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6:09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1)

对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部分,结合我系土木工程专业“三位一体”的“666”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组通过两届学生教学,尝试将课程设计分布在建筑设计教学内容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尝试多人合作指导课程设计的模式。课题组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及自己专业特长,拟定不同结构体系、不同使用功能、分量适当的课题,由学生自愿选择指导老师进行设计,一则可以满足学生爱好、激发其设计潜能,二则可以减轻科任教师工作量,效果良好。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强化规范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业余时间,严格考核,及时总结,以求提高教学质量。

1.2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1.2.1以项目实例为依托,开展设计教学。

在课程设计讲解过程中,以已修建实际工程为主,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将书本理论知识与身边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近两年榆林麻黄梁汽车产业园区,兴建了一批汽车销售4S店工程,主体为门式刚架。就以实际工程为依托,进行课程设计。带领学生到工地进行参观已修建好的门式刚架,了解结构形式,翻阅完整设计图纸等资料,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一一对照、比较,增加了实际工程认知度,增强了施工图的绘制能力。在校教师再对钢结构施工图中的要点一一讲解,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2.2优化教学内容。

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能让学生更多地掌握课程设计内容。把课程设计相关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集中讲解,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学时压缩后,我校安排以理论部分较强的钢结构原理为主。对于课程设计部分的讲解学时几乎所剩无几,那么对于钢屋架课程设计中的支撑布置、荷载导算、内力计算、构件计算、节点设计等几部分以平时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多加练习,通过作业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强调,这样能够保证设计各环节的质量。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另外,要求学生查阅最新规范、图集;课程设计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那么就要以最新设计规范为依据。

1.2.3教学模式和设计内容多样化。

在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一种引入“参与•合作”教学模式。把一个设计项目拆分为几个子项,2-4人组成设计小组,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去,对某一项目进行设计,每人设计一个子项。“参与•合作”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设计作用,形成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设计理念,团队合作的设计学习情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3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1.3.1将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相互穿插。

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与理论讲解在实施上是分开的,导致理论知识的讲解空洞、乏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一般。考虑到教学与课程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笔者提倡理论,笔者尝试将课程设计与理论讲解相互穿插组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2选择恰当的题目,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份量。

笔者对开设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的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院校该环节考核采用同一题目(同一套施工图)进行考核,形式单一,而且在多届学生中使用,对课程设计的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在进行设计选题时应本着“工期新、结构新颖,任务分量适当”的原则,同时尽可能选用正在建的工程,方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将设计蓝图与实物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设计的积极性,提高设计质量。

1.3.3加强老师跟踪式指导,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动性,推行学生成果互审制。

为确保设计质量,增加学生的主动认知能动性,在进行课时设计组织运行时,将工程量计算安排在教室集中指导,每天不定期的检查学生的初稿,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对一些共性、难点的问题集中讲解。定额套价、材料调差和取费统一安排在模拟算量实验室,使用网络版的广联达计价软件来进行操作,既方便教师的跟踪检查、指导,又可以使学生对基本工程量汇总计算等进行互审,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确保教学质量。

1.4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本课程设计通过一个常见的、典型的多层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使学生熟悉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内容及程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所学施工技术与管理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为在项目施工、管理领域执业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笔者认为该课程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将设计课题与理论教学相互穿插,杜绝“两段式”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将课程设计与课程理论分开组织,忽略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建议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将二者相互穿插,重点讲好项目施工工艺的组织流程、项目进度控制方法及工艺间的逻辑关系等内容,为后续的工程项目的专项组织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②尝试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课程设计环节。针对我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学校校企合作育人的构想,以现有产教合作项目为依托,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尝试校企双向合作育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早融入工作岗位,使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拓展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学校知识学习厚基础、企业环境养素质、顶岗实践强能力”。③构建“多任务教学、多人合作指导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考虑到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与施工工艺联系紧密,建议构建集“多层民用建筑(住宅、办公楼等)施工组织设计、单层工业厂房施工组织设计”等为主线的多任务设计课程,并配备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设计指导,确保设计质量。④与生产实习相结合,革新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按照原有人才培养方案,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安排在生产实习教学前,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效果不是太好。建议在组织课程设计时,在生产实习前布置任务,生产实习后提交作品,使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施工工艺、工法等融入设计,有利于设计中工程质量、文明施工、施工组织专项设计及季节性施工措施等内容的深化。在成绩考核方面,可以结合生产实习环节通过ppt汇报等环节进行,亦可与实习企业联合进行考核,效果较好。

