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2:55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1)

作者简介:窦高奇(1981-),男,山西长治人,海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系,讲师;高俊(1957-),男,江苏泰兴人,海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系,教授。(湖北 武汉 43003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74-02

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设计理念,使得通信系统的数字化成为可能。为了紧跟通信技术和装备发展,笔者所在学校于2008年在通信工程专业开设了“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课程,该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自开设以来,课程的重要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DSP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法,同时结合当前数字通信接收机设计实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通信理论知识和数字通信系统的DSP实现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科研动手能力。然而该课程理论枯燥,若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势必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开展特色教育,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DSP技术人才是通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几年来,笔者一直积极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对DSP技术的理论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课程现状

随着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推进,DSP技术逐步发展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了解的内容。“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通信技术发展和战争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军事通信人才的保证。

本课程是学历教育通信工程专业学科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兼顾实际应用。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DSP技术的基础知识,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和开发平台,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算法,学会使用汇编语言、C/C++语言、DSP代码生成与调试等相关工具,并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验中加以验证。培养学生利用DSP技术来实现数字通信中的各种功能,同时也为后续通信装备的学习和任职培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特点

1.前期课程预备知识支撑

DSP应用技术教学需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前期课程理论知识,学生要掌握随机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算法,同时还应该具有C语言和汇编的编程基础。

2.课程学时少,内容多

“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包括基础知识、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和开发平台等几大部分。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丰富的硬件资源、特殊的指令系统以及汇编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编程、开发工具CCS的使用进行一一讲解,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争取用最少的学时达到最佳的效果。

3.实践性和应用性强

本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求学生从实践中掌握DSP的集成开发环境CCS的使用、DSP汇编指令、DSP片内片外资源的初始化和驱动程序、通信信号处理各种算法的实现。因此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开设需要提供DSP开发板、DSP仿真器和计算机,学生才可以在DSP实验室完成各种实验。

4.DSP芯片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

DSP芯片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不仅不同公司芯片的硬件结构、汇编指令都不通用,即使是同一个公司不同系列的DSP在系统结构、内存规模、片内外设种类、指令系统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为了及时跟踪新技术,授课内容需要随时更新,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要有较好的专业外语基础

每一系列的DSP都配套相应的英文说明书,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关DSP的中文书籍种类繁多,但大部分只是英文说明书的硬性翻译,且错误百出,极易给初学者以误导。因此采用英文原版书籍应是最佳选择,前提是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外语基础及相关知识。

基于DSP应用技术的上述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高质量地完成DSP课程大量内容的教学任务,使该课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用理论分析处理实际信号、设计实际系统的方法,是当前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方案

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DSP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DSP技术发展动态,掌握DSP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科学探索兴趣,具备敢于创新、乐于实践、善于自学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素质;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通过实验课程中电路设计、计算、搭建、仿真、验证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2.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准备。建立了科学的教学管理规范,有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包括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手段的选用、教学准备、辅导、考核等方面;每学期要求教员有完备的教案讲稿,符合教学标准,有创新。坚持教学的过程控制,开学前进行教学检查、过程中跟班听课,召开教学分析会等,课程结束后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坚持教学示范活动、集体研究活动、教学反馈制度。

(2)教学实施。坚持按纲施训,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格执行实验预习制度及实验课堂管理及现场操作评分制度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考核。“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采用“试卷成绩+实验成绩”的综合评分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给予一个全面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4)课程总结及教学管理。依据教学要求,制订了严格的教学制度。教学档案如教学规划及大纲、教学小结、试讲记录、教学成果、各类规章制度等资料齐全,分类清晰,管理规范,有专人负责管理。

评教评学及教学总结活动经常开展,长期采取专家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内部民主评教相结合的教员评价体系,每学期要求教员的教学活动有正式总结材料;经常安排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员参加观摩课。

3.教学时间分配情况

课程总学时数为30,其中安排20学时理论学习,10学时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基础性实验占6个学时,综合设计实验占2个学时,自主创新性实验课外学时数不限,由学生自行安排,课堂验证占2个学时。

四、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建设具体步骤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的教员人才梯队。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教员素质优良、结构层次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员队伍是做好课程建设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以科研促教学,鼓励课程组教员在搞好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课题研究,用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重视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

(3)突出网络课程的作用,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网络教学的重大支撑条件,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程资源建设的核心。课程组下一步的目标是利用已经建立的网络课程资源,进一步发挥网络课程全天候、海量存储和多种类型的优势;以网络课程的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虚拟化和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合作化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网络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特点和作用,不断摸索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4)探索新型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依托软件无线电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实验。由于本课程学时相对较少,要想充分掌握DSP技术及其应用,需进行大量实验。利用软件无线电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平台,将通信理论和DSP实现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科研能力。

