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5:06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1)

2、这一移风易俗的变革是近代英国文明化的表现,这说明加强会共空间的革新是能推进社会的深层变革的。

3、典雅的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功效,当然值得大力推广。

4、移风易俗虽然很困难,却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

5、该是移风易俗,禁放鞭炮的时候了。

6、想要移风易俗,不能光喊口号,唯有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才能达到风行草偃的效果。

7、这位乡先辈在婚丧嫁娶等各方面带头移风易俗,深受好评。

8、文章尝试运用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理论分析这一文化现象,这对当代的移风易俗也具现实意义。

9、认同教育的主要手段有合理性理论教育、行政强制、“利出一孔”的做法以及移风易俗。

10、推广这些净化歌曲的目的在于移风易俗,矫正民心。

11、《乐记》提出的平和的音乐美感能感染人心,故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12、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造成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

13、计划生育又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决不是仅靠行政命令就可以做到的。

14、培养农民社会责任感,移风易俗,作社会新式农民,促进农村的和谐和农业的发展。

15、研究西府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将有助于移风易俗,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

16、音乐欣赏的功能在于以“无声之乐”标识自由人格及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2)

明显成效。工作中,主要做到了三点: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一些不良习俗、落后传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和上演,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特别是红白喜事、小孩满月、学生上学等许多事情越办越隆重,越办越阔气,这主要是因为有部分群众以为条件好了,存有攀比心理,互相讲排场、比阔气所造成的。镇党委、政府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全镇每年用于婚丧大操大办的财力近千万元,一个丧事至少花费五、六千元,一个喜事花费两、三万元。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等行为耗费精力、物力、财力,广大干部群众入股子、摊分子也很不情愿,但碍于情面又不得不随风而行。镇党委、政府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任其发展和漫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极不相符,与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严重相悖,与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背道而驰。革除旧的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倡树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新习俗:势在必行。因此,镇党委、政府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出发点,以减轻农民的潜在负担、保持社会稳定为落脚点,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抓好移风易俗工作列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明确提出了“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提倡科学进步;反对黄赌毒,提倡健康文明文化活动;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的四个反对、四个提倡的号召,迅速在全镇掀起了一股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的高潮。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能否取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喇叭、宣传车、黑板报、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印发了《致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封信》,编制了包含生活、道德、伦理等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三字经”,并统一制作成版面上墙。20年,投资6万多元,在湖王公路沙庄段,建成了1500米的集平安、计划生育、旅游开发、家庭美德、组织建设等内容于一体的文明宣传长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帖合实际,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巩固宣传教育的成果,针对群众求新、求知、求乐的心理,建设了一批文明角、文化大院、文体活动中心等室内外场所,给群众创造了一个能去可玩、幽雅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并因势利导,利用文化教育阵地,积极面向群众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大部分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另外,我们还发挥道德评议会的作用,对一些不良现象,该曝光的曝光,该通报的通报,该处罚的处罚,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委、政府抓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为工作深入

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2、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开展治理。突出重点、集中治理是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文明新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此,镇党委政府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成立专门班子,抽调精干力量,按照“严、实、广、细”的要求,每年都深入扎实地开展两次声势浩大的移风易俗专项治理行动。“严”,就是对违反政策规定的人和事,坚决予以打击处理,不放宽政策,不徇私讲情;“实”,就是把好群众举报、调查取证等环节,做到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广”,就是治理的覆盖面广,涉及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具体行为,也触及到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点;“细”,就是具体治理中,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不压制、不激化,避免因简单粗暴而引起人为争端。特别是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现象,我们组织公安、司法等部门进行了重点治理,严厉打击了一批流氓恶势力,遏制住了各类社会丑恶现象,使移风易俗活动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效果。针对黄赌毒现象,我们去年连续开展了4次专项治理严打活动,均收到了良好效果,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200年,全镇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比原先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我们采取群众举报、调查核实、教育转化、公开评议等办法,进行了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支部书记的处理力度,规定:凡是在所辖村内出现一起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就给予支部书记组织谈话或戒勉处分,并扣除全年绩效工资的10%,取消其年终评先树优的资格。

3、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搞好服务。移风易俗工作直接面向广大干部群众,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所以,为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目前,全镇48个村都建立了文化大院,其中31个村还设立了文体活动中心、街心花园。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坚持边争取、边大干的思想,先期投入了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采取梯次递进、分类达标的方式,全面铺开了“治理五乱”和“三清三改”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了一个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抑止了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尽管镇财政比较困难,但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至少拿出财政收入的l%用于移风易俗工作,坚持做到专款专用、专账专管。自去年以来,镇财政用于移风易俗工作的拨款已达20多万元。各村也相应的落实了为群众服务的一些必要设施、器材用品等。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移风易俗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镇领导小组还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跟踪调查和服务,积极开展“学科技、快致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为移风易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办理婚事,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来主持操办,杜绝了原先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既为家庭节省了经费、减轻了负担,又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影响,造大了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再比如,针对农村家庭卫生不清洁、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等问题,我们就发动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开展联户评议活动,让广大家庭妇女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转化观念,从而自觉的改变旧的生活方式。

