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种植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3:26

种植设计论文

种植设计论文篇(1)

构成理论是当代造型设计领域中的基础,其重要核心位置不容忽视。构成研究是视觉艺术的基础理论,又把视觉传达艺术作为其中心思想内容。构成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二十世纪的德国包豪斯学校成熟,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后期被引进我国,把视觉形象作为构成理论的研究对象,其主要功能就是探究和建立视觉形象的手段,虽然这种理论进入我国时间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经验的累积和实践,逐渐被大范围的应用到各领域的设计中。

一、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中地位和作用

(一)构成理论在种植设计中的实际位置

造型艺术设计包括了很多不同种类的设计,而园林设计就是众多设计方式中的一种。园林设计则是通过巧妙的使用地形、水体、周围建筑、山石的形状以及植被特点等要素,来达到对景观进行塑造的一种视觉造型方式。植被是园林进行设计期间的主要材料,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是整个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植被的种植设计直接影响着园林设计水平的高低,其重要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1]。而造型理论的基础就是构成理论,其直接影响着设计概念的形成、构思的生成等方面。在园林整体设计过程中,构成理论对植被的制造、植物材料之间的配合、色彩的合理运用以及植物空间形象的处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

(二)构成在植物种植设计中的实际作用

构成理论由平面、色彩以及立体等三个方面构成,并把这三方面作为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植物在不同方向上的配置、种植图案或者是文案设计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从而为园林整设计提供概念支撑。色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观赏者评定一个园林的好坏首先就是从色彩元素上着手,只有色彩搭配合理,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二、构成理论的实际运用

(一)平面构成的实际应用

平面构成中包含了很多法则,而形式美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其中包含了园林整体的比例、尺寸、对称性、均匀性、归一性、节拍、想象、境界等内容。因为不管是任何一种造型及构图都需要协调好比例、精准的尺寸,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提升形象间的变化。越接近对称的图形或造型就会越产生协调、自然等特性,给观赏者一种质朴的美感,满足人们常规上的视觉感受。均匀则是在不对称的造型或者构图上寻找到均衡点,使用这种方法对植物种植形象进行塑造,就会使其形象变的灵动、活泼,拥有自然感觉的美,在视觉意义上寻求平衡,其是一种统一共性的要求,同时还要达到整齐、协调的艺术成效[3]。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具有归一性质的时候,只有单纯归一才能够让美变的更加强烈。但是只顾统一而缺少变化的设计,就会影响到观赏者的情绪,直接影响到美观的迅速凋零,不能长时间进行保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必要的变化,知识感官的刺激性缺失,因此变化才是调动观赏者的关键性因素。实际上,这种变化要建立在规范整齐的基础上,没有规律的变化,就会导致设计时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节拍的产生同样也是建立在规律的前提下,一种元素按照一定规律出现多次、连续、规律的运动感。

在视觉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多数设计人员都会以自身视觉经验出发,通过有效地方式对观赏者进行刺激,使其能够很好的进行联想,进而促使设计按照设定的目标来达到预期效果。设计人员要充分利用观赏者的思想推动他们由眼前的形象延伸到别的事物上。因此,园林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特性,让人们对园林设计意图和构思进行联想。

(二)平面构成形式的应用

种植设计中反复的形式设计,是园林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的方式。这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人们记忆的一种方式,可以形成一种规律性强的节奏,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一旦节奏重复就会出现单调、无趣的现象。趋近于反复构成的轻微转变,又不像反复形成后具有严格规律感觉,但是其中包含的韵律感却没有消失。

(三)色彩理论的实际应用

首先,色彩的属性就是色相、亮度、色彩的鲜艳度等要素的总称。种植设计决定植物之间采用哪种配置,通常情况下都是以植物的色彩属性来决定的。植物配置实际效果的好坏与否,就可以使用色相以及亮度进行决定。因此在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过程中,禁止将两种亮度接近的植物种植在同一区域内,特别是两种植物的实际亮度都很低时,更不能放在一起。而两种植物的色相相同,亮度不同,其相应的配合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在种植过程中,植物色彩鲜艳较低的话,就会形成一种让人感到压抑的情况;为了提升空间范围,就要选用一些鲜艳度明亮的植物[4]。

其次,园林植物是通过其不同的色彩对美进行表现及展示,由于植物颜色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而人们最为真实的感受就是通过表情来体现的,种植设计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能够通过颜色来提升设计的表现力。由于植物属性的不同,人们观赏后产生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植物的明度不同,鲜艳度对其影响的程度较为次之,影响最弱的是色相。其感觉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设计的配色方案。从设计构图方面来看,颜色较深的植物应该位于设计整体的最下层,颜色较浅的植物在上层最为合适。要是想要达到活泼构图的目的,就要把植物颜色进行对调,并且要保证面积及体量上与上层植物的平衡。而用于建筑装饰的种植设计,就要选择颜色较重的植物,提升植物设计的稳定性能。

最后,还要充分注意到园林植物色彩和性质之间的不同,因为其可以产生视感上的不同。例如,红色、橙色等暖色系颜色就会让人们有温暖的感觉,而蓝色、绿色,则会产生一种较冷的感觉。因此,在寒冷地域的园林种植设计上就要选择一些暖色系倾向的植物。温度较高的夏天就可以选择一些冷色系的植物,在感官上给观赏者最好的体验[5]。

结论

总而言之,构成是造型理论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园林种植设计过程中,生活中要围绕在这一核心周围来完成相关设计。根据园林种植设计的实际要求,来选择植物的种类和色系,尽可能刺激观赏的视觉和感官,从而达到园林建造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彭桂琴.造型基础理论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4,(14):114-114.

[2]张卫涛.造型基础理论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1):119-120.

种植设计论文篇(2)

园林在我国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在《周礼》曾出现“园”和“圃”的概念,在此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园林景观,其中以皇家园林为主,晋隋以后私家园林相继出现,在明清时期我国园林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以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两种形式。在国外,园林艺术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它用来描述《圣经》中所罗门皇城的绝美景色。西方的景观艺术有别于中国的园林艺术,它蕴含着异域风情文化,与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不同的美感,但美在人心中是无差别的,是没有国界的。孙筱祥教授在《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中详细地论述了园林的艺术特征,它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统一结合,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美与园林的有机统一。通过空间布局进行美的表现,使得静态美感与动态美感相结合,同时搭配色彩理论进行实践设计,以达到在园林设计中对美的追求。

二、以植物运用阐述园林艺术特征

植物是园林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园林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既可以体现自身的绿化作用,又可以进行艺术造景,同时对空间进行分割。在园林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植物的特性,可将植物大致分为灌木、乔木、花卉、地被。孙筱祥教授在书中阐述了两种园林种植设计,一种是规则式种植设计,另一种是自然式种植设计。在西方的园林设计中多采用的是规则式种植,讲究排列对称,其表现形式多为几何图形,这样的种植设计会产生一种阵列感和几何图案美。我国的园林种植多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方式,这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息息相关,追求以小见大、移步换景的美感,讲究自然美和意境美,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节奏、韵律、对比达到统一,并通过设计配置使植物自身的色彩在不同季节中均有美的展现。

种植设计论文篇(3)

