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财经素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9:29

财经素养论文

财经素养论文篇(1)

一、财务人员素质类型

实践型、纯理论型、综合型三类是财务人员的三种分类,每一种分类代表不同的素质层次。(1)实践型财务人员。此类人员一般从事财务工作的时间较长,多为年长者,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也有其弊端:文化程度不高、思维模式老套、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长远来看,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纯理论型财务人员。纯理论型财务人员多为年轻人,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少,所以对某些业务的具体处理可能会出现偏差。他们的优势是:受教育程度高、年轻有活力、热情实干、理论基础扎实。他们的不足之处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被优势所取代,综合潜力将会逐步显现。(3)综合型财务人员。综合型财务人员素质高于实践型和纯理论型财务人员,所以对财务工作的适应性强。并且集合实践型和纯理论型财务人员的优点于一身,受教育程度高、工作时间较长、精力充沛、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财务人员素质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财务工作有了新的要求,为了与市场经济合拍就要求财务人员在政治思想、专业知识、综合技能方面有更高的素养。

(1)政治思想结构。与时俱进的政治思想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对财务人员在政治思想结构上的要求。财务人员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政治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热爱岗位,清正廉明。财务人员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时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让与时俱进的政治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就要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财务管理,学好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例如符合工作需要的财经论坛、财会金融,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理论基础知识是财务分析工作的基础。

(2)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学习是财务工作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专业知识应具备系统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更高,除需具备会计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学习工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西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物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财务管理也不再是简单的算账报账程序而是参与到生产经营预测和决策的环节中来。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只有做到学以致用财务人员充分运用相关知识,如统计学、市场学、投资与金融、经济法、税法等财经法规知识,以及熟练的微机操作技能,才能做好经营管理者的好参谋和好助手。

(3)综合技能结构。财务人员要在工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达到适应日益变化的财务制度的要求。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途径

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从正视学习、提高认识、善于学习等方面入手。对于财务人员的培养要引起领导阶层的重视,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对财务工作的需要。在学养过程中,把素质教育作为培养重点和核心。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应该分开层次有区别的对待:新生力量培养和现职财务人员。新生力量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要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力求做到思路敏捷、反应迅速。现职财务人员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的所以知识系统比较陈旧,对于他们的培养重点在于提高更新知识结构,其中的一小部分来说,重点在于普及,更为系统的教授一遍以前自学内容,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储备。

(1)有计划培训。新生力量作为日后担任财务工作的主力军,要对其进行有计划、科学、系统的培养,新生力量的培训要分期分批分层次分等级,全面促进德、智、体发展,适应现阶段多变的工作要求。新生力量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逐步提高综合素质。

(2)有计划深造。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结合现在,面向未来,挑选一批有素养、专业基础过硬的专业人员到高等院校深造,使他们在发挥自己实践能力的优势的同时更多的结合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提高企业主力军的人才队伍能力,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

(3)有计划进修。对于现职人员依然鼓励学习,可以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自学或参加补习班进修。在学习中提高专业知识储备,增强业务能力,对于好学上进的且业绩突出的员工应予以奖励,鼓励员工学习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报销成绩突出者的学习费用。

财经素养论文篇(2)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四大职业模块。

首先,高职院校的理财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校园,主要学习技能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因此,理论教学要符合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必须设计合理、计划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专业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培养思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体现职业认知、职业准备、就业和创业引导的新理念。

据此理念,新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四大职业模块所构成: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即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一)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理财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

(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是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使在校学生获得在投资

理财领域内从事第一个工作、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必要技能,为在校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专业准备的、形成现实动手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运筹学知识和技能、财政学知识和技能、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务谈判知识和技能、现代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本专业提供基本支撑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计算机安装维护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三)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本专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公司理财知识 和技能、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投资学知识和技能、证券投资知识和技能、期货投资知识和技能、理财实务知识和技能、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统计与调查预测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能使在校学生具备在其未来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理财咨询实务、实用合同范例、市场营销实务、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心理学、普通话、口语艺术、社交礼仪等[2]。

通过理论课程的四大模块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构架。这就如同建造房屋时,要先搭好脚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楼,此处的模块理论课程设计就如同脚手架,理财专业学生由此接受培养,犹如高楼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技能训练重在构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多,为了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尽可能与社会同步、与专业挂钩,校内的技能训练可以采取“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财能力训练和投资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学》课程;训练内容主要是理财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投资学》课程;训练内容:投资学概述。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实务》课程;训练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训练内容主要是根据风险计量判断风险大小、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个人养老规划、个人财产分配与传承、财务计算器的应用等。

投资能力训练训练:基于校内《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内容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证券交易的各种技巧、证券市场运行、期货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种管理条例等。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明显得到系统地提高。

三、教学方法创新,将课堂教学变为场地教学。

课堂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学生不仅能够听到老师在讲什么,还能够感受到老师肢体、语气、表情等等带来的信息,而且有了问题可以当场提出得到即时的回答,做到了零距离的沟通。然而课堂教学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弱点:首先,也是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其次,学习内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训练特点非常强的课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

作为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投资理财学课程,如果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一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二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场地教学的方式,比如设置证券大厅,定制电子显示屏,将股票市场的大盘波动即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理财工具的变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场地教学既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毕业论文强调专业论文学分制。

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于专业的财经用语表述应该是相当熟练的。然而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财讯息和理财用语还是有些难度的。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以及增强理财专业观念。鼓励学生撰写各类财经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一是增强

了学生关于社会经济的关注度,二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三是为学生的就业申请增添筹码。对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校予以承认相应学分,并作为理财专业的重要教学成果。

五、毕业实习要求证书与经验并重。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要求专业学习过程应与国家技能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接轨,实行多证书考核管理制度,以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体现综合技能素质。理财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证书有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或英语A、B级应用能力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

同时,作为理财专业的学生又要注重实际经验的累积,要在毕业实习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将所学置于所用,用工作检验理论。投资理财专业所面临的行业局面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更具有变化性和挑战性,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实践经验是对于培养真正的理财专家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攀岩捷径。

