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2-16 04:59:45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政策观、形势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探索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结构合理、人格修养高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对提高课程建设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为了解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状况,我们对教师状况开展了实证调查研究,特别是针对“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调查主要抽取了北京交通大学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政治面貌、不同专业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40份,有效问卷1940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召开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调研会,获取相关资料。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情况直接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有关。

1.大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参加调查的同学中,581人对教师的讲课表示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30%,有1008人对教师的讲课表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2%,有251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讲课表示不太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13%,还有97人表示不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如下图所示:

2.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评价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内容的满意情况,有454人表示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25%,有1019人表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6%,有255人表示不太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14%,95人表示不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如下图所示

选择对教师教学内容认为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同学的主要原因是(此题为多项选择),有176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有143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时效性不强;有136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不够深刻;此外,还有117人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观点不够鲜明。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讲授不够深刻、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时效性不强等问题表示不满意,《形势与政策》课仅仅把形势讲清楚是什么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渴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信息,准确把握形势发展变化,用知识与智慧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3.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价的分析

在调查中,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带来的收获与帮助是积极的(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有1340人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到国内外形势;有1045人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使他们对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很大帮助;有814人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有729人认为提高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有622人认为通过学习,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在调查中有近18%~19%的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陈旧、备课不够认真表示不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态度是肯定的、积极的,并希望能够从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形势政策分析与判断能力。但是,由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手段缺乏革新,教师教学态度还不够认真、教学备课投入时间较短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水平,从而也就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学生自身学习发展的需求与师资队伍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的分析

1.教师队伍数量较少,结构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很少,数量有限,而兼职教师较多,这种结构失调不利于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教师骨干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数量少对于深入开展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关课题的研究极为不利,难以找到学科持续发展的增长点,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学科体系。久而久之,会导致恶性循环,阻碍了“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建设与发展。由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以兼职居多,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专职教师较少,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处于一种“少、散、杂”的状态。这种较为松散的师资队伍结构会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研究的欠缺,容易出现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的局面,对于课程的学科定位、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和功能、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对于所教专业缺乏学科意识与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缺少学科保障,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本身有着繁忙复杂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安心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系统研究与学习。加之“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它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对教师理解、认识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较高需求,对教师的政治素养水平和理论功底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性,能够及时捕捉、积累教学素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这种现状很难使他们有足够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准备教材,安心备课,难免会造成上课准备不足,教学内容枯燥、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呆板,综合教学水平不高,影响了教学内容。

3.教师队伍综合地位不高,教师个人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各个高校基本都已经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但一些高校还存在着对该课程思想上不重视,在课程管理和建设上还存在一定误区。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上流于形式,课程开设不能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课程管理较为松散,上课时间、地点与上课形式随意性较大;课程专业方向缺少明确性和稳定性,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系统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学生选课与对教师的评教考核等没有纳入到学校教务系统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深了对“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误区,不仅在大学生眼中看来,“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公共课、专业课,就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也存在着一定差距,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人员也会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门规范、“完整意义”上的课程。这些势必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整体地位,并使其在专业研究、学术研究及个人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在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精品课程等方面缺乏优势,影响整个队伍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出路

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则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关系着能否培养大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培养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拥有较高教学业务素质,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发展,提高师资整体水平,要强化制度建设,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模式各高校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学生工作部组织模式,即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主管,通过设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由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体来授课,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工作;二是党委宣传部组织模式,即以学校的党委宣传部为主管负责单位,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管理,聘请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考核;三是学院组织模式,即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的思想政治理论部负责,将少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各学院辅导员都纳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中来,成为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教师群体。不论那种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工作责任,并配备专业背景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健全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群体。

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必须建立良性发展机制与保障机制。要帮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明确自身努力方向与发展目标,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学历深造、课题申报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充分调动上课教师的积极性。辅导员实行双重晋升机制,学校应专门成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使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有助于自身专业技术职务的发展。辅导员上课要建立授课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生网评制度、严格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

2.集中优势人力资源,健全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优势与特点,不同年龄结构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梯队,实现教师之间信息资源优势共享,密切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是应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多变性与综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强,教学内容设计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单靠专职教师很难完全胜任这项复杂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相关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校外资深学者、教授的力量,不断充实兼职教师的队伍,集中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建立《专家库》。《专家库》包括国家各大部委的科研机构,军事院校及著名高校等有关单位从事国内外政治、经济问题、、民族问题、国防问题以及国际问题等专家学者及充分发挥校内各级领导的作用,并建立校院二级领导的讲课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互补性强的特点,形成优势。

