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校企合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1 22:23:49

校企合作总结

校企合作总结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逐步提高。校企合作,是当前学校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模式下,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我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深化企业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校企双赢。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内涵要求,我校坚持“因材施教,工学结合,育人为先,学生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示范校建设,同时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与企业间的合作搭建了综合发展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1.重视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多年来,学校坚持为企业培养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稳定就业渠道,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了校企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核心,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趋势,学校聘请行业专家、高校资深专家和合作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及校内专业骨干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为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和深度合作,专家委员会则注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30多名生产一线的明星技师、中华技能大将获得者以及企业的重要领导者分别担任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加强了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3.充分发挥校中厂的优势,实现产训结合

我校校设企业,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现岗职工近百人,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工厂设备配套齐全,拥有金切设备200余台,年产值2000余万元。通过对校设企业进行综合改造、资源整合,建立了机加工,数控和电工电子技术三个大型实训基地。此外,学校还注重发挥专业师资优势,与企业合作研发教学设备,开发教学课题,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4.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师资,积极推进各种办学模式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引进企业高级师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有效提升学校资源整合能力,通过考察,洽谈,不断扩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已于50多家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

(2)灵活推进多元化办学模式,按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与多家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建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培训班。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受企业欢迎。

5.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面向企业开放办学,积极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

我校为各类大型合作企业培训技术骨干,提供技术服务。职业培训规模稳定在每年2500人次以上,2012年以来为企业培养了1100余名高级工及以上层次的一线技术骨干。在合作内容上,涵括了以下几个领域:一线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新聘员工入职岗前培训;为解决职工子弟入企就业的专项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培训师队伍培训;技能大赛选手赛前专项技能强化等。

三、校企合作探索

为进一步做好培训工作,学校领导率机电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多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各层次管理人员进行调研、交流与沟通,了解企业对机电技能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并从培养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与探索,面向企业全方位开放办学。

1.不断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企业数量与合作项目

通过走访、座谈、电话、网络等方式对天津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放调研问卷,及时了解天津各类企业对我校数控加工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扩大合作规模,同时拓展合作企业数量,积极与企业协商,不断增加合作项目,加深合作层次。

2.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并对以下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1)自主型合作模式。学校与学校自主创办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将产品生产融入教学过程,企业车间也是教室、师傅也是教师、员工也是学生、产品也是作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既培养了技能,又提高了职业素养。

(2)共建型合作模式。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共同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训练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

(3)校外型合作模式。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实习,从而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

3.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改革

根据专业特点,学校聘请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术能手、技术明星、劳动模范等32名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与我校教师共同组建了“大师工作室”,与学校各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聘请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对教师、学生进行培训,开阔师生眼界,提高教学质量,并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基地。

四、结语

今后,学校将充分利用天津市校企对接优质平台,使学校与更多的天津市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利用技师流动站与各大企业的技师工作站的联系,结合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难题等实际情况与企业技师工作站合作,开展深度合作。

总之,我校今后将继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不断推动其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中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刘顺清,周定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3,(16).

校企合作总结篇(2)

 能: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结合实际教学和科研情况,积极申报教学科研项目,参与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充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与同事们一起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勤: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乐观向上,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学,及时辅导答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习和活动,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管理规定,严守各项纪律。

校企合作总结篇(3)

校企合作办公室的工作目标定位是:"沟通服务企业,合作共赢".在工作中注重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工作的职责可以主要为四方面:沟通外界,培训企业,服务师生,建设专业.

二,主动走访,沟通合作

主持开展的培训还有:社会工作者考前培训1期,斗门区妇女干部培训班2期,斗门区新当选村干部培训班1期,斗门区新上任科级干部培训班2期等.学员们对我院开展的培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不但培养了学院的企业师资力量,也向全省的单位宣传了学院的优良办学资源.

五,首次亮相中小企业博览会,受到领导和相关企业高度关注

第五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韩中小企业博览会于9月22

日-25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在校企办的积极筹备下,我院作为全国第一家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广东(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首次亮相会,引发各方关注,并得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小龙的高度重视.刘市长专程到学院展位,认真听取了学院党委书记党益群有关学院发展及为中小企业开展培训的情况汇报,并充分赞赏我院抓住了机遇,希望我院在节能降耗的宣传培训方面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把我院真正打造成为面向全省的宣传培训基地,成为节能降耗企业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我院因在珠海分团参展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博览参展优秀组织奖,校企办主任杨莲清被评为博览参展先进个人.

六,积极协助市级主管部门,开展形式各样的节能降耗宣传活动

今年我院与各级市政及宣传部门合作,先后派师生组织或参与了四场节能降耗宣传活动,分别是:

(一)9月20日与科协合办"2008全国科普日大型广场活动".该活动是市科协每年定期举行的宣传活动之一,此次主题为"节能".我院作为"广东省(珠海)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基地",由校企办蔡志廉老师带领学院25名学生自愿者参与了此次活动.我院师生承担的"宣传绿色节能,环保袋中装"签名,科普知识有奖答题等项目吸引了许多市民,男女老少踊跃参与,现场秩序热烈而有序,工作得到了市科协的赞誉.

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七,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申报相关专业

近年来,我院各专业在外延发展,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逐步提高.学院在未来数年内要达到在校生一万人的规模,因此,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申报新专业成为校企办的工作重点之一.在进一步了解各系,专业建设状况下,分析办学效益,明确专业发展思路与规划,进行专业调研:

(一)调研范围

1.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列出我院拟新增专业汇总表.

2.了解拟开设专业的就业前景及人才需求情况.

3.了解拟开设专业在广东省(全国)各专科院校分布情况.

