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4:33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1)

1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信息学教育已成为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实质性举措,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作为教学中饱受争议的传统的灌输式思想必然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计算机应用教学教授的知识太过于落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因此本文从目前计算机这门学科的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目前的落后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2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简易老旧

计算机这门课程在中国教学体系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其书本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等比较常见、实用性比较多的一些内容。这些传统的教授内容在以前实用性较强,可以满足基本的日常需求和办公要求,但在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基本的办公需求以及计算机的操作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应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是对于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对于其他行业而然,计算机的应用要求也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陈旧的教学内容是目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

2.2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差异较大

计算机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也是目前计算机实际教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情况、家庭地址、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可以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这门学科的学习,像是来自于城市的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就普遍高于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好一点的也会为孩子配上计算机学习,这从起点上就领先其他学生一大步。而对于专业学习这方面的学生而言,计算机的能力普遍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些方面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在实际教学中就考验老师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2.3重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教学更加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书本中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却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注重计算机文化内涵、学术规范和逻辑思维,却不能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应用相联系,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计算机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重视实践应用教学,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对知识死记烂背,只能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不能运用知识去实践。老师重视理论却对计算机应用较为轻视的原因是,目前学业水平考试仍然是以笔试为主,实际上机操作占得比重较小,而且实际上机操作考察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便对理论较为重视,只是为了应对文化考试,考过之后大多数的理论都会忘记,不能真正的传授学生正规的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

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探索

3.1明确学生起点、因材施教

面对目前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计算机应用教学中要提高老师的教学要求,不能盲目的教学,要有目的有重点的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从学生基础抓起,细心耐心的教授来消除学生因为自身基础薄弱而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恐惧;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不能还是按照以往的简单的教学目的,而是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要真正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不容易,需要老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熟悉程度。

3.2理论与实验实现同步教学

传统的计算机实践课程都是由老师单独操作,学生在下面学习和操作,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使学生直观的观察老师的操作步骤,使学生可以在操作过程少走弯路,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是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对传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需要每一位学生亲身投入到计算机操作实践中,根据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操作计算机,同时通过实践结果来印证自己掌握的知识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大脑和手相互配合,才是真正的计算机教学的正确方式。虽然目前上机和上课比例接近1:1,但是学生在上机实际动手操作时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操作要求,因此最理想的上课状态便是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教学,一边进行理论指导,一边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才会使得学生真正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时的巩固新鲜知识,强化实践操作。

3.3教学思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除了课本上计算机文化知识的学习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改变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认识。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学太过于古板单一,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失去了对问题的探究和创新,而如果在教学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使学习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4结论

计算机教学模式这几年一直被不停地诟病,其教学改革也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在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计算机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为今后步入职场就业提供方便,因此今后计算机应加强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于现状,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冯利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8).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2)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最核心、基础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是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和设计开发应用系统等基本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由于该课程主要是由计算机各种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设计思想、方法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因此课程内容比较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不易理解,比其它专业课更加难教,学生也更加难学。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根据《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本身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一、目前各大高校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较差

该课程主要是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要求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和设计开发应用系统等基本知识,其内容涉及理论、算法、技术、实现和应用。所以这门课程与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多门课程关联性很强,涉及面广,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设计及编程能力。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对实践环节往往束手无策。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较欠缺

各学校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存在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现象,基本上以书本各章节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内容。这造成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实践内容不明确,使学生觉得这门课只能纸上谈兵,没有用武之地。

3.实验内容单一

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多是以UNIX为实例来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特征,但大多数学校机房操作系统环境是以Windows为主,很少有学校专门建设操作系统专业实验室。而且UNIX作为商业软件,源代码不公开,也给实验环境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教师在操作系统实验课的教学中,还是以编写各种算法程序为主,实验内容单一,并不能真正地达到课程实验大纲的要求。

二、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进行改进。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操作系统,切实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打破“无用论”。

1.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结构

我们应根据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了解操作系统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求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课程之前具备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预先修完计算机原理等硬件课程。

2.建立合理的教材体系

我们应改变原来的单本教材,形成“主―从―辅”三级教材模式。选用概念清晰、专业性强、系统全面的教材为课堂教学的主教材。选用难度适中,对问题的论述较为通俗,适合学生自学的教材为从教材,用来加深对理论和概念的全面理解。为解决课程中难于理解的问题,我们还需配备一本辅导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论述操作系统原理中涉及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帮助对抽象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深化。

3.改进理论教学方法

我们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单向式、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使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地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学空间,培养学生阅读参考书、科技文献和写读书报告的习惯。出台一些列考核与奖励机制,鼓励针对具体问题制作问题分析、算法及技术发展报告多媒体幻灯片,提倡公开交流和信息交换,讲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适应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我们建议增加操作系统原理课外实验环节,通过教师布置实验题目,学生自主上机实验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局部问题的理解力。理论课授课形式多样,通过主课、习题课、专题课、课堂讨论,以及资料收集与分析、小论文、源程序分析、小型实验与设计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4.改进操作系统实验环节