2.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

(1)优化课程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作为通信专业的专业课程,其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跟踪学科前沿,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启发式、开放式、引导式、讨论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将教学方式互相结合,开展如学生上台讲课、课题小组合作、论文资料交流等活动。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3)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伴随着“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相关知识领域的发展,课程小组不断改进“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设计性、自主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已经初步探索出“教学―创新实验―科研―学术论文”的滚动发展新模式,使实验教学整体水平达到军内领先,国内先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4)改革考核方式。实现考教分离,加大了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答题、实验实践等)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任课教员在课程结束后及时作课程总结,分析得失,吸取经验,进一步改进教学。

五、结束语

“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从最初“理论教学”,发展成为现在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创新实践”。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阶段正依托DSP实验室积极筹划自主创新实验平台,将课堂教学和实际装备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但能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教学效果将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宋宇飞,刘化君,等.《DSP原理及应用》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90-91.

[2]叶青,黄明,等.DSP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116-117.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157-03

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而光纤通信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关键基础设施,通信产业也成长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基本目标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应用技能等,掌握各光学器件的用途、特点及使用;掌握SDH的速率和帧结构、映射、复用与同步,SDH传送网结构;能够正确安装中兴传输设备;能够正确的放绑、接续机房线缆及测试;能够正确的进行业务、公务、时钟及保护配置;掌握例行维护的基本原则;能够对告警及性能事件做基本的分析与处理。

1 课程改革思路

2 教学内容的的改革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与光纤宽带接入技术的高速发展,通信业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带数据业务取得了迅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同时发展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通信工程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移动网络优化与光纤宽带接入项目;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为下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培养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熟悉通信工程设计、通信工程概预算,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市场上有大量通信工程概预算类教材,大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缺乏实际的工程案例,理论与实践脱节。依据近年通信工程实际案例,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整个教学内容共设置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概预算、通信电源工程、通信线路工程、通信管道工程、有线设备安装工程、无线设备安装工程七个情景,每个情景下面设置了多个任务,这些任务遵循从认识到认知、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每个任务都来源于实际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都要求完成相应的作品。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现代通信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概预算文件编制的相关知识,可以较快掌握通信工程施工、勘测、设计及概预算文件编制能力,为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表述如下:

3 教学形式的改革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实工程项目引入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围绕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展开,提出基于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如图2所示。

3.2 自我学习平台

本课程除了正常上课、实验等教学外,已与课程网站的建设工作,将课程介绍、教学团队、课程标准、项目载体设计、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建设规划、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教案、课件、案例集、习题库、教辅材料、工学结合方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成绩评价方案、师资培训计划、教学组织方案、质量监控方案、课程特色、答疑讨论等专业课程资料全部列入网站中,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和答疑讨论。

3.3 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除课内教学内容外,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定了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包括教材、期刊及网络资源。如下表2所示。

4 总结

该课程内容深入浅出、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教学中能充分利用真实项目、真实的设备以及校内实训环境使学生真正的体验所学知识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3)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工程硕士生要兼顾工作、家庭及学习,负担很重,时间不够用,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在学位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是指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其对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是研究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研究生本人带有总结性的学习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硕士学习中,学位论文环节的矛盾特别明显。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夏天娟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2]中可以看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程硕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位论文选题认为“困难”和“有点困难”的超过一半,认为“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共约占40%。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要求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如何把握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及实用性,是导师、学生及管理部门普遍感觉到困难的问题。

2.2学校导师的作用反映学校导师对论文指导“有作用”和“很有作用”的人数约占90%,远高于企业导师。在双导师制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有明确分工的,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工程硕士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学校导师与其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2.3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已应用”和“正准备应用”的分别为51.7%和5.6%,共占近60%;而“由于计划改变,单位近期不一定用”的约占30.9%;“其他”为11.8%。企业为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学位论文成果应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对工程硕士生和企业是双赢的结果。

2.4学位论文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写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4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成学位论文对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位论文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其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个过程。

3.1合理实用的课程设置

3.1.1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工程硕士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工程硕士的生源变化,其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比如早期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开设课程,如今的学生在本科时已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此类课程。另一方面,虽然基础理论不会变,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实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跟进这些新变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对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性、总结性作用的难点和重点。

3.1.2人员结构和教材图书馆应该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他们还应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为工程硕士提供参考文献来源,指导他们熟悉各种资源,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和提炼符合需要的信息。对于教材建设,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工程硕士专业领域都在积极进行,很多培养院校也很重视工程硕士的教材改革。另外,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可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讲义,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参考资料。

3.2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辅助

3.2.1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工程硕士生是在职读书,在校时间很少,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少。利用网络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开发针对不动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及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大家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本馆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文献检索课“自导式”教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自助式学习系统,方便了广大师生。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在图书馆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列举信息源要做到求全、求专、求精的高度统一,不能拘泥于图书馆已有的或仅仅是著名的数据库、网站等,要杜绝孤立地讲解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具体文献类型的特点等做法,应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按照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使用各类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重视总结如何选择信息源,针对不同的问题,懂得从哪里获得最佳信息,强调信息吸收利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比较信息的筛选、分析、整理等各种方法,强调培养将搜集的信息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网络信息咨询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高校图书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咨询工作应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特点,了解工程硕士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结合,以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手段,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硕士。

