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护理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6:31

护理教育论文

护理教育论文篇(1)

2.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的偏差

有一种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这种重学科,轻伦理的教学理念导致长期以来的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失衡,即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高度重视护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教学,对护患伦理认知、护理法规认知、职业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等方面欠科学考虑。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不注重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伦理课程,此时护理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临床护理中护理伦理行为的选择缺乏感性及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伦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护理伦理课程结束后,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没有具体要求,实纲中缺乏护理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

2.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课程的定位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要求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由于高职高专学校的迅速发展,目前护理伦理学师资力量和水平相对滞后。有研究表明,目前担任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师,人文学科背景的占51.4%,专业背景的占28.6%[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囿于自身专业特点及相关知识缺陷,对护理伦理学在护生培养中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教师把护理伦理学定位为思想品德课,从道德层面上剖析课程,对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伦理道德等知识讲授透彻,但由于缺乏护理学知识背景及临床护理实践的体验,对临床工作中如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死亡关怀等伦理问题的判断、推理、决策训练的能力欠缺,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的说教色彩,淡化了护理工作中蕴含的伦理关系[2]。有的教师将课程定位为专业课,授课时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选择正确的伦理行为,但对护理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不够明晰和透彻。护理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培养意识淡漠,加上缺乏一定的伦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护理学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这些“专业偏向”,都不利于护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不能有效指导护士处理在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

2.3高职高专护生的综合素质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且大多为独生子女,入学成绩较差。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因素,诸如一些不文明现象、医患间彼此的不信任、家庭教育偏差等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使护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护生甚至出现人生价值取向偏移[3],导致职业思想不稳定。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使命感、责任感;重个人享乐,轻服务意识;重个人利益,轻奉献精神;重自我凸现,轻团结协作。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法律意识的淡漠,在面对临床中各种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会感到较大的压力。

3.加强护理伦理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1完善护理伦理学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必须让护生在学生时期全面系统地接受护理伦理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素质。在护士的培养方案设计上,科学安排护理伦理学的开设时间,保证教学学时,并将伦理课程纳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把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深度融合[4],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目标的协调发展。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8%以上的护理专科毕业生认为临床课程学习时期和临床实习时期是他们巩固专业思想、建立职业信念的最重要时期[5];重视实习阶段的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把护理伦理素质要求纳入实纲,有目的地指导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将护理伦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护生的伦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3.2优化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护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情感,在掌握伦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判断,解决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护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组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学团队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的前提,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对课程的定位及对教学重点把握不一致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通过集体备课,知识互补,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上,既考虑知识性,也考虑趣味性,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讲座、评议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运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去解决在现代医学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与道德冲突方面的问题,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将结业考试成绩、教学过程参与度、案例分析、论文的质量等,从认知、情感、表达、价值观多方面考量,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3.3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护生职业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6]。全体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在学生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树立服务意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角色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护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护理教育论文篇(2)

二、改革教育体制是实现护理模式转型的基础

护理学从其他科目里分离,在我国刚起步。首先,生物医学基础理论还是护理教育中主要的课程,技术教育与和培养专业技能还处于主导地位,而同护理学相关的管理学和社会学以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设置比较少,导致护理专业学员知识贫乏,护理专业也不被重视。其次,国内多数医院对护理人员的持续再教育制度还不完善。最后护理工作的机械执行限制着护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1.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程序。第一对专业新生先进行7天的临床见习,使每个学生切身体验护理岗位;第二结合医院病患的情况和临床工作的需要来学习临床和操作项目,有病人就有实习,打破传统教材顺序,改变理论和实习分离的模式,采取先实习,体验岗位氛围,再理论和操作同步穿行的模式,教学贴近临床,而不再是死读书而等机会见习。

2.改变先学习理论再上岗见习的教学方式。打破先在教室学理论,再到实训室练操作的习惯,利用模拟病房和多媒体教学来学习操作理论,采取演示、训练、总结的学习方法,实现教学和模拟实习一体化工程,使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创新是护生能力培养的保证

