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0:02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1)

科学与艺术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自远古时代起,人类的艺术发展就不断地从科学的进步中获益。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运用,随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冲击和替代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充分利用了它的省时、节资、实时、便捷等特点,建立了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教室,部分课程改“一对一”授课形式为集体授课,大大缓解了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不足的状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人们的欢迎。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和声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和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声学》的教学质量,是高师《和声学》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以往高师院校的音乐系科里,黑板和钢琴一直是《和声学》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由于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许多高师学生在入学前并不了解什么是和声。面对如此的教学对象,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和声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音响的听觉联想,因而几近于“纸上谈兵”;而钢琴上弹出的和声音响瞬间即逝,学生因看不见其乐谱形式,故而又等于“对空弹琴”。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常常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困惑。尽管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辛苦,但学生最终得到的常常只是一些抽象、繁琐的清规戒律。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避免平八、平五、声部交错、四部同向等书面作业错误这一教学误区之中,因而,在他们的耳朵中没有对音响的听觉感性认识,没有音响的优劣比较,思想上很难形成良好的和声思维习惯,学到最后,多数人终于失去了对《和声学》学习与应用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之关键所在。

为解决和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引进了计算机、MIDI和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多媒体和声教学。下面分别从前提条件、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延续课堂等视角,介绍在《和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数字化”教学,以期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一、前提条件

1.MIDI协议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即乐器数字化接口,它实际上是一个通过电缆将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电子音乐设备连接起来的协议,使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1981年,Sequential Circuit公司的Dave Smith首先提出通用乐器数字化接口的设想,1983年美国和日本的几家大的电子乐器生产厂家共同制订了MIDI明细规格,即MIDI 1.0 Detailed Specification,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MIDI协议。此协议的提出,使得不同厂家的电子乐器之间能保持一定的硬件兼容性。

MIDI音乐,则是在MIDI协议下,给一个或多个音源(电子乐器)传输一组指令性的数字信号,指挥这些音源发出的音响序列。MIDI音乐的创作,即是这些指令性信号的书写。所以MIDI音乐就象一些文本文件(TXT)一样,所占用的存储空间非常的小。以前20张CD的音乐(WAV),现在用一张软盘就能装得下。《和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谱例,MIDI的出现使谱例——音响的转换,变得轻松自如。

2.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的构建

组建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a硬件

电脑

CPU(中央处理器)主频越来越高,硬盘容量越来越大,传输效率越来越快,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使电脑普及率大为提升,使数字化音乐教学的主要硬件设备有了保障。

MIDI接口

MIDI设备中,有一到三个端口,它们分别是MIDI In、MIDI Out和MIDI Thru。MIDI In接收其它设备发来的信息,MIDI Out发送本设备生成的MIDI信息,MIDI Thru将从MIDI In接收来的信息发送到另一台MIDI设备上。MIDI接口有专用的也有集成的。根据资金与设备的多少,可选择一进两出、两进两出……八进八出等型号,也可用MIDI电缆,直接连接到多媒体电脑中的声卡上。

MIDI键盘

MIDI键盘是用于输入MIDI信息的设备。虽然从理论上说,可以在编曲软件里用鼠标输入各种MIDI信息,但实际上比MIDI键盘要烦琐得多。假如资金允许,最好还是要配备MIDI键盘。有MIDI接口的普通电子琴,也可以作MIDI键盘使用。新加坡Creative公司最新推出的普及型MIDI键盘非常适合于高师《和声学》课堂教学。

音源

音源是MIDI音乐实现的基本条件。根据资金条件,配置音源可以有如下方案:

经济型:普通声卡 + 软音源(GigaSampler、Reality等)

普通型:中高档声卡(附带有音源)(Creative公司LIVE系列声卡、YAMAHA724、744等)

专业型:专业外置音源(Roland公司的SC系列、YAMAHA公司的MU系列价格适宜,功能强大,在国内广泛使用;更专业化的顶级音源有Roland JV-2080、Akai EWI3020等;广州凯诺公司推出的DY系列民乐音源是民乐MIDI音乐实现的保障)

调音台、音箱、投影仪

调音台、音箱主要用于示范演奏,投影仪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黑板”的替代教具。在一个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中,调音台、投影仪各一,音箱一对就行了。此外,每生配备耳机一副用于个人作业试听。

b.软件

乐谱编辑:Encore4.X、Finale、MW3等。

MIDI制作:Cakewalk9.X、Cakewalk SONAR v1.31等。

音频编辑:Cool Edit、Sound forge等。

课件制作:Power Po

int等。

批改作业:Tonica等。

二、课件制作

1.文字录入

录入相应章节内容。注意标题、要点、重点、难点的字体、字号、颜色等的选择与编辑。

2.乐谱制作

把乐谱制作软件生成的文件另存为MIDI,用MIDI制作软件重新读出,作精细编辑。

4.文、谱、音、像多媒体混编

把乐谱制作软件制成的乐谱,用抓图软件(如SNAP等)实现乐谱——图片的转换(FINALE本身具有乐谱——图片转换功能)。把乐谱图片插入课件。

把MIDI制作软件生成的MIDI文件,以MIDI(或用音频编辑软件录制成WAV,或转换为MP3)的形式插入到课件中。

把相关视频文件插入到课件中。

5.添加动画

为课件中各种事件,添加动画效果,增强趣味性,作最后综合编辑。

三、课堂教学

1.用Power Point播放课件

采用数字化的课件教学时,老师的粉笔变成了鼠标,烦琐的板书在这里也变成鼠标的轻轻点击。老师的教案不用再做第二次的抄写,学生就能轻松阅览教学内容。十年前的科幻小说中的叙述,今天变成了现实:老师带一张光盘来到教室,打开电脑、投影仪、音响等数字化设备,本章节的标题经过渲染处理,象电影一样非常醒目地映入眼帘,许许多多的参考书被集成到一张光盘上,有内容的文字说明与语音讲解,有每个例子的影音实况,预先设计的播放效果,吸引了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按动课桌上的按扭,进行电子举手提问题。老师随意检查着学生的课堂作业,批改后轻触键盘发送给学生……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组织课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大的信息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又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有序而默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的气氛也变得非常的活跃。

2.利用Encore的乐谱显示功能进行课堂讲授

Encore有着非常直观的乐谱显示功能,利用这一特点,可在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中将和声谱例与实际音响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迅速重新演示。例如,对某种具体的和弦连接,教师可在讲授其基本写作规律的同时,通过MIDI键盘弹奏出它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不同的旋律位置、不同的排列位置、不同的音域音区等和声因素的变化。学生在听到和声音响的同时,也看到了它们的乐谱显示,并可根据自己的听觉与视觉感知,对教师所弹的各种连接形态作出自己的音响审美判断。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学生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判断的自信心。

3.利用MW3的乐谱编辑功能进行习作示范与作业讲评

MW3的乐谱编辑功能是非常出色的。在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分析讲评以及在课堂上进行习作示范时,利用该功能常能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例如,对和弦连接中最常出现的平行、反向及隐伏五八度等不良声部进行,可以利用乐谱编辑中的拷贝(Copy)功能,将包含上述错误的和弦连接片断拷贝到下方相邻音轨的同一节拍位置,并在新音轨上利用编辑功能将多余声部删除,只留下构成平行进行的两个声部,学生视、听后就会对问题一目了然,无须再作过多的说明。

在做习作示范时,教师可将同一条习题拷贝到同一节拍位置上的不同音轨中,通过启发讲解,让学生对同一习题做出多种不同的和声配置。然后,利用MW3的单轨放音功能,把通过课堂讨论所得到的各种和声配置方案分别放音让学生倾听,视听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及和声思维能力,并培养其高雅的和声审美趣味。