综合素质型理财人员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时期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培养方案。其重点是理论着眼全面、实践落在实处。高职教学应服务于国家全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财经素养论文篇(3)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甄别、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赖以生存、学习的基本素养而备受关注,这种能力和素质被冠名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定义源自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学者们和实务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5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包含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探求信息、信息查询等技能和认识信息、履行信息道德规范等信息伦理在内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由注重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相关基本素养。学者们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要素论、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和系统论。三要素认为,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构成,四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五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五大方面。系统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划分不同领域。横向上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而纵向上又可划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等三个层次。笔者比较支持四元素论,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对于财务类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会计审计职能作用已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进行转型。Garg等人(2003)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更为不确定,迫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而及时、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则是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因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财务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组织创新等”。随着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变换,会计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开始要求管理会计师将财务数据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与关键的非财务计量手段相结合,并联系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规划进行分析”。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更是引发了财务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出现了财务共享等平台的创新。数据的收集和加工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而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则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管理层对职业会计师最为重要的职业期望。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真正具备了从“报告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因此财务类人才必须完成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才能够具备新常态下的胜任能力。要适应会计师职业角色的这种转变,会计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适应社会商业环境变革、组织变革和信息技术变革对组织价值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的环境正在改造会计行业,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财务类人才信息素养四维度分析

(一)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财务类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整个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信息。信息既是会计的产物,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次,要有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财务工作主要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的。会计核算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事项带来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及其变化,其产生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内部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更多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尽管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信息源及其处理以获得有用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资金的运作及其管理也是建立在前面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其三,要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获取或加工所需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只对财务信息负责的做法,扩展会计工作的范围,对于非财务信息具有洞察力,使可利用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包括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财务人员来说,其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1)通用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编程语言、基本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2)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财务共享系统等。(3)财务信息知识。如企业经济数据来源、数据架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等等。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涵盖了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使用、处理、表达、创造新信息等全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个完整的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力至少包括包括了;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如熟练运用检索、统计、分析等软件,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信息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严格遵守财务信息生成及信息披露规范、不提供虚假的信息、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等。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保证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四、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为了解我国目前财务类专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42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下文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网站,并通过手工整理而得。

(二)信息素养在人才规格中的体现

为归纳现有培养规格中对于信息素养的体现,本文通过阅读培养方案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各个培养方案的财务类人才规格中对信息素养的定性描述现状。具体方法是,对于人才规格中出现的文字,按照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分析鉴定,符合其中的维度要求的就归入汇总表格中。

(三)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和前文类似,为归纳现有培养方案中对于信息素养的落实情况,本文也通过阅读课程设置,试图是对其中的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和前文结果类似,直接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课程没有。而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光从课程设置中无法区分。因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培育能力,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无法截然分开。同时,除了信息技能以外,类似于分析能力等会贯穿在各种类别的课程中,无法单独区分。因此,本文后续的统计工作就将相关课程局限在狭义的“信息”类课程,并且不再区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四)现状小结

综上,我国财务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不仅在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要求,而且较好的落实到了课程设置中。对于财务人才的信息知识覆盖也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科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比较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如此。第二,尽管从所有样本角度看信息知识类的课程较为全面,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信息知识,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够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代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只有1/3样本开设。第三,单科知识课程多,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课程不够。例如,除了财务软件以外,没有直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五、财务类专业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措施

(一)建立信息素养培育框架

意识决定行动,导向的提出对于具体课程设置会具有引领作用。建议从培养方案中的人才规格开始,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晰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信息能力: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即使后续课程不一定完全涵盖,也可以在目标上对老师和学生提纲挈领,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可以设置1个学分的信息素养概论的课程,其中可以涵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强化信息素养的基本框架。

(二)完善信息技能培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议按照前文的财务人员信息知识的三个方面,即通用信息技术知识、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财务信息知识,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已有的培养方案看,分析和运用财务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涵盖范围较广,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软件等,而获取财务信息的课程较少,约有2/3的学校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信息意识、发现有用信息并有效处理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或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三)创新融合财务和信息的跨界课程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培养方案也要创新。现有的课程尽管涵盖各个方面较为全面,但是各自泾渭分明,缺少融合财务知识和信息工具的跨学科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的结合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结合财务专业和信息技术,建议至少可以创新两门课程。第一,开设“财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输入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应用信息做出财务决策等,将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操作、会计软件、财务分析工具等知识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第二,开设“财务数据与统计应用”,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选择经济指标、建立经济模型、输入财务数据、统计分析等,将高等数学、统计学、统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等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张亚莉:《信息素养内涵的建构》,《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5期。

[2]郭红霞:《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养成》,《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5期。

财经素养论文篇(4)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甄别、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赖以生存、学习的基本素养而备受关注,这种能力和素质被冠名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定义源自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学者们和实务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5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包含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探求信息、信息查询等技能和认识信息、履行信息道德规范等信息伦理在内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由注重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相关基本素养。学者们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要素论、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和系统论。三要素认为,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构成,四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五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五大方面。系统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划分不同领域。横向上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而纵向上又可划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等三个层次。笔者比较支持四元素论,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对于财务类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会计审计职能作用已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进行转型。Garg等人(2003)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更为不确定,迫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而及时、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则是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因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财务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组织创新等”。随着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变换,会计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开始要求管理会计师将财务数据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与关键的非财务计量手段相结合,并联系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规划进行分析”。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更是引发了财务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出现了财务共享等平台的创新。数据的收集和加工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而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则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管理层对职业会计师最为重要的职业期望。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真正具备了从“报告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因此财务类人才必须完成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才能够具备新常态下的胜任能力。要适应会计师职业角色的这种转变,会计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适应社会商业环境变革、组织变革和信息技术变革对组织价值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的环境正在改造会计行业,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财务类人才信息素养四维度分析

(一)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财务类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整个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信息。信息既是会计的产物,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次,要有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财务工作主要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的。会计核算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事项带来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及其变化,其产生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内部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更多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尽管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信息源及其处理以获得有用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资金的运作及其管理也是建立在前面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其三,要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获取或加工所需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只对财务信息负责的做法,扩展会计工作的范围,对于非财务信息具有洞察力,使可利用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包括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财务人员来说,其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1)通用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编程语言、基本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2)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财务共享系统等。(3)财务信息知识。如企业经济数据来源、数据架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等等。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涵盖了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使用、处理、表达、创造新信息等全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个完整的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力至少包括包括了;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如熟练运用检索、统计、分析等软件,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信息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严格遵守财务信息生成及信息披露规范、不提供虚假的信息、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等。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保证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四、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为了解我国目前财务类专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42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下文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网站,并通过手工整理而得。

(二)信息素养在人才规格中的体现

为归纳现有培养规格中对于信息素养的体现,本文通过阅读培养方案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各个培养方案的财务类人才规格中对信息素养的定性描述现状。具体方法是,对于人才规格中出现的文字,按照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分析鉴定,符合其中的维度要求的就归入汇总表格中。

