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医心理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9:45

中医心理学论文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1)

传统的护理工作是对患病的病人进行衣食住行的细致入微的照顾,确保饮食安全,身体的健康,可以说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而护理从业者的护士的职业素质、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融洽。

不过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加大,人们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举个例子来说,之前被人们称之为富贵病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病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呈现低龄化,在一些青壮年中也有一定比例,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癌症等恶性也逐渐低龄化,引发人们的担忧和恐慌,心理遭受极大重创。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当代护理工作不能满足于只是对病人身体的关注,要转向病人心理的重视,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心理关怀,促进病人身体的更快恢复。本文主要致力于当前医学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心理关怀研究,希望对以后的高校医学院护理教学和医院护理工作实践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护理简介

护理工作历史悠久,早在人类诞生之时就有了护理,可以说护理和人类社会是如影随形的,人类诞生之初,由于人吃五谷杂粮,经历外界风雨,对自然的抵御能力较弱,所以伤病不断,一些具有医学知识的专业人士,对生病卧床休息的病人进行健康护理,人类早期护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由于这时更多注重的是实践,并没有对其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直到发展到近代社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权威国际护理学会才提出护理的定义为,护理是检查和解决人类已经出现的或现在还没暴露但将来有可能出现的身体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我们从这一概念内容就可以引申出: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检查和解决人类已经出现的或现在还没暴露但将来有可能出现的身体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对身体和心理进行诊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举个例子来说,如一个患了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他的行为反应可以表现为:生理的——疼痛、胸闷、气急;心理的——害怕、恐惧;社会的——亲属单位的关心;文化的——对疾病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精神的——是否被护士和医生重视与尊重。需要我们从整体出发,对病人的身体素质,心理拓展都予以重视。

2开展心理人文关怀护理的意义

由于人体的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更加密切,所以病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着本身身体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程度,因此,在现代社会的现代护理中,对病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主要目的在于:

(1)解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正确及时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尽早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及完全陌生的住院生活环境。

(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生存环境。

通常来说,一个人生病后,其扮演的社会角色也随之而发生改变,在之前的学校、家庭角色之外,又多了一种被照顾的病人的角色。由于突然充当病人角色以及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病人往往难以一下子完全适应,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不安、烦躁,这就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心理人文关怀护理护理不但有利于病人的身体康复,还能贯穿于对病人实施的整体护理中,提高整体的护理效果。可以说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护士的职业素质、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融洽。也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的治疗效果,使病人早日康复。

3提高人文关怀护理能力的办法

人文关怀护理能力的培养,要从护理教学的源头抓起,从各大高校的医学院入手,当然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是不能够完全应对临床中的所有问题的,因而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在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护理的能力时,需要为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实践实训机会。使用在校学习和临床学习两种训练方式,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护理能力。

实践实训活动,是学生应用理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实训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用知识理论指导实际的工作,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尤其医学类专业更是如此,对时间的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医学系进行实训活动,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训课时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增强技能,同时,还能够在学校中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进行学习。另外,高职院校需要和相关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寒暑假为学生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在临床岗位的实际锻炼中学习人文关怀护理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良好的临床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们提供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中应该记录学生们每天的实习心得,其中主要包括病人接受人文关怀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还能够将学生的实习当做考评的依据,从而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护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4结语

开展心理人文关怀护理能力的训练,是社会外在发展的需要,也是护理现代化的要求,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护理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保护人们心理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人文关怀护理能力,可以通过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护理训练体系,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进行。

参考文献 

[1]林旭星.《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对在校高职护生临床决策能力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15,(04):75-77. 

[2]刘军,杨爱红,尹娜.NLP培训法在护理高职生临床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38-139. 

[3]黄弋冰,汪洪杰,王万荣.基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3):3544-3547. 

[4]王恩漫,张涛.高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品牌,2014,(08):238. 

[5]王彦智,于浩杰.浅谈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优势[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20-22. 

[6]徐淑芹.高职护生坚韧人格与护士职业态度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6,(10):1194-1197.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2)

一、让学生坚定对中医理论的信心

面对中医和西医两套不同的医学理论,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西医的理论,因为它更贴近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而面对于中医理论时,学生多是感到困惑,很难理解,无所适从,认为中医“太玄”了,从而在学习中很容易对其产生误解、怀疑甚至排斥态度。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坚定对中医理论的信心。中医理论是在大量的“以人为本”的临床实践中形成、发展、成熟起来的,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还没有西医理论出现的情况下,为人类的健康、种族的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在20世纪初叶,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的谬论,但是,中医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大量独特、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向人类证明了它存在的道理,展现出极大的魅力。因此,要学中医,首先就必须相信中医的理论。因为只有相信,才有可能产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才会有所作为。

二、重视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学生之所以容易对中医产生误解、怀疑,甚至排斥的现象,是由于他们从小培养出来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与中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生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是以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为主的教育,而这些知识,恰恰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对于在东方文化环境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则很难被当今的学生完全理解和接受。加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西医与中医课程是同时开设,这又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中医的思维。因此,在中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不急于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更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中医与西医理论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医理论是在长期对“活人”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进行观察,以及中药直接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西医则是应用现代的生物、化学等理论,对实验室里所观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到的微观现象以及动物模型的药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而形成的。因而在思维上,中医是宏观的、整体的,而西医则是微观的、还原的。比如在中医理论中,心有藏神的功能,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如果按照西医的认知思维,就会提出:“为什么心会有藏神的功能?”其研究的方法就是对人体进行解剖,利用现有的设备对心脏分解、测验……最终得出结论“心脏没有藏神的功能”,而认为真正“藏神”的是人的大脑。但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对“心藏神”的功能却很好理解,因为人的神志变化,可以通过心的活动表现出来;而心的问题,又可以通过神志来反映:当人受到惊吓或感到紧张时,就会不自主的感到心跳加速;当“心气”不足时,人也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神志的改变。这些病症如果运用中医的镇惊、养心安神等方法进行治疗,往往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可以看出,同样是研究“心”,中医是把“心”放在“活人”这个整体上,从“活人”的外在表现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研究;而西医则是把“心”从人体标本或动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心”分解成细胞、分子甚至更细微的成分,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在人体的器官组织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上,中医跟西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中医的这种思维,或者用西医的思维来理解中医,是学不好中医的。

