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研究生统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11:43

研究生统计论文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2)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应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和严谨的统计学思维方法和技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正确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的科研任务。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740-04

Developed Research on Management System of Gradnation thesis(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Yu-qing, LI Ge-wen, SUN You

(Dali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Dalian 116035, China)

Abstract: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comes from the actual problems of work, based on the great advantage of the school net work, this system will make the realization for the annual students' graduation thesis(design) by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system background,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and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relative technology of the system realization in detail. It points out the detailed methods, which free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tedious paper management procedure. It carries great practicability and scientific value, which enlarges the function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platform.

Key words: Internet; Web application; network; JSP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需求不断增加,高校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充分利用了优秀教育资源,而且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这也是极大促进了高校的信息化发展。目前适用于各种教育层次的教务管理、教学管理、课件、考试等系统或平台已逐渐发展成熟。但是,大多平台中的教学系统一般都是以完成“课程教学”为目标设计的,对课程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提供支持服务还很少。用网络平台实现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支持服务还少有人讨论,而这一应用恰是目前所需要的。[1]

本系统所研究就利用互联网Web 2.0技术,采用B/S工作模式来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中教师数量不足,选题不规范,指导教师与学生难以及时沟通等问题的。

2 理论基础和核心技术

2.1 JSP技术

JSP(Java Server Pages)技术是以Java语言作为脚本语言的,它为创建高度动态的Web应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开发环境。JSP代码可被编译成Servlet并由Java虚拟机执行,这种编译操作仅在对JSP页面的第一次请求时发生。因此普遍认为JSP的执行效率比PHP和ASP都高。[2]

Java Servlet是一种开发Web应用的理想构架。JSP以Servlet技术为基础,又在许多方面作了改进。JSP页面看起来象普通HTML页面,但它允许嵌入执行代码,利用跨平台运行的JavaBean 组件,JSP为分离处理逻辑与显示样式提供了卓越的解决方案。并且JSP可以使用JavaBeans或者EJB(Enterprise JavaBeans)来执行应用程序所要求的更为复杂的处理,进而完成企业级的分布式的大型应用。[3]

2.2 JavaBean

什么是javaBean?JavaBean 是一种基于 Java 的软件组件。其实是一个Java的一个类而已[7]。JSP 对于在 Web 应用中集成 JavaBean 组件提供了完善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能缩短开发时间(可以直接利用经测试和可信任的已有组件,避免了重复开发),也为 JSP 应用带来了更多的可伸缩性。 JavaBean 组件可以用来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或负责与数据库的交互以及数据提取等。

2.3 CSS技术

CSS是Cascading style Sheets的简称,中文译作层叠样式表单,它是一种为超文本置标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提供增强补充服务的技术,可对每一个HTML的置标(tag)做精雕细刻的修饰。它语句、文法简单,只要在源码中插入STYLE语句就可轻易实现页面内任意文本颜色、背景、边框、行距、字距的添删和修饰等功能,就可使网页更加生动活泼,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

2.4 客户端脚本技术

客户端脚本是为操控和显示由服务器端返回的内容而量身定做的。这种方法可以隐藏、显示网页组件,移动或者改变颜色和字体,从而实现对用户事件的反应。显示或隐藏表单是在网页上创建下拉菜单的根本。依据鼠标位置显示相应的窗口支持网页提示功能。

本系统采用了应用最为广泛的客户端脚本语言是Javascript是一种面向对象并在网络浏览器内部运行的脚本语言。它对网页组件的控制是通过文件对象模式(DOM)实现的,该模式是一种实现与网页交互的应用程序接口(API)。[4]

2.5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一种存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操作的工具。数据库的作用在于组织和表达信息,简而言之,数据库就是信息的集合。

1) Web数据库简介

所谓Web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基于Web模式的DBMS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DBMS高效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以Web这种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为平台,将客户端融入统一的Web浏览器,为Internet用户提供使用简便、内容丰富的服务。Web数据库管理系统必将成为Internet和Intranet提供的核心服务,为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提供技术支持[7]。

2) SQL Server 2000简介

SQL Server 2000是企业级网络关系型数据库产品, ODBC数据库引擎提供了与数据库打交道的途径,通过它以及来访问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各种操作。Visual Basic、SQL Server 2000以及其他微软的软件产品都是通过ODBC数据库引擎,从而给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类型。ADO数据对象模型在数据库中的信息与将信息显示给用户看的程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提供了用来浏览不同记录的各种跳转方法,使用微软公司推荐的ADO对象模型将为以后的扩展带来便捷。[10]

3 系统设计与开发

3.1 系统研发的目的

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论文管理的网络化,使原本繁琐的选题问题简单,快捷,奏效。解放教辅人员和学生。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提交的题目,在联网的计算机上随时选择,更改自己的论文题目。教师可以在任意联网的计算机上论文信息,并实现选择其论文的学生信息的打印。管理员有设置限制选题条件的功能。并能在任意联网的计算机上对选题信息按班级,教师实现打印。管理员还应有封闭数据库的权利。

3.2 系统设计思想

本系统利用互联网Web2.0,采用B/S结构开发。由于本系统在Web环境中使用,网站完成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对数据的基本操作。因此,使用JSP+JavaBean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技术做为后台数据库的支持,通过基于Web技术的系统开发,保证用户(教师、学生)通过授权可以任何条件下通过网络登陆,实现相关的服务。系统的系统开放性好,架构灵活,便于维护,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指标。[5-6]

