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有趣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5 23:37:55

有趣的问题

有趣的问题篇(1)

有用的数学既取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

1.生活问题数学化。

回归生活的教育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安排教育活动内容。以“数字”这一幼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内容为出发点,设置“设计车牌号码”、“我说你猜”等教学情境,模拟生活,让幼儿设计车牌号码,学习运用单双数,使幼儿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字的有用性,激发幼儿学习数的兴趣。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育不仅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幼儿可以在区角活动(包括数学角、科学区、小超市),在生活活动中,进一步寻找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数字,了解其作用;进一步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能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二、感受数字的有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幼儿的思维具有具象性,要使幼儿感受到数字的有趣,本活动采用了以下三个策略:

1.数学学习的情境化。

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但是,幼儿的抽象数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基础之上。本活动创设三个不同的情境,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感受数字的有趣。情境一“请上来”,根据数字的部分字形猜数字,幼儿都喜欢“猜谜语”,因为在猜的过程中,幼儿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数字特征,同时也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情境二“设计车牌号码”,幼儿乐在其中;情境三“我说你猜”,幼儿综合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获得礼物,既体验到数字和数学学习的有趣,又获得成就感。

2.数学学习的操作化。

“动作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皮亚杰)通过幼儿自己“设计车牌号码”,每人5个数字,自己动手操作,变出好多新的车牌号。幼儿在与材料反复地相互作用中,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地将外在的动作浓缩、内化为内在的动作,最终转化为头脑中的思考。这样,既获得了数的经验,又感受到数字的有趣。

3.数学学习的直观化。

“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的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因此,为更好地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生活活动,利用动画课件,将抽象的字型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唤起幼儿对于数字学习的兴趣。

三、感受数字的有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掌握数的序列结构,是掌握数概念和发展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思维而教”的数学教育,根本扭转那种记忆式的数学学习,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魅力。对于幼儿来说,逻辑观念的重要性远大于数字的记忆。不必担心幼儿不会数数、不会计算,这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获得相应的逻辑观念。与其让幼儿死记硬背那些无法理解的数学,不如给幼儿提供有价值的逻辑经验。如排序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序列观念,这看起来和数学无关,却是幼儿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础。

1.教学环节的递进性。

有趣的问题篇(2)

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我们都可以用概率来解释,让我们拨开云雾,豁然开朗。

上个月,我去平顶山参加一个讲课活动,讲课的顺序是按抽签的顺序来定的。由于路途较远,我赶到时,已有一多半的老师抽过签了,心想肯定吃亏了,千万别抽到1号呀,结果偏偏就是第一个上场,这就更让我坚信“先下手为强”的道理了。可学过“概率”问题后,我才恍然大悟,抽签方式绝对是公平公正的,根本不存在谁先抽谁沾光的道理。比如,10张奖券,2张有奖,8张无奖。我们来进行计算;第一个人抽到有奖的概率是2/10即1/5。我们可以把这个事件(第一个人抽到有奖的概率)表示为:P(A1)=1/5。第二个人抽到有奖的概率就和第一个人有关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个人抽到奖和第一个人没抽到奖。所以第二个人抽到有奖的概率是P(A2)=1/5·1/9+4/5·2/9=1/5。同理,第三个人抽到奖的概率和前两个人有关。如果前两个人都抽到奖了,第三个人就抽不到奖了;如果第一个人抽到奖,第二个人没抽到奖,第三个人有可能抽到奖;如果第一个人没抽到奖,第二个人抽到奖,第三个人有可能抽到奖;如果第一个人没抽到奖,第二个人没抽到奖,第三个人有可能抽到奖。共有4种情况。所以,第三个人抽到奖的概率是:0+1/5·8/9·1/8+4/5·2/9·1/8+4/5·7/9·2/8=1/5。同理,再往下算,每个人抽到奖的概率都是1/5。说明,抽奖不受先后顺序的影响,“先下手为强”对于抽奖、抽签来说是错误的,“抽签”是一种绝对公平公正的方法。

