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管理重要性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6:42

管理重要性论文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1)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20世纪以来,人们在探讨艺术设计教育时,不能跳过和忽略的就是“包豪斯”,它几乎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代名词。人们不断研究其带给艺术设计教育的广泛指导意义,表现在其本身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成就,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等,而后者才是包豪斯能够取得如此大成就的核心和根本。

包豪斯体系强调的是:

1.设计应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2.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3.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

4.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5.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如果说,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和从业人员都达到了以上几点的要求,或许今天也就不需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说,艺术设计教育相对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纵观国内的艺术设计行业,社会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业内不满意,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没有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没有建立一套自己满意、社会满意、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正因如此,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都存在着较大水平上的差异。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艺术设计教育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都是我们艺术教育过程中宝贵的指导思想。

二、设计和设计师

何谓设计?它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还同时肩负着把制造产业与尖端的软件产业一同吸纳进创造磁场的重任。”①而设计师,则是从事设计这一职业的人的一个统称。

设计师,是特殊的族群,与设计师们的对话有时可显示出更宽广的胸怀,改善环境的渴望,打造更美好的世界,提高大众对艺术、设计的品位,去帮助或改变这个社会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有些设计师们的世界是很“窄”的。

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弱点是一样的。有些知识分子大多缺乏一种大文化观,他们看问题多只是从专业的、局部的、个人的、地域的角度出发,这对于整件事情和整个层面来说,是相对狭隘的。而有些艺术设计师,将自己圈在一定的小文化背景里,其认识和境界或许就停留在较窄的层面。

设计师以及设计师的创作,应面向社会。对于社会,设计师应积极参与并有责任感,在文化意识上发生作用,并把个人和现实文化联系起来。相应来说,艺术设计教育教会学生一种思考艺术的能力,教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反应的敏感力、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推动的不是某一层面的技术载体,而是思想上的变化,这比教技法更重要。

三、设计和设计管理

管理需要设计,设计必须加以管理,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产品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因为他们在设计的应用和行销上经常进行创新,其重要因素就是掌握“设计管理”,强调在设计部门中所进行的管理,以提高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将设计部门的业务体系化进行整理,以组织化、制度化进行管理。

设计管理,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还是比较陌生的。1965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TheRoyalSocietyofArts,简称RSA)颁发“设计管理最高荣誉奖”。此奖目的在于借以“鼓励企业设计活动,经由广泛性、合理性、计划的步骤,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②。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设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定义,是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Farry于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的设计师,并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③他把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项功能,侧重于设计管理的导向,而非管理的导向。不难看出,MichaelFarry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提出定义的。

设计管理,从企业层面的理解指的是企业领导从企业经营角度,以企业理念和经营方针为依据,对设计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是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管理,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设计管理,企业的设计管理,在目前看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企业品牌形象CIS战略的运用,是最典型的设计管理的实例,也是目前企业运用的设计管理。

四、如何进行设计管理

在现代的企业行为中,不管是以设计为背景,还是以管理为背景去理解设计管理,其基本的内涵已渐渐走向统一。那么,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设计管理呢?相信这是很多人目前真正关心的,下面,笔者以多年的教学和从业经验谈一些理解。

第一,设计战略和策略管理。

设计战略和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情况、市场情况、产品情况等)作出的针对设计工作的长期规划和方法策略,是对设计部门发展的规划,是设计的准则和方向性要求。它是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的总体性规划。企业必须要制定自己的设计战略,并加以良好、有效地管理。

第二,是设计目标的管理。

设计必须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除战略性的目标要求外,企业的设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近期经营目标制定近期的设计目标,这一点很重要。前面在说到设计师们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一般较为感性,在目标的设定、执行等方面最好能有强有力的管理,使之切实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

第三,设计程序管理。

设计,是一个讲究创意、思想的工作,但并不表示设计就不需要流程。设计的流程管理,是为了对设计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确保设计的进度,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和任务。

第四,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

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是使设计师的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在生产阶段达到设计所要求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设计质量的保证与提高。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集思广益”,即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另一个环节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即设计成果转入生产以后的管理对确保设计的实现至关重要。在生产过程中,设计部门应当与生产部门密切合作,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实施监督,才能使设计的效果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第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价值对企业经营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设计工作者来说,首先要保证设计的创造性,避免出现模仿、类似甚至侵犯他人专利的现象。应有专人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在设计的某一阶段进行审查。设计完成后应及时申请专利,对设计专利权进行保护。

结语

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软件、技术和管理”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生变化,设计管理的定义和影响也在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一种应对激烈竞争的最具潜力的工具,设计管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在目前以及将来,对设计管理的探讨和发展应当被我们关注和重视。

注释:

①(日)荣久庵宪同等著,杨向东等译.不断扩展的设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第279页.

②刘瑞芬.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页.

③刘和山等.设计管理.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6.第10页.

