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专业实践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8:16

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篇(1)

(一)从核心理念上来看,全程实践教学更突出实践性,注重全程化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决定了其养成时间及过程绝不可能一次成型,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养成需经历一个“外化—内化—外化”的过程,即首先要从认知上进行教育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次内化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再次通过教育、教学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过程决定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长期性。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容易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分隔开来,课外实践学习变成课堂理论学习的附属品,而全程实践教学旨在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内外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突显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实践的全程性,是一个四年一贯、连续不断的养成教育过程。

(二)从操作过程中显现,全程实践教学更体现过程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虽然着重实践教学环节,却弱化了实践教学的整体功能。全程实践教学着眼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通过系统梳理、整体优化,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巧妙地将各个阶段、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构筑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实践环节的计划性引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自然而然逐步养成。以新乡学院为例,教师教育专业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思想导引课”,邀请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教务主任、优秀教师进入大学课堂,并安排学生走进中小学、幼儿园参观,了解教师职业工作的基本特点,确定自身教师的职业认同性;第二学期主要通过观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体验教师工作,初步了解中小学、幼儿园的常规教学活动;第三、四学期观察并记录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言行,进行模仿学习,在大学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行为背后的实践性知识;第五、六学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实践操作,“在做中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第七学期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在模仿、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实践,形成个人教育、教学特色;第八学期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教育教学活动的记录、调查与分析,撰写实践论文,并进入职业选择与定岗阶段。

(三)从师生关系上来讲,全程实践教学引用双导师制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显著作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多是在高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活动,而全程实践教学采用双导师制,即在高校配备专业导师,同时在中小学、幼儿园聘请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大学专业导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培养、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其职业发展,在四年时间里使得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指导和训练,综合能力与心理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实现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的“无缝对接”。三、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估经过实践探索,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再觉得理论枯燥无用,而是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凭着理论知识进入一线实践,理论和实践交叉融合,螺旋上升。通过对新乡学院2013级教师教育专业发放《全程实践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的学生对实践改革模式持积极参与的态度,33.7%的学生愿意“尝试看看”;48.7%的学生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中小学指导教师,26%的学生觉得实践过程中接触的中小学生、幼儿给予自己的影响最大;62.6%的学生认为“教师专业思想导引课”的开设很有必要;97.3%的学生认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对自身教师素质提高有帮助。实践合作单位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普遍反映全程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接触一线实践,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较快的适应能力。

二、地方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深化与反思

(一)实践参与者的反思与提高1.实践者的角色转变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师范生在参与全程实践活动中会发生“学生”与“教师”角色的来回转变,也同时承担着既为“学习者”又是“教学者”的双重角色。多重角色之间、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而处理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就是角色学习,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学习、观念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扮演。同时也需要指导教师对实践参与学生平等对待,不要仅仅把他们当成被指导的学生,而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同行,以加快他们的角色适应。角色转变是全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关键,当实践学生进入中小学、幼儿园一线现场,只有深刻地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习、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才能更深入地认识教师的职业要求,这时候所有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概念便开始和实践融合,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2.实践者的态度意愿问题态度和意愿是决定实践者参与行为的投入度和深度,如果实践者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投入度,会更有助于全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呈现。实践者的态度和意愿一方面来源于个人内在的动机和需要,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给予积极引导、动员,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积极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能够发现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并用之有效,便可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专业实践教学篇(2)

二、确定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师范类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我们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实施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视唱与乐理、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它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考核统一安排在每学期的第十二、十三周进行,每个项目都制定了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与《教师职业技能证书》挂钩,实施学生实习准入制度,即考核项目没有达到规定的学生不能参加大实习;与此同时,学院还制定并实施了《小学教育专业说课实施方案》,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指导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此外,学院划拨重点建设专业专项资金,投资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实验室、创建小学教育综合实验室以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最后,学院成立了相应的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由专任教师组织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与辅导,通过各种比赛,如“园丁杯”大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颇具时代特色的“四化”实践教学模式,即:教学行为模拟化、角色体验提前化、技能训练全程化、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专长化。

