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成功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2 07:40:50

成功教育论文

成功教育论文篇(1)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

成功教育论文篇(2)

法国土伦大学曝出中国留学生买卖文凭事件,法国举国震惊,警方也随即介入调查。我国有些媒体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以中国造假劣根性牵涉到高等教育而已一笑了之。但更多的是指责、谩骂,怒斥现代学生的人格低劣。殊不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中此类事件早已司空见惯。科技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人格正朝着普遍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形成。

一、人格商化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大脑已经充分进化,人们已经能朝着自己所设定的方向自由行为并将自己意志定着其上。很早以前,我们还在为生存奋斗,现在却为利益不择手段。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从事经营活动,人人都以誊利为己任。民主主义者将此种情形称为“自由”,这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经济学者则称之为“经济人”理性。这预示着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能从行为与效益的反向运动中寻求利益最优化的效果。换句话说,经济社会中人格商化了。

从广义说,人格商品化是人格商化的另类表现形式。自然人的肖像、姓名、形象、声音,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商业形象等人格要素可以与人格主体分离使用并带来经济利益,名人广告、名人商标注册、形象代言等无不打上商化的烙印。

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人格也正在资本化了。经济学家往往只承认人力资本问题。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贝克尔则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问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实际上是深层次的人格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不断商化并获取利益的过程,进而使整个人格主体也呈现出商化的效果。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人生价值观也发生逆转。建国初期,社会崇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改革开放前期宣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独自实现的舞台。社会个体逐渐注重个性,崇尚自由和独立,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利益。

当今时代,个体人格商化的同时,国家、社会及各种组织也人格化了。从社会契约出发,人与人之间为了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争取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幸福最大化而不防碍他人同等的自由与幸福机会的实现,人们通常结成国家、社会或各种现实组织。这些单位在制定政策时已充分考虑到了内部成员的利益,他们将根据内部与外部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地寻找最佳策略,追求国家同社会及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事产、供、销等各种物质活动,也要从事阅读、创作、欣赏等精神活动,从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国家社会也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主要是教育手段塑造人的心灵、完美人的性格。但是人格商化却促使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人格畸形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成人教育中,也充斥着裸的人格商化现象,成人教育正一步步陷入功利主义的危机之中。

二、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机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又译为功用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它产生于近代英国,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功利主义基于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对于社会或政府来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职能。在成人教育领域,受人格商化的影响,人们较为关心的是成人教育的现实功能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行为目的来看,适应生活,适应人格自身取向使得成人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有效维持个人的生计并满足高新科技发展对人素质的需求,这样我们的现代成人教育视野缺失了人文关怀,功利主义思想正充斥整个教育过程。

(一)国家呦利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经济理念深深影响到国家的各项工作,成人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功利主义。这种豪情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为我们已由精英主义教育提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上世纪末所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但我们提前八年完成这个指标。2008年最新秋季学年新生人数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599万人,毛入学率达最高点23%。据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一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这种盲目冒进主义思想确实值得怀疑。

在国家人格化驱动下,教育正形成一种产业。早在1992年,中央就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首次把教育划入第三产业范畴,要求教育加快发展,更有效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世界贸易组织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划分为l2个行业,包括商业、通讯、建筑与工程、配送、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业、娱乐、文化和体育业、交通以及其他服务。教育作为服务产业融人全球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样教育冒进主义者将会更有信心发展教育产业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式方面,已经形成全日制为主体、函授、夜大、自考等为补充的成人教育形式,又推出69所高等学校网络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此外,还有党校这种内部学历教育形式。甚至不少高校在高等学校开辟了二学历文凭教育。在学历层次上,成人中专、大专、本科教育已经扩展到在职硕士、博士教育了,就是说,愿意花费一定的金钱,便可以轻易地取得成人硕士、博士文凭。

在学制期限方面,高等教育期限一再压缩,2002年以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开始把研究生培养的三年制,缩短为两年。2004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意见,十分明确地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以两年制为主。函授本科、专科教育分别由三年缩短为两年与两年半,甚至有些学校实行函授弹性学制了。

各种努力表明,不久将来,我们便能通过开放式教育,实现全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了。尽管在经济上我们的人均GDP国际排名还处于100多位,但我们首先可能在成人教育方面脱颖而出。

(二)社会功利主义

在经济功利的引领下,整个社会变得近乎疯狂。从社会评价体系来看,学历文凭已经成为衡量人的素质、技能、价值的重要指标,文凭是人的能力体现,用人单位招录员工首先确定文凭,职称、晋级、考核等无不与文凭挂钩,文凭也是单位整体能力的象征。但是在关注文凭表面价值背后,社会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拓展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如何将成人教育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从经济人理性出发,单位意图用最小的成本换来职工文凭,于是在职工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几乎没有经济投入。我国《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成为虚设,职工人力资源的获取完全是职工个人的事,资源的运用带来丰厚的利润却是单位受益。职工不能从单位得到经济时间保障,可能还会以请假、旷工为借口遭受处罚。《教育法》第40条所规定的“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成了一纸空文,成人教育完全成了个人自己的私事,各个单位可以从中解脱了。

受经费紧张及利益驱动因素的影响,高校也正沦为商化主体了。现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扩大生源,占领成人教育市场,许多高校在各地设置函授教学站点,就地聘请没有资质的教师,任由函授站松散管理,或者通过发行光盘的形式替代教师面授,甚至许多高校将函授站交给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个人承包。

