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品质量认证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0:28

产品质量认证

产品质量认证篇(1)

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

乙方: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关规定,_________(甲方)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乙方)申请对其生产的产品按有关产品认证的规则程序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一、实施产品认证范围及依据的标准

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的范围为_________,开展认证所依据的标准及技术要求为_________。

二、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的基本程序

1.认证申请和受理;

2.抽样检测;

3.现场检查;

4.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

5.获得认证后的监督。

三、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始终遵守认证计划安排的有关规定;

(2)为进行评介做出必要的安排,包括审查文件,进入所有的区域查阅所有的记录(包括内部审核报告)和评价所需人员(例如检验、检查、评定、监督)和解决投诉的有关规定;

(3)仅允许在获准认证的产品或包装上使用认证标志;

(4)在使用产品认证结果时,不得损害乙方的声誉,不得做出使乙方认为可能误导或未经授权的声明;

(5)当证书被暂停或撤销时,应立即停止涉及认证内容的广告,并按乙方要求交回所有认证文件和标志;

(6)认证仅用于表明获准认证的产品符合特定标准;

(7)确保不采用误导的方式使用或部分使用认证证书和报告;

(8)在传播媒体中,对产品认证内容的引用应符合乙方的要求;

(9)按时付清认证的有关费用。

2.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按照标准和有关认证程序的要求,客观、公正地为甲方申请的产品提供认证服务;

(2)按照认证活动计划,在收到甲方支付的认证费用后,立即进行各阶段的认证工作并保证工作的质量;

(3)在认证的各个阶段,乙方向甲方提出的要求,内容应明确、具体,不应使甲方产品理解上的歧义;

(4)保守甲方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秘密等知识产权,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

四、费用

1.乙方按有关认证收费标准和甲方实际申请产品认证时发生的项目收取认证费用。

2.甲方应交纳的认证费用。

合同金额为:_________

具体收费项目以本中心报价单(编号:_________)为准。

3.在认证过程中,如发生再检测或现场再检查时,甲方应按有关规定交纳相应的再检测或再检查费。

4.监督检查和管理年金费用,甲方应在每年的监督检查之前向乙方支付。

5.乙方认证某一阶段活动正常开始之后,若甲方提出活动中止,乙方不退回该阶段费用。

6.认证人员为履行本合同到甲方所在地的差旅费及食宿费由甲方承担。

产品质量认证篇(2)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97-02

随着冷链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质量控制技术在我国也有应用,如HACCP质量控制体系1的应用,SQF2000认证体系2的应用等,但是对于这些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情况很不乐观,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仅仅做出相关的质量控制文件,而不进行具体实施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时,由于具体实施质量控制的人员素质有差异,导致质量控制体系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的认证开展的非常顺利,对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也有相关的认证标志和认证标准,但是,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相关产品还没有针对温度控制的认证,因此构建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重要性

(一)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冷链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使得消费者在超市选购商品的时候可以有标志可依,简化商品的选购过程,消费者买得放心,商品销售速度更快。认证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在农产品质量、冷链过程控制管理、销售过程等方面都采取更加严格的标准,保证认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相应的,对于冷链仓储和运输企业的相关设施设备、温度控制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产品,从企业开始,因此,对于冷链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约束可以有效的保证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安全优质冷链农产品市场发育

通过实施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认证农产品价格进行市场调节,有利于优质优价的价格机制的形成,也有利于安全优质冷链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不仅仅是一个质量认证问题,更重要的,认证是一个品牌,通过认证标志,可以有效地树立认证在消费心目中的品牌,从而淡化农产品品牌之间的差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差异。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购买冷链安全认证的农产品,没有通过认证的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逐步退出市场,从而形成一个有安全质量保证的农产品冷链流通市场,从根本上保证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三)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冷链管理与服务能力

要对冷链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认证,就要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质量安全认证规则。该规则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本身、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以及相关的运输和仓储服务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都是一种考验。也就是说,如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达不到相关的标准,那么就不能获得认证。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面对认证要求,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提高农产品收购质量、加工包装质量、仓储和运输质量、销售质量以及相关的服务质量,才能有机会贴上认证标志,更好的参加冷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二、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指导原则

第一,一致性原则。即与目前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冷链温度控制标准相一致。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应与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如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相一致,针对产品本身质量的认证应采用以上认证的标准。针对冷链过程的保证,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个国标的冷链过程温度控制标准或相关认证,因此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需要针对冷链运输、仓储和冷加工等环节做出相关的规定,一旦国家出台了冷链物流温度控制标准,则应与该标准保持一致。

产品质量认证篇(3)

一、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县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开辟思路,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位居全省前列。截止20xx年11月,我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个、产地面积7.91万公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品22个,其中粮油产品2个,茶叶5个,蔬菜4个,水果5个,畜禽产品5个,其它1个;绿色食品企业5家,产品5个,产量26896吨;有机食品企业8家,均为茶叶企业,产品19个,产量813.5吨。

二、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益增强,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是认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所占比例极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市场流通体系和优质优价竞争机制发育相对滞后,品牌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实现,影响着开发效益;三是认证产品保障体系不完善,个别生产企业仅仅是通过认证了事,求得一个“绿色”或“有机”卖点,认证后的管理、企业自律行为、规范用标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对认证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四是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

三、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对策

(一)、围绕中心工作,做到“四个结合”

1、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要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优粮工程”建设,积极组织规模开发,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产品认证步伐,扩大总量规模。

2、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代表了农业企业的最高水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代表了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认证农产品品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促进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

3、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要通过宣传和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育认证农产品消费市场,做好厂商合作、产销衔接,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调动农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4、与农产品出口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个有力手段。要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开展国际认证合作,突破贸易技术壁垒,在促进农产品出口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整体推进

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是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地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将其纳入我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制定长期稳定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开发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股份制联合体和专业协会等,增加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借鉴江苏、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的先进经验,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机制,加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设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证认定、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宣传培训等工作,对于获得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业务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借助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倡导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技术培训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从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主管部门、生产者、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检测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懂生产、善经营、会 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五)、明确工作重点,提高认证水平

产品质量认证篇(4)

记者: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农产品种植、研发、加工和国内外贸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冷冻果蔬业务已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众多世界著名食品企业和连锁超市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和技术合作关系。请您简单谈谈公司取得了哪些成果?

