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有趣的科学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3 16:19:21

有趣的科学知识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1)

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生才会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当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加享受学习的乐趣,以达到最终学习的结果。如何针对现如今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有针对性地提升高中理科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这主要可以通过对以下方面的问题进行相应对策提升。

一、影响高中生物学习兴趣提升的原因

1.高中生物知识本身对提升高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反复学习,长久练习以及生物知识本身的繁杂枯燥使高中生对于生物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会直接对生物的学习产生极大影响,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成效等。

无可非议的是,生物作为高中理科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学科,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具备的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因此,要解决高中生物对于学生生物学习的影响,还需要从此入手。

2.学习途径对提升高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影响

作为一门高考科目的学科,生物的最终分值对总分影响的确很大,如何获得最高分是老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选择学生合适的学习途径便成为最大的问题之一。为了帮助学生达到考试的最高分,传统的学习途径基本上是老师讲解书本知识或者相关知识模块习题试卷,学生被动学习生物知识内容。老师讲解书本知识可能照本宣科,这样传授知识会导致学生对学科内容不理解,进而可能发展到学生不愿意学习这门学科,不愿意接受这门学科的知识,因此改变传统书本教授知识,多种学习途径是当下提高学习生物兴趣的关键。

3.教师对提升高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影响

在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科目,毫无疑问的是教师对学科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最关键的部分。第一是作为生物老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好的榜样具有激励和向其看齐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第二是老师自己所具备的素养,包括较高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好的老师可以在本身较高的条件下带动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兴趣。

二、提高高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对策

1.将高中生物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生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教学过程中将生物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让高中生更加清楚明白生物学科知识点内容,同时了解我们所在的周边环境情况,了解大自然生物环境变化,学会更加珍惜身边来之不易的生活,小到吃穿住行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大到宇宙星空未知世界的探索。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很明显可以发现的是学生可以将生活与生物知识在脑海里构成一个场景,不仅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而且可以通过场景长时间对知识点进行记忆巩固与理解,逐步消减生物学科本身带来的厌烦。

2.多种学习途径共同作用

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书本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激发学习兴趣,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生物学习途径――多媒体教学,包括文字、图画、视频、操作软件等;二是增加实验课学习,高中阶段大部分生物知识点是可以通过实验获得的,采取实验方式会远远比书本讲解知识的理解性更强;三是合作性教学模式,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共同进退,使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团体的力量会更加有利于学习气氛的调动和激励,便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教师的榜样和职业素质作用

一是教师热爱生物这门学科,好的老师可以通过自身行为习惯带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因此老师需要做好自身的榜样作用;二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生物水平和教学水平,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励学生的教学用语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也是基本的生物知识,因此需要高中理科生认真掌握这门学科,力求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以及提高教师的榜样作用和自身素养是高中生学习生物提升兴趣的关键。

参考文献: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2)

1.缺乏对科学学习趣味培养正确的认识

当代学校的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其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但是却迟迟看不到结果,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科学学习趣味培养和提高后,就会放弃该方法,认为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没有作用。另一方面,一部分家长只是在乎学生的期末期中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的培养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其认为成绩才是硬道理,能考上好的中学才是学生有用的教育。趣味课堂对升学率毫无作用,小学时期应该把基础知识学好,先取得一个好的名次比较重要。

2.当代科学课堂教学形式枯燥单一

目前,各个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在实行各种各样的措施,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上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很多其他课程还会私自暂用科学课堂的时间。为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科学知识,课下会布置很多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上课时,会表现出乏味无趣的表情,对教师所讲的有关科学的内容都是被动的接受,丝毫不会动脑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课上课下的时间都被教师的任务排满了,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且,课堂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很多学生在上课时倒头就睡,对科学的学习没有丝毫的趣味可言。

二、小学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的具体方法

1.游戏化教学,构建科学趣味课堂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其应该学的科学知识,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开拓其想象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利用游戏教学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增加课堂趣味性,继而培养其多加思考的能力,为将其培养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过硬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性。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关于科学知识的活动,比如说科学小知识接龙。规则与成语接龙的游戏一样,只不过把其中的成语换成了科学小知识。在该游戏中教师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功接上上一组的相关科学知识的句子则的一分,接不上则不得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励。该游戏促进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组织复习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而接上上一组提出的小知识。在本次游戏中更有利于学生大脑发散思维的开发,同时增加了科学课堂的趣味性。