在营利动机下,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教学环节过度简化必然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比较普遍现象。《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规定,本、专科函授教育毕业生必须达到高等学校同层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相应水平,函授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考试(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答辩(或毕业论文及答辩,或毕业考试)。面授及教师指导的试验、实习占高等学校同层次同专业授课总学时的30%左右。然而,现在许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时,任意简化教学环节,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自学被取消或极度弱化,面授时间过度压缩,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被取消学员大部分顺利过关。电大、二学历等成人教育情况都存在类似情形,远程教育情形更是不容乐观。

(三)个人功利主义

人们普遍认为,后现代社会将是一个“危机社会”,职位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个人和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准,进行终生的职业生涯开发。…对于个人来说,文凭便成了个体获得职业、凝炼自身价值的外在证明。凭着学历,个体可以避开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轻松的脑力工作获取优厚的待遇,凭着学历个体可以象征成功、笼罩知识的光环。

在此意义上说,学历只是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而已。于是参加高等教育获取文凭便成了一种投资手段。

另外,许多个体视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经营活动,获取文凭是其最终结果,参加学习是经营过程。个体付出经济与智力资本,最终获取丰硕成果“文凭”。在成本——效益衡量下,个体乐于寻找一种效益最大化的途径。由于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形式经济付出与智力投资有所不同。于是,个体便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何种教育。如果能力强者,可以参加自学考试,还可以节省一部分学费;次之,可以参加函授学习,但那需要入学考试。尽管现在的成人教育入学考试分数线极低,但依然有许多人不能通过。实在不行,就选择电大,那是无须入学考试的。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选择远程教育形式。无论哪种教育形式,一旦选择之后,其中所需花费的经济资本基本衡定,可以节省的便是智力资本了。于是面授不参加、作业不做、考试抄袭、寻人替考等现象无不显现出来。

三、成人教育功利主义的危害性

功利主义促进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向往与实现,达到了近期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格的褊狭与学历的商品化。

(一)人格扭曲

文凭就其本质而言,是国家社会对个人通过艰苦的智力活动追求知识所达到的一种知识水平的确认。在文凭实现过程中,需要付出许多辛苦的汗水,而文凭商品化则抹煞了个人的智力活动,不利于公平竞争,也导致人格扭曲,破坏人格完善。人格的完善是指个体自觉的自我认识,维持身心的相对平衡状态,促使自己向着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人格商化却促使高等教育成了个人投资的工具,教育只是人们在获利过程中的一个准备阶段,通过文凭获取经济利益才是个体及社会的真正目的。在此意义上,教育过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为自我、为物质利益奋斗成了个体的座右铭。人成了纯粹意义上的“动物人”。在物欲至上,金钱万能观的冲击下,心理失去平衡,思想道德堕落。个体人格所需要的人格要素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调,以致涌现出了经济科技高度发达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偏差即当今世界的“野蛮行为”。

个人主义的盛行也是人格扭曲的另类表现。“功利主义观点的突出特征是:它直接地涉及一个人怎样在不同的时间里分配他的满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关心(除了间接的)满足的问题怎样在个人之间分配。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社会个体凭着智力、经济资本获取一定文凭,再以此投资,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能够处于社会上层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地位所得仅仅是自己的自我奋斗结果,理应受到社会的优待。与此相对应,欠缺经济、智力资本的人则只能沦为出卖体力、为人打工的下层了。因此,社会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也会产生隔阂,社会矛盾可能激化。

(二)学历商品化

在成人教育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文凭成了可以买卖的东西。一方面,文凭的实现过程充满经济动因。高等学校将各学科成绩轻易地卖给学生,上课、考试过程纯粹是形式,学与不学完全是学生个人的事,学校没有一点要求。这种买卖在我国的函授、电大、二学历及远程教育等过程中甚至是全日制高校中早已司空见惯。

另一方面,文凭本身就能成为商品,可能作为直接合同标的予以出卖。据《光明日报》报道,去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填写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60万人,这就意味着持有假文凭者的队伍是庞大的。而其中大多数是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学历商品化使得教学质量极其低下,以至“博士不博,硕士不硕”,成人专科本科滥竽充数。如果南开大学张爱民毕业论文抄袭、浙江大学博士后贺海波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因为全日制最高学历教育而成为新闻焦点的话,那么许多本科生包括函授、电大等论文全文抄袭也就不值得惊奇了。教学质量的低下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学历商品化也使得师生关系变成裸的金钱关系。在学历商品化中,学生不思学习,寻求一份好的就业是其目标;教师不安心上课,写论文、搞科研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只是附带工作。传统的恩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关系被老板与学徒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格矫治

成人教育包括函授、电大、二学历、网络远程教育等形式无不充斥着裸的功利主义动机,其根本原因是人格商化。人格商化促成个体参加成人教育的目的异化,也促使成人教育举办者目的异化。反之,功利主义也反作用于人格商化,以至恶性循环,致使教育日益陷入颓废境况。因此,为了矫治功利主义,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目的,矫治人格。

成功教育论文篇(3)