在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分析讲评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习题原样输入到计算机内并拷贝到不同音轨,在新的音轨中对习题进行分析改错(不同的改正方案可分别放置在不同的音轨里,各个音轨中的改正方案均可随时单独放音倾听)。改题结束后,通过新旧配置方案的音响对比,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和声配置方法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利用Tonica学习不同类型的和声风格并帮助进行和声改题

Tonica是一款专门用来学习四部和声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其他软件相比,虽然Tonica的界面设计不太友好,但对于和声教学来说,Tonica专有的练习功能仍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例如:可以将教师在课堂上做过的为旋律(或为低音)配和声的例题或学生课后作过的书面习题,利用Tonica的自动配和声功能,选择不同的和声风格另做几次不同的和声配置,让学生体会不同和声风格之间的技术差异。另外,可以将学生的和声习作以MIDI文件的格式导入Tonica,利用它进行和声作业的技术性改题。在目前许多院校的《和声学》教学采取大班上课的特殊情况下,采用tonica帮助进行和声改题无疑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和声教学方法。

5.利用Encore和MW3的实时录音功能进行键盘和声弹奏指导

键盘和声弹奏是高师和声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眼看和弦标记、心想连接规则、手弹四部和声,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弹奏时往往顾此失彼,弹错了音而自己却不知道。利用Encore和MW3的实时录音功能,在学生弹奏之前按下录音键,弹奏与录音就会同步完成,并即时生成乐谱,这样,转眼即逝的键盘和声弹奏转换成了具体存在的五线谱形式。以学生现场弹奏即时生成的乐谱为依据对其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问题。另外,为加强键盘和声练习与即兴伴奏课程的衔接,教师可将学生弹奏的四部和声在新音轨中演化成常见的伴奏织体(或简单的伴奏音型),通过四声部的和声轮廓与伴奏织体的鲜明对比,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延续课堂

数字化音乐教学的最大优点体现在实时便捷性和可延续性这两点上。在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中,学生下课后,也就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束,学生在课后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延续学习,这种延续的学习过程很难保证学生不走“弯路”;而数字化教学手段则不同,有着优越的延续性特点。具体实施的手段为:

1.课件复制

课件是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基本上反映了老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的要点、难点等。老师可以把教学课件轻松复制给每一位学生(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很难达到这一点),也可到校园网,供学生随意下载使用,方便学生查阅、视听。

2.建立《和声学》教学网站

建立《和声学》教学网站也是延续课堂的一个绝佳的途径。在《和声学》教学网站中,老师可以远距离、多方位地随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作业以及作业批改信息。这样,教师的课堂授课可以延续到课后的任一时间,学生课后的练习可完全建立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保证了学生不致于在课后练习中走过多的“弯路”,使得学生的学习效力大幅度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保证。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2)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研论文;分析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x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x.1.1~201x.12.31。检索结果为201x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3)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8-04

一、问题提出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数学课程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公平。一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二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自我发展能力。新疆南疆是民族聚居地区,其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之相应的是,教师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挑战。继续教育是教师面对挑战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来分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理念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教师的主体地位、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对象及特征

问卷对象的教师来自新疆南疆地区两所重点中学:喀什民族完全中学和汉族完全中学;三所普通中学:一所市属中学、一所师院附属中学和一所县属完全中学。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52份,回收率为98%。

(二)问卷方法及数据处理

问卷设计关注五个方面:第一,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基本情况和学源结构;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状况的评估,包括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和数学学科素养;第三,教师接受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培训的基本情况;第四,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第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为避免问卷设计的片面性,并减少在实施中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尽量获取客观数据,研究采用个别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资料分析、座谈和专家咨询的方法。访谈主要内容关注教师多元文化意识和素养。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数学教师的结构及基本情况

五所学校基本情况显示,在教师学源结构中,90%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以及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西部师范类与综合性高校。在师资结构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教师99.15%,青年教师85.08%。其中,教龄为1―3年占43.28%,4―8年占29.85%,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9.85%,且较均匀地分布于中学各年级段。数据分析表明:其一,喀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对新疆南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其二,凸显了师资学源结构单一,阻碍了教师与其他地区和高校教育信息、资源互通和交流;其三,虽然师资队伍学历达标,但教师呈现年轻、教龄短、职称低的特征,存在各分类层次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步和成长阶段。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是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自我评价

调查数据表明,56.52%的教师近三年没有公开发表文章,且75.41%的文章发表非核心和省级期刊。但86.36%的教师认为职前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或基本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82.61%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且访谈中从教3年左右的教师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性,却不知从何做起。“教育是一项丰富复杂困难,且持续发展的职业。无论初期培训的时间和质量如何,认为这已足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专业能力以及在能力发展中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以上要求决定了教师专业化能力不限于教师上好一节课,处理好教学常规,而应具备课程意识,成为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因此,帮助中学教师认同和深刻理解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是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

(三)已接受继续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的继续教育课程较多地涉及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等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继续教育又增开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研究、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等基于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仍存在部分课程开设不足问题,包括数学教学课件制作、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等。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采用多样化实施方式,并互为补充,如系统数学教育理论讲授、教学实践问题专题讨论、数学教学艺术专题讲座、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和实地参观访问等教学组织形式。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见表1)呈单一化而非多样化,其中:47.17%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方式;71.11%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实地参观访问”方式。

(四)教师对所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41.79%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32.84%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现代信息技术所占比重的评价偏大,31.35%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足。教师是继续教育学习的主体,课程设置只有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才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主动的自我建构。访谈表明,教师评价继续教育缺乏指导实践的价值,存在实现“学习一学用一指导教学”之间的矛盾。另外,对继续教育占用寒暑假时间、施加人事和职称评聘制度强制性,影响课程教学和学习效率。

(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

数据表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性质问题,有72.73%与18.18%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实践性与创新性上。在知识结构上,58.33%的教师对数学的最新进展缺乏了解,25.00%的教师认为知识面太窄。对于教师继续教育重点问题(见表2),分别有75.00%、59.01%、79.66%和82.54%的教师认为是拓宽数学学科领域知识、提高综合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教育研究能力和发展数学教学能力。设置数学教学技能课程,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多媒体的制作及运用技能和开发课程资源技能,教师认可度(见表3)分别为67.21%、63.93%、61.90%、76.36%和57.41%。调查可知,教师关注自身综合数学素养、教学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专业化发展有着较高的预期,66.67%的教师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的意愿。

(六)教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审视

研究表明,新疆南疆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必然。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数据显示(见表4、表5、表6),多数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的自觉意识,表现在:43.54%的教师认为非常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85.48%的教师认为学生文化背景对中学数学教学是挑战;72.59%的教师偶尔或经常检视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态度或偏见。针对民族地区对于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适应性问题的研究,14.52%的教师认为现行中学数学课程和教材对于民族多元文化是非常重视的;77.42%的教师认可学校有必要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或开发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是知识、方法、理念和能力等方面合力的结果。调查表明,56.45%的教师不了解所教班级里学生的文化背景;69.35%的教师有意将本地不同民族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要,但在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不知怎样做。在访谈中,在民族中学执教四年的汉族教师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认为与民族学生搞好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获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兴趣的动力。在与“双语”实验班教师的座谈中,教师关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教师的教育需求体现在:第一,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面对教育计划的变更、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教学的数学概念和其他学科新的互动等);面对教育的诸多发展及成果(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带来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新的不同的多元异质化的教学对象,确保不同学段学习的连贯性、多学科之间合作的需要。第二,个人因素需求。新人职教师对职业认识不足,在自我身份的转变上存在困难,专业化发展需要引导,数学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有待提高等。

