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风险控制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8:29

风险控制论文

风险控制论文篇(1)

通常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发现和了解企业内部隐含的风险,在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的指导下,科学的研究和评估风险,对于出现的各种风险和苗头给予积极合理的控制,减少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产生之后对企业造成的损害。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两个关键点是企业风险与战略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是企业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必须与内部控制机制协作。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指导原则和具体实施策略都是依据这两个关键点展开的。

1.2.企业风险管理的途径应当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风险,针对各种风险采取积极、全面的内部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甚至在关键时候能够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内控机制是在内部控制主体具体实施的基础上,对主体的行为规范不断的调整,整合的过程。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能够在内控机制的影响下顺利进行,以此不断激励和约束企业内交易中的各种行为。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见,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存在协作关系的,内部控制制度若科学、严格的设计和执行能有效的预防风险的产生。同时,在风险爆发之后,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也需要强大的内部控制机制作为支撑。内部控制不仅对企业风险的规避产生作用,同时还对企业风险的治理发挥效能。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些机制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完善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企业在设计自己的内控机制时应当能够充分依据自身的特点。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对自身管理确实能起到作用的制度体系。

2、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的构建

2.1强化内控制度执行部门的风险意识。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各执行部门的风险意识对于企业风险管理效果起着巨大作用,执行部门应当严格遵守企业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具体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应对那些执行不力、把关不严的现象。这种人为疏忽容易导致经办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给企业到来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面临的不可控风险进一步增加。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注意外部经营环境。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中应当大力加强人员的风险意识,针对网络数据的风险控制应当尽早制定和出台相关的制度,提高人员对于风险防范的能力和自觉性。增强各执行部门的风险意识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短期培训,以现实的案例和专家透彻的分析向大家表明风险意识的重要性。培训中应当适当邀请一些企业风险管理的专家学者和经历过企业风险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经历的讲述,结合专家的理论解析增强企业职员对风险管理的科学认识。

2.2.提升内控机制的执行力。

内控机制设计的再完善,若没有较强的执行力,也不能在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每个部门都有非常重要的的工作内容。尤其是内部控制的各执行部门,首先应当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内部控制不能以部门或个人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而是应当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打破条块分割,以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加强各执行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在各部门之间应当不断的协作、促进,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时的给予关注。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最终做到解决问题。增强内控机制实施的执行力还依赖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够促使员工自觉的履行企业制定的各种战略决策和规章制度。因此以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员工和相关人员对内控机制的执行力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环节。

风险控制论文篇(2)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重要成因是银行与贷款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的结果之一是逆向选择,即银行只愿为众多贷款申请人提供平均水平的贷款帮助,并由此提出平均水平的贷款要求,这使得贷款申请人中的优秀者认为不合算而放弃申请,从而使贷款申请人的平均水平下降,如果银行没有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就会给剩余的申请人提供过于优厚的贷款帮助,从而使信贷资产面临风险;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另一后果是道德风险,即银行将资金使用权让渡给贷款人后,所处的信息劣势使银行无法充分监督资金的使用,而资金使用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旦与银行的目标产生冲突,就会使信贷资产面临的风险高于申请时的水平,容易使银行利益受损。因此,如何将这种信息不对称降至最低,是信贷风险控制要研究的重要方面。实际上面临这种情况的还有担负外部审计职能,在发达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审计行业。他们被要求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迅速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对企业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并承担审计责任。为此西方审计学界做出了不少努力,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来帮助注册会计师全面收集信息,改善信息地位,从而确定审计程序,控制审计风险。这些研究同样可以为我国银行界所借鉴。下文便是以审计学理论为基础,对信贷风险控制进行的探索,希望对一线信贷工作有所帮助。

信贷人员往往重点关注企业财务报表的信息,但没有意识到这只是企业面对报告期的外部环境所作经营努力的结果,未来外部环境恶化和管理者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等未知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一个原本良好的企业发生经营危机。而我们要关注的恰恰是企业未来特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并由此判断企业的还款能力,从而保障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因此,信贷人员应从企业内外部分别人手,收集必要的信息。

一、收集企业外部的基本信息

未来外部环境的恶化会导致一个原本经营良好的企业发生经营危机从而增加贷款风险。信贷人员有必要及时收集外部信息。

(一)收集的信息内容

1、业务的类型、产品或服务的种类、地理位置,以及经营特点。企业提供的产品,如果多样化程度不足,可能预示着较大的风险;如果价格弹性大,需求不稳定,替代品多,则风险也可能较大。在了解经营特点时,信贷员应关注企业的采购环节:原材料价格是否稳定,供给渠道是否多样或稳定;生产环节:生产是否能保持连续,技术上有无不足,是否会带来环境危害,有无面对意外的应急能力;销售环节:企业面对的销售市场有多大,有无对销售的控制与应变能力等。

2、行业类型、行业受经济状况变动影响的程度、主要的产业政策。企业如果属于高经营杠杆的行业(即固定成本比重大,如典型的航空服务业),则具有较高的行业风险;处于行业成熟期的企业比处于行业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低;所属行业的经济周期对企业也有不同的影响;另外有一些行业受宏观金融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多,如纺织业等,也应充分了解。

3、影响企业及所属行业的法律、法规。必须确定贷款申请人所在行业是否有良好的法律环境,对该行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法律是否可能出台。如,以动植物为原料的制药企业可能会受动植物保护法的约束放弃一些利润优厚的产品,而这恰可能是银行预期的还款来源。

(二)收集途径

对于行业信息,由于其通用性,最好由银行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指定专人从事地区、行业、产品的风险分析和研究,提供给信贷人员参考。信贷人员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收集信息:

1、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对于行业资料,可以翻阅各种商业及行业期刊、行业信贷指南等;对于申请人业务经营情况,可以查阅该公司章程、董事会等机构的会议记录,分析最近年度和期中的财务报表、所得税申报表及呈送给有关主管机关的报告,查阅正在履行的重要合同等。这些信息应由信贷人员整理并书面记录下来,作为最终结论的依据之一。

2、实地察看贷款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信贷人员主要通过该途径了解企业的经营特征,如工厂布置、制造过程、储存设备等,可以着意了解原材料是否过时或容易断货,生产过程中是否残料过多或危及环境,产成品是否积压等。另外,信贷人员还可以利用现场察看的机会与申请企业的重要职员、工人交谈,可以有意识的收集或印证一些信息。

3、询问管理当局。信贷人员可以直接与管理当局讨论,藉以发现一些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变化,了解影响到申请单位的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就管理当局感兴趣的特定事项共同讨论,如新的部门、子公司以及一些关联方,从中收集有用信息。

4、向有类似客户的其它信贷员咨询。银行内部可以着意培养交流信息的习惯与风气,信贷人员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暴露出某些行业或企业的问题。充分利用他人的工作成果可以使信贷人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值得指出的是,向其它信贷人员咨询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和收集信息的方向指导,不能作为所作结论的依据。信贷人员仍应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并对此承担责任。他人提供的信息不能成为贷款出险时,信贷员免资的理由。

二、收集企业内部的详细信息

美国仁翰·阿吉蒂的研究表明:由于管理不善所导致的企业灾难,其管理不善的种种表现可以比财务反映提前若干年被发现。而企业管理是由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制订和执行该制度的管理层所组成。因此信贷人员在收集来自企业的内部信息时,可以着重关注管理层素质与经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有效两方面。

