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幼儿园体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11:32

幼儿园体育论文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1)

二、小组活动中成员配合讲究节奏的把握

小组活动中讲究节奏的运用。活动前,小班孩子提前欣赏大哥哥大姐姐的比赛,让他们感受比赛的气氛,学习比赛经验,增强比赛信心;中班孩子可以在试玩中寻找经验,比赛前允许孩子分组试玩,试玩的目的是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寻找比赛方法,积累比赛经验,尝试经过自己探索获得比赛经验;大班孩子则活动前先讨论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小组活动。比如,在小组接力完成的动作这项比赛中,除了奔跑速度外,要考虑其它影响完成整组动作的因素,如起跑、接力的方式、拍手、拍肩还是递物都要掌握好节奏,避免丢棒,接棒慢的问题。大班运球比赛中,孩子们活动前分组讨论了接力方案。A组方案:跑时球抱在胸部前下方,集中精力以防摔倒,交接球时递球者向前送出,接球者手放胸前张开,并做好跑步的预备动作,递球者喊一,接球者喊二的同时快速跑出。B组因为活动前没有把方案商量好,交接球时出现几次接球者没接住球的现象,影响了速度,因为影响了速度,其他队员拚命想提高速度,结果因为急于求成又出现跑动中掉球现象。结果当然是B组输了!所以,我们经常听教练说注意掌握节奏,这种节奏和其它幼儿素养一样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这种长期素质的锻炼,让我们班孩子在几次运动会比赛中均获得良好成绩。

三、教师在体育课中全盘掌握孩子的身体和情绪节奏,随时调整活动方案和活动节奏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掌握孩子们运动的节奏,不要等到孩子累得筋疲力尽时再结束游戏,而是要时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身体的变化,及时叫停游戏,或者调整游戏方案,变化游戏难易程度,运用总结等方式让孩子及时调整身体节奏和活动节奏。如果活动内容有些激烈,那就要一个活动环节完成后让孩子稍事休息再进入游戏;如果游戏内容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调动孩子情绪,那老师要调整游戏方式,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竞赛性,用语言、动作、口号激励每个孩子积极游戏。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2)

科学有效调节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又称为课的一般密度,它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是指教师的指导(如讲解、示范、纠正幼儿错误等)、幼儿的练习和相互观摩、合理的组织措施(如整队、调动队伍等)和合理的休息等。上述各种活动中某种活动所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就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如讲解密度、示范密度、练习密度、组织措施密度、休息密度等等。其中,练习密度尤为重要,它是指幼儿在课中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为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有机体直接参与各种运动,练习密度最能体现体育课的特点,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影响很大,加之,测验幼儿练习密度相对较容易,因此,目前幼儿园的体育课普遍运用测定练习密度来衡量一节体育课幼儿的活动情况。既然体育课的密度指的是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此,不难看出,课的密度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是否合理而充分地被教师和幼儿所利用,进而也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一节好的体育课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尽量减少浪费的时间,以提高体育课的效率,达到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呢?这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要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必须首先了解制约体育课的密度的几个因素,然后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一、影响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因素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人体单位时间的生理负荷量,一般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一分钟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大,后者小。运动强度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练习密度,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应越小,反之,运动强度越小,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可适当提高。这就提醒教师,绝不能让幼儿长时间连续从事大强度的运动,否则,幼儿将承受大大的运动负荷,易造成其身体的伤害。例如,幼儿在做迫逐躲闪跑或连续立定跳远等大强度练习时,其练习密度可适当减小,而且练习中应增加休息的次数,一般幼儿练习一至两分到后应作适当的休息,而后再继续练习,教师应严格控制大强度练习的总时间。在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中,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有跑、跳跃、攀登、下蹲走、仰卧起坐、传接球等;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有走、钻、爬、投掷、走平衡木或窄道等。2.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示范、讲解密度、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学习新教材和较难的教材(如投远、投准、立定跳远、抛接球、夹包跳、夹包掷远或掷准等)时,教师的示范和讲解的密度都应加大,每个幼儿的练习密度也应提高,要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和充分的时间进行动作和身体素质的练习。相反,幼儿复习旧教材或学习较容易的教材时,教师则应减小讲解和示范的密度,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巩固。3.组织措施。组织措施合理,教学的节奏则会紧凑,且环环相加,上课的时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排队、变换队形迅速可大大减少浪费时间。幼儿队形的设计应符合教学的需要,分组轮流练习或竞赛性游戏时,幼儿的分组太少,都会导致幼儿轮番等待的时间太长,进而易使幼儿产生厌烦,甚至注意力的分散。4.准备工作。准各工作充分,可大大减少浪费时间,提高上课时间的利用率。有的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上课时才临时布置场地,摆放器械,结果无端地浪费了许多本该用于教学的宝贵时间。5.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的讲解、示范的密度也应不同,对年龄越小的幼儿(如小班),教师的示范密度应越大,对年龄越大的幼儿(如大班),教师的示范密度应适当减小(较难的教材除外),而讲解密度应提高。6.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兴趣性。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具有兴趣性,幼儿练习的积极性则高,就愿意参加各种练习,因而可提高幼儿的练习密度;相反,幼儿则不愿意练习,这又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态度,易使教学过程显得松散,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科学调节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策略针对以上影响幼儿园体育课密度的诸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1.周密计划和科学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教师在准备体育课时计划时,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特征及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做到计划周密,心中有数。例如,教师在什么时候讲解,什么时候示范?各几次?大约用多少时间?幼儿分别要做哪些练习?各几次?各用多长时间?幼儿排队和调动队伍约用多长时间?幼儿什么时候休息和以什么方式休息(即采用全体幼儿停止任何活动的休息还是分组轮流体息)?休息多长时间?等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课前备课时都应周密计划。教师必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任何一节体育课里,幼儿的练习密度都应是最大的。据研究,幼儿在体育课中合理的练习密度的范围是35——55%,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幼儿的年龄段在这个范围内确定具体的练习密度,但必须注意动静结合,严禁让幼儿连续长时间做大强度的练习。如果幼儿是学习新教材,教师应首先详细示范讲解1——3次,紧接着就该马上安排每个幼儿及时进行练习,教师再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练习的情况,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如发现幼儿普遍犯有某种错误,教师应再次示范讲解。教师在教授新教材时,示范、讲解应适当增加次数和时间,但讲解要准确、精练,抓住动作要领,切忌冗长、繁琐;示范应正确、规范、舒展,讲解与示范应紧密结合。对小班幼儿的示范应多于讲解;对中、大班,尤其是大班,讲解的密度可稍大些,可适当减少示范的次数,但学习较难的教材除外。对强度大的教材,可多增加幼儿休息的时间。排队和变换队形应尽量迅速,而且要符合教学的需要。2.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措施。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最佳的组织措施。前面已谈到幼儿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是各种密度中最大的,尤其是学习新教材和较难的教材时更应做到这一点。那么,在选择幼儿的练习方式时,就应充分考虑其科学性。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材和幼儿园场地、器械,以及幼儿的实际,选择以下练习方式:(1)个人分散式练习。如练习立定跳远、从原地往上跳、跨跳、自抛自接高低球、拍球、夹球(或夹包)掷远或掷准等项目就可采用此方式。(2)两人合作式练习。如两人配合练习滚接、抛接大小皮球时可采用。(3)多人合作式练习。如5、6个幼儿为一组练习“蜈蚣竞走”(后面的幼儿抱住前面幼儿的腰,下蹲,步调一致地向前走)。(4)集体集中式练习。如追逐躲闪跑、小组竞赛游戏、原地纵跳触物等。(5)分组轮流式练习。指各组轮流做几种不同的练习。(6)循环式练习。指幼儿循环做几个不同的动作练习。(7)鱼贯式练习。指全体幼儿按一定的次序依次做几个不同的动作练习。(8)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指一组或两组幼儿练习,其余各组观摩,之后,再交换。在幼儿做集体练习时,教师必须考虑幼儿的队形,使队形符合教学的需要。例如,大班“学习投远的动作技能”,结合投掷教材的特点,个人分散式的练习虽可提高练习密度,但不安全,因而并不适合在此使用,可把幼儿分成两组,相距1米背对背方向站立;每人两个沙包分两次分别向场地两端(距幼儿各队3——4米左右)的投掷区投远,这种方式显然比个人分散式安全,又比把幼儿分成四路纵队每四人一组投掷的练习密度大。又如,在教幼儿练习活动目标投准时,可把幼儿分成二至四组(视幼儿实际人数而定),让幼儿轮流充当活动靶标和投掷者,这样也可提高幼儿的练习密度。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备好课后,在实际教学时不能死板僵化地照搬教案,而应根据上课时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灵活的处理。例如,发现幼儿在练习强度较大的教材时已显出中度疲劳状,教师则应立即调整课的节奏,改个人分散式练习或集体集中式练习为分组轮换观摩式练习,让幼儿可得到轮流休息,或直接让全体幼儿休息1——2分钟,教师可利用这一时间讲解、示范或简评,以纠正幼儿练习中出现的种种错误。相反,如果幼儿积极性很高,玩兴正浓,又无疲劳感,教师就可让幼儿再练习一会儿或再做一遍体育游戏。教师还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解和示范,如幼儿动作掌握不好,就应抓住要领增加讲解和示范的密度,相反,则可减小示范、讲解的密度。如发现幼儿分组少,轮番等待的时间太长,则应马上调整队形(如变两队为四队),以增加幼儿练习的机会。4.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为了充分利用上课的时间,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各种准备,包括备好课和做好物质准备。如准备好幼儿所用的沙包、头饰、球、腾圈、拱型门、垫子、小旗、记分牌、绳、皮筋、木桩等玩具和器械,提前画好场地,器械也应事先摆放到位,如条件许可,应把做准备活动的场地和摆放好器械的场地分开,如需音乐伴奏,还应准备好录音带。5.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情绪高涨,他们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就会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练习密度,改善课的质量。为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上都应充分考虑到兴趣性原则。例如,幼儿园体育课的类型主要应以游戏型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形象的玩具和道具(如头饰、动物和水果图片、彩带、花环、拱型门、平衡木、动物玩具、房屋树木模型、木桩等),中、大班还应多采用竞赛性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幼儿的兴趣。此外,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也很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节奏鲜明的乐曲,也可极大地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总之,教师应通过以上调节策略,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宝贵的上课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的密度和效率。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3)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途径1.幼儿园体育活动结合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例如,午饭后幼儿的散步活动,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种经常性的活动,便是幼儿身体锻炼的一种方式。2.专门组织的锻炼身体的教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专门组织的幼儿园体育活动大致可分为正规性和非正规性两种形式。正规性体育活动(如体操活动、体育教学活动等)有较严密的组织,且教师一般采取直接指导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活动,它有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各种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恬动。而非正规性体育活动(如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等),其组织较松散,且教师大多采取间接指导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活动。这类活动,一方面可以作为正规性体育活动的延伸,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具有丰富的活动内容,且活动形式义丰富多样,因而,它又具有正规性体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儿园体育活动可以结合幼儿园音乐、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的教育活动来进行。例如,社会、语言、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外出观察、参观,音乐活动中的舞蹈、律动等,本身就是幼儿身体锻炼的良好途径。4.幼儿园体育活动应争取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如有体育专长的家长可以聘用为幼儿园的体育活动辅导员,社区的体育设施可以向幼儿园开放等。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分类方式。比如,按照体育活动地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园内体育活动和园外体育活动,或室内体育活动和室外(户外)体育活动;按照体育活动组织的严密程度和教师指导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正规性体育活动和非正规性体育活动。按照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的不同,我们通常把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早操活动这里所指的早操活动,并非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晨间体操活动,而是做操和晨间其他体育锻炼活动的总称;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通常要求在幼儿园户外场地上进行(遇雨天,可在教室内做操,或利用走廊开展体操和小型游戏活动;在天气炎热或寒冷的季节,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在专门的体育活动室中进行);活动时间约半小时左右,且要求每天都按时进行;其活动的形式大多采用集体(如集体做操等)和自选活动(如利用运动器械,尤其是利用各种小型器材进行的小型多样的体育游戏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内容和形式可参见本章第三节内容中“幼儿早操活动的设计”部分)。这种活动方式在全面锻炼身体、养成幼儿良好的身体姿态、培养幼儿自觉参与和积极参加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每天做操,还有利于培养幼儿持之以恒.不怕寒暑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井能有效地提高幼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2.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活动(传统意义上的上课)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它通常采用集体(全班或小组)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无特殊情况(主要指下雨或天气过热、过冷)的条件下,亦要求在户外场地上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并非每天都进行,在现今的幼儿园中,各年龄班的体育教学活动一般每周安排l~2次,并大多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3.户外体育活动对户外体育活动的理解,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户外体育活动泛指在“户外”进行的体育活动。如果这样理解,容易与上述两类活动混为一谈。首先,与户外进行的“体育教学活动”相比,这里所指的“尸外体育活动”,是指非正规性体育活动,一般来说,它并不强调活动组织的严密性,且教师大多采取间接指导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活动,而“体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正规性体育活动则往往比较强调活动组织的严密性,且教师主要采取直接指导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活动。其次,与户外进行的“早操活动”相比,早操活动一般有两部分活动组成,一是做操(这是早操活动中较为固定的常规内容),二是晨间其他体育锻炼活动。从活动形式和内容上分析,“早操活动”中第二部分的活动实际上是这里所指的“户外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称之为“晨间户外体育活动”),但“户外体育活动”在时间的安排上更为灵活,其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活动内容也更为广泛。户外体育活动也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正常情况下,户外体育活动必须在幼儿园户外场地上进行(遇特殊情况,可利用室内有些专门的“体育活动区域”,如“室内海洋球池”“感觉统合训练室”等,或专门的室内体育活动场地进行活动)并确保每天活动的时间,《规程》规定:幼儿“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在时间安排上,户外体育活动一般有两个时间段,一是晨间或上午的某个时间段,二是下午的某个时间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器械运动或利用小型器材进行自主游戏和活动,有时也安排做操(如幼儿午睡后的户外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通常采用自选活动的方式。因此,户外体育活动更能发挥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更有利于教师实施因人施教。除上述基本组织形式外,幼儿园体育活动还有“幼儿体育节”“幼儿运动会”“幼儿远足或短途游览”等组织形式。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4-0037-04

