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风险分析及控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48

风险分析及控制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1)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2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信息化得到逐步的发展,软件技术作为基础载体被应用到社会活动中,软件的开发项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软件自身特点的限制,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应在理性分析出软件开发项目风险要素的同时,及时针对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避并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一、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要素

风险要素分析作为软件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需要在软件开发前进行确认,并将其归纳进整个开发过程的计划考量中,使其成为软件开发项目的一部分。软件开发的风险要素只要分为:

(一)软件开发的内容及质量风险

软件多是应需而生,社会的需要决定了软件的开发内容,而软件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与普通的工程项目相比具有很多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需要开发人员及时对其定性并分析,使软件项目所受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开发内容作为软件开发项目的基础,是整个开发过程的导向,始终贯穿于软件开发项目中。要想取得开发项目的成功就必须具备一个理性的开发内容及范围,如果在开发前不能将开发项目的内容及范围加以明确,必然会导致开发项目的风险甚至失败。

为了满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软件开发也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中之重。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不仅要具有明确的开发内容和范围,还要避免开发项目中出现质量问题。相应组织人员应制定质量技术衡量标准,使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行性,否则,软件出现质量风险就可能导致软件开发项目达不到预定目标或者失败。

(二)软件开发的人员及组织风险

软件开发的过程由诸多因素组成,例如参与人员、组织团队、外界环境等,这就决定了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工程中的控制与管理也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软件开发人员作为软件开发项目的主体,期间的人员变动或者人员的技术不达标,都可能使软件开发过程产生风险。

而组织风险是指,在软件开发项目组内部对于开发项目的内容或标准存在分歧,这样就容易因为计划的临时变动而带来软件开发的风险。组织的工作目的就是在决策者的引导下,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分析将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而工作的重点则是工程的进度、质量和资金,因此,组织风险的出现与否决定着软件开发项目的成败。

(三)软件开发的技术及政策风险

软件开发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在许多方面如设计、实施、验收和维护上都存在一些未知的因素,任何技术方案的变动都会引起软件开发的风险。技术主要表现在语言、环境及硬件层面,技术不过关会引起整个软件开发系统的变化,从而引起风险事件的发生。

同时,国家政策具有阶段性,它的制定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变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会随之调整,这些都可能成为软件开发中的风险,要阻止这类风险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想要赢得与政策风险的博弈,就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及软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比对,平衡在政策与风险之间的控制,这样不仅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也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率。

二、软件开发风险的控制途径

在软件开发的项目中,有些风险是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防范和控制,属于可预知类风险,有些风险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属于不可预知类风险。风险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类别也不尽相同,想要有效的将风险控制住,就要在确定风险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防范。

(一)通过风险监控防范软件开发的内容及质量风险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开发的内容及质量风险属于可预知风险,而风险监控作为对软件开发风险控制的基础,对开发内容及质量风险具有一定的防范性。风险监控,是指对已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并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并对解决情况及进度加以实时防范,以防止风险的发生。

风险监控要从遏制风险的源头开始做起,软件开发的内容作为软件开发的基础是风险监控的首要任务,要规避内容风险,就要在软件开发项目开始前对开发的具体内容及范围进行明确定位并取得相关管理团队的一致通过,防止日后因软件开发内容的变动而产生风险,否则,根基不稳,就会导致软件开发进度的延误,前期所做的一切工作便会付诸流水,浪费人力物力。

质量问题,是软件开发项目的重中之重,只有质量过关软件才能造福于社会,反之一切都是空谈,要控制质量上的风险,就要在团队中明确质量技术标准并制定相关的技术文件,将开发过程规范化,防止质量问题的产生,尽量减少软件开发项目中质量风险的出现。质量,是项目工程的灵魂,只有把握住质量大关,产品才具有合格性。因此,要将风险监控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的质量问题中,防范由于未达到相关技术标准而出现的质量风险。

(二)通过风险调控规避软件开发中的人员及组织风险

风险调控是指在软件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在已实施风险监控的基础上通过对软件开发方案进行探讨得出相关可行性并在开发过程中加以控制。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应积极制定相关的可接受风险标准,对超出合理范围的风险及时予以调控,并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相关风险数据库,为今后的软件开发项目提供参考资料。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项目组相关人员的变动或者人员的技术不到位都属于可调控类风险,要想规避这类风险,就要在相关项目进行前加强对项目组人员的挑选,在给予员工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多对员工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解,避免出现项目进行中的人员离、换职现象。而人员的技术水平则需要相关管理者在招募时要对员工技术进行相应的考核,并且在挑选到合适的人员后,对人员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业务培训,防止出现因人员对于业务不理解而产生的风险。

组织风险,一般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高层领导者或者组内人员对当前实施方案意见出现分歧而导致的风险,具有可调控性。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用在团队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大家共同协作,才能取得项目的最大利益,反之,组织内部意见不一致就会导致资金的缺失和计划的断档,延误工程进度。要想规避软件开发中的组织风险,就要在开发前对技术及方案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并在项目进行中加以适当的调控,对于超出预定风险范围的行为要及时加以制止,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软件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通过风险缓解控制软件开发的技术及政策风险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经过前期的监控及调解方式,一般的可预知性风险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风险因素中的技术及国家政策因素具有不可预知性,这就导致了后期问题的产生。风险缓解是通过对不可预知类风险的审核和定期跟踪,将具体风险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缓解。尤其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很多风险因素后期会出现叠加的情况,管理者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相应的指标,对超出范围的部分找到原因并予以纠正,及时缓解因技术问题及国家政策带来的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指开发、实施、维护等各个环节所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技术方案也随时可能出现临时变动,技术人员需要在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定期对技术方案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修正,以缓解因技术变动而带来的开发风险。

国家政策是软件开发项目的导向,它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不可预知性最强,需要管理者时刻保持警惕的心态。基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政策也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社会人群的需求,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对政策变动所引起的偏差及时作出调整,尽量予以纠正,以缓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此类风险。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们的消费欲望得到了有效的刺激,这就导致了软件开发项目的势在必行。想要促进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就要对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规避风险,达到成功开发软件的目的。

综上所述,软件开发项目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在不断吸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切实制定出规避风险的措施,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为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作出充分准备,为满足社会需求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万焘.软件开发的需求风险分析综述[J].科技广场,2011(01):15-16.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2)

建设目参与部门多、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复杂,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风险,如何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为建设项目的安全实施创造良好环境,是施工单位关注的重点。

一、建设项目风险

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做好风险分析,有助于为提供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建设项目存在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组织风险、项目管理风险等。

(一)技术风险

所谓技术风险指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施工工艺、运用的施工技术等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未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尤其在施工参数的控制上不够准确,不仅影响施工质量,而且增加安全事故发生机率。同时,施工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水平差,施工随意性大等无形中增加风险发生机率。

(二)组织风险

组织风险指对建设项目把握不准,进行施工组织时未充分考虑各环节存在的风险,不能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导致人、设备等安排不合理,不仅影响施工工作的高效开展,而且无疑中增加施工成本开支等。部分建设项目因组织不合理,导致项目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导致建设项目停滞,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三)项目管理风险

建设项目施工涉及工种及机械设备较多,需加强管理,统一调度与指挥,才能保证施工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但如项目管理不善容易导致风险的发生。如不注重施工人员岗前检查,防护措施不到位会增加坠落风险;不注重施工监督管理,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无法保证,承担一定的责任风险等。总之,项目管理贯穿到整个施工环节,稍有不慎容易导致风险发生,影响建设项目的如期推进。

二、建设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一)做好风险识别分析

建设项目施工难度大,风险因素多,只有做好风险的识别分析,并准确评估发生机率高的风险,而后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预防风险。因此,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认真分析建设项目施工图纸,掌握施工的重点及难点,明确不同施工环节所用的施工工艺以及重要技术参数,尤其注重从施工人员、施工机械、施工材料等较多分析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详细记录风险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建设项目实际、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造成的严重程度,运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对风险加以评估、排序,将重点放在发生可能性高、造成损失严重的风险的控制上。另外,针对不同风险制定详细的风险规避方法。例如,针对一些自身无法承担的风险,可选择与保险等单位合作,实现风险的转移,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等,为建设项目开展中风险的控制提供依据。

(二)进行科学施工部署

实践表明,结合建设项目实际进行科学的施工部署,有助于合理调配施工资源,提高施工质量,降低风险的发生。因此,建设项目实施中应注重施工的科学部署,确保以下内容的认真落实:首先,根据签订的建设项目施工合同,构建科学的施工组织,尤其应指派经验丰富、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员为项目经理,负责整个建设项目的施工工作。其次,制定明确的施工工作计划,合理协调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进场顺序等问题,尤其根据不同阶段的风险,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并注重应急预案的演练,以提高风险反映能力。最后,明确不同施工环节负责人职责,必要情况下施行责任制,谁出问题谁负责,杜绝出现风险相互推诿现象的出现。

