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7:43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28-02

[1]挖掘乡村饮食文化内涵,开发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川为例,探讨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性

(一)乡土性。乡村饮食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种风味食品,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乡村饮食仅承担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功能,因而不同于宾馆酒店里的佳肴要求色香味形俱全,它讲究的主要是味道。所以制作方法简易传统、绝不刻意雕塑,原材料也多为就地取材,更有甚者干脆就以野生蔬菜为原料,器皿也多拙朴、实用,具有浓浓的乡土风味。

(二)地域性。乡村饮食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无论是有形的食物及其加工制品还是无形的饮食礼俗,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特殊环境。如北川平原乡村,广植水稻、蔬菜、养殖鸡鸭鱼等动物,食品原料便以此为基础;而广大山区乡村,除大量种植玉米、土豆、蔬菜、养殖生猪鸡外,山里还有不少野味山珍,因而玉米、土豆、野味山珍便成为其特色食物。

(三)生态性。由于乡村饮食大都是运用本地的食源制作而成,而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生态保护得好,就能永续地拥有大量的无公害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保持着与大自然的真实接触。另外从饮食习俗、礼仪来看,它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弘扬保护。

二、乡村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问题。饮食文化旅游是一专项旅游活动,它以凸显饮食文化为特色,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注重挖掘乡村饮食中的文化内涵,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将有关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故事典故、风土人情等融入到有关餐饮中,让游客在用餐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二)乡土风味问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色,乡村饮食以其浓浓的乡土风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保持其鲜明的乡土风味——天然、纯朴、绿色,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地方特色问题。食作为旅游的基本要素,其主要功能是满足游客的基本生理需求。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设计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切忌盲目引进宾馆饭店菜肴,仿制其它地区的口味,以此来迎合游客的需求。

(四)可持续开发问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则[2]。在对乡村饮食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做好不可再生的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如组织相关专家对不同地域乡村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饮食文化旅游生态环境。

三、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聚居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羌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适应当地环境,总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并传承至今,其“就地取材、方便快捷;干腊为主,风味独特;祭祀性强,原始古朴”的饮食特点成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一种宝贵旅游资源。[3]但饮食文化资源只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尤其对中长线游客而言,一般并不是其出游的主要动机,[4]因此开发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游产品,也应主要面向中短途旅游者,并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旅游产品。具体开发构想如下:

(一)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一些特色菜肴的用料、烹饪、营养都很有特色,有的还有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对此应深入民间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以便在主要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备专职人员,在游客用餐间介绍有关食菜品的用料做法、保健功能、历史渊源和羌族用餐礼仪等,还可让游客学习餐饮制作技艺,学唱羌族酒歌等,这样游客可以通过品尝羌家饮食,了解羌家菜肴、特色食品的制作、故事和待客礼仪,领悟羌民的民间文化。

(二)研制乡村饮食文化特色菜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的需求已上升到饱口福、长见识、求特色的层次。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菜肴更应有其特色,这种特色是基于北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而打造形成的。

(三)大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北川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情,使饮食文化资源中的一些食物绿色环保、美味可口,深受游客的喜爱,特别是玉米、洋芋、荞麦、山野菜和药材等可作为重要土特产进行开发加工,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

(四)推出饮食文化专项旅游产品。根据陈传康对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划分,饮食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的专项旅游活动[5]。结合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推出以下专线产品:

1.羌家饮食风情品尝游。该产品主要面向绵阳城市居民,属周末休闲游产品。如结合小寨子沟的峡谷、瀑布等景观以及羌碉、羌歌等文化,可推出主题为品尝羌族民间佳肴的羌家喜宴品尝游,让游客深度感受羌家“十三花”的搭配形式、绿色的山野菜味道、地道的“猪膘”口感以及羌民饮酒的豪爽和饮食中的宗教文化。

2.羌家山野饮食体验游。该产品也主要是短途休闲游。品尝美食虽然能让游客身心舒畅,但亲自制作一些特色美食则更能生动、形象地让游人了解相关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可结合北川羌族饮食原料就地取材的特点,让游客参与到食物的采集、制作中去,如亲自上山采摘野菜并加工;烤全羊鸡鸭;制作玉米馍馍、荞麦凉粉、豆花、咂酒等。

3.羌家食疗保健度假游。该产品面向绵阳及周边地区城市居民。北川羌族聚居的地区盛产各种山珍、中药材,这些产品绿色天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3]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民间菜品、药膳的技法,结合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食疗保健度假游项目。

(五)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羌族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介绍北川羌族的特色饮食,如腌腊野猪排、羌家扣香碗等,激发游人到了北川一定要品尝的愿望。其次,在羌年节、祭山会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羌族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推向旅游市场,通过多方宣传营销,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 何丽芳.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1):167-169.

[2] 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57-58.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2)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历史、地理位置、体制网络、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不尽相同,所以在此背景下的饮食文化也各有千秋。而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又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饮食文化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国家在宴会礼仪中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中宴会礼仪的具体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一、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这就使得邻里乡亲生活联系更加的密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时他们喜欢就餐时有热闹的氛围,所以在饮食宴会上他们喜欢聚食制,这种用餐的方式就慢慢地流传下来,也是中华民族重视亲属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在饮食中的体现。西方人是以肉为主的民族,是同各种野兽打交道,所以必须具备强悍的体魄和进攻性的性格,必须与自然相抗衡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华民族是以谷类为主的农业民族,其对象是土地和农作物,他们需要的不是进攻和凶猛,而是在耕作时的精心照料和耕作后的耐心等待,因而他们的性格必须倾向于平和闲静,他们必须与自然和平相处,所以他们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二)社会体制网络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国家政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下的各种不同的制度也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中华民族是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看重集体的力量,所以在饮食上就形成了“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而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看重的是个人主义的力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也为中西方不同的聚餐方式打下基础。

(三)价值观信仰的原因。在中国,自古流行以左为尊,古籍《易经》中就有“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而且加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即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行为标准。总之,在中国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以左为尊作为安排座位的标准。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里,右具有积极主动的含义,左则是被动消极的:右意味着未来、善,左意味着过去、恶。所以在西方左边为偏座,按照男左女右之说,男士一般做女士的左边,而且人们通常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是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二、宴会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饮食内容的差异。西方人在饮食上多是肉类和乳制品,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鱼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蔬菜和水果等则作为辅食或配料。而中国自古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在饮食内容上,以粮食作物为主,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类,植物类菜品在饮食结构中占着主导地位.据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6倍(万建中1995)。

(二)餐具的差异。由于中国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反对侵略,而且喜欢使用热腾腾的食物,由此中国人采用聚餐制,所以只能使用筷子导热慢的餐具,而且使用筷子温文尔雅,极少出现一些不雅动作,对待食物是相当温柔。相反,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喜欢实用肉类,所以必须使用刀叉等比较锋利的餐具。

(三)座次安排的差异。传统的中式正式宴会采用圆桌,因为中餐的上菜方式,圆桌可以更好的照顾到每个人夹到菜。座次方面,一般主人会坐在正对门的地方,为的是看到客人及时作出迎接的准备。通常最重要的客人会安排到主人的左手边,第二重要的客人则被安排到主人的右手边,以此类推。相反,在西方因为菜品不是很多样,多采用长桌,而且每人面前是同一份菜式。在座次方面,通常男女主人会分别落座在长桌的两头,男主人在正对大门或是包房入口的一头,女主人则在背对门的那头。男主人的右手边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一主宾客,而左手边为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二主宾客;女主人右手边的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一主宾客,左手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二主宾客,以此类推,男女穿插而坐,可以保证就餐时对面一定是异性,左右两边也是异性。