(三)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和前文类似,为归纳现有培养方案中对于信息素养的落实情况,本文也通过阅读课程设置,试图是对其中的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和前文结果类似,直接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课程没有。而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光从课程设置中无法区分。因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培育能力,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无法截然分开。同时,除了信息技能以外,类似于分析能力等会贯穿在各种类别的课程中,无法单独区分。因此,本文后续的统计工作就将相关课程局限在狭义的“信息”类课程,并且不再区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四)现状小结

综上,我国财务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不仅在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要求,而且较好的落实到了课程设置中。对于财务人才的信息知识覆盖也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科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比较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如此。第二,尽管从所有样本角度看信息知识类的课程较为全面,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信息知识,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够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代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只有1/3样本开设。第三,单科知识课程多,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课程不够。例如,除了财务软件以外,没有直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五、财务类专业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措施

(一)建立信息素养培育框架

意识决定行动,导向的提出对于具体课程设置会具有引领作用。建议从培养方案中的人才规格开始,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晰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信息能力: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即使后续课程不一定完全涵盖,也可以在目标上对老师和学生提纲挈领,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可以设置1个学分的信息素养概论的课程,其中可以涵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强化信息素养的基本框架。

(二)完善信息技能培育课程体系

财经素养论文篇(5)

进行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在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热点和关键点。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视角出发,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创新,构建既符合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为高素质的财贸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全国财经类高职院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解决高素质财贸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但从实践过程看,人才培养模式在其内涵、结构、功能和运行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教育部文件指出,应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财贸特色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容是:育人两系统、毕业三证书、课程四类型、职业能力培养四形式、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两系统”是指实施教育、教学两个系统合力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三证书”是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够取得毕业证书,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财贸素质证书;“四类型”是指设置财贸人才培养四种类型的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职业能力课及财贸素质课;“四形式”是指财贸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四种形式——专业技能训练、岗位业务模拟、一条街岗位体验及企业顶岗实习;“五板块”是指财贸素质教育设置的“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个板块。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首都服务业的行业特性,满足了首都服务业对高素质财贸人才的需求,使“能财会商”成为财贸人才进入首都服务业的“品牌”。目前,在就业成为社会难题之际,我院以98%以上的高就业率验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石,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财贸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以“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财贸人才的培养为特色,对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一)有机整体论

“任何思维方式的运用都离不开相应的研究方法,因为不同的思维观念和方式需要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研究手段来实现。”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应该首先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线。只有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才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由于工业化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试图用确定性的、或创造出确定性的存在物去消弭不确定性的问题,试图在一切复杂的问题中找出简单的可操作的条理。”机械简单性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要正确有效地构建具备有机整体性的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用有机整体性的思维代替机械简单性的思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有机整体性思维的实践成果。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育人“两系统”是处于互动状态中的主体系统,体现了主客体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毕业“三证书”满足了合作企业及行业特点和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突出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了整体系统中多教育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课程“四类型”体现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素质教育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也是系统内部运作的具体要求,规定着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方向;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标识着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财贸特色。所以,从主客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系统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展现了“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特征。

(二)交互主体论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关系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正如张康之教授所指出的:“工业化打破了地域界限,社会开始走向开放,社会的流动性开始出现并迅速地增强,结果,人们被置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中,人们间的同质性被迅速地消解,以同质性为基础并以相互认同为保证的群体也日益消损,此时,社会已经变成为由异质的人们所构成的生活和交往空间。”交往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开始的根基。西方哲学流派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也强调了人们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的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交互主体性”,它既反映主体间的互识,又反映主体间的共识,并强调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交互主体论”成为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以“交互主体论”为理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活动的规律逐渐展开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跳出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把人才培养活动看成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是作为整体培养系统中互动的子系统而存在的,既重视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的独立性特征,同时又注意到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围绕共同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以系统目标——“三证书”的达成为归依,以一种主体性身份积极参与和推动能力训练“四形式”和素质教育“五板块”的运行,并通过系统间互动和互补的方式,及时进行各系统自身结构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三)实践过程论

实践过程论是建立在对牛顿经典科学决定论范式批判基础之上的,它已经成为现代过程性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实践过程中吸取养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关系,与职业岗位的变化相适应、相协调,并且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凸显其实践的过程性。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育人“两系统”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师系统中,包括专业建设体系、课程设置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及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都体现了社会适应性,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学生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场所、方法、组织形式也具有社会适应性特征,根据不同的社会要求采取不同的运行方式;“三证书”制度走出了单纯的学校教育的“象牙塔”,将育人课堂从封闭性的学校教室搬到开放性的企业职场,拓宽了学生的理论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把教师系统、学生系统、学校系统、企业系统及社会系统联结起来,使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进行充分互动。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要求

(一)要科学展现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科学地揭示了财贸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育人“两系统”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主体系统;“三证书”制度标识了整体系统目标的实现;财贸课程“四类型”规定了主体系统间互动和主体间合作的具体途径和过程;能力训练“四形式”和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突显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重点。也就是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从主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培养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不仅体现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而且展示出一个有机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科学地演示了财经类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要科学揭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在“二三四四五”这个“主体—客体—主体”的主客体互动模式中,客体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而是通过客体再回到主体系统的一个中介环节。人才培养活动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也不是教师、学生各自孤立的活动,而是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辩证运动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互动中共同发展。

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体现了人才培养活动中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由于财贸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单纯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格局,积极寻找企业作为合作教育的伙伴,开辟新的育人课堂——企业课堂。企业课堂不仅能够为学校拓展教育资源,而且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路径。可以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关系。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模式,又包含诸种理论内核;其建构既以人才培养活动为原型,又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本身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要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育人“两系统”既突出了教学和教育系统的通力合作精神,又把学生系统作为育人的一个主体系统对待,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热情和动力,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自由、自主的空间;“三证书”制度既顾及了学生发展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财贸课程“四类型”提供了学生知识理论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财贸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五板块”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现搭建了现实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充分发展个体的差异性,从而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特色人才和创造型人才。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要求

(一)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紧扣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就业形势的特点,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方针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以培养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的“五板块”,把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培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结合的合作教育之路;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赋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可操作性的特征,促进了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二)必须坚持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财经素养论文篇(6)

 