1.5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梁盖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设计两个环节,是对混凝土结构及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钢筋混凝土梁盖设计部分,主要以理论计算为主,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内化、积累;对于单层工业厂房设计部分,则主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措施如下。单层工业厂房设计的主要作用是将课程中所学的单个知识点,如单个受力构件设计计算方法、荷载计算方法、内力计算方法、内力组合原则等实际应用于厂房建筑整体的结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设计理解所掌握的计算方法在工程中如何运用,怎样实现教材内大量的构造措施等。雷洋等对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的设计内容及重难点进行剖析,并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方法,具体如下: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教学。该课程设计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要在教学中以讲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重点,以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为目的。本人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倒叙法,即根据设计结果反推设计过程,抓住每个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各个击破,教学效果较好。②合理安排教与学关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的性质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领导、组织和控制这一角度出发的。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积极参与,然后才能成为积极的推动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是“教”与“学”同时在场时对学生的角色定位。③合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设计效率。我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上是按照二周,学时排在学生没课的时间和周末,这样从第一次课到最后一次课最久能拖一个月之久,需加强过程控制,方可确保设计质量。此外,笔者认为,对于单层工业厂房设计这块,为确保设计质量,应加强与房屋建筑学等课程的互动、沟通,在指导教师配置方面,亦可以配置房建老师及企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2)

二、课程设计内容与特点

1.课程设计问题简述

“多型船在多条航线上的优化配置问题”是“航运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特点是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求解过程中要用到线性代数、运筹学、航运经济、船舶货运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计算中还要根据经验和市场环境对大量的计算参数做出合理的分析、估计和预测。为了更加直接地让学生接受课程设计中涉及的操作原理和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训练和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只给出少量的控制性已知条件,形成一个已知条件不完善的开放式课题。学生必须根据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查阅、补充必要条件和数据,设计航线配船优化方案。课程设计任务书中主要给出三类基本参数,包括船舶参数(各型船的数量、载重量、净吨位、航速、燃油消耗率、柴油消耗率、船价、船员定编等)、港口参数(各装货港名称、各卸货港名称、船舶在各港的装卸效率范围等)、航线运输需求参数,同时任务书中设定每位学生的这一参数都有所差异,以保证每位学生求解时应用的基础数据有所不同,以便消除同学之间互相抄袭课程设计报告的可能性。除了这些基本参数之外,再根据选题涉及的航区情况设定一些特殊限制,以便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做事周密性。如任务书中注明“因某种客观原因,某型船不能配置在某航线上营运;如果将某型船配置在某航线上,则该型船每个航次需要增加等潮或减载时间若干天”等类似限制条件,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数学方法去处理这些实际中常常遇到的特殊情况。设计任务书给定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确定但不充分的已知条件,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数据参数,制订这一船队的年度货运配船计划,使船队总的营运效果最好,并给出合理的专业解释。对于这样一个较为复杂且贴近实际的课题,课程设计任务书和说明书中仅给定问题中的控制性技术、经济参数,而将大量与管理水平、市场波动相关的计算参数留给学生去查阅、分析、估算、解释。这对于已习惯于教师给出完善的已知条件、完全按照预定套路解题的本科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和挑战性。但在互联网和学校图书馆的支持下学生完全具备开展这些工作的客观条件。

2.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按照传统授课模式,对于这一复杂问题教师会在课上讲授“大船配大线”的原则,让学生按照这一原则用既定的求解方法试探求解。但是根据已学相关专业课知识和相关计算机技术,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开放式课题的属性及要求,建立航线配船优化数学模型,并设计对应的算法求解这一问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和难点

上述开放性课题对学生来说存在四个难点:一是要将以往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具体问题设计求解方法。在基础课程学习和课后练习中往往是针对假定的简单情况进行求解。例如,在学习线性规划时,例题和课后练习题目一般只有几个变量和几个约束条件,规模较小,可以通过手工计算求解,以便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但在航运管理课程设计中一般设有4~6个船型、5~6条航线,例如,当问题中设有4种船型(K=4)、5条航线(G=5)时,根据数学模型(1)—(3)形式的特点,在该问题中就有K×G+K=24个变量,K+G=9个约束条件,针对如此规模的实际问题,用手工计算则比较困难,必须借助计算机求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要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学会运用数学方法模拟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给定的少量已知条件求解该类开放式课题,要么从根本上理解教材中的数学模型,要么自己尝试建立新的数学模型,两者都有一定的难度。三是如何查阅、分析、估算、选定、解释任务书中没有给出的大量参数,特别当由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有所不同、甚至互相矛盾时,如何处理、怎样取舍?这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书对于如何选定计算参数没有给出统一的规定,但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对参数的选定或取舍给出合理解释。四是当求出问题的最优解后如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由于课题中涉及的实际问题约束条件多、模型中变量和参数数量较多、求解过程繁琐,而且学生数量较多、每位学生的基本数据也不同,使得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难以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样可能会造成实践训练效果不佳、事倍功半。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或课题组)和学生寻找验证求解方法正确性的简便途径。

三、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措施

1.采取的措施

这种只给出一些控制性基本参数,而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他计算参数,或者说在一定的框架下给出一些已知条件,允许学生自主确定相关数据的做法与现实中航运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的操作环境较为接近。显然,对这样的求解过程及结果既有统一的评价尺度,又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但这种由学生自主选定一些已知条件的开放性课题与常规做法相比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教学效果。

