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教数据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4:18

中教数据论文

中教数据论文篇(1)

2个性化教学在作业布置中的应用

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们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满足共性化教学的需要;选做题往往难度更大,更具开放性,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甚至要与人讨论,上机实验才能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能力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训练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首先应强调理性实践,督促学生养成分析和思考的习惯,减少实验中的盲目性,强调课前准备、课后总结分析的重要性[4]。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是以个性化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系统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3.1提供3个难度等级的实验题目

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教师每次实验提供3个难度等级的题目,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完成。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教师鼓励选择难度大的题目,同时允许学生自己提出选题,目的是开展“创造型应用”实践。难度较低的题目主要是验证型和部分设计型实验,这类题目侧重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的训练,要求同学必须熟练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偏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题目主要是综合型和部分设计型实验。这类实验题力图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原理与应用的结合点,使学生学会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领悟。教学实践表明,难度大的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算法设计的有关技术,提升学生组织数据及编写大型程序的能力,为整个专业学习打下更全面、起点更高的基础。

3.2开展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实践教学

开展面向问题求解能力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抽象,分析其特征,力图将其归结为某种理论课已经研究过的数据结构,再以这种数据结构的典型算法为基础,设计出针对实际问题的算法,并利用所学知识对算法的时间效率、空间效率做出估算和评判,最终编写出正确、高效的程序。教师在实验课中引导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设计型和综合型的题目,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例如,教师在讲完“栈和队列”之后,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模拟食堂售饭的系统,统计每天中午学生在食堂停留的时间;在讲完图的遍历和最短路径之后,要求学生就学校三水校区设计一个校园导游系统,自己确定校园景点,测绘景点之间的路径与距离,建立校园景点地图,设计一个算法使得游客走最少的路,却能遍历全部景点。设置这种只给出问题,而没有细致方案的实验题目,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实际需求,找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数据结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且最终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去解决它。这一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发现创新点,提升创新能力。

4个性化教学在课外学习环节中的应用

4.1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

作为共性化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就作业和实验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些实验项目和大作业,对其中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展示,以此增强学生的协助精神和竞争意识[5]。

4.2面向问题组成课外学习小组

实验课时毕竟有限,面向问题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是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个性化教学的延伸。教师以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有兴趣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其目的是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发现创新点,提升创新能力。为了拓展题目的来源,我们组织学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等各种竞赛。在申报前,我们提供选题指导;在申报成功后,进行动态辅导。由于数据结构课程组的老师大多职称高、学历高、科研能力强、课题多、档次高,让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也是一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途径。

4.3网上自主学习

为鼓励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我们将网络学习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在讨论版上的发帖数和回帖数,老师平时发现好的帖子还会直接奖励适当的分数。课程网站在服务共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首先,课程网站和大多数其他课程网站一样,具有教学大纲、课件、精选题库等栏目,以此满足共性化教学的需要。考虑到有的学生准备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有的计划考研,有的要参加公司的面试等,课程网站还设置了以下栏目:①考研专栏,包括最新考纲、近几年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按章复习、全真试卷;②面试和软考试题专栏,针对学生就业面试和参加国家软件水平考试的需要,收集各公司招聘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系统开发等岗位的试题以及国家软件水平考试的试题,整理和汇集到面试和软考试题栏目;③高级专题和竞赛专栏;④课程社区针对考研、面试、软考设置专门的讨论区;⑤实验指导栏目,就3个难度等级的实验题目进行指导,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中教数据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G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069-05

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都已初具规模,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华东师大馆)学位论文数据库为例,目前已经收录了所在院校恢复高考以来的全部博硕士学位论文。其明显的持续性特点,已经成为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仅仅作为学术资源提供本校读者检索和全文下载服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平台服务模式简单、系统封闭且只注重检索功能所致。探索学位论文拓展服务的新途径,对推进图书馆利用学术资源开展深层次服务、提升大学学术资源全方位服务能力,使其在服务社会、支持教学科研过程以及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当前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服务模式简单、系统封闭、单一学术型功能等特点,华东师大馆以学位论文数据库为例,在探索其深层次拓展服务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通过开发基于数据库平台的元数据Open API,实现了学位论文的拓展应用。并结合当前较为主流的通用门户网站开发环境,开发了标准的应用端Open API调用程序框架,为学位论文元数据嵌入社会网络环境及用户门户网站的数据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1 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开发应用需求分析

1.1 国内外应用现状

当前,国内的学位论文主要由数据库商、国家法定学位论文收藏机构、公益性学位论文共建单位以及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提供相对集中的检索和分级分布联合保障相结合的信息共享服务。但在利用学位论文元数据拓展其服务范围、开展增值服务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华东师大馆在学位论文数据库回溯建库工作中,对如何利用学位论文元数据开展深层服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国内外应用调研。美国普渡(Purdue)大学在开展学位论文为社会服务方面,推出了一个Web服务[1],其涵盖全州所有大学研究者目录以及一个可以在搜索结果页面显示每一位研究者指导的学位论文信息,为研究者和商业人士提供了一个获取学者以及其指导学位论文元数据的检索平台,在推进研究成果商业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平台后端的元数据信息,即通过全州各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元数据Open API自动获取,这种数据获取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自动获取多来源异构或同构数据以及数据同步更新一致性问题。在国内,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建立了基于馆藏特色资源元数据Open API的集成服务支撑平台[2-3],用以支持面向用户环境的嵌入式服务。上述国内外利用学术资源开展的拓展服务为探索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

1.2 需求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学术资源/内容的出现,基于学术资源支持教学科研的属性,图书馆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基于学术资源元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和发现工具的研究,以提高在浩瀚的学术资源中为读者快速提供所需资源的能力,而学术资源元数据的其它属性往往被忽略。以学位论文为例,它作为大学的特有学术资源,除了拥有支持学术研究之外,因其特有的原创、研究生培养以及与教学关系紧密等属性,在社会服务、教学水平评估以及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在开发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的应用调研过程中,重点调研了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生院、学校信息化办公室、有硕博士授权的部分院系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主要的需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生院的需求。在为社会考生提供招生信息方面,研究生院的老师们在多年的招生实践中体会到,社会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首选各大学研究生院门户网站作为信息源,考生希望从中获得大学招生人数和招生专业信息的同时,更希望找到符合自己研究兴趣的指导教师详细信息,每年的招生季都会有很多类似的咨询。因此,研究生院希望通过将学位论文元数据嵌入到招生信息的相关查询中,社会考生可以在查询博硕士招生信息的同时,获得教师历年培养研究生学位论文信息。

(2)信息化办公室的需求。华东师范大学门户网站由学校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建设。大学门户网站及院系所门户网站作为宣传大学教学科研成果的社会网络窗口,一般都设有类似“教师名录”或“教师简介”等栏目,栏目主要用于展示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兼职等个人信息,通常这些信息需要教师个人维护。往往由于各种原因,类似栏目的动态信息更新不及时,甚至空白,没有起到栏目设计之初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办公室及院系的老师都希望动态将教师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信息嵌入到“教师名录”或“教师简介”页面中涉及教学成果信息栏目。

(3)学校职能部门的需求。职能部门的需求表现在利用学位论文元数据信息辅助教学水平评估及反映学科发展变化方面。希望利用学位论文特有的原创、研究生培养以及与教学关系紧密等属性,为学科发展、评估教师教学能力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提供科学的统计数据。

1.3 技术思路

Web Service、SOA等技术架构为解决异构环境中的数据传递、应用互操作提供了充分的支持。针对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本身的特点,采用WCF平台进行面向应用的Open API的开发,提供学位论文信息服务Web Service,让不同系统的第三方应用根据需要调用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实现同构或异构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操作。同时采用轻量级的Web Widget技术,将小巧的客户端学位论文信息服务调用代码嵌入到用户浏览的网页中,实现学位论文信息的直接推送。通过面向服务端与面向客户端这两种互补的技术方式,来满足学位论文信息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利用Open API拓展学位论文的服务范围和应用领域,其核心技术之一是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因此,提高数据在传输和应用过程的安全、稳定性非常重要。同时,Open API的应用推广有其特殊性,它与一般的Web应用不同。因此,在学术资源Open API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明确应用基础上的针对性开发原则。Open API与Web服务不同,它本身并不能实现任何一个完整的服务,需要Open API提供者和应用平台两方面协作完成。因此,有明确的需求是快速实现Open API应用的必要前提。

(2)遵从调用方式简单的开发原则。Open API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应用服务,要完成一个Open API的应用部署,应用平台需要辅之以必要的编码才能实现Open API的嵌入。因此,Open API的调用方式方便与否决定应用部署的成败。

(3)注重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控制原则。与互联网资源Open API不同,学术资源Open API是针对学术资源而开发的,其后台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防止非法应用恶意调用的控制机制是保证数据源安全的重要环节。WCF安全控制框架下的X509证书以及在系统部署中兼顾防火墙和入侵防御系统等技术在Open API开发和调用过程中非常重要。

2 技术实现

在基于上述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开发应用的需求分析基础上,在程序开发过程中采用通用框架,以屏蔽学位论文数据库与应用端平台的异构性、开发语言的多样性等问题。同时,最大化降低所开发Open API的调用复杂度,以利于Open API的推广使用。基于这样的开发理念,开发了两种不同方式的API——Web Service API和Widget API,并提供相应API调用说明和调用应用案例。应用端可根据调用说明,套用案例快速实现学位论文Open API的调用,达到应用的快速推广。