1.“教学行为模拟化”: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大力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创建小学教育综合实验室,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争取尽早养成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其能力。

2.“角色体验提前化”:推出“拜师学教”导师制活动,安排学生长期与重点实践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课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开始,将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纳入制度化轨道,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以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互动”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技能训练全程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及考核标准,每学期定期安排考核,并据此与学生的考评及今后实习准入制度挂钩。

4.“课件制作专长化”:从重点建设专业中,划拨专项资金,投资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实验室,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过硬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并将“课件制作”作为该专业学生的专长加以重点培养。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拜师学教”活动

专业实践教学篇(3)

笔者认为,应该依据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及课堂所学课程内容,针对21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确定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开设法律诊所课程

法律诊所课程应该是整个法学教育中最具事务性与实践性的一门课程。法律诊所课程又称诊所式法律教育,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借鉴了医学院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的诊所教育的模式,沿用了诊所的称谓。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为贫困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为司法平等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创造条件;二是通过承办真实的案件,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倡导“在实务中学”的学习模式。在诊所课程中,学生接触了真正的当事人,真正地开始运用法律和相关知识去“诊断”和“治疗”“法律的疾病”,从而对社会大众的法律需求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自己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⑥。诊所式法律教育在2000年已被清华大学等七所大学引入。

2.模拟法庭

“司法”这一视角本身就是实务与学术的关注点,而且也是法律文化的突出体现。模拟法庭就是展现法律文化的很好方式。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在仿真的状态下,让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它具有多渠道传递信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以及实现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等特点。该方式适合于法学专业大部分应用性课程。

3.旁听法院审判

教师带领学生到法庭现场听取、观看实际案子的审判全过程,感知审判程序的操作过程及步骤,了解怎样适用实体法。该方式适合于法学专业大部分应用性课程。但是,去法院旁听后一定要有相关讨论,针对发言情况给学员评定成绩。

4.法律义务咨询

在适当的公共场合设点,就法律问题对前来求询的群众做出解答,提出意见。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无偿地回报社会,为有法律疑难的公民或者单位提供法律帮助,同时通过实际法律问题来检验、衡量学生学业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

5.见习

学生到司法部门或律师事务所进行短期的、专项的实践活动。见习包括法律见习和专业课程见习。法律见习的目的是通过实案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法律见习的主要形式是庭审旁听。由实践教学协作单位组织一到两次有典型性的案件进行公开开庭,由学校组织学生和部分专业课教师到庭旁听。专业课程见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协助法律从业人员处理个案中,初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按照民法、刑法、行政法、律师实务的顺序依次进行实践。

6.实习

学生到司法部门或律师事务所等地方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有更为完整的安排,其重点是诉讼事务实习,要点是学习和掌握办案技巧,案子要有所选择,最好是民事案、刑事案等都能亲身涉及。除此之外,还应包括非诉讼事务,可行的有审查合同、律师见证等,力求全面亲自历练,为日后走向社会多作铺垫。

7.公众法律意识调查和社会调查

由教师就公众的法律意识问题及有关法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门调查。通过公众法律意识调查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广泛地认识社会并提高社交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8.毕业论文写作

学业即将结束的最后学期,由教师拟定或学生自拟论文题目,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议及措施

1.制定教学大纲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理论课程要制定教学大纲,实践课程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在大纲中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学时及实践的具体时间段加以确定。

在法律诊所实践课程中,学生开始接触真正的当事人,真正地开始运用法律和相关知识去“诊断”和“治疗”当事人的“法律的疾病”。所以参加法律诊所的学生一般应是学业压力相对较轻、有较多可支配时间、有社会实践需求、有一定社会阅历并掌握一定法律基础知识的高年级本科生。一般来说,法律诊所实践的时间应安排在本科三年级下半学期和四年级上半学期比较适宜。

