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干部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3:25

干部教育论文

干部教育论文篇(1)

我国开展干部网络教育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国家部委,如财政部、国资委等委托部署的培训部门或任教部门来完成培训工作。另一个是中组部系统,更多的是委托给地方组织部。目前,几乎所有的省、副省级市都已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开通了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绝大多数是由当地组织部主办,地方党校或者广播电视大学承办,部分地区由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维护服务。培训对象基本覆盖全体干部,包括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等,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

(二)课程资源

网络课程类别众多,来源多样。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等多个类别。不仅包含世界经济形势、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实用性知识,还有军事、历史人文甚至养生、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知识拓展性内容,满足各级各类干部的多样化需求。大部分网络课程自带文字资料和考试题目。在各地的干部网络学习平台,一般都包含1000门甚至更多的课程,且定时更新。网络课程一般通过采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部级干部培训机构的课程,或如精英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网络资源中心等公司的视频资源。在授课师资上,有部长、司局长等官员、专家、学者,还有公司高管、国外专家等,课程资源质量优异。部分地区的课程除购买外,也有根据地区特色自建网络课件或是公开课,更具实践意义和地方特色。

(三)培训方式

目前,各地多采用两种方式开展基层干部网络教育:干部网络自助学习形式和专题培训形式。大部分地区的网络教育方式为干部在线自主学习,平台提供课件超市、个人空间、学习社区、直播课堂、电子书库等多个栏目,打造图书馆式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满足各级各类干部的学习需求。对于报名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学习疑问,按单位组织有专门的在线学习联络员或管理员,负责本单位干部解决在线学习的报名相关问题和相关技术问题。此外,部分地区如安徽,大连、成都等还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短期专题学习班,配有班主任或助学教师等在线引导和督促学员网上学习交流,解决学习问题。

(四)考核方式

考评方式大都采用学分(时)制,参加在线学习的干部需在一定时间(一年或是2-3个月)内达到规定的学时(或学分)要求。达到学分要求需要学习一定数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大部分必修课需要考试或提交学习小结。部分地区如安徽、重庆等地还将学分考核结果和干部年度考核相结合,建有反映干部学习培训情况的专门档案和干部教育培训情况通报制度,年终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将被相应扣分,并将此作为干部任职考察和提拔的依据。从上述干部网络教育的现状来看,各地在干部网络教育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已基本建有干部网络学习平台,学员规模基本覆盖全面,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基本形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规模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2006年国家政策出台以来,网络教育已引起干部培训机构的重视,但是各地开展大规模干部网络培训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不仅实践经验有限,理论研究也甚为匮乏。对中国知网上关于干部网络教育的文献调查发现,不仅文献数量极少,且研究主题较为狭窄,集中在探讨网络教学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推进作用和调研等基础研究,以及系统平台构建等应用研究方面,对干部网络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方面关注极少。从教学管理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学习对干部的吸引力不足

网络学习自身缺乏来自教师的教学监控和其他学员的学习参照,在校培训作为繁忙工作的调剂,抓住机会会友叙旧、联络感情,使得干部对网络学习存在消极心理。成人学习有“必须我想学才能学”,且“只学我需要学的东西”等特点。干部教育以组织委派形式占多数,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在线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一些干部没有认识到网络学习的自我充电和自我提高的价值,把网络学习作为制度任务来完成。网上讨论区少有针对学习问题展开,多是“网站找不到、登录不进去、视频打不开、学时不记录、询问考试答案、询问考核标准”的帖子或留言。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存在部分学员为了达到学时、完成学分而采取应付敷衍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干部教育对象是一个以党政干部为主体的特殊群体。干部之间年龄差距较大,网络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运用网络媒介素养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何芬(2013年)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干部网龄较长,拥有多样化的网络沟通和交流平台,如MSN、QQ、微博、微信等,但是能够有效利用平台展现自我,主动参与并影响网络媒介传播的人很少。可见,在网络信息交流方面,干部能主动融入网络,熟练使用网络,重视网络互动的为数不多,更多的人只是网络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

(二)干部网络教育定位不准确

一直以来,干部网络教育被认作是党校(行政学院)主渠道、主阵地的有益补充,这样的观念使得干部网络教育从发展起初就困难重重。一方面,干部教育因覆盖面广,一直延伸到了基层一线和边远地区,培训对象层次多,涵盖了各级干部、公务员,有的地区还涵盖了所有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的各级各类人才,学习需求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鲜明特征,因此组织管理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干部教育跟高校教育相比,多是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没有招生权和推荐权。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干部网络教育的组织调训者、教学管理者、资源建设/提供者、平台技术支撑者、考核管理认证者,以及实施整个系统的运行管理者,都为不同的部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内部干部培训工作与干部管理工作之间的沟通协调较为困难,使得现有的干部网络教育多为独立于干部培训组织调训(集中培训、专题培训、涉外培训、高端培训)之外的一种补充。狭缝中发展的干部网络教育多是网络培训平台、手机学习平台、数字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自主学习,学分考核也独立于干部教育培训登记管理制度之外,脱离了“训用结合”的干部培训核心。在干部网络教育的初期,因其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培训对象全覆盖的独特优势,在实现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过程中迅速发展,网络自主学习可以获得较大的规模效益,但随着干部网络教育工作进一步拓展,思想认识的偏差必将成为实践发展的瓶颈。

(三)教学过程缺乏精细化管理

在网络教学管理方面,当前多数地区采用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流程,干部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实效性都无法得到保障。首先,资源管理方面,课程资源数量极大,具有普适性却缺乏针对性,且多理论少实践,课程学习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不高。另外,课程表现形式多是视频讲授式,学员处于“被动灌输”状态较长,不符合成人“喜欢在做中学”的学习特点。其次,在线学习缺少教学互动。现有的课件多数是三分屏形式,没有办法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和培训管理者是无法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来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和收获体会的。这就导致了现有的干部在线学习仍属于一种个体形式的自我学习,既有的学习论坛、学员博客、分组学习系统等发挥作用较小,在研讨交流、学习氛围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赵剑红、阙立峻(2009)调研发现,干部培训形式要求同样呈现多样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干部更倾向于实践考察、案例教学、交流式教学和专题调研。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以开展教学辅导,解决网络教学中情感缺失、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等困难,已成为未来在线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地区为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设置了网络专题培训班,并安排有专门的班主任或助学教师。但管理人员不足,一旦放开学习规模,仅靠现有的力量,无法为学员提供周到的技术支持和教学服务,特别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另外,培训效果评估一直是干部培训的一个难题。《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出台后,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将干部网络培训纳入干部绩效考核,给干部网络培训带来了更好的机制保障,但目前还缺乏完善的干部网络学习成果考核评估体系,缺少对干部网络学习成果的硬性制度规定。相对宽松的考核办法,容易滋生学习惰性,出现代替学习,使用网络远程教育挂机学习软件等现象,难以保证学习质量。在考核机制方面,还没有将干部网络教育纳入当地组织部和公务员局直接管理,仅仅作为党校或行政学院干部培训主体班次第二学习课堂和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制度上没有办法对参训干部构成硬约束。

三、成都市的实践探索

成都市对干部网络教育一直颇为重视。顶层设计是干部网络教育的有效性保证,合作机制是大规模进行干部网络教育的基础,而精细化管理则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服务。这样,建立起推动干部网络学习的内外部动力。