三、巩固成果,自我加压,探索建立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

开展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3)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一些不良习俗、落后传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和上演,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特别是红白喜事、小孩满月、学生上学等许多事情越办越隆重,越办越阔气,这主要是因为有部分群众以为条件好了,存有攀比心理,互相讲排场、比阔气所造成的。镇党委、政府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全镇每年用于婚丧大操大办的财力近千万元,一个丧事至少花费五、六千元,一个喜事花费两、三万元。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等行为耗费精力、物力、财力,广大干部群众入股子、摊分子也很不情愿,但碍于情面又不得不随风而行。镇党委、政府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任其发展和漫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极不相符,与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严重相悖,与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背道而驰。革除旧的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倡树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新习俗:势在必行。因此,镇党委、政府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出发点,以减轻农民的潜在负担、保持社会稳定为落脚点,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抓好移风易俗工作列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明确提出了“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提倡科学进步;反对黄赌毒,提倡健康文明文化活动;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的四个反对、四个提倡的号召,迅速在全镇掀起了一股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的高潮。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能否取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喇叭、宣传车、黑板报、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印发了《致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封信》,编制了包含生活、道德、伦理等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三字经”,并统一制作成版面上墙。2005年,投资6万多元,在湖王公路沙庄段,建成了1500米的集平安、计划生育、旅游开发、家庭美德、组织建设等内容于一体的文明宣传长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帖合实际,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巩固宣传教育的成果,针对群众求新、求知、求乐的心理,建设了一批文明角、文化大院、文体活动中心等室内外场所,给群众创造了一个能去可玩、幽雅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并因势利导,利用文化教育阵地,积极面向群众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大部分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另外,我们还发挥道德评议会的作用,对一些不良现象,该曝光的曝光,该通报的通报,该处罚的处罚,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委、政府抓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为工作深入

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2、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开展治理。突出重点、集中治理是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文明新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此,镇党委政府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成立专门班子,抽调精干力量,按照“严、实、广、细”的要求,每年都深入扎实地开展两次声势浩大的移风易俗专项治理行动。“严”,就是对违反政策规定的人和事,坚决予以打击处理,不放宽政策,不徇私讲情;“实”,就是把好群众举报、调查取证等环节,做到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广”,就是治理的覆盖面广,涉及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具体行为,也触及到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点;“细”,就是具体治理中,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不压制、不激化,避免因简单粗暴而引起人为争端。特别是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现象,我们组织公安、司法等部门进行了重点治理,严厉打击了一批流氓恶势力,遏制住了各类社会丑恶现象,使移风易俗活动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效果。针对黄赌毒现象,我们去年连续开展了4次专项治理严打活动,均收到了良好效果,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2005年,全镇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比原先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我们采取群众举报、调查核实、教育转化、公开评议等办法,进行了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支部书记的处理力度,规定:凡是在所辖村内出现一起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就给予支部书记组织谈话或戒勉处分,并扣除全年绩效工资的10%,取消其年终评先树优的资格。

3、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搞好服务。移风易俗工作直接面向广大干部群众,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所以,为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目前,全镇48个村都建立了文化大院,其中31个村还设立了文体活动中心、街心花园。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坚持边争取、边大干的思想,先期投入了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采取梯次递进、分类达标的方式,全面铺开了“治理五乱”和“三清三改”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了一个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抑止了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尽管镇财政比较困难,但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至少拿出财政收入的l%用于移风易俗工作,坚持做到专款专用、专账专管。自去年以来,镇财政用于移风易俗工作的拨款已达20多万元。各村也相应的落实了为群众服务的一些必要设施、器材用品等。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移风易俗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镇领导小组还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跟踪调查和服务,积极开展“学科技、快致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为移风易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办理婚事,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来主持操办,杜绝了原先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既为家庭节省了经费、减轻了负担,又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影响,造大了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再比如,针对农村家庭卫生不清洁、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等问题,我们就发动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开展联户评议活动,让广大家庭妇女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转化观念,从而自觉的改变旧的生活方式。

三、巩固成果,自我加压,探索建立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

开展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1、建立领导机制。加强领导是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文明办为基础,抽调民政、团委、妇联、公安、工商、土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了宣传发动、综合治理、督导考核等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全镇移风易俗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度。二是健全组织网络。各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理事会下设婚嫁服务队和殡改服务队。按照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能够为群众热心服务的标准,在全镇确定了123名同志任红白理事会成员,组成了一支精干的移风易俗工作队伍,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4)

风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方长期形成并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制约着社会成员的行为。中国传统风俗内容极其丰富复杂,精华与糟粕并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良风美俗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规范、教化和调节的作用,陈规陋习则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党自1921年成立后,就把移风易俗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始终领导人民进行移风易俗,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移风易俗的历史进程,总结基本经验,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移风易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以建设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为目标,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P663,给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革命。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风俗,其中的陈规陋习就成为党领导革命的直接目标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改造旧风俗,以革命性的内容完全代替或部分代替了旧风俗。

(一)实行妇女解放,确立男女平等原则。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束缚的妇女解放,是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没有占人口半数的妇女解放,革命就不会取得成功。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妇女彻底解放与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的权利”[2]P78,因此,“打破旧社会一切礼教习俗的束缚”[2]P57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时期,妇女方面移风易俗的重要成果有三项:一是废除了包括缠足、束胸、穿耳在内的损害妇女身体的陋俗。缠足在中国盛行千年,尽管自清末以来持续不断地开展不缠足运动,但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乡村依然盛行,严重限制了妇女的行动。所以,从大革命时期开始一直至解放战争时期,党始终把禁止妇女缠足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持续开展,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完全禁除了农村地区的缠足陋习,彻底实现了妇女形体上的解放。束胸、穿耳虽然对妇女身体伤害较轻,但同样被严厉禁止。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确立了男女一律平等的原则,妇女与男子一样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享受平等的权利,妇女参政、参战、参加生产、接受教育、参加社会活动成为根据地社会的主流,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三是革除妇女传统的服饰发式,以应对险恶的战争环境。大力倡导剪发运动,短发或简单的发式替代了传统的“结髻”;不戴首饰、不打扮,服饰款式删繁就简,使简单成为时尚,节约物资和时间,体现了妇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昂扬的革命斗志。