对于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操作系统原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不是设计新的操作系统,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很好地运用操作系统,所以针对教材要求的实验环境实现困难、实验内容单一等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操作系统内核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可以由此来体验操作系统内核及其设计技巧。这样学生可以在不修改任何代码的情况下,了解操作系统内部状态的各个方面;通过编写新的代码来阅读内核的数据结构和了解操作系统运作方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尝试为操作系统课程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这样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验到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

5.采用多样化的实践环节

在大部分高校的操作系统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仅为各章节实验课程开设,相对其他课程比较单一。其实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体现了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的精髓,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正是该课程实践环节的集中表现。它可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巩固学习的概念、原理、设计及算法,也可培养软件开发所应有的系统结构设计和软件工程素养。课程设计在突出内容的系统性、设计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应本着综合能力提高的宗旨,通过协作学习与模拟性学习相结合,强化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实际软件设计、编程的能力,培养组织协作与团队精神。我们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的改进应该以教师为主体,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贯彻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不断地完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分析操作系统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这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娟.《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探索.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10,(02).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3)

实践课教学是中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知识课堂的延伸以及补充,只有积极进行实践课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可以促使计算机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还可以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就是好动,利用计算机实践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中学计算机教学效率。

一、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

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实践课中,其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同,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缺乏兴趣。老师如果不对其进行适时的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计算机教学方式落后

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老师经常利用演示法进行实践教学,主要的过程就是老师进行操作演示,然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进行操作,学生只是记住操作的步骤,却不知道这些步骤的内涵和联系。老师利用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不能及时的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计算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健全

一部分学校由于受到教学条件以及教育经费的制约,对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并不注重,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整体配置较低,不能进行新版软件的安装和运行,计算机运行速度缓慢;实验室中的计算机由于缺乏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导致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出现硬件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操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中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计算机实践课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进行了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并不是很深,,但是通过进行计算机实践课,学生就可以及时的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真正构成,学生可以在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外部结构以及主要组成构件,诸如光盘以及主机和数名等计算机名词就会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特定的定义,这样就学生就不会觉得计算机难以操作,进而积极的进行计算机实践课的学习。

(二)计算机实践课可以促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进行

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背景和认知能力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老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在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操作技能,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践操作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会进一步增大。同时,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行李动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不断的提高教学效率。

(三)计算机实践课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和具体

在计算机实践课堂上,学生就可以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在对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课中,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对其进行答疑解惑,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中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老师要和学生适时的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学生动态

中学生的文化差异以及认知能力都大不相同,因此进行计算机理论以及实践知识的讲解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老师要利用课前或者课后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从朋友的角度和学生沟通,在学生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指正,在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

(二)老师要均衡分配讲和练的时间

计算机实践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机房进行的,这样的优势就在于老师可以随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老师要对计算机实践教材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均衡安排讲课的时间和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了解基础理论知识之后,按照相关的操作指令以及操作步骤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

(三)在进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以身作则

中学计算机实践教学是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的课程,为了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质量,老师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同时老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使计算机实践课程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老师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不断进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把自身的经验和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课堂效率。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中学课程的重要徐成部分,其实践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和关键。老师要注重把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提高中学计算机实践课的实效性,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素养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实践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推进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伟. 中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尝试[J]. 科技创业月刊. 2009(04)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93-02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当前中职学校主要是通过日常教学和毕业生技能考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考证在计算机人才培养和计算机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价值在于将符合现代信息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计算机行业中。计算机操作员是中职毕业生技能考证项目之一,它体现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同时,计算机操作培训是毕业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一个重要途径,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因此,中职学校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是有必要的。本文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探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及如何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

一、构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夕进行毕业生考证培训,目的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职业技能专业训练,使得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职位要求。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作为计算机类职业资格培训项目之一,各个专业学生都可以选择的职业资格培训,它在毕业生考证培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构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为之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在日常教学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短期的培训。首先,在培训时间上是专门针对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一个过程。其次,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养和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相关技能,如计算机安装 连接 调试、文件管理、文字录入、通用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等。通过系统的、短期的训练,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达到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等级的职业资格水平,满足文员等相关职业技能要求。

(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据统计,2013年我国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2012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10万,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这些数据显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中职学生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是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即将毕业的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学生经过短期的职业资格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计算机操作员培训针对相关的职业,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达到计算机类职业资格技能水平,可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定了就业准入制度。计算机操作员是就业准入职业项目之一。企事业单位的部分职位(如文员、档案管理等)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企事业单位对这些职位招聘必备条件要求具有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中职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取就业准入,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中职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是就业所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计算机操作员作为计算机类职业资格之一,为了使中职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企事业单位技能要求,中职学校应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为之服务,培养现代信息化管理技能人才。