我们再来用古典概率解释一下关于“生日问题”吧。如果一年有365天,我们知道,需要366人才能保证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但现实生活中,一个47人的班级几乎就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来算一算“47人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因为两个对立事件的概率之和为1,所以,我们先算它的对立事件“47人的生日互不相同”的概率。(让这个事件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除以基本事件总数即可)基本事件总数为,某人的生日可能是365天中的任一天,就是47个365相乘(365的47次方), 这个事件所包含的基本事件47人的生日互不相同就是丛365天中任选47天进行排列,即:365×364×363×…(365-47+1)。所以,“47人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1-365×364×363×…(365-47+1)除以365的47次方,结果是0.989即98.9%。显然,这个概率发生的可能性将近100%,所以现实生活中,一个47人的班级几乎就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在班上试验一下。

利用概率知识能帮我们解释很多问题,比如抽奖问题、等车问题、赌徒分赌金问题等等。数学是科学但它更是一门艺术,表面看似枯燥的数学原理其实都来源于生活,细细品味其乐无比、魅力无限。让我们共同享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吧。

有趣的问题篇(3)

“下一个赢家就是你!”这句响亮的具有极大蛊惑性的话是大英帝国的广告词。买一张大英帝国的诱惑有多大呢?只要你花上1英镑,就有可能获得2200万英镑!

一点小小的投资竟然可能得到天文数字般的奖金,这没办法不让人动心,很多人都会想:也许真如广告所说,下一个赢家就是我呢!因此,自从1994年9月开始发行到现在,英国已有超过90%的成年人购买过这种,并且也真的有数以百计的人成为百万富翁。如今在世界各地都流行着类似的游戏,在我国各省各市也发行了各种福利、体育,各地充满诱惑的广告满天飞,而报纸、电视上关于中大奖的幸运儿的报道也热闹非凡,因此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人踊跃购买。很简单,只要花2元的人民币,就可以拥有这么一次尝试的机会,试一下自己的运气。

但一张的中奖机会有多少呢?让我们以大英帝国为例来计算一下。大英帝国的规则是49选6,即在1至49的49个号码中选6个号码。买一张,你只需要选6个号、花1英镑而已。在每一轮,有一个专门的摇奖机随机摇出6个标有数字的小球,如果6个小球的数字都被你选中了,你就获得了头等奖。可是,当我们计算一下在49个数字中随意组合其中6个数字的方法有多少种时,我们会吓一大跳:从49个数中选6个数的组合有13983816种方法!

这就是说,假如你只买了一张,六个号码全对的机会是大约一千四百万分之一,这个数小得已经无法想象,大约相当于澳大利亚的任何一个普通人当上总统的机会。如果每星期你买50张,你赢得一次大奖的时间约为5000年;即使每星期买1000张,也大致需要270年才一次六个号码全对的机会。这几乎是单个人力不可为的,获奖仅是我们期盼的偶然而又偶然的事件。

那么为什么总有人能成为幸运儿呢?这是因为参与的人数是极其巨大的,人们总是抱着撞大运的心理去参加。殊不知,彩民们就在这样的幻想中为公司贡献了巨额的财富。一般情况下,发行者只拿出回收的全部彩金的45%作为奖金返还,这意味着无论奖金的比例如何分配,无论的销售总量是多少,彩民平均付出的1元钱只能赢得0.45元的回报。从这个平均值出发,这个游戏是绝对不划算的。

二、生日概率问题

【数学情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指一年365天中某一天),随机相遇的两人的生日要在365天中的同一天,即使有也是很凑巧,但如果相聚的人数增多,可能性会增大。某次随机相遇无论男女、老幼,若人数达到了50以上,形成一个团体(如集会、上课、旅游等)。

【提出问题】

1.随意指定一个人,你猜某天正好是他的生日,猜对的可能性有多大?

2,随意指定两个人,你猜他俩生日是同一天,猜对的可能性有多大?

3.某一团体有一群人,我绝对可以肯定至少有2人生日相同,这群人人数至少要多少?

【问题解决】

问题1. 解:一年有365天,他某天生日概率p=1365≈0.0027,

故猜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问题2. 解:两个人生日,总共可能性有365×365种搭配,其中有365种生日相同,故随意指定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p=365365×365=1365≈0.0027,

故猜对的可能性仍旧微乎其微。

问题3. 解:某一团体中,绝对肯定至少有2人生日相同,即为必然事件,p=1。由抽屉原理可知,这群人至少要有366人。

【点评】枯燥的概率计算,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打赌形式创设数学情景,使学生运用了排列组合、抽屉原理、概率知识等数学方法,进入了由浅入深的研究性学习,最后巧妙地应用正难则反的逆向思维,用数学知识有理有据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体会了概率源于赌而高于赌,增大了学习数学兴趣。

