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校园信息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2:56

校园信息化论文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1)

高校校园文化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新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互渗到校园,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形式发生了变化,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探求息化环境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成为高校当务之急。

1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厉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生成要受到地理环峨,意识形态、时代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纷繁复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是学校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绎自己的形态。校园文化的生成要与社会发展的步屐合拍,既主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熏陶,又以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辐射社会,实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文化的形成是其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进行整合的过程。校园文化要素具体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三种形态,即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办公设施、各类建筑物以及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的绿化等;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一种内隐文化,渗透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上,通过外化形态如校牌、校徽、校服,以及内化形态如校园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淮则、情感气质等体现出来。校园文化的生成就是这三种形态之间的内聚与整合过程,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的一个有机统一体.通过三者整合及其功能的发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2信息化环境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

江泽民指出:“我们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发展非常迅速,网络传播所蕴藏的能龟正在释放,并开始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产生影响和冲击。

网络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参与平等、服务个性等特征,为大学校阅带来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最显著的是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一改传统的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枝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学术探讨等.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档次,学生可以在课后从校园网上下载教学课件,进行复习和预习,并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叮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学生的知识,以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网络去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整体索质,学生还可以从网上查询墓于WWW的1言息资料库,以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一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的科技动态。州络的开放、即时、参与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开扩视野,扩大交往,更新知识,创造性地学习。网络还可以提供网上书店,网上购物等环境,为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

网络信息枝术丰富大学校园沟通方式,丰富了校园的物质文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网络1言息的涌入一方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不良信息也威胁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由十网络上的信息良荞混杂,网络传播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反动、冀色以及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在带给大学校园良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近年来,网络犯罪不断增加。有关大学生在网上‘玩火”出事的例子也屡见报端。网络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造成青年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白由主义意识的泛滥;西方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很容易使青年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价值观发生扭曲,把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网络上超越时空的交往会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人们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井带来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等社会问题。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呱待提高。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建设信息环境下高校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刻不容缓。

3信息化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3.1积极应对各种媒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物质文化

校方要正视人学生信息接受多渠道的现象,利用各种渠道推少’‘科学的行为规则,规范网络行为,包括网络、校内广播,黑板报、校报等等。树立教育引导的观念,把文化传播的重心放在教育引导上,教会学生判别事物的方法,引导青年人用科学的观点判明是非。确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要寻找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科学传播这些信息资源。井使其成为优化校园环境、塑造校园精神、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载体。

要精心建设校园文化网,大力宣传校园网德,倡导道德自律。扩大正而影响。及时过滤虚假信息,杜绝非法信息,处理垃圾信息,要加强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的管理。抓好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3,2完善规章措施.创设制度文化

对校内各种媒体加以规范,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制定适合信息化环境的校内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和处置不良文化现象,营造和谐、安定的校内制度文化,保障精神文化的顺利进行。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2)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就是开展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多层次、多格局的发展趋势,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及校园主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完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图书馆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1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校风,最高表现是校园精神。在大学,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大力弘扬体现时展要求的校园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创建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校风。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形势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支流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网络正以极快的速度走人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根据资料显示:因特网上一年有45万个和文件,平均每天可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这些、腐朽、消极的信息垃圾严重地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大学生正处在青春躁动的时期,对异性有着极强的好奇。一些个人控制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多出于好奇心理,去看色情信息。此外,大学生恋网成瘾,对网上交际,游戏等成癖。恋网成癖的大学生上网时精神兴奋,下网后情绪低落,消极地对待学习,甚至为了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色情信息诱惑、网络、暴力凶杀、恋网成瘾等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1理想信念的悲观倾向

不良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使大学生在道德价值方面产生巨大困惑,有些学生对理想、信仰、社会公德、高尚情操、高雅文化难以认同,大学生们的政治信仰、理想境界受到较大的负面冲击,一些大学生悲观、消沉、失落情绪严重,甚至产生了“远离政治”、“放弃崇高”等消极思想,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1.2道德信念迷失