(四)出席时间的差异。准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在参加宴会时,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人在出席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中国宴会中,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使客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时间的半小时之后到达。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中,各种活动都会按照预定的时间的时间开始,宴会要求参会者准时到达,否则将被视为没有礼貌,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极大不尊重。

(五)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和合”的精神。由于在中国人们喜欢坐在一起进餐,共同夹一个盘子里的菜,所以当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即客随主便。而主人一般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 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主人还要招待好客人,时不时要给客人夹菜,询问客人的需要还要劝酒劝菜,一定要使客人吃好喝好。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西方人们习惯各点各的菜,即使是大家吃同一道菜,人们也会使用公共餐具把菜盛到自己碗中实用。在饭店聚餐时候人们认为是公共场合,所以整个进餐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高声喧哗。而且在宴会上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

总之,研究中西饮食文化中宴会礼仪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宴会饮食特点,同时也总结我们自己的宴会饮食特征,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汲取一切先进的观念,摒弃我们文化中的糟粕,改善和提高我们的饮食品质。中国饮食应积极吸取西方饮食中合理一面,做到饮食结构合理,营养搭配均衡,同时在参加宴会时应该做到准时。

【参考文献】

[1] Chang K C.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 USA: The Vail 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1977.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3)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方式、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探究深层次文化根源。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1、饮食观念

西方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重视营养,食物的色、香、味、形次之。林语堂先生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把‘吃’看作为一个生物机器注人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他们吃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不足道。”这种观念导致西方烹饪方法简易质朴,强调原汁原味,各种菜品独立摆放在盘中,味道上互不渗透。

中国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注重色、香、味、形俱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饮食的美味在于调和,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无论是主食、副食还是煲汤,都讲究调和,同时要把握好“度”,无论是材料的搭配、辅料的选择还是烹饪的火候。为了追求美味,食物的做法分为煮、烤、蒸、炒、炸五大类,为此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仅仅刀工就有数十余种,可以把菜切成块、片、条、丝、米、粒、末、泥、茸、球、段等,不仅是追求形美,更有利于味的渗透。

2、饮食方式

在西方奉行的是分餐制、自助式,就餐者都是一人一份,独自享用。西方宴会的重点在于交流互动,而食物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东方是一种聚餐制文化,大家围坐一起,共同享受桌上的丰盛食物,相互敬酒、相互让菜,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的气氛,抒发祈愿平安、幸福的心情。中西餐具方面差异明显。东方人喜欢用筷子、汤匙、碗等;而西方人则用盘子、刀叉。餐具之所以不同主要取决于我们的饮食对象。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农耕为主,主食就是米和面,用筷子便可将食物送入口中;西方很多国家祖先都是以狩猎为主,饮食以肉类为主,必须用刀叉才能把肉分开。

3、饮食内容

在西方,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太适合农耕却有利于牧草生长,使得畜牧业占据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西方饮食以肉类、奶类为主,蔬菜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低。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而且喜吃生蔬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农立国。主食以谷类为主,副食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对于蔬菜的烹调以熟食为主,不喜欢生吃蔬菜或生饮果汁,喜欢热食。

4、饮食礼仪

关于“准时”这一概念,中西方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即“时间的单一性”和“时间的多样化”。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主要存在亚非拉地区,宾客往往晚于约定的时间。而时间单一模式主要存在于欧美西方国家,宾客们会准时到达,最晚不超过10分钟,否则将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关于用餐氛围,中国人吃饭要有一个热闹、温馨的环境,边聊天边吃饭,才能表达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西方人聚餐时,喜欢安静、优雅的环境,吃饭时大声说笑或发出奇怪的声音视为一种粗鲁的行为。

用餐时的礼仪,中西方有很大差别,以饮酒礼仪为例进行说明。中国人为表示好客,往往是劝客人多喝点,盛情难却,客人不得不一杯接着一杯地喝。而西方人喝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杯中酒不可过满,如果客人不想喝酒,掩杯即可,主人不会勉强。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气候环境

一个民族的饮食对象与其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西方许多国家都位于北纬35-60度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海洋捕捞,因此主食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而中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形成了以大米或小麦为主食的饮食风格。

2、哲学思想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体现为“合同”与“分离”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主张“天人合一”,这种“合同”思想集中体现在烹饪上为“五味调和”。结合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进行调和,中国人认为把多种原料放在一起,就如多种化学试剂发生反应,经这种过程搭配出来的菜美味可口,此外注意把握火候,也就是哲学上说的“度”,不同的火候就会烹饪出不同的味儿。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互相融合、互助渗透,追求一种整体统一的境界。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形而上学,强调理性思维,菜肴追求自由开放,除少数汤菜是把多种荤素原料混合熬炖以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鸡就是鸡,菜就是菜,牛排就是牛排。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口味上各种原料互不掺杂,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饮食文化。

3、价值观念

中国人自古注重和谐,“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崇尚集体主义,家庭观念浓重。共餐制被视为集体主义的象征,标志着友谊与亲情。以圆桌为基本特色的共餐制,体现了一种团圆、和睦的文化氛围。

西方主流的价值观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西方人个性张扬,注重维护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权利。文艺复兴运动后,为了各取所需、尊重他人,人们实行分餐制,不仅避免了浪费,也更加卫生,更体现出以人为本、自由、平等、重视个体等精神。

此外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还受到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在观念、方式、内容、礼仪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可以在文化层面上找到根源。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互补,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也必将出现新的变化,展现新的活力。它一方面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将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 赵荣光, 谢定源. 饮食文化概论[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3]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 娜塔莎.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与观念[D]. 浙江大学, 2012.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

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的六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其中“食”位于首位,“食”是中国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饮食产品既是土生土长、独具地方特色的物质产品,也是每个区域的独特文化标识,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概况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张家口饮食融合多民族饮食文化之精华。张家口位于京冀晋蒙区域的交界中心,既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又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区域,这里既有代表东方文明的泥河湾文化,也有5,000年前三祖创建的华夏文明。同时,这里还呈现出满、蒙、汉等多元文化的融合,历史上曾是长城两边各民族杂居之地、“互市”之埠,这不仅给张家口带来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南北东西饮食文化在这里融合、扎根、发展。张家口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受平原农耕饮食文化、草原饮食文化、宫廷饮食文化的多重影响,融合多民族饮食文化之精华,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张家口特色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中间带,形成两个不同的地貌单元,坝上属高原区,坝下由低山盆地区和河川丘陵区构成,地形复杂,高度差别大。张家口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复杂的地貌,多变的气温,造就了张家口特产丰富。坝下多种植玉米、谷子、高粱、大豆、水稻及各种蔬菜;坝上盛产小麦、莜麦、土豆、胡麻、蚕豆和牛羊;河川区洋河、桑干河两岸是有名的“水果之乡”,高山区原始林木绵亘不断,山场广阔,山珍野菜土特产丰盛,如口蘑、香蘑、松蘑、草蘑、地皮菜、蕨菜、苦菜、野葱、韭菜、野黄花,特种养殖野山鸡、野兔、野猪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张家口饮食文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