随后进行的是两节针对性极强的现场课:整本书阅读指导课《追风筝的人》,授课教师101中学杨海威;专题教学探索课《唐诗中的传统意象“舟”》,授课教师清华附中赵岩。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精彩表现不时引发现场观摩的专家和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课后,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评课并做主旨报告。他指出,这两节课对未来的语文教育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首先是课程安排的时间问题,在阅读整本书的要求下,在以专题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时,应该如何排课。其次是课程资源的问题,没有一本教材可以同时满足如此多元的需求。最后,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挑战也非常大,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对话者,要在碰撞中发展、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自己的储备需要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成功教育论文篇(4)

二、体育课中对学生的成功感培养

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指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教育,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启迪。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程的实施要依托教学过程,而教和学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评价是这一过程的关键。然而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是,在体育教育中重视技术的传授和学生体质的改善,轻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感需求、意志品质等诸多方面的培养。接下来就主要探讨对学生的成功感的培养。

(一)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对中学生来说,要完成学习科学文化,攀登科学高峰的任务,成为本世纪杰出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曲折和失败,如果缺乏坚强意志是很难达到成功彼岸。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免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浮华和躁动,通过调查、观察,大部分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不思进取的竞争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了“强迫式”的社会现象,给中学教育带来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细微的量变到比较显著的质变的过程。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总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的。可根据活动的素材,充分挖掘其中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如从“背摔”的体育游戏入手,教育学生要学会信任他人,应该做一个心胸宽广、乐观开朗的人;又如,在“模拟盲人行走”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引导学生要乐于助人,珍惜生活。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成功观念。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跳马,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也常常会体现出来。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及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二)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成功的重要规律之一。自信心培养是对学生成功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激发运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在课内外的体育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可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才能,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增强体质的效益。如在进行耐久跑训练时,把学生带出运动场在校园内按选定的路线进行自然地形跑,并鼓励学生说: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还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因而,在某种条件下就会产生自信心不强的现象。在体育活动中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是经常出现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分析失败原因,利用“降低动作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模式,使学生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如单杠教学,初中学生过去没有学过,教学中把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由易到难,加强辅助练习,逐步完成组合动作。

(三)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是存在各种个体差异的,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契机进行指导,对于不善于交往、胆怯、怕羞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可多安排他们参加跨栏、跳高、单杠等活动,培养勇气,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内向,甚至孤僻的学生,则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合作,锻炼交往能力。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例如跳高教学中,如果用同一高度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练习,就可能使一部分较弱的学生遭遇失败,失去信心。利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设置不同的高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每当前一练习成功完成,学生就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能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用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四)激励性评价

成功教育论文篇(5)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影响尤其突出,如果把学生良好的智力比作是台性能较好的机器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机器的动力。可见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个人特征等)是发展学生智力及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是牵引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化学教学中,可借助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创造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并帮其获得成功,通过成功感的满足与刺激,来激励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加大学习动力,逐渐促成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的有效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成功教育的做法

1、情感的支持是一剂精神良药。

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就像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渗透学生的心田,极大程度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情感,融洽师生情谊。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关爱学生是一剂精神良药,尤其是常被冷落的后进生,教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都能激起他们积极愉快的学习情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而不是被抛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难易,都应认真的给予分析或引导,不挖苦,不讥讽,多赞许,多鼓励,促使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的同时产生了对教师的好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化学习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表扬鼓励,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成功是人人渴望的,成功的喜悦往往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起,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因而学习信心倍增。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阶梯性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尽力让他们经过努力后能取得成功。让低层生“吃得了”、中层生“吃得饱”、高层生“吃得好”,极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H2实验室制法时,当学生完成Fe、Zn、Mg分别与稀H2SO4反应的实验后,提出三个问题:⑴上述反应是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吗?为什么?⑵制H2应选什么药品?⑶制H2应选哪些仪器?由三位不同程度学生回答,均得到良好的效果。本人认为,教师应恰当地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应给予肯定、表扬,以激励其成功的动机。尤其是学生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功更是他们愿意继续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期待中,让学生不断地进步、成功。

3、激发兴趣,促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应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成功,让学生在成功感的激励下对学习产生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化学实验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从第一节绪言课我就注重利用实验的优势,一入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魔棒点灯”己使学生惊讶万分,我有意准备几根玻璃棒让学生上台演示,在他们享受“魔棒点灯”成功喜悦的时刻,我便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学习,以后将有更多的实验等待你们亲手完成,获取成功。这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另外,在课堂上多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讨论,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对产生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独立解决,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

4、鼓励竞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方面。其中坚持性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来自教师的鼓励、集体的帮助、个人的荣誉感都能支持学生的坚持性。学期初,我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协助式的学习小组,在课堂或课外开展多样化的学习竞争活动,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竞争中相互扶持,互相促进。通过竞争使每位学生都乐于做学习的主人,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例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为了突破熟记元素符号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自制卡片,让学生抢答,比赛谁又快又准,效果很好。在参与竞争中既有成功的希望,又有失败的可能,动力与压力并存,通过组织竞赛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和不断努力才能有更多的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成功教育论文篇(6)

张大良在讲话中回顾了15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历程,总结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三方面主要贡献:第一,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观念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高等学校从更深层面上思考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第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引起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第三。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前一阶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进一步加深了高教界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凝聚了共识,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理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着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第二,要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第三,要努力提高大学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四,要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要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论坛围绕主题安排了多位专家的报告:

杨叔子:“学应有专,德育为先,文化整体育人”;

张岂之:“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王义道:“从教育本质进一步思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育”;

杨桂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化与融合”;

南开大学教务处长沈亚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瑞山:“母语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南开大学教授顾沛:“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新模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双翼齐飞”;

清华大学教授胡显章:“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相通互融,相濡以沫,促进和谐发展——大学应该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通”;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睦依凡:“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北京大学教授张顺燕:“数学科学与人文”;

成功教育论文篇(7)

本论文为江西科技学院教育专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民办高校自考综合改革的启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考)已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自考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严重的挑战和问题,如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自考生源锐减、学生学习素质偏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冲击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自考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整,方能继续存在和发展。

如何对自考制度做出调整,近些年国内已有不少的文章进行了探讨,涉及了自学考试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但是学界普遍认为以往人们对自学考试的性质、功能、定位、教育理论基础等等理论方面的研究显然不够。本文试图对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其类型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概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谈及自考的功能,必须先从高等教育的功能说起。

1.1 功能的语义学与社会学概念

关于“功能”的含义,《辞海》的解释是:“①、事功和能力; ②、功效和作用,多指器官和机件而言;③、在自然辩证法中同结构相对,组成一对范畴。”①

对于功能的学科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与教育学关系密切的社会学就有自己的独特定义,还形成了功能分析学派。美国社会学家恩斯特·内格尔就认为功能有6种含义和用法,其中,它可以“①、用来指某一物品的可以识别的用处或功用,或者某一行为被期望的结果;②、用来指整体系统中某一事项或行为对该系统或属于该系统的各种其它事项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③、用来指某一社会事项对维持它所属的整个系统的一定特性所做的贡献。”②

从社会学的功能定义来看,它更强调某一事项或行为对于整个系统内其他组成事项或者对于整个系统的功用、影响或者贡献。这反映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定义本学科功能概念时的一些共性特点,即体现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1.2 高等教育学功能的概念

由于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教育学的功能定义就不免要强调教育在培养人的同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薛天祥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人和社会。相应地,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和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③

他还认为,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发挥其培养人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活动领域,通过其特定的活动来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④

1.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概念

既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其功能的定义也应该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义出发。在进行概念界定时,既要考虑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高等教育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的共性,又要考虑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这样一个有别于我国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特性。

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功能是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和推动进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类型

高等教育的功能类型,是指高等教育有哪些具体的功能。对此,学术界有单一功能论、双功能论、三功能论、综合功能论或多功能论等多种观点。但是,近些年来,综合功能论或多功能论的观点在高等教育学术界更为流行。

2.1 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

薛天祥在其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认为,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主要有四类:即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即指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为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方向教育,使他们效忠一定的社会制度。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通过培养各种专业人才,通过高等学校提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直接为经济服务的各种活动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高等教育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制造后,将现有知识变成了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指高等教育不断地发现新方法、创造新技术、提出新理论,以引导社会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境界。这两方面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文化的功能。”⑤

王处辉主编的《高等教育社会学》一书认为高等学校教育有五大功能,即个体社会化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创新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该书认为,高等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即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指高等教育的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等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对GDP的贡献、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个人收益、有效拉动社会投资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富哦发挥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提供应用性人才;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开展可以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合体;以大学为依托形成大学科技园区;高校政府、企业、社区开展各种咨询和服务⑥

2.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类型

既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也会在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两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应是多方面的和综合性的。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究竟在哪些具体方面发挥作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会有所区别,比如,在科研型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方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就难以发挥到有效的作用。由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类型应有五种:即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1)育人功能

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当然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最基本的功能。这一功能主义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但是具体到人才的培养,自考的人才培养是有变化的。上世纪80、90年代自考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型和应用型人才,进入本世纪后,由于生源素质的下降,自考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2)政治功能

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自考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方向教育,如规范化的公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目标等,以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政治合格人才,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必须始终坚持的功能

(3)经济功能

主要指自考教育通过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直接为经济服务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有效拉动社会投资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但是,自考这一功能的发挥是以自己育人功能的定位为基础的。

(4)文化功能

主要指自考教育在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自学考试教育更注重在文化基础、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5)社会服务功能

主要指自考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培养面向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和社区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

2.3 自考功能类型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发挥

上述五种功能类型的相互关系是:育人功能是基础目标,所有其它类型的存在都是以育人作为依托;政治功能是自考教育功能的保障,没有政治功能的发挥,自考教育就会走错方向,其它功能的发挥就会深受影响;文化功能是自考教育功能的理想目标,自考教育功能发挥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是自考功能存在和发挥的土壤,离开了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自考教育就会脱离社会,走向衰落。

在作用的发挥上,自考教育功能更多的时候是以几种功能同时起作用的形式存在,如自考的育人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是同时起作用的;育人功能和政治功能是同步进行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有时是交叉在一起同时起作用的等。具体来讲,自考教育在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促使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为城镇化培养人才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是自考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在发挥作用。

引注

⑴、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580页

⑵、恩斯特·内格尔著,《科学的结构》,哈凯特出版公司,1979年第2版,第522一526页

⑶、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6次印刷,第69页

⑷、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6次印刷,第69-70页

⑸、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6次印刷,第 69-72页

成功教育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224-0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1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1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1]。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2]。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3]。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4]。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5]。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6]。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1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2)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3]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

[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2007,(11).

