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2:08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1)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国家教委博士学位授予点、妇产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也是全国妇产科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卫生部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科药物研究基地、部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人才济济,医疗梯队完整,专业设备齐全,学科发展均衡,实验仪器精良,现设有产科门诊、妇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妇科常规门诊、妇科肿瘤门诊、妇科内分泌门诊、妇女保健门诊、滋养细胞肿瘤门诊、急诊、特需门诊等诊室,拥有住院床位221张。该科室擅长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宫颈疾病、卵巢功能衰退、月经异常、生殖功能异常、围绝经期疾病、性发育异常及各种复杂疑难性妇产科疾病,擅长做羊膜腔穿刺、脐静脉穿刺、经腹早孕绒毛活检、胎儿镜等检查及宫外孕手术、异位环取出术、附件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及各类人工流产术。

郎景和医生简介:

郎景和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科内镜学组组长。上世纪70年代初,郎景和主任曾协助我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林巧稚教授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82年,他首次在国内实施了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并把手术的各个关键步骤、手术的彻底性评价及再次减灭术、分期手术等概念推向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郎景和主任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提出抗粘附、抗侵袭、抗血管形成以及卵巢抑制或孕激素对抗的内异症治疗理论,并于2001年获得中国妇科肿瘤特殊贡献奖。郎景和主任擅长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道畸形、妇科肿瘤及各种妇科疑难杂症。

边旭明医生简介:

边旭明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妇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优生学会理事。边旭明主任197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曾赴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妇产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她擅长各种妊娠期高危重症及分娩期合并症的诊治、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及治疗、重大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及产前筛查。近年来,边旭明主任多次承担国家卫生部及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呼吸内科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呼吸病专业科室之一,由我国已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朱贵卿教授创建,目前已成为我国一流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及研究中心。该科室历史悠久,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涌现出罗慰慈、朱元珏、黄席珍、林耀广、李龙芸、蔡柏薔、陆慰萱等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目前,该科室开放住院病床82张,拥有在编人员37人,其中正教授10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13人,技术人员1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科内设有肺癌诊疗中心、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中心、睡眠呼吸疾患诊疗中心、肺功能实验室、血气分析实验室、支气管镜室、细胞学实验室、基础研究实验室等亚级科室。

肖毅医生简介:

肖毅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老年呼吸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和结核病学会睡眠学组成员、亚洲睡眠研究会专家、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肖毅主任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诊治睡眠呼吸疾病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蔡柏蔷医生简介:

蔡柏蔷医生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现为呼吸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副组长、美国胸科学会(ATS)会员、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资深会员、欧洲呼吸学会(ERS)会员。蔡柏蔷教授师从我国著名呼吸内科专家朱贵卿教授,曾多次赴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医学中心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呼吸内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的疑难杂症,尤其在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基本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成立于1921年,是该院建院之初即成立的核心科室之一。数十年来,在历届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的不懈努力下,该科室在国内率先细化并建立了十余个外科专业组,包括胰腺专业组、胆道专业组、胃肠专业组、血管专业组、乳腺专业组、肝脏专业组、外科营养专业组、重症专业组及相关临床专业实验室,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基本外科疑难重症的诊治及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共有住院床位158张,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主治医师25人,博士21人,硕士13人。该科室擅长诊治各类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胆道疾病、肝脏疾病及各种外科疑难杂症,尤其擅长做各类外科手术及微创手术,治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赵玉沛医生简介:

赵玉沛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基本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亚洲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胃肠肝胆胰外科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赵玉沛院长从医近30年,一直工作在基本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第一线,擅长诊治各种基本外科疾病,尤其擅长诊治各类胰腺、胆道、胃肠、甲状腺疾病。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特别关爱患者,深受百姓的信赖。赵玉沛院长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刻苦钻研,提出了“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概念,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胰腺癌的误诊误治率。同时,他还提出并建立了“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进而规范了胰腺癌的诊治流程。这对于在胰腺癌的治疗中减少不必要的开腹手术、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领导的课题组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成功地完成了我国首例通过腹腔镜摘除胰岛素瘤的手术,使患者避免了因剖腹手术给其带来的痛苦,缩短了手术和住院的时间。医学界的同仁赞扬说:“赵玉沛院长的手术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手术做得又快又好,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皮肤愈合好,深受病人的拥戴”。

于健春医生简介:

于健春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营养支持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营养学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于健春主任曾赴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进修,擅长诊治各类胃肠疾病、胆道疾病、甲状腺疾病,尤其擅长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胃肠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胃束带减肥手术及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置管术。

血管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血管外科临床医疗及科研工作的单位之一。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在曾宪九、朱预等老一辈著名外科学专家的带领下,该科室就已经率先在国内开展诸如大动脉瘤等各类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工作。目前,该科室共开放床位39张,每年接诊人数高达2万余人,每年收治住院患者800余人,每年进行各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及血管外科手术700余例。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擅长诊治各种血管外科疾病,包括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布加氏综合症,尤其擅长做各种动脉疾病的血管重建手术及血管微创治疗,包括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和腔内隔绝、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和微创治疗、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主髂动脉闭塞的髂动脉支架和主髂动脉架桥等。

刘昌伟医生简介: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2)

2 美国PCCM发展史

呼吸医学起源于结核病的治疗,因此,呼吸专业兴起于结核病流行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有效的抗生素接连出现,结核病得到控制,患者人数迅速减少,这是呼吸医学经历的第一次事关学科生存的冲击。其后,肺功能检查以及气管镜等技术的发展使呼吸专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专业业务范围趋于稳定,直到危重医学出现。20世纪80年代开始,危重症医学在美国进入快车道,从业人员供不应求,这是呼吸医学遭受的第二次冲击。20世纪80年代,美国胸科学会(ATS)提出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与危重症医学息息相关,井于1995年发表官方声明,美国PCCM执业医生应为所有内科ICU患者提供服务。