康定良: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已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2009年起,公司在余杭高新农业园区投资建立了“新迪产业化园”,并先后组建了新迪嘉禾食品、新迪稼园农业等公司,其中嘉禾食品占地135.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冷冻保鲜果蔬、冷冻面团,经营冷藏物流业务:稼园农业占地550亩,主要从事有机蔬菜栽培、育种、育苗等现代设施农业。

新迪公司依托多年的外贸营销优势,以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为先导,以发展国内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依靠科技提升加工能力,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已经成功地从家外贸流通公司转型为贸工农“321”

体的产业化农业企业。

记者:绿色安全的产品与企业严格的质量检测系统息息相关,请问贵公司目前拥有哪些检测手段,公司的品质管理又通过了哪些品质认证保证?

康定良:公司建设了先进的企业技术中心,包含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其中检测中心以建设部级重点实验室为目标,新的检测中心划分为微生物实验室、理化实验室、仪器分析室和感官室。配备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步入式恒温恒湿试验室、生物安全柜等先进设备,对原辅料、半成品、成品进行监测。

公司品质管理由标准化部、督查部和检测中心等部门进行组织保证,实行严格的生产QC考核、品质管理点检、QAP责任等制度保证,并且在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建设上,公司先后通过了lSO9001:2000、HACCP和KOSHER、A旧、BRC等系列标准认证和客户认证。

记者:据了解,贵公司将与国际知名的第三方认证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在ISO 9000和lSO 22000,BRC的测试认证方面进行合作,请问Intertek天祥集团将为贵公司提供哪些服务,公司为什么会选择Intertek天祥集团作为认证的合作伙伴?

康定良:我们选择Intertek天祥集团作为认证检测的合作伙伴,首先是Intertek天祥集团具有良好口碑的国际知名的第三方认证及检测机构,其客户包括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和跨国公司,以及多个国家政府机构。

其次,他们有良好的服务能力,并深得客户信赖,不仅能为我们提品测试、检验和认证服务,还可以在生产和物流环节帮助我们改善流程、提高效率,跨越市场障碍、降低风险。我们对本次合作的顺利进行充满信心,并期待今后能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记者:Intertek天祥集团将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协助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完成ISO 9000和lSO 22000,以及BRC的测试认证服务?

张婷婷:Inte rtek天祥集团是全球领先的质量和安全服务机构,我们的宗旨是帮助国内食品企业、食品品牌及零售商了解并完成国际市场标准、质量监督及商品监测体系的认证和检测工作,以便使客户率先赢得国外市场商机。

Intertek网络遍布全球,在100个国家拥有1000家实验室和办事处,员工人数超过3000。人,凭借国际化的专业技术和和资源,为客户提供本土地化服务,Intertek的FSSC 22000、ISO 9001、ISO22000、BRC等证书都获得了国际认证。2011年,Intertek天祥集团食农部已经为国内企业发出近千张lS。9001、ISO 22000、BRC等证书,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公正的服务态度,Intertek将会根据客户的产品特性给予标准实施的指导,使ISO 22000和ISO 9000体系在产品质量和安全上有切实的帮助。Intertek致力于给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并与客户起成长。

记者: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还有意向与Intertek天祥集团在HACCP和BRC培训方面进行合作,请问Intertek天祥集团对此又是如何规划的7准备怎样协助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及其他参与培训的企业更好地吸收和理解HACCP和BRC的培训内容?

张婷婷:Intertek的培训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本次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培训,Intertek天祥集团会针对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产品特性、工厂软硬件等情况制定适合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培训课件,使培训达到最好的效果。

Intertek在培训方式上也有多种选择,例如现场培训、网络同步,以及近期将推出的视频培训。视频培训将打破以往培训会的传统模式,在现场培训及网络同步培训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多方位的培训服务,有效解决传统培训会受限于时问及空间的弊端,使客户能够自由选择培训时间、地点。不仅如此,Intertek的所有培训课程都是由Intertek的资深审核讲师授课,保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通俗易懂的培训课程,希望本次Intertek与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培训能够合作愉快。

记者:通过本次合作,您认为对于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康定良:我们相信通过与Intertek天祥集团的合作我们新迪食品集团的发展将具有更坚实的质量保证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可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给消费者。我们也将以人类健康为己任,引领冷冻食品新消费,向国际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发展方向去发展。围绕冷链产业,发展基地、加工。物流等产业,努力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冷冻果蔬供应商和全国领先的冷冻烘焙制造商,并将企业打造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冷链产品企业。

记者:对于未来,双方还希望在哪些领域继续展开合作?

