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模具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2:18

模具专业论文

模具专业论文篇(1)

二、技能大赛促进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1、依据大赛的指导思想,调整课程模块化设置

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将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主要有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技能实训和岗位训练模块。例如,我院的学生在学完基础课后进行普通钳工实习,机加工实习,cad实训周,模具钳工实习四个技能实训模块。在学习完专业课后,进行模具拆装实训和模具加工综合实训,其实训项目是按照大赛要求并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项目。通过这种模块化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

2、根据大赛考核内容,提出项目教学法

针对模具专业职业技能教学要求,提出项目教学方法,把以学习课程内容转变为以学习技术,完成任务为中心,以多个项目体现其教学内容。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的要求是塑料模具结构设计,加工工艺设计,型芯和型腔的加工,模具CAE分析并优化设计。以《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为例,采用项目教学法,如学习注射模项目时,我们以手机外壳作为载体,使用pro/e进行设计、然后用CAE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最后用MasterCAM进行仿真加工,让学生熟练掌握该项目的学习过程,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技能大赛,加大实训教学改革力度

纵观近几年全国技能大赛模具设计项目的试题,都是现实生产中的一些真实产品。对于这些比赛的题目,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很难遇到,因此,我们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按照大赛的题目,使实训内容项目化。根据近几年我们专业团队对模具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将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一个项目。比如《模具拆装实训》,我们仅有一周的时间,理解内容较多,动手能力训练项目较多。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更容易学好这门课?首先,根据实训室的具体条件设置实训项目,制定实训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明确实训所需的设备、工具和材料。然后根据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分组学习,以任务驱动,完成实训项目。最后,学生写出实训报告,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非标准件的零件图。这种项目教学法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模具专业论文篇(2)

一、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现状

近几年,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发展迅速,发展规模日益壮大,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模具人才,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比如一些中职学校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甚至在不具备开设模具专业的条件时为了经济利益而开设了模具专业,导致学生未能真正学到知识,毕业后就业出现问题,完全不能胜任模具行业的工作,还导致行业质疑中职学校的教学,对我国中职教育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中职学校受经济利益驱动,哪个专业市场需求量大、有招生生源就开设了模具专业;二是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备配置严重不足,不具备教学条件;三是模具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四是课程理论研究落后甚至缺乏,模具实验滞后,未能满足实际需要;五是学校难以提供模具行业实际生产的工艺经验,仍然难以满足模具行业对模具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关于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改革的一些看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有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稍差、综合素质稍低等特点。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更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能过硬,并且业务精通。

为了满足当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通过公开招聘专业专任教师,公开招聘对象不局限于高校学生,还可以从企业中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对高技能人才可以放宽要求和条件,切实做好学校人才引进工作。

(2)建立好学校专业专任教师的培养制度,比如制订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养方案,学校层面从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积极鼓励在职专业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切实落实培养制度。

(3)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通过实践锻炼把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带回学校,并转化为学校专业建设经验,融合企业文化,更好地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4)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在学校学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让学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并且定期邀请模具专家讲学,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实习。

(5)落实专任教师培训制度,落实好市级、区级、部级等各种级别的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以及专业技能水平。

2.教学设施配置的改革

培养“理论+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既需要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需要进行精良的教学设施配置。

一是现代化加工设备的配置,如冲床、注塑机、线切割机 、电火花、加工中心、数控铣等专用加工设备;二是普通通用机床的配置,如车、铣、刨、磨、钳等普通机床设备的配置;三是模具CAD/CAM实验室:包含若干电脑及多媒体,以供学生进行仿真加工和模具设计用;四是模具模型及产品展览室,供学生拆装练习和教学用教具,以了解、掌握各种模具的结构;五是模具结构拆装室,供学生实习拆装,以掌握模具的组装、维护与调试;六是钳工技能实训设施,供学生实习,以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

3.专业方向的改革

模具专业发展前景广阔,被列为国家紧缺人才需求的专业,其涉及的产业面很宽,如金属产品制造业、塑料产品制造业、橡胶产品制造业、陶瓷产品制造业、玻璃产品制造业及各种包装产品。该专业毕业生一般都是在制造业内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营销或生产第一线从事先进数控机床操作,毕业生的主要走向是沿海的经济特区和内地的经济特区。

据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方向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模具加工方向,包括模具加工生产组织、模具数控编程加工、模具三维设计、产品开发三维设计;二是其他技术类方向,包括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

4.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坚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体现“学中做,做中学”原则,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训练,切实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安排学生参与工厂生产,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从社会学,从市场中学。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外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模具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企业需要的是“理论+技能”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模具专业的教学应该在提高专业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理论教学方法应该丰富多彩。传统模式的理论教学方法有极大局限性,教师只是通过单纯的讲授、板书进行教学,课堂枯燥乏味,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所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需要改革。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课件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很轻松地把复杂的知识用多媒体的方式简单地展示出来,既解决了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总之,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确保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专业学习成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实践教学应融合行业文化。笔者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改革教学模式,建立面向企业需求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型、营造凸显机械制造企业精益管理要素的教学环境,实现“点的实训”向“面的实训”教学转变,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调研活动,主要有与企业人员召开座谈会、参观精益管理企业、参观引入精益管理的高职院校以及与专业教师开展座谈等等形式。通过一个阶段的调查与研讨,我们认识到将企业精益管理的理念及模式引入学校,对专业教学环境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切实促进专业的内涵建设。