参考文献:

[1]陈鸿俊编著.现代设计史.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日)荣久庵宪同等著,杨向东等译.不断扩展的设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陈屹,谢华编著.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和山等.设计管理.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6.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2)

【论文摘要】 文章就目前采区队组在材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及加强区队组的材料成本管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 煤炭企业; 材料成本; 全员成本意识; 节约挖潜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加入WTO以后,煤炭价格完全放开,并推向市场,煤炭行业的竞争也变得非常激烈;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煤炭企业还要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使得煤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足,要想经得起考验,就必须加强日常的经营管理,尽可能地以最少的资金和最低的能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成本核算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成本核算,便越发显得重要。据测算,在原煤成本结构中,材料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一般约占总成本的20%,如此高比例的费用消耗,如果不能扎实地做好区队组材料成本管理工作,其漏洞是可想而知的,推行严格的材料成本管理制度,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此,加强区队组的材料成本的管理,在采区队组管理中的地位必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必须卓而有效地加以控制和管理材料。 一、煤炭企业材料成本独有的特性 在不同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的特点不同,产品成本的特点也不同。煤炭企业属于地下开采业,成本构成复杂且变化大,与其它产品相比,具有它独有的特性。原材料不构成产品实体,用于煤炭开采的主要是八种主材、辅助材料、配件等材料的消耗,如木材、坑木代用品、大型材料、专用工具等都不构成产品实体,可以多次进行维修、回收和复用。这些材料回收、复用次数的多少,取决于煤炭企业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管理得好,复用的次数就多,成本就低;反之,复用的次数就少,成本就高。这一特点的存在,说明了煤炭企业材料费用中蕴藏着较大的可控潜力。 二、当前采区队组材料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内部大力推行目标成本管理,逐步分解成本,取得了一定效果。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各采区指标的完成,单纯依靠采区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监督与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各队组,尤其是队长、书记及班组长,职工是生产单位的基本细胞,是材料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技能、责任心直观地体现在材料的浪费与否上。因此,采区队组在材料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区队组材料成本管理观念薄弱 企业的决策层和主要管理层对材料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在基层区队、班组,直至岗位上的职工都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工作中,存在着各队组每月不能严格按照采区下达的材料指标领用材料,没有做到事前预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些队干部节约意识仍很淡薄,仍存在浪费现象。例如:掘进队挂隔爆水袋本可以用旧的顶锚,却使用好的顶锚;采煤队的高压管乱扔乱放致使管有破口;锚杆不能及时上锁等;工作面仍然存在乱扔乱放材料的现象;材料的堆放不能准确挂牌管理;小物件被煤埋的现象仍随处可见等等,没有做到事中控制;事后也不能对工作量与质量进行考核验收,验收不合格,很可能造成材料的二次浪费,没有做到事后分析;造成奖罚出现不公平、公正的现象。 (二)区队组人员素质偏低,加之队组对政策宣传不到位,材料计划贯彻力度不大 一部分职工不能正确认识材料成本与工资收入关系,致使在运送材料使用过程中发生丢失以及浪费现象。因矿井一线人员大多数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素质偏低,区队、班组,直至二线后勤服务岗位上都还没有足够的认识。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煤炭行业职工队伍的构成性质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有相当多的农民合同工(占到采区人数的30%~40%)来到矿上并成为煤炭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只片面地认为有产量、进尺就行,而忽视材料的消耗,甚至对材料的浪费熟视无睹,漠不关心,使材料的成本往往超出计划;指标计划到队组又没有很好的宣传,到班组就可有可无,到岗位职工那里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材料计划的贯彻程度就可想而知。 (三)队干部对材料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强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3)

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基本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只有注重人文关怀,做好核心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内部所有员工能够齐心合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气氛,才能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长足发展。

1.企业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1人文关怀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文关怀是企要创建良好、和谐的氛围的基本要求。当今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经营范畴在不断增大,规模扩大,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内部管理要求要随之提升。另外,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增大,面临着众多关系需要处理,如:工作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这就使企业的管理难度增大。因此人文关怀作为员工与企业的媒介就需要对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帮他们处理各种关系,使企业和员工实现和谐发展。

1.2人文关怀是企业员工不断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员工的“守护神”。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人是最有价值的财富,而人文关怀是它的守卫者。企业竞争在于一些关键技术和能力的竞争,而这些竞争的提高需要优秀、优质的人来完成。同时,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既有身体健康方面的关心,也有心理健康的关注,同时也要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实现其自身的突破与发展。

1.3人文关怀是现代企业实现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环境风云变幻,企业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设计的领域、范畴、深度都不断加强。从生产到经营,再到服务管理,无一错过。只有加强企业人文关怀,才能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优质和谐管理。同时,良好的人文关怀,使员工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工作观,与企业文化相契合。

1.4企业人文关怀代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文化建设必然折射出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成绩。企业管理融入人文关怀,为员工着想,尊重员工,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精髓。企业和员工休戚相关,情感交融,荣辱与共,最终共同发展。

2.我国企业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2.1企业人文关怀停留在表面,在企业管理各环节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企业人文关怀不是开会偶尔提一提,需要落到实处;另外人文关怀要具体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与企业现实情况相结合,真正融入企业生产和经营等环节中去。