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危重症医学与ICU业务开始正式起步时,CCM医生应该经历什么培训,具备什么资质属于一个探索性的问题,因为此前史上从来没有这一专科。美国内科、麻醉科、急诊科与外科几个不同领域的学会在洛杉矶举行联合集会,大家一致认为,CCM应该是一个亚专科,受培训的医生必须已经完成专科(内科、外科、急诊科或是麻醉科)住院医师阶段的培训才能进入CCM亚专科阶段培训。因为各专科住院医师阶段的培训时程不等(内科3年、外科5年、麻醉科与急诊科4年),对入学标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决定由各专科学会各自举办自己的CCM亚专科培训,学制订为2年。内科学会注意到CCM内容与呼吸科高度重叠,因此决定只要另加1年,培训人员即可获得呼吸疾病(PM)与CCM双重认证,三年可以获得PM与CCM双重认证的PCCM培训项目由此诞生。据统计,美国内科ICU医疗工作内科与呼吸危重症两方面的治疗处理占78%左右,来自大内科的PCCM专业背景优势自然明显。由于美国政府不直接参与医院与医学分科具体事项,所以,如今PCCM成为危重症医学的主导力量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结果,人为政策十预成分很小。另外,美国ICU拥有权在医院,而不在科室,医生和医院是合同关系,没有所谓占地盘的现象。以处理内科情况为主要支柱之一的ICU业务对于已完成内科住院医师训练的PCCM学员属于驾轻就熟,可以保证顺利地衔接到CCM与PM亚专科培训内容。据统计,2014至2015年美国参加PCCM培训的成员占参加成人危重症医学培训人数的72.8%,美国PCCM一枝独秀自是必然。

3 中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重症监护室,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基木上是在少数医院采用简易人工呼吸器或麻醉用呼吸机进行,多数医院不能常规开展机械通气进行较长时间的生命支持治疗。与西方国家一样,国内呼吸科早期大多起步于诊治结核。20世纪50年代开始,呼吸科逐渐独立,重点转向诊治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肺炎等疾病,经常面对呼吸衰竭患者。20世纪70年代起,上海中山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开始建立比较简单的ICU和系统引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应该说,中国现代ICU的建立真正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①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加强医疗科,重点收治外科术后患者,起步初始为外科ICU; 20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中山医院、广州呼吸病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成立了独立医疗单元、全天候运行的RICU。应该说,国内现代ICU的起源是两条路:以外科ICU起源的和以呼吸ICU起源的,殊途同归。2003年的SARS以及2008年汝川地震等事件,大大促进了国内ICU的发展。

我们应该铭记这些为中国现代ICU发展作出压大贡献的前辈们:上海中山医院李华德教授(1978年出版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机械通气专著)、陈德昌教授(创立了协和医院第一个ICU,中国外科ICU之父)、翁心植院士(中国肺心病防治的创始人之一,建立了中国最早的RICU之一)、钟南山院士(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RICU,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医生)、刘又宁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RICU ,井在1990年出版了中国影响最大的机械通气专著,被认为是影响几代人的权威著作)。我们也应记得提出“中国呼吸与危重症应捆绑式发展”理念的王辰院士,早在2000年王辰院士就多方呼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井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了“呼吸内科医师应对我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承担重要责任”的述评,井全力推动,方有今天的局面。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科的引领人物确实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引导学科发展的米来。

4 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过程

呼吸学科是国内建立与发展最早的医学专科之一。回首过去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学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肺结核防治阶段(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主要任务是肺结核防治,此间形成了呼吸学科的雏形。国内许多呼吸科即脱胎于结核科或与结核科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第二阶段为肺心病防治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成立了全国和各大区和各省(区市)的肺心病防治协作组,重点开展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防治研究。此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开展了呼吸疾病诊疗的技术体系,如肺功能、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支气管镜等。各医院先后在内科中建立起呼吸专业组,后又设立独立的呼吸科。在肺心病防治工作中,对肺心病急性发作合井肺性脑病重症患者的治疗,催生了最初的重症监护医疗单元的建立。第三阶段为现代呼吸病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全方位开展各种呼吸疾病的防治研究,与国际呼吸学科发展趋势相呼应,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交融式发展成为其主要特征。在这一阶段,许多呼吸科建立了呼吸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或内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MICU ) ,客观上形成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PCCM)的初步格局。与此同时,危重症医学在国内被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在过去10余年里发展迅速,成为一支重要的临床力量。需要正确面对的是,目前国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综合的“重症医学科”在内科危重症医疗中存在业务重叠和交又,因多种原因形成各自的发展理念。如何定位、交融、共同发展成为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两个学科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5 国内PCCM体系的建立和医生的培养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3)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较其他科多,而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目前国内对此报道的文献较少。为了探讨我院神经内科近3年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并提出一些控制医院感染的建议,现对我院神经内科自2004年12月~2007年12月发生医院感染71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神经内科自2004年12月一2007年12月收治住院患者200例,住院感染患者71例.其中男41例,女30例;年龄2~78岁,平均51.8岁。原发病:缺血性脑血管病24例,出血性脑血管病7例,周围神经病8例,脊髓病变4例,病毒性脑炎2例,其他26例。对71例住院患者感染进行表格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患者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2 方法:71例医院患者感染病例全部由专职医师按诊断标准逐一确定诊断,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送检的标本进行统计,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近3年神经内科出院病例200例,发生医院感染71例,感染率为5.04%,医院感染患者男41例,女30例;年龄2―78岁。

2.1 每年的感染情况:上呼吸道感染20例,构成比是28.2%;下呼吸道感染28例,构成比39.4%;泌尿道感染13例,构成比18.3%;皮肤和黏膜感染4例,构成比5.6%;胃肠道感染3例,构成比4.2%;泌尿和下呼吸道1例.构成比1.4%;颅内感染1例,构成比1.4%;其他感染1例,构成1.4%;合计感染71例,构成比100%。

2.2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本组患者住院时间最短4d,最长120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21d,医院感染病历数10例,住院时间21~42d,医院感染病例数11例,超过42d者,医院感染50例。

2.3 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脑出血感染19例,构成比26.76%;蛛网膜下腔出血感染16例,构成比23.24%;脑梗死15例,构成比21.1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例,构成比15.49%;其他10例,构成比14.08%。昏迷患者医院感染49例,构成比69.01%;非昏迷患者医院感染22例,构成比30.98%。