见习包括法律见习和专业课程见习。法律见习每学期安排两次:一次是利用典型性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公开开庭,一次是对法院审理的典型性公开开庭案件进行旁听。专业课程见习以一周为宜,一般安排在相关课程讲授三分之二之后较为适宜。

法律义务咨询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有法律疑难的公民或者单位提供法律帮助,所以应在

三、四年级的大学生中进行。时间安排在节假日较妥。

公众法律意识调查和社会调查由于所需时间较长,因而应安排在假期进行。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均可从事该项实践。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把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八学期,而且时间一般为二至三个月。笔者认为,本科教学的第八学期学生面临毕业,大部分学生在为就业奔波,根本不把精力放在实习上,所以建议将实习放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时间三至六个月较为适宜。

2.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

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设立稳定的实践场所是必需的。从目前而言,采取校外和校内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法为宜。具体应当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实践基地签订学生实习的合同,以保证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制定学生实践环节的联络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基地给学生做出鉴定,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的了解。在本校内建立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和校内模拟法庭,为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实践场所,可为实践性教学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

3.设立负责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专门机构

制订了实践教学的具体计划后,必须有具体的组织机构负责落实。因而,建议在学校的法学院(系)内,设立专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机构,具体负责联系、组织、监督、考核等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以保障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该机构可由3~5人组成。

4.配备高水平的、具有双师资格的指导教师队伍

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经验,否则就无法指导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因而作为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双师资格和双师的素质。除专任教师外,也可以从司法部门中聘请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指导教师。

5.健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必须健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学校要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法学院(系)要制订教学计划,规定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确保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健全教师实践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把教学态度、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和教学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个人晋升、晋职、津贴、奖金挂钩,充分调动实践教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健全对参加实践的学生的管理制度,在实践的各环节中,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本文对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含义、内容及具体的规范措施的探索,为目前国内各高校法学本科专业开好实践教学提供了思路与模式。我们相信,依据该思路与模式进行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将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我国21世纪法制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实践教学篇(4)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如何在本科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及行业动态,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其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成为今天高等院校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中得到有益启示。以美国为例,实践是美国艺术设计学院的课程灵魂,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从而能很快进入职业轨道。学生毕业的就业率是衡量美国艺术设计学院知名度的直接标准。在美国,许多艺术设计学院的职业角色教育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就开始了,并且一直伴随学生到毕业。

2.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绝不是靠几门课程、几个环节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才有可能达成。

在美国,许多艺术设计学院都会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职业实践机会给学生,包括暑期项目、国外旅游学习实践项目、纽约和欧洲工作室项目以及大量的与各大公司的合作项目。在许多著名设计艺术学院里,大量的教学课程就是与大公司合作的实际产品设计项目。这样,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就已充分与社会接触,并通过各种职业实践机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为例,为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其相应构建了企业型的设计教育结构,学院每学期都会有若干项目课程与企业密切相关(被称为“企业赞助项目”),同时,许多课程也是在专门工作室完成的。正是由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构建起了特有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院的数码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及娱乐设计专业等,在全世界具有领先水平。

3.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实践教学队伍

缺乏高素质、稳定的实践(实验)教学队伍,是当前制约高校实践教学的瓶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要搞好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首先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艺术设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艺术设计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以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艺术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通过上述多种途径的综合努力,我们就有可能培养出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实验)教学队伍。

4.注重与业界的横向联合,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

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如美国洛杉矶中心艺术设计学院和底特律创造研究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就与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产品制造商进行了广泛合作,为推动全球汽车和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而企业也为学院专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帮助,如日本丰田公司每年资助创造研究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达100万美金之多。因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我们应在专业教学过程别注重与相关行业及企业的密切联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以不断增强其社会实践及应用能力。

5.加强实验室及工作室建设,设立系统的实验教学课程

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或操作来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因此,有必要加强实验室或工作室的建设,特别是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强、行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加大对有关实验实习设备的改造和投入力度。同时,我们还必须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层面综合考虑,系统设置先后承接的、纵贯四年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课程和环节,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专业实践教学篇(5)