3.3 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分析

3.3.1 使用UML用例图描述系统需求

该系统用户有三种身份:学生、教师及管理员。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注册,更改自己的身份信息,但学生不能改自己的用户名(学号),而且学生只有在注册自己的详细个人信息后才可以进入系统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学生和教师的用户名可以由管理员统一。具体描述如图1、图2、图3所示。[8-9]

图1 学生用例图 图2 教师用例图图3 管理员用例图

3.3.2 系统结构功能分析

从以上对本系统的分析,可将其分成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主要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后台是为管理员(教学秘书)提供。如图4和图5给出了前台和后台的功能结构图。

图4 前台功能结构图

图5 后台功能结构图

3.3.3 数据库的设计及实现

本系统主要用到四个数据表:

1) student(学生信息表),该表不但保存学生的基本注册信息,还包含了学生选择了哪位教师的选题(即教师编号和选题编号),主要包括:学号(学生ID)、密码、学生姓名、班级等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教师ID、论文ID。

2) teacher(教师信息表),该表用于保存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ID、密码、教师姓名、教师职称等等教师的基本信息。

3) article(论文信息表),该表用于保存论文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对应教师的ID、对应教师的论文题目及论文ID等论文基础信息。

4) admin(管理员表),该表用于保存管理员的基本信息及选题条件的限制,主要包括管理员号、管理员密码、管理员ID、同一教师选题人数和同一题目选题人数,选题的有效时间等内容。

本系统用到的数据表的关系主要有一个,如表1所示。

表1 表关系

3.3.4 网站整体设计

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采用JSP+JavaBean的开发模式。使用的JavaBean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使用的JavaBean

3.3.5 网站结构设计

本系统网站的结构中有多个文件夹,分别存放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文件。Datebase文件夹用来保存系统的数据库;css文件夹用来保存系统的样式表;image文件夹用来保存系统中所需要的图片;admin文件夹用来保存管理员相关的页面;student文件夹用来保存学生相关的页面;teacher文件夹用来保存教师相关的页面。

3.3.6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3.3.6.1 个人信息管理

前台的个人信息管理主要是指用户(学生/教师)的注册信息的管理。注册时必须确保注册用户名的唯一性,因此,在保存注册信息前,需要查询数据表中是否有相同的用户名,如果没有,可以向数据表插入新的记录然后提示用户注册成功;反之,则说明同名用户存在,需要提示用户更改。

后台的个人信息管理主要是指管理员信息的管理。此信息可作为管理员登录系统、管理系统的通行证,管理员拥有很大的权限,所以更要妥善处理。在这个模块里主要包括管理员登录和管理员密码的更改两个部分。

3.3.6.2 论文信息管理

论文信息管理分成两个用户来完成,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所完成的工作主要有论文信息,更改和删除论文信息;学生的工作则是选择、重选论文题目,查看所选论文题目。本系统可以限制每一个教师可带的学生个数,也可限制每一个题目可供多少个学生来选择。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是主导地位,因为只有教师了论文题目信息,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论文题目中选择。

3.3.6.3 选题信息管理

选题信息管理分为两种用户(即学生和教师)。学生的选题管理功能主要就是对自己所选的论文题目进行查看;教师的选题管理功能就是查看选择自己论文题目的学生的具体信息,并能够进行打印。

4 系统的特色及优势

4.1 方便、简洁的中文操作界面

本系统的为中文操作界面,操作简单、直观,便于用户理解系统较复杂功能,熟练本系统的操作和应用。

4.2 实用性

本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高效率的功能支持,中文操作界面可以使用用户更好地利用母语优势,迅速掌握系统的操作技能。该系统不仅具有较完美的支持功能,同时采用了最优化的结构设计,降低了系统构建成本,解决了毕业设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实用型系统。

4.3 可移植性

本系统可以作为校园网中校园办公的辅助系统,如庞大的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只要数据库一致,就可以简单的进行移植。

4.4 具有二次开发能力

尽管本系统是针对我系的实际自主设计开发的,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满足用户的需求。

4.5 较高的性价比

本系统所需的平台是TOMCAT,该软件为免费软件,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硬件环境所用的计算机配置为P4 3.0,512M内存,40G硬盘或以上即可。

5 结束语

实现学院论文管理信息化,把传统的学生毕业论文管理模式与校园网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使用的方便,高效的优势,能极大地提高传统论文管理模式的水平和效率。既有利于教学单位的教辅人员从琐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又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快捷和便利。

本文从系统分析、功能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方面,全面叙述了系统的实现过程。采用B/S结构,运用了JSP+SQL SERVER技术实现基于Web技术的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开发。JSP不仅拥有与Java一样的面向对象性、便利性、跨平台等优点和特性,还拥有Java Servlet的稳定性并可以使用Servlet提供的API。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指标,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稳定及安全。本系统比较有特点的是对论文选题的条件也进行了限制。分别分为题目和导师两种限制,不同于以往的选课系统。本系统可以作为校园网中校园办公的辅助系统,如庞大的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只要数据库一致,就可以简单的进行移植。本系统对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贤波. 网络教学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教育信息化,2006,22(9):32-35.

[2] 曾婕. 基于校园网的多课程并行考试系统[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9(3):22-27.

[3] 王志军, 孙月霞. 基于Web开发的几种服务器端脚本语言的分析与比较[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26-30.

[4] 苑晓红, 赵春玲. 基于JSP的B/S结构系统的构建技术[J]. 科技资讯,2006,61(23):17-19.