2.结合学生兴趣,构件趣味课堂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3)

物理学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最美丽也是最伟大的自然学科!它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令人尊敬和热爱的科学。

物理是一门探索事物奥秘的学科,小到生活中人走路为什么需要摩擦力、为什么天会打雷下雨,大到天体的运行、宇宙中的黑洞,在林林种种的现象背后,物理学揭示出精妙绝伦的法则。原本应是充满思维乐趣和探索未知而极富吸引力的学科,但高中物理教学却很尴尬。不少学生在初中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对它充满了兴趣,被其中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和知识所吸引,而到了高中以后,随着高中物理知识的抽象性的增强和难度的加大,却逐渐对物理学科失去兴趣,物理不再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而成为学生惧怕的学科。这种不良现象的产生,与我们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关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育的成果之一应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对自然科学,对物理学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有必要重视和研究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高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师应培养自己对物理学科及物理教学的兴趣,充满情感地去讲授物理。

新课程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学不光要实现知识目标,还要实现情感性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情感是可以感染的,试想如果教师本身对物理学科充满兴趣和热情,在讲授时能满怀激情地去讲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可想而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受到感染。反之,若教师本身对物理学科本身没多大兴趣,而是只是把教授物理作为谋生的一种工具,课堂教授时,表情平淡、语言乏味,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很难对物理学科有热烈的情感和兴趣。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物理教师既然从事了这行事业,就应首先不断培养自己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以此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教师本身应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不仅有扎实的课本物理知识和解题知识,还应有丰富的物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丰富的物理学史知识、科技发展前沿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等。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才能旁征博引,充分地将物理课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充分地利用物理学史故事,相关的现代高科技知识等,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一章,应将神五、神六、神七及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向学生进行介绍,并可将它们从各个角度进行对比来展示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否则,倘若教师本身知识面很狭窄,只有干巴巴的课本知识,则很难激起学生强烈的物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应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第三,教师应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功,用严谨、简练、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言去教学。教师的语言功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倘若一个教师授课语言嗦拖沓、语调平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集中,影响学生的课堂听课兴趣。而若教师语言严谨、简练、抑扬顿挫,且可以生动形象地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则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在平常多积累一些与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生活实际例子。例如,我在讲力的合成一节时,让三名同学做了“四两拨千金”的小实验,使课堂教学变的生动形象,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4)

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只停留在兴趣本身上,而要不断引导,把这种兴趣发展成为学生爱好自然科学的志趣,进而成为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

【关键词】科学教学 激发兴趣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1-02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有兴趣的活动不仅能使人积极主动而又愉快的学习,而且能使人全神贯注,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会有一种好奇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经常问这问那,常常追根问底。这种有好奇心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教师要利用这一时机,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寓教于乐,调动兴趣

在科学课中开展游戏活动,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无论是巩固知识还是传授知识都可采用游戏的方法。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老师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女同学胆小畏缩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都以为不用比赛,就能断定谁胜谁负了。力量悬殊的两位对手也不愿作比试,但在老师的激将动员后,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活页处,把门往外推,让女孩子在远离门活页的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开始前,老师用粉笔在门板的前后两面中间划上一条白线,要求参赛者双手都不能超越白线,看来极其公正。比赛结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获得胜利。这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在科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自然知识的理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科学知识。

三、创设情境,巩固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对于有的教学内容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后,可以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不断产生解决问题的要求。如教学《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设想,怎样感受看不见空气的存在?通过讨论和实验,学生看到空气从水中逸出时产生气泡,间接感觉到空气的存在。接着再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能认识到空气的存在?这时可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使学生看到空瓶并不空,水流不进去,说明空瓶里面有什么东西存在,这就是空气。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设想,能不能用耳听到空气,用手摸到空气,用皮肤感觉到空气的存在。这样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空气,初步懂得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感知。这样,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难懂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并在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较好的发挥。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5)