2.1 Web Service API开发

Web Service、WCF平台等技术为解决异构环境中的应用相互操作提供了充分的支持。Web Service技术实现了不同的系统之间用“软件-软件对话”的方式相互调用,软件应用之间可以基于Web无缝集成。WCF作为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标准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开发模型,具有很好的互操作、安全可信赖性以及通用性,并可以以一系列协议的定义、实现、为流程和框架,通过服务实现与服务内容的分离,轻松为学位论文数据库构建松耦合的分布式Web Service API。针对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平台特点,在.NET环境下,以WCF为技术支撑,采用WSDL描述语言及SOAP协议,以面向服务的方式来创建学位论文Web Service API:

(1)以将为应用端开放的服务为依据进行服务协定定义,如以“专业代码”为参数,返回元数据集:

DataSet GetDataByMajor(string majorCode);

(2)实现服务协定

public DataSet GetDataByMajor(string majorCode)

{…// 详细实现,将结果保存在数组中返回}

(3)搭建宿主,服务

公开WCF服务,以IIS+.NET Frameword 4.0环境为例,以IIS作为宿主承载服务。

WCF的学位论文 Web Service API的通信机制是基于SOAP的Web服务,因此所开发的API可以与运行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进行通信。开发的Web Service API将学位论文获取服务封装成一个URL后,用所开发的Web Service取代用户对学位论文数据库的直接读取服务。应用端从服务器端获取数据时处于一个相对透明的状态,只需要根据API调用说明文档了解API对外提供的函数及参数说明,在其Web服务中引用所的URL后,系统会生成访问数据库的类和对象,并将其实例化,即可像使用本地的函数一样来实现调用Web Services API提供的数据资源,无需关心数据库系统内部结构,从而实现异构平台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互操作 (见图1) 。

由于学位论文的特殊性,在接口开发时需要考虑推送数据的安全性,以确保所开发的Web Service API被授权的第三方调用。在安全控制机制上,采用X509证书机制,经过X509证书加密后的输入及获取到的输出内容,均为被加密的密文,即使是在公网中,也无法看到明文,确保了数据的传输安全;应用端和服务器端证书对匹配,又确保了接口的调用安全。

2.2 Widget API开发

借鉴Web Widget的开发模式,通过开发学位论文Widget API,将学位论文平台和第三方应用平台通过所开发的API联系起来,打破了网站间的屏蔽,使网站不再只是通过超链接的简单连接,便可以实现在第三方网站中混搭学位论文信息。在软件部署上兼顾Web应用防火墙和入侵防御系统等方式来增强数据的安全控制,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学位论文Widget API主要分服务端、视图层、应用端三个框架。其中,服务端基于实现从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获取信息;视图层定义学位论文展示形式,即相应的.js和.css文件;应用端传递相关参数并发起学位论文Widget API的调用命令。采用jQuery开发技术,将应用端的用户查询内容以Get的方法发送到学位论文数据库服务器端,学位论文数据库服务器以JSON格式返回查询结果到应用端,应用端通过嵌入视图层的相关代码,实现返回的学位论文信息在本地网页中的重现和融合(见图2)。

应用端调用Widget API时,只需要在其门户网站相应检索位置嵌入一段JavaScript脚本语言代码,并参考API调用文档中提供的查询参数说明,便可以实现从服务层获取数据并按照视图层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在本地网站展示,完成调用此类型的Open API功能。

//通过jQuery技术将应用端查询返回到服务器端,调用服务器端Widget.aps程序查询相关学位论文信息,Widget.aps会将查询结果以数组返回。

$.getJSON("http://IP地址/Widget.asp?callback=?&type="+type+ " &keyword="+keyword+"&page="+page,function(data){disp(page, data);});}

disp(page, data){…//对获取到的学位论文信息进行重组及重现};

视图层的数据重现方式可以是应用端自主开发,华东师大馆为了学位论文API的应用推广,还为应用端提供了视图层的数据重现方式参考案例,应用端可以直接将相关代码嵌入到自己网站中,若应用端需要特定的展示方式,则需要应用端做简单的本地化修改便可以使用。

3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践

3.1 研究生院门户网站应用

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研究生门户网站,将学位论文元数据嵌入到博硕士招生信息查询栏目,社会考生可以通过 “专业名称”等途径查询历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元数据(以“专业名称”为“逻辑学”的查询结果见图3)。

长期以来,学位论文只是作为学术资源提供本校读者的检索和下载服务,其学术资源以外的属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嵌入研究生院门户网站的应用,社会考生可以通过多途径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方向以及教师指导学位论文的数量、选题、研究方向、摘要等信息,对社会考生报考学校和选择符合自己研究兴趣的指导教师提供参考。同时发挥了学位论文作为学术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学术资源在社会层面得到共享。这一应用得到了研究生院的充分肯定,每年有专项经费作为应用的支持。

3.2 学校门户网站应用

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在学校教师主页的嵌入式应用,拓展了学位论文数据库服务范围,实现教师指导学位论文信息的动态。以软件学院某教师为例,其个人简介界面嵌入“指导学位论文信息”链接,点击即可获取其历年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信息(见图4)。

这一实践较好地实现了利用第三方平台——学校门户网站展示本校教师教学学术成果,实现学位论文元数据的针对性开放。并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扩大教师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同时,院系门户网站可以通过教师工号及姓名调用学校“教师名录”栏目信息,在院系门户网站展示本院系教师指导学位论文的相关信息,从学科或专业角度展示学校教学研究成果,增强行业竞争力。这一应用对扩大教师学术影响力、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生产力以及产学研结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学校职能部门应用

(1)通过Open API获取各学科或子学科的批量数据,加之年限分面限制,从历年学位论文数量变化角度反映各学科领域研究趋势。通过结合Google图形接口,从Open API返回查询结果的XML格式数据直接提交到Google API,即可产生图形化分析结果。反映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数学”专业学位论文数量的变化关系图(见图5)。

(2)通过Open API获取各院系的批量数据,辅以学院、专业以及年代参数限制获取相关学位论文元数据,并通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运用屏幕抓取技术,可以直接获取学位论文被引数据,从中产生学位论文被引分析报告。通过教师指导学位论文被引数量这一侧面,为学校从学位论文被引角度评价教师指导学位论文质量提供了准确的参考数据(以教育科学学院2010年毕业生高被引学位论文为例的被引分析见表1。其中,学生、教师名字以编码表示;统计时间:2013-4-29)。

(3)通过Open API获取学位论文元数据,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关联关系,从教师出发,可以得到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等关联关系,形成上有教师下有学生,学生下面还有学生的学者关系网,从中可以分析从一个教师出发所形成的教学科研人员关系网(见图6)。

学位论文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某一方面可以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根据职能部门的需求,通过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获取特定需求数据,为学校职能部门提供第一手教师以及研究生的人员管理和统计分析数据,充分发挥了学位论文在支持管理决策方面的积极作用,应用得到了学校人事处、师资办、学科办以及研究生院的充分肯定。

4 结语

学位论文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信息资源和知识宝藏。其有效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仅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还关系到学位论文原创性成果的社会化利用和论文创新成果的转移,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4-5]。华东师大馆在利用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开展拓展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希望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混搭应用实例,把具有稳定、合法、可靠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在原有学位论文仅仅作为学术资源提供检索服务基础上,推进学位论文深层次服务的开展,以改变学位论文数据库仅仅作为学术资源的单一属性。充分挖掘学术资源的多重属性,有效提高了学术资源的服务能力。

学位论文Open API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为大学图书馆探索利用学术资源开展深层次服务提供了参考模式。同时,图书馆作为数据库建设方,随着应用的不断拓展,带来更多校内外用户的持续关注,也促进了学位论文数据库的不断优化,提高了数据库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Nicole C.Engard. Librayr Mashups:Exploring New Ways to Deliver Library Data[M].Information Today,Inc.,2009:285-287.

[2]李峰等.跨界数据融汇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1):24-28.

[3]李春旺.图书馆集成融汇服务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2):1-6.