2.2管理者没有真正重视人文关系。很多管理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忽略人文关怀,对员工不重视,导致企业人文关怀缺失,给企业和个人都造成极恶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管理者本身个人素质不高,不了解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不能充分认识到企业人文关怀的价值所在;另外,管理者做事经常朝令夕改,不能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使企业职工不知何去何从。采取这种简单的工作方式显必然有悖于人文关怀,伤害了职工的思想和感情。

2.3企业人文关怀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环境和管理环境,同时与国外企业的状况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人文关怀具体内容则要有所区别,不能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地使用其他企业的人文关怀理念,否则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

3.加强企业人文关怀的对策,尤其是针对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1加强企业人文关怀的对策

3.1.1企业人文关怀要在政策上、思想上、制度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国家制定与企业人文关怀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企业在开展人文关怀工作时有法可依;在思想方面,不断吸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落实到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中,成具有多学科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创新体系;在制度上,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环境是员工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文关怀的相应制度,使企业的各项措施规范化、系统化。

3.1.2人文关怀要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特点。紧随时代步伐,确保时效性;以企业为基准,实现针对性。

3.1.3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企业人文关怀。

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从制度规章的建立到实际工作的安排,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领导的在实际行动上体现人文关怀。从小事做起,如打个电话,寄张贺卡,关心员工家中的情况,组织联谊会,组织参加职工联谊会等,这些都是最直接的人文关怀;加强员工的培新机制,提高员工参与竞争的能力,这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服务上体现人文关怀。企业要为职工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不仅仅是针对职工本人的,更要扩大其服务范围,将职工家庭纳入其中;在激励机制中体现人文关怀。健全企业内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多渠道的职工晋升机制,给予精神、物质奖励或提职晋级,拓展职工的发展空间;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发展激励相结合,准确把握职工的激励需求。

3.2加强对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人文关怀,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要更高地实现对其人文关怀,就要求企业针对各自特点,对其采取不同的额激励措施。

3.2.1销售人员的激励措施

物质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方式。如制定合理的工资、薪金、福利制度;目标激励。使员工根据企业和自身发展制定振奋人心的目标,激励其工作的热情;荣誉激励即授予优秀员工各种荣誉称号,使其得到充分的尊重;晋升激励。是个人感到自己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工作地位得以提高;培训激励。为他们提供出国深造、高校培训的机会,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授权机制。对下属充分信任,适当放权,使销售人员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3.2.2对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

薪金制度。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与其相符的职务工资制、年资工资制、职能工资制和年薪制;职位晋升。使技术人员可支配的权利增大,地位得以提升,得到更大的尊重;持股和红利。培养起忠诚度和归属感;集体激励。调动整个技术小组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鼓励实现企业共同目标;价值和情感激励。企业通过文化的象征和暗示作用,引导人们的行着有利于企业发展。向技术人员揭示企业美好的价值和丰富的意义,其工作潜力得以最大发挥。

3.2.3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措施

对管理人员的经营地位式给予激励。任何人在从事一项事业,而他就是经营该事业的人,他务必会全力以赴和鞠躬尽瘁;以救灾式的方式激励。在面临灾难时,任何人的工作绩效一定会得到最高标准的提升,他此时必定够将其潜能发挥出来;心理沟通式的激励。其意义乃指最重要沟通成分,就是老板与部属间关系的改善。

结束语: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4)

一、“德法并举”是科学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

德治与法治同为治国方略。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又是以德治国的要求。对于制约人的行为来讲,道德主“内”,法律主“外”;对于抑制人的犯罪来说,道德治“本”,法律治“标”;道德扬善抑恶,法律惩恶扬善。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道德因素存在于法治的各个环节,它不但是法治的基础,产生观念上的影响,而且发生规范和制度上的作用;它指导法律的制定,辅助法律的实施,促成法治的实现。它贯穿于法治的全过程,形成法治运行的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法治的恒久的活力。同时,道德也需要法治的保障。二者一刚一柔,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同形成完整的社会规范系统和调控手段体系。

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同志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都放到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并且强调二者的结合,将其上升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二者的结合,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完善有治国特色的治国体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法治秩序的最低实现形式——法律之治

博登海默说过:“虽然法律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具有高度裨益的社会生活制度,它像人类创造的大多数制度一样也存在着某些弊端。如果我们对这些弊端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完全视而不见。那么它们就会发展为严重的操作困难。法律的这些缺陷部分源于其保守的倾向,部分源于其形式结构中所固有的僵化呆板因素,还有一部分是源于与其控制作用有关的限制方面。”

在立法上,法治的基础是完备、清晰、明确、统一的法律条文。但是由于法律不可能完全预料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及人类不可能用语言包罗、穷尽所有行为和事件,因此,法律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永远是滞后的,法律也永远是不可能完备的,而只能是不断完善的。

在执法上,法律条文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不得不赋予执法者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赋予了法律一定的灵活性,但同时也使执法者滥用自由裁量权成了可能。

除了这些明显的弊端,法律还有一个更根本的缺陷,即法律不能治本,所以法律虽可以至上,但不能万能。法律只能规范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无法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它不能造就服从规则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却是法律得以运行的先决条件。法律可以规定人们必须履行的义务,但服从法律的义务却不能由法律作出,只能由道德完成。对于法律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和法律义务,而是服从法律的品质,如果没有服从法律的品质,法律就不会获得也不能实现其精神价值,即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可以说,现代中国之所以有法制却难以实现法治,就是因为缺少“服从法律”的“一般义务”。

