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生阅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7:11

学生阅读论文

学生阅读论文篇(1)

例如,在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有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在琼珊病情好转时,要加上她“躺在床上织一条无用的围巾”的细节?围绕这位同学的质疑,我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有学生说,这说明琼珊病好了,有了精神。有学生说,这说明琼珊对活下去,重新有了信心。有的学生说,这是为了与小说开端部分医生分析琼珊病情时对苏艾说的“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能从十分之一提到五分之一”,互为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这样的质疑讨论,学生对这个细节理解更深刻,对小说的鉴赏能力也提高了。

学生阅读论文篇(2)

那么,怎样才算把课教在学生的心上呢?

首先,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教学时,教师就是要以这种态度为基础,对学生加以诱发引导,使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从而充分发挥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功能。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也就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注重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调功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把认知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兴趣和,引向热情而紧张的阅读思索中去,使他们获得种种有益的情感体验,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教学内容。在阅读课上,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

1、用情境烘托

就是利用幻灯、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烘托出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习兴趣,牵动学习情感,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位教师教《月光曲》。他首先用幻灯放出图景:一轮皓月,夜空如洗,一片银色世界。莱茵河畔一个小镇,一条小路通向远方的茅屋。

在茅屋顶上画着发出声音的记号,说明这是盲姑娘的住处,她正在里面弹钢琴。然后教师问:同学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呀?学生这时自然而然也进入到课文描写的“幽静”的环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带着对盲姑娘的同情,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2、用形象诱发

就是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图画诱发学生的情感。例如一位教师教《温暖》最后一句“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是这样处理的:先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再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画,总理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双手紧握清洁工人的手,向他们表示慰问;在唤起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讲述总理关心清洁工人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总理对清洁工人感情之深。通过看图、描述,再启发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因此,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用语言渲染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的语言,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语言艺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注意教育性、科学性、直观性、针对性。语汇丰富且准确、生动、形象,普通话流利、标准,能逼真地再现课文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科学性强、逻辑严密,明白晓畅,深入浅出而又简练含蓄。在语调上有谦逊温和的情感美,抑扬顿挫的韵律美、节奏美;在速度上缓急有致、张弛有度;在风格上刚柔相济,或庄或谐,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等。如果这些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能创造出愉快轻松的教学艺术情境,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使学生如坐春风,流连诗境,或浮想联翩,神思遐想。这样的气氛,不仅给学生以强烈的熏陶,而且知识也很容易渗进学生的心田。

4、用表情强化

表情是情感的外露,分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身段表情等,有人称之谓“体态语言”。如高兴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悲哀时泪眼汪汪,顿足捶胸。教师的体态语言能强化讲话的内容和情感,但要运用恰当,动作不能过大。课堂出现舞台演员那样的表情,效果不一定理想。言为心声,言语中表露的情感更为深切。

第二,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导读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从众多的教学实践得知,学生在阅读时的思维为“想像———联想———推想———体会———评价”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过程就要与学生阅读的思维过程同步。从而使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一致,把课教在学生心上。

1、想像

学生在读课文时,想像文中所描写的事物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构成一幅鲜明的图画。请看一位教师在教《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诗句的片断:师:请大家读读这两句,说说意思。(指名讲述后两句诗意)师:诗人“举头望明月”,这儿为什么用“望”,而不用“看”?生:“望”是向远处看的意思,月亮离我们很远,这儿用“望”更准确。师:(指图)诗人站在窗前,想到这轮明月此时不仅照着自己,也正照着家乡,照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由地想起了许多,诗人想起了什么呢?生:诗人想起了林旁的那条小河,小时侯诗人总在小河里游泳。生:诗人想起了童年的伙伴,小时候他们在一起玩耍、嬉戏。生:诗人想起了爸爸、妈妈,他在心中默默地问候:爸爸、妈妈,你们好吗?师:大家想象得真好,请用这个句式连起来说说(出示)诗人想起了,想起了,诗人还想起了。……(生答略)这里,既训练了学生的想像能力,排比句式的训练,又强化了思乡情,扩展了诗意,落实了“双基”。

2、联想

阅读教学中的联想是指利用语言本身的展现力、情趣给人美感,通过对照,转换和扩展等联想手段,使学生得以领会、理解和欣赏。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晏子使楚》时,让学生找出与课文结束句“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相呼应的三句话,每人认真地读两遍。之后,教师板书“陪”、“赔”两字,要求大家合起书本,通过“陪着笑”、“赔不是”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两字的对照、比较和扩展,有的学生联想到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结果是败得越发惨了。有的学生从“陪”到“赔”联想到了晏子的机智和胆略。有的学生从楚王“陪着笑”到“赔不是”,联想到晏子这一次出使楚国,出色地完成了齐王交给他的任务。