三、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生活”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的很多术语,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经过数(下转第81页)(上接第77页) 千年的传承,如今还有很多在我们的口语中流行,只是人们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但如果懂得用中医理论来解释,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当我们在讲自己的想法时,总是会说“心想” “我心里想……”等等。如果依照西医的研究结果来认识这个问题,就会感到很难理解。但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则是无可非议,因为我们前面讲到,心有“藏神”的功能。

又如,在形容很生气的时候,人们总会讲“被气得吐血”,因为生气则怒,中医认为“肝在志为怒”,肝“主疏泄”,有主升、主散、主动的特性。过度生气,则会使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涌,上逆而致吐血。再如,我们在形容惊恐过度的情形时会说“被吓得屁滚尿流”,因为吓则是恐,中医认为“恐伤肾、恐则气下、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因此,受恐吓过度,会使人的“肾气”下陷而致大小便失禁。像这些例子,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加以留意、收集,以加深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他们对中医理论的兴趣。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3)

一、让学生坚定对中医理论的信心

面对中医和西医两套不同的医学理论,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西医的理论,因为它更贴近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而面对于中医理论时,学生多是感到困惑,很难理解,无所适从,认为中医“太玄”了,从而在学习中很容易对其产生误解、怀疑甚至排斥态度。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坚定对中医理论的信心。中医理论是在大量的“以人为本”的临床实践中形成、发展、成熟起来的,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还没有西医理论出现的情况下,为人类的健康、种族的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在20世纪初叶,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的谬论,但是,中医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大量独特、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向人类证明了它存在的道理,展现出极大的魅力。因此,要学中医,首先就必须相信中医的理论。因为只有相信,才有可能产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才会有所作为。

二、重视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学生之所以容易对中医产生误解、怀疑,甚至排斥的现象,是由于他们从小培养出来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与中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生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是以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为主的教育,而这些知识,恰恰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对于在东方文化环境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则很难被当今的学生完全理解和接受。加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西医与中医课程是同时开设,这又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中医的思维。因此,在中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不急于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更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中医与西医理论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医理论是在长期对“活人”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进行观察,以及中药直接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西医则是应用现代的生物、化学等理论,对实验室里所观察本文由收集整理到的微观现象以及动物模型的药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而形成的。因而在思维上,中医是宏观的、整体的,而西医则是微观的、还原的。比如在中医理论中,心有藏神的功能,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如果按照西医的认知思维,就会提出:“为什么心会有藏神的功能?”其研究的方法就是对人体进行解剖,利用现有的设备对心脏分解、测验……最终得出结论“心脏没有藏神的功能”,而认为真正“藏神”的是人的大脑。但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对“心藏神”的功能却很好理解,因为人的神志变化,可以通过心的活动表现出来;而心的问题,又可以通过神志来反映:当人受到惊吓或感到紧张时,就会不自主的感到心跳加速;当“心气”不足时,人也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神志的改变。这些病症如果运用中医的镇惊、养心安神等方法进行治疗,往往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可以看出,同样是研究“心”,中医是把“心”放在“活人”这个整体上,从“活人”的外在表现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研究;而西医则是把“心”从人体标本或动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心”分解成细胞、分子甚至更细微的成分,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在人体的器官组织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上,中医跟西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中医的这种思维,或者用西医的思维来理解中医,是学不好中医的。

三、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生活”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的很多术语,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经过数(下转第81页)(上接第77页) 千年的传承,如今还有很多在我们的口语中流行,只是人们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但如果懂得用中医理论来解释,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当我们在讲自己的想法时,总是会说“心想” “我心里想……”等等。如果依照西医的研究结果来认识这个问题,就会感到很难理解。但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则是无可非议,因为我们前面讲到,心有“藏神”的功能。

又如,在形容很生气的时候,人们总会讲“被气得吐血”,因为生气则怒,中医认为“肝在志为怒”,肝“主疏泄”,有主升、主散、主动的特性。过度生气,则会使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涌,上逆而致吐血。再如,我们在形容惊恐过度的情形时会说“被吓得屁滚尿流”,因为吓则是恐,中医认为“恐伤肾、恐则气下、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因此,受恐吓过度,会使人的“肾气”下陷而致大小便失禁。像这些例子,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加以留意、收集,以加深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他们对中医理论的兴趣。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R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9-42-03

近20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报道,仅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5年共投入近3亿元科研经费,171个参研单位、超过2000名参研人员携手攻关,在中医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展开深入研究[1]。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学学术争鸣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本研究就近20年的学术争鸣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基本资料

1.1 时间

文献资料搜集时间从1990年1月1日起,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

1.2 文献来源

公开发表的期刊、报纸、硕士、博士论文和会议资料。

1.3 文献检索工具

知网、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

2 入选标准

只要涉及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科学与伪科学、解构与反解构、继承与创新、标准化与泛化、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争鸣的论点都纳入本综述。

3 方法

运用关键词搜索法及主题搜索法。关键词或主题有但不限于词语:唯心、唯物、科学、伪科学、解构、反解构,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处理,将作者的观点按照争鸣的归类,不限文章出处和内容。同类文献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摘录,观点涉及到多个争鸣分类的,分别纳入相关类别。

4 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了300篇相关文献,引用文献18篇次,涉

及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科学与伪科学、解构与反解构争鸣的主要论点。三个方面引文观点分布均匀,观点明确。结果如下。

4.1 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之争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5)

在构成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诸多人文课程(学科)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学方法论、医学美学等课程均可被称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设置,并由于其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在整个医学人文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本无高低上下之分,都是从不同维度出发而最终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但一旦在当前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审视其在整个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就具备了新的定位与价值。

从医德教育和医德建设现状看,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2医学人文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然而,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存在不正之风、医德医风深受关注。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学生坚定医德信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建立自愿献身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中的人文课程教学虽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作为医德教育的源头性和母体性内容,理应在医学生医德养成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确有必要打造一个能够切实‘‘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其中,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地位应得以确立,凸显其作用。这一优质课程群也是一个涵盖医学人文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科群,它的构成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还应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基础性、导向性课程