因此法律本身存在的僵化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只是一种对人类的最低程度的文明要求,而且要依靠强制力来保证,社会为此付出高昂的物质成本和效率成本。高度依赖法律的惩罚性、强制力维护的法律秩序只是法治秩序的最低实现形式,并且存在难以克服的瑕疵。法治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寻求一种更高级的实现形式。

三、法治秩序的高级实现形式:道德之治

法制的历史告诉我们:徒法不足以为治,繁法也不足以为治。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自律是法治秩序的基础与归宿。如果社会成员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和道德自律,不能将“外在法庭”变为“内心法庭”,社会就无法形成法治氛围,也就不可能构建良好的法治秩序。现代法治要形成自觉、自律、理性的法治秩序,须臾离不开社会成员的自觉自律。任何法律,其精神与价值必须深入到人们的心灵中去,使外在的法律规范变为内心的价值与行为准则,进而把法律视为人类共同体得以共存与发展,个体获得安全与保障的基本保证,这样才能形成认同、尊重、服从法律的自律行为。

一个社会要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高和改善人们的道德水准和社会风尚。正如有外国学者指出的,狭隘地依赖重视惩罚的法律理性,其结果就是人们普遍地采取只遵守法律条文,寻找法律漏洞的策略从而逃避惩罚,对此就需要严格先前的法律,弥补漏洞,而这会使法律变得更加严厉。如果所有人都把自己的事业发展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那么生活就会变得不可忍受。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奴役而不是带来自由”。由此,一个规则体系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自愿合作,这种创制的权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力就不可能建立起来,而伦理道德对于社会价值观的优化和整合,对于社会有序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不仅是一种自律,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人类文明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个道德水平高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运转成本低、效率高,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社会,这正是法律所办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自律乃是法治秩序的最高实现形式。

四、积极探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它们是可以结合而且必须结合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法治秩序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全面、准确地认识和领会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避免认识上的任何片面性。二者结合起来是完整的治国方略,而不是可以彼此分开的两个方略。法治起到的是外在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不能内在地遏止和感化人们的思想动机。法治只能在“最不敢”的层次上遏止各种犯罪行为,而难以在更深的层次即“该不该”、“愿不愿”、“有没有”的原始动因上遏止犯罪心理。只有坚持法治与德治结合,标本兼治,才能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根据时代的要求,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赋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新的内涵。今天我们倡导的法治,是各级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我们所主张的德治,是中国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先进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我们要结合社会现实,大力倡导大众化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使社会主义德治更加充分地表达广大民大众的利益、愿望和需要,使其更活泼地流淌进社会生活的每一块土地,以帮助更多的人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全体人民中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3)要运用立法、执法、法制宣传等手段,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

一是立法要重视法律的道义基础,司法要体现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法律不能违于理,背于德,没有道德支持的法律,只能是内在残缺的法律,只能作为权宜之术被运用。我们实行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依之法必须是良法。唯有良法,才能满足人们对利益分配合理性的要求,从而才能为人们所遵行。立法对实现法治国家的价值主要在于为其提供良法,而良法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道德提供的保障。通过立法,直接把社会主义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二是公正执法,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立法只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前提,如仅有善法而不循法,立法则无异于虚设之条文。公正执法是依法治国的一个根本环节,也是衡量法治国家的一块试金石。公正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无道德就无公正,“厚德”才能“载法”。

另外通过公正执法来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如通过政务公开、审判公开,既可增强公民的监督意识,又可强化公务人员的廉政意识;通过惩治不道德行为,既可增强公民对国家、社会的信任意识,又可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通过打击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可以促进职业道德等。

三是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奠定道德基础。美国比较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个人乃至社会法治信仰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有时甚至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法治,作为奠定于现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理想治国方略,其要义不只在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及其严格的执行和遵守,更在于法律及其运作过程中所内含的法治理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的要素和取向,立法所表现出的具体的法律条文不过是其外表,支撑法律的精神、理念、原则与价值才是法治化的筋骨和精髓。”“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法律意识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公民对现代化法律的普遍信仰,法律信仰是公民法律意识修养的综合体现”。“公民对法律全身心的拜崇也是法律文化建设最难达到的境界”。因此,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完成的任务。

(4)道德建设要把遵纪守法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提出,使法治和德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建立道德和法律的良好转化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并务使其落到实处。道德是法律运作的基础,为法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一个法治社会来说,人们对基于道德的理解、接受、认同是人们理解、接受、认同、遵守法律的充分必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会把遵守法律作为自己的道德义务,即使在有机会违法并可以逃避制裁的情况下,也会依法办事,即所谓的“内在守法”。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越高,内在守法意识就更强,建立法治社会的可能性就越高。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5)

