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4:38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1)

1.1.1系统的开发背景

学生管理系统是一个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无论是对学校管理者还是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学生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基本上都是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课程信息。而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渐渐的显现出效率低下、保密性差的弊端。另外,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将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人事劳资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劳资管理的效率,也是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每个学校很有必要的事情

1.2系统的特点与开发的预期目标

在系统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退出系统的功能

在学生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增加学生信息,修改学生信息和删除学生信息等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还具备学生选课功能

在课程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管理员可以对课程的基本信息进行增加、修改以及删除等基本功能

在成绩管理模块中,此模块中具备对进行了选课的学生所选择的的课程的成绩进行增加和修改的功能

在信息查询模块中,此模块包含三个方面的查询功能,即学生查询、课程查询、成绩查询。其中,在学生查询模块中,可以按照学号、姓名、性别、学院、专业等条件来进行查询;在课程查询模块中则可以按照课程名和授课老师等条件来对所需的信息进行查询;在成绩查询模块中则可以查询出学生所有科目的成绩

1.3可行性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新的学生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有其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以建立该信息系统的可能性具体包含了它具有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新系统能达到以最小的开发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开发中所需人员、硬软件支持以及其它费用进行估算情况均满意,技术条件也能保证顺利完成开发工作。

1.3.1经济性

通过网络化的学生信息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人才的利用率,使之创造了更大价值;减少了工作人员,同时减少了学校开支;人才利用率的提高,适应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化管理要求。

1.3.2技术可行性

本系统是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JAVA语言,用MicrosoftAccess2000数据库完成。由于JAVA的与平台无关性,所以在任何有JAVA运行环境的计算机上都可以运行。

1.3.3操作可行性

对于用户来说,本系统只要求使用者掌握一般的上网经验,经过仔细设计和测试之后的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灵活等优点,足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方便了学校的内部管理。用户一定会在短时间内掌握并熟练使用。只要动一动鼠标键盘就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1.4开发工具

1.4.1开发工具介绍

由于的ECLIPSE3.2具有操作界面方便,简单,美观的特点;并且在编码过程中如果出现语法错误,标点错误等都会有相应的提示,可以很快地发现错误,因此本系统的开发选用ECLIPSE3.2作为开发工具。

1.4.2相关技术介绍

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办法,以Sun公司的Java语言作为主要开发语言,使用SQL2000作为关系数据库,配合功能强大的SQL查询语言实现建立关系数据库,访问数据库,对数据库的更新,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需求功能。

(1)JAVA简介

Java是一种简单的,面象对象的,分布式的,解释的,键壮的安全的,结构的中立的,可移植的,性能很优异的多线程的,动态的语言。

Java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语言的所有功能,但几乎没有一点含混特征。C++安全性不好,但C和C++被大家接受,所以Java设计成C++形式,让大家很容易学习。

Java去掉了C++语言的许多功能,如:指针运算、结构、typedefs、#define、需要释放内存,让Java的语言功能很精炼,并增加了一些很有用的功能,如自动收集碎片。这将减少了平常出错的50%。而且,Java很小,整个解释器只需215K的RAM。

当今Internet的一大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而Internet的安全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通常大的部门应设置防火墙,阻止非法侵入。而Java以其强安全性、平台无关性、硬件结构无关性、语言简洁同时面向对象,在网络编程语言中占据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实现电子商务系统的首选语言。

(2)Sql2000简介

SQLServer是由Microsoft开发和推广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特点如下:

1.真正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

2.图形化用户界面,使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更加直观、简单。

3.丰富的编程接口工具,为用户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4.SQLServer与WindowsNT完全集成,利用了NT的许多功能,如发送和接受消息,管理登录安全性等。SQLServer也可以很好地与MicrosoftBackOffice产品集成。

5.具有很好的伸缩性,可跨越从运行Windows95/98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Windows2000的大型多处理器等多种平台使用。

6.对Web技术的支持,使用户能够很容易地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到Web页面上。

7.SQLServer提供数据仓库功能,这个功能只在Oracle和其他更昂贵的DBMS中才有。

1.5运行环境

运行服务器:JDK1.5版本或更高

数据库支持:SQLSERVER2000

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LINUX系列或UNIX系列

硬件要求:内存最低为256MB,硬盘空间至少20G

1.6开发环境

开发语言:JAVA

编译程序:JDK1.5

开发工具:ECLIPSE3.2

数据库:SQLSERVER2000

操作系统:WINDOWSXP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渐成熟,它已经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生活周边,也越来越能够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快捷。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学校使用计算机对学校的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与手工管理相比拥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检索快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信息保存时间长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管理科学化、正规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2)

2.对学生综合测评的管理

学生的综合测评由学习和德育两方面组成,学习主要包括成绩、获得奖项以及荣誉,德育主要包括行为德行、心理品质以及政治思想等。综合测评的最终成绩是学生在校期间各个方面表现所得到的最终成绩,其与学生的奖学、优秀学生、优秀干部以及优秀团员的评判有很大的关系。通过MicrosoftExcel工作表进行统计管理,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

