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专业养猪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0 10:39:04

专业养猪技术

专业养猪技术篇(1)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4号),我区自20**年以来,按照扩大主导产业规模和强化“三带一群”建设的农业发展总体思路以及《**区**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确定现有的生猪生产区域布局,加强标准化集约型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优化资源配置,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和服务优势,加快推进发展种猪场和生猪产品精深加工业,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知名品牌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生猪产业优势明显。**区被列为部级养猪县区之一。长期以来,生猪产业一直是我区传统的产业,生猪饲养量走在全市中上游。20**年,全区生猪产业遭受疫情影响,但全年生猪饲养量仍达到31.29万头,出栏18.37万头,猪肉总产1.84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2%,生猪收入占农业内部收入的38%,20**年全区生猪饲养量达42万头,成为我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生猪产业条件优越。我区具有发展生猪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较多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良种繁育场和养殖大户,加之生猪业在我区具有明显的普遍性、传统性;且生猪生产本身对资源条件适应强,受耕地、气候和地理因素制约性小,具有生产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等特点,平川、丘陵均可养殖。特别是20**年以来,我区按照“区域适度集中,家庭适度规模”的原则,大力实施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坚持“引导改造小农户,扶持发展重点户,规范提高专业户(场)”的原则,加强对养殖场户的培训,从场区建设、供种、供料、防疫等关键环节入手,强化生猪品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促进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区建立了铺镇新铺、宗营打钟寺、武乡宋沟3个二元母猪繁育示范村,全区生猪良种率达到95%,三元杂交猪覆盖率达到86%,生猪产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可靠的基础。

(三)生猪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全国生猪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市场空间增大,特别是**等公司鲜肉大量外销,对我区生猪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我区致力于建立生猪养殖基地,培育饲料加工、生猪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建立了**等专业养猪村,培育了**猪场等一批良种猪场,建成了17个肉食品集贸市场、1个专业化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以营销加工企业、生猪营销大户为中心的销售网络,以饲料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和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等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了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验检疫体系和生猪疫病防治网络,把生产服务拓展到了生猪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因此,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规划。

优化区域布局,凸显生猪产业主导地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坚持科技创新,提高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生猪健康养殖;改善养殖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抵御动物疫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提升生猪养殖生态化水平。规划以铺镇、宗营镇、龙江镇、望江乡、徐坡乡、七里办事处、舒家营办事处等单位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为重点,加快生猪产业发展,动员规模养殖场、适度规模养殖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村为单位科学规划,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积极探索新时期发展生猪养殖的有效模式,创新思维,强化措施,加快土地流转,培育发展养殖大户,以规模养殖场建设和“一村一品”工程为抓手,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模式,不断提高养殖效益,确保规划一场(片),建成一场(片),投产一场(片),带动一片。到20**年,制订20项以上生猪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建成大中型沼气池25口,利用“猪—沼—粮”生态循环模式,发展健康养殖,完成生猪存栏25万头、出栏35万头、饲养量60万头、生猪产值5.0亿元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与种植业相匹配的专业化、区域化、生态化布局。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猪产业在全区农业中率先发展的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场和适度规模养殖户建设、疫病防控、生猪产品加工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生猪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畜牧业法律法规。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保障发展”的发展原则,按照“万头起步,分散布点,规范管理,普及良种”和“规范老企业,扶持新企业,做强大企业,发展加工业”的总体思路,着力培育和发展规模养殖场,壮大养猪专业村,大力普及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逐步建立生猪产业集群。

(三)规划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行政推动的原则。强化政府职能,积极解决生猪养殖用地问题,加快土地向养殖大户流转,整村推进,重点突破,高起点、高标准搞好规划建设。

2.坚持因地制宜与科学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调研,科学分析,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重点突破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从养殖场(户)最直接、最关心和发展生猪产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加强设施配套和科技服务。

4.典型推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有生产经验、掌握技术能力强的养殖场(户),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培育骨干养殖大户,带动普通养殖户的发展,整体推进全区生猪产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5.养殖场(户)投入与项目带动相结合的原则。在养殖场(户)自愿的前提下,以自筹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加快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营销队伍的发展,积极引进生猪产品深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养殖场(户)效益。

三、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目标任务。

20**年,我区生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生猪饲养量达到60万头,生猪产值达到5亿元;基础母猪存栏2.4万头,建成母猪专业村4个、扩繁场4个、商品代场12个;规模养殖场700个、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1.3万户、养殖专业村26个;生猪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猪生产规模化比重达到20%以上,形成现代畜牧业的基本框架。

(二)基本思路。

一是强化生猪产业在现代畜牧业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农业率先突破发展;二是坚持依靠科技,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生猪产业竞争力;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生猪产业产销一体化经营;四是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健康养殖业;五是坚持政府扶持,鼓励多元投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猪产业生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建设内容

(一)生猪产业建设。

1.生猪产业发展:生猪存栏25万头,出栏35万头,饲养量60万头,生猪产值5.0亿元。

2.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母猪存栏24000头,母猪专业村4个,扩繁场4个,商品代场12个。

3.生猪发展建设:建成规模养殖场700个、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13000户、养殖专业村26个。

(二)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大中型沼气池25口、标准化猪舍**0栋,改造圈舍500栋,配套建设人工授精和信息网站13个,改建乡镇兽医站**个,完善乡镇站防检疫体系。

(三)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

引进良种公猪**0头,纯种母猪**00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0人次,农民养猪技术员**000人次,建立养猪科技示范户**0户;申报生猪绿色产业基地和产品认证。

五、年度实施计划

(一)20**年实施计划。

1.生猪产业建设。

(1)生猪产业发展:生猪存栏12.92万头,出栏18.37万头,饲养量31.92万头,生猪产值1.65亿元。

(2)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母猪存栏**140头,母猪专业村1个,扩繁场1个,商品代场2个。

(3)生猪发展建设:建成规模养殖场218个,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6848户,养殖专业村5个。

2.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大中型沼气池5口,标准化猪舍20栋,改造圈舍**0栋,配套建设人工授精和信息网站3个,改建乡镇兽医站2个,完善乡镇站防检疫体系。

3.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

引进良种公猪20头、纯种母猪200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人次、农民养猪技术员2000人次,建立养猪科技示范户20户;申报生猪绿色产业基地和产品认证。

(二)**年实施计划。

1.生猪产业建设。

(1)生猪产业发展:生猪存栏15万头,出栏21万头,饲养量36万头,生猪产值2.94亿元。

(2)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母猪存栏14500头,母猪专业村2个,扩繁场3个,商品代场7个。

(3)生猪发展建设:建成规模养殖场400个,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7800户,养殖专业村12个。

2.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大中型沼气池5口,标准化猪舍20栋,改造圈舍**0栋,配套建设人工授精和信息网站3个,改建乡镇兽医站2个,完善乡镇站防检疫体系。

3.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

引进良种公猪20头、纯种母猪200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人次、农民养猪技术员2000人次,建立养猪科技示范户20户;申报生猪绿色产业基地和产品认证。

(三)2009年实施计划。

1.生猪产业建设。

(1)生猪产业发展:生猪存栏21万头,出栏27万头,饲养量48万头,生猪产值3.9亿元。

(2)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母猪存栏18200头,母猪专业村3个,扩繁场3个,商品代场**个。

(3)生猪发展建设:建成规模养殖场500个、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9500户、养殖专业村16个。

2.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大中型沼气池5口、标准化猪舍20栋,改造圈舍**0栋,配套建设人工授精和信息网站3个,改建乡镇兽医站2个,完善乡镇站防检疫体系。

3.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

引进良种公猪20头、纯种母猪200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人次、农民养猪技术员2000人次,建立养猪科技示范户20户;申报生猪绿色产业基地和产品认证。

(四)20**年实施计划。

1.生猪产业建设。

(1)生猪产业发展:生猪存栏23.5万头,出栏30.5万头,饲养量54万头,生猪产值4.48亿元。

(2)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母猪存栏21800头,母猪专业村4个,扩繁场4个,商品代场12个。

