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4:54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1)

      审计风险是审计活动中特有现象,是审计发展过程的产物。近几年来, 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有效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越来越受到各

方面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审计风险的相关概念作简要论述,并重点分析其成因,以及针对这些成因采取相应的防范建议。

一、 关于审计风险的概述

“审计风险”指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或者由于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

论,而受到有关关系人得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错误,财政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

在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换而言之,审计风险是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问题的结合。

二、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1,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

一方面,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力度加强,审计地位不断的提高,审计监督工作在社会上得影响不断扩大,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依赖程度不断的加大,依赖审计意见

的人不断增多,因此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将不断的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成分多元化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稳定性,审计人员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企业情况,使其获得的信息不真实,作出的审计结果不准确,从而引

起审计风险。

2,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增加风险的机会。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阶段,审计法规体系尚不够健全,不能

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行法律不可能对审计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新情况、新问题全部规范到位。另外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规范的行为依然

存在,这就倍增了社会经济的复杂性,经济法律法规不可能涵盖经济生活的全部,即使有所涵盖,也有部分的法律法规存在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

3,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审计范围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由早期的以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为审计重点,扩大至今,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要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

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还要就企业在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信息的不确定性很大、风险也很高,审计人员要作出正确的审计的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现代

市场经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发展,必须扩大经营规模,进行复杂化的交易。我国的企业正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国民经济增长较快,关键领域

的改革有所突破,业务创新和业务复杂性也在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而增加,这将会导致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带来困难,引起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 审计风险的防范建议

由上述可知, 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具有复杂多样性, 因此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也应是综合和灵活的。根据上述审计风险的成因,本文提出下面几点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的建议

     (一) 优化审计环境,加强法制建设

在风云莫测的社会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混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应该督促审计部门根据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加强法制建设,及时

修改和制定切合需求的审计法律法规,努力克服审计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问题,使审计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社会法制环境

,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差错,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的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务所整个管理体

系中的核心。各审计机构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控制制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不徇私情、秉公执法。制定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减少或消除人员差错,及时发

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

审计是较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及时更新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分析、判断及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造就一批同当前审计及工作相适应的具有较高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审计工作人员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的期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

可行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冲破传统审计思想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刻的理解审计风险的内涵,树立风险意识,并在执行审

计业务过程中,注重审计质量,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防范审计风险,有效地避免风险及其损失。

(四)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

运用科学和规范的审计方法,以有限的审计资源担当起社会人民所赋予审计的历史使命,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主要措施之一。审计工作越来越复杂多

样,导致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许多具体实践中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应对解决的方法。但是,只要审计人员能够真正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改变,切实按照审计

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在审计实务中全面贯彻防范审计风险管理的观念,谨慎的对待审计风险,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管理,从而预防和减少审计风险

尽可能少的发生。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046-01

国家审计是一种强制性审计,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所作出的审计结论及审计处理意见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不恰当,不仅可能造成对某些人员和单位的重大损害,还可能影响市场经济顺利发展。所以说,研究国家审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国家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法律法规体制不健全,审计体系落后。目前的审计法规体系尚不够健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急剧变化。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时期,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这倍增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经济法律法规不可能涵盖经济生活的全部,即使有所涵盖,也有部分法律法规存在着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法律法规范围外的经济事项的存在、诸多合理不合法问题的存在及部分审计活动过程中对技术、操作上的理解偏差,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审计人员在审计时须依赖职业判断,这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另外,审计管理体制较落后。独立性是审计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条件。《审计法》规定,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在总理和地方主要负责人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接受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与此同时,法律又要求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监督,这从体制上就行不通,审计机关也不具备完成任务所必须的职能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使结果与事实存在偏差。

2、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欠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审计人员应受过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注意识别风险,保持必要的技术和职业关注。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即须具有高尚品德、正直人格和高度工作责任心。在我们的审计人员中,一部分人没经过足够的专业训练,一部分人学历较低,审计专业知识欠缺;此外,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经验不足,风险意识淡薄、识别风险能力有限、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等情况较为普遍、更有极少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差,对工作缺乏责任心,这必然影响审计质量,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存在一定风险。随着审计规模扩大,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运用不仅必要且成为可能,但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审计人员如不能驾驭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或运用带有缺陷的技术方法,就极易导致技术风险。这为审计人员提出新要求,要不断熟练审计方法和技术,否则高科技下的审计技术可能带来的是更多风险。