4.了解拟开设专业在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特色教学和实训.

5.拟开设专业的建设现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办学设备条件,办学社会形势,办学优势,办学薄弱环节,专业发展规划.

(二)调研方法

1.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

校企合作总结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特征;意愿;影响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局课题“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支持研究”(项目编号:2014-2D18);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TJJX13-013)

作者简介:孙晓玲,女,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19-06

校企合作可以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开展就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高职院校自身也在不断探索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笔者认为,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劳动力市场无序竞争的市场背景下,某些企业并不需要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获取劳动力技能人才,且它们认为,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会存在较大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因此,许多企业并没有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本能意愿。这一问题多年来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如张俊珍、田东平等(2008)调查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因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的动因存在着显著差异[1],霍丽娟、刘新起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冉云芳(2013)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愿及其动因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3]然而,当前是哪些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自身特征对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及具体内容有何影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度了解当前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状况,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一、调研企业基本特征及参与校企合作意愿分析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重庆市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部分企业。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各职业院校实训就业处来联系完成,完成形式为电子问卷。本次调研一共发放电子问卷160份,回收了118份,回收率为73.75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剔除了空白卷和相关不科学数据的样本,最终获得了有效问卷为104份,有效率为88.14%。

(一)企业基本特征

1.企业所属行业。从调研企业所属行业来看,问卷设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属行业,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17(16.35%)、54(51.92%)、33(31.73%)。

2.企业所属性质。从调研企业所属性质来看,问卷主要涉及国有及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其他五大选项,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13(12.5%)、56(53.85%)、10(9?62%)、22(21.15%)、3(2.88%)。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以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居多,两者占比为75%。

3.企业规模。针对调查问卷中的企业总员工数,笔者对具体员工数进行了区间划分:50人以下、5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 000-1 999人、2 000人及以上,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6(5.77%)、10(9.62%)、71(68.27%)、7(6?73%)、3(2.88%)、7(6.73%)。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员工规模大多在100-499人之间,占比达68.27%。

4.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问卷调查涉及中高职毕业生人数,笔者通过中高职毕业生人数除以企业总员工数,得到企业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从整理后的结果来看,将其比例分为10%以下、10%-30%、30%-50%、50%-80%、80%以上五个区间,中高职毕业生占企业总员工数的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21(20?19%)、39(37.5%)、30(28.85%)、7(6?73%)、7(6.73%),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其中高职学历员工结构比例大多集中在10%-50%之间。

(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分析

1.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分析。针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调查,问卷设计了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一点也不愿意五个选项,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25(24.04%)、48(46.15%)、24(23.08%)、7(6.73%)、0(0.0%)。可见,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还有待提升。

2.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分析。针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具体意愿的调查,问卷设计了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一点也不愿意五个选项,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具体内容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外聘兼职教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企业参与具体校企合作意愿的均值越高,意味着企业越愿意参与某项具体内容,具体意愿程度如表1所示。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位于前三名的内容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开展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均值分别为4.6096、4?3340、4.2115,处于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之间。

二、企业特征对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的影响分析

在分析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的相互影响时,文章主要采用统计学知识中的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多重比较分析(Multiple Comparison)、Pearson卡方检验三种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 数据分析软件,深入探讨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影响分析

文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企业所示行业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之间并没显著相关性,而企业所属性质、企业规模、企业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三个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均有显著性影响。

具体来看,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三个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

校校企合作意愿的相互关系用多重比较分析方法来测算。表3为企业性质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国有及集体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私营企业,而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并无显著性差异。从均值差来看,外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最高,其次为合资企业。

表4为企业规模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50人以下的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5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 000-1 999人、2 000人以上的企业,从均值差来看,企业规模越大,均值差的绝对值越大,这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参与职业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表5为中高职毕业生数占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10%以下比例的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在0?05水平上显著低于10%-30%、30%-50%、50%-80%的企业,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80%以上比例的企业。从均值差来看,中高职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在80%以上的企业,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最高。

(二)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影响分析

文章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进行分析。表6为企业所属行业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所属行业与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在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与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这几项具体内容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而在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上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表7为企业性质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性质除了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这一具体内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在其他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这几项具体内容均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关系。

表8为企业规模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规模在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关系,而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提供教师实践机会、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方面并无显著性相关性。

表9为企业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中高职毕业生占比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研发技术和产品方面都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在0.05水平上与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具体来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中,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比例为70.19%,一般的比例为23.08%,不太愿意的比例为6.73%;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中,最高意愿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其次为开展订单培养,第三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其意愿范围均在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之间。[4,5]从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来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比例还有待提高,且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合作。

(二)企业所属行业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并无显著性影响,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

从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私营企业占了53.85%,员工规模也大多集中在100-499人之间,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主要在50%以下。企业性质方面,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及集体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比私营企业要高;企业规模方面,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越高;从中高职毕业生所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来看,企业现有员工学历结构中,中高职毕业生比例越多,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越高。私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体,在其参与意愿并不如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高的现实背景下,如何采取政策优惠、激励措施等手段,满足私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最终需求,提升私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显得非常重要。[6,7]

(三)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因不同合作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而言:(1)企业所属行业方面,第三产业所属企业更愿意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第一、二产业所属行业更愿意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笔者可以理解为,与第一、二产业对应的企业相比,第三产业所属企业在接受学生定岗实习期间花费的成本相对较少,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多,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节约用工成本,故更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而相比第三产业对应的企业而言,第一、二产业对应的企业接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会花费较多的材料损耗等成本,相对获得收益较小,他们更愿意在更深层次的内容上合作,如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技术和产品,以此获得收益。(2)企业性质方面,所有五大性质的企业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机会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3)企业规模方面,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越愿意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4)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方面,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越大,企业越愿意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这表明,企业现有员工的学历结构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

总的来讲,企业校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内容的意愿还有待提升。当然,企业自身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愿和具体的内容,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应加大对现有合作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政策,促进这部分企业深入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大型企业或行业标杆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来,提升校企合作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俊珍,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23-27.