道德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原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全方位变革时期,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日益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呈多维化趋势,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使得不同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加上学校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实践,轻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难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道德价值定位;有些学校德育工作过分拔高了道德标准,使之“神圣化”,选择的模范人物过分夸大宣传,使之太崇高、太伟大,使同学们感到高山难以仰止,学不来,忽视了对学生基本道德标准的确立和塑造。加之当前道德评价标准呈多维化态势,究竟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鄙,这些界限都没有完全通过道德评价加以澄清,对大学生校园不良现象没有运用道德评价进行及时、准确的评判,导致大学生对善恶不能完全加以区分,道德信念十分迷茫。

1.3人文氛围的迷离缺失

校园是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想、新科学的传播和创造的集散地,校园文化与其它亚文化的不同处就在于它应有的高层次性。它本应以清新的风格、高雅的品位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引领时代潮流,但事实却是校园文化在从20世纪80年代的“高、雅、纯”走向今天的生活化、世俗化的过程中,逐步导致“粗俗化”,如“课桌文化”的日趋庸俗。以自我宣泄为主调的课桌文化,蕴涵着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真理、信仰的探索,但更多地折射了出他们追求中的受挫感、无助感,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是感叹人生,或是诅咒爱情。甚至消极颓废下游、粗俗下流等等。

2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2.1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以及它的环境氛围,理所当然是高校一道绚丽的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图书馆自身的校园文化体现在其建筑、设施、布局、绿化、美化等各种物化形态上,以及其馆貌、馆风的氛围中,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广大馆员和读者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审美取向等。丰富多样的图书馆文化活动是图书馆自身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诸如开展赋有特点的读书、评书活动;邀请学者、专家做学术研究及学术报告会,张贴各种宣传画、名人名言、建设文明览室等,因此说,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最直观、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它对于师生的专业水平、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都具有特定导向作用,对于创造型人才培养具备明显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处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2图书馆是高校文化活动的重要服务基地

高校图书馆是师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地,教师的备案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内在纽带开展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料,是建设校园文化最主要的信息资源,是人们间接认识客观世界、形成思想、建立观念、取得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场所。在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中,可以促使人潜心治学,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静心思远,与古代先哲们进行对话,使认知上的迷津得以指点。实际上,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注重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好地充当这个重要角色,发挥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3图书馆文献资源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源泉

图书馆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基本构成要素,它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现实的时代性,因而它能较全面的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与学术性、学科性联系起来,因为学术性和学科性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属性,离开了这一点,图书馆文献资源就是舍本逐末。图书馆要以自身的任务、类型和读者需求为依据,有层次、有重点地组织文献资源,使读者通过阅读涵养自身,培养其创造的欲望和活力,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参与者。文献资源直接影响着各种类型校园文化的有效展开,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水平。总之,它是校园文化的发展源泉。

3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信息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3.1塑造高尚的校园精神,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杰出人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广大师生,他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图书馆对他们来说是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阅读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正如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所说:“历史让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像,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为校园文化提供着丰厚而源源不断的物质与精神滋养,在形成大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习质量,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而深远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个性养成,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加强环境建设,构造文明有序的学习场所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教学科研服务,也应该是校园文化活动基地;其教育职能,不仅是教学辅助职能,也应该包含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职能;不仅提供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也应该提供丰富师生文化生活的文化信息资源和以自己的设备、场所为师生课外文化活动服务。因此,图书馆要将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首先,要严把文献资源的质量关,即无论是纸制载体文字著作,还是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都应严格过滤,确保将那些优秀、先进的文化及时快捷地传播给大学生;其次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书评、影视、音乐讨论会,举办讲座、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和书展、摄影、时事政治等展览,例如通过举办各种信息道德讲座,并结合典型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等,来讲解信息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吸纳文化,在辩论、讨论中对文化进行整合、积累,使大学生熟悉信息法规和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成为有较高的信息道德的人。