(1)由于开放性课题的基础数据、求解过程与方法、最终结果可能存在差异,教师检查、批改的工作量很大。为此,课题组针对本课程设计编制了应用型决策支持系统———船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FPDSS),在课程设计中期检查阶段下发软件,便于师生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通过操作标准验证软件、对比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避免同年级学生互相抄袭,设定每位同学求解时应用的基础数据不同(如给出的案例中采用每个学生的学号作为其中某一航线的运输需求量),已知条件这一微小的变化会使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加之每人选定的其他已知参数也各有不同,使得结果的差异性规律难以猜出,这就迫使每位学生必须独立求出结果。

(3)为了避免低年级抄袭高年级学生课程设计报告,设计出了工作量、深度、难度都基本相同的航运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系列,对每一年级的学生都更换课题内容。由于任务书中给定的控制参数较少,更换课题内容也显得相对容易。

(4)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提高效率,设定了集中指导答疑的时间和地点,并规定了中期检查时间,要求所有学生必到,接受统一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给出中间成绩,确保每位学生确实自己经历了数据处理过程。

2.基本要求

(1)由于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给出的数据是不充分的,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船舶、港口、航线、费用等方面的资料,通过适当方法将原始调查数据转换成数学模型中需要的规范计算参数。

(2)提示学生可以应用Matlab、Lingo、Excel等软件求解数学模型,但不限定求解方法,且鼓励学生自主编程计算。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为了便于指导和检查,原定所有学生都到学校机房统一上机,但考虑到学生都配有计算机,为了提高效率仅设定每天答疑时间和地点,学生根据自己需求确定是否需要前来答疑,不需要参加答疑的学生可自行安排作业地点。但在规定的集中检查时间,所有学生必须到场,接受统一检查,给出中间成绩。

(4)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在最后一次集中检查、给出中间成绩之后再下发FPDSS软件,要求学生将自己独立获得的计算结果与用FPDSS软件计算出的结果做出比较。如果存在差异,必须找到原因,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5)按学校制定的实验设计报告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完善课程设计报告,至少包括问题描述、参数准备、方法说明、设计结果和总结建议5个部分。下发指导书后两周上交课程设计报告。

四、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1.成绩评定

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原则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否则,难以检验实践性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对课程设计结果的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对于每一个等级都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例如,优:自己独立设计数学模型、求解方法或求解程序,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同时利用FPDSS优化求解航线配船问题,比较分析了求解结果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原因,并写出客观、真实的总结、体会和建议。又如,及格: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利用FPDSS软件求解航线配船问题,结果基本正确。

2.效果分析

显然,学生花30个学时认真做完这样一个具有一定复杂性和难度的课题后,都希望得到指导教师的客观评价,以便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当学生数量较大时通常在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近些年来,“航运管理”课程每年级的学生数在150~220人之间,一般配置2~3名指导教师,可以想象成绩评定的工作量之大。如果不能及时给学生反馈课程设计中的问题,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事倍功半。检查验证软件FPDSS的开发应用使得每位学生可以自己检查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大大减轻了教师评定成绩的工作量。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同学撰写的课程设计报告、总结与体会和书写的完整性及规范性,对每份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迅速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从整个课程设计过程观察,学生出现的比较普遍现象是,接到任务书开始感觉有些迷茫、不太适应,但大多数学生对未知的专业问题表现出浓厚的探询兴趣;中期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有些不知所措、深感困惑、急于试探;后期随着分析结果浮现,渐渐理出头绪,但还不清楚自己获得的结果的正确性;等到用FPDSS软件验证了自己的结果后,就会有思路豁然清晰、大功告成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这种开放式课程设计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探索热情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多数学生反映的收获包括:

(1)加深了对船舶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学数学优化方法在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查阅数据、汇总整理资料,不仅锻炼了查阅、分析、处理实际数据资料的能力,而且接触、了解了与本行业相关的专业性数据库、网站和港航企业、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为以后踏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求解过程中同学之间积极展开交流,探讨针对复杂的具体问题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并设计相应的优化求解方法,实践了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课程设计中,大量使用Excel、Matlab、Lingo等软件处理数据、实现算法,掌握了常用软件的运用技能,积累了相关软件的应用经验,提高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5)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细心、耐心、专心和统筹思考的重要性,前期工作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对后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此外,下发FPDSS软件的时间选在学生完全准备好计算参数并已经初步求出计算结果之后。这一方面给学生验证求解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为学生提供一个练习和检验各种专门计算方法的捷径,使其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另一方面也避免学生从开始就有依赖思想,训练学生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3)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就业能力培养,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创造机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必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综合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为中心。

