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1:21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1)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概述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概念。把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旨在建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就是学生的自主性、教学的活动性和内容的灵活性。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它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做到学用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知识性与实用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情景化、活动过程交流化的语言实践课。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同时记忆力好、表现欲强,但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课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则能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他们在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中有所收获。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1、对新课程的解读。首先,面向学生,提高技能。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关注他们的情感,注重素质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大胆运用英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其次,注重设计,突显个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志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做事”成为教育核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材料,设计教学环节,不拘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最后,突出主体,尊重个体。英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在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时就要围绕学生为中心,兼顾所有学生,合理设计课程,这样才利于教师实施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技能。

2、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阐述了教师应完全避免传统的“一人堂”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根据所给的学习任务,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充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设计“任务型”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⑴活动要符合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具有可操作性;⑵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可操作性;⑶活动要侧重于各种技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全面发展;⑷活动要鼓励学生参与,在实践中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⑸活动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中寻找学习的乐趣,提高成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将成为小学英语教师所追求的理想教学模式。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2)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贴近生活,目标具体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面对的不同心理问题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小学生的感恩父母,入学新生的环境适应,以及初中生、高中生阶段的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等。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这门课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和内容。

(二)精心设计活动,使活动形式多样,且具有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应避免过多的说教,多以活动为主。但活动内容不宜过多,要做到“精”。活动整个过程及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要有所考虑。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比如,只是写或是说,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应多种形式相结合,各种形式之间紧密相连,且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目的。活动形式设计应适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比较适合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而不适合辩论赛的形式。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避免活动的时效性,又要避免活动的单一性。要考虑学生是否做过,以及是否对活动感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特征,在原有活动设计上进行创新,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活动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设计备用方案。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突发因素的出现,如室外活动的设计则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变化,如果下雨则应采用第二套方案,使活动设计方案具有灵活性。如实施一个活动方案时,在发现有不足之处时,则可以用另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整体效果,实现预设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注意事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做好这两个因素的最大体现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心理活动中是参与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活动前参与设计,活动中担任主角,还体现在活动后参与评估。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在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活动课程。

(二)合理分配时间,讲好规则,做好示范。教师在控制时间上应灵活把握,不要在某一活动中浪费过多时间,而影响下一个活动,导致整个活动无法完成,无法达到应有的活动效果。在讲解活动规则时,要思路清晰,语言简明易懂。可以自身做示范或请学生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多进行开放式提问,减少封闭式提问。心理活动课注重的是心理体验与自我表达,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感受,而封闭式提问,其答案具有固定性,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在学生不断地表达与倾诉中,可以不断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四)多关爱鼓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卑,在言语表达中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其自信心,使其敢于表达自我,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在活动中多用表扬与赞美的语言,使学生增强愉悦感与自我效能感。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3)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数学教师盲目追求教学目标,以成绩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致使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逃避数学课程的学习,成为数学科学的后进生。加之在数学课外练习方面,数学教师过于关注成绩较好的学生,久而久之,小学生对有关数学学习效率会急剧下降,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积极性。

(二)数学教学内容不够规范

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教学研究中发现,往往有数学教师出于考虑如何快速提高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目的,过早的在小学数学课外教学活动,中融入初中数学的理论知识点,致使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能力不符的情况。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很小、认知水平有效,学习效率较低,过早的让学生接触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知识,在违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的同时,也会影响这个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意识薄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外教学活动的意识不强,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相对机械且盲目的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完全忽略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注重实效,精心设计课外练习活动,相对刻板的课堂教学方案,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意识薄弱,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参与课外教学活动的不利因素。

二、注重实效,精心设计课外练习

(一)重视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处理当前小学数学课外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好数学课程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开展之间的关系,并按照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努力实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发展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实效,精心设计课外练习,促使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发展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教师应在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使之明白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要实践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使学生参与拓展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努力实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数学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有效的应用在生活实践中。直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小学数学,最为小学阶段一门基础的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如何重视注重实效,精心设计课外练习,使之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非常重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更应重视课外练习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有权.精心设置科学安排实现有效训练[J].新课程,2011,(01):274-275.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4)

关键词: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创新;班主任

在小学课程项目优化设计的过程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是负责班级学生思想、学习及生活的主要人员,同时也是班级的领导者、教育者以及组织者。所以,班主任在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体系优化革新的背景下,教育管理部门赋予了小学班主任更多的任务,认为他们是小学生日常思想道德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在教育体系优化中可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而通过主题班会的构建,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学习情感进行综合性分析,实现对阶段性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的总结,在小学课程教育创新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主题班会课创新意义

(一)主题班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本形式

对于主题班会而言,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明确性的教育计划、教育指向以及教育内容,而且这种课程形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教育进行计划分析,还可以通过专业性的策略引导,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通过主题班会的设计,可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活动场景,使小学生直接参与,班主任进行引导,从而实现主题班会设计的最终目标。