3、推想

阅读中,就文中没有具体交待的部分,提出一些问题思考,并推想出结果,这是学生大脑具有增进殖的具体体现。例如读《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和“我”的一段对话,指导学生抓装支吾着说”,推想老班长开始想瞒我的情景;抓装一把把我楼到身边,轻声说”,推想老班长想哄我的情景;抓装严厉地说”,推想老班长命令我的情景。透过老班长的话语知道老班长无论是“瞒我”、“哄我”,还是“命令”我,都体现了他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通过推想,老班长的话声声入耳,感人肺腑,老班长的高大形象突现在学生眼前,受人景仰。

4、体会

学生阅读论文篇(3)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学生阅读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7-02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学生要熟练的掌握阅读方法,要拓展阅读范围。从这个要求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阅读环节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无论在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都不例外。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状况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很大的板块。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其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改革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着老式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首先布置学生进行阅读前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后,在课堂中聆听教师的讲解,老师根据阅读材料中的难理解的词汇、句子、段落等进行讲解,学生做课堂笔记,随后教师进行作业布置,学生通过做作业复习相关所学内容。整个教学环节和其他相关内容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这个教学模式相对来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整体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三点上:第一,教学设计环节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学生预习能力好坏与学生课堂接受知识能力好坏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得到有效的判断。第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生阅读能力要求需要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课外交流等多个环节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各个环节过程中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式,使小学生阅读能力能更好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一定会对这件事情特别上心,会想方设法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在学生阅读兴趣上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学生,安排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阅读内容,要不断的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探索阅读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的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不断的在阅读中积累自己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阅读为其带来的益处。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中注重把控环节,不能让学生的兴趣变为一时的爱好,要做到循循善诱。

2.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化、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出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直观、更加清晰的认知学习过程。文字、图像、声音等使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对于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信息化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更加感兴趣,更加愿意深入去探讨,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课中的效率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比如说教师在古文阅读课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等环节,共同还原出当时的场景,使学生能很轻松的学习。古文中拗口、难理解的句子被声、图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古文阅读材料讲解后学生理解困难的状况,促进了学生对古文等阅读材料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了阅读中的知识难点,为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中注重课外的延伸

课本阅读材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课外阅读材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不仅仅要重视课本内的阅读材料,也要合理的选取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如果学生在阅读培养过程中过多的依赖课本阅读,那么学生的整体阅读数量较小,阅读所涉及的方面相对不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乐于阅读学生能力的发展。

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寻找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学会发问,从不同角度去发问。而将其应用到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第二,从文章的立意进行发问;第三,从文章中的写作角度进行发问;第四,从作者与文章的关系进行发问等等。通过这些发问,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清晰的对文章整体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可以在学习阅读中探索出一个自我学习过程和经验,有利的培养了其自我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我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5.教师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加大力度促使学生愿意朗读,从读中自然解决阅读中的困惑。现在好多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觉得面子上抹不开,可能会被人耻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不断的灌输学生开口朗读、大声朗读、有目的的朗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充分意识到朗读是一种提高自我阅读能力的途径。教师也可以举办朗读比赛,默读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朗读。

三、结语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仅要在自身教学上下功夫,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兴趣等方面全方位的了解。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教师要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倾注起自我的耐心、爱心、真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乐趣,让学生能真正的从阅读中找到自我学习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行之有效,学生阅读能力才可能有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学生阅读论文篇(5)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中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由此可见,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创设情境,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二、指导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来帮助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清晰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标重点字词法

标重点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又如:苏教版第十册中“互质数”的定义是:“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只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比较法

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1)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前5天修了12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2)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修了5天,还剩25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总结归纳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4.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然而在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就缺乏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使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自主选择相互关联的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提出“大猴采了多少个?”一步计算问题,也可以三个条件都选择,提出“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可以在问的过程中注意指导读,在读的同时,加强理解,从解决一个问题,自然过度到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摘要]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数学阅读则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基石,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数学阅读则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和速度。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保持有强烈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中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由此可见,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创设情境,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二、指导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来帮助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清晰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作为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

1.标重点字词法

标重点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又如:苏教版第十册中“互质数”的定义是:“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只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比较法

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1)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前5天修了12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2)要修一段长875千米的路,修了5天,还剩25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总结归纳法