园林在我国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在《周礼》曾出现“园”和“圃”的概念,在此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园林景观,其中以皇家园林为主,晋隋以后私家园林相继出现,在明清时期我国园林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以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两种形式。在国外,园林艺术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它用来描述《圣经》中所罗门皇城的绝美景色。西方的景观艺术有别于中国的园林艺术,它蕴含着异域风情文化,与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不同的美感,但美在人心中是无差别的,是没有国界的。孙筱祥教授在《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中详细地论述了园林的艺术特征,它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统一结合,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美与园林的有机统一。通过空间布局进行美的表现,使得静态美感与动态美感相结合,同时搭配色彩理论进行实践设计,以达到在园林设计中对美的追求。

二、以植物运用阐述园林艺术特征

种植设计论文篇(4)

1.相关概念界定

1.1植物空间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各种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空间环境,称为园林植物空间(彭一刚)[1]。植物空间的打造是以自然植物为主体,通过艺术构图的布局手法,为了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使得人们能够在这种植物环境下游乐和观赏。1.2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带状滨水公园是其组成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城市带状公园的类型。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在本文中定义为:沿着城市的海滨、内河、湖滨等水系的两侧或在城市某一水系一侧建设有特殊狭长形态的公园绿地[2]。1.3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植物是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植物空间环境需求发生了改变。在城市带状滨水公园中,合理运用植物的比例、质感、色彩、尺度及时间变化等特性,选取各类植物进行组合搭配形成不同的植物空间,为创造一种适宜人生活的环境。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植物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2.1.1植物种植的历史溯源《旧约圣经•创世纪》一书中的伊甸园,是宗教理想对于植物的种植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范例。早在所罗门时代,就已经有很多芳香植物被栽植在庭院里。在《传道书》一书中就记载了所罗门兴建葡萄园、开辟园圃、种植果树、开采水池以浇灌生长中的果木的事迹。古希腊时期树木是人们的崇拜对象,树木在人们心里有着神圣的情怀。在提奥弗拉斯特所著的《植物的研究》一书中,一共记录了480种不同的植物。先秦时期《诗经》中提到的花草多达132种,战国时期屈原的诗歌中也描述了许多植物,南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按己知植物的形态分为菜、果、草、木、米食5类。2.1.2植物空间设计理论南希A•莱斯辛斯基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提出把植物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运用以此来丰富外部空间的设计,她还指出了种植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线条、外形、群植、质感、色彩[3]。威廉•罗宾逊在其《树木与花园》一书中,着重提出在植物空间设计中植物的色彩是必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植物的季相更替。在《野生花园》中强调在营造自然野趣的植物空间时,应选取符合本土环境的花卉和植物,同时运用自然群落式进行植物配置[4]。在《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中,细致的讲解了植物空间,并将其分成墙体、顶棚和地面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提出空间设计中种植设计应作为重要元素考虑[5]。苏雪痕编著的《植物造景》中提到应用各类植物来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应满足植物与环境协调与适宜,并且通过艺术构图的原理,呈现植物本身的形式美及其营造的意境美[6]。王晓俊提出利用植物材料组织可形成不同的空间,如围合的空间,增加向心和焦点的作用;由顶和地两个空间层类构成的空透空间;带状过渡空间。樊俊喜、李冬梅、赵爱华、胡海燕在《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中阐述,运用植物自身的特征和合理的配置营造空间的分隔、对比、穿插流通和深度表现,进行园林空间景观的布局分析[7]。2.2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发展进程王建国、吕志鹏(2001)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与开发,在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问题的缘起、内在动因和新的发展机遇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以较大的篇幅叙述了近年来滨水区建设的实践和发展趋势[8]。张钰雯、宣伟阳通过对活动特征、公园边界状态、交通方式、公共设施和公园文化特色等方面,研究其对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空间效用的影响。刘莹在《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中探讨了在设计理念和历史经验的指导下归纳与形成的滨水区设计原则和空间要素。在《植物在滨水景观中的空间营造方法探讨》一书中李慧、闭瑞金、陈凯、吴玉华将城市滨水区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绿带区、河岸区和河面区。分别阐述滨水区的三个区域里植物营造空间的类型和方法[9]。2.3现代植物空间设计的趋向现代植物空间设计引入了植物学、园艺学、生态学等多学科,意味着风景园林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植物空间设计方法改变。生态园林是指所有植物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多结构、多功能、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和模仿自然的生境而创造的植物空间。生态系统观念指导下的植物空间设计,应注重乡土植物的大量使用,有利于反映当地真实的季相景观,同时要关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两个层面。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书中指出,从宏观层面指出了生态设计的这一新的思路,使植物景观设计从植物自身利用到设计形式都发生一定变化。其中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后滩公园和马德里滨水带状公园。赵鑫、吕文博在《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一书中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出发,研究了人的行为与植物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10]。孔强、李小兰在《城市滨水区带状绿地近自然植物群落营建探析》介绍了景观游憩型滨水绿地和生态修复型滨水绿地的特征和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杨峰在《园林植物空间层类分析》中将植物按形态空间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植物空间进行分析,同时也对不同层类之间组合形成的种植搭配规律进行描述。李雄在《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论文中从空间形态的三种类型、三种限定要素和多种构成方式等方面论述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特征。叙述了植物空间的感知与意向过程,和植物空间之间的组合构成的六种结构方式。李伟强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研究》中对于同一园林植物空间,观赏视距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植物空间设计时,合理设置不同空间,使游人在行走中看到变化的景观空间,以这一原则创造出多重景观的植物空间[11]。朱建宁提出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要摆脱只重视植物品种多层次的摆放,而且要走出表现植物个体美这一观念的局限。提倡把植物设计的重点放在其形成的空间上,同时在设计植物群落和整体景观效果的时应体现一定的地域特色。

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国内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实际建设起步晚,借鉴在国外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建设的成果居多,推进适宜我国社会现状的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建设实践意义重大。二、尽管国内外已有诸多植物空间设计方面的的理论著作,但是对于如何总结现代植物空间设计方法并将之运用到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实践中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三、目前基于现状调查而进行的建设较少,对于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植物空间设计建设仅仅停留在理论指导和模仿借鉴方面,未深入结合区域实践进行设计,特别是结合城市带状滨水公园、人的感受和现代植物空间设计来探讨。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目前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研究趋近完善,同时也将给我国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提供符合区域特征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建设实施指南。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张俊玲,史美佳.城市滨水带状公园特征与功能分析[J].山西建筑,2012,32:229-230.

[3]南希A.莱斯辛斯基.卓丽环译.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2004.

[4]张蕾.十九世纪末自然式花园设计的代表作:威廉•罗宾逊的《野生花园》[J].中国园林,2013,10:100-104.

[5]陈英瑾,赵仲贵.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7]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樊俊喜.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36一138

[8]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07:41-46.

[9]陈凯,吴玉华,李慧,闭瑞金.植物在滨水景观中的空间营造方法探讨[J].广西热带农业,2010,04:58-61.

