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景观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2:20

景观毕业论文

景观毕业论文篇(1)

G642.477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两方面。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分析图等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说明书主要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针对该毕业设计进行设计说明。本文谋弦瞪杓迫挝竦哪谌莩龇,分析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挖掘出一些指导方法。

一、督促学生加强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就业等时间冲突,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业设计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降低工作标准的要求[2]。前期调研工作充足与否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是否良性循环,要求指导老师督促学生加强完善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对项目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对自然地貌、建筑古迹、地域文化进行考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防冲突当地民风民俗。

指导老师需叮嘱学生在调研中,特别对园林景观中的细部设计进行观察与分析,例如水陆交接处的驳岸设计、亲水平台的设计、堤坝游览方式的设计、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等。并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报调研心得,对优秀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优缺点,学会借鉴与创新。

二、指导学生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与文化价值

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设计主要问题之一是设计内涵不足,忽略了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培养[3]。有文化的设计才有生命力,任何设计作品都要有一定的设计理念,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指导老师告诫学生要善于挖掘文化精髓,体现更深层次的含义,才能提高人的品味与审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用简单的色彩拼图或植物造景就是对园林设计的表达。只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才易于使本民族的群众接受,越具有社会性,越能发挥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4]。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甚至城市精神、民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挖掘与借鉴、吸收与创新。

要求学生遵循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4],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抽取和转化,对地域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创作,对传统园林设计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等进行借鉴与创新,通过景观设计展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设计理念可以采用历史文化元素、民族精神等等,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或地域特征,体现于共同文化上,内容与形式让人关心熟悉的,才能在心理上达成共鸣。

三、督促学生完善方案设计,注意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方案设计包括总平面图、总鸟瞰图、节点大样图及效果图、分析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方案环节,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地进行辅导和修改,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一)第一次草图的设计要点

首先,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场地、现有水文与植被、建筑小品等进行分析,在保留古建筑、保护原生植被、尊重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对水文条件进行利用,将园林打造成一个青山碧水、鸟语花香,有特色有文化的游览胜地。其次,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分析图制作,贯穿自己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基地各出入口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分析、景观节点分析等。

(二)关注细部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节点设计、铺装设计、亲水平台设计、堤坝与滩地之间游览的可达性设计,以及其他人性化服务设计,都属于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细部设计问题。

对景观的节点设计,要围绕设计理念展开,集中体现设计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是需要指导老师不断跟学生重点强调的。城市中的景观设施标志着历史与文化关系相辅相成,形成独特文脉和现代人文特色的景观[5]。通过节点设计表达该区域的功能性和设计主旨,一小见大,从而更好地贯穿全区域的设计理念。对该区域的中心景观小品、植物造景、地面铺装纹样、以及座椅的造型设计等,都要进行考虑,都要体现该节点的特色,从而展现整个园区的设计理念,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重视景观效果图制作的耐心培养

由于毕业设计任务量较大,学生耐心度不够,所以对于效果图的制作缺乏细节表现。效果图需要在sketchup、Photoshop等软件对植物、建筑、山石,以及水面、天空、飞鸟等运用抠图、色彩的叠加等表现技法,对基地进行场景模拟设计。效果图制作中对于植物种植,需要运用植物素材根据光影和透视角度,一颗颗调整种植,工作内容繁琐,对此项工作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需要叮嘱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强调植物种植在画面中的必要性,特别是主干道两侧的陈列式种植乔木,可以强调直线型道路的贯通性,强化曲线型道路的流动感,丰富画面效果。

四、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把握毕业设计最后一关

本科毕业生不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说明书,都存在一些写作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结构不完整,论文格式理解错误等问题。作为毕业设计最后一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给自己的大学时代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写作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围绕设计理念,阐述设计内容;并需阐明采用某种文化元素的原因、用意与出处,以及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写作格式方面要求学生规范写作标准,全面检验,严格把关,做到具体与完整。指导教师也需提高自身素质,高标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五、结论

本文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特别提出要指导学生善于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并探讨设计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以期为风景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水平的完善与提高提供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6):267-270.

景观毕业论文篇(2)

设计(论文)的目的是:

我的设计选题是《一箭双雕》,故事发生于北周时期,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和亲,通过自己高超的武艺赢得了突厥人的尊重,并为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影视动画开题报告。

我的论文选题是《试论民族文化在二维动画造型艺术中的体现》,从中通过分析自己的设计作品及部分国内外优秀的动画作品进行阐述,人物造型艺术是与故事所处的时代、地域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

这次毕业设计和论文是一次检验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希望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创作、制作一部动画短片,在此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我希望通过这次设计能达到以下几点:

1.能综合应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制作一部十分钟的动画短片,并使我熟悉动画的制作流程,锻炼自己在各个环节中的控制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我了解制作动画片所必需具有的全局观念、生产观念和经济观念,树立专业的设计思维方式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训练自己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以及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4.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如绘图、计算机应用、翻译、查阅文献等)的能力;实验研究的能力;撰写论文和报告,正确运用国家标准和技术语言阐述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5.培养创新意识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设计(论文)的意义是(理论或实际):

通过设计,我可以从中了解到北周的历史,扩展到大的历史背景来了解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当时的建筑风格,服装特色,文化发展,称谓、语言习惯等等。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了解历史,就可以知道我们今天社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别的样子,开题报告《影视动画开题报告》。

通过论文,我从分析研究中可以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与了解,对中国各类传统造型艺术作一个归类,并从中吸收营养。通过对国外优秀动画片中造型艺术的分析,总结他们所运用到的民族元素。使我对动画造型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毕业设计和论文是我们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作业,它为我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完成的机会。毕业设计和论文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等特点,同时也为启发我们的思维以适应新兴动画人才素质要求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综合训练和实习机会。

2、设计(论文)任务、重点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及进度安排

设计(论文)的任务是:

①前期毕业设计的选题,及毕业论文的选题;

②完成文字剧本、分镜头台本、设计稿

③角色设计、背景设计

④原画、动画;

⑤后期剪辑

⑥加音效对白

⑦片头片尾的制作;

⑧制作展版;

⑨论文打印,最后装订成A4文本。

设计(论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文字剧本的加工创作,需依据历史史实,应有清晰的创作思路,对选题定位、创意特点要充分思考、规划和准备。