3.2.4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图书馆应该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完善工程硕士的检索技能。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教育,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来解决该项问题。利用网络课堂开展的数据库培训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听课时间,对于某些内容感到难懂的,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直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检索的技巧。一般来说,图书馆应该开设“开题讲座”、“课题查新”、“信息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来满足工程硕士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3.3加强导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大多数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工程技术类或应用基础研究。在选题阶段,多数工程硕士生感到选题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硕士生的经验和知识面比较有限,如果这时导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学生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学位论文课题。此外,应该加强工程硕士与学校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工程硕士生参加导师所指导的工学研究生的研讨等活动。

3.4学位论文模拟教学法

教师应在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比较复杂、与学生所学工程领域尽量相关的问题,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整个查找信息的过程应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让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知道如何制定检索策略,如何巧妙地综合运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教学内容应涉及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如同时讲授一次文献的获取、科研课题检索实例及策略技巧等,使工程硕士阶段能够具备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检索技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由全面到具体、由总体到个体的教学思路,对工程硕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5信息道德的培养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65-02

一、引言

研讨式教学在授课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下,通过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和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相比,研讨式教学能够广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而在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般认为,研讨式教学法以郭汉民教授提出的“五步”教学法为典型。[1] [2]该方法将研讨式教学分为“教学示范和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讲课,老师评议”和“总结提高”五个步骤。上述方法在不少的课程教学,特别是在文科相关领域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在研讨课程的具体组织方法上也有一些新的发展。[3] [4]本文结合我校研究生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的授课实践,针对选课学生专业基础的差异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提出了多元化研讨教学的组织方法。

二、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课程特点简介

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是针对通信与信息类研究生开设的36课时专业课程,授课内容涵盖了背景知识、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和前沿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既包括经典的通信网络理论(包括排队论、图论等),也包括一些热点方向的关键技术(比如认知网络、协同通信等)和典型应用场景,还介绍了最通信网络方面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和动态。

由于该门课程面向全校,每年选择学习该课程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差异也较大。以2014年选择本课程的研究生为例,虽然一半以上的研究生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但选课学生总体上覆盖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约53%)、电子科学与技术(约13%)、控制科学与工程(约10%)、管理科学与工程(约7%)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约17%)五个不同的专业。

三、多元化研讨教学组织方法

由于授课内容覆盖面广、选课研究生专业背景差异大,直接应用目前的研讨式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的选择。即使授课教师指定了选择文献的方向和范围,学生自己选择的文献在重要性、难易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如果选择了不恰当的文献来阅读,既浪费了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的收获也会大打折扣。2.研讨小组的划分。因为文献阅读的难易有不同,一些综述性的、原理性的文章相对简单,一些技术性强的文章相对难,而且文章的长短也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固定进行小组划分,不同小组所承担的工作量就会有很大差异,这对学生不公平,也会增加最终成绩评定的难度。

鉴于该课程的特点,我们逐渐探索,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研讨式授课方法。

第一步:文献阅读。由教师根据本次授课的内容,选定若干篇主要论文在授课前两周下发给学生,并根据文献的难易程度指导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完成阅读。这样可以节省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的时间,同时可以利用教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选择更恰当的文献由学生阅读。

第二步:课堂授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完成当次课的授课任务。特别注意要在讲解与后面研讨相关的内容时引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

第三步:根据当次课教授内容和研讨问题的不同,可以首先进行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或者直接由学员进行大班讲课,然后由其他学生提问,从而进行研讨。

第四步:针对本次研讨课的过程,教师进行总结。

最后,由学生根据研讨课的心得,总结成阅读报告和交流体会一起提交,作为评价学生课堂成绩的重要依据。在整个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多元化研讨教学组织的核心特点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文献的选择、分组大小和研讨形式等四个方面。

(一)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

并不是任何授课内容都适合研讨型授课,比如像图论、排队论等基础理论,其进行研讨的余地不大,而认知网络、协同通信以及通信网络最新研究等新技术的授课内容进行研讨的余地就比较大。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是否进行研讨授课。

(二)点面结合的文献选择

由于课程教授内容既有基础理论,也有专业技术,还有前沿动态,因此内容深浅各不相同。比如专业技术的内容较深,因此适合就某一技术点进行研讨;而前沿动态涉及的面比较广,适合在更开放的面上进行讨论。

(三)灵活有针对性的阅读小组划分

根据阅读文献的不同,在研讨小组的划分上也要有针对性的调整。专业性较强、有一定难度或者较长的文献,应进行分小组阅读和交流,这样能减轻每个人的工作量;偏重介绍性,专业深度较弱的文献可以由个人进行阅读总结,并做大班讲课。