(一)管理层的情况

信贷人员主要应关注:

1、管理人员的品行与能力。企业制定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超越设立这些制度的人,因此,管理人员的操守及价值观就显得极为重要。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及管理风格,包括企业在受营业风险的种类、整个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阶层对法规的反应、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政策及看法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运作。并且管理层的诚信度还关系到申请企业的还款意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高级管理层应有现代资本运营的理念,有技术、财务、营销、管理的综合能力,而非某一单一能力;管理层还应对本行业有较高的熟悉程度,或有过处理行业风险的经验。

论文基于外部审计模式的信贷风险控制研究来自免费

2、管理人员的变动情况。管理人员变动频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管理层的不团结将会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并危及银行贷款的安全;企业面临经营或财务危机时,也会导致重要管理岗位的人员变动。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更应是信贷人员关注的重点。

3、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如,股东要求一个超额的利润)。异常的压力将会促使企业管理层蜒而走险,使银行贷款面临较大风险;也会使管理层有动力提供虚假的企业信息,从而给银行信贷决策造成误导。

信贷人员可以利用与收集外部基本信息相同的途径收集管理层信息。这里,信贷人员本身的经验是做出正确判断的重要帮助。此外,以下预警信号可以帮助信贷人员:管理层对环境和行业的变化反映较为迟缓;高级管理层有严重分歧;最高管理者独裁;管理层经营思想变化,表现为极端冒进或保守;管理层对银行的态度发生改变(变得冷淡或友善);管理层没有或无法实施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管理层过于关心利润,并忽视企业的长期利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

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资料都是在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下形成的。当内部控制制度严密、适当、有效时,即使管理层发生变动,只要外部环境没有剧烈的变动,企业仍能正常运作,理论上称之为制度的力量;在这样的制度下产生的各种资料也应被认为是基本真实、可靠的。西方审计早已从详细审计过渡到基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抽样审计,理论基础即在于此。信贷人员通过对申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考察,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管理的规范程度,从而保证企业能有正常运作、按时还款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企业规模大小的不同,企业各自的内部控制制度繁简程度也会不同,但任何企业都应有一定的内控制度。企业规模较小绝不应成为信贷人员省略有关信息收集工作的借口。

1、收集信息的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由控制环境与控制程序两要素组成,信贷人员应分别关注。(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主要有以下因素组成: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这一点在了解管理层信息时,信贷人员就可以获知,它可以极大地影响控制环境。组织结构,即企业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的整体框架。一般企业都用组织图的形式来表示。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应有明确的组织单位形式和性质(确认相关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同时有每个组织单位内部的责任权限。这样就可以准确地反映授权方式和报告关系。董事会。如果企业有董事会,而这个董事会工作很负责任,则信贷人员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对企业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等的疑虑。如果总经理又兼任董事会,或是独断的总经理控制着被动的董事会,或是董事会成员构成失衡(比如管理人员不足),在现代管理学来看,都意味着管理方面的缺陷,可能导致管理失控。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企业应在行为规范、经营实务等重大方面宣布书面政策,描述特定的责任、报告关系和有关限制,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管理控制方法,即管理当局对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对整个企业的活动实行监督的方法,一般由计划、比较、调查、修正四个环节组成。这一因素对大中型企业尤为重要,信贷人员应重点关注;而对小型企业,尤其是对由业主直接管理的小企业来说,可能并不重要。人事政策和实务。人事管理包括企业雇用、训练、考评、激励(薪金、待遇、晋升机会等)员工的政策和程序。好的人事制度能保证执行企业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顺利进行,并为企业控制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2)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组成,涵盖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经济业务活动,主要分成五类:交易授权。企业应明确规定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清任等,各级管理层应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也应在授权范围内经办经济业务。必须确保交易是在管理人员授权之下产生,防止生产经营中的随意行为,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就是由于其职员超授权造成的。职责划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他人的工作,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目的。以下不相容的职责必须进行职责划分: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值得指出的是,大小公司在执行“职责划分”控制程序时,是有差别的。小公司由于员工人数少,往往不可能严格地执行前述原则。但小公司通常有业主的直接参与,则业主可以通过担任一些特定的工作来实现职责的合理划分。也有的业主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进行严密的监督与复核,来弥补职责划分的不足。通常在私营企业中,管理者更有积极性从事此类工作,这方面的风险亦比较小。凭证与记录控制。企业应依据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制订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的设置和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企业应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的最重要措施是进行实物防护,如,存货人库、使用防火安全装置、做好会计记录实物保护等。独立稽核。应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他人执行的工作和记录进行验证、评价,对各项业务提出内部控制建议,并对违反控制的部门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大企业往往设立专门的内审部门来执行这一控制程序,而小企业往往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省略此项工作。银行信贷人员可以建议其聘请注册会计师定期对企业实施这项工作,则可以最小成本实现对企业的控制,降低管理风险。

风险控制论文篇(3)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

1.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如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如果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便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3.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4.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5.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给钱这个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赶进度,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证虽根本没有可信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2.审计抽样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所涉及的财务收支都查实,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公允”的问题。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要回答的仅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而不是保证其绝对真实。虽然公允的要求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风险,但要达到公允的程度也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的范围,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错误,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审计信息就有可能产生重大误导作用,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4.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因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旦有误,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此外,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也有可能产生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从审计机构和人员方面看

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普及后续教育;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依法审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审计计划,尤其是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有效运用审计抽样方法,重视审计取证工作;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并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二)从审计程序的层面分析

1.受托阶段。要详细了解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和业务内容,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只有通过充分了解确认有承办能力,才能签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分清各自的职责范围,并对委托事项进行协商。要如实向委托人介绍社会审计的规定,以防以后发生误会。同时,审计机构还要注意防止委托方提供的假证据,在签约时要写明委托方对提供的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等内容。

2.准备阶段。事务所要根据承办项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和情况复杂与否,确定选派专业性强、能胜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制定好审计项目、内容、目标、方法和任务等工作计划。

3.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防范有三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审计取证,审计人员取得的证据必须充分、有力、合规合法、客观真实,具有可证性,收集的证据一定要经过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和有关人员共同签章才可生效。其次,应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因为,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制作的“原始凭证”。最后,审计人员应严格自律,自觉执行执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4.报告阶段。提交报告前,应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有关重点问题、重要程序和对审计报告有直接影响的部分进行认真复核,确保准确无误。起草审计报告时,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果及依据和审计评价及建议,要注意符合业务约定书约定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做到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审计依据要准确,文字简练、措辞恰当、表达清楚。初稿形成后,送交委托方征求意见并限期给予书面反馈意见,要对委托方反馈意见的采纳情况予以说明,作为工作底稿归档。在发送报告的同时,要将各种相关资料整理归档。

(三)实施审计项目时

1.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测试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运行与相关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找出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

2.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具体应进行以下实质性测试:

(1)流动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预付货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等项目的测试。流动资产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有些项目收支频繁,余额经常变动,如货币资金、存货等,需要经过盘点才能确认它的余额;另有些项目,是与其他单位的往来结算,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必须通过向对方单位询证才能确认。因此,盘存、函证是流动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