日语专业作为一个后起的新兴专业,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其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存在着应试水平较高、听说能力偏弱、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理想等缺陷。之所以造成这一后果,大多数是因为日语专业在教学模式、培养计划方面有些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一是纯理论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远高于实践教学模式;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能力培养体系和社会需求脱节。所以,在当前经济结构发生巨变,大学生就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形势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熟练的日语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过硬的就业本领,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1 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依托和现实意义

毕业生听说能力、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创设实践教学环节不成体系所致。所以,今后日语专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尤其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加以实施,加强学生日语听说读写译等五项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要依据整个培养计划的教学进程安排,科学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实施实践教学。另外,日语专业实践教学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是教学内容的配合、深化和提高,是学生对日语知识的掌握和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对所学内容具体运用和提高的有效途径。结合日语专业零起点的实际,在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部分应达到总课时的一半,以强化听说能力;每周都应有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日语角,让日本外籍教师或专家进行指导。另外,可以开展假名书写大赛、日语朗读大赛、日语配音比赛、日语演讲比赛、日语话剧比赛、日本国情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实践氛围,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请日本专家学者来演讲或讲学;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并邀请企业人员来学校对日语教学进行指导。高年级阶段应设置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使学生深入日企或实习基地,从事具体的相关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实施方案

2.1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是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1)构建完备的校内实践基地。日语专业的校内课程实习基地应具备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和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等外语实践场所。只有各种配套设施完备,才能有效地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2)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决不可盲目,校外实践基地的构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这需要政府、学校、师生齐心协力,搭建好校企平台,真正实现“双赢”,即企业可以发现、获得更多优秀人才,学生则有施展才华、提升能力的机会。比如商务方向学生可以进入企业从事商务、口译、笔译工作,提高商务专业素养;旅游专业可以与旅行社进行合作,让学生跟团实践,了解旅行社的行业运营,培养学生协调、带团能力;汽车日语方向学生可以去汽车4S店、日资企业、汽车厂实习,熟悉汽车方面的实务。

2.2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每年的黄金周、寒暑假,安排学生进日资企业进行联谊活动,或者是派遣学生到日本的友好学校、友好城市进行海外交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学习竞赛,如日语演讲比赛、日本文化节、朗诵比赛、成语接龙、作文比赛、日本语言文化知识竞赛、看动漫或日剧写感想等,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日语的专业实习,主要是上岗实习,是学生整个四年学习期实训教学的最后阶段,也是其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升华、提高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运用课堂内外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从而提高日语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它不仅反映出一种专业的综合操作能力,而且还反映出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创造能力。在专业实习中,要在形式上大胆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机制。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机关、企业和其它单位,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

如今,中日交流非常密切,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居留日学生数量首位,可以积极开展“2+2”、“3+1”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走出去”交流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扩展视野,而且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能够快速提高,也能为学生继续深造做好充分的准备。

2.3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驱力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驱力是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师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基石,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校的生命支柱,是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整体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日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一线及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积极促成学校和日资企业的合作,制定和完善鼓励教师岗位进修的制度,提高其参加进修的积极性。还需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多渠道解决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凡是人才,我们应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最大限度地共享社会人力资源。

2.4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构建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是完善实践教学监督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相关的监督评价机制来保障,由于社会调查、实习等实践课程需要在校外进行,教师无法进行现场指导及评价,因此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在制定实践教学课程计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有效的监督、考核方式。在监督方面,需要跟踪学生的实践动态,一方面学生可以周报的形式汇报实践动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并且定期到企业进行走访,深入了解,这样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具体情况,使实践课程得以有效地执行。在评价方式方面,可以采取企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共同评价的形式。一方面企业负责人可以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根据周报、走访、实结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综合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志红.高职日语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115-116.

[2]向洁.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5)142、143、152.