中教数据论文篇(3)

摘要:在当前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中应能充分体现时代的变化与需求,将先进理念与技术带头引入实践教学中。本文结合国内外实践教学的特点,依据如今大数据迅速发展的现状,讨论将大数据的优势充分运用到二元实践教学中来,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生改变,并更加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基于大数据的二元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体系固有的短板,更加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大数据;二元;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01-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已经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并且掀起了新的变革。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各类阻碍将被突破――与以往的“被动式”、“填鸭式”教学不同,进入高校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具有学习自主性、偏好性的特点,同时由于大数据时代知识资源的易得性,来源渠道的多元性,导致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同时,国内高校教育正日益普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由于高等学校大多具有学生众多、教育层次多元和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等特点,高校实践教学呈现教学资源不平衡、利用效率较低、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探索新的途径。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为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新的教学方式成为可能。本文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笔者提出的“二元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

一、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是IT界继云计算和物联网之后的又一场技术革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随后学术界、政府机构和工业界等各行各业开始密切关注大数据,大数据也终将引起教育界的新革命。《Nature》和《Science》等就相继出版专刊来探讨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于2011年6月发表了关于大数据的报告,详尽描述和分析了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环境;2012年初美国奥巴马政府已启动了“大数据发展计划”,将大数据比作“未来的新石油”,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将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新的争夺焦点,“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高等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积极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开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大数据也可理解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相较于传统的数据,大数据具有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1)要求较高的时效性,对于数据的及时分析与有效分析要求较高;(2)庞大的数据量,数据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3)数据价值密度低,因此需要通过合适的算法从中抽取有用的信息;(4)数据类型繁多,要求对数据的分类处理能力较高。

二、大数据处理模式与一般流程

由于大数据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其处理模式与传统的处理数据的理念有所不同。对大数据的处理形式目前主要包括:对静态数据的批量处理,对在线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对图数据的综合处理,而在线数据的实时处理又包括对流式数据的处理和实时交互计算两种。其中,批量数据处理适合大型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数据操作,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以及车联网中均有应用。大数据的处理流程与一般的数据处理流程相类似,可以定义为:应用合适的工具对大量的、广泛异构的数据源进行抽取和集成,并遵循既定的标准,将得到的结果统一存储,选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并存储数据从而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终端用户。总之,大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为数据的抽取与集成、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

三、二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整体设计,对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组合优化,形成结构和功能最有效的实践教学系统,成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热点问题。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内容和范围,可分为广义实践教学体系和狭义实践教学体系。广义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实践教学目标的设定、实践教学内容与范围的划定、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等要素,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有指导作用。狭义实践教学体系则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数量和类型,合理配置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广义实践教学体系和狭义实践教学体系均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方面是指为适应课堂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而制定的相对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计划或方案、实习指导书、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等。硬件方面是指为完成实践性教学计划而配套的实习场所、仪器设备、实验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实验材料和相关辅助设施等,包括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野外实习地区等。文献采用系统论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与系列性,提出了由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和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组成的“二元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和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两个子系统。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以上机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环节构成;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则由小组讨论与案例教学、竞赛(如全国水利设计大赛等)、结合科研项目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提供多实习方案等多种创新性和设计性实践教学方式组成。“二元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的教学内容一般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作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实践和探索,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与理论教学关系紧密相关;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具有独立性、多选择性、多方案等特点,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局限于理论教学的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研究的能力。“二元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系列性和独立性,加深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和如何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研究表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和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存在交叉和互补,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和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实践教学子系统和独立实践教学子系统的有机结合,对改革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引入讨论课和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既达到通过课程设计扩展对已有理论的实际应用训练的目的,又能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根据“二元实践教学体系”,对毕业设计从时间、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毕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四、基于大数据的二元实践教学体系实例

囊陨下凼隹芍,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学工作者快速、准确和全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二元实践教学体系”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则为“二元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方法支撑。大数据分析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表明,通过广泛收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获取关于学生学习特点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形成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内容。本文结合《工程水文学》课程,具体探讨大数据分析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工程水文学》在武汉大学本科教学中已有近60年历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二元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大数据的环境背景下,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设《工程水文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该课程于2013年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资助,2016年建设成果通过了验收审核,正式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课程建设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方面具有创新性,对推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实践教学、推广网络在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关系见图1。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工程水文学》二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大数据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性等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改革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给予不同的引导。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和特长,培养适应不同需要的人才。最后,通过因材施教的反馈,再不断地改进方法,教学相长。

五、结论

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相长的过程,需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基于大数据理论和分析技术,通过教学实践,在广泛征询学生对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的“二元实践教学体系”,是对过去“二元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实际分析表明,在大数据理论与分析技术的支撑下,“二元实践教学体系”更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而更开放、更灵活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程学旗,靳小龙,王元卓,郭嘉丰,张铁赢,李国杰.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14,25(9):1889-1908.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郭鑫.大数据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446-447.

[4]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6):647-657.

[5]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

[6]张超,盛绍顶,汪晓华.浅谈大数据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2015,41(2):97-99.

[7]黄晋.关于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201-203.

[8]徐玮.大数据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4-5.

[9]屈莉莉,陈燕.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57-58.

中教数据论文篇(4)

1调查情况介绍

为了配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十五”期间的建设和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下称联盟)工作的开展,2002年4月,CALIS在成员馆中间发放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2002年5月和6月在联盟理事馆(注:目前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馆都是CALIS成员馆。)中间发放了《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

截至2002年6月30日,共回收《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89份,其中书面报告22份,电子版报告67份。这些调查报告中有29份来自综合性院校,34份来自工科院校,9份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来自其他专业性院校,如医学类院校、农林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报告分别为5份、4份和6份。图1给出对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根据统计数字和图表可以看到,此次在CALIS成员馆中进行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整体情况。

图1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统计的结果

对于在22个联盟理事馆中间进行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重点调研,各单位均及时对调查内容进行了反馈。

针对上面的三份调查,本文第二部分从几个主要方面对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部分给出CALIS在“十五”期间将要建设的两个子项目“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在成员馆中间开展的情况;最后对目前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总。

2整体分析

通过CALIS的宣传和培训,大部分成员馆意识到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年前后成员馆根据各自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现有基础、阶段性工作重点、人员情况,开始从专业性或校园范围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进行建设,全面推动图书馆向电子化、数字化方面发展,并在资金投入力度方面予以重视。

2.1专业性、校园范围的文献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CALIS在“九五”期间建设了三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四个全国中心、七个地区中心分别构成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在全国和地区范围内行使文献信息保障功能。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原因,这些中心还不能满足所有高校图书馆和用户的全部需要。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目前有10个学校正在开展专业性或校园范围内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构造有一定规模的“中文教育数字图书馆”,将分布于国内外的中文教育资源纳入统一的检索系统;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理念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建设“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的设想;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南地区电子信息学科与文献信息中心”的建设已具雏形;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筹建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多功能蒙古学文献信息研制服务中心”的建设颇具民族特色;安徽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图书馆,依托校园网建立与本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配套的,以信息服务为重心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2.2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

考虑图书馆的工作特点,针对图书馆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的各种应用系统,已经被列入各成员馆的计划中。本次调查发现有16个图书馆正在应用系统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其中开展数字图书馆原型试验系统研发的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研制的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元数据、信息存储与检索、互操作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余所高校图书馆开发了“视频点播系统”,采用大容量存储设备存储多媒体资料在校园网内提供多媒体视频、音频资料的网上实时点播;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开发“图书馆电子资源跨平台检索系统”,实现统一界面查询,读者可以通过书刊名、文章名、关键词、著者、媒介类型、数据来源等检索项(包括组合检索项),查询系统连接的各个数据库;天津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图书馆专门成立了“特色资源数字化加工中心”,开展纸本文献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加工、电子剪报、数据库制作的相关硬件环境设备建设及软件支撑平台建设,形成数字化资源的收集、加工、分类标引、整合、、更新、维护等的完整系统;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专题数据库系统”,为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提供平台,包括开发、分类、全文检索、远程查询、科学管理和升级等功能,能全面、准确、高效地达到网络化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标准;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利用相关技术,建立了标准化的知识服务系统平台,开发了“服务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信息定制、协作咨询、知识挖掘、多媒体教学、VOD点播、重点学科导航等;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在集中力量,依托CALIS西北地区中心搭建一个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地区性数字资源中心、数字化中心、存储中心、交换中心以及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开发中心,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智能服务。

2.3数字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也是各馆开展数字图书馆尝试的主要选择。“九五”期间在CALIS的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下,一方面,各馆大幅度增加电子文献的引进,以网络版数据库为主,并引进部分光盘数据库;另一方面,各馆在自建资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CALIS组织成员馆共同建设了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现刊目次库、学位论文文摘库等数据库。在提交调查报告的89所图书馆中,85%以上的图书馆参与了CALIS“九五”期间的子项目建设,在支持CALIS资源建设工作的同时推动本馆的数字化进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CALIS有选择性地支持24个单位根据本馆的特色馆藏、资源特性,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特色馆藏,逐步把有价值的特色信息资源组织起来,建设成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以便比较集中、更深层次地揭示各高校收集的富有学科特色的文献。目前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包括24家成员馆建成的25个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数据量已达280万条以上,通过因特网进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CALIS的带动下,在24家成员馆的示范作用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其他的CALIS成员馆纷纷开展本馆特色资源的调研、论证和建设工作。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库建设的CALIS成员馆有74所,每个馆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实力,或者百花齐放,如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图书馆同时进行几个数据库的建设;或者一支独秀,在数据库建设的质量上下功夫。

成员馆自建的这些数据库围绕着CALIS制定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地区特色和高等教育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的原则,或者对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或者做某个学科或专题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比较系统全面地对某个专题进行综合报道。数据库各具特色,有的体现中国文化渊源历史,有的介绍人物生平、业绩、著作,有的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做全面的介绍,有的展现科技动态。数据库形式多样,包括图象、文字、解说、全文和文摘,具有学科知识数据库的特点。揭示的内容比普通二次文献库要深,丰富了高校资源。数据库内容丰富,包含中外文期刊、会议论文、专利文献、产品、事实数据、研究机构信息,或集各种信息于一体。有的数据库具备良好的检索系统,提供WEB界面的查询,有些还使用全文检索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可提供全文、关键词、题名、出处、文摘等多检索点检索;为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推广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展示广大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聪明才智,给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科研资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弥补了图书馆经费紧缺造成的纸本资源的不足,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2.4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各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查发现,有28所图书馆正在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创造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环境。其中22所图书馆对本馆的自动化和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与改造,旨在建立先进可靠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日常业务科学全面的自动化管理,为国内外资源共享提供环境;9所学校建设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网络培训教室,提升了图书馆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为师生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4所院校还斥资数千万建设了新馆舍,给师生提供了舒适的教学科研环境。

