开卷考试,不可能像期末分开坐,而且监考也不够严,难于杜绝抄袭情况。与此同时,有将近90%的学生认为这种考评是公平的,认为“不公平”的学生的理由是在平时测验中难于杜绝少数相互抄袭的“水分”,而不是这一制度本身。

通过这种考评方式,该学期学生的成绩创历史新高,特别说明的是,这是在期末考试难度也创历史新高的条件下取得的。有意思的是,第一次测验的成绩明显比第二次测验的成绩普遍要低,这可能与在第8周进行第一次测验、许多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原因有关。

2. 以激励性为主的考评方式——博客运用及其效果

在2011年秋季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课程组首先在两个班做了一个尝试,开通了一个公共的教学博客平台(happyeconomics.163.blog),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博客上撰写小文章,根据小文章的数量和质量,纳入总评成绩的考核,权重为10%。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变体,但是以往要求学生交课程论文质量较差,应付抄袭较多,学生之间也无法分享各自的思考。而以公共博客的形式出现,字数不限,大多在300~500字左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从已经撰写的文章主题来看,主要包括四类:一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来分析观察到的各类经济现象,二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或模型,三是对经济学教学或课本学习的质疑和求教,四是阅读经济学经典文献的读书笔记或者听讲座的心得体会。

学生在博客上撰写文章的热情很高,短短4个月下来,总计短文约350篇。平均每位学生撰写1.5篇,平均浏览次数为3次以上。75%~83%的学生都很热爱或喜欢这个公共博客。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公共交流经济学思想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激励大家用经济学原理思考现实问题,学以致用;而且从经济学视角看世界非常有趣,生活中的许多很有意思的问题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把课堂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生活小事中发现其经济学含义,感觉微观经济学不再空泛,而是贴近生活,就在身边,有现实意义;而且从博客中看到身边人的思维和身边的故事,看到自己平时未留意、从未想到的一些观点、想法、思路和研究方法,引发自己的思考,开拓思维和拓宽知识面;博客上大家“各抒己见、自由开放、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灵活新颖、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生动实际,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第二课堂”,很好地调动大家平时积极观察和思考经济现象的积极性。

总体上看,开设经济学公共博客,并计入总评成绩,成效显著。从撰写文章的质量来看整体不错,大都是原创的文章,“抄袭”的很少,原因之一是实名制撰写博客,如果抄袭,学生和老师有目共睹。而且在学期后期文章的质量比开学之初有明显的提高。在学期结束第二次问卷中,问“学习微观经济学,你会运用经济学思维看待各类经济现象吗?”在要求运用博客撰写经济学小文章的另一个班90%以上的学生平常有经济学思考的习惯,只有不到7.5%的学生没有这样做。而平时没有运用博客写小文章要求的丙班有14.5%的学生不会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身边的经济现象。

从改革试验结果来看,鼓励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进行小型的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将读书笔记或者综述、调查报告、讨论结论撰写到博客平台上,并根据在博客上撰写帖子的数量和质量计入平时成绩,尽管只有10%的权重,但是通过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运用经济学解释现象的兴趣,慢慢地引导学生开始走上自主地、研究式地课程学习的道路。

三、公共基础课程学生考评机制创新的总结与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课程组探索考评机制创新的初步尝试可以总结如下图所示: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8)

本研究以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1”为媒介,以现代学习策略、元认知为理论生长点,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设计可操作的元认知优化训练方案:激发兴趣;规范和形成常规学习习惯;抓住学科特点培养学科思维和方法;通过自我提问法、目标激励法、时间管理法、自我评价法、阶段总结法等来提高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旨在寻找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学习监控力的方法。

二、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平行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高中化学元学习能力训练。因变量是学生化学成绩、化学元学习能力和化学兴趣态度的改变。通过实验考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实验模式:(1)单组前后测设计G:01―X―02;(2)实验班与普通班对比实验。

三、实验目的

以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1”为媒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可操作的元学习能力训练方案,并考查此训练对“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成绩和元学习能力各维度的影响”,旨在寻找出提高学生的元学习能力、自我学习监控力的方法。

四、实验假设

1.元学习理论和新课程功能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化学元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元学习理论和新课程功能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五、实验材料

1.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1)》,2007年3月第三版。本研究将元学习能力的训练渗透到该册书的教学中。