种植设计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2-04

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室内设计专业,这是国内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室内外优美环境的渴求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国内普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初期,环艺专业主要以室内设计发展方向为主,后期由于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为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很多内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专业延伸至室外环境设计,以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为多个发展方向。农业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林学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条件,室外环境设计景观方向专业发展主要倾向于绿化设计、种植、施工方向,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非农业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限制环艺专业室外方向以艺术创作、规划设计为主,由于专业发展时间短、办学条件等问题的限制,景观设计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面对如此种种,如何根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发挥艺术类学生特长以及合理开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就环艺专业本身而言,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方向核心课程,但纵观我国当前环艺专业教育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着重强调软件、规划设计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对园林植物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初期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后期通过学生就业反馈信息以及景观行业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课程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栽树、绿化认识方面,缺乏对园林植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园林植物造景能力较低,如城市公园设计中,园林植物造景面积占整个绿地项目的80%,由于学生对园林植物造景轻视,大面积的植物规划设计造景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严重影响了规划设计水平。

(二)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材缺乏

当前针对环艺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材不多,且大多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农业院校教材编写的,但农业院校课程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教材内容过深,专业性太强,课程延续时间漫长;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开设课程以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专业知识比较浅显、深度不够,导致设计中无法灵活运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进行造景设计,并且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与其它专业课的连贯性不强,在后期规划类课程中,由于课程教师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知识的欠缺,概念设计阶段的植物造景往往被忽略,导致环艺专业同学对园林植物空间造景一片茫然[1]。总的看来,结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园林植物规划类教材缺乏。

(三)教学资源缺乏

相较于农林院校非常齐全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设备而言,其他院校就显得空白,没有相关的实验室、标本室开展教学,课程教师往往只有一名有着相关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采取外聘教师或者是其他课程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背景专职教师只有一名,有时兼职到其他职业院校上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同时由于教学资源、设备、课时限制,教学手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为主,项目辅导为辅,缺乏实践教育环节。这就使得课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好保障。

(四)理论知识方面欠缺

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植物类知识[2],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类高考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种类繁多、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让学生应接不暇,严谨的植物施工制图规范让思维活跃的环艺专业学生极不适应。学生主观上普遍存在对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有偏见,认为这是园艺工人专职工作,作为设计师是不用做类似工作的,从而е卵生在植物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部分留白。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美学认知和图面表达比较强,这些方面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指出了明确方向。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大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等因素制约,非农林院校和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一般停留在理论课本上,学生在校期间较难获得实际工程的锻炼机会,即使有机会参观考察苗圃、施工工地,也是走马观花晃眼而过,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和后期施工工艺不了解,从而导致对园林植物规划后期效果把控不够,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环艺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差以及就业市场对环艺专业实用性要求这一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们经过研究,将环境艺术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熟练掌握该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主要识别特征以及园林用途;运用环艺专业课程所学美学以及理论知识,从植物平面布置、空间布局、造景形式、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对各类风格、各类型空间植物景观进行优劣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阶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培养并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植物识别标本法。根据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该专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学生需掌握和准确认识本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首先对植物品种的识别,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针对学生对植物品种、观赏特性易记易忘特点,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在了解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并发挥专业特点手绘绘制植物树形和树叶,通过拍照、记录的形式收集植物种类并装订成册,经常翻阅查找。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赏树木挂牌活动,此项活动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学生会对自己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可加强记忆,并且在校园游览中增强专业知识。

2.空间体验法。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人们使用的是空间,环艺专业学生对建筑墙体形成空间比较具象,而对植物形成空间比较抽象,习惯性思维以为植物景观设计就是栽树,聚焦在植物美学特征上,是否开花结果,形状是否独特性,季相变化是否丰富,对植物群落立面上的层次变化和整体主次关系的概念理解不深,对室外植物景观空间把握不准确[3],导致设计中不能熟练地利用园林植物围合或分隔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植物景观调查,对不同类型空间、不同尺度空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临其境去感受空间。在对植物空间体验的同时,学生应将植物空间形成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详细研究植物是怎样的布局和材料形成的独特空间感,对照相同空间不同材料围合形成空间的不同,以及相同材料形成不同空间的区别,以此找到设计的关键点,为后续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设计之初在于多看、多分析、多动手,学习好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也不例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场地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优秀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对植物景观有比较直观的体验认识。现在大多数学生设计中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图纸图面的表达能力。在对优秀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采用临摹法,首先对其周边环境、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造景特点、品种进行分析,总结要点,启发学生,避免空谈设计理念的现象,并收集总平面图以及其它效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到现场去测绘、体会、临摹,通过组织学生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测量、评价与现场绘图,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分析能力、手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4.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通常采用虚拟项目进行设计,学生由于处于初步专业设计阶段,对植物空间想象能力差,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植物景观形象及适当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缺乏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程序、设计方法特殊性的了解,最终图纸的表现形式主要以CAD格式的施工图表现,对后期形成的实景效果没有概念,景观方案设计最终停留在图纸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施电脑实训教学,让学生使用各种制图软件进行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如草图大师软件,该软件易学易用,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可自制植物素材,根据学生所作CAD图形文件,采用相同素材和规格制作三维效果图,在场景内可人视角度360旋转观察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立体景观效果,让学生可预见方案后期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

(三)课程设计

完成前期的理论知识和调查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选择面积适中的场地进行课程设计,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了解熟悉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总体布局结构规划、空间营造、群落构建、主体造景植物景观设计,并且可以结合模型设计、电脑建模来感受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劣,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调查实践中所获得的设计经验进行植物规划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场地设计两个步骤。

1.实地调查。运用空间体验法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选择植物景观特点突出、代表性强的场地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景观空间有具象的认识,特别加强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手法、主题、空间、尺度等认识和理解,以便为后期的场地设计服务。在调查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具体包括整个调查场地的场地分析、空间分析、植物空间结构布局、栽植形式、植物配置模式、植物主题及种类、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调查场地分析图,实测到的植物景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以及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图(可手绘或拍照),同时附上植物品种表格[5],其中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形状等,这样学生即认识了品种,又知道如何造景配置植物,为后续场地设计打下基础。

2.场地设计。场地设计通常会选用同一场地进行不同类型空间设计,或者对不同场地进行同一类型空间设计,设计之初,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植物景观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求详细具体,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阶段,规定各阶段要求的步骤、设计内容、图量、图纸表达方式。

(1)场地调查。首先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认识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其次植物规划要与场所固有属性结合,注重场地关联性;最后要将规划落实到元素层面,并调整为可以实施的详细设计。该阶段要求有详细的场地分析图,用简单的符号并配以文字、图片说明,形象生动表明场地属性。

(2)植物景观方案设计。结合前期场地调查进行园林植物方案设计,要求既要满足景观空间需要,又要体现地区文化,同时突显植物配置对景观空间的营造作用。结合平面和立面布局来塑造空间,并做到植物四季景观变化和立面层次搭配。为丰富植物景观效果,要求规定一定数量植物品种进行配置设计。该阶段图纸要求植物平面布局图、植物层次剖面图、植物效果示意性图片、植物品种附表。

(3)施工图设计。植物方案确定以后要绘制施工图,通常采用CAD软件绘制,要求图纸绘制要详细规范,并附植物栽植品种表格,主要包括:品种、规格、园林特征,其中规格主要是指乔木的胸径、冠幅、杆高,灌木的高度、冠幅,同时要说明灌木的栽植密度,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颜色形状等。由于学生难以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景观空间形象,可运用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将平面转为立体效果在电脑场景中三维旋转观察设计效果。为加强学生对植物施工工艺了解,学生之间可交换图纸制作实体模型,一方面植物方案设计很具象的展示出来,另外通过交换图纸做模型可互相检测施工图作图是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跨度大,学生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室内外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学习现象。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作为核心课程,希望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能够重视这类课程学习,专业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初步建立学生的植物空间感以及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表示方法以及n程设计教学途径,把控每一个学习环节,提高课程效果,增强学生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菲,卢伟娜,张丹.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5(8):37-38.