(四)小组讨论与大班讲课相结合的研讨形式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5)

关键词:

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改革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革新,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并熟练掌握通信技术,所以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对传统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比较多,前沿技术比较少。教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技术滞后,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脱节。另外,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等等。

1.2实践环节薄弱

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非常的严重,通信工程专业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实践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与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在企业的实习实践短,而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较少等等问题。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严重的限制了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对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达到职业化、是实训化的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确立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1)以专业基础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注重通信系统的理论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信电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2)以“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指导制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根据分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等几个专业方向予以高度重视。(3)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少、新、精”,并要同时兼顾各门课程的交叉衔接。(4)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导向。物联网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通信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重培养物联网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占据更大的优势。

3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从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改革几个方面进行。

3.1教学内容改革

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重视对不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将每章、节的知识进行分析和优化。密切跟踪现代通信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使学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最新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要注重通信电子电路在各种功能实用电路中的系统应用,引入数字载波机和中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等内容。

3.2实验环节改革

在传统的实验环节中,教师设计好的成题较多,学生自己设计的比较少;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综合性设计的实验比较少,实验缺乏层次感,实验环节薄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通信进行改革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传统实验的弊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时资源最大化利用。

3.3教材建设

选用部级精品教材、部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出版高质量的自编教材,近几年正式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等高质量的教材,并编写了十几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教学使用效果显著。

3.4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和案例及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应用理论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讲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5改革考核方法

通信技术的发展很迅速,所以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不断的有新的教学内容添加进来,单纯的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考察方式,如开卷、口试、演讲、提交论文等方式。在考察内容上,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考察。另外,对于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学生严肃对待所学课程,并为下届学生树立榜样。

4结束语

通信技术是我国发展比较迅猛的产业,已参与到了国际竞争当中。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通信技术人才和相关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了培养对象将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决定着教育思想能否成为现实。本文通过对传统通信工程专业的弊端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的结构等问题,并结合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主干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群特色化、方向选择自主化、技术讲解前沿化的探索与实践,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好评。

作者:彭辉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通信工程1201

参考文献

[1]齐兆群,王文博,桑林.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2):95-98.

[2]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6)

关键词:

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改革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革新,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并熟练掌握通信技术,所以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对传统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比较多,前沿技术比较少。教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技术滞后,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脱节。另外,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等等。

1.2实践环节薄弱

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非常的严重,通信工程专业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实践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与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在企业的实习实践短,而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较少等等问题。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严重的限制了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对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达到职业化、是实训化的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确立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

(1)以专业基础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注重通信系统的理论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信电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2)以“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指导制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根据分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等几个专业方向予以高度重视。

(3)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少、新、精”,并要同时兼顾各门课程的交叉衔接。

(4)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导向。物联网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通信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重培养物联网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占据更大的优势。

3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从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改革几个方面进行。

3.1教学内容改革

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重视对不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将每章、节的知识进行分析和优化。密切跟踪现代通信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使学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最新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要注重通信电子电路在各种功能实用电路中的系统应用,引入数字载波机和中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等内容。

3.2实验环节改革

在传统的实验环节中,教师设计好的成题较多,学生自己设计的比较少;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综合性设计的实验比较少,实验缺乏层次感,实验环节薄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通信进行改革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传统实验的弊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时资源最大化利用。

3.3教材建设

选用部级精品教材、部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出版高质量的自编教材,近几年正式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等高质量的教材,并编写了十几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教学使用效果显著。

3.4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和案例及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应用理论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讲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5改革考核方法

通信技术的发展很迅速,所以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不断的有新的教学内容添加进来,单纯的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考察方式,如开卷、口试、演讲、提交论文等方式。在考察内容上,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考察。另外,对于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学生严肃对待所学课程,并为下届学生树立榜样。

4结束语

通信技术是我国发展比较迅猛的产业,已参与到了国际竞争当中。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通信技术人才和相关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了培养对象将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决定着教育思想能否成为现实。本文通过对传统通信工程专业的弊端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的结构等问题,并结合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主干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群特色化、方向选择自主化、技术讲解前沿化的探索与实践,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齐兆群,王文博,桑林.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2):95-98.

[2]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

[3]王慧琴等.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1).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46-02

“通信工程导论”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同时也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把学生引入通信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其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引导学生及早确立学习路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的重要使命。

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地方高校要将培养人才的重点放在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通过对“通信工程导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旨在摸索出一套适合现阶段通信行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可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以适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

一、适应发展要求,改革课程教学目标

“通信工程导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体系结构。但是目前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流于表面,无法深入。鉴于此,笔者根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如下。

1.科学基础

首先,应加强科学基础的学习。目前缺乏针对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在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通信专业”四门基础课程时学生学习通常缺乏针对性。因此在“通信工程导论”这门课程中增加“科学基础”的教学目标对日后专业课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将四门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纳入“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时能够对具体的内容做重点学习的目的,为以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能力