目前笔者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首先增加了实训的时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企业的5S管理,并且在数控铣床的技能训练中全面使用UG作为CAM软件,推广自动编程技术,提高了加工效率,做到机床不等人、机床不等程序,大大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在这样的调整和改进下,2014年5月30日,11级数控1、2班的学生参加了由广西区劳动厅组织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等级考试”,考试通过率达到了100%。

当前模具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的发展,模具材料的变革,对模具专业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中等职业学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充分融合企业文化,根据行业要求来进行专业实训和实践。

参考文献:

模具专业论文篇(3)

0 概 述

高职模具专业是为模具及其相关行业培养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生产等一线的高级应用性人才,比较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使英语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因此,模具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模具专业英语课是模具设计及模具制造专业的专业课,它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具方面的主要英语词汇,掌握阅读和翻译科技英文的基本方法。本文通过对模具专业英语特点及目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模具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使得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比较顺利地阅读模具方面的英文书刊资料。

1 模具专业英语的特点及目前的教学现状分析

模具专业英语是一种用英语阐述模具专业中的理论、技术、试验和现象的英语体系,它把英语和模具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专业英语是科技人员的交流语言,它语言简洁明确,叙述力求客观真实,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使用性。因此,与日常用语,文学语言相比,模具专业英语的词汇与语体有其鲜明的特点。

1.1 模具专业英语的特点

1.1.1 词汇特点

模具专业英语由半专业词汇及专业技术词汇组成。半专业词汇一般各行业通用,但在各行业中有不同的意义,如transfer在日常英语中译作“转让”或“转移”,而在模具中和mold一起可以译作“压注模”。大部分专业词汇都是按照构词法由一些常用词汇转化、合成、派生出来的,如凹模die、挡料销stock stop等。

1.1.2 语体特点

模具专业文章主要从描述模具结构、组成等入手,需要较多的定义。一般要求表达客观,内容确切,因此,在句子中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和非谓语动词短语,如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等。模具专业方面的文献主要强调存在的事实,语言非常注重逻辑性及规范性,结构严密紧凑,表述是为力求完整,能充分表达思想,常求助于复杂和扩张的结构,使句子变得较长。

1.2 目前的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的高职模具专业英语课的课型主要以阅读课居多,教材内容涉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英语资料,这些资料的特点是生词多、篇幅长、句法结构较复杂,往往令多数学生望而生畏,遇到生词不知所措、阅读习惯逐字翻译等缺乏处理生词的有效方法;同时与基础英语相比,学校对专业英语的考核相对比较低,学校更重视大学AB级、四六级的考试;且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将大学英语的考级通过情况作为录用标准。因此高职学生更加重视基础英语的学习,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较低,效果较差。

2 高职模具专业英语相应教学方法探讨

模具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顺利阅读模具专业领域的英语资料;能读懂英文的招聘信息;会撰写科技论文英语摘要和英语求职材料等;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专业相关的简单口头和书面交流。在模具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该学科专业英语的特点及学生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特点,以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宗旨的教育教学新理论。

2.1 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课过程中,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开展集体讨论,活跃学习气氛,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可以就某一教学重点、难点或某一热点问题引发课堂讨论,因势利导。

2.2 英语课程不仅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2.3 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重视语言学习的规律,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目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采取讲解少练习多的教学方式,以加强实际练习。“讲”要“精讲”,讲解关键的语言点和语法项目,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即可。其他的知识可留给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这样,余下的时间可以用来操练。

2.4 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研领域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2.5 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应灵活地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根据模具专业的特点,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讲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介绍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如新技术、新仪器,让学生接触当前发展最活跃、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2)介绍近期国际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通知、征文,加强沟通,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3)学习撰写自荐信、英语履历表,各种规范的求职、就业与专业继续教育申请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4)举办专业英语演出,学生自编自演,形式多样,如专业英语演讲、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模拟面试等,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通过全方位的互动教学,强化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业务交流的能力,建立一种开放的、应用的英语教学方式。

3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企业分布的全球化,使得制造型企业越来越重视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本文在对模具专业英语的特点及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使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中获得模具专业方面的新知识,并提高其学习和应用能力,从而也会增加学生为获得知识而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最终实现培养能以英语为工具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工作,适应社会需要的科技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模具专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64-01

技能培训是职业学校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依据职业的现状,确定本专业训练目标。然而,职业学校培养出的所谓高技术人才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是因为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与开发不尽合理。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的重点就是保证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能够有效的使学生进行掌握。