第二,充分发挥各类“教材”的作用,建立《资料库》。《资料库》包括:和“形势与政策”课讲授内容有关的中央文件,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争论;学生网络的重点互动的问题;各种不同版本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以及专家学者的讲话稿和光盘等。从而做到了课程资料丰富、时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针对性强;通过课前研究与集体备课环节增强了青年教师上好课的自信心,丰富了教师的知识体系。

第三,充分抓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学术研究的方向不同的特点,建立《专题库》。包括:国内外政治形势分析,经济论坛,时事热点,“三农”问题,,教学改革,国际问题等等。针对不同教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讲授,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形势与政策”课开课量大,时效性强,集中度高,内容丰富,缺少完善的教学体系,只有学问渊博,见识深远,对各类时政熟练掌握的教师才能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相比之下,课程的要求与教师素质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比较突出。为此,要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与学术交流工作,积极输送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

同时,还应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如学校每学年定期召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讨会,学校搭建平台,通过申报课题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研究;资历较深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开展业务交流。高校每年要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的集中培训与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经验,校际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以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2)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及任课教师对形势与政策在概念上认识模糊,对课程定位不清,没有意识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流于形式,使教育目的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重视专业建设,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总量数和学期数大打折扣;时间安排出现“见缝插针”,安排在晚上或者周六、周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的社会价值,对之缺乏兴趣,觉得与专业不挂钩、成才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听课也是浪费时间,觉得空洞、枯燥无味。

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流动性大。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常见状况,“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专职教师较少,更多的教学任务普遍由从事行政工作的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兼职教师来承担”。这支教师队伍“杂牌化”,文化背景差异大,对课程的掌握及其有限;而且平时工作繁忙,琐碎的事情多杂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该课程建设。加之,行政、辅导员类教师队伍整体处于年青化,换岗、离职频繁,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变动性较大,直接制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

二.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19-03

一、《形势与政策》课问卷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学校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四个院系2010级和2011级的学生中随机选取了33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围绕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对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学生对课程安排、授课方式、授课重点改进的建议三大块展开,共设置了二十个题目,共发出调查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7份。这次调查的总体印象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必要的;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合理;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态度是“说不上”。

二、《形势与政策》课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度和了解渠道。调查表明,81%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66.7%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以上数据表明了学生对时事政治表现出了很高的求知欲望。调查数据还显示,78.5%的学生是通过电视上网了解“形势与政策”知识的,这说明高校开展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

2.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调查表明,66.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形势与政策”知识的了解只是一般性认识;62.8%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必要的;62%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意义在于开拓视野、拓展思维;47.3%的学生认为意义在于“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38.8%的学生认为意义在于“有益于大学提高自身修养”。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给予认可的。

3.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态度及看法。调查显示,49%的学生认为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仅有15.2%的学生认为设置合理;在教学内容方面,36.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新颖,能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36.3%的学生认为“能够系统有效地传授理论”;28.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31.2%的学生喜欢学习《形势与政策》课;45.1%的学生的态度是“说不上”。可见,由于内容方面的限制,学生难以对课程产生很大的兴趣。

4.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评价。调查显示,47.7%的学生认为我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效果“一般,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不能吸引学生”;30.4%的学生认为授课效果“较好,教学法及手段较丰富”;50.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案例讨论或要学生课后制作电子课件并在课堂上讲解的方式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说明改变、创新授课方式能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大学生对于改善《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效果的建议。调查显示,在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效果的主要因素中,55.7%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55.3%的学生选择“大班教学,师生互动不明显”;45.1%的学生选择“实践环节形同虚设”;21.1%的学生选择“整体师资薄弱”。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对理论教学的意义,64.1%的学生认为能够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为将来工作积累经验”;48.9%的学生认为“讲座报告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理论结合实践”;40.9%的学生认为“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如何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问题中,67.9%的学生认为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实践,安排社会实践巩固教学成果;54%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43.5%的学生认为应该“完善教学师资评估机制,保证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效果提高的对策

1.工科学生特点。理工科学生,作为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思维方式、处事原则等方面具有与一般大学生相同的一面,但由于他们终究是相对独立的群体,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同,受教育的方式和层次不同,因而还是具有注重理性、注重现实、机械性等特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们总是容易选择前者,他们不喜欢空泛之谈。