1.突显护理专业的特点。在护理课程的设置中,增加了社会和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和美学以及礼仪等多元文化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学习中,增加了公共卫生知识和康复指导以及保健和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力培养方面: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卫生法的学习。

2.确定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常用护理、内科和外科护理技术以及妇产科和儿科护理为核心课程,并致力于把这些课程建成院级、省级甚至部级精品课程。目前我国护理院校常用护理和外科护理技术已经具备部级精品课程要求,儿科和妇产科护理学也已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3.精选各门课程的教材。各个院校至少编写3本以上与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配套的内部教材,并争取至少一本内部教材达到优秀教材水准。尽量使所选择的教材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教学知识,更能够是学生对护理学习产生积极兴趣。

护理教育论文篇(3)

2.在现代医学教育下的问题

由于现代医学的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加上在医学的学习中较枯燥无味,加上缺少人文精神的浸润和引导,不少同学精神生活空虚、失落感强。遂热衷于武侠小说、流行歌曲,加入追星族,对世界经典文化和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都不产生兴趣。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追求享乐和刺激,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并且早恋现象在如今的校园比比皆是,有的学生眼高手低,长于空发宏论,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并且护理专业的女生居多,出现夜不归宿等现象是常有的事情,并且专业学习任务较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轻人文科学,重医技训练、轻人格修养的问题。存在着拿好手术刀,管他谁领导的负面情绪。认为只要掌握好医学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就能成为一名好医生。许多学生认为不必搞政治理论学习之类的活动,平时也不注意看新闻和读报纸。因而,政治敏感性不强,缺乏时代的气息和朝气,功利主义、自我中心思想则较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思想的长时间的败坏,学生的专业学习也会落后,并且很多的护理人员在校的学习中更是混日子,在专业学校学习时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3.护理教育素质的重要性

在医疗实践中,临床诊断和治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个体上,其发生、发展和表现的过程都会不一样,这就是常常说的个体差异。如果仍然以疾病为中心,因病治病的话,临床诊疗水平就得不到提高,从而降低了医疗的价值,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病人的需求。现代的医疗活动中,除了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治外,医务工作者应尽可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及心理状态,将它们与现有的疾病加以分析,探索患者切实的需求和心灵上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提高。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可以说护理人员是医疗单位的一面镜子,患者对院方的专业水平以及对治疗是否充满信心,都取决与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上,这也说明护理人员的的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医学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是护理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4.创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护理学生进校后虽然有两年的理念课学习前,对护理学的认识不清,护理学基础绪论是授课教师首先专业课的开篇,是引导学生步入护理学殿堂的第一课,护理职业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身穿洁白整齐的工作服,自然而简练地向学生做自我介绍,突出护士的形象美,使护士职业在学生内心产生圣洁感在绪论一章的教学中,通过介绍护理学的发展史,及护理学对医学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等,让学生感到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光荣神圣,增强学生的事业心,树立热爱护理事业的思想授课内容要充实丰富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简洁明了、有吸引力。在讲护理学发展史时,尤其突出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上的业迹和贡献,告诉她们南丁格尔放弃了家庭的优越条件,选择了护士职业,创造了护理教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护理事业,为护士树立了光辉榜样,也奠定了护士的崇高形象;以及获得南丁格尔奖护理专家们的现实模范事迹,特别是所在医院的优秀护士,以她们的先进事迹和现身说法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能够在护士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逐渐培养学生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有奉献精神,要尽心尽职地为病人解决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健康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环境。

护理教育论文篇(4)