四、课程设置探析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放置一旁,不因学习者的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民族、信仰等差异而区别对待,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性别特征的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实现多元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渗透。MPCK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构建教师“数学教学内容知识”:数学学科知识(MK);一般教学法知识(PK);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教育技术知识(TK)。基于以上两个理论的应用,初步探求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一)多元文化课程

1.多元文化理论课程

多元文化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加深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增进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洞察;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行为和态度;认识并消除个人的偏见,积极与其他民族群体进行交往;在教学中尊重文化多元性。对教师意识形态、性格等方面的研究与培养,使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是否存在民族偏见,重新认识在社会中角色以及改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多元论、多元民族意识、人际关系等专题。

2.多元文化实践课程

多元文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及教材的审视态度,使他们在教室中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借助有关多元文化数学教育典范和概念知识、主要族群团体的数学文化知识,平衡数学课程、教材和教法,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考虑学生的文化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吸收和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所面对文化、班级的沟通方式。多元文化实践作为物质一时空特点的隐性课程,课程实施需要家长、社区的充分参与,以及学校环境、图书资源、课外活动的相应配合。

(二)数学专业知识

1.数学专业课程

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题目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史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能够从高观点看中学数学教学。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数学(离散数学、组合数学、模糊数学、数值分析、分形几何等发展动态、基本内容、重要思想方法及其应用)概览;经典高等数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等的结构与思想)专题;数学思想发展史精讲;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导读;数学方法论选讲等。

2.数学教育类课程

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认识数学教育发展历史趋势,具备合理的数学教育基础理论结构、基本技能和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能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会思考研究的科研型教师。课程设置包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探讨;近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研究;中学数学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数学教育哲学专题;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材与学法分析;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中学数学习题理论与解题研究;中学数学学业测试与评估;中学数学教学专题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教学与个性发展研究)等。

(三)教育与教研课程

教育与教研课程设置的目的:增强教师对于教育价值、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本质的认识,从整体上了解教育现象,加强中学教育的纵横联系能力,加深对于学科教育的理解,拓宽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视野和思路,实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自觉。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国外教育改革动态;教育社会心理学专题;教育生态学或教育环境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具备传统教学媒体的知识以及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相关教学软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实现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会用软件展示平面和空间图形,表达并探究函数关系、无限现象,表达并探究数学建模,利用软件探究几何构造,作为启发式工具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或反思批判其应用性。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调动听觉、视觉,获得全面而深刻的感受。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专题(几何画板的制作、z+z智能平台);数学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等。

(五)通识类课程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4)

(一)继续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近几年来,分配到我镇工作的新教师相对较多,为了使这些青年教师尽快成熟于讲台,我们对这些青年教师进行了“教材与教法”及“教学常规工作”等方面的培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骆驼山小学邹新丽老师走上讲台一年的时间,参加今年县青年教师数学课堂大赛荣获三等奖。

(二)举行教学设计、论文专题讲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镇数学教师撰写教学设计、论文的水平,4月12日,在中心小学举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论文专题讲座”活动,我镇各所学校的数学科组长和各校青年教师共5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讲座,重点对我镇近两年获得市、县一、二等奖的优秀教学设计、论文进行案例剖析,从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论文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入手,使我镇数学老师对教学设计和论文的基本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撰写教学设计和论文的格式以及基本要求。

(三)加强教师对数学课标的理解,提高教学理论水平。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对《数学课程标准》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的状况,小学数学科在上年度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要精读《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强化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领会《标准》的精神,提高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数学教学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检查这次阅读活动的效果,在本年度初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测试活动,从测试成绩的反馈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对《课标》的掌握情况良好,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四)组织数学科组长及教师开展专题研究活动。3月1日组织全镇小学数学教师观看了山东省第小学数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的录像课,大大提升了全镇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数学素养。9月27日,为提高各校数学科组长的评课水平,在中心小学举行了一次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先由中心小学的杜界飞和骆驼山小学的李艳玲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乘除法(一)”和“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两节研讨课,接着在会议室进行了数学科组长评课的活动,活动中先后有7位数学科组长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会后,我们对“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范畴进行了专题总结,对促进全镇的小学数学技能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成绩与反思

(一)本年度取得的成绩

1.李艳玲老师荣获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能手。

2、邹新丽老师参加县青年教师教学课堂大赛荣获三等奖。

3.李义堂、李艳玲老师荣获县小学数学技能比赛优秀辅导教师。

4.李明军等四位老师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分获县一、二等奖。

(二)不足与反思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5)

关键词:山西;高校;w育教育;网球课;教学现状

Key words: Shanxi;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hysical education;tennis course;teaching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213-02

0 引言

网球运动有“贵族运动”“绅士运动”的美称,它以其高雅的魅力吸引了许多大学生的关注,而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培养网球人才的重要方式,其教学水平对于发展我省网球事业,增加网球运动人口,普及网球运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调查分析,较为客观地寻找影响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措施,为山西省高校网球教学改革与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省7所有代表性的普通本科高校中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专业的网球课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看并阅读关于教学的书籍论著,在网上搜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为此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抽取了7所有体育教育专业且开设网球课程的本科高校,对高校中的教师与学生发放问卷。

1.2.3 数理统计法

借助Excel2003软件对回收的有效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作为本论文的数据支撑。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教师师资队伍现状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事业的推动者,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重担,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综合实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

2.1.1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教师年龄,从教年限比例分析

由表1可知7所学校各年龄段比例为2:5:2:6,由此可看出山西省高校教师年龄较平均,且50及50岁以上的教师的数量比较多,而年轻教师就可以向这些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价值。

2.1.2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分析

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师资力量的重要指标,也能反映网球教师的综合素质与真实能力。

由表2可得,在所调查的学校中,研究生,本科,专科的比例是6:8:1,助教和讲师的职称占很大的比例,副教授与教授人数较少,各个高校也为了发展网球运动,补充了师资力量,积极引进了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由于网球运动在各高校开展的时间较短,没有网球教师的需要,而目前有高学历也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越来越少,造成了高校网球教师力量薄弱,根据高校的发展需要,应适当引进博士学历的人才,加强学校的科研水平。

2.2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教学实施现状与分析

2.2.1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基本情况

网球课时数与教学班人数是影响网球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两个因素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技能与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才能更全面地传授专业技能。

从教学班人数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只有两所高校符合小班教学的条件,这样教师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指导学生练习,对于这个对场地有很强依赖性的运动,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学校,由于受到了网球场地数量的限制,只能使学生轮流练习,学生就难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网球专项教学班的人数之多,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通过调查,发现山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是没有网球专项的,只有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专项课,由表4可以看出,山西省高校网球专项的开设节数是不足的,有3个学校只开设了4个课时,这些与学校场地以及教师数量有关系,网球专项课程是网球教学的一种升华状态,只有充分地重视网球专项,才能使本学校的网球运动有长足的发展。

2.2.2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手段调查

在所有的学科中,教学内容是整个学科的核心,体育教育专业的普修课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动作,是网球运动的入门,而网球专选课学生要深入学习网球的技战术,还应该积累网球教学经验,为成为未来合格的体育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对教师教学与练习方法的调查中,由表5可以看出,教师会采用很多的练习与教学方法,常用的是重复练习法,讲解与示范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错法,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培养球感,提高教学效率,更加系统地学习动作技术,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3 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的评价机制调查