[6]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2007,(5).

[7] 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2007,(5).

成功教育论文篇(9)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对教育功能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分析教育与个体、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单向关系①,亦即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运行中的表现构成了教育的个体功能。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同时,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为教育的工具功能。[1]由此可见,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社会功能实现的本原和基础。但是,在教育功能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社会本位的“工具论”教育功能观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主导地位,教育的功能偏执于社会的一端;而作为教育本原的个体却被忽略,教育功能严重失衡。教育学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在努力促使教育功能从失衡走向平衡,即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也突出教育的个体功能。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功能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教育的经济功能凸显,主张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这两种教育功能论,实质上都是以社会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教育视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使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1.“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结束,这一时期关于教育功能的研究侧重于政治功能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所承担的最迫切的任务是“夺回美帝在中国的文化侵略阵地”[2],“贯彻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对知识文化系统的控制与改造,培养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3]。即通过教育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社会主义化。“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历史赋予该时期教育学人的艰巨任务。

钱亦石在1949年主编的《现代教育论》中指出,政治教育具有“建国君民”的作用,社会主义新政权的巩固离不开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4]1958年我国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教育》第一部分的标题即为“关于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探讨教育在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特别是政治观念)等方面的功能。[5]1962年李子卓翻译出版的苏联《共产主义教育学》中指出“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风俗、习惯如果不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不能巩固的”[6],即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必须借助教育的政治功能。

“十七年教育”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把教育作为维护无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党和政府还是非常重视教育同发展生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联系,强调教育要为发展生产服务,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7]教育学人在研究教育的政治功能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但是,“”开始以后,教育的政治功能被泛化了,学校成为政治斗争的战场,教育早已远离个体和社会发展。教育功能的研究,以及整个教育理论的研究停滞不前。

2.“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中国在经历“”十年的发展停滞后,逐步认识到必须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1982年11月15日,《文汇报》发表《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的评论员文章,把教育的经济功能概括为这十个字。一时间,教育界和经济学界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章层出不穷。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功能以及如何让教育更好地为经济服务成为教育学人研究的热点。

这一时期关于教育功能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讨论教育本质的,功能蕴含其中。教育学人在批评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理论事实论证教育的本质就是生产力。[8]同时认为,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教育本身就具有消费性,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9]另一类是专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如1982年顾明远、黄济主编的《教育学》中,以“教育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专章,论述了教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而该书的1987年版就把“教育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列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章中,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这两类研究的共同点是:要求教育由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转向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转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

偏重于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这种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工具的观念也给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弊端:“在一个以经济为轴心的社会中,经济的功能往往会被无限放大,超越了它合理的边界,导致了它对于整体生活不应有的侵占,人们的生活被经济功利主义殖民化,教育也未能例外。放在教育首位的仍然不是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而不是物质经济的利益和效率。教育所要满足的不是人之发展需要,所遵行的不是教育自身的规律,而只是市场功利的需要,在较多的情况下,人们是在用市场的逻辑来操纵教育的。”[10]教育以经济利益来培养人才,而不是本着教育真、善、美的本质精神。在这种教育中,人没有了,人只是物的附属品,是被控制和定制的对象。

可以说,这个阶段教育功能研究刚刚摆脱政治的牢笼,又陷入经济的漩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教育学人认识到无论是唯教育的政治功能还是唯教育的经济功能,都是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范教育活动的,从而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延续。在这种社会本位功能观的主导下,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社会的浪潮中消失了,教育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因此,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功能研究亟须得到转变。

三、个体本位的教育功能

早在1978年,就有学者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要重视人的培养,人是最宝贵的。[11]遗憾的是此观点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而昙花一现。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研究者开始对教育功能研究中无“人”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呼吁要凸显教育的本体功能。如孙喜亭认为:长期以来,人们研究教育多从“工具论”的角度而很少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考察;多是从政治、经济需求角度而很少从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的角度来考察;多是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角度而很少从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的角度来考察。这样就出现常说的“教育学里没有学生,没有人”。时至今日,研究教育不讲“人”,只讲“人力”;不讲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只讲职业化、劳动化。因此,他呼吁“应该确立人的问题(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的主体地位。”[12]胡克英痛斥教育“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权力至上,重权不重人”的现象,认为见物不见人的社会本位思潮,已经把学校教育思想冲击得有些混乱了。人不见了,人的价值本应高于一切,却在社会的浪潮里化为乌有,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人,被忘得一干二净。[13]扈中平提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的鹄的”。[14]更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教育研究》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召开了“教育与人”的研讨会,会上对教育与人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呼吁要重视教育与人的关系研究。这次研讨会拉开了个体本位教育功能研究的序幕。但是,随着1989年后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强调教育本体功能的一方偃旗息鼓,而强调教育经济功能的“工具论”一方则大张声势,刚刚拉开的序幕又被迫合上。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教育学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实现了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以鲁洁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学人提出,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要以育人为本、适度超越。因为“在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是人决定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由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从事未来建设的人将是创建、推动新社会的主体与原动力。”[15]所以,教育应该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作为社会的客体来塑造。[16]