2.教育模式下的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很难形成主动认知,并且医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学科,更多的科研都是在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根据对实际患者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再发展出新的教育方式,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临场的判断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更多的依赖心理,与学习的主动性。随着灌输式教学转向探索式学习教学,应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3.护理专业创作能力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是医疗行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在进行患者诊断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期的全心照料。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统计,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接触时间上,要远远超过其患者的主治医生,因此患者的康复周期的长短除了主治医生的治疗以外,更多的依靠护理人员的心细照顾。对护理学生的的培养不应该只满足与简单的护理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临床的判断能力,与总结能力,并且思维水平和创意能力的提高对前者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可使其终生受益。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培养中心不仅仅停留于会专业的护理方法,更应该重点要求创造知识、开拓文化,要专门训练和不断开发其创造潜能,让其在岗位上能有更多的创新,对我国的医疗事业的发展尽一份身为白衣天使应尽的责任。

4.创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当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形成想法和见解时,老师应该用事实来验证是否正确与可行。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创作了一种名为“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其重要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在实际中实现自己大脑中形成的想法,即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实际操作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新实际情况发生,所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自我形成反思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时候教师以现有的专业知识,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对学生的方法做出改进,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或思维中出现的错误。灵活机动地解决,力争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护理专业属于临床性较强的一门科学,很多知识都靠“从做中学”的,因此教师应该更多的开展试验课程,利用实验课大胆要求学生进行创新,鼓励与提倡学生说出自己思维中的新奇想法,从而发现护生的创新行为,给以认同、鼓励。比如,铺床法中,被盖与床头的距离,不同版本教材中说法不一,教师鼓励学生自己睡到病床上试一下,要求保证两肩部不外露,保暖,脚不跖屈,病人感觉舒适,而外观平整,少皱折。又如,臀大肌肌肉注射,有的同学习惯于右手进针,右手推药,与书本上的左手推药有差别,但只要对病人安全,没有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教师都应该给以肯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可以根据以前的经典护理案例进行提问,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头脑风暴”互相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加以总结,最后得出准确的答案,当有出入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因为一个思想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形成初期是很容易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根的,因此在这时不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纠正,学生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在以后的真正工作中很难纠正。

护理教育论文篇(5)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护理教育论文篇(6)

2护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2.1满足护理发展的要求

我国由于护理人才的缺乏,为满足医院的需求,仅对对护士进行五年的大学教育或者专科教育,而这与现代护理发展不相匹配。发达国家中的护理教育,不仅仅涉及基础教育,更涉及高等教育、预防与保健护理教育等等,而在我国的护理教育内容十分贫乏,仅仅学习基础教育。为充分提高护士队伍的整体水平,要对在职护士进行继续教育,提升护士的专业水平的同时缩小我国护士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满足现代护理发展的需求。

2.2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理念也随之变化,人们对于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护士及时学习保健知识,掌握保健技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此外伴随着世界村的形成,需要护士掌握外语,进行良好的沟通,满足岗位的需要。由于社会的发展,大众健康观的改变、保健意识的增强等,整个社会对在职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中国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2.3改革传统模式的要求21世纪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引进大量的现代化护理设备,变革了传统的护理模式。护士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课本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导致教师讲授的护理技能不能满足护士真正工作的需要,不能掌握护理设备的详细操作技巧,这就需要专门的在职培训机构,针对新型的护理模式的要求,对护士进行继续教育,提升护士的技能水平,从而提升工作质量。

3护理继续教育的方法

3.1教学方法鉴于继续教育学习中,每位学员的知识储备不同,在继续教育中主要采取分层授课的方式,将学员划分为年轻护士、中年护士两类,根据类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知识传授方法。在对年轻护士进行继续教育时,针对年轻护士护理经验的缺乏,主要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提升教学速度。对中年护士安排其参加短期学习班、学术会等,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及带教能力。年龄较大的护士,知识老化严重尤其是缺乏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应重点学习这些内容使其掌握护理学发展动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及科研教学能力。

3.2教学形式

在继续教育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位学员的知识掌握水平不同,学习的目的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员的诉求,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的满足每位学员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护理实践为主,进行护理技能和知识的讲解;以专题讲座、学生经验交流为辅,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提高学员学习的效率。