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的张家口,不仅有坝上莜面、马市口“一窝丝”烙饼、阳原圪渣饼、怀安豆腐皮等美味的传统风味食品作为基本饮食构成;还有体现草原风情的奶茶、奶豆腐、烤全羊、手把肉等民族特色美食;更有口蘑、崇礼蕨菜、地皮菜等独具特色的山珍野菜;而被封为宫廷御贡的蔚县贡米、柴沟堡熏肉则为张家口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品牌。深层次挖掘张家口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才能更好地弘扬张家口饮食文化,提高张家口的综合旅游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一)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仍停留在低层次阶段。张家口市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张家口美食文化节、怀来葡萄采摘节、张北草原音乐节、冰雪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的开展对当地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整个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上,仍未能完成旅游餐饮向餐饮旅游的转化。既没有叫响全国的百年老店和祖传名店,也没有形成类似上海城隍庙、北京簋街美食一条街等餐饮文化街,除了柴沟堡熏肉、张家口“口菜”系列等少数美食近几年开始打造品牌和特色以外,其他特色饮食仍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此外,当地多数旅游项目在开发规划时,重点放在自然风光的开发、旅游路线的设计与旅游商品的销售上,对于饮食如何与旅游深度融合却考虑不周,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仍停留在低层次阶段。

(二)旅游开发和参与性不强。目前,张家口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仅限于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并没有看到游客对于饮食文化的精神需求,忽视了饮食资源的文化内涵。随着游客旅游层次的不断提高,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想了解张家口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使得只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制作的食品,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无法与张家口本地的其他旅游产业要素完美融合。此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也包括对饮食的完美体验。它不仅体现在对食物的品尝和文化的解读上,还体现在对食品的制作过程的参与上。但是目前除了生态园的采摘和烧烤自助外,很少有其他饮食制作能让游客参与到其中。

(三)营销宣传不足。近年来,虽然对张家口当地饮食也做了一定的宣传,例如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风味菜肴烧南北的制作方法、营养价值做了详细介绍,使国内游客有了了解张家口饮食的机会,但类似的推介和宣传屈指可数。此外,品尝当地的美食和风味小吃是许多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游客在来张家口旅游之前,通常会通过网络搜索张家口饮食的相关信息,但在官方网站上饮食栏目更新慢、信息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外地游客了解张家口饮食文化的需要。而且网站上对餐饮企业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大饭店和宾馆,对独具特色的小餐馆少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张家口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路径

(一)注重提高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把饮食文化产业纳入张家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当中,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市场的需求,打造各种层次的餐饮文化旅游休闲项目。除此之外,餐饮业在进行装修设计时将餐馆与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主题文化,体现张家口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既突出了本地饮食的独特性,又能使游客达到精神享受。

(二)深入挖掘张家口饮食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参与度。地方饮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地域等特点,全方位的包装宣传,才能使旅游者加强对张家口美食的情感认知,使其深入人心,提高知名度,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例如,在菜单上将张家口“口菜”的食材产地、菜品出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历史发展、营养成分及与养生的结合等进行详尽说明,突出“口菜”与众不同的特色及价值;同时,开发一些游客参与度高的食品,使游客有机会观看特色食物的制作过程,甚至亲自尝试制作一些特色食品。这样,既可以激发游客对张家口饮食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让其得到精神陶冶。

(三)以成功申办冬奥会为契机,开发奥运美食旅游。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的成功,将加速提升张家口在全球的知名度,推动张家口旅游协同发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美食旅游,既不是为“游”而“食”,也不是单纯为“食”而“游”,它是在人们的需求从简单的“吃饱”转向追求饮食文化的健康、愉悦、文明和进步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美食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借助冬奥会的影响力,张家口的餐饮企业应加大创新力度,制作和开发一系列奥运美食,从而吸引国内外游客为美食而旅游。总之,张家口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只要深入挖掘,不断创新,就一定能促进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娅丽.贵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任冠文.广西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发展[J].旅游论坛,2010.6.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5)

二、回归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特色,沿海、山区、草原等各自显现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在地域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地域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背景来开发特色餐饮项目,可以打造本地区的餐饮文化品牌。本文针对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围绕秦淮文化长廊这一焦点来讨论秦淮饮食如何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挖掘秦淮餐饮的亮点“六朝金粉甲天下,秦淮明月照沧桑”,具有如此特殊文化背景的地域饮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名点小吃有荤有素,有甜有咸,形态各异。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味小吃是我国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庙地区茶楼饭店、小吃店鳞次栉比。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冲刷,许多具有文化传统的秦淮小吃已经被遗忘,甚至在谈到秦淮小吃的特色时百姓都会哑口无言。秦淮河作为南京著名旅游景区,其文化特色必须鲜明,其招牌美食也必须具有文化渊源。但是,现在秦淮景区很多商家为了盈利竟然虚假宣传、编造历史。2001年金秋世界华裔大会期间,组委会安排了精致、地道的秦淮小吃套餐,在华人圈中掀起一阵旋风。因此,要想发扬光大秦淮传统文化小吃,必须整理小吃文化遗产,加强对秦淮文化的研究。而只有学者和相关部门联合参与,才能把文化产业做强。

2、制订秦淮小吃准入制度很多人说秦淮小吃没有创新。潜心研究出来的菜品,一推出来,立即就被复制,整个行业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从业者普遍反映点心无法进行商标注册、申请专利。没有准入制度,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很受打击。针对秦淮小吃当前质量不够稳定的现状,目前迫切需要制订小吃质量标准,规范秦淮小吃市场,制订秦淮小吃的准入制度,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改,营造秦淮小吃地域风情,以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解决这些尴尬问题,需要推进标准化的执行。

3、开发秦淮小吃新品牌传统的秦淮夫子庙小吃以“秦淮八绝”影响较为深远,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产品,培植“新”“特”品种。“八绝”七家店,16个品种,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炼品种,做精做细,推出“精品小吃宴”,并提升档次。同时,在餐厅布置方面强调夫子庙文化氛围的设计,突出其本土化、风俗化、历史化背景,彰显秦淮文化的人文风情。品牌营销理念创新也是秦淮文化饮食再振雄风的关键所在。今年,江苏品牌小吃发展暨秦淮小吃创新提升研讨会在南京夫子庙贵宾楼召开,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小吃企业理清思路,顺势而为,引导广大消费者安全消费、满意消费,丰富人民群众对饮食生活的需求。引领小吃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规范化水平,开拓经营新思路,探索交流新平台,创立新品牌。秦淮小吃要在传承的同时加以创新,建立标准和规范,整合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4、联合企业打造秦淮文化主题美食节美食节活动内容主要有:其一,设计主题文化菜单,如秦淮故里宴、民间小吃宴、六朝点心宴、民国风味宴、儒林群英宴、秦淮灯火宴、清真小吃宴等,以满足各地各类客人的接待需要;其二,将小吃的餐具与历史文化深入结合———如明清时期餐盒的运用以及竹器、木器与瓷器的有机结合———打造古香古色的文化氛围,同时与秦淮文化有机结合,以体现秦淮风情与江南本土文化的风格特色。与企业、政府联合策划美食活动,以营造秦淮小吃的经营环境,鼓励各店推出自己的主打产品,在美食文化节上,以餐饮搭台,唱经济文化大戏,带动秦淮地区经济发展。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17-02

一、 前言

辽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近3000年的发展历程中,辽宁饮食以满汉为龙头、鹿鸣为创新、辽宁地方风味小吃为基础,吸取了全国各大菜系的精华,结合本地区传统口味特点,磨砺研精,推陈出新,突出自己的风格,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辽宁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一)旅游饮食文化开发的基本原则

