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7 23:39:55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1)

我区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区四套班子联席会和乡镇场、街办以及区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的有关文件。4月15日下午,区委、区政府召开由区四套班子全体成员和乡镇场、街办的党委书记、分管领导、司法所长、办公室主任以及区直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办公室主任(人秘股长)参加的试点工作动员大会。随即,全区各地、各部门单位先后召开党政班子,机关中层领导和干部群众三个会议,层层进行思想动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层层发动和宣传,全区上下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全区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扎实做好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精心筹划,严密组织

我们在认真总结前几个五年普法考核验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要求,按照“立足实际、重在提高、分类指导、便利操作”的原则,分别制定出《关于切实做好“四五”普法考核验收查漏补缺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认真做好“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区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在具体实施步骤上,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把整个试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试点和查漏补缺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宣传发动。即以全区动员大会为契机,利用多种方式和一切宣传阵地,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普法考核验收宣传动员活动。与此同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长廊(栏)等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大造考核验收声势。先后组织宣传车在城区主要街道和30个乡镇场巡回宣传;发送宣传资料6万余份;全区422个宣传栏(橱窗),1424块墙报全部更新刊登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内容。临川晚报、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以及乡镇广播站、差转台都开辟了普法专栏或专题节目。二是抓先行试点。选择工作扎实的乡镇、街办、企业及市直机关为全区“四五”普法考核验收的先行试点,确定具体的抓点领导和工作人员,明确试点的指导方法和实施步骤。三是抓普法复习。充分利用党校、中小学校、农(居)民法制夜校等各类普法教育阵地,组织干部群众对“四五”普法以来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全面复习,重点抓好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青少年和法制宣传员、农(居)民家庭户主等对象的复习巩固。四是抓规范上墙。我们要求各地将<<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条例》、“四五”普法规划、“十五”期间依法治理规划、领导小组及工作人员名单、普治工作组织网络示意图、领导干部包干挂点安排表等制作上墙。五是抓资料完善。对五年来普法依法治理的各种文件、资料和依法管理方面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收集整理、补充完善分类装册,立卷归档,规范存放。

第二,总结和自查自验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认真搞好五年工作总结。区普治领导小组和区政府以及全区各乡镇场、街办和区直部门、单位分别就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十五”期间依法治理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二是搞好典型总结。指导各试点单位和各乡镇场、街办以及区直部门、分别撰写出各具特色的工作经验总结。三是认真搞好成果展示。精心摄制一部反映XX五年普法依法治理全过程的电视片;制作一套反映全区实施“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的宣传版块;印制十多万份“四五”普法知识复习问答。通过图像、照片和文字等多角度宣传和展示全区干部群众学法用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巨大成果。四是搞好自查自验。区普治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对全区各乡镇场、街办和区直部门进行检查考核,为迎接上级考核验收作好准备。

第三,整改和迎接上级考核验收阶段。在二个多月的“四五”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过程中,我们组织了5个督查组,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定期与不定期深入一线督查。督查出来的情况于5月16日、5月30日、6月10日先后召开了三次由各乡镇场、街办和区直单位部门一把手参加的普治工作调度会。会上,区委副书记、区普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洪XX、区政法委书记、区普治领导小组副组长XX、区政府副区长、区普治领导小组副组长XXX强调,“四五”普治工作已列入今年全区综治工作目标管理考评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的考核验收标准,扎实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针对三次督查及交叉查检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整改,整改不力的先通报批评,后黄牌警告。上级来我区考核验收时,哪个地方、哪个单位不合格,除追究单位领导责任外,年底综治考评时,该单位综治工作一票否决,以此促进各地、各部门普法工作有序而深入地开展。

三、以点带面,规范推进

为了提高工作效果,保证试点质量,按照“以点带面,协调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试点工作思路,我们选择了孝桥镇、六水桥街道办事处、区检察院、区林业局、区供电局、区教育局等六个不同类型的单位,作为全区“四五”普法考核验收的先行试点。并从四个方面着力,狠抓点上的指导实践,带动全区“四五”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严格标准,分类指导。我们按照上级要求的工作标准,结合本区实际,把“四五”普法依法治理的各项任务分解量化,制定出统一的《临川区“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考核验收标准》。在具体内容上,我们针对条块、部门和单位在“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任务的同一性和不同性,将整个标准分为共同标准和分类标准两部分。一方面围绕“四五”普法条块的共同任务,把“组织领导、机构建设、保障措施、教材配置、学法形式、资料档案”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六个试点普法考核验收工作的共同标准。另一方面,按照依法治理工作中单位履行的职责不同,分乡镇、街办、部门单位、企业等几大块,实行不同的试点工作分类标准。这样,使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更具针对性,既有利于每个试点单位落实共同试点工作任务,又能较好地突出各个点上的不同特色。

二是定人定点,加强管理。我们充分发挥普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对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实行成员单位分工包抓和挂点包干。即核定任务,明确责任和职责,每个点上都确定1名领导和1名小组成员及1名区普治办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对试点单位工作的指导、督促,抓好各项准备工作的组织落实,掌握点上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推荐典型经验,确保试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三是检查督促,疏理分析。一方面,采取全面检查与专项抽查,面上检查与实地考查,交叉检查与巡回督查相结合的方法,督促点上扎扎实实地做好考核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建立试点例会工作制度,每星期召开一次试点进度情况分析会,由抓点领导和督查人员反馈点上工作情况,试点单位报告任务完成结果和下步工作构想等。通过分析例会,及时掌握试点任务落实情况,全面了解试点单位各自工作进展,并从中发现和找出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及时予以完善、改进和调整,推动整个试点工作协调发展。

四是现场交流,总结提高。为使点上取得各具特色的可行性经验,我们加大指导力度,采取纵向推开,横向交流,条块交叉,相互促进的方法,扩大试点的带动效应。首先,分别在各个点上召开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现场会,按照对口一致的原则,组织与点上职能对口或相近的系统单位现场听取试点单位经验介绍。其次,边实施边总体推广。对点上每个阶段的做法及时验证,跟踪总结,做到成功一个推广一个,提高试点经验的示范效果。

四、强化领导,狠抓落实

在试点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严格考核标准,认认真真地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的落实:

第一,落实责任措施。试点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全面完成“四五”普法规划任务,高标准地接受并通过上级的考核验收,强化责任措施是关键。为此,我们建立和实行三项责任制度。一是“一把手”负责制。区委决定试点期间,各级党政组织的“一把手”是本地、本部门普法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二是区四套班子领导抓片包点责任制。我们把全区36个乡镇场、街办划片设点,依照包片定点,任务到人的原则,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工包抓。三是督查责任制。区司法局五位正副局长组成五个督查组,责任包干、深入一线,分别对全区各个乡镇场、街办和区直各部门单位的普法考核验收准备工作进行巡回督导。

第二,落实组织机构。“四五”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要求高,必须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规范有力的组织管理。我们一方面在全区层层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另一方面,从区委宣传部、区委办、政府办等10个部门和单位协调30名素质较高的干部,连同普治办的6名专职工作人员,组成了督查协调组、材料撰写组、电视摄制组、版块编制组等专职机构的试点工作办公室。并抓好乡镇场、街办和区直单位试点工作机构和队伍的落实,做到专职专人、专人专用。健全上传下达、情况反馈、请示汇报运作制度,使之适应普法考核验收试点工作的要求。同时,落实工作经费。区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给予了大力支持,想方设法解决试点所需经费20万元,从而保障了全区试点工作高效运行。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2)

CDW32II道岔捣固稳定车是我厂引进Plasser&Theurer公司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后试制生产的目前最先进的道岔捣固稳定车。因铁路总公司相关要求,获得行政许可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所有车架需通过满足标准[1]的静强度试验。本文介绍了CDW32II道岔捣固稳定车主车架(以下简称车架)静强度试验过程,总结通过车架试验的相关经验,为以后其它车辆车架的设计提供参考。