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决定着包括医学在内的各专业高级人才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就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而言,任何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论调都是短视和浅薄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2.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医学生头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塑造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亦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部内容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过程,有利于从根本上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巨大引领作用,3在于其能够使学生把个体的道德发展与民族振兴、人民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自觉从承担历史使命的高度进行道德修养。

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医德问题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其医德认知不断受到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冲击,要始终保持高水准的医德修养,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期熏啕和浸染。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与医德现状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医德医风方面出现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从而更加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分析与判断,摒弃厌恶医德修养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其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展示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优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能够引领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培养。其四,新时代的医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价值观基础上,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积极履行社会角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真正使医学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

2. 2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对于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具有独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医学生能够学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历史地性看待社会发展进程,有效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和文化习俗,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提前做足功课。这些课程都是对医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使他们在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帮助医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现实情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理性化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使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在现实中找到判断事物的标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能力,认识到全部生活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形势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引导医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课使医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医药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进而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医德建设的发扬光大以及医学生崇高医德情操的养成。

3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职业伦理的核心课程,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医学伦理学作为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评价能力和践行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据有关调查,在诸多医学人文课程中,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认可度最高。这种重要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甚至许多临床医学专业课的教师也希望进一步增加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时和授课深度。

传统的医德学以美德论、义务论为基础,以加强医德教育为重点。而医学伦理学脱胎于传统医德学,继承了传统医德教育的这些特征,立足于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医德素质,从整体上帮助他们提高医德认识,增强医德情感,磨炼医德意志,坚定医德信念,培养医德行为和习惯。实践证明,医学生只有对医德理论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才能对医德的善与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为其选择医德行为和内化医德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具备发自内心地对医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强烈责任感和执著追求,才能坚持医德认识的正确性,对它坚信不疑,并用其来支配自己的医德行为;只有在医德活动中自觉践行医德义务,按医德要求办事,并在需要捍卫医德原则和规范时挺身而出,才能更好地提高医德认知能力和医德善恶判断能力,进一步坚定自己的医德信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_些人只看重金钱与利益,这种狭隘的功利思想造成生命价值情感的漠然,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胸襟严重缺失。卫生行业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更为明显,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医德问题,如医疗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等,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通过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学生医德认知和医德信念内化,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心灵,面临种种诱惑时,分清正义和邪恶、高尚和卑劣,懂得应当追求什么、抛弃什么,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初期,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医疗行业出现一些共性的、消极的东西,在中国表现得也较为突出。为了抵消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抵制市场经济的不良道德倾向,医学伦理学有必要在建立医疗道德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应理直气壮地承担医德建设重担,与其他人文课程相互配合,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消极现象,向医学生灌输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和白求恩精神,多讲精益求精、廉洁行医这些理论,使广大医学生对医德现状的不良倾向产生抵抗力。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416—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重要的、源头性的防线。同时,它们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繁重和艰难的。

其次,一种观点认为医德来自于实践,医德依靠实践磨炼,医学伦理学无法承担起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重任,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存在重视技术性知识、轻视医德意识、理想、信念培养的情况。这种观点认识到了医德养成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还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这句名言一语中的。学校教育是医学生医学职业人生的始点,也是其知识信念的发源地。医德教育就是在这个‘‘始点“发源地”的关键时点上,在医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一颗医德理想、信念、意志和境界的种子,而且这颗种子要饱满,要水分充足,土地肥沃,其日后才有可能长出优质的苗,结出优质的果。所以,医学伦理教育对医学生日后医德精神的培养,对整个医疗卫生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发源地”和“种子”的关键作用。医学伦理学课程不应仅仅是讲些具体的伦理方法、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白求恩精神”、“医德信念“医德意志’、“道德理想”的培养是最为重要内容。[3]这种认识应该成为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实际上,由于医疗实践的复杂性,现实中的诱惑无处不在,医德教育必须发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源头性作用,理直气壮地讲医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医学伦理学的医德理论教育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使他们终身铭记,时刻警醒。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习实践,使医德观念内化为医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抵御或消减医疗现实中的利益诱惑。

4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目标

除了医学伦理学以外,构成“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程群”的课程还有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科学,使学生了解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医学社会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或交叉学科,使得医学与社会问题联系,帮助医疗卫生人员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并关注病人除生物学方面以外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然有助于医德的养成;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是密切联系的姊妹学科,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医治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医患交往中心理情感互动的规律。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员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态度及行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为心理治疗护理提供道德前提和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均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而非相互排斥的,其共同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目标,在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1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伦理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在介绍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祖国医学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除了对医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外,还要教育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能够起到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无形中能够带动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养成。甚至,教师的言行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不能忽视医学伦理学的重要作用,防止医学伦理教育成为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学可以理解为是思想教育课与理论医学课的统许多高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师都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行的,但医学伦理学绝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教育课,它体现了更专门性的医学人文特点。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知识,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行。

    4.2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6)

1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中医理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东方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的形成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首先,作为一种医疗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以大量的原始医疗经验与预防保健知识作为积累的,《内经》就有不少解剖方面的记载:“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肠胃》记载胃长二尺六寸,……径五寸;……小肠长三丈二尺。“其次,在拥有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与保健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医疗理论并没有像西方那样遵循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形成一套严谨的医学体系,而是跳过了逻辑的思维规则,以意象化的方式,构建了一整套立体的具象的中医理论体系,这种意象化的过程称之为”心意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非逻辑性的推理过程,主要由个体的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暗示过程等心理过程所构成,对于心意化过程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更深层地了解中医理论的渊源及本质,也将有益于临床过程中对于中医理论的灵活运用。

2“象思维”方式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

中医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自然哲学的影响,古代的哲学家不擅于抽象的思辨,而是常常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具体的物象之中。中医的理论有许多直接导源于古代的自然哲学,而古代自然哲学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主要是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周易》的不少内容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周易·系辞传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则反映了象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特殊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利用象进行思维的目的就是要”尽意“,即达到一定的认识意境。《周易·系辞传上》又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即阴阳;四象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象思维的总纲。