2.4 抗生素与感染关系:71例医院感染的患者全部使用了抗生素,最少用2种,最多6种。其中,病原学送检前盲目给予抗生素治疗10例;感染与控制仍继续抗生素治疗5例;明显病毒感染,仍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1例,这16例属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2.5 侵入性治疗:71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50例进行了吸痰或导尿;3例进行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有15例进行了气管切开,14例安置了呼吸机。

2.6 感染管理科每年3月对内科系统、9月对外科系统1个月所有的出院病历进行医院感染漏报普查,医院感染漏报结果如下:2005年出院总例数45例,内外科分别为25例和24例,感染漏报5例,漏报率0.83%;2006年内科例,外科32例,共出院65例,感染漏报3例,漏报率0.46%;2007年出院总例数67例,内外科分别是37例和30例.医院感染漏报1例,漏报率0.15%。

3 讨论

3.1 危险因素分析: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主要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乔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屏障功能降低,麻醉使吞噬细胞功能下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伴有呼吸道慢性疾病,这种整体和局部抵抗力下降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从上述结果看,患者住院时间超过42d,医院感染的病历数是21d内的5倍,这主要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有关。

3.2 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 加强基础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口腔彻底清洁护理,减少陪护,控制探视人数,保持病房环境卫生。

3.2.2 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部位、脑组织中线移位和血肿破人脑室。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肺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3 加强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疗法: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

3.2.4 调整医源性因素: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H2-受体阻滞剂,减少侵入性操作等。但有些操作如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对那些意识障碍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应尽快做气管切开,有利于分泌物的消除,控制胃内容物返流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全身缺氧状态同时也为控制肺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4)

中图分类号:R194.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77-02

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浦东新区东南部,担负着辖区内八余万人群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心床位设置209张,实际开放床位220张,开设有内科病区、护理病区、康复病区,为了探讨我中心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合理配备资源,加大社区医师的诊疗技术培训,现对2009年-2011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中心2009年-2011年住院病人归档病案,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疾病主要诊断进行编码分类。具体见表1。

2 结果

2.1住院人次 2009年-2011年我中心住院病人为6929人次数,其中2009年住院病人人次数为2834(40.90%)、2010年住院病人人次数为2239(32.31%)、2011年住院病人人次数为1856(26.79%),2010年比2009年下降20.99%,2011年比2009年下降34.51%,比2010年下降17.11%。见表1。

2.2疾病顺位排名 前10位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并发症、恶性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症状体征和不明原因,共计6789人次,占97.98%。其中呼吸系统疾病高居首位,为2621人次,占37.83%。见表1。

2.3疾病变化排名 从3年的疾病顺位排名可以看出:循环系统疾病排名逐年上升,从2009年占全年疾病构成比的9.28%,到2011年占全年疾病构成比的15.57%,跃居第二;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疾病排名逐年下降。从2009年顺位排名第三名,降至2010年第八名,再到2011年降至前十名之后。见表1。

3 讨论

3.1住院患者逐年递减 我中心住院患者逐年递减,主要是由于本中心原来是一家较具规模的乡村卫生院,开设有外科病区、骨科病区、妇产科病区、麻醉科、手术室,同时也是外来人口分娩点。但是近年来随着上海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加上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及期望越来越高,手术患者都到二级医院甚至三级医院就诊,手术住院病人逐年下降;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本中心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模式,重点围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开展工作,故2009年开始相继关闭手术科室,即2010年关闭外科病区、骨科病区,2011年正式关闭妇产科病区、麻醉科、手术室。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5)

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程序,它主要是指对潜在以及现有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处理,以此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医院的危害[1]。循环内科以及呼吸内科的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自我保护能力差以及年龄偏大等特点,因此,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也就相对较高,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是临床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本研究将对我院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循环内科以及护理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选择我院循环、呼吸内科2010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32例女性,68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40-85岁,平均年龄为65.3岁。另选我院循环、呼吸内科2012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40例女性,60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37-86岁,平均年龄为63.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将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风险识别医院在对循环内科以及呼吸内科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护理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以及潜在性,因此,护理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必须提高对风险事件的识别。在对循环以及呼吸内科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最好让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与高年资的护理人员搭档来对患者进行护理,以此来降低由于护理人员经验不足而出现风险事件。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外出活动必须有护理人员或家属陪护,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用药剂量以及药品类型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

1.2.2护理风险的预防为了降低循环以及呼吸内科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护理人员在产于护理工作前必须参加相应的风险教育,医院也必须将风险教育作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必修课。通过强化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意识,让她们在日常工作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引起高度重视,并与同事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风险事件,以此来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

1.2.3护理风险的监控医院在开展日常护理工作时,为了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必须对护理过程中各方面的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控,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建立以护士长为组长,主管护师和高年资护师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对不规范的护理操作进行及时纠正,并对风险隐患、事故以及护理差错时间进行总结、通报,以此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此外,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还必须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例如,跌倒、滑到、坠床等,以此来提高患者自身的风险预防意识。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0.05说明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有5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了风险事件,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对照组中有20例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了风险事件,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综上所述,在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通过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相较于管理前出现了明显下降的情况,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也有所提高。因此,在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413

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即可以了解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又可以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增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为进一步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目的。因此,2010年7月14日进行了该年度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14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包括7月14日出院的患者,但不包括7月14日新入院患者。

调查方法:院感办负责整个调查的实施工作,分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两个组,每组负责60~80张床位,每组调查人员包括1名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专职人员不够,培训1名科室监控员)和2名医生组成。调查前1周向各科室发出通知,说明调查目的,要求各科完善各项与感染性疾病诊断有关的检查。并由院感办对参与调查的检测医生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为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调查方法、调查表项目的填写。采取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填写完成的调查表由院感办统一进行资料整理和统计工作。

结 果

一般情况:本次应调查住院患者126例,实际调查124例,实查率98.4%。其中男60例,女64例;年龄0~83岁,平均40.1岁,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2.42%,无单一患者多部位感染病例。