2.5资金支持

《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中还包括对各个学校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额度及其来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资金分别来源于“211工程”建设经费“985”工程,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各省市教委、学校的专项拨款,与企业共建,捐助,图书馆年运作经费,学校自筹等10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图书馆动用了所有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小到学校,大到国家,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意识都明显增强,对此投入的资金大幅度增加,部分学校得到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更是令人可喜。表1将各馆数字图书馆经费情况按几个等级进行了统计。需要说明的是有17个学校未对数字图书馆资金的投入进行说明,无法进行统计。对72个成员馆的统计结果显示,38.9%的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额度大于100万,其中有8.3%的高校十分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了数千万资金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有超过一半的图书馆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小于10万,无力开展规模性的、目的明确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活动。“十五”期间,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共建、共知、共享,CALIS任重道远。

表1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状况统计

3重点调研

下面根据联盟理事馆对《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综合CALIS成员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对CALIS成员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数据库”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3.1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

“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是CALIS“九五”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高校间开展文献传递的重要基础数据库之一。“九五”期间共有90余所成员馆参与了CALIS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的建设,学位论文文摘数据提交量已经达到10万条。由于学位论文内容丰富、新颖、情报价值高,对某一专题有独到的见解和系统论述,对科研和生产有较大参考价值,读者需求呈上升趋势,为此,“十五”期间,CALIS将在该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面实现博、硕士学位论文资源的共享。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调查》和《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调查》的统计结果,CALIS成员馆中有29家开展了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其中13家来自联盟理事馆;目前这些学校学位论文的全文数据加起来有18100条,主要采用WORD和PDF格式保存,也有个别学校采用JPG格式和DJVU格式;其中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建设工作开展较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规模较大,有超过5000条的全文数据;已经具有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交系统的学校有11个,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图书馆的系统已经比较成熟,不仅具有学位论文提交系统,而且同时开发了学位论文检索系统,并考虑了学位论文的编目、校验、统计,设计了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目前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是开放的,读者可以检索到摘要级,其他学校的学位论文系统有的要进行用户认证,有的通过IP限制访问;对于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各个学校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比较实际的解决方法是和论文作者签署论文使用协议,限于校园网使用。成员馆的上述工作为“十五”期间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2002年5月底,CALIS管理中心邀请在学位论文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的15个联盟理事馆召开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研讨会”。会议统一了对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认识,明确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在统一的建库标准规范下,实现共建、共享。会上大家总结出学位论文建设的主要环节包括总体工作流程、标准规范、论文提交、应用系统、管理与版权等。会后,CALIS管理中心根据各成员馆的意见,整理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参考》,为其他准备开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学校提供参考,加快高校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还表示愿意根据会议精神,在对各自的应用系统进行修改后,尽快向兄弟院校免费提供。与此同时,大家还认同了将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设计为“集中索引、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库的思路。

3.2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

CALIS管理中心充分意识到,建设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对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一部分精选专业课的教学参考书提供上网服务,可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解决各校教参复本量少的问题,在“十五”期间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反馈的结果,目前CALIS成员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基本的情况是:14个学校已经建有一定规模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另有11个学校开始筹划;其中教参数据库建库时间最早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始于199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1999年开始建库;包括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内的8所高校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建库;其他的图书馆是在近一年里才开始和计划进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这些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书目数据量加在一起有49500条,全文数据有5100条,其中复旦大学的书目数据量最多,已达26,500条,中国人民大学的全文数据最多,有3000条;对于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系统,有7所图书馆使用TRS全文数据库进行二次开发,有3所图书馆采用快葳公司的DIPS系统,2所图书馆馆使用方正Apabi系统;选择MARC做为教参元数据进行著录的有5家,选择DC做元数据的有3家;对于全文,一般采用WORD和PDF格式;对于版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限于校园网使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对教师著作征询版权,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目前的政策是部分解决版权,同时结合访问控制,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考虑和专业公司合作,全面解决版权;目前在主页上有教学参考书项目链接的图书馆,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其中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可以对外提供服务,非校园网用户可以浏览到书目级。

CALIS在6月中旬邀请22家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单位召开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研讨会”。会上,大家根据各自的工作经验对CALIS将在“十五”期间进行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1)标准规范方面:希望CALIS在标准、系统等方面提出方案与要求。(2)建设内容:在学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3)版权问题:提出统一的版权解决方案。(4)管理方面:以211工程或CALIS名义,请学校教务部门将教参书的收集纳入教务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参考书的权威性和新颖性。(5)建设方式:由CALIS组织购买一批有版权的电子参考书,同时在CALIS协调下,由部分高校分工建设,共享数据,成本分摊。(6)合作思路:和数据库商与系统商合作开发系统和解决版权。(7)系统建设:第一步参建各校分别建立教参信息库,同时把数据集中起来建立CALIS教学参考信息库;第二步建设电子全文数据库。

针对以上建议,CALIS正在积极征集包括系统、资源、读者使用、服务模式、实施、经费预算等在内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申报、调研、审批方式确定承建单位。

4小结

中教数据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建生(1968—),女,安徽舒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游戏研究。E-mail:。

一、引 言

在传统认知上,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社会互活动有助于远程教育更好地发挥教学职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经常抱怨网上交流活动投入精力很大,促进学习效果有限,为此,部分学生甚至拒绝参与网上讨论。[1]那么,同样是凭借丰富的社会互形式,满足教与学需求,而受到青睐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影响大学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社区中社会互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试图来回答上述问题。

二、 相关理论研究

(一)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E-learning Community)又称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电子学习社区(Electronic Learning Community)、探究社区等,是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2]虽然这一术语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频频出现,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Rusell(1999)、Carlen(2002)、Riel & Polin(2004),以及国内学者王陆(2004)、马红亮(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本文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2003—2011年涉及网络学习社区定义的国内文献,将部分学者观点进行整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和阐释,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国外理论来源,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认为网络学习社区是虚拟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社区是网上学习“组织/群体”;网络学习社区是“组织+环境”。

为了使研究有一个严格的学术框架,本文采用国内学者马红亮等人(2007)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界定:网络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本文中指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同时,根据网络学习社区的社区性质和功能,马红亮等人(2007)把网络学习社区划分为远程教育型、校园教育辅助型和社会教育型。据此分类,本文中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是典型的“校园辅助型”学习社区,这种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作为校园面授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而存在,而不是专门用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二)社会互

国内对交互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陈青首次对交互进行了界定与解读。此后,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多次使用“社会互”这一术语,但赋予它的意义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互”的诠释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 源于社会学研究概念,应用于网络环境

社会互(Social Interaction),在社会学中多称为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8]

2. 远程教育领域研究概念

Moore(1989)认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相互交互等三种形式;Bates(1991)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把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并定义社会互为“学习者个人与教师、同学或社会其他成员关于学习问题的交互”;[9][10]陈丽(2004)在Bates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信息交互分为个互与社会互,其中个互指“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社会互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11][12]

综上,本文采用陈丽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的“社会互”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其中,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指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探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指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集体形式的交互以及小组形式的交互;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可以有教师参与,也可以没有教师参与。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如图1):在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并且愿意参加网络学习社区社会互的前提下。

H1: 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数量有促进作用;

H2: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H3: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数量;

H4: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其中,教师参与程度具体含义如下。

教师起主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占据控制地位,例如教师圈定主题范围并主题帖的讨论。

教师起引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起辅助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圈定了主题范围,学生围绕该范围设计主题组织讨论,学生主题帖。

自由讨论:指学生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仅作为普通参与者参与到讨论中或者不参与讨论。

(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文本选取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文本收集的数据主要为:(1)“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讨论区2007级、2008级整个学期的文本讨论内容,2009级由于课程尚未结束,只收集其教学讨论区2012年3月29日前的所有数据;(2)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专题讨论区2008级整个学期的所有讨论小组文本讨论内容和所有参与者的参与数据。具体情况见表2。

四、 研究结论

(一)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结合本文的研究模型,研究者对教学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到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专题讨论区包含各种教师参与程度的讨论,故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影响。

1.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回帖数和阅读次数”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4),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教师的参与程度与回帖数和阅读数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得到表5。(1)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参与程度不同,主题的回帖数和阅读数都有较大差异,即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是有显著影响的。但在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控制和主导整个讨论时平均回帖数为8.1,远远高于教师仅划定范围起引导作用的情况4.7,却又远远低于无教师参与的自由讨论时平均回帖数14.7。这说明教师参与程度对回帖数和阅读数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2)阅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讨论主题的关注度,而学生的关注度则直接影响学习社区中的社会互。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无主题自由讨论时学生平均阅读数为183,与教师主导时的176.2基本持平,是教师指导情况下平均阅读数94的近2倍。这说明教师参与度对学生的关注点有一定影响。(3)从表5中可看出,在教师占据指导地位时,学生自主的32个主题帖中,有10个主题帖无人回复。而在其他两种教师参与程度下,独帖数都为0。大量的独帖既浪费了社区的空间,也分散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占据指导地位,划定讨论的主题范围后,仍需要对学生的交互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例如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或正面的引导,以保证协作小组中生生交互的质量和效率。

2.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社会互内容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6),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与交互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讨论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统计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主导情况下的讨论,社会互内容主要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帖子的回复主要是有关学习内容的个人观点陈述,极少涉及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对他人观点的评价。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学生更侧重于完成学习任务,赢得教师的认可。