2.以工科学生为本,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根据调查中所反映的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形式与政策》课的认知特点,在课程设置和内容方面我们总结出以下改进措施:①课程安排合理得当。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安排,要做到时间间隔合理、课程持续,可以每个月一节课,每学期3~4节课。过于集中会影响学生的听课和接受效果。②以学生为本,恰当选择课程内容,做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把对社会形势的分析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结合,如对于大一的新生,教师在选择内容和主题时,要有意识地将新生教育与形势课教育有效结合,能够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使新生了解当前的整体竞争趋势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促使他们规划大学四年生活,树立人生理想,为自己的发展确定适合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应该侧重对于国家就业政策的解读,还有自主创业的利弊分析,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找准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并自觉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求相统一,在现代化建设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其次,把对“形势和政策”的解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竞争相结合。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大学生如果能把专业学习和研究与形势政策的热点内容结合起来,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在未来的考研深造或求职面试中,恰当阐述自己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独到见解,这将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科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把课程内容设计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这将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这门课在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摒弃传统方式,建立丰富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来灌输和传授,而应该把授课过程看作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从而吸取有用的信息,以自身的体会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和取舍,从而总结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分析和引导,建议采取课堂小组讨论式,促进大班教学与小班讨论相结合;以时事点评专题辩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对政策的解读要有专业的见解做到活学活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推动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可以适当采取播放记录片、宣传片等影像资料组织观看视频讲座,观看视频可以在创新授课方式的同时节省教育资源的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举多得。此外,规范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根据调查显示,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针对课程教师管理与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工科院校尤其要形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的思路。工科院校要提高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的认识,从教学工作量核算等方面建立和健全课程保障体制、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完善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4)

1.教学管理

有的学校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学生课表,有的学校不列入;有的学校是每学期16课时,有的只有8课时;有的学校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有的采取开卷写论文方式,有的采取网上答题考核方式。

2.负责部门

有的由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二级学院下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门)负责;有的是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有的是学生工作部、团委等负责。在具体教学机构设置上,有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室,有的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教研室。

3.授课内容

一是广度方面,有的学校集中于国内外大事及热点、难点方面,有的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则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教育、知识产权、科技发展等。二是内容的持续性、稳定性方面,有的学校保持了专题内容的持续稳定,有的学校则根据形势每个学期开设不同的专题。

4.教学形式

有的学校是课堂教学与录像教学相结合,穿插专题讲座;有的学校采取“记者招待会”形式进行教学;有的学校是按照院系、班进行小班课堂教学;有的学校采取报告形式,大课堂教学;有的学校是小课堂与报告相结合;有的学校是课堂讲授、讨论与观看视频、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的学校是网上教学。

5.师资队伍

有的学校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有的学校是宣传系统或学工系统的人员为主;有的学校全是专职教师授课;有的学校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有些学校则是兼职为主专职为辅。总之,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践方面,各高校“百花齐放”,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教育教学实施模式的探索,努力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目标。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思考

各高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时效性和教学要求的全覆盖、不断线,使得其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又具有特殊性。随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心理特征、认知特点的变化以及学生价值观多样化,使得该课程定位不清、缺乏学科支撑、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覆盖面小、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吸引力等问题凸显。面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开拓创新。

1.坚持“必修”

无论是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出发,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出发,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历史沿革及其实践来看,必须牢牢坚持课程“必修”课的地位不动摇,进行规范化建设。明确课程性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按照必修课程加强课程管理,在场地、时间、学分等方面予以保障,规范教材使用、完善考核制度。这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保障,也是实现其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保障。

2.协同建设

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历史实践看,课程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的综合性工作,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的。同时,社会是一个大的整体系统,包含但不限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而是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广义的形势与政策观更有利于课程建设和发展。广义的形势与政策观既指教学内容方面,也指教学形式、人员方面。在教学形式方面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往往将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小班讨论会、演讲赛、答辩赛、网上教学、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实施立体化、多渠道、渗透式教育教学。在人员方面,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全员参与。一要注重发挥各院系的积极性,结合院系专业特点开展院系专业特色的形势政策教育。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结合本院系“经世之学”特色建立了院系级的“形势与政策”课。二要注重发挥专业课教师的重要作用。当前,跨学科就业、知识快速的更新与增长,使得对社会发展形势的把握、自身人格和做事方法的重要性更为显著。高校大量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与专业教师在课堂环节接触最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对学生有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有对专业发展的引导、对学生人格及做事的影响,要成为一个完整的“师”。