大量的田野调查研究支持这样一个判断:幼儿园教师普遍排斥理论和理论学习,他们推崇技能和实干。各类文献资料也表明,幼儿园教师可能是教师群体中最不爱理论学习的那一部分。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这一“反智”倾向耐人寻味。鉴于理论的先导性价值,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本研究认为,深入探析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的现象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的原因

幼儿园教师普遍排斥理论可能有诸多原因。

1.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反智传统

幼儿教育实践领域有着浓厚的反智传统,理论的价值普遍受到忽略或轻视。幼儿园教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很多时候,教师需要承担的是可能会令其身心俱惫的体力性劳动,因此专业性的思考和探究往往会受影响。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感受到,不少幼儿园教师对理论漠然、排斥乃至畏惧,相反,对班级管理、课程实施等实践性能力却颇为看重。对社会公众而言,评价幼儿园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有“爱心”。现实中,许多幼儿园教师似乎并不排斥学习,但他们更喜欢的是操作意义上的学习,而非理论探讨。幼儿园教师的这种崇尚经验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反智倾向,这种反智倾向似乎已成为这一群体的主流文化。

研究者认为,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反智传统可能与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关。

2.幼儿教育尚处于非制度化阶段

目前,我国还在为建设完善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而努力。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未能承担起学前教育良性供给的任务,规范化、制度化的学前教育供给体系尚未形成。民办幼儿园是当下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资质颇受市场的影响,具体而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会直接影响民办幼儿园对教师资源的吸纳能力。

幼儿教育的非制度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的准入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是由市场自由调节的,而无法实施严格的专业准入标准,相较于义务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师的准入制度,我们会清楚看到这种区别。这意味着目前庞大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仍面临专业资质保障上的挑战,入职门槛普遍较低。与中小学教师相比,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教师资格证拥有量,幼儿园教师都处于较低水平。众所周知,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会对理论产生亲近感。

3.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缺陷

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与特点受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存在着重技能轻学术的倾向。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理念和课程结构都偏于感性,偏重技能训练。毋庸讳言,当下,大多数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专业水平并不高,学术水平整体偏弱,这必然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学术熏陶,欠缺足够的学术训练,进而对理论产生不了太大的兴趣,甚至排斥理论。