论文摘要:阐述了在水电工程施工中安全及其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在所承担的水电工程建设的监理过程中主要进行的几项有关安全的工作经验,最后提出了对安全监控的几点想法,供同行参考。 论文关键词: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对于大中型水电工程,尤其是巨型水电建设项目,其全部施工任务由某一家施工承包商独立承包已不可能,而往往是由数家承包商独立或组成联营体分别承担某一标段的施工任务。考虑到不同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及工作习惯不尽相同,不同单位的职工共同组合成联营体在一起进行土建、机电工程施工或业主授予的其它工作内容,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矛盾。为了给企业创建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必须克服安全工作人人都管而又人人都不管的现象,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在所承担的水电工程建设的监理过程中,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1规章制度的建立 (1)完善监理机构自身建设。 为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我们在监理机构三控制一协调的职权范围内,又增加了一条安全控制。为此,特别增设了一名安全监理,并授予他可以在施工现场发口头停工令的权力,并由其负责协调承包商按照国家电力公司电源建设部、电网建设部和华中电力公司安全监察部联合出版的《电力施工企业安全性评价》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安全评价; (2)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建设。 从承包商一进场,就督促其建立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以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并尽力帮助承包商完善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工作制度、培训考核工作制度;安全产品和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标志认证和发放制度。凡属重大施工项目,承包商的施工措施和安全措施必须报工程师审批后方可实施; (3)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除加强监理队伍自身的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外,还着重加强了承包商有关领导、经营者、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以及民工的安全知识培训,并且不定期地在施工现场张贴安全宣传材料供职工学习; (4)开展预防性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加强对承包商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劳动条件、隐患治理和职工上岗培训教育等情况的检查。同时还规定,对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单位,安全监理人员有权停止承包商的现场施工; (5)加强伤亡事故统计和事故批复结案工作。 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对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较大财产损失事故的责任者,坚决进行罚款并令其退场;对于造成人员伤亡者合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2安全活动 (1)安全月活动。 通过安全月活动的举办,大力开展安全宣传和安全检查、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制定整改措施,使安全生产管理经常化、制度化。根据安装进度及施工环境的不同变化,分别进行不同主题的安全月活动。在施工过程中,业主、承包商和我们分别进行了如下主题的安全月活动:①消除隐患,遵章守纪,为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而奋斗;②反违章,除隐患,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③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预防为主、落实责任、加强法制。 (2)安全周活动。 根据具体的施工内容及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查习惯性违章、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查流动吸烟、查高空作业中的违规违纪等。同时,现场安全和施工监理人员每周分别到有关班组参加安全周会和安全活动,以促使其安全活动制度化。 在每周的安全活动中,协助承包商开展了如下主题的安全周活动:①遵章守纪、杜绝三违;②勿忘安全、珍惜生命;③治理隐患、保障安全;④遵章守纪、保障安全;⑤加强管理、保障安全;⑥落实责任、保障安全;⑦安全、生命、稳定、发展。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一、企业文化内涵及其作用

1 企业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文物、文明、知识、文献而言,某种特殊人群自觉形成的观念与方式。它包罗万象,本质是物质与意识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是为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总和。其核心内容为: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根据这定义,企业文化的特点为:独立性、自觉性、当时性、变化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企业文化更准确的理解,要从三个层次出发。第一个层次是其物质文化层,它是外面显现出来的部分。包括产品包装和外观,企业标识以及企业环境。它是其他两个层次的基础,通过这层次,可以反映出员工的理想,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企业的价值观等等;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层,它是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准则,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关系、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等;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文化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宗旨、企业道德和企业价值观念。它是全体员工的一个精神支柱。在它形成过程中,高层领导起关键作用。

2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 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凝聚力。据研究人员调查,得出结论,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留住人才,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与公司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目标。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很难产生归属感,只有暂时栖身的感觉,一有更好的机会,就会立马离开,给公司带来损失。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灵魂。好的文化,能够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可以服从集体,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2) 企业文化能够起到剂的作用。企业的制度规定,很教条化,严格而苛刻。而企业文化在规范员工方面,可以更加灵活。有时都不需要制度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员工能够自觉去做,而不是靠约束。起到了缓和制度与人之间的作用。这缓解了管理者的压力,也使工作更具有弹性。

3) 企业文化有强大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不仅对每位员工,还是整个企业都具有导向作用。其具体表现在市场导向和价值导向。每个企业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市场导向标准对每位员工进行指导,保证企业员工在价值取向和市场导向始终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这样能够起到及时纠正的作用。

4) 企业文化具有激励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每位员工全面发展,尊重每个人的需求。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满足了企业的价值追求,而且还满足了员工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员工也不断成长,为完善自我、奋发进取而努力。激烈文化的恰当运用,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5) 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好的企业文化就如优良的土壤,积累着丰富的营养培育新的幼苗。文化促进和谐,好的企业文化给员工带来更舒适,更积极的工作坏境,这样为员工创新创造有利的温床。创新就是竞争力,企业管理是为了企业更有竞争力,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正确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

1.目标一致性。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塑造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而这些目标的体现都是企业实现效益不可或缺的品质。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激发出来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都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实现最大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组织运用实现最佳组织绩效,发挥员工潜能的最大化,最终为企业带来最多的剩余价值。

2.主体一致性。

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是靠人来起作用。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建立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只有通过人的智力因素才能实现。二者的实现途径都是以人为本:没有企业文化,无法实现最优绩效;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无法有力展现。