[2]杨凤云,王首一,李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78-82.

种植设计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呈现出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趋势,生态理论的传播、强化使生态学在园林建设中的地位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便可以有效地提高园林设计和建设中的科学性,使其在园林建设中发挥重要影响力。

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

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群落的形成,人们根据植物不同的生活特性,将植物结合审美需求进行搭配,最终形成园林植物群落。与生物学上的群落定义类似,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园林植物群落定义为,在一定的园林绿地范围内,拥有特定的植物群落生态学涵义,能够满足不同视角的植物生态学要求的多种植物的总和。

园林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需要人工机制和多种目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它的起始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兴起的植物群落性质的个体论观点得到广泛支持,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植物群落的概念被应用到人工营建植被的步伐,尤其在园林的绿地建设中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的格外广泛。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植物群落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即便如此,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仍然停滞不前,缺乏进一步的针对性讨论。

在园林植物群落的应用过程中,对于植物群落的自然特征没有必要完全满足,但是在考虑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时,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就需要充分讨论。在应用概念时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从生态学意义和生态学视角去审视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由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及其应用在园林植物群落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应用园林植物群落这一概念时,对于其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要格外重视。

植物群落在园林中的应用问题

2.1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

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问题一直困扰着园林设计者。然而,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对园林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即使存在难度,也要尽力克服。

根据自然群落的发育过程、群落地貌特征以及不同的环境特性,具备一定经验的研究人员能够客观地对园林植物群落进行分析鉴定。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具备一定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很少,这样的人才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园林植物群落鉴定水平低,这对于而后的园林建设极为不利。

一般的,根据空间地带性规律、地形、地貌、土壤等环境异质性形成的自然边界,可以较为容易地被研究员鉴定出来,但是对于人工构建的空间,因为退化甚至高度破碎化的环境使得边界无法清晰地看出来,如果想要确定研究对象的类型、结构以及外貌特征等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度,难以实现。因为环境的限定,生态学研究方法不能轻易地应用到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中,这也是当前园林植物群落研究中迫切需要完善的问题之一。

2.2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相悖

园林群落概念在近几年得到广泛的扩展应用,群落个体论为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随之而来的是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相悖的问题。在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实践的过程中,设计者往往会有意或无意间过多地追求群落概念的内容实践,对植物种间关系的整体性格外重视,将其视为植物群落概念在园林设计中的根本价值,这就是舍本逐末的问题。

植物群落的性质决定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整体性关系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植物群落的根本差异是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过分地强调园林植物群落中植物种间的整体性,就会只重视群落间的依附性,但事实上,植物群落内的植物种间关系更普遍的是零相关或弱相关。因此,在对植物群落概念实践应用时,要更多地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园林植物群落,在保证设计达到一定的自然属性外,更应该注重园林的艺术性。

园林植物群落的设计探讨

3.1植物群落的分析鉴定

科学进行园林建设的必要前提是对园林植物群落的分析鉴定。在许多情况下,生态学的研究手段无法满足自然植物群落的分析鉴定,这时候就需要选择具有明显边界的斑块作为调查对象,其次,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在对象与统计方法都明确的前提下,对面积规模进行分级鉴定,这样便可以减少在植物群落分析鉴定的过程中的风险,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3.2制定合理的技术定位

合理的技术定位对于园林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建设中要对植物群落进行合理的技术定位。任何的园林植物群落设计,都是以群落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将群落结构的功能关系放在植物配置的首位。

在定位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艺术性,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只有这两方面高度统一,才能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在人们欣赏时发现园林的意境美。

3.3将植物群落的设计内容细化

园林植物配置包括植物间的相互配置,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设施的相互配置。这就需要设计者再设计时充分考虑植物种类以及植物群落的造型所构建出的平面立体构图。

在植物群落配置时,设计者要以植物间的相互配置作为主体,首先要将园林植物依照其观赏特性、叶子颜色进行分类,从平面、树丛疏密度、色彩、立体等不同方面设计植物的艺术构图和风格,从而形成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园林植物配置理论。当然,对于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内容不能孤立于设计要求,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际的环境背景,要从群落生态学角度,深化、细化设计的内容。设计者要高度重视环境对园林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只有这样细致的设计与实际结合,才能实现植物群落在园林设计中的价值,才能增添园林观赏的美观度,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语

植物群落作为园林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园林建设的完善。园林植物群落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可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生态理论学理论的融入也必将成为园林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园林设计者需要推动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深入与完善,使多学科的技术内容融入园林植物群落设计,从而提高园林设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种植设计论文篇(7)

1 现代园林设计概述

1.1 现代园林设计的产生

现代园林设计,就是把园林设计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将地形、绿植、园路等自然环境的设计创作融入到生活场地的构建之中的过程。现代园林设计理念,最早产生于西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现代园林的设计经历了其萌芽、发展至逐步壮大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园林设计受到社会、文化、艺术、科学等的影响,逐步呈现出其发展的多样性,并出现众多发展流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生态主义现代园林、大地艺术现代园林、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园林、解构主义现代园林、极简主义现代园林等,都具有鲜明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等因素影响,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园林设计更多的遵循了生态原则,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非常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群落,如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等。我国的现代园林设计开始于20世纪初,最早的园林设计仍然承袭了我国古代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1906年由无锡乡绅筹建的“锡金公花园”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现代“公园”。

1.2 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的基本理念

1.2.1 现代园林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

现代园林设计也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自然风景设计,其主体都是人。在园林设计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使园林设计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审美原则的现代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中心思想。将自然风景巧妙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提高现代园林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使人在生活中受到自然风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愉悦感,是现代园林乃至所有设计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1.2.2 现代园林设计要注重生态保护

发展现代园林设计的“现代性”和保持园林设计的“生态性”,是对现代园林设计师们的新考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更加恶劣,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困扰世界各地的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景观设计师们的重要使命。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景观对人情绪的影响,更加注重园林设计的生态性、实用性、舒适性、观赏性是非常重要的。

1.2.3 现代园林设计是一次艺术设计过程

园林设计是一种优美的艺术创造。现代园林的设计吸收了戏剧、音乐、建筑、美术等学科的特点和精髓,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极简主义等艺术设计形式,产生了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系列艺术新形势。现代园林设计师不仅是景观设计的设计者,更是一位艺术家,将自己追求的灵魂境界融入到艺术设计之中,并赋予园林设计以生命里的创作者。无论是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还是东方现代园林设计,无不体现出强烈的民族和地区文化色彩,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1.2.4 现代园林设计要注重设计的创意性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设计思想的创意性,是不断推陈出新、促进现代园林设计发展的基础。设计师自身对各领域学科都具有一定的造诣,再将对这些艺术领域的自身领悟融入到园林设计中,使现代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思维意境和创意性,是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毕生追求的核心。园林景观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图形、文字和结构的结合,更应该令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种强烈心灵感受。