[5] Royce W.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A unified Framework[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Watts S. Humphrey.Managing the Software Process[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 冯缨.JSP-JavaBean开发模式研究及在网上答题系统中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16(5):25-29.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4)

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是什么?笔者个人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上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经济发展日趋走向全球化。这样广阔的社会大环境,促进了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良性发展。中国论文联盟

一、 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社会现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优越性在于既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又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将二者有机地统一。统计工作,是对经济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为经济的管理提供信息参考,这不仅仅直接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了服务,还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因此,统计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统计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科学合理的,依据有以下这样三点:

(一)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僵局已经被打破。现在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为我国的统计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以往的那些教条主义、门户之见等等都已经不存在,统计理论的研究环境是好的。

(二)统计理论的研究范畴越来越广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让资源、信息、文化等实现了有效地共享,对统计理论研究是十分有利的。比如,当前国际社会对统计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为统计研究提供了许多借鉴。

(三)我国统计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我国统计调查模式、统计核算体系、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统计参与决策能力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处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但其研究工作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理论的不完善、实践的不充分等等。

二、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呢?主要是表现为统计理论的不完善、统计信息的失真、统计研究体制的不健全等等,这些具体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与一个因素相关联,就是统计理论脱离统计实践。

首先,必须明确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两者的关系。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也当如是。

其次,理解当前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关系。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个方面都处在发展的初期,统计理论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实践工作的限制,理论的发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都存在局限。

还有,统计理论研究对统计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统计信息能被利用以及利用的程度,统计人员是否被重视以及重视的程度,关键是受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而不是统计理论如何高明,而我们经常看到的统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根本不是通过统计理论研究能解决的问题,它属于一个社会问题,只能通过严肃的执法来解决。

三、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注意要点

(一)继承和发展我国现有的统计理论。过去对统计理论的轻视导致理论的实践性并不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统计理论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比如这些统计理论:

1.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和应用,包含自然技术领域里的应用和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应用。

2.核算统计研究,运用了一些概率统计方法,还运用了大量的非概率核算方法。这些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比如一些有关普查、全面调查活动,平衡表和经济账户的处理等等。

统计理论的发展和备受重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数理统计学术组织的权威性。当前统计理论在方法上日益丰富,对宏观调控、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但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统计学会,却是一个数理统计学术组织,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数理学派观点在统计学界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提醒我们,国际统计学会是一个倾向性极强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它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也就是说,中国统计理论研究和核算统计工作的方法是先进的,有许多经验具有在国际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二)重视借鉴他国理论与创新本国理论。我国经济发展走过了艰难的摸索时期,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也包括借鉴他国文明成果。统计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研究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如地域政治、文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另外,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还要大胆地引进与借鉴外国经验。我国统计理论现有的成果,是离不开对他国优秀理论的吸收。以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对他国的借鉴。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独立性、平等性的特征是共通的。这就决定了对他国优秀成果的利用是可行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也是统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动力。在统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里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本国原有理论基础上创新;二,借鉴他国理论进行创新;三,将本国理论与他国理论相结合进行创新。总之,一切有利于统计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着运用的。创新,这是理论研究要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统计理论研究离不开理论基础,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在对我国统计理论进行研究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对统计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

中国论文联盟-

参考文献: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5)

[4]邓涛.解读《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之一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档案,2011(8):31-32.

[5]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97-98.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6)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本文由收集整理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部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

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7)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会计信息化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已经确立,其对传统会计理论及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也越发明显。会计信息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在会计信息化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反映出的研究导向,是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风向标”,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水平和质量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的简要回顾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的历史演变可划分为三大阶段,见表1。

第一阶段的主要研究热点,从研究内容上聚类,基本上可归集为传统手工会计业务如何进行电子化数据处理问题上。第二阶段的研究热点,大体可归集为会计信息系统如何与所在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融合问题上。第三阶段的研究的热点,涉及网络财务报告和XBRL语言的相关研究较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计算机网络特性。值得注意的是,从1979年至今,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一直是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已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传统命题。三个阶段研究热点的演变,反映出较为明显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由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向外部渗透的趋势。

根据有关文献披露的历史过程,笔者认为第一阶段主要研究热点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第二及第三阶段的研究热点,除了受政府相关部门的持续推动影响外,信息化产品市场及国际信息化环境对研究热点的影响似乎已成为主要驱动力。

二、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的学术影响

某一特定学科的基础理论的“唯我”特色及其理论深度,是决定该学科在相关理论界的学术影响及被认可程度的关键因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两大部级科研基金,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相关学科的最高研究水平。这两大项目非常注重选题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创新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申报项目的理论价值和意义是能否获得立项的“瓶颈性”指标。

根据学科的隶属关系,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项目可以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申请立项。笔者以上述两大部级科研基金为主要参照,简要分析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的学术影响。

(一)会计信息化相关项目获国家自然基金立项简况

能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获得立项,应该熟谙其一贯提倡的“顶天立地”理念。所谓“顶天”,即是把握科学发展的国际前沿、规范研究方法,推进成果的国际化;所谓“立地”即是要尽可能从中国管理实践中提炼出可能产生理论创新的科学问题,通过研究完成理论升华,并尽可能地运用这些理论创新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管理问题。按照这种理念,被批准立项的项目应在理论价值和意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

笔者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批准立项的管理信息系统类项目和会计信息系统类项目进行了统计,为便于对比分析,将会计信息系统类项目和管理信息系统类项目分开统计,统计数据中的这两类项目无相互隶属关系。统计的时间跨度自1991年至2009年(19个计划年度),统计范围包括面上项目、地区项目、青年项目、应急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六类项目,统计结果见表2。