一、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整合。一些高校贪大求全,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技术课程等。其中,建筑设计是在建造建筑物之前按照建设任务,以图纸和文件等方式,将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与方法通盘展现出来;室内设计是运用建筑设计原理和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功能合理且优美、舒适的,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室内环境,包括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工业建筑室内设计、农业建筑室内设计等门类;景观设计是在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进行整体考量与设计,以提升建筑群和周围环境的舒适度、方便度和审美度的设计过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等方面;环境设计专业技术课程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等。这四大门类的课程涉及面较广,故不可能求全责备,而应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类课程分为三个大方向,让学生主攻其中一个方向,然后再学习一些专业技术课程即可,通过实践强化就业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想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让学生突破设计思路狭窄、缺乏创新意识的瓶颈。一方面,教师可增设工程造价、绿色环保、传统园林、生态园林等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应增设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程。此类课程对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功底、艺术品位、审美能力和文化底蕴具有较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腾出部分课时,加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并促进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环境设计中。

三、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与知识、经验、思维方法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从基础课开始就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环境设计领域,创造力最终体现为用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段对环境进行系统的改造,使其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且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功能。环境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的系统工程,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因此,教师应该压缩设计表现技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比重。优秀的设计师不是仅靠软件、表现、效果图就能设计出优秀作品的,而是更多地依赖设计思维与设计创新提升设计的创意和品位。

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合理设置课程,围绕理论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性技能课程、就业能力提升类课程,开设设计史、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室内设计基础、室内材料与构造、景观设计基础等理论课程,开设空间设计基础、设计程序与方法、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核心技能课程,开设设计制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拓展性技能课程,开设设计色彩、设计素描、设计构成、建筑速写、工程造价、绿色环保、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园林、传统园林等就业能力提升类课程。另外,教师还可将各门课程组合成三大课程群,即制图表现课程群、工程技术课程群、理论创意课程群。

总之,只有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综合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才能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作者: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单位:李平 周卫平

参考文献: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4)

二、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将设计和工艺专业课变成创作享受的过程目前的工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缺少对艺术的追求,审美水平不高,鉴赏能力有限,对设计艺术缺乏兴趣,了解较少。所以,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设计这个专业的特点是图片比较多,形象资料占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另外,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加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受,理论知识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在灯具设计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作业和设计比赛相结合,鼓励学生自觉地严格要求产品创作的高起点,让学生在创作设计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2.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氛围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笔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迷茫和困惑。所以改变教学模式,将学生从旧有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是教师现在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责,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更是引导者,要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积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自学知识。这样,教师的工作就可以从单纯教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和优化自己的设计。

3.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多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课堂上的讨论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而且是打开学生思维潜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设计,思想上多交流碰撞,多发表自己对于灯具设计的想法;教师要教授学生怎样灵活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制造,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相互启发。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的潜能。

4.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灯具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在教学方面,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与社会、企业接轨,注重创造设计的实用性。同时,教师还必须保持教学内容上的全面性和基础性,避免企业的生产要求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局限;应该更加注重将基础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做好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积极调研专业设计和企业要求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只是以教授理论知识为学习目的。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5)

根据《教学要求》,通过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目标计划安排就业的指导课程,限制最低的课程时间。通过开始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就业,每个课程院校要结合具体情况,课程要有则重点,通过课程的开设,再制定出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

(二)完善教学模式

在课程中,要尽可能的凸显出教师和学生两方在课堂中的积极互动,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去认识到有计划的去规划职业的最大意义,全面的认识职业的规划意见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开展要注意与实际结合。

(三)从各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情况看

课程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的课程因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就不能让这门课程像普通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学习。

二、各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在就业指导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其课程的内容包含的不全面,不能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方向及规划,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和技巧。

(二)课程能让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只对毕业生,课程的体系不完整,能让比较单一,指导的重复性,而在教育引导上较少,忽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心里素质。

(三)相对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很多高职高专的教师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或者向外校应聘一些教师,他们即使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方法,但在就业指导上还是缺乏经验,这样会导致对学生的舞蹈的课程设置的不全面,课程的覆盖面狭窄,内容不够新颖。

三、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身就是面对以后的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其独有的性质就决定它不能像普通的学校那样一学科本位的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国要重视就业的指导。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种: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起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法,充分的利用学习和企业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半学半工模式。

按照社会的需求,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育方式进行开展,最大的优势是半工半学,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不断的提升,能更好的与实际结合。

(3)结合地域经济特点重点培养的模式。

将地方的经济和模式相结合,在专业的培养中更加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重心放在培养地方人才。

(二)以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为根据调整或设置专业。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内容单一,进行文理分科,高等学校也通过分科的方法,将各学科分成不同的专业。这种分科的教育,影响到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阻碍。所以,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适合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时的调整专业的结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制定新的方针,更好的适应产业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要重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让课程更好的适应当今的社会,具有现代化、理论化、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主要是分不同的层面,包括课程开发设计的层面、课程结构的设计层面、课程内容的设计层面和课程教学目的的设计层面等四大层面,更好的融入课堂。