2 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群落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设计这一概念是由群落为概念形成的,其目的就是结合人们对植物的不同习俗而搭配形成的,因此城市园林规划中对植物群落设计需要注重人们的感觉,以人为本来进行设计。为什么说城市园林规划中合理的设计植物群落是十分重要的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生存压力迅速膨胀,通过合理的设计植物群落,可以为人民的休息和赏美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并能达到美化城市环境的理想效果,对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1 优化城市的环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污物和废气排放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环境,但是植物却能对这些有害气体和飞尘有效的吸收,不仅如此,还可通过植物群落来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的热岛效应并减弱生产生活的噪音,给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对城市园林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设计,将难以达到优化城市环境这一目的。通俗来讲,植物群落的设计体现着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只有布局比较合理、基础设施齐全的植物群落设计才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并达到优化城市环境的目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园林规划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城市园林建设也逐渐的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城市没有规划较好的植物群落,必然无法提升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必然会局限整个城市的发展。城市是植物群落设计合理,可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富有朝气和创造力,同时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合理可以改善生产生活,更新城市的面貌,对于招商引资和城市发展十分重要,必然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2.2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群落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群落设计的总体局面还是较好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上仍然存在问题。众所周知,植物群落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植物的生存环境,其次就是植物群落间的结构配置。一般来说,我国城市分布的地区对植物群落设计构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地区环境的优劣就决定了植物种类的丰富和长势,这一点在我国的南北方城市上体现十分明显。从我国城市园林规划的整体来看,虽然我国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但是可以用于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群落设计的种类比较少,北方地区的城市植物结构甚至只有五十种左右,与之相反,南方在植物群落设计上可以选用的种类大大高于北方。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中植物群落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城市当地的生态环境来进行规划,否则便取得不良的效果。另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不能片面的注重植物群落的观赏性,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植物群落见层次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体现。这样才能达到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目的。

3 园林设计中现论运用产生的问题

3.1 园林规划设计重规模、好奢侈风、西洋风,设计脱离生活园林规划设计片面追求规模大,不注重实用性,片面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实际应用的主观感受。在建筑设计中,一味崇拜西方文化艺术,不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筑风格走“西洋化”路线,如现代居民区常常出现的“欧式建筑”“俄罗斯风情”等等不伦不类的“洋建筑”,不符合国内居民的审美观。初期的新奇心理一过,易产生审美疲劳。建筑材料追求高档化,大量堆砌雕塑、种植古树等,造成大量的资金资源浪费。

3.2 设计环节缺少态度严谨的技术保障

园林规划设计过程偏重文字描述而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施工工程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无法解决,如植物品种搭配错误、绿化设计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功能单一、景观色彩搭配不合理等等问题。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该是一个经过充分讨论、严谨计划的过程,文字描述的效果都需有明确的技术支持,不能在设计中“纸上谈兵”。

3.3 植物设计运用少且误区多

植物设计和运用是现代园林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其根源笔者认为应该是设计者的知识缺陷,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导致设计单纯追求植物的单一特性,应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更有甚者严重忽略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归根究底,园林设计的目的是改善人的生活环境,其手段是利用自然景观或建筑令人赏心悦目的特性,创造出美感和舒适性的功能建筑群落。可以说,植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目前的园林设计中,植物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使用误区。不能充分利用植物杀菌、降噪、除尘、降温、绿化等功能。如割裂和漠视植物景观设计和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将其单纯的看作是园林设计的一部分而不予重视;简单的把植物看作是园林设计中的一种使用“材料”,僵化植物使用功能,把植物景观设计等同于其他建筑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仅重视其使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面对复杂设计环境时,感到力不从心知识匮乏,难以应对现代园林设计出现的问题。

4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特点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考虑群落结构功能关系为前提条件对植物进行配置的一种技术方法。园林植物群落设计要具备功能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园林植物群落设计要求更加严格,园林植物群落必须满足功能性特点。园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因此在对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时,在划分园林空间时,通过不同植物对人类活动空间进行装饰是首要问题。同时要依据合理的环境要求,在树木花卉栽种时考虑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配置,植物相互之间的搭配也要科学恰当。园林植物群落在艺术美学设计的指引下,构建出的园林能够满足园林植物群落的艺术性要求和欣赏性要求。在园林中构建多种观赏类型的植物,科学运用园林植物群落配置方法,满足不同观赏者的审美需求,给观赏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5 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发展

在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人们展开了园林植物植物群落设计研究。在植物群落功能结构相同的条件下,将植物生态群落分成7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抗逆型、观赏型、文化型、防护型、知识型、生产型、保健型等。在植物经过以上7种分类后,针对不同植物适应与不同的生态群落类型,进行植物配置。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可以把基本单位定义为植物群落,在不断拓展绿地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植物群落形成结构的研究,明确植物在大自然中都是以群落状态生存的,通过接近自然的林业以及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以现有的人工植物群落为基础加以保护、改造和发展,尽可能完成回归自然的理想。在关于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研究上,从考虑设计功能目标、设计群落结构特征以及设计景观美学特征等角度出发,进行园林植物群落植物选择研究与配置研究,促进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不断改善。

5.1 规范技术定位

技术作为城市园林绿化技术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要有一个规范合理的技术定位,从而有效发挥其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以植物的机构功能为首要考虑因素来开展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实现植物景观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效融合,满足植物和环境在生态适应上达成共识,在将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由艺术构图原理表现出来。通过将园林植物配置技术的基础内容之一,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规范合理的与园林艺术结合开展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满足植物景观构建的美好愿望。

5.2 确立园林植物群落单位

在园林植物群落设计过程中,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的设计方法,对以小面积园林绿地建设为代表的植物景观构建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新建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根据地质、地形、功能分区等自然与人工设计要点,确立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群落单位,实现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进行园林植物群落设计,为今后园林植物群落的景观发展、生态效应等方面动态研究的创造了有效条件,也满足了植物群落设计科学规范的发展需求。

5.3 深化园林植物群落设计

在园林植物群落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分为来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园林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植物之间的配置要考虑植物的种类,植物树丛相互的组合,不同观赏角度的植物构图、颜色等;然后是配置园林植物与园林其他构成要素,如水体、假山、建筑、道路等,将植物种类选择、配置方式、植物构景艺术特点等作为重点考虑设计要求。如我国杭州西湖的园林植物配置情况,把园林植物按照各自不同的观赏特性分成各种类型,例如将冠型植物分为椭圆形、球形、宝塔形、伞形、自然形、匍匐形、垂枝形等多种,绿色的叶子按色度分为青绿、黄绿、灰绿等类型,配置植物从颜色、树丛疏密度、立体、平面等方面构建植物的艺术图形和艺术风格,园林植物群落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园林植物与植物相互配置为主体进行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工作,进一步将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与要求融入其中,不断深化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内容

