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校企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8 11:51:14

校企文化论文

校企文化论文篇(1)

这种定位要求高职教育需贴近社会、贴近企业,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反过来,企业则要求高职毕业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实现零距离就业。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少高职学生还达不到这种要求,从而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依靠提供的技术和职业标准,根据企业需求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出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成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高校就业问题也面临相应的困境。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阅历较浅,书生意气较浓,在缺乏对企业文化足够理解和认同的背景下,难以适应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对新分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是会以无实际工作经验为由将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入,让高职学生在校时就开始了解、熟悉和接受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学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专业知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毕业后往往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对实现毕业生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缩短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融入企业文化

工学结合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与企业联合互动,共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改革。高职院校派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新专业建设及原有专业的改造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每个专业与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制定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审定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校企相关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工作;学校为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通过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的联动、共建,有效的融入企业文化。

2.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

在理论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比例,将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按照对企业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按照操作规程和生产工艺流程上岗。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氛围。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共建实训车间、基地,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将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乃至考试与生产融为一体,使实训场所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在实训场所张贴制度章程、岗位职责、安全标语、工作流程等;实习、实训学生统一着装,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实训教学之中。

3.教学师资中融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要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定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挂职锻炼、顶岗实践,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全面掌握业务技术流程,获取实际工作经验。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研究、体会企业文化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之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收企业文化,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高职院校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校外班主任,直接参与到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弥补专任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经验;要聘请知名的企业家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传递企业文化的真谛,讲授企业的精神,介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

4.教学评价中融入企业文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高职教育的学生学习评价,其核心是“知识+能力+素质”,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习的考核,将学生实习作为一门重点实践课程来建设,而不是理论考试的附属,在实习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其中教学成绩项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工作成绩项由企业根据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成绩;职业素质项表现为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等,由企业评定成绩;在实习成绩的评价中采用企业的评定标准即“质量和责任意识”,这样学生可以提高责任意识和务实精神,端正企业的职业态度。

5.在教学制度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制度建设,特别是教学制度建设,依托职教集团(院校、企业为成员)为平台,校企共同制订“校长-厂矿长联席会议制度、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校企信息员联系沟通制度、校企人力资源部门联系制度、教师到厂(矿)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制度、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制度、专兼职教师联系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推荐(接受)制度”等一系列教学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加大行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的力度,融入了企业文化,推动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校企文化论文篇(2)

2.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高职院校要在其中取胜,就必须将为地方服务作为其立足之本,充分利用一切优势资源为地方经济服务。校企文化的融合正是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使校企在价值取向方面达成一定共识,有利于学校全方位地实行“校企联教”,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高竞争力。

3.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能够提前适应企业文化。校企文化的融合从根本上为两者合作育人奠定了基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实现了知识育人与道德育人的有机统一。这种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的认同,在对企业化管理的感受中,体会企业精神,体验职业行为,提升职业情怀。

4.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优势的突破口。从学校迈向职场,学生面对学校的学习环境和进入企业后工作环境的较大差异,往往角色转变困难。此外,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仍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循守旧,忽视了对学生现代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文化的融合对接,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可以弥补进入企业后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而显现出的种种弊端,从而实现就业时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尽快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身份转变,充分彰显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5.提升校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同时校企文化的融合,也是企业寻求自身发展与突破的途径。校企文化通过互动共通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来增强校园文化活力,完善企业文化,藉此两者赢得共同发展。

二、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实践路径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的相融共通,通过文化理念、制度选择、行动倾向使得两种文化相互渗透、深层次交流与沟通,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依恋,从而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使两者间文化的对接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举措和突破口,成为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1.企业优秀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任何一家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无不反映这家企业在制度建设和发展战略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高职毕业生大多服务于企业基层,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学生进入企业首要面临的问题,高职学生只有将优秀企业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内在素质,强化为企业服务的价值认同,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可以说,企业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突破高校价值观培养上的局限和不足,是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诉求。

2.提升教师企业文化素养。教师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主导力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企文化交融对接的过程中,应大力提升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当的合作道路,让高职院校的理论教育更为实用化。第二,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列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形成规范化管理。可以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增强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企业文化的能力。第三,建立一个由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为开发高职特色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探索经验。

校企文化论文篇(3)

(二)高职毕业生入职的内在要求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学生一毕业就要上岗并有效地开展工作。但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也有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与企业氛围格格不入,难以融入企业环境,这种不适应不仅仅指知识技能,还包括不适应企业文化导致的心理差异、习惯差异。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校学习时的情景与进入企业后的情景形成巨大的反差。要让高职毕业生快速认同企业文化,就必须将职业所必需的人文素质融入校园文化中,这样毕业生才能较快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自然地融入企业。

(三)培育双师教师素质的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缺少企业的实践经历,双师素质急需培养。因此,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要有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熟悉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实施校企文化融合,教师可以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学习优秀的企业理念,熟悉本专业企业的发展情况,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教学能力,才能真正成为符合高职教育需求的“双师”素质教师。