(一)顶层设计

提高干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首先从干部培训工作的整体性和实效性来考虑。从2008年开始,成都市建立了干部培训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干部培训管理的整体性网络化,实现了调训、师资库、教学基地、培训的电子档案、培训结果分析全部数字化。特别是培训结果分析,是对每个干部的培训情况进行质的和量的分析,统计分析出每个干部的知识储备情况,使得培训结果可视化,逐步形成对干部的推荐权。实现干部培训的实效性,需要做到三方面的“训用结合”:与组织需求相结合,与干部开展工作需求相结合,与干部任用相结合。其中,前两个需求是培训过程解决的问题。为此,针对第一个结合,成都市建立了“成都市干部在线学习城”,每年更新300多门课程资源,并提供国研网数据库、中经要报等数据库资源,满足大规模干部根据自主需求选学。针对第二个结合,根据组织需求开设了提供有针对性、按需供给的专题网络培训。专题方向和必修课由组织部根据市情和工作重点来定,选修课则由干部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目前已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新型城镇化、综治维稳等类型的专题网络培训班68个,培训领导干部共19993人次。针对第三个结合,首先,建立干部培训管理的电子档案和培训结果分析,使干部培训任用结合起来。其次,将网络培训与其它干部培训同等对待。在制度上,2009年市委组织部将网络培训和党校系统在校培训、异地培训等一并归入了《成都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调训,纳入党建目标管理,未完成网络培训任务的单位,年底将作扣分处理。

(二)建立合作机制

由于我国干部网络教育的特殊性,网络教育工作涉及到组织部门、各级党校部门和地方干部教育机构等多个部门,要依靠多方共同合作才能使干部网络教育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转。市级层面,建立有干部培训管理系统和成都市干部学习平台。依据市委、市政府对干部培训工作的要求,建立了部级干部学院与地方党委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责的网络培训管理模式:部级干部学院提供优质课件、专家和技术保障;市委组织部负责调训学员;地方干部培训机构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学员管理、提供培训服务等工作;硬件平台、数据存储等方面的工作都是委托市云计算机中心;平台维护、升级更新以及技术问题委托公司进行。这样,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干部网络培训的共管机制,既充分运用了部级干部院校的一流培训资源,又有效发挥了市委组织部作为培训主管部门的主体作用。区(市)县层面,由干部培训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学习系统则建立了10个各自独立的干部在线学习城子平台,课程资源由成都市干部学习平台提供,其他专题设置和考核则由区(市)县学习城各自管理,形成了成都市与区(市)县各自管理、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这样不仅解决了区(市)县网络培训资源不足的缺陷,又解决了大规模培训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也调动了区(市)县参与网络培训的积极性。这种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3年全年共有9557名干部参与了成都市干部在线学习城的自主选学,学次数达158598人次。锦江区开展的“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网络培训班,在学习“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发展”网络课程后,积极展开研讨,课件中“每一个城区都是景区、每一个街巷都是景点”“、步行街文态提升应走商业、旅游、文化‘三维一体’发展路子”等观点,对其草拟的《关于对春熙路步行街实施文态提升的对策》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通过学习后,参训学员提出建议达80余条。

(三)注重精细化教学管理

首先,从基层干部培训需求入手。一是围绕推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的落实,着重从提升干部的责任意识、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入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集中培训。2012年,根据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远景目标,策划实施了时间跨度达5年之久的“提升领导干部现代化国际化素质”专题网络培训,分年度具体组织实施,每年有两期培训班,已集中培训干部10000多人次。二是围绕成都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开展需求调研,进行形势研究判断,着力在打造精品专题培训上下功夫。2013年,围绕成都建设首位城市对干部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先后组织开设了“创新社会管理”“、新型城镇化”等8个培训专题。其次,从提升针对性实效性入手,建立了一套“训前专题调研、训中跟踪监督、训后反馈调整”的工作流程。如针对受训机会相对较少、又急需提升能力和开拓眼界的大学生村官、村(社区)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等群体,采取分类培训。除从部级干部学院中精选培训资源外,还注重选取各村(社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在培训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采取分类小班培训的组织方式,视频直播与专家面授、在线答疑、分组讨论、异地考察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使培训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灵活生动,有效提升了学员主动学习、自愿培训的积极性。为推动网络课程与实体培训相衔接,还积极探索推进“反刍式”教学,将网络课程穿插在实体培训中,学员自学网络课程后,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由老师进行现场点评,帮助干部加深认识。最后,实施网络培训制度化和项目化管理。针对传统网络培训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一些干部参训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一方面更加注重规范管理、跟踪问效,另一方面分别建立适合纯网络培训和混合式培训的干部网络培训工作流程,对负责在线学习引导的辅导教师实行“项目制”“、首位问责制”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培训服务的质量。

四、需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以上是成都市在干部网络培训中一些较有成效的做法,但干部网络培训还有较多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创新干部教育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网络教育将成为未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网络培训的不断发展会对党校、行政学院等传统培训机构的师资、课程、经费等方面造成越来越大的冲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培训能够替代传统培训。二者关系的焦点主要在于培训资源的再分配,网络教育在补充党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因此,如何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的难点是,网络教育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教师如何适应网络培训方式,有效搜集丰富学习材料、有效组织网络教学、使用网络工具调动学员的积极性、鼓励学员深入地探索相关问题、在线批改作业和点评、整理学员提供的材料形成生成性知识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对网络学习平台的操作比较熟悉才能得心应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融合——混合式培训,需要教学形式的创新。一方面,网络教育应借鉴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变人机交互为师生、生生交互,为学员营造集体学习氛围,提高网络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原有的理想模式,如以“学习者”为中心、最大化利用优质资源、突出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等优势。加强对教学过程监控,避免网络迷航、学习者被动接受视频教学,在学习上出现放任自流等负面效果。

(二)建立干部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

质量是提高网络教育水平和认可度的保证。但干部网络培训开始较晚,相关理论的建设和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对培训的主体、测评方式、评价指标的设计等涉及衡量培训质量的一系列基础问题都还没有深入研究,难以提供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不管是教学评估,还是干部培训效果、培训机构绩效、学员满意度等方面,都没有一整套公认的。目前对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估主要集中在学员满意度方面,对整个培训项目和教学质量的评估普遍还处在探索和调研阶段。对干部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估,首先是需要明确评价主体,包括对培训机构、教学过程、学员培训效果的全部培训项目的评估。再有是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培训机构,包括参训人员完成率、培训效果、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对教学质量包括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式、培训效果等;对学员培训效果的评价,包括受训干部是否掌握政治理论要点、受训后素质和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应有一系列详尽和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最后,应重视评估的激励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保证对学员有必要的激励和约束,通过“网考”等技术手段,对学时学分、学习成绩等提出具体的量化要求;通过“模拟讨论室”、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衔接办班等新形式,强化集体感,增强约束力,从而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干部教育论文篇(2)