1.充分体现辽宁的地域风味特色,以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奇、求特、求优等心理需要,让每个来到辽宁的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和消费习惯,设计配套不同档次的旅游饮食产品。

2.注重辽宁传统旅游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辽宁的传统小吃很多,如马家烧卖、老边饺子等已经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新,突出和强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一些小吃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如果不注意保护,有一天就会从我们身边丢失。

3.饮食产品的开发要有全局观、整体观、产品应有辽宁地域特色。饮食产品要成系列,即与整体旅游产品的开发相结合,综合考虑旅游景观的特点、设施、氛围等旅游因素的特点。如沈阳故宫与满清皇家饮食的结合开发、张氏帅府与四绝菜等。

(二)实施辽宁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

1.树立饮食文化资源观。民以食为天,数千年来饮食从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渐升华为人类的一项文明享受,甚而散发着艺术的美感。其内涵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旅游餐饮不要只着眼于为旅游者提供基本的饮食需要,而应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2.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建立资源信息系统,并给予准确的评价,分析其吸引力和开发潜力,包括明确饮食文化吸引物的知名度、历史价值、可接受性、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如某些烹饪原料可能产生环境破坏)、与其他旅游文化资源的关系等。

3.加强旅游餐饮业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尽可能杜绝旅游餐饮行业的不正当竞争,维护辽宁旅游业的形象。

4.开展饮食文化产品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

三、辽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一)转变观念,把辽宁饮食文化打造成宣传辽宁形象的窗口

就目前情况看,辽宁的餐饮业具备了向外发展的条件,但还处在一种“单兵作战”的状况,还缺乏组织。“协同作战”的任务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来承担。外地人来辽宁吃饭,第一印象就是辽宁的形象,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辽宁饮食文化的内涵,提升辽宁饮食文化的品味,使之成为外地人了解辽宁的窗口。如吃到“马家烧卖”就会感受沈阳的悠久历史文化,吃到“驴打滚”的小吃也同样感到阜新非同一般,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了解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辽宁的形象魅力。

为了帮助辽宁饮食文化走出本地的小圈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许多同仁做了积极的工作,如建在沈阳的“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 建有十七个功能展区,向世人展示了丰富而又珍稀的饮食器具和文化,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辽宁的形象。辽宁省烹饪协会举办的“辽宁饮食文化节”不仅让家乡的人了解了辽宁的饮食文化,品尝到辽宁的特色餐饮,同时也是对外极大的宣传了辽宁。但是目前看还是有些不足,因此笔者建议今后要积极开展辽宁饮食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可以编写《辽宁饮食文化》系列专著,系统清理我省饮食文化家底;举办 “辽宁饮食文化”大型综合性的展览,展示历史文化底蕴,激活历史文化资产,带动文化资产运营,促进市场发育;还可以拍摄“辽宁饮食文化”电视系列专题片,提高辽宁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增强辽宁人民对本地饮食文化口头的和多种媒体的宣传意识,促进辽宁酒类、食品、餐饮等行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增强相关企业的CI意识;提高辽宁餐饮品牌的文化品位,增强市场感召力。而像“辽宁饮食文化节”这样的活动不仅仅要成为扩大辽宁餐饮产品知名度的一个新媒体,更要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加强旅游饮食文化商品的开发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辽宁辽宁饮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着丰富的民族美食资源、土特产资源,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餐饮名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竞争,有许多名牌淹没消亡了,有的正在走向没落,辽宁的名小吃很多,诸如马家烧卖、沟帮子烧鸡、那家白肉血肠、锦州小菜等均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历史,是外地来辽(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的客人首选的饮食,但可惜有的己面目全非,不仅没有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抓紧时间抢救这些名牌,已是刻不容缓的事。还有一些民间小吃,都是民间艺人千锤百炼的精品,如果能够挖掘整理出来,肯定会为辽宁的餐饮增色不少。辽宁餐饮业还要搞大,既包括规模的扩大,也包括质量的提高。要破除门户之见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大胆推陈出新,增加辽宁菜系的品种。以东北地区盛行的锅包肉为例,似乎就是个大众菜,但是在辽宁却经历了三次创新,民国初年我们辽宁的做法和东北其他省份差别不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加入番茄汁,再到近年来的菜、汁分开,这种在技法上的不断创新,这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辽宁锅包肉菜品的特色。我们应善于将其和旅游活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饮食成为名牌旅游商品。

(三)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旅游餐饮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餐饮市场发展日新月异、同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旅游餐饮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辽宁饮食文化的开发,要求从业人员素质高,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懂得餐饮理论和技巧,还要懂美学、艺术、历史、民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大力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同时加强与餐饮界的联系与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辽宁的饮食文化经久不衰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 结束语

总之,辽宁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开发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深挖历史文化底蕴,以促进旅游、文化发展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开发好辽宁饮食文化资源,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并促进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7)

初识焦桐,是在一个诗歌节上。是的,他也是台湾著名的诗人。在那次诗歌节上,他朗诵了一首关于工人的饭包的诗。而在他的众多诗集当中,《完全壮阳食谱》大概最能体现诗人和美食家这两种身份在他身上的完美结合。那些食谱有乱真的效果,后来真有大厨来询问“焦师傅,到哪里可以找到新出土的恐龙蛋?”

在黄山上,我们一起吃了不够新鲜、鱼肉已经很粉的醋鱼。我们露出鄙夷的神色,焦桐却说,“这些都是挑夫们从山底下挑上来的,也很不容易了”。他不仅仅是一个美食家。

制定规则、范畴,重新划定饮食之规的人;他不是口号家,也不是美食猎奇家,而是为各种特定的内容制定仪式的人;人们在这种仪式中获得对饮食审美的理解与升华。

他是焦桐。

QA:

你说你入美食的门是一个美好的偶然。

是。最早是因为一本叫作《完全壮阳食谱》的诗集。那个时候不会烧菜,就试着烧,然后被餐馆老板误会成美食家,时常应邀去试菜。阴错阳差,竟开始涉猎饮食文化,编选文集,举办饮食文学研讨会,和各种主题餐宴“春宴”、 “随园晚宴”、 “印象主义晚宴”、 “文学宴”、“客家宴”等等,更在中央大学开设饮食文化、饮食文学课。后来变本加厉,开始编辑年度饮食文选,开办《饮食》杂志,推动年度餐馆评鉴。

2009年12月你在一次客家小炒比赛做评委时,你提出口味有传统之规的问题,被在场的人以“每个人口味偏好不同”质疑,你当时怎么回击的?

我们一旦习惯了巧言令色般的重口味,再也难以欣赏质朴、木讷的味道。那三天的赛程中,检查食材时我发现,几乎每一队的料理台上都备有砂糖、味精、西红柿酱。我常批判,现在有很多厨师拜了味精作师傅,无论烧菜、煮汤都习惯性加入大量味精,欺瞒食客的味觉。客家小炒是一道不甜的菜肴,烹炒时动辄添加砂糖和西红柿酱,不免背离了客家小炒的本色。我提出评审观点,却被质疑:每个人口味各有偏好,咸甜各有所嗜,不予考虑。此言差矣,万变不离其宗,创新须有所根、有所本,不能乱搞。难道梅干封肉可以加入美乃滋?姜丝炒大肠可以加豆瓣酱?