[3]关铠含.地方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60-63.

[4]陈钟善.国际化背景下应用技术高校日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4)107-108.

专业实践教学篇(6)

1.1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导致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我院的会计实训类课程基本都是由讲授理论课的教师来主讲,目前我院会计专业教师基本都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毕业后没有参加过会计专业实践而是从事教学工作,因此实践经验缺乏。真正具有实际工作实践经验的老师是凤毛麟角,虽然部分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但大部分都没有接触实质性的工作,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只能依靠理论和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所以导致实训结果与实际会计工作不一致,使会计专业实训成为空谈。

1.2新出台的法规、制度、准则没有及时引入教材中,教材内容陈旧

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具有逻辑性、理论性强的特点,自学难度大,教学过程中仍是以书本为主,因此,一本好的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不断改革,逐渐与国际接轨,一些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断更新,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在变更,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但是市场上的会计专业类教材和书籍众多,新知识新内容的变更,很难立刻在教材中予以体现,所以导致教材内容陈旧,给学生的实践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1.3实践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会计专业的特征,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会计专业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实践部分的学习也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如今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了教师的独自表演,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差。因此,出现了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愿教的一种状态,学生批评教师教学效果不好,教师埋怨学生不好好学习。虽然我院进行了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改革,但是实际教学效果仍然不明显。

1.4校内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利用资源

我院会计专业拥有会计手工、会计分岗、会计电算化、收银、会计综合等实训室8个,从数量上来看,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但是从质量上看,很多实训室形同虚设不能投入使用,很多实训室利用率不高,比如:收银实训室、会计综合实训室,因为规模较小,不能组织教学,所以目前使用率不高;会计分岗位实训室,学生可以分岗位操作,但是实践效果一般;只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利用率较高。

2如何提高我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2.1引进实践技能强的企业人员,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必须有参加实际工作的经验,这样源于实践的教学才不会使理论和实践脱轨。根据目前我院会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少的情况,这就要求学校在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培养上注重实践,比如可以联系兄弟单位对老师进行会计实践培训,或者进行挂职锻炼。对于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以及引进的企业专家,这部分人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因此要不断加强学习,要求这部分教师很好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2根据新知识新内容选择教材,必要时可自编教材

会计专业的教学要以新制度新准则为依据,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都影响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对会计业务操作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当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发生变化时,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也会有所变化,在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及时把这些新业务和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教材选用上应该选择知识内容最新的教材。首先,应选择那些已经出台的权威性文件所规范的新内容引入且内容充实新颖的教材,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其次,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适当的教材,如对于本科学生应选择体系全面、系统性强的教材,对于高职类会计专业教材,则要特别强调实践性和适用性。再次,如果实践类课程教材设计方面存在缺陷,也可以由本校自编教材,这样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

2.3重视实践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组织教学

实践课程是高职类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学生走向社会从事会计工作的前期锻炼。这就要求院系两级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主导者,他们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成为配角,愿意配合学生的学习,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

2.4整合校内实训室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根据我院会计专业实训室使用情况,可将会计分岗位实训室与会计手工实训室合并,提高实训室使用效率;收银实训室因为容量小,不能满足学生使用,可以将收银实训室撤销,改为与企业合作,定期安排到企业实训,这样可以解决企业的人员问题,还能节约学院的教学成本;综合模拟实训室,模拟大型企业的12个会计岗位,但是缺乏大企业的相应实例和账套,所以建议设置大型企业账套,或者编辑相应的数据进行模拟实训,鉴于学生规模问题,可以实行分组模拟以解决学生人数过多的问题。

专业实践教学篇(7)

1.“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应用脱节;

3.学生实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慢,无法满足企业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的需求;