3.运用QQ和E-mail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时,可以合理的运用网络资源,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常常会运用QQ和E-mail这两种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内心需求,有助于教师准确快速的掌握班级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今后的工作。一些不好当面讲的话语可以通过E-mail的方式传递。这样,通过及时的沟通,问题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并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有,某个学生取得了小小的进步后,老师可以通过邮件祝贺并鼓励他再接再厉;某个学生过生日,发一张电子贺卡送去老师的衷心祝福,轻轻一键,加深了师生的情感沟通。还有一些诸如班级的一周或近期大事可以通过发帖子的方式在班级论坛上广而告之。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3)

2.管理体制杂乱,相关人才短缺。虽然2008年8月20日出台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学生档案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但目前为止,国家方面并没有下达使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具备可操作性的明文条例,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学生档案管理部门杂错、各行其是的归口不统一局面。由于各高校自身的特点,档案馆、人事处、招生部门均有可能成为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在粗放式管理下由各院系辅导员和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协同办公。另外,人员配置方面也不到位,相关人才十分短缺。

3.管理制度缺位。国家虽然制定并颁布了不少法规条令,但就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这一项工作却并未提及,导致科学规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初探文/盛磊代磊张琦范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严重缺位。尤其是多个校区分散的综合性高校,学生档案的建立、收集、整理、归档、借阅以及转递等流程缺乏统一标准,出现填写时间不一致、归档材料不齐全、审核把关不严格、移交手续不规范等问题,甚至造成学生档案丢失甚至失真,从而无法发挥高校学生档案的原始凭证作用。

4.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手段滞后。现如今,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档案工作还仅停滞在手工处理、单机归档、纸质为主的进程中,未加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辅助,造成管理手段滞后,严重制约了开发与利用学生档案的信息资源。

二、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分析

传统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工作需求,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应立足信息化背景从技术、制度、管理和服务等多种角度探求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

1.从思想根源着手,转变态度,加强认识。学校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应转变对待学生档案工作的思想误区,提高重要性认识,贯彻实施学生档案有利于学生工作开展、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借助校园网、广播站等媒介大力宣扬档案的重要性,强化广大师生的档案意识。在信息化方面,必须摒弃认为利用几台计算机简单存储一些电子数据就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错误理解。高校领导应积极带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认真研习有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政策方针,并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讨论,使各院系辅导员和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就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在思想上达成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共识,为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智能数字化的健康持久发展美好愿景打下坚实基础。

2.改革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档案工作人员。为避免上述管理部门杂乱的情况,高校学生档案应统一归校档案馆管理并专职负责,同时要协调处理好档案馆与学生档案形成的各相关部门如教务办、学生工作部以及学院等之间的合作关系,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以各学院为基点向校档案馆过渡的科学系统的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统兰台纵横一管理。新生入学档案、在校期间形成的文件资料、毕业生档案信息等先经辅导员整理,之后提交到学校档案馆,由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检查,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全程跟踪收集归档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资料,保证为有关部门单位呈现最真实可靠的原始学生档案。

3.建立档案管理制度。高校学生档案由于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在档案的收集、归档范围、整理、转递等环节制定统一的标准,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档案管理特点的、比较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来保障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建立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双套制管理模式,是当今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趋势所在,是实现电子信息化的安全措施。因为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虽然显著提高了录入、查询及利用学生档案的工作效率,但在涉及转递档案、出具档案证明文件等关乎法律方面的重要活动时,仍要以纸质档案作为基准。管理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收集归档、查阅借阅、转递等三方面具体开展:在学生档案收集归档过程中,明确各部门档案材料的归档时间和归档手续,辅导员也应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形成档案材料的部门沟通、合作,做到随着档案形成及时归档并录入信息系统,使学生档案尽量处于完整连贯和最新状态,从而避免毕业时集中突击整理,同时做到归档标准制度严格统一,推动学生档案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在内容收集上,也应按照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合理扩大范围,将诚信档案、心理档案、科技创新参与情况等一并纳入学生档案。查阅、借阅档案方面,要改变以往视档案为“废纸”的现象,积极鼓励师生及有关单位查阅档案。高校应建立查阅、借阅制度,档案管理者要严格监督借阅人员办理登记手续,同时借阅者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到遵守保密制度,坚决杜绝随意复印、拍摄甚至在档案文件上胡乱批注、损毁档案材料等现象。转递环节需要建立更为完善周详的转递制度,以确保档案在递交过程中万无一失。学生档案在毕业时会面临时间紧迫、数量繁重、办公人员较多的情况,因此在递交环节、方式和手续上严格转递制度势在必行,从而消除安全隐患。

4.信息化系统开发。高校实施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前提是要投入专项资金,加强软件、硬件建设,如购买电子计算机、引进开发数据库等,在配套设施齐全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本校管理工作特点的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上述提到的高校学生档案由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校园局域网的网络优势,我们决定实施一套以Web为平台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安装应用非常便捷的Browser/Server架构,即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的Web浏览器与运转效率极高的ASP服务器客户端协同工作,加以适应性超强的MSSQLServer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使得这套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在遵循实用、可靠、安全的理念下变得游刃有余。系统模块分为档案馆、教务处、学院以及学生四大类,按类型分配权限,不易出错,解决了高校学生档案材料来源广、部门多带来的工作繁琐,实现了学生档案在建立、收集、整理、转递以及查询等环节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与数字化。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4)