(2)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回帖的内容同样集中于对问题的回答或个人观点的介绍。不同于教师主导的讨论,教师指导时讨论组组间差异很大:①如图2所示,有的学习小组拥有此类讨论主题18个,有的学习小组此类讨论主题则为0个;②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发帖情况进行进一步统计后,研究者发现,在小组内,虽然成员间个人发帖数存在一定差距,但参与讨论的态度却非常一致。即讨论积极的小组,组内成员参与讨论都比较积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讨论内容的差异,对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或与课程内容相符的主题范围,学生容易找到话题组织讨论,所以该小组的讨论主题也较多,例如第三小组,由于其主题“网络教学与平台建设”与课程内容相关,所以小组主题最多,成员中最少的发帖数也为12,远远高于全体成员均发帖数(4.7)。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间的差异,讨论区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各小组组内讨论也多由组内小组长发起,且多数学生又只对组内讨论主题负责,这就进一步拉大了组间差距。

(3)自由讨论时,由于没有主题限定,生生交互更加活跃,且更注重同学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讨论主题与学习任务无关且没有教师参与的压力,因此学生参与积极,乐于进行一些活跃讨论气氛的交流。

(二)交互模式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如上文所述,本文中的交互模式分为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本文选择的个案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混合使用了同步交互、异步交互两种模式,课程的教学讨论区采用的是同步交互的模式;而专题讨论区则是典型的异步交互讨论区,采用的是异步交互的模式。

1.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回帖数为因变量,研究者使用SPSS 16.0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7所示,Sig.0.05,这说明交互模式对回帖数影响不显著。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得到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1)从发帖总数来看,同步交互讨论区与异步交互讨论区差别不大,且教师平均发帖数都远高于学生平均发帖数。(2)同步、异步交互模式下,占据主体地位的成员不同。在同步交互讨论区中,师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生生交互的相关主题只占主题总数的21.7%;在异步交互讨论区中,生生交互的讨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师生交互的主题只占28.6%。

2.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根据交互内容,讨论区中所有的主题帖都可以分为4类(问题引导类,用A表示;资源检索类,用B表示;解决问题类,用C表示;反思反馈类,用D表示)。对所有帖子进行手工分拣后,研究者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主题内容为因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9所示,结果证明,交互模式与社会互的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整理,并列出了各个讨论区回帖数排行前十的帖子,如表10所示。经过分析发现,在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中的资源检索类主题帖所占比例较大,且学生回帖也很积极。在同步交互模式下,不同年级最受欢迎的主题帖类型并不相同。但相比异步交互模式,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问题引导类主题帖不仅数量多,而且学生回帖也积极。

从帖子内容来看,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学生回复一般比较简短,且多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料中直接拷贝而来的,或只是简单地表明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而在异步交互模式下,因为有了足够的准备与思考时间,学生发帖内容是对搜索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后得到的,不仅内容更为详尽,而且讨论的深度也相对有所提升。

(1)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数量和内容都有影响。该结论验证了陈丽(2004)的观点,即教师的参与对社会互仍然非常必要,且存在以下特点。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互的数量,但它与社会互数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即并不是教师参与程度越高(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就越频繁(少)。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对教师学术权威的尊重,教师的适当参与可以吸引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注意,从而促进社会互。但在纯粹由学生发起的无关学习任务的自由讨论中,生生互动更加频繁和集中。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性互动的内容。教师参与程度越高,社会互的主题中关于学习任务的交互就越多。在小组协作学习时,教师划定的主题范围以贴近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宜,且讨论需要教师积极的干预或学生有效的组织,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独帖的存在。

(2)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的内容,对社会互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同步交互中,师生交互占据了主体地位;异步交互中,生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

交互模式对社会互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交互的主题较简单,学生回复也比较简单;异步交互模式下,社会互的内容有所深入。

中教数据论文篇(6)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和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显迫切[1-3]。数据库技术作为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简称CCC2002)中的16门核心课程之一,至2004年起成为我校信息学院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三个专业的本科生首批开展的双语教学试点课程。过去4年我们以培养既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双语为手段,配合本科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和实践。本文总结了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这将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不断得到改善提高。

1数据库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在英国《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4]。我国当前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属于保持型双语教学,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领域的支撑基础和软件学科的重要分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批实用系统,其应用领域占整个计算机应用的70%以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知识发现的需求,为数据库技术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带来更强劲的发展劲头。当前数据库相关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的书籍和资料等,大多为外文制品,只有具有双语能力才能真正把握该学科的前沿与方向[5]。

2数据库系统双语教学的实施

2.1明确教改思路与理念

该课程教授的对象是大三学生,这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大学公共英语的学习,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词汇量和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与沟通能力。由于自身的情况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开展双语教学必须根据课程的实际要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身英语水平等具体情况,决定其具体模式,并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和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情况及时加以调整,从而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标。

2.1.1关于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合适的教材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数据库系统概念》(第5版 影印版)。该教材与我国数据库教学大纲一致性较好,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当代数据库技术前沿的发展,遵循现代计算机教学规律,英语纯正地道。但是该教材也面临一些问题:篇幅过长(达1 064页),涵盖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内容。在目前72学时的教学安排下,学生完全理解其全部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根据国内数据库教学大纲的安排,对章节内容在难易层次上做了划分,将教学内容定位于数据库系统基础篇,包括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设计理论、事务管理五大组成部分。而有关数据存储和查询实现、对象数据库和XML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更高级的内容只提供给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外学习。

2.1.2关于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的一些基本概念,各种数据模型的特点,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SQL语言,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的设计理论;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研究内容;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了解数据库技术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动向,以指导今后的应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利用数据库的原理知识和实用工具动手开发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在此领域中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愿望。

把专业知识的教学放在首位,将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渗透。积极使用英语教学,但不要求学生在在词汇和语法上做过多的纠缠,只要求学生能够读懂,理解课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2.1.3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前双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形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来说,面对枯燥的专业知识和大量数据库英语词汇,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的信心。有不少的同学为了减轻学习的压力,索性直接阅读中文教材。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把握如下几点:首先,双语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是“双语人才”。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精深、英语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等等。因此,工作难度和压力比过去要大许多,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其次要准确把握中文和英文的关系。双语教学不等同于英语教学。虽然我们强调用英文的思维方式来阅读和表达专业知识,但是绝不能忽视第一语言的母语在教学中的中介作用。为此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适当缩小英文上课的比例,从5%~10%开始,然后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增大英文比例。

2.2准备课件与案例资料

数据库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基础理论内容较多,一些概念性内容和经典理论不容易理解,例如关系模式、关系运算、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等知识。为了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需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以突出重点和难点。笔者采用“拿来主义”,对与该教材配套的1 000多张英文版电子教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该电子教案以标准的科技英语形式涵盖了全部的教学内容,同时配以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科学性、直观性、生动性及趣味性,避免了在板书中容易出现的英语书写和表达错误,显著加大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为了配合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我们对PPT中的部分内容做了删除和修改:通过加粗、注释中文强调重点词汇;采用不时穿插小练习(practice)以增加课件的交互性,使学生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有一定思考与消化知识的空间。另外,对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比如书写关系代数表达式、SQL语句等内容,尽量板书在黑板上而不以PPT的形式呈现。实践发现,教师适当的在黑板上以示范的形式表达教学内容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CASE WORK(案例)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以该课程为例,该书以一个银行运行实例来将许多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包含了对一个相对完整银行系统数据库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应用与开发、运行与维护等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对学生而言,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形象连贯的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有利于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为了更进一步的发挥案例教学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在数据库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简单网上机票订购系统设计与实现”。在前期的准备阶段,通过了解当前的教学背景,及课程中需要学生了解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由知识易到难,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方法,编写了一套全英文的实践教学材料。

2.3课堂教学方法

与传统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有其特殊性。双语教学的实质是研究型教学模式,旨在全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自己探求知识,更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3.1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双语教学应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不少同学觉得自学有困难,比如英语词汇量大、专业词汇不够等,知识获取远不比课堂上来的直接。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自学的建议:提前至少阅读每章的Introduction和Summary,大体上把握这一章的基本内容;要能对Review Terms中的专业词汇会读,会写,理解其含义,并能用英出解释;阅读Bibliographical Notes,了解相关研究背景与历史;能够完成1~2题Practice Exercises。

2.3.2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它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中,任务是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的表现,是教学目标实现所依托的直观形式。因此教师要纵观整个课程,充分发掘教材因素,精心设计探索性问题,把握好时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机会。问题可采用课本后面的基本练习题,也可根据课本内容自编题目。然后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拟定讨论题,组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由学生自己“战斗过关”。比如教学Transaction(事务)这一章时,教师先布置一下几道思考题:

1)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action?

2)What is the function of ACID properties of transaction?

3)How to test for serialization?

理解上述问题后,完成下列练习:

1)Database-system implements hav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ID properties than have file-system implements. Why might this be the case?

2)Consider the precedence graph of figure 1. Is the corresponding schedule conflict serializable? Explain your answer.

Figure 1

理解上面两道题后,再拟定适当题目组织学生讨论:

1)Expla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erms serial schedule and serializable schedule?