1市场对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及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对于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而具体的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从事冲压成形、塑料成形等生产工艺设计与各种模具设计的设计型技术人员;第二,能够进行模具零件的生产工艺编制工作,以及现场作业指导工作中对问题的解决的工艺型技术人员;第三,能够有效的对生产运行进行主持,对现场生产进行组织,对生产管理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模具常见的故障进行有效判断并排除的技术性管理人才;第四,能够对相关高新设备进行操作,并加工模具零件的技术性操作人才。

针对上述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来说,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对上述技能进行有效的掌握,并保证自身具备一定的模具制作能力,对数控编程以及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够熟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具备现代社会就业所需的各项能力,进而使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2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1进行明确的专业定位。

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电子、计算机三大科学集于一身的专业性学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为专业定位过于笼统和理想化,使许多学生对数控专业技术的职能和理论知识都只是了解,不能真正的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没有高中基础的短短四五年时间内系统掌握几门技能和知识是非常困难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技术知识,理论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框架,实践教学则给企业铸造一块企业需要的定型技能人才。总而言之,职业学校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开发要别于普通高校,不能成为高中和大学课程的简单缩减,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

2.2建设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与理论课程。

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不断进行深化教改,以新智能结构为核心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具体的要求是:

第一,知识结构的整合。就是要学习政治理论、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面的基础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操作技术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对模具零件的生产工艺编制工作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要能够熟练的应用,同时还应学习计算机、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做到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全面训练,成为职业学校高专的高素质专业性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

第二,能力结构要求。在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提升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能力,即要具有较强的高新设备操作能力,在操作中能够合理的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对模具常见的故障进行有效判断并排除,对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产品有产品质量控制和分析的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和内容创新性。在理论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课程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安排,据统计较为合理的课程安排比列有公共课程占到29%,技术基础课程占到38%,专业课程占到33%,技能课程安排占到32%,按照合理的比例安排课程的学习。课程安排过后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的体系建设,要使专业课、实践课和基础课三类课程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相应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场地、师资一体化,促进学生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的精密掌握。在做到前面的两条之后还要对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实践进行制定、修改,尽量用一个教师对专业课程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课程,提高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计划要具备鲜明的职业学校教育特色,突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企业一线急需的高级应用型、适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安.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9(02):125-126

[2]王荣.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10(01):234-235

模具专业论文篇(5)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发展,为企业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模具人才,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状况。例如,有些中职学校在当时环境不允许,缺乏开设模具专业的前提下为一己私利去创建相关专业,这注定了学生根本无法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导致了毕业后因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而无法顺利就业,更不能胜任相关的技术工作。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点:(1)一些中职院校贪图利益,为一己私利而设置当前需求量以及生源比较大的专业;(2)严重缺乏师资力量,相关专业教学设备不足配置跟不上,不具备相关的办学条件;(3)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培养方向有偏差;(4)相关课程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先进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相关的实验模具有滞后性,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创办专业的要求;(5)学校无法提供专业相对行业的实际生产的相关工作经验,难以满足模具行业对复合型模具人才的要求。

二、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培养的重点是要有一技之长

创办特色教学模式,科学锁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增加模具方面的考证内容,督促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从而能够更容易地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二)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在中职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文化基础知识相对低下的情况。想要针对这一现象做出改革必须将原来的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这种刚性的课程结构转变成为专业通修课模块、文化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专业课模块组成具有灵活性的课程结构。这样就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层次以及知识结构给自己量身打造合适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现实和学习内容的顺利接轨。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模具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企业需要的是“理论+技能”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模具专业的教学应该在提高专业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关于改革的一些建议

对模具专业进行改革,实现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实施上的确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通力合作。为此,从学校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由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模具专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09-02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是我国教育部在2009年新提出来的一个硕士学位种类、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在缩短研究生培养周期和就业适应期限的前提下,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全日制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硕”)相比,专硕的培养目标独特性在于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经过近几年专硕的培养实践可以发现,专硕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从专硕的定位角度出发,分析了专硕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创新培养的紧迫性,进一步地,分析了我校的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下,专硕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最后,阐述了专硕企业工作站的建立及运行机制。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

目前专硕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离不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硕的培养目标。结合这两部分的分析,进一步地,提出了专硕创新培养的紧迫性。

1.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分析。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求的人才,从国家层面规划出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战略,需求已从本科生逐步转变为研究生。其中,以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为主体。而企业则更青睐那些具备专业技能,能进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专硕毕业生。根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2014年全国及部分地区和科研机构在专硕招收规模上在总体数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硕士研究生已不仅仅是科研机构需求的人才了,企业的发展,需要硕士人才对企业管理和技术方面进行更优质的服务。尤其是企业在参与国家、地区或全球竞争中,这类人才发挥的作用则尤为关键。相对于科研机构,企业希望所招聘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必须具备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是学硕毕业生所不具备的。因此,在这方面,专硕毕业生的市场需求较大。