二、国家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风险的处理,费雪哈夫(B.FISCHHOFF)等曾倡导三个前后连贯策略:一是预防会引发不利后果的事项发生。二是事项发生后防止事项发生的不利后果。三是减轻不利事项所造成的后果。三者中最重要的是避免或引发事故。由于审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管理目的在于控制风险,而控制风险的关键在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控制对策涉及到主客观因素的控制,一些控制对策涉及风险管理程序的方方面面,严格划分不易作到,综合起来有:1、树立正确的国家审计观念。只有树立正确思想和观念,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使审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树立起公共受托责任观念。国家审计是代表国家开展的审计,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应是国家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另外,树立法制化、规范化观念。国家审计是依法审计,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依法行政的要求。2、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有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首先提高执业能力。具有相应执业能力是从事审计职业的基本前提条件,鉴于我国国家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现状,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执业能力,包括加强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制定和实施更为严格的后续教育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和晋升制度等;其次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是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审计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由审计人员具体操作完成的,从执行计划的制定到最终发出审计意见或决定的过程都存在潜在风险,只有审计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审计风险才是可控的。3、严格加强对审计程序方面的管理。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涉及到审计项目全过程的每个阶段和几乎所有内容,涉及到参加审计项目的全体人员和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国家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与审计工作程序密切结合,将风险控制的每一个环节置于具体审计工作之中。应该严格把握好审计中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严格遵守法定的审计程序和审计管理范围的规定,从严依法审计,依法行政。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在实施审计前送达审计文书,以供被审计单位有时间来配合审计,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同时审计机关要抓紧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2)实施阶段。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行承诺制度,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以明确责任,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在审计中,正确运用审计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客观分析与主观分析相结合,指标分析与非指标分析相结合。(3)报告阶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审计报告,并在向审计机关提出报告前,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错漏之处及时加以修正。审计机关派专门机构或人员复核审计报告,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审计决定和处理处罚决定,或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处罚意见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学院审计处

参考文献:

[1]李长水.试论国家审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审计与理财.2007.2

[2]薛林生.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4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3)

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风险已成为各单位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因此,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本文将围绕审计风险中的抽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

审计抽样,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与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的结论的过程。审计抽样必须符合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二是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三是审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该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的某一特征。

(二)审计抽样形成的原因

产生抽样审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企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不断的增多,会计记录日趋复杂,审计人员如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详查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这样成本太高而且也十分困难。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审计抽样技术得以产生与发展。

2、符合成本与效益的原则。按审计重要性原则,审计人员无需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判断,只要能恰当运用抽样技术,通过对局部样本进行审查,就可推断总体的特征。

3、审计结论可靠性较高。统计抽样是按经济统计数学概率论原理科学的确定抽样规模,抽样风险不但是可预知的,也是可控的。

二、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所谓抽样风险指的是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结论存在一定差异的可能性。

(一)控制测试中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包括两种:信赖不足风险及信赖过度风险。首先,对控制测试中信赖不足风险的防范。信赖不足风险指的是推断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这一风险与审计的效率有关。但信赖不足风险对审计结论并不影响。防范这一风险的有效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要客观公正的进行抽样审计评判,并不断增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其个人经验及职业判断力。

(二)控制测试中信赖过度风险的形成及防范

信赖过度风险指的是将审计抽样用于控制测试时,推断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这一风险盒审计效果有关。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这一风险更易导致其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所以对这一风险要予以关注。只有在一定的可信赖程度即一定的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才可以科学地确定可容忍误差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采用统计抽样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可根据概率论原理设计并选取样本,根据样本结果推断内部控制)特征。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可信赖程度与可容忍误差水平。只有在一定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才可科学的确定可容忍误差的水平。所以只有统计抽样才可科学的建立信赖过度风险和可容忍误差间的关系,将信赖过度风险控制在5%-10%之间比较适宜。

(三)细节测试中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通过检查财务报表各项目数据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来取得做出审计结论的直接证据,这是细节测试的主要目的。误受风险与误拒风险是细节测试的抽样风险类型。

首先,误受风险的形成

所谓误受风险指的是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无重大错误实际上却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账面金额实际上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判断无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一般会停止对该账面金额进行继续测试,并根据样本结果做出账面金额无重大错报的结论。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果,因此对误受风险进行防范就需注册会计师予以特别关注。

其次,误拒风险的形成

所谓误拒风险指的是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而实际上并无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误拒风险对审计效率将产生一定影响。在这一风险中,注册会计师会扩大细节测试的范围,并考虑获取其它审计证据,最终得出恰当的结论,因此,审计效率就可能降低。