传统的“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目标并未包含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这对导论这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引发思考的习题,激发学生深入讨论专业技术从产生、发展到运用的一系列过程,逐渐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之后依然可以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同时增加校外实习的实践环节,进一步明确国家教育改革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3.新兴科技

传统的“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目标并不包括现代通信发展的前沿科技内容,内容陈旧,无法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国家大力倡导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技术等相关技术学习目标,了解其技术的概念、实现手段和其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态,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4.人文素质

传统的导论教学目标并未涉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对专业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

二、依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本质上应该遵循教学目标的设定,以期通过内容的教学改革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一个删除、四个增加。

1.删除陈旧内容

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适时地剔除陈旧内容给新技术以学习空间势在必行。比如传统的“通信原理”教学应该更新成“现代通信原理”内容的教学,以适应发展需求。

2.增加科学基础重点学习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及计算机方面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微积分、概率论等相关内容解决通信原理的数学分析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电磁场电磁波的相关理论解决微波、光纤甚至是移动通信等专业的理论分析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编程知识解决单片机和一些通信模型仿真的软件开发问题。而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在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知识的教学是针对学校各个专业进行的普遍教学,缺乏针对通信工程专业需求的强化认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科学基础的时候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大一学过数学知识,等到大三时才开始运用,学生对知识已经渐渐淡忘,学习专业课时有些乏力。针对这种状况,对“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增加数学、物理以及计算机等相关基础课程的重点需求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伊始就明确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向。

3.增加实践环节内容

“通信工程导论”课程内容应增加如下实践环节。讲述通信历史发展沿革时,增加对相关技术产生的分析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讲述新技术环节,通过参观现代通信公司了解目前新技术的市场发展动态,切身体验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同时增加校外公司实习环节,安排一周的教学时间使学生进入公司从事基础工作,多听,多看,多帮忙,从中学习相关技术的应用,加强学生对实践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

4.增加新兴科技内容

通信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新技术不断涌现,陈旧的课本内容更新较慢,陈旧滞后,存在着学完就过时的现象。针对此种状况有必要增加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相关内容。通过对教材和教案的改革以期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5.增加人文素质培养内容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理解通信产业中所应该有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加教材和教案中此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达到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人本认识,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正确结合。

三、根据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

“通信工程导论”课程内容的改革必然要求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1]。

由于通信原理的抽象性,探究式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该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通信原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通信对象的基本属性,发现其内部的基本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实现过程有四个阶段:首先是课堂提问环节,需要教师根据通信相关内容精心设计情景,提出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自主思考;其次是开放课堂,激发团队讨论,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引导设计实验方法,根据不同理解促使小组之间讨论方案的优劣;然后适时点拨、诱导探究方向,以期达到正确的理解;最后要布置课后创新思考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2.项目教学法

在“通信工程导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现象的实验原理的讲解,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此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建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当然对于“通信教学导论”这门专业基础入门课程来讲,要求学生处理复杂的项目有点过早,所以将通信早期验证现象型实验项目引入其中,在学生了解相关概念之后,就开始独立探索组织实验项目,激发了学生学习通信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提供信息以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的行为。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然而,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中, 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 过分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 而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评价方法单一, 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 缺少体现新评价思想的新方法; 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评价这一与教学进程并行的重要辅助教育过程不仅没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相反有时还阻碍或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鉴于此,我们此次教学改革对教学评价也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8)

利用信息网络化工具,跨平台选择课程就成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必然选择。所谓跨平台是指研究生课程体系根据学位级别、培养方式等建立的三大平台,即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根据培养目标和学制的不同,建立科学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平台。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下,根据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建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平台、风景园林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及MBA课程体系平台等(见图2)。课程体系平台的特点是大平台之间相互独立,子平台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课程体系平台是相应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中包含上千门不同课程,工程硕士原则上可以打通平台,在不同平台中选课,从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结合工程硕士的特点,指导工程硕士跨平台选课时,既要遵循适度引导、适量选课的大原则,又要体现以人为本、兼顾公平的小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因此带来的课程组织安排等问题。

对于工作单位在学校驻地且导师要求具备较深层次理论知识的学生,选课自由度相对较大,鼓励其尽可能多地选择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中的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听课。时间充足的学生按照全日制硕士的课堂秩序要求,时间较为紧张的学生则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校听课,保证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其余时间利用平台提供的网络学习功能进行自学。学习方式可灵活选择,但考试方式和标准要与全日制硕士的要求一致,做到“宽进严出”。为维护全日制硕士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管理制度上要限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同质化趋势,并对工程硕士做出限制,如每学期选课不应超过2门,选课的学分不超过总学分的20%,同堂听课的课程不少于50%,等等。这样的培养方案对于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是严格而必要的。