1 车架简介及试验引用标准

车架定距为17500mm,车架长21950mm,车架中部高拱的中纵梁下部约12m长的范围用于容纳安装工作小车。靠近车架后部的中纵梁下部吊挂安装后司机室,前芯盘梁向后延伸出的平台用以吊挂支承工作小车前部,车架前部支承司机室,安装车钩。车架后部则安装活动的牵引梁。因Plasser&Theurer公司车架设计参照EN12663标准[2],而国内对大型养路机械车架的静强度试验没有适用的标准,因此试验中各参数的取值参考TB/T 1335标准[1],2个标准在相同材料下许用应力的取值上差异较大,所以在消化吸收时在不变动车架结构的前提下对部分结构的材料使用上做了调整,车架下部平面框架结构的材料为Q345D,对承载后可能出现的应力较大区域如平面框架以上,包括箱型梁、柱等主要结构的材料提升为Q420D。由于篇幅问题,将车架结构简图与静强度试验主要的应力测点分布图合二为一,如图1所示。

2 静强度试验过程

对本车架来说,拉压试验应力对总应力的贡献能占到70%以上,所以在试验准备完成后,首先对车架进行了拉伸和压缩试验,应力较大的部分测点结果如下表1所示。结果显示在拉压工况下,主截面的应力(Z1)能满足标准[1]的要求,说明主梁的弯曲截面系数是足够的,但车架前后变截面部分的测试应力已经超过材料许用应力,超过了标准[1]的要求,所以需要对车架进行补强。

由于工作装置、司机室装配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改动尽可能小的情况下通过试验,所以补强方案借助了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3]。考虑到车架本身结构特点、建模工作量和模型的算量,本文选用8节点壳单元SHELL99。首先对原车架进行了建模计算,并和试验数据对比,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基本吻合,如图2节选了拉伸工况下车架上弦梁计算结果和表1 各个位置对应,因此这种计算方法是可信的。通过提出各种方案,反复计算认证,选出最优方案。对Z3截面和Z2、Z4、Z5截面区域补强完成后,再次进行了拉伸和压缩试验,拉压试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结果显示,车架经补强后,原危险区域的应力整体下降明显,但还是存在超过了标准[1]要求的应力点,所以还需对车架进行补强。

表2 车架局部点测试应力(MPa)

经过研究发现,应力较大的不合格点都发生在补强后导致的板厚差的台阶处(Z2、Z3截面),而且从Z2截面数值对比后发现,在同一截面,不同位置的应力相差较大,其对应的实际焊缝截面形状差异也较大,说明焊接工艺包括焊缝的截面形状,对应力大小有较大影响,所以还需对结构进行改进,以减小应力集中的影响,另外完善焊接工艺,改进同一截面应力不均的现象。在改进后再次试验时拉伸或压缩工况再合成扭转工况,垂向载荷工况下所有测点的总应力都满足标准[1]要求,后续修车工况、起吊工况和刚度试验也都满足标准[1]要求,顺利通过。

3 结论

通过本次车架的静强度试验过程,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1)车架除了承受自重载荷、机构载荷等垂向载荷外,在连挂牵引时还要承受拉伸或压缩的牵引力,所以在车架设计时主应力流走向截面的弯曲截面系数需要足够大,特别是捣固类等上拱式梁的截面。

2)车架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变截面的出现,无法避免时尽可能采用圆滑缓过渡,减小应力集中的影响。

3)车架设计应充分借助ANSY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结果可以指导车架设计,优化设计结构,减轻车架重量,提高车架使用寿命,提高静强度试验的一次通过率。

4)因为计算比较复杂,计算量大等原因目前还未将车架与焊缝结合计算,所以在车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焊缝截面和焊接工艺对车架的影响。

另外,目前国内外并没有适用于大型养路机械车架强度方面的相关标准,欧洲公司车架设计参照EN12663标准[2],国内公司设计参照TB/T 1335标准[1],2个标准在相同材料下许用应力的取值上差异较(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64页)大。CDW32II道岔捣固稳定车是Plasser&Theurer公司于1991年设计制造的铁路工程机械,多年使用下来车架并未出过问题,且由于大型养路机械连挂时须挂于列尾,连挂牵引工况要比货车和客车好很多,所以希望相关专家学者早日制定出适合于我国大型养路机械的一套试验标准。

【参考文献】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3)

经过调研和分析,结果显示言语理解与表达、沟通、学习研究、分析推理、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等能力对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未来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此外,敬业精神、伦理行为、道德操守、人文关怀以及抗压能力、情绪稳定性同样是医疗卫生行业所要求的。其中能够通过笔试加以考查的部分是本次测验的主要内容,而有些部分则需要借助其他手段,如面试、情景模拟、心理测试等进行综合评估。由此,初步确定本测验的基本测试内容,包括交流理解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医学常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题目类型。交流理解能力: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医疗工作相关资讯,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其内涵。此外,同患者、同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尤为重要。判断推理能力: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能够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进行解决。信息处理能力: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具备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医学难题,进行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创造。医学已不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日益交叉与相互渗透,更强调人本主义的精神。这就要求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具有从生物医学、法学、心理与社会医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角度,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预防、保健和治疗的能力。此外,还需考虑预测,题目筛选以及最终版本的形成。建立题目库,通过书籍期刊、现实生活和其他相关测验收集素材,力求做到贴近医疗工作实际情境。经过小范围试测,进一步修改题目中的一些措辞,以确保语句表达的严谨,最终确定预测题本共计563道题目。用预测题本对1567名考生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少量存有歧义和不合要求的题目淘汰,对少量题目进行了修改,然后将题目按难度排序,并由专家组从中选出100道题目组成最终测试题本。测试内容与应用情况MAT全部为单项选择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测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要素(表略)。目前MAT已经应用到天津市卫生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毕业生考试中,分别在2011和2012年测试过两次,共计近万名考生参加了考试。以下是2012年考试的相关情况:1.基本情况2012年考生人数为3385人,平均成绩60.28分,标准差7.27分。最高81分,最低13分。2.难度整个试卷的平均难度经矫正后为0.49,总体难度适中,短文阅读的难度值为0.69,相对难度较小;而图形推理的难度值为0.28,为难度最大。3.区分度以高低两组的难度差值来表示区分度,分组的标准为试卷总分分布的后27%。经计算整个试卷的区分度为0.32,区分度表现较好(见表3)。4.信度对试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进行分析,该试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1,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好。5.效度效度反映各题型间的相关,题型与总分之间的相关(见表4)。各题型分与总分的相关大于0.40,且均大于各题型之间的相关。表明该试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根据考试数据分析,总的来说,试卷设置是科学合理的,也起到了预期的作用。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充分地了解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的潜能差异,避免选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通过与专业科目测验、面试等评价手段配合使用,可以为更科学的招录工作提供帮助。不足与思考目前MAT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题目区分度还有待提高。美国测量学家伊贝尔(Ebel)于1965年提出了判断试题优劣的项目鉴别度标准:区分度在0.4以上的为“优良”项目,在0.3至0.39之间的为“合格”项目,在0.2至0.29之间的为“尚可,需修改”项目,在0.19以下的为“应淘汰”项目。本测验的总体区分度相对较好,但部分题型(如短文阅读、逻辑判断等)的区分度一般,在区别不同水平的考生上有所欠缺。