[2]霍丽娟,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

[3]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3(19):70-74.

[4]徐黎明.基于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80-83.

[5]李衔.构建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75-78.

校企合作总结篇(5)

校企合作,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双赢”模式,也是现今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出路[1]。但目前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由于企业动力不足而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缺乏主动性和长期性。要调动校企合作的动力,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资源[2]。

高职院校的显著优势在于人才优势。而企业要想员工具有持续适应变革和竞争的能力,进修与培训是必要条件[3]。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能够通过便捷的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极大提高。我校常州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课题组在与校企战略合作企业——吴江华衍水务有限公司的储备干部培训项目中,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培训方式、培训实施、培训评价等方面,对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企业员工定单培训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

1 吴江华衍水务储备干部培训项目的创新点分析

针对企业需求,课题组对培训方案和途径进行了精心设计与比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创新:

1)准确全面的培训需求分析。本次培训对象是吴江华衍水务的储备干部,实施培训前,通过收集学员资料、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的方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需求分析:一是分析培训对象的教育背景、职称等级、专业技能、工作岗位;二是分析企业举办本次培训的目的、要求;三是调查培训对象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培训方式。

2)根据需求分析结果量身定做培训方案。本次培训方案,注重了以下三个结合:一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二是专业知识学习与组织能力、教育能力培养相结合;三是经验总结与问题探讨相结合。

3)选择灵活高效的培训方式。一是分散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二是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除教师授课外,更多的环节是让每位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三是全面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培训中既要求每位学员全面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又根据学员即将管理的部门分别侧重于不同专题进行培训。

4)培训实施过程中,注重动态控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修正培训方案。培训前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对学员进行考核和问卷调查,并根据反馈结果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期达到最佳培训效果。

5)科学客观地评价培训成果。本次培训成绩既作为企业选拔储备干部的依据,又是企业对学校培训成果的考核。因此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了考核大纲,由企业委托行业专家命题对学员进行考核,同时检验学校的培训效果。学员的成果汇报及专题论文成绩也由教师、本企业的专家和行业专家三方评定,尤其在成果汇报环节,邀请校内同学作为观众,同学代表的评分也作为成绩的组成部分。

2 培训成效分析

本次培训,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培训过程中,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实现了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和实践知识的积累,达成了双赢的目标。

1)对培训需求定位准确,达到了预期培训目标。本次培训,促进了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深化,对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思考,对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符合企业对培训的预期要求。学员考核成绩全部合格,且总体表现优秀。

2)教师与学员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共同提高。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系统学习和深入总结,教师也获得了宝贵的专业实践知识,并在学员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图片、数据资料,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3)学校作为桥梁,促进了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华衍水务在校集中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到学校另一校企合作的水务公司进行参观、学习,交流,互相分享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有很大收获。

4)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教师与学员的交流,学员与在校学生的交流,不仅限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促进了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有利于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3 进一步深化企业订单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本次的培训项目获得了预期成效,校企双方在对本次培训项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达成了扩大培训成果的共识。为进一步深化企业订单培训的内涵,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可深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扩大合作培训领域。培训对象可针对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学历层次分别展开;培训目标可定位为岗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培训内容可以侧重于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技术管理等不同方面。

2)集中培训与日常提高相结合。打造学习型组织,是当代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想员工能够持续提高,仅仅依靠几次集中培训远远不够,可考虑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结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通过培训带动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校企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与科研,在学员与教师长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共同进行研发,促进产学研结合。

总之,要调动校企合作的动力,必须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共赢。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特色的培训服务,必将极大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推动校企合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由单一向全方位的迈进。

参考文献:

[1] 焦信敏,赵鹏.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 提升校企合作动力[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3):5-8.

校企合作总结篇(6)

一、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

校企合作思路概括为:围绕一个目标、理顺两个关系、重视三个结合、主抓四项工作,建立五项机制。

(1)围绕一个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模拟体验式校企合作和创业实践训练为手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化培养与素质提高于一体,培养出能较快融于社会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2)理顺两个关系。理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理顺理论教学和校企合作的关系。为社会培养可用人才是学校的基本职能,适应、满足社会需求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因此,应加强学校和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使社会的用人标准和人才的选择条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在有效的时间传递给大学生,从而达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标。校企合作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更容易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因此校企合作和理论教学一样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3)重视三个结合。重视校企合作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及实习基地建设的紧密结合,重视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紧密结合,重视校企合作与社会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应与专业建设的框架要求相一致,同时,基于能力与素质提高的校企合作创新对专业人才方案的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校企合作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及实习基地建设的结合应坚持立足学科、统一部署,专业指导、协调发展,突出特色、强化辐射。

(4)主抓四项工作。抓好校企合作体系、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工作,抓好实践队伍建设工作,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建O,实现实践室和校企合作的高效运行。

四项工作应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校企合作环境平台为依托,以教学体系、内容与方法改革和实践室建设为核心,以校企合作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为保障,努力做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激励个性,鼓励创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最终实现高层次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5)建立五项机制。包括政策保障机制、信息化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校际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包括制度建设、经费投入、质量监控、奖惩等多项内容;信息化保障机制包括网络教学信息化、平台管理信息化等内容;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场地共享、设备共享、人员共享、资金共享等多个方面;校际合作可以使我们更多地学习兄弟院校校企合作的先进经验;校企合作有助于学校的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对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使毕业生就业实现“零适应期”成为可能。