3.3教学工具

在继续教育的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工具进行知识的传授。首先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通过PPT、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提高学员掌握知识的效率。此外,还可以进行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开辟网络大学,尤其是护理继续教育应用网络教学手段,使传统教育与最新计算机技术、传媒技术相结合,必然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有些护士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可以对这些护士进行网络授课,护士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充分满足每一位护士的学习需求。

3.4教学评价

护理教育论文篇(7)

2.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素质知识不仅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求职就业有帮助,对工作中如何与病人相处有帮助,对将来职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和技能的讲授,忽略了人文素质理念的灌输。

3.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我校护理专业学生都是大专生,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人文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还有部分中职升高职的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父母宠大的一代,社会阅历少,自我意识特别强。缺乏与人交流、相处的技巧,也缺乏宽容理解他人之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缺乏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4.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实验课上,趁老师给其他学生示范的时机,有学生拿着模型乱写乱画。完全没有把模型当成是真正的娃娃,到处乱摔。抱娃娃的姿势也不正确,有的拿头,有的提腿,动作粗暴,丝毫不知道呵护、关怀。

5.儿科护理的学科特殊性。不可能如内科一样有真实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资源,学生用模型操作还体会不到护理柔软的真娃娃时的呵护和关爱。

6.附属医院条件有限。学生见习实习条件都有限,在实习期间科室为减少矛盾的发生,让学生亲自独立护理,解决矛盾的机会少,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呵护儿童的实际经验。7.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实习中受到点委屈,就拒绝与病人打交道,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二、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多给教师提供培训人文素质的机会,多学习。教师到临床一线进修学习。临床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医生岗位进修学习,同时多了解护理工作,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护理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护理岗位进修学习,增长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和病人打交道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比如实验操作给婴儿沐浴,把模型娃娃当成真正的娃娃。目光温柔地注视娃娃,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动作轻柔,放置和抱起娃娃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洗完注意保暖,防止慢慢擦干让宝宝着凉,用浴巾把身上的水蘸干。小婴儿的颈椎没有发育好,抱小婴儿时特别要保护头颈部,注意安全。

3.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和操作考核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操作训练中同学们模仿老师亲切温柔地对待患儿,轻柔准确地抱起娃娃。爱惜模型,把模型当成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表扬人文素质理念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同学。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体现人文关怀素质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4.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文关怀理念的机会。比如,上实验课前把一堆的婴儿放在操作台上,有个别同学悄悄用毛毯把他们轻轻盖住。表扬表现关爱的同学,懂得照护。创设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护患沟通的场景,要体现人文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个患儿发生高热惊厥了,一个同学扮演护士,一个同学扮演医生,两个同学扮演儿童的父母,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临床护士的心理和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运用人文关怀理念。例如:一个5岁患儿诊断为肺炎,需要输液,护士需要操作前和家长及孩子沟通,让一个同学扮演护士,让另一个同学扮演家长,一个扮演患儿进行沟通。这样学生分组进行沟通,最后对小组同学的沟通能力进行评比、打分。

5.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让医院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动手的机会。实习之前像强化技能一样,对学生人文素质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实习期间更积极主动地和病人及家属打交道,提高护患的沟通能力。

6.增加开设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的课程:文学鉴赏、人际沟通、求职与就业等。

7.学校团委定期举行一些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并进行评比打分,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护理教育论文篇(8)

发放问卷2000份,调查护士949人,护师801人,主管护师250人;中专学历552人,大专学历1288人,本科学历160人;工作年限<5年800人,5~10年658人,>10年542人。通过调查,发现工作5~10年的护理人员及高学历护理人员能够利用自己的护理知识和工作经验开展少量健康教育工作,而护理人员少、无任何考核与肯定机制、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知识和沟通技能是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1.2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调查情况

调查医院20所,发放问卷20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100%。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医院不重视健康教育,没有将其列入医院规范的诊疗及考核内容中。