三、游戏中的概率问题

袋中装有10颗棋子,其中5颗白棋子,5颗黑棋子,游戏规则规定:一次从中任取5颗,若5颗子颜色全相同,则主持者付给摸棋子者5元,否则摸棋子者付给主持者0.5元。求主持者输掉5元的概率与赢得0.5元的概率。

有趣的问题篇(4)

高在为

 (滁州市第六中学,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为了改革创新教研工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滁州市教研室在2013—2014学年度开展了市区初中数学“同步教学观、评、研”教研活动。9月6日下午在滁州市实验中学阶梯教室,笔者有幸观摩了实验中学许文老师的《平面内点的坐标》一课的教学,许文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下面我仅就许文老师本节课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作以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问题情境;学习兴趣;平面

一、许文老师本节课设置的问题情境

1、回顾一下数轴的概念,及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

2、如图所示请指出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

3、同学们都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大家想想我们怎么找座位?如果只知道你的座位是在第6排你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座位吗?如果只知道你是3号座位你能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吗?6排3号座和3排6号座是同一个座位吗?

二、我的一些看法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许文老师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情境:回顾数轴的相关知识,这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为新课的引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第一位学生回答出数轴是一条直线而不能准确地回答出数轴的三要素时教师没有继续加以引导,而是直接请另一位同学来回答,这里是否可以对第一位同学这样引导:我们知道数轴是一条直线,可以用来比较数的大小的,仅仅在一条直线上就能比较出大小吗?这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在直线上我们要确定一个点来表示坐标原点0,有了原点要想在数轴上表示数,还得画出单位长度。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数轴,这样既复习了数轴的知识,又体现了数轴最本质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情境通过点A和点B所表示的数向学生介绍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点的坐标,例如A点的坐标是3,反过来知道数轴上一个点的坐标,那么这个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这样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从而引申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怎样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呢?许文老师设置的这一情境为学生提出了问题,设置了疑问,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

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在电影院里我们怎样找到自己的座位?”这是许文老师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的第三个问题情境。数学课堂上,用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本节课的三个问题情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仅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节课的教学导入阶段,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索,使整节课的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有趣的问题篇(5)

"凑字游戏"的启示

上课了,老师说:"我们大家一起'凑字游戏'!"我们听到有游戏玩都欢呼起来.于是,老师把男和女分组,我当然少不了打头阵.老师先给两组第一个人一枝粉笔,组员纷纷为我这个"头阵大姐"打气.我对男组使了个不好的眼色.这时,老师说了:"每个组有6个人,每人往黑板上写一笔,看哪个组写得又快又好."我心里转念一想:不好!6画,有点难度.看着男组已准备就绪,也顾不了那么多,一冲过去就写了一撇.显然,我们的组员也为了最后的胜利不顾一切地写了上去.写完后,大家开始抱怨起来"怎么会样,'我'字还差一笔就成了." "对啊,现在怎么办?" "唉,我们可能会输啊..."我自己也在心里抱怨着:我是前锋啊!干吗一开始都不认真想啊!都怪我.我看了对组的字,一看就知道,他们的遭遇跟我们是一样的.老师看到这两个不是字的字,意味深长地说:"你们团队精神太差了!玩这个游戏不单单是考验你们的团队精神,还要看你们的应变能力,如果想获胜,最前面的就要考虑到后面的笔画."大家都不服气,大喊:再来一次!再来一次!老师微微一笑:"好,再来一次,可这次的题目不同哦,你们去商量一下吧.!我们这组的人赶紧躲在一个角落里商量,不过几分钟,我们就商量好了.看着懦弱的男组,我们更有信心了.

只见老师在我们组的黑板下了提手旁,在男生组的黑板上写了个点横旁,大家惊呆了,想不到会出这种题目,兴奋的心情一下就没了,全部都已经束手无策,个个都在讨论绞尽脑汁地在想.突然,罗同学"啊"的一声,她想到了!是拴,大家轮流写上去,写完,大家都跳起来了,大喊道:"哈哈,我们胜利拉!"

今天这个游戏,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好,都要有团队精神!

有趣的问题篇(6)

证明:如图,分别在直线PA,PB,PC上取A′,B′,C′,使得=x,=y,PC′=z,则++=.