课程考核可以验C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网球课的考核是网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由表6可得,高校网球课的考核评价大多集中在技能和平时表现的考核上,对理论考核相对较轻,而对素质的测试则也有所欠缺。同时,学校应该重视理论课的学习,理论是实践的支撑,学生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学习技术动作。希望教师能加强理论的考核,督促学生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的网球专项素质的练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整体上来说,山西省高校网球教师的数量较少,高学历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多,网球专业技术性强的教师较少,网球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水平有待提高。所调查的学校网球专项的人数较多,课时量较少,课时量不能够得到保证,还有部分学校没有网球教材,这些都影响了网球课的健康发展。

3.2 建议

引进高水平网球教练和教师要多渠道,组织一些教学经验缺乏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引进网球教师可适当放宽对学历的要求,引进专业性强的人才,或者直接在校外聘请专业能力强的教练,也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学习。

学校需要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普修课的理论学习,充分利用教材,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使学生全面学习网球技术的同时,增加网球课堂内容和课时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的训练,开设网球俱乐部,增加练习时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对网球的训练,增加专项的课时量与学期数,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深入学习网球运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志翔.高等学校教材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8-04

一、问题提出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数学课程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公平。一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二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自我发展能力。新疆南疆是民族聚居地区,其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之相应的是,教师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挑战。继续教育是教师面对挑战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来分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理念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教师的主体地位、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对象及特征

问卷对象的教师来自新疆南疆地区两所重点中学:喀什民族完全中学和汉族完全中学;三所普通中学:一所市属中学、一所师院附属中学和一所县属完全中学。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52份,回收率为98%。

(二)问卷方法及数据处理

问卷设计关注五个方面:第一,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基本情况和学源结构;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状况的评估,包括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和数学学科素养;第三,教师接受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培训的基本情况;第四,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第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为避免问卷设计的片面性,并减少在实施中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尽量获取客观数据,研究采用个别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资料分析、座谈和专家咨询的方法。访谈主要内容关注教师多元文化意识和素养。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数学教师的结构及基本情况

五所学校基本情况显示,在教师学源结构中,90%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以及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西部师范类与综合性高校。在师资结构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教师99.15%,青年教师85.08%。其中,教龄为1―3年占43.28%,4―8年占29.85%,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9.85%,且较均匀地分布于中学各年级段。数据分析表明:其一,喀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对新疆南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其二,凸显了师资学源结构单一,阻碍了教师与其他地区和高校教育信息、资源互通和交流;其三,虽然师资队伍学历达标,但教师呈现年轻、教龄短、职称低的特征,存在各分类层次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步和成长阶段。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是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自我评价

调查数据表明,56.52%的教师近三年没有公开发表文章,且75.41%的文章发表非核心和省级期刊。但86.36%的教师认为职前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或基本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82.61%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且访谈中从教3年左右的教师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性,却不知从何做起。“教育是一项丰富复杂困难,且持续发展的职业。无论初期培训的时间和质量如何,认为这已足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专业能力以及在能力发展中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以上要求决定了教师专业化能力不限于教师上好一节课,处理好教学常规,而应具备课程意识,成为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因此,帮助中学教师认同和深刻理解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是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

(三)已接受继续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的继续教育课程较多地涉及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等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继续教育又增开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研究、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等基于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仍存在部分课程开设不足问题,包括数学教学课件制作、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等。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采用多样化实施方式,并互为补充,如系统数学教育理论讲授、教学实践问题专题讨论、数学教学艺术专题讲座、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和实地参观访问等教学组织形式。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见表1)呈单一化而非多样化,其中:47.17%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方式;71.11%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实地参观访问”方式。

(四)教师对所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41.79%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32.84%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现代信息技术所占比重的评价偏大,31.35%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足。教师是继续教育学习的主体,课程设置只有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才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主动的自我建构。访谈表明,教师评价继续教育缺乏指导实践的价值,存在实现“学习一学用一指导教学”之间的矛盾。另外,对继续教育占用寒暑假时间、施加人事和职称评聘制度强制性,影响课程教学和学习效率。

(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

数据表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性质问题,有72.73%与18.18%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实践性与创新性上。在知识结构上,58.33%的教师对数学的最新进展缺乏了解,25.00%的教师认为知识面太窄。对于教师继续教育重点问题(见表2),分别有75.00%、59.01%、79.66%和82.54%的教师认为是拓宽数学学科领域知识、提高综合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教育研究能力和发展数学教学能力。设置数学教学技能课程,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多媒体的制作及运用技能和开发课程资源技能,教师认可度(见表3)分别为67.21%、63.93%、61.90%、76.36%和57.41%。调查可知,教师关注自身综合数学素养、教学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专业化发展有着较高的预期,66.67%的教师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的意愿。

(六)教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审视

研究表明,新疆南疆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必然。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数据显示(见表4、表5、表6),多数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的自觉意识,表现在:43.54%的教师认为非常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85.48%的教师认为学生文化背景对中学数学教学是挑战;72.59%的教师偶尔或经常检视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态度或偏见。针对民族地区对于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适应性问题的研究,14.52%的教师认为现行中学数学课程和教材对于民族多元文化是非常重视的;77.42%的教师认可学校有必要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或开发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是知识、方法、理念和能力等方面合力的结果。调查表明,56.45%的教师不了解所教班级里学生的文化背景;69.35%的教师有意将本地不同民族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要,但在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不知怎样做。在访谈中,在民族中学执教四年的汉族教师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认为与民族学生搞好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获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兴趣的动力。在与“双语”实验班教师的座谈中,教师关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教师的教育需求体现在:第一,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面对教育计划的变更、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教学的数学概念和其他学科新的互动等);面对教育的诸多发展及成果(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带来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新的不同的多元异质化的教学对象,确保不同学段学习的连贯性、多学科之间合作的需要。第二,个人因素需求。新人职教师对职业认识不足,在自我身份的转变上存在困难,专业化发展需要引导,数学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有待提高等。

四、课程设置探析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放置一旁,不因学习者的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民族、信仰等差异而区别对待,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性别特征的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实现多元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渗透。MPCK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构建教师“数学教学内容知识”:数学学科知识(MK);一般教学法知识(PK);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教育技术知识(TK)。基于以上两个理论的应用,初步探求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一)多元文化课程

1.多元文化理论课程

多元文化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加深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增进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洞察;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行为和态度;认识并消除个人的偏见,积极与其他民族群体进行交往;在教学中尊重文化多元性。对教师意识形态、性格等方面的研究与培养,使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是否存在民族偏见,重新认识在社会中角色以及改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多元论、多元民族意识、人际关系等专题。

2.多元文化实践课程

多元文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及教材的审视态度,使他们在教室中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借助有关多元文化数学教育典范和概念知识、主要族群团体的数学文化知识,平衡数学课程、教材和教法,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考虑学生的文化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吸收和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所面对文化、班级的沟通方式。多元文化实践作为物质一时空特点的隐性课程,课程实施需要家长、社区的充分参与,以及学校环境、图书资源、课外活动的相应配合。

(二)数学专业知识

1.数学专业课程

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题目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史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能够从高观点看中学数学教学。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数学(离散数学、组合数学、模糊数学、数值分析、分形几何等发展动态、基本内容、重要思想方法及其应用)概览;经典高等数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等的结构与思想)专题;数学思想发展史精讲;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导读;数学方法论选讲等。

2.数学教育类课程

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认识数学教育发展历史趋势,具备合理的数学教育基础理论结构、基本技能和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能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会思考研究的科研型教师。课程设置包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探讨;近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研究;中学数学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数学教育哲学专题;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材与学法分析;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中学数学习题理论与解题研究;中学数学学业测试与评估;中学数学教学专题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教学与个性发展研究)等。