2.问卷调查表。中学化学学习过程的元学习能力问卷。该问卷是依据北京师范大学董奇、周勇编制的“学习自我监控量表”,借鉴王会丽等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有关量表,又经深入了解高一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经综合分析归纳编制而成。经小范围预测后,对问卷初稿又做了进一步修改,最终形成该问卷。该问卷共50道测题,测量学生在学习中的元学习能力高低,共有三个方面八个维度,包括学习活动前的准备性和计划性,学习活动中的意识性、方法性和执行性以及学习活动后的反馈性、补救性和总结性。其中,准备性,如学习之前准备好学习用具,创设好学习环境,调节好情绪与精神;计划性,如学习之前做好计划,对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去学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进行计划;意识性,如上课时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讲这些内容,可能以何种方式讲这内容等;方法性重在一般方法、预习、上课理解、复习、课后练习五个亚维度所采取具体的方法,如预习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听讲时重在弄清老师讲课的思路,应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及时复习等;执行性的表现,如上课克服开小差的现象,坚持在完成学习后做其他事;反馈性侧重对学习状况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补救性要求学生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学习采取补救性措施;总结性意指学生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如总结自己或借鉴别人和书本上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断提炼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该量表的评分办法采取六分制:完全不符合表示l,基本不符合表示2,有点不符合表示3,有点符合表示4,基本符合表示5,完全符合表示6。某学生在某维度所有试题的得分总和,作为该学生在该纬度的得分。施测所得的一致性系数a=0.97。试题分布见表4-1。

3.化学学习兴趣问卷。(见附录1)该问卷由杨育玲的《物理学习兴趣、态度调查表》改编而成,能反映学生对学化学习的兴趣程度。该问卷采取5分制评分办法,评分标准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说不清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l分。所有试题得分总和作为该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的得分。分数越高表示兴趣越高。

4.实验前后的化学测试题2套(前测和后测各1套)(见附录2、3)。玉林市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题和期考题。两套试卷都重视双基、突出重点,注重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考核,与生活联系紧密,有较强区分度,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化学学习的实际水平。

六、实验对象的确定和无关变量的控制

本研究以博白县中学高一年级两个自然教学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0班学生作为实验组,11班学生作为控制组。这两个班学生都是按中考成绩高低三个层次随机抽取分班,所以两个学生总体情况比较均等,平均成绩相近。以学生的中考化学成绩作为划分依据,将成绩为84、100分之间者划分为优等生,将成绩在60、84分之间者划分为中等生;将成绩在60分以下者划分为学困生。被试构成情况见表4-2。

实验班和控制班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人数相近,可以认为学生基础基本相同。

两个班在学生人数、性别比例以及前测成绩等方面都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由同一教师任课,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的授课总时数、课外作业量尽可能保持一致,且都要参加不定期的小测验、两次相同的月考,两次阶段性(考试期中段考试和期末考试)。使两个班学生这个变量具有初始的一致性,以保证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的程序

1.前测。以高一新生入学后摸底考试成绩为前测成绩(分班时按成绩由高到低循环排列,各班无显著差异),同时进行化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化学元学习能力问卷调查(前测)。

2.通过观察、谈访、问卷调查明确高一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和新教材使用状况,利用新教材特点设计学生化学元学习能力训练可行性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对照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是自发形成的。实验组按元学习能力训练的原则和方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的元学习能力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进行。实验时间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为期一学年。

3.后测。包括高中生化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调查问卷;学生化学学业成绩;化学学习兴趣水平测验题。

用对实验结果(调查问卷和前后测成绩)进行分析和处理。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年实验,笔者分阶段对实验对象进行化学元学习能力水平、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进行检测。

定量结果分析:

1.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元学习能力前后测比较。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高中生化学元学习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发放试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元学习能力分数均转化为百分制标准。结果统计见下表4-3和表4-4。

后测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元学习能力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前后测对比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元学习能力训练后,实验班与控制班之间的元学习能力产生了显著差异,实验班学生元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性提高。

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化学成绩前后测比较。以高一入学后第一次化学摸底考试为前测,试题经科组成员研究确定,信度和效度较高。以玉林市期末化学统考试题为后测试题,试题为专家命题,水平较高。两次考试流程正规、严格,全封闭流水账评卷,成绩客观,真实有效。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分比较,实验班高出对照班约0.03分;标准差S,实验班略小于对照班;Z=0.0180.05即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实验班比对照班学习成绩的平均分高出约16.01分,Z检验发现,Z=2.69>Z0.05=1.96,P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对比说明,结合高中新教材特点实施元学习能力训练,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3.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前后测比较。