另外,笔者还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科学部网站披露的历年批准立项项目资料进行了检索,没有发现属于与会计信息系统交叉研究的立项项目。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立项项目相对集中,在19年时间里,每年均获得批准立项,累计下来共计约500项,占管理科学部全部立项项目总项的8.79%;尤其是在2000年,获批项目达38项,占比为17.5%。

2.涉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立项项目相对较少,与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相比,差距较大,19年时间里,只获得批准立项10项,占比约为2‰,平均每年不足1项,共计14个年度出现空缺,2009年立项最多,也仅为4项,其中有3项隶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内控研究范围。详见表3。

(二)会计信息化相关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简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没有单独的管理学项目类别,涉及管理信息系统及会计信息系统的项目主要分布在经济理论、应用经济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项目类别中,因此笔者对这三类项目中属于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立项项目进行了统计,同样,为便于对比分析,将会计信息系统类项目和管理信息系统类项目分开统计,统计数据中的这两类项目无相互隶属关系。统计的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09年,共17个计划年度。统计范围包括重大项目及委托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自筹经费项目。

1993年至2009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立项项目471项,其中属于信息化的项目共207项,占比达44%,属于与会计信息系统交叉研究的项目空缺。

1993年至2009年,经济理论类项目获得批准立项1 323项,其中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共7项,占总经济理论项目获得批准立项总数的0.53%,属于会计信息系统的项目空缺。

1993年至2009年,应用经济类项目获得批准立项2 388项,其中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共60项,占应用经济类项目获得批准立项总数的2.51%;属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共5项,同口径占比为0.21%。详见表4与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到,5个项目中有4项涉及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内控内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倾向趋同。

(三)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的学术影响相对较弱

从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中,管理信息系统类项目获批比例相对较高,会计信息系统类项目获批比例相对较低,而且与管理信息系统类项目相比,差距较大,管理信息系统类项目已达到“百分比级”,而会计信息系统类项目只达到“千分比级”(由于未能检索到涉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申报项目数量,尚无法对是否存在因申报项目少导致获批项目少的情况作出判断)。

获批项目中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内控问题研究的课题数量较多,说明上述两大部级科研基金管理方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内控”这一研究热点的认同程度较高,总体上看,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在重大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反映出来的学术影响力相对较弱。

三、启示与思考

(一)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领域和内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是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领域和内容的焦点。笔者检索了针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领域和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论文类文献,发现为数较少,除会计信息化有关会议综述类文章外,只检索到如下几篇:《会计信息系统国际研究回眸与思考》(张瑞君、孙,2007)、《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庄明来,2009)、《我国会计电算化研究的历史分期及学术倾向》(庄明来,2002)。广泛深入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也许有助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地”理念的实现,促进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升华。

(二)继续强化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学术倾向

上述统计数据反映出一个现象,即非单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类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这两大部级科研基金较高程度的认同,而偏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项目却未能获得相应的认可度。这自然会使人们产生疑问,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之一的会计信息系统,为什么其相关研究问题未能获得相应的认可程度呢?上述现象是否反映了这种情况,即会计信息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相关理论业已十分成熟,不需要再做深入研究,从而形成了会计信息系统项目获批项目较少的局面?很显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业已成熟,这种说法可能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

事实上,三十年以来,我国众多专家和学者非常重视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基础理论和环境理论研究方面仍然明显不足。基础理论和环境理论有欠缺,就难以有力地支撑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而从整体上弱化会计信息化研究的理论性。这可能是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项目未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较高认可度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继续强化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学术倾向,坚持以提升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价值和扩大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学术影响为目标,鼓励和支持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环境理论研究。

(三)应充分关注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和审计阶段研究成果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的影响

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获批项目中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内控问题研究的课题数量最多。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对这类研究项目理论研究深度的认同,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内控理论和方法的较强需求。随着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对这类项目的认可和批准立项,可能会引致其他各级纵向和横向科研基金支持和赞助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内控研究活动,我们期待着该类研究的丰硕成果能够早日面世。

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和审计与会计信息化实务有着内生的、无法割裂的必然联系,早在1998年,邱寒就深入探讨了会计软件如何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从理论层面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和审计理论与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的关系也应是内生关系,二者会相互影响和渗透。因此,应充分关注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和审计阶段研究成果的进展情况,深入分析其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环境理论的深刻影响,可以考虑以会计信息化审计与内控理论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需求为研究起点,“驱动”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环境理论的深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2010项目指南[M].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8)

1、新的会计实务呼唤新的会计研究方法,新的会计研究方法催生新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相伴而生。“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巴甫洛夫,1995)①。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也指出,会计理论的演进过程就是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过程。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研究方法”(加里。s.贝克尔,1992)。这不仅说明了经济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还将经济研究方法上升到与经济理论同等的高度。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澎(1996)也曾说道:“我们认为会计研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3、会计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不同的会计研究方法服务于不同的会计研究目的并形成不同的会计理论,目前会计研究方法有实证法、规范法、评估法等数十种,其多样性显而易见;同时多样性的会计研究方法又分处不同层次,有划分为传统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吴俊、段闻祥,1994),有分为上层哲学方法、中层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及下层特殊研究方法的(卢永华,2000),有分为实证法与论述法的,也有分为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表述研究、会计史研究及其他研究的(苏锡嘉,1992)。