(三)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助于及时发现建设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风险,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避免风险的进一步蔓延。建设项目实施中可采取以下策略,实现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施工培训。建设项目实施前组织相关负责人开展施工培训活动,讲解施工风险知识,提高其对风险的识别及应对能力。同时,做好施工人员技术交底工作,讲解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施工期间加强自律,严格依据施工工艺要求施工。其次,完善制度。建设项目实施期间注重完善上岗制度、监督制度、奖罚制度,约束施工人员不良行为的同时,调动施工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违规、违章操作,有效预防风险的出现。最后,加强监督。建设项目实施中加强监督,尤其针对重点环节的施工,技术人员应在现场给予指导,及时指出施工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减少施工风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实施中,为避免风险发生,为施工工作的顺利、高效完成奠定基础,应明确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做好风险识别分析工作,尤其针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应制定应急预案。同时,加强建设项目整个实施中的规划,提高项目实施中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采取针对性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创造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3)

一、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财务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管理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等等,在不同的活动中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和风险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在筹资活动中产生的风险

风险在筹资活动中的表现有负债比例、负债期限、筹资方式和负债利率等。筹资环节为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筹资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流,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行业的未来都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管理决策需要基于筹资活动开展。部分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不合理,企业不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导致财务风险激增。企业负债比例较高虽然代表企业的借贷能力和信用能力,但是也意味着支付的利息金额较多,一旦企业的预期经济利益未能得到实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急剧下降,导致企业股东收益收到威胁,甚至会出现因为过度使用财务杠杆导致企业破产等现象。其次,企业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比例和借贷时间期限不够合理,企业的筹资方式过于单一,一旦企业某一筹资渠道闭塞,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在投资活动中产生的风险

风险在投资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流动资产投资方式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式,不同的投资方式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流动资产投资主要有以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开展的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方式需要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重点考虑资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行业发展方向来开展投资活动。部分企业在制定投资决策时没有充分了解对方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没有仔细分析对方公司的财务报表,没有选择适当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部分企业很难根据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信息挖掘出更多的财务数据,没有意识到信息陷阱的存在。

(三)在资金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资金的运营效率直接体现着企业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高,资金使用效率就越高,企业资金配置越有效。企业要重视库存管理,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来制定库存管理计划,保证最优的库存总量,尽可能的减少库存成本,降低库存管理费用。其次,要降低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财务管理风险,要对应收账款进行及时的清算,避免应收账款占用过多的资金,要降低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企业要及时跟进应收账款的催收进度,要及时了解对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估其偿债能力,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企业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

(一)企业要积极构建财务风险防范系统

企业要想控制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稳定性,首先就要积极构建财务风险防控系统。企业要明确财务管理活动的具体环节,要建立严格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防控需要来制定风险预测指标,同时要选择合适的财务风险预测分析方法,可以采用风险决策法、概率分析法和决策树分析方法等等,要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因素分析,追踪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其表现形式。其次,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内部财务管理特点对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和收益进行预测,建立风险专项基金,以便减少风险当期对企业经营的冲击;同时,企业要树立动态的财务管理理念,可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应该对企业的现金流的运营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科学合理的设定风险预警线,及时纠正偏差行为。

(二)企业要建立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

企业可以从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入手,要重视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资金运营活动中产生的风险类型,要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对风险进行分类,划分风险等级。企业在开展筹资活动时,要注意拓宽筹资渠道,应该合理综合考虑企业项目的收益和筹资成本,要谨慎使用财务杠杆,同时企业要保证合理地负债比例,明确自身的偿债能力和资金流动情况。其次,在投资活动中,企业要综合考虑项目的收益情况和风险情况,要对项目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合理谨慎的权衡,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稳健经营能力,要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开展投资活动。再者,企业要重视资金的运营效率,要重点通过良好的供应商信誉管理、债务偿还能力评估、应收账款安全边界以及账款回收管理制度等方式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安全。

(三)构建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可以为财务风险设立红线,对企业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企业要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可以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可以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或信息化管理转型,以便企业了解内部和外部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竞争状况,企业可以通过选取有效的财务指标来对风险进行预测。企业可以从总体的财务状况和各个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企业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重要的财务分析报表,了解企业当期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强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力度,保证现金流的安全。同时企业要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制定合理的财务预警时间期限,可以通过资产回报率和成本利润率等指标来对风险进行预警,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4)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债券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定期收取固定的利息,所面临的是被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等。

3.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策略

1.企业管理者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

企业的投资,在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对有限的信息资料分析做出决策,这不可避免地使经营决策带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尤其是要使财务负责人知道,财务风险无处不在,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将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2.企业要建立针对财务会计的激励机制和岗位责任制。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财务会计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并赋予各岗位权责,使之相互牵制,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二是财务管理的流程和会计核算流程要适应企业经营方式与发展模式的变化,要动态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以预防和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

目前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是会计核算在只手遮天。严格意义上的绩效监督和财务管理仍然进展缓慢。无论是投资选择还是财务运行,都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深度分析报告。

三是强化企业的价值管理,并与企业的实物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会计核算部门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激励与责任相结合,既能达到提高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功效,又能给责任予以约束,建立权责利相对应的合理机制。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的一个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对风险预先做出警报和提前防范和控制是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当风险发生后也具有一定的处理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要注意内部资料共享的广泛性,这对于提高财务防控覆盖面很有好处。同时也要注意吸取和利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不断丰富企业公司的财务预警手段。

4.企业要完善对财务运行机制的控制。

(1)企业的融资管控。

融资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需要,不同的融资渠道,将带给企业不同的融资成本和使用自由度。企业只有创造出更多更畅通的融资渠道,并有效利用这些渠道筹集资金,才能拥有可靠的财务资源并占据财务优势。

(2)对投资的财务风险控制。

对于企业集团的任何一个投资项目,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公司必须建立起一套投资政策,用这一政策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这样才能集中优势资源,确保整个公司的投资行为与发展战略同步,保障企业战略的实行。这些措施包括:

【1】规范投资管理制度。

企业投资管理制度一般包含投资决策、投资执行、投资风险分析、投资监控管理和投资风险应急处理等方面诸多内容。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是保证投资业务操作规范的前提,只有有效的控制风险,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投资运作规范和风险控制机制,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

在此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投资管理不仅包括对外投资与合作,还包括内部重大资产投资。对于许多规模较大的公司企业而言,一项内部投资可能比一般企业的资产规模都要大,而且往往期限也比较长,需要涉及的企业资源和人力也比较多。一旦投资失误或者管理不慎,也会对企业经营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将企业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上升到同等战略高度进行管理。

【2】适时监控投资风险。

在投资实施过程中,公司要实时对投资项目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资过程监控,对投资效率及效果分析和投资风险状况进行衡量。

【3】建立财务分析专家库。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5)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7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35

[本刊网址]http://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各国控告审计人员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到九十年代索赔给会计公司造成巨额损失:1991年美国的六大国际会计公司被直接索赔共计近5亿美元,占其收入的9%,比1990年上升了7.7%。1992年8月,美国整个CPA职业界面临的诉讼损失估计有300亿美元。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因诉讼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我国也先后发生了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城”事件、浙江“尖峰”事件、四川“红光”事件、宁夏“银广夏”事件及“麦科特”事件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审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而且愈演愈烈,接连引起审计理论界和职业界的震动,关于审计风险的研究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如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如何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成为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1980年恢复审计制度以来,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初期阶段(1980年一1991年)。在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其主要任务是实现自身的发展,并且也顺利地渡过了谋生存的第一关。(2)对审计风险的初步认识阶段(1992年-1995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法律文件,这不但标志着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加深,更为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提供了初步的依据。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开始由职业内部转为职业内部和外部。(3)审计风险研究的纵深发展阶段(1996年-现在)。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性质、特点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借助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加之有效的定性分析,已能比较合理的控制审计风险。但是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比我国审计理论研究至今仍不成熟,特别是对于审计风险及控制的研究。在各类关于审计的书籍中论述审计风险的篇幅很有限,很多都是把它做为某章的一节简单介绍,很难对其有深入的了解。现有的关于审计风险的认识散见于各审计杂志和刊物,并且仅限于定性,多数呈现出就风险论风险的局面。因此,深入研究审计风险,特别是对于审计风险的定量分析以及控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控制还非常薄弱,往往缺乏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和控制管理措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审计业务文书不规范。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业务文书不但是审计工作成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同时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载体。审计业务文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的控制。

(二)会计师事务所体制不当。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体制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我国可以设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现在我国大约有90%的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合伙制这种形式,由于它的实质是会计师以无限责任的形式承担业务失误或作假所造成的风险,相当于以自己的损失来担保业务的质量和真实性,因此可以弥补有限责任制的一些不足。但是合伙制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连带责任的存在,各合伙人不仅要对自身的行为负责,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合伙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事务所的稳定,同时由于事关切身利益,也可能由于过于谨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这两种体制都不是很合理和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审计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我国,注册会计师风险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或不执行。存在此类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对审计风险有一定认识,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但在实际业务中执行极为不力,甚至不执行,致使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有法不依”的状况与无审计风险管理制度没有多大区别,要使审计风险得到很好的控制是不可能的。