对于校企合作培养(有别于“异地办班”,仅限于部分课程教学的合作,而不是全面合作)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部门可根据企业科研、生产任务需要单独建班,指导其共同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地点,单独安排考试,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这种合作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共享,但教学过程无法共享。一方面,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时间、地点多次开展,致使教学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培养单位中较缺乏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开设此类课程的教师,限制合作培养规模。但无论从招生角度还是从保证培养质量角度看,合作培养方式对工程硕士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必须科学选择在合作培养单位开设的课程,既要考虑教学单位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又要兼顾企业生产实践需要。合作单位中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可参与课程建设,合作完成课程讲授。这样的课程一旦选定并开设,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延展到校内供其他层次研究生选择,将成为案例教学的典范,丰富课程体系平台。

对于大部分工程硕士而言,跨大平台选择全日制硕士的课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很大的负担。但跨子平台选课,打破专业领域的界限进行差异化管理、个性化培养是建设课程共享平台的初衷和任务。工程硕士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结合工作实际和论文要求,兼顾个性化需求,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各子平台上选课,在同一子平台的不同专业领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可使学习更有针对性。跨平台的选课模式打破依专业建立的班级,增进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性质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使跨专业领域、多学科综合的培养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提高工程硕士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作用明显,符合工程硕士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

二、以信息网络化管理为桥梁,创新教学方式,在线“全日制”学习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工程硕士的办学模式是“进校不离岗”。大部分学生是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不能采取完全脱产的全日制教学方式,因此各培养单位多采取在校内分阶段集中上课、到学生较为集中的异地办班、校企合作办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解决了学生上课与工作的冲突,但“单科独进”教学方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普遍感觉集中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同生产实践结合,没时间消化吸收,学习效果不理想。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结合网络教育上应用广泛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专门针对“进校不离岗”的教学特点发挥网络优势,通过采用混合课程,将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

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间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讨论和交流。工程硕士登录平台,在Blackboard上学习课程,查阅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学习资料依托Black-board数据库实时更新,包含任课教师制作的案例,以及其他科研单位制作的PPT、动画等,使课程内容丰富、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积极性。学习中不拘泥于现有教程,紧跟学术前沿和生产实际,时效性更强。在线学习结束后进行在线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

尽管在线学习有形式生动、时间灵活、内容时效性强等特点,但学生出勤率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线学习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学生到校集中学习时还需再次学习该课程。集中面授时,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些主要原理与方法,回答同学在网络学习后,结合生产实践时遇到的问题,课后考试依然采用传统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为在线考试成绩与面授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在线学习与集中学习结合,规避了在线考试的身份认定问题,解决了集中学习时间短造成的“消化不良”。在线学习成为集中学习的有益补充,使宝贵的集中学习时间更多地用来完成实验、实践等需教学资源支持的教学环节。

课程考试结束后,管理人员可通过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在成绩查询前安排匿名课程检查问卷调查表,学生填写问卷后可查询成绩。管理人员通过问卷掌握学生对课程、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利用Blackboard平台,对课程的学习人数、成绩分布等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综合主观教学效果评价和客观数据分析的课程检查报告单,能比较准确地对该门课程做出科学结论,使两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得到科学监测,有效保证学习质量。

工程硕士多数来自生产一线,学习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错过课程或考试未达标准而重修情况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全日制硕士,管理者和学生本人需实时掌握信息并及时处理。信息网络化平台为管理员提供课程表、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学习情况等功能;对研究生秘书提供学生成绩查询、成绩单打印、成绩不合格提醒等功能;对任课教师提供作业、在线答疑、在线上报成绩、查看课程评价等功能;对学生提供在线查询成绩和课程表、自助打印成绩单、在线申请重修等功能。这些信息及时在各模块间流动,极大缓解了各级管理者的工作强度,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粗放型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集约化管理不仅给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提供高效服务,还体现出管理者的人性化和服务意识。

三、以信息网络化管理为工具,强调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

工程硕士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约6个月,主要完成课程学习、论文开题和答辩等关键环节。师生互选、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撰写等环节,学生只能在各自工作单位独立完成或由校外导师协助完成。这种过程管理方式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工程硕士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校内外双导师制度。首先,师生相互了解是双向选择中需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双导师制度意味着,师生互选工作量至少是工学硕士的一倍以上,要求实施更精确的管理方式和更高效的管理手段。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凭借多信息综合管理、信息实时更新的优势,对师生互选起到重要作用。导师通过入学考试面试环节了解学生,可在平台查询学生基本信息;学生通过平台可查询本学科所有校内外导师信息,及其对所带学生的具体要求。信息对称双向流动,最大可能地避免师生互选中的人为干扰,提高双向选择的一次成功率。另外,通过设置平台中师生互选功能模块的相应参数,管理部门可避免师生互选过程中出现导师“贫富不均”现象,在管理层面上为各级管理者实时监控师生互选提供手段,预先规避师生互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师生互选高质、高效。