4.幼儿园管理的局限

幼儿园的管理对教师的行为有直接影响作用。也许基于管理逻辑的考虑,也许基于办园效益的考量,当下大多数幼儿园的主办者或管理者都并不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师的胜任力,而非教师的反思性和发展性。这种管理文化下的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关注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些幼儿园的管理者可能本身就是理论的排斥者。这种管理上的缺陷在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幼儿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通常,私立幼儿园的问题会更突出。

二、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的现实影响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这一反智倾向有其必然性,但存在不一定是合理的。排斥理论对幼涸敖淌π形及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并由此可引发对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而复杂的影响。

1.教师队伍普遍肤浅化

幼儿园教师普遍排斥理论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教师队伍的普遍肤浅化,缺乏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其对教育问题理解的片面化、简单化。简单性思维的痼疾遮蔽了教师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灵活性(徐炜霞、袁爱玲,2011)。在看似勤勉的老黄牛精神外壳下,幼儿园教师往往暴露出幼稚的思想和产生机械的行动。

事实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超技能的,从理想角度讲,幼儿园教师应是全面的教育者:有情怀、有思想、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复杂程度远超过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以儿童发展为取向,较之中小学教师更具专业性,他们更可能成为儿童教育专家。〔1〕但是,排斥理论的教师怎么能成为儿童教育专家呢?排斥理论的教师不但很难成为优秀的教师,更不可能成为卓越的教师。

2.保教质量低下,教育效能不高

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排斥是否会导致保教质量低下、教育效能不高?幼儿园教师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他们可能会认为,在幼儿园工作中,理论的价值不一定能够直接显现,经验可能更重要。

“儿童的世界总是比教育所试图给予的要丰富得多。”〔2〕因此,教师需要对儿童的世界有特别的理解和尊重。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是由大量的常规工作构成的,因此,顺利地完成常规工作通常会成为判断教师工作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尺,但完成常规工作其实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理解。实际上,常规工作的合理性本身就有着非常深广的探究空间,狭隘的经验主义和机械的本本主义都无益于教师对工作的正确认知。排斥理论意味着排斥复杂的学习和探究,也意味着教师的职业行为距离专业化的水平有着很长的距离。众多研究证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保教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换言之,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学前教育质量及其教育效能的高低。

3.阻碍开放的教师文化的形成

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排斥实质上是对幼儿教育工作专业性的回避,也是对自我升华的排斥,它将阻碍开放的教师文化的形成。教师只有在开放的教师文化中,才可能充满活力、不断与时俱进、超越自我。教师专业化是时代要求,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性,排斥理论亦即意味着排斥专业化,因为理论隐含有一系列价值、知识和行为要素,没有基于理论学习的开放的教师文化,幼儿园教师很难获得专业化,这将导致幼儿教育工作会停留在一个非专业化水平上,也会使得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产生异质性,进而成为一个封闭的群体。

三、幼儿园教师需不需要理论

幼儿园教师需不需要理论?换言之,对幼儿园教师而言,理论的意义有多大?研究者认为,理论应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即理论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教师的复杂思考能力

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对问题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通过理论学习,教师可能获得批判性思维训练,获得复杂性思考能力。有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教师的在职教育对其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基本没有增值性贡献。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量的教师在职教育通常是课程讲座式培训,这些培训尽管可能提供了新的信息和知识,但是无法提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复杂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训练的针对性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究的大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不是一系列资格证书的获得,而是思想力和判断力的专业化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其是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虞永平认为,幼儿园教师必须对知识本身进行探究,以把握知识的经验和行动形态,只有还原为经验和行动形态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被幼儿接受,而将知识经验化和行动化需要幼儿园教师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把握。这不是只要拥有浅显的知识就可以实现的,幼儿园教师的知识不能“浅显”(虞永平,2012)。然而,没有复杂思考的能力,幼儿园教师注定“浅显”,注定无法成为卓越教师。

2.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

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做并做好什么?如果个体不能基于职业要求持续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会丧失专业自觉性和自我认同感 。幼儿园教师学习理论的价值就在于获得思想力之后所激发的专业质疑和自我反省,从而推动其职业生涯由“他在”向“自在”发展。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觉和自我认同会面临现实职业环境的挑战。现实中,很多地方只有公办幼儿园教师甚或只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幼儿园教师才会被纳入 “教师”范畴,其他绝大多数教师虽然从事着教师工作,却并不具备法定的“教师”身份。对他们而言,这可能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谈不上专业认同,也没有持久的职业规划和专业追求。他们只是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逻辑完成分内工作以获取相应的报酬。显然,他们或者和理论无关,或者为理论所羁绊,无意通过理性的思考推动自己的专业成长,更谈不上专业自觉。

3.促使教师获得尊严与自由

幼儿园教师本质上是人,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人的规定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尊严、幸福、自由等这些人类共有的核心价值必然也属于幼儿园教师。理论对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在于,通过思想力的培植和磨砺使其成为自由的有尊严的人,使其从“囚徒式”的生存者成为懂得自由的存在者。作为社会人,我们经常置身于不同的囚徒困境,可以将此理解为存在的本质,但思想力会让我们因为理解而获得自由以及生命的意义。

四、如何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

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理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已是无法回避了。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让幼儿园教师从反智走向爱智,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这是幼儿园教师通往“卓越教师”的必由之路。要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并非易事,其关键是要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动力和可能。

1.建立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

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首先要从建立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开始,即通过制度建设为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寻求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主要包括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幼儿园评估评级制度等。制度建立的目的是期望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来保障幼儿教育事业对优质教师资源的吸纳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资质水平。同时,通过幼儿园评估评级制度提供积极的市场信号,对优质师资给予市场意义上的回报。

一般而言,优质师资意味着更好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动力。优质的师资对理论具有亲近性,这与其内在素质和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建立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就是要给优质师资的进入和沉积创造制度条件,因为他们更可能爱上理论,也因此更可能成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

2.改革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

幼儿园教师的反智倾向和现有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有直接关系。现有培养体系重技能轻学术和学术性课程比重低、质量差是准幼儿园教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产生理论排斥现象的主要原因。这里既有培养定位的原因,也有幼儿园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也不高的问题。我们不能苛求中职、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同样的方式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但本科院校必须重新认识幼儿园教师教育中学术性课程的作用,合理平衡学术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承担起培养高质量师资的责任。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也要考虑适度上移。因为幼儿园教师教育必须引发幼儿园教师专业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改变,使其形成对教育终极价值的理性思考。〔3〕

3.完善幼儿园管理

完善幼儿园管理是让幼儿园教师爱上理论的最便捷途径。幼儿园教师排斥理论,首先与自身的局限和惯习有关,其次就是受幼儿园组织文化和管理要求的影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幼儿园会形成不同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差异与管理者的“个性”和偏好紧密相关。现实中,幼儿园的组织和管理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大多数幼儿园的管理者轻视教师的理论素养,偏重实践技能。无疑这类幼儿园绝不是优质的幼儿园。因为优质幼儿园的管理者及教师往往对理论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绝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而言,管理者多会考虑这些问题:让教师爱上理论有什么必要?有哪些无形的成本?能给幼儿园带来什么好处?教师可能会爱上理论吗?也许会有一些幼儿园管理者能认识到理论对幼儿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对优化幼儿园质量的价值,但现实的压力使得他们的教师管理目标往往停留在够用就行、胜任就好的层面,加之考虑到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实施的困难,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念帮助教师爱上理论。基于此,研究者认为,首先要改变幼儿园管理者的观念,使其认识到学习型组织文化的价值,营造教师学习的氛围。其次要让幼儿园管理者认识到理论的价值,加强对教师理论素养的培养工作,带动教师形成用理论解决实`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教师深刻体会到理论的作用,从而爱上理论。

⒖嘉南祝

〔1〕赵南.谁最有可能专业化:中小学教师还是幼儿教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9-17.