科室医院感染情况:本次调查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为儿科5.55%,内二科5.26%,外一科3.85%,见表1。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3例次医院感染中,感染部位构成是手术切口、皮肤、上呼吸道各33.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本次调查的124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92例,抗菌药物使用率74.2%,其中治疗用药44例(47.82%),预防性用药18例(19.56%),治疗+预防性用药32例(34.78%);单一用药73例(79.35%),二联用药18例(19.56%),三联及以上用药1例(11.11%)。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无1例送细菌培养。

讨 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院表浅手术切口、皮肤、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与日常监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2.42%,而日常监测医院感染率1.26%,高于日常监测结果。主要原因是现患率调查采取床旁调查与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弥补了医师病程记录不祥,漏报等缺陷。可提醒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完善检查,及时上报院感病例。同时也证明,横断面调查现患率比回顾性调查结果更为可靠,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医院感染部位:本次调查中,医院感染分别发生在表浅切口、上呼吸道、皮肤。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因素、工作人员和医院环境等;医院内呼吸道感染具有地方性、流行性的特点,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有环境和空气污染、患者间的交叉感染、侵入性操作等;导致皮肤感染原因有皮肤感染的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感染、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受到损害导致病菌定植、皮肤表面产生及传播抗生素耐药菌株,加之本次调查皮肤感染者是新生儿,与新生儿皮肤娇嫩、抵抗力低下有一定关系。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74.2%,以治疗用药47.82%和单一用药79.35%为主,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日常监测的抗菌药物使用率(82.9%),这与院感办提前通知进行现患率调查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应当引起全院医务人员高度重视,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安排专人从事临床药师工作,监督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②做好医院感染知识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④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应用指征,鼓励医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药物;⑤对使用率高的抗菌药物实行停三限三和使用抗菌药物排位在前3位的医师定期通报。经采取上述措施结合今年卫生行政部门的专项行动,目前抗菌药物使用率已由82.9%下降至69%,管理成效显著。[HT][FL)]

受人尊重,建立绝对威信。只有自己努力不断地塑造一个高素质、高能力的护士长形象,在科主任负责制下的护士长,才能真正做到有职、有责、有位。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7)

早上8点,我正式接班。看到科室大门前有很多家属,就知道今天的病人一定不少。监护大厅一共有7张床,单间还有一张收治需要隔离病人的床,全住满了。我带着一个住院医师开始查房。

住在1床的是个昨天刚做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小男孩,只有2岁多。小家伙哇哇大哭,身体扭来扭去。护士被他闹得没办法。我检查完,确认没有问题,说:“小朋友,我给你听《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歌,你不要哭了,好不好?”我拿出手机播放音乐。小家伙不哭了,睁大眼睛听着。这是我平常放给女儿听的,没想到今天派上用场了。

住在2床的也是个刚做完心脏手术的患儿,一个6岁小女孩。不知哪个护士给她扎了好多小辫子,非常可爱。小姑娘很安静。我检查了一下,一切正常。手术做得好,我们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也就省心多了。我对住院医师说:“查完房后和心外科联系,1床和2床病情稳定,可以转心外科病房了。”

住在3床的是一个酒后骑摩托车摔伤导致重型颅脑外伤的病人,已经住院4天了,仍然昏迷不醒,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各种神经反射都比较迟钝,看来即便能保住性命也是植物人了。我吩咐住院医师:“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病人很危险。给病人用白蛋白加强脱水降颅压治疗。”

一个左耳戴耳环,胳膊上刺着文身的16岁男孩住在4床。昨晚,他与人争斗被人用水果刀刺中心脏,心包腔大量积血,心脏受压,发生心跳骤停。还好现场离我们医院很近,医生果断在急诊科为他做了开胸手术。虽然心跳恢复正常了,但由于大脑缺血时间长,现在还处于昏迷状态,不知道能不能苏醒。

5床也是一个因车祸受伤的病人,他在路边走时莫名其妙被别人开车撞伤,现在仍为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已经散大,没有自主呼吸,血压也非常低,已经发生脑死亡了,只能靠升压药物和呼吸机维持生命。他的孩子出生才3个月,妻子哭得几乎晕倒。其实病人已经没有治疗价值了,但家属强烈要求治疗,我们只能维持,这样可以给家属一个缓冲悲痛的时间。

6床是一个75岁的老人。他原来是位县长,长期吸烟,此次住院查出了肺癌并肺内广泛转移,还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因住院期间突发急性呼吸衰竭,转入我科,经气管插管后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我吩咐护士注意观察,如有异常情况随时汇报。

住在7床的是一个肥胖的男性患者,42岁,体重90公斤,有10余年的高血压病史。平时好荤腥饮食,好喝酒、吸烟,是典型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高血压病。几天前他与朋友一起喝酒,血压升高,突发脑出血。虽然做手术清除了血肿,但脑细胞受损,仍然在昏迷状态。我问过家属,之前病人以为没有明显的头痛、头昏等症状,就不用吃降血压药了,因此擅自停药,血压没得到控制。病人健康知识的匮乏令人遗憾和惊讶。看来我国的健康教育宣传做得还不到位。我觉得应该发展社区卫生院,把健康教育做到基层,免得发病就悔之晚矣了。

隔离病房内8床的病人是一个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大爷,他也长期吸烟,今年因严重的肺部感染发病,在呼吸内科出现了肺性脑病而昏迷不醒,转入我科后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后转危为安了。但肺气肿是不能根治的,只会一年比一年重,谁能保证以后总能及时抢救呢?