二、校企合作方案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系、内容与方法

校企合作体系、实践课程、实践项目是校企合作活动的三个要素,通过学院政策导向,以项目立项为手段,以奖惩为保障,要求各专业按照专业校企合作体系、校企合作大纲、实践项目设置、实践教材、实践指导书的线索,切实加强校企合作体系和实践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在教学大纲中,校企合作环节累计学分(学时)应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35%,实践总课时占课内计划总学时应超过40%,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的比例超过总数的70%。

创新校企合作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加强以开展第二课堂、创造发明、竞赛活动、参与科学研究为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以及把多媒体、虚拟、仿真、网络、智能化加以运用的技术手段创新。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还可以尝试采用实习成绩代替相关课程成绩的方法,提高学生实习时间的积极性。

(二)建设资源共享、高效运行的校企合作环境平台

利用学校自筹资金和上级实践室建设专项资金,在商学实践中心现有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本技能培养实践室、专业实践室、学科综合实践室三大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加强跨专业实训室和创新创业实训室的建设,重视仿真模拟实训系统的引进和开发工作。可以与学校的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校企合作企业提供相应的资源帮助。

(三)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校企合作队伍

从岗位编制的设定、队伍结构的调整、队伍的培养与提高、队伍的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着手,建立高水平、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校企合作队伍,包括实践技术和校企合作两只队伍。更要注重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建立科学规范、高效顺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总结篇(7)

一、校企合作强化了职业技能水平

职业学校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需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师资雄厚,能将理论知识系统化的传授给学生;企业在设备、条件、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能发展优势,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满足强化技能的市场需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跟上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运用的要求,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二、校企合作提高了学校办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学生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可以将三大体系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即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体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体系;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体系的有机结合),学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合理设置课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学校办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给企业创造了最大价值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脏、累、苦的工作处境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到生产一线中来,很多发展中的企业岗位工种面临着招工难,流动大的困境,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企业可以因材施教,因岗培养,将人才需求和技能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既节约了岗位成本,又满足了发展壮大之需。

四、经验与不足

为实现技能人才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目标,强化学生专业对口的动手操做能力,我校在2011年7月与承德市公交集团商榷,最终达成协议,实行定单培养,培养从事汽车维修的中级技能人才。学生通过在校一年半的理论教学如汽车修理工艺、维护工艺、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在公交集团半年的轮岗实习如公交车的构造与维修等使所学技能深入化,增强了学生的实战经验。在打造学校品牌专业的同时为公交集团解决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难题。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轮换实习岗位,定期交流,把因需施教、因需培养落到实处。企业提供了实习场地、设备和岗位,学校和企业派出专业教师和技术能手参与实习管理。校企双方制定或签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合作文件,如《校外实习教学计划》《实习协议》《校企合作协议书》等,明确校企合作中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

1.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既是本校学生又不在校进行教学,既是企业一员又不能单独从事岗位作业,如何让学校与企业有效地衔接呢?

(1)加强管理和教育,转变学生的观念。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首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共同管理,遵守校企的规章制度。

(2)强化带队老师的管理水平,提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准备实习的学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实习的目的、情况、法律法规、要求和意义;二是企业对准备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告诉他们企业的情况、企业的文化、各种规章制度等。

(4)学校与企业通过座谈会、走访等形式交流、交换意见与建议,总结近期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齐抓共管,让学生在企业里安心实习、安全实习、快乐实习,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2.遇到的问题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查找问题,以便迎接第二批学员的到来。

(1)实习生的双重角色管理难度增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期间身份具有双重性,如何制定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措施;企业、学校如何共同进行管理都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对口与轮岗的难题。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方面生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要求和学校方面的专业对口问题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校企合作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顶岗实习作为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和理论教学结合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机整体,也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我国高职教学教学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努力的影响,高职生的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构建科学有效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是当务之急。

1 管理平台构建的总体思路

构建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总体思路首先要遵循国家基本教育方针,在宏观教育管理政策的指引下,根据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和高级化,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思想指导体系。

1.1 构建管理总平台要以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法的相关要求来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的教育的方针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明确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落实高等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因此顶岗实习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主要方法,构建管理总平台必须在教育法这个大指针下进行,是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

手段。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教育部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定位,在2009年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学中教’的制约教育教学特色。”因此,顶岗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关系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

1.2 构建管理总平台要以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为导向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学校和学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必须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顶岗实习的信息互动管理总平台的构建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经济性、便捷性和效益性。

经济性主要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投入经费的约束问题,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投入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学生学费收入为辅助,考虑到学校日常教学的相关支出,办学投入经费的有限性决定了顶岗实现的信息管理总平台的构建必须考虑相关费用的约束

便捷性主要考虑信息交换的有效和方便。在顶岗实习的具体的操作过程,企业所在地和学生所在地往往并不在一起,距离的远近对平台构建影响重大,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产生最主要问题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不能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仅不便于学校和企业相互了解学生信息,也不利于即时妥善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问题的积累会对实习效果大大折扣,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至关重要。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信息交换手段和平台不断的提档升级,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构建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即时了解实习的进程,并妥善解决实习中的问题,突出问题解决的时效性。

效益性主要是充分发挥管理总平台对顶岗实习信息的归总与分类的功能,将顶岗实习中出现的普遍性与一般性问题收集起来,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指导和解决。对于顶岗实习中出现的个性化和特殊性的问题,则进行具体的指导。这样不仅能降低信息管理总平台的运营的成本,也能降低学校和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管理总平台的效益,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1.3 构建管理总平台是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系统工程