(2)长期和固定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再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项目的测试。长期和固定资产类项目的特点是使用期限较长,并在使用中保持原有形态,特别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价值都是分期摊销的。因此,盘存、计价、计算是长期和固定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

(3)负债类实质性测试。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未交款项、预提费用、长期借款等项目的测试。除预提费用外,都是往来结算项目,审计方法主要是函证或计算核实。

(4)所有者权益类实质性测试。包括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的测试。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证有关规定、计算核实。

(5)损益类实质性测试。包括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年利润、所得税等。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证有关规定,计算核实。

风险控制论文篇(4)

统计两组患者发生的风险事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80分)和不满意(<60分)三个选项。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对照组共发生风险事件9例(包括投诉事件3例,护理差错事故2例,意外事件2例,并发症1例,护理文书书写不完善),占9.18%;观察组共发生风险事件1例(并发症1例),占1.02%,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经调查患者满意度发现,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5.51%,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7.9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n(%)]组别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对照组(n=98)36(36.73)38(38.78)16(24.49)64(75.51)观察组(n=98)62(63.27)34(34.69)2(2.04)96(97.96)χ234.8444P0.0000。

风险控制论文篇(5)

一、高校负债风险环境的必然性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对高校负债有决定性作用,形成政策性风险

为了解决高校经费短缺的矛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经费资金”。一方面,我国近几年高校政策性扩招,使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实际上通过“办学条件评估”规定,高校学生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的下达远超过学校承受能力的“招生计划”等方式,诱导和迫使学校扩建。然而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各个高校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和学费标准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引入信贷资金成为必然趋势。巨额负债打破了高校长期的“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原则。可巨额负债意味着巨额的“连本带利”,一旦偿债风险凸显,政府面对全国如此巨额的信贷资金,国家财政不可能将其全部“消化”解决。

(二)国家尚未出台规范高校与银行贷款行为的法律关系制度,造成法规性风险

《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校的法人地位,出资人与法人的关系成为两个不同财产独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高校法人财产的确立,界定了高校作为产权主体的权利义务区域,从而也就确定了高校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实现了高校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统一。高校作为法人主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可以自主筹措办学资金,当然要对其负债承担全部的经济责任。然而目前没有一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校的负债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详细的规范。我们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决定最终收益是整个社会而不完全是高校,而负债百分之百是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只是规定“各个高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申请贷款,可怎么负责、负什么责,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明确归口部门和贷款审批程序等,使得高等学校在贷款使用方向、规模等方面缺乏指导与约束。高校债务的举借和偿还行为缺乏法律和制度上的有效约束。

(三)高校的特殊性质成为受银行业欢迎的债务人,而大学的巨额债务可能最终成为国有银行新的不良债务从而形成新的金融风险

银行业优惠的贷款利率和优质的金融服务,为高校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取得急需建设资金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我们发现银行出于政府承担风险的预期造成“垒大户”的现象。对于一个财政拨款、事业收入、校办产业等收入只够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开支的非名牌高校结余是很少的。在此情况下,如果负债超过自有资金的一定比例,学校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便会陷入财务困境。在目前贴息政策下,虽然资金成本较低但贷款到期之后,需要“贷新还旧”形成负债积累,若“贷新还旧”不能继续下去时,则必然造成学校财务危机。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使高校走上“盲目贷款财务危机不良贷款金融风险”,从而使高校走上20世纪80年代国企老路。

(四)扩容和竞争的双重压力促使高校不能及时对负债的财务因素进行科学的论证、评估,形成高校内部管理性风险

全国高校规模普遍剧增,需要新增大量的基础设施,高校急需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经指出:“中国高校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做什么都是一个模式。”在这种情况之下,都用银行贷款来解决燃眉之急。在经济责任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时,各个高校在进行举债时大有“为公不负债,为私谁负债”的劲头,表现为贷款规模的随意性;没有充分考虑到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现有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应;对偿债风险认识不足;贷款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对于负债经营风险的大小、何时真正完成本金归还以及规模的安全合理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分析。只是注意到什么时候信贷资金到位,不太注意贷款分期上的把握,对学校的中长期发展和投资效益盲目乐观,单凭主观意愿而不顾客观实际。

(五)偿还期内贷款本利和的巨大开支必然引起日常支出结构的变化,容易导致人心不稳造成人才流失、教学和科研质量下降的经营性风险

从高校财务运行的经验数据来看,当一个高校的利息费用超过其收入的10%时,该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原有规模便很难保持,甚至会萎缩。在贷款的偿还期里学校各项收入持续稳定的情况下,要支付大额的本金和利息必然会引起人员和公用经费相对缩减。各个高校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吸纳,出现了对教师资源的争夺。高校的规模和师资成正比例关系,高校如果不能保证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刚性的平稳或增长,面对人才竞争的压力会造成人才流失和办学质量下降的危险,最终导致“师资流失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招生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低下限制招生规模声誉下降”。高校师资是决定高校办学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弱小院校和偏僻地区院校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院校必须付出高出几倍的薪金并附加特殊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同时增加科研投入以便努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以提高学校的品牌。这些投入又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和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使负债高校的经营性风险进一步增大。

二、化解高校偿债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资金投入决策管理和经济责任制,落实投资追踪问效制度

能否把有限的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决策体系要依靠规范的制度来完成,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投资决策行为,明确决策者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高校的校长是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特别是对于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负责,对银行贷款行为要组织力量从规划、草案、集体研究讨论做起,认真防范负债方案的偿债风险;主管财务副校长:宏观控制经济活动的实施,按照审批权限对资金投入管理承担相应责任,对校长负责;财务、审计、资产管理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内容各不相同。相应的经济责任是逐级向上负责。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贷款管理作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各级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和高校资金监控系统。要求高校的贷款项目充分论证拟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中长期贷款计划,对所有贷款高校实行贷款备案制度。对于那些投资决策失误、浪费现象严重的,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责任追究。

(二)强化高校预算支出的刚性,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对于支出预算要进行可行性研究,预算的可行性是保证学校刚性预算目标管理实现的前提。在加强开支“一支笔”的同时,要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对内保证重点、勤俭节约、节流和节支并举。凡审定通过或批复的预算应严格执行,确保预算支出的刚性,实行超预算预警机制。高校要以综合财务预算管理为切入点,将贷款资金有机地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即将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全部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管理,同时将信贷资金单列预算管理。信贷资金的收支编入财务预算,形成一种新的财务平衡关系:年度总收入+年度贷款额度=年度总支出+年度还款额度。同时加强静态和动态平衡、总量和结构平衡的有机结合,并且将年度财务预算与学校的中长期规划和中长期预算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支付危机即避免破产成本的增加,保证学校的前瞻性发展。

(三)科学合理地确定负债规模和结构,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努力降低筹资成本

负债过多既降低资金使用效益又加重高校偿还负担,所以确定适度的贷款规模是负债决策的关键。要正确分析财务状况,恰当预测所需资金量,合理预计贷款的偿还能力,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在未来的某一年成为还款的高峰年,使债务到期时间均匀分布,避免信贷资金的集中支出;可以以负债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学校各项总收入的比例)、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偿债率(年度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等为重点,对债务的规模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确定本校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可采取多样化的负债形式如:长短期借款、设备租赁与设备融资、后勤建筑和设备融资等。例如在负债规模和各项债务资金成本率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综合债务成本率(各种债务资金成本按所占债务规模比例计算的加权平均数)来估算最佳的负债组合。