第二,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对审计风险加以重视,并懂得回避风险,不再单纯地追求客户规模的扩大,并在接受委托时对客户进行必要的选择。但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的手段还是不系统的、零星的,如对风险只是简单评估,只涉及了部分风险因素,没有科学的评价和控制等等。

第三,对潜在风险重视不够。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复杂性。风险管理不仅应当对大量有规律可循的风险进行管理。还应重视新的潜在的风险。而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多重视前者的管理而忽视了后者,导致审计风险管理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四,风险管理的执行缺乏一致性。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经常对不同的企业实行差别对待。如对大企业比较重视,而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对上市公司相对重视,而对非上市公司重视不足。实际上。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同样存在风险,这种对不同企业的区别对待会影响审计风险的管理。并且注册会计师对大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过分信任会影响对风险的评估,亦会降低审计工作的质量。

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普遍地存在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他们往往忽视了审计风险,置审计客户的信誉和管理水平于不顾,也不考虑其自身可能遭受的损失,为了取得更多的业务收入,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扩大,对审计业务基本上“来者不拒”。因此,产生审计失败是必然的。

(四)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高。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它的缺乏影响审计风险。独立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客户和其他单位之外,与客户和其他单位免除任何利益关系。以客观、公正的原则和立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但由于非审计服务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受到负面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很难保持在精神上的超然独立,使得审计的服务质量让人质疑,势必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五)审计工作计划编写不严格。《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规定:编制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总体审计计划就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重点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的关注、审计小组的组成及人员分工、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针对经常服务的常年老客户,出于对他们的信赖,并不编制完整的审计计划。这样,当这些客户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发生重大的交易事项时。就无法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一些事务所甚至对新客户也不编制严格的审计工作计划,这样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六)分析性复核没有被执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一分析性复核》规定,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分析性复核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都可以运用,在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过程中,长期以来几乎都没有执行分析性复核的审计程序,对于审计质量的保证主要依靠实质性测试,这种情况下,当被审计单位有意欺骗时,事务所仅仅依靠抽查凭证、核对账簿报表是很难发现的。

(七)审计费用较低。审计费用较低是制约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发展的因素。审计费用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就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审计某一个项目,审计质量就不可能提高。而且,为了揽客户。事务所之间不惜竞相杀价,压低收费。这些行为的存在,说明我国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光想到怎样赚进来,没想到将来会赔出去。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财政机关都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最低收费标准。收费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因而,往往同样规模的客户,审计人员苦乐不均,从而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对策

(一)改进法律条文,制定相关准则。2010年9月1日,国家审计署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并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新《审计准则》共包括七章内容。重点对如何进行审计计划安排,如何有效开展审计现场实施工作,如何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和明确审计责任进行了规定。新《审计准则》是适应新时期我国审计环境新变化而从行为上全面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通过明确职业标准来客观评价审计工作质量,也是各级审计机关制定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的基本依据。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对促进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因此,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进而整体上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应该需要从整体上提高相应的法律风险水平,制定更加完善的审计准则,包括对举证责任的修正、赔偿风险的提高以及诉讼条件的放宽等,从而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二)形成合理的会计师事务所体制。目前,在世界各国所有的不同的组织形式中,有限责任合伙制是当今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兴起于90年代。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既融入了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不足。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造成的结果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在我国实行有限责任合伙制有许多优点。首先,这种形式与有限责任制相比,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了风险意识,提高了其规避风险的能力。其次,这种形式与合伙制的形式相比,其合伙人不必为别人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比较合理,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是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两者优化组合的结果。它体现了广大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要求,是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的组织形式。但是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逐渐的过程。首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是唯一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的法律,但它只规定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这两种事务所组织形式存在。因此,还需要建立有限责任合伙制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次就是在有限责任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造成的结果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相互承担责任。这就存在各合伙人之间责任的明确问题。现实中,可能会存在责任划分不清的现象。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体制改革,就能以一种更合理的形式存在,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审计风险管理主体将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社会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客观、公正、独立地执业,而高素质的执业人员是保证执业质量的关键。

(四)严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在生产制造企业里,产品的质量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严格的质量控制也很重要。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内部质量控制,相应的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的提高将会减少审计风险,有利于审计风险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质量控制政策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采取的基本方针和策略:质量控制程序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贯彻执行质量控制政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事务所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建立比较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建立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五)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威胁,会加大审计风险,能够保持注册会计师超然的独立性,也是审计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注册会计师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不仅要保持其形式上的独立,也要保持其实质上的独立。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确定相应的政策和程序,以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合理的保证所有的人员符合独立性要求。为了保持应有的独立,注册会计师必须具有诚实正直的品质,并拒不受任何与客户及其管理当局或所有相关的经济利益的影响。

(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要贯穿于整个审计计划过程中,从业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都要加强审计风险的意识。(1)业务承接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存在着签约的风险。要避免签约风险,注册会计师要对被审单位有深入的了解。(2)审计执行阶段。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执行阶段,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对容易引起风险的关键领域应该实施严格的监控。(3)审计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阶段,主要是考虑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主要有四种类型: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审计风险大,而发表其他类型的审计报告的审计风险相对较小。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所发现问题的一严重程度以及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构成影响来判断审计意见的类型,而不能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勉强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只有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并对审计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对审计风险的管理当作与个人切身相关的事情,才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七)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程序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如果不适当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则可能会增加审计风险甚至导致审计失败。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各个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具体包括:第一、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第二、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第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

(八)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要规范审计收费,首先要了解审计收费的构成。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产品费用,也就是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第二、预期损失费用,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第三、会计公司的正常利润。产品费用的多少一般取决于委托人规模的大小、业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总体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强弱等因素。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一般包括产品费用和会计师事务所正常的利润这两部分。但由于国内的事务所违规成本相对较小,不太考虑诉讼成本。我国应以资产或资产总额为参照物,同时综合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诉讼成本、事务所的正常利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会计师事务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审计收费标准收费,而不能任意的降低收费标准。审计收费的规范,能够促进审计市场的有序竞争,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于审计收费的规范和合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利益就能得到保证,能够减少他们的违规作业,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

总之,审计风险是审计界的一个不老的新课题,有着相当的难度。然而受能力及资料所限,本文有些方面论述比较简略,存在某些不尽之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行业都将受国外同行业的冲击,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也必将发生一些变化,产生一些新问题。因此仍需要对审计风险这一课题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红.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9)。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6)

一、概述

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是指由总承包单位受建设单位(业主)委托,完成从工程项目立项到交付业主使用的全过程承包。

自1987年开始,我国参考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进行工程建设总承包试点,当时能够进行总承包的单位仅限于设计单位,设计单位进行工程建设总承包试点,普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许多设计单位成立了以设计院为主体的设计工程公司,进行工程总承包。到90年代初,随着施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又发展了一批工程总承包企业。目前,我国的工程总承包仍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之中。

我公司在工程总承包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尽管从事工程总承包相对于单纯搞工程设计利润要高,对于做强做大企业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与之相伴随的风险也较大,随着建设工程承包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作为工程总承包方必须对来自总承包工程各个方面的风险进行认真辩识、分析、评价,制定出正确的总承包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转移。

二、承包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当目标项目出现时,对于工程承包公司的决策者来说,就面临着对目标项目是否进行总承包投标的问题。在分析目标项目所存在的巨大商机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存在。

首先,必须尽可能地对目标项目进行完整评估,该目标项目最好是我们已涉足的领域,对于不熟悉领域的项目,若又不具备该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那么在工艺技术领域方面的风险是巨大的。若承包该项目,将来在造价,工期,质量上的控制就显得非常困难。因此,在目标项目的选择上应尽量优先考虑熟悉领域的项目。对目标项目的完整评估也包括项目所面临的政策性因素评估,项目地域性因素评估,项目的融资风险因素评估,因为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工程承包的成败,其结果往往使合同当事人双方都蒙受巨大损失。

其次,项目评估结束后,在确定了目标项目后,应着手进行工艺方案的选择,合理的确定投标报价,拿我院近年完成的广东某污水处理工程为例,该目标项目是一个按BOT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运作的项目,我院环境工程分公司打算对该项目进行设计,施工承包,业主仅仅对该项目提出了功能性要求,具体如何实现这些功能业主并没有提出过多的设想,因此给我院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必须解决工艺流程方面的风险,慎重选择工艺方案,使方案做到既安全可靠能满足污水处理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处理能力,又能在投资方面做到尽可能低,这样才有竞争力,才可能中标该项目。但是,也不能为了中标而盲目简化工艺,人为压低投资,增大工程承包的技术风险。

对工艺方案的风险分析,可参考价值工程分析法,结合工程投资对各工艺方案的不同要素风险进行量化打分,风险要素的选择和打分一般采用专家法来完成,具体做法是:先由设计者提出多个工艺方案,工程经济人员计算出各工艺方案的投资造价。然后邀请5到8名该领域的专家,找出方案中多个关键性风险要素,根据产生风险的大小对各要素进行打分,优选出风险最小,最可行的方案。也可以把各方案分解,然后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产生一个新的最优方案,这种做法虽操作起来有点困难也增加了投标成本,但对于特大工程或在开拓总承包市场方面有影响的工程投标项目,不妨一试。

三、承包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对目标项目的投标一旦中标,项目就进入了实施阶段,该阶段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管理风险。所谓经济风险即工程的实际投资大于预期的投资,使总承包利润小于预期的投资收益,甚至出现亏损。所谓技术风险即在项目实施阶段采用了新技术,而该技术不成熟或运用不合理带来巨大损失。自然风险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遭遇天灾人祸,如战争,地震,洪灾,瘟疫等,使项目实施被迫受阻。管理风险即由于项目管理班子,管理能力差,人员素质低,使工程管理混乱,无法完成预期承包目标。因此,在项目就进入了实施阶段必须控制好这四大风险。

那么,如何有效控制好这四大风险呢?