4.学校与企业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续,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都流于形式。以上几个方面问题导致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欠缺,从而影响着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二、构建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山东科技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该专业2006年获山东科技大学特色专业,2007年首批入选部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在山东省内单独招收煤炭企业定向安全专业本科生,2012年通过专业认证,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标准,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卓越计划进行了分析,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环节,更重要的在于在与企业合作,要变单纯的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为了更好地强化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遵循“校企合作、形式多样、重在现场”的原则,加强联合培养,并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坚持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相结合,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重点,构建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在纵向上相互贯通、在横向上相互关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

三、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目前,我校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强调双方共建利益共同体,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1.突出实践环节,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企业的学习时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将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与“3+1”煤炭企业安全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企业标准培养安全技术人才。学生三年时间在校重点学习通识课程、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一年到协议单位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方案改革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工程教育脱离现场的现状,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还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一举三得。

2.产学联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山东科技大学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的全面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不仅为学生,也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目前安全专业每年将安排2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安全工程专业已聘请了1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安全工程专业兼职教师,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水害防治》、《工程爆破》等专业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等任务、他们也不定期举办一些与现场结合紧密的专业讲座,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如今大学与企业间兼职通道的打通,使更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使学校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真正做到了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3.校企共同参与,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卓越计划中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锻炼。因此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与指导,因此这些环节的成绩考核也将由现场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毕业答辩委员会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共同参加毕业答辩。各个阶段的实习和工程训练的考核过程也将传统单一的笔试、实习报告考核方式改为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多种方式共同评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上改革有效提高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近几年学生全部积极参加“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校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课题比例100%。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均为100%;企业一线就业人数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8.73%。

专业实践教学篇(8)

1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教材太陈旧实践教材质量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在会计专业教材职业特色不突出,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脱离了具体的会计岗位,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并且会计教材缺乏真实性,一些会计业务以文字表述为主,很少有相关的原始凭证,这和真实的业务存在较大差距。现行的实训教材基本上是由学校教师自行编写的,由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在加上资料不充足,编写的教材与实际情况存有差距。比如提供的原始凭证比较单一,大都是按一个模式绘制的。另外,会计实训教材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利于因材施教。1.2实践教学基地难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实训主要是指实训室、实训设施建设,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训设施存在普遍不足问题,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都配备不充足,无法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校企合作、校外实训都停留在口头上,学生实习流于形式。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很多单位都将财务部门看作是机密部门,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即使接受了也不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务操作中,实训很难落实到位。1.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化会计实践教学训练实践技能时,大都是按着教学进度进行的,先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论知识全部学完后,抽出来一段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模拟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核算程序进行操作,而缺少专项技能训练项目;实践中注重会计程序核算,而缺少对出纳岗位、其他岗位的实训安排。实训缺乏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要求。1.4实践教学教师不充足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缺乏“实战型”的教师,并且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没有亲身经历过具体的业务环境,很难达到预想的实践效果。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有实践工作经历,但现代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会计领域改革频繁,教师实践技能可能跟不上知识的发展变化。另外,对专业教师来说,由于理论教学与科研的压力,在实践指导上投入的精力往往有限。

2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2.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应体现具体的实践性内容,既包括专项实践性教学,又包括综合实践性教学;既包括校内实践内容,又包括校外实训任务。因此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与实践课的匹配,树立“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边学边实践。同时要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系统的实践训练模块,包括认识教学模块和技能动手模块。另外实践教学计划应满足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逐步安排进行,先进行单项训练,可以随堂进行必要的训练;再进行综合训练,课程结束后进行集中综合训练;毕业前进行岗位模拟实习,通过仿真实训室进行岗位业务核算。这样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2.2规范实践教材编写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是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选择实践教材应突出知识性、应用性、启发性、可操作性,将有关的内容融入实践教材中。同时实践教材还要增加新理论、新政策。2.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注重模拟实践,学校加大投入,完善模拟实训室,配置相应的设备,建立仿真性强的实训室。实训室应包括手工和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确保基础设备和所需资料齐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多渠道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不仅能给学生增加实训的机会,还能把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2.4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必须丰富实践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真实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边讲边练,让学生明白所以然。对一些操作性、技能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可以做示范,并让学生当堂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中必须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以提高其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应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人才到校承担实践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交流。