产品质量认证篇(5)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005-02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回归自然,消费无污染、安全放心的食品,是当前消费的潮流[1]。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并加强管理,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

1 宁国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现状

宁国市地理环境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全市2万hm2的山核桃生产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山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13个乡镇的茶叶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是“中国宁前胡之乡”、“中国元竹之乡”。宁国市具备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的基础以及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宁国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始于2000年,S后的10a间,宁国市的“三品”认证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59个、有机食品64个,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有山核桃系列产品、笋制品、茶叶、畜禽产品(土鸡及土鸡蛋),涵盖面较小,“菜篮子”、“米袋子”农产品认证为零,水果只有西瓜一个。2011―2015年是宁国市的“三品”认证工作的瓶颈期,在此期间新认证的“三品”微乎其微。同时,受大经济环境及政府扶持政策的影响,部分企业没有将已认证农产品进行续展认证,失去有效期,农业“三品”数量大幅减少。2016年,安徽省政府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纳入省民生工程范畴,对认证企业进行奖补,此举有效促进了宁国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18个,有机产品4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经认证的农产品主要有:山核桃系列产品、茶叶、畜禽产品、蔬菜、水果、大米、菜籽油、中药材等,认证产品占全部农产品的比例大大提高。

已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除无公害农产品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都能够按规定使用标志,产品的市场抽检合格率达100%。

2 影响宁国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的因素

2.1 扶持政策力度不大 “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需要申报主体交纳基地(产品)检测、标志使用等费用。认证一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约需2万元费用,认证一个无公害农产品约需1万元费用,有机食品一年一度换证费用1万元,绿色食品每年年检费用、3a换证费约需1万元。宁国市政府曾出台政策对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进行奖励,2005年出台政策“对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给予2、4万元的奖励”;“对龙头企业生产的山核桃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一次性奖励4、10万元”,期间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大幅增加。2010年以后,奖励扶持政策调整为“对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仅给予1万元的奖励”,奖励措施大大减弱。一直以来,宁国市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没有任何奖励扶持政策,这也是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滞后的主要原因。

2.2 经营主体规模小,产业带动力不够 目前,多数“三品一标”申报主体经营规模较小,农业标准化程度低,甚至有些还停留在小作坊的生产状态,不能够有效带动产业的发展。由于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民为主,受自身文化水平、年龄偏大等因素影响,不利于“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导致农产品质量标准不高,获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不强,不利于“三品一标”产业的整合和优势品牌的形成[2]。

2.3 品牌公信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品一标”农产品是经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认证,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但宁国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品牌公信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一是没有明显体现出优质优价。如:某蔬菜合作社经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与普通蔬菜一样进入批发市场,卖的是同样的批发价。二是品牌知晓度低。如:消费者都知道詹氏山核桃,却不知道詹氏山核桃是经过认证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知道慧明家庭农场、宁一果园是休闲采摘的好去处,却不知道其水果(葡萄)是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

2.4 证后监管相对薄弱 目前,大部分获证企业,包括政府部门都存在重认证、轻监管的现象。部分企业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只是为了申领补助或者申报项目[3],而政府部门只是把认证作为完成上级部门年终考核任务,忽视了认证后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这也是导致“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监管力量薄弱、体系不健全,也导致了监管滞后。

3 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宣传 一方面加强面向消费者的宣传,让消费者了解什么是“三品一标”农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能满足消费者什么程度的消费需求及如何辨别“三品一标”农产品,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知晓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宣传,让经营主体了解进行“三品一标”认证能够带来的最大利益。同时,让经营主体明白进行“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潮流。并加强对领导和决策者的宣传,让其认识到“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发展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完善扶持政策 借省政府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范畴之东风,进一步完善宁国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加大对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经营主体奖补的政策力度,特别要提高对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经营主体的奖励倾斜,建立和加强对已认证农产品进行续展认证的监督考核机制。积极组织“三品一标”农产品参加农交会、绿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3],并对参加活动取得良好业绩的主体进行再次奖励。整合资源和资金,扶持经营主体,形成产业化经营,带动产业发展,增强主体抗市场风险能力。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实行入市免检,并随着认证工作的推进,逐步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3]。特别是进入市场的“菜篮子”、“米袋子”产品必须进行无公害认证,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3.4 加强品牌建设 经营主体在进行宣传时要把经过认证的农产品与企业品牌结合起来,让消费者在全面了解某个企业时同时知晓其农产品是“三品一标”产品,使“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知晓度全面提升,达到中国驰名商标的知晓度。同时,在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设置“三品一标”农产品专柜。

3.5 加强监管 一是充分发挥经营主体内检员的作用,做好生产记录,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二是将“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抽检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实现“三品一标”质量抽检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黄榜”制度,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予以曝光和打击。三是结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配齐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健全“农安”快检体系,确实落实监管责任。

3.6 整合项目资源,推进基地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的肥料化利用,减轻化学物质和废弃物对水体、农田(土地)的污染[4];结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的实施,倡导绿肥种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质量。二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近年来,宁国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g应用日臻成熟,得到大面积推广,先后建立了66.67hm2的茶叶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200hm2的水稻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同时,绿色防控技术在蔬菜、水果、中药材的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应用杀虫灯诱杀、性信息素诱杀、色板诱杀、生物药剂防治技术及生态控害等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三是综合利用沼渣、沼液,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基地环境优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朝红,张秀萍,虞洋.勉县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及证后监管工作探讨[J].基层农技推广,2017(3):104-106.

[2]尚健.宣城市“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5(6):8,50.