2.专硕培养目标。专硕培养的目的是在缩短研究生培养周期和就业适应期限的前提下,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学硕相比,专硕的培养目标独特性在于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专硕创新培养紧迫性。专硕占硕士招生规模的比例如此之大,人数之多,其毕业后进入企业,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是专硕培养的关键。客观上说,这将直接反映了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专硕自2009年由教育部提出至今,时间跨度较为短暂。专硕培养过程中各环节所依据的考核标准以及参照的规章制度均是在以前学硕培养的基础上过渡并简化而得来的。显然,这种模式肯定达不到专硕设计的初衷。由此可见,专硕在校期间的培养工作情况对我国的现代化教育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专硕进行培养创新与实践改革,能为专硕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二、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

我校专硕培养环节包括:学制、课程学习与学分、专业实践、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及答辩。其中专业实践是专硕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专硕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也是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专硕培养过程中,设有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在该模式下,专硕研究生在学校经历近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进入企业的研究生工作站进行学习和研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这种模式利用学校的科研以及资源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企业现场的生产可以锻炼专硕学生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校内培养。专硕的培养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6学分。这些课程包括硕士阶段的基础课程,如《矩阵论》、《概率论》、《数理统计》、《硕士英语》等,这可以让学生储备足够的基础知识,是成为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必备条件。

2.企业培养。专硕进入企业工作站,成为企业的“特殊”技术人员。一方面,专硕学生需要参与该企业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任务。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在企业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和学术论文。一般情况下,该研究生的校外导师均为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主要技术负责人。这使得研究生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研发工作中。同时,技术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专硕学生可以跟随校外导师在现场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企业的项目作为载体,学位论文必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能促进学生提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成为高素质应用人才提供经验积累。

3.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在时间上表现出连续的特征。但是,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站并不意味着脱离了校内培养,学生需要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其课题进展。这种定期的科研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现场实际提出科学问题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专硕研究生再与企业导师进行交流,将科学问题和科学方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现场的技术问题。此外,企业导师能帮助或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这种良性的互动、校企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两方面均得到提高,最终成为新型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

三、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建立

江苏省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依据《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工作站通过融合高校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得高校和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培训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我校在专硕培养过程中,依托学校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进行培养。下面结合我校与徐州恒天德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设立的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实例,分析研究生工作站设立过程中人才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企业创新能力三方面建设的优势转变。

1.人才团队。在设立研究生工作站过程中,我校有6名高级职称人员参与该公司合作项目,其中三人为博士生导师。该公司原有的团队主要以工程师为主体,学校科研团队的加入,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动力。高校科研人员也能够充分结合现场工况及技术需求,开展创新研究,服务生产实际;而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则为校园科研创新成果的应用提供载体。这种优势互补的模式,可以使得企业现场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同时学校科研成果也以最快速度进入产业化阶段。而这个过程中,专硕研究生发挥了纽带作用,专硕研究生在这种庞大的人才队伍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2.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已有3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该企业的研究生工作站。这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站之前,均有近一年的校内相关课程学习,修满了课程学习的学分。在进入企业后,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均已找到了课题的切入点。依托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开展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验与研究工作。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完成学位论文,既是在企业中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实实在在地锻炼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创能能力。我校为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创新学科平台建设院校,具有完备的科研创新平台。企业与我校合作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可以充分利用我校的科研平台进行创新性研究,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徐州恒天德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多型号挖掘机整机生产,而我校的机械工程专业为传统优势学科,参与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的教师从事的研究包括机械设计、液压、车辆工程、理论等方面。在企业工作站建立过程中,已经凝练出了三项创新性课题,该课题也是该企业多年来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随着该课题的开展,必将产生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成果。而在这个过程中,专硕研究生积极参与,必将能打下坚实基础,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四、总结

专硕作为从一种国家层面设立的新型的硕士学位,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由于专硕和学硕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其在培养模式上需要有新的创新体系。专硕主要服务于企业生产,因此,设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专硕经历校内和企业共同培养,学位论文以生产为载体,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创新培养模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双赢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模具专业论文篇(7)

一、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培养目标

会计学本科专业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

会计学作为应用学科,应用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将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多学科交融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外向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的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了解国际经贸规则及会计准则,具有国际眼光、外语沟通能力和国际文化基础,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初步的学术训练,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或社会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能力要求

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

1.专业能力。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准确地陈述和处理会计事项,撰写会计工作报告和财务分析报告,并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准,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进行恰当分析,及时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和规避风险的合理建议。

2.综合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较强的语言与文字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信息获取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培养领导才能。

(三)素质要求

1.人文和科学素质。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注重人文精神、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科学态度。

2.专业素质。学生需要具备会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3.身心素质。学生需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调控能力,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

4.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主要体现为:(1)爱岗敬业,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2)熟悉法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3)依法核算,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4)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堂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课堂教学课程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通选课等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应包括实验和实训课、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写作。

会计学专业各门类方向的培养方案总学分控制在140至160学分为宜,其中课堂教学课程的学分比重应不高于80%。

(二)课程设置

1.理论教学课程。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至少要包括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公司财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模块。会计学专业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参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与学分。同时,需要根据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与学分修读要求。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伸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同时,会计学专业应当着眼于学生均衡知识结构的形成,按照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与科技、语言与文学、健康与艺术、职业发展与就业、经济与管理等类别设置通选课。专业选修课及通选课的比重应大于25%。

