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教学3篇

时间:2023-01-11 15:20:49

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教学3篇

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篇1

本研究系河南中医学院刘读文教授40多年教学和近10年教学督导工作的体会,他说:“当前高校倡导的深层次教研活动—‘说课’[1],应该结合中医药学的特点和高校扩招以来的大班(百人左右的教学班)现状进行,课堂教学仍是保证教学质量,实施‘说课’目的的重要环节。”为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应当把握好以下方面。

1内容要明、理,重点突出

明,是指课堂教学内容要明确。每一堂课讲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授课者清楚,亦要让听课者明了。所以,开始上课就要把内容向学生交代明白,这就是“内容要明”的意思。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着这些内容进行,而且,重点要突出,难点要讲透,疑点要指出,不能“跑题”。理,含义有二:一是指道理。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涉理尽量明之,尤其重点问题之理和难点之理,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18条原文,论风湿在表时的正确发汗方法,原文曰:“风湿相博,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这是一条重点原文,要求背诵并掌握风湿在表时的正确治法,更要理解风湿在表时,大汗不愈,微汗风湿俱去的道理。其理何在?风和湿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病邪,风为阳邪,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难以骤去。本条所论乃风湿相合,侵于肌表,若用大汗法,则“大汗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而微汗,可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营卫通畅,风湿之邪则同时随微汗而解。所以,“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为避免高分低能的现状,课堂教学应与实际密切联系。以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为例,下面的几种做法亦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①指出治法的具体方剂和应用如前所述,风湿在表时的正确治法是微汗,原文未提到具体方剂,此时可指出,如麻黄加术汤、防己黄芪汤等都是微汗治风湿在表的方剂。结合临床辨证,若寒湿在表,患者无汗身烦痛者,用麻黄加术汤;风湿表虚,患者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用防己黄芪汤等。②课堂演示法在教学督导听课时(以下简称“听课”),常见教针灸、推拿课的老师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当模特儿,老师把刚讲的有关内容,在学生身上进行手法演示,效果颇佳。③典型病例法听课时常见不少老师把临床所治的典型病例结合所讲内容介绍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对临床实践的信心,此法之效亦佳。有的教师没有临床经验怎么办?可引用期刊杂志等资料上的典型病例与所讲的理论联系,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非医学专业,或医学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理论怎样联系实际?因课施教,参而变之可也。

2方法要灵、新,育中医思维

灵,指方法灵活,灵验(效果好)。高等中医教育开设有基础、临床等多门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因课施教谓之灵。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施教,其效须佳。如在《金匮要略》课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三步教学法”,即简释篇名、概述内容、分析原文3步。效果较好,深受学生欢迎。又如教气功课的老师,边讲边演示,然后让学生跟着练习,讲练结合,学了就会,这种教法非常适合该门课的教学,学生喜欢,甚是灵验。新,主要指教具应先进。在多年的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仍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与之相反,有不少老师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用多媒体教学。这样的教具新颖、直观,设计合理,文字、图像清晰,信息量较大,学生的注意力被计算机的鼠标箭头(或激光笔指示的亮点)紧紧的吸引,既没有粉尘的污染,又没有看不清的烦恼,这是较先进的教具,建议尽量采用。在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若根据需要再辅以少量板书,则更为理想。育中医思维,是指在教育学生具有中医信念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其中医思维和中医思维能力。当今,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3支力量同时并存,共同发展,这是国策。而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对中医学有着较强的冲击力,这是事实。而中医与西医的区分不只是理论与技术层面上的,本质是哲学与文化上的。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医若不按照自身的规律和文化(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就是中医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特点及思维方式继承和发展,若不取西医之长补己之短,而是简单机械的搞中医“现代化”,有学者担心,到头来中医必定是以抛弃自己的文化为代价,后果严重。故有育中医思维之想。坚定中医信念,熟悉中医思维特点和意义。只有坚定中医信念,学习才有信心和动力。怎样才能使学生坚定中医信念呢?首先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医的思维特点,并了解其主要意义。中医学以整体、取象比类等联想思维的认知方式认识自然、人体和疾病。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天人合一”),人体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发病与否的问题上,中医十分重视人的抗病能力,将之看作“正气”,把致病因素看作“邪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疾病实行辨证论治。这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的思维特点是中医学的灵魂。正是在这种整体思辨的思维方式指导下,中医把2003年的“非典”归属于温病的范畴,把引起它的“一种变异的冠状病毒”看作“邪气”,对“非典”实施辨证论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此外,中医在应对H1N1流感、手足口病时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事实,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近年来在这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上,中医所凸显的在实践中的贡献和学术上的特色优势,进而认识到中医的价值和魅力,认识到中医学在未来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必将大有作为,中医不可或缺,无以替代,渴望学中医,从而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其中医思维,让其掌握中医理论,熟悉中医学的自然观,方法论,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思维能力和临床水平的优秀人才。还要教育学生善于学习西医的长处,取长补短,继承、发展中医,使中医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3设问启迪,教、学互动