2)Why do database system support concurrent execution of transactions, in spite of the extra programming effort needed to ensure that concurrent execution does not cause any problems?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课本,尝试练习,相互讨论,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事务的基本概念;事务的四个性质:原子性(A)、一致性(C)、隔离性(I)、持久性(D)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给定的调度是否是可串行化调度。这些知识为接下来进一步掌握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机制和恢复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能力稍差的同学先允许用中文思考和回答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英文的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用英文进行表达与讨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质疑、自主讨论,不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且激励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同时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3.3组织讨论和演讲

我们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创设学生能够进行语言实践的情境。针对理论课和实验课中的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比如对查询:Find all customers who have both an account and a loan at the Perryridge branch,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写出不同的SQL语句。有的采用嵌套子查询,有的采用集合操作,有的还使用视图。在这些方法之中,到底哪些方法更优?又是基于什么理由?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挑选出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当然这需要学生预先准备好材料,组织好语言,提供有说明力的证明。有时候还成为了一场小的英语辩论赛,他们各抒己见,争锋相对。教师最后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实施成效上来看,这样的双语教学模式不仅会避免那种学生只能解决课堂和试卷上出现的问题,仅停留在书本和字面上的双语学习,而且让学生所获得的是在丰富的情境中,不断发展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的运用。同时在运用双语进行主题的交流和讨论中,能弘扬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和情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3.4课外上机实验与课程设计

数据库系统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每次理论讲解后,都安排有课外习题,以供学生在实验课上完成。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使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这一点对数据库的学习尤为重要。为了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在时间和内容上很好的衔接,笔者编写了一套《数据库系统实验指导书》。学生实验结束要上交实验报告,要求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感受和遇到的问题等写在实验报告中,教师认真、及时点评指导。此外,在课程结束时,还要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项目。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案例,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分析、设计和开发实践过程。鼓励学生在课题开发过程中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比如图书馆、老师、网络论坛等。学习和实践数据库开发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通过课题的开发过程,促使学生讲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的开发中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巩固提高。最后在实现系统的基础上,需提交一份英文课程设计报告。课堂上通过样例的讲解,指导学生撰写报告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过程。如章节的编排、字体和字号的规范、内容的层次性,语言的表达等,以培养学生撰写软件工程文档和英文论文的能力。

2.4考核形式

中教数据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数据库技术自计算机产生以来,其发展十分迅速,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高校很多个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并受到多个专业的高度重视。数据库课程理论性强、应用实践要求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工程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等科学相结合的交叉性专业,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许多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数据库实验教学就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本专业属于理学,往往更加重视课程的理论学习,容易轻视了数据库等工程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实验教学,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1998年新增设的数学专业,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本校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于2001年由理学院开设,其办学时间短,由于专业教师多数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在数学方面理论教学水平较高,而对于交叉渗透的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工程型学科的工程应用型教学经验较少,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的交叉融合方面的教学经验就更少。由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据库技术之前,仅进行了少数高级编程语言基础及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软件开发、软件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知识还为涉及或涉及较少,导致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降低。在本专业的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实验内容相对孤立

传统的数据库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将理论教学中的若干重要知识点以实验的形式构成,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其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实验较为独立,实验内容之间缺少联系,不能体现整个数据库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这也造成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完成单独的实验内容,但是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却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独立的数据库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导致学生陷入将数据库看成一门编程语言的误区,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数据库学习的积极性。

1.2 实验脱离工程应用

在数据库实验中,学生只对知识点进行验证,而不知如何运用知识点,未能直接与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结合起来,课程的实践性体现不强,不利于毕业设计、实习等后续环节的教学。

1.3 实验课时相对不足

由于数据库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安排更多的实验学时,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同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安排了更多的理论教学学时。以我校本专业为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共56学时,理论课时48学时,实验课时8学时,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需要利用一种DBMS软件(如SQL server2008)完成数据库技术的多个实验内容,诸如数据库的创建和连接、表、视图、索引、触发器、存储过程、数据库的维护、数据库的优化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等,由于实验学时较少而容易造成实验效果不理想。

1.4 考核方式单一

数据库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利用其解决实际生活面临的问题,数据库技术的实践能力应作为考核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据库实验作为数据库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数据库课程成绩主要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主,而数据库课程实验所占比例较少。通常,数据库实验的考核以实验报告成绩加上平时成绩,考核方式较为简单,缺少过程管理,不易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实验报告也容易出现抄袭现象。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对策探讨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数据库实验特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将项目教学法[1-2]贯穿实验教学的始终,针对专业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对提出了对策,首先构建基于项目的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然后根据该教学体系制定明确的考核办法。

2.1 构建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是高等教育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就变得至关重要。数据库实验教学既要保证知识的基础性,也要突出工程应用;既要突出知识重点,也要保证其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同时,也要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按照上述原则,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如下:

(1)认知性实验

认知性实验的任务是让学生熟悉当前主流的商业DBMS系统,能正常使用某种行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的行业需求,了解某种具体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与数据库的设计。结合具体实际,认知型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实验:SQL Server2008的安装与配置;用友财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通过认知性实验使得学生了解一种或多种DBMS系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行业知识,培养其职业素养。

(2)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的任务是对理论教学知识点内容进行实践,利用一种DBMS对理论教学中知识点进行验证从而熟悉SQL。本模块主要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展开,其具体实验内容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删除与备份;数据表的建立、修改、查询与删除;视图和索引的建立与使用等。 在本部分实验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其主要方法是在一个确定了需求与功能的软件中,完成数据库部分,该软件已完成大部分编码,在软件中预留出实验内容部分;学生在实验上机时按照需求分析文档和系统详细设计文档建立数据库、数据表、建立视图与索引等实验内容。利用此方法的优点是让学生在做基础性实验时候就开始树立工程意识,初步了解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等步骤,学会利用技术文档进行开发。

(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整个过程,熟练使用数据库设计辅助工具,学会使用帮助手册。在此阶段实验中,掌握数据库设计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和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学会撰写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等,能熟练在数据库设计各个阶段使用辅助工具(如Power Designer)。具体方法为,让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背景,提出一个具体的课题,例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习题、超市零售管理系统等,学生自己确定需求分析,使用E-R图进行概念结构设计,进行逻辑结构的转化,最后建立数据库及数据表,并且撰写技术文档。

(4)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多门计算机专业知识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此阶段会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等多种技术,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且需要更多的实验教学时间,综合实验可与数据库课程设计同时进行。学生自行组建4~6人的项目团队,选定一个熟悉的课程,制定工作计划和任务分配方案,各司其职,按照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设计过程的规范进行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综合实验的优点在于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工程能力。

(5)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法

教师首先准备好认知性实验所需要的DBMS软件和一种商业数据库应用软件,学生可先自行完成安装配置,熟悉软件及其功能,教师就认知性实验内容的重点和难度进行讲解,学生进行操作;进行基础性实验之前,教师拟定好实验项目,完成实验项目的应用系统开发及数据库设计的各种技术文档,设计出实验内容,学生按照技术文档和数据技术理论教学知识点进行相对应的实验,从而达到基础性实验与项目开发相结合的目的,实验内容的连贯性和工程实践性增强;进行设计实验前,教师拟定一些学生熟悉的课题,进行实验时教师示范数据库设计流程,介绍撰写各个阶段的技术文档要求,学生选题后,按照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等过程展开系统设计,撰写每个阶段的技术文档包括项目说明书、需求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等;综合实验阶段,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建模拟项目团队,选择实验题目,按照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设计流程进行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工程能力及工程意识。按照如下方法分配实验课时,认知性实验、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课内教学时间可按1:3:3:2的比例进行分配,可酌情安排适当的课外学时,其形式可采用开发实验室的方式进行。

2.2 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标准体系

针对实验教学考核的问题,采用结构化评分方式,对认知性实验、基础性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采用不同的方式且在总成绩中占相应的比例,重视实验过程。对于认知性实验,采用上机操作进行考核,根据其操作熟练程度给予不同的分数,占实验总成绩的10%;基础性实验采用上机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方式考核,根据实验给予的技术文档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实时管理,对有一定创新的给予适当的加分,此部分占实验总成绩的25%;设计实验采用答辩和技术文档的方式考核,学生就选择的设计实验进行开题答辩和结题答辩,同时提交需求分析报告、进度计划、数据库设计文档等技术管理文档,根据数据库设计过程,视系统设计完整性程度给予不同的分数,占实验总成绩的35%;综合实验以汇报和最终软件作为考核,考查学生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设计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在项目团队中的不同作用和贡献,对项目有重大贡献者和创新者给予适当的加分,此部分占总成绩的30%。

3 结论

为适应社会对工程型创新人才的需要,达成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课程实验教学探索拥有重要意义。基于项目的数据库实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工程意识,明确数据库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熟悉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以及软件工程思想,不仅能巩固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丹.项目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2(3):39-41.

[2]刘婷,胡玉娟.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2011(2):125-126.

[3]常志玲,伍临莉,常国虎.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实验探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14-116.

