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维能力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4:59:34

思维能力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篇(1)

初学物理的学生,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往往张冠李戴;认知直觉的错误,不易纠正。针对这一情况,在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中,应强调运用比较、分辨等方法加以区别。如《力的测量》一节,应结合阅读课文,对物重、质量两个重要概念画表进行比较、区分、总结,并选编一些判断题、选择题给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又如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开始学生可能认识模糊、理解片面。在教学时,应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学生种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认识,选编相应的系列习题供学生练习。

学生解习题做实验时,往往照套,模仿性很强,不善于独立思维。对此,应强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书面作业,自已动手做实验。对一题多解、实验操作正确利索分析独到的学生,应及时鼓励和表彰。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应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分析讨论内接法与外接法在测量阻值时所产生系列误差的原因,确定被测阻值大小与接当选择规则,这是训练、发展和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极好机会。

2、加强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少学生,学物理拼命背概念,整天做题目,对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等较深的层次,却很少提出问题和疑惑。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辅导训练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开发和培养。

思维能力论文篇(2)

激发思维能力,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好奇、渴望、欢快、喜悦等积极情绪进行学习。把“教师要我想”的被动学习方法变为“我要自己想”的主动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主动地去追求、探索和掌握知识。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感知敏锐,思维活跃。

思维的活跃主动性来自学习的主动性,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激发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会自我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时,要通过预习、审题等环节,让学生提出“我要从中学些什么”、“我准备怎样学”等,“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思维的状态。特别是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上不懂或要求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要"打破沙盘问到底”,使求知欲望和积极思维的动力贯穿在学习的始终。对于中下生,即使他们提的问题幼稚,讲的见解粗浅,也要多鼓励,发现其闪光点,应及时表扬。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还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通过学习实践、总结,让学生逐步明白“学起于思”,懂得养成“边学边思”、“熟读精思”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多鼓励学生相信依靠自己动脑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老师,让我想一想,先不要讲解”的学习气氛。这样,学生自觉思维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并逐渐形成。

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接受思维方法的训练。在读写过程中,字、词、句、篇的理解和运用,都关系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因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必须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

首先要明确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还应注意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否对头,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分析学生的思维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评价。教学不仅只注重总是的答案本身,还要向学生进一步提出:你是怎么想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你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你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而具体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是否正确。一些学有创见的学生,往往有独到的地方,教师更要给予肯定,让其他学生从中懂得怎样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师在教学上应注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给学生的自学留有余地,也为思维方法的训练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教师所举的例,学一字带几字,学一句带几句,学一段带几段,这就需要运用推理判断的方法,自己去掌握新的知识。这对逻辑推理的训练,也是极为有益的。可见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教给思维方法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维质素的培养。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几点要求:⑴边思边议。⑵边读边议。⑶边划边议。⑷边提边议。以培养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论文篇(3)

notmasteredit.Whentheyusetheforeignlanguage,theyshouldtrytoforgetallabouttheirown.Iftheycannotdothis,theyhavenotreally

learnedthespiritoftheforeignlanguageandcannotuseitfreely.”。

依据上面的这段话,我们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应用。而要达到应用自如,首先要在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排除母语的干扰。如果在外语学习中不能排除母语的干扰,外语的实际水平也不会有真正的提高,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不会产生质的飞跃。在短期内培养和造就外语实用型人才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外语思维能力,尽快地培养出外语实用型人才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步实施:

一、狠抓语音语调的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

语音语调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阶段。如果语音语调不正确,学生就不敢轻易张口,会严重影响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把正确的语音语调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大胆地张口,大量地模仿和练习。重点解决学生发音中普遍存在的长音不长,短音不短和重音掌握不好的问题。真正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在打下正确坚实的语音,语调基础之后,结合语法教学展开第二步的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训练。

