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电脑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4:05

电脑技术论文

电脑技术论文篇(1)

二、电脑绣花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

(一)电脑绣花应用的创新

随着刺绣材料、技艺的更新,以及电脑绣花技术的发展,刺绣不断突破着传统的束缚。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刺绣,相对传统中式服装中的刺绣而言,无论在材质选择、图案组成、布局、色彩搭配,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创新。

1.材料应用的创新

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刺绣要素。彩绣的丝线;丝带绣的丝带、缎带;珠绣的珠片、珠管;贴布绣的丝质或棉质的布片都是传统刺绣中的常规材料。而随着各种新型材料的诞生,刺绣的材质也日趋多样化。其中珠绣材料的种类最丰富,有珍珠、玻璃、金属、塑料、人造宝石以及形状各异的珠子、珠管、珠片和各种材质的树脂片等。材料的创新,使现代刺绣具有现代感和未来感。现代中式服装设计应考虑新型材料的应用。另外,在选择材料时,应具备敏锐的桐察力,将不同材质有效且完美地统一,从而塑造现代中式服装别具一格的风格。

2.色彩搭配的选择

刺绣色彩有很多,传统的刺绣,色彩讲究“新鲜就好看”,色彩以“红、蓝、绿”为主,其次用对比色、互补色等配色,整体喜庆吉祥,通常表现传统的款式和题材。而现代中式服装则注重色彩的现代感和时尚性,讲究整体、统一和协调。由于针对的是年轻现代的消费群体,所以在色彩选择方面以类似色、无彩色为主,色彩搭配趋向柔和、宁静、典雅、和谐。目的就是为了配合相应款式设计,最大限度地塑造个性化、现代化、年轻化的中式服装。

3.纹样布局的创新

纹样布局是决定中式服饰整体风格的要素。传统中式服装几乎都是平面地考虑纹样的布局,常规地把刺绣图案放在人们最易看到的胸、领、门襟等处,从而造成了纹样装饰位置的单一。为了突破这种单一,现代中式服装的纹样布局已开始树立“立体装饰”的观念,即对服装纹样布局时,不仅考虑服装正、背面的效果,还注意侧面在服装中起到承转前后的作用,如:除了在服装的肩部、手臂等部位进行装饰外,还考虑在服装的侧腰、侧臀这些易被忽视的部位进行装饰。传统的、固定的装饰部位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美的追求,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时用逆向思维,可在后背、腰线、肩、肘、臂等非常规位置进行刺绣装饰。

(二)表现手法的创新

常见的刺绣题材主要为:龙凤(图腾类)、牡丹(花卉类)、喜鹊(鸟类)等。这类题材通常较为传统,且该类服装所针对的消费群多为中老年,虽寓意深远,但缺乏创新。而现代中式服装的刺绣图案强调现代感和时尚感。因此,在题材方面,可考虑使用山水、人物、建筑、文字、几何纹样等题材;在表现手法方面,可采用不同材料,不同刺绣工艺,甚至不同艺术风格的结合应用,从而突破单一刺绣工艺的观感,更好地融入时代气息。

1.画与刺绣相结合

画与刺绣相结合,指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当运用具有艺术感的画做装饰时,将需突出的局部进行刺绣,从而达到丰富面料肌理,增强画面层次感的目的。如高圆圆出席嘎纳电影节颁奖礼所穿的“喜上眉梢”礼服,若将印花图案上的花或鸟进行刺绣,能使画面更具层次感,更加别致。但要注意的是在面料色彩选择上不宜太复杂,以雅致、柔和的色彩为主。另外,在表现山水题材时,由于山水题材在中式服装中应用的表现形式多为水墨山水印花,且发展前景较好。因此在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中可考虑以刺绣的手法结合电脑山水印花或手绘的手法来表现山水题材,亦虚亦实,在整体和细节上来凸显现代感和艺术表现力。同样在考虑应用人物、建筑、文字、几何纹样等题材时也可结合较为艺术化的手法。如在表现文字题材时,可对文字进行再设计,结合书法艺术,再运用局部或整体刺绣的形式来设计;而对于人物和建筑题材,更多考虑的是抽象化,简约化的艺术处理。此外,要根据各类刺绣手法的效果不同,选择恰当的刺绣针法来表现题材,如银亮的珠片绣或特殊材质的银线可用于表现画面中的亮部,如河流、云雾等。另外,在装饰布局上可在后背、腰线、肩、肘、臂等非常规位置进行设计,并可选择较为新型的刺绣材料,进行点缀,从而使服装在面料肌理上更为丰富。

2.同质同色线绣

所谓同质同色绣,即采用与服装面料相同或颜色相近的纱线进行电脑刺绣。针对现代中式服装设计,在绣花图案的选择上以雅致简约为主,不选用大红大紫、色彩繁杂的传统图案。整体效果追求简约现代,又有中式文化的风韵,符合现代年轻群体的生活理念及审美需求。此类表现手法,在选择面料色彩时,应以类似色、无彩色相搭配为主;在面料材质方面,可以选用较具东方特色的面料,如丝绸、有机棉、麻等天然织物。当然同样可以选择新型材质的纱线、邻近色系的珠线甚至选择绳状绣的丝带或盘带来应用。如在几何纹样题材的表现时,采用邻近色的搭配可使面料图案产生渐变的色彩。由于采用较为淡雅的色彩,再加上面料几何纹样刺绣肌理的立体表现,从而使服装在素雅简约中显得摩登现代,独具吸引力。柔和、素雅的色彩搭配,简约、别致、肌理丰富的面料效果,同质同色线绣将为现代中式服装的设计带来别具一格的现代刺绣风潮。

电脑技术论文篇(2)

当前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多媒体电脑,便 认为教学方法现代化了,就是多媒体教学。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谈到多媒体教学,首先应该知道何谓多媒体。“多媒体”即文字、图象、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如教师的版书属于文字媒体、教师的语言属于声音媒体、幻灯片为图象媒体、录相片为视频媒体等等。多媒体电脑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所有的媒体均能在电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这一点来看,电视媒体与之最为接近。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就不必象以前那样,上一堂电教课要在录像机、VCD、幻灯机、录音机等设备上进行频繁的切换,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媒体的单一化

在多媒体的实际教学当中,人们仅仅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的一小部分功能,即单一媒体。当前最常见的是将文字和一些相关的静态图片输入电脑,然后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控制这些媒体的播放顺序。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幻灯片,它只能够加大课堂中的信息量,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电脑在教学中的价值,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比较经济的方法。例如,在演示圆的相交、相切、相连现象时,我们可以用两个铁圈的交合、分离来说明这个问题,就不必去浪费精力借助电脑来反映。

三、板书的必要性

既然多媒体电脑有幼灯片的功能,是不是能够用电脑完全代替教师的版书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但由于电脑所显示的信息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而消失,加之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来不及做笔记。一堂课下来,看到了许多却没有什么印象。所以,笔者认为板书还是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四、缺乏相关课件

目前,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校长和教师们都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许多学校纷纷购置多媒体设备,建立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室。但多媒体课件却很贫乏。市面上的软件,大多是供学生自学,没有供教师运用于整个一堂课的课件,自学软件与教师上课的软件又不一样。由于看不到样品,许多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不知从何入手,容易产生高级幻灯+简单动感的课件。此种课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会让不太清楚多媒体课件的人产生误解。