(四)高职院校创建办学特色的需要“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持久生存和发展。办学特色除了树立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管理,还应培育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我院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初步探索

校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围绕“管理”与“氛围”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一年,我结合我院在校企文化融合实践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把企业制度文化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管理通过借鉴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和制度,构建校园文化,营造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观念,在学生进入企业前进行各种素质教育和训练,包括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人文修养、人际关系等。我院率先将企业“6S”管理模式运用于学生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如寝室内务的整理、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摆放、上课的要求、早读的精神面貌等,这一系列的班级管理制度公约让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内化为品质和素养,既可以强化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团队协作、诚实守信等与企业文化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弘扬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企业文化,引领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又可促进学生身心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营造人文、关爱的校园氛围。同时学生也了解了企业管理,为学生走上社会成为企业人、社会人做好了思想与精神准备。经过校园的标准化要求,学生对于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才能更好地理解。

(二)把企业文化素养列入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估在专业教学课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将专业技能与职业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内容和目标,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将职业价值观与专业课有机结合正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学生工作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不同专业可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找出适合于自身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文化”,确定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技能,实行项目化、模块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也通过开展仿真教学,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实践教学之中,把学习的内容与职业的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进行职业素质训练,引导其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努力做到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

(三)加强校内外校企合作式教育,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企业为达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院一方面邀请企业界人士和一线生产技术人员,通过兼课、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参与教学教育活动,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回校园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成长的过程,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将一些优秀企业文化的介绍、宣传、教育和灌输以公共课的形式纳入学校正规的教学系统中。另外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参加各类招聘会、定岗实习等,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体验职业的氛围和韵味。学院与企业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操作流程。在进行实习前,要求学生注重自身的职业形象,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理念、工作流程、作息时间遵守等,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并反思各种角色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让其在个人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逐步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

(四)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在校企文化融合中也发挥了不少作用。我院通过在实训室的环境布置中悬挂与专业有关的图片、标语、操作流程、管理制度等,在教学场所内构筑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在橱窗中设置专业特色和企业文化的宣传图画,如展示创业成功的校友像;开辟体现学生技能风采展示的宣传栏,以及在宣传栏介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张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在楼道两侧树立有关职业及创业的名言牌,在教室醒目处悬挂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形式都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五)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企业除了对毕业生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所要求外,对其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也是很看重的。例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等。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工作的责任感。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我院组织学生以校外拓展训练的形式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如责任观念、团队精神);以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为主题,开展各种技能竞赛,促进了学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在校企文化融合实践一年后,我院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一些喜人成果,毕业生的就业观、心态定位也普遍有所改变,愿意到基层,不攀比,务实肯干,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认同度、满意度也普遍有所提高。企业领导人对我院学生的一致评价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提高快。

校企文化论文篇(4)

1.2推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纲要》)公布征求意见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特别关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同时,尤为注重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制定校企合作的法规,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的试点范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破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关键和最佳切入点。实行灵活的专业管理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合作方式,突出强化专业建设,在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管理的同时,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找准定位。一是紧贴市场设专业,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合理进行专业设置与专业管理,灵活调整招生规模与招生区域,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变性与学校教育的长期稳定性,调整好企业要求的职业性、学科专业性、区域性与学校教育的滞后性之间的关系。二是实现校企资共享,要充分考虑到劳动力市场需求因素、教育市场因素、学校办学资源等因素对专业设置的影响,对各专业的就业状况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进行广泛调研,利用教育资源的优势,精心建设一批专业群。

加强专业群的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柳州师专自建校以来共先后开设有46个专业,其中14个高专师范类专业、32个高职类专业,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在招生规模和招生区域上不断紧随就业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及专业群的结构,及时新增一批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如模具制造、食品工程,不断削减甚至停招一批市场需求量较小的专业如社会工作、公共事务管理,也创造性地为一些企业如顺丰物流集团实行量体裁衣的联合培养模式,如“物流顺丰班”,基本保证市场供需平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三是依托企业支撑,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教学制度。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实训场所的利用率。学校主要提供智力和人才资源,利用企业资源为企业攻克研发新产品,在为企业拓宽市场的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一次到企业锻炼的机会,把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带到课堂中来;同时,企业的项目投资和管理也为院校教学实践提供仿真的实习环境场所。柳州师专公共管理系的物流专业与营销专业,在每学期的教学安排中都安排为期两至三周、甚至三个月的企业实训课,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大型超市等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第三学年则安排一年的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此过程中,专任老师可以从中获取市场前沿信息,学生有了真刀真枪的实习机会,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柳州师专共有4个区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校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68个,以优良的实践教学为支撑,精心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按照“校市共建、校地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以教育学、工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以培养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师资及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此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也是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零距离”的重要方法。