故P是A′B′C′的重心,则S=S=S=S,而===,即S=yzS.

同理,S=xzS,S=xyS,S∶S∶S=∶∶=x∶y∶z,而x+y+z=,

xS+yS+zS=S=

xyzS+yxzS+zxyS=.

S+S+S=.

不难得到下述结论:

(1)若P是ABC的重心,则S∶S∶S=1∶1∶1,且S+S+S=.

(2)若P是ABC的内心,S∶S∶S=a∶b∶c(其中a,b,c为ABC的三边),且a+b+c=.

(3)若P是ABC的外心,则S∶S∶S=sin2A∶sin2B∶sin2C或S∶S∶S=acosA∶bcosB∶csocC(其中a、b、c为ABC的三边,A、B、C为ABC的三内角),且sin2A+sin2B+sin2C=,或acosA+bcosB+ccosC=0.

(4)若P是ABC的垂心,则S∶S∶S=tanA∶tanB∶tanC(其中A、B、C为ABC的三内角),且tanA+tanB+tanC=.

下面举例说明此结论的应用.

例1.(2004年全国数学联赛试题)设点O在ABC内部,且有+2+3=.则ABC的面积与AOC的面积的比为()

A.2. B.C.3 D.

解析:由上述结论可知S∶S∶S=1∶2∶3,故==3.故选C.

例2.(2008年全国数学联赛江苏预赛试题)已知点O在ABC内部,+2+2=.ABC与OCB的面积之比为.

解析:由上述结论可知S∶S=5∶1.

例3.(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吉林预赛试题)已知P是ABC内的一点,且3+4+5=,那么,APB,BPC,APC的面积之比为.

解析:由上述结论可知S∶S∶S=5∶3∶4.

例4.(2008年全国数学联赛吉林预赛试题)已知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动点P满足=•++2,则P点一定为三角形的()

A.AB边中线的中点B.AB边中线的三等分点(非重心)

C.重心 D.AB边的中点

解析:由题设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所以由上述结论可知++=,因此=•++2=(++4)=•(-+4)=,故P在AB边中线的三等分点处(非重心),故选B.

例5.设P是ABC内的一点,且满足=+,则=,S+S+SPC=.

解析:由题设得=(-)+(-),整理得:9+4+3=,由上述结论可S∶S∶S=9∶4∶3,=,S+S+S=.

例6.(2009年全国数学联赛吉林预赛试题)已知I是ABC内的内心,AC=2,BC=3,AB=4,若=x+y,则x+y的值为()

A. B. C. D.

解析:由已知得=x(-)+y(-),整理得(1-x-y)+x+y=,由上述结论可知(1-x-y)∶x∶y=a∶b∶c=3∶2∶4,故x+y=+=,选B.

有趣的问题篇(7)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国,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很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之后,历代许多学者都很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如宋代张载认为:“学者不论天资恶善,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此始学之良术也。”杨振宁博士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各种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培养学生产撑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乃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从叙述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以有趣的故事,将数学问题置于情景和事实中,使数学以亲切有趣味的微笑的面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他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放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当学生发现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数字时,他们感到非常惊讶和好奇,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有理数乘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

(2)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知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实践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并且为中学生所熟悉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倍加高涨。

比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让学生欣赏大自然日出的美景,然后顺势抛出问题:如果我们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那你能根据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想象一下,圆与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学生真切强烈地感受到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认识到数学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来自我们身边,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对它进一步的探究也就是兴趣大增。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很想学”,并把这种好的精神状态转化为探究发现的原动力,诱发进一步探究的动机。

二、开展自主探究,引导学习兴趣

相对于小学生,中学生虽然在心理发展上经历了明显的飞跃,但他们求新、好奇的特点仍很突出。我们必须把他们对新奇、生动、活泼的事物的低层次兴趣引导到主动自觉地认识、评析、反映这些事物的高层次兴趣上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兴趣总是在探究的欲望得到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这种不断探索的思维活动带来的精神享受。

如学习“互余的两个锐角的正、余弦的关系”,如果先让学生计算sin30°、cos30°、sin45°、cos45°、sin60°、cos60°,再引导学生由sin30°=cos60°、cos30°=sin60°等式中推测一般结论,这样做势必指向性过强,具有明显的暗示,使“发现”变得轻而易举,学生的态度也显得冷淡。不妨设计如下系列问题,让学生探究:

(1)比较sin30°、cos30°、sin45°、cos45°、sin60°、cos60°之间的大小;

(2)结合直角三角形图形比较sin15°、cos15°、sin75°、cos75°之间的大小;

(3)通过以上特殊角度的正弦值、余弦值大小的比较,你能猜想出互余的两个锐角的正、余弦的关系吗?