论文选题和撰写是工程硕士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一重要环节是失控的:学生往返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间,与校内外两个导师反复协商论文选题,效率极低;学生转述导师意见时,还可能出现理解误差。采用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的选题功能模块,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平台为校内外导师开辟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讨论区,不但可进行多方会议,还可视频通话、传输文件,并保存通话记录和所传输的文件资料。校内外导师和学生约定时间进入讨论区,对选题进行充分协商与研究,最终形成高质量的选题报告,经校内外导师同意后,汇总给研究生秘书交学科带头人审核。学科带头人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导师对学生选题的指导过程和意见,对本学科所有工程硕士的选题进行审核。网络平台审核结束后,研究生秘书整理并打印本学科所有申请开题的工程硕士的开题报告,交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会签,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安排开题论证工作。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6--02

0 引 言

“3G技术与基站工程”课程是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电子信息类其他专业也时常将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该课程包含的内容不仅有3G移动通信技术部分,还包含基站工程方面的知识。3G部分不仅理论知识空洞难懂,各种制式的3G关键技术更新也非常迅速。基站工程部分虽然属于国家或行业标准,但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维护等受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更多时候需在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地理环境、工作经验灵活处理。

1 教学改革的提出

4G时代虽已来临,但3G通信系统是目前在网运营中覆盖较广也较能满足人们速率需求的通信网络,专注于课本教学往往比较滞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且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实践设备陈旧、实践环节学分学时较少,考核方式传统老套,期末成绩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实践能力。如何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同学们对3G系统的认识、丰富基站工程中课本上不能表达的其他内容,增加同学们的实践机会刻不容缓[1]。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 校企合作多样化,全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G技术与基站工程课程两部分内容的实践性都很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然而通信设备更新速度较快,成本较高,运营成本也较大,学校的模拟机房也不能如实反映在网运行的真实环境,基站的建设、维护受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影响较多且处理方式灵活。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积极引入各类相关企业,不仅安排企业的工程师参与学校实践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安排学生、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练习。譬如:引入通信规划设计院进行基站勘察设计的实践教学;引入通信服务公司进行基站安装维护的实践教学;引入设备厂商进行设备的操作维护及设备制作的实践教学;引入通信运营商工程人员进行网络优化及仿真平台的搭建教学工作等。总之,通过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使他们全面认识整个行业,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2]。

2.2 教学方式多样化,全面提高学习主动性

课程空洞乏味,通信理论也较难理解。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获取,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微课教学。利用微课的制作将复杂的理论用简单的、便于理解的视频展现出来。这就要求微课的素材需要选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有效地将难以理解的理论概念生活化、简单化,形象化[3]。同时,这也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多媒体软件使用技能。

(2) 学生主导。无线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受教的同时也让学生参与教学。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技术自行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对查阅的新技术、新应用进行介绍并相互讨论,讲解及讨论的时间由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及讨论情况进行控制。该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

(3) 双语教学。通信专业的教材及参考书中经常看到英文标注或缩写。实际工作中很多设备的参考文献以及技术说明文档也都是英文的。随着国内通信行业的逐渐饱和,学生毕业后到其他国家进行通信网络运维工作的机会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交流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安排适量的专业英语内容进行学习。

(4) 资源建设。开展课程资源网络建设,不仅要将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下载学习,还能提供平台供师生答疑、交流等。教师也能通过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中学生的疑难点,这些都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最直接的参考依据。

2.3 教学内容多样化,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课本严重滞后,但课本的知识又是其他理论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教授基础理论,必须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原则丰富课程相关内容。由于3G网络是目前在网运行的既能满足覆盖又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以及根据城市发展补充盲点是比较重要的课题。因此,适当增加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相关知识很有必要。基站工程中基站的选址,基站的制图等都是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的技能,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勘察设计及制图方面的知识。同样,设备厂商的主要产品技术文档及3GPP网站上的协议规范也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利用院级模拟网机房增加学生对设备的操作能力。行业中相关企业的概况、特点,行业中的新动态、新技术、新应用也是需要在教学内容中补充的。如此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该补充哪些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至于迷茫。其它需要的内容可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特征进行补充,也可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补充。

2.4 考核内容多样化,全面开展能力鉴定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同时,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如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实践模块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鉴定改革,这就要求期末考核不仅仅只有理论知识,还可以包含职业能力、实践技能方面,行业动态,新应用、新结合等等。考核的场地除了在教室进行理论考核外,还可以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具体来说,可以考核学生参与的新技术、新应用的讲解,考核对象首先是主讲人,其次是进行相互讨论的其他同学;可以利用学校现有模拟实验网机房,考核学生对通信系统各设备的正确认识以及人为设置故障,考核学生对设备进行维护处理、故障排查的能力[4];可以设置不同地理环境,考核学生根据不同场景对基站容量、天馈系统等进行设计的能力。实践部分的考核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删减或添加并可设置不同比例。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实践部分和传统理论考试部分构成,两部分比例推荐使用1:1模式。