《饮食》要做的评鉴系统是和世界标准看齐的。你有建立中国餐饮在世界的新地位这样的目标吗?

我们常常忘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什么大事,而是微小的环节。最近我在洛杉矶转机,徘徊机场各餐厅,虽然饥肠怒吼,渴望喝点热汤,却无论如何不敢吃中餐,那家中餐厅摆出来的东西都非常可怕,除了炒饭、炒面、炸春卷差堪辨识,其它像炒鸡肉、椰菜炒肉片、洋葱炒肉片都大量勾芡,不知还倒进多少酱油,黑黑糊糊的,难以辨认食材,连蛋花汤也糊如泥沼。惊恐之余,我逃到日本餐厅,点了一碗昂贵的乌龙面,不料那面也是黑色的,里面的肉片虽然勾了芡,仍又柴又涩;喝一小口汤,差点呕吐,那汤分明是用极其劣质的酱油泡大量的砂糖所调成,甜腻得想要赶紧去收惊。但我对中华料理有信心,我相信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纠正世人对中餐的坏印象,不久的将来它又会是餐饮世界最闪亮的菜式。

你反对饮食创新上的哪一种?

创新不是偷懒,甜味固然令人愉悦,西红柿酱固然可以在瞬间满足味蕾各区域,在客家小炒中却显得不诚实,极尽巴结之能,徒然坏了此肴油咸香的美学精神。我们要小心了,这种集体依赖人工甘味的烹调歪风,像满嘴花言巧语的骗子,不诚恳,不坦白。

词条:

11.

饮食之道。

饮食,是文化的核心,欲了解任何民族的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他们的肚子。一个人的耳朵听不懂巴赫、舒伯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可能显得这个人的音乐修养不足,不够高尚。一个人不懂得欣赏梵高、夏卡尔、达利、毕加索、张大千的画作,我们也许可以说他艺术修养不足,还需要多用功。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吃,不懂得分辨食物的好坏,或完全不知道饮食文化,那么,这肯定是个非常值得同情、怜悯的人。老天爷好像在跟咱们开玩笑:年轻时不懂吃、不重视吃,当年纪渐长才渐渐对饮食充满热情,却平添了许多禁忌,往往这个也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了。人从年轻时开始学习饮食之道是值得肯定及期待的。

12.

饮食的文明。

我们是一个拥有饮食古文明的民族。我们的饮食古文明内容深邃,亦庄亦谐。比如谈孔子。他是从礼仪出发的美食家,知道姜对身体好,鼓励大家吃姜;劝人不要吃太饱,因为消化不良者绝不懂得吃的艺术;他告诫吃饭时不要一直说话,谁能难忍受他人嘴巴里边咀嚼东西边对着自己喋喋不休?孔子又很务实,他追求口腹之欲,明白吃喝和两性生活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应该正视。“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显见他对盛宴充满了尊敬,高度重视餐饮礼节。他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可见孔老夫子不但喜欢烹调精致的食物,也讲究卫生,他不吃的东西还真不少──食物馊掉了,不吃;鱼、肉变质走了味,不吃;东西颜色不对、气味差、烹饪劣、非时鲜,不吃;非季节性产物,支解兽体未依礼法的肉、调酱不对,统统不吃;连市面上买的肉,唯恐不够新鲜,也不吃。我完全有信心咱们这饮食的古文明能很快执世界之牛耳。

13.

饮食的品味。

饮食是文化,也是品味,任何主张和创意都指向一种生命的胃口,而这种生命的胃口,来自对食物的好胃口。面对食物,不仅是口舌和消化器官在起作用,审美品味也在起作用。而品味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点点滴滴养成。有些奇怪的文人将饮食简化为人的本能和生理需求,对他们而言,饮食仅能满足生理需求──止饥解渴,而无法满足精神需求──审美活动。我们阅读是通过视觉在进行审美,聆赏音乐是通过听觉在审美,戏剧、电影则是视觉和听觉在审美;唯有饮食,是同时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在进行审美活动。我大胆以为,中国文化称得上“博大精深”的大约只有饮食一道。先秦时期,虽然还没有饮食专著,《诗经》、《礼记》、《周礼》、《仪礼》这些儒家经典都有大量关于饮食的记载。

14.

饮食的美学。

古希腊的美食家可以通过敏锐的味觉判断一条鱼游于河的上游还是下游;布里亚・萨瓦兰(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 1755-1826)断言美食主义是一门大学问,集雅典之优美、罗马之雍容、法国之精巧,并汇聚高深之设计和高超之表演于一体,熔美食之热诚、明智之鉴别于一炉。其高贵的质量可以用美德一词来概括,此外,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最纯粹的快乐。他断言四种行业的人跟美食有密切的关联:金融、医药、文学、教士。

15.

美食学家。

美食家不是到处夸耀吃过多少奇馐珍馔的人,更不是常上电视胡说八道的人。我心目中的美食家较接近美学家或文学家,除了具备敏锐的味觉系统和渊博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一付有良心的肚皮,不能老是写一些公关稿。

16.

顶级美食。

谁都知道松露、鱼子酱和鹅肝是法国的顶级美食。为什么它们可以被称作顶级美食?松露是是表达爱情的,这个观念普遍深植人心。人们相信,无论年代,它令女人更温柔,让男人更容易产生性冲动。它是烹饪里的钻石,若缺少它的点缀,烧得再好也难获肯定。鱼子酱搭配香槟酒,几乎是一顿盛宴最佳的前导,开启了人的味蕾。而鹅肝,是一种带有指向的食物,明知不能太放纵,又甘心情愿沉沦。每次看厨师煎鹅肝,油脂渗出,舀弃,又不断渗出,香气汹涌,心里总是喊:煎快点,再快一点,我已经忍不住流口水了。这三样东西,激发了人类的感官和原始,并且因为物以稀为贵,再加上好厨师的认真烹调,而成为法国的顶级美食。昂贵的食材需要碰到好的厨师。意大利的烹调术就是贫穷国家的烹调术,人们能获取的食材有限而劣等,但他们在这种条件下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17.

美食的范式。

我在台湾的《饮食》用中世界餐馆的评鉴,是目前台湾唯一持续评比餐馆的评鉴书。我聘请的评审委员多不太擅长写文章,却都是品味卓绝的美食家,并有一些共同点:当地人,对饮食充满不可救药的热情,几乎每天外食,经常出国。因而对餐馆、菜肴有着宏观的认识,务以全球性坐标来评鉴餐馆。如果说《饮食》杂志有足以骄傲的地方,在于它的“全球坐标”,它把任何一家餐馆都放在全球的视野来观看、评价。并通过执行方式的严谨,持续这种制度的公正性和典律性,树立华人对餐饮的审美品味。每位专业评审委员匿名反复试吃几百家餐厅,并分初审及复审两个阶段严格筛选。评分项目包括“菜肴”50%、“整体环境”15%、“服务”20%、“价格”10%、“配酒或饮料”5%、“卫生”(倒扣制),其中“卫生”一项为生命条件,不列计分,采倒扣制。

18.