1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

学生在入学之后都会给新生进行学籍注册。以前,学生的学籍信息都是经过人工手写的,信息在誊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一种途径。现在,学生在校园网上登录自己的学号信息进行查看,便可核对自己的学籍注册信息。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注册信息的正确,能够保障学生的权益,减少老师的校对工作量。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是未来几年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需要加强的工作。学生入学时注册的信息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家庭、户籍、父母单位的变动、电话的更改等多方面的变动,学生的学籍信息也应该做到及时地调整更改。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校学生信息的变动情况,学校的学籍管理应该实行期报制度:即各学校学籍管理部门要将前一阶段学生变动情况生成数据库信息,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开学前,将学生的学籍信息重新核对检查,并将新的注册信息报送到教育局相关的部门,进行必要的数据更新和维护。不但方便了学生信息的查询,也方便了学校对学生信息的及时了解。

2学校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需做到依法管理,才能有序地实现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某些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学校,会出现冒名顶替他人学籍信息的状况,这会对被顶替的学生产生不公正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人今后的升学问题。在学生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中,学校应该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可制定相关的制度来“有法可依”,有些学校已经制定了《信息采集录入制度》《学生信息查询制度》《协调与保障制度》等。学校应该让专门的人来负责学籍管理的相关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的相关制度,对学生的学籍档案应该妥善保存甚至备份,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生的个人学籍信息。学校也不能随意调整学籍管理人员。如果由于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工作人员,也应该上报教育局的相关部门。学籍管理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并且要严格依法实施。这是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在学生办理转学、复学、升学等手续时,家长应该按照学校的正常程序办理学籍档案的转移。学校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学生学籍信息的安全性;能够推进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能够减少或避免学生学籍信息的遗漏等。

3设置专门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

电子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每个同学的档案都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需要多人才可以完成。学校通过设置专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学籍档案的信息管理人员要经过培训,熟悉计算机电子技术,保证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要根据任务分配将学籍档案的信息管理分配到相关岗位,具体的岗位负责不同的具体事务。针对学生的就学状况,学籍管理人员应及时地做好审核、转档、交接等相关工作。现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往往随着家庭的变动而变动。父母的工作一旦变动,学生就可能会出现转学的状况。关于学生的学籍档案问题,在学生开学的时候,学校的相关人员应该给学生作相关的介绍。而在很多学校,这种学籍知识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以免在转学、休学、复学的情况下不知所以。专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信息的管理人员要有责任心,学籍的录入、整理和归档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管理人员应该认真、仔细、切不可马虎;信息管理人员在经过相关的培训之后,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保证工作的质量;信息管理人员要对所有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分类,按照年级和学号进行标注,以便于查阅,必要时要备份信息;信息管理人员要对学校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经常的维护。

4结语

教育是国家大计,是关乎国家人才培养的最关键手段。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必须得到重视。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在目前的中学中还并不是十分健全,针对信息化管理这一块,学校和教育的相关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作者:甘露 单位:重庆市酉阳第二中学校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5)

学生成绩管理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教师必须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学习成绩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映,另一方面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例如,考试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MicrosoftExcel软件将学生成绩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Excel具有精确的统计功能,可以准确地把学生的平均分和总分数统计出来,在提高评级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

2、对学生综合测评进行管理

对学生综合测评进行理是现代化学院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测评主要涉及德育和学习两方面,测评的最终成绩将作为学生总成绩的评定标准之一。因此,为提高学生综合测评管理水平,教师可以综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例如,利用计算机MicrosoftExcel软件制作表格和统计数据等功能对学生综合评测进行管理,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班级学生学籍进行管理

传统学籍管理的主要办法是班主任借助电脑的存储功能完成学生学籍收集和存储工作。传统学籍管理的方法不仅会耗费班主任大量时间,还会产生不必要的纰漏,导致学生学籍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要求班主任在入学前期将学生信息录入电脑,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后期学习中需要查询自己的学籍内容,直接通过电脑便可以将学籍内容打印出来,这种做法不仅会提高班主任的办事效率,还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4、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家教及家教学生信息

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还能对学生家教及家教学生信息进行管理。目前,学生家教人数逐年增加,为了对家教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班主任可以综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家教和家教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利用Excel软件将收集的信息做成表格,将打印后的纸质版表格交由各个专业教师,同时收集学生家教的基本信息,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

5、利用计算机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进行管理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渐激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各企业越来越注重学生就业管理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进行管理要求教师综合使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将毕业生信息制成表格,在开展招聘活动过程中将毕业学生基本信息打印出来。最后,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还包括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利用网站辅助班级开展工作以及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6)