二、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之构建

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作为计算机类职业技能体现,各个专业毕业生都可选的职业资格培训项目,培训人员和工作量相对较大,要在短时间内有序地、按时按量地完成培训任务,同时具有良好的培训效果,需要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配备配套的实训室。为了使计算机操作员培训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培训组织机构必须配备配套的实训室,实训室配备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和多媒体控制台。中职学校要进行计算机操作员培训,在硬件设施上要建设计算机实训室,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例如,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实训室共7间,每间实训室计算机数量在49台至60台,可以满足35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技能训练的需求。当前,计算机实训室不仅为日常教学服务,同时也能够满足毕业班15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的需求。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计算机操作员培训需要,为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配备配套的培训设备。

(二)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要求培训对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培训组织机构不仅应配备配套的培训设施,而且应明确培训内容及考核标准。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考核通过率,中职学校应与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和标准对接,自行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教材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模块、中英文录入模块、文字处理(Word 2007)模块、电子表格(Excel 2007)、PowerPoint2007模块和Internet模块等模块。教材以任务实例展开,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职业技能,同时也为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三)搭建专用的培训平台。传统培训方式是教师理论知识讲解和演示操作,学生接受相应理论知识和模仿操作。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考核结果一般由教师阅卷来完成,这个过程既费时,又不能及时向学生本人反映其知识点掌握情况。为此,应搭建专用的培训平台,培训平台内容以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为依据,它分为四大部分内容:理论部分、操作部分、自动评分系统、结果解析。学生登录平台可以随机抽取题目进行训练并通过评分系统了解个人完成情况,还可以在结果解析获取答案。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和专用的培训平台训练相结合,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效果得到切实提高,确保了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打破了常规培训模式,体现了现代信息化管理特点。

(四)建设精干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学校的发展也失去有形的支撑。配备精干的教师是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的软条件。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毕业班职业资格培训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一个重要的教学活动,需要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完成计算机员职业资格培训任务。为此,中职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如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以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

(五)建设良好的组织部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不仅需要有硬件设施的支持,以及精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部门。组织部门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与鉴定机构对接的纽带,也是培训学员档案的管理机构,同时也是培训教学管理机构等多种管理者角色,担负着整个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协调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部门整合各种资源确保培训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培训处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组织部门,主要职能是学生档案管理、教材管理、培训管理和培训申报及办证。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经过培训处的统筹安排能够有序地进行。

(六)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培训质量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及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它体现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切实提高培训效果,才能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

1.教师熟悉考核内容。计算机操作员是毕业班毕业前夕进行的一次职业资格认定项目之一,因而学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培训教师作为培训教学的主体,教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对接,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但是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将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系统地传授,就必须熟悉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培训前应全面了解以下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计算机操作员的考核标准、历年计算机操作员考试题型及题目。

2.教师严格考勤制度。计算机操作员培训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课堂纪律和学习要求,特别强调上课以签到形式进行考勤。教师根据签到表了解学生出勤情况,通过严格考勤,目的是为了确保参加培训的所有学生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培训任务。如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

3.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技能操作分为七大块内容:(1)计算机安装、连接、调试;(2)文件管理;(3)文字录入;(4)通用文档处理;(5)电子表格处理;(6)图形图像处理;(7)因特网操作。根据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的特点,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七大模块进行培训,以便提高教学效率,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4.采用“一练一考一通过”的检查方式。培训教学模式根据其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模块教学效果进行检查,采用“一练一考一通过”的检查方式,实时了解学生对模块内容掌握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采用激励评价机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为学生学习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采用激励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能够及时反馈,对于学习表现突出的能及时肯定,对于学习有进步的及时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以便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5)

据调查,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试不论规模大小,多为笔试,少有上机操作考试环节。形成这样的考核模式,并不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适合上机操作考核,而是在一般情况下网络的操作,以及结果显示需要不止一台计算机。这给考核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诸方面带来了困难。

《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许多内容是十分适合于操作考试来检验学习成果的,缺少操作考试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是不全面的。本研究依据教育考试的理论,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试验了几种上机操作考核的方式,摸索实现网络课上机操作考试实施和评价的环境设计和技术手段,探讨一个适合网络课上机操作考核的方式方法。