产品质量认证篇(6)

通过第三方来对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体系、技术规范等进行认证,使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尤其是对外合作中,是否通过第三方认证常被作为评价产品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陈琼:保健食品行业的认证类别相对较多,目前仙乐制药通过的认证主要有8种保健食品GMP认证ISO9001:2008认证、NPA(美国天然产品协会)cGMP认证、BRC(英国零售商协会)A级认证、欧盟动物源性产品注册、sMETA认证、Qs认证和药品GMP认证。

陈琼:仙乐制药现已通过的政府行政许可认证包括:保健食品GMP认证,QS认证和药品GMP认证。保健食品GMP认证,核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保健食品厂房与设施的符合性,员工的生产操作规范,以及原料的采购控制、成品的贮存与运输,品质管理等相关操作规范的落实情况。

QS认证是自2001年起,我国开始强制实施的普通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该项认证主要考察内容包括3个方面的强制要求, 是必须具备能够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的食品生产条件,二是企业生产的食品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三是检验合格的食品要加贴或加印QS标志。

由于仙乐制药本身是一家医药企业,因此也必须通过药品GMP认证。药品GMP是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面、强制性认证。我国目前执行的药品GMP规范,核查内容包括机构与人员、厂房与设施的建设质量管理、产品销售与收回等。

陈琼:仙乐制药的 些产品认证紧跟国际发展步伐,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例如:NPA(美国天然产品协会)的膳食补充剂cGMP认证,相对保健食品GMP而言,其重点关注软件方面的控制,其对于准备拓展美国市场的天然产品原料提供商或成品供应商来说,含金量非常高。

其次,IS09001:2008认证属于IS08000族中的一类,ISO9000族是一套专业的标准,描述了质量体系包括的要素,为质量管理提供指南和为质量保证提供通用的质量要求。lS09001:2008的新标准于2008年正式,作用在于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组织声誉、增强组织竞争力、扩大销售并获得更大利润。其主要考察内容涵盖了所有与服务质量。客户体验相关的方面,其重点是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方面进行核查。

另外,BRC(英国零售商协会)认证由于得到了欧洲食品零售商的广泛认可,因此被许多欧洲食品零售商和采购集团用来作为对供应商实施准八的一道门槛。如果通过BRC认证,也就成了食品生产商们把产品销入欧洲市场的 个重要条件。通过该认证,不但可以帮助企业的产品顺利进入英国、德国及法国市场,而且有利于与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在客户心目中的信誉度。与此同时,通过有效控制内部操作流程,也将企业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了最低。欧盟动物源性产品注册保证了动物源性产品(如鱼油软胶囊、鳕鱼肝油软胶囊),能严格按照欧盟法规组织生产加工。仙乐制药通过此认证,意味着有关动物源性产品能顺利出口欧盟,从而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产品质量认证篇(7)

中图分类号:TM6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49-01

通过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认证检查,有利于提高企业药品生产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能够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生产管理人员,促使其改变传统的药品生产的管理观念和方式。尽管企业通过了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现场认证检查工作,但是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需要保持这种认证检查状态,这样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药品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制药企业的蓬勃发展。

一、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

1、加深对GMP内涵的理解培训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为GMP,药品生产企业实行GMP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避免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交叉污染、混淆以及降低各种差错的发生,从而使企业生产出的药品能够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例如空气净化系统、制药用水设备和生产设备的选用、操作方法、清洁方法以及对设备的维护保养环节都是不允许对药品产生污染的;物料、中间产品、成品定置管理;各种明确的物料和生产状态标识;严格监督复核各生产工序的生产操作过程和中间产品、成品检验;各生产工序物料平衡以及各工序清场效果,都是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发生混淆、污染和差错的重要管理环节。GMP是由在整个药品生命周期内影响药品质量的每个环节共同组成的一个庞大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了更好的理解、执行就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因此,企业需要定期开展有效的药品质量培训工作,对每一位生产操作人员、生产管理人员都要进行系统、全面、有效的培训工作、增加员工质量意识、熟练规范化操作、对自己操作岗位的每一个关键控制点都要烂熟于心,从而能够在药品生产的最基本环节如:各岗位物料、中间产品的收发、生产、转出等相关环节提供最基础的质量保证。

2、针对问题进行重点培训

对于认识不深刻、检查发现问题比较多以及曾经出现过质量事故的生产环节,要进行专门、专项的重点培训,要结合事例加深对GMP相关条款的理解。

3、对新进、转岗员工的培训

对于刚来到企业的新员工、企业内部岗位转换人员也需要进行重点培训工作,主要的培训方向是员工原有岗位与新岗位工作内容转变方向。如果员工之前从事的工作就是制药或者是企业内部员工的岗位转换,需要进行的培训内容与现在所从事的岗位相关即可,如果是新来到企业的员工则需要进行企业管理制度、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标准化操作程序等涵盖企业质量管理全方位的岗位培训工作,更有利于员工在新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规范药品生产验证工作

从2010年起施行的新版GMP,强调对验证文件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在日常生产中,验证和再验证工作是需要有总体计划的,工艺验证、公用设施和系统、设备和清洁的验证等各项验证工作也需要按计划认真的开展实施。如果拟要进行生产设备、生产操作过程、工艺参数等发生改变,与以往不同的是要启用变更程序,在变更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对变更产生的质量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要具有相关的验证数据作为保证,随意的变更活动是遭到禁止的。

三、重视原辅料、包装材料的管理

1、保持来源相对稳定

原辅料、包装材料的来源应保持相对稳定,才能最大程度地在药品生产的源头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如中药的产地不相对稳定,则其药材有效成分及含量可能会有较大的区别,从而导致同一提取工艺、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浸膏出膏率及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又如,以淀粉制浆作黏合剂,由于不同淀粉生产厂家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不同,致使淀粉糊的黏性也可能不同,在制粒过程中就可能出现颗粒松软或过硬现象,导致无法压制出符合要求的中间产品。