查完房后仍是紧张的忙碌:联系心外科把1床和2床病人转出去,写转出记录;开医嘱,查看所有病人的病历资料,根据病情停药、开药、开化验单;找病人家属谈话;给3床病人开白蛋白,要先征得家属同意,因为白蛋白是自费药品,按规定需签署自费贵重药品使用同意书才能使用,否则费用由医生承担;还有一个6个月大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病人要转进来,要根据他的年龄和体重等情况调整好呼吸机参数……

快到中午总算忙完了。可午餐时,我胃口仍不好,吃得不太安心。

安慰与拯救

刚吃完午饭,手术室的麻醉师、护士和心外科的医生就推着今天做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转到我们科了。我赶紧把病人接进来,放在1床的位置,上呼吸机、检查病人的各种管道和生命体征、开医嘱和化验单。

下午两点半是家属探视病人的时间。家属按要求全都戴上一次性口罩、帽子,穿上隔离衣、鞋套,在护工的指引下陆续走进监护大厅。我和一个主治医师、一个住院医师陪着病人家属探视,并向他们介绍病人目前的情况。

1床患儿的母亲看着孩子,心疼地哭起来。我安慰她:“孩子各项指标都正常,放心吧,很快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了。”孩子的母亲这才止住哭声,连声道谢。

来看4床的是病人的父亲,他问儿子是否脱离了危险,并抓着我的手说:“医生,一定要救救他!”我点点头,“放心吧,我们会尽力的。”

探视时间到了,病人家属陆续离开了监护病房,继续在外焦急地等候。

生死一线间

这时,办公室的电话铃响起:“你好,这是神经内科,我们有一个大面积脑梗塞的病人,突然呼吸困难,需要转你们科上呼吸机,请马上准备一下。”不到15分钟,病人就送来了,他由于缺氧口唇紫绀。我迅速拿起麻醉面罩,给他加压给氧。病人一阵呛咳。护士赶紧把吸痰管插入病人气管内,吸出了大量的黄脓痰,接着把气管导管接上呼吸机通气。患者血氧饱和度迅速上升至98%。我松了一口气,病人总算安全了,如果抢救不及时,病人非窒息不可。

下午5点多,我正在办公室写病程记录。监护大厅的护士突然冲我喊:“张大夫,快来看啊,6床病人的心率下降了!” 上午我查房时看病人的心率还是100次/分左右。现在监护仪显示病人的心率已经下降到50次/分左右了,并且还在下降。护士把抢救车推过来,我伸手已经摸不到病人的脉搏了,心音也消失了,便赶紧吩咐护士给病人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我和住院医师轮流为病人做胸外心脏按压。抢救了半个多小时,我抽空到病房门口告诉家属,病人快不行了,正在积极抢救,但是没什么希望了。又抢救了半个小时,病人的心电图成了一条直线。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8)

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2月7日至2007年12月29日,妇产科相继向医院院内感染控制办公室报告了9例呼吸道感染病例,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立即深入科室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分析。

2 调查结果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同时,根据患者发病时间排序分别是:2007年12月7日上午下呼吸道感染2例,8日上午上呼吸道感染1例,12日上午上呼吸道感染2例,15及17日下呼吸道感染各1例,23日上呼吸道感染1例,29日下呼吸道感染1例。经过调查证实,9名患者均为手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分别为手术后2~7 d之间,其共同特点是:9名患者均先后住在相同的2个病房内。病床号为12、13、14、15床。为了及时杜绝和减少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继续发生,医院感染办公室的专职人员在认真查阅病历,检查病房,问询患者,召开科室专题专项工作会议后,向主管院长进行了情况汇报,在由院领导主持参加,医务科、院内感染控制办、护理部相关负责人共同研究提出了具体防控措施。

3 控制措施

暂时这两间病房停止收住患者3 d。继续用84消毒液或过氧乙酸对两个病房进行加强消毒, 床头柜及地面分别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试,紫外线照射病房进行定时消毒,注意病房内空气流通。手术后的患者要注意保暖,术后回到病房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加盖棉被,病床上加放事先准备好的热水袋,保持病房内的温度适宜,加强陪护管理,减少探视时间,对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谢绝探望。医护人员在进行医护操作时要坚持无菌操作,并戴好口罩。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增加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积极采取上述措施后,观察几日妇产科病房内未再发生医院内病房感染病例。

4 讨论

4.1 传播途径 从院内感染患者的发病例数和发病时间、间隔时间分析判断,凡院内感染病例发生分散,无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明显高峰现象,可呈间歇传播流行,属于空气传播类型。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9)

2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实行临床准入考核制度。研究生进入实习前,必须通过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临床实习。①入学前曾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3年以上,并已取得第一或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审查考核后可直接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②应届、入学前未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大内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③进入呼吸内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我所导师组及医务科处方权考核批准后,可参加一线值班。

进行岗前培训。对进入临床前的所有呼吸内科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医院培训和科室培训。医院层面的培训由人事培训科组织,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主要涉及急救技能、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医疗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科室的岗前培训则安排专项带教教师对氧疗、吸痰、手术无菌技术、胸腔穿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呼吸内科的常规诊疗技术及对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血栓栓塞症、肺癌等常见病的诊治流程进行讲解。培训目的让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学习前就对医院临床工作的要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具备开展临床工作的技能,规范研究生的临床工作。

制定并细化培训方案。作者所在单位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大内科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到呼吸内科培养,着重于呼吸内科的临床思维和救治能力的强化训练。具体要求如下:①对于内科学进行选择性轮科,不可少于3个三级学科,其中心内科和消化内科各3个月,急诊科两个月,对内科的基本功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②在呼吸内科各亚专科,如呼吸危重症医学、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肿瘤、肺血管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亚专科进行轮转,时间不少于1年。③结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择性地在放射科、肺功能室、麻醉科、纤支镜室、睡眠监测、胸外科、细菌室等相关科室进行轮转,时间为1-3个月。④每周跟导师出1次专家门诊。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对研究生临床培训制定量化指标,如对所管床位数,收治病人人数和病种的要求,操作的种类和数量,需要掌握的专科理论知识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培训,不但要求研究生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大咯血、自发性气胸、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等急危重症的诊治,还要熟悉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着症、Wegerner肉芽肿、少见肺部真菌病等少见病。要求熟练掌握呼吸病学、危重症医学常用的临床操作与技能,包括气道廓清技术、动脉穿刺与血气分析、胸腔穿刺置管术、胸膜活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与呼吸功能监测、循环支持及循环功能监测等。

完善考核标准与方法。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进与积累的过程,必须格外注意对平时经常性考核的监督管理与落实。临床科室成立考核小组,制定研究生出科考核程序。每位研究生手持一本培养手册,详细记录轮科期间的临床实践情况,如收治病例数,书写病历的情况,诊疗操作次数,参加病例讨论、学术活动、临床科研的次数及带教的人数等,进行自我鉴定,多方面综合评估的方法,力求客观和公平。