分镜头剧本应将故事完整清晰地表述出来,以整体构思为依据,它是对脚本的再创造。如同未来影片的预览。

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要将历史和现代生活中的素材加工成为动画形象,它是对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生活中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和提炼加工等一系列的艺术活动。根据我选的剧本,我要参考些古代壁画、建筑、服饰及北方的环境特征。

加动画中要考虑力学原理、表情与口型、运动规律等。

片中的背景音乐要根据剧情搜集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以便参考筛选。

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是(应具体到哪一周):

第1周:选题和撰写开题报告;

第2周:编写剧本,开始文字分镜工作;

第3周:开展角色设计工作,并开始毕业论文选题;

第4-6周:完善角色设计,开始背景设计工作和分镜头台本,并开始毕业论文

的构思及资料收集与准备;

第7周:完成背景设计图稿,开始原画和动画的绘制;

第8-10周:绘制完成原画稿和动画稿,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

第11-14周:完成后期制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第15周:打印和毕业设计展览,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我这段期间所完成的毕业论文

及展版等,准备毕业答辩工作;

景观毕业论文篇(3)

[作者简介]郑燕宁(1972- ),男,广西贵港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和职业教育;江芳(1973- ),女,江西萍乡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和职业教育。(广东 佛山 5283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03-02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美国创业教育先驱Jeffery A.Timmons也把社会面临着人类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在全世界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场深刻革命比作“一场无声的革命”。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积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自觉改革课程体系,探索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新模式,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逐步实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也得到大步发展,但同时多元素的影响造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因此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必须要调整办学思路,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才能解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质量,达到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对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深入发展,具有高瞻性的意义。

二、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现状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到目前为止在校学生达80万人,导致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但是由于中国高校持续扩招、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引发的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压力十分严峻,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根据广州媒体报道,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高校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而通过分析这两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部分景观设计类毕业生主动创业,让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美国20%~30%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但是国内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状况仍处于整体比例较低、急需突破发展的阶段。

1.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够。Schumpeter认为,创业指对企业组织实行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的措施。而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通常的短暂性的接单、培训、家庭作坊式等不能算真正的创业。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就业。并且创业要基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出潜力。

2.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不够。主要体现在:缺乏创业心理准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欠缺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与创业相关的注册、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不足;艺术类学生的性格比如与团队协调合作能力,以及缺乏资金、缺乏市场经验等因素也制约着创业的成功。

3.政府和高校的支持工作没有做到位。创业方面,政府的政策还不到位,没有特别完善的政策系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应的资金或者免税政策等措施;同时市场环境也不是很充分。而且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创业教育的实施目前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很少有学校鼓励且帮助毕业生进行创业。学校的创业也只是停留在口号方面。尽管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已有一段时间,但发展速度之慢,对经济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

三、开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

在越来越多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问题的时候,必须改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传统的就业理念,从加强创业教育开始,引导和扶持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在教育中转变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探索构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通过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1.创业教育目标。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如何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目的,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采取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最终达到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目标。

2.创业教育开展的内容。首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规律,发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的创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为线索,在分析、比较、总结国内外职业艺术景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经验后,获得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就业与创业教育教改成果。其次,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建立具有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以及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开展的思路。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能;营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真实职业的环境与平台,掌握学生的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的计划与行为,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等。要不断开拓与优化创业教育的开展思路,全方位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多项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4.创业教育实施方法。在教学中开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教育的实践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对专业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创新。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策略的研究,包括校园精神、物质层面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条件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的探讨。如在教学中可开设系列类似创业心理学、企业管理、公司运作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的需要。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市场、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的有效途径,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课赛结合、以赛促教、课程对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以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四、特色与创新

1.从传统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中突围,探索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变“传统模拟设计课题”为“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提高学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创新技能;变“传统毕业设计实习”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提高高职景观设计学生的职业技能;变“传统学校教学场所”为“行业、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场;变“传统教学环节”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通过教、学、做形成职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2.校企双师指导,以企业项目设计为载体的“项目参与式”创业教学方法的探索。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存在工作过程中技能不过关、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情况。为了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应进行实际项目及工学结合市场化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学校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突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这样,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一定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确立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和核心的设计师职业素能,提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提高设计师职业素能为目标,将其内化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能教育过程中,找到职业素能教育教学和社会相结合的切入点,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本。

4.形成一个全面强化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毕业设计,整合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之中,实现两者的结合,从而创新基于就业与创业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向未来的创业能力。在社会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把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创业教育当作重要的价值取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渗透、融合创业教育理念,帮助当代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精神,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进一步地深化创业教育内涵和加强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应金萍.宁波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2]石加友.“六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3]吴尚君.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景观毕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26-01

美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学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获得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也是综合培养学生在本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艺术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表达能力、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的一个实践过程。本文通过对已毕业的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及考察,总结出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指导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方法,为美术学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常见问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不当。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完成,如《浅析油画前景》、《试论中国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的区别与联系》、《浅析现当代中国风景油画》,这些选题范围学生很难驾驭,此类选题写成一本专著也不为过,本科生当然难以就此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来。如果论文题目过小,论文得不到展开,则内容空泛乏味,缺少研究的目的性。也有些毕业论文内容过于陈旧,只是对以往的论文观点进行简单的重复。所以论文选题要大小适中,难易得当,这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条件。

(二)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对于美术学学生来说,理论研究没有相应的基础,实际工作经验不丰富,写作基础较差,如果不结合自身专业实际选题,势必只有到处拼凑,达不到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的教学目标。美术学毕业论文考察学生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所取得的理论知识、美学素养、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能力,论文就是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讨创作实践者的理论水平。研究的内容要从自身的创作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

(三)毕业论文格式不规范。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学院或所在系部都会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忽略格式要求,随意设置标题和文章的字体、字号,尤其是引用部分的问题最为常见。有的学生引用的文章内容并没有标明出处,没有注明期刊或书籍的出版社、页码,乱用标点,错别字出现频繁。主要原因是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了毕业创作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四)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毕业论文有创新性才有灵魂和价值。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直接重复论述其他人现有的观点与结论,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够重视,认为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以毕业创作为主,毕业论文只是应付了事,所以态度不端正,东拼西凑,这样很难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有价值的毕业论文。不论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还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研究,都应当是本人经过独立思考的成果,绝对不能直接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生对选题的认识。要获得一个好的选题,需要作者在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框架有大致的估量后,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分析提出的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向,然后才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选题。这是一个思维不断运动的过程,需要主观的思想与所要选择的事物发生共鸣,这种灵感是非常重要的。确定好选题的范围,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展开查阅,扬长避短地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论文要以所学专业为主,按照选题的任务、计划和完成期限有目的、有方法地充实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同时为专业的继续深造和从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景观毕业论文篇(5)