4、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互补性。会计研究方法是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系,任何会计理论的研究都必须是多种会计研究方法的密切配合。实际上各种会计研究方法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如就很难严格区分归纳法与演绎法,熊彼特甚至曾经说过“要对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作清楚的区分近乎不可能也毫无意义”②。在会计研究方法体系中,各种会计研究方法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共同满足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这由各自的优缺点所决定。以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为例,一些人认为,规范研究不可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判断,“经济学之所以保留早期沉默科学的称号,是因为太多的经济学家一直试图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对待政策”,规范研究缺乏严格的证据支持,“不能用确凿的证据验证的理论是模糊不清的”,而实证研究的诞生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令人激动的科学”(张五常,2000)。但另一些人认为,实证研究也并非无懈可击,但我们并不会“仅仅因为理论无法完美地进行预测并不足以促使研究人员或使用者放弃该理论”(齐默尔曼,1999)。

二、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间,会计研究“采用了规范研究方法”(陈信元,1999);期间,“由于受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潮的影响,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都进入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陈信元,1999);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会计界才开始恢复性的工作,忙于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研究方法也只局限于规范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西方会计理论的引入以及新一代会计学者的成长,一些成熟的西方会计研究方法开始被介绍到我国但尚未付诸实践。因此我们的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统计的内容以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与会计理论文章中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为主。

(一)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情况

总的来说,我国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较少。据笔者对《会计研究》创刊以来所刊文章的统计③,直接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共计25篇。我国第一部西方译著是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我国第一部论述会计研究方法的专著是周忠惠编著的《会计研究方法论》,此后张朝据也出版了专门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的论著《实证会计研究入另外一些有关会计理论的著作都或多或少地介绍了会计研究方法,如吴水澎主编的《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单从文章和论著的数量来看,我国对会计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正是这些寥寥可数的文章为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新会计研究方法的传播及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会计理论文章中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

我们的统计以《会计研究》为主,为了比较时有所参照④,还统计了《经济研究》上所刊文章中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按规范研究、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⑤四类统计(见表1、表2),结果显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

1、会计研究方法单一,是制约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我国的会计研究仅仅局限于规范会计行为而无法前瞻性解释、预见会计实务。

2、无论是会计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均以规范研究为主,说明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水平总体偏低。同时期,美国最著名的会计专业刊物《ac-counting review》和《journal of accountancy》95%以上的文章都是实证研究。当然美国也有大量以规范研究为主的会计刊物,还不能妄下实证研究优于规范研究的结论,但有数据事实作为佐证总比逻辑演绎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3、我国实证研究开始于1991年并逐年上升,现占文章总量约10%的份额。

4、会计研究方法有逐渐多样化的趋势。问卷调查一直被人们喜闻乐用,实证研究的比例逐年上升,案例研究在经济研究上广泛运用但会计研究未足够重视。

5、会计实验研究方法根本未被我国会计研究人员所接受。实验研究是指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受试者的行为来检验假设的方法,用于管理控制与管理报酬方面问题的研究。这种方法在西方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国内会计界尚未见到此类文章的发表。

(三)会计研究方法涉及的领域

由于规范研究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我们只统计了其他三类所涉及的领域。

1、实证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这类文章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功能锁定或过度反应现象,如张人骥等的《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经济研究,1998),沈艺峰与吴世农的《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经济研究,1999),赵宇龙与王志台的《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2)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如陈小悦等《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陆建桥的讲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3)资产重组,如陈信元等的《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4)系统风险,如施东辉的《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吴世农等的《我国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风险度量方法与金融资产配置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我国上市公司系统风险与会计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陈浪南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5)股利分配,魏刚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吕长江等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杨淑娥等的《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0);(6)资本结构,如陆正飞的《企业适度负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忻文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析》(经济研究,1997),陆正飞等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陈晓等的《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孙永祥等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陈晓等的《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经济研究,2000)。

2、问卷调查涉及的领域。问卷调查是采用邮寄方式从大范围的样本中收集跨部门或跨行业数据,进行行为描述和假设检验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缺点是,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过程难以避免调查者的主观偏见,问卷回收率通常不高,回收样本的结构可能不同程度地脱离原抽样框架的结构设计,从而导致代表性偏差。但由于简单易行,还是受到了我国会计研究者的广泛青睐,问卷调查也成为最早运用的除规范研究方法以外的会计研究方法。我国会计研究问卷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裘宗舜的《关于会计法执行情况的调查》(会计研究,1988),曲晓辉的《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会计研究,1998),王立彦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998),林文雄的《中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会计研究,1998);吴联生的《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情况的调查》(经济研究,2001),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的《关于中国会计、成本方法等情况的调查》(会计研究,2000、2001)等。

3、案例研究涉及的领域。案例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通过研究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运作,为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提供微观基础,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素材和指导。案例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对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较好的掌握。由于我国的会计教师和学生还不具备全面的素质,加之我国会计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我国目前的会计本科生、硕土生及博士生课程几乎没有涉及此类,会计教师也很少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如此,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还是不乏优秀的案例教材和案例分析文章。比如:《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课题组的《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方法选择:案例分析与现实思索》(会计研究,2001),《管理会计运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运用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1)等;除此外,还有大量的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汤谷良编著的《点评中国财务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文贤编著的《中国会计案例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宝震编著的《审计案例》,另外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乔世震编著的系列案例教材也很有影响力。

三、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情况之原因分析

上述统计显示,我国现阶段包括会计在内的经济理论研究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导,实证研究的比例约占10%,而实证研究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落后西方国家达半个世纪之多,我国的会计理论水平也远远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是,实证研究主要用于资本市场研究与行为研究两大领域,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备数学、统计、哲学、思维、逻辑、计算机、经济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一)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缺乏实践的基础

资本市场是实证研究赖以生存的土壤。虽说我国上市公司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质量还很差,不能纳入实证研究的范畴。

1、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自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近来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和财政部所作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的结果显示,这一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以这样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实证分析的意义自然不大。