测验内容还应更贴近真实情境,目前测验内容素材的选取虽尽可能考虑医学相关性,但与医疗机构工作中所面对的真实信息和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只有更加真实的情境,才能测查我们想要测查的实际能力,这些都需要在测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以完善。特别是随着测验理论、测验技术、测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类似的测验完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题型开发题型的开发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国内外诸多能力倾向测验进行系统梳理,从中发现适用于考查医学职业能力的新题型;另一方面需要在已有测验内容基础上,经过适当改造,创设出一些新题型。在内容设置上,应更贴近医学职业工作的现实情境,重视医学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此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测验如果采用计算机测试取代目前的纸笔测试,题目呈现的形式亦会变得更加丰富。2.结果分析结果分析主要是考生作答情况分析和测验题目质量分析。目前的作答情况分析主要是对考生总成绩总体分布情况的简单勾勒,而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对考生的作答情况和特点根据实际需要作出诊断性分析报告,更好地体现测验的诊断功能。题目分析现阶段包括题目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方面,在效度分析上由于本测验投入使用的时间还不长,目前只分析了结构效度,还没有对测验的预测效度进行分析。而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在效标效度上会有更多的实证数据,加以分析可对测验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估。此外,在分析的理论基础方面,目前主要是基于经典测验理论进行的,未来的分析研究中可以尝试基于新的测验理论,如项目反应理论、认知诊断理论等,以弥补经典测验理论的不足。3.分数报告MAT目前是以报告总分的方式呈现结果,虽然国内较为成熟的测验也是采用这样的报告形式,如用于公务员招录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但事实上这种方式的严谨性仍值得商榷。研究者认为判断相同数据类型的分数能否合成的标准是各个分数之间是否能够互相替代或互相促进,如果可以互相替代,那么就可以合成。那么测验中的不同能力侧面,如交流理解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能不能够互相替代或互相促进?如果不能,我们进行分数合成是不是还有意义,能不能有其他的分数报告方式?如果能,该采用何种方法来合成数据?以上都是未来应考虑和深入研究的问题。4.测试用途现阶段MAT主要用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面向的是医学专业毕业生。如果将测试关口前移,在医学院校招生时进行测试,对学生未来职业潜能进行评估,可能会更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学生,提高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国外相关测验也普遍用于医学院校入学考试,对申请人进行筛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根据我国高考的实际情况,未来也许能够尝试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医学相关专业上引入该项测验。当然这也需要对测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测验对象和用途。

作者:金惠民 曹伟 郑雪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4)

小批试制是在样品试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考核产品工艺性,验证全部工艺文件和工艺装备,并进一步校正和审验设计图纸。此阶段研究所为主,由工艺科负责工艺文件和工装设计,试制工作部分扩散到生产车间进行。 在样品试制小批试制结束后,应分别对考核情况进行总结,并按zh0001-83标准要求编制下列文件:

1.试制总结;

2.型式试验报告;

3.试用(运行)报告

(二)试制工作程序

1.进行新产品概略工艺设计:根据新产品任务书,安排利用厂房、面积、设备、测试条件等设想和简略工艺路线;

2.进行工艺分析:根据产品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作出材料改制,元件改装,选配复杂自制件加工等项工艺分析;

3.产品工作图的工艺性审查;

4.编制试制用工艺卡片:

(1)工艺过程卡片(路线卡);

(2)关键工序卡片(工序卡);

(3)装配工艺过程卡(装配卡);

(4)特殊工艺、专业工艺守则。

5.根据产品试验的需要,设计必不可少的工装,参照样品试制工装系数为0.1~0.2,小批试帛工装系数为0.3~0.4的要求。 本着经济可靠,保证产品质量要求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工装、通用工装、组合工装、简易工装、过渡工装(如低熔点合金模具)等。

6.制定试制用材料消耗工艺定额和加工工时定额。

7.零部件制造、总装配中应按质量保证计划,加强质量管理和信息反馈,并作好试制记录,编制新产品质量保证要求和文件。此项工作在批试阶段由全质办牵头组织工艺科、检验科进行。

8.编写试制总结:着重总结图样和设计文件验证情况,以及在装配和调试中所反映出的有关产品结构、工艺及产品性能方面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并附上各种反映技术内容的原始记录。该文件的内容及要求按zh0001-83进行编写。样品试制总结由设计部门负责编制,供样品鉴定用,小批试制总结由工艺部门编写,供批试鉴定用。

9.编写型式试验报告:是产品经全面性能试验后所编的文件,型式试验所进行的试验项目和方法按产品技术条件,试验程序,步骤和记录表格参照zh0001-83试制鉴定大纲规定,并由检验科负责按zh0001-83编制型式试验报告;

10.编写试用(运行)报告:是产品在实际工作条件下进行试用试验后所编制的文件,试用(运行)试验项目和方法由技术条件规定,试验通常委托用户进行,其试验程序步骤和记录表格按zh0001-83试制鉴定大纲规定,由研究所设计室负责编制。

11.编制特种材料及外购、外协件定点定型报告,由研究所负责。

(三)新产品鉴定原则与要求 鉴定是对新产品从技术上、经济上作全面的评价,以确定是否可进入下阶段试制或正式投产,它是对社会、对用户和对国家负责,要求严肃认真和公正地进行。 在完成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的全部工作后,按项目管理级别申请鉴定。 鉴定分为样品试制后的样品鉴定和小批试制后的小批试制鉴定,不准超越阶段进行。属于已投入正式生产的产品的系列,规格、开发产品,经过批准,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鉴定可以合并进行,但必须具备两种鉴定所应有的技术文件,资料和条件不得草率马虎。「 1

1.按zh0001-83鉴定大纲完成样品或小批试制产品的各项测试;

2.按zh0001-83鉴定大纲备齐完整成套的图样及设计文件要求;

(1)鉴定应具备的图样及设计文件--供鉴定委员会用成套资料;

(2)正常生产应具备的图样及设计文件--供产品定型后,正常投产时,制造、验收和管理用成套资料(产品应备晒40套,发设计、工艺、全质办、检验科、生产科、工具、装配、零件加工车间、总师办、存档)。

(3)随产品出厂应具备的图样及设计文件--随产品提交给用户的必备文件。

3.组织技术鉴定,履行技术鉴定书签字手续,其技术鉴定的结论内容是:

(1)样品鉴定结论内容:

a.审查样品试制结果,设计结构和图样的合理性、工艺性,以及特种材料解决的可能性等,确定能否投入小批试制;

b.明确样品应改进的事项,搞好试制评价(b评价)。

(2)小批试制鉴定结论内容:

a.审查产品的可靠性,审查生产工艺、工装与产品测试设备,各种技术资料的完备与可靠程度,以及资源供应、外购外协件定点定型情况等,确定产品能否投入批量生产;

b.明确产品制造应改进的事项,搞好产品生产工程评价(c评价)。 各阶段应具备的技术文件及审批程序按产品图样、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的完整性及审批程序办理。

(四)新产品试制经费:

1.属于国家下达的新产品(科研)项目,由上级机关按照有关规定拨给经费;

2.属于工厂的新产品(科研)计划项目,由工厂自筹资金按规定拨给经费;

3.工厂对外的技术转让费用可作为开发新产品(科研)费用。

4.新产品试制经费按单项预算拨给,单列帐户,实行专款专用。费用经总工程师审查,厂长批准后,由研究所掌握,财务科监督,不准挪作他用。

(五)新产品证书办理: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5)

辉煌当属三十载,道路曲折亦安然。

国家支持领导好,农工商助力量添。

棉毛麻丝多秀丽,锦上添花属化纤。

专家云集纤维检,仪器为主又经验。

千万批次结果准,保证质量促生产。

科研琳琅满目秀,项目繁多任君选。

推陈出新硕果丰,前进一步为明天。

为了全民体健康,铲除伪劣黑心棉。

欣逢建国六十载,纤检事业宏图展。

说到我国的棉花检验,可以追溯到1901年。当时,清政府曾派出叶元升、狄福豫等人到美国学习。学成回国后,在商品检验局、农本局和福生庄,培养检验人员。但有规模的棉花检验人员的培训当说是新中国成立前的1947年。

