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音乐与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教学改革
1.器乐选修课程中,教学方法中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因此,在此课程中,教师还要将相关知识有意识进行整合。例如对一首音乐作品要进行全面了解,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还有必要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条件等等这样的学习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将音乐作品进行完整而准确的演绎。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有声有色的讲解。
2.在教学中,欣赏内容的渗入给学生的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带来无限的力量。因此,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不仅改善了教学环境,还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感受。教师选用音频、文字、视频等资料,形象生动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更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
器乐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最直观而有效地途径就是组织排练演出,而这一环节也是此课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所必经的重点。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可培养良好的排练演奏习惯,学会在演奏中相互配合、彼此照应的良好作风。最重要的是舞台实践无疑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一个完整的总结,学生在在这一实践中不仅得到心智的训练,审美的提高。还会在表现音乐作品的同时,对自己的演奏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增强自信。从而更坚定的学习。由此,我们也看到器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四、教学误区
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实用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师范专业教学的核心,针对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学生达到钢琴业余五、六级(相当于车尔尼849)的水平便已基本能适应中小学的教学工作。2006级五年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学习过钢琴,甚至没见过钢琴,这是他们与音乐院校学习钢琴的学生最为不同的地方。就学习钢琴而言,他们的年龄相对偏大,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在各学年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每个阶段要有明确的课题和侧重点,积极引导、耐心教学,传授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使学生在五年的钢琴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学年钢琴弹奏的基本常识:基本练习学习钢琴基本构造及发音原理,钢琴演奏的基本方法与相关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习弹奏的姿势和指法,并初步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势和手形;养成良好的读谱和练琴的习惯,学会思考、体会弹奏放松状态;能用正确的指法弹奏音阶、琶音,掌握连音和跳音的弹奏技巧;能弹出乐曲的分句及强弱对比,可以自弹自唱简单的儿歌。为今后科学、系统的学习钢琴打好基础。课程内容:
(一)钢琴弹奏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势和手形。
(二)基本练习:C、G、D、F、bB、bE大调音阶、琶音、和弦(第一学期同向一个八度,第二学期同向两个八度),能用正确的指法熟练地弹奏。
(三)弹奏相当于钢琴业余考级一、二级程度的练习曲,小奏鸣曲及乐曲,掌握基本弹奏方法如断奏、连奏、跳音等。
(四)初步接触弹唱,能边弹边唱简单的幼儿歌曲。
(五)弹奏程度大致相当于《拜厄钢琴基本教程》。
(六)鼓励学生尝试参加钢琴业余考级,锻炼其心理素质。第二学年巩固钢琴弹奏的基本常识,基本练习弹奏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手形;用正确的指法均匀地弹奏音阶、琶音;较自然地掌握分句的抬手姿势;能弹出乐曲中的渐强渐弱和渐慢;并具有自编指法的能力,领悟和弦及旋律中双音的弹奏技巧。继续巩固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弹奏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手形。
基本练习:C、G、D、A、F、bB、bE大调,a、e、d、g和声小调音阶、琶音(同向三个八度),能用正确的指法,熟练、流畅地弹奏,要求达到较快的速度。
(一)弹奏相当于钢琴业余考级三级程度的练习曲,小奏鸣曲及乐曲,较自然地掌握分句的动作,能弹出乐曲中的渐强、渐弱和渐慢等力度和速度。
(二)有表现力的弹奏不同音乐特点、风格的中小型乐曲。
(三)能流畅地边弹边唱幼儿歌曲。能在C、G、F调上进行移调。
(四)弹奏程度大致相当于《车尔尼599钢琴初步教程》。
(五)鼓励学生参加钢琴业余考级和学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积累舞台表演的心理素质。第三学年继续巩固钢琴弹奏的基本常识、加强基本练习继续巩固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保持正确的姿势和手形;能快速均匀的弹奏音阶、琶音;在弹奏乐曲时处理好旋律与伴奏的主次关系;具有弹奏雄壮有力、活泼轻快、抒情优美乐曲的表现能力。
继续巩固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弹奏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手型。基本练习:三升三降大小调音阶、琶音(上学期同向三个八度下学期同向四个八度),能用正确的指法熟练,流畅地弹奏,要求达到较快的速度;
(一)弹奏相当于钢琴业余考级四级程度的练习曲,小奏鸣曲或乐曲,正确区分乐曲的分句及力度、速度等的对比。
(二)弹奏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能驾奴不同音乐特点、风格的钢琴作品。
(三)能流畅地边弹边唱幼儿歌曲,能进行二升二降的移调处理。
(四)弹奏程度大致相当于《车尔尼599钢琴初步教程》。
(五)鼓励学生参加钢琴业余考级,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第四学年(大专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弹奏基本技巧能用不同速度,不同节奏较熟练地弹奏音阶,琶音;加强专门的练习,具有弹奏不同风格乐曲的自然表现能力。继续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弹奏基本技巧。
基本练习:C、G、D、A、F、bB、bE大调,a、e、b、#f、d、g、#c和声小调音阶、琶音(同向或反向四个八度),能用正确的指法熟练、流畅地弹奏,要求达到较快的速度。
(一)学习复调作品的弹奏,能把握其演奏特点,培养学生立体式多层次思维能力。
(二)将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力,表现力以及钢琴弹奏技巧这三方面的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专业水平得到充实的、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为简单的幼儿歌曲进行伴奏,并进行三升三降的移调处理。
(四)弹奏相当于钢琴业余考级五级程度的练习曲,(小)奏鸣曲及中外乐曲。
(五)弹奏程度大致相当于《车尔尼849钢琴流畅练习曲》。
(六)鼓励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钢琴业余考级,培养学生能胜任中小学兴趣班的工作。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钢琴表演活动,提高演奏水平和能力。第五学年(下学期)除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弹奏基本技巧外,加强钢琴即兴伴奏课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作曲家的演奏风格和特点,提高演奏的表现力,并体会音乐的艺术表现和艺术魅力。把握钢琴演奏伴奏的基本和声与伴奏型,并有意识的把相关知识运用到歌曲伴奏之中。继续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弹奏基本技巧。基本练习:三升三降大调与小调音阶、琶音(同向或反向四个八度),能用正确的指法熟练、流畅地弹奏,要求达到较快的速度。