(二)主题班会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在主题班会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其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计划内容,通过系统性、科学性地引导,可以丰富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集体价值观念。而且,在主题班会设计中,也可以通过亲切、平等、宽松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活动意识,提升班级学生的凝聚力。

(三)主题班会可以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主题班会构建中可以充分展现出班主任的个人才华,也可以提升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实现班主任与小学生的稳定沟通,促进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

(四)主题班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目标,在现阶段的小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局限性,导致一些课程项目的设计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而通过主题班会课程设计,可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引导,实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小学班会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班会设计的科学性

在小学主题班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其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使课程创新体现出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班会设计中的科学性原则而言,主要是在课程设计中,将学生的年龄、认知规律作为重点,使班会主题设计具有科学性。而且,在科学性设计原则的遵守中,需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课程准备阶段,需要及时指出班会的主题,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进行演讲稿、交流提纲以及活动资料的多元分析。第二,在课程实施阶段,需要在班会上进行学生的自行组织,通过自由讨论进行班会主题的阶段性设计;第三,在班会课程总结阶段,班主任需要进行总结性的讲话,促进班会教育效率的稳定提升。

(二)班会设计的教育性

在班会课程项目设计中,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能力的稳定提升。在班会活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特定的主题项目,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班级学生主题活动以及班级具体项目的设计,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实现教育工作与教育形式的稳定融合,通过针对性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教育活动的创新,实现教育体系的针对性及时效性。

(三)班会设计的自主性

班会课设计中,其自主性原则项目的设计需要班主任及时保证班会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的主观态度得到改善。而且,教师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需要在班会活动设计中进行教育指导,为班会活动的设计提供稳定支持。

(四)班会设计的趣味性

在班会活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作为重点,使小学生在表现意识、注意力转移中提高自身活动素养。通过班会活动的设计,将趣味性教学作为基础,可以充分满足小学生对活动项目的基本需求,将趣味性活动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参与主题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为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强化提供良好支持。

(五)班会设计的艺术性

班主任在班会设计中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互动参与环境,使学生在丰富的环境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班会活动形式设计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丰富的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文艺形式,使学生在丰富情感氛围下得到自主能力的稳定提升。例如,在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等活动项目设计中,可以通过艺术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的强化,使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综合提升。

三、小学主题班会课的现状

(一)班会模式的随意性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现阶段小学班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其班会的模式过于随意,缺乏一定的主题性,而且在班会课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先总结,后希望”的固定模式,其具有十分明显的形式主义,使小学班会课程的设计失去原有价值。虽然在教育革新背景下,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减负,但是,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课业压力仍然较重。一些教师为了抢占n程,会利用班会课。而且一些班主任在班会课程设计中,其时间、主题的设计过于随意,失去了主题班会活动设计的核心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及学习负担。

(二)班会主题的节日化

在一些小学学校班会主题设计的过程中,其存在较为严重的节日化特点,其中的节日化主要是在主题班会设计中围绕节日、纪念日开展。例如,在母亲节、儿童节等节日中小学班主任会举办一次主题班会。如果没有节日或重大活动的出现也就不会或是很少开展主题班会。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班会的设计失去了原有“育人”的价值,而且削弱了原有教育体系的教育功能,对小学班会课的创新造成了严重制约。

四、主题班会课的创新途径分析

(一)及时转变教师对班会主题的认知思维

伴随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在主题班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发展,在教育资源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活动的项目开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创新主题班会课程设计中,班主任需要转变以往灌输者、指导者的身份,通过对班会主题活动的点评及指导,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在班会中提升自身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认知思维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而且,在小学主题班会课创新设计中,需要将小学生作为主体,针对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活动项目的设计及课程资源的优化,充分凸显小学生在班会主题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职能,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提供稳定支持。

(二)注重主题班会设计的创新性

在现阶段的小学生班会课程设计中,班主任需要在组织活动、指导主题以及班会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创新,对学生的差异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对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在主题班会设计中,将学生学习、生活等作为基础,明确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为小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提供稳定支持。同时,在主题班会设计中,需要将活动的创新作为核心,构建创新性的主题活动,避免主题“庞大、虚假、空泛”现象的发生,通过微小、有创意以及真实主题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小学生总体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设计多元化的班会主题形式