现在许多课件在演示、介绍时往往受到好评,但使用者却很少。这是因为教师认为与自己的教学方式无法配套,内容编排也不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需求。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自制课件为了简化教师的操作,将信息的切换定义为按一下鼠标或键盘,将课件做成直线型。这样既没有了交互性,更使其他教师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课件,造成课件的重要开发。另外此类课件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我国目前电脑的人均占有量还很低,一所学校最多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自主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学习的环境还不具备,当前学校也只能制作一些教师授课用的课件。

五、课件制作问题较多

谈到课件的制作就不能不提到脚本。软件脚本是一个软件的精髓所在。一个好的软件脚本就象一个好的剧本,直接关系到整个软件的价值。如果脚本质量不高,再好表演也会黯然失色。而目前许多教师对于怎样写好脚本仍然捉摸不透。现在课件制作中往往是授课的不会制作,制作的不会授课。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只能相互协作,但效果就打了折扣。因为在双方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直接影响着课件的制作时间与质量。

教师对课件脚本不太清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不了解多媒体课件有何种功能,有何种限制。许多教师把课件制作当成制作一部电视片,即所有的都为动态,如同动画片。

电脑技术论文篇(3)

    二、媒体的单一化

    在多媒体的实际教学当中,人们仅仅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的一小部分功能,即单一媒体。当前最常见的是将文字和一些相关的静态图片输入电脑,然后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控制这些媒体的播放顺序。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幻灯片,它只能够加大课堂中的信息量,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电脑在教学中的价值,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比较经济的方法。例如,在演示圆的相交、相切、相连现象时,我们可以用两个铁圈的交合、分离来说明这个问题,就不必去浪费精力借助电脑来反映。

    三、板书的必要性

    既然多媒体电脑有幼灯片的功能,是不是能够用电脑完全代替教师的版书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但由于电脑所显示的信息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而消失,加之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来不及做笔记。一堂课下来,看到了许多却没有什么印象。所以,笔者认为板书还是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四、缺乏相关课件

    目前,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校长和教师们都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许多学校纷纷购置多媒体设备,建立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室。但多媒体课件却很贫乏。市面上的软件,大多是供学生自学,没有供教师运用于整个一堂课的课件,自学软件与教师上课的软件又不一样。由于看不到样品,许多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不知从何入手,容易产生高级幻灯+简单动感的课件。此种课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会让不太清楚多媒体课件的人产生误解。

    现在许多课件在演示、介绍时往往受到好评,但使用者却很少。这是因为教师认为与自己的教学方式无法配套,内容编排也不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需求。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自制课件为了简化教师的操作,将信息的切换定义为按一下鼠标或键盘,将课件做成直线型。这样既没有了交互性,更使其他教师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课件,造成课件的重要开发。另外此类课件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我国目前电脑的人均占有量还很低,一所学校最多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自主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学习的环境还不具备,当前学校也只能制作一些教师授课用的课件。

    五、课件制作问题较多

    谈到课件的制作就不能不提到脚本。软件脚本是一个软件的精髓所在。一个好的软件脚本就象一个好的剧本,直接关系到整个软件的价值。如果脚本质量不高,再好表演也会黯然失色。而目前许多教师对于怎样写好脚本仍然捉摸不透。现在课件制作中往往是授课的不会制作,制作的不会授课。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只能相互协作,但效果就打了折扣。因为在双方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直接影响着课件的制作时间与质量。

    教师对课件脚本不太清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不了解多媒体课件有何种功能,有何种限制。许多教师把课件制作当成制作一部电视片,即所有的都为动态,如同动画片。

    所以目前急需对教师进行多媒体电脑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对多媒体软件的制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制作者与授课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授课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将自己最好的构想完美地表现出来。

电脑技术论文篇(4)

说起“电脑音乐制作”或“MIDI”,在当今社会上,对于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人来讲,已不是什么陌生的事。自20世纪末“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以来,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多方面地渗透到音乐艺术领域中,比如音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歌曲的MIDI伴奏,音乐教育中利用软件进行视唱教学……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其身影。它的业绩如何?实事求是的说,优点多于缺点。本文阐述就是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业绩——“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对小学音乐教学及活动的积极影响。

在进入主题前,首先让我简单介绍“电脑音乐”。电脑音乐是指利用多媒体电脑及与音乐相关的软件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来的音乐(如: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等)。而后,我们就知道“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生产“电脑音乐”的一种方法、手段。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包容MIDI技术与数字音频技术,这两项是它的核心。在PC电脑没有介入音乐前,MIDI就是音乐制作的代名词。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出现与MIDI技术的融合,就形成了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对于这一系统的操作就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本文主要阐述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之后,它给音乐教育事业(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恩惠(至于具体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主要是文艺活动,特指演出)两个方面。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拓展。抓好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频繁的,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这无形当中就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如果此时您是为小学音乐教师,会使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应该说工作起来会相对轻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与课堂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Cakewalk音序软件)进行视唱教学。我们可以预先把将要学习的视唱曲或节奏练习曲制作在电脑中,上课时利用电脑音乐软件将其用各种乐器的音色播放它,这样既可以节约我们的备课时间,也可以使视唱教学变得稍微活跃些(演奏乐器音色的变化);另外,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与传统音乐教育手段相比,如:课前或上课中抄谱……等)。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Encore制谱/音序软件)进行音乐知识(乐理)教学,可以使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联系在一起,可使音乐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我们讲滑音。传统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用语言进行描述(因为钢琴无法演奏滑音);如今有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可不一样了。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预先在电脑中利用软件中Wheel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上课时将其播放,让学生对滑音这个概念有个从文字到音响的统一认识。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序软件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培养更是体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除此而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还可应用在唱歌教学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总谱浏览、简单的曲式分析、认识乐器及其音色特点等等。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与课外活动

小学音乐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课外活动,通常我们小学音乐教师所涉及的课外活动大部分是文艺演出。说起文艺演出,音乐教师都不陌生,甚至是好手。但大家都知道演出少不了音乐,什么舞蹈音乐、歌曲联唱伴奏呀……等等。这些都需要去准备。为了避免重复或与别的单位相似,力求创新。这可就有事做了。怎么办?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您排忧解难。

利用音乐软件(如Cakewalk音序软件)进行简单的独唱歌曲、合唱伴奏制作,或者进行联唱伴奏音乐、舞蹈音乐的剪辑。如果学校有自己的电化教育教室还可以利用音乐录音软件进行简单的音频制作,这样有助于声乐节目排练。如果演出经费比较充裕,可以考虑部分声乐节目的音频先期制作——进录音棚(为避免临时突发事件,如声乐演员嗓子哑或不能上场……等问题)——做两手准备。这样一来,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介入可大大提高演出质量,保证演出能顺利进行。

电脑技术论文篇(5)

电脑音乐一一c0mputerMusic属于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多重性及交叉性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创作、演奏、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技术或设备的音乐;狭义的概念是指通过电脑、合成器、音源、采样器等设备进行编程,控制MIDI乐器或数字设备进行创作、演奏和制作的音乐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依靠电脑音乐技术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当今电脑音乐所指向的的重点都在纯艺术或纯商业音乐的研究、制作上,在把电脑音乐技术引入音乐教育课堂,特别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堂这一领域.还鲜有涉猎。

1高师电脑音乐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电脑音乐专业教育滞后

教育观念滞后于电脑音乐的发展,在以往,电脑音乐被视为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而且经费投入甚大,使得电脑音乐一直徘徊在专业院校门外;观念落后使得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大多数高师院校近几年才开设电脑音乐课程,而现今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专业院校,他们的电脑音乐技术滞后于电脑音乐教学的要求。加上高师音乐系的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教师,电脑音乐的专业性与目标的师范性相背.教学效果不佳.专业建设缓慢。