一、找准需求症结,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增强村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前瞻性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农村基层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相对于新形势新要求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愿望,村组干部还存在一些“不想干”、“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理想信念不牢。部分村组干部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敬天爱人”意识迷失,有的思想观念陈旧,开展工作不研究规律,不尊重规律;有的宗旨观念淡化,揣着私心当“公仆”,拿着鸡毛当令箭;有的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不敢碰硬,遇到难题就回头,孩子一哭就抱给娘,致使大量村组矛盾纠纷、问题,不找村“两委”,跳过镇党委,直接找到市委;有的组织纪律性不强,搞家长作风,闹不团结,对组织决议不执行,我行我素;有的“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缺乏自力更生改变本村落后面貌的勇气和魄力。

二是工作方法不优。部分村组干部眼界不宽、思路不清、点子不多,工作方式简单、陈旧,甚至有点粗暴,还是照老经验工作,按老习惯办事。有的村组干部感到“行政命令不行了,思想工作失灵了,经济调动没有钱,法制管理没有权”,推动工作一筹莫展。有的村组干部在推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进程中,认为“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出现“支部周围无党员,干部身边无群众”的现象。

三是发展能力不强。部分村组干部缺乏“双带”能力,只懂种田,不善经营,难以驾驭市场经济,自家刚过温饱线,无力带领群众致富,与群众盼望致富的的迫切心情不相适应。有的村组干部缺乏政策执行能力,往往对政策理解不全面,宣传不到位,落实有偏差,甚至截留政策,糊弄群众,与群众要求公开、公正、公道的迫切愿望不相适应。有的缺乏依法行政能力,不善于依靠法律、制度解决问题,仍采取行政命令等传统方式,极易引起群众反感,致使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有的缺乏统筹协调能力,对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心中无数,没有作出科学、全盘、长远的谋划,对群众生产生活不闻不问,碰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难事就躲避,不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教育和帮助群众,与群众心目中的“领头雁”形象相差甚远。

二、明确培训内容,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增强村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选择什么样的培训内容是能否提高村组干部培训质量、效果的关键。加强村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以干部学习需求为导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精心选择村组干部培训内容。

一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培训,端正思想,提升境界。当前,要在村组干部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等重要精神的培训,加深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开展好、党史、党风、党纪和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以及政治经济形势教育培训,进一步强化村组干部的党性观念、宗旨观念、纪律观念,牢固树立“敬天爱人”意识,遵循规律,亲民爱民,自觉改进工作作风,做到知行合一,切实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要突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指点方法,掌握策略。要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计划生育、土地管理、治安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培训,确保村组干部不但能自觉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能更好地带领广大村民学法、守法、依法办事。要从农村工作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培训中传授一定的领导艺术、群众工作、社会管理、财务管理、公文写作等业务知识,条件成熟的还要开展农机操作技能、计算机应用技术初级培训。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善于创新方法手段破解各类发展难题、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要突出履职能力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本领,引领发展。要注重因材施教,对连任的村组干部,侧重于提高民主管理、矛盾化解、引领发展等履职能力和更新知识结构的重点教学,对新任的村组干部,侧重于岗位职责、群众工作方法和村务管理等知识的系统学习。要围绕农村发展,学习市场经济、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知识,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化肥使用、特色种植养殖等技术专题培训,使广大村组干部成为善经营、懂管理的“乡土专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创新培训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增强村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村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量大面广,需求多元,差异性大,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育培训方式效果强差人意,迫切需要探索一条更合适、更具吸引力的村组干部教育培训路子。初步设想,重点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在培训时间上坚持长短相结合。在依托市、镇党校办好中长期培训班的同时,以“流动党校”、专题讲座、专家

报告会等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短、平、快”式培训,注重内容简短、语言平实、节奏快捷,促进村组干部消化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二是在培训课程上坚持必学与选学相结合。推行菜单式、互动式教学,将培训课程分为必学科目和选学科目,将党的基本理论、农村政策和法律知识,科学发展观及双转型理论等作为必学科目,同时以镇(办事处)为单位广泛征求村组干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建议,按照反馈意见灵活增办课程,由村组干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参加培训。同时,支持和鼓励村组干部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在职学历教育,并给予保障时间、补贴学费等优惠政策。

二是在培训方法上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继续坚持传统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拓宽培训学习渠道,突出培训学习时效,增加实地观摩、赴外考察、专题研讨、互动交流、“领头雁”论坛等方式,并综合运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现代培训学习方式,及时学习新知识,了解新形势,交流新进展,掌握新本领,实现知识不断更新,能力持续增长。

三是在培训师资上做到专业与兼职相结合。不断充实师资库,以党校教师为主体,市直部门和镇(办事处)理论骨干、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市内外有关方面专家为兼职教师,市“四大家”领导、镇(办事处)党委书记和市直部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特邀讲师,根据不同的培训班次和内容,安排不同的师资授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四、完善培训制度,解决“学习成效”问题,增强村组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性

干部教育论文篇(3)

(一)加强学风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员干部的学风体现着党的作风。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加强学风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应有之义。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要从严治吏。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纪律建设。”领导干部的学风事关党的形象。形象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政党形象成为政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也成为党的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课题。网络媒介多次曝光党员领导干部参学参训期间行为不当、部分干部培训机构场馆奢华装修,导致了一种片面的社会认知将干部教育培训视同公费旅游休闲,将党校(学院)视同交友平台。这种现象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所以,要通过肃清学习风气,重塑学员形象、党员形象。

(二)加强学风建设是梳正社会风气的应有之义

党风,即是“政党的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党的作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促进社会风气进步,必须首先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党风端正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前提,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需要教化民风;欲化民风,须导社风;欲导社风,必肃政风;欲肃政风,先严党风。干部教育培训是正式的组织活动,学风直接体现党的组织纪律和执行能力,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组织行为和党的性质的认知,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主流意识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所以,严肃学风是端正社风、教化民风的应有之义。

(三)加强学风建设是干部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强大的干部队伍是党的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人力资本。党员干部要成长为符合事业要求、满足组织期望的骨干力量,就要不断加强宗旨意识培养、理想信念教育、能力素质提升、作风纪律淬炼。对于学员而言,参学参训是成长进步的宝贵机会,是组织的关怀与信任,自当重视与珍惜。绝大部分学员在参学参训期间希望能够潜心学习,不为俗务所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同等智力水平上,学习效果主要由学习态度、动机、毅力等主观因素决定。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打造纯净的学习环境,营造尚学尚教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员实现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的身份角色转变、从决策指挥到听教受训的工作性质转变、从分身乏术到心无旁骛的生活状态转变,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果。

(四)加强学风建设是院校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

学员是党校(学院)的教育对象、管理对象,学员管理工作是党校(学院)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是评价各项管理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党校(学院)是“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能力培训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从严治院、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大力弘扬清正、务实、俭朴之风”。治院、治教、治学,涵盖了学院管理的各个方面,三位一体,密不可分。治院是治教、治学的保障,治教是治院的重点、治学的前提,治学是治院、治教的根本目的。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教学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教育培训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学院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所以,治院、治教、治学必须从严从紧。

(五)加强学风建设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抓手

“党内生活是锻炼党性、坚定信念、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严格的党内生活是思想和作风的“清洁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道德品行教育不同于知识技能教育,没有“习得”节点,没有“达标”设定,是终生必修,靠细节淬炼。在认知教育过程中,某些教学活动的开展需以严肃氛围为前提(如缅怀先烈、祭奠英雄、宣誓等等),就必须营造庄重、肃穆的仪式感。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学形式就是教学内容。通过庄重的、严肃的仪式,引发学员对自身的反省,唤醒学员心中的信仰,激发学员对工作的思考,就是教学的直接目的和效果。