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是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互动,形成完善的信息表达机制,便于收集信息,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模式,提升实习的效果。具体包括:

首先需要明确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功能,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培训学生,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便于学校、企业、学生即时沟通并调整实习的计划和方案,从而达到提升实习效果的目的,同时也便于企业能从实习的学生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确立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其次,学校和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发挥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比较高,善于接受和利用新鲜事物的特点,利用网络并发挥管理后台的功能,即时就实习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反馈。学校和企业要对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双向管理,二者即时就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普遍性问题的方案。

其三,设立专职的实习管理人员。学校和企业成立专门负责顶岗实习的管理机构,并有专人负责,既要重视管理平台反映出来的一般性问题,也要针对个别学生反映的特殊情况,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尽量避免出现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问题,将问题在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学校和企业都要对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给予一定的经费上的支持,保证的平台能长期稳定的运作。

其四,形成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平台与信息交流机制。校企合作是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结合,高校需要企业的设备和资金,企业依靠高校的科技、知识和人才。校企合作,其实质是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顶岗实习形成了校企合作平台维护与发展对企业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也能有效得到保障。企业和学校在每一轮顶岗实习结束后进行沟通与交流,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下一轮实习中得以优化与改进,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

2 管理平台构建的目标

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构建就是为了克服土木工程类高职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总平台,实现三者之间的互利共赢,通过顶岗实习的进行,实现各自的目标,实现教育的社会目的。

2.1 高职院校的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其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规范和组织功能,也像现代社会中的其他组织一样,由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一般来说,大学的目标是不会随着社会环境和高校自身变化而变化的。传授知识、追求真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一直是大学的本质和职责所在。通过的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影响社会的发展是学校扩大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是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的教学有机整体发挥共同作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并借助人才培养方案来落实事先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的制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能开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方向课程,并能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条件开出选修类课程。受到资金、实习场地、技师型教师队伍的约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引入具有实践经验企业(行业)加入,才能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零距离”和“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通过借助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通过和企业长期合作形成稳定的校企关系,能实现一下的基本目标:首先,通过将建筑类型企业引入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持续不断的实习信息反馈和总结,使学生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针对性更强,在学生进校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充分考虑到建筑行业特殊性和对知识技能的特殊要求,使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能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赢在起跑线上;其次,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和建筑企业合作,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平台,增强学生认识,同时也能增强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其三,学校能充分利用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水平,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即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其四,充分发挥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功能,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并依靠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扩大知名度。

2.2 接纳实习学生企业的目标

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细胞,企业活动的目标按照传统理论解释,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落实到具体的企业行为中,就是企业要能以低投入获得高的回报,如何获得最优秀人才,降低企业员工培训的成本,并形成一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则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企业和外部环境的良好沟通,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承担相应社会职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是企业的目标。企业能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同时实现这两大目标。

经济目标:企业通过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期关系,通过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施加影响达到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企业通过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出明确信号,即企业需要具有什么样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使企业能获得大量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降低企业人才培训的费用和人才搜寻的成本,降低了人力资源的相关费用;现在的实习学生就是未来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力资源,通过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的使用,即时了解未来人力资源队伍的状况,降低企业社会调研的成本,使企业能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并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借助和学校的沟通,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课程存在的工伤以及劳动报酬的相关问题,稳定实习学生队伍,向学生展示企业良好的管理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愿境,尽可能将最优秀的学生转变为自己的员工。因此,企业参与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的目标在于能降低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能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队伍,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社会目标:通过参与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构建,向社会展示企业的服务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动,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姿态来宣传该企业,提升企业的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通过向实习学生展示企业的良好管理水平,通过实习学生对外传递企业的内在控制水平,使社会认识到该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使企业能获得更多的社会美誉,达到提升企业知名度的目标。

2.3 参与实习学生目标

参与实习的学生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实现自身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实习学生能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向学校反映实习过程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便于学校即时和企业沟通,改善实习的环境,使实习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尤其是大多数实习学生以前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对于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如何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需要学校出面和企业沟通协调,实习信息管理平台成为沟通实习学生和学校的重要工具和桥梁,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向专职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反映情况,解决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性问题。

第二,实习学生能利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企业,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开始做好准备。实习学生通过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企业的反馈情况,即时发现自身的知识不足,并在未来的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此外,学生还能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行业发展的状况,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做好准备。

第三,实习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实习企业如果有人才的需求,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展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获得在实习企业就业机会,从而能更早获得就业机会,并积累相应的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的发展创造好的基础。

3 结语

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对顶岗实习重要性做了重要而清晰的阐述,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主动性,在培养人才上实行互利共赢。因此,在构建管理总平台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要建立起利益的共同体,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学生,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企业则获得宣传企业形象,提前获得甄选优秀人才的机会;学生作为顶岗实现的最大受益者,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了就业的机会和发展职业的机会。校、企、生三方都要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的之间的信息互动体制,形成“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信息互动管理总

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9]3).