阴阳象模型:有两种,一是阴阳二象模型,二是阴阳四象模型。阴阳二象模型,宇宙是一个整体,由阴阳两个部分所组成。将宇宙事物类归为阴、阳两大属性。按此模型,可以把握事物的属性。阴阳四象模型,说明阴阳的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少阳象,说明阳始长,阴渐消;太阳象,说明阳盛极,阳始转为阴;少阴象,说明阳渐消,阴始长;太阴象,说明阴盛极,阴始转为阳。五行象模型:取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的特性之象,来归类宇宙一切事物,分为五大类。阴阳与五行学说所建立的具象模型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所有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医疗经验与保健知识通过阴阳与五行学说形成了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本质意义的一大观念,这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整体观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大宇宙包含着小宇宙,小宇宙融于大宇宙之中。也就是说个体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整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拼装或叠加。要了解个体必须将其放在整体大背景中去认识,必须注意个体存在的外环境及各种关系,而要认识整体则不能靠切割个体来实现。并且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

3中医学理论“象化思维”后的“心意化过程”

中医的辨证过程可归纳为象化的“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中医理论的象化思维是指将内在的认知与理念以形象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心意化的过程是指通过自我意识的想象力与意念力,将具象化的思维内容立体呈现在个人的感知阈之中的过程,强调的是整个具象思维的形成过程。

心意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非逻辑性推理过程。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基本要求是:一是大、小前提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

非逻辑性推理过程是东方文化的特色性心理过程,包含了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等意象化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推理是存在的,只是推理的规则不是严密的形式逻辑,而是立体生动的意象化情境,这种非逻辑性的推理过程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并且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对中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深远影响。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和直观形象性,它赋予《黄帝内经》整体观,进而奠定并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3.1体验过程

通过个人的切身体验,对于某一事物、现象或者规律形成最为直接的认识。个人的体验以感知觉为基础,在视嗅触听味等本体感觉能力所采集到的外界信息基础之上,综合形成象化思维。藏象理论的建构过程是来源于对直接经验的描述,受制于人类的行为环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其结构是知觉主体的创造,表现出明显的现象学特征和质化分析方法。如神农尝百草,通过个人对于药草的感觉体验,构建起了对于药草的形象化思维,并归纳出药草性味及功效,最终而成书于《神农本草经》;另一方面,对于学习本草的后人,最为深刻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本草中对于各种药味的文字记忆,更要借助文字的记载,在自己的意识中重新建立形象化的思维,对每一味药再次形成生动立体的直观感受,甚至需要通过采药、炮制等实践过程,以辅助这种具象化思维在意识中的形成。

3.2经验过程

经验是个体对于既往经历的总结与归纳后所获得的对未来行为具有参考指导意义的认知。心意化的经验过程是重建曾经经历的整个过程,不仅是记忆中的回忆,更要通过想象力,在意识中以形象思维的形式再现整个经验过程,使得经验可以立体饱满地呈现出来。中医的系列理论形成的原始材料包含着许多临床中的经验积累与总结,如在临床遣方用药过程中,以某种偶然的药物组合对某种特殊病种发挥了明显疗效,而这样的一种经历本身就会形成一种经验;再次遇到类似的病情时,可迅速在象化经验的指导下,选择疗效显著的方药。

3.3想象过程

想象过程是心意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几乎每种心意化的心理过程都要或多或少地借助想象的力量完成心理意象化。单独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所形成的心意化过程就是这里的想象过程,这种过程是形成象思维的基础过程,“想象”进入理性的层面就开始形成更高级的象思维。比如在中医的人静内观过程之中,要求的返观内视五脏五色,就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想象过程,通过专注的想象,最终可以构成具象思维,甚至在躯体感受上产生变化;阴阳理论中,对于感受到的温热感的事物可以想象为阳,对于感受到的寒凉的事物可以想象为阴。

3.4类比过程

缘类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构建中医理论过程中的核心心理过程,整个中医理论系统都是通过人与自然界类比方式逐步建立起来的。类比过程是通过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相似的规律性,进行对照关联,并借由一种事物的规律与联系推论得出另一种事物的规律与联系。例如阴阳学说,以自然界中接受太阳光照的多少来区分阴阳,山南水北类比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通过自然界中热量分布的类比,将整个自然界做了阴阳两端的划分,再根据机体与自然界的对比,又将人体分出了阴阳两端;五行学说中,对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自然属性的归类,并推演出其中的生克制化关系,将整个自然界进行了对比,并通过类比方式,以五行的形式将人体结构与自然界建立起了新的联系。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其建立过程融汇了类比、想象、体验、推理等心理过程,但以类比过程为核心过程,在应用中医理论的过程中也要求灵活运用类比的方法应对临床中的复杂情况。

3.5暗示过程

暗示过程是一种使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暗示过程是中医心意化过程中将心意化的中医理论发挥影响作用的过程,中医理论形成后本身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通过中医的理论观点以暗示的方式向社会人群发挥影响。例如,许多人了解脏腑亏虚的理论与观念后会开始感觉自己也有些亏虚,就医后根据舌脉等身体情况却毫无虚象,但是予以安慰剂治疗后却有效。

3.6信仰过程

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在一个信仰的状态中,个人十分容易发生各种认知的心意化,信仰的状态下可以很容易的在意识中构建形象化的思维模式,例如,佛教的信徒可以在想象中很真实地见到阿弥陀佛,基督徒也经常会在特定的情况下遇到耶稣,在内经中也有”不信医者,病必不治“的观点,说明患者对于医生的信念本身也是中医治病过程的一项基本环节。

4中医学理论”心意化过程“的结果

4.1“医者,意也”

在心意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医系统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并不依赖于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需要以意象化的方式进行思考,故有“医者,意也”之说。例如,在临床组方配伍之中,常以君臣佐使喻用药草,配伍的思路是一种形象化的意象结构,而不是有严格药理基础的逻辑推论。