(三)教育与教研课程

教育与教研课程设置的目的:增强教师对于教育价值、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本质的认识,从整体上了解教育现象,加强中学教育的纵横联系能力,加深对于学科教育的理解,拓宽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视野和思路,实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自觉。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国外教育改革动态;教育社会心理学专题;教育生态学或教育环境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具备传统教学媒体的知识以及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相关教学软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实现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会用软件展示平面和空间图形,表达并探究函数关系、无限现象,表达并探究数学建模,利用软件探究几何构造,作为启发式工具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或反思批判其应用性。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调动听觉、视觉,获得全面而深刻的感受。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专题(几何画板的制作、z+z智能平台);数学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等。

(五)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师。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科学类(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类(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科学技术类(物理、化学、工程、材料等工程技术领域);技能类(沟通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体育类(运动、美学)和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

五、总结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课程设置应以受训教师为中心、以经验分享为主导、以提高能力和工作绩效为核心、以解决问题并满足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为目标。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包括知识的充实与拓展,而且包括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观念态度的转变与完善,体现知识是基础,态度是关键,能力是重点。围绕旨在提高教学方法与技能,发展心智,调适心理,开发专业潜能与潜力,把潜意识发展为显意识,实现经验共享,有利于把经验抽象为实践指导理论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才能得到受训教师的广泛认可,才是高质量和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5. [2]Carli Rhonda Kyles.“it’s little things here andthel~’:An exploration 0f preservice teachers’experiences 0fbecoming multicultural educators[D].2007:22.

[3]马蓉,何伟.以适应性矩阵模型研究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水平――以甘肃地区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版,2013(3):86―91.

[4]张佳.《数学课程标准》适应性的模型研究――以西北少数民族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5.

[5]李金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适应性研究――凉山彝族农村小学数学新教材实验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6]张媛.《数学课程标准》在民族地区的适应性研究――对云南红河民族自治州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7][美]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李苹绮,译.中国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29―32.

[8]张奠宙,于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55.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7)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也是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分为两部分。一是教研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从学生学习方面、自身教学方面、专业发展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及学生就业导向方面发现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实践教学当中不断他求证和探索,从而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将这些成果表达出来形成论文或课题,进而推广得到广泛运用。二是科研能力,是指除了不断地探索教学规律之外,教师在自己研究领域能够不断地接触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动向,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形成论文和课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宽深理论基础和较高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应该定位在高职英语教学理论、教学规律、高职英语类具有行业背景的教材开发,以及“双师型”素质的研究,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研究能力。

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的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英语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兴起得较晚,办学经验有限,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转型或合并成高等职业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原有教师多数是从中专高级讲师、讲师转型而来,之前的中专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压力较小,教学任务较重,学术带头人较少,有的几乎是零,所以转型过来的师资的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部分年轻教师多数是刚从学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从校门进入校门,毫无实践工作经验,虽然在求学之时做过科研,但与目前从事的另一类型的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且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课时量大,此外还有大量的行政任务。

1.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情况分析

通过上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拥有高级或副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还是刚毕业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都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多数身兼数职。笔者通过对我院英语教师的教科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和教科研不成比例。多数英语教师忙于英语教学、行政工作,很少能够潜心研究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将研究出的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第二,英语教师教科研氛围较差。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多数任教公共英语基础课,而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加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很多专业课都有自己的课题、项目、精品课程、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室等有利条件。公共英语基础课程的英语教师很难出教科研成果,公共课英语教师对教科研兴趣就相对下降,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教科研指导和对外学术交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很难提高。第三,教研和科研成果比例失调。对我院英语教师每年所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98%的论文为教研论文,它们大多是关于高职英语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内容大致相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产学研结合的重复研究;只有2%的论文是关于翻译、修辞、英美文化方面的科研论文。第四,公共英语教师校外实践进方面修和教学业务进修较薄弱。高职院校强调每年暑假教师应该下企业进行实践进修,专业课教师可以进企业进行理论指导,吸取企业一线先进的实践经验,并将实践问题带入课堂形成产学研的有利结合,但是公共英语课教师多数是进外贸公司、翻译公司和星级酒店进行英语培训等,动手机会较少,同时还面临着暑期与教学业务和专业理论上进修的冲突,所以在这两方面他们缺乏系统的进修。

1.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的反思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只重视教而忽略研,只顾重复而忽略创新,只想简单教学而忽视终身学习。所以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必须用教科研为教学服务,从英语教师自身、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和政策引导上下功夫。

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分析

2.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思想的引导及自身观念的转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道路上来。”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从而更加有意义地投入教学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勇于尝试和关注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研究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不断采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具有行业背景的新型教材,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分层次教学方法;掌握现代英语教育教学和研究手段;不断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如英语教学法、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等,从而在提高教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在横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范围和研究水平。

2.2高职院校英语教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职院校每周的教科研活动多数流于形式,变成教学管理方面的专题会议。高职院校应将公共英语教师根据所教专业或相近专业分成若干备课小组或教科研小组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切实进行教研;让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有益链条,将老教师的学术经验和青年教师的新的时代气息密切结合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定期在教科研活动时聘请外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企业一线的外贸员、译员等到校进行交流,形成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为学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和最前沿的动态知识;建立外语教学教研阅览室,丰富外语类理论研究刊物,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领域研究水平。

2.3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奖励制度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教科研奖励机制。除了与评定职称、期末奖金挂钩及对在国内CN或核心期刊上有固定的奖励外,高职院校应当有相关部门按专业组成教科研课题论文等项目评定小组对每年做的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发表的论文进行评比。对胜出的优秀课题、论著、精品课程及优秀论文应该另有奖励,从而在提高高职院校教科研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

3.结语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学,要意识到教科研为英语教学服务的功能,主动参与科研,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把自己打造成新型的既能教又能研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18-03

1984年,熊秉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道:“我想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1]王岳川同样将书法上升到文化学的意义层面:“书法是中国文化目击道存的直接体现。而且通过书法把传统的经史子集保存了最好的一部分。可以说,书法的一头连着古人创始的文字,一头连着民族的精神、中华传承的精神瑰宝。‘文化书法’的意义在于提升书法技法之后进入博大的文化境界”。■熊秉明、王岳川对书法艺术的推崇和高度评价,道出了千百年来无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对中国书法无比挚爱和崇敬的共同心声。正因为古往今来无数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中国书法的价值和意义得以不断向更深层次开掘。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的出台以及书法学从三级学科上升为二级学科,高校书法专业发展的新高潮似乎即将到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书法教育的政策调整确实体现了政府对普及书法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弘扬国粹的坚定决心,但我们也应理性地认识到,高校书法专业多年来畸形发展的诸多积弊在日益凸显,中国书法生态现状亦不容乐观。例如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便是其问题之一,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的数量的严重不足和教学质量的总体偏低,严重地制约和阻碍了高校书法专业的长足发展。

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高校书法专业教师,一类是由综合院校或美术院校书法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构成,主要担任书法专业基础课教学;一类是由文学及汉语言文字学、历史学及考古学、美术学及设计学等转行过来的专家教授组成,主要担任理论课教学。到目前为止,我国书法博士生、硕士、本科生基本能够满足高校书法专业聘用教师的需要,但高校顾虑到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口径窄,不敢按学生人数配备足够的专业教师,导致专业教师配备数量严重不足。

二是教学质量总体偏低。基本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为了弥补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有的高校只好临时请本地的书法家来授课,或进行校内调济,接收从行政部门或其他教学岗位转行的教师。其次,有的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差。或专业水平不高,授课质量差;或者专业能力较强,但组织教学能力差;或者科研能力差,职称提升难,精神负担重,教学因此不用心。第三,某些教师学有所好,固步自封。这些教师一般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艺术偏好,他们往往肯定已所长而忽视己所短,抬高己所好而忽略其他,导致学生对艺术产生明显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这些因素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最后,高校重视书法基础技能课教师的引进而忽视理论课教师的引进,重技能而轻理论,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如此种种,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影响了教学效果。