1.3患者或其家属调查情况

90%以上患者希望医院能提供与疾病诊疗相关以及对康复起到帮助作用的高质量、效果好的健康教育。

2讨论与分析

2.1存在问题

2.1.1医院管理层重视不够医院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临床意义,没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建立健全规范的实施过程以及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所以,临床护理人员也难以认真、规范、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活动,仅从患者需要角度随意讲解,难以真正发挥健康教育在护理乃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2.1.2没有足够的健康教育时间调查发现,不同职称、学历及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均认为没有足够的健康教育时间。说明护理工作繁忙、任务重、人员编制不足是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又一原因。

2.1.3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及理念调查发现,护理队伍中28%的是中专毕业生,而有些高学历也是工作后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的,所以部分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淡薄,且知识结构较局限,如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缺乏。现在的医疗是以人为本的医疗,医疗护理模式也需要发生转变,应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重点,实施高效规范的健康教育。

2.1.4健康教育方式不当部分医院开展的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无个体化内容,仅为入院介绍、住院须知、手术须知等,教育内容、方式、效果有待于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内容教条,没有个体化内容,不能针对患者的病情及个人需要实施;

(2)教育方法单调,无形象、通俗、高效的手段,仅是简单的说教;

(3)缺少健康教育效果监督、评价体系。

2.2解决策略

2.2.1加强医院管理层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1)健康教育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投入少,治疗效果好,符合目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要求与趋势,对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患纠纷及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均有积极意义。因此,要转变护理模式,使健康教育根植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让患者享受高效、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医院应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建立规范、科学、完整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考核评价体系,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使健康教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健康教育贯穿护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制定效果评价考核指标。

(2)病区应将健康教育内容程序化、日常化,分解到各班工作日程中,落实执行。护理部应该制定健康教育考核指标,对实施情况加以监督考核,并列入护理质量考核体系,以使健康教育逐步推进、深入开展。

2.2.2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水平。

(1)全面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满足患者需求。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尤其是护师以上人员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能承担医院健康教育任务的护理骨干队伍。

(2)调查发现,部分护理人员学历低、工作年限短,掌握的知识偏重医学,缺少相关心理及健康教育知识,对健康教育认知不全面,教育意识淡薄,应引导其学习一定的健康教育技巧,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参加院内外培训、各种讲座重点对护师以上本科和大专学历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强化训练,使其基本掌握有关行为科学、传播学和预防医学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病区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2.2.3解决护理人员少问题调查发现,健康教育时间不够,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这也是医院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建院理念转变,需要逐步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同时,护理人员应该正视暂时的困难,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缓解工作压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2.2.4健康教育方式尽管病区健康教育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但教育效果均不佳,内容形式都有待于完善。

(1)各科室及病区应该根据不同疾病、患者特点及要求制定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宣传手册、板报等,添置视听器材,如投影仪、幻灯片、录像和光盘等,选择适合的宣传方式,使患者获得规范、具体、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

护理教育论文篇(9)

充分利用医院、社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创新“三贴近,三合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医院、社区深度融合,把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医院和社区。贴近基层,医院社区合一:护理人才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服务需求,基于临床和社区两个护理工作岗位,同时满足医院和社区两个护理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贴近岗位,课堂病房合一:按岗位设置课程,在岗位实施教学,做到教学内容、教学地点与岗位实际相一致。贴近能力,学习服务合一:边学边做,边学边用,以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为核心,把专业学习和专业服务有机结合,做到专科护理在病房,健康服务进社区。

2.重构课程体系

原有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面向综合性医院专科护士的岗位需要而设置的,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等模块,其课程特点是突出临床专科护理教育,这样的课程模块显然不能满足基层“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要求。因此,对原有的课程模块进行整合、重组,增设了社区护理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社区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急救护理、社区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兼顾了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的需要,体现了“双岗互通、双线并进”的特点。双岗互通:即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面向医院和社区两个护理岗位,使护生同时具备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两个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适应社会多岗位和学生多层次就业需求。双线并进:即素质教育全程渗透、岗位能力三阶递进,“双线并进”课程体系的建设体现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与岗位专业能力并重的思想,将素质培养、职业精神和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实践、实习的各个环节。