(3)生猪发展建设:建成规模养殖场600个、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700户、养殖专业村22个。

2.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大中型沼气池5口、标准化猪舍20栋,改造圈舍**0栋,配套建设人工授精和信息网站2个,改建乡镇兽医站2个,完善乡镇站防检疫体系。

3.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

引进良种公猪20头、纯种母猪200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人次、农民养猪技术员2000人次,建立养猪科技示范户20户;申报生猪绿色产业基地和产品认证。

(五)20**年实施计划。

1.生猪产业建设。

(1)生猪产业发展:生猪存栏26万头,出栏34万头,饲养量60万头,生猪产值5.0亿元。

(2)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母猪存栏24000头,母猪专业村4个,扩繁场4个,商品代场12个。

(3)生猪发展建设:建成规模养殖场700个、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13000户、养殖专业村26个。

2.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大中型沼气池5口,标准化猪舍20栋,改造圈舍**0栋,配套建设人工授精和信息网站2个,改建乡镇兽医站2个,完善乡镇站防检疫体系。

3.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

引进良种公猪20头,纯种母猪200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人次,农民养猪技术员2000人次,建立养猪科技示范户20户;申报生猪绿色产业基地和产品认证。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区上成立由副区担任组长,农业、畜牧、计划、财政、林业、交通、水利、环保、农发办、电力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实施镇乡应相应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完善奖惩措施,并把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内容,确保规划项目建设落到实处。各项目实施部门要密切配合,锁定任务,统一目标,狠抓落实,保质保量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调整品质结构,加快生猪良种工程建设。以龙兴、赛优、金园、顺合等大型养殖场为依托,以长白、约克、杜洛克等瘦肉型猪为骨干品种,淘汰低中档次品种,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品种,扩大繁育群,力争每个镇(乡)建成1个良种繁育基地,实现种群规模扩张。到20**年,基础母猪扩增到2.4万头,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良仔猪40万头以上,实现生猪品种优良化,并严格种猪管理,规范种猪生产经营秩序。

(三)大力推行适度规模养殖,推进生猪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建设和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饲养场为重点,加快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步伐,全面推进生猪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养殖小区、规模饲养场建设质量和标准,本着效益第一、多元投入、突出特色、群众自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形成订单养殖、集中出栏、批量销售的养殖格局,基本消除千家万户零星散养,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养殖规模的突破性扩张。

(四)依靠科学技术,实现标准化养殖。建立健全生猪业标准化体系,加强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和相关知识宣传,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饲养场,要率先实施标准化技术规程和质量监控措施,严格控制动物疫病、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加快实现科学化饲养、全程化监控、安全化生产。鼓励各级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和技术推广单位的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生猪产业开发;允许开展技术承包,或与养殖大户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提高科学养猪水平。

(五)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要建立健全各级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控制机构和组织,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内容,依法制定动物防疫计划、措施,完善快速反应应急预案,备足应对突发疫情的物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费和防疫监督检疫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障重大动物疫情的有效控制。强化动物防疫、检疫、监测和防疫监督工作,完善制度和标准,落实强制免疫、检疫、消毒、扑杀和堵截等疫病控制措施,以控制、消灭规定动物疫病为目标,搞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缓冲区建设。

(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拓宽内外市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地客商投资开发生猪产业,尽快建立起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扶优扶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销售能力、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兴、赛优等规模养殖场和皇冠、汉森等定点屠宰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力度,鼓励其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国际化的生猪产品加工和饲料加工龙头企业。

(七)完善投入机制。区财政要增加资金投入,把生猪产业发展、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生猪生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良种繁育体系、疫病监测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计划、农业、畜牧、交通、水利、环保、电力、农发办等部门要加大投资力度,每年安排1—2个项目,用于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猪规模化养殖小区水、电、路、沼气池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八)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生猪产业的贷款,各类金融机构要用好财政贴息、扶贫贴息等政策,支持生猪规模养殖贷款;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手段,对符合信贷原则和贷款条件的生产者与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积极提供生猪生产和加工企业以及农民兴办规模养殖场所需流动资金信贷支持。同时,区上将成立生猪产业贷款担保中心,为养殖场(户)扩大生产提供贷款担保,缩短贷款办理时限,简化审批手续。

(九)建立生猪产业发展基金。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大中型养殖场适当补助,同时建立生猪良种补贴和生猪规模养殖奖励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其补贴和奖励办法另行制定);对生猪营销能手和科技示范户给予适当奖励;对获得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十)落实用地用材用电的支持政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生猪养殖所需用地,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陕政办发(20**)5号)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220号)文件精神执行。农业、财政、土地、林业、水利、电力等部门都要全力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积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措施,土地部门要简化生猪用地审批程序,龙头企业建设用地纳入当年用地优先安排审批;兴建养猪示范场及扩大圈舍用地视同农业用地办理审批手续;临时性养殖场,按临时用地审批,只收取审批工本费,不养猪时恢复原貌;允许农户有偿向生猪生产及加工企业和养猪专业大户转让土地使用权或以土地使用权参股经营;凡在农户院内搭建圈舍,或房前屋后搭建圈舍与邻居无矛盾而不占耕地的,可由农户申请、村委会审查、镇土地规划部门审批搭建圈舍,报国土资源**分局备案,农户不再养殖必须拆除。养猪大户和规模化养殖场所需土地,可在离农户较远的空闲地、废弃地、河滩地或搞种植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土地中建大型养猪场,优本人申请,村镇审查,报国土资源**分局审批,在审批过程中,镇政府与农业局可参与对圈舍的规划、设计,使其设计合理、排污方便、保护环境。林业部门要用足用活政策,对发展生猪修建圈舍、养猪场所需木材,按自用材优先审批。水利部门要积极扶持规模化养殖场,帮助解决好人猪饮水问题。生猪养殖场、规模养殖小区用电统一执行农业生产电价。各部门都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确保生猪产业大发展。

(十一)加强生猪信息引导工作。建立健全生猪产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搞好对生猪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促进其产品均衡上市,防止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正确引导健康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抓好区、镇(乡)、村三级产业信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遍及全区的信息服务网络,为生猪养殖企业提供零距离技术服务。

专业养猪技术篇(2)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9-0059-02

近几年来,新平县戛洒镇重视畜牧产业发展,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使生猪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加快,规模化生产迅猛壮大,产业提质增效明显,其主要做法是培养典型示范户,引领周边群众发展生猪养殖,树立起大平掌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典型和示范带动作用,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长期参与指导该生猪养殖专业合社组织实施,见证了该民营养殖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历程,现将大平掌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供同行参考。

1 戛洒镇大平掌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概况

戛洒镇大平掌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位于新平县戛洒镇大田村委会大平掌村小组,总体由18户生猪规模养殖户组成了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最初在2005年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组,2005-2007年政府部门为全组提供无息贷款48万元,2008年至今全组获畜牧扶持贷款1 830万元。产销合作社于2014年12月14日成立, 截至2015年底,共出栏商品肥猪7 000头,出售仔猪5 500头,销售收入达2 000多万元。2016年6月时,合作社生猪存栏3 600头,其中能繁母猪153头(其中LY母猪141头,一般良种母猪12头),杜洛克种公猪6头,商品猪3 411头,建设有标准化育肥猪舍、仔猪保育舍、母猪舍共计 11 525 m2,有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养殖重点技术研发团队,目前合作社生猪存栏3 600头,预计2016全年可出栏商品猪8 000多头,仔猪6 400多头,收入可达2 272万元,占该小组农业收入90%,占农户总收入的 85%,通过多年卓有成效体制改革和养殖技术创新,合作社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目标,养殖经济效益显著。

2 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化成度不高,总体实力较弱

合作社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形成专业化、生态化、市场化、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但在内部组织化管理和生猪科学养殖技术运用等方面,缺少一套高效运行综合管理机制,阻碍了生猪产销专业合社长促稳定发展。