2.资本市场数据不全面,缺乏可比性。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上市公司数量呈几何增长,样本不具可比性。我国目前的实证研究中有相当比例的文章,存在用部分样本谁知总体量特征的逻辑错误。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时间过短,还不能满足时间序列分析的需要,我国目前就有用三年时间的数据提炼出会计实务规律的实证研究。最后,我国没有权威的数据库系统,实证研究所需数据由研究者个人搜集,费时成本过大且真实性难以保障。

(二)缺乏掌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我们还注意到了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发表实证研究论文的作者,赵宇龙、王志台、陈小悦、吴世龙、沈艺峰、原红旗、陈晓、吕长江、魏刚等人无一例外是学院派或有海外经历的工作者,而且集中于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精华大学及北京大学等高校。这说明高校教师开了我国实证研究的先河,并艰难地扛起了实证研究的旗帜,但曲高和寡终难成气候。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缺乏掌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训随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1、会计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依据我国会计教学大纲,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按通才、通专兼顾、专才的目标培养,教学技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三个层次进行。通过登录主要财经院校网站,我们浏览了各院校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并作了粗略的比较,发现绝大部分院校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均为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区别在于广度和深度的不同。遗憾的是,除了本科阶段开设有简单的经济数学与统计常识外,研究生阶段再没有这类课程。然而据笔者所知,美国的博士生有一年的时间学习数学和管理统计,而我国的会计教学根本上是轻视数学的。

2、会计教学观点落后,重理论灌输轻方法介绍。给我一条鱼我可以活一天,教给我钓鱼的方法我可以此过一生。我国的会计教育从来就是向学生灌输现有会计理论,一味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从而批量生产了大量“死才”。只有加强会计研究方法介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活才”。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9)

1、新的会计实务呼唤新的会计研究方法,新的会计研究方法催生新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相伴而生。“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巴甫洛夫,1995)①。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也指出,会计理论的演进过程就是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过程。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研究方法”(加里。S.贝克尔,1992)。这不仅说明了经济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还将经济研究方法上升到与经济理论同等的高度。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澎(1996)也曾说道:“我们认为会计研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3、会计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不同的会计研究方法服务于不同的会计研究目的并形成不同的会计理论,目前会计研究方法有实证法、规范法、评估法等数十种,其多样性显而易见;同时多样性的会计研究方法又分处不同层次,有划分为传统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吴俊、段闻祥,1994),有分为上层哲学方法、中层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及下层特殊研究方法的(卢永华,2000),有分为实证法与论述法的,也有分为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表述研究、会计史研究及其他研究的(苏锡嘉,1992)。

4、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互补性。会计研究方法是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系,任何会计理论的研究都必须是多种会计研究方法的密切配合。实际上各种会计研究方法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如就很难严格区分归纳法与演绎法,熊彼特甚至曾经说过“要对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作清楚的区分近乎不可能也毫无意义”②。在会计研究方法体系中,各种会计研究方法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共同满足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这由各自的优缺点所决定。以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为例,一些人认为,规范研究不可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判断,“经济学之所以保留早期沉默科学的称号,是因为太多的经济学家一直试图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对待政策”,规范研究缺乏严格的证据支持,“不能用确凿的证据验证的理论是模糊不清的”,而实证研究的诞生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令人激动的科学”(张五常,2000)。但另一些人认为,实证研究也并非无懈可击,但我们并不会“仅仅因为理论无法完美地进行预测并不足以促使研究人员或使用者放弃该理论”(齐默尔曼,1999)。

二、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间,会计研究“采用了规范研究方法”(陈信元,1999);期间,“由于受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潮的影响,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都进入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陈信元,1999);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会计界才开始恢复性的工作,忙于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研究方法也只局限于规范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西方会计理论的引入以及新一代会计学者的成长,一些成熟的西方会计研究方法开始被介绍到我国但尚未付诸实践。因此我们的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统计的内容以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与会计理论文章中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为主。

(一)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情况

总的来说,我国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较少。据笔者对《会计研究》创刊以来所刊文章的统计③,直接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共计25篇。我国第一部西方译著是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我国第一部论述会计研究方法的专著是周忠惠编著的《会计研究方法论》,此后张朝据也出版了专门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的论著《实证会计研究入另外一些有关会计理论的著作都或多或少地介绍了会计研究方法,如吴水澎主编的《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单从文章和论著的数量来看,我国对会计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正是这些寥寥可数的文章为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新会计研究方法的传播及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会计理论文章中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

我们的统计以《会计研究》为主,为了比较时有所参照④,还统计了《经济研究》上所刊文章中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按规范研究、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⑤四类统计(见表1、表2),结果显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

1、会计研究方法单一,是制约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我国的会计研究仅仅局限于规范会计行为而无法前瞻性解释、预见会计实务。

2、无论是会计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均以规范研究为主,说明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水平总体偏低。同时期,美国最著名的会计专业刊物《AC-countingReview》和《JournalofAccountancy》95%以上的文章都是实证研究。当然美国也有大量以规范研究为主的会计刊物,还不能妄下实证研究优于规范研究的结论,但有数据事实作为佐证总比逻辑演绎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3、我国实证研究开始于1991年并逐年上升,现占文章总量约10%的份额。

4、会计研究方法有逐渐多样化的趋势。问卷调查一直被人们喜闻乐用,实证研究的比例逐年上升,案例研究在经济研究上广泛运用但会计研究未足够重视。

5、会计实验研究方法根本未被我国会计研究人员所接受。实验研究是指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受试者的行为来检验假设的方法,用于管理控制与管理报酬方面问题的研究。这种方法在西方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国内会计界尚未见到此类文章的发表。