(四)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的内容要和教学的方式保持一致,教学的方式应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要从事的岗位、社会的发展、所学到的技能,将教学中的实验、实训、实习相连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除了让课程更加丰富,还可以让学生采取边上班边学习。为上岗提前做好准备。

(五)改革教学评估标准。

高等学校的教育其本身就是为就业做准备,所以,重点要放在社会或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要必备的条件是教学评估的基本要求,根据职业的适应能力为基础,整合其他的素质,具体的考核标准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心里素质、人文底蕴。除了这些标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意产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校对设计专业也不断扩招,但学生能力却不能满足行业所需,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其改革就成为必然。笔者在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交流考察期间,对中加设计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体会颇深,希望从加拿大高校吸取先进经验,来改进我校设计类课程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中存在的现象

(一)课堂。在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简称CNA)学习期间,看到了与国内不一样的课堂:教室除了先进的电脑、投影仪,还配备了复印机、大型打印机、喷绘机等在国内教室几乎看不到的专业设备;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以互动、讨论的方式去传达知识、交流思想,教学效果良好。在我校的课堂上,仍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里,安静、被动地等待老师灌输知识。

(二)教师的“教”。以CNA设计专业课程为例,教师的讲授不会占满课堂时间,教师会在课程开始说明课堂任务,通过一些设计案例及视频,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随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展开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课程作业会结合某品牌、企业的设计案例,使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在国内很多普通院校,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主动的状态,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单个人的活动。

(三)学生的“学”。CNA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课上会主动、大胆地发言提问,争论问题是很正常的课堂现象,并不像在国内会引来异样的眼光。学生们很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分享给大家,从而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和收获,这种学习过程是主动、自然的,是探索式的发现问题、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体会和掌握会更加全面、深刻、牢固。结合CNA严格的考核标准,使学生保持适当压力,保证持续学习的状态。中国学生恰恰相反,学生普遍以安静的听课为主,处于很被动的学习状态,缺少学习的方向和动力。传统的教学,也经常会培养出高分数、安静、听话的“好学生”,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因为他们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中加教学现象之原因分析

(一)教育体制等客观因素。加拿大高校的课程,会将学习和企业实习结合,学生有充分的实习机会,在大学期间可以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前适应工作。在国内主要以课程的考试通过率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这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知识也只停留在理论上,并不能应用于实践。这样,高校教育与社会脱节,毕业生几乎无实践经验,很难适应社会需求。1.“合同”——课程大纲:CNA的课程大纲是学校、教师、学生的三方合同,师生相互监督、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在学期初将教学大纲发放给每个学生,学生对于教学进度、学习目的、要求、考核标准等有知情权。教师在遵守课程内容、推荐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开发考核方式。在课程大纲中会提供相关附件,如每周课题及范围、参考资料与网址、缺勤规定等。严谨的课程大纲,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主动而即时与老师交流、学会整合与应用教学资料与社会资源。2.“约束”——考核机制:加拿大实行宽进严出的高校教育体制,在CNA严格、持续的考核体系下,学生保持适当压力,有利于保证学习的动力、与持续的学习状态。另外,合理的成绩构成,让加拿大高校学生和我国完全不同:高标准的通过率,加上平时成绩测验成绩占很大比例,压力促使CNA学生从学期初就一直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向老师提问、交流、讨论,课堂气氛自然很活跃,老师会给予学生即时反馈,互动和分享式的教学,老师也会以最大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师生共建有效的课堂。在我校,考核还未形成严格标准,且期末分数占成绩的很大比例,很多学生到期末时才会临时抱佛脚,倡导60分万岁;学生忽视平时的积累,上课懒散、旷课现象较严重,课堂缺少生机,教师也失去动力。

(二)师生等主观因素。中加不同的教育环境,无形之中影响到了师生。CNA严谨的课程大纲、严格的考核体系,以及人性化的教育模式,老师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教师以“教会”学生为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让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适应社会与雇主需求;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与信息,更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获得、梳理、评价、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生存能力。学生则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积极状态。国内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很多教师的工作重心放到了科研上,教学很多仅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背离了学生实际需求;而学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如何去学、学到什么程度,很被动和迷茫,由此恶性循环,上课气氛沉闷,老师也失去了教学热情。

三、中加教学的差异

(一)课程体系。以CNA设计专业课程为例,课程设置符合行业需求,在课程中渗透了制图软件,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和软件、设备的操作,而且加深了课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让知识、技能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得以应用。而我校较重视理论教学,每门专业课程是独立开设的,例如理论课与软件课,这导致学生学完这两门课之后,并不知道实际中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而且课程内容较传统,与实际工作结合较少,不能与时俱进来保证学科的专业特点。