(二)废除封建婚姻制定,实行一夫一妻制。1934年4月8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确立了男女平等、结婚离婚自由、禁止童养媳、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婚配、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等原则,废除了一切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确定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成为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的开端。同时,取缔娼妓、废除蓄婢纳妾以及寡妇守节等习俗。与婚姻相关的聘礼、聘金、嫁妆、送亲、送礼、吃酒等陋习也一并废除。“爱人”成为配偶之间的新称谓,体现了男女在婚姻中的平等关系。这些法律和政策体现了党在婚姻领域的基本主张,在各根据地都得到普遍贯彻执行。

(三)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文化。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农村地区迷信盛行,信神信鬼、求神拜佛、占卜堪舆、烧香磕头、还愿打蘸现象非常普遍。庙宇祠堂充斥乡间,僧道、巫神、风水先生等肆意诈骗百姓钱财。农民迷信天命,甘于贫困,不敢反抗。土豪劣绅、地主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则常常利用农民对迷信和神权的盲从进行反革命活动,对革命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根据地的社会安定。为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各地普遍开展破除迷信、反对神权运动,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提倡科学文化,反对神权,破除迷信,取缔一切宗教迷信组织和活动,没收或销毁其财产及工具。通过发展包括从儿童到青壮年在内的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内容的教育体系,开展全民教育,推动了根据地群众精神面貌和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形成一种具有崇高革命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的新社会。

(四)反对铺张浪费,倡导艰苦奋斗。党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享乐主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官兵每天五分钱的伙食到长征中的草根树皮,从土地革命时期实行的财政节省方针到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克敌制胜。1938年3月,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确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艰苦奋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针对党内可能因胜利而生长的骄傲和贪图享乐等情绪,要求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P1438—1439。正是依靠艰苦奋斗这一强大的政治优势,党领导人民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斗也由此成为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

(五)革除社会陋习,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社会生活方面的移风易俗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禁赌、禁毒,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运动丰富军民的精神生活。从大革命时期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一律禁止、禁止吸食鸦片,同时开展政治、生产、军事、文化、体育等各种主题与形式的运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例如,中央苏区广泛开展选举运动、扩红运动、反帝运动、反贪污浪费运动、卫生运动、轻骑队运动、节省运动、红五月运动、五卅竞赛运动、革命竞赛运动、妇女冲锋季,等等;陕甘宁边区常举行晚会、舞会、新秧歌运动、新歌剧运动和体育运动,等等。各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激发群众革命斗志。二是改良卫生。各根据地通过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改变农民不刷牙漱口、不沐浴,随地吐痰、便溺、倒垃圾,人畜共居,喝生水等坏习惯,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根据地的稳定与发展。例如,陕甘宁边区政府把卫生运动列为施政纲领,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三是改造游民(陕甘宁边区称之为“二流子”)。游民多为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不务正业、不事生产、游手好闲,名声坏、社会地位低。各根据地通过宣传教育、分配土地和工作等措施改造游民,纠正社会对游民的歧视,使之成为对革命有用之人。最著名的延安时期改造“二流子”运动,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成功地把边区4万多“二流子”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此外,“同志”称谓的流行也改变了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曾自豪地称赞边区“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1]P718,形象具体地反映了边区社会政通人和,稳定和谐,井然有序,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总之,持续不断的移风易俗使革命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得到了传播,不仅把广大妇女和农民从封建礼教与陈规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保证了革命所需的力量,而且改变了根据地的社会风气,广大军民面貌焕然一新,加速了革命胜利的进程。

1949年,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它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号召下,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伟大实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后,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移风易俗的新途径、新方法,成效同样显著。

(一)实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对妇女方面的陈规陋习实行移风易俗,主要成果有三项:一是经过50多年的立法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诸多专门法律以及地方法规在内的法律体系,全面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二是1995年把男女平等列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将妇女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于1995年和2001年分别颁布了5年和10年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在实践中实现了促进男女平等的重大突破和飞跃。三是建立妇女组织和妇女机构。一方面建立妇女联合会,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纵横交错、功能健全的组织网络,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另一方面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全国政协先后成立妇女工作机构,支持和保障妇女的权益。这些举措对革除妇女方面的陈规陋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使妇女成为支撑共和国大厦的名副其实的“半边天”,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