3.3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机制

网络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放格局,其中包括科学文化领域的开放和思想道德领域的开放。然而,全方位多维度的开放决不意味着因需要社会能量和文化创造方式而饥不择食、国固吞枣地咽下境外输人的一切。一种高度自觉的精神文明必须建立在吸纳社会能量和文化创造方式的过滤机制,它要过滤掉有害于本体文明发展的因素,以保证民族文明机体的健康。在信息资源网络化背景下各种腐朽思想和文化必定会以网络为渠道,企图占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争夺我们的下一代。因此,高校图书馆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他们的知识的同时,做好信息资源在技术、文化、信仰、法制等方面的过滤工作。首先,对图书馆的计算机一律设为图书馆主页,引导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学术信息资源,丰富学术内容。加强学术信息资源检索培训(包括开办各种信息讲座等)和宣传作用。其次,主动向大学生介绍本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及一些有助于增长知识及才干的网站,引导大学生掌握和使用学术信息。以此来占领德育空间,将大学生吸引过来,在满足大学生开阔视野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使其向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实现目标发展。

3.4开好信息检索课,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3)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就是开展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多层次、多格局的发展趋势,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及校园主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完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图书馆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1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校风,最高表现是校园精神。在大学,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大力弘扬体现时展要求的校园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创建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校风。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形势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支流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网络正以极快的速度走人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根据资料显示:因特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平均每天可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这些淫秽、腐朽、消极的信息垃圾严重地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大学生正处在青春躁动的时期,对异性有着极强的好奇。一些个人控制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多出于好奇心理,去看色情信息。此外,大学生恋网成瘾,对网上交际,游戏等成癖。恋网成癖的大学生上网时精神兴奋,下网后情绪低落,消极地对待学习,甚至为了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色情信息诱惑、网络毒品、暴力凶杀、恋网成瘾等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1理想信念的悲观倾向

不良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使大学生在道德价值方面产生巨大困惑,有些学生对理想、信仰、社会公德、高尚情操、高雅文化难以认同,大学生们的政治信仰、理想境界受到较大的负面冲击,一些大学生悲观、消沉、失落情绪严重,甚至产生了“远离政治”、“放弃崇高”等消极思想,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1.2道德信念迷失

道德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原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全方位变革时期,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日益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呈多维化趋势,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使得不同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加上学校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实践,轻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难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道德价值定位;有些学校德育工作过分拔高了道德标准,使之“神圣化”,选择的模范人物过分夸大宣传,使之太崇高、太伟大,使同学们感到高山难以仰止,学不来,忽视了对学生基本道德标准的确立和塑造。加之当前道德评价标准呈多维化态势,究竟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鄙,这些界限都没有完全通过道德评价加以澄清,对大学生校园不良现象没有运用道德评价进行及时、准确的评判,导致大学生对善恶不能完全加以区分,道德信念十分迷茫。

1.3人文氛围的迷离缺失

校园是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想、新科学的传播和创造的集散地,校园文化与其它亚文化的不同处就在于它应有的高层次性。它本应以清新的风格、高雅的品位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引领时代潮流,但事实却是校园文化在从20世纪80年代的“高、雅、纯”走向今天的生活化、世俗化的过程中,逐步导致“粗俗化”,如“课桌文化”的日趋庸俗。以自我宣泄为主调的课桌文化,蕴涵着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真理、信仰的探索,但更多地折射了出他们追求中的受挫感、无助感,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是感叹人生,或是诅咒爱情。甚至消极颓废下游、粗俗下流等等。

2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2.1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以及它的环境氛围,理所当然是高校一道绚丽的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图书馆自身的校园文化体现在其建筑、设施、布局、绿化、美化等各种物化形态上,以及其馆貌、馆风的氛围中,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广大馆员和读者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审美取向等。丰富多样的图书馆文化活动是图书馆自身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诸如开展赋有特点的读书、评书活动;邀请学者、专家做学术研究及学术报告会,张贴各种宣传画、名人名言、建设文明览室等,因此说,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最直观、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它对于师生的专业水平、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都具有特定导向作用,对于创造型人才培养具备明显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处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2图书馆是高校文化活动的重要服务基地