3.相互促进性。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不可交易性、难以复制性使然。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动态性,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人力资源管理也随之不断完善优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断优化完善的源泉,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优化又能改进企业文化的整体氛围。

三、目前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

1.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中国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运行流程中存在企业文化作用的缺失。主要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脱钩。如在企业招聘前往往对招聘对象的整体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大;在招聘中缺少对招聘对象的企业价值观的灌输;在员工的考核中重业绩指标,缺少德育评价;在员工薪酬指标上,沿袭论资排辈、平均主义而缺少激励机制的制定并有力执行。

2.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智力作用不明显。

我国大多数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长期以来重管理轻文化的思想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是流于口号就是形式主义。国际一流企业非常重视“全员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基于以人为本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建立企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深受重视,从而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赢得主动权。没有以全体员工智力发挥为保证的企业文化的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3.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制约作用不明显。企业经营活动一般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由于对企业文化认识存在偏差,企业往往将企业文化当作门面,企业文化建设多用于宣传和为领导服务,不与企业经营活动紧密相连,尤其没能与人力资源管理契合。如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文化归书记管,企业经营活动归经理管。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二者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造成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活动两层皮。这就导致企业文化只是“新瓶老酒”应付差事,人力资源管理依旧我行我素照旧办事。

四、发挥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有效举措

1.切实增强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

注重培育体现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企业作风等特质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准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对于以规章制度、服务守则为载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形准则”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纵观世界500 强,其成功都离不开独特的“无形准则”推动“有形准则”的贯彻实施。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在招聘、教育、培训、考核中渗透企业文化内涵,既可以为企业招揽、培育人才,又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事半功倍, 更能彰显企业的凝聚力与活力。

2. 切实增强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智力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定实施,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与融合,必须在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因为缺少企业价值观、信念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没有灵魂的。企业在制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民主决策、全员参与的作用,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每名员工的共同使命和集体责任, 这直接关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定实施的科学性、能动性和可操作性,也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升级, 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随着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企业文化所塑造的员工荣誉感与责任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运行开启了方便之门。重视广大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必然会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实施, 这不仅可以营造全体员工工作中“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而且可以有效实行责任追究,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与服务效能,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

五、结语

一个民族生存下来的根本就是认同感,而认同感的产生更离不开共同的文化。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逐渐提升。只有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断加深,才会产生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整个企业的齐心协力才能创造更多财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7)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识别其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种风险,并使企业的价值增长、风险和投资回报相联系,使企业的战略和企业对风险的接受态度一致,加强企业的风险反应决策,降低损失和减少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中央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是紧密相联的,中央银行的内审部门负责向行长提供风险以及如何管理风险的信息。

根据COSO(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赞助组织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ningOrganisationoftheTreadywayCommission的英文缩写由美国会计协会、国家管理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财务执行官协会等机构设立,并独立于这五个机构而存在。)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内部管理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个风险环节的处置和干预,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风险管理过程,渗透到人民银行方方面面的业务处理过程,涉及到各级人民银行和人民银行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及岗位人员。COSO于1992年公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5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价程序、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2004年COSO总结公司治理最优实践,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包括8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确定、事件的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站在公司治理和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将先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部纳入,使内部控制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1.风险环节分析中的作用

为了规范内审人员对组织控制中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评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本准则对风险管理的审计方法、评价标准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范,有助于内审人员提高风险管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并能够帮助组织建立并实施适当、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在风险环节分析活动中,各级人民银行的工作目标、战略部署、计划安排要合理地反映外部环境、可使用资源,要考虑到存在的主要风险。内审部门需要对中央银行的“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控制人员逐步减少,风险的性质和影响程度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各大系统的成功上线和职能部门的应用系统上线运行,虽然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但也给管理者和监督部门制造了更多的风险隐患,内审人员要分析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才能进一步考虑组织机构的风险的变化和控制是否与形势变化相符,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管理层的审计报告中供行领导决策时参考。

2.风险环节识别和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风险识别就是能辨别出有可能发生的、影响单位实现其目标的重要事项(情况),即所有的风险。然后对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评估,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和影响(损失)程度,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风险环节识别活动中,识别新型的风险环节和风险点是摆在中央银行内审人员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中央银行的管理层要识别内外部环境中所有的风险环节,不论大小都不能遗漏,保证风险轮廓勾勒的完整性。除了做个别风险分析,还要考虑同时发生某些风险的情况。内审人员可以采用通用的风险分析法,识别单位本身的风险和重要合作者带来的风险。内审人员还可以运用“情景模拟”等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单位的所有风险,若有遗漏的风险要及时提醒管理层加以考虑。比如,上级主管可以出于整体考虑,认为某部门经营风险较高,二该部门负责人则认为风险在控制范围之内,内审人员由于特有的独立地位,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计算方法来评价风险,提供专业意见。