3加强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重点是让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的流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分析数据和研究结果等。导师在教学查房中指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带着科研的思维去思考,培养其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临床实践中,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热点、难点的探索热情,在临床中寻找课题,如非免疫缺陷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的研究等。通过完整的科研训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10)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半年的进修生活已经圆满的画上了句号。细数这六个月来的短暂时光,我倍感珍惜。因为我知道,这次医院选派我出去进修学习,除了因为医院业务发展需要外,还包含了院部领导对我的充分信任和殷切希望,我也把这次进修当做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通过这半年时间的进修学习,不仅提高了我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还使我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路,让我终身受益匪浅,同时也明确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下面就我这次进修学习机会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是西南地区临床中医学科门类最齐全、综合服务水平最高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也是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全国中医眼病医疗中心、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和感染病临床基地。我所在的心血管科是国家新药临床试验中心心血管基地、四川省中医重点专科。该科主要采用中西医两法诊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同时,该科还开展了冠心病和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各种起搏器置入术。

  半年来,在代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熟练掌握了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瓣膜病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在ccu中对心血管科各种急危重症的治疗和抢救流程有了一定的熟悉和掌握;我还熟练掌握了心血管科疾病的问诊方法、技巧、查体要点和常规药品准确、合理应用,能够独立完成心电图机的操作,掌握了阅读心电图的要点,能够准确出具报告单;同时,我还观摩学习了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永久起搏器植入、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等各种介入治疗。

  在进修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折服于他们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被他们科学、规范的科室管理深深打动,尤其体现在他们核心医疗制度的落实方面。作为享誉西南地区的一所中医三甲教学医院,他们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所在的心血管科,分为三个医疗组,住院医师全都是主治以上职称,每个医疗组每天都有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科室主任、副主任固定每周一、四业务查房;除了常规的晨间查房外,各个医疗组还经常自己组织下午查房;在查房过程中,他们对每个病人的病情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点评,让每个参与查房的医生都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要是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本科室以外的其他症状,他们就会立即邀请相关科室会诊;每周一、三、五是他们开展介入治疗的时间,周二、周四下午就会进行术前讨论;每周一下午是死亡讨论时间,周三下午是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时间;周五下午是业务学习讲座时间;他们还特别重视医患沟通制度,每个病人入院后都会由经治医生亲自书写一份医患沟通记录,上面详细记载了病人病情和诊断、拟定的治疗方案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对危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反复多次与病人家属沟通;介入手术治疗的病人除常规签具手术同意书外,还有一份术前谈话记录;另外,科室还专门设有医疗教学秘书,负责科室的病历质量和教学安排。

  作为一所中医医院,中医特色治疗是他们的一大特点。心血管科开展的中医治疗项目一般有灸法治疗、耳穴治疗、中药浴足、中药塌渍、针刺等中医治疗项目,以前三者居多;灸法治疗是采用购置的冠心灸、强肾灸、镇痛灸等,入院后每个病人发放一个疗程(7天);耳穴治疗是他们自制的。他们的中药浴足开展得最为普遍,几乎每个病人都会使用。这是因为他们规定有严格的中药饮片使用比例(要求达到药占比的25%),所以他们除给病人开具口服中药外,还开展了中药浴足,用以提高中药饮片使用比例。

  作为专治心血管疾病的科室,科室内的设备使用率高又是该科室的一大特点。心血管科共设有80张病床,但心电监护仪就配置有40余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人常规心电监护,介入治疗后的病人亦常规心电监护2-3天。科内还配备有床旁多普勒超声仪,入院病人常规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另外,科内还设有心功能检查室,对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病人常规开展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及动态血压检查,每天该科配备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仪及动态血压监测仪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心脏介入及非药物器械治疗是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大趋势。该科拥有一个介入导管室,配备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仪等多种先进设备,主要开展左右心导管检查和监护、冠脉造影术、经皮冠脉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心脏瓣膜球囊扩张术、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安置各种心脏起搏器及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为该科创造了可观的医疗业务收入。

  在科室的绩效考核方面,他们以个人创造的医疗业务收入为标准,采用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来调动科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他们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医疗质量指标为主要内容,把病历书写质量、核心医疗制度落实、中医辨证论治合格率、中西药占比、四合理运用、医疗差错发生率及参加教学活动的情况等作为考核依据,制定了科室人员综合考核细则,每月由科室医疗教学秘书对科内人员(医生)进行考核,充分体现出了科室管理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在护理工作方面,他们采用护理分组的工作模式把护理人员分成2个工作小组,每组设护理组长1名。每个工作小组又分为治疗组、办工组、巡视组、机动组等,各小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使繁杂的护理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

  通过这半年时间来的进修学习,让我的业务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感受到了基层医院与三级甲等医院之间在软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的明显差距。时值我院创建二级乙等中医医院之际,我把自己在进修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想与住院内科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以下几点愚见,望能为科室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严格执行核心医疗制度

  核心医疗制度的落实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在科室常规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应严格落实查房制度、会诊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核心医疗制度。就我院职称结构而言,现住院内科已完全具备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的'能力,但由于副主任以上职称人员每天承担着门诊医疗任务,致使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落实困难,建议每周指定一天上午为副主任医师在内科业务的查房时间,这一天上午指定查房的副主任医师不承担门诊医疗任务。

  2、加大科室硬件投入

  现代诊疗技术的开展,除需具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外,硬件设施的投入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进修学习期间的感受,让我深深体会到在我院由于设备的缺乏,有些时候真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与无奈,科室急危重症比例不高也与硬件设施的缺乏有一定关系。就现在住院内科业务开展而言,建议医院检验科开展利钠肽、n末端-利钠肽原、血气分析等检验项目,为内科购置脑功能治疗仪、脑血流图检测仪等设备,同时建议开展无痛胃镜检查。另外,科室现有闲置呼吸机一台,建议派人学习使用。