需要指出的,教育功能研究中凸显个体本位,并不是唯教育的个体功能,这只是针对长期以来教育功能研究偏执于社会一端而强调教育要回到本原育人上来,从而逐渐促使个体与社会功能的平衡化。

四、个体与社会功能的平衡化

随着教育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学人认识到,无论是个体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的功能观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两种取向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统一起来,而不是作非此即彼的机械选择。1990年召开的两次学术讨论会――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教育学研究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分别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社会・人”为题,探讨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整体关系和教育与社会、人的相互关系。这可以被看做是教育功能研究由单一的“工具论”“本体论”转向综合研究的里程碑。

当代教育功能研究总体呈现出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个体与社会功能平衡化发展的趋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研究时空的终身化与全方位。当代教育学人对教育功能的研究在外延上有两大拓展。一是时间上的延伸,即教育功能的终身化。关于教育功能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开始转向研究教育在个体一生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功能的深入探究。21世纪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职业教育犹如雨后春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与教育学人对职业教育功能与教育的个体功能的探究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是探究闲暇教育的功能。我国从1995年起经过两次工时制度改革后,人民闲暇时间增多,闲暇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17]探究闲暇教育对个体生活的价值、意义,以及如何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通过闲暇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成为当今教育学人关注的一个焦点。二是空间上的拓展,即教育功能的全方位化。由关注学校教育的功能延伸到关注校外教育的功能,以及校内外教育功能的整合;由关注教育的显延伸到关注教育的隐,特别是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教育因素;由关注教育的正向功能转向关注教育负向功能,并且研究如何避免教育潜在的负向功能的显现。

第二,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当代教育学人关于教育功能的研究视角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基础上扩展为文化学、人类学、生态学、信息技术以及GNH(国民幸福总值)等多视角、全方位的研究。教育社会学以教育在社会中的选择功能为基础,研究教育的社会变迁、社会分层功能等问题;新兴的教育文化学运用文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文化现象及教育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规律,关注教育的文化传承、选择、传播、融合和文化变迁等功能;[18]教育人类学则关注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人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等问题。同时,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生态文明成为当今社会文明之一。在生态文明中,知识、智力与环境意识是生态文明的决定因素,那么,教育自然就成为生态文明的中心支点。因此,教育学人开始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究教育在增强人们环境意识、转变发展观念等方面的功能。[19]最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开始从GNH视角探索教育的幸福功能。[20]乌申斯基就曾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和人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质疑的。”[21]随着对教育功能的深入认识,教育的幸福功能必然成为教育学人考察教育功能的一个崭新的视角。

第三,教育功能观的有意义化。当代教育学人关于教育功能研究思路的转变是,由唯教育的有用转向教育功能的有意义化。有用性教育功能观“由于缺乏对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本质认识,教育有用便往往被理解为教育唯一甚至绝对的功能,进而将教育视为能够帮助国家和个人获得富强、实利、好处的工具”。[22]教育对国家“有用”表现为教育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直接的利益,能够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即“教育兴国”;而教育对个人“有用”则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质量一般也比较高,即“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这种教育功能观的危害在当今社会俯拾即是:大学扩招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已初现端倪,学校中学生功利思想盛行令人堪忧……认识到有用性教育功能观的危害,教育学人开始主张教育功能的有意义化,即教育的功能不应该只局限于为社会和个体带来的直接利益,而应该拓展为使个体能够感受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幸福,从而与社会和谐发展。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所说:“大学的教育目的,不在乎使学生能够赚得面包,而在乎使他吃起面包来滋味能够特别好。”[23]

经历60年的艰辛探索,教育功能研究终于实现了从偏执于社会一端――唯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到本体功能的凸显,社会与个体功能平衡化。如今,在这坚实的理论基石上,教育学人开始转变教育观念,从一个个崭新的视角以及更广阔的领域探究教育的功能。

注释:

①在许多有关教育功能的研究中,教育功能的外延被扩大化,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以及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囊括在教育功能的研究范围之内,这类观点尚需斟酌,本文不作探讨。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2―195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5.

[3]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19

[4] 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华书局,1949:22.

[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1.

[6] 共产主义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2.

[7] 金一鸣.教育:求真留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1.

[8] 鲁洁.试论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4).

[9] 肖灼基.应当把教育看成生产部门[N].人民日报,1980-2-2.

[10]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11] 于光远.重视培养人的研究[J].学术研究,1978,(3).

[12] 孙喜亭.人的价值 教育价值 德育价值[J].教育研究,1989,(5、6).

[13] 胡克英.“人”在呼唤[J].教育研究,1989,(3).

[14] 扈中平.人是教育的出发点[J].教育研究,1989,(8).

[15] 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16] 扈中平.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17] 邓三英.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论坛,2009,(3).

[18]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335.

[19] 傅晓华.论生态文明中的教育功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0] 王北生,王萍.GNH视域中的当代教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8,(3).