2014年6月间,我们分别对大学生本科在校生、普通专科在校生和高职高专在校生等三类学生群体中有代表性的500人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客观真实地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趋向,以及处理当前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掌握一手资料。我们认为:1、绝大多数在校学生能利用网络进行内容涉猎较广的信息交流、交互、感情联络。大部分学生能处理好对信息的甄别,控制自己言论。

2、关注的问题较全面,且很实际,相对集中

在涉及自身学习和前途等问题上,对社会敏感问题也比较关注。可见,现在高校的学生已不单单认为生活只有学习了,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大多数在校学生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自立自强。同时,调查显示,对于本科生和专科学生的单项调查结果来看,受教育环境不同、区域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内容不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单一问题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其一、本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其二、本科学生对本校网络的建设要求相对默然,而专科学生对本校网站建设要求更迫切;其三、从信息交互内容看,专科学生的关注点起伏比较大,而本科学生显得更加平衡;其四、对新的关注点的出现,本科学生相比专科学生处理态度更平缓些,而专科学生要求相对更迫切;其五、对于自己所关心问题的处理方式,本科学生相对专科学生更客观、更有余地,而专科学生更直接、更自信;其六、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关注很广泛,但态度和处理方式有的差别很大,有的截然不同[3]。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还要具体群体具体分析对待。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新信息时代下高校的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高效自由地进行学生工作管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管理手段落后2、管理效率不高3、管理水平低下[7]。就我个人观察所看,大部分高校主要联络方式还是靠逐个打电话,或者网页公布、QQ群来信息,这些方式速度较慢、成本较高,且还不一定能通知到位。

而高校网站信息内容一般都比较滞后、信息更新较慢。有时有些消息学生已获得,而校内网站还没公布。这些严重导致校方和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我认为,现在高校管理工作应着手于如下几点:一、直接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利用快捷的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建立信息互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面对校方领导层的平台,通过平台直接进行对话,进行意见与观点的交流。二、给学生自由空间,把管理工作放手一部分留给学生去做:比如清华,某些班级就自己有自己的网站,每月一位同学担任版主,负责大小版上事务,在班内网站上校内信息,进行发帖管理。现在大部分高校班级管理都放给学生,班干部通过利用一些软件,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手机信息交流,既快捷方便又能保证通知到位。三、及时掌握学生舆论动态,实时关注,适时引导。给学生自由但并不是足够的放任的自由,校方应建立信息监控平台,及时遏止外界不良信息流入校园,控制校内舆论,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目前全国高校正在统一建立的高校IPV6网络,正适合这一点,建立一个纯粹的高校间的互动平台。四、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8]: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与学生畅快沟通的同时,开展活动,使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校方管理中。

3、新信息时代下对学生服务任务的分析

在目前各类高校中,学生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基于经济水平发展水平,各地高校信息技术信息设施参差不齐。

满足学生需求,创建良好的信息技术体系,是目前高校学生服务中的首要任务。我们的问卷调查如下:

由调查内容分析可看,大部分学生是长时间频繁利用电脑获取信息,快捷的网络设备是他们需要的。但信息时代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不仅要在硬件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应该在“软件”上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7)

学生的学籍是学生整个学生生涯的一个资料,能看到学生自入校以来的全部信息,中职院校在进行相关的资料审理的过程中,要把特定的信息进行归档,也可以在规定的周期内进行归档。当文件进行归档以后可以快速的把文件传输给信息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就可以进行定期的接收,来进行资料的详细记录,对电子档案做出正确的分类。这样学生或者老师来进行查阅的时候就会便捷和方便,还有效的保证的文件的完整度,提升信息的安全性。当我们把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归档以后,就形成了电子档案,这样开展的有效管理模式和传统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进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来要把学籍档案进行单独的分类,可以根据上下级之间来进行密切的联系,通过关键词来进行索引,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查找效率。

1.2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实现档案的高效率管理,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让信息技术更加的多元化,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来进行信息资料的完善,在企业来学校进行人才筛选到时候,就会通过档案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因为,招聘单位都是要和学生进行合作的,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的,如果能够最全面的把所有信息进行呈现,就会发现企业如果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就可以有效的缩短考核时间,让学生用最快速的方式融入到工作中来。我们通过详细的信息管理过程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1.3合理的进行资源利用

我们可以把进行处理过的信息转变为电子文件,这样才能够在进行文件归档的时候进行有序的排列,我们在进行中职计算机资源调配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对电子信息进行整合以及加工,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信息整合加工的时间,对档案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所以当学生的学籍被建立成电子档案以后,对于档案的传递会更加的快速和简单,这样可以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让信息价值进行实现,信息资料存在的价值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2中职学生信息管理的措施

2.1加强人员素质

我们在开展管理的时候要对人员素质进行加强,现阶段很多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各个院校还是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设备,这些先进的设备是需要人进行操控的,如果人员是素质不是很高,就不能够让这些高科技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还有就是要强化档案人员的管理理念,让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技术更加了解,这样可以进一步的熟悉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对学生信息化管理的重任进行落实,让人员掌握开展信息管理的方法,保证电子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化作业。我们要加强人员素质,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高效率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让工作系统科学化。