2建议

校企文化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38-02

校企文化互动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由之路。“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应怎样互动?”是推进校企文化互动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要实现校企文化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在弄清“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探讨“校企文化应怎样互动?”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根本目的与原则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则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种力量,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高职院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推进校企文化互动,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实现校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促进高职院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是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校企文化互动应当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坚持“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的原则,多管齐下,博采众长,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与共赢。

二、校企文化互动的路径

高职院校文化特色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应该是与“职业”、“技术”元素相关联的内容。企业是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取决于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因此,必须探索实践校企文化互动的各种途径。

1.校企文化互动着力点——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学习研究吸纳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职学院要通过努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吸纳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的思想,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二是创新发展的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三是团队协作的理念: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特别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愈识和协作能力。四是顾客至上的理念:高职院校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行业企业,树立以“顾客”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高职院校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横向合作等多种形式,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咨询、产品研发、顶岗实习过程中体认企业文化,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把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吸纳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来。

2.校企文化互动的切入点——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应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的应是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的应是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画像与简介,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还可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处处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或是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教室宿舍的文化布置,都要充分体现企业优秀文化的内涵。

3.校企文化互动的突破点——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高职院校应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建立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搞好“三个对接”: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二是要实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积极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和熏陶学生,稳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零距离,课程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零距离,建车间式课堂,办工厂化学校,教学做合一,产学研并举。三要推行“三个淡化”: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狠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特色课程团队建设,四要坚持“三个开放”,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人才: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面向社会服务;面向教学过程开放,变学生传授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变学习过程为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面向未来开放,着眼于企业、行业发展和先进技术、设备,抢前学习,使学生跨出校门就能自豪地凭果实证明学识、用能力创造魅力、靠智慧赢得机会。

4.校企文化互动的落脚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学院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更新管理观念,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事和管人,一切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做到规范、有序。一要创定学生若干“应会应能”要求,明确专业基础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关注所在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二要通过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按规程操作。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校内就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三要将企业理念、生产方式和“5S”企业管理等融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工厂化学校、企业式管理的校园环境,突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机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性。

三、我院“校企文化互动”的探索与实践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以来,我院以江苏省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建设为载体,自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谋划,并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XX元互动”与此前提出的教学“三双模式”(即:主干专业链与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相融合,探索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其中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主要做法是“创设两个平台,共建三大基地,引入四项规章,培养五实人才”。

1.创设两个平台

一是与全国百强、江苏十强、江苏长江以北最大的国有企业——江苏悦达集团携手合作,共建悦达学院,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努力实现共构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使之成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有效平台。二是创设企业家与杰出校友讲坛,传播企业核心文化,解读创业成功历程,分享经验,树立标杆,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树立职业信心,构筑学院精神文化又一展示与教育平台。

2.共建三大基地

一是共建实训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创建“校中厂”、“厂中校”,建成全真型部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创造出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共享。二是共建创业基地。专门成立创业基地管委会,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做好职业环境布置和企业文化氛围渲染,引进企业二十余家,重点打造创业认知中心、创业体验中心、创业模拟中心和创业实战中心,使校企实体相通,文化相融。三是共建研发基地。按照校企“互惠双赢”的原则,建立了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江苏省生态染化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纺织品研究所,建成全省唯一的部级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3.引入企业四项规章

一是引入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专门成立了学院理事会,构建政行校企四方合作办学机制,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引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注重过程、动态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三是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形成注重业绩、奖勤罚懒的绩效管理体系,打造能上能下、动态发展的师资团队。四是引入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构建经营有方、资源节约的高效服务体系,开源节流,提高办学效益。

校企文化论文篇(6)

作者:赵华明 吴雩 唐云 单位:云南冶金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在竞争激烈市场中要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上,但最终还是通过校园文化体现出来。从培养目标看,技校培养的是面向冶金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冶金企业从业。当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岗位后,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感召;从培养模式看,技工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改变了传统培养模式,2+1的教学周期让技校生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为技校学生服务企业、融入企业、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热爱企业创造了条件。云南冶金技工学校与云南冶金集团所属企业的天然联系,决定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相贯通、相协调。