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4.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然而在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就缺乏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使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自主选择相互关联的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提出“大猴采了多少个?”一步计算问题,也可以三个条件都选择,提出“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可以在问的过程中注意指导读,在读的同时,加强理解,从解决一个问题,自然过度到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三、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把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调共同参与,通过读读、画画、圈圈、拼拼、折折、想想等方式,使阅读更有效。

曾听到这样一个片断,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首先是读一读。让学生阅读教材66页例2,边看边想,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说出了,垂直线段最短。这时,让学生看教材上的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距离”的含义。

其次是画一画。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图,一是标出重点词语。有一些学生读了一遍后,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就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了,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此时学生可能只知道:“垂直线段最短”这层意思,对后一句话:“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就不以为然了,而这句话,也恰好是比较重要和关键的。因为这里是“这点到直线”的距离,而不是研究其他(如点到点)的距离。这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边画图,一边认真研读这一句话,并用着重符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标注出来。学生在“画”重点词句的过程中,对距离意义的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是讨论交流。画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后,同桌同学互相核对画出的关键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可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观点错了,可以接受别人的观点。不管是接受还是保留,这个讨论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生动的学习过程。

第四是再读。这次读与第一次读就不同了,是建立在交流、理解基础上的。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距离的意义,教师从学生读的语速上判断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如果读的很顺利、流畅,那说明他(她)基本上能够理解;如果读起来不顺利或是断句不准确,就足以说明该同学在理解上还存在问题,教师就进一点引导帮助他。

经历了上述四步,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距离”的含义,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距离”的意义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阅读起到深化理解概念的作用。学生在整个阅读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弄清了知识点,而且也进一步体会了阅读的方法,讨论交流的能力也同时得到增强,比单纯地讲授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基石,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阅读论文篇(6)

二、在“理性分析”中感悟文本

语感强调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与特定教学情境中对无声语言的一种直觉与顿悟,但并不排斥教师必要的理性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语言文字,教师恰当地点拨和精当的分析,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品味,能使抽象语言文字变得鲜明具体的生活画面,这样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教第9册《落花生》一文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说的两句话含义,我对课后3题阅读思考分别作了这样修改与补充。1“.我们”与父亲对落花生的议论有什么不同?2.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这样“默默无闻、为民办事、对社会多作贡献”的人吗?请你说说看。3.父亲说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文本结尾写到:“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我”悟出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交流讨论3个重点问题,让学生抓住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把文中的人物事情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明理与导行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实现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在“对话交流”中感悟文本

学生阅读论文篇(7)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明确的指出了阅读的任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现在的学生大多迷恋网络,在QQ上聊天交友,在网络的帖吧里发些牢骚,也成为很多学生的爱好。能静下心来好好拿起本书来阅读的孩子很少。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只能反省:自己有没有真正的做到新课标里要求的少做题,多读书?有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学生真正读了吗?这一个个的问号对于我们很多的老师来说恐怕都很难做出肯定的答案。因此培养学生大量的阅读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在眉睫!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他博文《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写到:“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那么,答案就有了。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我也许会开一个推荐书目,但不做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兴趣尽可五花八门,趣味一定要正,在这方面我会做一些引导。我还会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形式不拘,可以是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只是摘录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阅读又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课内的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结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使学生无论在课内和还是在课外都有阅读的收获。

一、课内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师课堂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位年轻的教师很用心的去准备了课件。导入之后开始学习课文,课件上显示了各种各样的沙漠现象图片,学生开始一幅一副的欣赏。接着有音频资料对沙漠现象的介绍,各种各种的沙漠现象都介绍并且解释了,等讲到“鸣沙” 现象时老师终于提到我们课文里也介绍了请大家找找看,同学面面相觑,找不到。这时反应快的同学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上这课,然后互相告诉周围同学。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4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一节不能叫语文课,只能叫一节鉴赏课吧!从头到尾都没有读,老师没有读课文,学生也没有读课文,课结束了学生却不知道讲那篇课文。没有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因此课内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要抓好课内阅读培养出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并提高阅读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①语文课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要吝惜时间。要以学生的读为本,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思索者、探究者。②鼓励学生自己大声的朗读,读得尽兴、读得忘我。③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比如:默读、精读、泛读、略读和浏览等,全班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④教师指导学生倾听文本本身发出的声音,尽可能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心声,读出作者的情感,并教会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的读法,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比如:节奏、语速、停顿、轻重音、感情基调等。同时鼓励学生有自己创造性的读。作到这些学生课内阅读的习惯慢慢就培养起来了。