2.2 应对多变市场抗风险能力有待于加强

对生猪市场预警估量观测、管理风险、烈性传染病风险、防疫风险、疾病风险及市场风险缺少分析和研究,应对各种市场风险能力减弱,使产销合作养殖风险增大。

2.3 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该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资金短缺、积累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市场信息不灵是制约产销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年培育和扶持,专业合作社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小生产与大市场难全面有效对接,养殖综合生产水平不高,政府扶持和养殖方式创新没有建立长效机制,致使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和市场的开辟力不从心,难以应对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在市场价格低迷时抵御能力弱,制约了生猪养殖发展。

2.4 缺少养殖技术行家和管理人才

现有合作社成员虽然多年从业生猪养殖,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但合作社经营者组织经验不足, 缺少行之有效的合作社运转手段与机制,难以将各个成员的生产设施、设备包括生产资料进行合理的调配与使用,现有的养殖技术更新慢,社员外出学习培训意识不强,定期研讨养殖技术次数不多,生产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养殖观念转变和养殖模式创新能力弱,对外界畜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不了解,以及在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营销方面没形成综合配套体系和机制,畜产品总体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养殖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2.5 动物疫病风险依然严峻

养殖产销专业合作社按实施方案和技术措施建立健全了检疫、隔离、消毒、免疫等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执行,传染病风险有效降低,但受周边地区疫情不断、养殖区定期疫病监测评估少、疫病检测种类和范围窄、科学养殖水平不高,养殖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专业防疫支撑体系和专家指导等因素的影响,加之近年来动物疫病种类增多,病毒毒株变异加快,家畜交易频繁, 养殖地净化困难,疫病防控难度加大,使老病尚未净化,新病传入的可能性增大,生猪养殖防疫形势依然严峻。

2.6 品牌意识不强

养殖专业合作社能否拥有知名品牌、强势品牌,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大平掌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多年致力于生猪养殖的研发和技术攻关,探索出了有效的管理和养殖技术,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生猪年均出栏率逐年上升,养殖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但没有及时申请相关产地认证,产品认证,没适时打造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低,商品转化率及经济效益低。

3 应对措施

3.1 推进养殖专业合作走标准化生产路线, 健全机构,完善运作机制

按照合作社组织章程,通过召开社员会,群策群力,重点对生猪养殖发展趋势和动态展开分析研讨,适时修改养殖各种管理制度和更新养殖技术,着重解决社员养殖中遇到的养殖困难和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管理矛盾和规范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整体水平,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努力推进生猪养殖产销合作社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3.2 把生猪养殖抗市场风险能力纳入常态化管理机制

一是要做好市场监测,加强信息引导,依托水塘镇年交易20万头生猪交易市场距戛洒较近的优势,进一步强化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动态监测,密切关注生产形势变化,加强形势研判和走势预测,及时市场预警信息,实现以养殖户手机为终端,在互联网上建立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实时与养殖相关的市场信息,确保养殖场、养殖合作社能根据市场波动变化合理的调整生产规模,有效避开可能出现的潜在的市场风险。二是要优化猪群结构,淘汰老龄、生产性能低的母猪,组合优质种猪群,保持母猪数量并提高其质量,提升种猪生产能力和猪群质量。

3.3 整合畜牧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合作社的发展

要积极引导合作社整体发展,强化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开展养殖模式及市形势分析,合理按需求适度组织生产,着重加快落实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和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养殖保险等政策组织落实,技术措施方面具体指导好新技术、新方法、 新品种、新设施设备在养殖合作社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全面提高生猪养殖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培强壮大。

3.4 提高社员养殖技能和管理水平

一是要按计划和要求适时组织社员集中讨论生猪养殖关键技术措施,及时调整养殖方式,更新管理方法,着重运用落实好“种、料、管、免、检、监、 测、销”综合配套体系和机制;二是选拨部分社员到大型生猪养殖规模养殖企业、畜产品交易市场、畜产品加工企业学习养殖管理及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培养出一批善管理、会经营、懂技术团队;三是合作社可试行与科研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及人才培养协议,壮大团体技术力量,逐步提升养殖技术整体技能; 三是结合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工程,组织社员集中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让社员了解畜牧发展动态和趋势,逐渐转变社员的养殖观念和实现养殖模式创新,使养殖效益充分发挥。

3.5 加强疫病防控,保障生产安全

专业养猪技术篇(3)

2011年12月2~4日,全国科普惠农生猪养殖技术协作网成立暨技术交流会在成都市召开。来自全国生猪主要产区的12个省、自治区的近百个从事生猪养殖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参会。会议邀请北京市农科院、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荷兰NEDAP公司和山东省养猪专家组的四位专家做了《低碳养殖技术的应用》、《现代规模猪场规划设计和猪舍环境控制技术》、《规模化养猪繁殖障碍控制技术》和《荷兰王国养猪业经验借鉴与智能化技术在现代养猪业的应用》专题讲座,参会代表与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专业交流互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华亨泰丰循环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养猪协会代表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6年,对于支持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取得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我们着力关注加强长效机制的建设,从以往自上而下的评比表彰工作,向建立跨区越域、同行同业之间的横向联络与技术协作发展,为此,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和中国农技协动议,组建“全国科普惠农生猪养殖技术协作网”。在本次会议上,各有关省科协、省农技协以及参会的生猪养殖技术协会、养猪科普示范基地,都积极支持组网工作。参会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全国科普惠农生猪养殖技术协作网”,并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了协作网的组织机构,该技术协作网是一个专业的、非营利性、非法人科普社团,由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或进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储备库的、长期从事生猪专业技术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自愿组成。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作为支持单位,对技术协作网单位提供宏观政策、技术服务与指导,搭建网员单位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全国科普惠农生猪养殖技术协作网”的成立,对于促进科普惠农先进单位以行业归类、跨越区域开展横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保证生猪生产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等都将具有推动作用。

会议还讨论通过了《协作网章程》和《在网员单位开展科学安全生态生产倡议书》,民主推选出协作网第一届理事长单位和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副主任张晓军作会议总结,并就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组织实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建设与发展、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等问题作专题发言。

(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专业养猪技术篇(4)

2国内外发展概况

技术托管模式起源于欧美,在美国就有各种专门的养猪服务公司,如Pipestone公司,服务内容可囊括猪场规划、选址、融资、设计、设备、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服务方式有3种:一是猪场全托模式,即猪场中的技术、管理、育种、营养等全部托管给Pipestone公司(拥有75年发展历史),在托管过程中,被托管猪场生产如达到了既定的指标,托管公司即可获得高额提成,如达不到该指标,则按照另外一种提成方法计算;二是猪场半托模式,顾名思义,半托模式下,猪场只有部分板块托管给公司;三是板块式模式,这种模式下,公司只为猪场提供某个板块的特定服务,针对猪场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并提供有效可行解决方案;但无论是哪种合作方式,托管公司都会有强大的技术平台做支撑,关于猪场管理的每一个决策都建立在科学的数据检测基础之上。目前国内所谓的托管合作大都是建立在以产品营销为前提上的。比如国内最早从事收费的技术服务公司,当数北京和谐阳光(北京和谐阳光农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和谐阳光”),与美国Pipestone公司的服务模式类似;国内首家兽医服务公司广州猪个靓,这是一个具有兽医治疗与护理性质的服务型公司。据猪个靓公司所宣称的,在一系列的综合服务流程之后,可以保证猪场猪群95%以上的成活率,药物成本控制在30元/头以内。在猪场普遍受疾病困扰且成本高涨的大环境下,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放在哪都很有市场”;广东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猪病研究室(简称“猪病研究室”),最大的优势是有一支高端的科研人员团队,有着非常前沿的技术支持,当前的服务模式为:地方畜牧局+规模化养殖场+研究所。通过地方畜牧局将研究所与规模养殖场联系起来,研究所则为养殖场提供服务。在提供的服务当中,猪病检测成为了这个研究室的“主业”;艾佩克养殖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艾佩克”则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导入,以育种为支点,与更多的规模化种猪场建立了合作关系,把很多的服务加入到这个系统中来,在一线上更加接地气地提供技术服务。