2、主要原辅料变更应进行工艺验证

变更主要原辅料的来源可能会使产品的生产工艺出现问题,也有可能会对成品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引起产品不同程度的波动。所以在变更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原辅料的变更产生的影响进行质量风险评估,而后对产品进行工艺验证,使变更对产品质量影响的风险最小化。应该分步进行产品的变更工作,首先可以小试,接着中试,最后再进行产品的正常批量生产。在产品验证、评估合格后,需要及时的将验证数据制成工艺文件,然后向相关部门发放。

3、建立与供应商的联系

当所供物料出现质量问题时,应及时向供应商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查处并制订防范措施;当供应商生产条件、质量标准以及其他条件发生变更时,应及时获取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每年的1月份对供应商上一年的供货质量进行统计,内容包括产品名称、供货批次、数量、交货时间准确度、检验合格率、质量差错情况、售后服务等。

四、完善生产现场管理

1、完善生产管理文件

企业在GMP改造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或人手紧张等原因,可能会使文件编写欠周详,且企业的生产经营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对于没有完善的制度、程序,要及时完善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适应GMP管理动态发展的要求。

2、严格执行文件

企业在GMP认证时都制订有完善的管理文件,但一些企业通过GMP认证后,便将其束之高阁,一线员工甚至根本看不到,自然就难以贯彻执行了。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对于违反文件规定的员工视情况进行批评、惩处。

3、控制污染与混淆

车间质量管理人员要加强日常生产操作过程中的检查、监督、指导工作,内容包括批生产结束时的批清场和更换品种的彻清场,生产开工前的检查确认;同一生产操作间不同生产线之间是否有防止混淆的措施;操作间、设备、容器、物料均有明显状态标志;生产过程中是否有防止粉尘产生和扩散的措施;现场是否有该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等。

五、认真做好自检工作

每年应进行2-3次自检,2次自检时间间隔不得超过6个月。在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及时调整或增加自检频次:公司组织机构、产品剂型、生产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等发生重大变化时;有重大质量事故发生、出现严重的质量投诉或受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警告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其要求发生变更时;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程序进行了重大修改时;即将接受上级部门GMP检查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利于提高药品生产管理的水平。因此,需要企业加强重视、加强管理,保证企业在认证后仍持续保持认证状态,并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提高我国药品生产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行GMP认证制度,能够进一步调动药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加速GMP在我国规范化地实施,加速摆脱我国制药业低水平生产的现状;实施GMP认证制度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能为药品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通过实施GMP认证,可逐步淘汰一批不符合要求的药品生产企业,进而有效地调整药品生产企业总体结构;实施GMP认证,能够确保药品质量,有利于国民的身体健康。

产品质量认证篇(8)

“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

“三品一标”认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三品”是指经过专业部门认证的并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或加工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把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与管理措施贯穿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实现“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领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指从农业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国重要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三品一标”认证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普洱市“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对“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认识不到位,“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投入不足、消费者购买认证产品意识不足、对认证产品标志认识不足,致使通过认证农产品消费环节没有明显的竞争力,优质优价不能体现出来。同时认证程序相当复杂、各生产环节审查规范有序、证后监管严格,严重影响申报企业的积极性,甚至出现通过认证企业自动放弃“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标志使用资格,制约“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普洱市“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严格认证程序,严把认证准入关。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上,坚持“从严从紧,积极稳妥”的原则,严格按照程序规范申报,确保产品质量达标。对申报认证的龙头企业、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检查与指导,对申请单位法人资质条件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考察,做到认定一个产地、推动一片标准化生产,认证一个产品、确保产品的安全。

二.积极开展认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了确保我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稳步开展,市、县区各级政府建立激励机制,加大认证力度,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市上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合作社在农业项目申报、资金扶持、贴息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二是加大认证力度。以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特色,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培育地方名牌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认证范围、认证品种,不断提高“三品一标”占有率。

三.强化证后监管,确保认证产品质量。为了使农产品生产操作和质量安全达到“三品一标”规定的相应标准,真正发挥“三品一标”在过程控制、减量化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市县区农业部门对取得“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产品包装和标志使用等方面加强监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认证农产品年检制度和退出机制,保证合格率。

四、加大宣传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让广大消费者充分认识“三品一标”获证农产品的产品品质、质量安全保障,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在购买农产品时能够通过农产品认证标志选择认证产品,安全消费。为了增强全社会农产品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全市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一是展销推介,二是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电商平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管理办法和认证程序》,“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成效和典型经验等方面的宣传。

五.积极与当地各级领导的沟通交流,让领导充分认识“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当地领导对“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关心支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申报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标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健康、稳定发展。

六.加强认证工作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把好质量关,更好的为申报企业服务,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七.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M行土地资源等调整,进行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解决目前普洱市农产品小、零化生产模式,避免分散经营带来的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现象,使农产品生产安全、有序进行。带动农产品生产产业健康发展。

八.政府引导建立完善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基地管理质量关,基地对上市农产品进行检测,产品检测报告与产品随行,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实行基地与市场对接,市场对农产品进行严格审查并规范管理,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职责、赏罚分明,完善追溯制度。

九.加强证后监管,严格把握各生产环节质量关,确保“三品一标”品牌信誉及核心竞争力,维护好“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卢立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农业部关于推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03)

3.绿色食品检查员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的思考[J].王宗英,周大森.新农业.2016(01)