中教数据论文篇(8)

一、“数据恢复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数据恢复技术”课程是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计算机取证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犯罪分子的反侦察、反取证意识越来越强,经常将与犯罪相关的电子证据删除或销毁,这给网安部门的取证工作带来巨大的麻烦。正因为如此,一线部门对公安院校培养的专业数据恢复和计算机取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应对高科技犯罪。本文依据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培养要求,对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了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与具体措施,目的是通过理论实训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件系统知识、数据存储理论以及数据恢复的原理与方法,并将其能够灵活运用到电子数据取证中,为取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数据恢复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数据恢复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公安信息化知识,采用信息化技术对电子数据进行有效恢复取证。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要掌握文件系统原理、数据存储理论、磁盘格式化恢复、文件删除恢复原理等内容,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公安业务相结合,灵活地将数据恢复技术应用到实际办案中。通过理论和实验实训,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数据恢复技术原理与操作方法以及快速恢复文件的技巧,熟练使用常用数据恢复软件等。此外,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取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数据恢复技术”教学内容建设规划

“数据恢复技术”课程主要面向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学生开设,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公安业务、专业技能,以及最新的电子取证恢复方法。课程内容建设需要任课教师到公安一线、实战部门以及信息化工作岗位进行深入调研,确定适合、实用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理论和实验实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使其掌握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电子数据恢复的能力,以满足侦查办案的需要。此外,“数据恢复课程”对实际操作的要求较高,内容规划应该突出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并紧密联系公安业务,以适应公安技术部门的工作需求。

1.完善理论课程内容

“数据恢复技术”课程包括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基础部分是各种恢复软件和工具和仪器的使用,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容易上手。但是在计算机取证工作中,只依赖传统的软件和工具是无法满足办案要求的。侦查中想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线索和电子证据,就必须掌握全面的数据恢复理论和知识,通过理论分析研判后进行深入调查,获取相P证据。但是,理论学习一般比较枯燥,如文件系统、分区结构等知识晦涩难懂,需要通过实际应用加深理解。因此,如何规划科学的课程内容,使其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适合公安实际应用,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以铁道警察学院为例,我们将“数据恢复技术”课程内容按照不同阶段进行规划。第一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恢复基本理论、恢复软件的使用、文件系统理论、数据恢复技术标准和方法等。此阶段的规划意在通过授课组建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第二阶段是内容完善。通过授课过程积累经验,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并将适当删减、增加和修改课程内容,达到精细化设计的目的。第三阶段为实际案例的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际办案中遇到的电子数据取证恢复难题越来越多,这对办案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案例,以满足基层的应用需求和信息化发展的变化。

2.完善实训课程内容

[JP+1]“数据恢复技术”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实训教学方式巩固基础理论,强化公安业务。以铁道警察学院为例,本课程教学安排了34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教学4学时,实训教学30学时。然而,对于专业技术课程的建设规划,必须考虑到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对于“数据恢复技术”的实训内容设计来说,普通院校倾向于采用数据恢复工程师的工作任务和过程设计实训内容。而警察院校更注重实训内容与实际公安工作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在实际取证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比如各种存储介质中电子证据的恢复、不同文件系统中资料的恢复等。警校开设的“数据恢复技术”实训内容与普通院校的课程内容有相似之处,但是侧重点不同。警校更侧重数据软恢复,重点是与案件相关的电子数据的恢复工作,而涉及的硬恢复内容并不深入,比如磁头(磁头臂)的更换、电路板检测、电机更换等是基础学习内容,而非重点内容。我们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实训内容主要包含FAT32、NTFS、exFAT文件系统以及GPT磁盘的修复,实训项目是根据当前数据恢复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设计,并结合公安实际案例开展针对性练习,使学生提前接触公安一线工作。

3.完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通过对公安工作的深入调研,教师要掌握网安实战部门对“数据恢复技术”课程的具体需求,按照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教师要充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转变教与学的角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提倡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完善,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以此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1)科学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专业特色资源,结合课堂、实验实训以及公安业务部门等教学实践场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讲授法、集中讨论法、分组参与法、理论与实验结合法、案例教学法和实训项目教学法等。由于“数据恢复技术”课程的实操性特别强,所以必须采用大量的实训巩固教学成果。鉴于此,教师可以拟定多种实训项目,再配合案例进行讲解,这种“专业实训项目+实际案例”的方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日后尽快融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安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实战为导向,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公安业务,贴近实战。专业性较强的“数据恢复技术”课程不太适合采用传统验证性实验,更适合采用设计性实验实训,这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以FAT32文件系统中彻底删除文件的手工恢复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先引入案例项目,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与要求,使其回顾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如文件系统知识、文件目录项的知识;随后,采用启发式教育法,对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

题,然后进行点评、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最后,让学生根据实训内容自行设计一个相关实训项目,并进行讨论、实施、验证结果。这种先学习后设计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教学的目的。(2)合理的考核方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教学十分有益。考核能够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目[JP+1]前多数高校仍将期末笔试作为主要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方式[JP]

过于单一。这种考核评定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能局限于笔试考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当调整考核方式。

比如分区丢失、删除文件的恢复等更适合采用实训考核的方式,而文件系统知识、文件系统结构等内容更适合采用试卷或课上作业的方式考核。只有灵活运用考核机制才能达到完善课程建设的目的。

四、教学科研建设规划

“数据恢复技术”课程的规划建设需要逐步完善,要从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研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可见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非常紧密。优秀的教师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将科研前沿理论、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起到更新知识、弥补不足的作用。具有先进的科研思维和理念的教师,对教学思考更透彻,对教学和教法把握更准确,教学理念更清晰,授课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教师绝不能只关注课程内容这一点,必须要开阔眼界,要有对专业的深入思考,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课程教学。

五、总结

“数据恢复技术”是电子数据取证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在打击计算机犯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数据恢复技术”课程应用性很强,课程规划需要密切结合公安业务。本文从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科研等进行了规划设计,并从实战角度出发,构建了“实训项目+实际案例”的培养模式,以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本课程与公安实际业务的关联,学会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办案取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网络安全执法部门培育优秀的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中教数据论文篇(9)

摘要】论文选题系统是高校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系统,基于Web的论文选题系统的基本组成,提出了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方案,探讨了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相关技术与方法。【关键词】论文选题;WEB;ASP【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彭建盛(1979-),男,广西河池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电子电路与通信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基金项目:河池学院院级A类课题(20__A—E003)资助项目引言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的数目也随之增多,在毕业前的毕业论文选题和论文管理工作成了比较繁琐的事情,本文设计的基于web的论文选题系统,使学生选题与教师审核论文为一体,准确地统计出各毕业生的选题情况,以及查看指定毕业生的论文。这样有助于对毕业生的论文进行统一管理,方便论文的审核,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1.系统分析1.1系统结构分析1.1需求分析毕业选题系统从毕业生选题开始,到毕业设计答辩以及毕业设计成绩汇总统计结束。系统要求能够将毕业生信息登记入库、提供从学籍数据库进行批量导人的数据接口、指导教师任职资格的申报和院级(系部)审核、毕业生选择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批准开题、下达设计任务书、毕业生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对实习阶段进行动态记录、撰写修改和提交毕业论文、教师进行在线论文指导、学院以及指导教师下发通知、评定毕业设计成绩、汇总统计毕业设计成绩、核算指导教师工作量、班主任查看本班学生的毕业设计动态情况、设定教师允许指导的毕业生人数、毕业论文答辩、打印一览表、打印各种统计汇总表、系统管理员进行日常管理维护等操作。其次,为了信息的保密与安全。系统还要提供一定的安全机制。1.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及数据库结构设计本系统采用Microsoft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创建数据库。考虑到系统的功能,建立如图1所示的表结构来实现系统的要求。1.3系统功能需求分析①用户权限分析。将系统用户权限分为管理员、指导教师和毕业生等三个级别。系统管理员有对系统的基本信息、学校信息和各个级别用户的注册的权限,同时也负责所有教师的论文选题录入;指导教师用户有查看选题信息,自身负责的选题的录入、修改的权限,以及确定选题学生的预选/正选/退选状态;而学生具有浏览选题列表和选题的权限[1]。②安全性分析。论文选题系统涉及教师以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必须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因此,在IP段限制、SQL语句过滤(防SQL注入)、用户密码安全等方面有相应措施。③统计分析。要保证经过统计分析后的数据公正合理,就必须对指标项的涉及和数据统计的算法进行合理的、全面的分析。必须解决对数据的指标项的设置和各个指标项的限定。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单独设定,也可以统一在程序中设定:如各选题的最大选题人数,就可以根据选题的难易和教师本身的情况来确定,在录入过程中单独填写;又比如统计各个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审核、网上答辩和学术委员会的通过意见来确定等。2.系统主要技术的实现2.1ASP访问数据库的实现ASP是服务器端的脚本执行环境,可用来产生和执行动态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器程序。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请求ASP主页时,WEB服务器响应,调用ASP引擎来执行ASP文件,并解释其中的脚本语言(JScript或VBScript),通过ODBC连接数据库,由数据库访问组件ADO(ActiveXDataObjects)完成数据库操作,最后ASP生成包含有数据查询结果的HTML主页返回用户端显示。由于ASP在服务器端运行,运行结果以HTML主页形式返回用户浏览器,因而ASP源程序不会泄密,增加了系统的安全保密性[2]。此外,ASP是面向对象的脚本环境,用户可自行增加ActiveX组件来扩充其功能,拓展应用范围。本系统采用Windows20__Server构建Web服务器,默认安装了IIS5.0;如上所述,以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通过ADO服务器组件,建立connection对象与数据库链接,并且作了容错处理,代码如下:DimDb,Conn,ConnstrDb="database/lwgl.mdb"connstr="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DataSource="&Server.mappath(""&AdminDbPath&Db&"")SetConn=Server.Createobject("ad odb.connection")’========数据库链接验证==========0thenerr.clearsetconn=nothingresponse.write"数据库连接出错!"Response.EndElseconn.openconnstriferrthenerr.clearsetconn=nothingresponse.write"数据库连接出错!"Response.EndendifEndif在系统中,由该“conn”连接执行SQL语句。2.2用户登录本系统采用三种用户同一界面登录的方式,根据用户选择的用户类型、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进入系统。根据用户类型下拉菜单(select)提交的用户类型数据,到不同的用户数据表中提取记录进行比对,比对成功即建立三个session对象进行用户类型、用户名和密码的存储,并且转到相应页面。Session对象的特点是每一个成功登录的用户所拥有的Session对象都是相互独立的,从建立开始到网页被关闭或者网页过期,其值才会被清空。而用户注销也就是Session对象被清空的过程。利用此特性可以检测用户身份,防止未登录用户打开管理页面或者查看到其他用户的私密信息等。各个用户基本功能如图2所示:2.3系统安全本系统采用基于用户功能项的权限管理机制。由“用户管理”功能实现用户的权限分配用户权限存储在用户表中的权限字段,字段内容为权限编号的组合,以及IP段限定来完成。①为防止SQL注入编写了一个SQL语句过滤程序,限于篇幅,没有将源程序列出。其原理是将影响显示的26个日文片假名和一些非法字符如*,!,$等符号替换为空,使SQL语句成为规范的,安全的语句。②IP段限定。首先就是IP地址的获取问题。用到了Request.ServerVariables("HTTP_X_FORWARDED_FOR")对象获取真实IP,考虑到获取到的可能是服务器的IP,而如果客户端没有通过服务器来访问,那么用Request.ServerVariables("HTTP_X_FORWARDED_FOR")取到的值将是空的[3]。因此还用到了Request.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代码如下:userip=Request.ServerVariables("HTTP_X_FORWARDED_FOR")