(三)会计研究方法涉及的领域

由于规范研究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我们只统计了其他三类所涉及的领域。

1、实证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这类文章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功能锁定或过度反应现象,如张人骥等的《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经济研究,1998),沈艺峰与吴世农的《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经济研究,1999),赵宇龙与王志台的《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2)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如陈小悦等《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陆建桥的讲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3)资产重组,如陈信元等的《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4)系统风险,如施东辉的《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吴世农等的《我国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风险度量方法与金融资产配置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我国上市公司系统风险与会计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陈浪南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5)股利分配,魏刚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吕长江等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杨淑娥等的《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0);(6)资本结构,如陆正飞的《企业适度负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忻文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析》(经济研究,1997),陆正飞等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陈晓等的《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孙永祥等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陈晓等的《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经济研究,2000)。

2、问卷调查涉及的领域。问卷调查是采用邮寄方式从大范围的样本中收集跨部门或跨行业数据,进行行为描述和假设检验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缺点是,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过程难以避免调查者的主观偏见,问卷回收率通常不高,回收样本的结构可能不同程度地脱离原抽样框架的结构设计,从而导致代表性偏差。但由于简单易行,还是受到了我国会计研究者的广泛青睐,问卷调查也成为最早运用的除规范研究方法以外的会计研究方法。我国会计研究问卷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裘宗舜的《关于会计法执行情况的调查》(会计研究,1988),曲晓辉的《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会计研究,1998),王立彦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998),林文雄的《中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会计研究,1998);吴联生的《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情况的调查》(经济研究,2001),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的《关于中国会计、成本方法等情况的调查》(会计研究,2000、2001)等。

3、案例研究涉及的领域。案例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通过研究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运作,为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提供微观基础,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素材和指导。案例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对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较好的掌握。由于我国的会计教师和学生还不具备全面的素质,加之我国会计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我国目前的会计本科生、硕土生及博士生课程几乎没有涉及此类,会计教师也很少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如此,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还是不乏优秀的案例教材和案例分析文章。比如:《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课题组的《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方法选择:案例分析与现实思索》(会计研究,2001),《管理会计运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运用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1)等;除此外,还有大量的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汤谷良编著的《点评中国财务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文贤编著的《中国会计案例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宝震编著的《审计案例》,另外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乔世震编著的系列案例教材也很有影响力。

三、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情况之原因分析

上述统计显示,我国现阶段包括会计在内的经济理论研究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导,实证研究的比例约占10%,而实证研究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落后西方国家达半个世纪之多,我国的会计理论水平也远远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是,实证研究主要用于资本市场研究与行为研究两大领域,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备数学、统计、哲学、思维、逻辑、计算机、经济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一)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缺乏实践的基础

资本市场是实证研究赖以生存的土壤。虽说我国上市公司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质量还很差,不能纳入实证研究的范畴。

1、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自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近来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和财政部所作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的结果显示,这一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以这样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实证分析的意义自然不大。

2.资本市场数据不全面,缺乏可比性。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上市公司数量呈几何增长,样本不具可比性。我国目前的实证研究中有相当比例的文章,存在用部分样本谁知总体量特征的逻辑错误。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时间过短,还不能满足时间序列分析的需要,我国目前就有用三年时间的数据提炼出会计实务规律的实证研究。最后,我国没有权威的数据库系统,实证研究所需数据由研究者个人搜集,费时成本过大且真实性难以保障。

(二)缺乏掌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我们还注意到了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发表实证研究论文的作者,赵宇龙、王志台、陈小悦、吴世龙、沈艺峰、原红旗、陈晓、吕长江、魏刚等人无一例外是学院派或有海外经历的工作者,而且集中于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精华大学及北京大学等高校。这说明高校教师开了我国实证研究的先河,并艰难地扛起了实证研究的旗帜,但曲高和寡终难成气候。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缺乏掌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训随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1、会计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依据我国会计教学大纲,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按通才、通专兼顾、专才的目标培养,教学技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三个层次进行。通过登录主要财经院校网站,我们浏览了各院校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并作了粗略的比较,发现绝大部分院校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均为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区别在于广度和深度的不同。遗憾的是,除了本科阶段开设有简单的经济数学与统计常识外,研究生阶段再没有这类课程。然而据笔者所知,美国的博士生有一年的时间学习数学和管理统计,而我国的会计教学根本上是轻视数学的。

2、会计教学观点落后,重理论灌输轻方法介绍。给我一条鱼我可以活一天,教给我钓鱼的方法我可以此过一生。我国的会计教育从来就是向学生灌输现有会计理论,一味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从而批量生产了大量“死才”。只有加强会计研究方法介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活才”。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10)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精品课程应体现“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虽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目前是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但我们仍以“五个一流”为目标,扎实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

1.1优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文献[1]指出,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于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特别要注意课程教学内容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一门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它的作用是为专业学习与开展研究服务,是作为一门专业的工具性课程开设的。所以它在内容取舍上必须考虑专业需要,所反映的概率统计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是应用性成果,而非理论性成果。为了做到课程教学为专业服务的要求,我们首先设计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需求调查表,对相关院的导师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然后对调查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提炼出专业最需要的内容。进而对本课程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了调整,大量地引入了现代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的介绍,从原来注重概率论理论教学转向数理统计方法的教学。