1.2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滞后

过去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都是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方式。不可否认,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音乐工作者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现在师范生的起点低、师生比例过大、理论课程的抽象性、音响效果的不定性,特别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几门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大大加深了教学难度。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

2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

电脑音乐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师资的循环短缺无法一时解决。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找到切入点.即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这样既缓解了师资压力.避免了电脑音乐教学的专业艰深性,符合了高师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电脑音乐技术的推广运用和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可以起到一系列辅助作用。

2.1音乐软件Encore\Finale等专业绘谱软件;Kcakewalk音序器软件的利用

可以解决和声、复调、曲式等课程中大量的谱例提前准备.节省课堂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讲解和实际音响效果.改变以往和声教学中.教师受到钢琴水平和多声部音域的限制.不能演奏的“哑巴和声”局面。T0NIc丕可以为旋律快速配置出四部及四部以上和声,用于课堂示范教学。

2.2 Cakewalk Cubase、SqO1等程序的MIDI编辑制作功能的运用

在曲式分析、音乐欣赏上可以拆分、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音乐的进行可以从任意小节开始.在任意节拍停止;通过音轨M、S、R功能.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电脑记录中看到独奏的所有次数设置;在复调课教学上,利用其强大的编辑功能,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可以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可以是乐器组与乐队之间的.也可以是乐器组与乐器组之间的。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活生生的谱例讲解.可以在短时问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谱例.并对谱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

2.3合成器软音源及硬音源音色库的运用

在配器常识课教学上.限于教学没备的缺乏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强的特点,光靠老师一张嘴、一套音响没备很难把一部配器手法新颖、音乐色彩斑斓的作品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通过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任何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输入电脑后,通过简单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来专门倾听、分析它所运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可以让乐曲以任意速度播放;可以在作品任意一个节拍上准确开始、停止,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特殊音乐片段作反复分析、倾听。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或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透彻地对音乐进行综合分析。

3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探讨

3.1在作曲理论课上进行实践

在作曲理论课上,借助电脑音乐系统.可以把所有声部、所有的乐器一轨一轨地录入电脑.并且几乎所有乐器都可以用MID1键盘来演奏,既可以作曲叉可以是指挥还兼职演奏员,关键是学生能够马上听到自己作品的效果,进行MIDI编辑制作.效果处理和音频缩混.插入视频文件.输出并刻录CD。

3.2批改作业是一项重要且繁重的任务

电脑技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03-01

随着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音乐软硬件也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在音乐教育、创作、演奏及商业音乐,各个层面都渗透了电脑音乐技术。它不仅提供了耳目一新的音色素材,而且对人们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脑音乐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音乐与视频同时进行,结合音乐设备、音乐软件与多媒体信息处理功能,通过多媒体方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音乐教学内容,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完美结合理性与感性。无论在配置硬件系统、开发利用软件,还是网络传输方面,电脑音乐技术都日臻成熟,越来越接近和影响着而且改变着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也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现行音乐教育体系吸纳电脑音乐教学,是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中利用电脑音乐教学系统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1 电脑音乐的概念

电脑音乐,又被称为“MIDI音乐(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或者是“计算机音乐”。电脑音乐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音乐学科。作为一种进行音乐创作的音乐制作方式,“MIDI”音乐是利用一些专业电子音乐设备来制作音乐声音素材,而这些设备都是由如电脑软件和电脑来控制。电脑音乐一般是指通过电脑和与音乐相关的软硬件为制作工具而播放出来的音乐,不仅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表现音乐的一种技术工具。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正确运用电子音乐设备,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声音脱节、内心听觉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 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1 电脑音乐技术在和声课中的应用

一直以来,高校音乐院系里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黑板、粉笔、钢琴和音响唱片。和声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如何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的听觉与视觉难以沟通的问题。最为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就是利用电脑音乐技术实施教学。例如:课堂讲授时可以利用Encore的乐谱显示功能;进行习作示范教学时可以利用MW3的乐谱编辑功能,既能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和声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其和声审美趣味;利用tonica学习不同类型的和声风格并帮助进行和声改题;利用Encore和MW3的实时录音功能进行键盘和声弹奏指导;利用多媒体手段讲解和声序进中不同的排列方式。

2.2 电脑音乐技术在乐器课中的应用

传统的乐器课教学中,教师局限于介绍知识理论层面上,而乐器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常识。由于教学条件有限,乐器教学只能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而仅仅依靠理解与想象进行配器,是不可能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来,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电脑音乐技术不仅使学生听到各种乐器的实际配器效果,还能够生动、形象和直观地看到有关该乐器的彩色图文资料,如外形结构、发展历史、演奏方式等等。教师可以轻松地利用Cakewalk音乐软件操纵相关步骤,通过直观的讲解获得以往传统教育模式无法达到的最佳教学效果。

2.3 电脑音乐技术在曲式课中的应用

音乐教育专业技术理论中,曲式课程是必修课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按照一边听音响一边看谱例,然后老师讲解这样方式,学生只能整首或片段的听谱例去感受乐曲的一个整体或局部的音响效果[1]。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引进电脑技术后,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软件的帮助把重要课件向学生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并且通过静音的方式,学生可以听到任一乐器的独奏,从而可以淋漓尽致地分析每一谱例[2]。

2.4 电脑音乐技术在视唱课中的应用

作为视唱练耳教师,把电脑音乐制作应用到教学中时必备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传统听觉训练方式的效果,还能克服传统的听觉材料缺乏和风格单一的不足,增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采用电脑音乐技术,利用Sonar8等软件,我们可以自己按照教学需要随意编写不同长度、难度、速度的节奏或旋律,比老师自己弹或放CD更准确方便,更能提高学生练耳水平,且不会花费老师过多时间精力,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3]。

2.5 电脑音乐技术在复调课中的应用

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复调课是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复调课旨在培养学生写作、分析复调音乐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敏锐的听觉能力。复调课写作技巧是纷繁复杂,传统教学的双方只选择最基本的方法进行讲授和练习,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实践练习,加上教学设施有限,对于复调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理解。而运用电脑音乐技术,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谱例, 通过电脑的控制随时播放,还可以通过音色的变换,在电脑上用同一个谱例,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4]。

2.6 电脑音乐技术在课外音乐实践中的应用

电脑音乐系统不仅能服务于音乐课堂教学,还能应用于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如排练演出等等。音频编辑软件可以轻松地完成舞蹈伴奏音乐的剪辑处理。如利用MIDI功能和音频编辑功能为演出制作和处理伴奏音乐,能达到过渡平滑自然的效果,而不会损失音质。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的音乐系统,利用五线谱或简谱打谱软件的文字和乐谱混排功能,印制包含乐谱的试卷和包含谱例的论文。

3 结语

在音乐教育中引入电脑音乐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技术平台,还为音乐教育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革命。随着电脑技术的推陈出新、不断发展,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晓东.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5:110-111

电脑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25-02

随着电脑技术的飞跃,人们进入了数字化网络时代,相应的电脑电子技术的应用率也大大提高,特别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电脑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填补了传统教学的抽象化,不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层次,而且节约了教学材料的成本。像利用电脑模拟仿真技术做成相应的电路模型,然后利用仪器器材去进行实验研究,不仅节约了实验器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一、电脑模拟仿真技术的定义

