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2:55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1)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图和画图的能力。而这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即: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动态思维、逻辑思维等。制图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讲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学好制图课,不是靠记忆,关键靠多练,要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一句话:要精讲多练。事实证明,学生的制图能力是“练”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为提高制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确立了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我精心挖掘制图学科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生发点、训练点,坚持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训练形象思维

制图教学中接触的图样、物体都是形象。在三维形体――二维图样、二维图样――三维形体的相互转化过程中,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投影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参与,但这些思维都是以形象为对象和结果。所以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收集实物、制作模型、画轴测图、记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等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想和做的过程中,左右脑积极协调活动,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2.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为解决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创造力是以发散思维为核心,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制图教学中,我通过设计一些典型作业作为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探索和推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和思维的变通性(改变思维方向,克服定势影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已知物体的一个主视图,补画左视图。

题目布置后,发现每个学生都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在短时间内想出多个答案,但是要独自想出10个以上答案还是有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但是在公布交流学生的答案时,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启发,开阔了思路,学生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答案越来越多,但是答案显得零乱。此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思维的方向和特点,纠正学生发散思维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训练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指通过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方法等寻求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由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4.训练想象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不仅是创新的动力,而且还是学生理解掌握制图知识和理论的得力助手。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之一,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而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制图学科在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来训练想象思维:通过制图中常规的识读三视图和由已知二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来训练再造想象思维;根据给出一个视图补画另外两个视图,通过创造性地想象各种空间立体形状来训练创造想象思维;通过自由设计组合体,进行充分的想象构思,从而训练创造想象思维。

5.训练动态思维

线面分析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常用的方法。按此方法讲解图形上的每条“线”时,常被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积聚。这样表述的结果,往往使得本来较抽象的“线”,仍然停留在线面的概念上。如果改用动态的表述方法(如使用切割、抽出、叠加、提位等术语)描述形成形体局部结构的“线”,这就容易使学生很快地建立起深刻的空间形象,养成动态思维的习惯。

6.思维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注重某一思维方式的单项训练,又要注意各种思维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掌握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制图作为各类工科院校普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及时吸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把握教学教改的动向,增强教学的遇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梁德本.《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法建议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9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2)

一、看看,训练观察能力

看图写话,顾名思义就是要用眼睛看,看是基础。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观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表达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看图说话之前只有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有深厚的理解,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就等于交给他们一把认识世界的金钥匙。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观察能力是十分欠缺的,他们看到一幅图往往毫无头绪,不知该如何下手,可以说无目的、无顺序。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旁边好好引导,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首先引导他们看图要有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再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等。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使整幅图或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二、想想,培养想象能力

看D写话虽然是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但它的目的之一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的学生在观察后,还是把作文写得很平淡,其原因就是没有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只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重视了“想想”这一环节。

“想想”,一是指老师提出的问题怎样回答;二是指想象,想象是重点,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支点,学生借助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想象,理解图画内容,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1.看图想象,即用贴近儿童生活的形象直观的图画,启发学生开展合理的想象。

2.看图编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看图编故事要从“异”字着手,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指导学生说话时,要力避“鹦鹉学舌”,要鼓励学生与他人想得不同,说得不同。看图想象也要力求百花齐放,从“异”字入手。因为低年级的小朋友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尽量让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大胆想象,想别人还没有想到的,说别人还没有说过的。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三、说说,培养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好奇、天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好提问题,喜爱表达,思维形象具体,但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前言不达后语或重复唆,有时带有语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三点:(1)要求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2)要有基本内容,不要丢掉重点;(3)鼓励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之外的学生,表扬他们说得细,说得好。在说写训练中。要求学生准确、有中心、有合理的看图,启发学生大胆思维、想象、发言(表达),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每次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兴趣盎然,劲头越来越高。在说话课上,我经常这样对他们说:“谁能和大家说不一样?”那个同学比刚才那个同学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些?”以此鼓励同学说话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说话的顺序,他们就会积极地表达,久而不厌,心情愉快。有时看单幅画面说话,学生可以说出十多个不相同的开头,有的学生还有自己的创见,在说的基础上再指导写,就容易多了。