设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回答的一种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法。该法能启迪思维,激发其听课兴趣,使之变被动为主动,达教、学互动,提高教学实效之目的。设问应在问什么和怎样问上下功夫,要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这样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加深了对所提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如《针灸学》中足太阳膀胱经的“至阴”穴,灸之,矫正胎位的效果很好,应该让学生掌握。但是,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2002年第1版)只说“胎位不正用灸法”[2]。怎样灸?关键的操作方法教材未叙述,对于没有这方面临床实践的人(如一般大夫和学生)来说都很茫然。听课时听到授课老师对此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胎位不正怀孕第几周施灸?二是怎样灸?让学生先行思考后,她把答案清楚的写在黑板上:施灸的时间是(怀孕)30~32周开始,用温和灸法,每天1~2次,最多灸7d,若灸7d无效,不再灸,产前勿灸。同时对施灸时孕妇的体位以及禁忌症均作了详述。这样的设问重点突出,解读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边听边想,认真记录,其效甚好。又如《金匮要略》中治虚热肺痿的麦门冬汤[3](麦门冬、半夏、人参、粳米、甘草、大枣)用于治疗慢性咽炎(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者)效果很好;治虚寒肺痿的甘草干姜汤[4](炙甘草、炮姜)用治过敏性鼻炎疗效颇佳,为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讲解原文的基础设问:慢性咽炎表现哪些脉症可用麦门冬汤治疗?原方突出的配伍特点是什么?甘草干姜汤治过敏性鼻炎体现何种治法?过敏性鼻炎出现什么症候时才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在学生充分思考、回答后给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慢性咽炎,咽喉干燥、痰粘难咳,伴有口干欲得凉润,舌红少苔,脉象虚数时用麦门冬汤治疗;麦门冬与半夏的剂量比为7∶1,润而不燥是其配伍特点。甘草干姜汤治过敏性鼻炎体现了“培土生金”的治法;当过敏性鼻炎出现流清水涕、频吐稀淡、口淡不渴、大便稀薄、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肺与中焦阳虚者,用甘草干姜汤治疗以温中养肺。

4语言要清、普,量节适宜

清,指讲课语言要清楚。戏曲界有人说过:唱戏吐字不清,等于软刀杀人。讲课者语言不清,学生学犹未学,误人子弟。听过豫剧大师常香玉戏的人都有一个感觉,它不仅表演好,唱腔美,而且,吐字特清。教师讲课,只有字字清楚,句句入耳,才能确保授课效果。普,指教学要用普通话。这样,使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都能听得懂,避免了难懂的方言土语。丰富的教学内容,加上生动、流畅的普通话,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量节适宜,指讲课时要控制好音量、语速,而且要有节奏。一堂课只发高音,对学生是一种不良刺激,自己也累,只发低音,学生听不到你在说什么,会瞌睡。故讲课的声音要有高有底,高低适宜;语速快,学生记不住,慢,传达的信息量少,难以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内容。若讲课不分节奏,如文无逗,其效非良。所以,课堂教学的量节要适宜。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多体悟、常总结,一定会运用到适宜的程度。

5仪态要端、然,诠释师表

仪态端、然,指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教态自然、灵活。回眸电视里国家领导人应邀出访的镜头,他们端庄的仪表,略略大方的文明举止,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形象。而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教态自然、灵活,是在教态方面诠释师表形象。国医大师李振华曾主讲我们的《中医内科学》,对他端庄整齐的仪表,举止文雅,灵活自然的教态,仍记忆犹新。听课时发现,个别教师的教态比较呆板,如坐着讲,操控计算机鼠标,终无站立;有的两手扶着讲桌,从不移动,整堂课就一个姿势……,讲课虽不是戏曲表演,但是,呆板的教态会使课堂气氛失去活性,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故教师应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教态自然、灵活。