(二)改革婚姻制度,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婚育方面移风易俗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改革旧有的婚姻制度。《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充分体现了党关于妇女婚姻领域中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基本主张。为保证《婚姻法》的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一系列指示,广泛开展学习、贯彻、执行《婚姻法》运动。短短几年时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摧毁了封建婚姻制度,形成婚姻自由、婚礼简化、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气,民主和睦的新家庭大量涌现,逐步建立起了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2001年再次修改的《婚姻法》,继续体现了维护妇女权益、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男女平等的家庭关系已成为中国婚姻家庭生活的主流。二是计划生育。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曾酝酿计划生育。随着人口的增长,70年代开始提倡晚婚晚育和少生优生,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列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成立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推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这项被党中央称为是一场移风易俗的大事,一方面通过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新型婚育文化宣传活动,破除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施行《计划生育法》,照顾独生子女、计划生育夫妻及其家庭,使计划生育深入人心,蔚然成风。30多年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三)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化。为持久有效地教育群众破除迷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科普组织,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破除迷信的能力。在这方面有两项成果值得特别记述:一是取缔会道门,反对迷信。新中国成立初期,会道门常常打着宗教旗号,传播迷信,蛊惑群众,进行反革命活动,危害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针对这一严峻现实,党和国家结合、减租、剿匪、文化教育、卫生、救灾、生产、时事教育等社会民主改革运动,开展了一场以反对封建迷信为中心的取缔会道门的运动。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禁烟、禁毒、禁赌、禁娼活动,废除封建把头制度,给游民分配土地和工作,铲除会道门生存的社会土壤,在短短3年时间里就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二是取缔“”组织,反对迷信。20世纪末及其操纵的“”组织活动猖獗,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进行、反人类、反科学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国家在坚决取缔“”组织、打击其犯罪活动的同时,广泛开展以崇尚科学、反对愚昧为主题的唯物论、无神论教育活动,揭批“”组织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反动本质,教育了群众,也成功教育转化了“”痴迷者,取得反斗争的胜利。

(四)革除社会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面移风易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春,党和国家组织了全民卫生防病的伟大爱国卫生运动,成功粉碎了美帝国主义发动的细菌战争,城乡卫生面貌也得以改观。此后,《宪法》作出“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保护人民健康”的规定,使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改革开放后,爱国卫生运动纳入了社会发展规划。1990年开始对城市进行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开展创建卫生城镇活动;农村则着眼于解决水和粪管理这两个基本问题,推动了城乡卫生状况的改善,达到了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目的。二是殡葬改革。土葬是中国殡葬的主要形式,重殓厚葬、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时,为增加土地,倡导殡葬改革,推行火葬。同年4月27日,第一个在《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签字,、、康生、刘少奇、、彭真、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内外136人随后也在倡议书上签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的倡导社会习俗改革的签名活动,对殡葬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1997年7月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确定了“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殡葬改革方针,到2005年全国平均火化率达到53%[4],网络祭奠、树葬、花葬、草坪葬、深埋、撒散、海葬等绿色殡葬也在各地推行。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曾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同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农村建设由此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两项要求就是引导农民移风易俗、转变观念、提高素质,逐渐消除许多农村存在的打牌、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言行不文明、红白喜事铺张浪费、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等陋习。

(五)反对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持续不断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英模人物、普法、“五讲四美三热爱”、“三观”和“三讲”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确立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方针,开展“三反”“五反”和增产节约运动,倡导勤俭持家、艰苦奋斗作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公民的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进入21世纪后,全国各地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覆盖全社会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了全民自身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被中央誉为“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5]P18。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现象,在2006年3月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将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支持。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在要求全社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此后,中央先后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各省市区按照中央的规定和要求及时下达了明确的实施意见,切实做到精简会议活动、简化接待活动、禁止公款请客送礼,相关支出明显减少。由于政府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带动了社会消费氛围的转变,不仅企业纷纷取消了奢华年会和宴请等商务活动,寻常百姓也开始崇尚节俭之风,勤俭节约。党风政风的改变带动了民风的转变,开始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尚。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公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总之,在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活动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开展移风易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演绎着“移风易俗,改造国家”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但不能否认,移风易俗也经历了不少挫折,“”这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移风易俗的伟大事业”[6],在“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下,包括良风美俗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也遭受了巨大的劫难。

回顾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全部历程,尽管其间有过曲折、失误甚至错误,但她不仅成功地进行了空前伟大的移风易俗实践,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新风俗、新风尚,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继续推动移风易俗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移风易俗是党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基本主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战略地位。风俗事关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广教化,美风俗”是自古迄今的政治目标,“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所取得的一切重大胜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都离不开移风易俗。当今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远没有完成,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异常艰巨。但许多人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却又保守着旧有的思维与习惯,甚至热衷于陈规陋习,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进行移风易俗,这对于保持社会和谐、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防止社会肌体腐败至关重要,不容懈怠。

第二,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立足长远,常抓不懈。“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7]P224中国的传统风俗是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不会在一朝一夕消亡,它经常会以更新变化的形式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之中。风俗这种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稳固性和变异性特征决定了移风易俗的艰巨性、复杂性、广泛性和长期性,要实现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目的,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风俗的传承与演变规律,区分优劣,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革除陈规陋习,推陈出新,使民俗中许多事象逐渐从落后变为进步,从愚昧变为文明,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移风易俗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俗尽管难以改变,但还是能够移易的。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我们党移风易俗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移风易俗是切实可行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各级领导要移风易俗,自觉转变思想作风,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冲破各种落后的条条框框和旧的思想观念的藩篱,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和汲取群众创造的移风易俗新鲜经验,开拓移风易俗新天地,不断赋予风俗以时代的新内涵,淘汰与时代相背的陈规陋习。

第四,移风易俗要循序渐进,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由于风俗直接产生于生活并存在于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习惯成自然,人们尊重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并自觉遵守。无论是良风美俗,还是陈规陋习,都不会也难以轻易改变。对于那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的传统良风美俗,要大力继承与弘扬;对于那些的确不合时宜,消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规陋习要因势改易,坚持用启发、说服、教育、疏导、示范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加以改变;对于洋风洋俗要因势利导,防止和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洋风洋俗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对于一些落后、愚昧和腐朽的恶俗,要坚决予以革除;对于“黄赌毒”和黑恶势力,要坚决打击,净化社会风气。

第五,移风易俗要以思想道德领域和广大农村地区为重点,开展持久的风俗移易活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三农”问题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能否革除农村地区的陈规陋习,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所以,思想道德和农村是移风易俗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必须有针对性、持久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革除思想道德领域和农村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的陈规陋习,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注释: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3]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李学举部长在纪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6]横扫一切牛鬼蛇神[N].人民日报,1966-6-1.