5.4 注重环境效应和背景,构建园林植物群落服务平台园林植物群落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园林实际的环境效应和环境背景。在功能结构关系的生态学设计原理科学依据下构建特定园林植物群落,使得园林植物群落环境效应的有关研究结果日益完善,说明了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技术与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对园林植物群落做到全面有效的了解,规范合理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我国要重视对园林植物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广大园林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与园林植物相关的基础研究,积累园林植物生长数据,植物分类特征及其图片、生态习性及分布、开花时间与景观特点等,促进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科学持续发展,为科学绿化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

6 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思考

6.1 发展现代园林设计景观理论,注重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园林设计要建立节约意识,注重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化发展。重视园林设计的理论研究,但是也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能光专注于理论研究而忽略实际施工问题,造成理论先进而实际施工难度加大,造成资源的浪费。

6.2 设计体现出人与景观的和谐

某建筑在设计之初,我们给予每位建筑大师一块空地,大师根据地形地貌加以设计,因此北区每栋建筑都出自世界顶级建筑大师之手,它饱含着每一个设计师无穷的创意和毕生的理念,每一个作品的精致和特色表现了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和功力,强烈的表现出设计师本人独特的设计风格。

建筑不拘泥于什么表现形式,它要和自然环境、内部景色、楼与楼之间及整体环境共生和谐。在园林景观设某建筑配套图计方面,融合白云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系,集合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园林韵味,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创造大气、自然、和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间奇景。

6.3 完善园林设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筑行业的鱼龙混杂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由此而产生的经济纠纷等问题,需要大力整顿园林规划行业,建立行业标准,完善相应法律,如完善注册园林规划设计师签字制度、规划设计收费标准等。这是促进我国园林规划行业不断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的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运用现论进行园林群落规划设计,更是在现代技术运用基础之上,发展传统园林设计理论,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研究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参考意义的解决办法,为更多的园林规划设计者提供更多的技术升级空间。

参考文献:

[1]邹伟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1)

[2]王爱军,金泽乾.论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J].中外建筑.2007(09)

种植设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19-02

1 现代造型的基础理论的核心——构成理论

作为造型概念的构成,在现代造型设计中的一个专门用语。构成研究的是视觉艺术的理论,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视其为核心理论基础。其研究的对象便是视觉形象,主要功能是研究塑造视觉形象的方式方法。构成理论源于西方,成熟于上世纪初的德国“包豪斯”。70年代末期被引入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现在已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设计中。

2 构成在园林种植设计中构成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

2.1 种植设计中构成的地位

园林设计是造型艺术设计内容之一,园林设计主要是利用地形元素、水体元素、建筑元素、山石元素、植物元素等要素的配合来塑造园林景观的一种视觉造型艺术。植物元素是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材料之一,合理的配置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种植设计对整个园林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园林规划设计中种植设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作为造型理论的基础,对概念的产生、设计构思的形成和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园林种植设计中构成对园林植物的个体形象塑造、植物材料的相互配合,植物色彩合理运用,植物的空间形象处理等多个方面都肩负着指导作用,构成左右着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的方向。

2.2 种植设计中构成的作用

构成理论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方面内容组成,从三方面为构建形象提供理论依据。平面构成在园林种植设计中对种植规划的整体布局,对植物的平面、立面配置,对图形、文案的设计等方面起着支撑和引导作用。纯粹的造型理论为整个园林景观设计的构思提供了形成概念的依据。色彩要素是塑造园林景观的最重要元素之一,感观者首选要素就是色彩元素,合理的色彩搭配是人和园林景观产生共鸣的必备条件。

3 园林种植设计中构成理论的具体运用

3.1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包括比例、尺度,对称、均衡,统一、变化,节奏、韵律,调和、对比,联想、意境等内容。任何一个完美的造型都必须具备协调的比例尺度,正确的尺度和比例可以使造型完美,恰当的尺度和比例关系可以增强形象的变化。趋于对称形式的视觉形态会产生安定、均匀、自然、整齐、协调、庄重、典雅等性质的具有朴素风格的美的感觉,合乎人们常规的视觉习惯。均衡是在不对称中求平稳,使用均衡方法塑造的形象会变得生动活泼,有自然的美感,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动态的平衡。统一是共性的强调,追求严肃、规整、平静、和谐的艺术效果。变化是个性的强调,追求变化、活跃、刺激。在设计中需要统一性质的时候,最为单纯的统一才可以使美感更为强烈。但一味的统一缺少变化的设计,则会使观者感到缺乏趣味、会导致美感快速丧失,不能恒久。主要是由于缺乏刺激的因素,变化才是刺激产生的主要根源,变化才是调动观者兴趣的决定性因素,但变化需要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随意的变化,将会导致设计出现混乱和繁杂的局面。节奏的产生是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在视觉形象的设计中节奏是指以同一元素连续而规律的出现多次而产生的运动感。韵律则是在节奏的基础上变化的效果更加复杂,变化的幅度更加强烈。韵律与节奏构成形式的对比正如中国古代老称与天平之比,更为自由活泼,更具积极的生气和更具能量的魅力。对比是指造型元素个性的强调,调和是造型元素共性的强调。在视觉形象设计中往往从人们的视觉经验出发进而通过一定的手段刺激观者产生联想,进而使设计按照目的的需要产生意境。设计师需要利用观者思维过程的延伸产生联想,促使观者由当前形象的观察进而将思维延伸到另外的事物上。因而园林种植设计中应该尽力开发和利用植物造型的个性特征和整体特性,通过这些特征特性给人产生的联想来表现设计意图和艺术构思。

3.2 园林种植设计中平面构成基本形式的利用

种植设计中重复形式设计是在园林种植设计中连续使用一种植物材料的手法,也就是构成理论的相同的基本形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现象。这是一种能加强给人印象的视觉造型方式,可以形成强烈规律性质的节奏感,可以产生和谐与统一的视觉感受,但过多的重复会产生单调感。近似是重复构成的轻度变化,近似虽然没有重复构成那样严格的规律却仍不失规律感。近似方式塑造的形象整体有统一感,细部有轻度变化,所以可产生活跃、自然的美感。发射构成其实也是一种重复构成,但与重复构成又有一定的区别,发射构成的骨格单位形式是设置一个或多个中心,在发射中心的周围进行重复设置,最后形成向着发射中心或由中心向绕排列的构成形式。这样的视觉造型方式可以形成鲜明的视觉凝聚点,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发射构成可以很好的控制视觉形象集中于中心或者扩散于四周。特异构成也是一种由重复构成发展而来的构成形式,主要就是打破由于重复而产生的规律感,在秩序上形成轻度对比的关系。特异技术可以使设计中单调的画面变得异常活泼,一般将这种构成形式更多的用来表现设计的重点内容。特异中变化不宜过多,变化过多就破坏了规律了。但变化也不宜太少,太少会被规律埋没,引不起注意。对比构成是指在形象与形象之间或形象与空间之间的比较中,由性质相对的因素产生的状态,进而达到紧张、刺激、个性鲜明化。在设计中从事物的某一特殊点出发,强调、夸张其对比因素,以此形成个性鲜明设计的构成手法。