4.绿色生产视角下的“三品一标”发展研究[J].李庆江,廖超子,刘建华,高芳,雷秋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5)

5.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彭亚琼.现代经济信息.2012(03)

6.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的实践与探讨――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刘建军,徐勇,余建湘.湖南农业科 学.2013(04)

产品质量认证篇(9)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不协调发展导致自然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水产品赖以生存的环境(主要是土壤和水质)一旦遭受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将受到威胁。在渔业生产过程中,渔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导致水域环境恶化加剧,特别是一些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受利益驱动,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添加剂等,加之我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对渔药、饲料、添加剂等渔需物资监管缺位,无公害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健全等诸多因素,致使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堪忧。

1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进展情况

2003~2006年,全国认证产品3 156个,申报总产量已达240.43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7.09%;认定面积216.80万公顷,占养殖总面积(2005年)的28.73%。 短短几年时间,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从无到有,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稳步增长,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渔业大省产品认证占养殖总产量的30%,产地认定占养殖总面积的50%,浙江、江苏、广州、上海等省市产品认证占养殖总产量的50%,产地认定占养殖总面积的70%,而西部省份产品认证占养殖总产量的1%,个别省份产品认证还是空白,产地认定占养殖总面积的2%。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相对于养殖总产量和总面积来讲,差距不小,发展潜力很大。

1.2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机构和检测机构的布局

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不收费,属公益性质,推行的是“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制度,采取的是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产地认定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主要解决产地环境和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产品认证由农业部组织实施,主要解决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农业部专门成立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渔业产品认证分中心”,负责无公害渔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工作措施的督促落实。 除此之外,认证的其它相关支撑机构也不断完善,备案公告的产地环境检测机构191家,委托无公害渔业产品定点检测机构72家,渔业产品注册检查员503人。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水源丰富,渔业较发达,大部分省市渔业产品的认证工作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无公害渔业产品检测任务也由无公害渔业产品检测机构承担,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力度很大(由于财政盈余,企业申请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政府补贴50%~100%),从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到检测机构,工作关系顺畅,工作力度大;中西部地区常年干旱缺水,渔业发展滞后,部分省市的渔业产品的认证工作由综合性的农业认证管理机构负责,无公害渔业产品检测任务也由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承担,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力度很小(由于财政困难,企业申请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政府无力补贴),检测机构因资金短缺、仪器设备不全、技术力量不强,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这就导致了认证工作滞后。目前认证的相关支撑机构布局很不合理,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机构和检测机构初步设立,机构力量有待加强,工作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1.3加强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产品认证步伐

与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相关的标准78个,通用标准14个,养殖技术规范29个,产品标准35个。近年来,随着水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制作方式的不断改变,保健水产品、强化水产品、新资源水产品、转基因水产品等新技术带来新产品层出不穷,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许多标准虽几经制(修)订和完善,但远远不能满足认证工作的要求。许多产品没有养殖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在现场检查时只能参照与其生活习性相近的品种执行,产品的检验结果也只能依据相似品种的质量标准判定,个别产品因无标准可依,不能跨入无公害渔业产品行列,这些因素不但延缓了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步伐,而且给水产品的安全质量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1.4提高产品认证申报材料质量,加强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随着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的深入开展,认证程序、认证办法和申报材料样本进一步规范化、具体化,申报材料质量在逐步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少。由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共存性,检测机构出据的检验报告格式不规范,检验依据、检验方法以及结果判定所依据的质量标准不统一,认证工作机构对认证程序和认证办法理解不透彻,上报的认证材料不完善,给认证审批机构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渔药、饲料、添加剂等生产投入品没有严格执行有关禁用、限用制度,生产日志不健全,水产种苗没有进行检疫检验,一旦出现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无法追根溯源。

1.5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纽带,县级为基础的防疫检疫和质量监管的网络体系,实行领导负责制和专人负责制,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积极争取计划、财政部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做好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工作,重视检测仪器的添置与更新,专业检测技术人员的配备等工作。

2理顺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与渔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关系

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本身就是行业质量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一方面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的成效是行业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显现,行业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认证的基础,另一方面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是推进行业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抓手。

政府和生产者两个层面的共同管理才能保证水产品的食用安全。现阶段,政府层面的管理和引导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只是从技术层面对生产企业在水产品生产全过程(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中保证水产品食用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通过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发现行业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靠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不断完善整个行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推进推进品牌战略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扩大总量规模,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加大标志推广力度,形成“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贴标上市”完整的工作链条,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合力打造“无公害农产品”这一政府“公共安全品牌”。

4推进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工作的建议

4.1增加财政投资,加大监管力度

这几年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快,各级各类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陆续投入运转,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全面展开。渔药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水产品药残专项整治力度很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工作也已经开展。但水产品质量管理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政府应不断增加财政投资,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的人员培训、设配置和更新,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以及检测、认证等方面的执行机构监管力度。健全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水产品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4.2实施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水产品生产者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只有逐步在水产品及其投入品生产企业中建立规范的、科学的、运行有效的,从源头管起的过程控制措施,并能不断的自我完善,生产企业才具有质量保证能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应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兽药管理条例》、《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要求,对养殖过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控,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积极推广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质量认证篇(10)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71-02

质量牵动着企业的前途和生命,是企业的信誉,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顾客对输电线路铁塔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交货时间紧张,需要我们时刻关注产品质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我们引进了产品认证。

一、产品认证的概念

产品认证是由第三方通过检验评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样品型式试验,来确认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过程或服务是否符合特定要求,是否具备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标准要求产品的能力,并给予书面证明的程序。