二、以实际应用为基点、强化句型,词汇及词组的训练

在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上,全面突出句型,词汇及词组训练。这个阶段的教学要加大听、说的力度,尽量减少语言互译。教学中一是要鼓励大家多听、多讲。二是要注意结合实物、实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忘我地进入实际角色,也叫情景语言训练。对学生的要求是:摆脱母语、进入角色、认真模仿、反复磨炼。在机械训练阶段,要强调模仿和记忆的作用,对实用的句型,词汇和词组要用心记,反复练。通过大量的演练增强记忆,再通过记忆提高演练效果。我们在训练指导中应注意将所讲的内容分门归类,适时加以扩充和展开,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拓宽。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提高了兴趣,觉得自己的语言知识即有用,又不够用,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掌握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能用外语表达的,就不用母语讲。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对外语的应用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然变成自然,熟巧程度不断提高。三、安排好课外活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外语实践活动。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学习、训练内容并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做到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压力和学有动力。在训练中,应注意安排学生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扩大机械记忆和背诵的范围,从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到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对一些实用有趣的内容,应做到倒背如流。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模仿原文,用外语写有关的文章或段落,并能熟练地脱稿口述。课外活动内容应避免干枯。要多安排情景性语言会话内容,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场所,如车站、银行、商店、饭店、邮局、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实地的语言训练,以增强趣味性和真实感。让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发挥和提高。逐渐培养成外语习惯性思维,而不是先由母语转化为外语。

坚持课内、外训练内容和目标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加快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去学习外语。从而摆脱学习的被动状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音像设备进行跟踪录音和拍摄,对每次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再加以改进和提高。

总之,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它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只要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目的就能够达到,教、学双方的水平都会有更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思维能力论文篇(4)

1.想象与联想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心理活动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关系的另一事物

。想象与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的方法之一。比如:初中语文中结合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可以带领同学穿梭在童话故事和现实的想象中,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有一天

,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

服。”可以让学生自己作为国王,他会怎么做?通过提问学生学完本课文,有什么感想?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寓意?我们以后要怎么做?从而提高学生的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观察

在语文教学中,观察是有效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多见的观察法有对比观察、排序观察。如:麦考莱所说“要测量一个人真实的个性,只须观察他认为无人发现时的所作所为。”从而,让一个人了解观

察另一个人的品性素养各方面更直接一点。中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的古诗和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大都是运用精细入微的观察来完成的。在此当中,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多样的观察方法与经验。这些

文章在教学中尤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让学生领会作者观察的构思和想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构思想象能力。如:中学古诗词曹操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

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老师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出那个画面,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当时作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和意境。

二、策划相应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思维素质是核心,关系到学生的独创、批判、敏捷、深刻和灵活性。在中学时期,学生的理解,推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思维逻辑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改变。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多

种方式,策划安排相应类似的训练,从而直接明了的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中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老师可以借鉴以下两点来具体操作。第一,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多问自己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抛却死记硬背的学习思想和方法;第二,训练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深刻的探究了解问题的本质。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组织开展小组讨论、个人演讲等活动,从而加强学生

对所学的内容掌握的更透彻。再添加一些课前课后作业,写周记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深刻性。如:七年级上册语文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首古诗中,老师可通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想象

和联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所要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

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是思维批判性。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批判性,老师要细心负责地解答学生的疑惑,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勇于和老师有

不同的意见和答案,鼓励学生多发现,多摸索,多探究,积极主动乐于发现事情的本质所在。

三、结束语

思维能力论文篇(5)

二、讲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讲究层次和方法的。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那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变迁进行多样性探究,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那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一)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人思维灵活,就会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做题速度以及做题质量。