由于棉花产量大增,棉纺织厂日益发展壮大,棉花掺水掺杂之风日益严重,政府甚感棉花检验工作的重要,棉花检验人员的不足。遂于1947年8月份,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在《大公报》刊登招收培养棉花检验工作人员的信息。

报考资格:1.大学农学院毕业生;2.高级农业学校毕业生;3.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科目:国文、算术、英文、农业常识、珠算、口试。招收人数:上海20名,天津、青岛、武汉、郑州、西安各10名。各地录取人员集中上海复试,做最后录取。

由于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待遇优厚,报名人数很多。以天津为例,报名72人,在天津河北路考试。第一天上午考算术,待试卷发完后,考生一看算术题不多,大部分为代数、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当时考生指向监考人员:“为什么考算术变成考数学?”监考人员说:“试卷是密封的,是上海总公司出的题,我们不知道,请同学们答吧!”下午考国文,题目是“试述我国棉产概况及增加产量改良品种的方法”。第二天上午考英文,题目为棉花生产、收获、品种、收购等项的英译中和问答题。下午考农业常识,大部分题目有关棉花生产、衣分、分级、培育新品种等。第三天上午考珠算,多位乘、除法。下午考口试,有关棉花方面的问题。

经过评卷,成绩不理想,及格者仅一人,无法录取,遂请示上海总公司,得到答复“及格者取,宁缺毋滥”。遂张榜正取生1名,备取生2名。

待到上海时,发现无法开班,总公司又通知各地,依分数多少取到10名。待录取人员到齐后,经过复试,正式录取51名。另陈泰然同学未参加考试,不参加分配。

这样,共52名同学在上海许昌路227号开班训练。主科为狄福豫、陈纪藻、李文奎教授的棉花标准、分级、检验、水分、杂质等,副科有吕德宽教授的棉纺工程,董德乾教授储备运输,夏启澄教授的业务文书。

上午上课,下午试验。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副总经理吴味经也经常来讲授棉花检验知识;刚从美国参加棉花标准会议归来的叶元鼎先生也介绍了在美国参加棉花标准会议情况,还邀请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所长姚澄讲取缔棉花掺水掺杂的必要性,以及参观棉、毛、麻、绢等纺织厂。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6)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一项侧重于考查大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考试,其考试成绩在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广受承认,因此,每学期安排在高校内进行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规模都很大。除部分二级和三级内容采取理论考试之外,其一级和主要的二级语种考试都安排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考核,侧重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这场上机考试,对高校实验室的考场准备要求相当高,不容许任何失误。笔者结合多年实际组织学院级等级考试经验,分享心得,方法优劣供大家探讨。以下环节根据时间先后而定。

1 排考

(1)确定参考人数,确保考生信息无误,确定考试日期。(2)确定可参与进行等级考试的实验室数目,确定各实验室可用机器数量,确定各实验室每场次的建议安排人数及备用机数量,并确定后备考场及其机器数量。(3)根据考生人数、考试语种不同和实验室语种环境、机器数量情况,安排考场,确定场次及每场详细电子、纸质名单。电子考场名单中确定好考生考试机位,指定考试座位,并预留好备注栏,由监考人员专人负责填写各考生异常考试情况记录。(4)充分考虑收卷、发卷及场次间问题处理时间,确定各场次间的间隔时间。建议以20-30分钟为佳。(5)根据场次安排监考,以有上机监考经验者优先安排。(6)考虑实验室考前考后的系统安装与恢复时间,通知适当时间停课。(7)如有必要,可安排考前讲解教室和人员,针对上机操作注意事项对考生做简单考前集中讲解。(8)建立ftp服务器,供考试时每考场下载投影电子名单及上传每场次的考场记录使用。

2 考场环境准备

(1)根据考场安排和考生机安装要求,对各实验室机器进行考前安装,严格安装步骤要求进行安装,并对机器进行杀毒,禁用优盘等移动存储工具,正确设置还原卡功能,确保各场次正常提交结束后,考试系统环境回归原样,并保留各考生考试结果数据。(2)做好排查工作,把任何无法用于考试的机器换走或做好故障提示,并准备好备用机器以供调换。(3)确保网络通顺,根据上级考试部门建议要求,保持考试机ip地址与服务器位于同一网段内。若出现同一网段ip地址不够划分,可采取多网段多服务器式考试方式。(4)排除安全隐患。针对包含电力、网络等安全隐患进行排查,避免考试当天出现人为网络中断或电力中断的可能性。(5)网络管理员确保教师机、考生机与相关服务器内部网络相通,并确保切断外网。

3 服务器准备

(1)根据考试需求,提前一天以上调用考试用服务器准备环境,根据每场次考试人数确定服务器数量及备用服务器,建议使用与主服务器同型号备用服务器。(2)整理各台服务器软硬件环境,确保服务器环境安全,卸载往年等级考试相关软件及记录,以免与新系统冲突或出现数据混淆。(3)安装新的等级考试服务器端软件,导入正确的考生和考试相关信息。(4)备用服务器安装方式与主力服务器完全相同,以备考试中主力服务器出现问题时直接代替使用。(5)根据统一考试网段,配置每网段一台服务器,确定并设置好该服务器ip地址,等待测试。

4 考前测试

(1)提前一天进行测试工作,确定测试题型题量,确定每机房的测试机器数量。(2)实验室管理员确保每考生机都能正常进行相应语种考试,并能正常提交。(3)服务器专管人员确保每服务器每题型都能正常考试正常回收考试结果(4)网络管理员确保所有考生机能通过内网正常访问服务器,并切断外网(5)考务确保每考场电子名单及考场记录表能从ftp正常上传下载,协助检查投影是否能正常放映名单和考试注意事项。

注:该环节须做好考试数据密保工作,所有检测通过后,清除所有测试数据,封场待考。

5 考试分工

5.1 监考工作

(1)监考人员考前利用教师机登录考务ftp,下载考生名单,并按场次筛选本考场本场次名单,投放至屏幕。(根据名单座位让考生入场就位。)(2)监考人员根据准考证与身份证(或学生证)核对考生信息,避免替考作弊。(3)考试期间,考生考试机不能调动,如需调换座位,监考人员应在相关表格上做相应登记,详细记录换机原因及先后位置等信息。(4)监考做好纸质和电子考场记录,及时上交。每场电子名单在备注栏记录缺考、作弊、缓考至下场、转移至何处等详细信息,于每场开考20分钟后提交至ftp相对应的场次目录中。注:提交前重命名所提交文件,以考场+场次命名。纸质表格与电子表格核对无误,考后交至考务处。(5)根据系统功能,如考生机出现死机现象,可重新启动计算机,重新登陆考试,如果因机器故障,时间超过10分钟,可将考生安排到下场重新进行考试。(6)每场结束,等待服务器专管人员确认数据,如出现数据上传丢包现象,监考人员及时手动上传到相应服务器地址。(7)全部上传完毕,联系信息核对人员,确认上传无误。(手动压缩包,考务统一做好记录)。

注:考试中监考老师手机保持开机并静音,考试过程如有问题联系技术支持人员。

5.2 服务器管理人员工作

(1)考前再次检查主力服务器及备用服务器可正常运转,所有服务器端考试软件都能正常打开。(2)正常运行考试各项后台服务软件。(3)根据确切场次开启相对应考试语种的系统服务端,根据确切时间统一开始和结束每场次的考试。(4)每场次考试结束后,与考务人员校对该场次系统上传的考生考试结果数据包,若出现问题,由考务人员记录进行现场处理。(5)核对完毕后,将正确的考试结果数据包做好备份工作,并对该批数据包做好场次标记。