仿真,Simulation,就是利用项目模型使得在某个具体层次上的不确定性因素转化成对目标的影响。仿真又被叫做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是一种通过使用随机数做实验来求解随机问题的技术方法。所以,蒙特卡罗方法,又名随机抽样或者统计实验方法,它属于计算数学的分支之一,是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为了适应当时原子能发展而出现的。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当所要求解的问题是某种事件出现的概率,或者是某个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时,它们可以通过某种“实验”的方法,得到这种事件出现的频率,或者这个随机变数的平均值,并用它们作为问题的解。

蒙特卡罗方法起源于1876年,从1946年到1952年,数字电脑发展于科研机构,从而冗长的计算成为可能,而这样的计算就是蒙特卡罗方法所需求的。

电脑模拟仿真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的基础是数学理论、相似原理、信息技术、系统技术等专业技术,电脑以及各类物理效应设备则是工具,利用的则是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者设想的系统,从而进行实验研究。它是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知识的集大成者,包含了电脑、网络、图形图像、面向对象等技术以及多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

二、电脑模拟仿真技术的特点

(一)更加直观,简化学习

因为使用电脑模拟仿真技术进行电子维修教学时,可以制作出和实际状况一致的仪器与图标,所以,方便了学生们进一步的学习。

(二)分析手段多样化

电脑模拟仿真技术制作的模型,拥有相对完整的元件库,同时,电脑模拟仿真技术的混合模拟功能以及数字信号模拟功能,对电路仿真图形中的电波及各工作状态下的数据不仅具有储存作用,而且兼备打印作用。电脑模拟仿真技术具备静态、动态以及失真等各种状态的分析,同时对于电路中出现的短路和其他故障能及时做出判断分析。

(三)教学结合优点多

首先,电脑模拟仿真技术提供的实验方法相对简单易操作,实践于电子维修教学不但成本低,而且系统的自动检修和维护使得系统的长期使用得到了保障。所以,学生们在实际进行实验的时候,不必担心由于自身的操作错误从而造成不良后果。其次,假使实验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寻求在线帮助,保证了实验的独立完成性。然后,在实验的反复操作过程中,不存在实验器材以及相应原料的浪费。最后,电脑模拟仿真技术在进行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实验的时候,可以有很强的真实感。

三、电脑模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电子维修教学的意义

电脑模拟仿真技术运用到实际实验以后,实验中,学生们通过更改一部分的电路参数值,以至于改变主要的电路输入以及输出的性质,清晰地展现电路的变化趋势,从而帮助对电子维修理论相关知识有更大程度的感性上的认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电脑模拟仿真技术绘制的图形,结合实际测试数据,能够降低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误差,同时可以观测得出瞬间发生的不容易被观测到的参数。和传统型的实物实验相比较,不难发现:电脑模拟仿真技术一定程度上,不但可以填补传统型实物实验不可以随意变更电路参数的缺陷,而且对于不更换实验元件的大前提下,同等的实验时间内,运用电脑模拟仿真技术进行电子维修实验相应课程教学,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变换电路参数,然后观测出性质的曲线型变化,并且观测出相对精准的数据。

电子维修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学生们的自己动手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并且加深理论知识印象,填补理论上的空洞,从而形成自己的电子维修理论基础。将电脑模拟仿真技术和电子维修教学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型教学由于时间相对短,学生们无法真正意义上理解电子产品电路的构架和相关原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用电脑模拟仿真技术进行电子维修教学最大程度的开发了学生们的潜力,与此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因为学生们对于电子维修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熟练状况因人而异,而且学生们的认知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电子维修教学需要结合各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而电脑模拟仿真技术引进电子维修教学,使得电子维修教学课程内容逐步趋于标准规范、差异化。

电脑技术论文篇(8)

电脑音乐是指利用多媒体电脑及与音乐相关的软件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来的音乐,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表现音乐的技术工具。电脑音乐文件有多种格式,如: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aac文件、wma文件、ra文件等。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是用音高和节奏来展示艺术的魅力;电脑还是一种科技工具,把复杂的运算集中在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中,用高速的衍变解脱现实的束缚。音乐和电脑结合起来就是电脑音乐,它是数码时代的听觉新艺术,是音乐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2.制作技术:midi、合成器、音频技术

通过midi数据可以记录各种音乐信息,选择适当的音色得到真实的回放效果。用实用的midi编辑技巧、快捷、简便地实现音符的修改、乐谱的打印、音轨的编配等操作,可以将丰富的midi效果器运用其中得到自然的音乐感觉。所有与音乐特性有关的操作都将以midi方式实现。

录音是获取音频数据的最直接方式。录制的数据通过各种效果器的处理,在音频编辑软件中进行加工,得到理想的效果,最终合成音乐成品。

从midi到音频的电脑音乐制作方式是成熟和完善的音乐制作思路。两者基于不同的原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二、我国电脑音乐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1.早期教育观念滞后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电脑音乐属于文化市场的产物,纯属娱乐或被用作获取商业价值,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学校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微薄,因此电脑音乐始终徘徊在艺术院校之外,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反,电脑音乐在此期间应社会需求在民间蓬勃发展,逐渐涌现出一些优秀的电脑音乐制作者,逐步影响和改变了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目前迫于市场的需求和电脑技术的发展,高等艺术院校逐步认识到,电脑音乐技术是培养现代音乐人才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2.教师电脑应用技术无法满足音乐教学

我国教育部一贯强调“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囿于观念的落后,加上初期电脑价格昂贵和外文软件语言的限制,电脑技术仅仅掌握在少数专业人员手中。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艺术院校的音乐老师懂得电脑音乐教学的只占20%,远远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由此可见,现代音乐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道路漫长而曲折。虽然国家强调过教师应参加计算机过级考试,但多流于形式,远离于实际应用。

3.电脑音乐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国外电脑音乐教育在国外起步比较早,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规模和体系,而在国内,虽说电脑音乐领域不是空白,但是与国外相比,在数量规模、教学体系与成果效益上相差甚多。除此之外,我国电脑音乐教育出的人才数量与质量目前仍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对音乐教育、创作、制作、表演和传播领域日益重大的影响,重视和繁荣电脑音乐这一新兴学科已成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共识。

三、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1.基础效果

电脑音乐技术可以用现念的“听视觉”艺术代替“听觉艺术”。电脑音乐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上述状况。电脑音乐的智能化简化了传统音乐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了学习兴趣。

2.在基本乐理课程中的应用

基本乐理课程,由其名称可知,是学习其他相关音乐课程的基础,也是理论性最强的内容,因此也是最让学生感到乏味的课程,但是它也具有基础性、必要性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长期以来,按照“粉笔、黑板、钢琴”的教学模式,老师累学生烦,收效甚微。但是当我们将电脑教学引入到课程中时,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电脑音乐技术在视唱课中的应用

视唱课是音乐专业的重要技能课,也是音乐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进行视唱技能、音乐听觉的全面训练,学习者能深入掌握音乐语言的诸多要素,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视唱课程中加入电脑音乐,将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改变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能强化教学内容。基本过程如下:

课前教师将视唱课上要教授的曲目输入到音乐制作软件中,方便在课堂上播放。然后还可以伴以不同风格的或是不同的和声,既可以是传统的钢琴音色,也可以是现代的、时尚的各具特色的乐器。同时在播放过程中老师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近距离的辅导,学习效果也能因此得到很好的保证。

电脑技术论文篇(9)