适宜的专业教师数量是确保专业教学活动质量和开展的必要条件。社会非专业人员和社会书法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勉强用来从事专业化教学工作,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和长远发展,而且也会影响书法专业自身的发展,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达标或培养质量的持续下降,将会逐渐降低社会对其专业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此,高校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书法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

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结构怎样架构才更合理,这是目前学术界和书法界普通争议和关注的问题。就目前来看,高等学校专职书法教师一般以书法特长能力来界定,因专业局限性,造成每所高校的专职教师人数十分有限,少则2~3人,多则7~8人,这一现象是由师生比决定的。倪文东教授建议采取下述四种办法改善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其一,内部调配;其二,引进人才;其三,校际联合;其四,开门办学。■

关于内部调配。适量聘用一定数量的兼任教师,确保师资数量上的达标,能一定程度缓解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压力。但据笔者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调查了解,该校内部调配的兼课教师绝大部分不愿意到书法专业上课。这些教师上了一两期课后往往找各种借口拒绝来书法专业兼课,因为书法专业学生逃课、旷课的现象在所有专业系中最为严重,兼课教师将去书法专业兼课当作一项苦差事,加之课酬一般全校一盘棋,内部调剂教师更加不愿干费力不讨好的事,因此他们往往将课程推给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教学能力也相对差一些,逃课、旷课现象进一步加剧。因此,书法专业很难聘到合适的兼课教师。在笔者调查的1216名师生中,多达82.16%的师生反映外系教师不愿意来书法专业兼课,10.3%反映比较愿意兼课,只有7.61%反映愿意兼课,而所调查的12名兼课教师仅2名表示“比较愿意兼课”,10名表示“不愿意兼课”,无一表示“十分愿意兼课”。

关于引进人才。2013年下期14名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人事处报名参加中文系招聘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字学、文艺学、美学等的高校应届博士毕业研究生,人事处征求他们意见,是否愿意报考美术系书法专业的招聘,他们全部拒绝,原因很简单,高校书法专业评职称必须发书法研究方向的论文和申报书法方面的研究课题,非书法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论文不计入职称晋称加分中,从非书法研究转向书法研究,之前的研究成果将意味着在职称评聘中失去作用,同时从一个研究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思维转换跨度太大,令他们很难接受,认为之前的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基本付之东流了。

关于校际联合。论文交叉指导这事比较好操作,高校间互派教师授课和互派学生选课,也能做到资源共享与互补。但互派师生的办法,实际操作起来有比较大的困难。有书法专业的高校一般都相距较远,教师在一个学期不可能只给对方学校上课,学生也不可能只修对方学校的书法专业课程,而且有书法专业的高校很少比邻而居。从金钱、时间等方面考虑,校际联合这方面的运行成本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关于开门办学。倪文东认为:“开门办学的问题应该是高校书法专业认真思考和积极稳妥实施的问题,这是和书法界接轨,将学生逐步推向社会,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谋求职业最好的实践机会。我们的高等书法教育决不能关门办学,和社会及书法界不发生任何关系是不行的。为了避免盲动现象,我们在操作方式和方法上,尽量稳妥而有实效。第一,定期聘请书法界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创作实力及影响的专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学或讲座;第二,不定期邀请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有一点实力和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来校为学生作临帖和创作示范(根据其擅长的书体及风格,有所侧重);第三,联合书法家协会,经常举办一些中小型书法学术研讨活动和书法笔会,让学生广泛接触书法家,认识社会,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去辨别,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倪教授言简意赅指出了“开门办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方式和方法,实用性强,高校书法专业值得借鉴。张怀满也指出:“社会各个行业中都有精通于书法技艺以及书法艺术的人才资源。这些人热心于书法艺术,长期从事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创造,对书法有着深厚的感情、学养和精湛的技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广有书名的书法大家,我们可以把这些书法名家请入高校,请他们做高校书法专业的客座教授,为学生上课,对学生的书法学习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我们高校书法师资队伍建设永远都不能忽略的第二个人才源地。”■但回到高校书法专业内部的师资问题,这些建议基本只能解决书法专业学生与社会接轨的问题。简而言之,社会书法家等作为书法专业的外部条件,只能对高校书法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倪文东的这四项建议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遗憾的是,这些建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合理架构专业教师结构这一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这四个方面的措施不能从根本解决当前书法专业教师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因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书法专业唱主戏的总是专业技法老师,其他的只担当着敲边鼓的角色,那么国内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问题就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怎样才能根本解决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现象呢?张怀满有感于书法教育处于明显的落后、薄弱地位,曾提出:“高校书法教育的关键问题不是培养书法家的专才教育问题,而是要通过书法的学习,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仅靠几个专业技法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壮大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壮大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书法专业上课的理论课教师应和书法技能课教师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理论课教师同样可认定为书法专业教师。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书法专业教师概念的界定并不明朗,在一般人看来,书法专业教师只是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的或字写得非常好并为许多人所认可的聘任教师,那些从事书法理论研究但不擅长书法以及从事古代文学、美学、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都不算书法专业教师。这种看法非常普及,连在书法专业任教的文学、美学等理论教师都默认此论。书法专业不仅仅从事书法技能教学,书法专业教师的涵义也应当不仅仅局限于书法技能教学的教师,书法技能课教师聘用的数量毕竟有限,书法专业的理论课教师的加入,将大大充实书法专业的师资力量;其次,将从事文学、美学、文字学方面等的理论课教师和书法技能教学教师一样纳入书法专业教师晋称职称体系中来,他们无论发表或从事书法、美术还是文学、美学、文字学等方面的论文或研究课题,都可以作为书法专业教师晋称职称的依据。中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称评聘制度是引导专业教师分流选择的关键因素,书法专业教师晋称职称,必须有较多数量的有关书法的专业论文和课题,无关书法的论文和课题视为无效。这样的结果是从事文学、美学、文字学方面的教师无缘晋升书法方面的职称。在这样的聘任体制下,从事文学、美学等的理论教师对书法专业的依附性很弱,期望值很低,在该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自然不会很高。书法专业应将理论教学和研究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至少应当与书法技能并驾齐驱,书法专业内的理论课(如文学、美学、文字学)教师可以凭借他们的专业领域研究成果晋升职称。因为书法专业涵盖的领域本来就不仅包括书法技能和书法理论,还包括文学、美学、文字学。基于此,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在八名书法技能教师的基础上,引进或转入美学、文艺学、文学、国画教师各一名,这些措施大大丰富了书法专业的综合实力,2013届书法专业考取研究生6名,2014届书法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9名,这是综合实力上升在办学成果上的展示。但前景困惑的是,除一名理论教师比较顺利地转入了书法方面的研究,其余理论教师深感研究领域转换的痛苦和无奈,有的计划重新回到中文系去。

由此可见,高校书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症结说到底是一个评聘机制问题。壮大高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的最有力手段在于在书法专业内营造出良好的用人环境,如上述及,凡在书法专业的教师,无论技法实践型教师还是理论课教师,无论他们的研究的内容是书法还是综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语言、绘画、美术、美学等,教育系统(含政府教育主管部分和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肯定为对书法文化或书法文化的大背景等的研究。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一是多线挺进,有利于扩大书法文化的研究版图。书法研究不再拘泥于书法技能技巧之一隅,像中国古代的文史哲一样,它们之间相互包容相互涵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步改变在中小学书法课是语文课的附庸的状态;在大学,书法仅仅是中文类系别中的一门课程。书法专业要以博怀反过来涵盖文史哲,与文史哲同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容关系,让文史哲为书法服务。二是有利于调动非技能课教师的积极性,让占比重大的非技法课教师中的一部分真正融入到书法专业教学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毫无疑问能有力地壮大书法专业队伍,为书法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有利于扩大书法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书法专业教师队伍壮大了,书法的社会影响力也将越发增强。四是书法队伍壮大了,尤其是大量理论教师的涌入,将改变几十年来书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状态。