低年级同学主要是形象思维,而且跳跃性很大,因此,他们表达事物时常常杂乱无章,所以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时,要教会他们按顺序的分层次,一部分一部分地看,教他们看“细”,看“全”,看“深”。在观察中除训练他们有序地看,还要训练他们有根据地想,有条理地说。

四、写写,发展思维能力

1.写完整。低年级写话是为高年级写作打基础的。因此,在低年级的写话训练中,就要教学生把握住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话写完整。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3)

[作者简介]陈秀泉(1970- ),女,广西柳城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文秘学;莫勇明(1969- ),女,广西平南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写作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2011年重点项目“广西产业背景下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Z08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53-02

一、引言

思维训练是针对人们智能开发而进行的训练。基于“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的理念,思维能力(思考力)在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它是一个人把握全局、抓住关键、概括抽象、触类旁通、观察环境、发现机会的潜质和能力。近年来思维训练逐渐被企业引进培训领域,受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度重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推崇的优秀员工必须具有的能力素质之一。高职教育要培养出与工作岗位相衔接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实现和社会的无缝对接,就要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用思维训练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特别是高职文科生学会思考,以思维能力拓展发展性职业能力,增强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二、思维能力与高职文科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据此,我们可以把高等职业教育理解为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所谓能力就是动手操作能力。这是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形成的共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但是,仔细分析高职文科专业学生和理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构成,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理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多侧重于对可操作、可衡量的技能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对“机器”等“物”的驾驭能力。理科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生产一线领域输送人才,他们掌握的技能通常称之可视的“硬技能”。而文科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职场上更多地表现为“文字撰写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看不见的通常所说的“软技能”方面。从学生职业能力构成看,获取知识与信息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高职文科学生而言显然要比理科学生更为重要。以上这些能力的获得和完善,很大程度上有赖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这就意味着,高职文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更加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注重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交际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以及协调合作等能力。

另外,文科类学生职业能力的层次性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而不是工作过程的精细程度,这也决定了我们高职文科学生的教育要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心智模式的培养,通过仿真情景问题的设置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关系的处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未来职业的迁移能力。

三、提升高职文科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院士指出:“我们的高职教育,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①因此,高职文科教育在注重与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强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所必需的广泛的迁移能力,把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要使高职文科学生学会打破传统的思考框架,掌握思维的规律,找到专业与社会生活、逻辑与形象之间的契合点,从而有效地拓展职业发展能力。

1.以“思维导图”为导向,构建与职业领域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的构建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文科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大部分,专业能力又包括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部分,而关键能力则应包括获取知识与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构建与职业领域相衔接的高职文科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围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这个中心,画出“思维导图”,并通过“思维导图”指向明确训练项目,引导学生找到各层级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构建与职业相衔接的高职文科课程体系必须以高职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具体的构建步骤可以分为:调研―分析―设想―实施―评估,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开发以思维训练为导向的行动课程。如前所述,思维能力在高职文科学生职业能力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行动课程开发为例,该学院成立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组成的课程团队,对数十家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的逻辑分析,与职业领域相衔接,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建,以思维能力提升为导向,开设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与职业领域相衔接的职业能力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案,课外对班级实施公司制管理,课内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职业情境模拟”,以任务激发、项目引领模式主导教学过程,对文秘核心课程进行实际研究。课程设计思路见图2。

就思维能力训练的课程而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开发设置了“秘书思维训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直觉思维训练、换位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类比思维训练、超前思维训练等非逻辑思维训练,以及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逻辑训练、论证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和实性思维训练,同时,课程还设置了领悟思维训练、潜概念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等综合创新思维训练。通过这些系统的思维训练,对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文秘专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到各层级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工作生活的运用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使学生能体会到其自身发展的优越性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于自身是否能主动的求知,因此教师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下工夫,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开设的“会议管理”课程为例,这是该专业的核心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努力培养学生会议管理者角色意识,特别是在各项目训练中指导学生反复训练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最终内化这个思维过程,形成一种“本能”的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在“具象”中懂得“范畴”,形成概念,提升职业能力。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写道:“未来的资讯开放之路,将会由了解思维导图和脑力开发的人来引导。”高职文科类专业就是要培养那些有较强的概念技能,善于发现机会,能够较快抓住关键环节、实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高职生,这样他们才能“从稀薄的空气中赚取财富”。

[注释]

①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37.