[2] 皇甫静,李贤政.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校企合作总结篇(9)

业利益角度分析工学结合成效评价指标的组成。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企业、行业服务的,合作院校的人才直接或间接地

给企业带来利益或效益,才能使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合作才能长久和顺利开展。

[关键词]企业角度企业利益成效评价

[作者简介]陈旭平(195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熊德敏(1957-),男,江西赣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电所节能教学工作;应佐萍(1967-),

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房地产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房地产教学工作。(浙江杭州311231)

[课题项目]本文系

2011年度土建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高专房地产类专业‘四个合作’校企互动运行机制研究”(项

目批准号:建人专函[2011]22号)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示范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成效评价指标研究”(课题编号:

2011GZZX04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32-02

一、引言结果承担最终责任,具有专门知识或能力为企业创造较高绩效

让行业企业都能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经营管理者。债权人一般是指预付款人,是有权请求它方为

政策的支持和措施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各高职院校能摆正自特定行为的权利主体;或为企业提供需偿还的融资机构或个

己的位置,让企业乐于加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并能从中获取利人。政府是一个政治和行政体系,在某个区域订立、执行法律和

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关键之一。在管理的一套机构。员工是指企业(或单位)中各种用工形式的人

当前国策状态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往往出现院校一头热状员(所有雇员),包括固定工、临时工和实习生等。社会公众是参

态,许多合作停留在形式上,当合作要求向深层次和内涵发展时与社会活动的民众群体,它包含各层次、各领域的大众群体。顾

出现了极难突破的“瓶颈”。究其原因是绝大部分的校企合作是客是指所有享受服务的人或机构。供应商是指直接向零售商、

从院校角度出发,未考虑合作企业的感受,忽视了合作企业的需企业或其他团体提供商品及相应服务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

求,忽略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过多地从院校角度强调体工商户,包括制造商、经销商和其他中介商。

企业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等。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探索和分(二)企业与院校相关利益元素

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效,并形成成效评价指标对国家骨干1.企业员工与院校间的利益。员工的内涵包含固定工、临

院校建设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能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时工和实习生,它是企业人力资源中的基本元素。学校特别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从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高职院校是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培养一线的高端技术人才,故称

二、企业利益剖析为直接利益关系元素,它们的利益关系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利益元素构成第一,人力资源优选。校企合作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为

企业利益是以实现企业宗旨为目的同时包括所有相关当事合作企业或行业培养对口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大众化教育

人的利益,是集体综合利益的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分析中,企业能优先在合作院校选择所需人才,为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过程中总体价值最大化和价值最优化是最受企业主关注的,这优化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目标的理解,有着多种不同观点,认为“企业是多关联方契约第二,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的优先权。继续教育与岗位培

关系总和”,形成企业多方利益主体价值,促使总体价值最大化训是在职职工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工艺更新和相关国家、行业、

是比较公认的观点。行业不同、企业性质不同,企业的利益元素地区规范、标准等宣贯执行的必经途径。有远见的企业、能持续

也有所不同,但就利益主体而言基本相同。著名经济学家张维发展的企业必然重视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在众多行业竞争中

迎、周其仁等人提出现代企业是一个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体,契优先得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工艺更新,则在发展的起跑线上

约关系包括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员工、社会公众、顾客就领先了,必然发展后劲更足。

和供应商等,各方都有其自身的利益,各方自身利益均维系着总第三,合作企业与员工、实习生的情感优势。企业与学校合

体利益,是一个利益平衡体。企业所有者是指企业所有权或财作且介入了教学全过程,无形中提前与未来员工有了感情的沟

产控制权的拥有者,在股份制企业中所有者就是股东。经营者通。当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又有资源的投入则必然会在准员工心

是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承担企业整体经营运作领导,目中的形象又得到了加分。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换

对企业经营“跳槽”

岗”“不负责任”等现象。一个人才留用时间越长,带给企业的利

益就越大,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会更顺畅。

2.校企合作与社会公众利益。第一,校企合作中的员工利

益。企业员工是社会公众的一部分,校企合作一般学校会给合

作企业提供员工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其培训机会必然比非合

作企业要多,费用与其他企业相比要优惠许多,故员工的再教育

利益与其他企业相比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第二,校企合作中实

习生利益。校企合作中企业会给实习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

实习津贴,根据协议还会派遣技术员或能工巧匠以师傅带徒弟

形式指导实习生学习和工作,这种合作确保了实习生的工作、学

习和生活利益。

3.经营者利益。一个经营者是为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而努

力的人,他担负企业运作,且使运作获得最大利益。校企合作能

使经营者从校方获得成熟的,有高学历、高职称、有研发经验的

技术人员。这部分人员的总体素质较高能为合作企业创造直接参

与或间接利益,如项目策划、方案制作、规划设计和产品开发等。

(三)校企合作与不合作利益元素差异

1.人力资源优选差异。“优选”可从三方面衡量。第一,时间

优势。由于合作使得企业提前进入学校,它能在最广泛的范围

中选择未来“准员工”;当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时,第一个接触的企

业文化和形象是合作企业,当他面对其他企业时往往会将合作

企业作为衡量的标准,这种时间优势显而易见。第二,可选范围

大优势。由于与学院进行了合作,选择“准员工”的时间提前,它

往往比一般企业更早进入招聘阶段。第一次招聘面对的优秀人

才是最多的,合作企业选择优秀人才的概率大于非合作企业。

第三,适应期优势。校企合作往往是多方位合作,有比较丰富的

内容支撑,从学生入学的始学教育到认识实习再到专项或综合

直到顶岗实践,这一全过程中学生对合作企业从一无所知到基

本了解,形成了一个较长的适应期,使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提

高,跳槽概率降低。

2.教育和培训优先权的差异。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

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成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态和企

业经营状态。优先获得新技术者,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了

一定的优势。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新工艺和标准等的宣贯工作

一般是教育机构如学校承担,企业必然从合作学校处最早获得

相应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

3.情感投入的差异。合作企业介入学校的教学,同时也介

入了学生的感情生活,当学生从企业拿到奖学金、助学金时,提

前进入了对既有企业的实质感观,感情纽带已建立。通过合作

进入企业的“准员工们”其“跳槽率”明显比非合作的企业要低。

三、从企业角度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效评价指标

(一)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效评价指标的意义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效评价指标可从层面上唤醒企