(4)试证明你的猜想。

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的“胃口”被吊起,纷纷融入积极的探究之中。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与事实一致时,定会感到无比兴奋,这种兴奋还会推动他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这才是真正领略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依靠成功体验,强化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成功的机会越多,兴趣越浓,动力就越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桃子”,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教师在习题选编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一份材料考察一个知识点到考察多个知识点,问题的设置可以层层深入,也可以同一份案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原理分析。整个解题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帮助、引导学生,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变成获得更多成功的内驱力。

四、变换习题形式,增添学习兴趣

数学课离不开例题和习题,如何使学生见题不怕,乐思善解,一直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妨充分挖掘例题、习题的趣味因素,选择一个有趣的载体来表达一个平淡枯燥的数学内容。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教材上的“想一想”、“做一做”、“章节导图”、“章前引例”等无不是在趣味方面做文章,作为教者,除了引用课本上的趣题外,还应多动脑筋,自编趣题。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国外的“猴子分桃”、“伽利略问题”、“牛顿的九树阵”、“农夫与鸡蛋”,等等,都是很好的材料。

五、结合课外实践,发展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应用。”数学教学应该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实行开放式学习。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数学教学和数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保持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但是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数学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以下问题可做为实践活动的素材:

(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通过调查银行利率、利息税及房价,决定哪种方式购房合算)。

(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

有趣的问题篇(8)

一、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以此激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此激趣,促使他们深层次地思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接受和发现身边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而不虚空的挑战,具有激发性的感性挑战。

2、问题要有思考性。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如巧解题目,设置悬念,拓展性的问答等等。

3、问题要有针对性。

紧扣学习内容,就像写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抓住其问题的核心,解决相关问题。

4、问题要有挑战性。

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具有文本之上的奇特性、开放性、创新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求知状态,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有启发性、针对性。能够牵动学生的思维情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生的思维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中注意设趣,熟读中注意设趣

熟读成诵,兴趣升华。“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让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地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景物的美、思想美、情感美,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人反对题海战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领悟能力不等,教师理论讲解领悟不到,接受不了,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在题做多遍之中,其意自悟,从而引发出对学科的兴趣。

有趣的问题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87-0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孩子一旦对一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自动自发,全心全意地去学习,去探索,不需要别人督促自己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由此可见,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取得明显的效果,并且能够让学到的东西印象深刻。即使学习的过程苦不堪言,学生也能乐在其中。可是现在的很多孩子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最基本的兴趣,甚至非常排斥,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在这里我提出几点技巧,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和兴趣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据我所知,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是因为学习带给他们的经常是责备多于表扬,也就是说责备使他们的自信心严重不足,从而使孩子对学习缺乏了兴趣。这跟很多家长和老师的错误做法是分不开的,孩子取得了糟糕的成绩便是一顿数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却反应平淡。甚至孩子经常能听到这样一种非常伤心的说法“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做得那么好,你怎么就不行呢”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从别人的嘴里听到自己不如别人。这种否定的话久而久之听惯了就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从早到晚都唠叨着他们的那些缺点,我们应该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闪光点,比如夸赞孩子心灵手巧,夸赞孩子思维清晰,或者说他们跟以前相比都有很大的进步等等。那么孩子在被表扬被肯定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就会发现,哦,原来我并非一无是处,如果我好好学习的话一定可以很优秀等等。这样渐渐地就帮助孩子树立了自信心,帮助他具备了学习一门学科的底气,这是产生兴趣的前提。

二 、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一个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不论提出的问题如何,首先可以说明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是经过思考才提出这个问题的,这意味着事情不仅仅是提出一个问题那么简单,它代表了孩子的求知欲。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提问的态度和方式很不正确。孩子在向他们的家长提问后,很大一部分家长的反应往往类似于“问这种跟学习无关的问题干嘛?”,这句话犹如一盆冷水浇灭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在以后都不想再提问,也不会再动脑筋了,因为他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个问题和学习无关,问了也没有用。还有一部分家长稍微好一点,但缺乏一定的引导能力,只是直接简单地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殊不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答案,也有可能孩子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也许根本没有答案,但我们作为孩子的引导者,还是要让孩子就这一个问题延伸出多个问题,培养他的发散思维,并且让他知道他的提问非常有价值,鼓励他以后继续提问,继续探索。这样孩子在提问中就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不仅有兴趣提问,更有兴趣把自己所提的问题弄懂弄会。