[参考文献]

[1]程宜康.基于专业思维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2]刘葵,宋翎.高职院校文科类学生职业能力本质特性及其培养策略[J].职教论坛,2011(10).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4)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反复向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只有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才更有利于自己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竞争。其次,利用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接近实物的原状,人的感官接收信号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特别是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人和物,组织课堂教学。再次,要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激发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看病(Seeing a doctor)”、“购物(Shopping)”、“问路(Asking the way)”等情景,让学生自由谈论(Free talk);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办英语手抄报、做英语贺卡等。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1、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用英语思维,也就是用英语思考,或通俗地说,就是用英语想。培养英语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信心,消除学生怕错的紧张心理,训练有条理、有程序的表达习惯和理解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反复比较英语和汉语的特点和差异。在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把英语和汉语进行具体的比较,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英语的用法。再次,要加强逻辑性训练。注意按照英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多种联系,训练学生成套地表达和理解,形成以英语为主线的思想定势。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因此,教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十分重要。

三、提升学生的思维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主要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过程。

1、创造英语交际的氛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充分利用幻灯、图片、对话造句说话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地交际。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2、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将语言表达与英语思维融为一体。语言活动与思维活动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与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步进行,在英语课上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英语的基本技能与基本技巧,运用英语语言来准确、清晰、系统和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将得到迅速的提高。

3、强化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有意识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训练要从三方面着手。(1)思维的广阔性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各方面改换思维角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2)思维的灵活性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变化、发展和创造的眼光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3)思维的深刻性训练。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点,更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点进行交际的能力。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5)

1.1 讲究课堂的导语艺术。地理课堂的导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开宗明义,直接引入;(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3)巧布疑阵,激发兴趣;(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5)运用谚语等多种形式。这些导入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

1.2 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好的学习方法如同一把开琐的钥匙,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都至关重要。地理课的学法指导,一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教给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1.3 巧设疑问,借疑生趣。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设疑恰当,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4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兴趣。课外活动,最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最适合他们的口味,特别有激发他们的兴趣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外观察、气象观测、小论文写作、播放地理录象、地理图片展览、地理知识竞赛等地理课外活动,是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地理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2.1 指导学生预习,通过练习达标。九义初中地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地理知识学习,都可以采用练习的形式去让学生预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练习题 的答案,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改变过去一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2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达标。在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讨论,归纳总结而获取地理知识并形成能力。这种方式可按下面几个布骤进行:(1)预习课文,讨论学习目标;(2)交流讨论达标;(3)归纳总结;(4)进行测平补救。通过上面几个布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教师主导,抓好能力训练 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抓好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3.1 通过读图训练培养能力。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要注意读图技能的分层次培养,即:(1)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的符号;(2)在图上观察、明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快速指图,强化记忆;(4)从看图寻求规律。其二是通过读图,使地理知识空间化、系统化,把读图与学习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其三是通过读图,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联系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并注意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2 加强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2)通过地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最佳的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力的培养;(4)加强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是摆脱陈旧的思路,采用非习惯的方法,并产生新思维产品的思维。集中思维训练,以及读图填图,以及图文转化训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面向创新的问题,当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往往会获得新方法、新思路。又如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应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探求创造性的解决某些问题。

3.4 也可以通过地理课外过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前面提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扩大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6)