对于经济风险,我认为控制的核心应放在项目设计阶段,为什么要强调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来控制建设投资呢?因为事实早就表明,工程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但决定着项目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美观性及其与环境的协调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其造价的高低,据相关资料分析,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分别达到65%~85%、5%~30%,当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在严格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施工技术的改进所节约的工程造价不可能超过10%。上述数据表明,设计阶段不仅影响工程造价而且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阶段。因此,为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投资,减少经济风险,就必须把控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项目建设前期的设计阶段。

具体做法是,让工程经济专业人员(掌握一定工程技术知识的造价工程师)深入到工程设计中来,就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向设计人员提供可靠,合理的投资控制建议,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在功能与投资之间选择一个最佳优化点,推行限额设计,设计人员投资包干,合理运用标准设计,以求在满足项目各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工程造价,控制经济风险。

对于技术风险,我认为是我们如何对待新技术的问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获得超额承包利润,而且还可以缩短工期。若运用得不好,如技术不成熟或运用不合理,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低估的。在新技术的是否运用上,一定要做充分的论证和研究,确保新技术的运用万无一失,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论证结果有问题,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也难以克服存在的巨大风险,那么,就应该果断放弃,回避不必要的风险。

对于自然风险,有很多是人类不可抗力的,难以预料的,但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即使采取补救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可以采用工程保险,工程转包,分包来转移部分风险。

对于管理风险,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即才用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在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一定要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进项目管理班子,必要时,可聘请外部具有总承包经验的人才。在项目管理时,要采用世界先进经验,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要具有灵活的纠偏机制。

四、承包项目后期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7)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进行了30多年,目前关于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很多企业也开始逐渐树立自己的信用品牌。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失信现象仍时时出现,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毒瘤,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出于对信用风险的考虑,企业不敢加大投资力度,银行不敢扩大放贷规模,导致市场经济严重萎缩。其实,信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经济活动双方在无形中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对于企业来说,信用和风险往往同时存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信用风险有被称为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或物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说,信用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可能采取措施来降低信用风险。

1企业信用风险的内外因分析

1.1企业信用风险的内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之所以面临信用风险,其自身的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是主要的原因。第一,不合理的经营战略。企业的发展往往和其经营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受传统经营思想影响,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大多是“销售为主,控制为辅”,即将短期的经济效益看作是经营目标,而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企业的信用经营,例如,收入来确定企业经营的好坏,随意向客户放账,忽视了账款的回收难度;二是没有足够的信用风险意识。现代企业的风险意识还是很强的,但这种风险意识更多的是体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过于重视企业的账面利润。其实企业的账面利润和企业的实际利润是有所区别的,坏账损失其实是减少了企业的净利润,而大多数企业却忽视了这个概念,从而造成了公司流动资金的减少,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风险大幅度增加。三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不协调。企业是多个部门的集合体,其中市场部门主要负责的是市场营销,占领市场,完成销售目标,而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货款的回收。两个部门的不协调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市场营销部门为了顺利完成销售目标而不考虑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财务部门更是不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的欠款数量,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企业面临严峻的信用风险。四是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机制。虽然说目前很多企业已意识到了信用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但在信用管理机制的构建上几乎空白,这也是导致企业账款拖欠、经营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内部有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等,唯独缺乏了信用管理部门,这从侧面证实了目前企业对于信用管理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2企业信用风险的外部原因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我国企业之所以面临信用风险除了自身原因之外,整体的经济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经过漫长的小农经济时期,我国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是很强,信用意识也没有得到全民普及,使得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个有序、规范、合理的社会信用经济环境;另一方面,经济活动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在经济活动中,赊购方往往要比赊销方掌握的信息资源更多,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在进行交易活动时赊购方通常会通过“逆向选择”即在签约之前提供一些真假难辨、掺有水分的信息给赊销方的方式来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经营性拖欠”也是造成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活动大概有70%左右的账款都无法及时收付,交易双方产生纠纷。

2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2.1建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善目标的信用风险,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来专业地进行信用分析、管理工作。首先,要在和客户签订合同之前对客户进行全面客观的信用调查,根据其信用状况来确定客户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建立起客户档案,强化交易活动的前期控制。其次,要实施严格的账龄管理,对于客户的账款支付进度来实时进行跟踪调查,确保客户能及时支付账款,最大限度降低其拖欠账款的可能性,强化对交易过程的控制。最后,如果已遇到了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那么企业应当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采取有效合理的政策来进行收账,减少企业的损失,强化企业交易事后控制。

2.2构建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主要是指对企业所从事的生产、销售、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经济活动额风险进行分析确认和管理的方式。一般来说,在构建信用风险评估机制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用风险评估机制要能准确的确定风险因素。只有确定了目标,风险评估才有意义。例如。企业进行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的赊销业务,避免坏账的出现。因此风险评估时确定的应收账款的风险因素主要是坏账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成本增加风险等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在确定风险因素之后要对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采取措施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分析的内容通常包括风险的发生频率、风险的严重程度等。

2.3强化信用风险的信息与沟通

信用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指以不同形式取得和传递信息,使内部员工懂得自己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责任,更好地履行职责,并形成有利的外部沟通环境,保持经营信息和控制信息畅通,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经管成本和社会监督成本的提高。首先,要建立起账款台账。坏账现象是企业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对此企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台账,将客户的应收款项发生的变化如实表现出来,如账款的增加或减少、账龄等,根据台账的反映对客户进行调查,防止坏账。其次,要定期编制应收款项明细报表。通过应收款项明细报表,企业管理人员和销售部门可及时了解应收款项的余额和账龄等信息,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企业所遭受的损失。最后,确保实时对账。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仅要定期的和市场营销部门进行对账,核实应收账款,也要通过其他方法和客户进行对账,将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和期限核对清楚。然后将信息反馈到企业的领导层次来进行决策,避免因财务部门的失误而导致应收账款的损失。

2.4加强对企业信用风险的监督

由于赊销这一经济活动的资金回收具有很大延迟性,因此其账款的回收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导致企业面临信用风险。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企业必须采取以下监控措施。第一,要对赊销的发生进行监督如接受客户订单、批准客户赊购、后期的货款回收等。第二,要对赊销账款进行监督。例如财务管理部门对赊销客户的经营状况、赊销历史、账龄的长短等信息利用比率、趋势结构等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坏账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大小,采取不同的赊销策略。第三,对客户进行跟踪管理。从赊销的开始到应收账款之间,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都要和赊销客户随时保持联系,一方面是为了确定客户能正常支付货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发生因质量、运输、包装等因素造成的纠纷时及时采取对策进行处理,保持和客户的良好关系。

3结语

信用风险的出现不是因为一家企业缺乏信用造成的,而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的信用意识不到位。因此,避免企业遭遇信用风险的根本方法是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系。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而目前降低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途径就是从企业内部着手,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建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最大限度避免信用风险。此外,企业也不能忽视自身信用品牌的塑造,如果大多数企业都塑造了自己的信用品牌,那么信用风险也会大幅度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小毅,任利军,郭立忠,等.浅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J].企业活力,2003(9).

[2]何军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与控制[J].经济论坛,2005(15).