4.2医疗过程中的医者之意与患者之意

在医疗过程之中,医者与患者共同构建了医患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整个医疗过程是在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中进行的。在传统的医学诊疗过程中,医者在行医的过程之中要持有医者自身的意象化思维,如《大医精诚》中所要求的“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在具体的诊断过程里又要充分地根据舌脉等信息在意识中重建患者的生理病理的意象化模型,而治疗过程中在没有相关既往经验的情况下,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医者的一种感应能力,运用开创性的治疗方法,医者的这种敏锐的感应力并不是以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而是以意象化的灵感为基础。所以对于医者的首要要求就是自身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与身体品质,因为医者自身的健康是思维形式有效意象化的基础。

在患者层面,也经常有其固定的意象化形式。患者通常会带有对于疾病的一定焦虑恐惧的心情,就医过程是一种向医生求助的过程,这种求助在一方面承载着患者个人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于所选择医生的信任。所以焦虑一期望一信任,是一个正常患者的意象化思维,具备这种内心意想的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是比较易于与医者沟通并服从治疗安排的。但也总会有许多患者的意想结构中并不完全地含有焦虑一期望一信任三个层次,当患者并不在意自己的疾病,没有明确的治疗医院,甚至没有对于医生的信任时,患者的心意化的意识结构并非一种对医疗过程的接纳状态,不仅难以在诊疗过程中收获良好的疗效,更容易发生医患纠纷。

    4.3医患之意所构建的社会之意

    医生与患者的意识情况仅仅是个体情况,当双方被放大到整个社会之中,显示出医生与患者两个社会群体上的意识情况,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意识。这个心意化过程所形成中医的理论思维,也就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意识的升格过程中,融入到社会意识之中。在整个社会意识的运行过程中,方方面面会体现出中医的意象化思维的影响与渗透,例如,传统上就将治理国家比喻成治理身体,“上医治国”的认知传统。这种中医意象化思维的社会渗透一方面对于没有形成理论指导的社会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的延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推理思维的发展,使得许多领域没有能够充分的发展出完整的理论体系。

4.4文化形成过程

心意化过程所形成的中医理论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在中国社会不断发挥着影响,也不断地渗透到了每个社会个体的意识层面。这样的一种趋势就逐渐形成了特殊的中医文化,不仅仅是当今社会中喜闻乐道的各种中医理论知识、方药技巧及养生理念,更是一种跳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以想象、类比等方式构建的意象化理论的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心意化的过程本身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精神文化,也是一种深刻的民族烙印,心意化过程所形成的具象化思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维模式。心意化的思维形式不断地再造各种文化成果,也不断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与氛围之中,东方人对人体生命的体验与意识过程之中也会不断地完善、修正自己的医学体系。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7)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妙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

河南是中医的源头,是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了植物药,车渔猎生活中,逐发现了动物药;在冶矿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了矿物药。与此同时,又发明了针法、炙法和外治法等。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同世,《黄帝内经 》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南阳郡涅阳张仲景所著,该书的最大贡献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的洛阳,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药学理论。而这三部医药学原完成的,可以说中华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进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曾长期在中原行医,著有《千金要方》、《千金》大成,对《黄帝内经》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阐发。同时,他收录了张仲景著作有关伤寒病症的部分,从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其重心在中原。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当时都城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这一传统至今仍被沿用。

明清时期,由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我国医学在南方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河南仍涌现出了众多著名医家。

宋代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大地名医荟萃,是名医最多,献最大的地区之一。

中原地区在历史还形成了独特的药文化。产于怀庆府(今焦作市 )的“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众多的中草药中,独享有“华药”的美称,由此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转贴于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明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整体宇宙观等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中原医家所创造的理论价值时至今日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一,阴阳及平衡理论,提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学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二,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念与联系的观念。其三,藏象及辨证理论,通过对小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本质和现象问题的独特理解。张仲景的辨证论的提出,反映出对差异性问题和分析的独特理解。此外,中医治病包括无病养生和有病调理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整体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中原医学文化以张仲景文化及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张仲景的医德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二,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诊疗方法,为中医临床医疗的通用模式,一直是中医诊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一直指导着中医;三,承前启后的医方文化。仲景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祖剂”。时至今日,仍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所喜用。医圣发展,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对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的医学、人文等均有较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不仅是界人民的巨大财富。国人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称之为“活人书”。其影响早已跨越国度。进而又形成“伤寒学”、“伤寒文化”。一些国外的医家还专神祠,将此称之为“归宗”。由此可见中原医学文化的魅力的影响。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梦;立德树人;三个自信

基金项目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基金资助项目(13JYⅣY42)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医学自身的神圣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不断凸显其特殊的教育诉求。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力量,其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精神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医学教育要更加主动服务国家医改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医改需求,满足医改需要,增强医学生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1]。党的十以来,我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了多方面的系统阐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回应时展,更好地满足医学生成才成长的需求。在新形势下要紧紧围绕“中国梦”理想信念、“立德树人”的育人意识、“三个自信”的创新成果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充分利用中国梦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贴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资源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自信教育方面的理论优势等,提升育人实效,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思路,做到入脑入心,实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视野。

1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梦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凝聚中国力量而提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阐述中国梦的内涵时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亮点。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史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不仅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理想,也凝结着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成果。其中蕴含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使这种理想信念具有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感召力。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作为认知基础,以国史国情教育作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坚定情感支撑,使大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把中国梦的理想与个人励志教育结合起来,在成长与成才的实践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唯物史观建立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把对中国梦的追求建立在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国情世情的准确把握上,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信念。“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3]中国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又与主体因素、生活世界密切相关,且符合医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与医学生理想信念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以这种理念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易于形成医学生在人格、个性心理、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和谐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中国梦专题的理论阐释和现实解读中正确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自觉献身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其大医精诚的理想境界。在“医学生的中国梦”交流论坛中,医学生将职业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在青春激扬的文字中描绘职业选择,放飞青想,让我们看到医学生的共鸣,也看到他们对职业理想的思考。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依然坚定和执着。学生在“医学生的中国梦”专题论文中这样写道:“尽管现在医患矛盾突出,但我从不后悔选择了行医这条道路,我的梦想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为每一个病人解除痛苦。以为医学就是简单地治病救人,后来才发现远非此,只有真正走入病人的灵魂,做他们的精神支柱,为病人解决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疾患才是真正医者所从事的职业。”“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生的我们要敬畏生命的尊严,医学生中国梦是仁爱奉献之梦,是医术进步之梦。虽然现在我知道,医学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但我不会放弃,因为这是我的梦想——为更多的病患缓解病痛、带去健康的福音。”