高校图书馆是师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地,教师的备案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内在纽带开展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料,是建设校园文化最主要的信息资源,是人们间接认识客观世界、形成思想、建立观念、取得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场所。在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中,可以促使人潜心治学,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静心思远,与古代先哲们进行对话,使认知上的迷津得以指点。实际上,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注重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好地充当这个重要角色,发挥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3图书馆文献资源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源泉

图书馆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基本构成要素,它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现实的时代性,因而它能较全面的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与学术性、学科性联系起来,因为学术性和学科性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属性,离开了这一点,图书馆文献资源就是舍本逐末。图书馆要以自身的任务、类型和读者需求为依据,有层次、有重点地组织文献资源,使读者通过阅读涵养自身,培养其创造的欲望和活力,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参与者。文献资源直接影响着各种类型校园文化的有效展开,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水平。总之,它是校园文化的发展源泉。

3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信息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3.1塑造高尚的校园精神,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杰出人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广大师生,他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图书馆对他们来说是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阅读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正如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所说:“历史让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像,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为校园文化提供着丰厚而源源不断的物质与精神滋养,在形成大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习质量,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而深远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个性养成,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加强环境建设,构造文明有序的学习场所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教学科研服务,也应该是校园文化活动基地;其教育职能,不仅是教学辅助职能,也应该包含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职能;不仅提供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也应该提供丰富师生文化生活的文化信息资源和以自己的设备、场所为师生课外文化活动服务。因此,图书馆要将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首先,要严把文献资源的质量关,即无论是纸制载体文字著作,还是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都应严格过滤,确保将那些优秀、先进的文化及时快捷地传播给大学生;其次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书评、影视、音乐讨论会,举办讲座、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和书展、摄影、时事政治等展览,例如通过举办各种信息道德讲座,并结合典型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等,来讲解信息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吸纳文化,在辩论、讨论中对文化进行整合、积累,使大学生熟悉信息法规和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成为有较高的信息道德的人。

3.3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机制

网络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放格局,其中包括科学文化领域的开放和思想道德领域的开放。然而,全方位多维度的开放决不意味着因需要社会能量和文化创造方式而饥不择食、国固吞枣地咽下境外输人的一切。一种高度自觉的精神文明必须建立在吸纳社会能量和文化创造方式的过滤机制,它要过滤掉有害于本体文明发展的因素,以保证民族文明机体的健康。在信息资源网络化背景下各种腐朽思想和文化必定会以网络为渠道,企图占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争夺我们的下一代。因此,高校图书馆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他们的知识的同时,做好信息资源在技术、文化、信仰、法制等方面的过滤工作。首先,对图书馆的计算机一律设为图书馆主页,引导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学术信息资源,丰富学术内容。加强学术信息资源检索培训(包括开办各种信息讲座等)和宣传作用。其次,主动向大学生介绍本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及一些有助于增长知识及才干的网站,引导大学生掌握和使用学术信息。以此来占领德育空间,将大学生吸引过来,在满足大学生开阔视野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使其向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实现目标发展。

3.4开好信息检索课,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4)

1.1促使教育资源互通

数字化校园主要是通过校园网来获取和存储教育资源,目前教育体系内存在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相互协作水平弱等问题。如何对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和最大限度的利用,就成为减少教育教学成本,提升院校教学水平的首要的问题。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服务形式将一切可用信息和资源均封装成服务,教育云的用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终端实时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跨设备和跨平台访问。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PDA、手机等设备在线查看和使用“云端”的各类教学资源。使用云技术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管理正是院校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所需要的。