[3]朱星文.论企业信用风险及其控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6).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8)

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的风险随着新经济环境的变化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财务风险管理愈来愈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般来说,资本的收益性总是和风险性相伴而生的。只要企业运营活动的未来结果有不确定性,就有风险存在。收益性是目的,风险性是代价,而流动性则是条件。因此,任何财务活动的决策总是在流动、收益和风险三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指当一项活动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概率又可以推算时,则认为这些活动是有风险的。一般来讲,企业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是由经营风险引起的,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经营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二、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

明确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财务风险的本质,有利于企业预测和衡量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对策,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对企业财务管理能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财务决策更多的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

(二)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资本结构就是权益资本与长期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债务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一旦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不畅等问题。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

(三)企业管理者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财务决策失误

追求投入产出最大化是企业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但有些企业为了迅速做大,采用“高负债,高成长”的策略,盲目扩张,可行性研究不足,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不惜以高利率进行融资,这成为企业未来经营的潜在风险。

由于企业领导人长官意志,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决策缺乏科学论证。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企业有必要认真研究风险的问题,采用科学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方法,采取有利措施,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因此,财务风险意识管理主要是在衡量和分析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不利事态的发展。减少损失程度。财务的防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规避或延缓危机发生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是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是多方面的。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健全本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本行业特点、市场情况、金融环境等宏观因素,制定出本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区间。通过对预警指标的分析与研究,对处于预警区和危险区的业务实施重点监控。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方法将风险转化,降低损失出现的概率,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任何企业从产生财务风险,进而发展成为财务危机,最后导致企业破产,都有一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财务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先兆性,因此它是可预测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的重要工具。它能预先告诉企业管理当局有关企业内部财务营运体系所隐藏的问题,使企业在财务危机发生之前采取调整和应对措施,减少损失。这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9)

中图分类号: 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深基坑开挖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风险最大的阶段,在开挖阶段容易发生大量的深基坑安全事故。为了确保有效的控制工程深基坑安全和开挖的顺利进行,开展对工程深基坑的开挖风险分析,阐述了控制深基坑开挖风险的对策,及安全有效开挖和信息自动化施工等方面的控制措施。

二.工程概况

1.沪宁城际工程新孟河特大桥,位于常州市奔牛镇,跨越新孟河,整座桥的走向基本平行于既有沪宁工程。大桥全长8 891.965 m,其中162#~165#墩跨越新孟河,设计为三跨连续梁结构(40.6 m+56 m+40.6 m),其中163#及164#墩是本桥连续梁的主墩,桥墩位于新孟河岸边,为保证通航和新孟河河道远景规划的需要,设计为低桩承台、钻孔灌柱桩基础。地质情况:既有线为机械填筑的路基,已经运营几十年。根据钻孔资料,163#、164#墩墩位处地质情况为:0~-15 m为粉土,-15~-20 m为粉质黏土/黏土,-20~-28 m为黏土。三跨连续梁桥立面图如图1所示。

2.施工方案

163#墩基坑开挖采用钻孔桩+钢板桩(承台四周)防护方案,164#墩采用钢板桩防护,靠近河侧施打2排钢板桩。施工前先联系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将接触网回流线进行绝缘处理,并且基坑开挖过程中,既有工程限速45 km/h。防护工程施工时先施工钻孔桩,再施工钢板桩。

钻孔防护桩连续排列(见图2),共计12根,桩长20m,桩径§0.8 m,桩主筋采用§16 mm的圆钢,间距0.2 m,并在桩顶部设帽梁将钻孔桩连成一个整体。

钻孔桩达到一定强度后,开始插打承台四周的钢板桩,采用PU28钢板桩。施工时先打既有线对侧的钢板桩,再施工横桥向的钢板桩,最后插打既有线侧的钢板桩,桩长18 m。靠近河边侧采用注浆辅助止水。基坑底部采用2 m厚水下混凝土封底。

图2 163#墩既有线锥体护坡处钻孔桩防护布置图(单位:m)基坑内设置4道内撑(详见图3),内撑与钢板桩接触位置设置工字钢围檩,第1、第2和第4道斜撑采用2I40a工字钢,第3道斜撑采用2I56a工字钢,详见图3。钻孔桩强度达到90%以上时,方能开挖基坑。

数值计算中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8.2)来模拟基坑开挖的实际施工情况,主要围绕地表沉降、钢板桩及各道支撑随基坑开挖的变化展开,且为了简化计算,根据5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上下)6中有关原则,将既有工程列车动载换算成静载后进行计算。本文只进行163#桥墩12.4 m基坑开挖的数值计算。

3边界条件确定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采用的边界条件为:地表为自由边界条件;模型左右两侧边界的侧向位移限制为零,竖向自由;模型底部边界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均限制为零。

三.深基坑开挖风险分析

在深基坑开挖工程中,往往开挖施工条件很差,附近建筑物比较密集,地下管道线路很多,附近交通路网纵横交错,环保要求标准高,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设计、施工不当,容易发生深基坑严重位移甚至整体失稳等重大工程安全事故,这种事故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还给工程的带来直接损失并使工期延误。基坑整体失稳( 滑坡和隆起) 、支撑体系的强度破坏( 支撑的偏心挠曲和撑点滑动)是引发工程深基坑工程险情的直接原因。在工程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常见险情包括: 开挖时边坡发生渗漏、滑移、开裂、坍塌,最底部出现下沉,基底隆起等发生轴线位移、基层倾斜、上部结构变形,对周边附近建筑物和设施及地下管道线路产生很大影响,更严重的造成第三方的损害。在工程深基坑施工中,发生典型险情的主要工程特征如下:

(一) 边坡( 护壁) 发生渗漏。在基坑工程中,经常发生边坡渗漏现象,造成重要风险事故,经常发生在饱和土的变层处,常发生在基坑开挖及使用期间,常常导致边坡坍塌或局部失稳。

(二) 深基坑边坡发生滑移。在深基坑开挖采用无支护放坡开挖时易发生基坑边坡滑移,由于边坡土体承载力量不足,致使边坡失去稳定的事故。

(三) 地面发生开裂、坍塌。当基坑边坡位移、涌水涌砂、坍塌、失稳易造成地面开裂、坍塌。

(四) 基底发生隆起。在施工中出现软土地区,边坡稳定性差,支护结构嵌固端变形大,基坑基底存在软弱的弱透水层,其下分布有承压性的地下水情况时易发生基底隆起。

(五) 承压水突涌。在工程深基坑施工中出现地下水位高并未降水或降水不到位,或者因故突然停止降水及溶洞发育地区多发生承压水突涌。

(六) 建筑物变形过大。造成建筑物变形过大的原因,与自身结构、基坑所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都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因个体及替其他条件不同而造成变形记风险程度不同。

(七) 管线变形过大。一般情况下,在工程深基坑施工中沿线地下管道线网错综复杂,需要对影响施工的管线进行必要的改迁或悬吊保护,并对邻近基坑的供水、燃气、污水、热力等管线进行悬吊,管线变形过大仍然是施工中的重大风险源。

三.风险控制措施

1.模拟开挖步骤

基坑采用分步开挖方法,基坑开挖前既有线锥体已存在,因此为合理的模拟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钢板桩及各道支撑的变形、内力随基坑开挖的发展,数值模拟中的计算步骤为:第1步,土体初始应力状态计算,不计初始位移;第2步,既有线锥体荷载计算,不计初始位移;第3步,钢板桩施工;第4步,基坑第1次开挖,设置第1道支撑;第5步,基坑第2次开挖,设置第2道支撑;第6步,基坑第3次开挖,设置第3道支撑;第7步,基坑第4次开挖,设置第4道支撑;第8步,开挖至坑底。

在分步骤连续计算中,位移和应力是逐次累加的,上一步骤的位移和应力将作为下一步骤的初始应力和位移状态。

2. 根据上述各工况计算分析,基坑开挖造成地表沉降、钢板桩及各道支撑的变形及内力的最大值结果汇总于表1~表2(注:因为篇幅所限,简去计算过程)。

根据采用的PU28钢板桩及§0.8 m钻孔灌注桩要求,其内力和变形均在允许值范围内。

3. 开挖风险控制措施

(1)新孟河特大桥163#桥墩基坑开挖对邻近的工程线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的工程路基表面最大沉降为9 mm,最大水平位移为12 mm,靠近工程侧钢板桩最大水平位移为31.5 mm,钻孔灌注桩最大水平位移为17.4 mm,其值均满足规范允许值要求。

(2)新孟河特大桥163#桥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土移引起的既有工程桥承台沉降是很小的,可以忽略。

(3)根据新孟河特大桥163#桥墩基坑开挖施工的动态性,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桥涵基础施工技术规程及工程线路保护有关规定,实施信息化施工反馈和控制措施,重点监测工程线侧的基坑围护,密切关注工程线路下土层的变形和沉降,以监测的数据指导开挖施工[4],最大程度地减小对工程路基的扰动。

现在,新孟河特大桥已经顺利完工,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测量资料与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桥墩基坑采用的围护方案和加固方案是合理的,计算模型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工程深基坑开挖施工风险深入分析,确定了工程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风险点,依据明确的风险点制定了应对策略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施工管理工作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程深基坑开挖的安全性,对整个工程交通建设有着借鉴作用。经检测,各测点变形值均在可控范围内。只要对超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各类风险因素综合分析考虑,逐项制定防范方案,落实各项措施,并强化信息化施工和动态控制,快速合理地组织施工,是能够将超深基坑施工风险有效的控制在预定范围内的。

参考文献:

[1]林元彬《浅谈工程深基坑开挖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2011.09

[2]张 强《大连市工程深基坑开挖施工风险分析及对策》中国市政工程 2010年第二期

[3]何宇《基坑工程风险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1-11-01硕士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10)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分析和预测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着借鉴和参考价值。虽然是以个体为例,但是对其他类型的企业也将有启示性的作用。

关键词: 经营风险 预警 指标体系 行业风险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on and size, a company’s risky ele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This paper chooses managing risk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a company’s risk, and I’ll choose GuangMing to be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probes into enterprise operation risks, expounds the basic idea of operation risk forecast and warning, proposes its indicator system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stressing 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operation risk as well as o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forecast and warning.