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在主题班会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进行单一性班会活动的设计,而是需要在多元化班会活动设计的基础上,构建差异性的主题活动形式,为小学生活动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通常情况下,主体活动的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模式:第一,会议模式的构建。在小学主题班会设计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会议模式的构建进行班会形式的创新。如,在班会中设计演讲故事比赛、小小辩论会等多样化的课程形式,通过这种漫谈式、表演式以及辩论式模式的构建,实现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第二,趣味性模式的构建。在趣味性主题班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个性能力进行稳定提升,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展现学生的才华,实现主题班会课创新的目的。第三,访问模式的构建。班主任在班会主题设计中,可以通过访问模式的构建,进行交流汇报、畅谈活动的设计,通过这种活动形式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F阶段小学主题班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主题活动设计作为核心,并在多元化教育体系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实践的作用,通过德育机制的稳定构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班主任而言,需要在班会活动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通过反馈发现学生的特点,创设针对性的活动环节,从而为小学班会主题活动的设计提供支持。同时,在主题班会构建中,为了实现其整体结构的创新性,需要强化班主任的监督职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班会的设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其价值,为小学生个性以及活动意识的强化提供稳定支持,促进教育体系的稳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鲁川.让中小学主题班会回归本原:兼与丁如许老师商榷[J].思想理论教育,2011(10):28-32.

[2]游爱娇,赖文军.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8):123-125.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5)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具有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更多的是具有非学科教学的心理活动辅导的特性。

    (一)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

    它具有知识性的特性,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传授给学生必须掌握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它不宜以系统讲授心理学概念、理论、术语为主,不宜进行简单生硬的说教,而是以生活经验式的讲解,采取生动形象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以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寻找快乐》为例,“快乐”似乎每个学生都懂,但怎样才算真正的“快乐”呢?这又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可通过讲故事,观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收获之后的快乐情感以及组织学生模仿表演等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快乐的感受,从而真正体会到快乐总是与勤奋和努力相伴随的道理,同时还可迁移到对“烦恼”这个消极情绪的理解,整节课根本不需要讲解什么是“快乐”,怎样去寻找。

    (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活动是将心理知识转化为心理品质的中介环节。因此,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突出特征,而心理活动辅导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突出特征,它需求老师根据心理知识,创设特定情境,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教学《做学习的小勇士》一课,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和克服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有的老师设计了“遇到困难怎么办?”的几个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有的老师设计了“跌倒了,爬起来!”向学生展示了许多名人、伟人战胜挫折,取得成就的事例,都深深地震撼和鞭策了学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互渗透、交叉的,学科课程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用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以学科形式教给学生。此外,在一堂课中,心理知识的讲解与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机并行与融合。如上面的“寻找快乐”的教学与辅导,可看作是综合课程的体现。这样,使综合课程以知识教学为基础,以心理活动辅导为主线,从而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和实效性。

    二.             课中:展开充分互动。

    (一)  创设生活化的心理情境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环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已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学习和活动的主体地位,或为活动的主人。从活动设计到活动的安排、组织都可让学生参与,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内心世界,使学生“安全”地敞开心扉,“自由”地参与活动,彻底进入良好的心理状态,尽情释放自我,已达到陶冶身心的目的。如以小学三年级《认识我自己》一课为例,有的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做“印指纹”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纸上印下自己的指纹并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一样,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步设计了“我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让学生列出最能形容自己的十个句子,并请十位同学谈谈对自己的看法,然后自我小结,使学生不但看到自己的弱点,还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并真正感到自己在进步,比较全而地认识自我。第三步则设计一个小品《小老鼠辉格》有几名同学来扮演小老鼠辉格、山神、猫、狗、狼、大象。小辉格觉得自己形象佳,本领又小,于是求山神将它先后变成了另外几种动物,但最后还是变回了自己。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是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的,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同时要正视缺点,并努力克服缺点,进而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评价。

    (二)      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讨正确的人生答案

    对于内容的选择,问题的提出,应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而通过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又如三年级《感受爱心》一课中,设计了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妈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感受到身边人对自己的爱,从而学会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关爱他人。

    (三)  引导学生深刻反思

    我校先用的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每节课后都有一个“心灵导航”的环节,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好,它对每个活动主题给予了深入的引导,达到了升华的作用,但它只是一些指导性建议,老师不能将它作为全文的总结束看待,如三年级《伸手可及的目标》一课中,中心内容是“究竟怎样制定学习和生活目标呢?”心灵导航只列出三方面的建议,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定出更具体的目标,使他们真正地有感触有收获。

    三. 课后:实施综合实践

    当师生带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的深刻认识,在课堂中展开充分的互动,完成活动内容后,还应进行课后的综合实践,可以全班共同确定主题,也可以根据各自体验自己选题,自己完成。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迁移式的思考

    如学完《寻找快乐》一课后,学生感受到了快乐的源泉,但也应该让学生知道快乐和烦恼常常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总想着不顺心的事情,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此外,生活中快乐的来源有很多,有些是积极的,如:劳动后的快乐、帮助别人时的快乐……;有些是消极的,如:恶作剧后的快乐、发泄后的快乐……。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进行反思、领悟、体会。

    (二)反思式的评论

    在活动课过程中,经常让学生进行反思性的、判断性的思维,有助于形式创新性的人格。反思式的评论就是针对某篇课文中的故事、现象、人物等发表自己的评论,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设想。有时,干脆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故事内容等。