二、培养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课内有限的阅读那么学生的知识面是无法拓展的。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是我们广大的教师都明白的道理,而且都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老师每天都讲你们一定要抽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说得是苦口婆心。然而我们大多同学并“不领情”。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也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

①要使课内培养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得到拓展和延伸。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为例。比如:第1课《童年的朋友》节选高尔基的《童年》里的一个片段,鼓励学生去读高尔基的《童年》以及自传性的其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第2课阿累写的《一面》,介绍与鲁迅的一面之缘。那么鲁迅是怎么的一个人呢?通过读鲁迅的作品来走进这个为伟人,推荐鲁迅的作品让学生去读《朝花夕抬》、《呐喊》、《彷徨》。第3课魏巍的《我的老师》,介绍他最著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去读。教师适当的讲讲所推荐数目的精彩处,吸引学生去读。这些课外阅读材料.都是从课内精读的教材出发而选的.由于学生已听过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比较容易引起趣,而且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师生共同推荐新作。要使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单靠课内带动课是不够的-

内容有限面也较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作品,50个同学就可以推荐50部作品。我的做法是:以比赛的形式看谁看过的书多、推荐的书好!每周安排两个同学推荐两部作品,推荐时要求说出为什么推荐此书?推荐的理由有几点,说出来。从而说服其他同学去阅读。老师也可以推荐适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同学,同学可以推荐给全班同学,同学还可以推荐给老师。推荐阅读的范围广泛:文学的、科学的、侦探冒险的,历史的,还有报刊、杂志、小说等等都可以,但内容必须是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有阅读价值的作品。使全班同学和老师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合作的好氛围。本学期我的同学就向我推荐了好多作品,其中推荐最多的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作者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我细心的研读了这本书,并查找和学习了这本书相关所有资料和作者的其他作品和同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同学非常兴奋、激动,通过师生互相平等的交流学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为学生提供大量阅读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为了给学生大量阅读的机会和平台,我校定期开展读书竞赛,诗词朗诵大赛,讲童话神话故事赛,成语接龙、名人名言比赛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面。运用好假期的大量时间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记读书笔记。

学生阅读论文篇(8)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状况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很大的板块。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其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改革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着老式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首先布置学生进行阅读前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后,在课堂中聆听教师的讲解,老师根据阅读材料中的难理解的词汇、句子、段落等进行讲解,学生做课堂笔记,随后教师进行作业布置,学生通过做作业复习相关所学内容。整个教学环节和其他相关内容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这个教学模式相对来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整体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三点上:第一,教学设计环节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学生预习能力好坏与学生课堂接受知识能力好坏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得到有效的判断。第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生阅读能力要求需要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课外交流等多个环节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各个环节过程中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式,使小学生阅读能力能更好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一定会对这件事情特别上心,会想方设法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在学生阅读兴趣上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学生,安排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阅读内容,要不断的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探索阅读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的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不断的在阅读中积累自己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阅读为其带来的益处。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中注重把控环节,不能让学生的兴趣变为一时的爱好,要做到循循善诱。

2.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化、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出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直观、更加清晰的认知学习过程。文字、图像、声音等使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对于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信息化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更加感兴趣,更加愿意深入去探讨,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课中的效率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比如说教师在古文阅读课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等环节,共同还原出当时的场景,使学生能很轻松的学习。古文中拗口、难理解的句子被声、图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古文阅读材料讲解后学生理解困难的状况,促进了学生对古文等阅读材料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了阅读中的知识难点,为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中注重课外的延伸

课本阅读材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课外阅读材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不仅仅要重视课本内的阅读材料,也要合理的选取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如果学生在阅读培养过程中过多的依赖课本阅读,那么学生的整体阅读数量较小,阅读所涉及的方面相对不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乐于阅读学生能力的发展。

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寻找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学会发问,从不同角度去发问。而将其应用到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第二,从文章的立意进行发问;第三,从文章中的写作角度进行发问;第四,从作者与文章的关系进行发问等等。通过这些发问,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清晰的对文章整体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可以在学习阅读中探索出一个自我学习过程和经验,有利的培养了其自我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我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5.教师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阅读论文篇(9)