6结语

本研究可概括为以下4点。

6.1中医思维教育是关键

中医思维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热爱中医药学,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要用中医思维的方法学习(研究)中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担当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的重任。

6.2教师应不断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师应经常深入研究教材特点,仔细分析“学情”,因课,因“学情”施教,并用启发互动,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教学,同时辅以新的教具,确保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6.3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宜从严

教师的素质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①学校应重视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并定期组织“说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每节课的教学都能达到明、理重点突出,让学生“学会”;②要求教师不但用普通话教学,而且语言要清晰,量节适宜;③教师授课都应做到:仪表端庄,教态自然灵活。

6.4让学生了解并熟悉现代医学知识

不可否认现代医学对中医药学的冲击力,但它对中医药学的发展的确又有可借鉴之处,在学好中医药学的同时,让学生学习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取长补短,大有裨益。此外,高校设教学督导团,督教相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值得提倡。

作者:刘飞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篇2

《汉书•艺文志》记载医经七家,现仅存《黄帝内经》一家,此后围绕《黄帝内经》开展研究的历代医家众多。高等中医教育界提出医经学派至今已有25年,然而截止到2015年,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国内三大论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中关键词医经学派的论文0篇,此现象令人堪忧!我们在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课程中医各家学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医经学派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一、医经学派的教学沿革

医经学派在高等中医教育中首次提出见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由中医各家学说的学科开创者任应秋教授主编,属于卫生部组织全国中医药院校第四次统一编写的教材之一。卫生部统一组织第一、二次全国中医院校教材编写期间,任应秋教授主编的第一、二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相继出版,第三次统编教材受“文革”影响没有出版,因此,1980年版的《中医各家学说》通常被称作《中医各家学说》第三版教材,迄今为止,堪称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编写的最高峰。医经学派是这版教材上篇七大医学流派的特色内容之一,诚如任应秋教授所言“增写医经、经方、汇通三个学派,绝对不是可有可无”。可惜上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院校教育秩序刚刚恢复,全国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师资力量极为匮乏,能够学习到医经学派的中医院校学生数量有限,医经学派的价值鲜为人知。卫生部第五次统一组织全国中医院校教材编写期间,任应秋教授不幸于1984年病逝。为纪念任老对中医各家学说的贡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署名任应秋教授主编,但实际内容任应秋教授无法审订,七大医学流派全部有所改变,与1980年版教材差别极大,从此,医经学派的教学内容在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隐没。由于第六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没有出版《中医各家学说》,因此1986年版教材一直作为全国中医院校使用的主流教材,长达近20年。进入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推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出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新世纪第一版),与2007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新世纪第二版),均未介绍医经学派,相当于高等中医院校使用第六版、第七版、第八版的教师与学生都没有开展医经学派教学。医经学派时隔近30年重新纳入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始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各家学说》。此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纳入了医经学派的相关教学内容。

二、医经学派的存废论争

由于历代中医名家众多,学者需要在充分掌握每位医家的学术成就的基础上,贯穿错综,梳理脉络,因此学派研究难度较大。后人为便于研究和掌握前人的学术成就提出学术流派,而古代医家的学派划分和归属也无法经过古代医家本人认定,必然存在争议。1979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教材审订会议中,医经学派是否存在成为争论的问题,至今中医学界仍有不同的观点。

1.主张医经学派不存在的观点,主要认为医经学派相关医家之间没有明显的师承授受关系,《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均有研读《黄帝内经》的心得和发挥,学派界限不明确。

2.主张医经学派存在的观点,主要认为医经学派的相关医家学术主张鲜明,脉络清晰,类例既明,学术自分,由此引发的学术争鸣与融合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是“读经典、做临床”不可或缺的阶梯。伤寒学派医家之间的师承关系与医经学派极为相似,否定医经学派如同否定伤寒学派,难以成立。