    (三)后续性研究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6)

摘 要:针对交互设计这一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和多种工具的课程,从改变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3方面提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以实际项目案例为驱动,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交互设计;活动理论;全景沉浸;教学改革

0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交互设计是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交互设计是一种让产品有用、易用进而让人想用的技术,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的期望、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的行为以及目标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交互设计涉及社会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软件工程、美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在各个学科之间还保持着严密的科学逻辑[1],因此交互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门综合度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和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课程涉及的相关传统课程、设计工具达数十种之多。交互设计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讲解交互设计的基本原理、流程和方法,使学生切实理解交互设计的内涵和掌握设计工具的使用,从而具备扎实的交互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但是采用传统化的教学方法、散点化的教学内容和终结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不容易进入状态,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1 现状分析与目标

传统工程教育中交互设计通常是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共同完成,如人机交互设计、美学原理、平面设计基础、网页开发技术、二维动画设计、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于是就带来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系统性差。

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每门课程都是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但是上到最后都没有解决最终目标是什么的问题。传统工程专业的教学通常只是针对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讲授,课程中的内容强调全面和系统,理论知识点讲完后,以验证式的实验练习所讲授的知识点,知识点多而散,几个学期课程学习下来,学生往往只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而没有建立课程的系统性设计思想。

2)教学有效性差。

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高等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个学期上1门课,用2~3个学期上完相关课程,这种方式放在基础理论课上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但是针对实践性很强的交互设计类课程,往往会造成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学生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进入工作岗位后还要再培训,降低了就业竞争力的情况。

3)重技术、轻设计。

交互设计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艺术类专业容易过分关注设计而轻技术,同样工程类专业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则容易关注技术而淡化设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人才的有效培养,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受到制约。

4)脱离岗位实际。

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的实践环节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适应实际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交互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式进行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在这个指导思路下,课程的设置安排是根据学生和教学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全景沉浸式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

(1)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改变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物理割裂,整合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使之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符合知识脉络、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的知识体系,同时要避免回到课程群这样简单的物理耦合模式;改变工科专业重技术、轻设计的理念,强调技术与设计并重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有益的铺垫。

(2)改革课堂授课模式。教师可改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和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问题的兴趣[2];同时,课堂教学在硬件环境和工作流程方面按照企业实际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景沉浸于实际工作氛围,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

(3)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可改变终结式的课程考核方法,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采用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多维评价模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相结合、学习能力和态度品质相结合等方法,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2 活动理论与学生活动系统

学习的活动理论对学习实质、学习类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的最佳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学习的实质方面,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物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3]。传统教学理论源自工业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顶礼膜拜,由此形成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立足点的偏颇,这种解释不可避免地带有经验性与局限性,而活动理论则强调知识、能力、态度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机整合;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理论更强调对人格健全发展的关注,教学设计的重心亦不再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习活动该如何展开,因此如何合理构建学生学习活动系统就成为了首要任务。学习活动系统如图1所示。

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系统的组织图,教师可以将学习活动分为6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学习资源与工具、学习任务分工和学习规则。

3 全新课程体系构建

交互设计既是一门课,又是一个课程群,但并不是简单地将几门相关课程打包,而是从课程明确的最终目标出发,分解实现目标的学习路径,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实践理清知识脉络,从而最终确定教学过程和内容。课程知识点组织模式如图2所示。

课程可采用实际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讲授,课程设计主线围绕交互设计的主体工作流程展开,实现多个学科理论知识、多门专业课程和多种专业设计工具的组合,同时相互穿插融合,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相关知识工具为辅的方式开展。课程的内容强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各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结合实际项目理清知识脉络,不追求细枝末节,强调知识体系的连贯性。

4 学习活动全景沉浸

在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全景仿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基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要素,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实际的工程项目,教师可对项目进行分解拆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演示设计,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目标进行讨论学习,组内分工共同完成项目,最后以项目完成的水平与程度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课程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这样各种理论的教学完全是为了目标需要而准备,学生全程沉浸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就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和软件。

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设置成为个体任务和团队任务,个人任务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团队任务强调合作性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任务也相应采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方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通过讨论和演讲的方式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商讨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设计效果、颜色的搭配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5 多维评价促进发展

单一使用课程最后的考试或考核结果评定一个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科学,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和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企业对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教师可改变终结式的学生课程成绩考核办法,采用促进发展的多维评价体系,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4]。

1)促进发展的多元评价。

改变传统评价中的教师单一评价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多维评价。针对学习过程,既有教师的日常考核和学习小组的相互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针对小组综合实训项目作品,既有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和小组对作品的自我评价,又有小组之间对作品的相互评价。

2)针对进步的成功评价。

课程学习目标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促使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教师指导学生将自身目标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强调纵向的比较,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形成内驱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小组的责任感。