对这两种风险进行防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建立健全风险责任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操作、有人监督、有人考核。这样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还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其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会计师事务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严把入口关,并注意对现有注册会计师进行不断的后续教育。让每个注册会计师都有机会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以免给事务所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4)

审计风险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会计报表时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后发表的不恰当审核意见的可能性。那么结合消防部队的实际情况来看,消防部队审计风险就是指消防部队审计机关与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后发表的不恰当审计报告,从而导致审计人员或者机关要承担相关责任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国内都是非常少的,因此现如今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同时所担负的法律责任也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审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资料,确保财务会计资料具有真实性,避免被审计企业或单位偷税漏税,随着审计风险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也成为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

一、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

现代审计风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客观性,抽样审计是我国使用非常普遍的审计方法,抽样审计就是抽取样品进行审计之后从而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样的审计方式常常会存在一些误差,数据并不是十分的准确,虽然可以把误差控制到最小,但是却很难消除。

(二)普遍性

消防部队的审计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内部控制、数字遗漏、财务状况、抽样审计、外部经济影响等是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因素,并且每一个风险都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因此审计过程中都存在着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三)潜在性

消防部队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基本因素即审计责任,审计责任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表错误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出现而要承担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发表了错误审计结论但是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审计责任,那么审计风险就处在一个潜伏期,因此审计风险是存在潜在性的。

(四)可控性

虽然消防部队审计风险在审计的每个过程中都有体现,但是我们不必害怕,因为审计风险还有一个特性,即可控性,只要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意识到风险的危害性,了解到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然后采取合适的措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就能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被审计单位影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与固有风险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影响固有风险的根本原因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是否健全和会计人员工作是否规范。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那么就不能使会计人员的工作变得具有规范性。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具有真实性,那么将会导致审计人员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固有风险的发生。审计的控制风险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情况影响,内部监督是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主要职能,主要作用就是使控制风险处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控制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内控制度或者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那么控制风险就会增加,反之则可以减少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具有独立性,因此与固有风险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二)法律环境对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影响

随着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消防部队也不例外。消防部队的审计有利于消防部队对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促进部队规范化建设。现阶段我国为了完善法律制度,新出台了一些与审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已经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审计工作,因此使得会计的不确认性增加,随之审计风险也不断加大,造成了审计工作处理处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

(三)消防部队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没有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就无法正常地进行,因此挑选合适的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审计对个人专业能力及党性、道德、职业修养都是非常高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充分的审计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如果不具有这两点的话,那么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可能很难发现问题从而造成判断失误。现我国消防部队内部审计人员稀少、专业力量配备不足,相对较易导致审计风险出现。

三、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一)完善健全消防部队相关制度,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

消防部队内部的基本情况和内控情况是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消防部队内部应该建立健全会计和审计制度,并且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一步规范,降低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二)国家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环境方面,需要国家政府的力量完成,现阶段我国审计工作某些具体方面普遍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政府需要根据审计的实际进行过程制定和审计工作相符合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审计工作顺利地进行,并且有利于提高消防部队审计内部的监督和服务,使审计程序变得更加规范。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消防部队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审计风险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出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选择审计人员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满足审计工作中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观念在审计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观念强的话,那么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结语

本文简单地分析了影响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因素,并且对防范审计风险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

作者:冯文菁 单位: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敏.部队审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措施探析[J].经济师,2011,(8):187.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5)

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 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 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 ,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 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 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 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

2.4 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 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6)

独立审计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做出结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之中,尤其是在这个“诉讼爆炸”的时代,频频发生的审计诉讼,使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必须承担“深口袋”和“风险社会化”的责任。

1 审计风险的概念。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固有风险是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内部控制时错报、漏报财务信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防止、纠正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未能发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一般的审计模型将四者的关系表述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 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其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造成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它们的水平,并不能消除这类风险。审计人员要想控制审计总风险水平,只能通过控制检查风险的水平来进行。

2 审计风险的成因。

独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2. 1 审计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抽样的确存在抽样误差,不论抽样的规模有多大,只要不是全面审查,这种误差就不会消失,同时根据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可靠。同时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及财务收支都进行查实、核对,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绝对真实、可靠。

2. 2 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不履行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复杂的审计业务,再加上自身审计技术水平不高,经验有限,造成对审计业务不能全面把握而产生审计风险。当然有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讲人情、收受好处、不履行审计职业道德,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提供虚假报审计告等同样也会形成的审计风险。