(二)教学中要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例如,在讲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将历史发展的进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必要的时候最好能辅之表格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甚至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辅之相应的思考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答案。其实,这些步骤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仔细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进行探讨和研究。疑问是思维的前提,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激发思维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并组织展开课堂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我在梳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有的从政治角度回答,有的从经济角度回答,有的从军事角度回答,但很少有学生能从外交和文化角度回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便让学生组成互助组来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最后总结出了答案。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起来的。有的高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好意思再像小学生那样勇敢地发言,大胆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敢说、敢讲,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以说,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材料的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如提纲挈领地分析材料或找出重点语句,而往往文段的首句或结句就是每一段的主题或是文段的纲。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放弃或忽视某些重点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有时恰恰就是题意的暗示,要仔细研读。例如,“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到了协约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段文字里的“主要”和“波及”两个词的运用,就把世界大战的范围说清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亚洲国家的参与,且参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国家也很清晰。这样把握住关键词句,学生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知识点。其次,不要让学生一味依赖答案,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由于历史的文科属性,学生常常会参考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思维也就难以难以得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无论是在做题时还是在听课中都要多思考、多总结,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题干背后的意思,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哪怕不准确、不到位,教师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会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思维能力论文篇(6)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呈现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才可以为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必须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2.注重探究方式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得到发展。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要创设与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创设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使学生回味思考的问题。

3.注重教学方法优化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出新,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引人入胜教学法。如通过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注重主体活动参与中培养学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活动参与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5.注重主体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诚然,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迄今为止,对于阅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模式清楚地发现,数学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诚然,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严密,显得有逻辑。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将阅读引入课堂,并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发现与文本下文所给结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体验发现者的成就感,培养推理与发现的思维,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能力方法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思维能力论文篇(7)

0.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作用。中学的语文教学创新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把握好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发思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应具备的特征

其一,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其主要指的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反映了语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体现出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主要表现在学生善于深入、逻辑清晰的思考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整体中,能够充分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从而掌握语文知识[1]。

其二,灵活性。语文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指的是语文思维的灵活程度,思维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随之发生改变。灵活性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思维方向的灵活。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其次,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综合灵活转换的能力。再次,迁移能力较强。学生要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最后,思维结果比较灵活。

其三,批判性。语文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学生对自身思维过程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思维批判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性,能够不断的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反复检验所拟定的假设和方法。(2)全面性,善于客观地分析正反两个方面的依据,明确正确的方案并及时修改错误的部分。(3)策略性,在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相应的策略、方案、步骤、手段等,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4)独立性,善于独立的思考问题,保持自身独特的观点。(5)正确性,通过缜密的思考,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并使得结论能够具有正确性[2]。

其四,独创性。语文思维的独创性就是思维的创造,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创性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具有独特性,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次,新颖性,学生需要采用各种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最后,发散性,善于在广阔的领域中独立思考问题。

其五,敏捷性。语文思维活动的敏捷性主要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速度和正确性是思维敏捷的两个重要内容。中学生思维敏捷性主要是指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并在脑中消化。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知识,正确的解决问题。

2.培养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策略

2.1明确课堂目标,制定思维培养计划

首先,需要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要求学生进行缩写、扩写、改写文章都属于语文思维能力的范畴,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其次,根据各部分知识或培养思维能力的任务,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另外,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将同一种思维能力放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进行锻炼。例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春天的特征。在文中多处运用到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2.2创造教学环境,激发思维培养

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积极进行思维活动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环境。根据相关教育学家的观点,情境创设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3]。首先,教师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氛围中来。另外,还需要对待学生的提问时,态度要积极肯定,支持、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3结合语文知识教学,传授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好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取思维方法,语文的思维方法包括观察、想象、联想、比较、分类、发散思维等。这里主要从观察法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计划、时间较长的知觉行为,在语文思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观察法主要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顺序观察指的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系统性的顺序进行观察。对比观察指的是把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微的观察中完成的。教师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的时候,需要重点分析研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观察法,并学会运用观察法。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云朵的变化,在云朵变化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天气。

3.总结

通过对语文思维能力应该具备的综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规划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计划,教会学生使用思维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思维能力论文篇(8)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仅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还能增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中遇到难点容易突破,提升课堂学习的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整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的方法来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并在教师的提点下,想象冬天的美丽画面:漫天的雪花?草木凋零?空气中渗透着沁人心扉的冷?济南的冬天与其它地方的冬天有什么不同?……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在脑海中勾勒出冬天的景象,帮助学生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思考,展开飞翔的翅膀,拓宽思维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热情。