1.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目前,在高职课堂上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实训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教学演示—指导实训—自主实训”四个阶段循环开展教学。课堂教学在进行前两个阶段时,学生呈现的是没有头绪,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到了指导实训,自主实训的阶段,因学生前面没有认真领会操作流程,导致在实训过程中遇到很多很多麻烦,提的问题是五花八门,老师手忙脚乱,一个简单的问题要重复回答很多遍,成了典型的“救火队员”,一些操作环节总有学生反复出错,同时还经常出现非法操作、系统错误、死机等问题。导致最终的教学结果是,教室在课堂练习时反复纠正错误,学生仍学的不明不白,教学效率低。在会计从业资格实行无纸化考试后,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会计电算化内容,很多院校针对考试实务题范围展开题海战术,让学生对题库中的实训题只停留在机械地做题上,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认真的学生通过努力记忆最终也能通过会计从业资格会计电算化科目考试,但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诸多,学过考过就丢过,原来学的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务操作很难进行下去,工作效率极低。2.实行思维导图的意义会计电算化课是作为会计专业的重点专业课,涉及知识面广、与实践结合密切、技能操作性能强,思维导图能将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流程形象直观的通过学生的视觉思维反映到大脑皮层,增强短期记忆能力,整理杂乱内容、理清思路,增进理解、便于记忆,通过后期手工操作实训加强印象,达到深层理解记忆的目的,成倍提高学习效率。改进了反复说教的教学指导方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优化。

(二)思维导图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层面

1.在备课时可以采用软件版,在教学过程中,用手绘思维导图把所讲授的内容绘制出来。这种方式,比传统备课节约时间,且思路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把握讲课时间。教案简洁、易修改、易添加、易删减、易标注,实用性更强。目前,所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都是根据同样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编写,它们的操作大同小异,例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介绍用友T3账务处理流程的课堂导入新课环节,可先将准备好的流程图(图1)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脑海里对新课内容有一个总揽认识。使用这张思维导图,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此时思维导图好像一本书的目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思维导图的辅助,学生就能从知识的迷宫中走出来,重点的深入与难点的突破,放在学生了解全局,掌握了流程才展开进行。2.课堂讲授环节的运用教师在讲授新课环节,告诉学生我们即将开启一次漫长复杂的实践之旅,请学生仔细聆听,快乐动手,最重要的是结合思维导图促使聪明的大脑不断去记忆和思考,思维导图能有效指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让知识变得有层次、有结构、清晰易懂。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是一个体系,以前的教学难点总是在于要如何引导学生把所有流程强记联系在一起,进行反复的操练,但学生对整个系统始终没有一个整体概念,数据到底是怎样集成化与共享化的,仍不清不楚。而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理清思路,把握全局。思维导图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需要用一张纸或者一个板书,就可以将一节、一章甚至一本书的体系化出来,让学生一眼看清问题与教材的构架。例如,在销售管理环节,针对两种销售状况,可以直接用导图的方式让大家对流程一目了然,图示如下: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出以上两图中操作流程的差异,进而在操作中注意相关步骤的循序渐进,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而不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反复总结,让学生既感到厌烦又起不到效果。自己通过判断、分析得出关键词的思维导图,教师从这张思维导图中可以发现知识了解程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3.课堂总结中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的怪像,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后没有主动归纳总结,特别是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准备过程中,没有找到主干知识而一味的做题,碎片化的掌握零散知识点。思维导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归纳知识点。在每次实训结束的上机报告中,不再要求学生简述实训操作流程,而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操作流程,标出关键点,画成思维导图,接着对图添加不同颜色,将薄弱环节重点强化学生记忆,在以后的课堂上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也可以让学生展示学习心得和成果。平时课堂上,教师授完新课后,需要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合上书本,拿出一张空白纸,根据学生自己的记忆和理解画出思维导图。画完后,把老师上课给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和对照,看看哪些知识和内容自己已经掌握,哪些还模糊不清,然后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强化学习。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其对所教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可以对于学生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和相应的教学方案。既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又能够关怀个体,关怀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

二、运用思维导图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点突出,清晰明了

根据每个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知识体系的不同,指导学生作图:把纸张横放在桌面,从中央开始画;次主题设计为3-7个,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然后不同级别主题的线条粗细合理,尽可能使用彩色;图形要有层次感。