  3、充分彰显中医特色

  自我院创建二级中医医院以来,内科就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之前科室常规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有针刺、耳穴、穴位敷贴、艾灸、刮痧、耳尖放血、拔罐、灌肠等项目。由于新农合政策的限制,现科室开展的治疗项目仅有针刺、穴位敷贴、艾灸三种。但不管那种中医治疗项目,都一直没有在患者心目中形成是我院“中医特色治疗”的概念,甚至如针刺等侵袭性操作部分患者还很排斥。我认为,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的做法,为大多数病人开展中药浴足治疗。其理由是首先每个人每天都要洗脚,在洗脚的时候加上点中药汤剂大家很乐意接受;其次部分排斥口服药物(特别是排斥口服中药)的病人也情愿接受这种方法的中医药治疗;再次,该治疗方法不具有侵袭性;第四,在提高治疗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中药饮片的药占比。另外,科室应尽快研制出自己的院内制剂,如他们的银葶清肺口服液、中风醒脑注射液使用都非常广泛。

  4、细化科室人员专业

  住院内科属于大内科范畴,收治的病人遍及内科的各个系统。由于医院条件及病人资源所限,不能像三级医院那样分出细化的二级科室,科室人员也不可能达到科科精通的要求。所以,就需要细化科室人员的专业方向,不是要求每个系统的专业方向都细化,至少要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专业细化到科室人员的人头上,做到“百家争鸣、各引一端”。目前内科已有人员在心血管和消化内科方面完成了进修学习,建议统筹安排人员进修呼吸、内分泌和神经内科。

  医院医生进修个人总结

  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刚刚结束,我又回到了我所熟悉的工作岗位。首先要感谢医院、领导给予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还要感谢各位同事,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安心完成学业。

  我进修的单位是中国人民的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科,它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学科,陕西省优势医疗学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基层建设标兵科室,是西北地区支气管镜诊治培训中心、呼吸机培训基地。陕西省医学会呼吸结核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全军呼吸学科副主任委员单位。呼吸内科共两个病区,设有床位80张,另有过敏反应疾病研究室,肺功血气室、支气管镜室、呼吸内科重症加强病房及呼吸内科实验室。是陕西省和西北地区呼吸内科技术、设备最精良的先进单位。这儿的老师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不仅诊疗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而且十分重视后辈的培养,保持着强大的人才梯队,桃李遍天下。

  他们科室主任每周查房1次,三线每周查房2次。查房时感觉气氛和谐,讲求实事求是、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已达成共识,但允许不违反原则的分歧。唐都医院一向强调综合治疗,全科不定期组织有放射诊断科、病理科、外科、内科、放疗科等多学科参加的联合大查房。查房时,先由一线或进修医生报告病史;上级医生仔细阅片,分析可能诊断,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这样能系统的有计划的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同时年轻医生了解很多相关知识。合理的综合治疗是唐都医院高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室要发展,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参加的学术活动主要有:每周2次理论学习、治疗新进展;每周1次科内学术讨论;不定期的对外学术交流,包括国内外著名专家的讲课、国内外的学术会议。长期高强度、自觉的学习、交流也是他们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我也小有收获。首先是系统学习了相关基础知识、最新的诊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了呼吸科及相关科室常见并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熟练掌握呼吸科常规操作如胸膜腔闭式引流、胸膜活检、经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基本掌握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要领。

  再次,各学科人员的通力协作是提高诊治水平的保证。各个科室都有技术专长,每位医生也有技术专长,才能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得到保证。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各科室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手术科室、病理科、诊断科等。综合实力的突出,才能有诊疗高水平。

  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们基层医院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了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会让我们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尽管如此,常规治疗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我觉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术、设备,只要能规范的、合理的运用常规技术,开展力所能及的新业务、新技术,也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进修体会及建议:

  1、科室要发展,医院要强大,在竞争的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走专科化建设道路,学科门类齐全,科学在发展,学术有专攻,学科门类越分越细,必须加强各学科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

  2、医院要发展,必须要加强内科各亚科、外科各亚科、儿科、妇产科、放射科、ct室、超声室、心电图、肺功能室等各科室之间的合作,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才能有诊疗高水平,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更好地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3、建议成立专门的呼吸内科,成立强大的胸外科,目前流行病学显示,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第4位,在农村占第3位,肺癌无论是发病率(120万年)还是死亡率(110万年)均居全球癌症首位,在我国肺癌已超过癌症死因的20%,根据疾病谱及我院目前情况,为了争取这部分病员,为医院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建议尽快添置支气管镜、胸腔镜等先进设备,并加快这方面人员的培养,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胸外科、呼吸科没有支气管镜是无法生存的,更不用谈发展。加大及严格掌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重危病人的适应症,可以挽救大部分呼吸科患者的生命,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建议重危病人(尤其是呼吸科的病人)常规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病情预后有更好的判断,同时也提高了设备使用率。暂时可以开展胸膜活检、经皮肺穿等新业务,可以开展肿瘤的胸腔灌注治疗等综合治疗。可以开展呼吸机治疗。

  4、建议医院成立综合急救中心,建立急救留观室,合并撤销输液室,这样也有利于留观室的病人的管理及得到更好地治疗,符合住院条件的建议患者应该收住院治疗,同时也给医院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收入。全院各科室医务人员轮转,急诊科医生不固定,让急诊科医生也学有专长,学而有所用,让全院医务人员得到全面发展,让住院部的医生得到急诊方面的培训,掌握急救知识及技术。

  以上是我对医院的一点小小的建议,如有不妥,还望各位领导谅解,因为我是中医院的人,院兴我荣,我爱医院。

  医院医生进修个人总结

  在xxx骨科进修学习的一年,一年的时间,不丰富但很充实,切身体会和感同身受,真的受益匪浅。

  回首在xxx骨科的一年进修,有细仔询问病史的时候,有认真查体的时候,有安静听课的时候,有勿忙带病人加检查的时候,有老实站一天手术台的时候,有翻阅书籍文献的时候等等一幕幕,在我写回顾总结的时候呈现于我脑海。虽然有些工作已经是很熟悉了,但每天和xx医生的临床实践中,如查房,问病史,查体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能重新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规范的角度来讲相差甚远,所以这一年没白来,从最基本的学起,不但学习了他们高深的脊柱关节套路,而且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去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孜孜不倦的对专业的追求。xx作为全国的疑难病诊治中心,所以在骨科领域也经常能碰到很多少见病,罕见病。当他们碰到没见过疾病时,他们就会去查阅大量的文献,并组织全科一起来学习查阅的文献,并讨论治疗方案。医学虽然是个经验科学,对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但是尊重循证医学证据更重要。他们会对已经治疗过的病例资料全部保存完好,以利于总结治疗经验。