二、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时,就要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对语文知识进行接收和整合,在吸收、整合的过程中,就必须运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然后把听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接着能在实际运用中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采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表达出他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教师提出问题:“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手法描写了一副美丽的画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诗中的街灯又隐喻着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根据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天上的街市》进行改写,把诗改写成散文,锻炼学生语言驾驭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知识的有效输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思维能力论文篇(9)

二、高中政治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这也导致在现代的企业人才中思维能力的强弱成为评判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拥有思维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参数。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精神上不断端正学生自身的思维现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不断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政治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挖掘政治中的闪光点,并在高中政治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例如,在高中政治讲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时,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精神,深入的体会马克思主义对时代思想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政治的学习中体会到民族精神,并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探索

我国重点发展教育事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建设的人才,并满足时展不断学习的需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主动思考努力探究。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政治相关的理论知识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例如,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氛围,提出适当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思考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价值,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的内容,将更多的时事热点融入到政治理论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兴趣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最终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接受学生提出的个性化见解

每位学生自身拥有的成长环境,拥有的认知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存在不同的见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并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学生具体的思维结果也是学生拥有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师需要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学生不同的政治看法,积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学生进行思维的创新。例如,在高中政治讲述内外因对于个人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时,可以引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故意表示这一观点非常正确不存在任何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就会产生质疑,同时带动全班同学重新进行思考,最后通过教师正确讲解,鼓励标新立异的思维,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思维能力论文篇(10)

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我们知道,在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后,至今尚未形成新的国际格局,只是呈现多极化趋势,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能否成为多极中的一极,主要看综合国力的强弱,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今天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强健的身体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其别是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形成,要求我们应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起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任务,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

2、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大势所趋,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世界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犹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才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所以我们要凭借有限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东西。

3、是历史高考成败的关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决定并非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于是就有选拔考试——高考的必要,只有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大学。为适合形势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相关科目,如政治、语文等学科。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那么,什么叫历史思维能力呢?

二、关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界定

历史思维能力概念提出较早是在国外,例如美国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的因果的分析能力,解释历史的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它有五个方面的标准: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阐释,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作出决定。而在我国,至今尚未出现关于概念的国家标准的理论界定,但史学界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研究并尝试作出解释,例如王雄在《历史的理解与理解历史》(《中教参》95,9)一文中给历史的理解(即历史思维)所下的定义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从具体史实出发,认识、释解历史问题,发现历史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这基本上指出了历史思维的本质特征,但尚不够全面。至今给历史思维能力所下的定义比较完整、全面、科学的应数白月桥,他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中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简言之,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它散现于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中,如历史材料的搜集应用能力,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等。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会历史”,更有助于他们“会学历史”。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呢?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出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去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是空谈。那么,是否说把历史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掌握历史知识呢?回答是否定的。知识的掌握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指“由不知到知”,即晓得知识所反映的事物;二是理解,指“知其所以然”,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指“行”,即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历史知识的掌握亦然,最终衡量的标准应是活学活用,而不是要死记硬背,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

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关键看备课时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使教学内容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例举三方面加以说明: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仅记住零星的历史知识,不叫掌握历史,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一走进去就迷失方向,不知东南西北,而是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那就应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让学生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在并继续发生作用,新的结构已经萌发生长并日益居于主导地位,新旧因素交替杂陈,新老力量交织对立,由此引发半个世纪的较量和碰撞,调整与变革、危机与革命、冲突与战争、在经历了一番动荡、调整、革命、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社会进步了,人类也发展了,历史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纪元。这样,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也跟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2、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历史教学中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不够的,不仅要求全求细,而且要求深求透,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吃透,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所以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的分析揭示。例如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认识,应从它的各条内容入手加以分析,才能认清其本质。①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而取悦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使他支持美国的政策;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运费,实质上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最后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可见其狼子野心。如果能坚持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深刻性就会得到提高。