3.以学生为本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得资讯非常便捷。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确保课程覆盖率。例如,我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中逐步实施“通识教育”,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依托建设的“博雅课堂”,坚持“讲座、报告”正面引导这一主要教学形式,辅之以课下实践教学环节,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心智、净化心灵。讲座课程包括六大模块:哲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文化与审美、历史与社会、生命与环境、创新与创业,按照学术性、通识性、特色性进行建设。“博雅课堂”网络平台既包含宣传课程、讲座内容和主讲人,学生也可自己选择喜爱的讲座、报告,以及在网上提出自己的需求或者评价讲座。以学生为本以及丰富的内容,使得课程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和良好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5)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始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西藏高校作为培养西藏地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进一步强化西藏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抓住关键环节,增强西藏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有用人才,促进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提高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形势下西藏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

二、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反映形势与政策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历史任务,把握了形势方针政策、突出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等特点,但同時也存在课程定位不能落实,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弱化等问题。

三、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按照上述文件的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构建切实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领导体制和协作管理机制

加强和完善西藏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化建设和正规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一,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导小组。在学校各级领导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特殊地位的基础上,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分别担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一把手”都是领导小组成员。第二,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部门。由西藏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组建“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安排“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具体负责课程编排、组织听课活动和开展教研讨论等工作。各学院教务科负责将培训人员的名单报送至学工处,学工处统筹安排培训时间,地点。由此,形成统一协调、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加强西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把握好、利用好这一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政课教师的辛勤工作,让藏族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崇高,拓展认知领域、了解时政动态、提升使命意识,增强西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他们开展反分裂斗争的决心与信心,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优化教师队伍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教师首当其冲担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1.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合理配备专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单一结构,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根据不同教学人员存在的问题,补齐短板,有的放矢的进行培训教育和强化学习。一是培养兼职教师队伍。目前,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兼职教师多以辅导员为主,高校辅导员也是我们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多样、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难以精准把握和阐释,所以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二是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配备高素质、责任心强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负责人及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人要不定期抽查、监督形势与政策课堂,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

2.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需要用自己优良的理论修养来引导学生,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智慧来感染学生。随着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如今要求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教师较多。为了确保高校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西藏学校应当适时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的遴选,严格遵照教师资格“准入制”和“退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三)坚持课程规范化建设,适时编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应当充分体现时效性,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适时编写教材,根据当时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等编写教学内容,就西藏高校而言,还要反应民族地区特色,突出民族地区典型个案。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符合西藏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要求。

(四)探索灵活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趋向于灵活性、多样化、现代化。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而且影响整个“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6)

教学实效性是课程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缺少实效性的课程,对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和教学该门课程的教师而言,都是一种负担。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长期受到该课程教学实效性问题的困扰,倍感无奈与彷徨,尽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们一直在探索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解决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重教师、学生和环境这几个关键性要素,只有将这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这一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

一、教师

曾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教师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好坏,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对教育教学投入的深浅。教师怎样用丰富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形势与重大的政策对学生阐述清楚,怎样提高学生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能力,使“形势与政策”课程受到学生欢迎,怎样帮助学生关注现实、驾驭自身等,都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满腔的工作热情等。

教师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总会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支配和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还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秉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具化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促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课程,学科交叉性较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知识性等。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厚实理论功底的教师,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辨清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把握、贯彻执行好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因此,一定意义上讲,“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相比,更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鉴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独有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和技巧: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教师要善于留出学生思考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专题式、网络式和实践性教学等,力求“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生动形象、入情入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上,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取舍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追踪聚焦社会热点,努力贴近学生实际。

教师满腔的工作热情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只有具备满腔的工作热情,才会不断完善自身,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有了教学热情,在工作中才能自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热情,在业务上不断学习,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激活教师的教学活力,就必须对教师的工作给予足够的肯定、尊重和支持,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肯定就是要Α靶问朴胝策”课程教学给予充分、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不能贬低甚至无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要尊重和支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让他们享受到合理的待遇和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享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学生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入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对于教学内容,教师要让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收获与提升。

教和学要相互配合,教学才能卓有成效。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学生希望教师能够与其互动、交流。教师应该根据这个特点,积极回应学生的期待,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态度,努力克服功利主义,防止学生心中出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抵触“形势与政策”课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情民意的良好习惯。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方能取得成功。有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往往是没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情况是学生听不进去课,教师的教学成了独角戏而变成自己的自言自语。教师要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熟练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技巧,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二是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充分发挥考核对促教督学方面的积极作用,注重考核的全面性和全程性,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考核的功能,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很好地配合。只有将启发和督促相结合,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不至于浪费面对面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宝贵资源,让想学好“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生感到解渴,让即使不愿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生也必须在平时注意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和思考,杜绝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总之,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来说,学生的冷漠是首先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热爱“形势与政策”课程,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起色的重要标志和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