进行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在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热点和关键点。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视角出发,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创新,构建既符合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为高素质的财贸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全国财经类高职院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解决高素质财贸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但从实践过程看,人才培养模式在其内涵、结构、功能和运行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教育部文件指出,应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财贸特色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容是:育人两系统、毕业三证书、课程四类型、职业能力培养四形式、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两系统”是指实施教育、教学两个系统合力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三证书”是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够取得毕业证书,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财贸素质证书;“四类型”是指设置财贸人才培养四种类型的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职业能力课及财贸素质课;“四形式”是指财贸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四种形式——专业技能训练、岗位业务模拟、一条街岗位体验及企业顶岗实习;“五板块”是指财贸素质教育设置的“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个板块。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首都服务业的行业特性,满足了首都服务业对高素质财贸人才的需求,使“能财会商”成为财贸人才进入首都服务业的“品牌”。目前,在就业成为社会难题之际,我院以98%以上的高就业率验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石,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财贸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以“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财贸人才的培养为特色,对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一)有机整体论 

“任何思维方式的运用都离不开相应的研究方法,因为不同的思维观念和方式需要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研究手段来实现。”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应该首先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线。只有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才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由于工业化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试图用确定性的、或创造出确定性的存在物去消弭不确定性的问题,试图在一切复杂的问题中找出简单的可操作的条理。”机械简单性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要正确有效地构建具备有机整体性的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用有机整体性的思维代替机械简单性的思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有机整体性思维的实践成果。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育人“两系统”是处于互动状态中的主体系统,体现了主客体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毕业“三证书”满足了合作企业及行业特点和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突出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了整体系统中多教育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课程“四类型”体现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素质教育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也是系统内部运作的具体要求,规定着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方向;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标识着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财贸特色。所以,从主客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系统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展现了“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特征。 

(二)交互主体论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关系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正如张康之教授所指出的:“工业化打破了地域界限,社会开始走向开放,社会的流动性开始出现并迅速地增强,结果,人们被置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中,人们间的同质性被迅速地消解,以同质性为基础并以相互认同为保证的群体也日益消损,此时,社会已经变成为由异质的人们所构成的生活和交往空间。”交往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开始的根基。西方哲学流派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也强调了人们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的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交互主体性”,它既反映主体间的互识,又反映主体间的共识,并强调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交互主体论”成为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以“交互主体论”为理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活动的规律逐渐展开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跳出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把人才培养活动看成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是作为整体培养系统中互动的子系统而存在的,既重视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的独立性特征,同时又注意到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围绕共同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以系统目标——“三证书”的达成为归依,以一种主体性身份积极参与和推动能力训练“四形式”和素质教育“五板块”的运行,并通过系统间互动和互补的方式,及时进行各系统自身结构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三)实践过程论 

实践过程论是建立在对牛顿经典科学决定论范式批判基础之上的,它已经成为现代过程性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实践过程中吸取养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关系,与职业岗位的变化相适应、相协调,并且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凸显其实践的过程性。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育人“两系统”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师系统中,包括专业建设体系、课程设置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及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都体现了社会适应性,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学生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场所、方法、组织形式也具有社会适应性特征,根据不同的社会要求采取不同的运行方式;“三证书”制度走出了单纯的学校教育的“象牙塔”,将育人课堂从封闭性的学校教室搬到开放性的企业职场,拓宽了学生的理论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把教师系统、学生系统、学校系统、企业系统及社会系统联结起来,使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进行充分互动。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要求 

(一)要科学展现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科学地揭示了财贸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育人“两系统”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主体系统;“三证书”制度标识了整体系统目标的实现;财贸课程“四类型”规定了主体系统间互动和主体间合作的具体途径和过程;能力训练“四形式”和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突显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重点。也就是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从主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培养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不仅体现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而且展示出一个有机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科学地演示了财经类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要科学揭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在“二三四四五”这个“主体—客体—主体”的主客体互动模式中,客体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而是通过客体再回到主体系统的一个中介环节。人才培养活动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也不是教师、学生各自孤立的活动,而是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辩证运动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互动中共同发展。 

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体现了人才培养活动中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由于财贸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单纯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格局,积极寻找企业作为合作教育的伙伴,开辟新的育人课堂——企业课堂。企业课堂不仅能够为学校拓展教育资源,而且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路径。可以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关系。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模式,又包含诸种理论内核;其建构既以人才培养活动为原型,又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本身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要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育人“两系统”既突出了教学和教育系统的通力合作精神,又把学生系统作为育人的一个主体系统对待,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热情和动力,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自由、自主的空间;“三证书”制度既顾及了学生发展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财贸课程“四类型”提供了学生知识理论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财贸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五板块”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现搭建了现实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充分发展个体的差异性,从而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特色人才和创造型人才。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要求 

(一)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紧扣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就业形势的特点,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方针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以培养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的“五板块”,把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培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结合的合作教育之路;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赋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可操作性的特征,促进了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二)必须坚持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财经素养论文篇(7)

1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一、职业化态度不足目前大学生毕业之后都希望进入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高、工作稳定的单位就职,这样的就业态度和愿望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出现好高骛远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就业难的局面。然而,这与当今的就业现实存在巨大的差异,工作单位希望员工能吃苦耐劳、适应性强。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工作单位对员工的需求之间是相背离的,即使成功应聘某单位,也是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的。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知识和理论,对于技能和实践关注度较低。然而,工作单位希望自己招聘的员工一旦上岗,就应该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财经类课程的培养模式和工作单位需求的员工技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更多的财经类大学生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从而也阻碍了他们的就业之路。

2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原因探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注重专业理念理论的灌输,对专业实践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高校财经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对社会实践的要求不高,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同时,财经类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综合考虑,如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类课程等涉及到学生实际利益的课程开设较少,甚至没有。这样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工作单位对于财经类专业人才需求能力之间严重脱节,高校培养的财经类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其的能力要求,从而导致了财经类专业人才被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较低,从而带动了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

3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融入粮食元素的思路

3.1完善培养目标。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4.具有财经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5.在各级各类财经部门从事相应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对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应该将这些能力进行细化,对应到财经类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实现与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对接。高校培养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大部分在当地人力资源市场求职,因此,当地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什么样的财经类专业人才,高校就应该调整培养目标和模式以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将粮食元素融入到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符合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就业机率,同时也可以提高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3.2优化课程结构。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的实践课程较少。因此,高校财经类专业应该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符合社会对财经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财经类专业在课程优化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综合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认知,还可以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在开设过程中应该加大学分比例,延伸选修内容,尤其是其他专业领域的内容,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提高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创新性。综合素质教育课内容广泛,包括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等,这些能力正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这些能力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提高竞争力。3.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将财经类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才是学习财经类专业知识的价值所在。因此,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如下:一、在常规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可以将粮食元素纳入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理论实践衔接课,将理论、实验、实践、能力、就业贯穿于常规教学中,并推行多重考核机制。二、加强实践教学设备的建设,实践教学需要强有力的设备和资源作为支持环境,如货币银行、粮食元素、证券公司等,实现与当地经济环境的同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三、加强校内网资源整合打破专业限制,开拓校外资源,整合校内资源,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校内网资源的价值。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能够强化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自我价值。