This conclusion is helpful for the prediction of risk problem. Although it’s just an example, it will also be a caution for other companies.

Key words: Enterprise operation risk Forecast and warning Indicator system Measurement standard

目 录

一、序言1

二、文献综述1

三、风险的定义2

(一)风险2

(二)经营风险2

四、经营风险的分析2

(一)非财务因素2

(二)财务因素3

五、对光明乳业的经营风险分析3

(一)综述3

(二)非财务因素分析——行业分析4

(三)经营风险的早期发现和控制——财务因素分析5

六、结论9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10

一、序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很多企业的规模也日益壮大。同时,企业也随之面临着各种风险,而经营风险会对企业的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不同的特质,由于生产方式,经营规模等原因,企业间的经营风险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以一个企业个体为例进行分析,剖析企业经营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其预警防范。

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分析可以从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作者认为,非财务因素可以对经营风险的成因做出解释;而财务因素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有很好的预警作用。作者将以光明乳业为例,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文在分析和探讨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形成原因前提下,论述了经营预警的基本思想及构想,提出了经营预警指标体系,指出应当重视和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非财务因素及财务因素分析的结合与应用。这两方面的综合运用,对企业防范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赵新节在《试用财务分析手段来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中认为:经营风险的衡量可以用经营杠杆系数进行量化。

作者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变化是引起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经营杠杆本身并不是利润不稳定的根源,但经营杠杆效应扩大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程度,且经营杠杆系数越高,利润变动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大。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和经营杠杆有着重要关系,因此,经营风险可用经营杠杆系数予以量化进行衡量分析。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对产销量变动率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

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式告诉我们,息税前利润变动率是产销量变动率的倍数。即当产销量增加时,息税前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系数的倍数的幅度增加,当产销量减少时,息税前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系数的倍数的幅度减少。通常情况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就越大,经营风险就越大。为了组织经营生产,企业的固定成本不可能为零,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必然大于1,所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阮平南、王塑源在《企业经营风险及预警研究》中揭示了经营风险防范的四个关键因素。

息税前利润是指扣除所得税和利息费用之前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

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不含利税的固定费用

=售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不含利税的固定费用

从这个公式中分析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销售量的增加会使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降低,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利润提高,会进一步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产销量的增长幅度。反之,产品销售量的减少会使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增加,降低单位产品利润,从而使息税前利润的下降幅度也大于产销量的下降幅度。假如不存在固定成本,所有成本都是变动成本,那么边际贡献就是息税前利润,这时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就同产品销售量变动幅度完全一致。正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产生了经营杠杆效应,使得息税前利润变动呈现倍数增加或较少,同时也给企业经营带来成倍的收益或风险。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谢获宝在《企业经营风险及其来源分析——基于财务数据的分析》中提出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不仅与其自身的经营有关,并且与企业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个客观环境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又给企业带来了各种挑战和风险;同时,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特点和管理水平也是促进或者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风险无法回避的情况下,企业必须认清风险的来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

三、风险的定义

(一)、风险

首先,要对风险进行一个定义:

第一、风险是以一定的发生概率的潜在危机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结果或既定事实;

第二、风险只计算其可能的损失,不计算其可能的附带收益,所以从直接意义上说,风险的效果是净负面的,为风险的承担者、相关者所不需要的,它具有程度不等的危害性,即可能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的损失,这种威胁是现实的;

第三、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测定风险应立足于风险转化为现实的危害和损失之前,而不是在其之后,否则便毫无意义;

由以上三点:风险就是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后果的可能性。研究和控制风险的目标应是设法减少风险出现的概率,阻止风险的可能潜在性转变为现实性,阻止可能的危机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股份制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都可以认为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在当今高度货币化的社会中,股份制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面对和承受的各种风险,其发生、发展和危害都集中地反映为企业的现实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各种非经济损失也可以一定方式折算为经济损失。经营风险的大小及损失都能够直接和清楚地表现于股份制企业财务收支的变化之中,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属同义,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本文涉及的仅仅是企业运行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经营风险,而对投融资等方面的财务风险不做研究。

(二)、经营风险

那么,有必要对本文的经营风险做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是本文的立论前提。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另有一种说法:企业由于战略选择、产品价格、销售手段等经营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特别是企业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前税前利润变动形成的风险叫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企业必须防患于未然,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和衡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说来,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

企业存在一天,风险也必然跟随一天,每一个经营环节都有风险的发生。要对一个企业进行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以及提出预警机制并不是为了要完全消除企业的风险,(并且要想完全消除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对企业的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识别和评估,以至于能够提前采取措施,将其有可能产生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的范围内,尽力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四、经营风险的分析

笔者认为,经营风险分析可以分为财务因素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财务因素分析一般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而非财务因素分析则比较注重定性分析。在日常的工作中,这两种分析方法经常是同时使用的,两者相辅相成,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一)、非财务因素

以下几个因素可以划归为非财务因素:无法取得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灾难性危机事件影响生存能力及经营状况;市场竞争及其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影响;金融市场波动;行业特定风险;无法获得所需人力资源;法律风险;法规及特殊监管的风险;对环境变化的容忍度低,即过于敏感;无法达到股东期望而引致股票价格下跌及一系列不良后果;由于社会或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经营风险;政治风险;还有内部组织体系和工作事务流程的风险、信息技术产生的风险、员工诚信等方面的风险、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风险等。

生产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

产品风险: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产品的替代品估计不足;新产品开发研究的风险。

(二)、财务因素

而常见的财务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采购风险:采购风险是指企业由于采购原材料而产生的风险,比如供货商存货不足,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等。由于原材料市场供应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应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付款方式的变动而导致实际付款期限与平均付款期的偏离。

应收账款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管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存货变现风险: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风险。

资本结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经营而产生的风险。在现今的企业中,零负债经营的企业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企业的经营依靠自有资本或者外债,而资本的组成结构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企业举债规模很大,那么将会承担很大的利息负担,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

笔者认为,不能光凭几个简单的财务比率就推断出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而是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分析。

当今有很多企业非常注重财务因素的分析,常见的有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却往往忽视了非财务因素导致的经营风险。其实,笔者认为,财务因素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是同样重要的,非财务因素比较注重宏观环境的分析,而这种宏观环境恰恰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存状况以及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

五、对光明乳业的经营风险分析

本文将以光明乳业为例,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分析。

(一)、综述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国资、外资、民营资本组成的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乳和乳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奶牛和公牛的饲养、培育,物流配送,营养保健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乳品研发中心、乳品加工设备以及先进的乳品加工工艺,形成了消毒奶、保鲜奶、酸奶、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黄油干酪、果汁饮料等系列产品,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乳制品生产、销售企业之一。(摘自光明乳业网站简介)

要对企业进行风险风险分析不仅要考虑微观因素,更要考虑宏观因素。

首先,笔者想对光明乳业的经营的宏观环境进行一个分析。

根据企业的风险强弱因素,我们可以把企业划分为经营风险明显型企业和经营风险不明显型企业。

(二)、非财务因素分析——行业分析

在现阶段的中国,乳制品行业面临着这样一个现状:行业的进入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人均消费量却依然很低。乳制品制造业可以说是一个存在着高经营风险的行业,一方面,我国的国民状况表明:奶制品尤其是牛奶的消费还和世界发达国家消费水平相差很多,这就导致行业收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奶源以及运输的因素,乳制品企业加大了成本的投入,致使盈利不足,企业面临风险。

在对企业进行行业风险分析的时候,首先要对整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做一分析,行业的风险对单个企业的风险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简单来说,从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可以大致推断出企业的风险可能落在哪一个部份,也可以大致猜测风险范围的广度。但是,正如这样的一句话,每一片树叶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企业也不能一概而论。在进行行业风险分析的时候,不能单凭整个行业的风险就推算出个别企业的风险状况。打一个比方,某个行业在国民经济的整体中被列为高风险的行业,但这个行业中的某个企业经营有方,理智投资,采取科学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的风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能算作高经营风险的企业。