一、研究背景

社会资本是一个跨学科概念,由经济学家格林洛瑞(Glen Loury)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80年发表《社会资本随笔》,首次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三十多年来,一大批学者对社会资本开展了广泛研究,布尔迪厄、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等主要从集体层面研究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罗纳德・博特(Ronald・Burt)、亚历山德罗・波茨(Alejandro Portes)、林南、边燕杰等主要从个体角度探讨社会资本的投资和功用,均取得丰硕成果。一般认为社会资本是处于社会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人们所能动用的为自己或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社会资源,其核心要素是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能够接触到并动员的结构性的资源,这种资源不直接为个体占有,而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体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社会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本不会因使用但会由于不使用而枯竭;社会资本难以观察和度量;社会资本不容易通过外部干预而形成;全国和区域性政府机构强烈影响着个人追求长期发展目标所需要的社会资本的类型和范围。[1]

对于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联性,人们关注较早,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大社会资本理论也都源于此。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弱关系理论,认为个体弱社会关系网络能够提供具有价值和帮助作用的求职信息[2],通过弱关系力量可能得到工作机会[3];随后林南提出社会资源理论,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弱关系理论[4];边燕杰基于中国国情提出强关系理论,认为社会资本不仅仅能传递职业信息,而且能帮助求职者得到雇佣方及其决策者的照顾和偏好,强社会关系可以有效影响决策者,从而让求职者获得更好的职业地位[5]。我国人情传统浓厚,研究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系问题具有特殊意义。张应强(2012)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社会阶层结构性问题,就业难易程度与个人及其家庭的社会资本密切相关。[6]围绕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陈成文(2004)[7]、姜继红(2007)[8]、管静娟(2007)[9]、乔志宏(2011)[10]、苏丽锋(2013)[11]等学者主要从就业机会、求职形式、就业质量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部分研究涉及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如郑洁 (2004)指出,高校毕业生社会资本水平越高,选择企业就业的意愿越强,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12];闫凤桥(2008)认为,家庭和个人社会资本广泛度越高,毕业生对工作满意的几率越高[13];尉建文(2009)提出,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14];高耀(2012)指出,低收入家庭的高校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大[15]。现有文献缺乏对社会资本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专题实证研究。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就业观是社会资本影响就业结果的前提和关键环节,了解社会资本对就业观的影响,对于理解就业观形成机理、社会资本影响就业质量等均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拟通过实证调研和回归分析,深入探讨和验证假设:社会资本存量显著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1.变量界定与操作化

自变量为社会资本,它是处于社会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高校毕业生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声誉。因变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它是高校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总体态度,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是个体接触、参与求职就业相关实践经验的观念化。控制变量为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为确保变量测量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本文采取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将初步设计的所有变量指标以及研究假设、研究背景材料,用通信的方式分别寄给国内有经验的7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专家进行函询调查(专家间不存在横向讨论),然后收集、归纳专家们的答复意见,再将综合修改后的意见反馈给专家们,来回反复四次,最后专家们对变量测量指标设计形成了较为理想的一致看法。在指标提出初期和专家反馈过程中,笔者还组织部分专家(不包括7位函询专家)进行座谈讨论,对变量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发挥了一定作用。社会资本测量指标最终操作化为三个方面10个子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括进入高校学习前的城乡背景、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状况与年收入等;在高校学习期间积累的社会资本,包括大学期间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资本自评项,测量个体自我感受到的社会关系广泛度。就业观测量指标操作化为四个部分17个子项:就业条件观,包括就业形势与指导服务认知、就业政策认知与评价、母校与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评价;就业价值观,包括就业目的、工作类型取向、择业决策首虑因素、就业质量期待;就业目标观,包括单位性质取向、期望月薪、就业地域取向;就业伦理观,包括就业诚信态度、求职正当竞争态度、就业自主性、就业代价观。

・教师与学生・社会资本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实证研究

2.分析工具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根据因变量之分为虚拟分类变量、二元分类变量特点,相应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就业政策认知与评价、就业指导服务认知、母校及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评价、就业伦理观(4个)等9个模型为线性回归,其他模型为二元逻辑斯蒂回归。表2、表3、表4、表5中的38个回归模型的综合Sig.值均小于0.05,模型总体有效。

3.数据来源与分布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专项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毕业一年的201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我们在湖南省普通高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中,按照一定比例,分别从不同学历毕业生样本人群中,依据身份证号码的后四位编号随机抽取样本个案。调查采用面访问卷调查法于2014年6-8月进行。具体实施中,先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被调查者进行初步沟通,再约请被调查者当面填写调查问卷。部分被抽样本个案不能接受调查的,按照同伴推动抽样法(RDS),由被调查者推荐同质(如性别、学历、就业地等均需相同)、有限(不超过3个)样本接受调查。调查最后有效样本为1030个,其中男性487人,占47.3%,女性543人,占52.7%;独生子女379人,占36.8%,非独生子女644人,占62.5%,系统缺失7人,占0.7%。具体分布见表1。

三、社会资本影响就业观的回归结果分析

1.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条件观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有8个操作项显著影响毕业生就业条件观,总量达15项次,就业条件观的7个操作项均受到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条件观的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