(二)课程大纲。CNA的课程大纲是学院的官方文件,是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教学合同,遵照学校标准的模版和程序来制定、审核,并且会在课程开始发放给学生。学校通过大纲来约束师生:教师需要严格按照课程大纲来指导课程进度、还要依据标准去实行考核;学生必须明确课程的涵盖内容与学习要求,通过课程能学会哪些技能、知识和能力,以及如何被评估和如何获取学习资源。在国内,课程大纲一般由校方制订,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审核、修订,是教师讲授内容与进度安排的基本依据,为教师提供了一些便利。但是,课程大纲不会向学生公开,对学生学习要求、考核的标准还尚不明确、不具体。这样,使课程大纲成为形式,对教师如何讲授没有形成约束,失去了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监控作用,忽视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也脱离了行业需求。这样,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如何去学、达到什么程度,他们变得迷茫与被动。

(三)课堂与教学。不同的教学与考核体系下,中加两国的高校课堂教学情况也不同。在CNA,教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师生处于交流、分享、讨论的活跃状态;学生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在考核压力下的学生,会持续学习、自学,并且注重合作与实践学习的结合,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建立了自信。我校教师的教学受到现有体制的约束,对教材较为依赖;而学生没有目标,也很少自学,不注重平时的积累,等待考试前期待老师给出重点,较消极的状态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不牢固,且缺乏自信。

(四)评估标准。中加高校学生学习态度不同,和不同的评估标准也有一定的关系。

四、如何改进自身教学与解决建议

通过借鉴加拿大高校教学的优点,结合我校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法:使学生保持适当的压力,以督促其学习,师生相互影响,由此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合同”与约束——完善奖罚机制。

通过制订详细而严谨的课程大纲、评估体系,让奖罚制度更加严格、明确、完善。在课程大纲中需要详细说明课程内容、进度,说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对学习态度提出要求,说明如何被评估、如何获取学习资源。教师要使用好大纲,使之成为师生间的合同,并且在学期初发放给学生,让他们有目的性地去安排大学生活。适当的压力,能督促学生持续学习,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如使用小测验、项目等持续的考核,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并且师生要严格遵守考核标准,允许通过考核淘汰不合格学生,重要的是必须保证评估的真实性、执行力。对有进步和优秀的学生,要加大奖励力度,让学生增强自信,同时会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标准与灵活性的把握。

教学要以学生“学会”为目的,有效利用社会、企业、网络等资源,让学生通过多渠道去获取信息,提高技能与实践能力。首先要创造有效的课堂,由教师的单一讲授向师生交流、小组分享、团队互动等多种方式转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供多样的资料、网址,使学生学会收集、整合资源。其次,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课程知识的传递除了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团队、同事、企业设计师,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设计方案,模拟职业设计师讲解、展示设计作品,其余学生评价、分析,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分享与讨论,使设计思维得到拓展,设计作品经过多方的考验,也将更完善与成熟。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成良性循环。

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与市场接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可以学以致用,同时又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提前适应社会。企业要求员工具备学习能力、解决问题和处理社会压力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与领导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培养这些能力。设计艺术属于前沿性的学科,设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社会生活、生产,创意成为设计的重要部分,师生必须以设计师的职业身份不断提升、更新设计理念。通过校企合作融入企业实例,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进行创意、通过自己的设计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的设计信息,让学生针对设计项目,把握设计过程:首先,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来搜集资料,分析讨论与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意、表达见解、细心推敲;并通过企业测评,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以图纸、模型形式提交作品,并且通过演讲来分享作品,其余学生参与评价分析。学生像设计师一样参与设计过程,不仅能调动其兴趣及积极性,也能让他们学会整合设计资源,同时也提高了沟通与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得出的设计作品,变得更加成熟完整,也能够经得起考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工作。

针对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教师应紧跟时展,不断丰富及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多的教学策略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去探究,以便用更好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兆奇.设计类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设计,2018,(10):66-68.

[2]环境设计专业校企业深度合作模式研究[J].张凌.现代装饰(理论).2016(11):242.

[3]杨晓金,吴永杭,谢晓英.艺术设计“工作室导师制”实践教学运行模式探析[J].设计,2016,29(24):128-129.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7)

2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大学生现在处在我国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数码科技产品无处不在。因此,在微课的情境设计中,如果经常使用含有电子产品使用的情境,会让学生感觉教师的准备力度不够。相反,如果不使用电子产品,而是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为例,就会给学生提供生活琐事的解决方案。比如,情境设计中使用校园停车场不够这个情境,学生就会通过这个问题想到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卡口系统,视频采集技术等。由于物联网技术本身集成度大,融合度高,因此涉及到的技术非常多,那么学生一时间难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这样情境设计对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某个知识点时,就显得异常复杂。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讲,这时就容易出现为难情绪。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8)

HIS是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模块,作为服务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对HIS的业务流程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对其进行维护和开发。

二、目前HIS课程建设的总结

目前有些文献从教学现状、师资力量的培养、理论课教学方法、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等方面为HIS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就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HIS的开发和维护等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较为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HIS的应用不能达到足够熟悉的程度,对HIS开发和应用维护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定力相对较缺乏[1]。