(四)加强财务分析,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部门根据即时掌握的学校负债建设项目贷款及配套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财务分析,监测学校的财务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偿债风险。高校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为基础,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控制偿债风险。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指标的可采集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及预见性。例如:负债期内年度预期收入总额、负债期内流动比率等,此类指标数额越大则反映偿债能力越强;学生生均贷款额、负债与收入比率、负债自有资金比率、人员经费与总收入的比例等,此类指标数额越大则反映偿债能力越弱。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负债额度控制与负债期内预期收入之间的数学关联,以保证学校在负债期内正常运转。

风险控制论文篇(6)

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了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我国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GB/T19022-2003。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将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现代工业计量发展的趋势是从计量器具的管理向测量过程的管理转化,即器具溯源向数据溯源转化。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用测量过程管理方法实现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实施和控制。测量过程设计是为了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计量要求。

1问题的提出

企业建立并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计量工作的要求进行了台帐管理,对检定和校准、操作过程、状态标识、人员培训、环境条件等过程要求建立文件化体系,即计量器具的使用部门按照技术规范规定的检定周期,将计量器具送到各级计量技术机构进行量值溯源,以保证经过溯源并确认的计量器具的量值的准确。但是,由于对顾客要求、相应标准法规的识别不够充分,测量要求的基础平台、计量要求的导出、检测资源的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能力的确认以及测量过程的策划、实施、控制、审核与监视)等各个过程,因策划、识别不够充分,导致测量过程能力不足,使产品实现过程依然存在不合格数据的风险。

2产品测量体系方案

2.1产品测量过程的识别与资源分析

2.1.1测量过程的识别

从产品图样、制造验收规范中识别出测量参数,同时对各数据参数的测量要求进行属性及关重特性分类,如分出产品的几何量、机械性能、物理、化学量等参数,根据参数特性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和分类,针对产品最终使用特性与相应不同属性的特性进行分析,并确认其是否充分、完整,以便测量验证。

2.1.2测量要求的导出

根据识别出的测量过程特性值范围和要求,确定测量过程相应参数的计量要求,为确定测量方法、选择计量器具、设计测量过程建立基础。

2.1.3测量过程控制级别分类

对所有的测量过程进行级别分类,将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程度分成高、低、一般三个级别控制。不同级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控制,控制级别程度不同,实施准则也不同。(1)高级别控制点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或测量系统分析,建立核查标准,在分析的基础上用控制图进行监视,实施统计控制;将测量不确定度方案和测量审核纳入工艺文件,将核查标准产品实物档案管理。(2)低级别控制的测量过程进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验证)。(3)一般控制的测量过程采用测量设备按期周检、重复测量、抽样检查,对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测等简单控制方法实施控制。

2.1.4资源分析

资源分析包括测量过程分包能力分析和按属性关重特性配置的能力分析。资源主要指设备、方法、环境因素是否针对已导出的测量要求的适应性、充分性及有效性,避免不足而增加不合格数据风险,制定补遗方案或验证方案为计量确认建立基础。分包能力分析指测量过程外包实验室的资质能力分析。配套资源的成本要和该测量过程关重程度相匹配。当采购的外包测量过程具备高控过程条件时,应考虑实验室资源补充。

2.2测量能力确认

按控制级别分类,实施分别确认,以一般和低级测量过程,主要通过溯源规范进行确认,但需要有选择地定期评估测量能力指数。高控过程除了溯源确认外,还要将测量过程在一定样本量情况下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并将评定结果结合产品最终状态进行定期测量审核,以确保始终具备足够的测量能力和最小的不准确风险。

2.2.1识别完整性

识别完整性是指产品全部的特性分析测量过程是否完整、高控过程是否完整。

2.2.2导出正确性

根据选用的测量方案对测量手段(包括设备的计量特性和环境因素识别)进行验证,导出的正确性应以溯源正确性为基础。

2.2.3资源满足程度

根据识别过程、确认的能力要求、导出计量要求最终确认资源是否足够满足。如不足,分析不合格风险,以确定是否补充或改进资源。

2.3测量过程策划与控制

2.3.1测量过程策划

测量过程策划包括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确认、测量过程实施和测量过程控制等阶段。

2.3.2应明确实现测量过程的各个阶段和测量过程的组织管理

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过程是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测量过程策划则从环境、人员、设备、方法、记录、结果分析、数据可靠性、测量不确定度等因素进行考虑控制和实施。环境条件要与产品最终功能特性相对应,在识别和证实两个方面去满足,即列出影响因素、选择监视(或分包监视)手段并记录。

2.4测量过程的审核与监视

2.4.1关键测量审核

尽可能选用各测量过程的核查标准,也可以同其他的不同原理设备、不同验证方法监视测量结果。可以考虑测量结果的拆分和系统分析,对关键测量过程应分析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2.4.2关键数据监视

关键测量数据监视主要参考适用的、合理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在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传递系数、选择不确定度分量、分析仪器和结果服从的分布规律、确定相关性、确定并合成各分量不确定度等方面,将扩展不确定的结果纳入规范,以验证产品的最终特性。通过仪器比对、方法比对、样品再测及统计技术等确定核查标准,用En值(En=yi-yrU2i+U2R姨)判断结果的满意程度,并对过程能力再分析,寻找薄弱环节。最终,结合功能验证试验寻求测量手段的再改进,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4.3可疑数据、问题数据的监视

根据不确定度结果寻找数据处理过程的可疑数据。对于一组重复测量数据可根据格拉布斯、狄克逊等准则判断该数据是否异常;对故障产品的现象和可测参数追溯测量过程各结果的可靠性,再选用适宜的监视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为控制结果建立基础。

2.5纠正、预防与改进

对于不合格数据,根据发现的时机进行纠正或原因分析,进而制定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并作为改进要求的输入。实施PDCA循环,主要针对不合格设备、不合格体系、不合格数据三个方面。

3结语

本文将ISO10012:2003(GB/T19022-2003)标准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思路引入产品质量控制和改进,意在为产品实现过程建立可靠的数据支持,这是预防和诊断的有效途径。因此,从识别测量过程、选择资源和手段并进行溯源性确认,到测量过程实现的全过程控制,直至通过审核、监视和改进过程,并以证实性方式建立产品信息数据库,将有效规避产品不合格数据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有效降低因测量控制不落实而出现的质量风险及参数的误判,从而更好地提高装备生产质量。

作者:胡炎 单位:海装西安局

风险控制论文篇(7)

首先,物业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物业经营行业产生不利或有利的影响。不良事件代表可能阻碍物业管理行业创造价值的风险;事件的有利影响可以抵消物业管理行业的不利影响或机会。风险控制是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是对物业管理行业从战略制定到日常运作过程中风险进行把控,能确定一切影响物业经营管理的因素。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简单来说,内控体系就是物业经营行业拟定一连串的调整、构造、督促、制约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来使物业经营行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活动能顺利实现和进行。大量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与内控体系构建是当代物业经营管理的两大不可或缺的两大工具,构建内控体系与风险控制相依相生。中国的物业管理行业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将融合内控体系和风险控制。