[7]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3]郑师渠.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张玉龙,何友良.中央苏区政权形态与苏区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5]徐文杰.早期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

[6]徐永新,赵传梅.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江南社会科学院学报,2002(4),增刊.

[7]刘果元,李国忠.苏维埃时期移风易俗工作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4).

[8]江沛.华北根据地的社会变迁评析[J].抗日战争研究,2000(2).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建设

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关于“整治婚丧礼俗陋习,推进厚养薄葬新风”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嵊泗县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推进厚养薄葬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有效指导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刘永革任组长、县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的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同步推进,均成立了以乡镇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各社区(村)、各乡(镇)属企业为基础的领导小组,形成层层落实、级级把关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将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赋予较高分值,加大考核力度。同时,纳入各单位、各乡镇年底综合考核。指导各村健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引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身边陋习我来说”“明准则 弃陋习”三项学习讨论活动,组织各乡镇、各单位结合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党员夜学习、支部党课、微信群等各类形式重点围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简办”开展讨论20余次,在嵊泗及嵊泗传媒两大平台开展“我心中的十大陋习”评选活动,为全县推进“乡风文明”行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编印《移风易俗学习读本》2000余册,提炼文明婚庆,文明丧葬“十倡导”“十禁止”,并制作成宣传册分发至各乡镇、单位。各乡镇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进行说服教育、正确引导,让渔农村党员干部明确什么事不可以干,应该怎么干。在渔农村文化礼堂,将移风易俗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作为必讲内容。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枸杞乡石浦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员干部林志波在他父亲的丧事办理中带头破除渔农村陋习,对树立良好社会新风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乡镇的正面典型也正在逐步涌现。

(三)推进专项治理,净化社会风气

自2018年9月启动“整治婚丧礼俗陋习 推进厚养薄葬新风”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全县共确定了菜园镇东海社区、马关社区关岙村,洋山镇雄洋社区、城东社区,嵊山镇壁下社区,五龙乡黄沙社区,枸杞乡石浦股份经济合作社,黄龙乡南港社区,花鸟乡花鸟社区等9个婚丧礼俗整治试点村。截止目前,所有的试点村均出台了行动方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金牌厨师队伍、金牌菜单,并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办理婚丧事宜的操作流程、规范了集体办理地点,让群众办事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洋山镇率先召开婚丧礼俗工作动员大会,积极发挥镇机关、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签订移风易俗协议书,先行履行移风易俗文明行动。五龙乡黄沙社区村积极推动家宴中心建设,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定制“二类菜单”,全体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推动“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在党员干部中先行先试,2018年末已有群众在黄沙村家宴中心办节俭喜宴。县级层面,今年上半年我中心又联合县纪委(县监委)、县委组织部,下发《进一步明确婚丧礼俗整治工作“双报告”制度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事前报告,事后备案”双报告制度。又与县委统战部就丧事吹拉弹唱进行了专门协商,劝导丧事办理者能在治丧路线中遵守相关要求和规定。

(四)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倡导文明新风

为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整治的同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各类文明细胞的创建。积极开展“嵊泗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选树与宣传,用身边典型榜样的示范力量传播善行义举,引领社会新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渔农村的思想阵地。黄龙乡的幸福黄龙季活动中融入了传统美德、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环境卫生、好人好事等内容。洋山镇文化中心定期开展富有洋山特色的乡风文明倡导评议,乡风文明节目编排,“春泥计划”等各类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认同感不强。大部分群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子女结婚或者老人过世一辈子就一回的事情,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愿意办的体面。少部分群众受传统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对禁止烧纸钱祭品,禁止吹拉弹唱,禁止婚嫁“相喜”贡品铺张浪费等规定有抵触心理。

(二)“封顶制”酒店餐标落地难。因为酒店的经营属于市场行为,餐标的制定由酒店定价,去年我中心牵头召开全县各大酒店洽谈会,效果并不明显,很多酒店明确表示不接受或难以执行该项规定,仅华侨在洽谈会后出台了2888元的办酒餐标,宴席办酒餐标无法实现。

(三)监督无法落到实处。对于文件中的部分规定,如:喜宴酒店办酒餐标每桌定在3000元以内,菜品在20个以内;禁止使用豪华迎亲车辆,禁止收受非亲好友礼金、礼品;控制丧事宴席人数在100人以内,酒店办酒餐标在1000元以内等相关规定。除非是有其他人员举报,不然即使配备专门的检查力量,也无法做到全程监督,仅靠操办人员自觉。

(四)供群众集中办酒的场地资源缺乏。渔农村百姓有习俗、有禁忌,习惯丧事和喜事一定要分开办,因此对集中办酒场地的建设要求高。据初步了解,全县所有行政村中容纳10桌以上集中办酒的并不多,很多是依靠老年活动中心的场地和资源,硬件设施差,群众都不愿意接受。新建家宴中心共享性不强,且牵扯大量资金,乡风文明工作经费未做专门安排,家宴中心建设推进难度大。