会计学专业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为主的其他教学方式,在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夯实基本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的结合,根据就业为导向把会计课程体系设计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五大课程模块,构建科学完整的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模块,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21%。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数学、英语、体育、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

第二模块,职业基本理论素质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14.1%。具体包括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会计基础、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财经应用文(增设)。

第三模块,专业能力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40.8%,具体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第四模块,岗位能力拓展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20.4%。具体包括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资产评估、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证券投资分析、ERP沙盘模拟实训和会计专题,学期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教育与论文。

第五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3.7%。具体包括军训、入学教育、心理与伦理学讲座、领导艺术与行为科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校本课程等。

改革的重点放在第二、三、四模块,要使第二、第三模块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时间安排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时间相匹配;第四模块要注重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以往的流于形式的毕业实习改为先行观摩实践、同步渐进模拟实践、综合应用模拟实践和社会岗位实践。会计学专业应当充分使用案例分析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素材并指导学生提前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讲解需要将案例资料与经济管理理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理解经济管理实践的复杂环境,培养其经济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2.实践教学课程。为了弥补学生在应聘时所面临的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我们将整个会计实践教学分为先行观摩实践、同步渐进模拟实践、综合应用模拟实践、社会岗位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五部分。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至少可以得到相当于在企业工作两年的经验。

(1)先行观摩实践。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为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带领学生到校内模拟实训室及校外企事业单位等实训基地进行实地观摩,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及其主要内容,初步熟悉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

(2)同步渐进模拟实践。是在各个学期进行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针对每个学习完毕的知识点开展同步渐进模拟实践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通。同步渐进模拟实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业基础技能实践。①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训内容为凭证、账簿、报表编制原理。②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训内容为Word、Excel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实践。①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纳税会计、物流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企业核算、产品成本计算及核算、资金管理与经营决策、业绩考核、税收实务处理方法、企业内部及外部审计方法等。②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数据库编程基础、会计电算化、Excel与财务管理、SQLServer2000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电算化统计等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计算机程序设计、会计系统程序设计、电算化基本操作等。第三阶段:职业综合技能模拟实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会计模拟实验综合实训课和校内外实践训练,实训内容主要是进行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综合应用实训、模拟财务科的模拟会计工作岗位训练。另一部分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财务软件实务和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的综合实训课,实训内容为熟练使用金蝶、用友、会和等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3)综合应用模拟实践。是指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实训教学,主要是将财务会计、经济法、成本会计、电算会计、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知识融通起来,进行系统的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模拟实践,将会计相关理论知识连贯起来,形成较为综合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今后进行具体会计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财会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

(4)社会岗位实践。社会岗位实践分为暑期校外岗位实习和毕业校外岗位实习,改变以往到大学四年级才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的做法,鼓励学生每一个学期放假都到企业进行实习,并规定相应的学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掌握实际会计技能。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更为用人单位所青睐。

(5)毕业论文(设计)。会计学专业应加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导向,体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毕业论文,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或实践运用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三、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一)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1.理论课堂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1)专业能力关键指标:通过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考核成绩来体现。(2)综合能力关键指标:通过手工做账能力、电算化做账能力、成本核算能力、报税能力、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能力、报表分析能力等考核指标来体现。(3)综合素质关键指标:通过军训、入学教育、心理与伦理学讲座、领导艺术与行为科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课程考核成绩来体现。

2.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体现如下几点: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会计专业的特色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即确定战略目标,同时将战略目标细分为四个重要的相关方面,首先是财务指标,即会计专业为学院贡献了多少利润。其次是客户,主要是提高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对会计教育的满意度。其三是业务流程教学过程,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改革应该是重中之重,包括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其四是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可以通过学生考研通过率、从业资格通过率、助理会计师通过率等指标来考核。同时会计专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软硬件设备、优质的后勤服务等。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及评价标准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会计实践活动和岗位要求分析入手,根据企业会计岗位用人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优先,以素质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围绕企业会计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等职业能力来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项目,同时也要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内容、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

1.专业能力目标(25分)(见下页表1)。

2.综合能力关键指标(25分)(见下页表2)。

3.综合素质关键指标(25分)(见下页表3)。

4.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指标(25分)(见下页表4)。

由于独立学院长期以来习惯于过去的考核模式,因此要保证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必要对学院和会计系内部的组织文化进行变革,以减少实施的阻碍因素,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削弱等级观念,在执行评价考核过程中要及时协调、沟通;不同的职工之间要持有积极、客观的态度全员参与,从而使我们的办学能力与水平、教学质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能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政府满意、学校满意。X

参考文献:

1.曾海霞.对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5,(29).

2.高云.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6,(08).

3.田松.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2006,(12).