Ifuserip=""Thenuserip=Request.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即:如果客户端通过服务器,则取HTTP_X_FORWARDED_FOR的值,如果没通过服务器,就取REMOTE_ADDR的值。3系统优势与特点3.1.优势基于Web的论文选题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结合校园网络情况选用B/S(Br0w8er/Sewer)结构模式的三层应用结构,即用户界面、中间层、数据库层,通过WEB页面完成本系统得一系列操作。学生问题、指导老师得解答、论文答辩及其他得管理操作均可通过因特网按照HTTP协议标准进行传输,所有数据信息存贮于后台数据库。3.2.技术特点①系统结构方面,采用超强的ASP技术和ADO数据库技术,很好的处理了界面操作、后台管理和数据库三者之间的有效链接。②在程序设计中,采取了必要的容错和保护措施,使系统平台具有良好的容错性、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人性化。③系统维护方面,采用了ASP技术,Html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程序与数据相分离,利于系统的维护与升级。当系统功能需强化时,只需修改程序部分;而数据需要修改时,通过程序界面即可更改。3.结束语本文基于ASP技术、HTML技术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论文选题系统。该系统具有较为完备的前、后台处理功能,能满足毕业生论文的开题、选题、上传论文、评分等诸多教学工作的需求,使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管理更加方便,对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加强素质教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彭大文,林于东.建筑工程毕业设计网站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教育.20__,37(4):22-24.[2]蒙新.ASP编程技术与综合实例演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__:84-97.[3]贾佳,郝洪明.ASP与SQLServer网站架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__:89-112.

中教数据论文篇(10)

学位论文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考察论文的创新无外乎三个方面:第一,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如果没有,那么,第二是否使用了新的分析方法或新的分析框架?如果也没有,那么,第三,是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在这三点中,无疑使用新的经验证据所要求的创新程度最低。而且经验研究具有相对统一和严格的写作规范,易于模仿,因而在本科学生论文中倍受欢迎。这表现为近年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经验研究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认真阅读这些论文就会发现,本科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际应用当中仍然存在大量技术问题,导致一些用心完成的论文并不能顺利通过答辩。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我们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缺陷。因而,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经验研究的水平是我们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本科论文应用经验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

应用计量经济学作为研究手段的本科学位论文普遍存在以下三种共性问题。

(一)回归模型设定问题。计量经济模型是对所关注经济现象或经济理论进行经验研究的基本工具,因此刻画经济现象有的计量模型的正确设定最为重要。然而,本科毕业论文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是模型没有选择正确的解释变量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函数形式。

(二)截面数据模型的应用问题。截面数据模型的应用问题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相当多的本科论文不重视经典计量模型理论是基于随机抽样的截面数据而建立的;二是本科学生没有注意到截面数据中常见的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问题。在笔者参与的本科论文答辩中,很多同学论文喜欢使用问卷调查取得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而特定的样本不一定满足随机抽样要求的,因而,对于不满足随机抽样的截面数据我们必须使用选择性样本计量经济学模型,而其估计方法往往要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这是一般本科生所没有掌握的估计方法。

(三)时间序列数据模型中的共性问题。时间序列数据最丰富,也是最容易从网络数据库中得到的统计数据,但时间序列数据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适合本科生最为熟悉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理论上说,它们必须是平衡的时间序列,如果是非平衡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必须存在经济上的均衡关系和统计上的协整关系。由于课时的关系,时间序列往往是一个学期的计量课程无法在课堂上全面讲授的。这成为那些没有学习过时间序列的同学的薄弱环节,因而,他们的论文中充斥伪回归现象。

三、上述共性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该确立理论模型指导计量模型设定的原则。计量经济学本身是研究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的。但是目前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后复习都在主要精力放在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分析经济讨论得较少。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却知道应该怎么用。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计量模型的设定(包括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模型数学形式的设定)和各种假设检验是由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与统计学理论)决定的,这一原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上反复强调。实际上,学生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回归方程设定问题主要原因是课堂案例教学时,相关经济学理论与统计理论没有讲透,而且教材本身对模型如何设定重视不够,而且为了灌输回归计量上的东西,教材都往往不介绍理论模型如何设定和为何这样设定,甚至为了迁就学生的水平和课时进度要求,教材上会出现一些在理论上讲不通的模型,学生简单模仿自然在论文中会出现模型设定问题。同样老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时,也只讲如何进行参数估计,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如何进行结构分析与预测,不介绍回归模型如何得来。由于本科学生很少阅读文献,很少能从文献上学习计量模型的设定方法,因而,教材和课堂上有限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进行回归分析时破绽百出。

(二)课程学习不系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首先介绍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其次是放宽基本假定的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介绍违背基本假设的后果、检验和重新估计;然后是诸如虚拟变量、滞后变量等专门问题的处理;再次是联立方程组模型理论与方法;最后再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些内容全部介绍大概需要70个课时。这些内容如果一学期没有讲完,那么学生学习就不会系统。学生虽然掌握了如何使用OLS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能写出毕业论文,但对于违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ClassicalLinearRegressionModel)基本假设的情况不会侦测检验,不会进行补救;对时间序列数据不会根据情况进行处理,那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站不住脚。课程学习不系统的原因主要还是课时不够,课堂教学跟不上大纲的进度。因而,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掌握的不成系统,对于经验研究中已经很成熟的方法,在学生自己完成的论文中却没有使用,致使经验研究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改进《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建议

中教数据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TP311.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核心的基础课程,其主要是研究计算机领域中相关的基本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对计算机软件应用广泛,所以数据结构课程在高校中已经不仅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众多理工科选修的热门课程。然而由于其内容专业性强,不易理解,所以对数据结构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所以加强教学创新,促进数据结构教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CDIO理念概述

CDIO是目前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中先进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将个人、社会以及系统的制造原理和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工程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通用的教学目标,促使这种理念能适用于工程教学学科中各个领域。

CDIO理念的形成灵感来至于对工程中系统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在培养学生对工程相关基础知识以及理论方面特别关注,并为工程教育放到具体的工程实践领域中,在教育过程中涉及到团队合作以及创新设计等。这个教育理念下,通过个人或团队参与、构思、设计等体验,可以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中去,并培养学生对系统构建的能力。

二、基于CDIO理念背景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数据结构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学习过程中既有抽象的基础理论,还包括具体的计算实践,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团队合作的能力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的技能之一,其必须从基础学科抓起。这就需要在进行数据结构教学中积极探索创新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基于CDIO理论给数据结构教学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进行数据结构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计算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结构课程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第二,数据结构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创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确保个人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团队合作,发挥团体协作的作用;第四,计算机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学科内独立的环节,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必须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革,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

三、CDIO理念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

根据上图可知,在原有的数据结构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设计实验活动。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对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全面的巩固,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模式下的数据结构教学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

传统的数据结构理论教学,教师进行刻板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根据这一问题,需要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充分的发挥学生讨论、交流的模式优势,增添教学课堂上的趣味性。在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或理论前,用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入,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数据结构中队列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出企业客服问题、银行排队问题等用计算机怎样解决?这样就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潜意识就将学生带入教学环境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应该充分的利用教学实验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并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巩固。在数据结构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往往恩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对理论验证实验,增加了其对理论知识点的了解,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练习。如让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树与二叉树实践验证,一般都是运用经典算法进行。

在数据结构教学中,很多理论都可以延伸出许许多多的知识点,所以要充分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对技能熟练掌握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理论教学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独立完胜课程设计。

四、结束语

数据结构教学是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相关专业最基础但又最核心的课程,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向着其他学科领域发展。由于数据结构的内容专业性强、生涩难懂,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CDIO理论背景下,给数据结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启示,并指导数据结构教学向着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与教学结合、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方向发展,推动了数据结构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媚燕,徐东风,周云华.基于CDIO理念的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05):89-90.

[2]历威成.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以及实践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库,2013(012):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