5.3 考务工作

(1)考前召开监考会议,分发监考注意事项及纸质考场记录单。(2)正常运行ftp服务器,并在其上放置考场总名单,供各考场监考人员下载投映。(3)每场开考20分钟后,搜集纸质考场记录单,然后与各考场监考人员上传的电子记录单进行核对。(4)核对完成后,将已考场次的缺考数据进行汇总。(5)处理安排缓考考生的事宜,并做好相应记录。(6)每场次考试结束后,按照最终电子考场记录单与服务器专管人员校对该场次上传的考生考试结果数据包,若出现问题,立即联系相应考场监考人员检查,必要时进行手动打包数据结果上传。

注:考务考试期间可负责处理其它日常性辅助工作。

5.4 技术支持工作

(1)制定紧急预案,防止因服务器瘫痪、实验室瘫痪、网络瘫痪、供电瘫痪等带来的突发性问题。(2)解决各考场突发状况。(3)协助充当联络员角色,是考场与考务中心联络的枢纽。(4)协助考务处理其它日常性辅助工作。

6 考后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5504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是土木工程针对专业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建筑结构试验的基本理论,了解结构试验的仪器、仪表和试验设备,掌握结构试验测试技术与试验方法, 获取该专业领域所必需的试验基本技能, 具备解决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所遇到的常规性的结构试验和检验能力。结构试验是研究和发展土木工程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检验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的主要手段,在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结构试验技术课程目前已开展了诸多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研讨,但绝大多数偏重于土木工程本科教学[3-10],如何针对专业硕士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尚缺乏相关研究。

工程结构试验技术作为重庆大学专业型硕士生的首批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之一,授课课时由24学时缩减为16学时,同时,随着试验设备仪器不断更新,结构设计与试验技术等标准相继颁布实施,如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JGJ/T 01―2015《建筑结构抗震试验方法规程》以及GB/T 50152―201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等,相应的教学内容亟待调整和更新。另外,很多学生习惯跟随教师的思路,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以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导致其缺乏对结构试验总体方案设计的思考和试验细节的推敲,亦不知该如何查阅资料,从而展开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讨论等。因此,针对该课程特点,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课程的特色及主要问题

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技术[1],具有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要求学生了解试验仪器、试验设备等,同时具备组织试验方案、编制试验大纲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综合能力。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应了解科研课题的前沿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充分利用试验技术来解决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但是,目前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轻视实验教学。目前多数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普遍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而多数学生对实验课程又缺乏正确引导和认识,觉得实验课不重要,仅要求懂得实验机理及操作方法,没有将实验和具体实际工程相结合,从而难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多数院校的专职实验教师虽然对试验设备、仪器熟悉,也具有丰富的试验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整体学历不高,知识结构不新,且鲜有机会参加培训,导致理论水平难以适应科研发展,而致力于科研的教师缺乏试验经验,造成目前该硕士课程难以寻到合适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陈旧,与试验设备更新和相关试验规程的修编缺乏同步。由于对工程试验教学的不重视,就不能很好地与其他课程融合,造成该课程教学内容上缺乏层次性、目标性、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更新慢,不能与时俱进[3]。

(3)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普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加之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另外,教学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和督促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本科生结构试验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以实验报告的成绩作为最终实验成绩,硕士生采用课堂教学与集中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判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非常片面,也过于简单而又有失公平,抹杀了学生思考、创新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调整

近年来,随着“压缩课时,提高效率”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各门专业课程的课时相对减少,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也不例外,授课课时由24学时缩减为16学时,因此,教师如何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引导并教授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精髓知识,已成为当前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本次课程教学改革中,遵循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要求,根据研究生教学特点,安排了以下的课程核心内容。

(1)绪论。本科结构试验的目的、分类、结构试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2)结构试验设计原理,包括结构试验过程(试验规划、准备、实施及资料整理分析阶段),结构试验设计原理(试验试件设计、荷载设计、观测设计、误差控制措施以及试验安全措施等),结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边界条件、荷载的实现、主次因素影响、结构反应的随机性、试验参数影响、测试仪器设备的分类和功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试验成本和效率),试验大纲和试验报告(结构试验大纲、试验过程文件以及结构试验报告撰写)。

(3)结构静力试验,包括静载试验加载设备、静力加载方式、应变测试技术、静载试验用仪器仪表、结构静载试验准备与实施、正交试验法、静力加载制度和观测方案以及静力试验示例。

(4)结构动载试验,按低周反复试验、结构振动试验、振动台试验、结构拟动力试验、结构疲劳试验等分类讲解,具体包括动载试验加载设备、动态应变测试技术、动载试验用仪器仪表、结构动载试验准备与实施、动力加载制度和观测方案、子结构试验原理以及动力试验示例。

(5)结构模型设计,包括模型试验的分类、相似理论及定理、量纲分析、结构模型的材料及制作与实验等。

(6)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包括试验误差分析、试验数据表达方式、结构试验论文写作等。

在近几年教学中,将结构非破损检测与鉴定部分的教学内容调整到其他课程中,而补充最新的科研和实际工程的试验资料(包括图片、动画、试验数据以及振动台试验录像等),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在线板书式课件,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探讨

该课程共16学时,教师课堂讲授占一半总课时(8学时),其余8学时采用项目分组教学法,将学生根据其研究方向分组,尽量选取与每位学生导师科研相关的研究题目。表1给出了近两年来试验小组题目列表。表1近两年来试验小组题目列表2014―2015学年(共8组)2015―2016学年(共9组)小组题目人数小组题目人数T1: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1:型钢混凝土柱偏压试验(静力试验)9T2: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2:采用位移型消能阻尼器对框架减振控制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3:型钢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3:型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4:钢筋混凝土楼板承载力试验(静力试验)8T4:特高压输电塔体的风洞试验9T5:高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试验(低周反复试验)9T5:CCTV主楼振动台试验9T6: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试验(低周反复试验)10T6:钢框架螺栓连接节点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7: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试验(中间层端节点, 低周反复试验)10T7:山地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8: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试验(三层三跨, 低周反复试验)10T8:自复位消能钢梁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9:框架结构TMD减振试验(振动台试验)10每个小组根据题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和学校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详实的文献综述,并编制试验大纲(包括试验目的、试件设计、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设计、观测方案设计、试验终止条件和安全措施等),试验技术准备(包括试件制作、预埋传感元件、安装试验装置及试件、安装测量元件、调试标定试验设备以及相关材料性能测试等),模拟试验过程(包括采集并记录试验数据、观察试件特征反应,如裂缝、破坏形态等),试验数据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做成20分钟左右的PPT在课堂上讲述,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师生能换位思考,拓宽研究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师生一致好评。

课程考核方法为集中理论考试50%,平时成绩50%。平时成绩考核方式采取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主要考察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小组撰写的文献综述是否全面反映了与小组题目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2)编制的试验大纲是否完整周详,测试方案和试验装置的可操作性等;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4)课堂汇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针对专业型硕士的授课特点,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文章在分析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的特色及主要问题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调整,采用项目教学法对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即安排适当的课时,对选取的试验题目从查阅资料、准备试验方案、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等进行总体考虑和集中讲述,并采用师生共同评分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完成该课程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伟建,张望喜. 建筑结构试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JGJ/T 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王军军,艾军.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4(S): 106-107.

[4]张丽.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4): 118-119.

[5]周淼,张素华. 建筑结构试验与检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5): 93-94.

[6]沈之容. 浅谈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6): 83-84.

[7]葛文杰. 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试验课程的教学效果[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9): 74-75.

[8]陈云,韩建刚,杨东全,等.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的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 23(4): 133-136.