3.优化教学内容

在重新构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往的护理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培养综合性医院专科护士要求安排的,而现在必须兼顾培养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的需要。我们知道,3级、2级综合医院的专科护士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其护理工作任务重心是各有侧重的,如: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护理,3级、2级综合医院的专科护士的护理工作重点是对高血压患者(个体)住院期间进行血压的监测、饮食护理、运动调节、药物治疗等。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士的护理工作重点是对社区(或乡镇)中的高血压人群(群体)进行血压的监测、群体性的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社区护理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针对高血压的慢性病管理档案)、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等。因此,在讲授高血压时,必须对教学内容教进行优化和拓展,在简要讲解高血压诊断、分级、危险因素、治疗等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高血压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高血压人群的社区管理等知识,为护生未来在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等多岗位就业奠定基础。

4.加强社区实践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以往护理教育实践教学是基于培养专科护士而设计安排的,其实践教学缺乏社区护理实践相关内容,实践教学场所主要在3级、2级综合医院。在培养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这一背景的要求下,必须改变过去的状况,加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我们根据社区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增加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时,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中,增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见习和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社区护理岗位技能的训练,增加护生接触社区、了解社区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和提高护生社区护理实践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知,培养学生社区护理工作的情感。我校先后与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社区护理实训基地,以满足护生在基层医疗机构见习和实习的需要。

二、引导护生面向基层就业

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就业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不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还是学生及家长的愿望,都希望学生未来能在大城市就业。然而,从我国护理教育的整体状况来看,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其正确的就业定位应当是面向基层。况且,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岗位更需要这样的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护生面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业。

1.改变学校宣传口径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在招生宣传、对外交流、媒体报道等宣传口径方面,偏向宣传护生在城市3级医院的就业情况,不愿或回避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现状。这样势必会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错误导向作用,不利于学生未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学校通过讨论,统一思想,改变过去一味追求学生在大城市就业的观念,进一步确立“立足苏北、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因此,学校在招生宣传、对外交流、媒体报道等宣传方面,改变过去的宣传口径,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2.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理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让学生知道学校的办学定位是“面向基层”,使学生正视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现实,从而使其从入学的第一天就有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心理准备。其次,在护生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如邀请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优秀校友来母校作报告,介绍校友们的成长过程、优秀事迹,使学生认识到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同样大有作为。再如通过开展“立志基层就业,献身护理事业”的主题班会、社区社会实践及“三下乡”等活动,进行职业理想教育,着力培养护生爱岗敬业、奉献慎独的职业精神,激励学生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三、改革创新招生就业制度

为了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长期扎根基层护理事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真正实现培养的护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1.开展定向委托培养

前几年,为了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缺乏的状况,我省开展了定向免费培养护理人才的工作,我校承担并较好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定向委托培养的学生,进校后其专业思想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成绩和实际工作能力等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如:2010级定向护理班的陈方同学,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在2013年全国护理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的骄人成绩,毕业时数家三级医院到学校招录她,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新沂市双塘卫生院从事护理工作。像陈方同学一样,绝大多数定向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基层的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因此,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应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沟通联系,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护理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促进护生面向基层就业;用人单位也应积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

护理教育论文篇(10)

1.2统计学方法采用双人录入法录入所有数据,应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等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一般资料

2.2不同受教育水平护士护理能力比较

2.3最高学历不同受教育形式护理能力比较

3讨论

由表2、表3可知,中专学历护士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处于高等水平;得分最高的维度是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其次专业发展,得分最低的是领导能力,这与本次调查对象职务的人数构成有关,护士长人数远低于护士人数。总体来说,学历越高,护理能力越强,各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一致。李洁的研究结果显示,学历对知识技能和能力有影响,学历越高,知识掌握程度越高,知识面越宽泛,技能和能力越强。就具体维度来说,中专学历护士的重症监护能力,计划与评估能力高于专科、本科以上学历护士护理能力、本科以上学历护士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高于专科、中专学历护士,这与我国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关。