3国内技术托管具体服务形式及收费方式

3.1服务形式

3.1.1企业管理与品牌托管

以管理咨询的方式输出战略、人力资源、行政、财务、技术、品牌形象、文化理念等管理方案并协助实施。

3.1.2承包与参股经营

由公司出资承包经营或参股共同经营养殖场。按照技术服务公司提供的系列解决问题方案实施,并按约定进行增值利益分配。

3.1.3技术管理托管

公司派驻管理团队对合作场生产技术负责,承诺生产指标。根据合作场规模、签订的绩效指标、实施效果支付相应的托管费用。

3.1.4代招、代培技术场长及系统支援

以技术服务公司拥有的系统能力为合作伙伴培养人才。根据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或免费,或部分缴费,或全额缴费。

3.1.5派驻养殖职业经理人

通过无偿、有偿2种方式派驻职业化的养殖人才,并提供适宜的、系统的养殖规范化管理体系,以及适宜的各种解决方案,以提高合作伙伴养殖绩效。

3.1.6定向服务,环节突破

按照企业提供的定向解决方案,提供、配置、训练专业岗位人才定向解决合作伙伴某一环节存在的问题。

3.2收费形式

1)依据母猪头数和服务项目收费。2)由于托管公司对于猪场投入品的使用具有决策权,所以有的托管公司收取服务费的同时,也销售产品。

4技术托管在伊犁州的应用

伊犁新源县兴民种猪场,是伊犁州直为数不多的4个种猪场之一,具备州级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资格。2013年以来新源县兴民种猪场和乌鲁木齐恒康辉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接洽试运营技术托管模式,将种猪场生产板块外包,所有生产人员由服务公司聘任和发薪酬,实行绩效考核,将生产成绩与工资奖金挂构,并委托服务公司进行人员培训。通过1年多的技术托管模式运营,将先进适用的养猪专业技术技能和管理渗透到种猪场生产的方方面面,使全场种猪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PSY(每头繁殖母猪年可提供的断奶健康仔猪)从18头提高到23头,生产成绩居全州直第一。2014年9月26日,乌鲁木齐恒康辉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托管新源兴民种猪场全方位合作仪式正式启动,标志着全疆第1个养殖技术托管模式在伊犁州直孕育诞生。

5成立技术托管企业的条件

技术托管目的定位要正确,一定是要帮助养殖场养好畜禽赚钱,而不是卖产品赚钱。就当前现状来说,企业成立养殖场托管服务,首先需要的是技术水平,而且这个技术水平必须比较成熟;第二是企业的技术支撑必须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第三是还要有支撑的体系,包括育种技术、营养技术、兽医服务和营销服务等,这个体系必须要全面。以伊犁州兴民种猪场为例说明企业技术托管成立的条件:

1)具备对烈性传染病的准确、快速诊断及快速控制能力。比如当猪场出现仔猪腹泻、口蹄疫时,若不能及时控制,将会给猪场带来重大的损失,之后的合作将风雨飘摇,难以为继。

2)对非传染病性因素引起的疾病具有全面掌握、准确判断、快速解决能力。通常判断猪病都是从传染病入手,但实际上很多疾病都是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不把源头找出来,不但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误诊之后,采取错误的措施,将会给猪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3)具备较丰富的动物营养、猪繁殖知识和实战经验,托管种猪场还要具备丰富的育种知识;具备过硬的相关操作技能,能有效迅速地解决生产中的突发事件。

4)对市场上流通的饲料、疫苗、兽药等产品的质量具备跟踪、分析、快速反应能力。一般情况下,有生产和临床经验的人通过观察和统计分析便能做出一些判断。

5)具备市场营销的必备技能和思维,有远见卓识,能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敏锐细致的判断与分析。

6)猪场管理人才团队建设。需要的是有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有责任心、心正不贪和有真正技术水平的人。

专业养猪技术篇(5)

据介绍,“中华农耕文化展”包括主题馆、专题馆两个部分。3月2日下午,还将召开“贯彻六中全会决定,弘扬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农耕文化研讨会”。

主题馆设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一号馆,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展示内容分4个单元。

第一单元:综合展区。重点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在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指示精神;展示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价值,以及我国在传承、保护、利用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概况。

第二单元:传统农耕文化重点类型展区。分别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治水、物候与节气、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茶文化、蚕桑文化、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以及民间艺术共十个部分,全面展示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第三单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区。主要包括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候选项目、中国16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3个部分。

第四单元: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区。主要有秉承精耕细作、保障粮食安全,深化生态理念、促进永续发展,加快技术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开发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传承民间工艺、繁荣乡村经济,弘扬乡土艺术、建设和谐农村等6个部分。

北京资源集团“4S养猪法”专家评审会举办

记者崔建玲报道:2月25日,由业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资源集团“猪业中关村”资源“4S养猪法”专家评审会举行,1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评审会。

专业养猪技术篇(6)

1.畜牧兽医专业的性质决定其生源短缺。

由于职业高中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一般为最基层的养殖场,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可为脏、乱、差,所以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都避而远之,好在有对口升学这条出路,每年勉强还能迎来几十个学生。

2.师资队伍的建设跟不上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目前职业高中的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师大多数是从大学出来,直接走进中学从事畜牧兽医专业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践,学生深入基层养殖场,不能很好的用所学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亲身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教师是技能的传授者。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职业实践经历都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从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他们急需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此就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而言,应采取产教结合的方式,定期分批将教师送到各大、中型养殖场,育种场,兽医院以及宠物医院进行技能培训和生产实习,学校可以投资建立小型养殖场或兽医门诊部,教师到一线参与生产管理或兽医院坐诊,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与时俱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专业课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各种养殖技术光盘或教学录像,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学习畜禽生产的养猪技术时,先播放养猪技术光盘,直观的了解各品种猪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猪场布局等,教师再总结猪的饲养管理技术等知识要点,教学效果要远远超过传统的黑板上养猪。例如在学习畜禽解剖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肌肉、神经等组织,心脏、肝脏、胃肠等器官的实体图片资料,同时教师讲解各组织器官的解剖位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录制畜牧兽医专业各类实验、实训的影视材料,在实验前播放录像,然后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例如在学习兽医基础课时,通过播放诊断技术实验录像,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如何保定动物、如何诊断、手术的操作分几步,如何进行等全过程,因此,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节约了成本,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产教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教学。

将学生分批分组的安排到各大养殖场参观实习,使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例如将剛剛上完畜禽生产课的学生按排到养鸡场去生产实习,从而将剛学过的有关鸡的饲养管理技术应用于实践,剛剛学完疾病防治课的学生按排到兽医院去实习。从而将剛学过的畜禽疫病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应用于实践,不断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习记录,组织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

专业养猪技术篇(7)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着力畜牧业质的提升,狠抓品种改良

建设规范化生猪人工授精站(点)40个,新增推广杜洛克种公猪16头,全区杜洛克种公猪存栏总量达到74头;继续规范了文村乡荣华村、江源牧业、昭化天雄养殖场等外二杂母猪繁育供种场(基地)建设,存栏纯种母猪431头(其中长白86头、约克345头),切实加快了以LY、YL为主的外二杂母猪,以LYB(长约本)、YLB(约长本)为主的内三杂母猪推广和选留步伐,新增推广LY、YL外二杂母猪268头,新增选留LYB、YLB内三杂母猪3600头,建立和完善了母猪管理档案,为生猪外三元杂交和内四元杂交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6月底,全区母猪存栏总数25440头,其中:二杂母猪存栏21409头(内二杂母猪19892头、LY或YL母猪1517头),内三杂母猪存栏3600头,外血纯种母猪431头,良种母猪普及面达到100%,全区生猪三元杂交面达到98%以上,其中外三元杂交面达到21.8%(含内四元杂交)。母猪情期受胎率达86.5%,超过国标1.5个百分点;商品肉猪胴体瘦肉率达到61%以上,生猪品质总体水平居全市第一、列全省前茅,全面实现了建设全省生猪三元杂交普及县(区)的奋斗目标。