3.风险反应和控制中的作用

了解了风险的重要程度后,中央银行的各级管理层应迅速做出“反应”,决定是否接受风险、避免风险,还是减轻风险。对于中央银行完全不能接受的风险,比如违法违规经营的风险,一般是避免这种风险,即放弃带来这个风险的工作计划或行动安排,因为任何风险控制的措施都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某些风险在中央银行各业务部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单位可以接受,不必再采取额外的措施。其他的风险有相对的风险回报,单位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减轻风险的措施,才能将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预先希望的回报。减轻风险的措施包括减少风险、转移风险或分担风险。内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接受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另一方的风险。如果另一方不能接受该风险,则这种风险控制的措施是无效的。一般说来,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过程中,都要测试这些控制程序的有效性,也是内审工作的重要环节。

4.控制活动和风险信息沟通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8)

(一)把握特点,对症下药。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既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就要求人们,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矛盾。毋庸置疑,每一位后进生身上,都有所有后进生的共性,但导致每一位后进生落后的原因却大相径庭。只有找出每一位后进生后进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辩证施治。

本班学生吕某和张某文化课学习上都缺乏上进心。但经了解,吕某是由于父母过于溺爱致使孩子缺乏责任心而懒散,张某是因为报考艺术类院校,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对此我开具了不同处方:吕某,通过负“重”治“懒”:压担子,让他带钥匙负责每天开教室门,并担任体育委员。

承担了责任的他逐步告别了懒散,纪律观念增强了,学业成绩稳步提高;对张某则重点纠正其错误的认识:向他例举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因文化成绩低而落榜的事例,讲清搞艺术离不开综合文化素质等道理,使该生逐步转变了认识,提高了文化课学习的自觉性。正可谓: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二)理清头绪,善抓重点。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因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这一观点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学会抓关键和要害,忌眉毛胡子一起抓。

一自己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二是有钢不用在刀刃上,费冤枉力。班主任必须通盘考虑后进生的致后的各种因素,找出其致后的主要因由,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本班张某,父母离异,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家庭负担重,无暇照顾孩子生活,更不用提学习和情感。导致该生经常自艾自怨,迟到,学习忽冷忽热,还迷上了爱情小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面对该生,我进行了冷静分析,抓住该生缺乏家庭温暖一点,第一步实施“温暖工程”。我约见她父母,建议其父亲按时给孩子生活费,其母亲多抽时间陪孩子,告诫她,孩子健康成长比挣钱养家更重要。第二步实施“监督工程”。将她从后排调到前排,安排学习委员与其同桌,监督其课上和自习课学习,及时提醒。第三步实施“补课工程”。与任课教师协商后,安排她利用自习课补课。经过一个学期努力,该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习进入了正轨。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9)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10)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具体说来是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仅可以加强资金的回笼,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旦管理不善,就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降低企业的实际效益,甚至可能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这就要求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加速它的周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更好地发挥应收账款的商业信用作用。

1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1)在市场激烈的竞争机制下,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不但要在成本、价格上下功夫,而且必须大量地运用商业信用促销。但是,某些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为了提高市场占有额,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采用现金折扣、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采用较宽松的信用政策,只重视账面的高利润,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从而成为应收账款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

(2)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治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催收、清理不及时,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存在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现象。

(3)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某些企业中,为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应收账款产生的经营风险

(1)占用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降低资金的周转速度。应收账款未实现现金流入,属于应收而未收的资产。应收账款不断增加,使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导致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2)增加企业的现金支出。应收账款的发生意味着企业销售收入的成立。流转税是以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按期以现金方式缴纳;应收账款使企业利润增加,企业盈利后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

(3)形成坏账损失,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坏账是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企业对发生的坏账依法处理后,作为企业的一项经营发生的管理费用可冲减企业利润。

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应收账款内部管理

主要体现在:

(1)划分赊销制度,审批权限,分别确定责任人的权限范围。赊销业务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查和同意,根据赊销业务量,确定不同的审批权限,在严格赊销审批基础上,加强赊销的管理以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和控制应收账款。

(2)实行专门负责制。可以成立专门财务管理或指定专人负责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监督,并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负责人,便于企业领导人掌握情况,适当适时地采取对应措施。

(3)明确划分企业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职责。明确划定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安全和及时回笼负有直接责任,应收账款形成的决策者和主要经办人员,就是回收债权的责任人,必须彻底改变回收应收账款的工作仅仅是财会部门的职责的错误认识,财会部门应按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长短,及时定期编制企业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一览表,将债务人名称、债权形成时间、应收账款余额、超过信用时间、债务人经营状况、应收账款总额占流动资产比重等内容在表上详细反映,以便于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准确、及时、全面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欠款催缴政策。

(4)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改变只将销售人员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挂钩的错误做法,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不但要与工资、报酬与销售指标直接挂钩,而且应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将应收账款余额与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他们要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

3.2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

信用政策是在综合考虑了利益、成本、风险之后,对应收账管理所作出的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可以通过评估机构、往来银行、其他企业、主管部门、客户的会计报表等多种渠道取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状况等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分析,以此为基础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再者。企业为防范各种风险,防止不法侵害事件发生,充分认识每件结算方法特点,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管理的办法。选择货款结算方式时,尽量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支票等,慎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