1950年8月召开的第1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士教育被定为中等专业护理教育,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中专教育是成为我国20世纪初护理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传统医学基础知识教育的前提下,中专教育突出加强护理基本技能训练和专科知识掌握。刘迪成等对2006年—2008年科室不同学制护士进行技能考核结果中专护生基础技能操作得分高于专科和本科,学历越高,接受和掌握的知识越全面,越有利于自身发展,管理层也重视对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他们寄予厚望,提供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在领导能力、教学与合作能力方面,第1学历为专科高于第1学历为本科、中专的护士;最高学历为本科学历护士的护理能力高于最高学历为研究生、专科、中专护士的护理能力。崔晶的调查中也发现本科学历护士居于护理管理岗位高于大中专护士。这与目前护理教育学历构成有关,本科学历护士居于大多数。

护理教育论文篇(11)

2国外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

从1960年开始,美国的护理院校开始推出人文社科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此类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其平均学时迅速超过生物医学课程,对护理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也越来越大[4]。国外护理院校人文社科课程的师资力量主要为人文、哲学、艺术专业背景的教师及专职牧师,其课程内容主要以护理伦理学、护理法学、疾病叙事的文学作品、历史、艺术等能引发学生热烈讨论、贴近现实社会的课题。例如,英国莱斯特大学华维克医学院开设的《医学与文学艺术》课程,其内容包括培养医护人员的形象、参观牛津艺术博物馆、分析及体会死亡和濒死的感觉、参加戏剧讲习班等[5]。

3进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改革的对策

3.1 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调查资料显示,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传统课堂讲授式的人文课程教学形式较为抵触,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6]。在开展人文领域的教学工作时,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放弃理论说教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欲望,尝试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题讲座、话题讨论、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讨论等。在进行护理伦理学授课时应采用叙事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并促使学生在课下精读相关病例故事、写反思日记,最后指导其讨论相关故事的伦理学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人文素养。

3.2 实现人文课程的微型化

今后,进行人文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开展微型课程。开展微型课程可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的兴趣,发挥教育者的特长和潜能,弥补课程内容滞后于临床的缺点,开拓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微型课程是1960年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开发使用的[7]。它不是根据护理学科原有的课程框架、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而是根据护理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教师的能力、社会的需要来修订的。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医学课程是整个护理教育体系中大块的钢筋水泥结构,可用来建造高楼的框架结构和主体部分,那么微型课程就是建造高楼的小砖块。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使整个护理教育体系变得更灵活、更丰富。

3.3 实现人文课程的综合化

当前,我国护理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多为学科课程教育。我国护理院校各学科的知识较为系统化,其教学内容的中心各不相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不能使理论很好地结合实践,也不能提高学生应对临床具体问题的能力。如果将人文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入到相邻领域的学科中,形成一门综合化的学科,实现多学科的重组,就可减少教学科目,避免多学科中教学内容的重复,克服分科过细的弊病,将各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3.4 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考评体系中

在进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将人文精神融入到考评体系中,如在国家规范化考试及用人单位的考试中加入伦理、法律、心理、沟通等需运用人文知识的考题,使学生高度重视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人文知识,变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人文素养。

3.5 积极开展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伴随正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出现的一些随机课程,可广泛地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家庭、社会中[8]。护理专题的人文教育应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在校园文化生活中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诵读中外经典名著、邀请社会知名专家进行人文学术讲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社团活。

3.6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施行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9]。目前,我国护理院校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情况。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则缺乏医学及护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为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如让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培训,由体育学院教师承担护理礼仪课的授课工作,由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承担社会学的授课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