2. 3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有时经理层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达到上市、借款等目的,借助于高科技虚增收入,减少费用,弄虚作假。同时,公司的管理者们为了不让审计人员查出自己的问题,通常也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他们要么不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要的资料,要么不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些无疑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2. 4 审计机构内部管理欠完善。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事务所没有建立或健全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导致发生错弊和过失,知法犯法。也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控制不力,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2. 5 相关法律的缺失,惩罚机制不够严厉。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法律、法规都不是很健全,它们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能力都较小。许多法律规范只是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责任以及当该违法行为构成犯罪时产生的刑事责任,这些法律法规中大量存在原则性、抽象性条款,却忽视受害人的补偿方式是欠妥的。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配套,条文规定不很明确,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论文网 LunWenData.Com]

3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 1 审计方法的选取。

现代审计方法与审计风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审计人员要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同时还应该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的风险。

3. 2 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行为,因此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另外,对于风险过大的业务不予承接。客户甄选并非只是针对新客户进行的,当现有的客户出现更换管理层,陷入财务困境等影响审计风险的事项时,需要重新评估其风险,考虑是否继续接受委托。

3. 3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努力提高执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同时在执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负责的态度,谨慎做出职业判断。更重要的是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制定职业道德的裁决指南,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在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现象时,既要有裁决的执行部门,又要有相应的执行依据,使职业道德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3. 4 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为了防止审计风险化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或投保责任保险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尽管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和减少诉讼失败是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我国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3. 5 加强审计机构内部管理。

要保证审计质量,除了审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执业道德外,审计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审计内部控制机构,保证每位审计人员都始终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保证审计的质量。

3. 6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惩处力度。

首先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将违法违纪行为与相应的责任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同时,完善审计诉讼制度,制定统一的、可操作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序,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得到落实,提高法律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执行行为的约束刚性。

3. 7 加强外部监管,提高社会的关注度。

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法规和准则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监督注册会计师执行行为的能力。同时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将注册会计师的弄虚作假行为曝光,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舆论监督。[论*文*网]

参考文献:

[1]王健栋。 独立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5:71 - 72.

[2]潘超。 独立审计风险分析及评估体系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6:6 - 14.

[3]王建辉。 浅议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风险[J]。 网络财富,2009.2:56 - 57.

[4]姜礼民,郭雪梅。 影响独立审计风险的因素分析[J]。 审计研究。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7)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新晨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8)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www.lw881.com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12-02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risk based internal audit)的风险分析

风险与审计工作的结合,始于1957 年出版的《蒙哥马利审计学》第8版。所谓风险导向,指的是行动战略是以风险作为指导,而行动本身受风险制约,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行动战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优势在于,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管理层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高度一致,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益,降低企业风险。

1997 年,毕马威研究小组在研究报告《以战略系统观组织审计》中,提出了BMP(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审计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风险控制作为审计工作的核心,风险理念指导审计取证的全过程,在决定审计证据的数量、质量、取证方法时,审计人员应该注重防范风险。根据BMP的理念,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风险传递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审计风险传递流程图

由上图可知,剩余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而审计失败的原因在于两方面: (1)内审人员发现错报的概率;(2)抽样风险的控制即样本数量的选择。第一个原因是审计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原因取决于审计范围。

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关系,这个关系包含了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假如审计风险越高,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也就越多;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高,也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获取证据是要付出成本的,不能不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如何能在审计成本和审计效果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此时可以引用风险来进行判断。根据这一关

剩余风险与审计方法、审计范围之间的关系

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来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假如审计人员初步估计的审计风险水平较高,说明审计对象较为复杂,审计的内容也较为广泛,审计人员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难度就大,失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时审计人员就要实施越具体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二、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风险防范

1.取证质量控制的风险防范

内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取证时,可采取下列措施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进行把关:(1)确立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取证的必备条件和前提条件;(2)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予以全面复核和重点复核;(3)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下列基本因素:审计方法、审计风险水平、成本与效益的配比、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4)将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于工作底稿;(5)特殊问题需要其他专业机构或人士进行鉴定,以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对其可靠性承担责任;(6)进一步核实有异议的审计证据,注明原因和日期,该证据依然可作为支持审计结论和意见的依据;(7)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应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同时做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工作。

2.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的风险防范

审计工作底稿是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审计业务的所有资料,并将其按一定格式编制成档案性原始文件,它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只有编制出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才能编制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是: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内容上,编写出来的工作底稿应能客观反映内审人员的工作轨迹,包括从审计计划、审计方案的制定、实施,到形成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的所有重要事项;记录时,应该清楚有序,注明索引编号和顺序编号,相关工作底稿之间如存在勾稽关系,应予以清晰反映,相互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编号。