一、课程特点需要操作考试方式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如果仅在课堂上讲授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通信协议,学生会感到枯燥和抽象,难以理解和接受。只通过板书讲解网络工作原理不可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课程用需要实验环节来增加学生对网络通信原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网络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理解和掌握网络的理论架构。如果仅结合实际网络设备与网络应用软件组织教学,必然会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将专业课程学习停留在技能培训的层面上,不能形成计算机网络的整体知识结构,阻碍今后对计算机网络继续深入学习。课程需要网络理论的主导。《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该课程涉及到的设备和技术发展更新迅速,应用广泛。科学的发展有这样的规律:实现基本原理的技术和设备日新月异,旧设备旧技术不断被新设备新技术淘汰,但是基本原理并没有被淘汰,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处理网络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学生才能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和设备,具有跟踪、学习的基础与能力。根据这样的课程特点,必须配合网络原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网络设备、网络软件的使用与设置,达到深入理解网络工作原理,接受网络问题处理的基本思路,提高学生对网络发展的适应能力。将网络理论、实验,以及学生完成一定的网络项目糅和在一起进行教学,是我们采用的教学设计。根据资料收集证实,许多院校的《计算机网络》课采用了理论讲授与实验并举的教学模式。

对于具体课程来说,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而课程的总结考试,就是要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学习和训练的效果,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针对网络课的特点和网络课的教学模式,仅有网络理论方面的考核,显然是不全面的。由于许多网络操作考试内容以笔试形式考核,无论出题还是答题,在描述上难度较大,笔试形式是不合适的。所以《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既应当有对于理论部分的笔试形式,又应当有上机操作的考核方式。

二、小组上机操作考试方式

在教育考试的理论中,要求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全面领会的程度,绝不只是对教条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能联系实际并努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这是教育考试对学科考核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提出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许多知识点都适合于利用上机操作方式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我选择了《计算机网络》中这样的知识点,试着开始了上机操作考试的试验。

由于网络操作多在几台计算机上进行,考试设计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两人或三人组成一个小组,随机抽取考试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要求的网络操作题目。考试内容有使用网络设备将几台计算机组网,组网后利用网络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进行网络服务功能的设置等网络操作。

考试进行时,虽然多组同时考核,由于各组抽取的题目不同,有时间限制,各组要独立完成考核内容。由于考核题目不同,一个班的学生既可同时参加考试,又可分批参加考试。

考试成绩是根据学生的网络服务功能的设置评价的。多台计算机连接成网络后,网络功能的设置与实现是能够存储在计算机上并可以显示出来的。考试后,教师在机器上检验学生的设置,根据设置评判学生的操作分数。小组的操作分数是组内所有成员的分数。

该考核方式实现了网络的操作考核,解决了多台计算机操作问题,弥补了笔试在内容考核上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深度。例如进行DNS服务器的建立、设置和使用,既让学生明白了域名服务器的工作原理,又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DNS服务器的功能,并且掌握了服务器建立和设置的操作细节与具体的使用。

但是利用教育考试原则分析,这种形式也存在缺陷。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多位学生在多台计算机上同时操作,可能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每位学生的真实成绩。一些学生可以在操作考核中由组内同学替代操作过关。有些测试项目不独立,前面测试项目是后续项目的基础,前面项目不完成,将影响后续项目的成绩。随机抽取的题目之间的难度差异的控制具有主观性,没有以档案形式留下学生的操作结果。

我们对《计算机网络》上机操作部分的考核进行了改进,仍然采用小组考核方式,注意了考核项目的独立性。教师检验学生设置的操作,保存截图作为学生试题操作档案。这种改进,没有解决真实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操作截图又引出了学生操作评价依据的严谨性问题。

三、虚拟机操作考试方式

随着计算机内存的扩展,在《计算机网络》考试中,我们开始试验利用虚拟计算机进行网络操作考试。在计算机内存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虚拟计算机软件在一台计算机中可以虚拟出多台计算机。虚拟计算机软件,可以将多台计算机虚拟成网络状态,网络设置、网络服务高度仿真。这样,网络的设置和使用与真实的的情况一样,使得网络操作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中模拟进行,在一台计算机上真实反映出多台计算机的网络服务效果。利用多台虚拟机,可以设置不同的题目环境,为题目独立性提供了保证。虚拟计算机技术为《计算机网络》上机操作考核提供了技术平台,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网络操作考试中实施和评价的难题。

《计算机网络》考试分笔试和上机考试两部分。以前笔试和上机考试分开进行,采用虚拟机进行《计算机网络》考试后,考试的设计为笔试和上机操作考试同时进行。每位学生的计算机中都装有多台虚拟机,每位学生根据卷面要求进行网络操作。所有学生操作项目相同。笔试和操作考试仅属于一份考卷中的不同题型。

学生将操作完成的界面截图,可作为教师判卷的凭证和学生考试档案资料。为了说明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要求学生考题的截图都配有本机的计算机名或IP地址。一般机房中的计算机名或IP地址相互之间是不相同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作弊的发生。