(一)重点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课,能为歌曲做简易的伴奏,能将一首歌在多种调上弹奏。培养学生看简谱弹唱歌曲、即兴伴奏与移调弹奏的综合能力。
(二)使学生通过钢琴练习曲与乐曲的学习,把握钢琴演奏伴奏的基本和声与伴奏型,并有意识的把相关知识运用到歌曲伴奏之中。
(三)积极参加学校的钢琴毕业音乐会。在五年的学习中,除了教师培养学生掌握钢琴基础理论、技能技巧和钢琴弹奏技艺之外;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要用耳朵去倾听自己的弹奏,或用耳弹琴的习惯。著名的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奥多耶夫斯基①写的《音乐之书》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并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听到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也就是说,要使在音乐作品的乐谱上所能看到的每个音符都变成学生(想象中)能听见的声音。另一方面还要科学强化各种技巧训练,并能把自己感悟、理解的音乐形象得心应手地表现出来。音乐的表现方法依赖于正确的触键方法(即能够最为轻松、最为正确并最为谐调地表现音乐的方法)。
同时加强学生的简谱与五线谱结合的伴奏能力。考虑到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用性,简谱的即兴伴奏具有很强的重要性(钢琴的技术是为了在实际教学中,能更好的为歌曲伴奏而服务,不能理论与实际脱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示范演奏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音乐表现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或公众组织的各项演出,通过登台演出,让学生展现自己的琴艺。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见习,增加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机会,综合培养学生能胜任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辅导工作。前三学年为必修课,使学生获得钢琴基础理论知识,对钢琴演奏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清楚的理解和认识,建立起正确的演奏概念。第四、五年为主修课,其教学目的是在普修的基础上予以提高,能正确地分析和处理一般的钢琴作品;有一定的示范演奏能力。并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进一步丰富曲目量。
三、教学形式的科学性
2006级五年制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采用双排课的方式(两个老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同时上两个课时)展开教学。而传统的钢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无可非议的。目前,德宏师专在钢琴课程中采取双排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从“一对一”这种授课形式中部分地分离出来。现行的钢琴双排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在原来的双排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具有效率的钢琴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授课形式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个教学单位。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二)讲座、公开课、演奏会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举办新年音乐演奏会等形式,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参加,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组织自己的钢琴音乐会或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晚会、钢琴比赛等,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这类音乐会可为五年制音乐学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教材选择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形式的科学性是笔者几年来钢琴教学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实际教学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将2006级五年制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成果。经过这五年的刻苦学习,学生掌握了钢琴演奏的基本方法,能弹出连、断、跳等不同技巧的音质。理解到学习弹琴不止是学习弹奏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甚至于学会在钢琴上通过自己的弹奏来表达一定的情景、感情以及思想[5]。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学生积极自愿的参加考级。它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强学生手指的灵敏度,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法等。毕业时75%的学生达到钢琴业余考级的四﹑五级(相当于车尔尼599﹑849)的水准。已经能适应中小学的教学工作。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传承地方民间音乐的路径
公共艺术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提出了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其内涵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其中虽然没有涵盖关于本地音乐教育融入教学的具体要求,但是在一些相关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以及本土音乐纳入其中。将地方民间音乐多样性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更是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摘要:音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遗产。面对当前地方民间音乐日趋衰落的现状,普通高校公化利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辐射面广、大学生数量庞大这个优势,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
1.开设相关课程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确立教学目标。地方民间音乐进课堂并不是以让大学生掌握民间音乐的技艺为目的,而是以地方音乐为视角,放眼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音乐文化。因此,在开设相关课程和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方向。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地方民间音乐属于任选课程范畴,教师在开设此课程时要以自身的优势、大学生的兴趣和音乐品种的重要性为依据。有的教师是民乐专业,即可申请开设《山西民间器乐作品鉴赏》课程,大学生不仅能通过视频领略中国地方民间音乐的风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演奏或教奏某种乐器培养大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其音乐综合能力。还有一些教师擅长声乐演唱,可申请开设《山西民歌鉴赏》课程,根据山西地域的划分,讲解山西各地不同的民歌类型、特点以及方言与民歌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人人会唱家乡歌”的主题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开设《山西民间舞蹈鉴赏》、《山西说唱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教师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在内容上则应尽可能地让大学生欣赏到更多的音乐品种、音乐作品,提升大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山西民歌鉴赏》课程开设时要考虑山西因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民歌呈现的音乐本体和审美特征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研制教学大纲时即可按照山西的区域划分为大学生呈现风格多样的名歌。