〔2〕刘晓东.天性为教育立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3):33-40.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01-07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被单列一章,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等方面显示了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随后,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11月底,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工作。12月初,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重要讲话。自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势头相对较猛的三年。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获得有益学习经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期刊、硕博论文、相关论著及相关论坛较多反映了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此,本研究对2011~2013年间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收录在国家图书馆的硕博论文、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专著以及各种会议上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有关的学术报告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期透视2011~2013年间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并从中展望我国幼儿园课程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选取2011~2013年间出版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学术期刊、学术专著以及正式答辩通过的硕博论文和相关会议论文中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其中的学术专著,不包括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教材。

研究者采用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先通过中国知网(CNKI),界定“时间”等检索项,输入“幼儿园课程”进行初步检索。对于未纳入中国知网的学术专著、学术会议中的相关资料,采取人工检索方式加以弥补,最终共收集到文献资料395篇(其中学术专著4本,硕士论文65篇,博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文献310篇,学术会议报告6篇,报纸文章4篇)。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计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二、研究内容分类

从总体上看,这三年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态势,说明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研究者基于所收集到的文献,并参考有关课程以及幼儿园课程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全面覆盖的分类表。这其中,主要参考了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2〕、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3〕、王春燕的《幼儿园课程概论》〔4〕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科教材。根据这个分类表,研究者将研究文献内容分成13个类别,分别是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幼儿园课程文化、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国外幼儿园课程。

需要说明几点:(1)由于所收集的研究文献内容庞杂,在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类时,研究者对类别作出了一些操作性定义规定。比如,将“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的研究界定为与实践相对而言的,对幼儿园课程所作的理论层面的思考,包括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功能、特点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2)有的研究文献可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比如有关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既可归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类别,也可归到“农村幼儿园课程”类别。为此,本研究根据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以及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及研究重点,最终将文献归为其中的一个类别,不进行重复归类统计。(3)对于所收集的学术专著,本研究也根据其主要内容将其归入一个类别。

统计结果表明,从2011年到2013年,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依据研究文献数量)前六位依次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及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其余类别的研究文献所占百分比均不足5%。从中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对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对于课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要素,即课程的编制和评价的研究并不多。

三、研究热点问题分析

1.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

有关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研究文献共有68篇。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研究文献是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基于一定的理论背景或者学科视角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途径、方式和主体等。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问题,认为幼儿、教师、家长和社区以及课程资源都是课程实施的要素,缺一不可。〔5〕受多元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诸如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幼儿的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有出入等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着力构建形式与内容并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6〕构建这个多元文化课程体系,需要实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7〕有学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注重对话性、游戏性、体验性以及生成性。〔8〕除了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进行宏观思考外,有学者在微观层面专门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师幼“失语”现象,先“从静态层面入手分析幼儿园课程内容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后“从动态层面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再“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动出发,揭示了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剥夺幼儿话语权利的社会现实”。〔9〕

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践探讨角度多样。许多学者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有讨论如何将武术学习内容有效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有讨论如何将民间工艺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讨论如何基于艺术作品欣赏设计和组织舞蹈教学活动的,等等。也有学者对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还有学者重点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问题。这些研究文献的共性是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要创设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等等。

有关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文献共有39篇。有一些研究集中讨论了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问题。不少学者通过使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对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进行了评估,发现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情感支持、教学设计与组织得分最高,目标与内容得分最低。〔10〕对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调查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整体情感氛围和谐,教师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基本适宜,但教学支持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大多缺乏教学机智;幼儿情绪体验较好,但思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11〕研究者努力寻找原因,给出建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类研究大多针对的是特定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结论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地域性、时效性限制也比较明显。研究者大多强调集体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有一部分研究关注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问题,认为语言作为教师传递知识、与幼儿互动的载体,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这其中对教师的提问语和应答语的研究最多。有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存在数量过多、质量较低等问题。〔12〕教师的应答语则往往是在教师提问之后对幼儿回答的反馈,存在简单重复、机械单一、缺少有效总结提升等问题。

2.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文献共65篇,主要涉及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生活化、课程整合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问题。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涉及到“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13〕“如何在环境中显现幼儿园课程价值”〔14〕“如何使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15〕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及学习者的需要与幼儿园课程的属性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16〕有研究者对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进行了梳理,发现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犹如“钟摆”,受“传统蒙学思想”“教育理论思潮”“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时代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几经变迁,今天已走向“和合”状态。〔17〕不少研究者强调,幼儿园课程要有“适宜性”,要“回归生态”〔18〕“回归自然”〔19〕。幼儿园课程“要让儿童在与教师的生命对话中”,将自己“原本内在的东西逐渐外显”,“展现自己的生命能量”,“进而不断建构智慧、建构生命”。〔20〕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并据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进行课程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与教育密切联系,教育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有研究者对课程生活化的“缘由”“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应“融于教育”〔21〕“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22〕等。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被肢解”的。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研究受到较多关注,有研究将技术手段与课程相整合,有研究将“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整合进幼儿园课程,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手段的多样性和整合内容的多元性。

有关幼儿园课程的各种理论给了研究者很多启发。例如,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启示我们,幼儿园课程要重在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开展多元评价,重视家园共育等。有研究者对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幼儿园课程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从而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百年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走的是一条主动借鉴西方经验的道路,因此有许多研究者借鉴国外的各种幼儿园课程指导理论,比如“多元智能理论”“自然主义”“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等,分析其对我国当代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建议。有研究者则重视研究各种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问题。广泛吸收他国经验,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创新、发展进步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3.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这三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共有54篇研究文献。其中,关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最受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大部分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为主。第二,研究内容的地域分布较广,如,有关于对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23〕有关于对浙江民间木偶戏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有关于将苏州“三坊七巷”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研究,等等。但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着较突出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对教师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相关培训不够以及没有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系统等问题。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发现教师素质不够高是根本原因。基于此,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发展、家园合作、社区以及政府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如何建设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等,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课程资源就是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综合。”这一定义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从空间上看,既有对园内资源的研究,也有对园外资源的研究。其中,对园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有对家长、社区以及园所周边自然、社会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从资源属性上看,有对物质资源的研究,也有对非物质资源的研究。前者包括对活动室里的“自然角”等的研究,后者包括对诸如“节庆文化”“民间文学”等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化表明我国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具有多元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不少。课程资源库可为教师设计、实施课程提供支持,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24〕不少研究者认为,课程资源库可以在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教师视野、提高课程资源的共享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

有关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研究文献共有37篇。总体上看,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元研究较少,大多是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也有对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就元研究而言,有研究者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园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问题。〔25〕有研究者从文化视野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问题,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滋养、浸润着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反过来又体现和反映了园本特色和地域文化底蕴。有关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大多运用了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地域性的个案研究较多,从中揭示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某些普遍问题,例如,教师对园本课程的认识较片面、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足、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较欠缺、教师对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充分等。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大多是对本园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梳理,例如“绿色田园”教育课程〔26〕、创意美术课程、“十子”活动课程等,这些研究大多会从园本课程的价值,开发原则,园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的来说,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民主性与开放性。园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通常会“体现国家课程的精神,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和谐发展”。〔27〕

5.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这方面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脉络。幼儿园课程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张雪门为代表的关注儿童经验的课程改革,到四五十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再到八十年代重新关注儿童经验的综合课程改革,最终又回归到关注儿童的经验上来。〔28〕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走的是一条从完全西化到逐渐中国化的道路,时至今日,本土化特色日益明显,呈现出“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发展心理学为主”“课程的类型多样且彼此融合”“课程的生活化被进一步重视”“课程开发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兼备”的鲜明特点。〔29〕

第二类研究通常聚焦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问题。例如,结合《纲要》,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30〕、课程内容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类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课程要回归幼儿的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很多研究者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课程内容超载、课程小学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有研究者根据经济学博弈论理论,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陷入了“囚徒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除了要在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方面有所变革外,还需要建立多元的“选择性激励制度”,需拓宽课程改革的思路。〔31〕

6.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曾从社会学角度对课程作过这样的界定,“课程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课程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旧文化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冲突、相互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新文化在旧文化走向衰亡的基础上不断被创造的过程。〔32〕2011~2013年间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尤以对民间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最多。除了期刊论文外,有3本相关著作值得关注,它们是《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33〕《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34〕和《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35〕这类研究涉及地域广泛,内容丰富。诸如蒙古族文化、土家族民间艺术、闽南文化等均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视野。有研究者将民间童谣、民间文学、民间习俗(例如二十四节气)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有研究者将美术、音乐、文学乃至美食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研究者认为,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体现本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许多研究者通过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将本地区的民间文化融入园本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是与这类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关,而这恰恰是一线幼儿园教师比较缺乏的。因此,这类研究主要是由高校教师做的。3篇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属性与文化适宜性问题。研究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属性;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文化适宜性课程为儿童对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具备文化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的文化、生活、生命的本真等。〔36〕

四、研究特点及展望

文献调研发现,2011~2013年,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内容涉及面广,大致可分为13个类别,包括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等。不过,分析发现,相关的研究主题分布不够均匀,如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多达68篇,研究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有65篇,而研究课程编制问题的只有6篇。因此,从总体上看,虽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但研究重心并不集中,对幼儿园课程编制与评价这类重要问题的研究非常少,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此外,从研究文献看,虽说有一部分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合作开展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单一的研究者,所以很多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分析当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幼儿园课程研究宜更多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对课程的基本定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30多年来,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从生活本位到生命本位,越来越强调幼儿园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发以后,公众对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更加关注。因此,如何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更好地学习,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是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问题。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手段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分离或平行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理论问题以及整合的路径和策略,从而促使游戏真正与课程融为一体。

三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指南》也强调,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课程资源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支持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后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应更多地从实践出发,重视成功经验的推广。当然,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是幼儿园课程评价问题。课程评价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作出判断的过程。”今后宜对课程评价的机制、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展开更多的研究。

五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问题。进一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幼儿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参考文献:

〔1〕〔4〕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15,128,128.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甜,刘琴.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生态学分析〔J〕.新课程,2012,(10):6-16.