2.2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对待

在整个电子文件的生存和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对于电子档案的归档和储存也有一些自身的特征,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进行相互比较,可以说是有将近5到15年的时间差距,电子文件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和载体之间进行比较紧密的联系,如果信息比较过时,我们在纸质载体上的信息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一般的情况下,技术过时可以说是有两个方面,在进行技术更新的时候我们可以换摒弃过去的存储技术,还有就是一些商业化原因,因为我们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生产的电子文件载体是没有办法找到配套产品的,所以说在载体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最好要有纸质的备份,这样才能够在信息技术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与纸质档案进行对比,方便在今后的利用的过程中进行相互的参照。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我们也可以进行及时的对应处理。还有在进行信息检索的时候要对关键词设置准确,这样在整个设置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会有很大的便利。我们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查缺补漏,了解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寻找不足来进一步的完善工作,这样才能够让整个工作处于一个科学的运行体系。

2.3把电子文件的相关技术落实到位

当学生在进行电子档案信息资料管理的时候,可以在学籍档案的整个环节里面进行思考,我们先要进行考虑的就是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最原始资料的完整和正确。还有就是要有保密意识,重点就是要进行计算机加密,有些信息可以说是涉及到个人隐私方面,我们要对信息技术进行加密,让学生的个人隐私受到保护,这样可以最有效的保证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以及保密性。还有就是要有辨别文件内容信息的真伪性,让电子文件有很原始的依据性,另外,对于一些加密文件要严加保护是不能够随意的进行泄露,当相关人员进行查询的时候,要有完善的证件,并在查阅的时候进行记录,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当中职学校的学生学籍档案进入到网络以后,更加要加大信息安全的保密隐患,所以,我们在进行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这样可以有效的让整个管理工作规范,让电子信息技术更加的安全。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8)

《信息管理学》是教育部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开设的六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正因为《信息管理学》重要性,如何在避免与后续课程内容重复的基础上,把信息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并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使其建立其本专业的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

《信息管理学》应与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这种关系是由其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性质决定的,同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必须从属于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必须与其有所区别。

基于此,《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建立起信息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和学术体系,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一般原理、通用方法和技术;了解信息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从而培养学生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并为将来的专业深造打下基础。由此,《信息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能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这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能在各行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因此这个目标主要是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本领域的理论素养,为部分学生继续教育和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

《信息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应该体现其教学目标,以及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符合型人才”的总目标。[1]然而从目前市面上所出版的《信息管理学》(笔者把信息资源管理,或信息管理概论等教材也一并归入)教材来看,课程内容对信息管理领域的理论比较偏重,而信息管理领域的技能、方法部分不是特别多。笔者收集市面上主要的《信息管理学》的6种教材,现将其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1.柯平、高洁主编的《信息管理概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该书从揭示信息管理的内核入手,认为信息管理的基点是信息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内核的支撑;信息处理体现了信息管理的精华所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的工具,又是信息管理的生果和产品;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内核重组的根源。全书循着这一思路展开叙述,并结合专门信息管理领域和信息管理环境的有关内容,构成了全书的体系框架。

全书的内容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信息管理的应用各占书中的一半篇幅。这一写法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信息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作用,但是由于涉及面较广,容易造成内容泛化,重点不突出的缺憾。例如企业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等内容都有专门的学科研究,不必作为独立的章节来论述。

2.马费成等编著的《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该书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了信息管理活动,重点介绍了信息、信息管理的内容、特征,信息交流和信息分布的规律,信息获取、组织、检索、服务原理与方法,还讨论了信息系统、信息机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全书的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吸纳了较多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但是,将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分章论述,可能与后续课程的重复较多;另外,将信息用户的需求与行为规律放在信息服务一章中,不能反映信息用户需求和行为规律对整个信息管理活动的指导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就是,马费成于2004年1月份主编了一本《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教材,体系、知识上比较成熟,可以作为学生的参考辅助教材。

3.刘红军主编的《信息管理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全书结合了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管理基本方法的部分内容,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经济学等信息管理中的几个核心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把侧重点放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管理新理念、新模式的介绍上,着重从微观角度展开,强调定量分析,从整体内容上力求充分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

全书兼顾系统性、易学性、实用性,尤其是其中关于信息管理中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部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该书对信息系统的阐述过多,对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较少,将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纳入信息管理学基础之中也不合适。

4.谭祥金、党跃武主编的《信息管理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该书立足于社会信息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全面介绍了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社会、信息交流、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技术管理、信息资源人文管理、信息资源经济管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信息管理方法论等。将信息组织单独作为一章,而对信息管理的其他环节未作介绍,是该书的不足之处。

5.杨善林、李兴国、何建民编著的《信息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该书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特征结合起来,建立了信息管理学的新体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信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并按照信息管理的战略规划、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和管理创新与变革展开。