3)提高素质的综合评价。

分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活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为其引入了对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关注,因此在评价时除了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取得的成绩外,学习者的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技巧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强调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主动地参与和交往、相互欣赏与学习、正确处理认知的矛盾和冲突,每一项学习任务不仅包括学习目标还包括学习者各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6 结 语

为了提高学生培养的有效性,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我们针对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撰写全新的教学大纲、进度表和详细教案,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以实际项目案例为驱动,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将多个学科、多门课程和多种工具的内容整合在课程中,这样各种理论的教学完全是为了目标需要而准备。学生全程沉浸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就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所学工具,从而在交互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两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最终使学生切实掌握交互设计的流程,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改项目(kg2013603)。

第一作者简介:涂嘉庆,男,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分院副院长和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应用与设计,tujiaqing@wzu.edu.cn。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 面向用户体验行业的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 装饰, 2012(12) : 87-88.

[2] 丁桂凤. 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 110-114.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7)

在目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而沦为“学困生”。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处于教师“给”、学生“收”的局面。这种方式至今仍影响教学第一线。要改变这种局面,作为教师,首先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出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主动地、自觉地去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等因素。

一、用“三个围度”设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生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质的培养,还要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只是过于狭窄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多层面的,具体地说就是下面的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其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或模仿或实验,或归纳或演绎,从中探索、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对象的认同,内化和态度的反应以及观点的形成,思想的积淀。

另外,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1、尽可能用清晰的语言陈述,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实际,不可模糊引起歧义。

2、有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一次课就能达到的,因此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以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等。其语句模式为“通过……,使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要明确。

二、用“两个注意”设计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个教学模子,教师只要按照这个模子就能让好一节课,但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我觉得设计问题情境这一实施策略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情境的设计有三种:第一,趣味性的。富有趣味性的问情境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通过设计一些生动可爱的电脑画面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第二,障碍性的。即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第三,实践性的。就是伴以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寻求结论。

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也不能盲目随意地设计问题情境,还要注意其实效性。在小组合作中,我们常常还要思考:小组合作的时间应当多长?小组合作中,各组员的分工如何?可能会出现哪种情况?如何点拨引导?

比如我在上一年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中,曾设计了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用课件演示小淘气过马路,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在生动的画面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达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在执教“统计”一课时,我同时设计了障碍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情境,我让学生说说喜欢吃哪种水果,然后小组用统计图汇报结果,这时候冲突出现,老师带着几张统计图去买水果不方便,学生发表意见,决定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于是”统计表”就应需而生了,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经历了一次确确实实的统计活动。

2.注意倾听交流

在新课程理念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是为了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一言堂成了群言堂,这正是我们所想要预见的,但如果教师一味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气氛中,忘记引领学生倾听,忘记作及时的点拨引导,那热闹、自主背后所折射出的只是虚浮的“高效”。我在执教”认识角”一课时,让学生画角,再评价。有个学生就指着黑板上的角说“那不是一个角,角应该是两边斜斜的”,其实那是一个角,学生的这个评价正好反映了一部分学生认识的误区:角度大致一样的才是角。我马上让全班学生注意听,这时有些学生明白了他的意思,马上有人进行反驳,其理由的充分和言语的精妙让人拍案叫绝,那位误解了角的学生被说服了,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里不仅有教师的倾听引导,还有学生之间的倾听交流,他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也就为这一段意料之外的课堂小插曲的教学画上了完美句号。

三、用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不少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特征。

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四、用游戏活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学活动包括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怎样使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做数学,在动中学数学,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牢固,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

总之,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上转化为具体的素质教育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又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出发,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才能构建起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8)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交互设计是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交互设计是一种让产品有用、易用进而让人想用的技术,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的期望、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的行为以及目标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交互设计涉及社会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软件工程、美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在各个学科之间还保持着严密的科学逻辑,因此交互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门综合度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和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课程涉及的相关传统课程、设计工具达数十种之多。交互设计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讲解交互设计的基本原理、流程和方法,使学生切实理解交互设计的内涵和掌握设计工具的使用,从而具备扎实的交互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但是采用传统化的教学方法、散点化的教学内容和终结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不容易进入状态,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1 现状分析与目标

传统工程教育中交互设计通常是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共同完成,如人机交互设计、美学原理、平面设计基础、网页开发技术、二维动画设计、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于是就带来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系统性差。

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每门课程都是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但是上到最后都没有解决最终目标是什么的问题。传统工程专业的教学通常只是针对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讲授,课程中的内容强调全面和系统,理论知识点讲完后,以验证式的实验练习所讲授的知识点,知识点多而散,几个学期课程学习下来,学生往往只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而没有建立课程的系统性设计思想。

2)教学有效性差。

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高等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个学期上1门课,用2~3个学期上完相关课程,这种方式放在基础理论课上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但是针对实践性很强的交互设计类课程,往往会造成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学生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进入工作岗位后还要再培训,降低了就业竞争力的情况。