由表4-6可见,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两个班差异不明显。从总体上看,两个班的兴趣水平分都不高。在经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后,重新对两个班进行了化学学习兴趣的调查,发放试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结果统计见表4-7。

从上表可看到,实验班学生经过元学习能力训练后,化学学习兴趣显著高于对照班的学生,说明根据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定性结果分析:

定量研究是围绕实验目的而设计的,数据只是反映实验结果的某些方面,本实验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本人还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变化进行定性的考查,发现实验实施后,实验班学生在下列几方面有巨大的变化。

(1)学习的自觉性加强了。通过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比实验前更喜欢学习化学,积极主动地进行预习、听课、复习和作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再害怕“练习和测验”,而是把它们当作检验自己学习得失、方法正误的一种手段。自觉规划学习,自觉对学习进行归纳总结的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了。

(2)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了。通过问题清单训练,学生形成爱思考、爱提问的习惯。如在学习SO2化学性质时,我引导学生按物质类别,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有学生提出:既然SO2与CO2一样是酸性氧化物,它们的性质很相似(如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都能与水结合形成弱酸等),那么SO2是否与CO2一样能与Na2O2反应放出O2?我立即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学生:你问得很好,初步具备科学家的素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接着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2Na2O2+2SO2=2Na2SO3+O2。但也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SO2可能被Na2O2氧化,生成Na2SO4。两种意见似乎都有道理,我没有立即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他们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他们通过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以证明各自观点的正确与否。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经过全班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的方法和结论。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自然容易发现问题,知识与能力就在这师生动态的交往中生成。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肯定和尊重,进一步鼓励了其他学生勇于思考、大胆质疑,把学习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完全超出了教师的课前预设。很显然,这种超预设问题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益是巨大的、长久的,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无法达到的,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总之,经过训练,实验班学习风气浓厚,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增强,思维活跃,学生不仅能及时完成课内作业,而且每天还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辅导书,期考该班化学成绩成为高一年级最高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比控制班强了许多。

九、实验结论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9)

高三第二轮复习方法一)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回归课本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细节:

1、基础知识点梳理:概念、原理、规律(包括法则)、专业术语、数字、符号、过程或步骤的陈述。

2、浏览课本辅助学习资料:“小资料”、“课外读”等。

3、注意对理科实验的复习,不能只关注实验题目的练习,要注意常用仪器的使用,回顾做过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回顾试题,查缺补漏

1、关注已做过的试题中的错题,也是考前复习的重点之一。

分数的增长点就在错题上,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一定要摸清摸透,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建议利用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专题的复习。

要有对考试大纲进行专门的研究,以把握命题方向,还要有穿插解题思想与方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潜心研究高考试题

对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进行研究,把握今年的命题方向与脉搏。怎么研究?

1、做:做题的目的是找感觉,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这有助于我们在复习中把握好“度”,特别是防止在训练题中片面追求偏、难、怪;

2、比:对各年全国卷比较,对全国各地卷比较,从中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这样,复习的目标更明确,复习的思想更开阔;

3、找:通过对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的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据此可排查出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这里面还要穿插如何做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进行专项训练,学会“秒杀”客观题,规范解答主观题。

四)规范答题,保证时间

特别要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使用规范的专业学科术语答题。很多考生题一看都会,但是分数就是拿不全,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准确了,但表达的不准确、不到位,不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问题

所以平时做题一定要落实在试卷上,不能只看,答题时表达要准确规范,要会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言简意赅准确无误。

目前高考阅卷都是网上阅卷,对书写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平时的书写一定要养成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五)协调好考试与复习的关系

复习阶段,各种各样的测验、考试将比较频繁。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一次训练和考试,分析失分中有多少分是自己会做而未得的分,丢分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有意纠正自己不良审题、解题的习惯,尽量减少无谓的丢分。同时做完每套试题之后,要总结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切忌钻研难题好高骛远。

高三第二轮复习策略一、学生提前准备,精心设计,备好课。

老师上课前要备课,学生上台当老师也要备课,如何备课,备什么内容是学生备课的关键。我一般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做。