环境是一只无形之手,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实效,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环境要配合。“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不是教与学双方的孤立互动过程,而要借助高校教学资源运作的大系统中相关要素的配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资源的大系统中,环境系统相当重要。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依靠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载体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发挥作用;校园内部环境主要借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宣教阵地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发挥作用。

思想是存在的反映,人的思想形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拓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面,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全方位和多角度,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及时性,必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载体的作用。现在是一个全媒体、全时空的时代,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社会关注”、“媒体聚集”、“海峡两岸”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半月谈”和各大主流网站等媒体,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是内容生动丰富、信息权威及时、形式丰富多样的好教材。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紧密结合,能够成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从总体上让学生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关心形势与政策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热点、追踪聚焦时代焦点、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与觉悟,自觉把个人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时代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平台建设,承载资源,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内广播台和电视台等媒体的作用。在校内开辟小报宣传栏、宣传橱窗和书画海报等,主动占领校园宣教阵地。各二级学院、系部、班级应订阅重要的报纸杂志,图书馆报纸期刊室应订阅和收藏丰富的报纸杂志。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微信公众号、微课慕课等形式,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积极效应。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充分发挥环境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81-02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通过对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关系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大学生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学生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学生实践的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明确课程设置,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教育部非常重视高等学院形势政策教育,于2004年11月,就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明确指出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加强课程建设。要做好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重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当前,我院已经形成了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探讨形势政策教育,制订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形势与政策”课已被列入我院的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与其他四门思想者理论课一样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每学期18学时,结课时进行考核,纳入学籍管理。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的有效保证。我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做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为补充,专兼相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聘请了河北省著名专家、学者、唐山市政府负责人等为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成为了高水平师资力量的补充。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动态性、政策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此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到北京等地进修学习、参观考察,教师的视野明显得到了拓宽。另外,我们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落实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组织专家来听课,并指导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使我院“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优化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体现时效性。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总是在不断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也随之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保证任课教师在第一时间对突发的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进行解读,对学生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做出正确引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大学生只有认清当前形势,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才能正确找到自身的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适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在“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设置上,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形势分析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因此,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我院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形势与政策”课在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对国际形势进入学生头脑。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我们更加注意结合国际国内国经济形势和经济热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分析社会形势问题;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我国房地产及保障房建设等有关政策,让学生自己的专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相连,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完善教材建设,让“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定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教材。但是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我们利用各种手段,完善了教材建设。由于目前教育部没有组织编写“形势与政策”课材,虽然我院每学期都选用新教材,但与发生的国际国内形势而言,其教学内容也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为学生订购了《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教材,为教师订阅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利用我院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所有教学资料到网上,便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

五、加强实践教学,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8)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根据党和国家对内对外政策,针对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进行形势和政策方面系统学习的课程。这门课程能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认识能力和政策水平,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形势与政策课结合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实践性,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审时度势,开阔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分析认识形势、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能力和素质。

一、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应用的新途径

第一、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一对一” 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建立多样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与形势与政策课相结合教学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与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等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创新教学手段。时效性与理论思维的紧密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应用的最大特点。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方式应采用以授课、电视、网络教学为主,以适时邀请知名人士来为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报告,组织形势与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专题报告等为辅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另外,要充分发挥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中受到引导、辐射作用。此外,各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要求在网页上进行公布;并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专栏信箱”等,扩大教育覆盖面,使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方式个人化,学习过程积极化,学习结果创新化,成为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有效地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录像等声像工具进行教学,也能使形势与政策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交融、互补,从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第三,完善考核方式。简单的学年考核制无法全面检查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情况,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例如,对本科一年级新生采取课堂讨论及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本科二年级、专科生实行以参考观察、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估,对本科三、四年级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另外,任课教师应安排学生独立完成1—2个思考题作业,着重考核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并进行抽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出相应分数,期末时纳人考试总成绩考评。

二、建设一支以精干的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为骨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目前,多数高校没有配备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而仍采用辅导员授课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相脱离的现象。学生们希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都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专家水平,然而,由于授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方面的不够专业,使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学水平,就要具有一支专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要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素质;其次要提高任课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聘请校主管领导及资深专家学者宣讲形势政策,扩充任课教师的知识面;再次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知水平。另外,各学院还应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加强教师间的学习交流,使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成为形势与政策课讲授课程的中坚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这支教师队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学水平。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形势与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学的检查督促也是重要保证之一。教学检查措施包括随堂听课、学生座谈会、学生调研、学生填写教学调查问卷等等。任课教师可以对教学检查所收集和统计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了解自己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中的教育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应用还需要高校的领导和相关部门、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门课程给予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应用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确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能常教常新,永葆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 吕艳君,林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和专题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48