继续巩固和完善了大朝波尔山羊种羊场、白果乡南江黄羊选育基地建设,存栏纯种波尔山羊168只,波黄杂交F2代、F3代8000余只,累计向区内推广波杂种公羊800余只,广泛开展波尔羊纯繁和波黄杂交改良;新引进和扩繁乐至黑山羊100余只,山羊良种覆盖面达60%以上。广泛宣传当前兔业经济发展形势,加强“巨高牌”长毛兔的扩繁和推广,加快毛兔的换种工程进度,加强毛兔专业村社、专业大户的培育力度,推广巨高长毛兔1000余只,全区巨高牌长毛兔存栏占长毛兔存栏总数的70%,有效提高了只平产毛量和兔毛质量。

(二)着力畜牧业量的扩张,狠抓规模养殖

立足传统生猪生产,从改造生猪圈舍入手,按照“20头起步,50头上路,100头为规模户,500头为重点户”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生猪规模养殖大户。文村乡云台村在建成生猪养殖小区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做大生猪产业,连片发展年出栏商品肉猪100头以上的大户76户,引导和带动了全乡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全乡拟计划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户达170户。虎跳镇积极盘活粮站、供销社等闲置资产,培植生猪养殖大户和专业饲养场,成为带动全镇生猪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目前全镇已建成年出栏生猪500头大户1户、200头大户2户、100头大户10户、50头大户50户,引进外地业主3家,并初步建成了以东沟、毗田鹿为主的生猪规模养殖示范村。昭化镇立足本地资源,通过内引外联,引进业主建设年出栏生猪1000头和3000头的养殖场各1个,打破了该镇生猪长期以来徘徊的局面。据统计,今年全区共新增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924户,其中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427户,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达20户,新培育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5个,年出栏生猪3000头的场1个,全区生猪产业得到空前发展,为进一步实施生猪“百万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依托畜牧扶贫种草养羊项目的实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建设要求,广泛推广了高床漏缝式舍饲羊圈和“5751”肉羊生产模式,着力打造大朝乡五堆村、陈江乡陈江村肉羊养殖基地,成为继白果乡养羊基地乡后的又一批养羊产业发展基地乡。按照“育大户、成规模、建产业、成支柱”的发展思路,以磨滩镇为核心,通过培育毛兔养殖大户、专业社、专业村为依托,层层推进,稳步实施,以提高毛兔单产和兔毛质量为突破,狠抓毛兔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全镇存栏毛兔近30000只,达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兔毛产量12吨,创兔业产值160万元,成为拉动全镇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继续坚持优品种、大规模、高效益的基本思路,围绕服务城市消费,着力建设柳桥乡柳桥村、元坝镇长坝村、杏树村等优质肉禽生产基地,成为城周畜牧产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着力产业化建设,狠抓专合组织培育

在广泛论证和各级的努力下,建立了元坝区第一个以畜牧兽医站、肉猪育肥大户、母猪饲养大户、种公猪饲养户、生猪运销户及铁骑力士饲料公司、福润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共同组建的“文村乡猪业经济发展协会”,采取统一物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组织销售的“四统一”服务,协会为入会农户提供优良猪种、优质饲料、优质服务、贷款贴息,并与龙头企业签订肉猪购销协议,实行厂户直销或会员联户直销,减少销售中的中间环节,让利于会员农户;会员农户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建圈、饲养管理等,保证养殖规模和品质。截止目前,该协会已组织销售生猪2500余头,实现销售额150万余元,为会员农户直接增收近10万元。

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流通组织,一方面通过有效地信息手段,吸引陕西、安徽、甘肃、重庆等地的客商,参与区内生猪、肉羊等畜产品流通,提高畜产品价格;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畜禽及畜禽产品流通,培育农民经纪人,初步形成了太公、紫云、明觉等为中心的仔猪流通集散地,以白果为中心的肉羊集散地,以磨滩镇为中心的兔毛集散地,以王家、卫子为中心的小家禽集散地,全区从事仔猪、兔毛、肉羊贩运的流通队伍随处可见。另一方面,引进了铁骑力士作为我区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的专用饲料,实行饲料厂家与养殖大户的直接对接,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实行裸价销售,目前全区销售饲料600多吨,为养殖户节约饲料投入成本近30万元。

(四)着力养殖水平提高,狠抓科技推广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强化乡镇、村社干部及畜牧行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先后组织区级有关部门、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及畜牧行业人员到南部县、武胜县和江油市、铁骑力士集团、中国西部第一村—圣迪乐村、广元福润等企业进行了考察学习,拓展了视野,开阔了思维,增强了抓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区内各乡镇先后自行组织20余批次到广安及区内文村、虎跳、青牛、张家、陈江等生猪产业发展好的乡镇参观学习,以实例证明了发展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讲座、召开流动现场会等形式,对全区100余名基层畜牧技术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使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能讲会操作,能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科技宣讲的“二传手”,并专门从绵阳铁骑力士集团聘请了高级管理人员,先后对全区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局内全体干部职工及部分养殖大户代表进行了现代管理知识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吸收了现代管理理念,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引进了新的养殖技术和方式方法。

同时,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养殖业主、专业大户,通过集中学习、现场示范、指导,从良种、饲料、兽药等方面给予扶持,以场联农户的形式支持农民发展养殖,言传身教,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局机关专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深入28个乡镇及村社举办各类养殖技术培训100余场次。采取办夜校、科技赶场等多种形式,围绕种草养畜、品种改良、圈舍改造、疫病防治、无公害养殖等方面,狠抓农民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印发养猪、养兔、养羊、种草等技术资料2万余份,举办乡、村、社干部、畜牧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等各类培训200余场次,受训人数上万人。

(五)着力无公害生产,狠抓动物保护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疫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以口蹄疫、禽流感为重点的重大疫病防制工作,加强消毒灭源和疫苗预防注射力度,实施“五强制、两强化”措施,使全区偶蹄动物的口蹄疫预防注射和清圈消毒工作达到100%。广泛推行“猪瘟+口蹄疫”双免体制改革,严格实施骟割申报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有效防止了打假针、失效针的发生。创新检疫体制,大力推行和全面完善《动物和动物产品申报检疫证明》和《屠宰动物准入证明》制度,狠抓产地和屠宰检疫程序化管理,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

围绕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完善执法体系,规范执法程序,加大对违法违章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格实施饲料兽药投入品市场资格准入制度,与工商、质监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开展了兽药饲料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净化了畜禽投入品市场,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无公害生产顺利推进。区食品公司和华康有限公司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生猪产品认证,福润公司猪肉产品也取得进京入沪资格。进一步加强行业内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狠抓国税工作,建立健全税收征管监督机制,严防跑、冒、滴、漏,确保了国税征收工作的有序开展。

(六)着力产业结构优化,狠抓种草养畜

坚持“立草为业、以草促调、以牧增收”的工作思路,按照“种草养畜、草畜配套、四季轮供、商用结合”的原则,以建立家庭小牧场为切入点,积极挖掘种植潜力,解决人畜争地的矛盾,着力于草畜结合、合理搭配的思路,狠抓优质牧草种植技术的创新和组装配套,大力推广苜蓿平畦小厢条播、菊苣垄作栽培、病害防治及刈割利用等实用新技术,以及“苜蓿+菊苣+黑麦草+饲料玉米”四季轮供种草模式,努力开发桑草、果草、粮草、商品草业等多种农田种草。新增种草0.4万亩,种植饲料玉米1万亩,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初步形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