二、加强学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难

(一)外部诱惑渗透干扰

在生活目标物质化、行为动机功利化的追逐中,人们逐渐疏于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被物化,被抛弃。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在现代化浪潮中泛起。在这种精神失序的时代环境中,学员在培训期间很难独善其身。作为领导干部,学员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对某种社会资源的支配权,正是这种权力,吸引各类资源消费者纷至沓来,以拜望之名行请托之实。“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缠绕着党员、干部,‘温水煮青蛙’现象就会产生,一些人不知不觉就被人家请君入瓮了。”这种外部干扰使学员疲于应付,轻则影响学习,重则诱发犯罪。

(二)网络媒介信息浸染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生活世界,信息网络正以某种“强迫性的方式”进入个人生活。舆论环境高度自由、开放而相对无序,层出不穷的负面信息,极易侵蚀人们的价值观念。学员的学习和生活也离不开信息网络,也可能受到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而各级党校(学院)应重视对信息媒介的管控,不但要克服技术困难,还要面对“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伦理困难。

(三)培训考核奖惩乏力

加强学风建设的前提是对学员管理具有强制力量,即“考核有权威、评价有分量、奖惩有力度”。但实际上,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学习表现评价权重不足,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学习汇报流于形式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干部学习培训结果与其考核使用相脱节,对于违反学风建设相关规定的学员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情况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缺乏震撼性和警示性,学员表现及学习效果与其“进退留转”不相关。这些现实问题削弱了学习培训本该具有积极促进和消极警示作用,导致“学与不学无差别,学好学坏无差别”的错误认识。

(四)学员自身认识不足

在《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参加社会化培训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考核使用相脱节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学员对学习产生认知偏差,部分学员将参学参训视同休假疗养,视同休闲旅游,视同交友联谊,视同“走秀”“镀金”。很多领导干部热衷于参加“天价培训”“奢侈培训”,为的是拓展人脉资源。这些错误认识使得学员在学习培训期间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而热衷交友。部分学员在主观上缺乏敬畏,过度放松,客观上无视学风,轻视教师,造成纪律没有约束力,党校(学院)管不住。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几条措施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制度保障、环境优化、形式创新、文化建设、队伍打造等诸多方面,需要统一认识,多方协同,才能取得成效。

(一)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健全制度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党,依法管党,一切管理行为都要于法有据,只有以“管理有据”为前提,“管理有力”才能落到实处。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学风建设也需要制度依据。各级党校(学院)的培训对象可谓级别高、权力大、自我意识强,从严管理这些高中级领导干部,必须有相关制度为依据,才能确保在操作中“不缺位、不越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章对干部培训作出专门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6年)《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2009年)则对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后,党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管理约束。中央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等。这些规定和要求,既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制度依据。纪律的生命在于遵守,制度的价值在于执行。在纪律面前,所有学员不管职务高低、权力大小,一律平等。

(二)加强学风建设需要优化环境

教学管理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网络环境,围绕加强学风建设这个目标,这两种环境都需要进行优化。有序的物理环境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各级党校(学院)应高度重视教学物理环境建设,包括加强门岗安保力量,严格执行出入报告制度、访客登记制度,禁止外出聚餐,禁止学员家属及工作人员陪读,等等。纯净的网络环境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党校(学院)应重视学院信息网络净化工作,应对学员宿舍电脑浏览痕迹动态监控,对不良网站进行隔离屏蔽。另外,从思想宣传的角度上看,“网络作为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所以,还应重视开发利用新型社交媒体工具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如创建“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等。这些新型社交工具有利于突破传统管理方式上的时间制约和空间障碍,加强舆情监控和正向引导,以主动进攻的方式保护网络阵地。

(三)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培育文化

文化的功能在于濡化,是对心灵的镌刻。文化的力量具有非强制性、易受性、长效性的优点。良好的文化环境如细雨随风,润物无声,清文敏识,懿德茂行。党校(学院)文化体系是永不下课的课堂,学员时刻熏陶其中。自我净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党校(学院)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用文化因素激活学员的自我净化基因,在学习生活中营造庄严、自律氛围,使严肃的学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发挥文化的濡养功能,就要培育党校(学院)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为统领抓好课堂文化和生活文化建设,尤其是要重视生活文化建设,因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把倡导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作为一个重要方面领导干部要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以“庄严崇高的理想信念、尊师重道的学员意识、纯净高雅的生活情趣、崇学自律的学习风气”为主要内容,以“硬化思想基础、亮化精神风貌、净化生活风气、强化学员自律”为主要目标,建设充满活力的党校(学院)文化体系。

(四)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创新形式

当前,学员群体逐渐呈现出“学历高、经历多、思想独立、思维成熟”的特征,对于这样的群体进行管理,不能简单地依靠言语说教灌输,不仅要不卑不亢地“敢管”,还要善于创新地“会管”,才能“管得住”“管得好”。如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学员管理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流程管理”“预案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以“准军事管理”贯穿始终、全面覆盖。作息上,早晨起床响军号,晚间出入有门禁;就餐时,分区就餐,禁止饮酒;现场教学中规范标识、队列整齐,专题教学时关闭手机,缺席必究。当然,“从严管理”并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学员行为进行“堵、阻、捂”,而是因势利导、转化补偿。党校(学院)要注重对学员的课余时间进行规划,可以通过专门电视频道播放主题教育片,根据学员年龄、健康状况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等。此外,党校(学院)还应积极开发信息管理工具,如创建“班级交流平台”,开通“网络课堂”“掌上党校(学院)”等,通过网络或手机推送教学注意事项等。这些管理形式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习生活,增进同学友谊;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管理上“时间不断档,空间无死角”,使学员的课余生活始终在“红线”以内。

(五)加强学风建设需要打造队伍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党校(学院)的带班组织员(联络员)是学员管理的实施者,是学员的第一教师,是班级学风建设的责任人,是学员了解学院的窗口,是行为教育的榜样。组织员(联络员)的能力素质折射出学院的办学能力,塑造着学院形象。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组织员(联络员)队伍,对于加强学风建设工作至关重要。打造高素质的组织员(联络员)队伍,要加强培训。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对组织员(联络员)开展业务培训:一方面,应邀请管理学专家传授管理知识、管理技巧和管理艺术;邀请心理学家、医疗专家等专业技术人员讲授心理学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急救知识,以应对教学中的突发状况;邀请学员代表回访,交流“被管理者”的体会。另一方面,抽调组织员(联络员)赴国内外一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学习经验;选派组织员(联络员)挂职锻炼或参加社会实践,走进学员的工作实地,了解学员期望;鼓励支持组织员(联络员)脱产进修,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打造高素质的组织员(联络员)队伍,要加强监督。党校(学院)应成立“学风督查小组”,对各班次学风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督查要从严从细从深并覆盖全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形成预案。督查结果应计入组织员(联络员)工作绩效考核,并制定奖惩措施。打造高素质的组织员(联络员)队伍,要强化师德。组织员(联络员)要在教学过程中作表率,期望学员信仰的,自己必须坚定信仰;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高尚师德和严肃教风引领端正学风。组织员(联络员)要不断强化大局观念、淡化个人得失,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