三、家长老师言传身教

作为家长和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并且小学生在这么小的年纪,对家长和老师还有一种比较依赖的心态,他们会不知不觉把家长和老师当做他们的榜样,我们不经意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对学习能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自己也要如此。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学习也有一种强烈的兴趣,我相信将会对激发孩子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教学讲究多样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非就是老师一整节课都在前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很被动地听。这种教学模式一直被人诟病,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我希望能使教学多样性以此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1.采取团队合作的模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病在于学生由于缺乏兴趣而使学习过于被动,而且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容易走神,往往走神一小会儿,后面的内容就跟不上了。如果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利于孩子的兴趣培养。比如在语文课时,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让每一组的同学都提出有关于这篇课文的几个问题,然后将问题交换,一个小组同学的问题由其他几组同学解决,而他们也要解决其他小组的问题。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印象会很深刻,从而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2.采用多学科串讲的方法,使学生的兴趣扩散

比如在将课文时如果课文中的某个人物唱起了某首歌曲,那老师可以自己模仿人物清唱一下文中歌曲,并且帮助同学们延伸一下有关于音乐的知识。可能有的同学对这篇课文没有兴趣,但对音乐很有兴趣,这样就很容易因为老师的教学而使自己的兴趣转移,使本来不感兴趣的东西变得感兴趣。

五、在课外发现学习的乐趣

大自然总是蕴藏着无数的奥秘,如果能让孩子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孩子们的眼界必定会开阔起来,思维也会活跃,对世界也会产生更多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升华。很多人存在这样一种误区,他们认为孩子看课外书,或者接触过多的课外知识对课内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其实,说到底,课内课外的学习本就没有太清的界限,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是有益的活动都可能让孩子对学生产生兴趣。

比如在秋游的时候,有的孩子可能会指着天空问,天上为什么有成群的大雁飞过,它们为什么呈一字形,这些大雁飞到哪里去等等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向同学讲解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可能比在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因为这种情形是学生亲眼看见的,也是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通过老师的细心讲解印象会更深刻。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孩子因为沉溺于课外的活动而耽误课内的学习,只要稍加引导,就会让孩子在课外发现学习的乐趣,那么提高孩子的成绩也就指日可待了。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孩子的学习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共同探索,找出孩子易于接受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即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也会因为心中对学习的执着和热爱披荆斩棘,将困难一一化解。也希望孩子们能将对学习的这份兴趣继续下去,挑战自己,挑战人生,不断地开拓进取,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开文献

有趣的问题篇(10)

一、生成智慧,智趣课堂的基本面

在对语文智趣课堂的思索中,一个观念逐渐地清晰起来,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终应当指向学生的智慧成长。反过来说,如果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的智慧获得成长,那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价值。那么,什么是智慧?智慧体现在哪里?笔者以为,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智慧体现在学生能够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语文学习感受。小学生的语文智慧体现在语文课堂的细节上,体现在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哪吒闹海》(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毫无例外地都产生了兴趣,课前对动画版的哪吒的观看,对西游记中哪吒形象的感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哪吒充满兴趣,对哪吒闹海的故事倍感兴趣,个个都想当英雄小哪吒,个个都讨厌龙王和夜叉。但在智趣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一个观点:龙王为了保护他的鱼而让人们不敢下海捕鱼,这有什么错?如果放下文本的主题,可以发现学生的这一提问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是有“智”的一面的。而这一问题显然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热情,因而也就有了“趣”的一面。也因此,这一问题在智趣语文课堂上就有了讨论的必要。笔者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分别从哪吒和龙王的角度思考,然后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表达。