[9]黄丽婷,熊世树,金康宁.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动载教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05 , 14(2): 93-95.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8)

绩效管理是一个信息获得和应用的过程,即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和考核范围对部门及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修正部门和员工工作目标中出现的偏差,对部门和员工做出各种必要的奖惩及相关活动,以此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经营管理的改善,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组织经济效益的目的,最终实现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的过程。

绩效管理本质上是管理组织绩效的实现,即通过制定绩效目标和计划,过程控制,实施考核,运用考核结果(即反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和培训发展的循环系统。它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不断地批判和吸收传统的绩效考核(评估),并开始从赢利性组织向诸如政府、医院和学校等公共部门扩展。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壁垒的阻滞,绩效管理系统观点和思想并没有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本研究选取100名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研究方法设置试验组(50人)和控制组(50人),对试验组进行学生绩效管理控制,检验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学生中间实施绩效管理是否有显著差异。

1.实验设计

1.1学生绩效管理模型

本研究将绩效管理理论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实践中,构建从目标到结果一整套的任务定向、反馈、激励、评价控制模型,即制定目标和绩效计划、过程监控、绩效考核、考核结果运用四个环节的学生绩效管理模型(见图1)。

1.2学生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兼顾结果和过程两方面,前者是产量、成绩、目标实现情况等可以衡量指标,而后者则从产生结果的过程入手,指那些与既定目标有关的行为,认为行为本身就是绩效。本研究的学生绩效包括思想品德、专业技能、文化成绩、综合能力四个指标,具体见表 1。

2.实验过程

本研究采取准实验研究范式。选取武汉专业技能学院武术学院2004级100名学生为试验对象,其中50人组成试验组被试,另50人为控制组。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对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分以下四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目标和绩效计划(2006年8月)

在学期初期,辅导员根据本学期各个科目的考核指标和学校学生工作计划等制定年级目标,学生据此制定详细个人计划(目标)。辅导员再对学生计划进行审核,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化调整,最终争取实现学生个人和班级目标的统一。

第二阶段:过程监控(2006年10月―2007年6月)

在学生实施计划的过程中,由辅导员对学生绩效进行阶段性反馈、监督和指导(每个月1-2次)。通过上课考勤、作业情况、自习检查以及参加活动记录等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总结反馈,对于达到行为规范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没有达到目标的学生辅导员要积极的与他们沟通反馈,分析其原因,共同商讨新的解决办法。这个过程强调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支持,如多接触学生,关心了解学生的生活等,经常提醒学生的日常行为。

第三阶段:绩效考核(2007年7月)

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的标准为第一阶段商定的计划。根据试验组总评的分数与控制组总评的分数进行比较,通过显著性差异检验绩效管理应用于学生管理中的效果。本阶段的重点是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性,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绩效。

第四阶段:考核结果运用(2007年9月)

考核结束后,根据结果对优秀学生或进步大的学生进行奖励,包括公开表扬、奖学金等;对后进学生采取谈心沟通等方式,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制定新一轮的绩效计划。

3.试验数据

根据试验组与控制组共100名实验对象2006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期末综合考评成绩,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试验组与控制组的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

3.3.1试验组与控制组差异检验

结果表明,控制组第一、第二两个学期学生绩效除了在文化成绩和综合能力两方面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方面均未有明显差别。结果见表2。

经过第二学期对试验组实施绩效管理,到期末进行考核,通过t检验发现第二学期试验组与控制组学生绩效在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总评上都有显著差别。结果见表3:

表4为试验处理前后试验组绩效差异比较(前第一学期与后第二学期)。同样采取t检验方法,考察试验前后学生绩效是否发生显著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被试前后的学生绩效发生了显著差异,其中思想品德、专业技能、文化成绩、综合能力、总评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且各项目第二学期的平均数都高于第一学期。而控制组被试在没有接受试验处理的情况下,其学生绩效并没有显著差异。

注(表2):*表示p<.05

4.实验分析

4.1实验有效性讨论

本研究采取准实验研究范式,在实际的学校情景中对学生进行试验干预。为了取得有效的结果,控制试验组之间的无关因素的影响,我们采取了纵向研究的方法,即被试来自同一个专业年级,学习内容、接触的校内外活动大致相同,从而增加了试验组之间的可比性。

通过考察试验组与控制组的起始绩效水平,发现两个组的被试在思想品德、文化成绩、专业技能、综合能力总评四个方面都没有显著的差异,t检验结果p值都显著大于0.1,表明试验组之间的思想品德、文化成绩、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指标是大致相同的,这就从被试的个体差异上控制了无关变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证明试验结果的有效性,我们还考察了控制组被试两个学期学生绩效的差异情况,发现他们除了文化成绩和综合能力外,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区别,这个数据为我们论证试验处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在学期初制定目标和绩效计划,不仅包括学业课程计划,还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等其他计划。目标为行动指引了方向,学生就能按照既定目标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对学生予以督促和支持,特别是心理上的关怀,不但保证学生坚持执行计划,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将自己得到的关怀和帮助也用同样的方法传递给他人,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助人为乐的品德情操和积极向上、开朗大方的性格特征。公正、公平的期末学生绩效考核使学生能够检查自己绩效计划的完成情况,在进行总结之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增强自我学习动机,养成自主管理的习惯,同时为改进个人绩效计划奠定基础。学校在考核后根据绩效对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2学生绩效管理结果分析

表3结果显示,在接受试验处理之后,试验组与控制组相比,学生绩效都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试验组被试的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三个方面都显著的优于控制组,总评提高了十个百分点。表4结果显示试验组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前后绩效比较,思想品德、文化成绩、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四个方面都显著提高,总评提高了十个百分点,明显优于控制组学生的绩效考核。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将绩效管理方法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实践当中,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

5.结论

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采取绩效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文化成绩,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有积极的作用。绩效管理的四个阶段――制定目标和绩效计划、过程监控、绩效考核、考核结果运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必须强调绩效过程和结果。将绩效管理引入学生管理是一个有意的尝试,其作用还需在实践中不断论证、探索和更新,以便更好的将绩效管理思想与学生管理特点联系起来,总结出适合于学生的绩效管理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文化成绩、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绩效,最终实现学校、社会对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 乔恩・沃纳・双面神绩效管理系统[M]・北京: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美]Fred C.Lunenburg,Allan C.Ornstein・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 任秀华,何克抗・以绩效为核心的企业培训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9):54-56

[5] 杜勇・绩效管理系统有效性保障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05(10):28-29

[6] 赵玉兰,李新・绩效管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4(9):37-38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9)

本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其主导思想是: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设,并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

1.1在课程总学时受压缩的情况下,仍确保实验教学学时数足够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订,《建筑材料》课程总学时由最初的60学时压缩至现状的48学时。而教学内容则随着时展、现实需求还得不断的充实拓展。本着“力求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不容实验教学缩水打折”的改革思想,在教学组织中,实验学时则由8学时提高到16学时(理论课时相应压缩至32学时),这样确保了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这正是“卓越计划”有力推进的坚强“后盾”。

1.2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剥离”,单独开课拿学分以往实验教学并非独立开设,而是与理论教学共修一门课程的学分(3学分)。这一做法虽体现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理论成绩的综合性评定,但也存在不小弊端:因实验成绩占比不大,再加上建筑材料实验是个相对比较脏、累的活计,所以实验小组三、四位成员间相互推诿、或“分任务式”的分次轮流负责操作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即使期末总评时拿到了该课程的3个学分,但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结果,毕业后将很难去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相应问题。针对上述症结,我们打破了实验、理论“捆绑式”教学考核,即将实验教学从中脱离出来,实现实验教学1学分、理论教学2学分的各修各学分开课方式。通过连续三年的实施检验证明,为了拿到实验课程学分,学生们能真心、主动投入到实验操作、数据测定、结果分析处理、报告编写等每一个环节中,从中扎扎实实锻炼其实验基本功,在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收到实打实的训练和提高。

2理论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卓越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并重,如果说强化实验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根基”的话,那夯实理论基础则是他们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展现和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此,我们把改革落脚点放在最后的考核评价关上,采用“倒逼法”促进理论教学改革。