(六)加强学风建设需要激发自觉

纪律要通过自觉起作用,“党的纪律是带着强制的,但同时,它又必须是建立在党员与干部的自觉性上面,绝不是片面的命令主义。”在学员管理工作中,一切管理措施,都要落实到学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上来。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领导对于群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主导性、权威性、示范性影响。所以,加强学风建设要注重班委(学员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学员内部管理、班委示范的作用。班委(学员支部)是学员的临时基层组织,是从严自我管理的榜样。打造坚强的班委(学员支部)集体,要明确“严肃学风、促进学习”的目标,细化班级(支部)委员工作标准,明确责任,以自觉强化自律,以自律促进自学。

干部教育论文篇(4)

二、计划生成和课程研发体系创新

高校应根据自身改革发展实际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律,在充分开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分类指导大纲,保障教育培训工作既满足学校的改革发展实际,又符合干部成长需要,有助于参学干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使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要以需求调研为基础,设计开发培训项目。高等学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参学干部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工作性质、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满足参学干部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针对参训学员的岗位性质,培养履职尽责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其岗位需要;也应立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重点实现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更新管理理念、增强责任意识、理清办学思路,提高廉洁从政和领导决策的能力;教育引导普通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业务能力、执行能力,重点加强理想信念、优良传统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党外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和凝聚到学校改革发展事业上来。要强化调研成果分析,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需求调研是提高培训成效的重要手段,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的选择要与需求调研的分析成果紧密结合。目前,重需求调查、轻结果分析的现象普遍存在,统计数据与课程研发相脱节,不能有的放矢地应用于实践工作。要改变有调查无分析或重调查轻分析的状况,必须建立需求调查成果开发机制,充分运用需求调查分析成果,研究培训政策、培训战略和培训课程及开发。有关单位应组织专门力量,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将需求调研结果细化为近期需求与远期需求,群体需求与个性需求,分层次、分阶段设计研发课程,为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基础。需求分析是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数据处理过程,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需求调研和课程研发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纳入科研课题的立项管理范围,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结合高等教育行业特点,设计特色专门课程。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应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干部队伍的要求,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培养。通过管理干部专业素养提升计划等,以主体班次集中授课和专项工作交流研讨的形式,围绕政策法规、应急管理、高教动态等方面内容,加强对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履职尽责能力培养。通过专职管理干部自主选学全员培训计划等,围绕党的历史和基本理论、国家重大政策和事件、国际关系与国际形势、高等教育前沿问题、历史文化知识等方面开设自主选学专题,满足干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后备干部“助力成长”培训计划等,以挂职锻炼、拓展训练和跨类别、跨级别培训等形式,为青年干部搭建交流学习、提升能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管理骨干行动学习计划等,采取自愿参加和重点调训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引导干部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集体学习研讨和具体的行动实践,主动发现和反思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三、培训模式和内容创新

高校管理干部普遍学历层次高、学习欲望强,有确定的学习研究方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专长,对学习培训有着较高甚至严苛的要求。推进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改革,要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双创新,以研究前沿理论、解决问题为导向,凝聚集体智慧,提升队伍质量,推进事业发展。培训形式要创新,要主动将传统培训方法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创设多样化的培训模式。通过加强对项目班次和培训主题的科学设计,着力帮助党政部门管理干部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执行能力,重点指导教学科研单位管理干部理清办学思路、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履职水平。如中层正职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可以采取专题工作研讨、校外委托培养、境外学习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突出抓好高教理论和宏观战略培训;中层副职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可以采取专家专题讲座、校内专题培训、校外领题调研相结合的形式,突出抓好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将主体班次培训与推进学校重大任务落实相结合,通过初任培训、岗位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提高培训等形式,提升干部的工作落实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校外专门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开展委托培训,提升干部高教理论水平和治校理教能力。按照小规模、多渠道、注重实效、厉行节约的原则,重点选派优秀管理干部赴境外有关培训机构或合作高校开展学习考察,着力提升干部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过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形式打破干部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帮助干部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和业务本领。有关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案例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最受欢迎,欢迎度分别超过了80%和50%。在研发新课程、新内容和新方法的同时,还应构建和完善信息化课程平台,加强学时管理和考核,规范线上交流和线下研讨。培训内容要创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十精神的学习作为培训必修内容,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和帮助干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党的十确定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任务,将“德”、“廉”的培养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管理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建设一支素质精良、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管理干部队伍,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为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注重培养干部严谨务实的行政能力和尊重、服务学者学人的职业素养。以现代高教管理理论、科学决策方法的讲授为切入点,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遵循学科专业、科研学术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的管理服务理念,引导其按照行政事务管理的基本程序决策行事。引导管理干部切实增强执行能力,努力把工作设想付诸于实际行动,转化为现实成果。在培训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服务意识的培养,引导参学干部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干部教育论文篇(5)

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是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我们党的先进性,决定了有责任、有义务来担负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

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是提高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核心体现在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重点在于提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培训,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强化宗旨意识,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二、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现状

吉林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主题,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主线,以推进吉林特色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乡镇党委书记、基层骨干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的培训。2014年,按照中组部关于开展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和新任乡镇党委书记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吉林省省委组织部举办了全省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6期,累计培训了921人次。实施“千名基层骨干公务员进校园培养深造计划”,到目前为止,共分8期选送了1298名乡镇骨干公务员到吉林农业大学培训;通过开展“吉林省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由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进行了系统培训,每年培训2000名;近三年来吉林省委组织部针对“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2600人次。同时吉林省还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培训,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农村管理相关专业,提升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结构和文化素质,截止2014年12月,吉林省农村干部中有11345人是大专以上学历,占全体村干部的24.5%。

三、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特点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在品牌创建中,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推进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把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大幅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培养“有学历、有技能、有思想”的农村干部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

吉林省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承担相关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各培训承办方不断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促进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对师资队伍的要求非常高,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从事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3.“顶天立地”针对性强的教材建设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坚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做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审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承办培训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教材编写采取高校农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与政府主管部门、农村基层工作代表等联合编写,既有十以来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讲话精神解读、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吉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村土地政策、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民生发展和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顶天”的理论知识;也有农村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案例、具体办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立地”的工作方法。

4.创新培训教育模式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教育新途径,按照“培训质量第一,社会效益优先,突出特色品牌”的原则,开拓出一种集讲课、体验、实践为一体的特色培训模式。特点是以亲身体验为主,用绿色美景留住人,强调环境培训,注重现场教学,体会感性认识。可有效地解决传统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让学员在感知中觉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办班模式采用选学模式,提供特色的培训课程,联合办班单位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培训课程,分为短期培训和专题研讨。培训班采用理论教学、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入户实践等方式,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在抓好专题教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等具有培训特色的课程,同时,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提高培训质量,让学员和主办方都感到满意。同时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干部教育论文篇(6)

2.开展党员干部优良作风养成教育是党员干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干部队伍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进一步把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同志曾强调: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作风是思想道德、政治立场、工作态度和生活品味的集中反映,是人的品格的外在表现。我们要建立一支“为民、忠诚、务实、公正、清廉、修己”的干部队伍,其中,“为民”是核心,“忠诚”是前提,“务实”是基础,“公正”是标准,“清廉”是要求,“修己”是支撑和内化。因此,加强政德修养,已是时代的呼吁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只有注重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养党员干部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政道风尚,才能为作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二、党员干部作风养成教育的措施