二、物业经营管理行业实施内控的必要性和内控内容

(一)物业经营管理行业实施内控的必要性

1.能帮助物业经营公司做好财务工作。行业财务良好健康的运行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构建内控体系能实现财务内控,使企业能轻松应对各种财务风险,能使企业做好财务的一切工作,像:检查财务报表,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实时信息来制定行业的经营计划,对行业的运行进行记录和事后评估等等。而且,在内控体系的实施后,行业往往能更好的对公司财务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行业各个部门的财务联系。而且,还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帮助物业行业及时获得最新讯息,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科学可行性高的战略决策。2.能帮助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做好资金管理工作。资金管理是物业经营管理行业运行的核心内容。资金缺乏或配置不合理会使行业发展受到阻碍。而内控体系的构建就给行业资金管理提供了保障。它不仅仅可以使行业能合理有效的配置有限资源还能降低行业的经营成本,保证企业盈利。

(二)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实施内控的主要内容

物业公司的内控制度的建设内容有收入控制、库存物资和材料控制、费用支出控制三项内容。1.收入控制。收入控制是物业公司内控制度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物业公司最重要的内容,是合理规范物业的保障。对资金收入要进行详细的记载,加强资金的管理,第一要进行资金的完整性控制,即要保证收入单据,发票的完整性,要建立完整的账单,对收入进行科学的核算,及时做出调整,保证物业业务的进行,第二要进行资金安全性控制,保障资金的安全,可以实施岗位分离制度等,安全控制资金的往来。2.库存物资控制和材料控制。要有效的对库存物资进行控制,根据市场情况合理的确定库存,同时加强采购过程的质量监督工作,由财务部预算得到合理的采购数量,由质量安全部门检查材料购进的质量问题,对于大型的采购过程要由全企业参与,对于一些重要的采购工作,要由财务部提前预算好,然后由质量安全部,统计部和监督部门三者共同完成采购,对于一些小的采购工作由财务部独立完成,保证采购原料的质量。3.费用支出控制。费用支出控制包括物业公司的运行支出和代收水电费的支出,而代收水电费的支出是物业公司主要支出的部分,应该做好支出控制,在代收水电费时要开具单据,为财务核算提供依据,要检查水表电表的运行健康程度,及时更换坏的水表电表,以防造成损失,对每个月的水电费要在月底进行再次审核,核对出现的问题。

三、我国物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我国物业兴起是在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使房屋所有权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下。其属于一个新兴行业,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下面就介绍了一下我国物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一)物业经营管理行业普遍盈利少。一个行业只有盈利大于零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如果其盈利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其就会遭受破产倒闭。我国物业经营管理行业刚刚兴起,其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其的服务对象为人民大众。如果人民大众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上不去,其获利就不会暴增,可能只是稍微获利。所以我国还是应该毫不动摇的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二)有关物业经营管理的法制建设不健全,立法滞后。因为物业经营管理在我国是一种新兴行业,所以对于它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目前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是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它于2003年9月1日首次生效,经几次修订,于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在此之前,我国物业管理法制混乱,不少还依靠物业行业自己制定的有关规则。而且还存在立法因地区而异,与全国性条例不符,不利于我国对物业行业的管理。因此出现:物业经营管理工作不符合要求,服务存在问题;房屋建成之后出现质量问题,使物业无辜担负了许多开发商应该担负的责任;而且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成立运行过程中,环境可能不够透明公开,存在“作弊”行为,使大部分业益受到损害;业利义务混乱,法律主体各方关系不明,难以追究责任。等现象。自从《物业管理条例出台以来》颁布以来,《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业主大会规程》、《物业服务收费明码标价规定》等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物业经营管理。物业经营管理在不断成长变化,新的问题情况也会层出不穷,所以有关法律法规应该不断修订完善,新的法律法规更应该出台。(三)物业经营管理缺乏专业化人才。虽然物业管理是一个劳动密集型,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服务型行业,但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要求也越来越高。那种单纯修缮服务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人们需要的是更专业化的服务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但是由于物业经营管理行业是技术要求较低,劳动要求很高的行业,所以使很多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高的人选择了其它行业。在加上物业经营管理公司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够,在进行物业作业时很容易与业主发生不愉快,降低业主满意度,不能满足业主日益增长的要求。(四)物业经营管理行业规模小,盈利低。当今许多物业经营管理公司是开发商自己成立来管理自己招标的楼盘,这些物业经营管理公司相对于其他物业经营管理公司的规模就小很多,公司的结构也不够健全,非常不利于盈利。又因在完全竞争性假设的马歇尔经济学中可以说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规模,所以盈利过低不利于物业公司规模变大。(五)业主经济收入偏低,物业收取困难。虽然人们生活普遍有所提高,但是贫富差距还是很大。还是很多人的工资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住房补贴相关政策,一定程度解决了人们的住房问题,但是这部分费用没有物业管理费用成分,还是使物业管理收费困难。

四、物业经营中的各种风险

(一)物业资金收取困难,造成资金回笼风险。物业在收取资金时,其收取对象或因观念或者财务情况而不缴、少缴、漏缴相关费用。比如像房屋修缮中水龙头损坏问题,根据有关规定:物业管理是对业主共有部分的管理,业主的专有部分不是物业管理的对象。而房间的水龙头不是业主的专有部分所以业主不应该要求物业进行无偿修缮,而往往有些业主却固执的认为这是物业的本职所在,在要求物业修缮以后拒绝向物业付费。而且还存在资金回笼的过程中回笼方式被改变(比如物业公司在向其它公司出售股权之后,本来应该得到钱款,可是可能会被给以价值相当物资)等现象。这些现象在给物业带来资金回收困难的同时还使物业经营管理行业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得已来削减人员降低服务标准,使其业主得不到很好的服务。这样一来,无疑使物业和业主掉进了死循环。(二)开发商和设施管理带来的风险。一般来说,开发商与物业有两种关系:一是合同关系,开发商是原产权人与物业管理签订合同。二是从属关系,就是物业是开发商的子公司或者分支结构。在合同关系中,往往特别容易出现开发商将商品销售完之后开发商走人,一旦商品出现任何问题,业主首先找的就是物业不会去找开发商。这时候物业找开发商就比较困难。这样就致使物业被夹杂在中间,造成经营损失。而且,各种设施的故障,不管是不是有待修缮还是因为自然原因业主都会第一时间找到物业进行质问,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结构,业主往往就会不缴纳物业费,使物业遭受损失。(三)由于物业不够专业和业主要求日益提高,给其生存带来风险。在开发商和物业的第二种关系中,非常不利于物业朝着专业化、科学化发展。物业管理涉及范围非常之广,这就要求物业的从业人员有着非常专业的技能来满足业主所需。不少物业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不但管理范围缩小而且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再加上业主不断增强的维意识和服务要求致使这些物业公司生存率降低。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使相当一部分员工被解雇。(四)员工安全和治安风险。物业在给业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员工的安全风险也是相当大。比如:保安在执行工作中可能会被外来人员误伤,在解决业主之间纠纷过程中易受伤等。一旦事故发生就会给物业带来不小风险。当今社会入室盗窃和室外偷盗越来越严重,物业除了要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工作以外还要尽力保障业主财务人身安全,一旦业主财产身体出现问题往往就会要求物业进行赔偿,无疑给物业带来财务和法律上的纠纷风险。(五)消防安全风险。在物业企业接管业务时一定要首先做的就是检查消防安全设施是否设立完整,是否存在消防安全风险,对没有通过检查的,物业公司要及时做出相应措施,此外,对于购买者,物业公司要在其进行房屋装修时检查其材料是否符合消防规定,使用的器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物业企业要常常检查消防设施和容易发生消防安全问题的地方,定期修理更换消防设置,防患未然。(六)停车服务风险。在小区内停车,或者在游玩地方停车,停车场都会有物业公司的负责,而车子在停车场发生被划等事故时,都会涉及到物业公司的赔偿问题,物业公司要做好安全问题,建立合适的停车场管理制度,对于收取了看管费的车辆,要建立合理的赔偿制度,而在停车场出现的其他问题,要根据建立的法律制度,必要时通过报警的方式解决。