乳制品制造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供、产、销方面有其很多的特殊性。

第一、奶源问题。随着乳制品制造业的发展,进入的行业越来越多,竞争也接近白热化。每一家企业为了争夺奶源,纷纷进行了“圈地运动”。即便如此,我国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乳制品企业采用的模式是小规模分散饲养奶牛,这样完全不能适应大规模现代化的乳制品加工。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鲜奶市场年增长量为36万吨,而原奶的市场增长量仅为12万吨,供应远远小于需求。乳制品行业的增长使得奶源基地的建设迫在眉睫。如果这两个增长指标过于脱节的话,将极有可能出现机器闲置、产品质量不高的状况。据了解,包括光明在内的中国乳制品制造企业与奶牛饲养者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合同买卖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体,于是就导致了原料奶的质量认定不一的纠纷,各有各的标准,缺乏客观的定价机制。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建议,我国的乳业可以借鉴国外加工企业与奶牛饲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使奶牛农场成为乳制品厂的股东,就像丹麦、新西兰等国家,他们不仅向企业出售原奶,而且年终还有乳制品厂的分红。这种紧密的经济关系,改变了工厂与奶农之间的单纯的买卖关系,把两者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解决了因牛奶价格高低所带来的利益分配矛盾,而且又解决了奶源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第二、消费不足问题。我国液态奶的人均消费量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均年消费量只有27公斤,中小城市更是仅有19公斤,很多人没有消费乳制品的习惯,还有很大部分的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消费不起。虽然乳制品企业的数量发展迅速,但是可以称得上具有规模的乳制品消费市场还远远没有形成。由于消费市场的不成规模,光明乳业旗下的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曾经在2005年爆发了还原奶事件,这是光明乳业面临的最大危机。在郑州鲜奶市场仅占有不到40%的光明乳业,在“回奶事件”之初就丧失了90%的市场份额,整个生产几乎停滞。而目前光明在郑州市场已经流失了一部分经销商,想要完全恢复并不是朝夕的事情。而此次事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也导致光明乳品的销售量在全国各地急剧下滑,纷纷被挤占出前三的地位。虽然“回奶事件”的矛头指向的是光明乳业一家企业,但是在这个行业中到底还有多少家企业有相似的生产状况,我们不得而知,而乳业产品的消费不足的确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第三、从消费不足产生的风险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乳制品行业的产品质量风险的问题。乳品的生产必定依赖于奶牛的产奶质量,而奶牛也会发生疫病问题,这一因素也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奶牛的疫病在世界范围中是多发的,一旦发生,波及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如果一家乳制品企业不能对疫病(比如疯牛病、口蹄疫等)进行控制那么将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巨大的经营风险。另外一方面,奶制品作为食品的一种,是直接被消费者食用和吸收的,与消费者的健康休戚相关。一旦在这个环节出现问题,从小处来说,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从大环境来考虑,行业的信誉也将会受到考验。

第四、依赖冷链销售端的市场风险。乳品行业相对于其他食品行业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乳制品的流通渠道需要具备低温冷链物流销售条件。而冷链产品的销售终端又依赖于社会现代零售业态,但是社会现代零售业态在全国发展很不平衡,所以给公司产品的市场拓展和深度分销带来困难。对于光明乳业来说,公司冷链产品的主要市场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州、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和地区。而公司拓展的新的市场受冷藏条件的制约,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公司应该考虑通过合理布局生产基地建设,适度投放冷柜,提高运输质量,弥补新市场冷藏条件不足的情况来避免这一风险的扩大。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乳制品业确是一个高风险存在的行业,也是一个产业链相当脆弱的行业。在供、产、销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保持市场份额以及获取利润增长将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的问题。 (三)、经营风险的早期发现和控制——财务因素分析

从个别企业来说,应该尽早发现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经营风险,从而能够尽早对这些可能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避免损失的造成。对经营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最直观的就是通过报表上的数值进行分析,而在实践中,通常使用的是指标分析法。

单个财务比率的分析,通常状况下,根据以下几方面的财务情况进行判断:

客户现金状况的恶化;应收账款数额或比率的急剧上升或收取过程的显著放慢,造成资金沉淀于结算领域,甚至形成坏账损失;存货周转率的放慢;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的下降或资产结构的变化;流动负债或长期负债的异常增加,短期和即期偿债能力不足;较低的权益与负债比;不断降低的销售额;存货过量,周转不畅;销售收入总额与销售收入净额之间的巨大差异;不断增加的成本或不断上升的损失,造成盈利下降;日常开支相对于销售额的不成比例的增长;资产总额相对于销售额或利润的不断增加;销售不力,形成产品积压等等。

单个财务比率分析法在实际操作中比较简便也很直观,在实践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个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可以用于财务危机预警的财务比率很多,不同的财务比率可能对同一企业有相互矛盾的预测,也可能会和实际的状况有出入。同时,企业的各种财务比率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比如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比同类企业高可能不会影响偿债能力,单个财务比率也很难对一个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做出全面的描述。所以,必须全面地根据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整个行业的情形来作出判断,而不能根据单个指标就轻易下结论。

关于经营风险,有些指标是可以直接从资产负债表或者利润表中得到的。也就是说,先要对公司整体的经营情况做一个概括的了解,比如公司的盈利究竟是由什么业务带来的,是主营业务还是非主营业务;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利润总额是多少,以及当年和前一年比较,或者前两年比较来看,它们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这些是一个企业经营状况最基本也最直接的考察指标。比如:

1、产品销售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对企业的产品需求越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稳定,经营风险就越小;反之,经营风险就越大。稳定的产品销售会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2、产品销售单价。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稳定,销售收入就越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稳定。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稳定的销售价格会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3、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越不稳定,经营风险就越大。单位变动成本的稳定性决定产品成本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着企业未来经营收益的稳定性。

4、固定成本总额。当产品销售量发生变动时,固定成本总额占成本的比重越大,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就越大,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少,经营风险就越大。反之,固定成本总额占成本的比重越小,经营风险就越小。

这四个指标额总结起来可以用企业息税前利润来表示。

息税前利润=售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不含利税的固定费用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应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及时对风险影响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重新调整设计方案和生产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增加销售量、降低产品单位成本,或调整固定成本比重等措施来降低经营风险。

除了上述可以直接获得数据的指标以外,有些指标需要通过比对和间接的计算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几个指标进行详细分析:

1、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100%

指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销售利润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反映产品销售利润的实现程度。

产品销售收入是扣除销售折让、销售折扣和销售退回之后的销售净额。对于销售有盈利的企业来说,可将其分析期销售利润率水平与前几期水平进行比较,如果呈现连续下滑或者波动很大的趋势时,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受到阻碍或者不稳定,从而也可以知道,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果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于销售利润的增长,也可以寻找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一般来说,销售利润率越大,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安全,反之,销售利润率越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危险。

从这张对光明乳业近三年以来的经营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家企业的经营收入按季节来比较的话,是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同时也能看到,企业的成本也是逐年递增。进而发现企业的主营业务毛利率这一项,每年的同期水平是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虽然光明乳业单单从报表上的经营收入这一项显示出可喜的增长趋势,但是实际上,企业的利润率却是在走下坡路的。所以,从这一个指标就可以认为企业应该对经营状况引起足够的重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必要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做出更进一步的分析。 2、资本收益率=利润总额/实收资本总额*100%

资本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投资者的风险越少,值得投资和继续投资。因此,它是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一般为正值,如果为零或者负值,说明企业处于高风险区域,如果虽为正值,但与前期相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时,也可以认为企业处于一般风险区域。

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衡量企业负债水平的高低。如果指标过高,企业很有可能产生债务风险,但有些企业是举债经营,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企业应有其自身的标准范围,只要在此范围中就不能认定为风险过高。这个比率对于债权人来说越低越好。因为公司的所有者(股东)一般只承担有限责任,而一旦公司破产清算时,资产变现所得很可能低于其账面价值。所以如果此指标过高,债权人可能遭受损失。当资产负债率大于100%,表明公司已经资不抵债,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非常大。

4、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流动比率表示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企业可用在一年内变现的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因无法偿还到期的流动负债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越小。但是,该指标过高则表示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过多,可能降低资金的获利能力。该指标值,一般以2为宜,如果小于2,说明企业存在债务风险。

从图表可以看出,光明乳业的流动比率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但是其值是在1.2至1.6之间,说明企业存在着债务风险,需要适时控制。

5、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资产*100%

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动用随时可变现资产立即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即可折为现金抵债的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亦越强。速动比率若小于1,就有可能产生企业资产无法抵债的财务风险。当然,不同行业经营情况不同,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正常标准会有所不同。速动比率过高,即速动资产相对于流动负债太多,说明现金持有太多。

光明乳业近三年来的速动比率呈现的波动比较大,并且还是逐年递减,企业的变现能力下降,企业的资产对债务风险的抵抗能力也是呈下降趋势的。

6、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100%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率。它可以测定企业某特定期间收回赊销账款的能力和速度,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的快慢。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一年内收回的账款次数越多,意味着平均收回账款的时间越短,应收账款收回的越快。否则,企业的营运资金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此项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经营收入越能够及时到位,资金周转比较流畅,财务风险也就相对来说比较低。