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把关,当前主要是采取分级复核制度。第一级复核由现场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更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对工作底稿进行详细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改进;在现场人员完成第一级复核的基础上,项目负责人再对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内容进行全面复核,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最后一级复核是内审机构负责人执行的重点复核,它是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及重要的审计证据所进行的复核,内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

三、审计证据数量控制的风险防范

审计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1)审计项目的复杂性导致的风险;(2)内审人员取证范围造成的风险。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带来的风险叫做重大错报风险;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带来的风险叫做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式表明,在确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审计项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当审计风险水平一定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项目自身带来的风险,审计人员应当评估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从而设计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这一关系式从表面看,解释的是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却是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前提下,重大错报风险越大,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小,内审人员发现错弊的可能性越低,为了防范风险,必须扩大审计范围,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重大错报风险越小,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大,内审人员发现错弊的可能性越高,此时可以缩小审计范围,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

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过高,为了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下,就只能降低检查风险,因而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多。根据这一关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审计风险的设定与重在错报风险水平的评估,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从而决定审计证据的需要数量,以达到证据充分性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初步估计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较高,说明审计对象较为复杂,存在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比较大,审计人员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难度就大,失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容易导致审计失败,这时审计人员就要扩大审计范围,实施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四、防范取证风险时应注意的问题

1.按照科学的审计程序获取证据

内部审计工作应该遵循科学的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尽量采用统一规范的审计工作表格,例如《审计工作记录表》、《调查记录表》、《万能明细表》等,以便于规范审计取证和归纳汇总,在审计过程中,尽量使用计算机进行制表、复算等,以提高取证的效率和精确度。

2.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内审人员从主观上要切实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正确看待风险,谨慎地估量风险,以科学、严谨、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控制风险,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为正确认识和对待风险,审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业务知识,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熟悉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从而提高审计取证、用证的能力。

3.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用风险概念规划和指导审计工作,在风险防范思想的指导下,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使审计风险处于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水平内,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方法影响审计证据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与审计风险休戚相关。因此选择采纳正确恰当的审计方法,是安全审计的基本条件。

五、结语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单位内部的一个部门,由于内审人员的独立性较弱,因此风险观念也相对比较薄弱,事实上内部审计潜伏着很高的风险。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条件,是形成审计决定的支柱,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成败,与审计风险有着密切关系。对审计证据进行数量与质量控制,必然会促进整个审计进程优化,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进行数量与质量控制工作,是以审计取证模式发展为基本的,我们进入了风险导向审计的阶段,对审计取证工作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有着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10)

1 企业并购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方法,在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方法本身也随之不断地完善。主要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其基本模型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控风险×检查风险。

2 企业并购各阶段审计风险与防范

2.1 企业并购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企业并购准备阶段,即并购试探,这个阶段审计风险主要与并购以及实力评估相关。这个阶段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步骤就是对并购的收益成本进行初步分析比较,来确定风险的大小。如果初步分析表明,成本高于收益,则风险很大;反之,如果收益远大于成本,则表明并购具有可行性,风险较小。相应的,审计风险也就降低。

2.2 企业并购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在对企业并购实施过程进行的严密监控中,企业并购中审计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并购审计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价值评估、出资方式、筹资、并购协议签订等几个环节。

2.2.1 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有很多,包括收益现值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等。 当审计人员面临不同的方法选择时,应当考虑在风险和成长性上的综合性与可比性。在利用价值评估方法和模型估算目标企业价值的同时,必须对目标企业进行审查,确定目标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在最后估价时根据此风险对估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反映目标企业对买方的可能价值。另外,对主并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可以确定最为合适的出资方式。

2.2.2 与企业并购的签订及履行相关的审计风险与防范

在并购合同中首先涉及到陈述与保证条款的风险防范。陈述与保证条款是股权并购合同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为了有效防范其风险,应要求买方对目标企业任何一件事物均作详细而真实的“陈述”;要求卖方就目标企业对第三者所负的,开列详细清单,并保证除所交割清单上所列债务外,对其他人不再负任何债务。

其次是履行的条件条款与风险防范。该条款的风险防范措施如下:至交割日,双方于本次交易行为中所做的一切陈述及保证均应属实;双方均应以合同约定的内容和方式,全面履行义务;一切条件满足、义务履行后,卖方于交割日将股份移交的所有文件交付买方,买方也应按照约定支付价金。