1.首先,我们讲素质教育是一种很广泛的教育,其中包括很多种教育。音乐教育也正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因此,音乐教育也属于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属于一种通过以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感情,灵魂,内心情愫和审美进行沟通的一种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是属于比较高雅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是需要一定的天赋的,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对于音乐这一方面来讲都是有天赋的,这就说明音乐教育的普及是需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首先要通过素质教育讲基本的音乐知识来传递给大多数学生,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之后再讲上升一个层次的音乐教育。就是说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最基础的音乐知识还可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升华。这便是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好处之一。
2.音乐学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基础知识的奠定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一种培养。通过本身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再加上生活上的常识和生活经历,更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的培养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并且在一定的方向内有所造诣。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这便是创造性思维养成的习惯。此外,从人文学角度来讲,音乐教育和人文学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音乐教育的民族和文化教育是可以充分体现人文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音乐教育不仅是人文精神的升华,更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文化是人类艺术发展以来最早出现的艺术文化之一。音乐文化属于文化修养的范畴,因此,音乐文化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起到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同样,音乐文化也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教学体制中比较重视升学率,一切学习计划和教育体制都以升学率为主。注重文化知识,忽略艺术教育。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无法改变。因此,音乐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很受忽视的。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低的。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它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只有明白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才可以将音乐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当中。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文化学习之外的一项技能,更是一种陶冶心情的方式。对于青少年来说,音乐教育可以完善品格,使感情得到升华,提高审美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这对学习压力很大的青少年来说更是一个减压,放松的渠道。
三、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创新
在素质教育的笼罩下,音乐教育要想做到更好地和素质教育相呼应,必须要做到较多的实践和在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本文将从两方面来阐述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创新。
1.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音乐教育最基础的就是要让学生们对音乐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当理解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更好的掌握音乐教育的内在。现在的音乐课教材在选材上和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的音乐教材所选入的乐曲,歌曲都是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浓厚的感彩的。所以说,音乐课本的编著涵盖了音乐文化的各个部分,是一种美的创造。并且,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音乐教师对课本进行二度创造,调整和归纳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中直接体验到音乐作品丰富的美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鲜明的形象感染和高尚的情感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行为品德,以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2.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使得学习音乐之人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所以,音乐欣赏课的存在是有很大的必要的。音乐欣赏课打破了传统音乐授课的模式,主要作用在于强化音乐的审美过程。音乐欣赏课主要以世界名曲、中国名曲,中外著名作曲家为主线,以音乐教材的某一乐曲片段为切入点,以外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中国音乐史、舞蹈史、戏曲史,为音乐文化的大背景,并结合现代人的文化意识,组织欣赏教学。再这样的音乐文化深厚的教学基础之下,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更能让学生在欣赏的前提下强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所以说音乐的教学和素质教育是相互促进的。
2.就业难度增大,就业率下降。艺术类毕业生社会需求较少,就业困难,一些并不太执着于音乐发展的学生因不能凭己所学谋生而被迫改行,造成了社会音乐教育资源和投入的巨大浪费。
3.“高考捷径”演变成“独木桥”。从近两年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看,对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相比就业好的院校及专业来看,附加科目增多,比重增大,难度也越来越大。
4.社会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要求加大。以音乐艺术为例,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其有更高的要求,要有更专更精的专业素质才能胜任专业教育,这导致许多音乐类毕业生只能从事低端工作。