4.代玺玲.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5.刘平.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模具专业论文篇(8)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毕业论文模板化的探索与应用范围拓展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9-19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3日

一、引言

高校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该问题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高校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经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证明教学模板化是一种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二、模板

模板一词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分别给予了不同的解释。最常见的模板概念是浇筑混凝土成型用的模板。该系统由模板、支承件和紧固件组成,常用的模板有多种类型。浇混凝土成型用的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它能保证结构和构件的形状尺寸准确,装拆方便,可多次使用,并且施工成本低、效率高。

模板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淀,是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播、传承的载体。使用模板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要做的事情。模板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总结和积淀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结构、内容与版式的文档,是个人与组织学习成果组织内转化或社会化转化的一种方式。模板化的含义有二:一是模板的设计、应用、总结、完善的循环过程;二是模板系统应用范围拓展的过程。

三、教学模板: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将上述模板概念引用到教学中就形成了教学模板。教学模板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的教学经验进行优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的结构、内容与版式合一的文字载体。教学模板的功效:一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二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三是老教师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积淀与传承的工具,是培养年轻教师的一种有效方法;四是保证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常用的模板有:1、毕业论文类模板,如市场开发策划书模板、商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等;2、课程设计类模板,如市场调查报告模板、产品调查分析模板、价格调查与分析模板、分销渠道调查报告模板、广告策划书模板、营业推广策划书等模板;3、作业类模板,如门店调查与分析报告模板、营销案例分析模板、广告分析模板、价格分析模板、思考题答题模板等;4、实习类模板,如毕业实习报告模板、实习证明模板等;5、学生竞赛类模板,如创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职业生涯规划模板等;6、其他类模板,如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册模板、试题模板、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模板等。

毕业论文模板是涉及内容最多,完成难度最大的模板。毕业论文模板在我国高校早已使用。目前普遍见到的毕业论文模板是结构型模板与版式型模板组成的二合一模板(可用于教师指定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的论文写作)。市场开发策划书模板、商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是由结构型模板、版式型模板和内容型模板(内容要求到二级目录和具体分析与写作方法)组成的三合一模板。这样的模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市场开发策划书、商业策划书、营销策划书的结构和内容及写作技巧,还可以从技术层面有效地解决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抄袭现象、写作功底薄弱、选题过大过宽、论文格式不符合标准等问题。

“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毕业论文模板化应该是毕业论文规范化的有效方法。毕业论文模板化的优点十分明显:1、易控制选题范围;2、便于教师的指导;3、便于毕业论文的评价;4、可预防论文的抄袭;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6、有利于解决教师不足或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

毕业论文模板化适应于各个专业,每个专业可以设计多个难易程度不同的模板(难易系数不同)供学生选择,毕业论文模板化的关键是模板的设计。毕业论文的适宜性、难易程度能否实现论文写作的目的,决定于毕业论文模板的设计。毕业论文模板设计的原则应该是:1、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2、具有现实的实用性与未来的发展性;3、具有知识运用的综合性;4、具有主要方法的应用性;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毕业论文模板化可以很好地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四、教学模板的设计

(一)教学模板的主要类型。文档模板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即结构型模板、版式型模板和内容型模板。教学模板一般是二合一或三合一模板。教学模板从内容和用途划分,可分为毕业论文类模板、课程设计类模板、作业类模板等。

教学模板还可以按照知识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两维坐标来划分。知识的广度分为课程、专业和综合。课程是指单门课程的知识;专业是指两门及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的知识;综合是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知识。深度分为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这样,教学模板就可分为九种类型。(图1)

课程学习模板是难度最低的,难度最大的模板是综合创新型模板。毕业论文一般应采用创新类模板,如营销策划书、创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等;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应采用应用类或专业学习类或综合学习类模板;日常教学应采用课程学习或课程应用类模板。

(二)教学模板设计流程。教学模板设计的起点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用量最大的教学模板是课程学习或课程应用类模板。课程学习或应用类模板设计的流程,见图2。(图2)

1、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专业的核心能力是一切教学模板设计的依据。每个专业都应明确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依据社会需要和专业特点确定),以此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2、确定课程的核心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市场开拓能力。支撑市场开拓能力的是营销策划能力和推销能力。就市场营销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营销策划能力。

3、确定课程的核心内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有三:一是营销战略组合(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二是营销目标的确定;三是营销策略组合(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

4、设计课程教学模板。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模板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学习类模板,如营销案例分析模板、广告分析模板、价格分析模板等;第二类是应用类模板,如市场调查报告模板、产品调查报告模板、价格调查报告模板、分销渠道调查报告模板、促销调查报告模板等;第三类是创新类模板,如营销策划书、推销策划书、广告策划书、渠道策划书、营业推广策划书等。

5、教学模板的不断完善。在使用前要进行模板的检查和修订;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使用后要进行总结和完善,以保证模板的质量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教学模板的标准结构。标准的教学模板不仅仅是一个三合一(结构型、版式型和内容型模板的组合)的结果型模板,还应包括指导模板使用的技术路线和评价标准。技术路线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模板,可以指导年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评价标准可以提示学生使用模板的主要关注点,还可以指导年轻教师如何进行作业的评价。