[21] 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成功教育论文篇(10)

走进武昌理工学院,首先映入笔者眼帘是其风光如画的校园,一幢幢别致典雅的欧式建筑点缀在湖光山色之间。早听说该校与拥有未名湖与博雅塔的北大同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丽的校园”之一,果然名不虚传。沿成功广场拾级而上,“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及“成功素质教育”的镀金标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昭示着该校的办学特色,使笔者进门就受到强烈感染。

什么是成功素质教育?该校校长赵作斌教授首先用学者式的语言给笔者做了概括性介绍: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修补素质缺陷,确保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搞成功素质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与事业成功,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真正做到让党和人民满意。”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创立者,赵校长开宗明义指出了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

“中国高等教育的落后,不是硬件的落后,而是软件的落后,是教育理念的落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怀着教育报国的理想,1999年在筹创中南分校伊始,赵作斌校长就提出要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束缚,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校的发展,并先后赴美、英、日等国考察,注重中外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在经过深入理论思考基础上,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2009年1月,经过近10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专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标志着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的形成。

成功素质教育是否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形式?有什么特点?它与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关系?赵作斌校长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了笔者的提问:成功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高等教育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等弊端而提出的。它不是仅仅在专业教育课外,以某种形式的人文知识教育、心理教育等代替素质教育,而是一种高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两个同步推进’,即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同步推进。”

“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项目就是以成功素质教育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知识本位”教育向“素质本位”教育的理念转变;从“灌输传承知识”向“开发内化素质”的理念转变;从专业知识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从片面专业教育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理念转变。二是建立高素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两个同步推进”。四是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提高培养质量。五是创新育人机制,实行素质导师制。六是创新学生评价制度,实行素质学分制。

该校教务处长李继宗教授,通过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向笔者解读了“两个同步推进”:

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对传统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层楼”模式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实行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双子座”模式。其基本模式可概括为“一个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标;“两大系统”,即专业素质教育系统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系统;“三大要求”,即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或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四组课程”,即必修课和选修课、主修课和辅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五大体系”,即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

为实现“两个同步推进”,在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强化核心课,突出实践课,通过一系列要求,强化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专业素质培养,实现从专业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转变;在非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将素质理论课和素质实训拓展课纳入课程体系,进课堂、记学分,从而赋予非专业素质教育“法定地位”,避免空泛化、课外活动化或仅仅只是人文知识讲座等弊端;在培养目标上,结合指导学生生涯设计,每个专业乃至每个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进行定向培养。

为激励和促进学生自觉培养成功素质,该校每年举办一次“成功素质展示节”,作为全校学生展示成功素质的重要平台。正在展示节现场的该校党委书记郑鹏飞教授,向笔者简要介绍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素质导师制”和“素质学分制”:

素质导师制是指该校改革传统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建设一支集品德教师、素质拓展培训师、素质测评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五位一体”的素质导师队伍。这支队伍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标,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内容,通过“五导一管”即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克服“失败因子”,修补素质缺陷,从而实现学生工作由“管”到“导”、由“教化”到“内化”的根本转变。

素质学分制是指扬弃传统的只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评价的学分制,改用素质学分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的测评指标体系和学籍管理制度。素质学分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素质指数,包括显性素质学分和隐性素质学分,或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各表现为理论课程学分、实践课程学分、行为表现学分三个方面,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是素质学分构成的基本内容。正如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教授所言:“素质学分制将是对传统学分制和学籍管理制度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施必将推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

谈到如何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该校十佳教师、湖北青年教学能手张毅如数家珍:教学内容贴近时代要求,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学科前沿;教学手段特别是实验、实训、实习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将励志激励法(成功引导法)和失败因子消除法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育人方法;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战式教学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将自主式学习法和探究式学习法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学习方法等等,无不让笔者耳目一新。

二、过硬的教育质量初步显现出新模式的人才培养优势

中央领导最近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成功素质教育是否具有人才培养优势?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笔者走访了该校9个二级学院,走访了老师和学生,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典型,犹如一首首赞歌,谱写出成功素质教育的华丽乐章。

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学校成功素质展示节上展示的创新成果1600余项,其中,有9项国家新型专利证书;16项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是湖北省连续两年获一等奖的独立学院;13项成果荣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奖,领先于全省独立学院;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省、市级奖655项。在2009年和201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共有30名学生在湖北赛区获奖,其中6名学生获一等奖;2009年和2010年,在全国高校算量大赛中,该校学生共获得2项一等奖;在“首届全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中,该校学生获得五个奖项;在2010年湖北独立学院测量大赛中,该校学生包揽了两个一等奖;学生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李小波同学一人就发表12篇;百余名学生在校外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作品,涌现了“学生作家群”。学生方舒创作出版60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崩溃》,受到著名作家的赞誉。……

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蕴含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曾被媒体称为三本“最牛本科生”的该校商学院05级孙志同学创下了多个“奇迹”:大学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次与专家一道参加学术研讨会,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在校本科生受邀参加“孙冶方诞辰一百周年经济理论研讨会”;多次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奖,并先后获得1.4万元校长特别奖学金。在给母校的留言中他深情地写道:“应该说我进校时不算是一个优秀学生,是素质导师和班级导师的点拨引导,学校的独特教育方式,使我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掘,个性优势得以发展。成功素质教育成就了我。”

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吴开胜教授告诉笔者,学校较过硬的教学质量是与成功素质教育形成的良好学风和校风分不开的。全校学生平均到课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英语四、六级考试达到零作弊,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并被评为优秀考点。笔者走访中看到教学楼窗明几净,校园秩序井然,所见学生彬彬有礼。随行的校团委书记徐拥华介绍,文明礼貌是成功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几年来,该校基本消除了高校顽疾――课桌、厕所垃圾文化,形成了无烟校园。在该校拥有4000多个座位的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座无虚席。面对笔者的随机走访,正在查阅资料的法学0902班副班长张新平同学说:“在这里,提高成功素质、追求成功目标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正是这种“自觉行动”,使优秀团队和优秀学生不断涌现。