业的责任感,让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承担责任的同时获

得相应的利益。

1.促进企业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变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

构建成效评价指标能引导企业与学校合作,在合作过程或合作

成果上让企业获得和享受到利益,并将合作获得的利益与企业

发展联成一体,这种利益共享型合作会扭转目前企业被学校合

作的被动局面,企业为谋求利益会主动与相关学校进行合作。

2.行业行政主管在企业的督查和管理上有依可据。有一个

可量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评价指标,行业或行政主管在规

范企业管理、引导企业发展上有依可据。若能将这指标中的某

些内涵融入企业晋级、评优等项目中则对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感、

对社会公众教育和行业规范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引导企业与学校合作的途径。评价指标体系将学校和企

业在合作中的利益关联在一起,评价指标中的利益元素引导企

业与院校间的合作方向与合作内涵,利益元素又构成了企业与

学校相互依赖关系,这样必然形成层次和顺序关系,形成企业与

学校合作的路径。

(二)评价指标构成

1.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从合作层面上分析研究人力资源指

标应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顶岗实习人数。这是企业的准员工

向正式员工过渡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的基层部分,不断更新和调

整人力资源基层部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第二,继续教

育人数。继续教育是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和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措施之一。继续教育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定量地考核企业是

否有发展潜力的标准之一。第三,师资互融。师资互融对企业

和学校是双赢指标,它表征人力资源利用率的优化和简约化。

第四,合作研发项目。合作研发项目也是企业和学校的双赢指

标,它表征双方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双方团队协作能力。

2.社会公众指标。第一,合作公益活动次数——占企业公

益活动比例。合作为社会公益活动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企业通

过合作学校或学生为社会提供有益的公益活动。第二,合作

内容(广义)量——总量计算。考核合作双方合作深度和广度

的指标,合作宽泛内容能显示双方的依存性和互利性,总量的大

小与可表征,合作宽泛程度。第三,合作企业资金(或实物)投入

量——总量计算。企业向合作学校资金或实物的投入一方面体

现了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另一方面显示了企业的实力。

3.经营者指标。好的经营者在获取最大效益外还需测定对

社会公众的贡献;这是校企合作中企业经营者指标;它衡量了是

否利用了合作学校的成熟资源,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社会公

众形象等方面内容。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是一个永恒的话

题。若能突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企业被合作的“瓶颈”,国家

骨干院校建设重要目标之一就能达到。拟定和探索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评价指标,其目的是在骨干院校建设中引导企业积极

主动地寻找合作院校,使合作向深层次和广度发展,让行业和行

政主管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措施,让企业主动积极地进行校企

合作,这对国家骨干院校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林兴.企业利益系统研究的艰辛探索[J].探索与争鸣,2010(4).

[2]黄建美.企业总体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多方面利益主体价值的最大化[J].技

校企合作总结篇(10)

从洋务运动的“工学并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指导下的“半工半读”,再到改革开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重申:“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国家不断推出的新政引领下,校企合作理念已经得到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校企合作的实践也在职业教育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房地产估价与营销专业所进行的校企合作为例,以期能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再实践,为职业教育创新适应性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进有合作需求的企业是实现校企合作实质性开展的基石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目前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在政策引导下,学校对校企合作热情高,企业则因各种综合因素影响,表现冷淡。但是,即使这样,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时,也应该选择能够产教深入合作的企业,避免签署了合作协议后,无法真正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那么,如何选择真正有合作意愿的企业,就成为校企合作实质性开展的基石。

有研究表明,从企业角度分析,影响企业合作意愿的因素大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企业规模的大小。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愿意对员工的培养投入资金,参与职业教育意愿越高。(2)企业的行业性质。公用事业、通信和服务业领域中的企业更愿意投入员工的培训和参与职业教育。(3)企业员工需求特点。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更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当然,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尤其对那些有参与职业教育想法,但意愿不强的企业,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借助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市公共实训基地提供的平台,以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其中经济管理分院房地产估价与营销专业和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开始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校企合作。

该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一头热、一头冷”。学校层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搭好了校企合作平台,全面支持和推进各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层面,总部在上海的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策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房地产专业服务机构。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着力培养有同策理念的员工,对新员工的培养注重企业文化的认知和公司理念的渗透,因此喜欢招募可塑性强的应届毕业生,而不是“半路出家”的社会人员。近几年经过公司团队研究决定,将人才培养由应届大学生前延到大学新生人校开始,着力培养打造理解公司企业文化和公司经营理念的员工。该公司有校企合作的强烈意愿。截止2013年底,在房地产营销咨询领域,同策公司已经进入50多个城市,在全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先后成立了20余家控股子公司,操作过的项目总数超过1500个。而且,同策公司培养新人的体系和员工升职的成长通道,被上海房地产咨询行业誉为行业内的“黄埔军校”。可见,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员工培养经验,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能。

当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房地产估价与营销专业碰上时,真可谓“一拍即合,两情相悦”地进行校企合作。为此,2012年启动“同策班”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路径

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校企合作的本质也是育人,是培养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所需人才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进行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人才,因此“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产教融合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

我们在校企合作的2年中,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的模式,使人才培养既要符合合作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也要满足学生后续发展,符合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通用性。

(一)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合作启动签定的校企合作协议,主要用于规范合作双方享受的基本权利和应履行的基本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在这份文书中,不可能详尽地描述和规范校企合作的所有具体项目,双方都是第一次进行校企紧密合作,许多合作项目及细节都有待在合作过程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机制建设。