3)重技术、轻设计。

交互设计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艺术类专业容易过分关注设计而轻技术,同样工程类专业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则容易关注技术而淡化设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人才的有效培养,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受到制约。

4)脱离岗位实际。

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的实践环节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适应实际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交互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式进行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在这个指导思路下,课程的设置安排是根据学生和教学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全景沉浸式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

(1)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改变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物理割裂,整合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使之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符合知识脉络、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的知识体系,同时要避免回到课程群这样简单的物理耦合模式;改变工科专业重技术、轻设计的理念,强调技术与设计并重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有益的铺垫。

(2)改革课堂授课模式。教师可改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和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问题的兴趣;同时,课堂教学在硬件环境和工作流程方面按照企业实际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景沉浸于实际工作氛围,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

(3)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可改变终结式的课程考核方法,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采用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多维评价模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相结合、学习能力和态度品质相结合等方法,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2 活动理论与学生活动系统

学习的活动理论对学习实质、学习类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的最佳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学习的实质方面,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物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传统教学理论源自工业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顶礼膜拜,由此形成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立足点的偏颇,这种解释不可避免地带有经验性与局限性,而活动理论则强调知识、能力、态度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机整合;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理论更强调对人格健全发展的关注,教学设计的重心亦不再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习活动该如何展开,因此如何合理构建学生学习活动系统就成为了首要任务。学习活动系统如图1所示。

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系统的组织图,教师可以将学习活动分为6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学习资源与工具、学习任务分工和学习规则。

3 全新课程体系构建

交互设计既是一门课,又是一个课程群,但并不是简单地将几门相关课程打包,而是从课程明确的最终目标出发,分解实现目标的学习路径,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实践理清知识脉络,从而最终确定教学过程和内容。课程知识点组织模式如图2所示。

课程可采用实际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讲授,课程设计主线围绕交互设计的主体工作流程展开,实现多个学科理论知识、多门专业课程和多种专业设计工具的组合,同时相互穿插融合,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相关知识工具为辅的方式开展。课程的内容强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各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结合实际项目理清知识脉络,不追求细枝末节,强调知识体系的连贯性。

4 学习活动全景沉浸

在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全景仿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基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要素,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实际的工程项目,教师可对项目进行分解拆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演示设计,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目标进行讨论学习,组内分工共同完成项目,最后以项目完成的水平与程度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课程全景仿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这样各种理论的教学完全是为了目标需要而准备,学生全程沉浸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就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和软件。

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设置成为个体任务和团队任务,个人任务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团队任务强调合作性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任务也相应采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方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通过讨论和演讲的方式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商讨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设计效果、颜色的搭配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5 多维评价促进发展

单一使用课程最后的考试或考核结果评定一个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往往不够科学,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和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企业对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教师可改变终结式的学生课程成绩考核办法,采用促进发展的多维评价体系,使评价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1)促进发展的多元评价。

改变传统评价中的教师单一评价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多维评价。针对学习过程,既有教师的日常考核和学习小组的相互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针对小组综合实训项目作品,既有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和小组对作品的自我评价,又有小组之间对作品的相互评价。

2)针对进步的成功评价。

课程学习目标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促使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教师指导学生将自身目标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强调纵向的比较,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形成内驱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小组的责任感。

3)提高素质的综合评价。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9)

一、当前技校心理活动课的“大课”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

(一)以理论教学为主导

“大课”人数众多,课时又有限,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很多教师都会选择理论教学,单纯说教,满堂灌,虽然心理教师也会努力与学生互动,但是仍然很难完全照顾到所有人,而且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被大大削弱,渐渐就失去了对心理活动课的兴趣,造成“课堂滔滔不绝,课后事不关己”的怪圈。

(二)以心理活动课为主导

心理团体活动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获得一定心理技能和知识的教育活动,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很大作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心理活动课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大课”人数多,一个教师很难掌控全局,来自不同专业或班级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等原因参与度不高,或者把活动完全当游戏,玩得很高兴,但是没有达到心理活动的本质目的,甚至使课堂秩序陷入混乱。

心理活动课的宗旨是轻理论,重实践、重分享感悟,但是在“大课”的教学过程中,时间和资源都非常有限,要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完全以学生为主导是不切实际的。结合多年的“大课”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理论—活动的交叉式教学设计更为合适。

二、理论—活动的交叉式教学设计

心理活动课以“大课”的形式开展,无论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还是以心理活动为主导都存在很大的缺陷,所以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心理团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叉设计,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贯穿全课,用活动推动课程的发展,使教学主题升华,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对理论教学和心理团体活动的教学设计进行一些改进。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作为一堂课的主线是指心理教师以传授知识的方式引导“大课”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们的思考方向不发生大的偏差,这就要求心理教师必须明确课程的主线,设计好课程内容。关于心理课程的设计,已经有很多教师提出过自己的见解。针对“大课”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教学素材的选择