以校企联合办学为契机,在企业开办专业教学班,从教学入手,促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1)成立校企合作执行机构,即成立教学工作站云南冶金技工学校与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是学校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能人才;贯彻学校“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优势互补,资源互用,互利互惠”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联合办班、校企双赢”、“服务企业、技能提升”、“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标。教学工作站由校企共同组建,公开挂牌设立,学校负责日常管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由学校提出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决定。学校聘请企业负责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为“教学工作站”特聘教师,学校专业技术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参与,工作站人员参与教材编撰,参与课程设置,参与审定教学内容,直接参与教学等。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企业的参与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更为具体、更为实际,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发展以及用工需求趋向同步。云南冶金技校与云南冶金集团所属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实践,过程上是在文化层面链接和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目标是冶金技校以冶金集团“十二五”人才发展目标及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响应国家“将技工学校办成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号召,坚持走“依托冶金、服务冶金、面向社会、自主创新、依法治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2)创设校企文化的教学交流、研讨的平台定期在学校、企业举办讨论会和教师在职培训交流会,为学校在职教师提供教学问题的信息和解决途径;组织学校在职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以增加教师的企业背景和企业经历,提升学校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增设教学内容,加强职业素养培养首先在于更新文化观念,强化务实职业素养教育。对学校来说,从新生进校到毕业生离校,都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在教学内容上有必要加入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向学生介绍具有时代性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让学生了解企业和熟悉企业的管理体制。其次,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按企业员工手册提出的要求训练学生。用情景模拟或粘贴图片,用冶金企业的文化标识来装饰教室。第三,组织学生阅读云南冶金企业文化报刊,了解云南冶金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利用集团所属冶金企业选人,面试学生的机会,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领导对学生开展有关方面的企业文化讲座、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将企业文化前置和前移,引导学生逐渐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完成角色转换。第四,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职业素养培训教程》,由学校负责教学实施。目前,该教材由学校负责编写的部分已初步完成。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重新构建学校课外活动框架对云南冶金技校来说,要使师生员工把“依托冶金、服务冶金、面向社会、自主创新、依法治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必须同产业发展相结合,学校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校发展必须与师生共同发展相促进”的发展理念认同为学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构建全面系统的职业素养培养活动体系。使各种活动具有目的性、渐进性和科学性,并适时、趋时地开展活动,通过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灵魂。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将行为提升为习惯,定格为素质,表现为精神。综上所述,云南冶金技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校企联合的发展道路。要让校园文化吸收冶金企业文化,只有将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成为必然和可行,才能使技校的生存具备发展的张力。

校企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 :职业人格 校企文化融通 校园文化

课 题: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论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培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13C564,主持人:雷小波。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形成和创立的特有的文化形态,包括学校独特的校园环境、制度规范和风气氛围等,核心是师生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增进积极体验从而在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发展中发挥深刻而长远的重要影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如何凸显职业特征,时时、处处渗透和体现学校职业人格教育的内涵,应该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然而,作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速成物”,发展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并消减了其在学生职业人格生成和培养中固有功能的发挥。在校企文化融通的全新视角下重新审视和思考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并彰显独特内涵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职业人格的发展,提升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应该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为此,笔者选取湖南6所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和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近20个专业,共350名学生。其中大一学生143人,大二学生127人,大三学生54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共发放350份,其中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同时,还随机选取了10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经过相关因素分析,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通过调查发现,在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考察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毋庸置疑,取得了不少经验,但其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引领

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忽视深层次的精神和内涵的陶冶、提炼和深化,尤其在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融通上。

(1)物质文化建设轻视职业内涵塑造

①物化环境缺乏职业化特色。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5%的人认为学校最注重在校园公共场合悬挂名人名言;22%的人感觉到学校喜欢用企业家或企业的名字命名实训基地、广场、道路等;各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办出的企业文化精品占22%。但对职业特色物化环境的建设重视程度不足,业内成功人士资料宣传和行业与专业发展信息分别只占到18%和13%。

②实践环境忽视内涵塑造。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环境片面重视形式上的企业仿真而轻视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内涵的充盈。分别有26%和2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实习实训基地的仿真性和严明纪律等方面都很重视,有20%和19%的人认为在角色扮演和氛围营造方面还有待加强,甚至有10%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任何作为。

(2)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实效性

为了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尽管很多学校借鉴企业“6S”管理体系制定规章制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对制度的认可和内化程度不理想,管理制度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调查中只有25%的人认可学校在融通企业制度文化积极因素方面做了努力,41%的人认为没有明显举措。从实效性看,大部分人都认可了其实效性,占65%。25%的人认为起初有效果,但是学校没有坚持下去。而有10%的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实效性差。

(3)精神文明建设的职业感染力不强

在校风形成和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行业和职业特点的蕴含和渗透,还是氛围的营造和渲染,学校都不够重视,大多数高职生未能真正明显或者强烈感受到学校主流的职业价值导向的影响和职业氛围的熏陶,其后果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职业人格的发展。

2.忽视结合课程、教学及课外活动落实到位

基于校企文化融通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程设置、教学和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与校园文化建设原本融于一体,然而实践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设置未充分体现职业特色

笔者的调查显示,受师资和设备等条件制约,高职院校直接设置充分体现职业特色、展现企业文化魅力的相关课程比较困难。即便部分院校将优秀企业文化以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中,但也很难让全体学生经常性地接触到。认为“接触很多”的学生只有20%,“比较多”和“一般”的分别有16%和54%,“很少”的居然有24%。