3.3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坏帐准备制度

企业的应收账款,可能会因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原因而无法收回产生坏账,对于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的处理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因坏账而遭受的坏账损失,只能采用备抵法,即企业可按余额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等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人当期费用;同时建立坏账准备,等坏账实际发生时,冲销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相应的应收账款,这样体现了会计的配比原则,又避免了企业的明盈实亏。当然,由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应收账款水平不一样,产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不一样,所以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计提比例等。如果企业历史上发生的坏账损失的记录较少,且债务人的信用较好则企业在较低的水平上计提坏账准备,当然,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后,并不表明企业已放弃了收款的权利。而且为了避免人为操纵利润,任意计提坏账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还规定了企业在对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即企业利用制度提供的选择空间,超过资产实际损失金额而计提的坏账准备。

管理重要性论文篇(11)

Abstract: a series of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the management of safety in production plan, organization, command,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employees, to protect property from loss, promote the enterprises to improve management, improve efficiency, guarante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do a good job of production safety should not only start from the basic management work, should create a safety culture in enterpri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搞好安全生产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具有一般管理的规律和特点,还有自身的特殊范畴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安全生产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1.1何为安全生产 ?《辞海》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安全生产”解释为:旨在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后者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项方针、原则和要求,前者则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上述解释只表述了一个方面,都不够全面。概括地说,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安全与生产密不可分的。只有安全好了,才能保证更好地生产。生产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隐患,与自然界作斗争,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处处都要警惕、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安全。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前提,生产又是效益的保障。谈到效益,我们总是想到利润、成本、资金、节支等字眼,很少有人想到安全。但越来越多的现实已经向我们证明,只有安全好了,才是最大的效益,安全不好,出了事故,企业和个人都将受到损失,效益又从何谈起?

1.2安全生产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世界的文明,乃至当代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靠劳动、靠知识、靠技能、靠科学、靠学习、靠发明、靠创造……,简单地说,就是靠人类的文化,靠人类文化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社会的繁荣稳定,又考什么呢?靠科学、靠技术、靠经济,同时还要靠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宪法及国家性质本质的要求,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是人权的重要内涵;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市人民安居乐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关系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安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安全生产作为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政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标志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为贯彻“安全发展”的理念和指导原则,就要把安全生产融入到国家、地方、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的当中;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因此,在科技发展和现代工业化时期,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采取治本之策成为关键。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从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企业管理、监管体制、社会监督以及追究事故责任、查处违法违纪等方面着手,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筑牢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工程。

二、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方针政策,依据有关职业安全健康的国际公约、条约,建立健全企业安全和生产的保障体系;落实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安全条件;组织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技能训练,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尤其是强化现场安全控制,完善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做好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并不断持续改进,逐步完善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的业绩。

2.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管理离不开管理的组织、手段和方法。企业必须要有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领导和管理体制,这是组织、指挥现代生产的需要,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建立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推进安全系统化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固然重要,但必须要有相适应的组织和人员去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才能得以落实。众多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都证明,加强安全生产的组织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只要安全生产组织加强了,管理抓紧了,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预防就有效,反之,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就增多,这是多年来一条重要的安全生产经验。

2.1.2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安全科学化管理

众多企业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及设备损坏事故表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上的原因,是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空缺或不健全、不落实。如何搞好企业安全生产,预防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降低设备损害,根本问题还是要靠制度管理,不能靠人治,需靠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它是从管理上将员工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安全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标准落实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上,最大限度的降低人、机、物、环境的损害。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在企业的延伸,是国家劳动保护方针政策在企业的具体化,是长期生产实践经验无数事故教训的总结,是员工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他实现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违反它就是违反客观规律,就会发生事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2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安全管理在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则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有很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

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就是安全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最高目标、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安全文化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安全物质文化,是指安全设施、装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价值。二是安全制度文化,是指安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条例等。三是安全的精神文化,这是安全文化最高层次、最具有活力的核心部分。安全管理队伍的意识、观念、道德、目标、精神风貌等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要内涵。属于安全意识形态的范畴。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把“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经营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前提。在实践中,有些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放松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加之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培训工作与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正确认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的价值与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的重要作用,使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渗透到企业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层内涵中,重视安全培训,加强宣传教育,从而发掘出蕴藏在员工中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强大力量,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持续健康地发展。

2.2.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健全安全生产组织管理

安全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经营文化、竞争文化、组织文化。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信仰、价值观,会干扰环境和资源对组织的影响作用。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组织管理,明确与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效率,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分工与职责,实行分区分段定点包干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把安全防范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③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把安全生产与员工的业绩考评、晋职(级)挂钩,增强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感、紧迫感;④强化预防安全管理功能,堵塞安全管理漏洞,特别是要杜绝由于组织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和责任事故。

2.2.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注重和讲求制度“硬管理”和文化“软管理”的有机结合,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的需要。一方面是制度“硬管理”。通过健全与完善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设备与设施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突发事件处理程序》、《风险评价制度》等,从制度上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明确与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实现安全生产制度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是文化“软管理”。我们知道,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必须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管理制度再严密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制度管理的强制性往往使得员工在形式上服从,而不能赢得员工的心,这也是不少安全制度流于形式,难以贯彻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文化“软管理”,促使员工认同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价值观,从而理解和执行各级管理者的决策和指令,自觉地按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和制度要求来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