4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企业衡量员工的重要标准,主要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敬业精神、沟通能力、诚实守信、适应能力、吃苦耐劳、心理素质等。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的人才事关我国未来经济的走势,必须切合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未来社会,需求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品德优良、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敬业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情商和智商双高、道德高尚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财经素养论文篇(8)

(二)“五阶段·五主题”教育。“五阶段·五主题”教育是三年制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为了弘扬徽商精神(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谐精神;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根据财贸类企业岗位需要,针对学生在校的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分别开展一项主题教育活动的一种财贸素养教育方法。即在第一学期对学生开展爱心教育、第二学期开展形象教育、第三学期开展责任教育、第四学期开展创新教育、第五学期开展创业教育。

(三)财贸素养。财贸素养是指财贸类企业的员工在工作过程、工作岗位上应表现出来的品质和修养。财贸类企业员工的主要工作岗位以服务业岗位为主,其主要服务对象为人、财、物,相对制造类等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岗位而言,财贸类企业工作岗位的特点是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多变性,因此,要求财贸类企业的员工具备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创新能力、责任感,较强的口语技能、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努力维护企业形象等综合素养。

二、当前财贸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当前,财贸类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道德修养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问题。而面对现状,部分职业教育者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够,方法探索不够等问题。此外,“学会做人”诸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素养养成,需要长期的、系统化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因为投入的回报周期较长,所以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重技能、轻素养,重做事、轻做人的现象。

(二)教育手段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办学层次增多、开设专业增多、在校学生增多。相比之下,素养教育的手段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存在着维持现状较多,发展后劲不足;活动品种单一,花色调料不足;大众共性偏多,个性特色不足等诸多问题。

(三)教育过程受到学制安排的不利影响。由于高职教育突出的是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型教育,因而理论教学时间要比本科院校短得多,这就使得财贸素养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育效果,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道难题。[3]

三、财贸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章中明确指出,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截止2013年底,安徽省普通高校共计106所,在校生1052123人,应届毕业生280106人。作为财经商贸类高等院校,必然要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新一代徽商的重任。构建以“传承徽商文化、弘扬徽商精神”为目标,实施以“爱心教育、形象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主线的财贸素养教育体系,以徽商文化为基础,以财贸职业岗位技能为依托,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把职业教育、人文教育有机融合,使社会需求、职业特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财贸职业使命、规划职业生涯,将传统徽商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优秀成果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商业文化底蕴,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育人队伍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财贸素养。四、财贸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设内容

(一)传承徽商文化,培养财贸人才

培养一代新徽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靠财经商贸类院校来教育培养。作为培养新徽商的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无论是在专业课程安排上还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都要考虑徽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课程安排上,要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让学生学习徽商文化的相关知识,诸如徽商发展简史、徽商的特性、徽商的经营之道、徽商的用人观、徽商的公关艺术、徽商的理财思想、徽商的哲学理念等等。[5]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定期开展践行徽商精神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定期举办以传承徽商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二)深化主题教育,提升财贸素养

1.围绕五个主题。引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分专业、分年级、分学期、分主题设置相应的模块,根据社会发展对新徽商的要求,结合财贸类岗位特点,确定了爱心教育、形象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五个“活模块”,作为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财贸素养教育主题。当然,其它各类院校可以借鉴思路、因地制宜,根据学历层次、学制、专业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主题,不同学期的主题模块也可以交叉组合。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可以比作育树造林工程。专业技能是高职人才培养核心,相当于大树的树干;五个学期开展五个主题教育,相当于大树的树枝、树冠,与专业技能共同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内涵。校园相当于树根,是五主题教育的根基,为五主题教育提供养分,促使人才成长。社会相当于大地,是滋养人才的土壤,是树木生存的大舞台,也是检验五主题教育质量的依据。因此,建立科学的财贸素养教育体系,实施“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丰富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打造四个平台。一是口语训练。高校的各个院系可以统一安排口语训练时间,也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自行安排,每学期结合专业特点,围绕相应的教育主题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口语技能训练;二是主题班会。围绕“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内涵,确定每学期主题教育班会的内容,每个班级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召开主题班会,每学年由各个院系举行“五阶段·五主题”教育主题班会观摩交流会,加强理论探讨,丰富内涵体系;三是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依托企业、服务三农,把社会作为“五阶段·五主题”教育的大舞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四是证书认定。院校制订《财贸素养教育证书认定考核办法》,建立完善师资库、试题库,对于同时具备四项基本条件(获得一项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财贸素养教育理论测试合格、学生综合素质考评良好以上、在院系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获得优秀奖以上奖励)的学生,统一颁发“××院(校)财贸素养证书”。

3.提倡四个结合。一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让“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走进课堂,让主题教育活动融入专业教育,体现“以艺术手段开展专业教育,以专业内涵提升艺术品位”的指导思想;二是统一指导和分项探索相结合。院校指路子、系部搭台子、班级想点子、学生练式子。结合专业特色、年级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拘一格,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积极在全院范围内加以推广;三是入学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学生教育和管理方法强调“抓两头,促中间”,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除了进行军训、专业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外,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读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在学生毕业前则围绕创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岗位技能生产实习、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学校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四是校内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将“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舞台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开展与省内外院校交流学习,组织校际学生联谊活动;组织省内高职院校专业策划大赛,组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文体项目大赛等;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对“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进行评价指导。

4.开展四个进入。一是进课堂。学院成立“五阶段·五主题”教育项目教研组,配备专兼职教师,分专题举办讲座;将“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内容纳入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相关内容写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授课计划;二是进公寓。根据“五阶段·五主题”教育指导思想,制订《“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进入学生公寓实施方案》,开展“安全卫生月”星级文明宿舍评比表彰、举办宿舍才艺大赛等活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三是进活动。紧紧围绕“五阶段·五主题”教育,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开展学生活动,以主题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主题教育目的;四是进职场。指导学生结合学习和实践“五阶段·五主题”教育,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设定职业目标,实现主题教育价值最大化。

(三)注重校园文化,促进全面发展。

1.坚持优良的校园文化育人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优良的育人机制,大力促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理想远大、信仰崇高;崇尚科学、学识广博;努力探索、追求新知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财经素养论文篇(9)