(2)课堂教学未有效融入职业精神

在回答“教育教学中对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入的状况”和“教学中对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融入的状况”问题时,竟有24%和14%的学生认为“不重视”,35%和47%的学生认为“一般”,但令人高兴的是有29%和35%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 12%和5%的学生回答“十分重视”。

(3)课外活动未充分渗透企业文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举行的文化节和科技节比较多,结合职业特点开展的专业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却较少。在调查“学校是否经常举行来自成功企业家并涉及企业文化讲座”时,18%的学生回答“很少甚至没有”,只有3%的回答是“很多”。有24%~26%的学生觉得学校组织的演讲和辩论比赛以及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中很少涉及企业文化的内容,40%~48%的学生认为没有特别感受。

3.师生的主体性发挥不足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步创立和形成的,无论哪种层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功能,对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最终转化为师生心理和自觉行动。然而,现实却并不乐观。一方面,教师参与度较低。主要是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部分专业教师既不关注也缺乏应有的素质。另一方面,原本占主体地位的学生除了学习和相关活动,几乎成为了校园文化直接作用的客体。

二、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并践行如何在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和企业的联系,确保校企沟通的顺畅,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丰富学生的职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引发和培育学生应有的职业人格,从而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校企文化全面融通中建设校园文化

(1)丰富物质文化的职业内涵

①重视物化环境的职业化。比如设置有职业感召力、有关职业创造的雕塑、名言牌;粘贴业内成功人士资料或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规范及行业质量标准,及时更新本行业或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业内用人的最新要求。

②重视教学实践环境的内涵建设。在提高实训环境与企业实际环境仿真度的同时,使学生可以作为“准员工”进行实训,潜移默化地接受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奋斗目标。

(2)提高制度文化的实效性

既要建立与企业相似的制度规范,使作为“准企业人”的学生在言行上提前适应严格管理。又要把6S管理制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实训室、教学、宿舍、后勤等各项工作的管理中并不断提炼和升华。

(3)加强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

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建设应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以营造浓厚的行业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强化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通过校园网页设计风格、信息、组织校园BBS进行讲座、辩论赛以及技能大赛等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

2.校企文化全程融通中丰富校园文化

(1)人才规格中落实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生产和建设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无疑高职人才规格的定位必须立足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要引导人才规格设计和专业课程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共享从而真正实现并深化校企文化的全面融通。

(2)课程开发中体现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应在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培养目标,参照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组织并征求包括企业顾问、专家和技术骨干在内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设置,科学合理地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并且引导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普通文化课教师应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与企业文化精神相关的内容。专业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所属行业的企业文化及其基础上的校园文化要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训教师应深刻分析相关企业的文化元素,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有意识地渗透校企文化的教育影响。

(3)课外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组织和创新课外文化活动。通过在学校举办,与企业联合主办、赞助以及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活动与新型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如:演讲、文体等活动中渗透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主题相关的内容;增加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模拟求职面试等新型活动的比重。

3.校企文化全员融通中发展校园文化

(1)领导重视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领导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对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与实施,多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教师发挥引领作用

①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自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比如辅导员应该积极组织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参加并带动学生参加才艺大赛、技能比武等。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增加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②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应积极参与企业挂职、实习活动,加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吸收企业文化的积极因素,并践行于教育教学中,为校企文化融通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最终引导和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人格。

(3)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学校应该引导高职生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企业一线的基本情况,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逐步在心理上适应企业制度、行为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学校应该组织高职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课外文化活动,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添砖加瓦。

(4)企业积极协调配合

高职院校应主动和行业、企业沟通联系,动员企业积极协调配合。学校一方面要了解企业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精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见解,邀请他们为学校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并且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有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会议,共同研讨,系统地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聘请熟悉企业生产流程、掌握熟练技术和行业最新资讯,并且对企业文化有透彻理解的企业精英或能工巧匠来校兼任专业课教师,通过良好的人格示范来影响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凌斌.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9).

校企文化论文篇(8)

2.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该贴近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毕业生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不断更新的高要求,造成供求的错位;或者入职企业后,对企业文化不熟悉,很难融入企业氛围,职业发展受阻。因此,需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文化育人方式,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取向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需求,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供应与需求的缝隙。

3.在高职生个人职业素质养成方面,仅仅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法形成,只有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在职业性校园文化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感悟企业价值取向,认同行业规范,明确职业道德,逐步具备在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自身职业素质全面塑成。

二、校企文化融合下职业素质培养路径分析

1.通过优秀企业精神的引领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还应将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内化为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因为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决定自身的知、情、意、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借鉴和吸纳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精神文化,并将其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去,形成以当下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2.通过企业化物质环境氛围的营造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物质文化的层面而言,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为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创设良好的物质基础。校园楼宇、道路、实训基地、桥梁等硬件设计风格要吸纳企业文化,彰显职业精神;楼、广场、道路等命名要使用杰出企业家、优秀校友名字,体现职业特性。此外,文化软环境设计中要引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文化理念,校园橱窗、展板、广播、刊物、校园网可专题宣传名企名家或知名校友事迹、优秀企业工作理念,教室和楼道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领悟职业人的素质要求。