(二)形成开放思维

指导学生尽可能的开放思维、联想知识点,不拘泥于现有形式,使用各种相关的色彩、符号加深印象。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7)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数学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注意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巧妙设置问题的情境,促进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三角形”一章时,教者没有从引言人手讲述,而是根据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引入。教师创造性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校植物园的木栅栏门变形了,哪位同学有办法修好?”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激活,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办法,在教师引导下一致同意用“在栅栏门上斜着钉一条(或两条)木板的方法”教者问“为什么?”学生很有灵感地回答“构造一些三角形”。教者又问“为什么构成了三角形就不变形了?”学生回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呢?”学生于是回答“有三边、三角等知识”。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三角有什么性质等问题。”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三角形边角方面的知识,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学习有了兴趣和动力、有了方向。学生不再认为几何难学,数学无用了。感到所学的知识大有实用价值,进而产生要学好的愿望和要求,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二、在实践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就是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方向进行探索。这要求教师“精讲多练”,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善于联想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以下三种途径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无疑是积极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训练。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

由于知识、智能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思维和解法。在几何证明题的推理训练中,抓住时机有意识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使学生的能力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已知:如图(1):AD是ABC的高,

O为AD上一点,

以O为圆心,OA为半径作圆分别交

AB、AC于E、F两点。

求证:AE・AB=AF・AC

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积极思维,分别提出以下几种证法。证法一:延长AD交于圆O于点M,连结MF、ME,利用四点共圆相交弦定理借助中间等积式证出。证法二:利用两对三角形相似,得出比例线段转化等积式,借助中间等积式证出;证法三:连结EF,利用四点共圆,通过切割线定理证出;证法四:利用一对三角形相似,得出比例线段等几种方法。学生通过多种证法的比较,鉴别出最佳解法,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一题多变的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认真审题,灵活解题,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通常由一道原题让

学生编造出几道变式习题,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⑴就相同条件提出不同问题的思维训练;

⑵例如原题A:已知:如图⑵ABC中,

⑶∠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外接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E。

求证:ABD∽AEC

变式题㈠、条件不变

求证:AB・AC=AD・AE

变式题㈡、条件不变,

求证:AB・AC=AD2+BD・CD等等;

⑵相同问题条件不断变化的思维训练,

例如;在上面的原题A的基础上改变条件,用∠ADC=∠DCE,取代“AD是∠BAC的角平分线的条件,还是求证:ABD∽AEC,等等。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8)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2.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

(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

3.1 认真听讲,独立思。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3.2 仔细观察,用心去。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3 规范地写、准确地读。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技能训练;教学模式

基于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技能训练栏目有实验设计、理解图表、分析数据、解释现象、类比推理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而设置的练习性活动。每个训练项目都是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侧重于某一项技能的训练,所设计的问题及提出的要求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都难以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技能训练的素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模式,全方面、多层次地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类型

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类型和内容较为多样,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例,必修模块共安排了14个技能训练活动及相应的16个技能应用习题,按照所训练技能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大类:

1.数据分析、解释和处理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解释、处理以及运用数据进行推论并证明推论的能力。例如,《生物1》第56页的“解释数据”,要求学生从研究者的角度根据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并且要发挥想象力,分析这些实验数据所隐含的规律,实验设计方面是否存在着漏洞,是否可以从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中寻找原因,如何为实验中有核细胞的大量死亡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等等。

2.图形、图表的解读和处理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将科学探究中所得出的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整理成表格、图表或图形的形式,以便于发现其规律,理解其含义,推导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解读图表及绘图的能力。例如,《生物1》第73页“解读图表”中的“动物细胞内外离子的相对浓度”柱形图的解读,训练的是学生数据转换的处理能力;《生物2》第25页的“识图和作图”,要求学生参照曲线图填表与绘制曲线图,就是要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作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3.模型建构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模型建构活动,学习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例如,《生物3》第6页“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活动,其目的是训练学生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化繁为简,以模式化的形式呈现生命现象原型的精巧结构与其特定功能之间的相适应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旨在模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与评价”等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共设置了6个该训练项目,分别针对不同环节的实验设计技能,如《生物1》第36页的“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学会“控制变量、确定变量的测量方法、合理计划实验过程”;《生物2》第30页的“类比推理”,提出了“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的问题,需要学生搜集资料,理性思维,推出结论;《生物3》第114页的“运用术语准确表达”,是科学探索中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用明晰确切的专业术语表述概念。