但信息管理并不是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类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管理学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延伸,因而不适合按照管理的基本职能来展开论述。这样一来,有将信息管理等同于一般的管理活动的倾向,无法体现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6.娄策群主编的《信息管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该书是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信息资源分布规律,信息用户与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信息交流的机制,信息搜集、组织、分析、提供的原理和方法,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人才及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管理,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该教材突出了基础性、全面性、通用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在基础性方面,重点阐述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全面性方面,涉及信息管理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通用性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的院系的需要;在新颖性方面,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该教材的不足之处是对信息技术的介绍过于宽泛。[2]

由于处于以财经、管理为办学特色的我校信息管理系,其培养的信管专业人才主要到企业、公司去。因此在《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过程要从管理的背景来给学生讲述信息管理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基于此,笔者认为《信息管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应该遵循这样的思想:信息管理的基点是信息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内核的支撑;信息处理体现了信息管理的精华所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的工具,又是信息管理的生果和产品;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内核重组的根源。所以《信息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①信息管理概论。它主要介绍信息、信息资源的概念、信息管理的发展历史,以及目标等。②信息处理过程。它主要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类、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构成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所在,因此非常重要。在后续的专业教育中将有专门的课程来加深学生的这些专业技能。因此在该门课程中主要是根据本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而查缺补漏。比如我们信息学院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只有信息检索,而对于信息分类、信息组织等都没有进行开设,因此应该补充这样的知识。同时,对于信息搜集这部分,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补充信息分布规律的介绍。如关于信息领域著名的三大定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关于信息搜集、信息评价的最新成果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③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管理的工具,这部分知识应该着重给学生介绍,并且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目前的ERP、SCM,以及CRM等有基本的操作能力。④信息管理技术。由于我系学生知识结构中技术成分还比较多,在这部分主要给学生结合目前企业中所用到的新的信息技术给学生讲解一下,以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较早地适应市场。(我们系《信息管理学》的开设时间放在了大三,因此,笔者认为这部分应该作为学生信息管理技术的补充。)⑤信息管理的应用。企业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管理的若干规律作一介绍。⑥信息管理的人文环境、信息经济的相关介绍、信息法律政策、信息产业,以及信息经济相关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

这门课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取多媒体、案例教学、TeamworK等多种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它必须借助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思想,即:知识通过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种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和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传统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3]特别是对信息管理概论部分,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厘清大家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对于信息处理过程模块的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体会管理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同时,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环节来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的技能。比如,信息学院每年都有一个“网上学习”竞赛,让学生确定一个专题,然后查找相应的资料,写成检索实习报告。可以考虑这门课的考核采取这样的形式。从一开课就布置下来,然后让学生评比谁的做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大家得到提高。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部分,我们可以参加学校的“ERP模拟沙盘”竞赛的方式来进行,当然这些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的很大一部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重视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学》目前的教材体系建设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教材都偏重理论,而对实践部分并不太重视,这使得学生觉得学了没有多大用处。由于该课的许多部分在以后的专业课中有所涉及,因此很多院系将这门课设为专业选修课(比如我们信息学院),更加导致学生学了四年感觉学了很多计算机技术,但又不精通,而对从事将来的信息管理工作又觉得没有学多少信息管理课程。因此,这门课通过搭建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体系,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爱好,选择信息管理的不同方向来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参考文献: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9)

本系统旨在使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网络化,可以直接在网络对学生论文进行管理。首先,学生通过网络选择论文题目,待教师审核通过后,完成论文并提交;其次,教师(包括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通过网络对论文进行评分;最后,由系统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供学生在网上查阅。

2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

该毕业论文评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分别是学生、教师和管理员。

学生对该系统的需求主要是查询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查询可选课题情况并进行选择、提交选题申请、查询已选课题、下载论文所需的相关文件、上传论文、查看毕业论文成绩、修改密码等功能。

教师的需求是查询教师个人基本信息、课题、课题审核、上传文件、下载文件、对学生的论文、答辩情况等进行评分,修改密码等功能。

管理员的功能包括对公告、文件、学生、教师、论文、分组、成绩、用户等8个模块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添加新教师、添加新生、添加公告、上传文件、进行学生和老师的分组、审核成绩、修改管理员密码等,并对模块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

2.2性能需求

根据用户对本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在界面、响应时间、可靠性、安全等方面有较高的性能要求。

2.2.1界面需求

(1)页面内容:主题突出,站点定义、术语和行文格式统一、规范、明确,栏目、菜单设置和布局合理,传递的信息准确、及时。内容丰富,文字准确,语句通顺;专用术语规范,行文格式统一规范。

(2)导航结构:页面具有明确的导航指示,且便于理解,方便用户使用。

(3)技术环境:页面大小适当,能用各种常用浏览器以不同分辨率浏览;无错误链接和空链接;采用CSS处理,控制字体大小和版面布局。

(4)艺术风格:界面、版面形象清新悦目、布局合理,字号大小适宜、字体选择合理,前后一致,美观大方;动与静搭配恰当,动静效果好;色彩和谐自然,与主题内容相协调。

2.2.2响应时间需求

无论是客户端和管理端,当用户登录,进行任何操作的时候,系统应该及时的进行反应,反应的时间在5秒以内。系统应能监测出各种非正常情况,如与设备的通信中断,无法连接数据库服务器等,避免出现长时间等待甚至无响应。