电脑的诞生为美术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段。电脑美术设计,以其新艺术创意理念与综合丰富的表现语言手段,创新与开拓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设计产业更广阔的前景。电脑美术设计是数字化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这几年网络技术等数字产业的不断发展,艺术数字化已成为视觉传达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形成了对此专业更广泛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空间。广告等平面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此类人才供求关系的紧张以及人才专业水平的“低端化”。作为高职类院校,培养的就是以技术为主要能力的高级蓝领技术人才,对于艺术类专业,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针对市场需求、针对专业特性制定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定位。因此,对于高职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定位的认知与实践就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我国整体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尚处于探索阶级,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有待发展与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而高职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的定位关系到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的职业定位、顺应市场的就业导向以及专业的建设发展等重要问题。下面,本人仅就高职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如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及其自身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与大学的定位不同

近年来,我国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整个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行业背景和市场的就业空间,也使我国的数字化设计艺术教育迅速崛起。它主要分两种形式,即大学的电脑平面设计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电脑美术设计教育。这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和不同的教学定位:大学培养是研究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培养实用型、掌握熟练的技能与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比如:在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更注重艺术理论、史论、艺术史、设计史,设计美术等纯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掌握,当然也要学艺术表现和懂技术。而高职教育则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内容只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法则并使艺术理论体系的专业理论变成易掌握和接受的实际技能。大学的设计要求十分全面而严格,理论和技术非常深入,如:电脑美术设计中的广告设计,其印刷课程、印刷发展史、印刷机械原理等多种知识理论都要掌握;而高职教育是具体掌握其印刷前台的控制与操作技术即可。另外,高职电脑美术设计与其它设计品种的生产一样,都有明确的商业行为成份,因此其课程设置的教学定位也要考虑到成本与利润的因素。

在就业方向的定位上,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在公司承担原创设计师或设计监理、艺术管理等角色;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才,则多为具体考虑技能的学习和解决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即技术“蓝领”。他们是处于工作流程“前台”的“熟练手”、“快”,无须接受二次培训就能对图形与图像进行熟练的“移花接木”、修改与修复等,对原创意与原手绘画稿能快捷地转译成电脑制作。与原创设计师相比,他们更熟悉相关软件的使用和技术设备的品牌、性能以及维修与保养等。这在许多大小数码设计与影视创意公司都是分工明确并各行其责的。在整个行业的人才结构与比例现状中,以技术技能为专长的人才仍占各公司多数职位。因此,高职电脑美术设计的就业口径,实际上要宽于大学人才的就业口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占多数岗位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还不能达到某些行业的“人才高消费”。与大学教育相比,高职电脑美术设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仍是为广告业、报业、印刷业、影视媒体、电子媒体、自由艺术家、企业技术管理层和政府文秘机构等输送实用型人才最为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主渠道之一。

二、高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定位

⒈高职类艺术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

目前市场上,在需要电脑美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设计公司、工作室在人才的内涵认识与专业工作的理念上,与早期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调整――既懂电脑美术软件技术又具备美术与设计造型能力的技术人才,才是首选的。在近一两年内,有此类人才需求的企业招聘中,将是否接触过绘画、油画、雕塑和其他相关艺术基础设计课程,是否具备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及创意表达表现基础的要求放在招聘此类工作人员的首位,而不再是单纯的只看其电脑操作技术如何。因此,既有电脑美术专业技能,又有广泛的人文艺术素质并勇于挑战兼具创业精神的技术人才,才是高职内艺术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

从专业上讲,我国目前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多属于“半路出家”和“临时抱佛脚”,真正从事专业电脑美术设计或数字设计的专才,恐怕还为数不多。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以文印为主的广告企业,都是学会几招软件就开始“设计”制作了,这也导致了部分企业以及社会对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误解。现有的电脑美术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两极分化严重,培养的人才多以软件操作技术人员与纯研究人员为主,“复合型”人才比例过小,人才结构不平衡。

高职类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技术与创意兼具的全面人才,既掌握扎实的美术造型基础,又熟练操作相关电脑美术设计软件。要让学生以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为主要艺术创意形式,使其能够符合在企业、设计与科研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多媒体艺术设计、公共设计以及设计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针对市场现有的具体行业而言,笔者概括了以下几个培养方向――网络媒体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室外环境设计等。

⒉目前高职类艺术院校在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增设了有关电脑美术设计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设计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3dsmax等,制作有关的平面或三维设计效果图。但是,电脑提供的只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或者说电脑只是在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产生的新的设计工具而已,因此一般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软件的掌握使用熟练程度,缺乏在教学中对创意的挖掘,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开发和引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如果该课程的教师没有以相对专业为教学中心,准确给学生定位学习的方向,就更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误解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目前,几乎全国相关艺术院校或有艺术类专业的综合院校都开设了以电脑为平台的教学与设计训练的专业课程教学,但是根据各院校的毕业生专业素质,暴露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前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仍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很专业化和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一些电脑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平面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就是以Photoshop和CorelDraw两个平面软件为主,然后再塞进一些其他软件;室内外设计专业等的课程,就讲CAD、3DMAX等软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只是把一些“共享资源”内容拼凑在一起,就搞出了所谓的“作品”,根本没有任何艺术的创意与艺术的表现。这就导致学生也只会猎取他人的图片、表现手段,甚至模仿他人的风格,没有认真集合并掌握构图、色彩、造型等设计理论基础而创意自己的全新作品。

电脑技术论文篇(10)

马克思一直很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重视科技革命的进步意义。马克思曾经说道:“随着机器生产的进步,机器生产变为科学知识在工业领域里的运用,科学便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也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恩格斯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列宁研究了几十年来社会发展的事实,完全肯定了它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加速了社会生产化的进程,提高了劳动效率,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改善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其他方面,诸如教育、文化、政治等领域,它也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志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论述了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标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越来越成为现实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为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

科技革命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社会越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就越明显。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还很低,要缩短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彻底地改变我们的落后面貌,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科技革命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机械化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科技革命的浪潮迅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英国迅速进入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是电力时代,以美国为中心的产业革命,主要体现在电力的推广和运用上,“电气时代”取代“蒸汽时代”,使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第三次是信息时代,电脑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它使人类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科技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时下的科技革命中,电脑尤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了电脑,各行各业就会瘫痪,科技革命也成了纸上谈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始终很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既然电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此之大,我们就要重视“电脑教育”。

二、电脑教育的内涵

从狭义上来讲,电脑教育是指利用电脑的信息储存和控制功能,把教学内容存放在电脑的储存系统中,学生可以利用终端机进行学习。在教室里,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台终端机,并且有电脑屏幕和按扭,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屏幕和按纽跟老师进行交流,并且电脑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下来,以提供给老师考核之用。电脑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广义而言,它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把电脑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把电脑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教育之中。

(一)电脑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1.电脑的基础性教育

我们进行电脑的基础性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电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应当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数学、物理和其它一些基础性科目之外,还开设了电脑硬件、软件以及应用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在电脑的基础性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做到工夫扎实。现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这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欧共体制定了科技研究战略计划,它明确提出要赶超日本和美国,它还列出了自已的发展战略,要向高级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高级通信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等方面进军。但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在电脑的基础性教育上缺乏投资力度,因此很难赶上科技革命的进度,很难在国际竞争中立足。

2.电脑的实用性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旨在培养既精通本行业务,又能掌握电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电脑解决相关领域诸多问题的电脑实用型人才。我们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开设课程:电脑的原理以及电脑系统,电脑语言和相关的程序设计,将电脑运用于很多相关领域的一些通用方法,上机实习,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掌握好电脑知识技能。

如今的科技时代,我们越是感受到电脑运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我们就越需求电脑运用型人才。现在不但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开设电脑教育课程,而且很多文科类院校也开设了电脑的运用性教育课程,这些措施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电脑在教育中的运用