1.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公司经营内容和人才岗位需求状况,我们修订了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合作课程。有了公司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紧贴市场的判断,我们修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房地产估价与营销市场人才需求现状,改变了空大的目标描述。同时,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业课程体系,新增了公司企业文化认知课程、房地产营销与管理方面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是公司选派的行业专家和专业培训教师。

2.同策育才奖学金制度。制度中的设奖目的、奖励对象条件的规定,能引领订单班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公司需要怎样的人才,确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给予学生学习动力。同时,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感受到同策公司的培养,建立对公司的认同感。

3.学生校外实践管理制度。校外实践中,如何既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又能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是高职教育中校外实践的重难点,也常常成为学校不愿意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进行校企合作实践中的一个客观束缚。为此,我们制定了学生校外实践管理制度,一方面规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校企在实践教学期间的管理机制。在学生校外实践中,除了企业为实习学生购买专属的实习保险外,学校和企业还共同承担实习期间的管理职责,负责管理人员的框架如表1所示。

(二)生产实践活动安排

为了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行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是关键。为此,我们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安排教学实训课程、暑期实习锻炼、岗前培训、毕业前顶岗实习以及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

教学实训课程主要有企业文化认知课程、房地产市场案例解析课程、房地产销售管理案例解析课程。企业文化认知课程是由同策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培训的专职讲师授课;房地产市场案例解析和房地产销售管理案例解析课程是由同策公司在不同市场环境和房地产项目的在职经理讲授。就目前已经完成的课程来看,学生反响非常好。

暑期实习锻炼一般是在大二的暑期进行,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对同策公司的认知。暑期实习目前主要安排在上海总部进行。同策公司有严格的带教计划,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总结,带教计划也日臻成熟。同策公司首先对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官有给学生带课的讲师和专项经理,他们会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分配到各个房地产销售案场,由各案场的项目经理作为带教师傅,负责日常实习生的管理。每个案场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安排实习生一个月的实习实践内容。实习结束前,案场进行总结和评价带教情况,实习生分组进行实习汇报,评选暑期优秀实习生。

岗前培训针对的是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愿意到同策公司毕业前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进行的。在这批学生走上顶岗实习岗位前,公司所做的针对性更强的培训,一般为期2周时间。

毕业前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实践学习。校企合作前,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受家庭关系、企业需求等影响,很多学生无法获得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后,因合作企业就是与专业对口的单位,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能与专业顺利对接。加之前期公司文化和经营理念的渗透,选择到同策公司顶岗实习的学生已经心属公司,同策公司在提高顶岗实习岗位的同时,更加有计划地继续带教,学生在实习中的收获更多。

在校期间的同策汇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借助同策公司在绍兴本地的房地产项目所提供的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案场的各项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对学生专业实践要求不多,主要是到工作中去感受和体会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硬件设备建设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同策公司还提供资金支持,结合公司专业性的优势,为学校建成了房地产沙盘实训室。该实训室完全仿造房地产销售案场完成,有仿真迎宾区、销售沙盘、销售洽谈区。这些硬件设备的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资助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直接参与了实训室的建设,使得实训室能够呈现真实从业现场的效果。

(四)师资培养建设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同策公司的培训经验所设置的特色课程,首先都是“双师”教学,即同策公司专家主讲,专任教师辅讲。这样,专任教师在辅讲中与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在一起,可以弥补理论强而实践经验弱的缺点。其次,学生暑期实习期间,一般会派1-2名专任教师跟学,一方面协助公司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走入公司项目经理培训室听课,接受行业专家的培训。

三、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是校企合作可持续性的源泉

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流于形式,最后不了了之,学生从中没有实质性获得受益的情况。笔者以为,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缺乏是影响双方合作产生实质效果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在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时,专门建立了信息沟通渠道,并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员,以保障每一个合作项目、每一次合作活动都有计划、有组织、有反馈、有总结。

校企合作具体人才培养模式应因专业、因企业而不同,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校企合作典范中借鉴和吸收其经验,但不能简单照搬他人校企合作方式。那么,实现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需要对已经进行的合作项目及时进行真实、真诚的评价和反馈,反复磨合与沟通,在合作中完善,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否则,校企合作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94-01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校企合作是各种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道路已被世界职业教育证实。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但校企合作总体上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校企合作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和创新。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使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互利共赢,就学校而言,其优势在于培育技能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对企业而言,其优势在于可以储备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宽广;对社会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几种常见校企合作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用人单位提出用人标准,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签订订单,然后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企业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各种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及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2.“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每学年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3.“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班,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基础文化可教学,企业负责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等。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符合自身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三、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今后发展模式的研究

结合当前形势,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新办学模式,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学习心理都发生变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会得以转变,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就业能力、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创新模式。

1.校企互动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使学生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技能训练到位;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2.产学研模式。是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可以获得企业的适当资助,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和专业技师的指导,学到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教师也学到企业的专业技能,有效促进了双师素质的发展,同时使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研发,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校企合一模式。即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自己创办公司或经济实体,公司的所有成员都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公司对外承接业务,专业带头人为公司法人代表,学生一进学校就从最基层干起,跨入校门后就有两个身份:学生与公司员工。学校自创的实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学生不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而是一种实战的训练,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突破了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实现了就业“零距离”上岗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自创的经济实体也利用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多渠道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为学校的多元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总之,我们今后要在创新中不断总结经验,为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制定相关制度进行多层次交流,确保校企之间实行深度合作,学校、企业、学生均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和学校各方都满意,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刘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