具体而言,从就业形势认知来看,参加志愿服务、父亲职业与就业形势严峻取向显著正相关,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就业形势乐观取向显著负相关,城镇背景、社会关系广泛与就业形势严峻取向显著负相关。在严峻取向回归模型中,父亲体制内从业的幂值为2.433,这意味着该值每提高一个单位,毕业生严峻取向就提高1.433倍。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有更深切的实际体会;父亲在体制内国有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工作,传递给子女更多的是体制内单位就业形势与期望;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就业要求与期望往往也越高:这三类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自然更严峻更不乐观。而城镇生源、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或者由于对城镇就业有充足的认知和体验,或者由于有足够的求职资源与渠道,他们对就业充满信心,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从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服务认知与评价来看,城镇背景与就业政策认知显著正相关,参加社团组织与就业政策评价、就业指导服务认知、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评价等显著正相关,母亲职业与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评价显著负相关,父母亲年收入与就业政策认知、就业指导服务认知、母校就业指导服务评价等显著负相关,社会关系广泛与就业政策认知、就业指导服务认知显著正相关。大学期间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毕业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就业指导服务,能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换位思考和体验,能更客观更正面地认知和评价就业政策、就业服务,他们对就业指导服务的认知程度更高,对就业政策、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更满意;而母亲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对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评价趋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毕业生不太关心就业政策与服务,相关认知不足,对母校就业指导服务评价趋低;求职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希望也更有条件用足用好就业政策与服务,他们更关注就业政策与服务,相应的认知更高,这符合人们的经验常识。

2.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价值观

社会资本有8个操作项显著影响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总量达27项次,就业价值观的18个操作项有15项受到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价值观的研究假设得到了绝大部分验证(见表3)。

从就业目的、工作类型和择业决策首虑因素来看,城镇背景与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个人发展机会等显著负相关,参加志愿服务、父亲职业与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显著正相关,社会关系广泛与就业目的、有挑战性的工作显著正相关,与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显著负相关。城镇生源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择业决策时也不首要考虑个人发展机会,而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父亲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求职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却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其就业目的趋向于发展型(注重个体兴趣爱好和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从就业质量期待来看,城镇背景与工作条件环境好显著正相关,与有合适的组织文化显著负相关,城镇生源毕业生更看重工作条件环境,不注重组织文化。在工作条件环境模型中,城镇背景的幂值高达2.149。担任学生干部与劳动报酬高、工作条件环境好、工作稳定性高、晋升培训机会多、行业岗位好、地理位置好、社会声望高等显著正相关,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更加重视上述指标。在劳动报酬高模型中,担任学生干部的幂值高达2.006。参加志愿服务与晋升培训机会多、有合适的组织文化显著正相关。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年收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期待,父母亲年收入与组织文化合适显著正相关,父亲受教育程度与社会保障健全指标显著正相关,而母亲受教育程度与社会保障健全、晋升培训机会多显著负相关。社会关系广泛与工作稳定性高、社会保障健全、晋升培训机会多、人职匹配度高、成就感及价值实现等显著负相关,社会关系越广泛,毕业生越不重视上述指标。

3.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目标观

表4显示,社会资本有7个操作项显著影响毕业生就业目标观,总量达13项次,就业目标观的9个操作项有7项受到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目标观的研究假设得到了绝大部分验证。

具体而言,从就业单位性质取向来看,城镇背景、社会关系广泛与非国有企业显著负相关,担任学生干部与自主创业显著负相关,参加社团组织与政府机构显著负相关,父亲职业与事业单位显著正相关,父母亲年收入与事业单位显著负相关,与非国有企业、自主创业显著正相关。城镇生源、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不倾向于到私营企业、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就业,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到政府机构就业,父亲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到事业单位就业,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毕业生不倾向于到事业单位就业,更倾向于选择到非国有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从就业地域来看,城镇背景与大城市选项显著负相关,母亲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广泛度与大城市选项显著正相关,担任学生干部与中小型省会城市显著正相关,父母亲年收入与内地中小城市显著负相关。城镇生源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就业,而母亲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广泛度高的毕业生更可能选择到大城市就业;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到中小型省会城市就业,父母亲年收入高的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到内地中小城市就业。

表4社会资本影响就业目标观的回归结果

4.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伦理观

母亲职业与就业诚信态度、求职正当竞争态度显著正相关,社会关系广泛度与求职正当竞争态度、就业自主性显著负相关。母亲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更赞同诚信就业、正当竞争求职,反对诋毁求职竞争对手和拉关系走后门。社会关系越广泛,毕业生越不赞同正当竞争求职,更赞同拉关系走后门,求职就业决策时越不自主。作为女性,母亲更赞同诚信就业、正当竞争,体制内从业的母亲更有规则意识,在家庭中更有话语权,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她们的诚信就业、正当竞争态度必然潜移默化正向影响其子女也形成相应的态度。社会资源丰富的毕业生更期望发挥资源优势达成就业愿望,求职中拉关系走后门就在所难免,他们也更倾向于听取和尊重他人尤其是关系人的意见,而不是自己的意见,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更可能“啃老”吃救济。就业伦理观的4个操作项有3项受到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见表5),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伦理观的研究假设得到了绝大部分验证。

四、实证结论的就业观教育意义

1.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社会资本测量维度存量不同,毕业生就业观差异显著,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应区分不同毕业生群体,采取个性化的指导策略,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实效。实证结论显示,与农村生源相比,城镇生源毕业生更了解就创业政策,能更乐观地看待就业形势,但他们过于关注与就业相关以及由就业带来的外在条件与好处,对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组织文化、发挥才能、发展机会等因素并不重视。高校应注重引导存在类似倾向的城镇生源毕业生树立和强化职业理想,把当下工作条件环境选择与长远职业生涯发展、个人工作生活需要与国家民族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艰苦奋斗意识、生涯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回归结果显示,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更愿选择到中小型省会城市的行政事业单位就业,尤其重视劳动报酬、工作条件环境、工作稳定性等就业质量指标,不愿意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学生干部又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当前我国正建设创新型国家,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理应带头创业,成为创新创业的弄潮儿。高校应在改善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广大青年想创业敢创业创成业的同时,切实引导学生干部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积极投身创业,引领和带动更多毕业生创新创业。

2.创新就业指导的活动载体。就业指导的体验性、实践性极强,其实施成效离不开活动载体、实践平台及各方教育合力的助推。实证结论显示,参加社团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与收入状况均显著影响毕业生就业观。父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就业指导老师,他们对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不可小觑;大学时代是个体步入职业社会的过渡期,更是个体就业观形成的关键期,毕业生在社团或志愿服务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积累就业服务实践经验,从而形成更科学的就业观。高校应充分挖掘社团组织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的就业指导功能,通过打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就业能力素质提高的各类活动品牌,组建职业发展类社团组织等,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前接触用人单位,了解社会需求,体验求职就业过程,改善能力素质结构;应创新开发家长资源,通过开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家长学校等方式,有效利用网络QQ、微信、报告会、座谈会、咨询会等渠道向家长介绍就业形势政策、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求职渠道、就业信息等,与家长商讨就业方略,合力引导和促进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及时就业。

3.引导毕业生辩证看待和有效开发使用社会资本。实证研究从整体上已经证实社会资本显著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在具体子项上,社会关系广泛度也显著影响其就业观。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等级制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性资源,具有信息流动、施加影响、社会信用和强化等功能和作用[16],既能直接增强行动效果,也影响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看法和态度。高校应通过各类教育和实践渠道,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掌握社会资本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社交能力,积极参与各类有益交往,利用学缘、业缘、血缘、地缘等积累社会资源,主动开发同学、校友、亲友、同乡等社会关系,为自身求职及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展空间。同时,还应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社会资本在求职就业中的作用,既清楚和重视其积极作用,有效开发和使用社会资本,也清醒知道其消极影响,不迷信不依赖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 [美]A.奥斯特罗姆.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M]//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31.