1.“活”字为要,创新丰富活动载体。

1.1搭建教育宣传培养阵地。要立足干部实际,制定《学院干部教师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培养计划》,做到每月一重点,每季一考学,并在校园网上设立活动专栏,搭建起思想道德教育平台;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学习园地”、“心得交流”等栏目,探索构建网络培训平台。

1.2有效运用实践活动载体。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契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寓学习于丰富的活动,切实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吸引力。如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行动,举办“素能拓展训练”,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设立理论学习岗、组织生活优化岗、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岗、优质服务示范岗、文明新风岗等等,在实践中夯实政德意识和行为。

2.“严”字把关,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2.1建立落实组织领导制度。成立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和督查组,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办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工青妇组织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扎实开展。

2.2健全完善配套制度,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许多作风方面的问题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存在漏洞、不完善有关。在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中,必须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全过程,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完善规范领导干部作风行为的具体制度。围绕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具体表现,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和具体的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领导干部作风行为。不断完善从源头上杜绝领导干部不良风气的工作制度。

2.3建立落实考核评价制度。把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培养与党建目标管理相结合,加大处罚力度,落实警戒和问责制度,实行量化、动态管理,使作风建设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3.“实”字打底,注重结合提高实效。

3.1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绿色通道”作用,针对党员干部所思、所想、所盼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每半年进行一次干部思想状况调查工作和交心谈心会,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促进党员干部的思想稳定和队伍稳定。

3.2与作风效能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念为民之责,促使党员干部都能明白“荣”是积极奋进的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以“红心向党•廉洁伴行”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清风校园”建设大力推进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增强职业道德。制定和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提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党员的水平和质量,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干部教育论文篇(7)

即指那些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受教育者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如在党性教育中组织学员到革命旧居、遗址、博物馆实地参观,通过现场讲授、现场讲解、现场观看视频、现场互动等形式,让学员近距离地触摸一段历史,感悟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在警示教育中,组织学员到监狱参观、听犯人的忏悔、对比犯人的前后生活,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与课堂教学形式相比,现场教学具有情境性、鲜活性、直观性、真实性等特点,易调动学员的情绪、引起学员共鸣,启发学员思考。

2.体验式教学

即指那些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营造事件发生和情境,再现事件原貌或虚构可能发生的事件,让学员在事件中扮演相关的角色,从中得到体验、感悟、锻炼和启发。如,模拟一次红军战斗、红军生活的一个片断、模拟一次公共危机处理、模拟一次媒体应对,等等。与其它教学形式相比,在体验式教学中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能达到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在做中思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3.社会实践教学

即指那些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员到农村、企业、街道、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基层地方进行调研,让学员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百姓的所想所盼所苦,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工作能力。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多样,如入户调查、“三进三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自助式调查。社会实践教学不仅使学员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且通过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加深领导干部对基层情况的全面了解,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弘扬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优良作风。

4.拓展训练

这一教学方式从它诞生到现在,风靡全球并逐渐进入干部教育领域。近年来,一些培训机构将红色元素融入拓展培训中,把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与现代拓展训练结合起来,开发具有独特“红色”风格的拓展培训课程。这一教学形式集思想性、教育性、挑战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有利于磨炼学员意志、培养学员团队意识、激发学员潜能、开阔学员思维。

二、运动式教学的主要特点

1.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大多数运动式教学是在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即通常意义的教室以外进行。开放的教学环境不仅使教学选择和变化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容易使人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容易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同的场面和情景,容易使不同的人可以产生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也容易使教学受到干扰。就大多数教学场地而言,它们都不是专门的教学场所或者说专门为教学服务的,因而教学时容易受到现场环境、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如游客过多带来的嘈杂、极端天气对教学效果及行程的影响、教学场地的狭小与造成学员间的拥挤。同时,活动空间的开放性也导致学员的自由度大,学员的思想不容易集中,这就给教学组织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教学内容的直接性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书本、文字、音像等媒介。但运动式教学的内容载体却是具体的实物、场景、人物,如遗址、遗物、村容、村貌、具体人物与事件等。有些教学还没开始,但学员一到教学现场,就可能知晓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教学内容已经直观、整体、鲜活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与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由教师逐步引出、逐步递进的序列化呈现方式不同。同时,运动式教学的主题也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明确、集中,如组织学员体验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有的学员可能感悟出当年的艰苦奋斗精神、有的可能感悟出官兵一致的民主、有的可能感悟出理想信念的力量。因而运动式教学需要从多种多样的信息量中择取、凝练出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主题。

3.教学过程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运动式教学中最外显最根本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且体现在身体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等诸多活动中。教学过程中,学员思维活动、教学内容随教学场地的变动而变化,如果说课堂是“坐着学”,那么运动式教学就是“站着学”“走着学”,在动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更能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更容易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4.教学现场的情境性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运动式教学,几乎都强调教学环境的情景性。这些情景性,有些是老师事先布置好的,有些是在老师的组织下,由学员参加、互动共同营造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局限。教学环境的情景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呆板的教学内容“活化”、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了。

5.知识构建的体验性

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运动式教学中学员知识的取得不是靠“灌输”,而是通过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从真实的教学情境获取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建构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能力、产生自己的情感倾向的,从而达到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的高度统一。

三、建立健全与运动式教学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形式

中国井冈山学院(以下简称中井院)自创办以来,根据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和办学要求,依托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和优势,围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这一培训主题,加强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探索出了有自身特色的现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形式,并在教学管理上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与这些教学形式相适应、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高效、平稳运行。

1.流程管理

即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现场教学、专题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学员论坛等不同教学形式的模式进行固化,形成模块,然后根据不同班次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及学制的长短,确定不同的教学线路,并对所有的教学活动和工作环节进行细化和时间量化,精确到分钟,以图表的形式将每期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精细化的流程管理,使教学调度有章可循,保证了教学运转流畅,井然有序。

2.预案管理

一是为加强运行中的应变性和机动性,针对运动教学式干扰多变化大的特点,中井院建立和完善了突发事件协调处理机制,明确了在外带班组织员的临时处置职责。二是教学管理部门在做好每个班次日常教学安排的同时,还需要将每个培训环节可能出现的突变因素尽量考虑周全,如天气和交通的突变、学员身体不适、游客过多,等等,并提出相关的工作预案,使带班人员在落实教学流程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三是教学管理部门密切关注影响教学正常运行的各种因素,遇有情况,及时做好教学变更。

3.协商管理

随着培训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井冈山红色培训规模的日益扩大,运动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也越多。如外出实践教学食宿的不确定性、旧居旧址容量的动态性。针对这些问题,中井院教学管理部门与一些教学场所建立了与相关部门事先告知与协调机制,如前往原中央苏区兴国教学,一旦遇住宿有困难,则当地党委会提前通知,建议更改教学安排。教学中如有临时变更,教务部门会与学院相关的职能部门商量,尽量使各班次的教学安排既服从于学院教学的总体安排,又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班次多、资源紧的情况下,教学调度员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教学用车、教室安排、学员住宿、教师安排、教学点和教学线路等资源紧张的困难。