这样的教学生成了一些精彩,“哪吒派”与“龙王派”出现了互不相让的局面。有学生说龙王为保护自己的子民而兴风作浪是理所当然的。立即就有学生反驳“兴风作浪”是一个贬义词,是形容坏人的。有学生说夜叉看见哪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斧头砍,这是坏人的行为。过后也有学生反驳哪吒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夜叉打死了……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两个值得讨论的内容:龙王与哪吒到底谁对谁错?夜叉与哪吒见面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且不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最终如何,就这两个因争论而产生的问题而言,笔者以为是有智慧的影子的:学生超越了原有的认识,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发这样的争论,最终又归结为两个讨论的内容,即便是成人,恐怕也未必有这样的思考。

二、充盈情趣,智趣课堂的牵引力

智趣课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趣”。这个“趣”有很多种解释,而情趣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情趣本指志趣,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情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志向与兴趣,也就是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语文学习志向不是沉重的,而是有着兴趣成分的,也不只是单纯的兴趣,而是有志向作为支撑的。情趣,应当成为智趣课堂的重要牵引力。

比如,对上面两个问题的讨论,如果只限于兴趣,那就可能陷落到空洞的讨论与热闹当中,甚至还有可能颠覆课文主题,认为龙王也是正义或善良的象征。而如果只限于志向,那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就会进入抽象的说教,甚至连这两个问题产生的土壤都会失去。如果这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充满情趣,那这两个问题不但可以产生,还可以在学生的深入讨论中走向另一个境界,从而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另一种牵引力。

笔者是这样追问的:在这个故事中,龙王和哪吒分别代表什么角色?(邪恶和正义)在生活中,人们是需要正义的角色还是邪恶的角色?(正义的角色)这个故事中,龙王坏在何处?(称霸一方)夜叉是好还是坏?面对这一坏人,哪吒应当如何自保?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需费太多的力气,然而学生的疑问没有完全解决,怎么办呢?笔者的方法是让学生改写课文,让哪吒伸张正义的理由更充分一些。学生兴致很高,他们让龙王干了更多的坏事,让哪吒的行为变得有理有据。而夜叉与哪吒的交锋也不再是这么简单,而是演绎成了哪吒的正当防卫。学生的兴趣是一方面,但笔者更看重另一方面,那就是学生在讨论以及改写的过程中所接受的合理逻辑与法治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感受到的是情与趣的完美结合,智趣课堂也有了一个正确方向。

三、充满理趣,智趣课堂的归宿

理趣有义理情趣、思理情致的意思。小学语文教学要追求“状理则理趣浑然”的教学状态,即语文教学不仅要状理,而且要让理趣浑然天成,而这也正是小学语文智趣课堂的归宿。

有趣的问题篇(11)

高中生物是一门抽象的、需要学生记忆且难度很大的学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带着兴趣去学习才能高效率地学习生物,达到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形式和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变得活跃、有活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学到应学的知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一、巧妙设计引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都要有个好的开端,这样在以后才更有利于成功。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学生从一开始就投入学习,才能发现这一学科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就和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带着兴趣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设计引导语就是营造趣味课堂的第一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和这节课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新课题的一个引入,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基因突变及变异》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由科幻片中的变异人引出变异这个概念,然后再向大家说变异是怎么回事,在真实的生活中变异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觉得课堂不是枯燥的,也是很有趣的。好的引语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投入学习。

二、创造有效问题情境,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

高中生物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细胞等问题,会在经历探究、实践等过程中学到生物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知识灵活、运用性强等特点设置问题情境,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究,从问题中挖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了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轻松地学习,在设置问题时,教师也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让这些问题不仅能体现知识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基因的本质》这一新课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在日常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总是有相似的地方,那为什么会有相似之处?我们平时说的基因到底是什么呢?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是学生不知道但是很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课堂增加趣味性,进而让学生投入课堂学习中。

三、用趣味性的语言营造趣味课堂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就会争分夺秒地去给学生讲授一切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想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想法是没有错误的,往往会因为太专业、太知识化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课堂变得有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学习会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了营造这样一种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时,教师要学会运用趣味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趣味性的语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传统课堂烦躁、压抑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例如,在学习《跨膜运输》这一课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流水的顺流和逆流来比喻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这样的比喻可以为课堂增添趣味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两种运输形式和其中能量的消耗。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尽量使用幽默有趣的语言,让课堂变得有趣、有活力,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一个层次,就要从兴趣和能力方面入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通过引导和设置问题的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积极的、主动的心态学习生物,在这种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地学习成绩,使生物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单江宏.谈趣味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与体会[J]. 文理导航:上旬,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