[2] Granovetter,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6):1360-1380.

[3] Granovetter,M. 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1-22.

[4] [16]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31,18-20.

[5] 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J].国外社会学,1998(2):50-65.

[6] 张应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后续效应[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2(3):37-54.

[7] 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4):29-32.

[8] 姜继红,汪庆尧.社会资本与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70-74.

[9] 管静娟.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青年探索,2007(2):30-33.

[10] 乔志宏,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24-28.

[11] 苏丽锋,孟大虎.强关系还是弱关系: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资本利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55-162.

[12]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118.

景观毕业论文篇(6)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在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设计创意思维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结合市场。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毕业设计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中,以“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让高校与设计公司携手,在真实项目中教育和锻炼学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当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学习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在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全面、系统的检查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正常实施,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1 毕业设计选题单一、脱离实际。常规题目偏多,指导教师实际项目少,课题来源不足,以至于假题居多,题目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适岗就业。

1.2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能力有待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也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专业背景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有本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也应该包括与其相关专业背景教师,不仅需要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能力,也应该具备相应的工程背景和工作实践经验,否则,不能够很好地指导毕业设计工作。

1.3 完成毕业设计与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大多数毕业设计课程安排在本科的最后一学期进行,然而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学生都在外实习或找工作,为毕业后的上岗提前作准备,大部分同学很难集中极力完成毕业设计这一过程。加之集中授课时间有限,中间环节过于宽松,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影响了毕业生的设计水平和正常教学环节的实施,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1.4 重论文轻设计的指导方式。为了顺利通过省里毕业论文盲审和学校部门的抽检,为了学生顺利毕业,指导教师更多注重毕业设计论文的辅导,从论文结构到遣词造句,反复修改、润色,而忽视对毕业设计的指导,甚至出现毕业设计作品过于平庸,都不如平时课程作业的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就是应用性、实践性,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完成对设计能力训练、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中能够很好的检验其对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

因此,怎样保证课题符合实际需求、指导教师队伍的多元化?保证毕业设计教学与学生就业互相推进,实现教学与市场就业相一致?实现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本文提出了毕业设计教学“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与设计公司的不同职能,缓解学校教学资源和实践能力不足,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形成特色,并赶上国内本专业设计先进水平。

2 “校企互动”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2.1 “校企互动”教学模式。对于应用性极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互动”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极好选择。“校企互动”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校主动派学生和教师参与企业的实践,企业主动参与高校的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制订乃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1]。一方面,方便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便于从企业掌握行业动态、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避免“教”、“学”与社会脱节,有利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并弥补学校教师实际项目少,课题来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向院方推荐一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完成对学生实习过程监督和关键问题的指导弥补毕业设计指导不得力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去企业实习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积累实际工程项目经验,缩短学校学习与社会需求的距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加他们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找到工作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员工,从而实现学校教学、学生就业、企业招聘三赢。

2.2 毕业设计“校企互动”教学改革思路。毕业设计“校企互动”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尝试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加强交流,开放毕业设计教学环境,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公司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毕业设计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配合,形成携手企业优势互补的“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向指导,并以“项目式”教学来统筹毕业设计教学,联合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双向指导,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使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思维一直保持在实战状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缓解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2]。学校需要企业提供实践性及时效性强的工程项目,企业也需要项目式教学的工作成果,因此,“项目式”教学是实现校企合作的良好形式,也是“校企互动”的载体。毕业设计课程具有周期长、灵活性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这个环境下“项目式”教学模式也容易实现。

2.3 具体改革技术路线。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特点,重点围绕设计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行改革,通过项目的选择与制定、展开与实施以及制度化管理三个方面加强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2.3.1 项目的选择与制定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

项目作为此教学模式的核心,其优劣程度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对于“校企互动”下的毕业设计来说,项目要满足毕业设计内容要求同时也要关系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应该注意:①代表性与可操作性。不是说企业的任意一个实际项目都适合用于毕业设计教学,如果太容易,达不到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太难,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又不能很好的完成项目,容易产生挫败感。项目在具有明确的目的或有形的任务目标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且在1或3人左右团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这不仅能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也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②综合性。毕业设计是对之前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因此项目应该能够较全面地锻炼学生的整体能力,能将之前所有课程的内容、原理得到运用,并能够全面考察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实际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能力,并能够拓展专业知识面。

2.3.2 项目的展开与实施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程序保障

除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外,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校企互动模式下,“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担当,即明确校内、外双向指导的“双导师”制度。校外实习指导老师有较丰富的实际经验,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适应当下社会的能力上有优势,弥补校内指导教师实践不足的缺点,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有利于毕业设计的全面提高。同时,院方按照毕业设计要求向企业提供学生实习考核表,希望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完成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实地调研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完成项目程度以及任务量等方面的考核,并将表格按时提交给校内指导教师并由其汇总,再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过程资料收集情况、设计构思、创新点研究等方面给予理论指导并完成校内平时成绩考核。其中,校方组织对毕业设计进行期中检查,检查采取学生汇报、“双导师”评价和领导小组成员审阅相结合的方式,检查重点在于毕业设计的进度、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督促学生的工作进度,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由校内、外指导教师考核成绩、中期成果、最终答辩成绩组成,分别按照60%(校外指导教师评分25%、校内指导教师评分35%)、20%、20%的比率分配。这一评分标准体现了“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性、过程性,强调对资料收集、场地勘查、理论研究、方案设计完稿这一过程的综合性考核,既加强了校内外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毕业设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实现毕业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就业的“双赢”。