(四)教学模板的系统化设计。这是从最终培养目标出发,设计一个最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的综合创新型的毕业论文模板,以毕业论文模板指导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模板,形成一个密切关联、子母支持的模板系统。(图3)

市场营销专业可将营销策划书作为毕业论文模板。但仅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营销策划书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按营销策划书的内容进行分解,将分解的部分内容落实到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各个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也就是用营销策划书的内容统领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这样就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事前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完成了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预测,毕业论文只需完成策划部分的内容即可。

五、从模板化到标准化的思考

教学模板化的过程是确定学生学习目标的过程,是保证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是培养年轻教师的方法和过程,是实践教学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探讨教学标准化的内容与方法的过程。

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脸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GB/T 2000.1-2002)。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标准化的明显优点是奠定基础、满足需要、保证质量、避免重复、统一协调、节约高效和快速学习。

“美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发起了‘标准化教育’的改革运动。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比较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课程及其相匹配的教育评价系统。改革迄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生学术课程的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不影响教师和学生个性、特色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适度标准化,应该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模板化是标准化教育实现的一种有效方法。

六、结论与建议

教学模板的形成是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培养学生能力需要的交集,教师及教学团队进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优化积淀;教学模板对学生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知识转化能力的高效方法;教学模板对年轻教师的作用是知识、经验、技能和教学模式传承的载体;教学模板对学校的作用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持续提升的方法。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如有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问题,模板化能从技术层面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从毕业论文模板化到各个教学环节模板化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教学模板化;我国可以将教学模板的质量、数量和系统性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观测点。

主要参考文献:

模具专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92-02

一、引言

模具制造专业是中职院校机械专业中的主体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转移模具至我国生产,使模具制造行业逐步中国化,中国模具业的机会更大于挑战,模具未来的国际市场前景看好。

近十年来,我国模具设计和制造行业的发展是显著的,正飞速的缩小着和发达国家的距离,但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无论是从模具结构设计,还是模具工艺设计方面人才都是紧缺的,所以培养一大批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新型制造业人才是中职院校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一主线、双平台、一通道、三环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是职业学校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的重要标志,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分解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素质、通用专业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职业素质是潜在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职业能力是针对一个职业,侧重于具备这一层次能力的劳动者通过某个职业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而通用专业能力并不针对某个职业是绝大多数甚至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很多大型企业不仅看中员工的职业能力,更看中员工的通用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是跨专业的职业能力,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训练区进行单项能力的模拟。双平台――公共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相结合。模具制造专业的应用领域较宽,知识面要求较大,这就给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公共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在人才培养的前三学期采用公共课程平台,让学生尽量“宽基础”、“宽口径”的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主要是搭建基础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德育、与专业紧密对接的语数英体等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标准。专业基础课整合优化授课方式。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比如在第一学年,可以整合优化机械制图、机械知识、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液压传动这四门课程,通过二级减速器的拆装模块、制作积木基本体模块、简单零件的测绘模块、液压千斤顶的制作、电动汽车传动模型的制作等模块的学习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再通过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学生不会因选择某一个专业方向而缺少对其他专业化方向的了解,使学生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在人才培养的后半段,通过市场调研模具行业中两大板块冲压模具和塑胶模具,围绕两种类型的模具制造,涉及到钳加工岗位、普通机加工岗位、数控机加工岗位、和特殊加工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能力需求的细化、分解、汇总,构成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环境――理论课、实训课和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建设校内学习工作站,划分出学习讨论区、操作区、资讯区、展示区、物料间与模具设计室等,按照工学结合教学思路设计模具学习工作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模具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校内生产型生产实训基地在原有的实训场地基础上,进行整合建设,按照“生产车间”模式打造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需要承担学生主要的专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过程。完善顶岗实习培养模式与管理。校外综合顶岗实习企业应具有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职业面向相同或相关联的职业岗位,能提供学生岗位,学生最终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达到职业素养养成、职业能力培养和独立上岗适应性锻炼的目的。以订单培养全面连通顶岗实习通道,与企业岗位全面接轨。在认真学习了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后,对现有的订单培养模式进行取长补短。我们的订单班一般在第五学期组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为下一阶段精学、强化做好技术准备。选择什么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如何落实强化实训,使之达到与企业近距离接轨的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模具制造专业按照“一主线、双平台、一通道、三环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紧抓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搭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双平台,在理论课、实训课和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三环境中,通过定单培养全面连通顶岗实习通道,与企业岗位全面接轨。

参考文献:

模具专业论文篇(10)