普通的课堂可能是一个年级,或者都是一个专业,但是“大课”的复杂在于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人数众多。心理教师就必须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什么样的故事才贴近大多数人的生活。笔者在讲授自我意识那一章时,就以热播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吕秀才舌战姬无命一段为导入,引起了学生对自我、本我等概念的兴趣,成功导入课程主题。接着为了向学生们展示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笔者列举的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包括郭靖、周伯通、慕容复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来说明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同程度。在中国,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极大的群众基础,很多人即使没看过小说,也看过电视剧,所以对这些武侠人物都不陌生,以他们为例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审美趣味。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偏低,彼此差异也较大,所以选择教学素材时最好趋向大众化。另外,心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如果加入一些自己学校的特色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上新生适应课时,谈到丰富课外活动,可以在幻灯片中加入学校曾经举办过的活动的图片或视频,新生就会更有代入感,更愿意去思考。

2.幻灯片设计

现在大多数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辅助工具,让教师能够将理论化的知识生动地传达给学生。但是可能导致两种不好的现象,一种是很多教师可能习惯于粉笔黑板,在使用多媒体设计幻灯片时只是固定地使用模板,简单地将理论一条一条罗列出来,缺少变化和创意,显得过于死板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另一种则是过于依赖多媒体,在幻灯片里堆砌大量的素材,看上去似乎内容很丰富,主线却不明确,而学生不停地接收各种信息,缺少了思考感悟的过程。所以幻灯片的制作应简洁大方而不失精美,主线清晰,选择合适的素材来体现主题,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启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在讲述人际关系这一主题时,会涉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笔者在上课时便以孙俪为例,当初她以《玉观音》走红,观众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清纯,后来她陆陆续续演了很多戏,也塑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但是因为首因效应,很多人还是觉得她清丽可人。最近她因为《甄嬛传》大红,观众才发现原来她也可以塑造如此有心计的狠辣女子,以后她就算又演性格单纯的角色,大家也会想到她演的甄嬛,觉得她就是有心机的女子,这就是近因效应。心理教师只需要设计出一张幻灯片,各取《玉观音》和《甄嬛传》中孙俪的图片进行对比,就可以说明人际交往中的两种心理效应,而不需要每一种心理效应都举很多例子来说明。

(二)心理团体活动

心理团体活动对于心理活动课不可或缺,在交叉模式中,心理团体活动主要就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达到深层感悟,这是理论教学不能替代的。心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将其作为导入,点明主题或给学生热身;亦可穿插在课程中,使课堂达到高潮。但是在设计“大课”时,考虑到完全实施的难度,心理教师就需要对心理团体活动进行一定的改造。

第一,将心理团体活动精简化并保持可操作性不变,穿插在理论授课中,与理论知识融合,推动课程的发展,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比如关于时间管理这一主题有一个游戏叫撕纸条,原本实施过程是让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条同样大小的纸条,代表24个小时,然后根据心理教师所说的内容从纸条上撕去相应的时间段,比如吃饭、睡觉等,最后剩下的是学习时间。这个心理游戏简单方便易操作,启发性也强,但是在设计时是假设人数只有30人左右,并分为10人左右一组,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讨论分享环节中。而一堂“大课”起码七八十人,要保证每一个人都全程参与并分享感受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在实际操作时就需要对游戏进行一些改造:比如可以由教师在台上拿纸条进行示范,和学生们一起撕纸条;在讨论环节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自己沉思感悟;在分享环节就只能选代表发言。这样心理教师可以很好地控制课堂氛围,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二,充分利用课前课后,将心理活动课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心理健康的内容包含很广泛,包括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很多个主题,但是心理选修课一般一周仅安排一次,课时十分有限,所以心理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也要学会利用好课前课后的时间,让心理活动课最大效能化。例如在讲授“自我意识”这个主题时,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项作业,即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一个以此为主题的心理情景剧,分小组自编自导自演,表演时间限制在几分钟以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体验更深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心理教师可以布置生活作业,或者将心理团体活动设计成几段,留下一些悬念,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三、关于“大课”的其他改进措施

除了课程设计本身,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心理教师必须培养自身的个人魅力,提高心理素养,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修炼”。其次,心理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法,比如在穿着打扮上显得健康阳光,语言亲和有趣,对学生态度友好,以微笑示人,等等。这样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度也会随之上升,课程的进行也会顺利很多。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翠霞.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中职课堂效率——心理活动课改革初探[J].现代阅读,2011,(10):25.

[2]张富洪.高职心理活动课“互动·反思·分享”型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52-56.

[3]张秀娟.职业学校心理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究[J].职业圈,2007,(20):118-119.

[4]周江玲.浅议中职学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形式[J].科技信息,2010,(23):521-523.