总之,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聘机制改革的前提下,高校书法专业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合理架构专业教师结构,锻造一支基本稳定的理论与技能课教师队伍,壮大书法专业师资力量,这是解决我国高校书法专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教学质量总体偏低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熊秉明.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精神[N].中国文化报,2008-02-28.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517-02

Research of Choosing Topics and Instruction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Theses Based on .NET Terrace

WANG Bang-yuan

(Inform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Anhui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Anhui Economy Management Institute,Hefei 230059)

Abstract: Has been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can't attain complete match in the process of the currently most college's graduation theses to choose and instruc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choosing topics and instruction be lowly etc. This papercombine with and Access database, and adopt control development technique,designed a system of choosing topics on network, release information, student primary election, the tutor choose the student , spread on the thesis and the dynamic state hand over with each other instruction etc.

Key words: ; access database; choosing topics; the dynamic state hand over with each other instruction

1 引言

高校毕业生论文选题和指导是一项相对繁杂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论文题目的过程包括论文题目的收集、题目的、学生选题、调整选题和公布选题结果等过程。在传统人工选题方式中,这一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同时信息的流通和反馈速度较慢,而且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论文选题的效果以及质量;二是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师生之间兴趣、爱好、研究方向和理论观点相契合的过程,这需要师生之间在选题之前进行沟通和了解,以便在教师公布论文题目之后,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选题和导师。因此,论文选题的过程也是师生互选的过程。但是,由于目前多数高校为人工选题,师生间的信息沟通较少,对彼此的研究方向不够了解,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不能达到完全匹配,指导工作效率低下。

针对我国高校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目前部分高校对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研究,选用设计并开发了具有普遍性的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系统,对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率很有必要。系统不仅能够实现网上选题,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搭建一个有序的交流平台。

2 Web系统技术选择

本系统采用B/S模式实现,的系统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用Web服务器来运行程序,保留数据,使用标准的浏览器作为客户端,不需安装其它程序,从而实现了客户端的跨平台性。对于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ACCESS2003构建。在中使用C#语言编程。采用全新的Visual 2005开发环境。

3 系统功能模块

经过系统需求分析,得出该选题系统的用户有学生、教师、管理员三类,从选题、学生预选到教师确定选题(正选)以及论文上传下载、指导交流,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项目系统分析的特点,系统功能模块可分为管理员模块、学生模块和教师模块三大部分(如图3)。

3.1 管理员模块

可以通过网络论文要求,通知、通告;可以管理论文题目,对论文题目可以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信息;查看学生的选题结果、调整选题、可以指定指导教师;输出报表等。

3.2 学生模块

学生登录后,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了解论文题目,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预选论文题目;学生选题后,等待教师的确认,再填写、提交论文的开题报告(提纲)。学生可以按照毕业设计文件的要求,至少上传三次论文稿,让指导教师评阅;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教师对于自己提交的论文稿的指导意见,并就某个问题与教师进行详细讨论。

3.3 教师模块

可以确认学生选题(正选);可以下载不同学生上传的论文稿,评阅后提出指导意见,供学生及时查看;可以查看学校公告、结题时间和通知等信息;可以分别回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问题与学生进行详细讨论。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设置了一些制约条件:每个学生最多可以预选3个题目;每个选题做多可以被选15次;每个教师可以正选学生人数不能超过限定人数;学生被正选后,已经预选的选题被自动设为退选或删除掉。

3.4 选题主要流程

选题可分为学生预选和教师正选两个过程,其主要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4 主要技术的实现

4.1 访问数据库

系统采用ACCESS2003设计数据库(lunwenxt.mdb),主要有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论文题目表、学生选题表,留言表等。具有断开式数据结构,能够与XML紧密集成,具有与数据库交互而优化的功能。为了使数据访问和数据操纵分离开,使用了两个组件,即DataSet(数据集,断开式结构核心组件)和.NET Data Providers(.NET数据提供者)。在系统中,使用对数据库的操作是通过DataSet和.NET Data Providers交互实现的。其基本步骤如下:

1) 创建一个数据连接;

2) 请求一个记录集;

3) 把记录集合暂存到DataSet;

4) 关闭数据库连接;

5) 在DataSet上做需要的操作。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41-02

一、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缺乏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与能力。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实施需要以充分的文献调研为基础。然而,绝大多数毕业生对文献调研并不重视,根本就没有慎重独立思考,甚至有的毕业生对自己所做的课题根本不理解。在查阅文献时,这些学生仅仅依靠百度、谷歌等大众搜索工具,而忽视专业文献查阅数据库,如SCIfind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与Science Direct数据库等。

2.面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差。学生对检验数据的信息转化能力,就要求学生清楚地了解检测方法的原理以及它的局限性,并正确认识结果的意义和解释。在药学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实验数据,如波普数据、分析测试数据、药物活性数据等。作为一个药学专业毕业生,就必须要学会如何分析这些数据。

3.剽窃与造假等不端正的学术行为泛滥。不端的学术行为,指的是学者对学术进行剽窃、造假、抄袭等的不良行为。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结束大学学业的标志,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根据调查,全国重点的一流大学百分之十的论文都存在抄袭现象,甚至普通大学的毕业论文抄袭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大学生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⑴公然抄袭,即对别的学者的实验观察结果、数据以及记录,原始性的语言和思想等进行公开直接使用等不被认可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科研领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⑵数据造假,即数据的捏造和虚构,以及参考文献的胡编乱造。⑶寻找。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不符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根本要求,而且违背了高校要求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初衷,更是对高校教育精神的极大挑衅。

4.紧张的毕业实习、找工作和各种考试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精力。许多高校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但是最后一学期是学生忙于就业的时期,况且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学生都忽视了对毕业论文的设计,而是忙于择业。对学生来讲,最后一个学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1)找工作的同学不是参加各种面试,就是忙于准备各种公务员的考试;(2)找到工作的同学还需要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3)研究生笔试通过的同学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研究生的复试;(4)没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要花很多的精力去找工作。

(二)从教师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不足,本科设计选题不新颖。一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一般,有的甚至不熟悉指导的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再加上指导能力欠缺,这就造成了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只是表面应付。

2.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一些指导教师以科研任务和课堂教学工作繁重为由,不与学生联系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认真解答,学生的论文拿来过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与指导。

(三)从教学资源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老师不足。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扩招。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此外,在现有师资力量中,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不从事一线科研工作,导致与外界科研现状严重脱节。这导致所选研究课题陈旧,而且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

2.学校科研经费与设备投入不足。学校在本科生毕业论中投入的经费与设备相对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受到局限。特别是没有承担课题的教师,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关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套数充足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然而毕业生人数多,用于毕业实习的仪器设备少,许多学生只能合用一套设备,使用时间按计划执行。

二、我校药学院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所做的改革

引入本科导师制,确立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与责任心。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辅导,定点定人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的制度。它是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本科导师制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便于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制订成才计划,便于导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早日成才。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为了杜绝论文抄袭,我院要求所有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是研究性毕业论文。并且我院对论文的格式、论文内容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此外,在安排指导教师的时候,学院尽量安排正处于科研一线的教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如何从事科研。

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水平决定着选题的新颖程度、水平的高度以及论文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整体毕业论文水平,学院有计划地将年轻教师送出国深造,提高其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教育的最后一个实践性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然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各方协调、配合。鉴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高校要不断创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使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参考文献:

[1]唐丹林,尹进.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与探索――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0,(4),30-33.