3.3种植设计中色彩理论的运用

3.3.1种植设计中色彩的属性的运用

色彩的属性是指色彩色相、明度、纯度等要素。种植设计中利用植物元素的色彩属性来解决解决植物的配置问题是种植设计的一项重要设计手段。在解决植物配置时配置效果显著与否问题,就可以利用色相和明度等要素的关系变化加以解决。所以在植物种植设计中应避免明度近似的植物种植在一起,尤其两种明度低的植物。色相相同,明度不同,配合效果显著。在植物种植时,如果高纯度色的暗色植物用得多,会使人感到空间比实际窄小。为使空间扩大,宜选用低纯色度的明色,反之亦然。

3.3.2种植设计中如何正确使用色彩的表情

种植设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a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1-0111-03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是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课程开设在本科大三学年第一学期,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设计实践24学时,课程教学实习5d。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掌握科学的规划设计程序,重要的植物选择配植原则、基本配植方式、配植的艺术原理以及不同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设计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园林植物配置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植物种植规划设计方案,绘制规范的种植规划及设计图,并能进行设计效果的表达;能识读并绘制常规方案的种植施工图,最终为特定园林项目的建设实施服务[1]。

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必须满足公司企业及单位的专业要求,只有使学生毕业后不再经过社会培训就能胜任植物种植设计的工作,才能得到就职单位的认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学有所用,使学习的知识符合公司单位的需求,就必须在教学中打破常规,进行教学改革[2]。笔者通过与从事专业实践工作的毕业生、景观工程企业负责人及项目管理人员、同类院校的专业教师、在校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反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及实用性强的特点,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

1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教学体系改革之前,课程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采用的是穿插布置的形式,3次设计实践分别安排在理论教学的前期、中期及末期。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每一次的设计实践都须用到课程的全部知识,在没有接受完整理论教学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设计实践会出现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教师在指导时也会很吃力,因为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实践时的确还未讲授。改革后,采取先理论讲授再设计实践,二者分别集中的教学体系,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完整清晰的教学节奏,同时这也符合先理论再实践的基本教学规律,也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安排和开展,提升教学质量。

2 设计实践内容的改革

2.1 设计实践主题的调整 在多次与从事园林项目实践的毕业生及园林设计施工企业负责人交流的前提下,选择了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3个设计主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每个设计主题课内安排8学时,以尽可能地给学生和教师提供必要的设计互动与评讲交流时间(见表1)。每个设计主题都设置了可让学生实地踏查和分析的真实场地,同时采取场地面积逐渐变大、设计内容逐步增多、绘图要求逐级提高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导入―熟知―掌握”的学习过程。

2.2 增加植物种植设计规范方面内容 在以往的种植设计实践教学中,多考察学生在方案中植物选择的合理性及对配植艺术的理解与掌握,并没有对设计方案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规范有特别要求。而在多年的环境建设实践中,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到地方政府,都因地制宜的总结和提出了关于植物选择和配置的原则性规定和要求,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等。学生没有了解和熟悉这些规范,刚进入企业单位参与实践就会觉得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专项设计实践中,特别增加了有关设计规范及指导性文件的学习,让学生尽早熟悉植物景观设计实践的相关规范和要求。

2.3 重视当地苗圃可提供的园林植物种类,关注新优园林植物品种的学习和应用 植物材料是植物种植设计的基础与必备,也是园林种植设计创新、与时俱进的体现。学生在进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课程学习时会接触到几百种植物,但进入公司企业项目实践时才发现可用的植物种类远没有教科书中那么丰富,当地苗圃所能提供的植物种类成为种植设计中植物丰富度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因为地域、技术及市场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在课程后期的设计实践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并要求学生去收集和了解园林苗木生产企业的植物种类信息、规格及价格等重要因素,并以此制作新疆地区常用园林植物资源信息数据库,使设计训练更贴近于实际。另外,随着各地园林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相关商业公司加大了对园林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引种力度,这些机构每年都会向市场上推出一批较为成熟的园林植物新品种。作为专业教师必须及时关注这些市场上出现的新型园林植物品种,了解其生长特性、观赏特点、适用场所及市场价格等信息,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其中的优秀品种,由此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使其掌握更多的应用植物种类信息,使学生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学会自我选择与创新,能够设计出紧跟时展、满足市场需求、生态功能强大、观赏效果新颖的园林景观。

3 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重视场地现状踏查与分析的指导 对设计场地现状的测量、踏查及分析是进行植物种植设计的重要前提。设计师对场地的理解和对其精神的感悟完全依靠图纸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至少一次最好多次的现场踏察才能对场地及其环境有个透彻的理解,从而把握场地的感觉,把握场地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全面领会场地基本状况及特征[3]。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改变以往采用各种条件都设定好的虚拟场地让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做法。每次设计任务我们会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场地,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测绘、踏查与调研,重点对与植物配置有关的自然条件、人工设施、环境条件、视觉质量等因素进行现状分析,同时指导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图的绘制和标注方法。

3.2 从自然中学习,从现实优秀案例中学习,提高学生植物配置技能

3.2.1 向大自然学习 大自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创作的源泉,师法自然是的植物景观设计的科学途径。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及其构成形式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灵感,对于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性[4]。有目的地借b地域优美的自然群落的景观,对体现当地植物景观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为期5d的课程教学实习中,安排2d时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优美的植物群落,便指导学生利用坐标纸将群落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植物种类、群落外貌等信息进行测绘记录、拍照,以便作为种植设计学习借鉴的资料。

3.2.2 向优秀的植物景观配植实例学习 在向大自然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深入城市公园、道路绿地、滨水绿地、居住区绿地、庭院花园中,寻找优秀的植物景观配植实例并进行测绘记录。

3.2.3 对经典的植物配置案例进行临摹 采用课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经典的植物配置案例进行图纸临摹,学生可以选择原版临摹,也可以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创新。交图时按照临摹质量及是否有创新进行评分,并将分数纳入课程总评考核体系。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的实践,能够快速有效的使学生熟悉植物艺术配置的基本模式,感知植物个体在空间平面中的布置结构,了解植物景观图纸表现的基本规范和技法,积累配置经验与技巧,增加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3 评图交流教学法 对于一次设计实践,8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设计制图工作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在有限的课时中,安排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评图,通过面对面的评讲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设计想法,及时纠正出现的设计错误,鼓励出现的设计亮点,引导正确的的设计构思及进度。评图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讲授课堂上没有深入探讨的专题内容,因为没有课堂教学的拘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评图教学中,教师要与每一位学生交流,主动与学生交流,特别是那些富有设计想法但性格较腼腆的同学,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设计潜力。

3.4 肯定和鼓励教学法 实践表明,采取肯定与鼓励教学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思维与调动其潜在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对于设计类课程,肯定与鼓励是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热情,提升设计兴趣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5]。肯定和鼓励教学主要应用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如在对其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设计的亮点,并着重表扬与肯定,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和改变进行鼓励和赞赏――即使构思还很不成熟,对其不足或错误也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其对专业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

3.5 主动与园林实践一线人员交流,进行现场教学 除以上教学方法外,带领学生主动与在园林实践工作一线的管理者,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苗圃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交流,采用现场讲座教学的方式,请他们介绍专业领域市场的的发展、新动态及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的资讯、技术规范以及施工技术手段,使学生了解课程所学知识与现实工作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握课程在专业领域中的定位以及自己在日后学习和就业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邵锋,包志毅,宁惠娟,等.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2):96-98,101.