〔6〕李倩.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2,(12):186-187.

〔7〕赵海燕,杨晓萍.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理念〔J〕.社会科学家,2013,(8):119-122.

〔8〕刘晓燕.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2):43-45.

〔9〕尚伟伟.凝固的主体: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师幼“失语”现象的审视〔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陈琼,王春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以集体科学教学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01(11):7-11.

〔11〕杨莉君,胡洁琼,杜暑辉.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3,(5):37-42.

〔12〕李香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6):96-98.

〔13〕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

〔14〕刘晓红.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5〕王燕媚,崔永平.回归生态:幼儿园课程的应然取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3-4.

〔16〕鲍亚.试论当前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J〕.家教世界,2013,(20):46-47.

〔17〕钱晔.略谈幼儿园课程价值在环境中的显现〔J〕.考试周刊,2011,(38):235.

〔18〕文焰.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48-149.

〔19〕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3.

〔20〕郑轩,王芬,王春燕.一项关于儿童、教师与课程隐喻的调查报告〔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44(4):11-15.

〔21〕卞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融于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2,(12):173-174.

〔22〕刘依群.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J〕.科学大众,2013,(5):102.

〔23〕高娃.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呼科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4〕原晋霞,汪丽.试论幼儿园课程资源室建设〔J〕.教育导刊,2011,(11):36-39 .

〔25〕左瑞勇,李婷婷.园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文化哲学探讨: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视角〔J〕.教育导刊,2011,(2):41-43.

〔26〕张丹霞.“绿色田园”教育课程的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3):62-64.

〔27〕严仲连.论园本课程的存在〔J〕.教育导刊,2003,(7):4-9.

〔28〕林兰.从历史视角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回归儿童经验的必要性〔J〕.早期教育,2013,(12):2-5.

〔29〕潘茂明.外国化、中国化、本土生长: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路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1-143.

〔30〕刘爱霞.浅谈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13):49.

〔31〕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2〕崔新玲.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7-139.

〔33〕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6)

【摘要】对2011~2013年间有关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相关文献所作的分析发现,自2010年国家出台多项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来,幼儿园课程领域的研究日趋活跃,这其中,对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从总体上看,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重心不够集中,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的互动。今后的研究需对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课程与游戏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评价、课程领导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研究热点;计量统计;内容分析;2011~2013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01-07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被单列一章,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等方面显示了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随后,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11月底,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工作。12月初,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重要讲话。自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势头相对较猛的三年。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获得有益学习经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期刊、硕博论文、相关论著及相关论坛较多反映了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此,本研究对2011~2013年间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收录在国家图书馆的硕博论文、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专著以及各种会议上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有关的学术报告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期透视2011~2013年间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并从中展望我国幼儿园课程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选取2011~2013年间出版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学术期刊、学术专著以及正式答辩通过的硕博论文和相关会议论文中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其中的学术专著,不包括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教材。

研究者采用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先通过中国知网(CNKI),界定“时间”等检索项,输入“幼儿园课程”进行初步检索。对于未纳入中国知网的学术专著、学术会议中的相关资料,采取人工检索方式加以弥补,最终共收集到文献资料395篇(其中学术专著4本,硕士论文65篇,博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文献310篇,学术会议报告6篇,报纸文章4篇)。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计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二、研究内容分类

从总体上看,这三年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态势,说明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研究者基于所收集到的文献,并参考有关课程以及幼儿园课程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全面覆盖的分类表。这其中,主要参考了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2〕、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3〕、王春燕的《幼儿园课程概论》〔4〕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科教材。根据这个分类表,研究者将研究文献内容分成13个类别,分别是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幼儿园课程文化、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国外幼儿园课程。

需要说明几点:(1)由于所收集的研究文献内容庞杂,在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类时,研究者对类别作出了一些操作性定义规定。比如,将“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的研究界定为与实践相对而言的,对幼儿园课程所作的理论层面的思考,包括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功能、特点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2)有的研究文献可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比如有关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既可归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类别,也可归到“农村幼儿园课程”类别。为此,本研究根据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以及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及研究重点,最终将文献归为其中的一个类别,不进行重复归类统计。(3)对于所收集的学术专著,本研究也根据其主要内容将其归入一个类别。

统计结果表明,从2011年到2013年,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依据研究文献数量)前六位依次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及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其余类别的研究文献所占百分比均不足5%。从中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对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对于课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要素,即课程的编制和评价的研究并不多。

三、研究热点问题分析

1.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

有关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研究文献共有68篇。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研究文献是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基于一定的理论背景或者学科视角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途径、方式和主体等。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问题,认为幼儿、教师、家长和社区以及课程资源都是课程实施的要素,缺一不可。〔5〕受多元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诸如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幼儿的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有出入等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着力构建形式与内容并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6〕构建这个多元文化课程体系,需要实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7〕有学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注重对话性、游戏性、体验性以及生成性。〔8〕除了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进行宏观思考外,有学者在微观层面专门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师幼“失语”现象,先“从静态层面入手分析幼儿园课程内容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后“从动态层面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再“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动出发,揭示了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剥夺幼儿话语权利的社会现实”。〔9〕

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践探讨角度多样。许多学者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有讨论如何将武术学习内容有效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有讨论如何将民间工艺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讨论如何基于艺术作品欣赏设计和组织舞蹈教学活动的,等等。也有学者对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还有学者重点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问题。这些研究文献的共性是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要创设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等等。

有关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文献共有39篇。有一些研究集中讨论了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问题。不少学者通过使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对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进行了评估,发现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情感支持、教学设计与组织得分最高,目标与内容得分最低。〔10〕对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调查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整体情感氛围和谐,教师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基本适宜,但教学支持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大多缺乏教学机智;幼儿情绪体验较好,但思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11〕研究者努力寻找原因,给出建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类研究大多针对的是特定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结论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地域性、时效性限制也比较明显。研究者大多强调集体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有一部分研究关注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问题,认为语言作为教师传递知识、与幼儿互动的载体,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这其中对教师的提问语和应答语的研究最多。有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存在数量过多、质量较低等问题。〔12〕教师的应答语则往往是在教师提问之后对幼儿回答的反馈,存在简单重复、机械单一、缺少有效总结提升等问题。

2.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文献共65篇,主要涉及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生活化、课程整合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问题。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涉及到“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13〕“如何在环境中显现幼儿园课程价值”〔14〕“如何使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15〕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及学习者的需要与幼儿园课程的属性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16〕有研究者对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进行了梳理,发现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犹如“钟摆”,受“传统蒙学思想”“教育理论思潮”“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时代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几经变迁,今天已走向“和合”状态。〔17〕不少研究者强调,幼儿园课程要有“适宜性”,要“回归生态”〔18〕“回归自然”〔19〕。幼儿园课程“要让儿童在与教师的生命对话中”,将自己“原本内在的东西逐渐外显”,“展现自己的生命能量”,“进而不断建构智慧、建构生命”。〔20〕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并据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进行课程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与教育密切联系,教育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有研究者对课程生活化的“缘由”“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应“融于教育”〔21〕“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22〕等。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被肢解”的。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研究受到较多关注,有研究将技术手段与课程相整合,有研究将“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整合进幼儿园课程,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手段的多样性和整合内容的多元性。