兴趣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的超过教师的督促与说教。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就应该要激发出小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现代音乐教学就是要能够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文字、图像等与音乐本身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为学生们创造出逼真的教学情境,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具体的形象。形式较为新颖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1]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大鹿》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大鹿,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可以将大鹿相关的图片或者是影视片断剪辑成为小影片,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放映出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大鹿形象来感受出音乐中的大鹿形象,激发出他们的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引发意境,激感
多媒体在展示音乐意境时,有着快捷、方便、超越时空限制等多种优点。教师可以制作色彩鲜艳的多媒体画面与逼真的形象,再结合音乐本身,在多媒体的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展示下,很快就能够帮助学生进入紧扣歌曲内容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2]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可以准备这样的一组电视电影镜头:第一个镜头,人民音乐家聂耳先生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第二个镜头,随着聂耳先生创作音乐时的脸部特写镜头的逐渐拉近,不断地闪现出抗日将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并适时的响起冲锋的号角;第三个镜头,强劲有力的号角声激发出聂耳先生的音乐创作灵感,并不断地激励聂耳先生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第四个镜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歌声的由弱到强,不断地闪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最后一个镜头是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声中,在万人瞩目中,天安门前国旗缓缓升起。通过这一组镜头,能够让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够在镜头播放的时候很自然的就进入到《国歌》的意境中去。
三、活用多媒体提供条件,培养创造
二、音乐能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
著名的哲学家曾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认为音乐能在无形中起到美育的作用;而我国古代社会也有以诗、乐治国、教化民众的传统;还有人说,音乐就像“上帝的手”,可以在你失落时,给予人希望,抚慰人的心灵;可以在你伤心时,或陪你一起哭泣,或为你带来欢乐,让你哭泣的心灵不再独自颤抖;可以在你迷茫时为你打气,或引领你找到回家的路。而这些都说明了音乐在本质上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从而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特征。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发挥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德育的重要性,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师应该明白真正的音乐教育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与歌唱能力,还要让学生懂得聆听音乐的灵魂,学会鉴赏高雅音乐,抵制低俗音乐的不良影响,学会靠音乐的作用促进自己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如教师在教学《思乡曲》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爱国、爱家乡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教学《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时,可以结合英雄烈士的抗战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教给学生责任意识,努力争做国家的合格公民,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目前,学术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还未有统一的共识。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梳理,认为创新性人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既拥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邃的思想和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中不仅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把握机遇的能力,而且具备逆境中的忍耐力及承受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创新型人才就是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人才培养模式是是高校针对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以及考核机制等组成的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的基本框架和整体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作为出发点,以德育、智育、美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具体表达为培养目标、规格、方式、方法、过程和途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通过对基本特征的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既要求学生具有适应新时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拥有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二、高师音乐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从2009年起,高考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高师音乐教育自身的特色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将不断涌现。从今天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很多高师院校增设音乐教育专业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各级师范大学(学院)开设的音乐学院(系)在获得社会认可情况下,怎样达成互补而不是相互碰撞,从而和谐均衡发展?这些层次、条件各不相同的高师音乐学院(系)在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不同类型学生个体的差异,体现多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正确处理高师音乐教育办学质量与就业的矛盾是我们高师院校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