二、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基于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面对当前对专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需要我们反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持续生存并发扬光大,培养出适于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大众化的应用型人才,而非传统的精英人才。这里首先面临一个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即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身成才需要,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深化专业人才知识内涵,使之具有合乎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结构。总的而言,基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重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业从事文秘、宣传、文化、管理等方面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第一,具有良好的品行和人文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勤奋踏实、文明诚信、团结协作、敬业爱岗等良好的品行和忠于职守的工作责任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良好的素质修养和对个人、国家的责任,并将此内化为相对稳定的道德、人格、气质,即“一方面具有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理解(知识层面),另一方面深受古典与现代人文精神的熏陶,能够在坚持个人的独立、自由中以天下为己任,担当国家、民族、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精神层面)”,从而成为传承人文精神、发扬人文品性、引领社会文化的人文知识分子。第二,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学、文化、管理、宣传等相关知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基础写作和实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文体知识,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自觉关注并思考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效地开展交流与沟通;对中外文学、科技、政治、文化史方面有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结构要求。这一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如作为秘书,具有扎实的文秘知识功底和语言、文学、文化、管理、宣传等相关内容。第三,具有良好的素质,能根据社会需要和时展,不断拓展专业领域,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紧跟时代步伐,围绕社会需求,具备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品质,不断产生本学科前沿的问题意识;能熟练掌握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材料接受与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更好实现大学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如将来有志于成为一名秘书,应深入了解秘书工作的历史和现状,谙熟秘书职业道德与职业法规方面的知识,掌握现代秘书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办公技能,掌握现代档案管理、调研和信息处理的知识,具备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等。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写作能力。学者温儒敏认为中文系不一定培养作家,但应该培养“写家”就是“笔杆子”,这是中文系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强项的地方。也就是说,能写会写是中文系学生的看家本领,是极具“有用性”之处。作为一名秘书,无疑应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写家”。

三、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基于以上有关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能力、素质要求的分析,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改革和优化现行的培养模式及其体系,包括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依据专业技能要求和培养特点对其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促进人才培养朝着高级应用方面发展,更好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需要。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由传统的专业教育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强调学生的专业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学术意识的培养,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具有很强的优越感。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许多以应用型为主的理工科院校纷纷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文秘、宣传、管理等应用型人才。如何在新的条件下着重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使该专业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激增的新形势需要,为社会服务,就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目标定位方面需认真思考的课题。为此,需要地方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不同行业、领域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需求,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在这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在强化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同时,应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技能的培养,例如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大一到大四),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能力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模块、能力提高模块、未来职业规划模块、实践实习模块等,做到各有侧重、量体裁衣,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成为主动的、独立的、有目标的学习者。同时,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几个结合,如知识传授和实践创业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相结合、人才特质和综合素质相结合,使学生“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形成“素养+特色+品牌”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

(二)优化课程设置。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实习和技能锻炼,使课程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首先,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性、实用性。就我校而言,其课程设置包括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集中实践模块等,这些课程模块设置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的应用性、实用性,体现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尤其是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建构主义观念。其次,对课程作“加”、“减”处理,使之更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在继续保持中文学科基本课程,即主干课程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压缩个别专业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强化文秘模块和综合实训,提高教师技能和文秘技能实训;强化与“读”、“写”、“说”等能力相关的应用性课程教学,如演讲与口才、基础写作、传媒写作、论文写作等;调整理论与实训的比例,适当安排具有应用前景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三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尝试开设相关新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的专业特色。如结合地方文化发展,开设地域文化类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

模具专业论文篇(11)

在高校本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山东科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依据社会需要的客观性、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积极构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以模块课程的多元化,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向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在特定企业的环境中,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秀业绩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研究对象,将人当作一种宝贵、稀缺的资源加以开发、使用和管理,依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要求,以及结合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和劳动法学理论基础,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技术,具有综合分析、系统把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咨询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管理咨询、行政管理等工作。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立足现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个性培养,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掌握其变化规律的人才。

2.2 学以致用,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3 择善而从,要吸收西方人力资源理论与实务的精华

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与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不但为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

3.1 “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分析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3.1.1 素质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品德素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体育、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必修课;二是人文素养课程,为提高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可开设如下课程:职业道德、管理沟通、创业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欣赏、艺术欣赏、摄影基础等,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取其中的几门。

3.1.2 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本模块主要设置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必备的管理基础知识课程。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本模块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管理心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概论等课程。

3.1.3 职业技能模块

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侧重几种管理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设计该课程的基本思路应为“以专业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为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模型为基础,包括人力资源测评、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力成本分析与控制、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课程。

3.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要使专业实践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系统,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从能力培养目标的视角出发,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2.1 课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

3.2.2 社会实践,包括勤工俭学、实地调研、社会问卷调查等形式

3.2.3 企业实践,包括各类实习

(1)认识实习。目的使学生对某一企业的管理业务有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实习场所是各类企事业单位,时间为1周;内容主要是初步了解企事业单位是如何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具体业务是什么,了解其主要业务流程。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写出初步了解社会的体会和感受。

(2)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习场地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时间2周;内容主要是全面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并且能参与进去,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3)毕业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综合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内容深度要深、研究问题的范围要小,要深入企业实际。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3.2.4 综合实践,指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最后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科生可以因材施教,毕业论文以鼓励学生创新和培养基本科研能力为目标,毕业设计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尝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改革。长期以来本科毕业论文面临论文质量下滑的问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均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建议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科研作品、方案设计、参赛获奖、实习报告多种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实习报告答辩可能比毕业论文答辩更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方案设计替代毕业论文,提交的设计方案可以是一个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手册,也可以是某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