Abstract In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s. In the past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process, the main body is the class,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al teaching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link in university courses. Independent colleges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 supplementary role,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the course, but also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aching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y; Independent college; practice teaching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给予更高的重视。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则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工作者的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对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概念及重要性

1.1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概念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指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围绕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时展状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思想特征进行考虑,将教学基础定为课堂,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在思想政治活动中的参与,并且应保证该活动的目标、计划以及实施均已得到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政水平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所以,实践教学的实施可有效促进预期教学目的的实现,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学生通过实践寻找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终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1.2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能够有效实现学生事物分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了解社会的条件。“形势与政策”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应切实遵循教育及实践的规律,坚持采用科学的理论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所以,教师必须全面坚持马列主义进行实践教育的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创建条件为目的,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及考察中的参与,使其对国际形势具有更多的了解,并且对我国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方针具有较好的把握,从而能够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采用灌输式的情况不在少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方面较为缺乏。现阶段高校学生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个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如果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学生的性格与品质将难以得到提升,不能正确看待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容易遭受外来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因此,教师必须切实做好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指导,促进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与社会相联系,向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的传授。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的实施,也要促进实践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其服务社会的意识与水平。

2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教育体系而言,由于独立学院的性质及地位比较特殊,导致其教学处境比较困难。因为独立学院办学的独立性特征,经费主要由学校自主筹备,所以和其他政府支撑的院校相比,在经费方面存在较大的限制。并且,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是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方面的教学缺乏重视,在教学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严重缺乏资金的投入。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被削减,使课程教学逐渐趋于形式,未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

类似于其他高校,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缺乏丰富的教学形式,在传授的理论方面也比较落后,造成课程教学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教育部门对高校实践教学具有更高的要求,并且为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逐渐向实践教学转型。

2.2 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活动资金的投入。由于思政教学经费较为缺乏,在目前情况下,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方面费用就无法得到保障。其造成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活动的减少,甚至在一个学期之内只有一次活动,教育作用遭到限制的情况显而易见。再者,教师与学生的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实践教学在外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中,其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较为严峻,教师人数有限,而相比于教师学生人数明显更多,并且大部分教师缺乏履行安全责任的意愿及能力。最后,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受限。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其校外社会实践将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难以在时间上得到有效协调。

3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的策略

结合目前“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应对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主要有以下有效策略:

3.1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开展实践教学

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需要对国内及国际的重大新闻进行关注,加强资料的收集与获取,进行调查研究选题的设计,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题目。教师结合选题,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将各小组根据选题的不同组建研究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进行实践方案的制定,在教师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小组在开展实践研究前,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方案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实践资料获取的途径以及实践报告的写作要求等得到明确。如此一来,可提高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把握,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性与组织性。

3.2 促进学校第二课堂、志愿活动以及专业实训的结合

学校第二课堂是指,“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的实施由学校学工部以及宣传部门组织,将学校作为第二课堂,明确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分工。宣传部门的责任是制定各学期第二课堂的主题,并且进行实践教学选题的设计。学工部负责结合宣传部制定的选题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活动的设计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要能够较好地体现社会的热点话题,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例如独立学院的主旨是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选取“人生目标的制定与实现”等,关于社会话题“可持续发展观”等。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工部应就思政教育活动形式的选择与教师展开探讨,促进学生爱国及民族精神的树立。

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各专业均需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是由学工部或者教务处进行。相关科目的实践教学为“形势与政策”科目的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采取“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施效率。例如,在生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环保问题的适当增加,使学生对该科目的价值具有更多的了解。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可采用志愿活动的形式进行。就独立学院而言,其志愿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由学工部以及团委组织。志愿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服务,要使课程的特征及要求得到较好的体现,并且应注意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这样一来,在使教学范围得以拓展的基础上,也实现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该项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及作用具有更多的了解,对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通过感恩节开展孝敬退役老军人的活动,使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总之,上述方式的有效应用,对学生实践教学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新媒体的引进,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引入,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创新与建设。由于独立学院在校外社会实践方面的限制,可以通过新媒介的引入,促进“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及时性、开放性以及资源共享性优势,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良好的补充。学校可通过例如校园广播、微博以及电视台等各种媒介的利用,提高实践教学的影响力。例如可以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制定相关网站,就学生关心的话题开展实践教学,可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4 加强与学生组织的合作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通过与学生组织的合作,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主要因为学生组织也是学生的一部分,其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更为清楚的了解。因此,与学生会、团委以及党支部等学生组织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与这些学生组织合作,加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校园活动的开展,包括主题晚会、演讲、讲座、环保服装设计大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实施“形势与政策”的有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4 结语