三、下步工作安排与建议

(一)完善工作领导机制。调整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丧事简办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常委宣传部长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属有关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召开全县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督促工作落实。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职责,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听取乡镇工作汇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此项工作列入县属有关单位、乡镇年底综合考核,采取平时检查和年终调研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排出位次,树立典范。同时,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把开展此项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赋予较高分值,加大考核力度。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建设

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关于“整治婚丧礼俗陋习,推进厚养薄葬新风”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嵊泗县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推进厚养薄葬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有效指导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县级层面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刘永革任组长、县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的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同步推进,均成立了以乡镇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各社区(村)、各乡(镇)属企业为基础的领导小组,形成层层落实、级级把关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将婚丧礼俗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赋予较高分值,加大考核力度。同时,纳入各单位、各乡镇年底综合考核。指导各村健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引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身边陋习我来说”“明准则 弃陋习”三项学习讨论活动,组织各乡镇、各单位结合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党员夜学习、支部党课、微信群等各类形式重点围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简办”开展讨论20余次,在嵊泗及嵊泗传媒两大平台开展“我心中的十大陋习”评选活动,为全县推进“乡风文明”行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编印《移风易俗学习读本》2000余册,提炼文明婚庆,文明丧葬“十倡导”“十禁止”,并制作成宣传册分发至各乡镇、单位。各乡镇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进行说服教育、正确引导,让渔农村党员干部明确什么事不可以干,应该怎么干。在渔农村文化礼堂,将移风易俗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作为必讲内容。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了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枸杞乡石浦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员干部林志波在他父亲的丧事办理中带头破除渔农村陋习,对树立良好社会新风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乡镇的正面典型也正在逐步涌现。

(三)推进专项治理,净化社会风气

自2018年9月启动“整治婚丧礼俗陋习 推进厚养薄葬新风”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全县共确定了菜园镇东海社区、马关社区关岙村,洋山镇雄洋社区、城东社区,嵊山镇壁下社区,五龙乡黄沙社区,枸杞乡石浦股份经济合作社,黄龙乡南港社区,花鸟乡花鸟社区等9个婚丧礼俗整治试点村。截止目前,所有的试点村均出台了行动方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金牌厨师队伍、金牌菜单,并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办理婚丧事宜的操作流程、规范了集体办理地点,让群众办事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洋山镇率先召开婚丧礼俗工作动员大会,积极发挥镇机关、各社区(村)、各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签订移风易俗协议书,先行履行移风易俗文明行动。五龙乡黄沙社区村积极推动家宴中心建设,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定制“二类菜单”,全体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推动“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在党员干部中先行先试,2018年末已有群众在黄沙村家宴中心办节俭喜宴。县级层面,今年上半年我中心又联合县纪委(县监委)、县委组织部,下发《进一步明确婚丧礼俗整治工作“双报告”制度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事前报告,事后备案”双报告制度。又与县委统战部就丧事吹拉弹唱进行了专门协商,劝导丧事办理者能在治丧路线中遵守相关要求和规定。

(四)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倡导文明新风

为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专项整治的同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各类文明细胞的创建。积极开展“嵊泗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选树与宣传,用身边典型榜样的示范力量传播善行义举,引领社会新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渔农村的思想阵地。黄龙乡的幸福黄龙季活动中融入了传统美德、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环境卫生、好人好事等内容。洋山镇文化中心定期开展富有洋山特色的乡风文明倡导评议,乡风文明节目编排,“春泥计划”等各类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认同感不强。大部分群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子女结婚或者老人过世一辈子就一回的事情,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愿意办的体面。少部分群众受传统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对禁止烧纸钱祭品,禁止吹拉弹唱,禁止婚嫁“相喜”贡品铺张浪费等规定有抵触心理。

(二)“封顶制”酒店餐标落地难。因为酒店的经营属于市场行为,餐标的制定由酒店定价,去年我中心牵头召开全县各大酒店洽谈会,效果并不明显,很多酒店明确表示不接受或难以执行该项规定,仅华侨在洽谈会后出台了2888元的办酒餐标,宴席办酒餐标无法实现。

(三)监督无法落到实处。对于文件中的部分规定,如:喜宴酒店办酒餐标每桌定在3000元以内,菜品在20个以内;禁止使用豪华迎亲车辆,禁止收受非亲好友礼金、礼品;控制丧事宴席人数在100人以内,酒店办酒餐标在1000元以内等相关规定。除非是有其他人员举报,不然即使配备专门的检查力量,也无法做到全程监督,仅靠操办人员自觉。

(四)供群众集中办酒的场地资源缺乏。渔农村百姓有习俗、有禁忌,习惯丧事和喜事一定要分开办,因此对集中办酒场地的建设要求高。据初步了解,全县所有行政村中容纳10桌以上集中办酒的并不多,很多是依靠老年活动中心的场地和资源,硬件设施差,群众都不愿意接受。新建家宴中心共享性不强,且牵扯大量资金,乡风文明工作经费未做专门安排,家宴中心建设推进难度大。

三、下步工作安排与建议

(一)完善工作领导机制。调整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丧事简办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常委宣传部长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属有关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召开全县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督促工作落实。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职责,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听取乡镇工作汇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此项工作列入县属有关单位、乡镇年底综合考核,采取平时检查和年终调研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排出位次,树立典范。同时,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把开展此项工作纳入各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赋予较高分值,加大考核力度。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7)