作者:陈桂菊 单位: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

专业实践教学篇(9)

2改革考核方法,突出岗位技能

1)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试验和实习;2)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3)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3合理制定实践教学实施细则和教学计划

为保证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落实,达到实践性教学的预期目的,应根据《实践性教学大纲》制定实践性教学实施细则;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落实实践性教学大纲内容,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劳动和毕业实习的实习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实习内容、方式和时间分配。

2)落实实习地点、场地、设备及交通工具。

3)确定指导教师及其职责范围;学生的分组情况和指导教师的安排,实习的组织和轮换。指导教师应选择具有较高素质和管理水平、且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要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实习。

4)毕业实习还应在学生实习工地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或工地负责人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和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并将学生管理纳入施工单位管理之中。

5)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教学人员定期检查学生实习质量及安全、纪律等方面情况。

6)实习结束时,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写出实习报告或实习论文。

4完善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实实践性教学计划

实习是建筑工程专业最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按其性质和任务可分为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专业劳动、毕业实习等。

4.1认识实习

包括建筑材料的认识实习、砖混结构施工过程的认识实习、框架结构的认识实习、排架结构的认识实习、剪力墙结构的认识实习等。

4.2教学(随堂)实习

教学实习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和课题在专用教室或其他场所对学生进行本专业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基本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内容:

1)上好实验课、做好实验。地点一般在校内实验室,有条件的可以到当地质量检测站或工程单位的实验室进行。

2)测量实习。能熟练地操作与运用各种测量仪器,最好聘请有经验的测量工程师现场指导。

3)多媒体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本专业相关的录像或碟片,加强感性认识。

4)要求学生熟练掌握CAD辅助设计软件、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及施工预算,组织学生进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实训。

4.3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在企业或校内参加本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工种的生产劳动或结合生产(作业)过程进行实习,学习操作技能,培养管理能力,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训练,主要包括:砖混结构施工过程的生产实习、框架结构施工过程的生产实习、排架结构施工过程的生产实习。

4.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集中长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的综合性实习;要求学生到指定的工地,也可以自己联系工地,担任工程中某一工种角色,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并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上缴一份完整的施工日记。

5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5.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是在某些课程结束时或有关内容讲完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的题目,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定,力求典型、实用。

5.2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密切联系实际的系统的结合性实践,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综合知识,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独立完成设计,并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学生毕业设计最好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毕业实习同步进行。

专业实践教学篇(10)

在会计专业学习中,学校大部分都会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学校普遍对实习教育疏于管理,造成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的实习受到外部的阻力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或私人机构的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企业或私人机构为了防止其财务信息外泄,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实习的。其次,学校的会计专业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习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不能进行全面的实习指导,学生不能及时消化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演练,长期下去对学生发展不利。

(二)学生校外实习效果反馈不佳

由于学生实习点多面广,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统一或集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效果无法及时反馈到学校,学生的工作无法得到学校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实习结果差强人意。此外,由于学生无法深入到会计专业的学习中去,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在学生校外实习中,会计工作人员由于担心学生在账目中出错而不愿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就造成了学生实习中“只看不干”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了学生实习兴趣缺失,会计专业实习收效不大。

(三)会计专业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

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学生不断加强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然而,在现阶段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还无法很好地实现。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校内会计教学实验内容较为单调,一般主要是围绕基础会计核算等会计的基本工作方面的设计,而对于现阶段企业或个人机构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会计预策、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和会计检查等会计管理内容方面的实验却很少涉及,造成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对工作内容不熟悉,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关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会计专业学校教学中首先应该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职学校应该在加强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生基础经济理论知识和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还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争取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加强中职学校教学的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会计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学生的会计综合知识理论体系中,会计基础知识理论是学生进行会计知识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架构与会计专业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素养。首先,中职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计,针对会计学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例如在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会计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账户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多地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其次,还要适当增加其他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会计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学生的会计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构建