三、医经学派的教学内容

我们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为基础开展医经学派教学,系统梳理了先秦两汉至明清历代研究《黄帝内经》卓有成就的代表性医家,通过介绍校订疏证诸家、分类研究诸家、专题发挥诸家,纲举目张的阐述了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黄帝内经》的特色方法、学术贡献、理论与临床价值。校订疏证诸家为后人提供了精审可靠、易于理解的文献资料,有利于中医学理论的普及。分类研究诸家揭示了《黄帝内经》蕴含的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完善奠定基础。专题发挥诸家则从许多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理论与临床应用的不足。由此可见,医经学派的教学内容充实,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的学习。四、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自2005~2006学年第2学期起,我们的教学团队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五年制、七年制开设的中医各家学说54学时选修课、126学时必修课中恢复医经学派教学,设置10学时,每轮教学的学生50~80人。至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完成13轮教学过程,教授学生近千人,包括3次赴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中医学院讲学(每次1个月),另有旁听生、临时开课班级、出国讲学等无法准确统计。在教研室活动与课余时间,我们开展师生座谈,获得了不少关于医经学派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教师反馈医经学派与中医各家学说其他部分教学内容前后呼应,衔接紧密。教学目标和内容与其他课程如《内经选读》不重复,对于已有《黄帝内经》学习基础和没有基础的学生开展教学,均有辅导读书治学、引导深入探索、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近5年来,在年均14个班(每班4学时)的中医各家学说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习过医经学派的班级和学生在研讨医理、引用资料、分析表达等方面明显优于没有学习医经学派的班级和学生,表明开展医经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中医临床思维。学生反馈读经典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常遇到不知读什么书、读了看不懂等具体问题,系统学习历代《黄帝内经》研究诸家贡献的机会难得,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殿堂的大门,能为以后进一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培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打下了基础。医经学派介绍的众多古医籍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基础资源。目前主讲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医经学派多部微课互动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了中医各家学说的多媒体教学策略。教师感受课堂气氛显著活跃,能激发教学热情。学生表现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显著增强,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中医各家学说是高等中医院校教育的一门后期综合性提高课,医经学派则是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尽管相关教材建设几经坎坷,医经学派的教学工作仍在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引起了良好反响,有利于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教育改革研究。医经学派的相关研究应当引起中医教育领域和中医学界的关注。

作者:周波 刘晓芳 王蕾 孟繁洁 杨木锐 刘毅 刘怡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

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篇3

面对目前中医高等教育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动手能力差、名医名师后继乏人等等,甚至有人提出中医药高等教育已成为进入“中医大学生=中医中专生+西医中专生”的怪圈,为此,许多高校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9年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将一种西式的PBL教学模式引入中医药专业课程;7年前,一个被媒体称为中医药“基因工程”的传统中医班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开设;5年前,唯一手握自主招生权的中医药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招来了一班各有特色的学生,开启了该校新一轮中医教育改革实验。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传统中医班“总设计师”王新陆看来,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锁定“培育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核,着重培养其中医思维方式,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1]。面对改革众说纷纭,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医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呼之欲出,势在必行。为了适应中医高等教育改革,就要从中医教育的根本———教师的培养入手,没有适应新形势的教师,中医教育仍然跳不出中医培养的“怪圈”,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中医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型中医人才的成长与其传统文化素质和修养、中医经典掌握程度、良师教诲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进行的中医药教育改革过程中无不重视中医传统文化,把中医经典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因此要增设《本草经》、《难经》、各科中医文献选读以及历代医案、医话等课,有的甚至还增设了中国古代医学史、古代思想史、古代哲学史、四库全书总目、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易经》、《说文解字》等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面对这样的一些课程,人们不禁发问,是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具有开设这些课程的条件呢?当然不是。在当前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但若要养成中医思维方式,需要对中医文化不断的汲取与长期的积淀,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至关重要,不能教哪门课背哪本书,于人于己都没有提高,各科教师应本着传承中医经典为己任,广泛汲取中医传统文化知识。

1.1中医与古代哲学的渊源

古人言:“医儒同道,医易相通”。这涉及到祖国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两者有着不解之缘。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在医疗实践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相结合的结果。“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周易•系辞》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上述论述说明了中医学本身即是关于“道”的学问,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学思辨,才能具体把握中医学。在完成对中国的文化外化为哲学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也将以自为的思维方式指导中医学的研究,中国哲学的自为形式将对中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质性的进步。