[关键词]应用型 财务管理专业 市场定位 课程设置

一、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专业,至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开始招生以来,已经有十几年了。十几年来,各个高校陆续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据2011年高校专业排名,全国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点315个,若加上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点至少超过500个,是增速最快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增加较快原因在于社会需求较大,办学条件要求较低。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增大,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差异不大,在基本的技能的掌握上甚至不如会计人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很难到岗位直接上手等,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内容存在较差、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不满足市场的需求,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本文拟根据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定位

市场需求的变化实际上是一定时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面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人才的培养方案必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接轨,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质量。葛文雷(2007)调查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后,得出结论: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是财务管理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此外,组织策划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财务经理比较看重的素质。温素彬(2009)经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发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广泛;岗位分工更加明细;资金管理仍然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并逐渐向多领域转变;市场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法律知识的要求在提高;市场更加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的高水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老师也先后调研了各大企业和高校,发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资本运作、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增加的趋势,但该专业对“经验”的要求很高,目前制造性企业一般是从优秀的会计人才中遴选。证券、投资和期货等金融性企业和外资公司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需求,本文对本科财务管理人才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市场定位:

1.培养目标定位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大多数院校是从会计专业中分离出来,所以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接近会计专业,也有一些院校与金融学专业类似。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后期的课程设置上与会计或金融存在交叉或重复现象。因此,培养目标应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特色。

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实业界和实务界的应用型高级财务人员,学生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在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财务总监为主要目标。具体可描述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财务管理和金融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财务管理、金融、会计等方面工作的能力,能在国际或国内工商业、金融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税务事务所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或金融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知识结构定位

从设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人才的就业面比较宽泛,为适应各个行业的环境和要求,学生要掌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大政方针、经济政策、财务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又要接受财务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严格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实际能力。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管理学知识。该部分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各项管理内容与财务的关系及在财务中的应用,包括管理学基本原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2)会计学知识。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会计学的相关知识是财务管理专业不可忽视重要内容,包括会计的流程和处理方法,会计基本技能,涉及的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成本会计等。

(3)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委托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应掌握的重点内容;金融学中的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都是财务管理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

(4)财务管理知识。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区别去其他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知识,是体系人才培养效果的知识体系,包括资金管理、风险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涉及的课程包括:初、中、高级财务管理、并购、价值管理、财务战略等。

3.能力结构定位

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看,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文字表达、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及分析的能力,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求新求变的热情。

具体能力结构:

(1)业务能力。财务管理的人才在业务方面应具备“会算、会说、会写”的能力,“会算”就是能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并能对资本运作等财务活动进行准确的决策;“会说”就是能用“专业普通话”将财务工作向领导或外专业人士解释清楚;“会写”就是能够准确并流畅地撰写财务调研报告、分析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适应能力。毕业生应具备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工程特点和业务特点的能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单位的文化气氛,熟悉产品生产的工艺和流程,掌握企业发展战略和财务工作重点,较为熟练地从事岗位工作。

(3) 组织能力。强调分析、决策能力及其有效的分配和组织协调能力,即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和校内外各种教学平台实现的。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各种教学科目。学生学完所有的课程应该具备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系统的、整体的,形成一个规范的学科体系。同时,还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形成一个以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基本技能和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包括:

(1)注重课程设置的前瞻性。以往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更新常常是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学生还未走出校门所学知识早已过时的情况。鉴于此,财务专业课程设置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和预测,尽量使设置的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并保持适度超前,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保持专业良好的声誉和旺盛的生命力。

(2)课程设置特色化。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叉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要突出特色,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分析,并根据各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及所依托的教学资源等来设置课程。

(3)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多的强调理论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要解决该问题,必须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增加实践课和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环境,促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4)提供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围绕拓展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适应性方面来考虑。

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市场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按照这一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原则构建。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来设置该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以工为主的学校,秉承大工程、大实践、大德育的教育理念,所有专业都要求工程意识,根据该特点,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包含4大平台11个模块、由必修课和多方向动态选修课群有机构成、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完整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

该平台的培养要求和目标是落实大德育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品德,包括国防与安全教育模块、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块三个模块。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军训、军事理论、安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实践、健康教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2.公共基础教育平台

该平台重点落实大工程教育理念,实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进行专业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工程通识教育模块和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两个模块。其中工程通识教育模块以工程技术发展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现代工程观;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以工程为背景,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为专业学习做好准备。该平台的课程包括工程教育、工程训练、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

3.专业教育平台

该平台的培养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每个模块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体系。

专业基础模块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为根本;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会计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该模块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管理学原理、计算技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初级会计学、运筹学、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国际贸易;选修课: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专业外语、税务管理、审计学基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等。

专业方向模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开展专业教育,体现专业特色。该模块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税法、中级财务管理、税收筹划、资产评估、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计算机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项目评价等;选修课:财务制度设计、资本运营、公司理财案例、税收相关法规、价值评估、投资组合规划、企业财务战略等。

专业能力模块结合专业语言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培养的要求,开展会计模拟实训、金融模拟实训、理财综合实训等课程实践,同时分学期到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着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模块的课程设置包括:财务基本技能训练、纳税筹划模拟实训、理财综合能力实训、金融模拟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

4.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

该平台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公共选修课模块、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三大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主要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大赛,ERP沙盘大赛,国际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参与大学生科技立项,或和老师一起合作等,同时,鼓励学生考取国际理财规划师、注册税务师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能鲜明体现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课外素质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并且多方向选修课群的设计可以有效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华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291-297

财经素养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23-02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广大青少年,特别是高校学生,日益感受到市场经济对校园的影响,高校学生毕业之后也将融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如何为此做好准备,特别是理解市场经济与商业道德及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广大高校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多年来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研究现状

北京财贸学院的毕业生将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他人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其工作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因此,对财贸专业学生而言,优秀的职业品格素养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财贸素养”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面向首都服务业、培养基层领班人”为办学理念,在探索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是指服务业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一种职业素养,是与服务业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素质的总和。

财贸素养包括品格素养、身心素养、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素养等要素。其中,最突出的是品格素养。品格素养是指服务业人才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等价值取向。“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既是对中国传统商业伦理、商人精神的高度提炼,也是对现代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品格、职业素养的简明概括。

财贸素养教育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对商业道德教育的突破和创新。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对学生商业道德和品质的培养是通过自主研发的财贸素养教育进行的。财贸素养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五十多年办学积累起来的对商业服务业人才特质的提炼,是商业服务业未来建设者必须传承和具备的职业素养。财贸素养教育是培养财贸高职人才职业素养的教育体系的总称。