二、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教学功能

1.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地位

长期以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着“重视实验操作技能传授,忽视过程能力培养”、“重视实验结论的获取,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等弊端,尤其是在“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科学就是逻辑思维”等认识的影响下,生物实验教学目标仍侧重于“双基”,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训练处于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地位,这显然已不适应当今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需要。利用技能训练栏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科学思维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而且有助于拓展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提高生物实验教学地位。

2.促进师生教学角色的转变

技能训练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教师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查阅资料,搜集证据,提出假说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学会用规范术语或图表阐明研究结果,利用证据与逻辑做出合理判断,对结论进行辩护及做必要的反思与修正。学生通过模拟科学家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训练,从过去那种“看实验、听实验、模仿实验操作”,追求反复记忆和重复训练的“实验操作工”角色,转变为以“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建构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的主动探索者角色。

3.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技能训练的教学强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联想能力的训练,促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这种以求异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填鸭子”教授而成的,而是学生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以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动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克服思维定式而逐渐形成的。教材技能训练所设计的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是注意激发学生独特的、灵活多样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从多维角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性思维,寻找答案。

4.有助于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既是实验技能形成的基础,又是调节和连接知识与技能的工具及桥梁。教材设置的14个技能训练活动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条件控制法,实验数据处理中的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实验观察法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法,实验结论推断过程中的科学抽象、概括和模型建构法,获得实验结论所运用的科学逻辑法等。

通过这些科学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

三、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目标是训练科学过程技能,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之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类型的技能训练课型其教学模式有所不同,以“分析与处理数据”与“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型为例,初步探讨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1.“分析与处理数据”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1)教学程序

(2)教学过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3》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的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为例。

阶段一:准备活动。通过参考经典的生态学实验案例“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引导学生学会定量地分析和处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而归纳概括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初步形成活动的思路。

阶段二:分析数据。学生根据已形成的思路,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及思维方式,解读、分析在玉米田这个具体的新情境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无法直接利用,必须结合化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从已知数据中整理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新数据,获得绘制能量流动图解的有效信息。

阶段三:处理数据。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据信息进行转换,以更为直观、简练的图形或图表形式表现出能量流经该玉米种群的变化情况,从而来训练学生信息转换与表达能力。

阶段四:交流与评价。各小组推荐代表以准确的术语汇报计算结果,听取其他小组的质疑并进行释疑、解疑,对计算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辩护或做必要的修正;各小组展示图表或图解,比较、分析哪些作品更具科学性与直观性;学生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总体评价。

2.“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1)教学程序

(2)教学过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的技能训练“设计实验程序”为例。

阶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个生产中与植物杂交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建立起问题的框架:本来开白花的自花授粉的花卉,出现了有观赏价值的紫花,那么,如何能获得可商业化生产的开紫花的纯种呢?

阶段二:诱导点拨,做出假设。教师要诱导点拨学生以已有的遗传规律知识、经验或证据为依据,如子二代的性状分离现象及其解释、以测交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方法等,归纳提炼出自己通过发散思维形成的观点,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假设。

阶段三:抓住核心,制定方案。学生回顾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探索过程中假说――演绎法的运用,概括总结实验设计的程序及注意事项,以表格形式列出实验设计的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实验设计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实验的变量,给出可操作的定义,如何建立对照实验等。参考教材中“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过程,确定本育种实验所需的设备、工具、药品试剂等,列出详细的实验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要进行哪些观察或测量、注意事项等。

阶段四:做出预期,准确表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计划实施后“可能发生什么”做出推理,判断预期的合理性,判断假设与预期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规范的专业术语简洁明了地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即如果将所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就能获得开紫色花的纯种植株。