饮食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饮食文化交流,固是好的,但有两点深刻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对地域食物的刻板的印象,一方面也因为选择多样而赋予食物带着权力(power)、价值(value)、取向(interest)的意义,这一点和意识形态的运作又息息相关,例如法国、意大利菜,乃至日本料理都被视为高质量、高格调的象征。此外,人口高度流动,全球有三亿人口离开自己的家园,形成全球化的食谱交换,例如“色拉吧”的意象,将不同人种的饮食习惯在一个平台上呈现。越来越多的无国界料理(fusion),形成华人社会餐饮业的趋势。许多餐馆以奇异的营销手法和艺术渲染,建构一种拟象(simulation)――复制品脱离原有的时空,成为一种流动的商品。它不需要原物或实体,衍生出一种超真实,意味着比真实还真实。当真实不再是单纯地被赋予在“欧洲城堡”、“日本庭园”、“石库门”、“黄包车”上,而是人工地再生产成模拟的“旧上海环境”、“清代宫廷”,它在幻象式的逼真中润饰真实。这就是我们饮食全球化的现状。

19.

小吃。

能代表每个民族饮食主体性的,是小吃。拿台湾来说,台湾餐饮可谓传统中国、美国、日本的综合体,是文化杂交之后衍生的混血菜。混血总是美丽的,槟城、马六甲、澳门都混得很凶,很快乐。台湾也很有条件混。我最害怕听到政客讲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那个主体性,主体到最后,消灭了各种可能。政客操弄意识形态,食物消解意识形态。台湾特色饮食以小吃为大宗,小吃大抵以寺庙为中心而发展。先民离乡背井来台,自然需要到寺庙拜拜祈福,人潮渐多,香火渐旺,庙埕乃成为市集,庙前小吃经历代相传,蒂固为人心依赖的老滋味,炉火旺盛。小吃几乎都是路边摊起家,即使已经拓展为颇具规模的店面,犹带着路边摊性格。我们品味一道古老的菜肴,彷佛在品味一段逝去的岁月,一段令人怀念的历史痕迹。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8)

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及饮食,现代的旅游业与饮食是分不开的,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享受美味,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旅游与饮食又离不开文化,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人物质水平的调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修养,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很好的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的方式。

一、文化与饮食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也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二、文化与旅游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其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益于文化的因素,它的根本就是以文化为根基。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以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的,以各地不同的民俗、地域文化吸引外地慕名探奇者,因此,该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是否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关乎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三、饮食与旅游

品味餐饮已成为旅游计划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2003年全国的旅游主题为“烹饪王国游”,而现在又经过七年的发展,烹饪对旅游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品尝风味之目的已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而在于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饮食文化,正好符合品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旅游者在享用风格迥异的餐饮的同时,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在肯定饮食在旅游业中的多种价值时,或许人们忽略了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价值——美学价值。中国饮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脱离了果腹维生的低级阶段,深入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而以精神享受为主的审美阶段。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因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除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一种隐性的美学价值。这种所谓的隐性价值其实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品尝各种风味美食之余所没关注到的,而正是这种忽略才是旅游者在享用佳肴之时真正获得的精神享受。

四、饮食与旅游的巧妙结合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9)

靠近旅游景点的旅游街区一直是游客旅游的重要选择,在旅游街区附近的旅游活动中,餐饮类旅游消费和购物类旅游消费是游客旅游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又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成都旅游街区餐饮旅游产品的销售直接影响旅游行业的收入,也同时影响游客的旅游消费体验。因此对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一、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现状

(一)成都主要旅游街区与四川特色餐饮产品的概念界定

成都是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众多,在中心城区和各郊县都大量分布着旅游景点和旅游古镇。论文讨论的成都主要街区是指在成都主城区的以下六个旅游街区是最为典型的游客聚集旅游街区: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琴台路-青羊宫-杜甫草堂沿线、金沙遗址-一品天下沿线、文殊坊、春熙路-大慈寺沿线。

四川美食一直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四川特色餐饮旅游产品是能够让旅游者现场消费或购买的,具有四川传统特色文化的餐饮类产品。

(二)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现状

通过笔者对以上六个街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向游客发放的问卷调查,发现六大旅游街区餐饮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差异很大。武侯祠-锦里街区是大众游客市区旅游的首选,武侯祠-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这三个街区建设更适合游客步行自由旅游,街区内的餐饮类商家对游客的吸引力更佳,金沙遗址-一品天下沿线、琴台路-青羊区-杜甫草堂沿线、春熙路-大慈寺沿线这三大街区,由于街区范围大,或缺乏统一规划专门针对旅游设计的商业街区,或缺乏对徒步旅游的相关辅设施,街区内的餐饮类商家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明显。

在调查的街区内,大多餐饮类商家的产品都具有一定四川地方特色,综合起来可以主要归纳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现场消费的餐饮食品饮料,例如川菜、各类四川小吃餐厅或作坊、火锅(或麻辣烫串串、冷锅鱼等)餐厅、茶馆;另一类是可以携带的餐饮类商品,例如工业化生产的食品(牦牛肉干、豆腐干、四川风味调料等食品)糕点糖果、茶叶等。两大类产品的核心产品都是四川典型的菜品或风物特产,在旅游街区的一些店家会注意将门店装修、店员服饰或商品包装上加入一些四川特色,但大部分商品的销售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现场消费类产品的游客评价都不是很高。

二、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的问题

(一)产品缺乏旅游区主题特色

产品本身与所在街区的主题文化关联性不大,造成产品缺乏特色,游客容易形成“去了一个街区,就没有必要逛另一个街区”的观点,街区和产品都缺乏对游客的有效吸引力。

(二)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所有的四川旅游土特产商店都卖相似的产品,如牦牛肉干、豆腐干等产品,甚至卖场场景布置几乎无差异;现场销售的产品也是传统的产品,每个街区的餐饮产品都雷同,不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

(三)产品缺乏有效的营销

各个街区的餐饮类产品门店营销仍然较多使用人员现场叫卖的销售方式,没有使用适应游客新需求的营销模式,经常造成游客对产品缺乏兴趣直接不进店,或进店后觉得没意思很快就离开。

(四)产品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特色需求

游客需求的旅游特色性,造成对产品的消费形式和购买形式都和普通消费不同。外地来的游客,对异地文化需求在街区的餐饮产品中未能满足;本地游客对美食和美境的需求在街区的餐饮产品中也未能满足。一些餐饮土特产商品虽然不错,但又不便于游客长途旅游携带。诸多原因造成游客对旅游街区的产品满意度不高。

(五)忽略本地客和重游客人的需求

街区的商家在设计产品时,忽略了比重较高的本地客和重游客的需求未得到满足,造成很大的市场流失到街区外的大量商家。

三、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街区主题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成都主要旅游街区的街区经营者或管理方应该提升统一规划指导力度,必须规划设计街区的主题文化,明确街区的文化主题。每个街区要有意创造或调整街区的主题文化,例如:武侯祠-锦里可以推出的“三国与智慧”文化主题,文殊坊主打“生活中的佛学”文化主题,金沙遗址街区主推“古蜀与天人和谐”文化主题,宽窄巷子主推“蓉式休闲”文化主题、杜甫草堂街区的“诗词读书人”文化主题等。当然,笔者设计出的以上街区文化主题不一定最妥当,但街区的经营管理方应该有意让几大街区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主题特色。