3、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生生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总结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则可“以史鉴今”,例如对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这样规律性认识:战争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制度优越者胜,经济上技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反之则败。这可在实际战争中供借鉴,也可助你预测战争的成败,思维的灵活性也由此得以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关键的一环。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科学家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那是否说一节课问题越多就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不是的。历史问题的提出不是很随意的,而是要有目的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梯度,应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开动脑筋,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跳起来摘桃子,能力强的能摘到大桃子,能力弱的也能摘到小桃子,让他们都有所获。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善于启智,有时如果问题提出来后太难,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那么教师就应由难化易分解成问题组,例如讲“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可变为如下问题组: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不杀蒋呢?4、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又如在引导学生思考“三三制”的历史意义时,可做如下点拔、引导,1、它是否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2、它是否体现党派合作与民主协商的精神?3、它是否体现了新三民主义的原则?4、它是否体现精兵减政的政策?5、它是否能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通过这样的点拔,学生回答问题就全面,思维也就严密。

课堂教学中除了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养成他们在读书,接受知识时多问为什么的习惯,然后才能使他们开动脑筋,正如宋学家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顿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样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逐步达到会学的境界,正所谓“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解疑,化有疑为无疑”。培养学生自己质疑可采。用设置悬念,制造矛盾,进行比较,仅复设问等方法

思维能力论文篇(11)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自学能力包括:能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学习和复习;能自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自省;善于提问,弄清疑点;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总结,归纳,比较和系统化。学生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学,教师要作一个引路人,讲求指导的艺术,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真正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教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的学,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要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围绕学生的学而教,才能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论文格式性和创造性。以“教”为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如何学。既要注意学习的结果,更要注意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基础,知识经过吸收和内化后可转化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词汇、句式、文化背景、社会理念、道德等方面的讲解,也要注重这些知识在运用英语方面的实际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首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曾指出:教育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理;教学应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说:“要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简言之即“寓教于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学称之为“使得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之快乐”的艺术。兴趣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能否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是英语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抛弃“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激发学生的兴趣,那是很难想象的。如何唤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我们认为第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和个人对外语的需要,特别是我国即将举办奥运会,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对我国及全世界的经济、科学、文化及个人就业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这一点,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积极主动去学习,并以此作为克服困难,争取学习成功的内驱力。其次,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S.Bruner)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大脑亲自获得知识。他认为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课程的科学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由此,他主张要求学生亲自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去发现知识的结构和规律,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应遵循自然发现规律,让学生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自己所独特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英语氛围,培养学生自主运用英语的能力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上讲授的素材,都是具有代表性,经过提炼而来的。因此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客观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通过创设情景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要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富有创意让学生在进行交际活动时既有发挥的基础,又为其中的创新和变化而兴奋,从而不断激发出新的参与欲望。特别是要从课文的已知语境出发,进而创新课文的情景,引发出相关的辐射性的情景,呈现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情景。扩大语言的输入量。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语言的场所,营造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以每课的中心内容为线索,引出与之相关的话题,留给学生思考相互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运用语言的乐趣,真正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地说,自然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3挖掘教材内涵,以情感人,唤醒学生自主学习

英语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训练而学会的,教师不宜过多的把本来应该用于语言训练的时间用到知识的讲解上来,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理解,寻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从足够的实践中自己归纳总结。另外,教师要加强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减轻学习压力,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中课文内容几乎都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感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印在师生的脑海中,触及到了师生内心深处的论文格式灵魂。当然,获得文章中涵盖的精华,知晓其内涵,主要靠师生有意识地,认真地挖掘。把教材中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情意因素,充分地运用在教学中,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很有帮助。“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从教材的学习中体现出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情商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讨论,同学们深有体会,从中得出结论:一定要提高情感智能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1)self-awareness(自我意识)(2)MoodManagement(情绪控制)(3)Self-motivation(自我激励)4、ImpulseControl(克制冲动)5、PeopleSkills(与人交往的能力)总之,在感悟中学习,在理解中记忆,在兴趣中放松心态。经过多年的外语教学,探索出注重情感教学的模式。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