五、基于物业经营风险的内控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物业内控体系的总体思路。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依据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措施,由内到外建立内控体系。在物业公司内部,要建立专门负责内控体系建立及完善的组织机构,由总经理直接领导,对物业公司实施全局控制,在各部门要设立内控体系实施完善小组,由各部门经理担任组长,受总经理的领导,对物业公司各部门实行分部控制,在物业公司外部要成立物业考察小组,对社会物业实施环境实时调研考察,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使物业公司内部的发展更加安全有效。(二)增强风险控制意识、做好财务内控。进行风险控制的第一步就是要有风险控制意识,由于物业经营的技术要求较低,对劳动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物业行业要在人力和物力方面提高警惕。基于当前物业生存率不高的的情况,物业应该考虑如何使物业更好的生存。首先物业应该考虑的就是财务问题。在建立财务内控的过程中,物业可以实行当今比较流行的全面预算管理,对物业财务进行“全方位、全员、全面”的管理。物业还需要不断强化员工的成本意识和专业技能。(三)以物业战略为导向,建立内控体系。物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物业战略目标,内控体系就是其实行的保障。所以以物业战略为导向建立内控体系是一个符合物业特点的战略。一般来说,一个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战略控制,管理控制,工作控制。即由物业公司的总经理制定战略,物业公司的管理部门落实实施,最后由员工进行作业实操。物业公司的战略目标要根据实时调研进行更改,只有提高了业主满意度,才能使物业公司健康发展。(四)构建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做到考核与奖惩相统一。为了更好的进行内控体系的构建,物业行业要以内部控制体系来完善、整合自己的业务流程,加大对员工的业务监督,对各个业务进行风险评估控制。最终考核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新的业务管制制度来实行。在新的业务管理制度中,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质量,有必要定期进行业务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相应的奖惩,这样一来就能加强物业公司内部的积极性,在面临风险时,各部门能够有效的解决风险所带来的损害。(五)做好物业公司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物业公司的主体是服务中心,要建立起以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其他部门围绕服务中心工作的运营模式,既然是服务业,就要做到服务至上的地步,服务中心做统筹安排,由财务部做好财务预算和月度预算,并将这数据交由人事部对人员安排及各部门工作做相关安排,人员的裁剪,调动等,安全管理部门要时刻巡视小区内的安全隐患,并将主要负责消防安全,做好小区内的财产安全工作,和人员的安全工作,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安全问题,工程维修部要做好小区内的天然气管道,下水道管道,电气输送等维修工作,并和财务部建立起联系,将信息反馈到服务中心,来为服务中心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依据。六、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服务品质高,价钱合理的物业公司无疑是人们的不二之选。而如今的物业公司发展较为不易,存在许多的风险和问题,物业公司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做好物业工作,所以这就要求物业能建立内控体系来对其所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控制来使其能为业主更好的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占得一席之地。

作者:赵鹏鹏 单位:京亿方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满孝青.论我国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C].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120-121

[2]廖美容.物业经营风险控制下的内控模式探究[J].财经界,2015,(24):81-82

风险控制论文篇(8)