就师资力量的培养来看,近年来在我国承担HIS课程教学的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普遍缺乏对HIS较为深入的了解,进而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的各级医院、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既具有比较扎实的医学基础和计算机科学基础,同时又具有信息管理理论基础的教学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1]。

就理论课堂的教学方法而言,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方法,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既要有成功案例,又要有失败案例[2,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目前医疗行业信息化的热点和卫生管理部门出台的新标准、新政策,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如根据HIS的规范、电子病历标准、区域医疗和医改方案等内容,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尝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指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后进行课堂汇报及交流、讨论[4]。

就实践课堂的教学方法而言,学校可与软件公司或者与医院合作共建仿真实训室,模拟医院工作流程设计实验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医院信息系统有初步的认识,借用实训室的系统数据,可对患者就诊信息、业务、科研等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编写实验指导书,指导书中注明实验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开发流程,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结合教师提供的微课,开展个性化学习,直到熟练掌握所有实训项目为止。学生再以小组形式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开发流程进行医院信息系統或者其中部分模块的开发,并提交开发文档。最后留给学生一定的任务作为课后拓展训练部分,如:分组探究医院存在三长一短的原因?就诊流程哪些环节容易产生医患关系矛盾?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课后小组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讯,解决问题,形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5-7]

文献[8,9]提出基于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多层次教学内容的观点,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将HIS系统的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不同的人才需求设置不同方向的实验类型。

三、笔者关于HIS课程设计的思考

以上文献资料均为作者根据自身学科发展需求及实验条件给出的关于HIS课程建设方面的建议,从教学现状、教学目标、师资力量的培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实习、见习、毕业设计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但是没有就某一方面作具体的阐述。本校的HIS课程设计为32学时的实践课,集中安排在两个周末,实验室有公司开发的HIS仿真系统,笔者将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课程设置及在公司的实习经历对HIS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部分作具体的介绍。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具备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医院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基础知识。

(一)HIS仿真实验系统的流程及数据库操作部分

作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在公司的HIS实习岗位,不仅要熟悉HIS系统的操作流程,还要学会HIS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库中表的跟踪方法,并会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和报表的制作。

1.系统流程操作。本校实验室有公司开发的HIS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为目前医院部分医院正在正常运行的系统。包括了医院HIS系统中的常见模块,如:门诊模块、住院模块、药房药库管理模块、电子病历模块等,系统配有详细的操作流程指导书,学生可以根据操作流程指导书进行操作,通过该操作学生可以了解并熟悉HIS系统的基本流程。

为了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掌握HIS仿真实验系统的操作流程,将为学生设计一定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应该为项目实施人员的基本要求。比如:新增一个门诊挂号科室,要使这个科室可以进行门诊整套流程;新加一个新员工(门诊医生);新加一个检验组套;新增一个药品,做到能让医生开药方、药房能发药等等。

2.系统数据库中表的数据跟踪操作。HIS仿真实验系统包括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学生在操作HIS系统时,每一步操作所涉及到的数据库中的表可以利用数据库自带的数据库跟踪工具进行跟踪,从而了解到每一步操作所导致的表中数据的变化,有助于认清表中各个字段的含义,进一步有效维护数据库中的数据,发现并解决系统操作中所出现的与数据库有关的问题。数据库跟踪的方法如下:

本实验系统的数据库为SQL Server,打开数据库,在菜单工具中可找到SQL Server Profiler子菜单,双击该子菜单,登录,便进入了跟踪属性的界面,在该界面的常规选项卡中的模板这一项选择Standard(默认),在事件选项卡中点击列筛选器,弹出编辑筛选器界面,在该界面的左侧选项中选中ClientProcessID,在右边选项中点击等于,在等于下的文本框中输入正在运行的HIS进程ID号,该号可在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查到。以Win7为例,具体方法为:按住键盘中的Ctrl+Alt+Del组合键,在弹出的界面中选中启动任务管理器,在弹出的Windows任务管理器界面中选择服务选项卡,在该选项卡的名称下面找到his.exe,其右侧对应的PID值便是HIS进程ID号。输入HIS进程ID号后,点击运行,便可以进行数据库中表的数据跟踪了。对HIS系统每操作一步,可以从跟踪界面中看到该操作所设计的SQL语句,可将该SQL语句在SQL Server中执行,进一步看到表中数据的变化。

学生在进行3.1.1和3.1.2的操作时,要给出每一步操作系统中界面的变化和数据跟踪工具所跟踪到的数据的变化。

3.写报表的训练。HIS系统实施人员应该能够根据医院的需求写各种报表,报表是通过数据库的SQL脚本写出来的,能够实现一定的统计功能,这一部分对数据库的要求较高。训练学生写报表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对数据库的应用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医院的业务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写报表训练的题目为:统计一定时间内门诊就诊人数,入院人数,出院人数等;药房抗生素药品用量统计;按发药时间统计科室的药品名称等。