呼吸内科住院医师工作篇(11)

【Abstract】 Medical staff of breathing professional ought to find the key emphasis in their work. Their working practice can be used in summarizing and learning necessary knowledge. The key emphasis in the work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of breathing professional should be clarified, and the pharmacists can try their best to participate in the clinical treating team, so as to provide good service for patients.

【Key words】 Breathing professional; Clinical pharmacist; Key emphasis in work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是开展临床药师工作, 实施药学服务的基本方式[1], 临床药师在不同的科室工作重点会略有不同, 呼吸专业临床药师工作的重点在哪些方面呢, 作者就自己在呼吸内科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和大家共同探讨。

1 学习基本的临床知识和协助医师选择药物并正确使用

1. 1 学习基本的临床知识 临床药学是以药学为基础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综合性学科, 临床药师到呼吸内科以后会发现以往学到的药学知识在临床上远远不够用, 相应的临床医学、检验学、影像学等知识的缺乏使医学与药学难以紧密的联系到一起。比如医师诊断出疾病以后, 如果不明白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原体根本无法理解为何医师为何选用这种药物,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前期的工作重点放在学习基础的临床知识上。

1. 2 协助医师选择药物并正确使用 医师与药师在专业学习上的重点是不同的, 在医学理论上, 药师不必优于医师, 医务人员只需要掌握基本的临床知识, 但在医师做出判断诊断为哪一种疾病时, 药师就要熟悉相关的指南及国家制定的临床路径, 判断医师所选择的的药物及使用方法是否合理正确。每个医院的科室都有自己习惯应用的药物, 要想成为称职的临床药师, 首要任务是熟练掌握专业选向范围内药品的相关知识及其理论研究进展, 这也是开展工作的前提[2]。在此基础上, 可以区分医师所选择药物的优势及劣势, 及时给予合理化的建议, 协助医师选择药物, 当然要做到这一步就要求临床药师把精力多放在药学知识的积累上, 单纯依靠药品说明书所列内容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关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其药物治疗需要, 需要医务人员掌握更多、更新、更前沿的药物治疗信息。

1. 3 正确使用药物不仅仅只是用法用量, 还要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 由于呼吸内科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很多都是中老年患者, 本身合并还有其他疾病, 使用的药物种类也繁杂,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利用所掌握的不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知识协助医师用药。例如呋喃唑酮、硝基咪唑类、头孢菌素类可影响乙醇代谢, 抑制乙醛去氢酶的活性, 使血中乙酰醛积聚, 出现双硫仑样(disulfirm)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眩晕、心跳、气促、心率加速、血压降低、恶心、呕吐、胃痛、腹痛以及嗜睡、幻觉等[3]。排除主动饮酒因素, 在很多中成药制剂中都含有酒精, 使用时一定要注意, 避免一起使用。

2 给患者提供用药指导

呼吸内科患者使用的药物剂型相对于其他科室较特殊, 如粉吸入剂、鼻喷剂、雾化液等药物都带有特殊的装置, 如何正确的使用这些装置使药物到达有效作用部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所以在使用这些药物初期, 患者都需要进行指导, 这就与药师的工作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因为所管床位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 所用精力不同, 有时忙碌抢救危重患者时, 对于其他患者难免会力不从心顾及不到,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协助好医师, 在药物治疗开始时就把用药指导跟上, 在工作中更是要做到耐心反复, 对于老年反应能力较差的患者, 需要每天监护患者的用药方法是否正确, 以便及时发现, 提高药物的疗效。

3 设计个体化给药

近些年研究, 由于基因的多态性造成不同个体对于同一种药物的药动学差异, 导致同样的药物同样的剂量不同的治疗效果,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发挥特长, 对于治疗效果差的患者, 要分析判定, 然后建议是否需要对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检测, 按照个体化给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对于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 常规用药, 哪些需要减量, 哪些需要维持原剂量, 临床药师都应该协助好医师给出正确的用法用量, 对于需要透析的患者, 正在治疗使用的药物哪些需要在透析后使用, 或者透析后补充剂量, 补充多少, 临床药师也要设计出给药方案, 这样才能协助医师真正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4 出院用药教育

呼吸内科对于住院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如果需要序贯治疗, 可在出院时对其进行用药教育, 告知其使用多久, 多长时间来复查。但对于一些需要长期使用吸入剂的患者来说, 仅仅告知其使用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患者急性发作的时候难以呼吸, 影响生活, 治疗依从性良好, 但大部分患者治疗好转后症状缓解, 在稳定期内不影响其日常生活或影响较小, 其使用药物的依从性就很差, 所以在患者出院时, 临床药师要对其制订用药方案, 告知其在稳定期用吸入剂可以改善肺功能和健康状况, 并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4]。并从治疗经济学角度告知日常规律用药的费用远远低于频繁住院所花的费用, 提高患者依从性。

5 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总结上报

凡是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都称为不良反应, 作为呼吸内科的临床药师要善于发现, 及时总结, 科内使用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好发群体为哪些, 原因有哪些, 是否与不合理应用相关, 一旦总结出原因, 要尽量避免今后发生。对于已发生的不良反应, 呼吸内科临床药师要及时上报国家不良反应中心。

6 小结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呼吸内科临床药师, 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要完成的工作也很多, 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重点, 学到自己想要的, 发挥自己所能的, 尽快的融入到临床治疗团队中, 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晋红.全程化药学服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 42-46.

[2] 张宏, 林玉仙.我院药师下临床的时间和体会.海峡药学, 2006, 18(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