有关幼儿园课程的各种理论给了研究者很多启发。例如,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启示我们,幼儿园课程要重在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开展多元评价,重视家园共育等。有研究者对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幼儿园课程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从而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百年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走的是一条主动借鉴西方经验的道路,因此有许多研究者借鉴国外的各种幼儿园课程指导理论,比如“多元智能理论”“自然主义”“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等,分析其对我国当代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建议。有研究者则重视研究各种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问题。广泛吸收他国经验,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创新、发展进步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3.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这三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共有54篇研究文献。其中,关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最受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大部分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为主。第二,研究内容的地域分布较广,如,有关于对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23〕有关于对浙江民间木偶戏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有关于将苏州“三坊七巷”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研究,等等。但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着较突出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对教师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相关培训不够以及没有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系统等问题。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发现教师素质不够高是根本原因。基于此,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发展、家园合作、社区以及政府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如何建设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等,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课程资源就是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综合。”这一定义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从空间上看,既有对园内资源的研究,也有对园外资源的研究。其中,对园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有对家长、社区以及园所周边自然、社会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从资源属性上看,有对物质资源的研究,也有对非物质资源的研究。前者包括对活动室里的“自然角”等的研究,后者包括对诸如“节庆文化”“民间文学”等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化表明我国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具有多元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不少。课程资源库可为教师设计、实施课程提供支持,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24〕不少研究者认为,课程资源库可以在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教师视野、提高课程资源的共享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

有关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研究文献共有37篇。总体上看,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元研究较少,大多是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也有对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就元研究而言,有研究者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园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问题。〔25〕有研究者从文化视野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问题,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滋养、浸润着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反过来又体现和反映了园本特色和地域文化底蕴。有关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大多运用了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地域性的个案研究较多,从中揭示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某些普遍问题,例如,教师对园本课程的认识较片面、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足、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较欠缺、教师对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充分等。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大多是对本园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梳理,例如“绿色田园”教育课程〔26〕、创意美术课程、“十子”活动课程等,这些研究大多会从园本课程的价值,开发原则,园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的来说,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民主性与开放性。园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通常会“体现国家课程的精神,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和谐发展”。〔27〕

5.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这方面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脉络。幼儿园课程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张雪门为代表的关注儿童经验的课程改革,到四五十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再到八十年代重新关注儿童经验的综合课程改革,最终又回归到关注儿童的经验上来。〔28〕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走的是一条从完全西化到逐渐中国化的道路,时至今日,本土化特色日益明显,呈现出“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发展心理学为主”“课程的类型多样且彼此融合”“课程的生活化被进一步重视”“课程开发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兼备”的鲜明特点。〔29〕

第二类研究通常聚焦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问题。例如,结合《纲要》,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30〕、课程内容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类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课程要回归幼儿的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很多研究者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课程内容超载、课程小学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有研究者根据经济学博弈论理论,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陷入了“囚徒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除了要在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方面有所变革外,还需要建立多元的“选择性激励制度”,需拓宽课程改革的思路。〔31〕

6.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曾从社会学角度对课程作过这样的界定,“课程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课程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旧文化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冲突、相互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新文化在旧文化走向衰亡的基础上不断被创造的过程。〔32〕2011~2013年间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尤以对民间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最多。除了期刊论文外,有3本相关著作值得关注,它们是《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33〕《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34〕和《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35〕这类研究涉及地域广泛,内容丰富。诸如蒙古族文化、土家族民间艺术、闽南文化等均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视野。有研究者将民间童谣、民间文学、民间习俗(例如二十四节气)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有研究者将美术、音乐、文学乃至美食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研究者认为,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体现本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许多研究者通过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将本地区的民间文化融入园本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是与这类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关,而这恰恰是一线幼儿园教师比较缺乏的。因此,这类研究主要是由高校教师做的。3篇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属性与文化适宜性问题。研究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属性;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文化适宜性课程为儿童对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具备文化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的文化、生活、生命的本真等。〔36〕

四、研究特点及展望

文献调研发现,2011~2013年,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内容涉及面广,大致可分为13个类别,包括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等。不过,分析发现,相关的研究主题分布不够均匀,如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多达68篇,研究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有65篇,而研究课程编制问题的只有6篇。因此,从总体上看,虽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但研究重心并不集中,对幼儿园课程编制与评价这类重要问题的研究非常少,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此外,从研究文献看,虽说有一部分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合作开展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单一的研究者,所以很多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分析当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幼儿园课程研究宜更多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对课程的基本定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30多年来,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从生活本位到生命本位,越来越强调幼儿园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发以后,公众对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更加关注。因此,如何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更好地学习,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是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问题。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手段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分离或平行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理论问题以及整合的路径和策略,从而促使游戏真正与课程融为一体。

三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指南》也强调,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课程资源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支持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后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应更多地从实践出发,重视成功经验的推广。当然,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是幼儿园课程评价问题。课程评价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作出判断的过程。”今后宜对课程评价的机制、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展开更多的研究。

五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问题。进一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幼儿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参考文献:

〔1〕〔4〕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15,128,128.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甜,刘琴.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生态学分析〔J〕.新课程,2012,(10):6-16.

〔6〕李倩.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2,(12):186-187.

〔7〕赵海燕,杨晓萍.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理念〔J〕.社会科学家,2013,(8):119-122.

〔8〕刘晓燕.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2):43-45.

〔9〕尚伟伟.凝固的主体: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师幼“失语”现象的审视〔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陈琼,王春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以集体科学教学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01(11):7-11.

〔11〕杨莉君,胡洁琼,杜暑辉.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3,(5):37-42.

〔12〕李香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6):96-98.

〔13〕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

〔14〕刘晓红.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5〕王燕媚,崔永平.回归生态:幼儿园课程的应然取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3-4.

〔16〕鲍亚.试论当前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J〕.家教世界,2013,(20):46-47.

〔17〕钱晔.略谈幼儿园课程价值在环境中的显现〔J〕.考试周刊,2011,(38):235.

〔18〕文焰.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48-149.

〔19〕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3.

〔20〕郑轩,王芬,王春燕.一项关于儿童、教师与课程隐喻的调查报告〔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44(4):11-15.

〔21〕卞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融于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2,(12):173-174.

〔22〕刘依群.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J〕.科学大众,2013,(5):102.

〔23〕高娃.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呼科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4〕原晋霞,汪丽.试论幼儿园课程资源室建设〔J〕.教育导刊,2011,(11):36-39 .

〔25〕左瑞勇,李婷婷.园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文化哲学探讨: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视角〔J〕.教育导刊,2011,(2):41-43.

〔26〕张丹霞.“绿色田园”教育课程的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3):62-64.

〔27〕严仲连.论园本课程的存在〔J〕.教育导刊,2003,(7):4-9.

〔28〕林兰.从历史视角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回归儿童经验的必要性〔J〕.早期教育,2013,(12):2-5.

〔29〕潘茂明.外国化、中国化、本土生长: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路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1-143.

〔30〕刘爱霞.浅谈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13):49.

〔31〕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2〕崔新玲.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7-139.

〔33〕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2-0031-03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人性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1〕这种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对人的合理需求给予满足,对人的价值实现、身心发展等愿望给予全面关怀。

在西方思想史中,从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到斯多葛学派的“至善主义”,从中世纪神学的“神的意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费尔巴哈的“爱是人生命存在的本质”到叔本华、尼采等非理性主义者的“在意志、情感、潜意识中体验人的本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倾向。〔2〕我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也蕴涵深切的人文关怀理念。孔子的仁学在探讨人的本质、理想以及生死与自由等问题的同时,展现了富有特色的关注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3〕 在当代,人文关怀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为对人的自身存在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人文关怀作为当今时展的主流趋向,凸现了个人的独立价值,反映了人对自身本质的深刻领悟,正日益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指导理念。将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对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过程,是幼儿园教师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加强专业修养,逐步提高专业素质,“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4〕幼儿园教师在“教育科学化”的技术理性环境中成长,承载着“塑造人类灵魂”的道义,背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良好的外部支持。良好的外部支持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科学精神超越了人文精神,严格的考核要求超越了对幼儿园教师劳动复杂性的体谅,幼儿园教师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了。将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环境,能够激励幼儿园教师的主体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家长及学前教育专家是重要的参与者,来自管理者、家长和专家的人文关怀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人文关怀应该体现在管理者、家长及专家与幼儿园教师交往的具体行动中,尊重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承认幼儿园教师的劳动价值,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专业成长空间。