[5]王锦丹.浅谈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模式的构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29-31.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10)

一、题目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一个恰到好处的题目确实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心理活动课的题目应是一种指导性的标题,它的设定就是要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培养学生习惯养成的一组题目:“做一个好‘听众’”“我的书包,我整理”“我是写作业的‘快’”等,这些题目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探究、体验、参与的愿望。当然,为了加强题目的明确性,我们还可以加上副标题,如“一切尽在计划中——合理利用时间”“送你一朵赞美花——学会赞美”“不一样的世界——观察力训练”等。教师在确立题目时最好不要把题目设计成含有负面暗示的,如“面对欺负”“嫉妒是红眼病”“改变自负”等,先不说内容,光看题目就让学生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戒备心理,更谈不上敞开心扉了。还有的教师的题目像论文题目,如“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思维”“学会处理亲子关系”这样的题目怎么看也不像一节心理活动课,给人感觉是这位教师想要展开长篇大论,作为活动课的题目的确不是很恰当。

二、选题

一节好的心理活动课,选题极其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实事求是,分类指导,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典型事例作为活动内容。教师在选题上应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密切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作为主题。如“帮助了你,快乐了我”一课,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三年级学生不懂帮助别人或不会帮助别人,进而确定辅导主题。如“我的书包,我整理”一课的选题,就是教师和班主任沟通时,发现一年级大部分学生都是由家长整理书包,所以在学校时书包总是很乱这个问题进而确定下来的。再如“面对困难,我能行”一课,教师通过本班学生刘鹏的爸爸出车祸,妈妈在医院照顾爸爸,他克服种种困难,独自一人生活、上学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共鸣。符合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主题,学生定会对活动感兴趣,辅导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内容

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教学内容时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过程要流畅,层次要分明,内容设计要有梯度。心理活动课的设计要符合内容逻辑,各个环节的内容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有序安排,并能逐层递进,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学生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因此教师在内容设计上应体现一定的序列化。如“挫折也美丽”一课,内容是这样安排的: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2.游戏活动,感受挫折;3.案例启迪,正视挫折;4.寻求方法,克服挫折;5.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又如“你今天的心情好吗”一课:1.热身活动;2.对比体验,分析问题;3.分享感受,归纳方法;4.行为疏导,抛弃烦恼。除此之外在内容设计上应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如“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一课,一开始是暖身小游戏——我与父母对对碰;紧接着是体验活动——一起走过的感动;然后是感悟活动——永远无法平衡的天平;最后是实践活动——爱要大声说出来。再如“我是处理亲子关系的智多星”一课:1.创设情境,事实导入;2.回忆误会,体验情绪;3.探讨成因,寻求方法;4.践行生活,解决问题。这些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内容设计可以不断挖掘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敢于、乐于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更容易引发学生心理的共鸣。

四、方法

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篇(11)

几年来,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心理教育活动课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教师的教学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掌握良好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求其对相关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有一个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心理活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本文就对其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开发与设计予以简单分析研究。

一、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及基础

建构主义也被称作结构主义,其相关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以便于在此过程中使自身的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断地丰富、提升与发展,在整个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儿童的主动性。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

在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下列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在其开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系统,以及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对各个维度的因素予以综合的考虑,所设计的内容与模式要能够与学生的年龄段特点相符;(2)主体性原则,要在整个课堂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3)情景性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心理活动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心理教育活动课的主题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心理活动相关的情景,基于同化、顺应的观念,实现新观念意义的建构,这样才能促进现代教学课堂的良好发展;(4)协作性原则,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上,要注重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具有积极的作用;(5)可操作性原则,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严禁假大空的,其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进行说教,而是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主题来表达整个课堂活动的教学目标,并制订出相关的活动步骤,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三、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内容

基于建构主义的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包含下列的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心理教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在总目标之下,要设计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2)教学情境的设计,依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的有:氛围设计、角色体验设计、游戏设计等;(3)信息资源设计,主要指的是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收集大量与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分析与运用的各个阶段予以合理设计;(4)自主学习设计,基于建构主义观点,设计角色自我回忆、自我管理、自我测验、反省、阅读、写日记、观察、调查访问等自主学习方法;(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常见的协作学习模式有:分组辩论、小组讨论、成功分享、故事串联、交流心得等。

四、心理教育活动课课堂组织设计

在心理教育活动课堂的组织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对整体的教学活动目标予以明确,增进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常用的有:预热法、澄清法、介绍方法等;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设计,组织好课堂教学,常用的课堂组织方法有:引导方法、反馈方法、明朗法等。

另外,还需要做好课程结束时的组织设计工作,在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听取学生的学习心得与学习意见,并要做好后续课程的规划与展望,对后续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予以探讨,这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心理教育活动课,本文就主要对建构主义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开发与设计进行了简单探讨,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