师范音乐教育是专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科研人才目标而设置的。通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育方案实施情况等其他要素的分析与梳理,笔者发现高师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教育科研人才。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高师音乐教育对未来教育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以顶尖的音乐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这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因此在教师培养上,各级高师音乐教育应以学生学习掌握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各项技能服务。既能体现音乐艺术的专业性,也能融合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2)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体系中具备的特点。首先,高师教育是属于分层教育、分类培养。此类模式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知识,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培养体系中,哪些知识是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应该胜任的,哪些技能又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这些内容一直都是高师音乐教育分层培养的研究内容。其次,高师音乐教育教师梯队和教学形式较为“复杂”。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生的主专业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专业都会配备教学与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梯队,以保证音乐教育的前瞻性。然而高师教育属于分层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也安排了大量的公共课和理论课,这些课程需要教师采用上大课的班级教学制。再次,教学内容与方法应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拓宽方面,不仅要协调处理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音乐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而且应将德育和美育融合到专业教学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围绕音乐教师职责,及时发现学生欠缺也能弥补欠缺解决问题。最后,教学目标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在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基础环节,思想道德教育与教师素养教育应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因此,课堂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在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构建出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为核心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积极建立艺术实习基地,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顶岗实习,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等。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
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分层教育、分类培养,而且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高师音乐教育本身的教育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可以体现为:其一,须立足于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体现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古今中外音乐艺术教育的每一个阶段中,高等艺术教育既是对受教育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塑造,又是对其社会责任感、审美理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体现音乐艺术教育在人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现音乐艺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与价值。其二,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高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高师音乐教育在分类培养、分层教育中,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采用标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如何区分,如何构建;若构建新的模式,还应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在教师队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是否满足学习者需求和时代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是为改变当代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也是教育部门和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师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个性,能够自我思考、不断演绎,努力完成音乐的二度创作。
1、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创新意识
理念是转变的先导。学生在传统教育中能够获得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能够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解决某些问题,但同时其思想会受到局限,创新思维会受到禁锢。创新教育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理念,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不断加强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以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应制定出适合时展需要的办学理念。
2、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是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人”。他们和时展密切相关,这种“需”与“求”的关系不应出现冲突。此外,“一专多能”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未完全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灌输式”教学,实现向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要重视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扩大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范围,合理地设置与调整音乐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鼓励受教育者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转换教师职能,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教学内容、方式上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对受教育的培养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顺应时展的音乐教育需要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不断强化自身的艺术创新能力。音乐教师不仅要求具备出色的专业技术水准,而且要求利用综合学科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能够更新专业知识,引领音乐发展潮流。如何使高师音乐教师达到教师角色的专业化的标准?笔者认为,第一,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应随着培养目标的提升不断提高;第二,在了解音乐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应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第三,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专业知识结构。教师一专多能、贴近学生,除了教师角色外,而且充当演员和艺术管理者的角色。