在明确的街区主题文化基础上,各街区新引入商业项目时,就可以给入驻的商家进行引导,开发出有街区文化特色的商业项目。在成都市区游客常去的几个旅游街区,如武侯祠-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囿于大部分是已经成熟的街区,很难快速转变现有商家的经营产品,但在商家转项或更换时,逐步引入与街区主题吻合的商业项目,经过一段时间后,街区的主题特色逐渐明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本地客与外地客的吸引力,才能使商家产品文化内涵得到提升。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金沙遗址周边,还未有形成成熟的供游客集中购物与用餐的旅游街区,在街区未来的规划设计时,必须优先考虑从街区主题文化的角度引入商业项目。在开发项目时,重庆陶然古镇的经营模式很值得借鉴,该旅游古镇采用统一规划经营,主打巴渝民俗文化,所有餐饮商家都主营巴渝地区民间饮食项目,店店不同,各具特色。新街区在经营时,一定要明确主题文化,帮助商家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二)优化产品品种,避免同质化经营项目

同一街区的运营商应该避免经营项目同质化,餐饮项目尽量体现地方特色或街区特色。不少街区管理者已经注意到,在引入项目时避免雷同,但餐饮类产品的特色经营与经营品种的优化,最终还需要依赖商家自己来具体化落实。商家在经营自己的餐饮项目时,一定要与本街区的其他项目有诸多不同,依靠多个创新来形成吸引力。

现有旅游街区的餐饮产品品种众多,但产品最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场消费的餐饮产品,另一类是可携带的餐饮商品。这两类产品在设计时一定要区别对待。

优化设计现场消费的餐饮产品的思路有:提高消费者消费过程的不同“体验”,例如在消费品尝时可以引入文化性娱乐观赏项目或知识性饮食项目(现场看川戏表演,听评书,现场品味功夫茶,增加四川当地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图文说明,现场观赏或参与产品的制作);餐饮菜品的烹制在遵循四川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各种创新;菜品饮品盛具的四川特色化外观设计等。

优化设计餐饮商品的思路有:选择符合顾客心理的定价;注意把传统寻常产品的合理组合;独特细腻的口味提升;便携式的包装和具有浓烈四川特色的包装外观设计;提升卖场销售氛围。例如,传统的四川餐饮商品有牛肉干、调料香辣酱、豆干、糕饼糖果、茶叶、地方食材原料等,单独销售某一产品时,或单价太高(牛肉干等成本较高),或缺乏吸引力(糕饼糖果类产品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不强),但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进行组合包装,降低原材料的单位成本,将四川特色元素融入包装外观设计,这样的商品能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外地游客来购买赠送亲友。餐饮商品类产品的经营商家一定要注意提升产品在销售现场对过路游客的吸引力,通过各种措施使游客能够快速做出购买决策;同时,为了避免网络购物对实体店的影响,一定要保证门店销售产品的独家或独特创新,使顾客通过电商渠道无法购买。另外,餐饮商品通常价格低体积大,销售商同时应考虑为购买者提供便捷的快递运输服务,避免游客因购买商品带来的旅途不便。

(三)以游客为中心,设计各类特色产品

1、明确不同游客的需求,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根据是否是首次来街区旅游,游客可以分为首次游客和重复游客两大类。这两类游客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首次游客对餐饮产品的需求表现为:外地居多,对异地文化渴求强烈;对街区餐饮产品位置布局不熟悉;现场销售场景对购买行为影响较大;对某些太重的口味、特殊的原材料产品不能接受;餐饮产品的品尝不影响后期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复游客对餐饮产品的需求表现为:本地人居多,餐饮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口味要求本地特色更浓郁或有与众不同的创新;能满足款接待亲友的现场消费硬件条件;消费过程的体验对二次购买行为影响大。商家应该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开发出能满足两类游客的产品,提高产品对两类游客的吸引力。

2、根据产品特性要求,设计两类餐饮产品。

根据消费形式,将旅游街区的餐饮产品分为现场消费类餐饮产品和可携带的餐饮商品两大类。这两大类的消费特点造成商家在设计产品的要求不同。

商家在设计现场消费类产品要注意:食品口味设计要针对本地和外地游客区别对待;饮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要注意游客的禁忌、安全卫生与营养均衡;同一店铺内产品应尽可能互补配套;提升游客休息品尝区的硬件设施与用餐氛围;尽量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游客主观感受到的产品性价比提升。

商家在设计可携带的餐饮商品要注意:产品包装后重量体积小巧,包装不易损坏,产品不易变质便于携带运输;同一包装内,产品组合内容丰富,体现地方特色;产品独特性,不易受网络购物的冲击;提供相关的辅助食用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供选择的便捷可靠邮寄快递服务。

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需求和两类产品特性,按以上要求设计出的餐饮产品才能吸引游客。

(四)改进传统营销模式,提高游客关注度

1、提升印刷宣传资料的推销效果

由街区管理方统一印刷旅游与美食地图指南在街区入口处发放,例如“舌尖上的锦里”或“锦里美食攻略”等宣传资料,在宣传资料中将每家餐饮商家的主推产品介绍进去,提高游客的信息知晓度,让游客在进行餐饮消费时有参考资料。某一家餐饮店商家也可以自制印刷宣传品,但此宣传品不能只有广告,而应该是对游客在本地旅游有实用价值的宣传资料(如成都旅游地图、街区周边景点旅游图、成都相关旅游文化介绍资料),在景区入口处发放给游客,让游客能主动保留宣传品,提高对产品的关注度。另外,商家还可以选择在本旅游街区一两家提供互补产品的商家联合营销,在宣传品中加入这几家店的优惠券。

2、重视微营销与电脑网络营销模式的使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越来越普及,各类商家都应该重视在手机平台的营销策略。通过调查发现,来锦里旅游的游客中,一半以上都是20-40岁的人群,此类游客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能高达90%以上,因此微营销模式是商家必须考虑的。例如商家可以开通最近比较流行的普通微信账号和微信公众账号,普通微信账号用于与客人在朋友圈交流互动,公众账号用于商家的相关信息,这样能提高使用微信人群的知晓率。商家在门店提供免费WIFI,并在门店展示微信公众账号与二维码,对成为粉丝的客人打折或优惠活动等,提高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亲睐。

除了微营销以外,还应该重视通过博客与网站论坛来提高新游客的关注度。游客到某地旅游,通常习惯用电脑提前在常用搜索平台(如百度、谷歌、360等)上查找旅游目地相关信息,所以开通餐饮门店的博客与论坛,同时在重要自助游网站上发帖,才能让使用电脑查找信息的游客关注到店铺情况。餐饮商家开通的博客与论坛,必须经常有更新与跟帖,及时把产品以商家和游客两个不同角度展示给新游客,才能对使用电脑查找信息的游客产生良好的广告作用。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0)

(一)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工业、环境的污染,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等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生物技术、食品新技术、新工艺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等等。部分游客对自己不熟悉的食品,存在排斥心理。食品的安全问题,使得游客在异地旅游时对食品的选择具有警惕心理。

(二)区域内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未为能得到很好的整合,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路线较少饮食文化旅游是复杂的复合型旅游,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好奇心理。区域内饮食的融合能够满足游客对不同饮食文化体验的愿望。

(三)饮食文化旅游形式单一现阶段饮食文化旅游的形式较多的为农家乐、美食节,对其他与饮食相关的活动开发的较少。霍尔和米切尔将食品旅游定义为“以参观初级或加工食品生产商、美食节、餐厅和某一食物生产区为主要动力的旅行”[5]。参照以上食品旅游的定义,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一切与饮食相关的产业都可以成为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