为了使财贸素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使学生受到理性、科学、系统的财贸素养教育,我院逐渐形成了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考核标准、财贸素养证书等在内的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教育模式,制定了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以“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为五个主题的财贸素养教育规划。通过理性认识、自我行动、技能大赛、总结交流、考核评价等统一的标准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素质的技能型财贸人才,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由学院颁发的《财贸素养证书》。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财贸素养教育是对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商业道德教育的开拓和创新,创造性地构建了从价值观(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知识(商业文化知识)、技能(财贸通用能力)三个层次进行商业道德培养的目标体系;摒弃了以“遵守规则”、“服从秩序”等价值规范的灌输为特征的德育模式。通过社团活动、自我行动等方式有效实现了实际行动与理论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参与商业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商业道德的认识,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商业道德习惯。另外,学校开展的演讲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树立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商业道德素质。

进一步完善财贸素养教育的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财贸素养,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贸素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财贸素养教育。笔者在我院财贸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思考,并有所感悟。

(一)完善财贸素养教育目标,变品格通识教育为商业道德教育

确定教育目的必须从学校的现实需求出发,考虑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我国财贸类高职教育要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商业服务业高素质一线应用型人才,是培养商业服务业基层领班人的教育机构。基层领班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作为管理者,其商业道德水平不仅影响着其决策的伦理取向,还影响着下属及同事的商业伦理取向,进而影响企业的伦理氛围。基层领班人作为未来企业的管理者乃至经营者,如果没有很好的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不仅会危及企业的运作,还会导致一系列商业伦理和社会道德方面的不良后果,从而危害整个社会。因此,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具备商业服务业品格和技能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主要应通过中小学的品德课、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进行,而不是财贸素养教育的目标。

商业道德是一种由善良的商业习俗演变成的人们应该遵守的商业行为规范。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财贸素养教育是以基本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为目标的。财贸素养教育是为了提升商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操守,是为了学生树立优良的商业精神、合理且和谐的商业秩序。因此,有必要对财贸素养教育的目标重新思考,变品格通识教育为以商业道德教育为主的教育。

笔者认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财贸素养教育应以上述“五主题教育”为基础,彰显商业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商业人才。

(二)跨学科开设商业伦理必修课

在哲学视阈中,通常认为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是关于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商业伦理是一门商业与伦理学交叉的学科,是指道德上是与非的行为原则及其在商业情境中的应用;这种道德教育是与职业和商业环境紧密相关的,要求教育对象拥有相关的职业能力及技巧,因此,明显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显然,以商业伦理为主的商业道德教育更符合我院财贸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可以跨学科开设商业伦理必修课,授课内容要突破现有商业伦理课程的羁绊,把世界上最新的伦理知识与中国传统商业伦理道德精粹相结合,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比如,在营销学教学中应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可引入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思考;在商务课教学中应重视版权的归属等问题;还可以将商业伦理融入大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方位地学习和实践,以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

(三)借鉴美国《道德手册》的经验,因地制宜,完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财贸素养教育手册》

美国《道德手册》简介 美国的《道德手册》是在安然公司、南方保健公司、世纪通公司等著名公司的CEO丑闻频频爆发之际,因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显示了美国大学商学院对德育路径的新思维。美国《道德手册》的全称是《道德手册培育道德领袖》(以下简称道德手册),在美国部分大学商学院通行,其编撰初衷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道德手册》的具体教育模式如下:

1.讲授方式。《道德手册》不在教室讲授,不由教师依靠常规的讲解方式讨论其内容,而主要依循大学生的自学与讨论实现其教育目标。

2.目标呈现。将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如同道德教育的目录一样,具体而可操作。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叙述中明示商学院学生应该恪守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二是在论述中隐含商业伦理价值观,并可从中归纳出内含的道德条目。《道德手册》明示了商学院学生应该恪守的8个道德条目,分别为:(1)做到诚实――讲述真相,做到真诚,不要误导(别人)。如果你看见有人掉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或者你发现地上有人遗失的钱包,你会怎样做?(2)信守诺言――恪守信用,有借有还,负责并按照你的职责行事,你会按照你所说的去做吗?(3)公正正直――敢于为你所坚信的原则而挺身维护(正义),做真实的自己。你会因某人受误会而挺身而出吗?抑或是悄然离开?(4)忠心耿耿――忠于你的家庭、朋友、老板、社区、国家。不要背后说人,避免说闲话,当然更不要去传播闲话。(5)追求卓越――即便身处卑微之职,也要尽力做到最好,每件工作都是一个自我镜像。(6)礼貌待人――对家人、朋友和陌生人要友善和谦恭。你为他人守过门吗?撞到别人时你说了对不起吗?(7)虚心宽容――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宽容并求同存异。你真正在听别人讲话吗?还是你一旦不同意别人观点就对其不予理睬?(8)做好公民――遵守法律,尊重权威,投票表决(事情),(争)做志愿者。你为社区做过贡献吗?你应与人有所不同!

3.教育内容。《道德手册》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讲述了《道德手册》的编撰目的;第二部分讲述不道德行为的常见情况,主要从日常行为、符合学生身份的行为、欺骗和误称、骚扰、盈利压力与财务报表、客户关系及劳资关系等七个方面揭示商业中的失德行为;第三部分是基础性的概念汇总,重点讨论道德、个人价值、资本主义和自由企业的原则、委托理论、商业与社会等基础性概念;第四部分主要讨论道德决策,并深入讨论“舞弊铁三角”的涵义;第五部分主要呈现学生守则、专业守则、公司守则等三个规则体系,为商学院本科学生提供可以参照的依据。

4.考核方式。《道德手册》的考核方法是基于大学新生对《道德手册》的熟悉和讨论,通过网络完成测试。

借鉴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也编撰了财贸素养教育读本和教育手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读本和手册失之于肤浅,形式认可度差,希望有更好的形式进行财贸素养教育。建议借鉴美国大学商学院《道德手册》的经验,完善财贸素养教育读本和教育手册,如以德育目标的形式呈现具体的财贸素养教育目标,从而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将商业道德判断力和决策力补充进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考核标准中。

(四)实践活动要融入商业元素

除了通过扶助孤儿院、养老院的活动,在“环保日”、“地球日”开展活动,培养学生一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之外,还要加强商业教育,参与“中国质量万里行”、“百城万店无假货”、“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商业道德自觉和自律意识,逐步将交换自由、平等协商、公平交易、讲求情义、诚实守信、追求信誉、优质服务、礼貌待客、公平竞争、正当求利的思想和行动渗透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