4、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动手能力强、舞台实践能力强是创新型音乐人才的重要特点。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计体系中应增强实践教育环节,扩大实践教学占据的比例,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和参与校内外舞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申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的实施情况中看,实践性教学环节能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凭借探索性与实验性的特点,采用户外教学、舞台教学和多媒体情境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取得创新成果。
1.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1.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1.3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父母正确的引导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规范能力。这些不良的行为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渐渐地产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
2.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自古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这些留守儿童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对于祖国和亲人的热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音乐是培养他们热爱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这种情感。其次,音乐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中国的音乐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千变万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后,音乐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音乐有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等众多其他教学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让音乐触动儿童的心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3.如何利用音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音乐对于正确的疏导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将音乐教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地结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1改善音乐教学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师资的配置和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对音乐教学的认可程度不高,他们通常觉得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重视丰富音乐的形式,更应该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根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因此,要想加强音乐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课程,更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
3.2使音乐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发挥
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中加强了音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爱国、正确的理想设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题材。在同学们学习这些音乐的时候,音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3.3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不相信任何人,养成了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音乐教师应该在儿童欣赏的音乐的同时,加强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鼓励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养成和同学合作的品质。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一)选题的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基本上是立足于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字面上出现“素质”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虽标题中未出现“素质”二字,但其内容亦是围绕音乐教育的某一领域该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以“……实践与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高师专科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等。另外,标题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构筑音乐与心灵之间美的桥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二)选题的意义及原则:
这些论文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都是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幼儿、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选题很有新意,体现为:善于从实践中挖掘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音乐教育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从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范畴加以研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凸显了音乐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强调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创造性、理论性等。
二、从论文类型上看