2.3.3 制度化管理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成果保障

强化毕业设计制度化管理,避免出现学生在企业实习严重失控、擅自旷工离职的问题。学生在下企业前,学校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毕业设计、就业,制定相应的计划书和与企业合作合同,对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动员及纪律教育,制止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实习期间随意跳槽现象,否则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将有所变更,影响校外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学校监管和评分的公正性,加强对学生的自律、诚信的教育,避免伪造签名、评分的现象[3]。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但其务必从该企业取得有单位盖章和由单位指定的实习指导老师签名的回执单,经学院批准后才能去该企业实习,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保证学校有效的监督学生。

景观毕业论文篇(7)

(一)关于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分析 

通过对学院会计学专业2014-2016年应届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学院近三年某些会计学专业选题存在专业性不强、题目老旧以及范围过大等问题。首先,会计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最终的总结概括和具体运用,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为学生今后步入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某些题目专业性不强,例如:“腾讯盈利模式分析”、“淘宝网购双十一效应分析”等题目。这样的题目几乎很少用到学生四年中所学习到的会计学专业知识,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学生写论文就变得非常困难,而且论文得到的成果也不具有专业性,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工作和学习都没有太多益处。第二,毕业论文要求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作为本科毕业生要多多关注本专业近期的新的研究动态、观点和课题,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研究热点的和近期的专业课题。但是有些题目显得过于老旧,缺乏创新。例如:“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某某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等。这样的题目已经写了很多年了,学生在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往往只是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缺乏自己的创新的观点。第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符合本科的要求,范围大小适中,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论述深入详实。但是有些论文题目范围过大,例如:“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等。企业的类型各种各样,上市公司也是千差万别,这样大的研究范围早已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畴,这样的论文必定流于肤浅,只能做表面文章。 

(二)关于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分析 

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进度计划,学生从第七学期的最后几周才开始撰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并且在第八学期的期初(一般是3月份的上旬)进行开题答辩,学期中期(一般是4月中旬)进行论文的中期检查,学期末期(一般是5月中旬)进行论文的答辩。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正好和学生毕业实习以及签约前的试用期相冲突,很多学生因为实习单位或者拟签约单位工作非常繁忙,而且有的学生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实习找工作,因此几乎没有时间和老师就毕业论文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只能在下班以后的时间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以及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非常的辛苦,而且毕业论文无法达到较高的质量要求。 

二、提高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毕业论文题目库 

本专业早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题目库,但是论文题目库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新,同时指导教师最终确定的论文题目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专业以及研究背景确定的,并没有使用论文题目库中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库等同于没有。 

因此需要重建新的论文题目库,重建论文库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新的论文库除了要由现有的指导教师提供论文题目之外,还需要广泛的查找相关资料,广泛听取学校专家以及企业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这样不仅论文题目库的范围扩大了,而且所选题目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同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生也容易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第二,每年都需要根据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来更新论文题目库。 

(二)加大毕业论文的准备时间 

首先,应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导师在大四的时候也应作为该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这样,学生虽然是在大四的时候才真正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其实导师从大二开始就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写作技巧了。很多导师同时也是学生专业课的授课教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着力传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寻找论据加以论证,写成论文,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就逐渐获得了写作毕业论文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及写作能力。导师可以在大四以前,就学生感兴趣的论文题目进行引导和必要的积累,这样当学生到大四真正写论文的时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和签约实习不再相互冲突,而是互相促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问题的思考,并且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写成小论文的形式,将小论文成绩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中。第二,在大学的后两年,组织学生进行集中时间的企业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务操作过程当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再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课程,会对专业课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三,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近几年来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获得了学校、市级、全国的一些奖项。关键是在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德宇.“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 

[2]程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铜陵学院会计学院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1-92. 

[3]田利军,王景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检验—基于天津高校140篇会计学专业论文的数据[J].财会月刊,2016,(21):116-120. 

景观毕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47-02

一、前 言

据我国教育部、人事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毕业生人数有413万人,而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9%。2010年我国有630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2011年650万,预计2012年7月,将有毕业生671万大学生毕业,毕业人数将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被调查对象被问及这样的问题时“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哪里”,44.74%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是“盲目扩招的结果”,也有29.39%的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个老问题,与金融危机和盲目扩招没有直接关系”,24.12%的读者选择了“这个问题太复杂,说不好”。[1]可见,外部环境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否成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和大学生就业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由此所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在对大学生就业取向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中,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发挥着其独有的优势。一方面家庭背景通过对子女受教育机会、受教育层次、受教育质量和受教育专业等方面的影响来间接影响子女未来的就业情况;另一方面,家庭背景也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如利用职务之便及人际关系安排子女就业,这种影响将在子女就业方面长期存在。所以,本文选择家庭背景来研究其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

二、家庭背景对应届毕业生择业观的影响现状

费孝通先生说过,我国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逐步向外推移。像水中的波纹一样,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大圈套小圈的关系圈。差序格局对社会的影响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系”、“人情”、“后门”、“面子”等等。[2]

通过以父母为核心延伸出来的家庭关系网络在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已实现就业”的人中,通过“父母”、“亲戚”、“父母的朋友”、“亲戚的朋友”及“关系一般的熟人”来获取就业机会的人数约占已就业人数的34.7%。其中通过网络或杂志传媒途径找到工作的占已就业人数的14.8%,而通过学校、老师或人才招聘市场获得就业机会的占已就业人数的11.2%。[1]可见,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的主体还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关系网络,而面对着这样一个社会事实,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发掘出可供利用的家庭关系。

1.家庭经济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在家庭所拥有的资源中,经济资源是基础。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子女所受教育的质量也就越好,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对比例的教育性投资就较大。在面对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问时,只有2%的人认为自己的家庭收入水平在当地处于很高的状态,而认为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也只占到28.1%,有41.8%的人选择了家庭收入与当地一般水平差不多,23%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要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而也有5.1%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家庭收入状况大大低于当地平均水平。[1]在大学毕业之际,家庭能否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也是影响许多毕业生选择是否继续求学以获得更高学历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的地域限制更少,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灵活就业,同时也具备较强的本地优势,而来自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于因地域因素所造成的求职花销,会做更多考虑,因而一些有竞争力的或是待遇较好的异地单位则很难出现在其考虑范围内,而往往不得不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放弃与其他求职者公平竞争的机会。