2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学效果。“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这一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发展丰富自身。党的十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德性修养问题、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宝贵思想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民族文化根基论,其中就包括“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传统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主要是建立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德性伦理特征,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从生命的神圣性到济世救人的崇高性,传统医德形成自律、慎独、精诚、忠恕等规范要求和崇高境界。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丰富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医德的内涵,并结合广泛的现实基础,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医德教育,不仅有助于立德树人文化氛围的形成,也有助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责任、敬畏、尊重生命的传统医德理念更好地融入医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3以“三个自信”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5]“三个自信”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命题,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认识,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有助于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识,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坚定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不断地坚实其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从而更好地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实践动力和提升精神境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要依据课程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实施好衔接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手册》为各门课程融入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参考方案,内容包括范畴解析、教学建议、经典论述、名人名言、典型案例和参考文献等不同方面的教学资料,是实施核心价值观教学渗透的参考和依据。除了相关内容的渗透,还可以考虑设计一些专题做重点宣讲,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开展讨论或演讲,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医学学生的职业特点和职业理想,开展更加贴近、更加具体、更有成效的教学安排。如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与医德、医学职业精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医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相联系,让学生感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学习、职业、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即提高了针对性又凸显了教学的理论内涵、实践价值。我们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三个自信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让医学生确立自信、明确方向,而且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历史责任感,强化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上讲话[EB/OL].(2011-12-13)[2015-10-20]./gzdt/2011-12/13/content_2018605.htm.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2015-10-20].

[3]朱仁宝,张晓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2(3):37-41.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9)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这两部经典各30卷,内容互补,珠联璧合,被人们誉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 书[1]。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医学研究与发展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伴随着中医基因组、循证医学、"系统生物医学"以及"生物信息与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从宏观整体认识生命现象和个体化医疗愈来愈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深入,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数据来源和方法

本文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2004~2013年10年的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及部分其它期刊共计1600余种期刊为数据源,进行《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研究的信息计量学分析。作者以"千金and方"为检索表达式,检索入口选择"全文",时间范围为2004~2013年,共检出文献1220篇。根据方剂学和信息计量学的特点及要求,作者选取与历代方剂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共1062篇为研究对象,用信息计量学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规律,为今后历代方剂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的年度分布,见表1。

由表1可见,2004和2005年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从2006年开始发文量明显增加,2006年达到99篇,是2005年的3倍,经调研发现,该期间中医药学术期刊不断扩容,发行周期逐渐缩短,使得论文数量大幅增加。2007~2012年6年发文量持续稳定增长,这说明历代方剂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2]。这期间与《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相关研究不断发展,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加,表明历代方剂研究工作仍具有较强活力。

2.2论文的主题分布 《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相关学术论文涵盖中医学、中药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4],研究主题十分广泛,涉及面较宽。对我国历代方剂研究领域论文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了解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及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认清当前研究领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指导今后的研究[3]。作者在《备急千金方》与《千金翼方》相关论文中共提取关键词2931个,进行分析后归纳为1599个,其中频次超过10次的19个高频关键词分布,见表2。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归类发现,论文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养生、中医医史文献以及《备急千金方》与《千金翼方》中传统方剂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尤以中医妇科学和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居多。

2.3核心作者分析

2.3.1核心作者产出能力分析 在学术期刊上的发文量是衡量作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主要指标,核心作者是指那些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造诣较深,获得科研成果较多的学科带头人。根据罗特卡和普赖斯对科学家的生产率和活动规律的研究,为N篇以上的作者为该学科的杰出科学家,即核心作者。计算公式为:N=0.749■。该式中■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5],见表3。

由表3,发文量最多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凤老师,共发文15篇。按赖普斯公式计算得出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为3篇。在1062篇论文中,第一作者明晰的有1046篇,作者共计943人,其中发表3篇以上论文作者共有7人,占作者总数0.74%,共43篇,占总发文量4.05%。这说明研究《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的核心作者群产出率较低,与普赖斯教授提出的50%的结论相差很大,其原因主要是发表相关论文作者很分散,因此可能对结论有一定影响。

2.3.2核心作者的年龄分布 在表3中,我们找出了总数排前4位的作者7人并通过网络调查获取了他们的基本信息。他们大部分是中医文献学等研究领域资深学者。核心作者共发文43篇,人均6.14篇。从核心作者年龄分布上看:20~39岁的有1人,占总数的14.29%;40~49岁的有2人,占总数的28.57%;50~59 岁的有3人,占总数的42.85%;60岁以上的1人占总数的14.29%。可见,核心作者基本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学者。

2.4论文的期刊分布 作者根据各中医药科技期刊和其他专业期刊发表《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论文的发文量进行排序,并按照《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期刊)》的数据,将发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依次排列,见表4。

由表4可见,10年间我国《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研究的1062篇论文分布在公开出版的253种期刊上,载文量处于前3位的期刊分别为《陕西中医》、《中医文献杂志》和《内蒙古中医药》,刊载文章多集中于中医医史文献和中医临床医学领域,占发文总量的6.40%,共68篇。这说明了在历代方剂研究及应用领域,此类期刊给予了相当重视。另一方面, 在253种载文期刊上,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为代表的祖国传统医学期刊占18种, 共295篇。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祖国传统医学期刊为历代方剂的主要发表期刊[6]。还可看出,发表历代方剂研究高被引论文的期刊很集中[7]。《时珍国医国药》位居第一,其余发表高被引论文的期刊依次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新中医》、《陕西中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四川中医》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这7家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高于2012年中国医学刊均被引频次:5263次[8],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在发表相关论文比较集中的25种期刊中,只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等4种学术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高于2012年中国医学刊均影响因子:0.571。这说明相关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相对较低,学术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讨论和建议