2.1构建“加强过程控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加强过程控制、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并举、适应未来执业资格考试需求等多角度出发,进行课程理论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理论考试采取了“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间检查考试成绩(50%,组织两次、每次以25%计入)+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10%)。《建筑材料》理论教学32学时,授课约8周,平均每3个周左右组织一次考试。通过2012年—2014年实施来看:考试改革后,期末总评成绩的合格率对比改革之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优秀率变化不大,良好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各次阶段性考试的效果呈阶梯状逐步爬升,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及格率已提升至90%上。表明“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而且影响意义深远,现深入分析如下:1)既注重结果,更强调过程。多次阶段性考核方式,既可通过每次的考试情况及时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也让学生和老师能及时发现前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后阶段的教与学中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对学生而言,为了适应3个周左右一次的考试并取得好成绩,他们逐步养成了课前做好预习准备、课中认真听讲学习、课后及时复习消化的习惯,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强化了学习过程并提高了学习效果。对任课老师而言,必须按照课程组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和要求进行授课,从而避免或控制了随意调停课、加快或放缓教学进度等不良现象。2)既注重本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提高,更关注学生长期学习能力的培养。书本知识是静态的,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则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课程教学应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强化学生的平时学习、并对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以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能够通过自己终身不断的自学钻研,去积累新知识、丰富经验、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顺应时展的“卓越工程师”,更好地去解决工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2.2采取“客观题形、开卷形式”的考试形式,以适应未来工作需求“卓越计划”培养的后备工程人才,应在以后工作中能够通过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质检员等对应岗位的执业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这些执业资格考试对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并主要通过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建筑材料的性质、技术指标、应用等方面。为此,本次改革后的《建筑材料》三次考试,均以客观题型、采用填涂机读答题卡的标准化考试组织形式,使学生提前了解未来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为以后工作考取“执业资格上岗证”做好准备。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解决问题强调“活学活用”,往往需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规程规范,在借助原有专业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判断,在做出正确理解之后去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同样的问题经过多次磨炼后,才会自然而然地印在脑子里面成为经验。所以,《建筑材料》考试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采用了开卷形式,考试时学生可以携带课本、笔记本、实验指导书、规程规范等资料进行查阅,要求他们能正确理解所学的课程知识点,并形成一定的专业理论思想。总而言之,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方式将能更好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10)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各地区正在积极开展公路路网建设。鉴于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其质量问题产生的影响巨大,所以要求施工企业必须要严格遵循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要求,利用试验检测来对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总体质量水平进行控制。

2 试验检测工作对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目标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公路运输系统的整体运能,公路工程建设阶段通过试验检测可以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在公路工程投入使用阶段进行试验检测可以对其使用性能有一个准确了解,确保公路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可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对提高公路工程在使用中的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

3 公路试验检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3.1 试验检测机制不健全

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居民对公路交通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并且明确意识到试验检测工作对提升公路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意义,就国内公路工程建设工作来说其试验检测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由于公路工程建设领域长期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其依旧存在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经费投入不足、母体授权机构和公路工程管理部门的多头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尚未形成独立的运行机制,行政力量和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对其影响过大,导致很多公路工程项目试验检测结果无法反映出工程实际状况。

3.2 试验检测结果真实性有待提升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而不断的加大公路工程建设力度,公路试验检测机构需要面临比以往多数倍的业务量,在试验检测市场需求和现有试验检测资源差距过大等因素影响下,部分试验检测机构在工作中忘记了自身的工作目标,以获取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其核心目标,严重忽略了试验检测工作对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就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结果来说其真实性有待提升。以各种原材料检测为例,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对于各种原材料的检测频率做了规定,部分试验检测结构面临试验检测人员配置不健全的影响,对于过大的试验检测业务量难以对总体工作进行合理统筹,将试验任务安排给尚未取得试验检测员上岗证的人员进行操作。在没有试验检测人员监督下进行的各项试验检测工作,无法控制数据的准确度,试验检测员使用这些数据所开具报告的真实度存在很大的争议。

试验检测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导致不同的试验检测人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同时,试验检测机构为了减少费用投入,试验仪器得不到及时更新,试验检测人员在未达到试验要求的环境下进行检测,严重影响数据的精确度。

3.3 试验检测管理工作缺位

我国公路工程管理部门对于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存在缺位现象,具体表现在国内尚未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试验检测工作机制的运行进行管理,在缺乏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的情况下使很多试验检测结果得不到有效保障,无法为公路工程建设阶段的质量控制提供准确依据。再者,推动经济建设中使公路工程建设数量、建设规模有了很大上升,部分试验检测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而在不考虑质量的情况下扩充试验检测队伍,导致一些不具备试验检测资格的人员进入到试验检测队伍中,这些问题都充分反映出了国内关于试验检测运行机制监管方面存在的缺失。

4 进一步提高公路试验检测工作水平的具体策略

4.1 加大试验检测管理力度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中的重点是,对于工程材料质量、工程成品质量进行严格审核,确定各项技术参数可以达到我国现行技术标准的具体要求,保证公路工程在投入使用后的服务水平和运行安全可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地方政府与施工企业要认识到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地方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加强试验检测管理工作,要求有关部门必须要选派专业知识技能优秀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

4.2 完善试验检测运行机制

本文认为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开展中的管理主体,并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与制度体系来实现对其专门管理,同时也可以将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引入到试验检测领域,向全社会开放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市场,通过设立严格的准入门槛来对社会试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进行控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提高试验检测领域总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4.3 提高试验检测人员业务素质

试验检测人员总体业务能力对该项工作水平有着很大影响,只有健全的人员培训与考核机制才能确保试验检测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确保试验检测人员的总体专业能力可以满足国家现行技术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公路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上级部门应利用健全的机制对各公路试验检测机构总体水平进行评价,通过试验比对查找各检测机构间存在的差异,了解参比人员操作时的误差幅度,查找误差产生的原因,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对试验检测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各检测机构需定期对仪器进行校验,并于内部开展仪器比对试验,以达到满足试验要求的仪器精度,减少因仪器产生的试验误差,提高数据的精确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制运行中存在试验检测机制不健全、结果真实性有待提升、试验检测管理工作缺位等具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试验检测工作水平的提升,所以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类措施来进一步提升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考试工作经验总结篇(11)

根据技术发展规律,我国视音频编码技术已经从标准研发阶段进入到集成共用技术阶段,需要进行实际应用环境的现场技术试验。为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同意在广东珠三角开展“AVS+和DRA”视音频标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试验的批复》文件(广局[2012]382号),同意以《广播电视先进视音频编解码 第1部分:视频》GY/T257.1-2012(简称AVS+)和《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简称DRA(Digital Rise Audio))为核心技术,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因地制宜地选择3个发射台站,采用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DTMB、信道调制使用总局推荐的工作模式7,搭建国内首个基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AVS+和DRA”视音频试验平台,开展“AVS+和DRA”视音频标准的集成试验和应用示范。

二.试验目的与意义

根据总局下发的任务要求,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搭建国内首个基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AVS+和DRA”视音频试验平台,在采用DTMB标准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上开展“AVS+和DRA”双标准试验,藉此实现如下工作任务:

・按照总局批复要求,在研究了AVS+、DRA和DTMB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现有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传输分配链路实际情况,结合单频网网络规划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单频网方案设计和系统总体设计,为“AVS+和DRA”试验搭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覆盖试验平台;

・为在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体系(DTMB)中采用“AVS+和DRA”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可行性和先进性提供试验验证;

・在保障高/标清视频编码质量的情况下,为采用视频标准AVS+和音频标准DRA提出适用码率参考取值和相关技术建议;