电脑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方式有很多种,下面我们具体谈谈。

1.电脑用于学校的现代化管理

电脑可以对学校管理涉及到的很多大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综合,必要时还可以补充和创造出新的信息。在学校的管理中,电脑可以用于下面一些方面:规划、统计、组织以及管理(包括学生的户口管理、教师的档案管理、科研经费的调制管理,自动排课管理、教室调配管理以及校园的治安管理、图书馆里的资料分类检索管理等等)。

2.电脑用于辅助教学

很多学校在教学上采用电脑这一处理工具,并随之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电脑辅助教学系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与数据控制公司共同研制的一种教学系统,叫作PLATO系统。伊利诺斯大学从50年代就开始探索和研究电脑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问题,于1959年建成了PLATO-1。以后PLATO系统经过多次改进,现在已进化到了具有讲课、复习、解答等多功能的大型电脑辅助教学方法系统。它可以带有5000多个电脑终端。电脑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通常通过下面两种模式表现出来。

(1) 控制模式。综合利用电脑和其它视听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自动化。电脑是实现教学自动化的核心和重点,它起着控制和运行整个系统的作用。

(2) 模拟和仿真模式。利用电脑的模拟实验功能,营造一种仿真的环境,使学生能够用“替身实验”去逼真地代替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和需要花费大量经费的真实的实验情况,从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利用电脑的信息处理能充分表现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进程中的生动形象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电脑教育的现代化

电脑教育的现代化指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手段上要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具体而言,电脑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要合理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其自身现代化,同时还要顺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二是它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发展电脑教育必须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美国科学史学家普赖斯认为,现代科学知识的总量以指数规律增长,同时,现在科学发展又呈现多极化、综合化、定量化趋势。传统的教育体系很难与科技的发展相适应,电脑教育的不断更新换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电脑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老师培养学生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应试型培养转为以开发学生智力为主的素质型培养了;电脑教育引领了教育模式的转换,实现了“教师中心型”向“学生中心型”的转换;学生要从记忆知识为主转变为掌握和处理信息能力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电脑正是使学生学习转型的一个重要工具。

现代科学发展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学科趋向分化和整合,走向了以整合为主的趋势。在学科间的交叉和整合的过程中,一些“横向科学”诸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起着重要的“粘合”作用和方法论方面的沟通作用。电脑也有这方面的功能,电脑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它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而且,它还有很深的渗透性,它与其它的学科之间又有很强的“粘合力”。在如今文理融合的情况下,电脑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发展电脑教育应当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很多学者认为,在科技时代,劳动技能不是靠体力,而是靠以智力和脑力为基础的知识能力竞争。以电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在这种以知识能力竞争的社会中占有绝对优势。不管是传统部门,还是新兴部门,把电脑技术引进到这些行业当中,使它与本部门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加快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现在国与国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归根到底又是电脑教育方面的竞争。因为只有大力发展电脑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知识高能力的理论型和应用型综合人才,才能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中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样,国家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

(三)电脑教育必须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

现代的工业社会,可以说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要想有效地进行生产、生活,就必须善于抓住对自已有用、有效的信息,电脑成为信息化时代的一个中流砥柱,电脑的能力与人的脑力共同作用于这个社会,并使这个社会的总数量和总质量在不断地增加,电脑让这个社会的发展加速了。电脑还能有效地预测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多预测方法中,建立的预测模型都是变量很大的,涉及到很多数据统计,这些大量的数据单靠人的大脑是难以完成统计的,这必须得借助于电脑来进行定量和定性地分析和计算;有时我们还要用到电脑来进行对模型的仿真实验…。人类有了电脑这种工具,将在未来的预测能力上更上一个台价。

四、留下的思考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的科技革命不但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方便,而且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电脑教育也在突飞猛进地进展,因此有些人对电脑的作用夸大,认为电脑可以完全取代教师,学校消亡……

“技术决定论”者认为,电脑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使学生没必要去学校了,可以在家里天天用电脑学习工作;而有些人却认为电脑教育网的出现,只是意味着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这就加重了学校教学的负担,学校要从应试型向能力型转变,从单面面向学生到全面面向社会。电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电脑能够完全取代教师吗?有些人在“学校消亡”的同时,西方也有些人在大力宣扬电脑能完全代替教师,甚至提出电脑是最好的教师,这种看法不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而且还阻碍了电脑教育有效顺利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教师的有效配合,电脑教育是不可能有效地进行下去的,没有教师的参加,很难编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软件。电脑只是一台机器而已,它缺乏人所具有的感情和亲合力,在养成教育上,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电脑没法取代的。

我们强调电脑教育的作用,并不是把电脑的作用趋向绝对化。在科技时代,我们重视电脑教育的作用,只是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型”向“学生中心型”的转换而已,通过电脑教育,学生的学习由纯理论到理论向实践的过渡,由完全被动的应试型学习模式向积极主动的过程型学习模式转变。电脑是一种工具,我们合理有效地运用电脑,使电脑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催化剂,让教育模式的转变实现“两个面向”的飞跃,即“面向考试”到“面向能力”的飞跃,“面向结果”到“面向过程”的飞跃,有了这两个飞跃,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何愁不能实现呢!

五、小结

总体而言,科技发展的今天,电脑的作用已经很重要了,但教师的功能也在一步一步地完善和整合。科技越发展,电脑教育对我们提出的任务就越艰巨,尽管目前电脑教育的前景和潜力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地肯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教育也将会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看待电脑教育,始终把提高电脑教育质量和科技进步放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当代国外教育》,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2]蔡子亮、杨钢、白政民 编著,《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6。

[3]殷登祥主编,《科技革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4]林今柱著,《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命运》,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9。

[5]丁长青主编,《科学技术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6]蒲心文,编著《国外教育改革面面观》,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7]熊明安、 曾成平、 黄培松、 杨淑佳编,《教育学名词浅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

[8]金言主编,《网上大学与网上教育》,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

[9]蔡启先编著,《计算机教育应用:原理与实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芳乐、杨浩主编,《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方法与案例》,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11]闫寒冰著,《学习过程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电脑技术论文篇(11)

是"天使"抑或"魔鬼"?--有关电脑相对于人类价值的思考由来已久。至迟从英国学者阿希贝发表《大脑的设计》一文(1948)开始,学术界就展开了电脑和以之为中枢的智能化机器是否可能排斥人类的争论。文艺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甚至可以追溯到电脑诞生之前。例如,比利哀·德·利拉丹的小说《未来的夏娃》(1879)就对机器人作了美妙的描绘。利拉丹还没有关于电脑的概念,他的乐观主义精神看来也未为大多数科幻作家所继承,恰培克的悲观主义态度就反映了这一点。电脑问世以后,许多人为其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感到惊诧,不少文艺作品进而表达了人们由此而来的疑虑。这种疑虑大致可以归纳为相互联系的两方面:一方面,日益发达的电脑将在智能上超过人脑、以电脑为中枢的机器人将在技能上超过生物人,从而使人类丧失存在的理由;聪明起来的电脑和机器人将不满足于人类所强加给自己的附庸地位,反转过来控制人,从而由人类的工具或助手变成人类的统治者或敌人;电脑将介入并利用人类的纷争,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称霸企图。另一方面,人类将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而趋于退化,其惰性或局限性将日甚一日地表现出来;人机一体化(如将电脑植入人体等)将使传统意义上的人不复存在,信息科技在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将打断人类自然进化过程;人类当中的一部分将利用电脑来反对另一部分人,传统的社会关系势必由于信息科技的作用而加速解体。文艺作品(如埃利森的小说《无声狂啸》、艾云·荣格勒执导的影片《网络惊魂》等)对于信息科技负面效果的生动描写,和来自理论领域的强烈声讨(如卡辛斯基所作的社会批判)彼此呼应,  使当代高科技与人文精神的矛盾尖锐化了。