1.2医理与医技的关系

医理即医学理论,是看病救人所依靠的原理(《医理大概约说-医论》清•刘止唐)“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则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个有贡献的中医学者,必须像孙思邈所论述的那样非达到群书博览,涉猎百科而得“道”莫属。由此可见,医理对于中医的重要性,借用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读这些东西,记住是没有用,只能做个医匠,不算是医生,因为只学了技术”。这也是目前中医的教与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重医技而轻医理,重临床轻理论的现象,当然,我们不是说医技不重要,那是在临床上治病救人的本领,但是如果中医理论得不到传承与发展,必然会制约中医临床的发展,最后只能是跟在西医后面跑。因此,重视医理就是重视中医传统文化,要从教师做起。

2重视临床实践

中医高等教育界普遍赞成中医高等教育在培养方式上要“跟名师、早临床、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跟名师、多临床、多实践”,不然,今后的名师从哪里来,名师的学术思想如何传承?中医学是关于自然界的一个方面(部分)的系统化知识,它含有丰富的真理性认识,尽管它不是完全由医疗实践的基础建立起来的,但医学具有理论、技术、经验的混合性,况且研读医理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而临床实践又给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反过来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应齐头并进。

3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我国的教育注重教给学生知识,而教学方法多元化的今天,则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掌握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技能,这种“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在理念上的不同,将决定远期效果。中医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近些年来,不断有人将PBL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引入中医高等教育,变填鸭式教学为自主学习,教改成果逐渐显现。中医专业的课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板块,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和经典著作,这三个板块内容在教学上相互衔接、渗透,如若哪一个环节没有掌握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中医专业教师的教学一不小心就会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为此,中医高等教育不仅要在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的获取信息,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灵活的嫁接,大胆的尝试,不断推陈出新,让传统的专业焕发现代的生机。

4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目前,关于中医要现代化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有三种观点:一是要用西医西化中医,即中医西医化;二是保持中医药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三是保持传统优势和特色,中西医优势互补,按各自的思维方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笔者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可以选择[2]。中医现代化绝不是中医西化,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讲过“中国医药既云源于道家,而道家又以精博大著称,其学术自当别自高明”。中医药的现代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①实证性的研究。任何一个现象的客观存在,可以被大家认可的现象背后,必定隐含着一个“理”。这个理是什么?是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去揭示的,然后大家才能够认识到这种传统的理或者理论具有什么价值,它为什么能够治疗疾病,为什么无法被现代医学所取代,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传统医学自身固有的特殊价值。②医学史研究也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医学史研究自然首先具有史学的永恒价值,这便是作为一种记述之学的一般性价值。但史学性研究对于中医这个特定对象来说,其价值还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说更重要的方面并不在于what、where、who等史学性关注点,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史学的研究,才能做到对于整个传统医学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③有效性的研究。中医必须对药物的疗效进行实证性研究:究竟哪些药物有效,那些不必再用?某些药物在治疗某种疾病时,有效率到底是百分之多少?[3]如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建勋提出和建立了用中药化学、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相互关联法对中药及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的模式,并应用于中药新药研发及国际合作,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5重视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是因为它紧密地结合了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成就,实时地跟踪最新的科学发展,把最新的技术应用于这门学科,中医也应该借鉴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技术来发展自己,这不仅仅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问题,而是要与多学科结合,为我所用,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医,现代社会条件下,一名中医医生如果不参考利用先进的诊断方法,不会看各种诊断结果是很可怕的,不但会失去患者的信任,认为中医只能治小病、慢性病,更会会将中医事业的发展推向深渊。综上,教育事业,教师为本。教学的关键是师资,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4]。在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中医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总之,中医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不要让中医的发展失去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此外还要重视临床实践,同时吸收借鉴现代医学的成果,更好的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崔芳.山东中医药大学:试图育出中医“原始稻”[N].健康报,2012;(01):6

[2]余传隆.什么是中医现代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5;(3):7-8

[3]廖育群.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社,2007.4

[4]马秀珍,吴忠道,王斌.基础医学教育中青年教师师资培训的几点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3):78-79

作者:师建平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