3 结 语

高职院校的3G技术与基站工程课程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践,实践过程的实施方式需多样化。同时,教师还应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微课、学生主导等手段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兴趣,通过能力鉴定改革,完善考核内容,更全面考查学生理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建军,韩庆文,蒋阳. 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4):110-113.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10)

二、“光纤通信”课程理论教学方法与实践

1.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分析应从简单递进难度。例如,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光纤中的光传输理论时,先讨论学生较熟悉的几何光学法的全反射传输理论,再分析光在光纤中遵循的电磁理论,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并进行严格推导和详细讨论。

2.教学中应适当展开课堂讨论。对于一些较简单并有一定重复性的内容,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由于,光纤制造和光缆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易懂,制造过程和方法有很多种。因此,对以上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形式教学。预先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2~3个题目,之后收集资料、制作PPT、充分备课。课堂上每组选出1~2个学生,上讲台利用15~25分钟的时间对特定题目进行讲解,讲完后其他成员可以提问,相互讨论。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本是一些繁杂的内容从不同讲解者的不同风格再现出来,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讲授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讲解者完成了选题目、制作PPT及备课讲课等全过程,这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是一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3.教学过程中适当展示实际器件或相关案例。光纤通信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除了规定的实验课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实际光学元件和设备时,比如,连接器、耦合器、光纤光栅和激光器等,课堂上尽量展示实物及说明书,并说明其在通信网络中的具置和作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巩固教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设计光纤分类和工艺等内容时,我们尽量引入许多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并展示其相关光纤产品。我国已拥有长飞、亨通、烽火、富通、中天、永鼎、通光、汇源等光缆企业及特发、成康、北康、侯马、富春江、天虹、宏安、华伦、华达、华新、港龙、通鼎、西古、法尔胜等一大批骨干企业。2006年,国内市场光缆总量达2000万芯公里,出口光缆470万芯公里,总产销2470万芯公里以上。2000~2012年,我国光纤需求量增加了整整24倍,年增长率达30%。2006年中国光纤需求量仅占全球的25%左右,至2012年,这一市场份额已超过了50%。光缆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企业的主要产品指标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种类规格基本齐全(海底越洋光缆尚差)[5]。

4.概念与其背景相联系。每一学科与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相应的概念和理论。其中一些现象的发现、一些概念的提出有其历史背景和条件。在光通信,特别是光孤子通信属于这一类,孤子这个名词首先是在流体力学中提出的,其概念可以追溯到1844年英国工程师SocttRussel在《波动论》中记录的一段于1834年8月在爱丁堡一戈拉斯高运河上的一次经历。讲授该内容时,我们抓住其独特的历史,回顾一下当年的发现,活跃课堂气氛,形象准确地理解概念。

5.理论分析与科研成果相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科技论文,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得更好,同时对科技论文的查阅、内容格式和写作等进一步了解,对以后毕业论文,乃至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科技论文的选取要注意以下几点:文章的主题符合课程相关内容;科技论文的难度要适当;科技论文作者及其单位在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最后,科技论文内容为该领域研究热点[2]。比如,讲授完光纤结构、制造工艺和传输理论之后,组织学生学进延(烽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S-C-L三波段传输新型单模光纤的设计和研究》和专利《一种新型低色散光纤》[3]。通过分析科技论文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成果撰写成科技论文或申请专利的整体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6.实验、课程设计和仿真模拟。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针对性地开设了12个典型实验。除此之外,结合理论与实践,设置了计算机仿真的课程设计内容。仿真是利用模型复现实际系统中发生的本质过程,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研究存在的或设计中的系统[6]。很多情况下,因受到实验条件限制,光纤通信中经实际操作,用实验结果证实和分析的内容有限。此时,我们可以学习和利用仿真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光纤通信领域功能较强的模拟软件设计光纤通信器件和光纤通信系统。对光纤通信网络的模拟,参数调整和结果分析加深对实际通信网络的了解,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篇(11)

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会参考一些重点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综合实力、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无法直接照搬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安徽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为例,虽然自本专业开办以来,已经多次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相应课程体系,但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文章由提供。   1)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以电路分析与设计为中心,开设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以通信系统信号处理为核心,开设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专业方向课包括移动通信、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多媒体通信技术、光纤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而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其中还有部分是选修课。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课程体系侧重信号分析与处理,重理论轻应用。但是随着现代通信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有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相关就业调查结果和毕业生反馈情况,目前普通高校通信工程毕业生从事信号处理及相关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而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通信网络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及运维等工作。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特别是加强计算机类课程的建设。   2)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专业课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计划等。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配合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课程实验。这些实验主要使用实验箱完成,只能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综合大实验和课程设计也主要采用实验箱并结合Matlab、SystemView等仿真环境完成,缺少设计型实验。而大学生创新计划、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虽然能较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能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在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的同时,需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开设普及面广、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今日提供通信工程硕士论文的论文素材,更多的素材请关注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