备教材,一轮复习,学生基础知识已经理解差不多了,所以二轮复习注重知识体系,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课前,学生可以列知识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整理完。备热点,可以结合最新热点,用教材某一块进行分析总结。备试题,可以精选一道试题,总结答题思路和方法。备方法,可以结合自己学习经验总结有效复习方法和同学们共享。

二、上台当老师,展示自我。

备课完成后就要上台展示。我们学校都有多媒体,学生课前把自己准备内容制作课件存到班级电脑。在上课时,学生打开课件,展示自己准备内容,进行上课。在上课时学生结合准备内容进行认真展示,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展示,可以进行知识总结,可以结合试题谈自己答题技巧,可以讲故事印证知识点,可以联实际进行解说,可以结合热点进行评论,可以制造话题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可以设计活动进行合作研究……方法可以多样,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方式进行上课。

三、学生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上完课后进入评价阶段。

首先,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讲过之后,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看法,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说说上课收获,可以谈谈不足之处。

其次,老师要结合自己听课情况进行点评,分析学生上课闪光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补充发言

高三考生如何备考多关注重点内容,对于准备一场考试来说,我们应该多去关注一些重点知识,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所谓的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应该努力拼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多去研究一些解题技巧很重要,解每一种题型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才能有好的结果。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10)

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要打赢高考这个关键战役,就必须在备考复习阶段制定好复习战略,逐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化学学科具有知识点多,记忆量大、易混淆、易忘,导致易错的特点。教师在高三总复习的一年里就针对高考试题特点和学科特点,优化复习方法,提高化学成绩。笔者浅谈如下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主人,一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创造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因此,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解决,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教师及时帮助排忧解难,只有对学生有爱,对学生进行感情投入,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挖掘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刻苦钻研,这是提高化学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对待学生要和蔼可亲,平等相待,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深入学生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让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对于成绩优良学生,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谨防骄傲自满,对于中下等学生要充满期待,多帮助多关心,对他们常提问题,提供课堂多参与的机会,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试卷多面批详改,缺漏知识多辅导,尽量挖掘其优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永不气馁的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鼓励学生不断地参与探索,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的有效策略。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威信是由其资历、声望、力量与品德等决定的,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教师必须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与老师很好地配合,学得格外认真,对老师的劝导,往往也才会言听计从。教学内容才足以落实,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确信有威信的教师讲授的和指示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从而表现为掌握知识和执行指示的主动性,这是提高化学成绩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教学丰富的经验,能准确把握好教材的基本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状况心中有数,能结合教学内容谈今论古,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能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得体大方的服饰,端庄不俗的仪表,严谨勤奋、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为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开辟了道路。教师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在学生中才能树立起威信,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就会处处模仿教师,为教师搞好教育工作创造了重要条件。教师主动关心、爱护、体谅学生,满足学生理解和求知的需要,师生感情融洽和谐,教师的威信也就相伴而生。

三、重视化学知识总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结知识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是提高化学成绩的关键。系统总结化学知识规律的复习教学,可以减轻学生负担,防止学生对化学知识易混淆遗忘,学习化学应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而记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记忆。因此,在总复习中教师应遵循化学知识规律,根据各块零星分散的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系统化。例如,在讲解化合反应时,笔者把化合反应总结如下:

(1)单质+单质化合物

(2)单质+化合物1化合物2

(3)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

①酸性氧化物+水可溶性酸

碱性氧化物+水可溶性碱

稳定性:碳酸正盐>碳酸酸式盐>碳酸

这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合反应的知识内容。总复习时要避免复习中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一轮力求面向全体,做好单元过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讲、读、练”相结合。第二轮要把握好专题深入。从全国各地的试题中,选择出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练习,对学生在练考中暴露出的问题确定“专题复习”。从而达到扎实“双基”提高能力,适应高考,提高成绩的目的。最后,分析总结,补缺补漏,巩固提高。对平时考试的质量分析和经验总结,是提高化学成绩的重要一环。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11)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面临新高考,老师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因此,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宁夏等课改先行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宁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已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约25条

核心知识: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知识。《考试大纲》里列出的化学核心知识占39.8%,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21.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占6.8%,有机化学基础占3.4%,化学实验占2.5%,化学计算占5.9%。化学计算自起没有单独成大题,而是融入无机、有机、实验三块之中,趋于淡化。