1.2探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案例—讨论”的三步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1],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都是生动有效的形式,使用哪种形式,关键在于要根据教学对象、内容和目的因材施教。考虑到研究生在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方面比本科生更强,在开展研究生课堂教学时,要更多地采取讨论式和案例式等形式。以往我们主要采取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授课内容不能做到理论与专业结合,对如何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专业学习与研究中去,学生一直比较迷茫。为此课程建设小组成员改革教学方法,总结出“理论—案例—讨论”的三步教学方法,也就是在课堂上结合理论教学分析案例,并开展讨论。在理论部分,既要详细阐述数理统计方法,也要介绍这些方法的背景、思想,还要交待如何用统计结果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比如在方差分析中就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引入F统计量进行分析、如何用F统计值进行合理的试验分析等。为了使案例教学切合专业实际,反映专业研究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在各专业杂志上收集了有关利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的文献,先期布置研究生阅读各自专业的文献,课堂上要求他们介绍文献是如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去处理研究问题的,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能够感性地掌握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过程。

1.3完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材料进入到21世纪后,教材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扩展到了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辅助教学材料,形成所谓的立体化教材。就目前来说,纸质教材还是主体,其它教学材料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建设一流的教材,首先要使它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并反映本课程所涉及学科的最新成果”[2]。其次要使课程辅助教学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最全面地支持教师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在课程教学材料建设方面,我们根据优化的教学内容,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纸质教材。在辅助材料建设上,除了制作PPT教学软件外,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课程内容相关文献和专业应用案例,并对这些文献按学生专业再按知识点分类,对每篇文献都研究了讨论题目,并建立数据库供教师和学生查询。

研究生统计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07

1研究背景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的容易获取,统计学被广泛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到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等方面。因此,国内大学的众多专业都开设有统计学这一基础课程。

统计学课程要求大学生从基本的统计学原理出发,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使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自专业领域的案例和数据,解决各专业的数据统计问题。

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由于统计学涉及到一些高等代数和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其原理较为枯燥难学,特别是关于概率及抽样分布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大学生们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另外,统计学中试验设计的数据要么过于宏观,要么与本专业的联系不大,使得大学生们对相关统计技术的掌握印象不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热情以及学习效果。

因此,为了使枯燥的统计学课变得生动有趣以及能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本研究提出使用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兴趣,对大学生进行项目分组,指导大学生们进行实际研究,达到统计学理论与实践合、课程必需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目的。

2文献回顾

在如何使枯燥的统计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一课题的研究上,学者们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有的学者建议在统计学课堂上提供案例教学法,由教师选取一些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提供给大学生,让大学生使用统计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刘海燕、龚玉荣,2003;赵彤,2008;汤静等,2008)。这些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去拓宽实际数据来源,代替原有教材中过于宏观的数据或与学生专业不大相关的案例。有的教师建议对大学生采取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吴宁,2007;马铁成,2015)。这部分研究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去采掘数据,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述已有文献对于如何上好统计学这门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得出了颇具意义的研究结论。但是上述研究要么只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去选择数据,要么只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发掘数据,两者都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前者要求统计学教师不仅具有坚实的统计学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来自各专业的知识背景(统计学往往是几个专业在一起上的大课),这样才能选取到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数据;后者会因千人千面、数据来源复杂、专业类型众多等问题使得教师在实践阶段指导起来力不从心。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在讲授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旨趣,让他们自主选取数据,然后将其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进行综合指导,这样,既避免了统计学理论学习的枯燥,又避免了上述研究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达到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原理、学以致用的目的。

3具体课程设计

根据上文提到的研究思路逻辑,本研究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统计学理论知识学习。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统计学绪论、统计调查步骤、统计学概率基础、统计数据的描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如何进行统计调查、如何呈现统计结果等。这一阶段将占课程总课时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根据大学生的具体专业情况或研究旨趣帮助其确立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等、督促大学生收集相关数据以备后面的阶段使用。

在这一阶段,考虑到统计学一般是大课,同时往往几个专业的学生一起上,并且有的专业人数较多,故采用按照研究内容或研究旨趣进行项目分组的方法,将所有大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项目小组。另外,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充分体验调查研究的各个环节,每个项目组的人数参照5-10个进行分配。

第二阶段:分析实践数据阶段。

在这个阶段,在讲授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具体的分析技术,采用广泛使用且免费的stata统计软件,让大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第一阶段收集到的数据。具体的做法是在要求大学生学会图表的制作、三大类统计方法的操作基础上,结合各个项目的研究目的分析数据,得到相应的统计结果,并学会对数据的不同处理、图表的制作及美化、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意义及现实意义的解释等,最终撰写调查报告,完成统计调查的所有步骤。这一阶段也将占总课程总课时的一半左右。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训练,将有效地将统计学理论与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旨趣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大学生们既完成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也学会了如何使用统计学工具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结论

统计学的本质是一种挖掘数据的工具。如何掌握好这一工具、在各自的专业方向或者个人感兴趣的项目上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是各位教师绞尽脑汁想要达到的目的。

本研究通过将统计学理论知识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他们的研究旨趣联系起来,突破了课堂与实验室的局限,将统计学的教学范围涵盖到课堂以外,将使枯燥的统计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统计学知识掌握的更牢、更扎实。与此同时,通过按照项目组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大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其日后组建项目团队、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诚如每项研究都有优缺点一样,本研究也可能存在如下不足:例如划分了项目组以后,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满足研究目的的数据,如何安排和协调项目组组员之间的任务分工等问题,这些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不断的完善。但不管如何,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统计学的理论与大学生的实践联系起来、促进统计学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更新,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燕、龚玉荣.对《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J].统计教育,2003,(1):32-33.

[2]马铁成.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7):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