(四)食品体现的文化属性有待进一步挖掘相比较于其他的旅游资源,目的地的饮食最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属性。中华美食文化历史悠久,各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是一笔文化财富,旅游目的地应针对美食所蕴含的历史典故、饮食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使得饮食文化能够通过餐馆的建筑风格、餐馆的饮食环境、食器、美食历史、典故、进食方式等感知性的得以体现。

二、食品供给链条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一)以食品原料为中心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农场、农田、果园、茶叶种植地等植物性食品原料地,可以开展采摘节、收获节、采茶比赛等。畜牧场可以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动物,开展动物与人的交流活动。渔业的捕捞可以开展渔家乐活动,让游客体验捕鱼乐趣。食品原料基地向游客开放的前提必须是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基地规范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游客接待承载力。如果此食品原料基地为某一食品加工厂的原料基地,不仅可以供游客进行旅游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旅游活动向游客宣传此食品厂的产品,提高食品的知名度。食品原料基地亦可作为饮食旅游专线的起点。

(二)以食品加工为中心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厨艺表演能够以精湛的技术博得食客的青睐。可以在餐厅的加工区开设一单独的操作间,在厨师的指导下食客自行加工,加深游客的饮食体验。加强服务员的饮食文化培训,在为食客服务时介绍菜品的文化或典故。针对美食加工可以单独开设厨艺旅游专线,对于喜欢烹饪的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食品加工企业中,可选择部分车间进行可视化设计,让游客参观食品的加工过程,揭开食品加工的神秘面纱,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同时可以向游客传递“放心食品”的信息,提升食品企业的品牌度,建立食客的品牌忠诚度。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1)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对于饮食一般强调科学与营养,这种独特的饮食观也深深影响到了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诚然,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饮食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人们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影视剧、新闻报道、跨国交际等方式了解的,那么我们不妨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日常生活反映出的中西饮食观念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好吃不”这类问题上非常讲究,比起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更加注重饮食享受,“讲究美感、注重情趣”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传统。中国的烹饪技术是很精湛的,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有一定的要求。中国烹饪还对饭菜点心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菜肴形象、名人食趣、神话传说来命名的,诸如“全家福”、“狮子头”、“鸿门宴”、 “一清二白”等,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和感观的享受也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1](P153)而这些也是中国饮食的精妙之处,正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模糊性特点。

对比注重“美味”与“享受”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饮食一般以科学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消化吸收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要的。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却发挥了阻碍作用,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是从美国的东部到西部,牛排大都只有一种味道,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2](P107)这也许正是西方人简单、理性的一种人文品格吧,我们在考量西方饮食观念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先入为主,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很多不适。

二、影视镜像中折射出的中西饮食方式、礼仪及餐具差异

在西方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人们在就餐前后进行简单祈祷的仪式,中国题材的影视剧中,则往往注重的是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等。一系列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信仰上的差异,进而使得中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饮食方式和礼仪。

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普遍进行共餐制,并且比较讲究餐桌用餐礼仪,这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了。通常中国人吃饭的方式是大家共享一桌菜肴,吃饭的时候,大家按照年龄辈份围着圆桌坐下,通常地位高者、主宾或长者坐上坐,主人及其他客人分别落坐。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地方,而主人则面朝门而坐。主宾动筷后其它人才开始夹菜,然后大家共同食用桌上的美味佳肴,边聊边吃,常会出现互相夹菜、敬酒的场面。[3](P27)如果是去做客,主人还会想方设法让客人多吃,这是中国人的让食习惯。在餐具使用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不戳不切,不破坏食物本来的风貌,显得文雅温和,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和为贵”的文化取向。请客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其意义远超出“吃”本身的意义,因为它具有联络感情、人际交往和处理事物的深层功能。通过这种饮食方式,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团结、礼貌、共趣的餐桌氛围。餐桌上长幼有序的饮食礼仪,更可以使人们重视家庭、家族的团结,以及加深血缘、亲戚之间的关系等等。

西方人受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影响,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并尊重个人权利的饮食意识,也绝不随便干预他人的隐私。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西方人在餐桌上个人吃个人的,个人喝个人的。但西方人也极其重视餐桌礼仪。西餐中以越靠近主人者越尊贵,通常男女主人分坐桌子两侧,男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侧。无主宾时,女士且年长者优先。若是男女一同进餐,男士应为女士拉开椅子。两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留给年长者。[3](P28)“女性优先”以及“尊重长者”在餐桌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西方人聚餐一般更自由安静,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取所需,很少有让食的习惯。就餐期间交谈也是小声低语,付账多采用AA制,不会造成不便。相比中国,刀和叉则是人们普遍使用的餐具,这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饮食情怀。

三、中西饮食在内容上的差异表现

关于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往往和各民族国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当然,各自的饮食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各自的饮食内容,这种差异的表现并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就扼要举例说明之。

中国的饮食内容风味多样、独具特色。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等“菜系”早就闻名于世了。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就当地物产和习俗而言,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就各地气候而言形成了多种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就中国饮食的内容而言,“选料”则是其核心所在。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等,都有很多讲究。这里讲究的就是“精”、“细”二字,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的饮食更讲究养身,食医结合,饮食要四季有别,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这种饮食方式和内容也是中国人延年益寿、享受生活的一种情结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节日岁时的饮食各有不同,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比如除夕、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当然,饮食当中的饮品也不能忽略,“酒”和“茶”是中国饮食内容的精髓,贯穿于日常饮食生活的始终,人们品茶论道、饮酒作乐,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与中国复杂的饮食内容相比,西方的饮食则显得简单明了了许多。中国人吃饭讲究的是菜,而西方人则多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同时注重的是科学营养的搭配。在西方,著名的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肯德基”、“麦当劳”已然风靡全球,西方的饮食内容给人的印象自然是汉堡、鸡翅、牛排、薯条和奶酪了,吃生食和高热量的食物就是这种饮食文化的特点所在,肉食、冷食和生食也同样被西方人所适应,并且是人们心目中的美食。这种简单明了的饮食,正是体现了西方人的理性逻辑。人们不会再吃上面浪费更多的时间,而是在享受这种饮食的自由感觉,但是又不乏对饮食科学营养的考虑。在西方,值得注意的是饮食中的宗教情结,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就基督教家庭而言,在节日饮食上是遵守一些礼俗的。圣诞节为了纪念耶酥的复活,信徒们要举行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进食,减少娱乐。复活节是孩子们欢乐的节日,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装点的精美甜点,是节日中的重要食物。还有狂欢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除此之外,在家庭聚餐中,人们每次进餐前后都要向上帝祷告,感谢上帝赐予美好的食物。这种具有简单宗教仪式的进餐内容,与中国的饮食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当然,葡萄酒、咖啡以及红茶等西方人最爱的饮品,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中西饮食文化上的诸多差异,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然而,中西民族国家之间的偏见与攻击,往往是由很多差异引起的。著名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是值得我们用来反思自我的良药。任何一种行为,比如信仰、习俗(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等,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没有一个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价值标准。中国拥有的饮食文化并不落后,西方的刀叉饮食文化也不代表野蛮,它是由各自文化圈内的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比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性格等等。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饮食文化从一元向多元发展。各种饮食几乎没有了地域界限,中国饮食也在不断吸收西方饮食理性和科学的特点,西方饮食现在也开始研究美味和烹饪技术。从文化上讲,中西方揭开了饮食差异表面的面纱,看到的是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知识,中西的这种学习和交流,从文化上互相理解和融合,[4](P225)必将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交际共赢。(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