3.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制度文化的层面而言,制度文化主要是对主体行为进行的规范和约束,表现为各种规章以及主体应遵循的理念。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可以吸纳采用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规范,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领悟企业管理的精髓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养成良好职业习惯。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结合专业特点,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制定班规,吸收企业先进团队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开展文体活动时,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对活动方案设计进行招、投标;在实训室推行5S现场管理方法等。

校企文化论文篇(9)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大比例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也认为应届毕业生难以很快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长大的中职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产生陌生感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现象。因此,对于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在中职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

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产、研”结合,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实际上,企业的雕塑、标语、光荣榜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企业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则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这样的实训环节,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几个重要方面。

由于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及专业特色不尽相同,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根据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

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在学生实训的组织中,也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协作的机会,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数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鼓励他们密切配合,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校企文化论文篇(10)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简单讲就是你能感觉到的企业做事的方法,是企业内在的精神和管理协调合作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行为规范、企业精神、发展目标等的总和。其作用在于能够形成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趋向和行为规范,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附加值上,使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企业文化已被看成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动力源,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效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说:“如果说20世纪是由经验管理转化为科学管理的世纪,则可以说21世纪是科学管理转化为文化管理的世纪。”

二、校办企业文化的特点

高校企业的主体多以公办学校为主,企业文化既有一般企业文化的特点,又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独特的文化、科技、教育特色,尤其突出的是,校办企业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企业,在管理上和文化建设上又无法完全从它的母体——高校彻底独立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高校企业文化。

1.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头。成功的中国高校企业大都是采取了“依托高校,技术+资本”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与母校校园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了高校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特质。探究这些企业成功的背后,企业文化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而这种精神动力的来源恰恰是传承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

2.高校企业文化因其特有的高校背景,使得企业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校园文化情结。首先,从人员结构方面,高校通过向所投资企业派出在学校工作多年的教师,以达到学校对所投资企业的管控目的,达到高校企业文化与母校校园文化一脉相承的目的;其次,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关系讲,校园文化是校办企业文化建设的土壤,是构成校办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干。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是管理文化,它是由管理者设计和推动的,服务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软件。经过校园文化熏陶的管理者,他的文化“气质”必然会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因此,从企业文化创建的角度讲,校园文化是校办企业文化之源。

3.校办企业独特的经营定位,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经营宗旨。相对于民营企业,高校企业文化有着较强的服务学校、服务师生,以及衍生的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没那么坚决,而是相对比较倚重高校的文化优势,更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利益相一致,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当前校办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校企业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依托学校,服务于学校,很多知名高校也都有自己的企业,如北大方正、北大同方、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南开戈德、天大天财等。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治理的要求,很多高校企业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人员任用、治理结构,到股权分置、高管激励等,其根源就在于国企的通病,即产权不清、治理结构混乱;体制不顺,行政干预太多,等等。同样,上述问题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1.企业决策者的浓烈的行政色彩。每个企业的文化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企业文化的个性与企业当家人的个人特质、能力强弱、文化素养紧密相连,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有企业当家人个人的烙印。高管人员及骨干的学校人员派驻制是高校企业人员管理的突出特点。这些出身于校园里的教授、专家和学者,从科学研究到企业经营,不是简单的职能的转变,而是观念、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但一个长期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人,转而让他接受和塑造全新的企业文化,是比较困难的。如管理者大都有行政职级,大都是从学校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调到企业,其工作经历、管理理念都渗透着浓厚的机关特色和理想色彩。他们管理的企业所体现出的文化,必然会有更多校园文化的印记,而这恰恰是导致企业文化“不企业”的根本原因所在。

2.将校园文化替代企业文化。虽然高校企业文化跟高校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借助高校的诸多文化资源,但校办企业文化不是高校文化的简单派生,两者的宗旨和目标不一样,文化的差异性大于相通性。华南理工大学的陈春花教授曾任山东六和集团总裁,帮助这家企业实现了从40亿到60亿的增长,同时一直没有脱离管理研究工作,她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识非常深刻和直接:“企业与校园最大的不同是责任感,在企业里,责任是非常清晰,责任感就真的很重要,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要承担下来,你不能回避;但做研究,是用使命感,很多专家、学者是觉得有使命去传播知识,用使命去启蒙大家,用使命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谈看法。”

3.企业文化与经营活动脱节。当前一些高校企业在处理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时缺乏深刻认识,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为建设文化而建设文化,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就企业文化自身而言,它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是不能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起到协同和支撑作用。而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源于企业管理,又落实于企业管理。