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双基”教学是我们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强调的话题,而且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来看,造成绝大多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学科“双基”上的不足。这就启示我们,高考复习备考时一定要降低重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故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首先,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全方位复习。同时,要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在高考中一般都有所体现。其次,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但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复习化学实验有关知识可归纳为:45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4种气体制备与检验;22种离子的检验,只用一种试剂鉴别的20组物质;10类特殊组合实验装置等。

通过归纳、总结、类比、联想,既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

三、切实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打好基础、落实基础是首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进入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大,这一轮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约六个月左右。

第一轮: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任务: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知识的落脚点,而且还要勤于动脑、动手,做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

措施:回归教材,突出知识“全、联、活”,采取“查、讲、练、考”四环节进行。全:细致无漏,知识覆盖面要全。联: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要联系起来。活:专题训练,思维变通,灵活运用。查:检查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教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讲、练、考”的针对性。讲: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练:每讲完一个专题,配以适当数量的练习;考:每考一次,及时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做好错误统计;教师自我反思、回顾、诊断、总结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

第二轮: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综合素质。

任务:重点是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和网络化。即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阶段。

措施: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强化训练。重点放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

第三轮: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考试准备,提高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

四、抓落实,向规范化训练要质量

学生的应试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卷面上,在卷面上,不会做和会做做不对及会做做得慢都是等效的,所以,有人提出高考成功的秘诀是:会题做对。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怎样才能做到“会题做对”呢?这些可以通过规范训练、规范讲评,得到较好的解决。

1、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从语言表达到化学用语的书写,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要营造规范训练的氛围,将规范教育寓于常规训练之中。提出“糊里糊涂做十题,不如明明白白做一题”等标语口号,时刻警示告诫学生。

3、限时限量,对学生进行解题速度和准确率的规范训练。后期复习,训练很多,但要多搞定时训练,形式可不拘一格,可以是整套摸拟,也可以是专题训练某一题型,时间可以是一小时,也可以是一课时,也可以是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等。

4、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针对学生思维上的缺陷,对症下药,讲清错因,并辅以跟踪补偿训练,在纠错改错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5、结合高考评分标准及阅卷实际,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规范答题训练。如,(1)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问题;(2)简答题的规范答法;(3)计算题的格式、步骤、量纲;

6、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审题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审题不严谨。最常见表现是:题干中的信息审不全;隐含的信息审不出等。会做的题目不得分或得不全,70%以上的原因是审题造成的。尝试用“读、划、联、挖”四字审题训练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还是很具实效的。

7、积累错题,力求做到“题不二错”。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建好用好错题笔记(或抄或剪或贴),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补偿。每次考试或练习后都引导学生反思①错在哪里?②错的原因?③补救措施?④有何启发?

8、规范讲评,讲评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2)重点讲评,精讲不等于少讲,而是针对讲评。针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3)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以达到“与其伤其十指,不与断其一指”教学效果。(4)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仅就题论题,更重要借题发挥,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讲评课也不能“满堂灌”,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与反思的余地,一般约10--15分钟,时间长短可根据校情学情而定。(6)跟踪补偿,二次过关。针对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要设置跟踪补偿练习,补偿练习又分当堂补偿和专题补偿,每次讲评,要求学生,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补偿,三次过关。无论什么课型,讲与练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重要环节。这更是一轮复习教学中首先要研究好的一对矛盾,讲须练、练必讲,但讲什么、练什么,讲多少、练多少,有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是个教学艺术问题,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五、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是学生最感头疼、最难得分的领域。在复习备考时,可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如可先将学生熟悉的实验“改头换面”,后做陌生实验的设计,先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的简单实验,后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验。教师在讲评实验时,应着重突出实验设计的思路,鼓励大胆假设,自主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方案分析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批评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题海无边,盲从必陷。双基训练,思维首选。纠正对中学实验考查的错误认识。有人认为高考实验题的设计通常不用课本上的常规实验,而是一些颇具“创新”的新实验。所以,综观近几年部分省市高考题和各地大量的模拟题,似乎很难见到课本中的原有实验。这一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走入歧途。有的教师认为不考课本中的实验,复习时敞开课本中的实验或者对课本中的实验关注程度不高,而是一味搜集大量所谓新颖的实验题,死泡题海。须知,课本中的实验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基础性内容,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典型性。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课本中的实验为本,而不能离开课本另搞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