学生在做3.1.3的训练时,要求将SQL脚本交上来,并且给出相应的结果。

(二)HIS模块开发的训练

对于日后想从事与医院信息系统维护开发相关工作的学生,HIS模块开发的训练必不可少。对于该部分的训练安排如下:首先写一个具体的开发文檔,文档中包括项目所涉及的数据库,将项目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小阶段,每一阶段都附上代码、界面的截图、对界面中控件属性的设置和操作、实现的效果,这一步属于验证性实验,主要让学生对HIS项目的开发有初步的认识;再给出其他模块的功能及部分代码,要求学生能够模仿前一步的验证性实验将代码补充完整,实验需要实现的功能;最后让学生开发需要与HIS对接的模块,如PACS系统、LIS系统、医院感染系统、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等,最后这一步并不计入课程设计的成绩,只是为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给出参考意见。如此循序渐进,使难度降低,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医院信息化系统管理的训练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9)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三)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的设置类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10)

 

1.前言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务。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为此,深入分析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研究和探索相应的改革思路,对于建构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2.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滞后

与纯绘画专业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倾向于“设计”。同时,创新既是艺术设计的灵魂,也是所有艺术设计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创意”和“创造性”等创新理念,而不是仅仅“模仿”甚至“照搬”。此外小论文,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将“色彩”和“素描”课程名称改为“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然而,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以写实为主的静物、石膏像和头像写生等,这样往往让学生感觉与考前班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2.2基础课程与后续设计课程严重脱节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相互孤立的现象。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去服务今后的专业课程。另外,诸如色彩、素描、图案和构成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常常使针对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教学思路不明确,不仅缺少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更缺乏将设计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造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严重脱节,失去联接。

2.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够高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已成为当前阻碍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专业主要以油画、雕塑和中国画等纯艺术专业。尽管这些教师的造型能力、色彩感觉等基本功非常扎实,但是却对设计专业知识往往了解不多。这样便会造成教师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最终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3.探索如何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针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新的解决思路与改革方案,对于促进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更加注重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更新,灵活多变、不拘形式,从而形成具有高职艺术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由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摒弃过去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除此之外,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作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深化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强化教学效果。

3.2转变办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

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高职艺术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小论文,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着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与用的内在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高职艺术教育事业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轨道。然而,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脱节,以及重技能轻创意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善于探索总结、开拓创新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谭俊铭.高职高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构想[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王太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篇(11)

1、在素描的认识和区分上出现不明确的现象

从我国环境设计相关的教育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设计素描的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具象的素描造型能力的不断提高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渗透,借助造物和填充来实现素描方面的训练,最终导致了其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矛盾,这就使得课程的教学与专业性的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在传统的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设计师的培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古语注重学生的形体能力和明暗关系以及质感上的物体塑造,这就使得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写实能力,并且能够准确的把握物体的明暗关系以及物体的基本形态。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创造能力、设计能力方面的薄弱以及长期的单一性、简单的组合联系使得学生缺乏空间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而画面逼真效果以及质感的过渡追求使得学生形成了僵化性的思想,而创新性思维也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2、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我国环境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设计素面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并且代替了传统的绘画素描,这就使得其从根本上没有克服传统的营销,在教学上也实现了传统的内容与模式的沿用,通过绘画性以及艺术性的教学来实现质感以及虚实方面的重视,画面效果的过渡追求使得其设计意识以及空间观念等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学目的、教学模式与环境设计专业出现特点和性质的不一致状态,这就使得学生出现思想僵化,生搬硬套的设计使得整个作品没有任何的灵气与创意。

二、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从专业的定位以及专业的需求上来进行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构造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丰富以及设计意识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通过学生对于结构性、空间性以及创意性的建设来实现任务的完善,这就需要将后续的专业课程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力的综合体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于空间的敏锐感受,也就是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学生敏锐度的提高;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不断提高结构认识能力,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来实现学生构图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实现感悟力的不断提高;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重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来实现学生基础专业的不断提高,实现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2、通过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空间探索的意识和空间的认知能力等的提高来实现动手创造能力的保证,这与其他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表现出非常强的针对性,这就需要通过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有效整合来实现设置的一致性,通过复杂的删除,采取更加简单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学生课程兴趣的增强以及在专业归属感上的提高。通过实践性内容的加强来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空间的构造,同时还需要利用单色速写以及水墨等的形式来实现空间的快速记忆,这就使得学生摆脱传统的空间和物体的限制,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对陌生环境和空间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针对课程的特点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通过不相关的素描外延的去除来是吸纳针对性的单元设置,一方面是结构方面的素描,通过对于学生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分析来实现学生结构变化、穿插规律以及衔接规律上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线条描绘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结构的把握;一方面是利用空间素描来实现学生描绘对象的要求,进而通过透视、结构以及表现上的认识来增加学生的理解,最终实现空间认识训练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创意的素描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实现学生思维的扩散与聚合,通过教学的导入以及结构、转换等联系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从传统的认知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创意构想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