【论文摘要】 国际货运业务流程长,面临的各种风险复杂,涉及到的业务关系方多,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如何认识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从配仓风险;提单风险;分承包方风险三个方面分析国际货运如何规避国际货物运输中的风险。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货运 风险防范 配仓风险 提单风险 分承包方风险 国际货运是进出口贸易运输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整个国际货物运输的组织者和设计师,它能够根据委托人托运货物的具体情况,设计最优的运输方案,提供各方面的专业咨询和建议,能及时掌握货物全程的运输信息,随时向委托人报告货物在途的运输情况,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代的业务范围一般包括:国际海运(集装箱整箱、拼箱,散货)、国际空运、陆运、报关、报检等方面。由于其涉及到的业务关系方多、业务流程长,面临的各种风险复杂,而作为整个行业而言,竞争十分激烈,如何认识风险和规避风险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 一、配仓风险 国际货代赢得市场的关键是服务快准好。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好准时配仓,规避配仓风险。 货代公司在配舱环节关键是要作好几个日期的配合工作。一般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船期表来真正掌握配舱。以班轮海运出口为例,掌握了以下几个日期的关系就基本可以做到出口环节的船期、装柜、报关等紧密衔接,为货主提供快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 为此,我们节选了一份APL公司出口到欧洲航线的深圳起步的班轮船期表为例: 1.若信用证规定的最迟装运期限是装船期不得迟于2008.01.22,根据船期表,我们分析了以下几个关键日期: (1)船期表上的预计离港日期(ETD)(也是提单上显示的开船日期); (2)截关日期; (3)备货日期(装柜日期); (4)预计到达目的港日期(ETA)。 基本顺序是:备货日期(装柜日期)早于截关日期早于ETD。 2.根据上表,我们来逐个分析: (1)NYK Andromeda 057W这班船的ETD为01.22,为了信用证能顺利结汇,应先明确最迟应配上这班船。 (2)根据第一点推出第二个日期: 截关日期简称CLOSING DAY。表中对应NYK Andromeda 057W这班船的CLOSING DAY(CY SHEKOU 12:00 CLOSING 2008.01.20)为01.20。通常CLOSING DAY比ETD早1天~2天,船公司在这两天内在装货港码头将这批在截关时间前交了海关放行条给船公司的货物装上船。换一句话,我们必须在截关日期前通关。 (3)第二点的截关日期非常重要。为了能再此日期前通关,我们必须提前装好柜,准备好单证,开始报关。这个阶段完成一般需要2天~3天,所以装柜日期一般比截关日期提前2天~3天,这就是第三个装柜日期的时间顺序。 (4)对于第四个日期:预计到达目的港日期(ETA),也有的信用证不是规定最迟装船日期,而是规定最迟到达日期,那么这时候看船期表选船的时候要先对应符合ETA早于信用证规定最迟到达日期的那水船,再套用以上——截关日期——装柜日期的相同步骤。是一样的道理。 二、提单风险 顺利走船后,接下来就要考虑目的港放货的问题。国际海运中提单是物权凭证,一般情况下是收货人用以向目的港船提货的凭证。提单风险种类繁多、花样层出不穷,做为国际货代,更是要练就一付火眼睛睛,认真防范提单风险。常见的提单风险有以下几种: 1.电放提单的风险。对收货人而言,由于“电放”提单省去了单据在邮寄途中和在银行间周转的时间和费用,加快货物流转,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和费用,客户能够快捷提货,所以比较受收货人的欢迎,常会要求电放。但这种放货方式对发货人和承运人而言都是风险较大的。对于发货人,“电放”后,货物所有权即转移给收货人,发货人即丧失了对货物的控制权,收货人在卸货港凭提单副本或提单传真件就可以提货,如果收货人提货后拒付货款,则“电放”就会使发货人面临货、款两空的巨大危险 所以.如果发货人对收回货款没有保障,则不宜采用“电放”。 防范做法(1):对于承运人,应注意保证在为货主做“电放”时已经收回了其签发的全套正本提单,没有额外的正本提单在外界流转。 防范做法(2):在采用货代提单的情况下,出口方若做“电放”,应该尽量选择国内声誉好、实力强、操作规范的大公司做。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航运公司如MAERSK、NYK、APL、CMA等在球都有自己的机构,建立了各自的完善的内部网络系统.使电放通知通过数据联网,做电放时比较安全。 防范做法(3):采用海运单代替“电放”。海运单(Non—negotiable Sea Waybill)是一种在本质上和电放没有什么区别的放货方法。但是“电放”是航运界的一种行业习惯做法,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惯例来调整;而海运单无论在国际贸易还是在国际航运方面都有章可循,如国际商会制定的(INCOTERMS)、国际海事委员会制定的《1990年国际海事委员会海运统一规则》等,一旦发生争议,这些惯例、规则对于当事人解决争议将会提供一定的依据。 2.记名提单风险。美国法院普遍遵循:承运人可以将货物交给记名提单中载明的收货人,而无须要求收货人交出提单。因此在贸易实践中,应慎用记名提单,熟悉各国关于记名提单的法律规定, 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以维护出口商的权利。 防范做法(1):信誉有十足地把握,没有收款保障的情况下,尽量不做记名提单,尤其是在与美国客户做生意时。 防范做法(2):如果托运人一定要选择记名提单,出口商可以让承运人是否必须凭正本提单提货用文字在提单上明确表示出来, 如在提单上加注“where nontransferable/negotiable, the carrier is entitled to deliver the goods to the Ramed consignee without surrender of an original bill of lading, and is obliged to do SO unleSS the shipper requests otherwise before delivery takes place”。 防范做法(3):由于《美国1916年联邦提单法》关于记名提单的规定与中国《海商法》关于提单的定义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在实际运输业务中应尽量争取依据中国海商法。建议在记名提单上加注“此提单适用中国海商法”字样,保证记名提单物权凭证的属性不被侵犯,以法约束承运人必须凭正本提单放货。 三、分承包方风险 在整个货代作业环节中,通常货代公司将不同的具体业务分包给专业分承包方,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国际货物运输过程。防范分承包方风险,简单地说,就是如何选好分承包方的问题。这其中较重要较普遍的分承包方是报关行、拖车公司。 1.挑选报关行,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报关费用:质优价廉者得。 (2)报关服务:报关行是否拥有为你所从事的行业清关的知识及经验,他能收集到什么样的资源为你的服务?如果你的产品需要特别的文件(如禁止进口服饰再转运的文件),报关行是否能顺利的满足这些需求?报关行是否接受过足够的训练满足复杂评估及记录的要求?报关行与仓储、运输以及其他与物流服务相关的公司的业务关系如何?报关行处理多个港口业务的能力如何?负责客户工作的员工的工作素质如何?从业时间有多长?报关行能否提供情况类似的进口商的成功范例? (3)报关行与海关的关系:是否牢固?特别是他是否符合海关对报关行业务提出的所有要求? 2.挑选拖车公司,主要考虑质优价廉者得。一般情况下固定做一两个车队,质量时间都较有保证,还引入了良性竞争。服务有保证,价格也优惠。 国际货代业务流程长,除了上述分析的一些主要风险,在操作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突发的因素,以不变应万变,因此买保险的工作非常重要,认识风险和规避风险,我们才得以长风破浪、顺利远航。

风险控制论文篇(9)

(二)环境成本分类企业环境成本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按照功能进行分类,主要有惩罚成本、符合行政管理成本、废品管理成本、能源成本、补救成本和资本成本。这种分类方法与目前我国存在的成本辨识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准确把握了环境成本的基本信息,企业才能够正确处理环境问题。;第二种是按照成本组织框架进行分类,主要从常规成本、隐藏成本、意外成本和次有形成本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第三种成本分类方法是在成本可见度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按照低可见度、最低可见度和高可见度进行划分。这三种环境成本分类方法都可以为成本的估算提供一个良好的组织框架。

二、电力企业环保风险控制现状

现今,我国电力企业的环保风险控制工作处于半空白状态,很多企业环保成本控制处于半空白状态,一方面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会计核算不健全;另一方面是长期承担了政府部门一些保供电、供暖,稳定社会发展的责任,导致了环保意识的漠视。随之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发电企业,不断改进环保措施,例如华能东方电厂为降低废气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效仰制扬尘,设计并采用全封闭圆形煤仓,同时采用无油点火技术,节约了大量燃油;采用的工业用水闭式循环,耗水量比国家电力行业标准低每千瓦时0.041千克;采用的低氮燃烧器,建设高效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不小于99.6%;实现了粉尘、灰渣干排放、灰场零排放。

三、环境会计

解决电力企业环保风险控制问题的方法是设立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产物。随着迅猛的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企业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意义,环境会计应运而生。在传统会计中,环境因素没有所有权,无法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环境成本不能进入企业生产运营的成本控制计划,这导致了电力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计入经营成本。然而现在政府和民众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将环境成本计入运营成本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心问题,也成为了企业实实在在的环保风险控制内容。

(一)环境会计研究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破坏成为企业高速发展的代价,近几年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国际组织也在环境问题上进行了深刻的关注和研究。每年都会有世界环境日和相关的环境保护节日。我国也将环境保护列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决策中。会计是一种最早的计量工具之一,各行各业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环境处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成熟。环境会计可以综合计量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问题,为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出贡献。

(二)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环境会计和传统会计有很大不同,因此,环境会计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环境会计作为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一种重要评估手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环境会计就是以价值的形式,通过会计的相关计算形式,综合反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加入会计核算,可以有效评估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相关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四、对环境成本管理的建议

(一)制定和推行相关环境政策环境保护应该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为了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电力企业应该将环境政策纳入到企业决策的重点考虑范围中,一旦在企业中实施环境保护的政策,将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还应该将环境成本的管理作为企业整体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环境成本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政策、环境监督政策、信息反馈公开政策等。我国目前以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制定了相关的战略政策,但是相应的环境保护机制仍然不太成熟,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应该对企业采取环境收益和补偿机制,让保护环境的企业切实受到利益,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环境的状况,而且还有利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

(二)制定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刻贯彻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免受破坏,企业制定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是实现环境改善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先污染后处理的措施,这种事后补救的措施不仅对环境产生了破坏,而且还不能预先掌握环境成本的控制。企业在环境成本的管理中应该倡导循环的经济模式,将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进行全面高效的处理模式。只有这样达到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三)加强对电力企业环境会计的监督工作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关注发展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问题,不能对环境资源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因此政府和社会就应该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制定相应的行政监管措施,对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进行环境信息问题的公示,让社会和群众共同发挥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监督工作。还应该为相关企业统一建立排放污染物的指标,完善环境审核机制,定期对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进行抽查监督,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数据进行统一的规范。不仅如此,还要加大对污染严重企业的奖惩制度,相关的审计部门根据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审查,加强对电力企业环境会计问题的有效监督,为电力企业的环境保护风险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约束。