例如,利用虚拟计算机操作考试有一道这样的题:启动Telnet服务。用户从工作站访问Telnet服务器。截图显示Telnet服务器已经检测出用户的登录。截图文件命名为“telnet”。

下面的截图,是一位考生答题的截图。截图清楚地表明考生完成了Telnet服务器的启动,掌握了从工作站登录Telnet服务器的操作,掌握了Telnet服务器对用户的监测操作。

该题目只有确实做出来了,才可能截取到试题要求的界面,添加本机的IP地址或本机计算机名能够确保是本人操作;所有学生同时考核,消除了考试题目不同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因素;每个学生独立操作,保证了考核成绩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虚拟机生成的多台计算机系统,保证了网络操作的实现和功能的展示。

四、结果

确定题型对考试设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题型不同,测量的行为目标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完全相同。譬如,在《计算机网络》只有笔试题型的考试时,考核前,学生背诵概念。学生用一周的时间,背熟课本的概念,即可记下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使得考试测量的科学性大打折扣。考试具有极强的学习导向作用,考试如何考,学生就如何学。所以学生将计算机网络课程变成了一个死记硬背的课程,完全违背了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设计的目标。增设操作题型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试的科学性增强了,考试测量的内容全面了。

五、结语

根据教育考试的理论,考试具有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学科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功能。利用虚拟计算机进行《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考试,实现了考试的这些功能。在《计算机网络》上机考试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己演习求知的过程,从整体上提高了学习能力。《计算机网络》上机考试的过程,也是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并让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重新组合,考核了创新能力及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进行上机操作考核是符合课程目标的,使用虚拟计算机进行上机操作考试的方式是可行的。

由于使用虚拟机进行《计算机网络》上机操作的判卷仍然是手工方式,因此不适合于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考试。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论考试的本质与功能[J].考试研究,2002,(1):8.

[2]吴功宜,胡晓英,张仁等.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6)

1研究背景

1.1课程开设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第一层次,是高职人材培养各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基础。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及日常事务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1.2教学目标剖析

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是不能脱离应用,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因为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让学生长期受益的教授内容,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至关重要。

1.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素质普遍低于本科院校。

(2) 目前云南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到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本、专科学校采用同一标准。专科高职院校没有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

(3)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本科教材,理论内容偏多,有些内容难度太深,上机实验教材操作步骤显得粗略,综合应用方面的训练不够,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应用,无法达到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4) 教学内容聚增,但学时减少,新入学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按照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难以组织。

1.4解决办法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在原有专科教学模式基础上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前课堂后实训室”模式建设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按“任务分析-理论讲解-操作演示-技能训练”的进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紧密,学生能较快较好地实现从理性知识

作者简介:王瑛淑雅(1961-),女,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工作。

到感性认识的转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贯通,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措施

2.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容

(1) 按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模块。

(2) 编写实训教材,建设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

(3)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精减教材内容,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为原则,将原有的教学时数压缩,压缩出来的时间用来进行综合应用项目的训练。

(4)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理念,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理论为实践服务,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为核心。

(5) 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

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

(6) 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教学考核评分以期末考试、过程测评考核、学生互评相结合。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

(7) 制定注重实践训练、过程考核的考核评价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素质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精神。

2.2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教学内容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模块,见表1。其中,以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为基础,夯实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围绕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页综合设计制作,建立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表1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模块内容实训项目测评分值

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系统和工作原理

实验:微型机硬件模拟组装

计算机软件系统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基本技能Windows XP 操作系统单元1中文WinXP基本操作10分

文件管理实验一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程序管理实验二 回收站 剪贴板和快捷方式

磁盘与设备管理实验三 控制面板的设置和磁盘管理

测试:文件/目录操作、控制面板设置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单元2 文字处理软件实验

实验一 文档的基本操作和排版2分

实验二 表格处理2分

实验三 图文混排和图形绘制2分

综合应用项目:Word文档综合排版4分

Word等级考试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单元3 电子表格软件实验

实验一 工作表的基本操作2.5分

实验二 公式和函数的使用2.5分

实验三 图表制作2.5分

实验四 数据管理2.5分

Excel等级考试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演示文软件PowerPoint 2003综合应用项目: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5分