必须承认:上述疑虑和批判是事出有因的,而且它们对于信息科技的发展方向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使之在制定自身的目标时不能不计入道德、法律等因素,不能不考虑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不论是普通人也好、文艺家或理论家也好,他们的疑虑与批判客观上并没有能够阻挡信息科技的进步。而且,弥漫于上述疑虑与批判中的感伤主义虽然很容易在安于现状的人们心中唤起共鸣,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却是消极的。如果考虑到科技进步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平衡性的话,那么可以说:因这种感伤而延误时机,便可能被动挨打。蔑视科技而侈谈人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乏其人。我们不能再蹈其覆辙了。

事实上,和理论家一样,文艺家在科技进步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在历史上,文艺家的想象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科技工作者完全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文艺家的价值判断是一种有力的导向,可以影响公众的心理定势,帮助他们对科技进步所可能带来的社会变迁做好准备。我们应当正面引导公众去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激发他们发展信息科技以造福人类的热情。事实上,信息科技并非万恶之源,而是人类实现自由而自觉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种种生存选择,让人类拥有在家上班、分享全球信息资源、按需点播等新的可能性。它为人类提供了反思自身存在的新机遇,使人类得以用计算机模拟等方式深入研究人的思维、记忆、智力发展乃至于情感体验等奥秘。它还为人类提供了远较过去时代为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人类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从事有利于发挥自身潜能的活动,在新的基础上推动国民经济改造、使信息产业成为发展的龙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评价信息科技的价值时,我们必须将信息科技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应用与信息科技本身加以区分。在关于高科技与人文精神之矛盾的讨论中,二者经常被混淆了,这是将种种丑恶现象都溯源于科技、妨碍人们正确认识其意义的原因。

如果我们认定美和文艺都和人的本质相联系的话,那么,应当看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正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不断发明新的工具、推出新的媒体、按照一定的理想改造客观世界,这体现了人的本质;审时度势、不断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体现了人的本质。没有理由认为人类目前所处的状态就是最完美的,正如没有理由认为现阶段的工具是最发达的工具、现阶段的媒体是最理想的媒体那样。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某些学者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却对高科技大加挞伐,并以"自然"状态相标榜。事实上,如果要他们像当年的陶渊明那样"归园田居",很多人是不愿意的,因为古代的田园里没有电话、电脑以及其它现代化设备,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影视艺术。

相对于未来的智能电脑或机器人而言,人确实有点象"女娲"。神话当中的女娲究竟会如何看待自己所造出来的人,我们自然不得而知。不过,中国人对于这位女神的敬仰和崇拜,则是至今犹存的。未来的机器人是否会超越人类,若超越的话是否会善待人类(就像我们今日景仰女娲那样),这目前仅仅是科幻作品的题材,而非一个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就人和电脑、机器人的关系而言,在现阶段毕竟是人类占主导地位。信息科技史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一是以电脑增强人的功能,二是以电脑来取代人(人造活人)。迄今为止,是前一种方向占上风。之所以如此,明显是由于以人为本位的社会价值观起作用的缘故。从长远看,人对电脑的态度既左右了电脑和机器人的研制方向,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智能化电脑和机器人对人的态度(如果它们果真形成"态度"的话)。

目前,电脑不仅已经走出了科幻小说的想象,而且已经走出科学家的实验室,在包括文艺在内的各个社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任何一种传统文艺的生产效率都由于采用了电脑这一工具而大大提高,作家和画家欣然换笔、音乐家用上MIDI、数字化特技在影视中的标领风骚、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影中取代暗房技术等都说明了这一点。电脑文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繁荣起来的。  

电脑文艺的发展,意味着传统文艺的终结,还是新生?

如果从字面来理解的话,所谓"电脑文艺"至少可能有六种含义:其一,以电脑为主体,指计算机自动生成的作品;其二,以电脑为手段,指人以电脑为工具而创作或鉴赏的作品;其三,着眼于文艺方式,指专门为文艺而设计、符合文艺特点的计算机程序(即文艺软件);其四,以电脑为对象,指专门为电脑而创作的各种文艺作品,如用以普及电脑知识的情景喜剧、带有艺术性的电脑广告等;其五,以电脑为内容,指以电脑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其六,以电脑为环境,指上了电脑的一切类型的文艺作品。这六种意义上的电脑文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电脑文艺是相对于广播文艺、电视文艺等而言的,指以电脑媒体为依托的文艺作品,但这不是电脑文艺的唯一含义。  

电脑文艺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合理、证明自身发展前景远大,最根本的是要拿出有说服力的创作实绩来。如果将50年代末利用随机程序来写诗、谱曲作为电脑文艺的起点的话,那么,电脑文艺已经有40年左右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影视中利用电脑制作的特技镜头、Internet上的文学作品与电脑动画、光盘产品中有色有色的出版物,已经为世人所熟知。目前,热衷于电子文艺的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开拓,全息诗、交互式艺术、虚拟现实娱乐就是这种开拓所取的成果的若干代表。

全息诗导源于卡西等人的诗歌实验。卡西在创作实践中一方面感到印张在其二维的表面之内监禁词语、因此造成对诗歌表达的特定限制,另一方面感到坚固的三维物体的构造带来了载体永久性和语言动态性的矛盾,因此,试图在二维印张和三维物体之外另辟蹊径,寻找一种像思想过程自身那样灵活、有浮力、可将新的交流力量赋予词语的新的诗歌形式。1983年,他首次看到全息图,深深被这种新媒体所吸引,由此致力于开发全息诗、发展全息诗学。他的作品最初主要依靠光学全息术,其后,转而以计算机为基础,这就是所谓"数字全息诗"或"电脑全息诗"。卡西认为:全息诗是全息地构想、制造和显示的诗歌。这首先意味着这样一种诗歌被组织在一个非物质的三维空间中,具有复杂的非线性时间特色。因此,观众阅读诗歌时不断地修改文本。与传统的视觉诗歌不同,全息诗追求动态地表达思想的不连贯性。换言之,全息诗的理解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通过观察者随意地看到的若干片断形成的,依赖于观察者相对于诗歌的位置。全息诗的表义因素,不仅有颜色、体积、透明程度、形式变化,还有字母和词语的相对位置、动态、在空间的出现与消失等。卡西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全息诗理论主张,其中包括"不连续空间"、"空的空间"、  "非物质性"  、"双目并用阅读"等,  其创作成果已见于国际性展览。