一、幼儿园管理者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文关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幼儿园的经营方式日益市场化、企业化,有时会过度追求入园率及经济利益,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偏重于行政控制和物质刺激,严重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为了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管理者应该秉承人文关怀的理念,转变管理方式,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

1.切实关怀幼儿园教师的主体地位与权利

幼儿园管理者不能仅仅把幼儿园教师看作是创造和追求经济利益的劳动者,还应该关注幼儿园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参与幼儿园管理、协同管理者制定幼儿园规章制度的机会,充分体现幼儿园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作为幼儿园的主体,幼儿园教师不仅拥有对幼儿园重大事务决策的知情权和建议权,还应该具有监督权和否决权。人文关怀应该充盈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2.为幼儿园教师创造自我实现的良好条件

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可以促使幼儿园教师勤奋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享受挑战自己的乐趣,加速专业成长,最终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幼儿园管理者可以与幼儿园教师互相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能力及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期望,协助他们设计制订符合自身条件的成长规划,使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具合理性。幼儿园管理者可以为幼儿园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帮助幼儿园教师通过成长档案了解自己每一阶段的成长历程,结合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不断反思,提高成长效率。同时,幼儿园管理者还应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例如职后培训、专家讲座等,让幼儿园教师通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趋势,激发幼儿园教师的自主成长意愿。

3.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才能

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之一,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更大的工作空间,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才能。幼儿园管理者要努力为幼儿园教师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人文环境,尊重和关心幼儿园教师的情感变化,认真倾听幼儿园教师的心声,提倡发表不同见解,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实现幼儿园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二、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文关怀

幼儿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经常往活动也能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5〕家长选择适当的方式参与幼儿园管理等工作,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师的成长。〔6〕幼儿家长能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丰富的幼儿资料。通过和家长的交流,幼儿园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幼儿对幼儿园学习、生活的感受,以便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提高专业敏感性和教学艺术性。幼儿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资源,是幼儿园的教育合作伙伴。来自幼儿家长的人文关怀能够促使幼儿园教师真切体会到自己的劳动价值,获得职业幸福感,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工作,加速专业成长。

1.充分尊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

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充分尊重,对幼儿园教师劳动成果的充分肯定,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自身价值。

2.充分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幼儿家长的理解是幼儿园教师增强工作自信心、提高工作成就感的有力保障。有了幼儿家长的理解,幼儿园教师就可以放开手脚,在为了幼儿的前提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3.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通过与幼儿家长各种方式的交流,幼儿园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会更开阔,专业成长的平台与渠道也会得到扩展。幼儿家长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合作伙伴,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主动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经常和幼儿园教师交流探讨幼儿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

三、学前教育专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文关怀

“教师要能工作好,不仅需要足够的资历,也要有足够的支持……例如,外部专家对学校教育或对校外教育实践提供的协助。”〔7〕学前教育专家受过教育理论的专业训练,既拥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充分理解教育领域的目标和方法,能从专家视角作出判断,预测教育结果。学前教育专家应该秉承人文关怀理念,与幼儿园教师真诚交流,辅助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

1.丰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专家的支持。学前教育专家的支持首先表现为丰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向幼儿园教师传授知识时,学前教育专家应该考虑到幼儿园教师的文化层次和个体差异,耐心对待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幼儿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尊重和理解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活动

在审视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工作时,专家应该尊重、理解和体谅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活动,要在充分肯定幼儿园教师的努力与进步的基础上,通过和幼儿园教师的真诚探讨,帮助幼儿园教师分析问题,逐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专家的理解和尊重能够开拓幼儿园教师的思路,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解决实践问题。

3.帮助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来自学前教育专家的人文关怀能够帮助幼儿园教师认识到自身价值,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幼儿园教师的整体、长远发展。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够增强专业自信心,加速专业成长。学前教育专家应该关注幼儿园教师的研究需要,帮助幼儿园教师成长为“专家型”“反思型”教师。学前教育专家可以协助幼儿园教师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指导幼儿园教师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最终形成研究成果,逐渐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人文关怀。尊重幼儿园教师的人格,维护幼儿园教师的权利,关注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重视幼儿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使幼儿园教师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不断实现专业成长,这不仅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段向云.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及其在我国现阶段的体现〔J〕.理论导刊,2004,(7):46-47.

〔2〕刘建娥.论人文关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27-31.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9.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50.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

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46-147.

Human Touch: an Incentive to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Development

Yao Wei, Liu Yanbin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8)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对象均是心智不成熟,几乎完全依赖于家长的、年纪还未达到学龄的幼儿。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幼师的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为实现有效的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生活教育理论,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让儿童节受到最好的教育,培养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其个性特征的形成,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由于幼儿年龄过小,太依赖于父母,因而其对于幼儿园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为使幼儿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脱离生活实际,要让幼儿在幼儿园里也能感受到一种亲切感,使其能暂时的忘却父母,对幼师产生信赖感,以此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在幼儿园教育中坚持生活教育理论,已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一、何为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由陶行知提出,是其主要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就是教育,而社会就是学校,其具体的教学方式是实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顾名思义,其是在结合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模式。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生活对教育的影响极大。而若要实现有效的教育,就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开展生动而实效的教育活动。社会是人们所有生活活动所开展的场地,因而我们说社会是学校。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希望在教育过程中,能扩展学习的范围,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进行高效的教育,将社会中的人和事作为教学素材和教师,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是将教育法和生活费有效结合。教授和学习的方法都要以彼此为依据,其二者相互作用,均已“做”为中心。

二、幼儿园教育与生活教育理论的关系

生活理论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其中心问题在于尽可能的让所有人都能受到教育,以满足其对教育的需求。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在儿童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进行集体生活,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陶冶其基本的情操,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生活理论教育的观念下,幼儿园教育应保证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集体性。幼儿园的所有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幼儿,要平等对待他们,做到一视同仁;要对幼儿充满期待,给以其希望,让其能不断地进步。除此之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重视和谐班级的建设,要引导集体形成良好的作风,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集体的建设十分重要,其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优秀的集体,将会为幼儿带来积极地影响作用。教师要严己律人,提升自身的素质,加强与幼儿的交流沟通,为幼儿树立榜样作用,以实现有效地幼儿教育。

生活理论教育中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因材施教,这使得幼儿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来实施相应的教学。幼师要重视培养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学,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其整体素质,发掘幼儿的学习潜力;要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发散其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所有的幼儿都以一种模式成长,而是要突显幼儿的个性,促进幼儿的个性体现,这也是培养幼儿整体素质的体现,并不矛盾。为此,幼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承认幼儿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以实现幼儿的个性化。

三、幼儿园教育中的生活教育理论应用效果

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后,使得幼儿园教育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材料方面都有所改变,均变得生活化。

从幼儿教学课程上来说,幼儿园所开展的课程遵循了幼儿入园生活的自然顺序,在幼儿入园、适应幼儿园生活等阶段都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在幼儿离校,毕业典礼上也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传统节日中,幼儿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世界有所了解。

从幼儿教学内容上来说,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充分与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相联系,让幼儿更易于接受。例如,幼师为让幼儿感知时间,便可在其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幼儿通过玩游戏,看动画来感受时间,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

从幼儿教学方法上来说,幼师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将课堂引入到社会中,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幼师会带领幼儿观察植物,并让其思考植物是否有长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植物生长的方法。

从幼儿的活动材料上来说,活动材料是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选择活动材料十分重要,其必须要适合幼儿并能激发其兴趣,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其自我探索能力。因而,幼师所选择的活动材料要贴近生活,受幼儿喜欢。例如,石子、树叶、水果等都可以作为幼儿的活动素材。

结束语

生活教育理论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创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教育中采用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体现,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陶冶幼儿情操,以提高其道德素质,规范幼儿的行为举止。将幼儿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可增进幼儿与幼师之间的情感,以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其思维能力,保持其活泼好动的个性。这种教学模式,能促进幼儿教学效益的提高,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价值[J]新课程(教研版),2012,(4)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3-02

幼儿的健康成长肩负着一个国家的希望,幼儿园是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它们为幼儿提供场地、器材和教师,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幼儿园培养的目标为“幼儿对运动具有浓厚兴趣、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而体育游戏兼具运动功能和游戏功能,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把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自然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可在轻松的体育游戏环境中通过体验乐趣以及动作练习去建构经验,积累经验并获得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河北省幼儿园开展体育游戏的情况。调查对象为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幼儿园,对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分别进行抽样调查,前往幼儿园对3~6岁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进行实地考察。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通过人工和网上查阅的方式查阅有关河北省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②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加以调查分析。本研究面向全省幼儿园采取全部发放问卷的形式。③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④访谈法,通过走访、电话访问河北省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专家,对调查研究中的问题向他们进行咨询,认真听取建议,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实施。