计算机应用能力局域网基础及应用实验一 Windows XP资源共享

实验二 Windows XP下TPF服务软件

Internet基础及应用实验三 信息搜索

续表

模块内容实训项目测评分值

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验四 收发电子邮件

音频、图像、视频视频处理单元6 多媒体技术基础

Firewords图像处理实验一 Firewords图像基本处理2分

实验二 Firewords图像处理综合应用3分

Flas制作实验三 Flash 基础动画制作2分

实验四 Flash 特效动画制作综合应用3分

网页设计制作单元7 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15分

实验一 网站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二 网页中的表格和图片

实验三 网页中的表单和多媒体

综合应用项目:设计制作个人网站

学时分配:理论30学时,上机实践45学时,总学时:75学时。

2.3教学考核要求

理论考试:无纸化考试,占总分40%

上机实训操作:占总分60%

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一级(C类)考试”。

3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实验内容、综合应用一体化;二是理论、实践教学穿行。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每次课都给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基于案例,针对教学实训项目设计教学案例或任务,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蕴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中,案例具有代表性,能涵盖主要的知识点,并且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特点。教学中辅以软件演示案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内容和知识点的学习。突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发挥教学的应用功能,在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上机实践课――基于任务驱动,在每次理论课结束之前,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实验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各小节的上机任务,规定提交的时间,明确评定成绩的标准,要求学生在上机前设计出自己的方案,这样,学生在上机前就有明确任务。上机完成任务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其具有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通过在上机计划中嵌入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使基础实验与综合应用项目相衔接,即实训体系中每个基础实验都是后续综合应用实例的组成模块,例如,以实训项目体系中“设计制作个人网站”为例,Word文字处理实验中处理的文档作为部分网页内容,通过IE浏览器应用练习,搜索准备好有关网站建设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通过Firewords图像处理实验,制作好网站的标题和图标,在Flash实验中为网页制作好所需动画,所完成的Excel、PowerPoint幻灯片的实验可以作为网站中的个人习作进行交流、共享。这样,通过综合应用项目将前面所完成的实验成果作为综合应用项目中的应用对象,促使学生应用各阶段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过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基础课程开始就建立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

4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

教学考核评分以期末考试、实践过程测评考核、学生互评相结合,偏重上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其各阶段测评分值见表1,学期结束,课程考核方法如下所示。

理论考试:无纸化考试,占总分40%

上机实训操作:占总分60%,见表1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变,使考核的重点趋向实践教学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成为此门课程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杜绝了学习好坏靠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学生参与实践成绩的评定,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模式中加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5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实施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在教学中执行重点趋于过程的考核,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其教学效果通过笔者所任课班级可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教学实践表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效果明显。

表2教学效果比较

实训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2009春季学期环保0822班52人)原专科教学模式(2006春季学期电气0503班45人)

优秀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优秀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

Word48人(92%)4人(7%)035人(78%)9人(20%)1人(2%)

Excel47人(90%)4人(7%)1人(2%)28人(62%)15人(33%)2人(4%)

PowerPiont45人(87%)7人(13%)017人(38%)26人(58%)2人(4%)

网页制作32人(61%)17人(33%)3人(6%)3人(7%)17人(38%)25人(55%)

6小结

(1) 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7)

一、课程考核改革背景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8)

引言

党的“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措施,明确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提高现代教育整体水平的基础上,要重视科学技术,重视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对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推动社会发展向着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方向,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社会发展向着管理创新转变,力求将我国快速的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1党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在信息特征日益明显的新时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普及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广大学员通过党校计算机教育掌握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计算机发展趋势,力求在今后的发展和工作中依靠党校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计算机问题已成为党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党校计算机教师不仅要讲述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注重学员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员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巩固学员的理论知识,从而有效的提高学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满足时代日益变化的人才需求。但是,就我国当前的党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大部分党校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着显著问题,普遍存在着学员动手能力低、实践性差,无法自主、独立的解决相关工作中遇到的计算机问题的现象,很多学员在离开党校后,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甚至不能自主、科学的解决相关计算机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员工作绩效,而且极大的限制了学员的自信心,对学员在工作中应用计算机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突出的是基层的学员。因此,在现阶段的党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学员的动手能力,将培养学员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这种条件下,党校计算机教学一方面应当加强计算机教学实践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员独立自主的思考,培养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

2党校计算机教学中对学员能力的培养

2.1转变计算机教学的理念,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培养学员主动探究、勤于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特点,计算机教师要着眼于学员掌握计算机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的提高,更新计算机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作为侧重点,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使用上,以实践促进学员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注重学员的学习差异性,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使用网络及多媒体等形式,充分调动学员学习自主性,树立以人为文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员主体地位,从而为学员创新思维的萌发奠定基础。另外,在计算机教学中,“任务”设置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员的探究精神,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布置任务,为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发掘提供有利条件,为学员创设出思考问题的环境空间。“任务”要在学员具备任务解决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置,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度,同时为了让学员能够解决任务过程中的问题,要注重知识点的适度拔高,使学员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学员能够对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全面的思考探究,从而为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营造较好的氛围。最后根据教学需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教学事例,有效提高教学密度,将计算机融入到学员的工作和生活中,实现学员学习知识的形象化,拓宽学员的思维。