[2]廖振军,王前莉,黄琦珊.基于满足市场需求的“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3(03):102-103,108.

[3]姚成丽.浅析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6(6):142-143.

种植设计论文篇(10)

1寒地别墅景观设计概述

1.1寒地城市概念

其实关于寒地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能通过广大认知的定义。现在我们所说的寒地城市,大致是指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1]它通常包括北半球北纬以北,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月平均气温在0℃或0℃以下,并伴有阵雪、昼短夜长现象的城市。与我国南方相比,寒地的环境景观形象相对厚重、朴实庄重,但同时也会造成景观设计过于的单一、环境色彩与形态相对贫乏的缺点。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发展,人们逐渐重视生活环境质量,随之而来对景观设计的高要求、对景观设计的日益重视,从而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变。

1.2景观设计学理论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到现阶段理论体系已基本健全,景观设计学理论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围绕的关系,强调人与土地相协调的关系,这也是景观设计学与古典园林设计的区别。

1.3寒地居住型别墅景观设计的原则

人本原则:衣食住行是人类活动的四大主题和内容。居住活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的质量不但要满足人们生存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地域文化原则:寒地景观最突出的就是冬季的寒地自然特色,表现不同文化区域上的无限发展变化。比如吉林市松花江形成的冬季雾凇成为我国独特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人类的发展原则和目标。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应秉持此原则为中心,不应该用破坏环境来换取自身的利益,要尊重自然环境。所以在别墅景观设计建构中,要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多利用再生环保材料来构建自己的家园。

1.4环境营造概念

环境营造,即围绕人这一主体,通过人为参与建造主体周围的物质条件与非物质条件。营造,在汉语语境中更倾向于通过营建手法,达到形成一定的环境氛围。

2影响寒地景观营造的其他要素

2.1寒地的太阳辐射

冬季的寒地居住区太阳升起晚,落山早,随着建筑楼阴影面积的扩大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降低。因此在寒地地区设立居住区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如何充分的利用太阳资源,尽量避免在太阳不照射的地方设立人们活动区。所以要满足居住者对所处环境的温度要求是进行寒地景观营造的要素之一。

2.2寒地水文条件

寒地城市主要降水形式是降雪,雪或雨夹雪。寒地城市的清洁最大压力就在于降雪,而寒地城市所面临的不光是降雪带来巨大的清雪工作,而交通事故的频发是降雪带来的巨大难题。由于地域特点,气温相对较低的寒地城市,绝大多数植被无法适应寒地的生长条件,冬季景观较为单调,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别墅区中适当的地形变化。在大雪纷纷冬季,降雪覆盖在相对变化的地形上,层层不已,增强了寒地冬季别墅区外环境的美观性。

3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不足及策略

在寒地景观设计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影响,为确保设计达到预期效果,要根据实际环境情况来满足水平要素。

3.1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不足

3.1.1不重视寒地气候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我国对寒冷地区的景观设计研究开展和起步较晚,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设计中存在生搬硬套和模仿已有的设计理论现象。这就导致了实际的作品成果满足不了当地的功能性需求。

3.1.2缺乏当地的景观特色

对于当地的景观设计没有一个属于当地的景观特色,缺乏对当地的文化历史,人文风情,民族,地域的研究,这样就造成了地理上的区域景观雷同化、设计手法单一、缺乏设计特点[2]。

3.1.3设计与施工容易脱节

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不少设计者不愿意下工地,参与施工现场,导致设计与施工有脱轨的地方,所以说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3.2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策略

3.2.1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乡土树种,丰富植物景观种类

据调查统计,2000年沈阳市栽植的树木有83种,长绿灌木3种,落叶灌木41种,但能在沈阳陆地栽植的树木品种可达482种,其中生长良好的品种就有273种,而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的品种却不足百种。由此可见寒地的乡土树种还有挖掘的潜力,因此挖掘和育种乡土树种对丰富植物配置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能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3]。

3.2.2注重冬季植物的生长及景观特征,突出冬季植物景观特色

冬季是大部分植物的休眠期,这就显得冬季植物配景对别墅环境的影响。对于冬季植物的生长,冬季植物的形态颜色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充分使植物展现其独特的一面,如使别墅冬季景观可观,就必须充分挖掘植物本身的特点。再次,可以利用冬季植物枝干颜色、宿存果实等进行造景。

3.2.3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

改造时一定要“亲近”自然,做到再现大自然,满足人们心理上对于大自然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三维活动的角度出发,来直指活动区域的分界或者是活动区域在不同人们的视角中划分的边界。塑造寒地别墅外环境景观空间方面,地形是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首先是地形具有很强的空间围合感,可以根据设计师的需求结合植物等景观元素,起到巩固围合感的作用,再次塑造空间地形与自然的结合,丰富别墅周边空间环境景观[4]。

4结语

寒地别墅区景观设计要针对实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参考传统的山水理论、风水学理论、行为心理学以及后现论等相关理论,提炼研究出寒地别墅区景观的设计原则。居住区是人们衣食住行生活、休息和游憩的场所,应该让人们有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轻松,愉悦。从而使人们自然地感受到寒地景观与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联系与交融。

【参考文献】

【1】朱少华.北方寒地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2):15769-15770.

【2】白若甫.论别墅设计发展[J].科技资讯,2009(31):21-23.

种植设计论文篇(11)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为营造园林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园林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运用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的创作,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1利用植物构成各种空间类型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成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可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整形修剪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它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

2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是一个“活”的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虬枝。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

3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就拿乔木来说,银杏、毛白杨树干通直,气势轩昂,油松曲虬苍劲,铅笔柏则亭亭玉立,这些树木孤立栽培,即可构成园林主景。而秋季变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重阳木等大片种植可形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观。许多观果树种如海棠、山楂、石榴等的累累硕果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色彩缤纷草本花卉更是创造观赏景观的好材料,由于花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株体矮小,园林应用十分普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可露地栽植,又能盆栽摆放组成花坛、花带,或采用各种形式的种植钵,点缀城市环境,创造赏心悦耳的自然景观,烘托喜庆气氛,装点人们的生活。

4利用植物烘托建筑、雕塑,或与之共同构成景观

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曲线,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着不同差别,园林中经常用柔质的植物材料来软化生硬的几何式建筑形体,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枝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树种。论文格式,景观特色。论文格式,景观特色。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喷泉、建筑小品等也常用植物材料做装饰,或用绿篱作背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加强人们对景点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园林植物与山石相配,能表现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自然韵味,与水体相配则能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造成深远的感觉。

6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由于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及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植物的分布呈现地域性。论文格式,景观特色。不同地域环境又造就了不同的植物景观,如热带雨林及阔叶常绿林相植物景观、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相景观等。论文格式,景观特色。

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各地在漫长的植物栽培和应用观赏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并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甚至有些植物材料逐渐演化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象征。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营造植物景观对弘扬地方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