大多属于问题性论文。当然,亦有综述性论文,如《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亦有争鸣性论文,如《关于音乐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亦有调查、实践性论文,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此外,还有兼具问题性、争鸣性论文,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三、从论文写作质量上看
虽然获奖作品数量不少,但这些获奖作品也良莠不齐,其中相比优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获奖的部分优秀论文作一些评析。
1、《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作者:马达、陈雅先)
文章论点鲜明,作者着眼于全球人才素质的视角,着眼于教育大系统的气候,抓住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提出了具有深刻实际意义的见解。而后,从三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论据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等特点。如,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现代教育观、学习观和心理学的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运用了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规定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全文还大量运用了事实论据,这些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论据的新颖性。如,“智力是一种适应力”,“维持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习脑,即练脑对动作的控制”,“美育还应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内容”等等。
论证主要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且常将几种论证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效力。如,在论证“学会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这一分论点的过程中,就综合运用了四种论证方法。同时,作者对第三分论点的论述显得非常巧妙,即在论述第三分论点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论据看似游离,而在结尾一段又“班师回朝”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视角上,由此可见,前面乃后面之铺垫。
本文是按并列式结构来构思写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础上兼具有先后逻辑式的关系(或者说承接关系)。即首先是要学习(学会自我学习),然后是锻炼实践能力(自我实践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养素质。
本文从选题原则上说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本文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方面进行探究,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二是选题原则与作者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与作者占有比较丰富、翔实、生动、典型的资料有一定的关联),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创造性地概括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于读者理解学生应具备的三种素质:文化素质、教师素质、审美素质,因而选题还具有创新性、哲理性原则。
总之,本文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哲理性等特点。
2、《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亚文)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意义深刻,行文规范,构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发展、践行前人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多处运用教学过程中生动典型的实例;其“理”主要是综合运用了当代美学、心理学,尤其是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挖掘出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同时,还体现在对审美功效理论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事例(将理论细化),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将理论通俗化),用语恰当,娓娓动听(将理论美化)。这就是如前所说的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令人信服。
3、《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作者:马胜利)
⑴从论述的外观上看,本文体现了章法的合理性。如开头第一自然段便抛出了中心论点:“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着,在第二自然段对什么是人的素质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从影响人的行为、意识、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质特征,进而阐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随后,作者围绕它共谈了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五个策略,即五个分论点:一是体现在教学审美上;二是体现在多角色多维度等因素上;三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四是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五是体现在教学时空上。同时,在论述上结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反驳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进行论证,使论证严密而灵活。
⑵从论述的内核上看,本文彰显了内容的科学性。如其中运用了教育家奥苏泊尔的研究发现来支撑分论点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综合拟定教学目标的建设为论据,对分论点三进一步展开论证,如此渗透了许多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词不妥,如“挑拨”一词应改为“激发”,因“挑拨”一词的色彩是贬义,用在这不妥,用中性词“激发”更贴切。(见《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第4行)
此外,其它相对一般的一等奖文章中还存在写作上的基本问题:⒈论点上的问题。如《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作者:孙智玲)一文,稍加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便会让人觉得有些言过其实。⒉论据、论证上的问题。如《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认知教育》(作者:冯效刚、周晓梅)一文,文章论据多且杂,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实,这一课题的写作应该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为什么要加强认知教育,即把认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讲清楚;第二,提出怎样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加强认知教育,摆出一、二、三等具体做法即可。这样,文章脉络会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对中心论点也更能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写音乐教育类的文章,占据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炼有用的材料则更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问题。如《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许卓娅)一文存在的问题有:⑴用语不够简练,有多余的文字杂糅其中;(见第5页)⑵用语不够具体,如第6页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节奏形式,还是演唱形式?作者没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论述过于抽象,如第5页的儿童“可感性”,应该举例说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结语