(五)积极参与商业道德案例分析大赛,以赛促教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教学手段和途径。为了有效促进并检验学校财贸素养教育的效果,不妨申请参加商业道德案例分析大赛。商业道德案例分析大赛由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JA中国)主办,是该机构为大学生免费提供的《全球商业道德》课程的一部分。大学生首先进行5周、每周1次的课程学习,最后,以大赛的形式结束课程的学习。《全球商业道德》课程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和分析,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商业道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商业道德对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尚未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了解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JA中国大学生DV创作大赛则以拍摄和制作DV的方式,积极思考并表现商业道德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参加这些活动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在中国期刊网查阅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探讨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的不少,而探讨高等院校商业道德和商业教育的不多,探讨高职院校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的更少。作为居于中国首都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对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方面的教育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富有开创性的商业道德教育体系,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将借助100所国家高职教育示范校建设这个广阔的平台,在中国财经类高职院校商业道德教育领域继续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A中国首届大学生DV创作大赛[EB/OJ].(2010-11-11)..

[2]素养证书[EB/OJ].,2010-11-09.

[3]周英洁.商业院校大学生商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4下):72-74.

[4]戚安邦,姜卉.论我国MBA商业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65-69.

[5]什么是公认的商业道德[EB/OJ].(2010-11-09).http://省略/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2281.

[6]吴易明.商业伦理教育与有效方式的采用――一个基于故事讲述的手段[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2):49-51.

财经素养论文篇(11)

实践教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加强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是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发展的需要,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加强实践教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高等院校在财经教育方面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意味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更要具有远见卓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以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基础。而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财经创新人才。作为培养财经创新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国际竞争、加入全球化的洪流已经成为普通中国人都认可的共识。然而,在初步参与了国际交往和实际竞争之后,人们发现我国高校以往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在许多方面还难以做到“与国际接轨”,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差距就更大,而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因此,为满足面向21世纪、面对参与国际经济的需要,高校财经类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财经类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的本科学生,除少数进八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经济方面的种种工作。也就是说,高校财经类专业所培养的本科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财经类专业发展迅速。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各种问题也日渐显现,其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尤其突出。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校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在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重定性轻定量等倾向。实践教学在财经类专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素质不高,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由于教学改革的滞后,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过时的内容仍然出现在教材中。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财经类专业课程实践主要集中在平时作业,有的课程是模拟练习,有的课程是小结、小论文的形式。实践课程仅有几个传统的模拟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一个专业最多有两门实践课程,有的根本就没有实践课。全部是理论课。而大部分课程特别是理论课往往是由教师讲述。增加几个案例就是所谓的实践教学,平时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课程实践,课程结束多数以试卷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在教学形式方面,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实践课教学中,某些专业实践环节一般就是让学生到相关部门、学校、公司、企业去参观一下,由于实践方案、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管理比较松散,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毕业实习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面对就业的压力,一些高校减少了毕业实习时间,甚至取消毕业实习,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放松了要求,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财经教育的教师一般都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经人才到高校任教的也不多。少数理论水平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副教授,教授又把精力主要放在硕士生、博士生的指导工作上,很少承担本科层次的讲课任务,更谈不上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一线的主要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讲台,从学生到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实践锻炼,缺乏财经实践经历。这部分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引用实践案例阐述基本理论和原理,不能用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来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工作。在专业教学中,学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安排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加之受职称、岗位津贴、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一般不安心实践课程的教学。

(四)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特别是财经类专业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加上财经专业的特殊性,实习内容往往涉及到单位最敏感、最核心的部分,单位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即使接收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业务工作,由此导致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从学校自身来说,由于受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制约,对财经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很少,财经类专业一般很少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或完全没有。学生的实习变成了走过场,甚至干脆“放羊”,学生实践环节的实习包括最重要的毕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明确认识、落实制度。真正把实践教学变成锻造合格人才的熔炉,使实践教学成为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以保证培养目标的根本实现。

(二)构建科学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四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和计算机上机实践。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课程所开设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认知和验证性实践教学课时以及单独设置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的课堂和模拟实验室进行,具体可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这部分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应采取“顶岗实习”形式,即组织学生在大三或大凹的一个学期到公司、单位进行3~5个月的集中实习,让学生与公司、单位正式员工一样按统一要求进行各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参加公司、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实现由学生向正式员工角色的转变。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具体可采取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暑假实践、社会调查、青年自愿者活动等。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更新内容,改进方法

培养财经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求他们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耍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更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防止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采用传统的单枪匹马的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也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随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提供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更多地采取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项目团队等新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考试方面,考试形式可灵活多样,笔试、口试、实践操作、调查、参与课题研究等相互结合,综合考核。

(四)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能够很好开展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1、学校要在人员编制、岗位配置、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稳定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投身到本科实践教学中去。财经类教师一般应有从事实验教学的经历,每年要有一定的时间进实验室,指导、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2、可以安排教师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金融理财规划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3、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兼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师。

(五)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财经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其中主要是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如会计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等。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实习教学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为此,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在政策上支持高校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龙成长,陈占葵关于财经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探讨[j]中国市场,2006(17)

[3]王春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专家学者论坛,2007(2)

三、加强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明确认识、落实制度。真正把实践教学变成锻造合格人才的熔炉,使实践教学成为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以保证培养目标的根本实现。

(二)构建科学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四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和计算机上机实践。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课程所开设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认知和验证性实践教学课时以及单独设置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的课堂和模拟实验室进行,具体可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这部分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应采取“顶岗实习”形式,即组织学生在大三或大凹的一个学期到公司、单位进行3~5个月的集中实习,让学生与公司、单位正式员工一样按统一要求进行各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参加公司、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实现由学生向正式员工角色的转变。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具体可采取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暑假实践、社会调查、青年自愿者活动等。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更新内容,改进方法

培养财经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求他们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耍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更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防止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采用传统的单枪匹马的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也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随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提供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更多地采取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项目团队等新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考试方面,考试形式可灵活多样,笔试、口试、实践操作、调查、参与课题研究等相互结合,综合考核。

(四)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能够很好开展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1、学校要在人员编制、岗位配置、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稳定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投身到本科实践教学中去。财经类教师一般应有从事实验教学的经历,每年要有一定的时间进实验室,指导、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2、可以安排教师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金融理财规划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3、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兼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师。

(五)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财经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其中主要是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如会计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等。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实习教学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为此,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在政策上支持高校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