二、文明村创建工作成效

我村于年通过县级文明村验收。近年来,我们在抓好农村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同时,始终将文明创建贯穿每项工作之中,形成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手抓”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抓党建、树形象。新村融合后,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提出了“共融共促谋新篇、合心合力建新功”的工作目标,多管齐下,对新班子队伍进行高标定位,建立“承诺同作、工作同抓、责任同担”的“三同”管理机制,极大激发了全体干部的工作热情,为新村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投入资金50多万元,建成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县级党建示范点。

2. 优环境、促民生。自2019年以来,我村全面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活动,委托设计单位对全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对全村范围内的民居按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天星、横墙所有民房外立面改造,完成6.9公里四好公路建设,完成平水古道桥溪段建设,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绿化亮化等工程,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成为了各地争相观摩学习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3. 强阵地、树标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村把文化阵地建设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筹集资金近300万元,利用原村小学校舍改造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乡贤纪念馆,并以三个村历史衍变和整合撤并为背景,精心打造“乡村记忆馆”,集中展示历史沿革、乡风民俗、乡贤事迹、好人好事等,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

4. 聚乡贤、谋发展。本村民风纯朴,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热情高涨,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下,多年来共募集乡贤出资1000多万元用于村里的各项事业建设,并在率先建成了全家首个乡贤纪念馆,大力弘扬乡贤艰苦创业、爱乡敬老、无私奉献的精神。

5. 摒陋习、树乡风。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浙江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一约四会”和“乡贤理事会”,结合本村实际研究制定《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光盘行动”、“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成立由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等乡贤组成的乡风评议组织,针对村里的好人好事、道德风尚和移风易俗活动,开展乡风评议活动,有效推动了乡风文明和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

6. 崇孝道、护幼苗。积极利用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广泛开展敬老护老活动,不定期组织公益志愿者队伍为村里老人上门体检、送医送药;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庆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为全村老年群众举办敬老宴,同时经常性组织下乡文艺演出、戏剧演出、灯谜竞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春泥计划”。积极做好“春泥计划”的宣传工作。把春泥计划的目的、意义、内容告诉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家长,提高春泥计划的知晓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春泥活动计划室、道德讲堂等阵地,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各类活动,组织温州技术学院师生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学生的假期生活。

7. 强氛围、育新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在村内显著位置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等宣传标语,营造氛围的宣传浓厚,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新的风尚。积极开展了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十星级文明和身边好人、家庭户、好媳妇、好邻居、好少年等评选活动,邀请书法家为群众开展“晒家风、亮家训”送书画下乡活动,积极培育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8.优服务、重治理。建立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全天候安排人员值班,制定“最多跑一次”清单,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有效化解村民的矛盾纠纷。多年来,全村无重在刑事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发生,未发生一起涉“黄毒赌”事件,村内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巩固文明村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创建市级文明村。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8)

一、加强殡改机构,实行强有力的领导。

社区殡改工作,把它列入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重新调整充实了殡改机构,组成了强有力的班子。同时层层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社区殡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殡改氛围。

殡葬改革是移风易俗的重要举措,以改变几千年封建习俗、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为已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

三、抓好殡改组建工作。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9)

一、加强殡改机构,实行强有力的领导。

社区殡改工作,把它列入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重新调整充实了殡改机构,组成了强有力的班子。同时层层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社区殡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殡改氛围。

殡葬改革是移风易俗的重要举措,以改变几千年封建习俗、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为已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

三、抓好殡改组建工作。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10)

2、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做好样子;

3、协助党组织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大家思想,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积极参与支部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帮助党支部出点子,想办法.

采取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

2、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向群众宣传。

3、积极为部门领导出谋划策,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岗位名称:民意收集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1、密切联系群众,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及时向党总支(支部)报告居民中的突发事件,帮助协调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难题,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

2、对群众反映合乎政策原则要求的意见和建议,除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外,还要主动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宣传工作;

3、对于群众反映的不合乎党性原则和政策要求的,要做好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

采取措施:

1、党员要亲自深入到群众家中,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并及时反馈到党支部。

2、设立民意收集箱,并设专人负责管理。

3、对群众反映合乎政策原则要求的意见和建议,除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外,还要主动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宣传工作。

岗位名称:党建工作指导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为辖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党建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采取措施:

印发社区服务指南,为辖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党建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岗位名称:环境卫生监督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1、协助做好对本社区环境卫生情况进行督查管理工作,督促社区容貌的改变。

2、以身作则,自己带头搞好生活、生产环境卫生,在居民中宣传防病、治病意识,协助开展群众性环境卫生活动和评比

采取措施:

1、组建以党员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公共文明志愿行动,清理地面垃圾、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等。

2、加强对报栏、座椅、健身器材、垃圾桶、等公用设施的维护、整修,倡导居民自觉爱护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美丽家园。

岗位名称:文体活动服务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1、协调社区开展好居民的文体娱乐活动,结合社区实际,组织、协调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群众提供积极健康的活动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娱氛围。

2、做好社区群众演出团演出筹划、准备、

服务等各项工作。

采取措施:

1、做好详细的文体活动计划,并制定实施方案。

2、对照实施方案,逐一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做好宣传,鼓励群众性参与。

3、为社区群众演出团提供活动娱乐场所,并做好各项服务。

岗位名称:计生服务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1、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协助党支部、居委会搞好计划生育政策宣传。

2、协调党支部、居委会解决计划生育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计划生育户的思想工作,按照政策要求帮助一孩户、二女户解决其有关福利待遇问题。