2阅读教学法及其作用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教学法就是学生、教师以及教材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通俗的解释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它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能力,以提高生物教学整体素养为目标,注重生物学科的运用能力以及语感的培养。很多人都认为关于学生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问题,但是其实这个观点是极为不准确的,也是没有现实依据的,通过大量的统计可以看出高中生做错题目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对生物题目信息的提取错误。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意识形态里的认知,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很必要的了,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师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这与传统的、单一式教学的主体是不一样的。阅读教学法要求学生们从阅读材料中准确迅速地找出有效信息,而且还要求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领悟的信息表达出来。阅读教学法注重学生在精读、略读、快读三方面内容的培养,它所实行的方针是“博约结合、择优而读”,注重学生们对文章主题的感知能力培养。现代的生物考题越来越复杂,题目的要求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最有用的信息是生物阅读教学法实现的目的所在,因为现在很多的同学在看到文字较多的的题目之前从心里面就会感觉这道题很难,但是下笔后却又不知道哪里是重点,这样就会使原有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迁移与运用。

3阅读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在课堂教学组织上的应用

生物阅读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行以学生自读为根本的合作探索型议读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就是:先要确立阅读的中心问题,以中心问题作为阅读的定向;其次就是学生们自主探索新鲜知识,合理筛选有用信息;再者就是教师安排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利用争辩的模式来间接地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就是进行交流评价,及时准确地反馈阅读质量。

3.2阅读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课上阅读是改变课堂灌输模式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要想真正的实施下去,作为教师就要先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到学生阅读的必要性,其次才是引导学生们进行。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们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们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避免出现学生整段划书、胡子眉毛一起抓的现象。教师的课内教学指导也不是说泛泛地将教材读一遍,而是要突出如何理解、如何掌握教材的内容实质,指导学生们在潜意识里认识到阅读教学法的优点。其次就是在每一章节结束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汇总,以期实现生物章节内的知识链,比如说,在学习完染色体这一章节后,就要引导学生们将染色体与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它的复制与分裂过程、染色体与DNA、基因、遗传与变异联系在一起,实现生物概念之间的互补以及融会贯通,潜意识里强化学生们的记忆。

3.3阅读教学法在生物识图中的应用

虽然说生物这一学科要求背的知识点较多,但是作为理科的它也拥有着许多重要的插图与图表,如何将这些图表转化为容易被人理解的文字是一个着实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将文字与图形结合起来,实现对应阅读。这对于解决学生们在考试中出现的图形题目或者是坐标图题目是非常有帮助的。

学生阅读论文篇(10)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阅读指导时,应该积极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目标。第一,教师要将阅读生活化。语文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状态来教授相关知识,降低他们的阅读技巧学习难度,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语文阅读知识的魅力,能够通过阅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拓展自身的视野。比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鸦片战争前后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然后再让他们对这些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提高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认识,使其对圆明园的毁灭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他们把握好文章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第二,丰富阅读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游戏、辩论、竞赛等形式来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调动他们学习阅读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解《两小儿辩日》这一课文时,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堂辩论课,双方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掌握文章主旨,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第三,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小学生通常情况下很难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要为他们创建相应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珍珠鸟》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他们播放一些与鸟有关的视频,提高他们对鸟类,对自然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从而降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难度,最终达到文章阅读的要求。

(二)提升阅读引导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该要做好科学的指导,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掌握更加系统的阅读方法,为他们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可以为学生系统讲解阅读技巧,让他们对阅读技巧有大致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教师讲解的技巧运用其中,从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认识,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文章阅读技巧,加深他们对这些技巧的印象,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在这样的教学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比如,学生在学习《秋思》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讲解一下自己对秋天的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该首诗,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提升他们对该诗的认识。

(三)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制定出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一些学生喜欢阅读中国古诗词,教师就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给予他们相应的阅读空间,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学习诗歌。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喜欢阅读散文,教师就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名家散文作品,让他们掌握散文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散文写作能力,为他们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阅读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63

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单靠课堂训练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实施因材施教。在进行快速阅读前,教师应将培养能力的目的、方法、要求等告诉学生,使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一、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其一,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一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二,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了解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他科技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了这些目标,就能更好地减轻阅读负担,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分段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 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把顺次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念和思想,完成阅读过程,要完成其过程,必须进行科学阅读,而进行科学阅读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自信心:一个人要想在阅读上获得成功,首先要有自信心,在快速阅读时,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坚信自己能成功,那么通过长期苦练就会实现的。

2. 集中注意力:要求在阅读时,不仅要阅读,而且要记、要理解,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思维活动,没有集中的注意力是很难保证“阅读并理解”的完成。

3. 抓住关键词句快速阅读:为了提高阅读速度,首先应抓住关键词句,因为它是联接上下文的纽带,快速阅读时只注意瞬时关键词,其他便可迎刃而解,通过识别主题句,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中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如果能把每一段落的大意抓住了,那么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把握住了,在阅读中识别主题句,并准确理解其意思,可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搞清楚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科学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 革,辛文.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