最后是履行合同期间的义务条款风险防范。对该条款可采取如下措施以防范其风险:双方应尽快取得涉及本项交易或与本项交易实施有关联的第三方的同意、授权及核准;卖方应承诺在此过渡期内妥善经营该公司的一切业务;卖方在此期间内,不得进行股利或红利的分派,并不得将其股份出售、转移、抵押,非经买方同意不得与第三者从事任何对目标企业的运营或状况有损害的行为。

2.2.3 与并购处理方法相关的风险与防范

审计风险及防范论文篇(11)

对审计风险的正确认识是有效地防范化解审计风险的前提。这方面有效的办法:一是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构建审计风险理论体系,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宣传、教育、培训,使人们比较深刻系统地认识了解审计风险;二是把强化审计风险教育摆上突出位置,对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全员审计风险教育,使审计风险防范意识深入人心,并使其体现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之中。深化了审计风险的认识,强化了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才会主动地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控制和纠正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营造良好和谐的外部审计环境,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改善执业环境,加强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计风险的控制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在整个执业过程中花费巨大的努力去实现,而且还有赖于良好的审计环境。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还存在许多对审计风险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

1.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中介服务市场是市场体系的一个方面,培养和规范市场体系,必然带动审计中介市场的发展与规范。规范市场秩序包括制定与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运作秩序,制止不正当竞争与市场垄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促进审计中介市场秩序的规范化,使审计职业竞争、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承担规范化。

2.改善法律环境,制定与完善规范市场主体与市场行为的法律,制定维护市场秩序与承担市场风险的法律,制定规范执法与执法检查的法律等。给社会审计一个合理的法律环境,确保审计风险承担的合理性。

3.政府把具体的经济管理职能全部转移到企业、市场与社会中介组织,赋予社会中介组织更多的自主职能,保证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减少行政干预风险。

4.由于注册会计师要考虑因诉讼可能引起的各种损失,因此,建立审计保险制度是必要的。我国保险体系中还没有形成这样的风险责任保险制度。虽然,我国目前对事务所已建立了审计风险基金制度,这是事务所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但是,风险基金因各个事务所的积累不同,可能会出现无法承担与实际情况相当的赔偿额情况。因此,建立审计风险保险制度,不仅是承担审计风险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5.建立事务所的质量监督体系,不仅包括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的执业监督的作用,还包括加强事务所的内部质量管理。在事务所内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制度,并得到切实的执行,以保证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的专业标准执业,达到质量控制要求,从各环节上控制审计风险。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审计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约束和规范,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平,造就一批同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人员,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1.审计人员应具有一种客观辩证的哲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具体地融于审计活动中,用正确、科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提高审计人员客观准确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地处理好审计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做好审计工作。

2.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掌握法规,熟悉准确地运用法规,防止和杜绝法规运用失误而引发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又广,因而审计人员要有全面、扎实的业务功底。审计人员的知识,不仅仅是财会知识,而且还要包括经济管理、法律、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知识等。

3.审计人员要有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样,审计人员才会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产生好的效果,审计风险也得以防范和控制。另外,要优化配置使用审计人力资源,以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防范审计风险。

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的。在审计方法改革与创新上,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法为核心,兼容抽样与详细审计法的审计方法体系。在过去,详细审计法和抽样审计法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方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组织业务的复杂化和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也随之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就是通过确定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明财产保全和会计记录真实性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的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审计重点采取详细审计,增加审计证据数量,以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减少判断失误;对非审计重点采取抽样审计,并根据情况确定样本量,一般来说,样本量与抽样风险成反比。以客观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客观判断,推动被审计单位健全内控制度,使审计主、客体之间良性互动,达到既提高审计效率又防范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当前电子计算机已同现代管理方法相融合,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明显地强化了工作手段,审计也是如此。审计必须跟上时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首先要普及,并逐步的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其次,要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并在一些项目审计中进行试点,再经修改完善,提出需求,再推广使用。以审计方法的高科技含量达到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

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强化了其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在新的利益机制推动下,会计师事务所务必使自己的工作既保证质量又保证效率,而风险管理兼顾了二者的统一。

1.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

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被审计单位情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审计风险的预测是审计风险事前控制的前提,审计风险形成因素的分析是审计风险事前控制的关键,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审计风险事前控制的重心。

2.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必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认真执行审计质量的检查与考核,形成审计质量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