4.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培训工作的生命线。为此,中井院自成立之日起,就强抓教学质量监控,将质量管理贯穿于培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经过近十年的摸索,现已基本形成了以教学评估为主体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是教学督导评估。即为每个培训班次安排一名教学督导评估员,由教学督导员负责对所督导的班次进行质量监督检查,组织学员对教学质量、教学组织、后勤保障进行评价。二是教学日志,由组织员如实记录教学计划内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流程各环节的落实、执行情况、教师授课情况、遇到困难或存在的问题。培训结束后,形成培训小结交给院领导。三是召开学员座谈会,院领导和学院各部门领导直接听取学员关于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听课评估,规定了学院领导、工作人员及教学人员每学期需要听课的次数,并且要求听课人对所听课程作出评估结果和提出意见建议,学期结束后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梳理相关意见建议。五是教学巡检。由院领导牵头组织一个教学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六是教学分析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教学分析会,由院领导主持,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组织员、联络员、教学督导评估员在会上作中心发言,着重查找、分析、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干部教育论文篇(8)

党校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在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广大党校教职员工在实现党的干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党校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主要由党校的物质文化、党校的制度文化以及党校的精神文化等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党校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实践性、包容性和辐射性,各级干部在党校学习、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注重党校文化的熏陶、启发和感染,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的执政理念。党校文化作为党校特色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推动党校发展的“软实力”,是党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充分发掘党校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干部教育培训中,能进一步发挥党校文化的应用功能。

二、党校文化特征

(一)鲜明的政治特征

党校工作是在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专门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以及理论专业人才的机构,党校工作政治属性鲜明,培养的领导要具有鲜明的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人民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培养机构。党校文化的鲜明政治属性是由党校机关的性质、地位以及职责使命所决定,党校的一切活动都与党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连,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和价值体现要做到“党校姓党”,党的文化也不例外,也要突出鲜明的政治特点,其功能是要促进党的建设的发展和党的事业的发展,将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塑造为忠于党和忠于人民的公仆。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成为党校的核心课程,也是党校文化政治属性的鲜明特点和集中反映。

(二)鲜明的校园特征

党校作为轮训培训党的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重要场所,党校文化又与机关文化有明显的区别,也不同于单纯的校园文化,党校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文化鲜明的校园特征使其具有明显的以校园文化为重点又与机关文化相融合的特点,是以广大党员学员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物理空间,以校园文化为特征的党员干部群体性的政治文化。因此,与单纯的校园文化和机关文化相比,党校文化集合了党校校园的物质、认知和规范文化特点,并共同构成完整的党校文化。

(三)鲜明的干部教育培训特征

与其他教学机构相比,党校的培训对象是以广大党员以及党员领导干部为主,与其他高校以专业学科知识培育、学历教育不同的是,党校培养对象是以党员干部为主。党校自身的职责使命,也要求其切实以抓好干部教育培训为主要职责。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行为准则等方面看,党校的各项教学活动都是以围绕干部教育这个特殊使命和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党校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干部教育培训特征,始终是以促进党的事业和建设发展,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提高为其核心价值观来践行。

三、党校文化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

(一)为干部教育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干部教育培训是以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己任,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党校是宣传党思想理论的重要场所,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的理论的主阵地,党校文化氛围是否浓厚会直接影响整个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文化是土壤,构建丰富多彩的党校文化内容,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受训过程中陶冶情操,升华品质,提升领导水平的内在驱动力,《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规定,进一步把党校教育作为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轮训的主渠道。因此,抓好党校文化建设能为广大受训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教育氛围。

(二)干部教育受训重要资源载体

党校文化体现了党校的价值取向,也是新时期党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引导功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党校要通过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各种教育平台,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党和人民培育出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通过党校文化建设,积极发挥党校文化的社会功能,将党校文化的政治性、先进性从校园传播到社会中来,提升培训效果。

四、党校文化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一)注重党校思想文化建设

通过举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活动,注重党的理论学习,推进主题教育走向深入,通过举办各种专题活动,不断丰富党校的思想文化建设内涵,既要凝聚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也要将党校的思想文化氛围作为培训干部的重要载体,倡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化宣传活动,加强党校文化载体的资源整合工作,通过直接组织领导干部上讲台,推动思想教育干部教、教干部等模式,不断将第一线、第一手的管理经验、工作实践、典型案例贯穿到教学中。

(二)注重教学文化建设

积极发挥党校在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中“熔炉”作用。要把理论武装、党性教育、规律研究贯穿于党校教学工作始终,突出受训人员在党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构建具有干部教育特色的班级文化为着力点,培育优良学风。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突出学员自我管理特色。积极促进学员内生动力生成,丰富和改造主观世界、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注重管理文化建设

探索党校文化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规律,加强党校教学的管理,持续不断贯彻党校姓党的工作原则,尊重教育规律和办学实际,用科学的管理提高校委班子的治理能力,用科学的理念引领学校的转型创建、科学发展。坚持领导垂范、党员模范、群众规范,实现科学发展。

(四)注重人文文化建设

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充分发挥“看齐”在党校教学中的功能作用,切实解决建“什么样党校”的问题。通过定期召开文化建设研讨会,集思广益,发挥智库与决策作用,接受广大领导干部受训人员的导向性意见,及时总结归纳,梳理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不断提炼党校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元素。

干部教育论文篇(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就应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所指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历史证明,“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政府信用已经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政府诚信引导着人民诚信,直接影响着社会诚信。毫无疑义,将中华传统诚信道德资源的合理内核与现代思想进行完善融合是我们开展干部诚信教育的理性选择。

1 诚信在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

“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规范构成的,“诚”“信”二字在古代典籍中意思相近又有着一定的差异。“诚”多于“真”、“实”等范畴相关联,涉及人类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像人际交往、个人修养、道德理想等方面。“信”则多与“忠”、“任”等范畴相关联,其基本内涵是守言行诺,即“言必信,行必果。”

“诚”与“信”在含义上不尽相同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将二者互训的:“诚,信也”、“信,诚也。”从先秦时期开始,“诚”与“信”开始连用,《荀子》中就有“诚信生神”之说法,此后“诚信”便作为一个完整的范畴使用。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就是真实不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2 传统诚信思想的精髓

2.1 诚信为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行,草木不大。”(《吕氏春秋・贵信》)即是说,天地都必须有信而后才能形成四季衔替、万物更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被理解为一种超越的、统天统地的绝对法则,这种思想或许有些夸张,但它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信”的近乎敬畏的崇尚。

2.2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当成立身处世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如同车子缺少、这样枢纽就不能行走一样,人若无诚信寸步难行。

2.3 诚信是基本的交友之道。对诚信是交友的基本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着意。在传统文化中诚信交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层面:①诚信是晤友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不但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常常以此严格要求和反省自己,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诚信是择友的基本标准。在社会生活中,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行为及品德有着重要影响,与那些正直诚实、宽善谦逊的人交友可以受其感染和熏陶,而与那些花言巧语、口是心非的伪善之人交往,不但不会有所获益反而会沾染恶习。孔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因此,交友要有所选择,要选择仁德之乡居住,以免受不良影响。