总之,独立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创新,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以及今后人生的发展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 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 程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10)

然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却呈现出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堪忧的现状。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社会的、学校的、教师的、学生的等。在此,仅就教师如何提升教学教学效果加以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组织等,使得该门课程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得以提升,这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更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几年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通过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和自身的琢磨改进,总结出“活色生香”的教学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色生香”教学原则涵义及其特点

1.教学原则的涵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近期国际国内时事,理解由此制定的方针政策;引导其用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来关注社会、看待世界;提高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分析能力,最终树立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综合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活色生香”便是我们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集中概括出来的教学原则。

2.特点

(1)“活”,指内容鲜活,形式灵活

形势与政策课要散发出迷人魅力,需要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长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教学形式有待拓展丰富。虽然教育部社政司每年都分两次印发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起到了教学大纲的规范作用,然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和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稳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即便是在新学期开学时从出版社购入的教材也是在几个月以前编写的,已经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需要根据形势的最新发展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更新,避免在课堂上拿已经冷却了的旧闻说事儿的尴尬场面发生。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90后”,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一些新特点:价值挂念多元化、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强、视野开阔时代感强、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总是大话、空话和套话,形式和手段枯燥落后的话,势必不能吸引学生,很难让他们接受,能给予学生的实际帮助也不大。需要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新颖生动的形式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

(2)“色”指突出特色,富有声色

形势与政策课要拥有强大吸引力,需要形成自身特色,富有声色。尽管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的“规定动作”,但每个学校也可以结合具体的省情、地方情,特别是校情和生情创设自己的“自选动作”。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应有不同特色,不同学校从各自校史校情中也能挖掘出不同特色的内容,形成拥有各自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富有声色,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将课程建设得有声有色。

(3)“生”指贴近生活,充满生气

形势与政策课不应当是理论的说教,而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相贴近,充满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哪一门思政课,它的最终落脚点都应当回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做出正确选择上来。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突破一张讲台、一番说教、一种形式的局面,结合学生思想、心理、自我发展等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当前“90后”的青年人从思维到行动都更趋活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若不积极改进,很容易被他们画上“刻板”“无趣”等符号;只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程才能使他们愿意听、愿意学、主动听、主动学,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

(4)“香”指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提升对形势的辨别分析能力,从而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加以创新,将贴近生活的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各个方面,使之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和共鸣。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授人以渔”,将各种现实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会他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他们完善自我、促进发展留有余香。

二、“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内容

1.教学内容引人入胜

(1)凸显“新”

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三个重要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必须在十分有限的准备时间内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变化与教学运行规范有序的矛盾。对此,我们的做法是提前制定、适时调整、与时俱进。在每学期开学前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做好基础计划;开学后开课前又根据时事的变化发展对基础计划加以调整,精心选择当前最热点、学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相关问题,通过邀请专家和资深教师把关,教师集体备课、制作课件;各教师上课前再根据事件进展加以补充完善。比如在讲解“当前经济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专题时,在开课前及时加入了四川灾后重建成果、学校周边最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等新内容,学生往往更有兴趣。

(2)体现“特色”

课程要办出特色,还需要与校史、学校办学特色等紧密结合。比如我校作为元帅的母校,将“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放进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既使学生强烈体会到伟大校友带来的榜样示范作用,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百年老校积淀起的深厚底蕴,还能更深入地领悟学校“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特色。再通过纪念园、校史展览馆的参观,乃至帅乡乐至的调研,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为该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和形式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我们在抓好教学内容的同时,要积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是通过组织教师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搜集图片、视频等资料;二是充分发挥校园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作用,在网上开展讨论、答疑等活动;三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强表现欲的特点,开展主题发言、课堂小辩论小演讲等形式的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自我能力、表达个人看法的有效平台。

3.教学手段丰富多元

在课堂教学之外,重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作用,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提升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我校充分运用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的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素质教育“五个一”工程、到企业的专业参观实习、纪念园和校史展览馆等校内教育基地、故乡和郫县法院等校外教育基地等,大力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让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4.教学语言精彩亲切

“90后”学生追求时尚,时代感强,有着属于他们的话语方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喜好、合理运用他们的话语方式。如果能将书面语言转换成他们日常使用的网络语言,自然使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亲切感。这对于拉近师生距离,模糊彼此间的“代沟”,实现师生间的认同、信任,有着巧妙的催化作用。