(七)着力为民服务,狠抓队伍建设

继续开展以“务实创新、服务三农”为主题的畜牧行业作风整顿,对涉及畜牧规费的收取实行收费公示,对执法人员实行执法公开,广泛推行了服务承诺和限时办结制度,公布了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进一步深化联乡帮扶工作,局机关干部职工每人联系1个乡镇、1户年饲养二杂母猪20头或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对年出栏生猪达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厂),局机关指派专门股室和人员进行“一对一”结对子,负责种苗引进、防疫灭病、新法喂养等技术指导,并免费为新引进的猪只进行补免注射,确保建一个场,亮一个点,带一方百姓。

同时,针对多年来基层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指导生产乏力的现实,大力鼓励和引导系统内干部职工创(领)办规模养殖场(厂),在发展畜牧养殖的具体操作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增强为民服务能力。截止目前,全区畜牧行业人员创办或联办养殖场(厂)46个,其中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30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8个,在行业人员的带动下,全区各乡镇兴起了规模养殖热潮,发展规模养殖已渐深入人心。

(八)着力增强合力,狠抓班子建设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学习好、团结好、勤政好、廉洁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目标,狠抓班子建设,坚持民主议事、民主理财、民主决策,确保局班子在组织上、行政上高度一致和全系统政令畅通、团结协作。积极开展帮贫扶困活动,先后三次深入到拣银岩村王宗玉残疾夫妇家中,及时指导和协助解决其在生产生活和养殖技术上的难题,并为其赠送铁骑力士良种猪专用饲料1200斤、三杂仔猪4头及牧草种子,使王宗玉夫妇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同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所联系的紫云乡金花村义务开挖猕猴桃栽植沟200余米,并为所联系户资助帮扶资金800元,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及群众的好评。积极支持区委政府中心工作,派人巡回到所联系的王家镇开展烤烟督查,并捐资1万元支持当地烤烟发展。局机关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干部职工学习和素质教育,完善了机关管理制度,着力从改变服务态度和作风转变入手,坚决摒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式作风,取而代之的是办事快捷、服务周到、文明礼貌的温馨式服务,赢得了服务对象和广大老百姓的普遍赞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养猪技术篇(8)

如今在河南省内,如若谈及秦英林,省、市、县主要领导对其了如指掌:因为他们深知,秦英林是一个胸怀责任、勇于担当的人。他无偿传授技术让数10万农民致富,在群众急需帮助之时勇于担当风险……

这就是2009年2月12日,被总理请到中南海面对面谈养猪的共产党员、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牧原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秦英林。

破釜沉舟,

历尽艰辛不言苦

1965年,秦英林出生于伏牛山腹地的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1989年,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秦英林,组织人事部门分配他到南阳市食品公司工作,当上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国家干部。然而,上班没几天,25岁、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秦英林却对“几张报纸一杯茶,开会、守时似休闲,说笑、聊天领工钱”的办公室生涯烦恼不已,因为,如此安逸,如此无聊的公务员生涯并不是秦英林所追求的人生。1991年春节刚过,秦英林毅然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辞掉“铁饭碗”,回到家乡农村,白手起家,养猪致富,走上了一条艰苦创业的路子。

“回想起来,有些事情真是不可思议啊!”秦英林回忆说,“1991年刚辞职回老家养猪时,起步的资金只有262元。”当时连1000元的贷款也因为没有资产抵押而望洋兴叹,他只好把弟弟用于盖房的钱拿出来,又找亲戚朋友东挪西借,喂猪的玉米也经常赊欠,就这样,一个返乡的穷大学生开始了养猪生涯。为了工作方便,他吃住在养猪场,和工人们一起喂猪、挑粪。为了确切掌握母猪的期,他和助手几昼夜蹲守在猪圈观察,不失时机地实施冷配手术,确保受精率100%,每窝产仔率达到10仔以上;有时为给猪做直肠截除手术,他就用手指把猪粪一点一点往外抠;为了确保母猪顺利分娩仔猪顺利成活,他和工人深更半夜吃住在猪舍,并为母猪接生引产,有时还要做剖宫产手术……夏天,养猪场的蚊虫多,经常被蚊虫咬得无处可躲,他就索性穿上长衣长裤,在近40度的高温下坚持工作。

2005年他花费巨资从加拿大引进种猪470头,连续几个昼夜在飞机上与猪相伴,寝食难安;为准确掌握每个阶段猪饲料的配方比,他亲自观察记录生猪进食状态,隔三差五还要亲自咀嚼饲料……就这样,凭着不屈不挠、不怕吃苦的精神,使养猪场日益红火起来。

科技投入,

打造现代养猪业

传统养猪业之所以常遭遇风险,就是因为缺乏科技知识和现代技术投入。秦英林在建场伊始就制订了一套严密的防疫制度,实行封闭式饲养,解决了温和型猪瘟、伪狂犬病和继发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疾病的防治难题,使育肥猪成活率达99%以上。在饲料配制上,综合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建立了一套高效率的营养体系。猪舍采用国内独一无二的双级环保预制结构,配套设计研发生产出四季空调微循环系统,并改造了母猪网床采暖系统,攻克了冬季养猪育仔的难关。如今,他独创的早期隔离断奶(SEW)疫病控制技术、饲料配方技术、液体供料系统、自动化养猪饲喂设备技术、猪舍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23项部级专利成果,在养猪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科技”、“创新”一直是秦英林这位“猪痴”孜孜追求的方向。他不但苛求新奇特的技术,而且引领牧原团队科技创新。为了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他利用业余时间,每周给职工讲三次课,还定期选送职工到郑州牧专、河南农大、中国农大等高校接受培训。2011年牧原公司还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正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秦英林养猪场的窝均断奶指数、育肥猪料肉比等主要指标,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他们生产的“牧原牌”肉食品一直销售在高端市场,出口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众所周知,养猪最大的问题就是猪粪便污染。这几乎成为养猪行业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与掣肘。秦英林养猪的污水处理方案是用猪的粪便生成沼气,沼气用来发电,沼液经过处理后可达标排放,猪粪加工成有机肥,从而实现环保。这是秦英林率领牧原员工创造的最佳治污方案。

不久,牧原公司创新污水处理技术,对猪粪便采取了国际最先进的三段式处理工艺,并做好沼气发电、有机肥还田、废水治理达标,实现了节能减排、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的典范。牧原公司在联合国成功注册养殖场甲烷回收利用CDM项目计划,该公司利用猪粪建起全国最大的沼气发电站,2011年发电928万度,节省电费698.93万元,减排二氧化碳17万吨,牧原养殖公司沼气示范工程获联合国奖励,联合国每年至少奖励130万美元。与此同时,2011年1月6日,牧原公司经河南省科技厅批准获得了“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荣誉称号。由于秦英林的养猪环保创新,不但猪粪污染从有到无,而且养猪规模从20头发展到现今的100万头,年产值由1.5万元飙升至4亿多元,被中国乃至世界养猪业界称为“养猪环保神话”。

铸就辉煌,

硕果盈枝笑煞人

目前,他的资产由创业时东拼西凑的12000元增长到6亿元,拥有现代化大型养猪场25个,饲料厂5个,年出栏种猪10多万头、瘦肉型商品猪90多万头。

专业养猪技术篇(9)

一、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力推广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畜产品总量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多样化、优质化、健康化的趋势,特别是畜产品的卫生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瘦肉精、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畜产食品消费的三大障碍。20xx年7月,国务院下发《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决定由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等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解决“餐桌污染”,保证消费安全,使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其重点就是从产地和市场两环节入手,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安全无公害、绿色的畜产品进入市场,把无证、无标、未经检验的畜产品拒之门外。重点扶持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通过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食品标准准入,经营者协议准入,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对不合格食品或违法经营者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对食品及其经营者在流通领域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是大势所趋,是各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是倡导绿色安全消费的需要。建立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畜牧业的必然要求。

2、##具有生产AA级绿色畜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地处北亚热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热及生物资源丰富,水、空气、土壤受污染程度轻,有生产绿色无公害畜产品良好的产地环境。20xx年,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畜牧课题组科技人员通过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及土壤环境的监测分析,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AA级绿色畜产品环境质量标准。