阶段五: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各小组展示实验设计方案,共同交流探讨,相互启发和资料共享,评价实验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简便,并且通过对比与反思,总结本组方案设计的严谨和巧妙,也要找出疏漏之处,在吸纳中肯意见的基础上修正和完善实验方案。

3.技能训练课型教学模式实施的指导原则

(1)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技能训练教学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大多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创新性的思维。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权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起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入到技能训练活动中。

(2)注重过程,激励创新

技能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验过程技能,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体验过程中,目的明确地锻炼各项技能。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其技能的同时,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努力探索和大胆创新的机会,这是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基础。

(3)灵活机动,效率优先

教材中个别训练内容设置过于简单,缺乏思维训练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修改、补充,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生物2》第25页的“识图和作图”可要求学生再制作一个柱形图,反映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样,用一道题训练了学生两种作图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比较两种数据处理方式的异同,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继贞,张祥沛,曹道平.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10)

1.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

一群一年级的孩子在走廊上玩,笔者给他们出了一道题:张阿姨家养了10只鸡,种了15棵树。那么,张阿姨今年几岁?

“25岁。”

“错了错了,10和15是不能相加的!”

面对生活情景,上小学快一年的孩子们没有采取有效方法去获取相关的意义信息,而是凭着“经验”直接对信息进行无意义的处理。学生的回答令人深思。

2.课堂教学现状。

反思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在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信息能力方面,还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重信息的处理,轻信息的获取。教师提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答案。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潜在意识,远不如处理信息的意识强。(张梅玲教授语)面对生活情景,从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学生常常力不从心。

(2)重授予的结果,轻获取的过程。低年级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借此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的多姿多彩,并得到信息获取能力的训练。然而,主题图往往旁边有“信息提示”。面对主题图及旁注,低年级学生会本能地放弃对主题图的关注,而直接把注意力投向旁注;教师若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而“直奔”旁注,则学生获取主题图信息的能力无法得到训练,从而抑制整体信息能力的发展。

二、尝试与建议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关系,用数学的模型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认识世界,是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笔者就一年级学生运用数学主题图培养信息获取能力方面进行实践与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整理成如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1.具备强烈的信息获取引导意识。

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起来的。当选取某一主题图让学生学习时,教师就应该考虑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策略,指导与帮助学生充分地观察交流,理解信息,经历信息获取的过程,从中体验方法,享受成功,培育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技能。教师具备强烈的引导意识,掌握科学的引导方法,是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前提。

2.讲究合适的主题情景呈现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新的知识只有被纳入到已有的认知框架,被学习者理解而赋予意义时,才成为知识。杜威也强调,只有知识对个体具有意义时,才会促进思考。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更能转化为意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思维模型的形成。

(1)变静态图为动态图。

“连加”一节的主题图是“喂鸡吃米”。借助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信息,利用其丰富的素材,设计成动态多媒体课件(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地上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2只,又跑来1只。在充分观察动画全过程的基础上,交流获取的信息;在理解信息意义的基础上,列出算式“5+2+1”。情景图呈现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学习兴趣更浓,观察更专注,获取信息的效率更高。

(2)变单一图为连环图。

“十几减几”的主题图是“小猫观金鱼”:“金鱼缸中,有黑金鱼5条,花金鱼8条”。将主题图从单一图变为连环图,信息的呈现更具渐进性,又能避免对算法的暗示。情景顺序为:①游来5条黑金鱼和8条花金鱼;②几条黑金鱼游进水草丛中,只能看到2条;③3条黑金鱼又从草丛中游出来;④5条花金鱼也游进草丛中。用连环图呈现的不同时段的情景,学生获取的是动态信息,更容易列出各时段的算法,激发探究算法的兴趣。

(3)变文本情景为生活情景。

不少主题图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相吻合,可将主题图进行“生活化”处理。在学习“位置”一节时,可以结合班级座位进行教学。①向大家介绍自己在第几组第几位,并填写座位卡;②打乱顺序,让学生自己找自己的座位卡;③做“猜猜我的邻居是谁”的游戏;④“小老师”安排同学就坐到第几组第几位。学生在介绍自我、听人介绍、游戏、当小老师等系列活动中,获取大量有关“座位”的意义信息,训练思维语言。