弱科就是学生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弃学,学习成绩与同龄人相比相差极大,严重影响总成绩提高的学科。弱科产生的原因:产生弱科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与兴趣有关。中学生的兴趣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兴趣一旦形成,往往非常强烈,不易动摇。但中学生的兴趣指向性往往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这种情况反映在课程学习上,就出现了弱科现象。兴趣中心、兴趣深度、兴趣稳定性影响学习。有些学生兴趣游移不定,只看到知识应用性的一面,缺乏进一步的理性思考,从而学生从心里“喜欢不起来”的原因。

有的学生弱科与学习基础有关。学生对某门功课有兴趣、是由于原来基础就不错,喜欢学,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因此,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对另一门功课,因为基础没打好,学习起来吃力,成绩越来越差,就越学越没有信心。

学生弱科与升学考试的科目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学生对考试分数多的科目很下功夫,认真学,对考试分数少的科目就不愿学,认为分数少的科目,在学这些课程时,就不用心听课。、

导致学生弱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因素,往往在最初,每个人没有明显的“弱科”但因偶尔一次未考好或者成绩不理想,便对该科“畏而远之”害怕以后考试成绩更差,结果就越怕越失败,以至陷入失败的怪圈,时间一长,导致弱科。“

总之,弱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师必须找出弱科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二、挑战弱科的策略

1.帮助学生认清弱科的危害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只有学好各门功课,才能适应。学和就业的需要。而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学生若有一门或几门弱科,会导致学生总分大幅度下降。从就业角度看,弱科不能适应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生走上社会后,不管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从心理角度来看,由于学生存在弱科现象会造成严重心理障碍,如自信心的丧失,自卑感的增强,失败的阴影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挑战弱科动力

弱科产生往往与兴趣有关,学习动机不强烈意志力较差,从而丧失了成功的机会,慢慢产生弱科。

针对学习兴趣缺乏,应培养多种兴趣。首先,面对知识要豁然大度,培养热爱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学习中要避免因教师教的不好或不喜欢老师而迁怒于相应的课程。其次,力争在学习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就学好功课,成功可带来希望的曙光,激发兴趣。比如:在学期开头,或者刚刚开始学一门课的时候,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关键时刻。再次,对待没有兴趣或失掉原有的兴趣的学科,不能冷眼旁观应当强制自己去学习,因为兴趣可随学习的深入而逐渐产生出来。第四通过向弱科挑战,激起兴趣。因为从心理上应树立战胜弱科,会使人获得某种满足,这对建立学习兴趣是有利的。第五、永远保持自己的好奇心,不要因别人的嘲笑和讥讽而放弃或消弱自己的好奇心,应当永远记住:”好奇是难能可贵的品质。“第六、紧密联系学习内容,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从课外培养兴趣。第七、以科学家和自己崇拜的其他人物作为榜样,用理智培养和保持获得学习兴趣。

意志力的培养。意志力的培养是获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意志发动和抑制力量源泉来自对目的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弱科的产生往往由于这些学生意志力不强,或急功近利或一曝十寒,并且对该学科的学习意志力认识肤浅。扫除智力因素的三大障碍――知识障碍、方法障碍、思维障碍。

知识障碍。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通弄懂,或者产生遗忘,这就形成知识障碍。这就形成知识障碍。这障碍犹如拦路虎,阻碍新知识的学习。学生要消除知识障碍,就要进行知识补救,知识沟通,或者引起对旧知的回忆与联想,或者简介过去的回知,或者提示有关的旧知、或者有针对性地向有经验的教师求教,这一切补救的手段,都不是旧知的重复,而是为了对新知进行准备。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6)