・为自主知识产权的“AVS+和DRA”视音频标准在广电行业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进产业链相关设备性能提升改进,推动AVS+和DRA产业化进程,推动自主创新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该项目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对AVS+和DRA双标准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推广应用的第一个试验和应用示范项目,将加速AVS+和DRA标准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全面推广,促进“AVS+和DRA”视音频的产业化应用,推动基于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的数字视音频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加快国家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专项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未来我国数字电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众文化信息服务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社会效益。

同时,AVS+和DRA两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整合集成,捆绑应用,激活了DRA音频标准在数字电视广播的应用市场,随着AVS+和DRA标准的整合集成和产业化推广应用,AVS+和DRA标准将代替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MPEG-2、H.264等编码标准,从而避免我国陷合视频组和MPEG联合工作组等国际组织收取巨额专利费的被动局面,为我国数字视音频产业节省上千亿美元的专利费。

三.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根据试验目的,项目组基于科学、严谨、全面、公平、公正、开放的原则,在前端搭建了端到端的闭路环境试验平台以及现场开路环境试验平台,试验内容如图1所示:

第一,通过在前端闭路环境下,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完成与MPEG-2标/高清相同音视频质量下,AVS+和DRA的最佳码率配置试验;

第二,为保障开路现场试验数据的有效性,首先在开路现场环境下,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AVS+和DRA”视音频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试验环境的覆盖效果进行摸底测试,同时为后续“AVS+和DRA”试验选取抽样区域提供借鉴;

第三,通过对多款被测接收终端室外、室内固定接收主观、客观接收性能测试,完成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体系中采用“AVS+和DRA”双标准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可行性验证、“AVS+和DRA”视音频编解码的集成兼容性试验、为不同产品的性能提高提供基础测试数据以及目前“AVS+和DRA”产品成熟度的摸底评估。

四.试验系统

1.闭路试验系统

围绕试验任务,搭建的前端闭路试验系统如图2所示。在该平台上,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视频客观评估、音频客观评估、视音频客观评估、视音频主观评估四大项试验内容。

视频客观动态评估试验数据集如图3所示,试验系统由采用了基于人类视觉系统模型研制的可复现、客观的视频质量分析仪PQA600A播出10个标清、6个高清的经典参考序列,通过被测的编解码设备以测试序列的形式回馈给视频质量分析仪,通过比对参考序列与测试序列之间的PQR值、PSNR值和DMOS值,来评估数字编解码系统的质量损伤,测量数值为AVS+应用提供适用码率的数据支撑。

音频、视音频客观评估试验数据集如图4所示,系统由信号发生器产生标/高清视音频码流,经过被测的编解码设备输出给示波器,测量音视频时延,同时解嵌出音频信号,通过音频质量分析仪,评估音频信号的幅频特性、总谐波失真、音频信噪比等相关技术特性。

视音频主观评估试验数据集如图5所示,试验系统由播放器播出未经压缩受损的原始素材,经被测编码设备进行视频AVS+和音频DRA集成编码后,进入调制器进行信道调制、经衰减器进入被测接收终端经信道解调、解码、信源解码还原显示,主观评估视频质量、音频质量、音视频是否同步。为此,项目组组织了行业内数位专家组成了五人的主观评估试验小组,分别针对晚会、风景、运动三个音视频段、八种编码码率、四种编码设备、七款接收终端,在该平台上进行了端到端的视频、音频、视音频同步主观评估。

2.开路试验系统

广东珠江三角洲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单频示范网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工程,包括前端信源系统、传输分配系统、发射系统乃至接收终端多方面的设计工作,系统在保证各部分优化的基础上,相互协调,共同达到对目标覆盖区域较理想的覆盖效果。

围绕试验任务,搭建的开路试验平台系统总框图如图6所示,可分为两大部分:发射端部分和接收端部分。发射端主要将信号源,经编码、复用、单频网适配器、进入激励器经同步调制、上变频后通过发射机完成功率放大,经发射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从空中无线发射出去;试播节目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高清节目(CCTV-1高清)以及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军事农业频道(CCTV-7)、新闻频道(CCTV-新闻)标清节目,其中CCTV-1和CCTV-7采用MPEG-2信源编码,CCTV-1高清和CCTV-新闻信源编码采用AVS+和DRA信源编码。接收端主要由地面数字电视测试仪、地面数字电视多径测试仪完成客观指标的测量;由多款接收机解调、解码经显示器还原显示完成音视频质量的主观评价;由测试车开至测试点,完成室外固定接收测试,整个接收端测试系统置于测试车中,接收天线置于测试车顶部。

在这个平台上,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试验环境覆盖效果评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体系中采用“AVS+和DRA”双标准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可行性试验两大项试验内容。同时,为了验证试验平台是否满足总局的文件要求,项目组特请广播电视规划院,对本次试验的试验平台进行了第三方的验证测试。

结合试验环境覆盖效果的理论仿真结果,规划移动测试路线,并采用地面数字电视测试仪客观测量记录接收电平、调制误差比MER、载噪比、误码率等客观指标,完成试验环境覆盖效果的评估工作。

可行性试验,一方面采用码流分析仪分别对AVS+和DRA编码器输出、复用器输出、单频网适配器输出码流的码率大小、CBR码率抖动范围、码流格式等进行检测,以验证AVS+和DRA视音频集成编码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系统中信源前端系统中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基于单频网覆盖效果评估结果,针对不同信号特征、地貌特点与信道环境的覆盖区域,参照均匀分布的原则,离散抽样50个室外测试点、10个室内测试点,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综合测试方法对不同信道解调芯片、不同信源解码芯片、不同品牌组成的九款接收终端进行接收可行性试验。由测试人员完成抽样点的频谱、载波电平、载噪比值、以及被测接收终端的图像质量(马赛克、静帧、黑场、解码连续性等)的监看情况、声音信号质量(无声音、噼啪噪音等)的监听工作、被测接收机音视频同步情况、从加电启动到图像正常显示的时间等指标的测量,从而完成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体系中采用“AVS+和DRA”双标准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可行性试验工作。

试验平台验证工作,测试内容主要围绕试验平台的工作频率、工作模式、发射功率、发射机的工作状态等技术参数是否符合总局的文件要求,发射机的指标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是否单频组网等方面来展,为试验系统与试验数据的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撑。

五.试验结论

通过在前端搭建端到端的闭路试验环境和现场开路试验环境,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完成了码率配置试验、覆盖效果评估、可行性验证三大项试验内容。

期间共有两款AVS+和DRA标/高清编码器、两款信源解码芯片、两款信道解码芯片、四种解调+解码的芯片解决方案、八家终端品牌九款终端产品参加了试验,使试验平台与试验项目囊括了最广泛的产业支持,一方面保证了试验结果公正公允,能够代表目前行业设备主流性能;另一方面也对各自参加试验厂家的设备进行了从解调到解码多角度多环境下综合指标的集成试验,经过对采集的大量第一手数据经过多维度分析,试验结论如下:

1)视频码率配置

・针对高清节目内容,被测的AVS+和DRA编码器在6~8Mb/s码率设置下,接收效果与MPEG-2高清编码器18Mb/s码率设置相当;

・标清节目内容,试验编码器在2~2.5Mb/s设置码率下,接收效果与MPEG-2标清编码器3.75码率时输出效果相当。

2)音频性能

・AVS+和DRA编码器的总谐波失真保持在一个较低比率,在0.11%以下,符合GY/T271-2013标准要求的0.5%以下;

・音频信噪比(不加权)通过音频信号输出电平与关断音频信号源后1kHz噪声信号输出电平之差计算,AVS+和DRA编解码器音频信噪比指标符合GY/T271-2013标准要求的≥70dB;

・按照GB/T 22150-2008的要求,“由编解码器引入的音视频相对定时误差应在±2ms以内”,编码器的视音频时延存在调优和提升空间。

3)可行性试验

・充分验证了目前阶段“AVS+和DRA”集成编码技术的稳定性与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