二、河北省幼儿园体育游戏开展现状

1.幼儿园组织体育游戏的活动场地和器械设施。幼儿园的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配备是幼儿开展体育游戏的物质条件。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一条中规定: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设施,并创造条件开辟沙地、动物饲养角和种植园地。据调查河北省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场地中的体育活动器械类型多样,但不很齐全,级别高的幼儿园优于级别低的。样本园最常见的户外体育活动器械是滑梯,拥有率为100%;其次是木马,排在第三的是大型组合器械,排在第四的是蹦床,总体来说河北省幼儿园的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配备与幼儿园的等级成正比。据统计被调查的幼儿园中有单独的室内体育活动室的为5所,其余为教室合用,室内体育游戏器材种类繁多,以小球、沙包居多。还有个别价格昂贵,易坏器材平时不对幼儿开放,仅在上级检查和参观时使用,形同虚设。

2.幼儿园师资情况。《幼儿教育纲要》要求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员必须要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培训后取得合格证才能上岗。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河北省幼儿园以女教师为主,男教师偏少,性别比例结构不太合理。女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学前教学专业,她们虽然了解幼儿身心发育的一般特点并有一定的幼教方法,但对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缺乏。由于体育理论知识的缺乏,可能造成教师指导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的负荷量、强度以及项目选择上出现偏差,导致幼儿身体练习时获得不了锻炼,甚至造成伤害,这样违背了幼儿体育活动的宗旨。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男教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积极性高,组织活动的方式灵活、新颖、创新有别于女教师,活动中对幼儿走、跑、跳、投的内容和要求较多,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调查还显示河北省幼儿园教师队伍近年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教师队伍年轻化的优点是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有活力,敢于创新,热情,受到幼儿喜爱,但业务水平不高,不能很好的整理汇编幼儿体育游戏。这就导致很大程度上吸引不了幼儿的眼球,影响活动的预期效果。

3.体育游戏开展的内容和选择。据调查河北省幼儿园体育游戏内容开展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体力、智力、理解能力以及兴趣来选择游戏内容。但由于教师缺乏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负荷和组织方面缺乏影响了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有近年来河北省幼儿园幼儿人数增多,尤其体现在公立幼儿园班容量达到40人(有的公立幼儿园超过40人),使得幼儿参加体育游戏的次数减少,活动的强度和密度达不到,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影响了锻炼效果。

4.教师对幼儿体育游戏开展的观念调查。教师是幼儿体育游戏开展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所以,教师持有怎样的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观念,将直接影响到幼儿体育游戏的开展。据调查河北省幼儿园教师基本都能认识到幼儿体育游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传统的“重智轻体”和“安全第一”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过多考虑,就本着“少动少危险,多动多危险,不动不危险”的想法,限制幼儿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10)

二、研究的意义

(一)对于促进幼儿健康个}生发展的意义。适合幼儿心理特点,为幼儿能接受的地方优秀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幼儿艺术教育,建构富有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二)对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意义。通过学前教育专家团队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积极探索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研究,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园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三)对于进一步彰显本园特色,促进本园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唯有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才有可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民间民俗文化相关研究。民间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戏曲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工艺文化和民俗饮食文化等,认为幼儿园应根据本园幼儿发展的兴趣与需要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创造性的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多方面深入接触、了解、认识和熟悉民俗文化的环境,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其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我国对园本课程的研究是在逐步的深入,从开始的讨论园本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到寻找园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再到某些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幼儿园慢慢认识到园本课程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重要性,从无意识地盲目跟风的设置园本课程到根据自己本园的实际情况,运用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到园本课程中,意味着园本课程已经开始逐步的发展成熟。

四、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本研究探讨地方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有效方略,试图从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丰富园本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

(二)实践价值。首先,在把民俗文化渗透幼儿艺术活动过程,不但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本研究也可以为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五、本研究的技术线路

(一)文献研究法:了解本地相关民俗的背景来源,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活动。

(二)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寻找依据与方向。

(三)观察法:对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班级主题活动环境创设进行了仔细观察与记录,并对幼儿园教师组织开展民间美术教学活动的环节、具体教学活动目标执行的情况以及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四)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阶段小结,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比较零碎的经验进行汇总。

幼儿园体育论文篇(11)

一、提出问题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在人们不断追求幼儿教育扩大化的前提下,幼儿教育中的一些小学化倾向和幼儿心理偏向成人化现象引起了家长和学者的关注,这就要求对幼儿教育重新定位,使幼儿教育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二、文献综述

(一)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通俗日常叫法,在专业及学术角度来讲,将三岁之六岁儿童的教育称之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早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外教育学家就已经提出了有关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观。如: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要求依据人的自然性和自然倾向性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自然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是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福禄培尔进一步论述了教育的发展和适应自然原则,并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史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人也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新的更为全面和专业的见解。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体系,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以“做”为中心的方法论,以活动性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性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为主的教学原则;陶行知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天性

天性顾名思义就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它含有一切遗传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存在的东西。”人类天性是自然史赋予人类物种的先天倾向性。天性是先在的,教育是后来者。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史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学说,指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提出天赋善性论。孟子虽主张人性善,但他并不认为人的品质就必然是好的,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只是形成美德的生物前提,而非现成的美德。

(三)幼儿教育与天性

教育与天性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学和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外铄论”与“内发论”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影响教育的因素。前者认为人类性格及人性的形成主要是经后天“塑造”而成。与之相反,后者则是强调教育是人类天性的自内而外的一种扩充与生成过程,教育的内在根据在于人的天性。

通过浏览文献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现当代社会中对于幼儿教育应顺应、尊重天性的呼吁少之又少,随着社会、国家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和人们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变,顺应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幼儿教育逐渐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程秀兰在其论文中提出,快乐幸福、理解尊重、保教关爱、身心健康、生命成长、习惯养成、心智启蒙和适应环境等八个方面基本凸显了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兴趣班和小学化则偏离了幼儿教育本质,即现当代的幼儿教育依然以教育和升学为重,并没有完全的尊重幼儿的天性;苗曼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天性引领的教育之路承载着幼儿教育的光明前途。幼儿园应成为幼儿天性成长的自然之“园”,游戏之“园”,快乐之“园”;幼儿教育应重在“养性”之道;幼儿认知应坚持“具身认知”的根本原则,不“做”不“学”,不“体”不“认”,体验、体会、体认、体悟应成为幼儿认知的基本路径。王萍在论文中指出:在幼儿园的课程活动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游戏课程未受到重视,有时还受到冲击,幼儿园教育带有小学化倾向。吴宇在论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设计陷入自然的失落的困境,幼儿园课程设计成人化、目标化、小学化、非游戏化、非生活化,并提出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重建,课程设计要遵从幼儿童性,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认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和尺度,我们必须尊崇天性。儿童的天性被称为童心。刘向东教授在其《儿童精神哲学》中强调,“儿童有自己的精神、哲学、道德和认知,童心是人的根,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个人不断提升的生长点和根基,也是文明的生长点和根基。”

在教师方面来说,国务院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要求教师要具有“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幼儿教师要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教师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不断进取,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再次,教师在幼儿园中要与幼儿建立和谐友好的师幼关系,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不断鼓励幼儿去尝试和主动实践,老师要做幼儿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幼儿课程必须具有专业性、独特性,能够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幼儿课程的编制要适应幼儿的需要,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多进行联系实际的主题活动,邀请幼儿一起创设课程;幼儿课程内容上要灵活生动,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组织生成的教育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顺应幼儿天性的课程一定要回归到幼儿的天性本质中,即游戏,提倡游戏无目的性,鼓励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自主游戏并给予观察和指导,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并仔细引导和支持幼儿的游戏,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鼓励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行为,及时纠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天性,形成幼儿的个性。(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2]苗曼.天性引领教育―幼儿教育变革路向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3.

[3]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12

[4]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13,3

[5]冯晓霞.走向天性教育让儿童健康成长[J].教育观察,2014,(11)

[6]唐淑,何晓夏.学前教育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7]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8]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9]程秀兰.当代幼儿教育本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