[2]郑增娟,段煜,张维芬.提高地方高校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02.

[3]潘夕春,周红,陈晓红,刘涛.药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研究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5,02.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17-0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虽然只仅仅存在的了九年(包括长沙临时大学时期)。但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学术成就。而其中以理科科系最具代表系,如今很多早已经成名的科学家都出自联大理学院,如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朱光亚、邓稼先。联大理学院算学系为数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得不说与算学系独特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本文就联大算学系的师资、教材选取、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的做一研究,探索算学系办学特色。

一、算学系师资力量

西南联大的算学系由北大(数学系)、清华和南开算学系组成。这三个算学系占据当时算学研究中心的一半。据1943年统计当时算学系任教的教师共有24人,其中教授10人(北大4人,清华4人、南开3人),副教授一人(北大),讲师2人,教员3人,助教9人。教授中全部具有留学背景,这其中留美7人,留德4人,留英1人。从学历上看,教授中有10人获得了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而讲师和助教大多是三校优秀的毕业生(含研究生)。从教师年龄结构分析,年过50的只有姜立夫一人,过40岁的也只有3人,大多数教师30-40岁,整个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7岁,可谓年富力强。

算学系的教师在数学科研领域各有专长。姜立夫教授主要微分几何学与函数论,他的学生中很多成为了数学家,如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杨武之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江泽涵教授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创始人。著名数学家是华罗庚教授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被冠以他名字如:“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等。陈省身是20世纪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许宝騄教授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内曼-皮尔逊理论、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极限理论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通过对算学系教师队伍的梳理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师中,教授所占比例接近整个教师数量的一半,而教授大多有留学背景且多有博士学位,这些经历使得算学系在教学风格上更接近于欧美,也保障了算学系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余素质。这些教授又分别在不同的数学研究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接触到更全面的知识。同期算学系的学生只有31人,教师与学生数量上也很接近,使得算学系在教学中很好的开展点对点教学,使得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

二、教材选取

算学系的教材选取基本上是欧美原版的数学教材与自编教材,这点与教育部材的政策相悖,也体现了联大学术自由的精神。联大算学系使用欧美原版教材情况见表1:

上表所列课程多为算学系必修课,由此可见算学系必修课使用教材的重点是国外数学专家的专著。而算学系选修课大多数都是教师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开设的,其教材也多是教师自己所编。如:华罗庚教授开设的解析数论、素数分布及ζ函数、行列式及方阵、连续群论、多元函数论等课程。陈省身教授关于几何学、拓扑学的课开设了6门选修:黎曼几何、射影微分几何、高等微分几何、投影几何、罗网几何、形势几何等。这些课程都是教师研究的专长,其教材也是教师对于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结晶。

算学系教材和参考书多选取欧美原版,体现了算学系双语教学特色。当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数学教育领域在中国处在起步阶段,国内尚没有这方面较高的学术成果,故算学系选择欧美原著教材与国际高等数学教育接轨。算学系教授几乎全部为欧美留学生,精通英、德、法等几国语言。能够精确的讲解欧美原著的内容,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如批语和考试中也使用英文。这样不仅可以向学生讲解和传授最新的国际数学研究动态和成果,而且对于学生了解欧美文化和提高外语水平都有极大的帮助。据联大算学系学生徐利治回忆联大算学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能用英文写数学论文,可见双语教学对于算学系学生的影响之大。

三、课程设置特色

算学系的的课程遵循联大的课程设置模式包括三部分:共同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除了上述三方面外算学系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讨论班。

算学系必修课程有共同必修课:国文、英文、普通物理学、微积分、中国通史、伦理学、经济学概论、普通化学,体育等。这些课程大多开设在算学系一二年级。专业必修课有:高等算学、高等几何、高等代数、微积方程、高等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复变函数论、近世代数、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式论。

从算学系的必修课程可以看出,第一,算学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通识教育。一二年级的必修课有8门是非算学专业的,这8门课分别涉及了文、史、理、商四大学科,共50个学分,而算学系四年总共修满132学分。可见算学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其他基础学科,使学生能够文理互溶,不仅能够成为数学方面的专家,而且具有广博的基础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适应能力。算学系的通识教育对学生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算学系毕业生徐利治谈到国文课曾说“我觉得学一些国文是有好处的。一般情况下,高中毕业后一个人的文笔好坏就已定了下来。大学时代为理工科学生安排国文课,当然可以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而,我认为将国文课列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算学系重视基础教育。作为数学基础的“三高”的高等代数、高等几何、高等微积分是算学系就最重视的课程,在必修课的学分比重也很高。这些的课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分布于这三个分支的其他高深数学的基础,而且对新兴的数学学科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课程的基础的代课老师都是该专业非常有成就的,如高等几何课教师就是陈省身教授。由于重视基础教育使得算学系后来的学习研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算学系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

算学系的选修课非常多,可分为5个大类,分别是: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概率、理论力学。据统计算学系先后开设过31门选修课,这在理学院各科系中也是最多的。

算学系选课原则是学生根据的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但对于选课的学分有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学生须在本科阶段保证选到足够的选修课才可以的毕业。这样的选课制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又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由于这些课程的是任课老师的专长,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才能,通过自编教材和讲义使得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授课内容,所以算学系的选修课深受学生的欢迎。

算学系的选课还表现出灵活性。这个灵活性不仅表现在系内的选课上还体现在外系学生对算学系课程的选择,以及算学系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选择。由于学生对于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很大,也促使学生在学生中积极性很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渐养成了。总得来说这种学习行为与学习目也为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算学系的选修课在设置上具有连续而不重复的特点。对于一个类型的课程往往是从基础逐渐扩展,所以一个大类的课程每年都开设不同的课。如陈省身教授陈省身教授关于几何学、拓扑学的课开设了6门,这6门课从1937年开始到1943年,每年几乎只开一门新课。黎曼几何(1937-1938)、射影微分几何(1940-1941)、高等微分几何(1941-1942)、投影几何(1941下学期)、罗网几何(1942-1943)、形势几何(1941-1942)。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对该领域知识递进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算学系除了必修和选修课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讨论班。讨论班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课程,在整个理学院也只有算学系开设过。讨论班不是常设的,是教师对某个专题的讲座,参加的学生可以和老师对这个专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结语

通过对联大算学系办学特色的梳理,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有许多反思。

(一)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实行了文理分科,这就导致了很多的理科学生在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不足。而在目前大学本科阶段的理科主要的课程任然是以本专业和自然科学为主,但作为母语的中文水平未得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缺失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是极不利的.因此,高校理科可以适当的为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二)很多高校也在倡导与国际接轨采用双语教学,但成效却并不显著。原因当然有很多的方面,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目前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对于使用外语教授该课程时把握不足,有的是外语水平导致的,有的则是对该领域的研究不足导致的。这种形式上的双语教学自然不能有良好的效果。反观联大算学系的双语教学,由于老师有足够的能力驾驭使得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三)算学系的讨论班对于现在的高校研究生课程有很大的启示。以笔者所在专业的课程为例,目前的课程主要还是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互动。如果在教学中引入讨论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相互的讨论交流中大家可以对于知识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单纯依靠老师的讲授的课程更具价值。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大合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徐利治.西南联大数学名师的“治学经验之谈”及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