三、“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应用效果

在几年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上好这门思政课,既要讲求科学,还要讲求艺术。“活色生香”的教学原则带来了教学艺术的提升,凸显了思政课的魅力,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

1.受到学生的欢迎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堂上改变了以往抢占后排座位的现象,大家争相往前坐,生怕错过了精彩内容。大家评价说——“内容很精彩,方法很生动,氛围很活跃”“原来形势与政策课是如此好听,我们爱上这样的课”……

2.得到老师的肯定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实践、修改、完善,“活色生香”教学原则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在学校督导组的听课评价和教师相互间听课交流中都被给予了充分认可。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是在追求和谐创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在尊重国家教育部教学要点和相关教材的基础性的同时,更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型和学生学的主体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4.为增强思政课实效做出有益探索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运用,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效果,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类理论课的创新提供了值得借鉴之处,为增强思政课实效做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思政’理念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6C18)研究成果。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一直是个育人的重点问题。随着党的的胜利召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如果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让学生真正领悟精神,系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有些学生把形势与政策课当成一种形式来应付,认为其是一门不太重要甚至可以轻视的课程。少数学生在上形势与政策课时,心不在焉,有的玩手机,有的打瞌睡,有的做其他功课。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也同时反映出了这门课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教育界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而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上,就是要切实改善教学效果。

一、切实改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需要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党的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把握精神,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着哪些问题呢?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是课程内容没有经过分解处理就匆匆进入课堂,整堂课下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容易产生困惑和厌烦的心态;其次是课程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师照着教案或PPT一路讲到底,想与学生互动但又怕完不成教学内容而容易满堂灌,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视频也因为时间的关系而难以让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形势与政策课是宣传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和解读国内外形势的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理论性,如果在讲解该门课程时教师不能让学生较好地领悟和掌握中央的相关精神,这样反而起不到教育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良好效果。

党的精神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多样,尤其是要在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上要多下功夫。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国家、党和社会主义的认知水平。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而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于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主义的印象都是通过课堂、书本和影视媒体而建立起来的。而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的特点更加明显,引领和整合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美《外交政策》曾刊文对中国的微博状况进行了分析。作者在微博上搜索“《圣经》”这一关键词得到了1700万个搜索结果,搜索“耶稣”一词得到了1800万个搜索结果,搜索“基督教徒”得到了4100多万个搜索结果,搜索“圣诞节”一词得到了1.6亿多个搜索结果。有许多不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剥削阶级思想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在不断地侵蚀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比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如何将青年学生教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形势与政策课有着其他思想政治课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时效性和新颖性。因此,要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深入学习党中央最新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追逐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热点,不断拓展教学手段,努力把最新、最全和最具活力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新的教学手段即意味着教师要借助慕课、微信和QQ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同时要把最好、最新的视频资料和最新的教学资源通過课堂讲座、辩论、知识竞赛和演讲等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其深受感染,心灵不断受到新的知识体系的洗礼和冲击。

二、深入了解一些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缺少兴趣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来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党的精神

精神集中体现在党的报告中,如果让大学生单独学习这份报告是有难度的,因为当前大学生对政治学习缺少兴趣,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报告涉及国计民生,内容非常广泛,里面遍布政治术语,而大学生生活圈子小,接触社会的时间短,让其单独系统学习报告难免会觉得枯燥难懂,兴趣索然;二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电脑和手机网络、娱乐媒体、歌星影星等富有娱乐意味的“视觉快餐”的强烈冲击,再加上西方媒体无时无刻地针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输出西方价值观,例如对自由、平等、人权和个人主义的反复歪曲和误导,这对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让一份政治性极强的报告成为学生系统学习的对象,其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宣传党和国家相关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及精神的形势与政策课,就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大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报告,了解和掌握报告的精神内核。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党的精神,将精神的具体内容落实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方方面面。党的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系统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具体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应当充分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多种方式来学习和掌握精神。应当认识到,报告虽然只有四万多字,却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方面面的高度总结和提炼,是今后中国发展的总的指导方针,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将报告与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起来,使精神成为今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即形势与政策课的每次教学活动都要以精神为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体现时展的最新要求,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三、通过“大思政”理念下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让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大思政”成为大学生学习党的精神的好平台

党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成果,其中新提法新举措就有四十个,这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重大判断等。如何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向学生把这些大道理讲深讲透?“大思政”理念下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是较好的解决途径,当前改革的重点就是通过“大思政”理念下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让“大思政”成为大学生学习党的精神的好平台,让精神以生动而具体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