(4)变显性信息为提示信息。

学生往往会依赖主题图旁注的显性信息,而忽略对情景的观察与理解。教师可训练学生自己提出提示信息。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页第八题,可先盖去主题图旁注“摘了13个桃子,吃了9个。”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提出类似问题:“图上有几只猴子?”“摘了几只桃子?”“每只猴子吃1个桃子,吃了几个?还剩下几个?”在这幅主题图中,学生可以获得桃子的总棵数、吃掉的棵数、剩下的棵数等信息,还能获得有关猴子的信息。

3.选用恰当的信息获取训练模式。

凡事皆有法,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同样需要讲究方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技能的形成表现出阶段性,即①定向关注阶段,对事物呈现注意;②物质活动阶段,对事物进行观察;③外部言语阶段,思维的语言化;④内部语言阶段,思维的内化,即思维及行为的定势。我们总结了“观察、交流、理解”的信息获取训练基本模式,侧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情景进行充分的观察,借助同学间的外部语言交流,对有效信息进行语言描述,从而催生内部言语,实现信息意义的理解,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

(1)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持久认识活动。精心的指导,可以让一年级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①明确目标。学生观察可能会出现统计错误或事物疏漏等问题,教师可引导同伴交流,“我发现图上有8位小朋友,1位老师。”②适当分工。主题图观察,可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分工。③有序训练。培养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统计事物的习惯。④做好记录。鼓励学生动手画画写写,为主题图做“自己的”旁注,促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增强观察效果。

(2)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龄儿童“好合群”,喜欢交流自己的发现。借助其内驱力,组织学生交流,促使观察成果共享和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①拓展交流内容。不仅要交流观察的效果,更要交流观察的过程、感受,以提炼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师可提示:“你是怎样观察的呀?”②丰富交流形式。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形式。③培养倾听习惯。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精彩要鼓掌,不足就补充。④评价交流过程。教师适时评价引导,可以纠正学生语言失范,保障学习情绪良好。

(3)理解。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11)

这样引课,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从此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学生始终保持着发现、创造的兴趣,比较完整深刻的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直角坐标系”这一新知识。

2.合理强化训练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强调问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发新的题型来达到目的。

有观点认为:传统教学中的基础训练是一种浪费,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题海战术,无限制强化训练是错误的,但必要的、合理的基本训练仍然是学习数学过程中所必须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就是在一般性的思维定式上产生的。熟能生巧,“熟”是前提,是必经阶段,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和技能。这项训练达不到一定的量,其概念和技能的形成就不牢固,因而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换方位地思考,形成更丰富的技能,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知识升华到“理解”,并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2.1加强基础性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基础题训练,以巩固知识为主,突出与课本同步或将课本习题加以改选,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大有益处。例如: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CD,四边形ADBE是平行四边形,AB的延长线交EC于点F,求证:EF=FC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解法有多种。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空间,探索多种引辅助线方法并给出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2.2加强图形训练。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升华,各地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关于图形问题已屡见不鲜。

例如:在学完了圆后,我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一个矩形、一个圆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简要说明自己的创意(见下图)

这是一道典型的图形组合设计问题。这类问题在实践中碰到很多。如:学校报刊设计中要求用某种几何图形为元素设计花边或图案。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图形发散思维训练,把学生的发散思维向比较高的层次引导。

2.3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产生不同寻常的“奇思妙想”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突破常规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工作。2.3.1精心编制开放试题和探索题。

例如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点D和E分别在AB、AC上,给出5个论断:a:CDAB,b:BEACc:AE=AC

d:∠ABE=30度,e:CD=BE

(1)如果论断a、b、c、d都成立,那么论断e一定成立吗?答:

(2)从论断a、b、c、d中选取三个作为条件,将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那么你选的3个论断是

(3)用(2)中你选的3个论断作为条件,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证明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