基础会计中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等。一般来说,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采取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时、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都可以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直接到模拟实验室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一起和学生讨论,在实践中解答疑惑,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中职学校还应根据各专业特点,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构建校级基础实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以保证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以满足专业实验的要求,以此为学生的会计专业实践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会计专业实践结果反馈机制的构建

专业实践教学篇(11)

汽修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学起来看似简单,实则对人的能力和经验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汽修学生如果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不深入了解实操、实练是很难在毕业后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

一、汽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许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刚起步,硬件设施各方面条件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实践目的不是很明确,实践活动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项目的创新,学生缺乏参与兴趣。学生职业心态还有待培养,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不够。

二、汽修专业实践性教学

1.课程设置顺应现代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

教学满足职业、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的需求;教学目标突出就业目标;教学内容突出技能培养。按照汽修行业宽专多能注重实用的要求,课程模式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面向一个专门的领域行业,各专业有相通的汽修基础课程,使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体现了就业导向原则。将汽修专业课程分为综合基础课、汽修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个层次、三个阶段,理顺现有课程设置中的逻辑关系。综合基础课程保证高职教育“高”的性质,给学生以必要的文化和理论基础知识,并加强文化与专业课紧密相兼的内容,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奠定基础;汽修基础课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应用性,课程以实务学习和技巧训练为重,加大技能训练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汽修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将有助于学生专注于某一岗位能力的提高,使其结束学业就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较好地解决课程设置中的动态与静态要求。综合基础课程、汽修基础课程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它是用来保证汽修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和职业的基本人才规格;而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及时进行调整,部分过时的课程可以随时删减,一些最新的要求也可以尽早反映在课程中。同时,在前两阶段学习之后,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还可以增设新课。课程内容应该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中有些知识已跟不上维修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汽修专业教师不应就教材讲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框架,结合当今汽车新技术和现代汽修专业企业维修作业,对已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调整,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能及时有效地渗透于教学中,把实用的、先进的汽车技术和维修技术教授给学生。如很多教材中的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是即将被淘汰的技术,教师可以一带而过,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2.专业人才培养综合化

现代汽车维修是以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诊断为核心的综合诊断技术,维修理念是“七分诊断,三分维修”。突出诊断技术,并以准确诊断故障点为目标;是总成拆装调整工艺与系统诊断技术的组合;其故障诊断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主要采用仪器仪表检测分析和部分直观检查的方法来完成。汽车维修对象的电子化及维修设备的现代化,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应具有高素质化。而这种高素质化不是光靠几年的大学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维修人才的培养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学校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并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制定出较为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努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博学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并考虑到将来工作转型和发展的需要。

3.体现职业教育特征

职业教育的特征表现为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其中职业性是基础,社会性是条件,实践性是途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客观上要求与岗位能力及职责密切联系;高职教育的社会性,要求与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要求与市场和具体的工作岗位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基础课程在功能上强调“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适当结合”,突出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在满足本专业必备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求宽、求新,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课程在功能上强调“以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为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实行课程设置综合化”,突出实用性。同时,在强调针对性的基础之上,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毕业生对职业变换和职业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凸显合格职业人的培养。

4.实习中的及时指导

实习中对一些零部件磨损、变形的检验与维修,一些标记的对正,以及一些间隙的测量、调整等关键步骤,学生不可能看一遍教师示范操作就能完全模仿,有的知识点并不能完全明白,因此教师在学生实习操作时要及时进行指导,这是实习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学生实习操作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指导,帮助学生排除操作中的种种障碍,根据学生中存在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用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如果实习指导不到位而流于形式,那么学生的动手操作就会出现蛮干和盲从,达不到应有的实习效果。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做到眼勤、脑勤、耳勤、口勤、手勤和腿勤,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准确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耐心的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巍.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03):51-53.

[2] 黄冠军.浅谈中职汽修专业实践的教学改革[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