高中生物课程知识点多、内容丰富,学生积极性不高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何调动学生兴趣、积极参与生物教学之中,是改变学生生物学习中被动局面的关键,利用生物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用好生物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使生物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并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生命科学和我们”教学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奇趣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引导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又如,利用故事启发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思考、认知和理解。如1744年,普鲁士国王因麻雀啄食樱桃而下令扑杀麻雀,并给予扑杀麻雀者一定的奖赏,导致麻雀绝迹,害虫猖獗,樱桃也不再结果,后来不得不从国外引进麻雀,当地生态才得以恢复。这个故事会使学生对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共存产生兴趣,在兴趣引导下对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教学效果。再如,利用生物科学史中的名人故事,增强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使学生体会生物科学家打开一个个生物谜团的经历和喜悦,使其对生物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勤奋学习生物知识,更多的探求知识及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对高中生物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此外,还可以应用生物科学中的一些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生物教学的主动意识。例如,“光合作用”教学中,可通过赫尔蒙特的实验让学生自信探索发现光合作用,使学生对水、土壤与植物体构造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蜡烛熄灭实验、小白鼠实验来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密封的玻璃罩中,有绿色植物的蜡烛会晚一些熄灭,小白鼠的生存时间也好延长,足以证明绿色植物可对浑浊的空气进行更新。总之,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生物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同时,教育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更加认真的钻研知识,拓展求知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用好生物科学史,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素质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研究精神,使其主动研究知识,探索求知。例如,“生命科学和我们”教学中,生物科学史可引导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区、人工繁殖技术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物科技、热爱研究,积极关注现代社会的生物科学技术,认知现实中生物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欲望,使其更加主动的参与教学,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生物科学史能够教育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将自己思想中的疑惑通过“动手”加以实践,获得答案。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教学中,对于基因学的抽象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且难以产生兴趣,课堂教学表现出极大的消极性、被动性。结合豌豆实验,让学生认知豌豆粒色、形状的组合和变化,对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产生兴趣,再结合人类的血型遗传,如“A型血”与“B型血”的两个人结合为什么会生一个“O型血”的宝宝,宝宝的血型还有什么可能情况。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产生求知的欲望,使其主动的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利用生物科技史教育学生“真知出自实践”,启发其积极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揭开生物科学真相。由此可见,生物科学可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方法,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了生物教学质量。

三、用好生物科学史,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生物知识点多而杂,且较为抽象,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手段,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且会将生物知识学习过程变的非常痛苦。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学生思维,使其对生物知识产生较深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生物学习变得主动而充满趣味,有利于学生对较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细胞呼吸”教学中,呼吸时ATP的主要来源,如何拓展学生思维,认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可通过拉瓦锡等人对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激发学生求职欲望,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有趣、神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其更有效的投入生物学习。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史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状态,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同时生物科学史的利用能教育学生结合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发现生物界的奥秘,解开生命的一个个谜团,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裴容.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育人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4):114-117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7)

生物是初中生必须接触的科学类知识,它有利于学生培养理科思维习惯与掌握自然知识常识。为了更好地应对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思维理念的要求,教师应当从生物的教学方法入手,认真琢磨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对课堂知识进行全面的提升与整理,让学生产生积极和感兴趣的学习心理,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课堂成效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8)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62-001

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推进,科学教学也面临了极大的困境和挑战。因此,如何加强科学教育,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等问题,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想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提高科技课的教学效能,培养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至关重要。

科学课不仅是知识教学,而且还包括培养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我注重从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入手,并不断强化引导,与学习科学跟他们以后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事先培养儿童热爱科学的教育目的。那如何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够长久持续?下面浅谈一下我是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的。

一、由浅到深,生活和教学紧密联系

1.教学环境的布置

教育是要讲环境的,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确实有着不可低估的熏陶作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两大部分,而教室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科学家他们不平凡的一生,伟大的业绩,崇高的人格和光辉的形象,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并对照典范严格要求自己,推动自己积极上进。

2.联系生活和大自然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兴趣

为了引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偶尔我会先寻找一些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利用科学知识解决。久而久之,让学生发现并搜集自己周围的小科学,然后集中在一起大家讨论,研究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年级时刚接触科学,可是教授内容都是些理论知识,如植物方面的知识。坐在教室里学根、茎、叶实在是够乏味的。于是我尝试把孩子们领到校园里,甚至到广阔的大科学中去学习植物知识,学生参与其中,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配合学校科技节“美化校园”的活动,给植物挂上名牌,孩子们为了种好、介绍好这些植物,主动地去请教老师、翻阅书刊、查找生物辞典,从而学到了大量有关植物的知识,并提高了学习植物的兴趣。