2.2创新教学模式,以引导为主激发学员自主思维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不利于学员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挤压了学员的学习自主空间。因此,在党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着力推行引导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模式是充分认识到学员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行为,重视学员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启发引导学员运用多种思维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急于向学员提供答案。并且在分析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让学员进行充分的讨论,不断形成新的思路和想法。问题式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员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是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习情境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究,感知问题被后隐藏的知识,有利于学员创新思维的生成和发展。并且问题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创建具有和谐宽松、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鼓励学员积极的讨论,通过学员提出的种种疑问,保护学员思维中的创新“火花”,提高学员的想象及推理能力,让学员在思考问题时敢于发问。

2.3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学员实践能力相结合

在党校教学大纲当中明确指出,党校计算机教学要以能用为度和实用为本。在党校教学大纲精神的指导之下,教师应该同时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训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指导的比例。理论是实际操作的基础,在强调实际操作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做好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应该安排相关的实际操作内容给学员以巩固学习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部分也应该分层设计,首先应该有一个基础操作的设计,为的是让学员趁热打铁,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迅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去以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当学员通过实际操作对课堂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记忆之后,教师应当安排一些进阶操作的内容对学员进行拓展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员思维敏捷能力,进一步的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员的思维宽度以及思维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基础理论知识之上,添加一些与学员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操作技术和技巧。

2.4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拓展计算机第二课堂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为了深化巩固学员的原有知识,通过实践,在理论与实际相连中,让学员将课堂所学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同时,为了让学员在实践中寻找到创新思维的施展平台,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发展的良性循环,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文字处理大赛等。另外,教师要充分调动其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将计算机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生活相连接,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积极拓展计算机第二课堂,借助课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实现学员的主动学习的目标,将课堂的内容加以延展,实现创新思维的突破。

2.4提高学员的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员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重视,让学员在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当中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创新,从而不断提升学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员的实际操作情况以及教学进度来安排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训练,让学员能够在实践课程中反复进行计算机操作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学员能够逐渐掌握计算机的相应操作方法,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真正和计算机操作技术结合起来,所谓熟能生巧,从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当中真正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方法,从而找到计算机的操作规律,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提升计算机的操作难度,从而激发学员的想象和发散思维,对学员的创新能力进行锻炼。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多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员自主进行学习,引导学员课下进行计算机方面的资料查阅,缝隙计算机当中的问题,从而帮助学员尽快解决计算机问题,让学员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计算机学习方法,从而能够不断增加学员在课外的计算机训练,也能够培养学员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最终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5对计算机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为了能够突出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计算机教师应该对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也进行改革,将之前过于重视计算机理论考核的部分进行修改,更多的加入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调整计算机操作考核在计算机整体考核中的比例,并且可以增加计算机操作考核的次数,像是在计算机操作的每个单元结束进行一次考核,以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并且根据学员的计算机考核结果来对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由此可见,对计算机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对于促进计算机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党校计算机教学中,必须要立足于实际,从教学本身出发,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与时代特色有机结合,从而以全新的理念和思想来引导其内部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环节的优化和改革活动,进而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文华,王春平.论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2014(11).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90-01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大学生一定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完善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力争在社会上做一名能力强、品德高的优秀人才。笔者从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多年,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几方面浅谈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如下:

一、因材施教培养特长

我们知道,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由于各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的基础程度不同,以及各个学生的素质和理解能力有所差异,这样就会使计算机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新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效果则是参差不齐。首先是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技术技能,因此这些大学生学起来很是轻松;其次是有一些大学生以前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薄弱,只是能编辑非常简单的文档,网上传输文件聊天和游戏,其实这部分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但是这些学生不以为然,以为能够聊天和玩游戏就很好了;再次就是偏远山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慢,当地的教学资源短缺,有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计算机,更别说是操作了,这样就给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带了了不少的难题,因此,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尽量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技术特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并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层次进行计。

二、作品赏析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的过程。大学生的兴趣是容易持久的,只要大学信息技术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大学生热爱这一学科,他们就会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愿意和同伴交流合作,愿意和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操作,尤其是看到一些设计精美的幻灯片或者是文档图案等,更是愿意欣然接受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带着愉悦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欣赏和学习,真是感觉其乐无穷。为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对Office软件使用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取作品赏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Word排版前,先向学生们展示教师资源库中的利用Word排版所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等优秀文档,使学生们耳目一新。让学生们知道,原来Word还有如此大的作用,能使文档的制作产生如此神奇的视觉效果,从而对枯燥Word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上机实践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发达城市的现代大学生都是喜欢上机操作,他们的操作能力较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这些大学生急于展示个人的计算机操作才能。有一些偏远农村的大学生,也是很愿意在信息技术课上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虽然自己操作理解能力较慢,但是总觉得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科最为快乐的一件事,可以更这操作熟练的同学学习操作方法,设计技巧。还可以自己多多练习打字速度,总是觉得教师讲解理论较多一到操作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诸多问题。由此自己多加练习,同学伙伴在随时加以现场指导,自己的上机操作的打字能力提高了一些,就是连设计能力也提高很快呢,因此,大学生们上机操作乐趣无限。计算机的操作性极强,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需要学生记忆许多操作命令和快捷键,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这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掌握感兴趣的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这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四、任务驱动发展创新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作为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载体,已成为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计算机操作是每一个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国家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实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补充,实验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发展现状和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提出我的几点思考。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现状