采取措施:

1、在社区内设立计划生育宣传一条街,宣传计生政策。

2、设立计生服务站,对居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现场作答。

3、做好育龄妇女体检工作

岗位名称:文明新风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1、协助社区党支部在广大居民中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等生活新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移风易俗工作计划篇(11)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镇按照市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全镇实际情况,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移风易俗改革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宣传委员为副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将移风易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此基础上,先后修订出台《关于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丧事简办的实施方案》、《**镇管区工作考核办法》、《**镇村四职干部动态绩效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管区、村庄考核,直接与管区书记及村庄四职干部绩效工资挂钩,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改革小组迅速行动

镇级改革领导小组按照镇党委的安排部署,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对全镇114个村庄的广泛摸排调研,按照村庄规模、经济情况、风俗习惯进行划分,最终确定了第一批30个改革试点村庄,并组织全体管区书记和试点村支部书记到先进镇办学习经验,先后多次邀请市文明办领导来我镇指导工作。同时,先后印刷了“丧葬俭办不铺张、多省钱物孝爹娘”等群众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300余条、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10000余份,引导村民了解改革、接受改革、参与改革,为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管区村庄全面铺开

各管区根据改革小组的安排部署,迅速召开村庄支部书记会议,认真传达会议精神和目标要求。各村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先后召开村两委会议、白事理事会成员会议,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制定改革方案,最终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一、四个取消、四个倡导,推树文明新风

(一)取消派客代客,倡导白事大厅,破题丧事简办

为破解丧事宴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这一难题,我们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老年人食堂、空闲办公场所等设施,建立专门的“白事大厅”,为村民丧事就餐提供场所。“白事大厅”要求丧主严格按照村庄白事理事会章程,取消派客代客,取消喇叭鼓手、纸扎烧纸等封建迷信活动,并对用餐标准和桌数严格把关,安排丧主的亲朋好友在殡葬当日来大厅统一就餐。通过西王庄、石家河崖等试点先行,发现“白事大厅”既节俭又不失体面,即适合民情又符合民意,群众非常乐于接受。目前,“建白事大厅,省一万块钱”在**镇已形成广泛共识,很多村庄正在加快建设中。白事大厅的使用,大大削减了丧主的支出,将费用由过去的上万元节省至现在的2000元以下,每起丧事节省8000元。

(二)取消二次装棺,倡导墓地革新,破除陈规陋习

我镇曾普遍存在骨灰盒“二次装棺”再行下葬的习俗,不仅丧葬费用较大,土地资源的浪费也极其严重。棺材的长度1.8×0.8米,夫妻墓穴2.5×2.0米,坟头3×3米。据统计一个大坟头需要挖掘机、人工、水泥、沙等各类支出约3500元,占地9平方米,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以孝源店子、西王家庄、石家河崖等村庄为示范村,倡导骨灰盒直接入土、生态公墓、新式墓园等入葬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镇已建成和在建村级公墓34个,114个村庄全部取消“二次装棺”。现在入葬仅使用骨灰盒只需花费400元,建1.1×0.8平方米的双墓穴即可,可节省开支3100元,节约土地资源8平方米。这一举措在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的同时,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互相攀比兴建 “大坟头”的局面,将墓地使用年限延长了10年,形成了文明入葬的新风尚。

(三)取消三日拜旌,提倡二日殡葬,削减繁礼冗节

我镇传统的殡葬,需要二日圆庙,三日早晨拜旌。圆庙、拜旌需要诸多贡品,并且由拜旌师傅身穿长袍戴礼帽,行三跪九叩十八揖之礼,整个过程逝者子女不停跪拜,长达一两个小时之久。这一陋习耗费大量的财力、精力,让丧者的亲属尤其子女精疲力尽,苦不堪言。为破除这一陋习,我镇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征集民意,出台《**镇移风易俗实施意见》,规范村庄修改《白事理事会章程》,将三日拜旌这一繁礼冗节坚决取消。同时倡导逝者去世后二日内下葬,简化程序,减轻负担。这一改革举措,受到了群众的极大认可和欢迎,群众满意度达到了100%。

(四)取消高额婚礼,倡导喜事大厅,树立新型婚恋观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喜宴已从家中请客改为酒店宴请,并且互相攀比,大操大办。**作为城乡结合部,彩礼高、规模大、婚宴奢,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很大浪费,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镇大力倡导新型婚恋观,约束婚事中的不良习俗,在全镇大力宣传、倡导婚事彩礼节省。同时,为节约婚庆奢侈浪费,鼓励有条件村庄建立喜事大厅,按照喜事新办的村民可在喜事大厅里举行婚礼,免费提供主持司仪、使用场地、喜庆节目、锣鼓器乐,可节约2万余元。目前,我镇已建立喜事大厅6处,年后共办理16起婚礼,节省32万余元,广大群众新的婚恋观、价值观逐步形成。

三、改革工作成效

(一)经济效益

移风易俗改革之前,丧葬费用巨大,繁礼冗节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精力。通过前期大量的走访调研,村民办理丧事花费少则15000元,多则30000余元。改革取消了鼓手、喇叭、拜旌等众多封建陋习,丧主只需要承担灵车、骨灰盒、打坟几项支出,费用缩减到1500元左右。2017年,我镇共去世1018人,改革后仅丧葬费用便可节省1500万元左右。在节省巨额开支的同时,厚养薄葬、勤俭持家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