交互式艺术目前已有交互式小说、交互式电影、交互式戏剧等分支。交互式小说以词语为主,依托于超文本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只允许读者在作者事先设定的多重路径中作出选择,另一类的特征在于让读者在与作品的交互过程中动态地创造新文本。交互式戏剧最初是在模拟媒体上实现的。例如,通过表演莎剧来学习、研究莎士比亚,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时尚。但是,观摩演员的当场表演的机会毕竟有限,于是教师们尝试用录音设备、录像设备来进行教学。但是,这两种媒体只能以线性方式播放,为了找到合适的片断而反复倒带实在麻烦。有鉴于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莎氏交互研究组开发了"莎氏电子文档--莎士比亚研究多媒体网络化集注系统",这种系统通过软件在莎氏剧本(文本)和莎剧视盘(表演)之间建立了链接关系,用户只要轻轻点击,便可以从文本的某一部分跳到相关的电影片断,找到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收入该系统的莎剧视盘有33种,所记录的影片制作时间从1936年到1996年。对应于21部剧本,因为某些剧本有若干种影片,如《哈姆雷特》有3种(1948,1990,1996),《罗密欧与朱丽叶》有4种(1936,1968,1988,1996)。为了方便教学,该系统还收入了评论家的评论、讨论的例证、电影术语词典和表演语汇,后二种材料又分别导向若干作为实例的影片片断。为了摆脱版权的纠葛,该系统不从视盘上复制、转移任何东西,仅仅是建立材料之间的链接。  交互式电影是观者可作出影响影片结果之选择的影片。这块牌子是由Origin  System  Inc.于1994年11月推出的,具体作品是PC机电脑游戏《银河飞将三代》(Wing  Commander  III)。它以人类泰兰联邦与外星基拉希帝国之间的战争为题材,豪华版共8张光盘、2500兆容量,单单序幕就是半个小时高分辨率电影。游戏中的角色均由好莱坞的职业演员扮演,过场电影长达5个多小时。就形象性而言,交互式电影自然比以往的游戏略胜一筹。但是,它所谓"交互",仅仅是允许用户在树状情节结构中作有限的选择。有人指出交互式电影存在三大缺陷:其一,无法让玩家与游戏中的其他人物交互。如果说以往的游戏中是玩家指导像个傀儡的人物的话,在交互式电影中,玩家本身成了傀儡。交互不过是作出"yes/no"的回答,玩家不能对游戏结果施加全面的影响。其二,过场电影片断的插入,打断了"游戏流",从而破坏了玩家的情绪和兴趣的连续性。其三,玩家只能看到自己所选的那个分支的情节进展,无法看到游戏的全貌。  还有人指出:视频片断在交互式电影中并非游戏,只是游戏的入口。玩家不是要玩电影,而是要玩游戏。交互式电影作为冒险游戏的一种类型,关键在于故事线索如何设计、玩家如何卷入。要提高交互性,重要的是让玩家的行为在游戏世界中有影响,像揭开谜团、操纵对象、改变人物与故事线索就是如此,这是交互式电影有待解决的问题。  交互式电影将来可能脱离游戏的窠臼,而朝"个人虚拟电影"的方向发展。在个人虚拟电影中,银幕上的人物是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定制或设计的。这里所说的"个人",集传统意义上的编剧、导演、制片人和观众于一身,交互因此不再仅仅是对于有限的既定剧情和人物的选择,而是富于灵想独辟的创造。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正为艺术创作的突破提供新的机遇。早在1991年,在戏剧领域有所专长的软件设计者劳雷尔就出版了《作为剧场的计算机》一书,将人机界面的设计方针与亚里士多德的戏剧原则相比。虚拟现实为人们所提供的,正是一种具有高度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的人机界面,其魅力胜过传统舞台。在90年代初期,由英国所开发的虚拟现实系统就被安装在美国纽约的一些剧场。早期虚拟现实系统所能提供的主要是驾驶游戏、飞行模拟、对射游戏等。目前,某些有眼光的电影商、视频游戏开发商正投入资本研制更具魅力的虚拟现实系统。他们认为:这种系统完全可以为用户提供英国作家卡罗尔《爱丽思漫游奇境记》所描写的那种奇遇,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其中情境变化是由用户和计算机系统共同创造的,因此是实时的、动态的。  

以上所说的电脑全息诗、交互式艺术与虚拟现实娱乐尽管还不能体现电脑文艺之全貌,但已可使我们对于其发展趋势略见一斑,此即以基于实时交互的动态取代基于文本的静态。这一变化非同小可,原因在于作为传统文艺之核心的艺术惯例、艺术大师、艺术范作主要是在静态中凝聚着自己的魅力的,即使是在舞台上作动态表演的戏剧,仍以写定的脚本为出发点。如果未来的艺术转而将实时动态交互作为自己的旗帜,那么,将不会再有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惯例、艺术大师和艺术范作。就此而言,电脑文艺的确意味着传统文艺的终结。但是,如果注意到基于文本的静态对于艺术来说只不过是特定历史阶段才有的现象、在文本诞生以前人类原始艺术所呈现的正是活泼泼的实时动态交互的话,那么,电脑文艺不过是实现了文艺发展的一种螺旋式上升,因而标志着文艺的新生。

从媒体的角度看,电脑文艺有三种具体形态:一是由电脑进行加工,定位于纸张、石材等传统介质(非电子媒体)。这种形态的电脑文艺通常认同于传统文艺,像北京1997年国际电脑美术展上的作品就是如此。但是,某些作品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如"美人马"之类利用图象处理技术制成的绘画,以及利用随机程序生成的诗歌等。其二,定位于非数字化的电子媒体(如模拟广播、模拟电视)。通常所说的"影视电脑特技"指的是这种形态。由于《龙卷风》、《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等影片的公演,人们对这类电脑文艺已经是耳目能详了。其三,定位于数字化媒体(计算机存储设备),包括软盘、光盘、因特网等。以上三种形态的电脑文艺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前两种形态的电脑文艺都可以经过某种加工而由数字化媒体发行;数字化媒体上的作品也可以被非数字化媒体采用。不过,在转化的过程中,电脑文艺的特性将随着媒体的不同而起变化。三维动画的效果无法在书面媒体上得到展现,便是例证之一。相比之下,以网络媒体为依托的作品是电脑文艺的发达形态,我们称之为网络文艺。为了弄清电脑文艺与传统文艺的关系,有必要深入考察网络作为媒体的特点、网络文艺的特色及其对传统文艺的挑战。

作为媒体的电脑(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用户可以匿名登录。在许多情况下,无需公开自己的真实身分。其二,所传输的是数字信号而非模拟信号。其三,强调交互性,用户不仅可以自主浏览网上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信息,彼此之间可以相当方便地进行交往。其四,对用户的计算机技能有一定要求。其五,以超媒体(而非时序性的节目或空间性的文本)形式组织信息资源。其六,从整体上说,网络成员可以独立处理内部事务,没有现实组织中常见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

由上述特点所决定,网络文艺对传统文艺形成了强大的挑战。这种挑战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其一,传统文艺是在体脑分工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其中的精英文艺相对于大众文艺而言占有相当的优势,这种优势先是通过社会的等级制获得保护,后来又转而从版权制得到维护。在网络上匿名登录时,"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等级制无从施加其影响;对文艺作品流动(包括上载和下载)难以进行控制,版权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更重要的是:以网络世界作为主要创作空间的许多人,在创作观念上和传统文艺家有很大不同,通过版权取得经济收入并不是他们所关注的目标,作为内驱力的主要是一种和自我实现相联系的成就感或表现欲。在这一意义上,网络文艺的问世与文艺主体的非职业化、其流行和文艺队伍的扩大化互为因果。

其二,传统文艺将原作视为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轻视复制品的价值;在复制品中,又以复制质量(相对于原作的葆真度)论价,通常复制次数越多,效果便越差,价格也越低。整个文艺市场的运行都是以上述观念为指导而进行的。数字化的文艺作品易于纠错,因此,复制品和原作在质量上没有差别,将原作当成可居之"奇货"来收藏是毫无意义的。单单这一点,就将使传统的文艺市场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不仅如此,随着文件压缩-还原技术的进步、信息资源共享观念的形成,越来越多的用户直接通过网络传播和获得作品,传统的文化工业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近来MP3音乐在网络上的流行正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