3.1当前《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与《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研究相关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我国该学术领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3.1.1当前历代方剂研究领域学科交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论文主题分布可见,19个高频关键词的频次总计790次,占出现关键词的26.95%,其他的关键词则出现频次很低,十分分散。这说明虽然《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相关学术论文涵盖中医学、中药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但是这些论文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医史文献以及《备急千金方》与《千金翼方》中传统方剂的临床应用等有限几个方面,涉及其他学科的论文发文量较少。说明近期我国历代方剂研究领域与相关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程度没有加深,研究范围还相对较窄。

3.1.2该领域中医传承面临的问题 由表3可知,我国研究《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论文的核心作者85.71%为40岁以上中老年作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前在我国历代方剂研究领域处于核心作者年龄趋于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困境。

3.1.3 《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力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发表相关论文比较集中的25种期刊中,只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等4种学术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高于2012年中国医学刊均影响因子:0.571。其余21种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均低于平均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相关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相对较低,我国《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还有待于提升。

3.2对该领域学术建设提出参考性建议

3.2.1加快建设有利于交叉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 建议各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院和中医院等相关单位、部门尽快完善并落实有利于交叉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如学术组织建立与活动制度,鼓励学科开放的制度,吸引其他学科人才的灵活、优惠政策,跨学科研究项目组成员考核激励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推动交叉学科的实践向纵深发展[9]。

3.2.2建议成立部级的孙思邈学术研究会 建议成立部级的孙思邈学术研究会,在研究会统一指导下,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广泛进行多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

3.2.3营造有利于中医传承的法治和政策环境 当前,随着《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历代方剂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迫切需要研究这一领域学者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笔者建议尽快健全该领域学术研究体系,营造有利于中医传承的法治和政策环境[10],扭转该领域研究学者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

3.2.4建议构建中医师承办班的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中医师承办班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医师承办班实行"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院校教育中包含师承,课程建设中着重经典,培养目标中突出临床"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中医信念坚定、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临床优秀、技能精湛的中医继承型、应用型的卓越中医人才[11]。建议通过中医师承办班不断培养优秀的研究历代方剂领域的青年人才,使该领域研究队伍不断有青年学者的加入。

3.2.5珍视中医药传统经典,以各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依托开展各类阅读活动。2003年11月份,在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国内外近60位中医药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医发展的未来之路。会议上,邓铁涛教授认为,中医的理论是在早期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然后形成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特点[12]。从历史经验看,中医学发展必须按照自身规律,以中医系统理论为主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多学科相结合以求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于中医药经典的学习。作者建议,在各个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指导下,成立学生读书社团,并安排专门辅导教师,指导学生深入阅读中医药经典著作,把握传统中医药理论精髓,并应用于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孙思邈.药王千金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0.

[2]师栋楷,何小峰,袁芳.2002-2012年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11):77-80.

[3]于琦,崔蒙.基于文献计量的温病研究现状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60-64.

[4]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428-435.

[5]赵良英.基于CSSCI来源统计学期刊的计量分析[J].统计观察,2012,(13):72-74.

[6]蒋业正,覃月秋.我国1994- 2003 年亚健康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6):60-63.

[7]杨红芸,孙波,王晴.17 种口腔医学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75-78.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期刊)[Z].2013.

[9]闫晓天,张怀琼,姚婕,等.对中医临床学科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ECM,2012,(27):1-4.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10)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医院持续发展的精髓[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医院之间竞争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医院文化建设和职工素质的高低,医院文化已成为医院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坚持科学的文化观,继承和发扬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借助某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因素,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在一种医院精神的统领下,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事业心等,将医院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医院又发展个人的共同方向上,培养医院的共同价值和医务人员的共同情感,形成医院自身的文化[2]。

在医院文化建设上,坚持优良传统,开拓创新,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整体形象。挖掘医院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成果,继承和发扬医院传统的特色文化,总结医院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经验,探索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实现医院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统一。

1.1夯实基础,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坚决克服“学理论无用论、与己无关论”“学不学照常干工作”等思想误区。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真正扎扎实实开展学习培训,开展理论辅导,切实把理论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的领导责任制,把理论学习纳入责任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学习档案和总结交流制度,每个人要有学习笔记,学习心得。

1.2强化以人为本,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人本管理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医院应该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医院用人的实质在于发挥其能,发挥其能的价值,从而实现医院的经营目标。要在人才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看作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医院整体效益的源泉,把医务人员引导到医院确定的目标上来,使职工产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对医院产生一种向心力,并把实现医院目标变成自己的行动。因此,要在各项工作中真正做到理解人、尊重人、重视人、激励人,通过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长处来提高医院的效能。做好医院骨干的文化知识培训,建立一支起带头作用的骨干队伍,通过他们带动整个医院职工队伍投入到医院文化的建设中来,树立一些先进的模范人物,使广大职工能从这些人身上看到方向,获得形象的感召[3]。

1.3坚持突出特色,塑造自己医院的文化建设模式医院文化建设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性,更要突出医院个性。思想上要突出培养和建立卫生行业价值理念,制度上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卫生行业运行规律的行为规范,品牌上要塑造和创建个性鲜明的医院社会形象。

多学习国内外先进医院的成功经验,结合医院实际,设计和塑造自己医院的文化建设模式,突出自己医院的个性。从医院的创业史、发展史、医院的优秀人物成长和医院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化为职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4]。医院在文化建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生长点,根据市场和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创出自己的医疗特色,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靠医疗特色取胜。

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操守

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得有一支技术优良、职业道德高尚的职工队伍,良好的医德是塑造良好医院形象的根本因素。因此,医院职工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患者服务,一切让患者满意。工作中大量事实证明具有良好医德的医务人员,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虚心求教,对患者采用的每项治疗措施深思熟虑,治疗效果好,漏诊、误诊少,医疗纠纷少,甚至没有;反之,医德不良的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即使技术水平较高,也常常出现责任性差错和事故,给患者增加痛苦,甚至造成伤害。

在推进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医院应把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作为一项永久性工作来抓。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通过媒体、电台、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够正确对待外面世界的诱惑[5]。

3深化环境文化建设,培养医院的团队精神

环境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医院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给患者创造一个优雅的就医疗养环境。医院利用各种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和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使职工在文化娱乐活动中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享受文化生活的品位。通过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职工感到亲切,找到归属感,从而激发职工爱院、爱岗的工作热情。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能展现职工的精神风貌和医院形象,而主题鲜明的各种文体活动在培养职工的群体意识、团队精神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6]。通过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归属感、自豪感,使其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去,为医院的发展壮大竭尽全力。

参考资料

[1] 王秀云.浅谈我院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航空航天医药,2010,1(10):1876-1877.