2.2.3安全性需求

系统有严格的权限管理功能,各功能模块需有相应的权限方能进入。系统需能够防止各类误操作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破坏。防止用户非法获取网页以及内容。

2.2.4开放性需求

系统应具有十分的灵活性,以适应将来功能扩展的需求。

3系统设计

3.1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依据用户角色划分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管理员功能模块、教师功能模块和学生功能模块。其中管理员模块又包括公告管理、文件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论文管理、分组管理、成绩管理、用户管理以及退出系统等子模块。

3.2数据库设计

3.2.1 数据库结构设计

E-R图是一种用于描述静态数据结构的概念模式,它直接使用信息世界中的术语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联系。E-R模型的基本元素包括:

实体:它是客观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

属性:指实体的某一特征。

联系:表示一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

3.2.2 系统E-R图

4模块设计与实现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分工精细、紧密合作,系统主要分为以下模块:公告管理、文件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论文管理、分组管理、成绩管理、用户管理、退出系统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下包括对公告信息、文件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论文信息、分组信息、成绩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的添加、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

以下仅以论文管理页面为例进行简单描述。

当用户名和密码都正确时,管理员进入界面默认是论文管理页面,如图2所示。管理员可以根据论文编号、题目和指导老师查询相关的论文信息,并适时对论文信息进行更新和删除操作。另外,页面左边导航栏论文管理下面还提供了一个“添加论文”链接,单击此链接,页面将跳转到添加论文信息页面,管理员可以在添加论文信息页面上添加新增的论文信息。

5系统测试

系统的各功能模块需要进行测试,对于模块化应用程序,软件开发的最后一部分就是不断的测试程序,该阶段主要对系统的正确性及完整性等方面进行测试。主要进行:功能确认测试、运行测试、健壮性测试、安全性测试以及查错方面的测试等,系统测试由测试组成员(或质量保证人员)或测试组成员与用户共同测试,在整个系统开发完成,即将交付用户使用前进行。测试阶段的信息流如图3:

在这一阶段,为使系统最终能够顺利运行,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严格按照软件测试步骤从管理员模块测试开始到系统集成测试止,所有测试都追溯到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要求,这种测试符合现代软件测试准则从“小规模”测试开始逐步进行“大规模”测试。并严格按照程序内部的逻辑测试程序,检查程序中的主要执行通路是否能按照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在测试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检验数据显示区域的GridView控件是否能够按要求格式正确显示输入数据。

(2)检验数据显示区域的GridView控件的相关列是否能够实现数据的删除及更新操作。

(3)检验能否对输入数据进行适时查询并作相应更新操作。

(4)检验功能模块中所涉及的所有功能的实现及健壮性。

在整个系统调试程序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某些内在的错误影响程序的运行,在采用上述调试方法对程序进行反复修改调试后,程序运行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基本上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不功,龙跃进,卓林. 2.0动态网站开发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1).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10)

1 前言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育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与深化、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布置环节的逐渐细化都将有效地促使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然而,现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大多依然沿用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这样既不能满足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的要求,同时也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产生了制约。本论文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程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在其中引入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相关环节的进步。

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

2.1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程序分析

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有必要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的程序,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实际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程序有十余个阶段,包括成立毕业设计指导组、教师题目申报、题目审查、公布题目学生选题、选题结果统计、实施阶段、答辩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总结、整理归档。

2.2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学生。现有工作程序下,学生在选题、开题、中期、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填写个人信息和论文信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工作量,也给管理者的核对、整理、归档工作增加了负担,而且由于数据量大,繁琐复杂,工作中极易出现错误。

(2)教师。在现有工作程序下,教师在题目申报和审查过程中,需要多次提交、修改题目、背景等相关信息,如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将对后续工作的进行产生影响。

(3)管理者。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要面临来自学生、教师的各种信息数据,数量庞大,且需要随时更新;学生选题和答辩资格审查仍然需要人工审核,无法实现与学校现有教学系统数据的对接。

2.3 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2.3.1系统功能

本系统由相互管理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组成。

(1)管理者

1)信息维护。通过现有教学管理系统导入学生、教师个人信息,设置操作权限,并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

2)审查管理。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等基础参数,审查教师申报题目、学生提交文档及学生答辩资格,完成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成绩录入。

(2)教师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申报、修改、删除题目,查看申报题目审核状态,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审查管理。评阅论文,对论文进行修改、删除,提交评阅分数、意见,对学生进行选择,回答学生咨询的问题。

(3)学生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查阅管理。查阅指导教师信息、题目信息,提交论文,查看论文审核状态,查看各阶段评阅分数,向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咨询。