3、把##建设成无公害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有便捷的交通。西康、襄渝、阳安铁路在我市交汇,随着西安到重庆、##到武汉铁路复线建设以及西康高速公路的建设。##融入了西安的“半日经济区”。两市在加强中医药研发合作,做大医药产业;搞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有了实质的合作。我市的生猪生产不再是以饲料粮自给自足的生产条件,而是融入全省、全国的畜牧业大环境中,充分发挥我市的自然环境及人力优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规模养猪,把我市建设成无公害优质猪肉生产基地。

二、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引进示范获得成功

20xx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月河流域启动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项目实施4年来,该区域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示范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大批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养猪场和养猪大户纷纷建立;三元杂交猪的繁育体系、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和无公害兽医防治体系初步形成。三元杂交模式的筛选和无公害饲料的研发已基本完成。到目前,共引进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等国外瘦肉型种猪930多头,建立良种繁育场4个,建设科技示范点20个,累计繁育种猪4800头,生产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32万头。占该区域生猪生产量的37.7。在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方面,先后完成了绿色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三元杂产观众型猪杂交模式的选择、绿色无公害饲料配方筛选、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规程和无公害生猪兽医卫生防疫制度的制定。通过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月河流域的养猪规模和养猪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三元杂交猪的瘦肉率已达到62.4;三元杂交商品猪90公斤出栏时间缩短到142.6天;三元杂交肥育猪每公斤增重的饲料消耗已降到2.86公斤。为全市大力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20xx年以来,畜牧课题组共建示范点12个。在示范的建设上,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抓精品示范点”的基本思路。对石泉万头猪场、汉阴望山梁种猪场、汉滨恒桥良种猪场、汉阴浦溪三堰村等示范点,为月河流域畜牧科技重点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的建设,一方面为三 元杂交猪繁育系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示范点的建设为三元杂交猪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2、三元杂交猪示范基地建设起步良好。目前,石泉、汉阴、汉滨区分别建设三元杂交猪示范基地一个。石泉池河镇成为月河流域畜牧科技重点示范带最大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其中石泉农科园万头猪场每年向该基地提供三元杂交仔猪8000多头,发展养猪大户50多户。汉阴县三堰村发展养猪大户98户,年出栏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1500多头,每头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新增纯收入246元,比一般商品猪多收入126元。以此计算,仅在月河流域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每年群众多增收384万元,四年累计增收1536万元。

3、试验示范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几年来,先后进行了无公害饲料配方的筛选、三元杂交猪最佳杂交组合的试验、三元杂交猪的肥育及优良屠宰试验等20多个试验研究。取得省级科研成果一项,市级科研成果三项。特别是三元杂交猪最佳杂交组合的试验、无公害饲料添加剂的试验及猪种的引进,为##市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科技推广与服务初见成效。几年来,科技推广与服以规范饲养技术为核心,围绕三元杂交猪的生产,先后制定了“绿色猪饲养管理规范”、“饲料与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疫病防治与兽药使用规范”、“养猪场卫生与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在示范点、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共印刷技术手册5000余册,技术资料20xx0多份,举办各种技术培训250场次,受训人数15000多人,深入养殖户现场解决问题240多场次。

5、产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绩。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养猪协会3个,以“公司 农户”为基本模式的畜牧产业化正式形成。目前,以石泉农科园万头猪场为核心,众多农户参与的“养猪合作社”,以汉滨区恒桥良种猪场为龙头的“大户带一般农户”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这些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农户按照要求组织生产,这种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的技术问题、产品销售问题。如石泉农科园万头猪场与40多家农户形成养猪合作社,猪场为农户提供猪苗、饲养技术、饲料、防疫及产品销售服务(即五统一),农户按公司要求组织生产,对于“合作社”产生的利润农户参与第二次分配,这样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合作社发展养猪的积极性。

三、选准发展三元杂交猪的着力点

1、完善三元杂交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以月河流域为中心,建立完善三元杂交猪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各县区要以企业为龙头,建立和完善三元杂交瘦肉型良种猪繁育推广中心。全市引进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原种猪800头,其中母猪600头,年供种能力达到8000头以上。二是各县区以养猪企业为核心,以存栏100—200头基础母猪为一个单元,建立二元杂交母猪扩繁网。全市每年向社会提供“三元杂交母猪”10万头。三是以养殖专业户为基础,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使三元杂交商品仔猪的年生产量达到200万头以上。

2、培育三元杂交猪饲养大户和专业村。重点发展一批年出栏量100—1000头的养猪大户和出栏5000头以上商品猪的养猪专业村。到20xx年,通过集约化生产的瘦肉型商品猪达到瘦肉型猪出栏总量的80以上,在养殖小区和专业化的养猪场,实行“六统一”的标准化饲养方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使分散的家庭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从而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大力扶持和发展肉食品加工企业。以##市东方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联合市内外屠宰加工企业,组建大型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引进现代化的冷鲜肉加工技术和设备。以冷鲜分割肉加工为主打造产品品牌,大力发展以冷鲜肉分割配送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创建无公害的猪肉品牌,用品牌抢占西安、重庆、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市场(特别是大型超市)。

4、全面推广生猪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广生猪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高肉食品的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生猪标准化生产,就是对生猪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约束。按标准要求建场、饲养、防疫、用药、排污等,规范各环节操作。以有效的控制猪产品的卫生质量,确保食用安全。

5、建立健全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和监督体系。无公害兽医卫生防治体系要贯彻“以防为主”的原则,要重视法规建设,严于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使用品种、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同时,要制定和落实生猪免疫程序,指导养猪企业搞好猪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利用。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和监测网络建设要成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人和专用设备,负责全市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监督管理工作。并且要以饲料、兽药和生态环境检测入手,充实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尽快形成网络。

6、搞好饲养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生产其关键技术是提高猪肉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业链。围绕关键技术要研究和推广一批先进、实用并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成套实用技术。目前,在我市已经成熟,且急需推广的实用技术有:①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技术。②生猪无公害饲养管理技术。③无公害饲料生产技术。④无公害兽医卫生防治技术。⑤养猪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7、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联姻。以生产、加工利益的联结为核心,调动加工销售企业,技术推广部门及生产者的积极性。加快产、供、销、加工与技术推广一体化的进程,大力推进“公司 农户(场)”的经营模式,采取有效组织形式,协调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契约、股份合作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生猪产业化的经营机制的创新,稳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把养猪业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8、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优惠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证。在制定养猪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下,一方面要积极完善已有的政策,如土地使用政策。另一方面,根据养猪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台新的养猪业发展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市、县两级养猪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良种建设、防疫网络体系建设以及无公害畜产品的监测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三是制定出台奖励政策,从畜产品企业上缴所得税中,每年拿出10返还该企业,市县区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对养猪企业农户和乡镇发展养猪业的奖励。四是制定出台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按照身份不变、工资待遇不变、正常晋级不变,创收归自己的原则,大力支持和鼓励畜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到养猪生产的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科技服务,创办、领办养猪实体和龙头企业,发挥科技人员应有的作用。

9、加强领导,整体推进。市上要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和协调资金、计划和人员。特别是要组织畜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畜牧科技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的科技人员合力攻关,搞好无公害生猪饲养关键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组装配套与试验,技术示范和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组织肉食品加工企业、研究单位技术推广单位开展协作,建立提升畜产品竞争能力的示范区,形成示范区内关键技术攻关点,组装技术示范片,成套技术推广面相结合的梯度推进的实施层次。

四、几点建议

从目前养猪业发展的趋势看,建立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是实施国家食品准入制度,适应市场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时,我市具有建立无公害优质生猪生产基地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条件。因此建议:

1、把建立“##市200万头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论证、立项,并对外招商。

2、成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本项目的实施。

3、组织有关部门尽快完成我市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环境认定申报工作,尽早取得省上的认定,并积极做好产品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