2.家庭文化程度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家庭文化程度则主要体现在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上,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得到的家庭教育就越好,能更好地挖掘子女的才能与潜力,从而更好地判别有关学校、教育、就业机会的信息,给予子女学习和就业上更明智的指导。不仅如此,父母如果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就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们接受某种文化,从而使其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更容易获得成功。通过让调查对象选择其“父亲的文化程度”、“母亲的文化程度”进行统计,得到“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15.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9.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5%,大专层级的占11.7%,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8.2%,可见,在所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父亲的文化程度普遍集中在初中层面,而“小学”、“高中”及“大专”也都占有较大比例。“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之“父亲的文化程度”而言,在总体分布态势上与父亲的文化程度走势相当。[1]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往往更加以人为本,父母充分尊重子女的个性特点,客观评价子女的自身潜力,合理定位子女的发展方向。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往往更加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父母注重激励子女的成才愿望,充分调动子女的学习积极性。两种不同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职业价值追求。

3.家庭社会地位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

家庭社会地位越高的大学生较其他家庭选择就业的可能性更小,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可能性更大。家庭文化资本越高的家庭毕业生也呈现该趋势,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使毕业生作出推迟就业的选择。从统计数据来看,43.9%也就是接近半数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亲戚朋友的最高政治级别”时选择了“科级及以下”,这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大学毕业生家庭并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在政府机关任职,所以政治级别就无从谈起,而也有43.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亲戚朋友最高政治级别为“县(处)级”,选择地(厅)级的只占12.8%,[1]可见,部分大学毕业生家庭还是具备一定掌握社会公共资源及权利的能力,也存在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为其搜集有用信息、进行就业推荐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竞争的公平性提出了挑战。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家庭社会地位越低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党政部门、科研机构,这与这部分单位工作稳定;受市场影响程度小,失业、下岗的概率小可以为家庭减少压力有关。在就业途径方面,由于受社会地位的限制,家庭社会地位较低的大学生就业面较窄。

总而言之,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家庭社会网络资源的不同,都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很大差异。简单来说,家庭背景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性质、月薪范围、工作单位所在地及工作前景产生一定影响。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工资福利高、工作环境好、有利于自身发展、工作轻松且能够在大城市或沿海城市中的职业,而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相比之下要求则低的多,而且家庭背景对子女未来就业所持的态度等方面也有着直接影响。尽管同样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能实现由下层群体向中上阶层的跃级流动。因此,在学历可比的情况下,社会出身低微的学生就业状况不如出身殷实家庭的青年,收入也不高,他们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自己的职业状况。

三、家庭背景对应届毕业生择业观影响的正负效应

充分发挥家庭背景优势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获取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带来许多好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般也不再是单纯地展现自己,同时也会尽量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来进行自我推销,寻找通往就业道路上的捷径,因而家庭背景资源在这一方面相对占据优势。社会的现实是,期待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家庭背景相对较弱,资本存量也较少,能动员的资源也相对较少,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都是目前的紧俏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没有社会资本作为砝码,选择这一类社会地位资源含量较高的单位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家庭背景为核心的关系网络的作用力已逐步被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已经形成了以己为中心具有不平等性、排斥性、封闭性和非均衡性。从目前来看,“家庭背景很大程度影响子女就业”的现状,在短期内是难以扭转的。资源丰富的个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资源匮乏的个体获得很少或很难获得就业机会,出现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从而挫伤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较大的负面作用。

面对这种就业形势,社会上下应该形成合力,共同行动,采取有力举措,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大学生应该坦然面对,要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网络和资源,开发自己的社会资本,为将来的就业和个人的发展打好基础。

景观毕业论文篇(9)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是指高校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其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就业问题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紧密联系,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合理性的一个尺度。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大幅度增加,2007年―2011年五年间分别达到了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630万人和660万人,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扩大到了6倍;而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所披露的数据,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人;另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年均人数规模将达到700万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敏感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窘境及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失调,与我国人均大学生比例偏低及人才短缺的理论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偏差以及正确引导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关注。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迁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变迁过程是一个逐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服从分配阶段

自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配还处于计划经济的遗留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处于一种严格的计划管理状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上由“统包统分”的政策决定,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在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第一,在择业倾向上比较被动。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面对毕业时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选择自己的就业去向,另一方面高校及教育部门对毕业生的职业教育的指导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去想的宣传主要以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精神为主。第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政治化为主,对自身应得的利益缺乏应有的关注。毕业生在就业分配中,比较看重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意义,而对于个人志趣及才能和报酬则放于其次,推崇“国家先于集体、集体先于个人”、“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等主流思想观念。第三,在择业意向及社会分工的评价上,倾向于重政工而轻农商。

2、走向开放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配上也从统包统分的政策上逐步走向开放,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前提了有了一定的自主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就业地点上倾向于特区、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倾向于“三资企业”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第二,在人才评价和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经济性标准,“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社会现实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大,不求高学历只求高收入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种思潮。第三,职业流动性逐渐加强,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下海”从最初成为一种现象逐步形成一种常态,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后职业的稳定性也不过分看重,跳槽已经逐步被单位和个人接受,高校毕业生已经倾向于认同通过调整工作岗位来追求满意的工作。

3、自主择业阶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最终形成了完全自主择业的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择业标准更多的关注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的能力与兴趣。第二,就业去向上趋向于多元化,同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联系紧密,专业的冷热没有绝对化的标准,已经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同时各种服务行业也成为毕业生的热门去向。第三,就业、择业、创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逐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越发严重,高校毕业生不再简单追求毕业求职中的一步到位,而是边走边看,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很多毕业生已经从被动就业转向了主动创业。

通过考察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变迁的过程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一方面较多的受到了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更新往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同步,其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特别是在当前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在实质上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但是由于在高校扩招之前大学生还属于社会的知识精英阶层,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社会上有较高的认同度,随着我国公民普遍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公民接受教育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带来的多元化人才需求,使得大学生建立于知识精英这种基础上的优越感不断被缩小,因此在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中所存在的理想化的就业状况就与社会现实产生了落差。

二、高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路径

1、立足现状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高校需要立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及金融危机的现实经济背景,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特点和现状进行辩证分析,以客观的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找出其存在的误区并分析存在的原因。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在大众化教育和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并对就业观念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