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表现还是平稳的,说明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的,那么企业就能对应收账款有较好的控制。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光明乳业的应收账款虽然数额较大,但其回收周期有90%是在半年之内的。但是,图表也显示出,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似乎还是有下降趋势,那么就应该引起重视,对应收企业进行测评和考察。

7、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100%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此项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在供、产、销方面越是运营自如,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因此,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那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相应越小。

光明乳业近三年来的存货周转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企业对存货的占用水平越来越高,流动性变差,从而变现能力也有所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存在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存货周转率的变慢常常是企业经营 面临困难的信号。

8、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行业销售收入*100%

反映了企业的规模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越大,说明企业的实力越雄厚,抗击风险的能力也越强,企业的财务也就越安全。

9、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核心指标,也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主要体现。

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从企业支出方面评价企业的收益能力。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越小,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越好,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能够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那么,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好。

光明乳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年来,由于乳制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内普遍利润率,厂家为了要争夺市场份额,采取降价销售的办法,从而造成企业利润率的不断下降,企业参与竞争,不可避免地会使得经营风险加大。

10、流动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收入/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的速度,即企业运营能力。是从流动资产角度对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周转速度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要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流动资产周转率越大说明企业财务越安全,反之则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危险。

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有波动的,但是也是稳步增长的,说明企业在这方面的风险是较低的。

11、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毛利率指标反映了主营业务收入的获利能力。通常,这个指标越高越好。

12、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主营业务收入带来净利润的能力。这个指标越高,说明企业每一元的金融业务收入所能创造的净利润越高。这个指标通常越高越好。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乳品企业重视发展速度,而不注重经济效益;重视市场占有率,而忽视销售利润率,造成产量增加,销售收入提高,而企业的盈利水平在降低。

那么通过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

乳品制造行业的竞争关键演变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企业可以考虑增加非乳制品产品的研发上市,开发新的增值服务,降低单品经营风险。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指标的分析及早发现经营风险是否存在,具体存在于哪个环节,这也是企业经营风险早期防范的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也为企业的经营风险的控制方向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指导意见。可以这么说,对财务因素的计量,是具有前瞻性的作用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营风险的控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有效和严谨的组织机构;

2、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

3、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和本企业的经营特点,列出风险清单;

4、做好风险因素的控制工作,对企业的风险临界点做到时时监控;

六、结论

通过对光明乳业的经营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时刻都存在的,有时候不能仅仅通过报表上的数字就得出经营状况好坏的结论,而是要通过更深入的分析,比如指标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才能下定论,才能对企业存在风险的环节做出判断和整改,避免更进一步的损失。

财务分析作为企业抵御风险,规划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能有效地避免企业因经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研究经营风险对企业经营收益的影响,能够从根本上找出企业风险产生的根源,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决策,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一方面,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原因应该与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结合,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经营风险,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其生产情况的区别,经营风险也有很大的差异。在非财务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在结合财务分析手段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是会计工作参与决策、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

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对一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做出成因分析和控制预警,必须要结合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而非财务因素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的形成原因,财务因素主要用来起到预警机制的作用。两者的结合运用,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有很大的意义。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公司财务危机论》:彭韶兵 邢精平,清华大学出版社,96~98页

2、《股份制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庄恩岳 尹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3~37页

3、《试用财务分析手段来控制企业经营风险》,赵新节,《会计之友》 5~6页

4、《企业经营风险及预警研究》,阮平南 王塑源,《决策借鉴》,1999年 第3期,10~15页

风险分析及控制篇(11)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降低工程量清单缺陷的重要性

1.1有利于项目的投资控制

在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由合同价格和工程价款调整两部分组成,其中工程价款调整是造价控制的着力点,在《清单计价规范》中规定了引起工程价款调整的原因,包括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施工图纸与清单特征描述不符合、因非承包人引起的工程量增减、清单漏项或因非承包人引起的工程变更、市场价格波动、不可抗力等六种情况。对由于清单项目特征描述和施工图纸不符合、清单漏项以及因非承包人引起的工程变更和工程量增减等原因造成的工程价款变更的情况,可以通过提高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实行有效控制。

1.2有利于项目的质量控制

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量清单存在问题,将必然导致成本的增加,而承包人通常是通过实行项目目标成本责任制进行成本的控制,这使得承包人无法获业主的补偿,只能利用其他手段减少因清单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成本的增加,使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1.3有利于减少业主、承包商双方的争议和纠纷

在清单计价模式下,业主给承包商结算工程量一般按照实际的工程量进行调整,在清单工程量和实际工程量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对综合单价进行调整,而且相应的措施费也需要调整,与此同时,项目的工期也可能需要调整,因而业主和承包商双方难免由于调整过程中的难以协调发生矛盾和纠纷。此外,清单中存在的对工程量项目描述不准确、清单漏项等清单缺陷问题,业主和承包商也需要对原来清单中综合单价进行调整,此过程中双方也容易发生争议和纠纷。因而,降低工程量清单中存在的缺陷,有理由减少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发生争议和纠纷,保证项目正常进行。

有利于防范投标人利用清单缺陷进行不平衡报价

如果工程量清单存在缺陷,投标人可能利用错误或者遗漏的工程量采取不平衡报价策略,从而在中标后工程结算时获得额外的收益。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标中的风险虽然依然不可避免,但是相对于传统定额计价模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有利于标的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对招标阶段中工程造价风险进行分配。

工程量清单存在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在工程量清单编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早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存在的缺陷

《清单计价规范》中只是对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人进行了规定,没有明确谁应该对清单编制负责,造成了为了规避清单编制责任的现象长期存在,此外工程量清单在计价项目划分、计算规则、计量单位方面存在的缺陷造成了同样的产品因选用的定额不同而价格不同、工程报价和工程预算脱节、对措施性消耗项目的计量支付难度增加以及计算规则方面的问题。

2.2工程量计算过程中重项、漏项问题

在工程量计算过程中,由于清单编制人员不熟悉和掌握清单项目和图纸的内容,容易造成重项、漏项情况,加大了招标人的工程量风险,使工程造价难以控制,最终造成结算时造价远远高出原来的投标单价。此外,由于清单编制人员对清单中分部分项工程项目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税金等各项费用的组成及内容区分不仔细,就会造成重复计算的情况,使得工程造价较高。

2.3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清楚

目前对于工程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清楚是工程量清单编制人员存在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容易造成双方因特征描述不清导致理解上的差异,从而造成投标方报价时的失误,影响招标的工程质量,也会埋下纠纷和索赔的隐患。

2.4工程量计算不正确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量只是作为投标方报价的基础,对于最终的工程结算则是按照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结算。由于清单编制人员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对工程量计算准确性方面不高,计算比较粗略、错误也相对较多。

2.5因设计文件深度影响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

设计图纸深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我国目前存在的在未完成设计任务的情况下进行工程招标、边设计变施工、少数设计单位资质水平不高的现象,造成了工程量清单数量不准确,对清单项目描述不清楚,影响招标方的工程报价。

工程量清单缺陷的控制措施

工程量清单编制中存在的诸多缺陷,造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投标双方产生的一些列问题,影响正常的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对降低工程量清单中存在的缺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1招标人做好招标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是招标文件清晰完整、准确、具有针对性,必须做好招标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1)招标人应该按照建设程序规定进行项目建设,杜绝“三边”工程;(2)招标人应选择具有较高资质和良好信誉的中介机构进行工程量清单的编制。

3.2中介机构编制好招标文件

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组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招标评标、合同管理及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降低清单缺陷和控制产生的风险。具体措施包括:(1)对于图纸上所反映出来的工程量必须是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准确计算得出,对于图纸中没有反映出来而在实施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的必须进行准确反映,而对于可能产生变更的项目,需要列出项目清单,以便在评标时能够一并考虑;(2)对于工程中设备选择和材料因品质价格差距较大的情况,招标人可以考虑采取工程量清单招标中不包括设备、材料,而是列入暂定价,以便在以后由招标人询价确定,也可以在工程量清单招标中准确反映设备、材料的品牌和规格型号,使得招标人能够了解市场价格;(3)在招标文件中应要求投标人准备详细提供工程量清单分析明细表。

3.3评标时做好清标工作

(1)清标中要对工程总报价和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总价、综合单价、措施项目及其他项目清单总价、主要材料价格及计算错误进行评审和检查;(2)在招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商务标的评审;(3)为了避免清标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需要加强复核,通过谈判方式解决。

3.4加强合同建设和管理工作

拟定合同前,需要科学分析该工程潜在的各类风险并评估其大小,建立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想适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施工合同文本。合同签订后,应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宣贯辅导教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吕杰峰,王长成.降低工程量清单缺陷风险的意义及实务.建筑经济,2012,(7).

[3]赵圩,周利燕.工程量清单找投标中的项目风险控制研究.现代企业文化,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