学生入学时掌握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已非常熟练,教材中的内容已经基本掌握,办公应用软件得心应手;而有的学生还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键盘都不熟悉。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懂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可是应用软件这部分欠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和办公应用软件Office。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具有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要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注重精讲细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教学现状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认为,学校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考核重理论,轻操作,习惯于纸上谈兵;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相对偏弱,机房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并且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远远不能适应计算机基础教学;上机操作课内容十分枯燥,有的就是上课内容的重复,没有新意。这样导致了学生上实验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应付了事,很多学生认为题目太简单,转而去游戏。

3、存在问题

1)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二是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其中包括: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应用能力、办公应用软件Word的文字处理的能力、Excel电子表格及数据处理的能力、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运用网络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操作计算机的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进度的安排有待改善

教材的编制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把要学习的软件分门别类地归到独立的章节中。这提高了教材的参考价值,但并不完全符合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过程。同时各种实验操作进度的安排也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实验内容不可能在短期内被熟练掌握,需要长期练习才能逐步热练,有的操作需要不停地使用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的安排实验进度。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探索

1、转变对实验课的教学观念

当前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各个领域十分重视计算机应用这一现代技术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环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从单一的理论验证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延伸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的发展很快,我们应尽可能选用当今比较先进的,使用广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知识技术,要设置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与创造性的实验,把相关的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以实际应用实例开展实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因材施教,对学生分类分层次培养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机动地选择、定制合适的实验教学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理念创新变革,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实验教学的各个过程中。

3、强化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很快,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实验教学师资的培训,不断地吸取现代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深的教师队伍,才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出创新性的工作。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熟练掌握和操作这一工具是社会发展对我们新世纪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吸引学生投入到对它的学习中来。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取知识。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97-0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科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有上佳表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一般可以把上机实践能力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操作使用计算机能力。操作使用计算机包括软件安装,系统的一般维护,以及操作应用软件完成一般办公工作(如文字处理、数据统计、报表和图片制作等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应用编程能力。应用编程能力是指运用开发工具软件(包括编程语言),结合其他课程知识,自主设计和编制应用软件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开发创新能力。开发创新能力表现为研制开发新的应用软件、工具软件、语言、系统软件等。

其中第三个层次是教学实践环节的最终目标然而也是最难实现的目标。

1 计算机课程上机教学的现状

虽然我校计算机工程学院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的要求针对各类计算机专业课程都开设了实验上机课,但是在“验证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中,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大纲,理论都是第一位的,实践教学内容局限于以本课程理论展开实践教学,各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不深入,综合性、设计性上机实验太少甚至没有,对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利。从而造成学生普遍上机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自制力差,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和学生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

2 课程上机考核改革探讨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院根据计算机专业各课程的特点先后对多门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计算机基础》是较早进行考核探讨的一门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以前平时成绩占30%,学期末笔试考试成绩占70%,现在调整为平时成绩占20%,实践考核成绩占30%,学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并重点突出了学期末考核方式,为笔试+上机操作。为检查改革效果,进一步完善考试模式,学校还特向部分教师和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从调查的结果统计和考试成绩的统计反映出。

2.1 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创新认知能力有较大差异

由于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化,例如有的学生能够熟练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而有的学生却不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这就增加了计算机教师教学的难度。

2.2 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局限

计算机实践教学项目体系,是基于验证理论性的体系。计算机理论课程讲到哪个章节,计算机实验操作就跟到哪个章节,对于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起到了制约作用,不能满足实际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2.3 计算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果教师只会教,缺乏科技研发经验和研发能力,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4 学校投入资金力度不强

因为被调查的课程具有应用性的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换代速度过快,就导致硬件设备配套不足。另外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改革中,应对凡是参与改革教师的工作量以课时量进行计算,并配有奖励资金支持教师积极参与。

3 课程上机考核的改革思路

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考试现状,结合我校考试改革的实践,得出以下考试改革思路:一方面从课程体系上分类,课程的类型、特点、内容的不同,考试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考试形式上“多种形式考核”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