这种求知欲的积极性,单凭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调动不起来的,对孩子们来说,大科学真是学习的好课堂,在田野里,可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小昆虫。孩子们在大科学的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还能为自己发现许多大科学中的奥秘而欣喜,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科学、喜爱科学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通过增强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来引起兴趣

1.真诚的交流,融洽的课堂

课堂中除了学生就是老师,老师占引导作用。教师要设法让每一位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除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提高教学水平,更要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有想法愿意说给老师听;上课有听不懂或理解不深的地方,敢于提问;有不同想法,学生也能积极地提出。教师不能用压制的办法来管理学生,否则会造成师生之间隔阂。教师讲课再详细,学生就是不配合,形成教师说是对的就是对的,教师说是错的就是错的。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怎么能提高呢?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也是感情的交流。

2.创设情境或设置巧妙问题

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我竖着放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我,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

3.抓住学生的爱好,和科学紧密结合

学生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单凭兴趣还是不够的。教师有责任帮助每个孩子立志学好必要的科学知识。例如,学习了《月相变化及其成因》这一课以后,开展了一次“我到月球去”的假想旅行,学生以书上学到的知识为依据,结合电视、画报、书刊上了解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描绘了到月球施行的有趣过程。同学们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由于老师注意培养儿童的英雄主义,鼓励儿童去想象,学生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因此,要使严谨的科学充满乐趣,就是要从课外、课内多方面地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自由的发展,点燃学生学习的“一把火”,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形成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其个人价值。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变得个性化,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清时.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88

科学教育不仅仅要面向小学中学的学生,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显得极为重要。对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兴趣,让幼儿园的孩子能够热爱科学,并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但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忽略科学教育,或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无法接受科学知识,不仅没有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使得他们对科学知识产生一种畏惧感。这就是教育手段不合理所导致的问题,所以在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找准方法。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是两岁至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热爱游戏,据很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将知识融入进游戏中进行教育,孩子们会更容易接受且对于他们兴趣的激发更有帮助。那么将科学教育融入儿童游戏也是否可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

(一)科学教育形式单一,幼儿缺乏兴趣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鲜有幼师能够找到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目前许多教育都只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基础上。幼儿园的孩子活泼好动,热爱游戏,如果老师采取讲解的方式进行科学教育,孩子们愿不愿意听都值得商榷,除此之外,孩子即便听了,能不能听得懂也值得老师们关注。如果老师讲得过于深奥,孩子们更是觉得老师不知所云,这样一来,科学教育的效果必定不明显。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讲,灌输科学知识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激发兴趣,让他们在长大之后愿意去摸索科学知识,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方式枯燥,直接打压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几乎为零,甚至可能对个别心理脆弱的孩子造成不良印象。幼儿园教育最为关键的是保护孩子的心灵,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育。

(二)教师的侧重点出现偏差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改革,也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是两岁至六岁,幼儿园的幼师也大多是年轻的八零后和九零后,他们是应试教育的高压产物,他们也就极有可能在教育过程中找不到好的方法而模仿他们小时候遇见的老师。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幼师在教学中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过于注重教育结果的考查,而不是注重教育过程。注重结果就可能带给幼儿园的孩子一定的压力,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甚至可能畏惧学习。科学教育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需要不断地深入,这也就表明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关注结果是行不通的,教学的重点应当且必须是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引导。

(三)缺乏对科学知识的童趣性处理

科学知识在有学习兴趣的幼儿眼中是十分有趣的,他们有学习的欲望,也愿意主动去查询相关知识。但实际上,在大部分幼儿眼中,科学知识相对比较乏味,所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将科学知识转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当前幼儿园教学中,很多老师因为不热爱自己的岗位,没有想办法去考虑改变教学模式,他们传统的将科学知识进行讲授,缺乏将科学知识的童趣化转变的过程,这就导致了教学的必然失败。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策略

(一)利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热爱游戏是天性,他们不愿意乖乖坐在教室里听取老师讲授知识,相反,如果将科学教育结合进游戏中,他们就会在愉快的游戏中接受科学知识。他们年龄小,激发兴趣比灌输知识重要得多,将科学知识融入进游戏中,老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灌输,孩子们也更容易接受,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会相应的浓厚起来。相比于传统的讲述来说,游戏化教学除了“听”之外,还有“看”和“做”的环节,对于学生而言更益于发散视野。