4、出台我市发展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实施意见,制定养猪业发展规划。

5、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优先把月河流域建成我市生猪三元杂交商品基地。

专业养猪技术篇(10)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应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学校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深入养殖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意义,确定职业岗位中应具有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从而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其归类为8个行动领域、22个学习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综合素质课、技能平台课、技术课和拓展课。其中,猪病防治是技术课的核心学习领域之一,是由动物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外产科学和中毒学等传统学科有关猪疾病部分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按照养猪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学生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如猪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等职业岗位能力,为我国养猪业保驾护航。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种规模猪场、动物医院和兽药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猪病防治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猪病防治课程学科体系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深入养猪企业,对岗位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由养猪企业的猪病专家、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研讨,最后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按照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根据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关健技术和综合技能,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5个项目(猪场预防保健技术、哺乳仔猪疾病防控技术、保育猪疾病防控技术、育肥猪疾病防控技术、种猪生产疾病防控技术)和14个能力目标。

第三,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将猪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四,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猪病防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实训场所,如猪病诊疗实训室、动物医院、校内实习猪场和校外养猪企业等场所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一,猪病诊疗实训室,包括猪病诊断室和猪病治疗室。猪病诊疗实训室内病理标本充足,诊断仪器先进、治疗设施完善,能完成常见病毒性、细菌性等猪病的实验诊断,能满足猪病防治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还对校外养猪企业开展常见猪病病原的检测与诊断。

第二,动物医院为周边养殖场开展常见猪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业务,并充分利用门诊猪病病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猪病的诊断、检测和治疗等知识技能提供了与兽医诊疗机构一样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校内实习猪场为猪病防治课程的猪场消毒、猪疫苗免疫接种、猪药物保健预防及驱虫实训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实习情景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校外养猪企业,即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养猪企业基本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先后与广西畜牧研究所猪场等10多个养猪场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协议规定学生在猪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猪场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可以将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服务于养猪企业的同时,学生的猪病防治技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猪病防治课程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它是指在猪病防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包括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典型的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病例情境中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诊查思路和防治措施,最后,教师进行常规讲解。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就是在一个猪病讲授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猪病临床案例,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得出初步 诊断结论,分析诊断依据以及所须的进一步检查,然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是现场病例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动物医院或猪病诊疗实训室接诊病例,根椐临诊情况把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对病例展开讨论,并针对疾病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理变化、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现场病例教学的主角。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平时拍摄的猪病症状和病变彩色图片、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成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加强学生对猪病症状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信息量,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

(五)完善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

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也是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前,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即考勤占10%、实验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这种课程成绩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猪病防治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猪病诊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40%,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学习过程考核占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病例分析报告;职业能力考核占30%,这项考核根据现场教学过程、实验实习操作过程和猪病例诊疗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实践证明,新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

由以上对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可知,课程改革后,在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课程教学资源更充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对学生考核方法更趋合理化。课程改革主持人主编并出版了《中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习题集》,发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猪病防治”教学中的应用》等3篇论文。

第二,课程改革制订的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等在畜牧兽医专业试验班学生中试用,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猪病防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93.2%。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猪病诊断和防治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参加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达95.2%,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第三,猪病防治的课程改革后,最终集成了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习题集、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创建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其教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同类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猪病防治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环境的创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猪病防治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紧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滞后等问题都有待今后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专业养猪技术篇(11)

乔叶青同志,1982年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农闲时搞家庭养殖,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技术,经济效益一直不高。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为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学习并掌握一门实用技术,靠技术养家、靠技术书写人生。1988年农广校招生,他就到郯城县农广校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山东省农广校畜牧专业学员。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的各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市、县优秀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乔叶青利用学到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结合畜禽养殖经验,学用结合,大胆实践。自家养的猪、鸡等畜禽就成了他的实验品,畜禽常见病他就试着给治疗,积累了许多临床诊断、治疗知识。由于科学养殖,家里的养殖效益大幅度地增长,他在村民眼中成了“小能人”。

慢慢地,乡亲们喂养的畜禽出现一些常见病,就找乔叶青给诊治,向他学习科学养殖技巧,他也乐意帮忙。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乡亲们找他给畜禽看病的多了,向他请教科学喂养经验的人也多了,他为乡亲们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向周围村庄发展。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红花乡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89年,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他聘请到乡兽医站工作,任“农民技术员”,负责全乡的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当时针对生猪品种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的局面,他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改良畜禽品种的建议。他自己率先购买了杜洛克、汉普夏、丹麦新长白等优良种公猪,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全乡1000多头母猪进行杂交改良,同时淘汰劣种公猪20多头,使全乡生猪改良覆盖面达到90%以上,生猪商品瘦肉率由原来的38%上升到55%以上,当年出栏生猪2万多头,仅此一项,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由他推广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全省引起了轰动,很多市、县派人来学习取经,他的工作方法在全县各乡镇普遍推广。他推广的技术带动了全县养猪业的蓬勃发展,使郯城县的商品瘦肉猪存栏和出栏大幅度地提高,猪肉品质也得到了改善,郯城县被命名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县”。由于他的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被郯城县有关部门批准为“农转非”,从此,成了一名合同制干部。他靠勤学不辍、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和优质服务,改变了人生,得以在畜牧推广这广阔的空间里施展才华,实现梦想,书写美丽人生。

二、推广配合饲料,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养殖效益

乔叶青同志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2001年又通过成人高考,参加了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大专班的函授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2004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酷爱学习,不断自我充电和积累临床经验,逐渐成为兽医站的技术骨干。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畜禽的各种配合饲料相继上市。为了增强养殖户的思想认识和科技意识,把先进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他积极投入到畜禽配合饲料的推广中去。利用给畜禽防疫、去势、诊治疾病等工作机会,大力宣传配合饲料的优点,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利用自己的饲喂经验,现身说法,加快了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从1988年到现在,推广各种配合饲料每年不低于1000吨,帮助农民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收入。在推广配合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推广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此,他主动向站长申请,义务承担了十四个村的畜牧生产技术顾问,承包了这些村的仔猪、防疫、猪病防治工作。在承包过程中,他以推广配合饲料和改善畜禽品种结构为突破口,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努力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和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在改良畜禽品种和科技示范上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树立了良好的技术威信,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在承包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他还创办了畜牧技术推广服务部,开通了热线电话,有效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开拓创新,开展好科技示范,做一名优秀的新型农民培训辅导员

2007年,郯城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乔叶青被推荐选聘为畜牧专业辅导员。为了当好辅导员,他认真填写示范户登记表,无论工作多忙,他都按时参加县项目办组织的科技培训。学习后,及时将县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办公室发的明白纸、培训教材和科技光盘送到示范户手中,还经常组织农民和示范户们学习讨论。对农民不明白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和指导。并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进行防疫、诊治、推广、配送饲料等活动,指导示范户科学养殖。

为了做好科技示范,带领当地农民养殖致富,走科学养殖、标准化养殖的新路子,2007年10月,乔叶青同志广筹资金,多方协调,投资23万元,兴建占地2.5亩的生态环保(发酵床)养猪场一处。目前,建成发酵床面积210平方米,存栏无公害生猪120头,全部按标准化养殖模式。现已出栏生猪65头,纯赢利3.6万元,预计年底可出栏肥猪500头。由于这项技术省工、省时、省料、节水,又能提高猪的抵抗力和猪肉品质,真正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得到专家的肯定,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定购生猪的客户和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乔叶青通过开拓创新,建立生态养殖场,旨在做好科技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农民和养殖示范户从传统养殖向生态环保养殖转变,促进农民科学养殖,共同致富。目前,在他的指导下,发展规模畜牧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养殖场30多个。他正准备筹建生猪人工授精站,争取2008年底实现人工授精率70%以上,三元优质猪90%以上。以发展健康畜牧业为目标,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结构合理化、防疫现代化”五化建设,促进全乡的畜牧养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