2.4 诚信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有着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但对人们合理的正当的利益追求也决非一味的排斥和拒绝,只是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对利益的追求要持节制态度,反对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利,反对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荀子就说过:“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事实上,讲究货真价实,强调童叟无欺也是中华民族经济及商业活动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廉贾义商。徽州商人注重“信义服人”,他们“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以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游,而业日隆隆起。”同仁堂药店三百多年来始终坚持“炮制虽繁从不敢省工时,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他们皆成为人们传颂的诚信经营的成功典范。

2.5 诚信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主张“为政以德”,而要做到“为政以德”诚信是其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孔子要求为政者做到“敬事而信”并认为“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日》,即是说要赢得民心除了与民生息的“仁政”外,诚实无欺、讲究信用,努力取信于民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信赖。荀子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论语・王霸》孔子也坚决反对与国交往中背后耍阴谋。公元前550年,齐、鲁和解,两国之君会于峡谷,齐国却企图乘机以东夷人劫持鲁侯,时孔子相鲁,闻之后深为不满:“两君之好,而以裔夷俘兵以乱之。”清代大儒王夫之则精辟地概括为:“夫诚信者,中国邦交之守也。”(《读通鉴论》)

3 传统诚信思想在干部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3.1 诚信执政教育是干部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实不欺不仅是上天固有的规律,亦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本体。人们的道德规律必须遵循这一“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修辞立于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十分重视诚信的教育。自西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成为了学校的必修课,学子们在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时自然而然的接受儒家诚信观的洗礼、教化,以塑造诚实守信的君子人格。而唐代以后出现的书院更是把诚信的道德教育列入教规之中,如岳麓书院的教规中即有“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等条目。当然,把“诚”“信”理解为超越的、统天统地的绝对法则的思想有些夸张,但“人之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唯君子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袁子・用贤》)的诚信而厚德方能立人,并进而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成人教育思想今天依然闪光。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之融入到干部教育的办学理念之中,把诚信执政教育确立为干部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利用一切教育阵地和教育场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诚信教育,唤起干部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同时,还应该施以相应的保障机制,对干部日常行为规范中诸如打牌、贪污受贿、欺上瞒下、学历灌水等不诚信行为给予约束和严厉的惩处,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让干部在教化与熏陶中诚信执政。

干部教育论文篇(10)

(二)实效性较差,仍未形成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当前,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主要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与干部学院,而这些机构均是受党委或政府管辖,其“一把手”往往是党委或政府副职领导兼任,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受训干部与培训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但是也容易使受训干部与培训机构教师“打成一片”。教师在进行实效考核时往往“碍于情面”“、手下留情”,一定程度上导致干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此外,各级各类培训机构自身缺乏严格的考核、评估机制,往往是按照上级的安排完成教育培训任务,这也是造成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较差的因素之一。

(三)师资力量薄弱。一是部分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教师知识储备有限,且较陈旧,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教师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无法满足干部多样化、高层次的培训需求。二是一些基层党校、行政学院与干部学院的教师数量有限,而且每位专业教师往往承担着多种学科的教学任务,严重加剧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得他们无力也无暇从事调查研究与科研任务。三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使得各类培训机构在硬件配备方面差异较大,而地区之间教学、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失调,也是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健康良性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与科学性。多年来的实践结果显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效性较差的原因之一主要是课程设置未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更新速度较迟缓,不能因时因地取消旧课程、开设新课程,如政策理论性的课程居多、实践操作性的课程较少。另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形式单一、固化,缺乏前瞻性,未能根据不同的干部群体的具体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同一群体进行重复培训、浪费教学资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路径

(一)采取多主体、多层次、滚动式参与的形式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力争实现培训全覆盖。“多主体”是指干部教育培训的主体不仅包括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领导班子成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而且还应辐射到部分自治团体与民间组织,特别是要将其中的党员领导干部纳入教育培训规划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与政治素质。“多层次”是指干部教育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领导干部,而是要尽最大努力辐射到多个层级,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所在地区的党校、行政学院与干部学院就近参加教育培训,这一方面能够降低培训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各级培训机构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滚动式”是指针对参加培训的干部数量众多、专业培训机构相对较少的现状,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滚动式轮训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干部教育培训主体输送过程中,必须对乡镇干部、村、社区干部予以必要的倾斜。乡镇一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主要靠乡镇干部的推动与实施,乡镇干部的党性修养与政治品行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能否早日实现。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培训与再教育,不仅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村、社区干部,虽然职级不高,但其地位与作用却不可小觑,面对绝大部分村、社区干部学历层次较低的现状,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以切实提高其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

(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体系,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学校要建立一套对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考核的评估系统。一方面,培训方要督促授课教师认真备课、授课,对学员评价率高的教师在薪酬待遇方面要给予适当倾斜。另一方面,要对学员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考查,将最终成绩报送学员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区组织部门,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避免教师与学员相互“通融”的现象发生,必须实行第三方介入,这个第三方可以是组织部门、人事部门,也可以是纪检监察部门。第三方的职责主要是对教师与学员进行跟踪评价,实事求是地评选出优秀教师与优秀学员,并将评审结果公开,接受广大学员与教师的监督,对考查结果有疑义的可以向上级单位投诉。

干部教育论文篇(11)

自主性和分散性是互联网时代媒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自主性体现的是话语权的分散,媒介话语权不再仅掌握在官媒,商业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拥有更多的自主话语权,拥有更多的信息获取和渠道。分散性体现的是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信息源的扩散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现者、提供者和生产者。在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信息传播途径网络化,信息内容繁杂化的同时,造成了谣言与真相同步传播,混淆了公众视线。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机、电视、报纸等媒介传达真实的社会信息,用真相抵制谣言,提高政府公信力。

2.掌握与媒介沟通交流的技巧

在网络传媒时代,政府与媒介处在博弈互动关系中,政府已不再是媒介获取社会信息的唯一来源,也不再是公众获取社会信息的唯一选择。因此,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媒介,习惯于主动沟通媒介,充分运用各类媒介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促进工作开展。要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增强与媒体打交道的技能,要掌握一定的媒体应对技巧,在与媒介沟通时,不说假话,少说官话,多说真话,在语言表达上善于用媒介的话语习惯说话,让媒介把领导干部的言行变成新闻,赢得社会舆论先机,调节社会舆论情绪,积极引导公众注意力。只有与媒介主动接触,坦诚面对,才能用权威信息消灭谣言,用信息透明度赢得媒介和公众信任度。

二、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各级党政组织教育为主阵地,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

借助各级党政组织教育是对领导干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各级政府在制定领导干部培训计划时,要有意识的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培训科目;各级党校、干部培训院校为作为党政干部培训的主要执行者,要充分认识到开展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计划,编制适应时展需要、符合干部培训特征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系统性的培训教学,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

2构建真实媒介沟通环境,提升领导干部与媒介沟通能力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对实践性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培训中可以采取媒介素养情景模拟教学等适合干部培训需求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领导干部面对媒介时的实际能力。在情景模拟教学中,让参训领导干部担任案例中的相应角色,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能力、现场应变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媒体沟通能力和公信塑造能力为目的。例如,将新闻会和电视网络专题访谈仿真现场带进教室,为领导干部提供现场模拟体验机会。领导干部通过扮演新闻会中的政府发言人、记者,以及电视网络专题访谈中的嘉宾,在仿真环境中与媒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充分暴露自己能力与经验上的不足,熟悉与媒介沟通的技能,为今后有效地与媒体沟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