产品质量认证是根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定,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

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通过了国家著名认证机构的产品认证,就可获得部级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并允许在认证的产品上加贴认证标志。这种被国际上公认的、有效的认证方式,可使企业或组织经过产品认证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形象,同时让顾客和消费者也通过认证标志来识别商品的质量好坏和安全与否。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起这种产品认证制度,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二、推进输电线路铁塔产品认证的重要性

产品质量关乎着企业生存和发展,产品认证的推进就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持续地符合标准的要求,符合顾客的要求。第一,推进铁塔产品认证,有助于加强和落实企业的质量理念。“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是我们企业的质量理念。需要我们在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尽力做到最好,以完美的质量让顾客无可挑剔。产品认证体系涵盖了质量管理体系,为更好地保持产品的质量服务。第二,推进铁塔产品认证,是贯彻落实企业服务理念,掌握市场发展的先机。电力线路施工架设都是野外作业,电力铁塔生产的一点点马虎就会给铁塔产品施工方带了严重的施工障碍,影响施工的进度。“顾客满意,社会认可”是我们企业的服务理念,产品持续稳定的生产,质量的稳定是我们履行对顾客负责的态度。随着电力事业大发展和对输电线路铁塔的大需求,很多厂家只注重了“量”,而忽视了“质”,为了抑制增产带来的副作用,稳定输电线路产品的质量,必须进行产品认证。第三,推进铁塔产品认证,是企业长远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现如今电力事业大发展,对输电线路铁塔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电网公司有计划对输电线路铁塔生产准入提出了更高的准入要求,进行输电线路铁塔产品的认证。而笔者所在的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铁塔厂生产的输电线路铁塔已经远销南非的加纳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消除进入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我厂提前在全国范围内首家进行产品认证,提前面对发展道路上的准入壁垒,扫清企业前进道路的障碍,这是企业长远发展、走国际化道路的需要。

三、如何进行输电线路铁塔的产品认证

1.领导倡导,全员参与。首先,企业领导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企业领导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提出进行输电线路铁塔产品认证的要求,为产品认证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其次,组织和动员广大员工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推进产品认证的工作中去。只有全员参与,产品的质量工作才能得以保证,产品认证的通过才能得以实现。

2.建造坚实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我国实施产品认证的方法多数采用验证质量管理体系与验证产品相结合,所以在实施产品认证时要有坚实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坚强的基础。对此,我厂对原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重新编制,精简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手续,对产品实现的每个程序都制定了工作流程图,并规范活动过程需要形成的记录,使生产工作的各个过程都得到科学管理,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3.优化产品检验方式。产品认证,重中之重在于产品的质量。由于输电线路铁塔产品的生产工序繁杂,按照国标2694的要求,要抽检的内容很多,以往我们都是采用每个工序产品总体检查,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质检员的经验和水平。为了提高产品检验水平,进行科学抽检,我们优化了产品检验过程,首次制定了《工序质量检验卡》。此卡精化了每个工序每种产品的检验要求,并按照产品质量标准规定抽检比例,对产品进行抽检,从而降低了抽检的风险,提高了产品抽检的准确性,为稳定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手段。

4.改变粗放型管理,采用工序能力分析。随着产品认证的推进,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我厂改变了过去粗放型质量管理,将以往以质量检验为控制质量的主要方法,改进为应用质量控制图来控制生产过程的方法。应用过程工序能力分析的方法,每周绘制质量控制图,对每个工序进行质量控制,对异常点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有效的控制生产质量,减少了不合格品损失,使企业质量管理得到改进,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5.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有了以上建造输电线路铁塔产品认证的“硬件条件”,同时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执行检查的“软件条件”。为了推进产品认证工作的开展,促进全员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与推进工作保持一致,我们增加了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检查,每个季度有专人对质量体系工作进行审核,对日常发生的引起产品质量异常波动的事件也及时进行检查并要求责任方及时整改。此外,除了有专人加强审核外,为了使上道工序更好地为下道工序服务,各车间和生产部门间也进行互检,做到彼此监督,共同提高,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更加稳定。

四、总结

通过对输电线路铁塔产品进行认证,首先,使我厂的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高,适应了市场的需要,产品产量从3万多吨提高到了5万吨,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其次,顾客满意度连年保持在96%以上,产品认证的成效显著。再者,通过产品认证创新了组织机构管理,优化了企业的管理。

产品质量认证篇(11)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0-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苏丹红、毒豇豆、三鹿奶粉、瘦肉精、农药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人们从以前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逐渐向安全、优质、生态的农产品需求转变,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品一标”应运而生。“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统称,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主要目的是推行“标准化产生、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措施,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实行生产监督,对产地环境实施连续的环境监测评价和环保措施,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 “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是适应市场需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三品一标”认证现状

1.1 昭阳区农业生产概况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地处东经103°08′~103°56′,北纬27°07′~27°39′;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候凉爽,干湿两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20 d左右,年平均气温11.6 ℃,年均日照时数1 902 h,年均降水量736.5 mm;常年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6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8.7万hm2、经济作物播种1.94万hm2,肉蛋奶总产量8.9万t;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5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4家。分别经营苹果、蔬菜、马铃薯、大蒜、生猪、牛干巴、火腿等优质农(畜)产品,其产品远销四川、广东、深圳、贵州、湖北、上海、香港、澳门,并出口至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1.2 “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认证产品及认证实物明显增长