4.注重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忽视本质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指定一些内容,或请专家指点一番,企业文化就诞生了:张贴标语,悬挂口号,谱写企业歌曲和统一员工制服等等,把重点放在了对外宣传和视觉感受上,至于企业真实的精神、理念、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则没有被发掘。结果是被强加的所谓企业文化,内容上的不到员工认可,工作中无法实践操作。二是运动式文化推广。一些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年”、“企业文化月”、甚至“企业文化周”的活动,照搬当年搞群众运动的做法,以为企业文化可以“多快好省”地建立起来。正如台湾宏基电脑董事长施振荣所说:“企业文化不是一场运动,用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最好是在企业比较小的时候就着手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大的时候再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比较困难了。”

5.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混淆。有些企业因对企业文化的误解,把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正常的政治思想工作等同起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把学校的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的思路、方法、内容等搬到企业即可,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党委或支部书记的事情,从而将二者混为一谈。这样做不仅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且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四、高校企业文化培育的对策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本质的区别,作为高校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既在做到对校园文化的精髓加以继承的同时,又必须在此基础上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构建新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发挥文化的内涵力量。

1.企业管理分清责、权、利,夯实高校企业文化培育的法律基础。通过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按《公司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完善校办产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文化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

2.干部管理去行政化,奠定高校企业文化培育的管理基础。改变过去学校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行政的隶属关系、上下级关系,变成以《公司法》为依据,以出资额多少行使相应的股东权力,学校与企业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营造宽松的经营氛围和市场化的管理环境,祛除缠绕在企业文化身上的枷锁,从而使企业文化在保留校园文化精髓的同时,轻装上阵,能够真正依托市场、围绕企业战略而创立、发展、成熟起来,为企业经营服务。

3.知行合一,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哲学决定的,企业哲学并非通常所讲的经营哲学或管理哲学,它不仅关系到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关系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包含了管理层面和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优秀高校企业管理者既应创新观念,又要善于行动,既要了解学校特点、管理特色,更要了解市场,懂得经营。他们对企业文化的创建、发展、传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有严谨的哲学思考融入其中,而实现这一哲学思考的理想载体就是“知行合一”、职业化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他们强烈的市场意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敏锐的洞察力,都赋予了他们掌舵一个企业沿正确方向前进的卓越能力,而这是学校委派干部所不具备的。

4.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集体学习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和科研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持续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新的管理理论,并付诸实践,从而不断加深个人愿景,超越自我,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建立组织共同愿景,激励全体成员,形成组织的系统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内容的认同感,从而使员工的言行、奋斗目标与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宗旨、战略目标相一致,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经营成果的积极作用。

5.润物细无声,将文化建设贯穿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首先,企业应汲取校园文化的精髓,并根据自己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战略,围绕本企业产品和经营目标,进行具体的文化定位,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其次,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培育的过程,应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企业发展应服从学校建设的大局,在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包括文化的发展战略,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总体的设计,同步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节奏,使自己企业的文化能够有一个长期、连续的积淀和凝练过程。

6.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重要作用。高校优秀企业文化的经久传承要求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重要、独特的战略指导作用。被国内外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根据实际情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五个建设”入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上了和谐发展之路。华西人开拓创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建立了市场机制下的公有制管理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国家的好政策,企业领导者睿智外,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建设是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华西村具有鲜明特色企业文化的经验值得高校企业学习和借鉴。

在高校校办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蕴涵校园文化基因和精髓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高校校办企业文化独具个性和特色的主要原因。当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较好时,企业就会容易得到学校更大的支持和理解,发展也就会愈加顺畅,企业文化的培育就会得到更多的营养和关爱。因此,高校校办企业文化的建设既不能脱离市场,闭门造车,又不能偏离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建设要避免随大流,要力争个性与创新性,以个性化获取竞争优势,以创新性创造企业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俊英.高校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之我见.中国高校科技,2012(3).

校企文化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52-03

作为国家教育部与德国在职教领域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30多年来,一直推行并本土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试点“实验班”,与博世南京有限公司、江苏布德鲁斯模具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世菲斯曼贸易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在培养学生高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2006年5月,学校与德国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BSH)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开设订单式培养“BSH班”,用德国原版“双元制”培养中国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一、凝练共同价值追求,培养学生敬业诚信的品质

德国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BSH集团)是由博世和西门子这两家声誉卓越的公司于1967年联合组建而成,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两家企业在“白色家电”的制造领域都享有盛誉,也具有非常完备的企业精神文化。如西门子公司的愿景就是“成为行业标杆”,以“为消费者和股东创造价值”为使命,重视质量与创新,并以此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博世集团也以“创新精神”、“卓越品质”、“以人为本”营造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最终达到“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的目标。而学校的校风是“唯实、尚真、强能、创特”,学风是“立德、乐学、巧为、创造”,意在要求全校师生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三”精神的指引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地学习与工作。很显然,在敬业与诚信等方面,学校与BSH集团不谋而合。但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最终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行动,校企双方进行了诸多尝试:

(一)融合追求卓越的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德资企业对待工作有着与生俱来的严谨敬业的态度,这方面在BSH班有着显著的体现。首先,BSH班的教学计划借鉴了德国工业电子和工业机械工学习领域教学计划模式,强调从实践中的工作任务出发,将学习内容分为若干个学习领域,理论和实践密切配合,这对企业老总、德国专家、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学校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都绝对严格按照企业计划要求执行,尤其是细节方面努力做到完美。其次,学校结合“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大德育课程,融合学校原本试点的德育学分制,对该班同学尤其是在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实施跟踪考核,细化考核条款,从思想上、行为上,让学生及早达到企业的要求。

(二)融合求真务实的工作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诚信品格。诚信是企业生存之基,是个人立身之本。BSH集团追求“行业标杆”的愿景实现最为依赖的就是以客户为本,为客户提供真诚的服务。所以,校企双方从招生到管理均将诚信放在重要位置,并且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如在不同阶段的考核中,校企均要求学生自己努力去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在学生入学考核阶段,学生除了要达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外,还要通过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的面试。面试考官全部是企业派员,考题全部由企业制定,面试过程全部由企业监控,进入BSH班后,学生还要经历中间考和毕业考,考试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试卷由德国工商行会命题,同样由企业和学校全程监控。考试不合格者将离开BSH班,失去进入该企业的机会。这种德资企业文化中严谨的做法、严厉的制度和严格的执行态度教会学生的恰恰是诚信,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诚实做人、诚信学习、苦练技能,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二、寻找相同制度规范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准则,体现了学校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育人实践中,学校从两方面融合企业制度。

(一)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学生、教师、项目负责人等角色。BSH项目最为重要的就是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了这个项目相关人员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学生,校企双方要求学生做到“学生与员工合一”。学校的学生就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和专业竞赛等;企业的“准员工”,则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训,出席相关企业活动。其次是校企双方要求教师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BSH班的教师团队是由12名学校教师、9名优秀企业工程师组成的联合师资团队。他们既是学校的教师,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新技术培训碰头会、开展“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学习;又是企业的“师傅”,学生的技术启蒙人,将在工作中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少走弯路。另外,BSH班所属的系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都分别以“老总”、“项目负责人”、“总工”的身份,为培养优秀的现代职业人提供各方保障。

(二)严格执行校企各项规章制度,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学生。如果说BSH班在教学上实行“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毕业时在技术上与企业要求“零距离”对接的话,那么企业制度文化的校园推进就可以使学生及早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在心理上与企业的要求“零距离”对接。融合BSH集团的员工守则、考勤制度、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制度与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及各项守则,校企双方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制定了BSH班教学、学生管理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如《博西华班学生实训管理规定》、《博西华班奖学金条例》《博西华班教学场所管理规则》等。并要求班主任和企业培训主管在开学初就进行制度宣讲,从一开始就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营造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培养学生岗位的适应性

物质文化是校企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校企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景观。这些景观是校企精神的外现,是校企精神的符号。学校通过以下两种方法,集中创设学生将来生产与工作的环境,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建设“车间与教室合一”的实训中心。学校的BSH家用电器维修实训中心、机加工培训中心是个特殊的实训教室,它们集学生理论教室、教师办公室,企业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区、体验区等为一体,学生在其中可以较好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础实训操作。企业也在南京市新港开发区先后投资千万元在校外建设了1600平方米的BSHEA家电园区企业培训中心,W生在该中心主要进行生产实训。学生置身这样的实训中心,就犹如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一样,能及早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二)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在BSH班教室周围,摆放的是BSH集团最新的电冰箱、洗衣机、烤箱等家电产品,企业在该产品还未上市之前就将其运到实训中心,而且定期更换,供学生实训操作,体验该企业产品的先进性。在理论学习区,墙壁上有大幅的企业发展史介绍;实训操作区,有车间管理条例;工具仓库有着与企业一致的工具摆放要求;教学讲义上印有企业的理念、宣传口号等。这些都在无形中让学生及早了解企业,缩短或免除了新员工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尤其是实验室“高品位生活的整体厨房解决方案”的全真厨房体验系统,日常家电应有尽有,学生通过自己的调试、安装甚至使用,享受高新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真切体会到BSH公司的“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理念。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企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归属感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精神文化的外现,是学生成长的沃土,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通过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团队精神打造、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等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

(一)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乐群的团队精神。在BSH班的学习与培训过程中,学生通常被分成很多个小组,每个工种或工位上由2~3个人负责,必须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生产任务,任何一个人出错就是小组出错,任何一个人完不成任务就是小组的失败,学生必须强化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因此,在德国企业助人即自助的优秀文化理念影响下,这样的现实工作情境成为鼓励学生助人为乐的最有效方式。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乐群的良好习惯得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