2.3.2方案设计

在对实际过程管理工作中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管理方案。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基础数据表。本系统需要准备多张相关基础数据表,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题目选择状态表、相关文件表、专业信息表等。由管理员向系统直接导入学生、教师的相关文件及专业信息表,为后续毕设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基础数据操作。该阶段由指导教师陆续在系统中录入申报题目相关信息,管理员对教师所申报题目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题目由管理员公布在系统,此时学生可以查阅题目信息及指导教师信息,并进行选题。选题结束后毕设工作正式开始,在开题和期中检查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系统内完成相关信息的填写,由检查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各环节成绩。

(3)评阅答辩阶段。管理员通过系统对学生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然后向教师分配论文评阅工作,教师使用系统评阅论文并录入评分及评语。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答辩成绩,系统根据规定比例自动计算学生总评成绩。完成录入工作后,系统自动生成相应表格并可以打印,方便整理归档。

3 结语

为了改善传统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管理效果不佳的普遍问题,本文重点用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方法,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实践, 提出了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既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管理过程,还可以综合提升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I Guo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 a core course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in the Internet age, teaching faces many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through the us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improve science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ase teaching; higher education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合并设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来,信息管理学便被确立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并以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管理学、信息管理基础或信息管理学概论等课程名称在国内各大高校开展教学。信息管理学作为新兴学科,仍然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和研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也面临许多问题,本文旨在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运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改进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

1 我校信息管理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信息管理学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自在2005届学生中首次开展信息管理学教学以来,至今已完成七轮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辅导。在教材选择上,我校选用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编著的《信息管理学基础》,该教材体系结构强调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信息管理活动。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极广泛和复杂,作为新兴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1.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参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本课程的教学一般从信息这个名词的解读开始,这里涉及到信息论层面对信息的解读、哲学层面对信息的解读等等。由于信息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为了研究的便利,将研究对象高度抽象和集中,自然无可厚非,但将这些高度抽象后的理论成果展现在教学层面,内容便显得过于抽象,不够具体,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便反映课程内容枯燥、不够生动,以致学习热情不高。

1.2 教学内容与时代的违和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学等是信息管理学理论的重要历史来源,反映在教学上,就是教学内容较多地讲述了“过去”的东西,较少涉及新兴事物。比如信息分布相关理论,在讲述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等的时候,我们发现其研究基础均是基于传统的期刊文献信息分布。又比如信息源仍大篇幅谈论缩微胶片和磁带、信息检索仍在讨论机械穿孔设备等等。固然教材出版与时展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但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难免与时代相违和。

1.3 互联网带来的全面冲击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也达5亿,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达25.5%。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的推广,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管理学目前和今后长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同时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现象、行为也对当前的信息管理学课堂产生巨大冲击。针对信息管理学新形势下的教学,这是不能回避、必须面对的。

1.4 学与“用”的矛盾

信息管理学属于专业概论性课程,从内容安排上看基本需要面面俱到,将教材任一章节展开便对应着一门相关的完整专业学科,比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用户等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囿于课程地位和教学时间,在课程教学上只能全面展开、适当深入而非全面深入。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缺乏后续课程的深入、详细探讨的支持,于是在教学效果上便出现了学了皮毛、难以致用的矛盾。因此,通过课堂教学的创新引导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便是我们要考虑的。

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应用

案例教学法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案例即对一个实际问题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案例的本质特点,让学生多角度地领会案例中蕴含的科学信息,掌握案例本身反映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

(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将理论形象化和具体化。案例教学不是机械的说教和理论的灌输,而是通过具体实际问题将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从心理学角度,这有助于引起学生联想和类比,激发想象力。

(2)案例的编选应该源于日常的不断积累。案例根据教学需要而准备,不能是随意的信手拈来,而应来自长期的观察、研究和积累,通过对案例的采编,对教学工作者来讲,便是一个教研相长的过程。案例教学也是将个人最新、最近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的捷径。

(3)案例内容选择上主体应是基于互联网。信息管理学重要理论主要基于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虽然近年来,并没有发生重大、实质的变化,但互联网带来了巨大冲击,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研究俨然当前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也深刻影响了广大大学生。在案例内容选择上,互联网自然是主体。比如在信息分布的讲述中,笔者引入2010年央视春晚过后歌手李健“一夜爆红”这一案例,通过“冷门”、“小众”歌手李健与“热门”、“流行”歌星周杰伦的相关互联网数据对比,包括二人限定时间范围内谷歌搜索所得网页的数目、百度指数、社交网站信息量等,很清晰地反映出互联网信息分布中呈现的马太效应。

(4)案例教学有助于学以致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多地是强调客观理论、规律的讲解,往往忽视了实际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则有利于打破学与用的隔阂,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并引导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进一步自主性学习。比如在信息组织的讲述中,课程理论基本建立在传统文献信息组织的基础上,笔者引入门户网站导航的案例,通过分析主流门户网站导航内容分类对比,找出优点与不足,理解信息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导航的设计,很快学生便设计出女生版导航、老年版导航、常德地方版导航等等有创意的互联网分类导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成功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对于信息管理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需要指出:一是案例教学法固然有其优点,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如讨论法、讲授法等,这样效果更好;二是本文旨在从课堂教学方法上思考通过案例提高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而要真正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仍需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的宏观角度去思考未来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