[2] 殷红娟.浅谈医院文化建设[J].医学信息,2009,3(7):31.

[3] 匡正伦.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药科学,2011,1(7):156-157.

[4] 张志华.论医院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现代企业文化,2009,7(33):32-33.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43-03

21世纪的高等医药学教育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大学生。一方面是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满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无论哪一方面而言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今天,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福音,但它所引发的社会、伦理、法律、心理、经济、美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问题,给医学带来困惑与两难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医学的本质属性,重新认识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与价值,重新确立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针和教学改革目标,进而在医学院校的各类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凸现医学人文底蕴。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医学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医学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医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科学和医学职业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医学的双重性即科学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首先,医学是科学,为人类的生命延续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学科体系,具备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医学是人学,它以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为目的,医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是人。它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还是人,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本质和价值的体现。医学的人性化决定了医学的人文属性。[1]医学的双重属性揭示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还是医学自身都过于强调医学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自身的人文性,忽视了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疗服务的实际效果,造成医患之间的隔阂,也使医学教育偏离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价值的轨道。

2.医学的目的要求突出医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从医学职业产生之日起,就以救死扶伤、治疗疾病作为医学的目的,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认为医学不再以单纯治疗疾病、挽救生命为目的,而是扩展到维护健康、治疗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医学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病人,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这样描述医学的目的:“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做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医学目的新变化和健康的新定义要求全体医务工作者树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理念,更好地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

3.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唤。长期以来,人们对医学的理解局限于医学单纯以治疗疾病为主要功能,疾病的致病因素和治疗原则是以生物医学标准来体现的,忽视了人是一个整体,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记载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救助;总是,去安慰”,[3]医疗服务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在于治愈疾病、缓解症状、解除痛苦、给予安慰、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提供人文关怀。这种医学模式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理念、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也向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亟待解决的新命题: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以期将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4.我国医学教育的标准包含医学人文素质教育。200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以此为据,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批准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依照《标准》的规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一项是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要求。第二项是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第三项是技能目标,包括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中提出的教育计划,包括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具体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满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以上所涉及的标准直接说明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医学院校中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仅限于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等有限的几门课程,因此,在医学专业课和其他学科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大力渗透医学人文思想。

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具体指人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及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医学人文素质结构一般分为:品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首先厘清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严密的理论性和丰富的综合性与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相互交融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宏观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及人生价值要求;另一方面,医学人文素质是对医学生思想性、政治性、道德观、价值观要求的具体体现。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在教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中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逻辑相关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贯穿教书育人的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

三、整体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

下面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介绍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为背景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指导思想与宗旨: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相互交融的关系,二者相互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与改革中辅以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作为主要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达到专业与课程相辅相成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整合。在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更新的今天,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都是围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这一中心来展开。而目前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有限,需要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大力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新生入校,正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形成确立阶段,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部分章节,加入国家医改大背景、医学发展前景、中医药在国家医药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医药在世界医学界的重要贡献等内容,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人生观、价值观部分章节,例举古今中外的著名医家致力于维护人类健康、献身医学事业的感人事迹,增强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奉献医学事业的人生价值观。在道德观部分章节,加入医学职业道德内容,讲清人文性是医学的固有属性,有助于学生们从根本上认识医学,认识自己未来职业的特点,树立“医乃仁医”、“医乃仁术”的道德理念。在法律观部分,讲清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助于学生树立依法行医的理念,履行自己执业的义务,捍卫自己执业的权利。

3.教学方法的改革。基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整体建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体系,其主导思想在于把知识学习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变更为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为外化为目标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具体说来,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模式。

在课堂授课环节方面运用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大力倡导的“启发式、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实现师生良好互动,体现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新思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这一部分,围绕“我的中国梦”、“我的中医(药)梦”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课前演讲,把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把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与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结合起来。

在BB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更新的内容、更广的内涵。在BB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过程中,有限的课堂教学在课下有了延伸,教师借助BB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展,从课程简介、课程沿革、教学参考书、拓展阅读到课程教学大纲、思考题、练习题到相关网站链接,这种在线交流有着即时性与延时性相结合、交互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教学新资源的应用,还有待师生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4.社会实践环节的总体设置。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5]这是因为实践环节能很充分的体现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学指导思想。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遵循知识积累、情感融入、意志及信念养成、行为体现这一系列规律,经历了“内化”、“外化”两个重要阶段,而且这两个阶段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具体说来,基于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下的思想道德的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在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参观生命意义展室并随后进行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尊重病患、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调研与讨论。例如,在参观生命意义展室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被映入眼帘的一份份遗体捐赠者的遗书所打动,再进一步了解捐赠者的事迹,留下了感动的热泪,纷纷表示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造福同胞,献身医学事业。这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非常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而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考核评定体系的构建应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衔接。基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体系应体现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这一指导宗旨。全程化考核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不仅仅是课程结束时的结课考核,更应包括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成绩,不仅仅是知识的考核、记忆性、概念性的文字考核,还应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行为及态度的体现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获取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评价。经过精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的考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结课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在课堂理论讲授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参与度、小测验、课下作业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讨论及演讲成绩。期末结课考试成绩包括期末考试试卷中主观题及客观题成绩。平时成绩体现了日常表现,占主要部分。主观题主要是案例分析题,侧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题着重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掌握程度。期末试卷体现出题型的多样化和科学性的特点,有利于从整体上考核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与实践性与医学人文课程的紧密结合,可以通过创新课程改革、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养成医学人文素质,使学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从而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医学人文情怀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何伦,王小玲.医学人文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曹永福.柳叶刀的伦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4]高继成.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