该校商学院2005级工商管理实验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007年以来,该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4年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授予“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荣誉称号;全校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8名学生先后获得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宫晓芳同学自强奋进的先进事迹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三好学生”称号;学校也连续4次被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和“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这在一所民办高校是不多见的。

让我们还是聚焦该校的“出口”毕业生的情况吧:

笔者注意到,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关资料显示,武昌理工学院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当年全省普通高校平均值3个百分点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超过半数毕业生成功进入大、中型企业及国家事业单位就业和考取公务员。他们中不乏像聂本勇和刘超同学分别考取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的公务员的实例。如英语专业的徐海平同学,是2007年世界植物园大会志愿者翻译中唯一的独立学院的学生,也是在世界女排总决赛在宁波所招的4名翻译之一,还是环球雅思的教师;会计专业09届毕业生黄平面对国家电网的招聘官时自信十足,最终从众多名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被录取的一名三本高校学生。该校学工处处长王海涛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价值观、使命感、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非专业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对成功恰能起到关键作用,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即具备成功素质,一跨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正是凭着优秀的成功素质,该校的酒店管理和高护等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是100%高质量就业。

明确把促进学生创业成功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该校的特色,也是该校的一大亮点。笔者从该校校友会了解到,该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蔚然成风,已涌现出一批资产过百万的校友,其中仅商学院2007届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班中就有5人,形成了一个校友“创业群”。如杨争国同学自2006年10月创办武汉星时空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来,到2009年年底,已累计在武汉、长沙和南昌创办了6家公司;被同学称为“最牛内衣王”的解砾同学创办的纯派生活(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日前被武汉某知名集团以1200万元并购,26岁的他就跻身于千万富翁行列。面对笔者的走访,该校商学院08级学生谌哲对未来充满信心:“学长的成功经历使我感到,面对社会的挑战,拼搏精神、诚信品格等非专业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我现正在创业实验班选修,相信我扎实的专业素质加之过硬的非专业素质,毕业后一定能够驾驭环境,发现和把握机遇,取得创业成功。”

该校成功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整体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没有把学生考研作为教学质量来刻意追求。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该校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知名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逐年提升,仅文法学院法学专业2009届两个班89名学生中,考取研究生就有30名,占总人数的33.7%。

张孜仪,该校文法学院法学0404班学生,从本科生到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再到考取博士研究生,仅用了5年的时间。庄晶璇――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顺利考取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硕士研究生。该校商科在全世界排名一直居于前列,在中国招考的对象仅限于“211工程”的高校学生,庄晶璇同学的入选打破了这一先例。

在从这里告别母校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中,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们当中,有世界著名高校的博士生,有国家机关已走上领导岗位的公务员,有大型企业的高管,有创业成功的企业老板,有已经拥有文学著作、学术论文、创造发明成果等各行各业的骨干。在素质拓展基地,该校非专业学院副院长黎育松教授向笔者解读了学子们成功的原因:“在成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潜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发,因而更显得自信,毕业后就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三、专家评价和社会赞誉折射出新模式的创新价值

该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几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新社、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多次进行了有关报道,在百度等网站中输入“成功素质教育”,网页达数千万条,10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领导、专家到该校考察交流,一些知名专家学者考察后纷纷题词或发表文章。这里,笔者列举搜索到的部分专家意见以飨读者:

2008年12月10日,湖北省教育厅主持了由该校完成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会。以著名学者、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运用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改革经验,结合本校办学实践,提出并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及其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对于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对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的创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先进性和示范性。对我国独立学院乃至一般高校都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经查新检索证明,该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9年5月30日,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梅生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了署名文章《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文章认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以促进大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为根本任务,从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大系列,全面培养学生“五大体系”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和大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对于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必将对高等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带来新鲜的血液和营养。

2009年6月7日,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金明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成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为切入点,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手段和方法,实行素质导师制和素质学分制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破解大学素质教育难题的有益尝试”,“其经验值得借鉴。”

2009年6月15日,《中国教育报》理论版刊发了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教授的文章《一种引发高等教育革命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文章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认为在工业经济背景下专业化特征的高等教育,是对农业经济背景下综合性特征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必然孕育新的革命: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成功素质教育从专业素质教育到非专业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综合性素质教育,“必将对传统高等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带来全方位的冲击,从而引发对传统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变革。”

2009年11月3日,教育部国家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周满生在《中国教育报》理论版发表署名文章《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创新》,对成功素质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他认为,成功素质教育从素质的内涵挖掘入手,揭示素质教育的本质,探讨成功的本质及其规律,赋予素质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创立全新的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既是“具有突破意义的理论创新”也是“具有样本意义的实践创新”。2009年11月,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教授率20余名博士生来到中南分校,专程就成功素质教育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潘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理念理论有创新,实践也做得很好。”他希望该校成为一所以成功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的大学,在成功素质教育的培养下,使得更多学生将来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并欣然题词:“祝贺成功素质教育实验成功。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生成才”。

成功教育论文篇(11)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发表教育论文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发表教育论文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发表教育论文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