(二)利用游戏化教学,注重在教学中的引导

科学教育结合游戏教学较为关键的是老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幼师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教育,更在于兴趣的培养和潜力的开发,那么对于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而言,教学过程的引导工作比教学结果的考查更加重要。举个例子,影子的原理是光的沿直线传播,如果直接讲述这个原理,孩子们无法理解,所以老师可以在一个小区域内,诸如教室,组织学生玩手影游戏。在灯光下,手可以不断变化来在墙壁上映出不同的影子,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他们愿意进行游戏,也就愿意在游戏过程中听老师讲解。除此之外,如果天气晴朗,可以组织学生在操场上玩踩影子游戏,一方面可以做到科学教育游戏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可以多活动,感受阳光的温暖。

(三)将科学知识和儿童游戏相结合,进行多元化教学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10)

地理学科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较多,学生学习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本人将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总结出高中生在地理学科中学习遇到困难的种种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高中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1.缺少兴趣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致使高中学生学习动机十分明确――考上大学。部分同学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是“副科”,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也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影响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最终也就产生了地理不好学的错误认识。

2.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们习惯将地理划归文科类学科。作为文科类学科的知识,大家都认为多背、多记就能学好,所以往往是一开始不重视,等到想学时又因知识断层而跟不上,感到地理难学。还有一种心理就是有些学生总是将地理看成“副科”或者认为自己以后选择读理科,无须学好地理。由于态度的不端正,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然后把原因归咎到地理太深奥、难学的上面等等。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非智力因素。还有就是地理学科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分值相对较小,所以学生不够重视。

3.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第二,地域性。所以在学习时侧重点应该放在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背、记、搞突击,而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理解,注重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4.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部分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对于新教材的使用,不能与时俱进,要么就课本知识脱离实际等现象。学生就会缺失兴趣,人为地理学习的实际价值不大,对地理学习产生抵制情绪,影响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二、高中生地理学习困难的解决对策

1.激发学生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说我们每天感觉到的天气的变化,昼夜的交替,四季更替,每年夏季频频登陆我国的台风等等;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导入也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我们可以尝试:导语激趣、行程激趣、演示激趣、语言激趣、插叙激趣、歌谣激趣等。让每一节课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新奇,让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提高思想认识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对地理的学习,还可以从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潜移默化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环境观。因此,学好地理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地理,不要只顾眼前,应当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着想。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所以要想学好它,在于平时的积累。只有让学生端正了思想认识,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学习也就轻松。

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方法和技能,才能学以致用,终身受益。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有人曾说:离开地图,便不是地理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非常直观明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只要找到它们内在的连结点,学会横向、纵向衍生知识,就能更全面、更轻松地学好地理。

第三,指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这样只有学生感受到了地理知识的有用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与需求。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第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知识,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了,就很容易找到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能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刻、更持久地掌握地理知识。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 比较容易。

另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字头记忆法: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 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汉字谐音,一语双关,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总之,地理学科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较多,学生学习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消除的,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会大幅度的提高。

有趣的科学知识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83-01

所谓科学素养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都是科学素养的内容。科学素养与科学素质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科学素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师本身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科学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习广博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培养和形成科学素养其他要素的载体。如果缺乏知识素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无法解答,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及时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了解、掌握并能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二、激发科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学生如果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学习的内在动机很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那些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真正实现 “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的科学教学 。

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探究环境。例如在一节《光的传播》的科学公开课上,上课后,教师关上了门窗、拉上了所有的窗帘,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黑暗的课堂环境,接着教师问学生: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对光的探究的好奇心。课堂上科学探究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生活性。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一科学思维素养。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动手、探究的时间,教师只是要不断的启发引导。课堂将时间要让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

四、强化课外实践

“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部分。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需要不断开拓、引入鲜活课程资源,学生的亲历活动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实践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小学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自然、家庭、社会、网络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信息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一切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学科教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会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方法,让小学阶段早期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奠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