风险控制论文篇(10)

目前人民币远期结汇定价高,以致出口企业宁愿承担风险也不愿为避险支付高额交易成本。外汇市场市场化程度不高,像有远期结售汇业务银行需要授权,导致一定程度垄断,给客户的价格当然不那么理想。目前银行与客户间远期外汇合约交易币种有限,期限短,交易成本高,还有很大局限,属柜台衍生品不能反向操作,不如期货期权等交易所产品灵活。

汇改后避险要求刻不容缓。央行2005年8月就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改革汇制、发展外汇市场,政策新突破主要表现在:

1.扩大银行间汇市交易主体,放宽准入条件。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的出口企业,亦可进入即期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

2.允许商业银行自主对远期结售汇和掉期定价,意味着企业有一定的谈判空间,可以争取用更低的成本来套保。

3.放开交易期限。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按照自身的风险敞口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或掉期合约,从而避险。

4.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放宽到现在只要有即期结售汇业务和衍生品交易业务的银行通过备案均可开办。市场化程度的增强使企业可选择期限和成本相对适合自身的银行做套保。

二、避险产品创新构想

1.产品简述。鉴于中国目前的避险产品市场不成熟,但企业又有强烈的避险需求,建议银企联合,共同开发避险工具,既可给银行增加商机,还可为企业量身订做套保工具。本文给出一个创新设计:以企业财报为基础的协议避险产品,希望抛砖引玉。

运用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商实行价格歧视可放大生产者剩余。

远期结汇和期货工具都把汇率锁定成一个值,无论是实力雄厚还是薄弱的企业运用这些工具都收到一样的效果,用一定的成本控制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但实际上汇率交易风险带给每个企业的损失感受度是不一样的。同样5%的波动,对于边际利润高的企业,似乎没有变化,但利润本来就微薄的企业则面临亏损边界。当汇率走势明显时,企业难以找到交易对手或要支付高额风险补偿,正如目前的远期结汇成本过高。因为银行吃进的只是损失的可能,当然要求高额补偿。以财报为基础,银企共商避险方案,应该可缓解这些矛盾。

产品描述:企业向银行提供财务报表,银行根据报表具体情况分析其亏损边界,事先确定亏损补偿参考值和盈余返交参考值,补偿比例和返交比例。若汇率波动造成汇兑损失对该企业影响重大(汇兑损失占企业税前年利润的百分比高),银行向企业支付大比例的汇率下跌亏损补偿;若损失对企业影响较小(汇兑损失占年利润百分比小),银行仅需小比例补偿。若企业想进一步降低避险成本,可与银行商讨盈余返交参考值。若年终出口利润超过盈余返交参考值,则据合同返交比例,企业让银行分享部分利润。最后由银行权衡该笔交易对自身的利弊定价。利润高的企业,汇兑损失占比小,需银行偿付的汇兑损失比例小,银行收取风险补偿也小;利润本来就低的企业需偿付的比例高,当然避险支付成本也高;若企业愿与银行分享超额出口利润,银行可据这一条款进一步降低产品定价。总的来说实现了差别定价,企业支付的成本降低了,因为银行只需要根据企业必要救济部分进行偿付,且还有分享企业盈利的机会。

2.优势及可行性。

(1)照顾在相同汇率变动状况下不同企业的损失感受程度,让汇率交易风险在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坏的企业和银行三者间更加公平地分散。

(2)银行吃进的风险明显减小,汇兑损失发生后不需为所有企业的全部损失买单,而是据各企业的具体状况有差别补偿,还可分享企业利润。这样消除了银行避险产品定价高的根源,企业可更廉价地为自己的风险套保。

(3)企业实现“与狼共舞”,虽还有风险敞口,但照顾了企业具体财务状况,使避险成本下降,与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整体目标一致。这种安排使好企业和坏企业出口年终利润的反映将更加平稳,减少来自汇市波动的影响。

3.注意事项:

风险控制论文篇(11)

1.1.1企业拖欠当前企业拖欠养老险、拒绝缴纳养老保险的现象较为普遍,养老保险征收率得不到保障,风险应运而生。

1.1.2监管不力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与监管部门,因此企业缴费基数、瞒报、错报、漏报养老金的现象较为普遍。

1.1.3覆盖面小当前,养老保险在我国国民心中的重视程度明显偏低,从而导致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难以提升,单一的基金来源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造成了一定风险。

1.1.4渠道狭窄养老保险基金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因此难以解决其资金问题。尤其是企业恶性循环式的拖欠、瞒报、拒缴等行为,都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与管理。

1.2管理风险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问题在于其管理层次低,环节复杂,管理主体过多并且效率低下。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所造成的:一是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不力,导致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占用、挤占等问题非常严重,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作为贷款担保、提前发放等现象;二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主体过于分散,是的管理成本过高、效率偏低;三是养老保险管理制度较为落后,收支管理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难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安全,政府职能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1.3投资运行风险现行基金投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主体的缺失导致无人承担责任,也没有对应的风险管理。社会保险局仅作为行政机构难以完成市场增值的目标。同时,虽然每年基金数量巨大,但因属地管理分散于全国各地,投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收支难以长期平衡。按我国规定,地方基金只能进行银行存储和国债购买,虽然降低了投资风险,但也会造成基金的保值增值无从实现。无法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在市场投资运营。

2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2.1立足国情,合理选择管理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体系尚未健全,制度处于转型期。因此,为保障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性,应选择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原因如下:

2.1.1集中式的管理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当下中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也可适应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2.1.2该模式明确投资管理职能和行政职能,实现分权而治,提高行政效率和投资营运效率;

2.1.3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得到民众的认同感,也可得到来自民众的监督,增大民众的信任度;

2.1.4该模式可以为当下并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的养老金实现部分保值增值,也给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1.5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制度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提高社会的储蓄率,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进步。

2.2巩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管理混乱,部分个人账户被用作为退休职工支付退休金,导致新进账户和已有账户的管理混乱,出现个人账户空账的现象,造成养老基金的财务隐患。为此,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填补转型期遗留的旧账,还需要将个人账户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实现小补充向大补充的转变,从而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结构合理化。降低由制度转变所带来的隐患,提高养老保险体系应对风险的协调能力,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也是养老保险风险防范控制的基础所在。

2.3加强内外监督,切实强化运行管理监督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方面,应建立起一套同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相适应、各部门权责制衡的监督管理模式。例如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社保部门监管、将其运营监督交由基金监管委员会负责。并加强制度建设,在法律层面上规范养老保险投资组合。必要时可以设立外部监督机构,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内外监管、全程管理。此外,养老保险基金准入与退出机制也要加以健全,并明确执行其相关标准与管理流程,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才能够避免违规操控、投机倒把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从而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体系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2.4法律法规制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保障针对我国基金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应为此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国外职业基金管理者、基金投资公司的进入必将会使我国现行基金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接受新的改变。而完善的法制是基金行业正常运营的基础,这必会对我国养老基金的风险防范等相关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关部门应积极保证养老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确保适当的基金收益,提高公众对养老基金的信任度,同时也给养老基金运营者造成一定的压力,保障基金持有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