2007年以前,昭阳区“三品一标”认证仅通过1.4万hm2无公害产地认定和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9月至2015年12月,昭阳区围绕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大力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昭阳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到2015年12月底,昭阳区累计有91%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93%的规模化养殖场及养殖大户通过了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种植业无公害产地认定5.51万hm2,畜牧业无公害产地认定6 155 t,无公害渔业产地认定1.28万hm2;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22家、认证产品64个,其中:畜牧业认证11个产品、认证实物量3 704 t,种植业认证42个产品、认证实物产量31 370 t;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11个,认证实物量188 t;累计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6家,认证产品10个,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 888 hm2,认证实物量43 750 t;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认证原料基地2 067 hm2,认证产品6个,认证产品实物量980 t,产值1 150万元;成功申请登记“昭通苹果”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登记面积1.43万hm2,登记产品实物量40万t。

1.3 逐步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奖励机制

为提升“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品牌形象、社会公信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鼓励支持“三品一标”农产品健康稳步发展,昭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了2010年度昭阳区朝琼养殖场等6家“三品一标”先进工作单位,并对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累计到现在,昭阳区“三品一标”生产企业获省政府、市政府奖励85万元,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获市政府奖励37万元,有力推进“三品一标” 认证工作进程。

2 “三品一标”认证存在的问题

2.1 “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相对滞后

自2002年以来,云南省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昭阳区2007年以前只通过了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累计到2015年12月底也只有8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昭阳区是云南农业生产大县(区),而“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占全省认证数、认证实物量及全区农作物生产面积和总产量百分比偏低,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缓慢,“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相对滞后[1]。

2.2 生a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及组织化程度较低

2.2.1 区域内制定、修订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较少,阻碍标准化生产快速推广。地方标准是规范本地农产品生产行为,从基地环境选择、栽培管理到施肥、用药、采收等都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程序,提高种植科技含量和质量,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较快地得到推广应用。昭阳区到现目前只制订《苹果生产质量标准》和《马铃薯生产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基本处于无标生产状态,农产品生产主体缺少适合昭阳区实际的参照生产标准,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缓慢。

2.2.2 运营模式管理较为松散,投入品使用随意性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采收、包装、储运等,可现在认证主体的生产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等模式运营,管理较为松散,生产过程的记录、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等工作很难开展,肥料、农药、兽药使用比较随意、生产记录规范程度较差,生产标准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规范化生产程度低[2]。

2.3 涉农企业规模较小,缺乏“三品一标”品牌培育意识

昭阳区涉农企业多数起步晚、规模较小、实力弱、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在创业闯市场中,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缺乏“合作经营、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同时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经营者没有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品牌观,培育品牌意识观念淡薄,在生产、销售中不注重品牌宣传,有部分企业报着“为认证获奖金而认证,为认证拿证书而认证”的思想,认证后企业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得不到提升,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大。

2.4 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三品一标”认证速度

昭阳区大部分涉农企业规模小、引进外资注入少、银行贷款困难且利息高、企业承受力有限,企业发展总体上缺乏资金,企业多数不愿拿出较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政府投入“三品一标”的资金也比较有限,目前,省政府仅从产品化发展资金中安排部分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做得好、规模大”且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昭通市政府也断断续续地奖励了部分通过“三品一标”企业,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奖励机制。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也没有专项资金,难以支持企业品牌培育和开展“三品一标”产品公益宣传。由于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一方面制约产品再生产投入和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另一方面制约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产品品牌培育。

2.5 获证后监管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生产质量涉及产前、产中的投入品,产后的包装、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执法部门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条款比较原则,规范性文件约束效力差,监管环节和责任难以分清,多头监管和监管缺位的现象同时存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有问题产品召回、退市、追溯等制度尚未明确规定,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投入品管理、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农产品生产经营等规定不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行政处罚力度不够,难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3]。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认证和监管水平

一是充实认证、监管工作人员,健全认证监管机构。昭阳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是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但仅有6个人的编制,其余人员都是从其他单位借用,工作人员存在不稳定因素,制约“三品一标” 认证、监管经常性、长期性开展,需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充实认证、监管工作人员编制,稳定工作人员。二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人员素质提高培训,“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实行检查员、核查员负责制,检查员、核查员素质的高低对认证企业、认证产品质量的控制起关键作用,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人员素质提高培训,促进“三品一标”工作的开展有质量、有成效。三是开展企业内检员督导工作,强化内检员职责,督促企业按照企业质量控制措施组织产品生产,规范产品追溯制度,稳步提升产品质量[4]。

3.2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提高“三品一标”认证进度

昭阳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应紧紧围绕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发大蒜、花椒、莲藕、葡萄、苹果、蔬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加快认证进度。2011―2016年昭阳区打造昭通苹果、蔬菜、核桃等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培育了多个认证主体,在项目区开展了蔬菜、苹果、核桃等农产品品牌认证,为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推广和农业品牌创建添砖加瓦。

3.3 逐步改变农产品生产运营模式,优化生产基地建设

近年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模式,管理较为松散,存在生产过程的记录、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等工作很难开展,肥料、农药、兽药使用比较随意,需要通过改变“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生产运行模式为租赁耕地建自有基地的运营模式,增强基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3.4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三品一标”良性发展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牌等传媒载体,广泛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全技术水平,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种养、安全消费”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三品一标” 良性发展营造社会氛围。

3.5 争取资金扶持政策,保障“三品一标”产业优化发展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的扶持,支持企业科技更新、科技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4 结语

积极培育“三品一恕迸┎品生产基地,开展 “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结合昭阳区农业生产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政策,强化监管,以“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为推手,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基础,推广“产生标准化、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等技术措施,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实行生产监督,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昭阳区农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马爱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技术[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