综上评析,笔者认为,在这些获一等奖的音乐教育论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备以下特点:
⒈在选题上下工夫,尤其要考虑选题是否对音乐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倘若只想在音乐教育这块艺术园里摆弄花草,则难以写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马达、金亚文、马胜利等人的文中处处渗透了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学问,丰富了对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亦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⒊准确把握论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分析独到,有创见,能挖掘出问题所蕴涵的哲理。
⒋力求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辩能力的统一。
1.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201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改革音乐素质教育,创新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已被列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国家级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面向全国普通音乐教育师资进行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和推广工程。自2012年1月起,该培训项目因成效卓著被正式纳入《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2014年8月还增添了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全面、系统、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以便不断完善音乐教育教学新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由此可以看到国家的改革决心和投入力度。
2.新教材的编写情况
已经出版发行并试用的教材有:
(1)高建进编写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程》(小学一年级上、下册)该套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童谣、儿歌等简单音乐元素和简单音乐情绪、音乐情感入手,逐渐过渡到民歌、名曲,直至情感更为丰富、强烈,有审美深度的较复杂乐曲。
(2)匈牙利的凯特琳•柯斯编著的《歌唱基本素养教材1》,该教材的核心在于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目前供普通大学生和音乐学院的学生使用。虽然教材只编写了一小部分,但他们仍在夜以继日地按计划、分步骤地编写供各个年级使用的新教材。3.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完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已开设了多门国内空缺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的新课程,填补了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的空白。如《钢琴即兴演奏》《儿童音乐剧》《音乐的读与写》《音乐与动作》等在初步认识和了解了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当务之急是如何灵活应用的问题?我想课堂实践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二、音乐律动的应用
音乐律动是音乐的体态动作表现,是音乐活动中最基本的联动,其主要教学功能是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动作显化,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情感体验。音乐律动是与音乐运动同形同构的身体运动,学生容易掌握。这两种运动都是处在显现的,一个能听见,一个能看见,不像情感运动是主体内在的。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学生不容易掌握。由于律动除了能引起视觉还能引起主体动觉,而主体律动动觉可以和主体音乐听觉一样同形同构地引起主体的情感律动,所以律动可以与音乐共同产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单独由音乐听觉引发的体验要强烈。音乐律动经常作为实现和强化学生音乐体验的教学手段。在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新体系教学中,往往把音乐律动作为音乐教学的入门内容。爱国歌曲《十送》的律动教学内容如下:
1.聆听音乐,建立音乐律动基础经验
在律动教学中,音乐起到了诱导与激绪的作用。学生要做富有表现力的律动,必须首先学会注意聆听音乐。这种注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所听音乐音响的注意;二是对自身肢体运动的注意。也就是说,律动者要注意聆听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速度、乐句、音色等。要能熟悉这些音乐要素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运动,要在感知音乐要素的时候做出走、跑、及拍手、摇摆等动作。《十送》的音乐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全曲共分为六大段,其中有三段是采用相同的旋律写成的。六段的结构是一致的,每段分别由六个小分句组成,结构呈方整性。旋律音高分别在中、低、高三个声区逐一呈现,起伏而有变化。全曲都采用二四拍,强弱富有规律,并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和附点节奏为主。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乐句中的间奏音乐,其实那是休止符节奏的填充,此处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稳节奏,找准强拍。歌曲的速度虽然很慢,但蕴含的节奏律动感还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完成最初级的律动经验。如:稳定拍、重音的周期与转换、舞线、乐句、呼吸、空间与方向感、能量释放与控制等。
2.打开身体,进行音乐律动表达
“闻歌起舞”是人随着音乐律动的本能反应,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学会用肢体对音乐音响作出快速反应;同时进行身体各部分的有效配合,并把握住身体的紧张与放松,最后达到对身体的控制,使自己整个身体融入音乐的紧张与放松的节律中去。《十送》的律动设计:教学对象是具有初级舞蹈基础的大学生,采用的是舞蹈性律动教学,但编排的动作难度不大,类似于广场舞,遵循的是易学、好记的原则。主体音乐共有六段,每段都是24个小节,其中以四个小节为一个八拍,因此每段都要设计六个八拍的动作;并且要注意在每一个八拍之后稍作呼吸,此时可以变换动作或是方位,以免动作重复,加强音乐律动的灵活性和观赏性。具体做法如下:在歌曲第一段中,先让学生用双脚随节拍走动起来,然后加进双手动作,包括托举、挥手等动作,当手、脚能配合一致,就再加上头部及脸部表情,尽量做到眼随手动,有一定的表现力。“三送”那段中,因为音乐的音区有变化,是在中、低音区出现的,因此动作设计要稍作变化,并配合歌词中的撒种子、拉手等内容,加进一些下蹲、屈膝动作。“五送”是女声齐唱,可以加进一些体现女性柔美、温婉的动作。如慢速的旋转、扭腰等。“九送”那是一段男高音独唱,在高音区的音调更加高亢、嘹亮,律动的幅度应适当加大一些,可采用十字步、扭秧歌动作,会使得情绪更加高涨、气氛更热烈。最后那段是混声齐唱,动作要整齐、大方,末尾一句应逐渐放慢,最后做一个挥手的造型动作,让人始终沉浸在依依不舍、难以忘怀的情节中。
三、即兴表达的课堂实践
所谓兴是指人的情绪,即兴的意思是指按人的情绪进行音乐活动。情绪的来源是主体的思想、心情、处境和客观环境、事件、时机的影响。音乐活动包括:律动、歌唱、演奏、创作。新体系进行即兴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