(2)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误区进行。着重分析在当前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诸如“三高六点”式(“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的就业观念误区进行分析,探析就业观念误区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并对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源进行挖掘。

(3)建立适当的就业观念的认识标准。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大众化教育和金融危机背景下认清形势、形成适当就业观念或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紧张是相对的紧张,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到无法容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程度,只要大学生努力学习,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的就业岗位,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

2、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首先,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大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同时以创业为主线,以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素质塑造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和个性潜能的实现为根本,通过全过程、多方位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成为相对比较专业、单一的操作性的人才,使高校成为培养创业人才的摇篮。第二,在就业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形成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课程体系,从未来社会每个人应得到的学术性、职业性和证明个人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三本“教育护照”为基本结构,把课程划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四大板块,同时淡化专业设置,增加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的、实用性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第三,在培养毕业生的方式上,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创业禀赋挖潜的关键在于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及培养创业技能,因此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依托专业实践基地,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三、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适当的就业观念的配套观念转变及配套机制研究

就业观念的形成是受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因此要从根本层面来解决就业观念的问题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配套机制。大学生就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最终需要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得以巩固和保障,因此在地方高校的就业教育中,宽松的就业平台,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形成高校、政府及社会的联动机制,使就业教育得以有效施行。

在高校层面上,就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就业教育的指导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和激励体系。通过建立指导体系选拔本校就业的指导教师或者聘请社会优秀人才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特别注重调动教师在就业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在地方高校间或者地方高校与央属高校之间开展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另外通过公平竞争、绩效评价、奖优汰劣等机制,把指导学生创新与高校的“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体系开展科技创新和经济管理活动,如创办各种形式的园,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创业论坛”、“人才论坛”、“成功创业者现身说法报告会”,“创业俱乐部”、“创业教育网站”,各种学术报告、研讨、辩论、科研竞赛和创业交流,创业教育课讲座和创业知识培训班等;通过激励体建立配套的激励和淘汰制度,提高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就业创业活动来发现和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为具备创业禀赋的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和资金支持。

在政府和社会层面上,就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提供实践平台和提供舆论导向。政府可通过制定推行就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就业提供相应的法制和制度保证;地方高校、政府、企业可以共同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者直接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政府可以简化大学生创业的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并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企业也可以与地方高校联合起来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基地,由企业的从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创业素养、创业过程等方面的指导;另外,就业创业教育能够得以有效开展也离不开社会舆论导向的支持,通过社会舆论使大学生认清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就业形势,摆脱天之骄子的固有理念,使大学生认同其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的观念。

景观毕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19-01

新生儿科相对而言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新生儿临床护理操作专业性强,具有一个高风险、 日常工作繁忙,紧张度高的特点。教科书上对新生儿疾病护理的阐述相对简单,实习护生对新生儿的护理了解甚少,对新生儿科的实习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厌恶,尤其以中专毕业的护生为甚。再加上当前严峻的医疗形势,大家都怕出事,所以对带学生不热心,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大都由带教老师自己完成。学生“动手”机会微乎其微,只能一旁观看,不能亲自实践和体会[1]。为了提高中专毕业护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笔者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

我病室2010-2013年度接收的各中专院校毕业的护生87人,其中女性85人,男性2人,年龄17~19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名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43名护生采用情景教学模式。两组护生教学均按实纲要求完成。

2 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带教,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临床带教,护生由护士长带入新生儿病室介绍环境,分配带教老师一对一跟班带教,按实纲要求,讲授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观察实习期间护生的动手能力,各种应变能力,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进行出科考核。

2.2 观察组:采用情景教学方法。

2.2.1 教员组成 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3-5名担任带教老师,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其中任命1名教学组长。教学开始前带教老师熟悉教学大纲,统一规范教学内容及操作步骤。

2.2.2 课前准备:老师预先备有实际工作中真实的相片或模拟场景相片及视频,影像资料等制作成幻灯片,根据新生儿病房的教学大纲设计情景及呈现方式。情景设计力求真实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并充分估计护生在情景表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标出学习重点、难点。授课前向护生说明情景教学的目标、步骤和要求,使护生对其有一整体了解,指导护生做相关内容的预习。

2.2.3 教学实施 (1)护生入科后由教学组长带领,统一介绍新生儿病房的环境,熟悉新生儿病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入室要求等,进行相关知识讲解;(2)针对实纲要求制定学习计划,由入室要求开始,由目前在院病人中选定1-2个,展开此病种的护理讲解,从基础护理技能到专科护理技能,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新生儿日常全程护理过程中的情景,此种病会遇到的各种情景,通过图片、文字设定具体场景,再现临床场景。护生自愿分组,从入室,手卫生,更衣开始,分别进行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程序和新生儿病房全程护理操作技术训练。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际工作操作过程及无菌要求,规范每一个操作步骤;(3)第2天将护生带到监护室该患儿前,由责任护士“一对一”带领参加当日该患儿的全程护理。下班前30分钟根据护生当天护理中的表现,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讲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在此反复进行过程中,根据实纲要求,由浅入深不断增加新知识及操作技能。

2.3 出科考核 实习结束后,两组均进行出科考核,包括相同难度的理论闭卷考试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综合操作考核。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计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P

3 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试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4 讨论

传统的由带教教员“一对一”带教,采取“我讲你听,我做你看,你做给我看”的带教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应逐渐被重视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所替代。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丰富、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呈现给学生, 提前把学生带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责任感, 为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批判性地筛选、分析整合信息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

中专毕业的护生因基础学历较低,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加之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传统带教下的实习护生基本都属于走过场,没有能真正的完成新生儿病房的实习任务。情景教学利用模拟互动的形式,带教老师“寓教于乐”,护生在心情较轻松状态下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各种疾病的护理,临床上各种情形的处理,能很快适应新生儿病房通过学、做、教的训练过程,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操作技能的熟练,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情景教学将临床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训练了学生学会如何判断病情,如何给予正确有效的处理,提高了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缩短了从学校学习场景到职业场景的转变过程,提升护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我们认为,在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教学中,尤其针对中专毕业的护生,情景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实习护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是一种更适应整体护理发展,符合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带教模式。

景观毕业论文篇(11)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 9月 2日起至 2020年 5月 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 ,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发情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范文静.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 王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 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 何依宁. 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