1.2云计算技术可以构建网络学习环境,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资源云主要为学生、教师及院校提供服务与支持。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具有互动性强和资源更新快等特点。校园云服务能够充分满足全校师生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的访问及应用。云计算技术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资源更新速度慢,共享程度低的问题。教师、学生及其它教学管理人员将在教学、管理和交流方式上产生一系列变化。(1)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适应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在教学角色上做出改变,在云计算时代,教师的角色正逐步的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协作者,充分利用云技术的优势来完成教学过程和实现教学创新。云计算技术可以使所有的教育资源安全的实现共享。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课程的特点、实现电子备课和网络教学,通过建设教学资源库,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从而很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与数字视频技术,实现教学场景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云计算还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先进教学理念的共享和教学资源的不断开发,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打造一个开放式数字化的资源库。教师可以从共享教育资源库中获取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前沿技术等信息,可直接引用教学资源云平台中的课程资源,获取教学课件、授课案例等。(2)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可以根据教育云服务的类型,构建个人网络学习环境。云计算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可以进行互动学习的资源和多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实时在线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仅限于教室和课堂,并且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教育云平台解决。学生还可以通过教育云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共享资源库学习到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云计算学习环境还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提供学习资源,实现互动学习,并记录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工具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书本,所有连入网络的通信设备和计算机都将称为学习的主要载体。(3)云教育平台为学校及学校管理者提供一套从招生管理、教师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就业管理到数字校园平台对接服务的一系列服务。通过教育云计算平台可以完成资讯生成、在线编辑、信息上传与、以及依托课程开展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开发以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定制等功能。

1.3搭建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企业可通过教育云平台建立与行业院校的资源共享,在教育云平台企业信息,为学校和学生了解行业资讯、行业发展现状等提供有力帮助。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状况及学生就业信息,及时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在线岗前课程培训,从而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之间便捷、高效的人才培养途径。

1.4促进节约型数字校园建设

在数字化校园时代,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能力需求,学校需要经常更新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这就需要学校大量资金的投入。利用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将分散在校内的硬件资源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向学校用户提供各类应用服务,可以有效地减少学校硬件设备经费的投入。教育云技术能把分散在大量分布式计算机上的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构成一个教育资浅析云计算技术对校园信息化的影响刘颖(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摘要: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目标是整合和优化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开放式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云计算技术在促使教育资源互通、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促进节约型数字校园建设等方面展示了它的独特优势。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考虑云计算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确保云计算技术能够真正给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带来有利之处,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云服务的平台,实时和动态地把教学资源提供给使用者,实现教育资源的分享与交互。关键词:云计算技术信息化校园教学资源源池,通过网络为学校各级用户提供计算服务,这样就可以降低学校用于购买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交换等硬件设备的成本,同时降低维护费用,节约了学校的开支。由于教育云计算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和安全服务,易于管理和升级,使学校的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应用和服务中,减少了学校对人力资源的成本投入。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5)

引 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全新的视角伴随着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数便捷和改变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Jan van Dikj在《网络社会》一书中指出:“毫不夸张地说,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将成为我们未来社会的神经系统,将给我们整个社会和个人生活更大的影响 [1]。”作为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代表和先驱者,高校已成为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网络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它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和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并且已经深入高校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蔓延至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并和传统校园文化不断的结合、碰撞、融合,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冲击着校园主流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概述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中,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大学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数字化文化、信息化文化和群体文化,它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 [2]。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特点

(1)虚拟性。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把人类的活动从物理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空间,通过技术使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人们的网络行为是虚拟的,人们在网上的交流往往具有主体和对象的隐蔽性,人与人所建立的关系也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校园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传承,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虚拟,它体现着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再现着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3]。

(2)交互性。校园网络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在这个空间里,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互动不再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基于平等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师生的了解,他们可以通过互动及时了解每个人的思想动向,这里不仅体现着领导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能合理表达学生的诉求,人际交流的快捷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多元性。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包容的载体,它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一个聚集地[2]。网络媒介传播的多元性也为校园网络文化带来了多元化的知识,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各类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网络中不断的发展创新,它是每个人、每个群体都能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坚持和选择文化的权利和自由的体现。

(4)平等性。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人们在开放的文化空间中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分别,每个人都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权利,在这个空间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人人都能平等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讨论,具有更全面的、更直接的信息征集渠道。

(5)开放性。网络的快捷便利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浏览、下载、交流信息,打破了传统交流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收集、查询速度[4],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发、时效的信息传播途径。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1)校园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伴随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或者老师的授课,网络成为了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且其拥有的大量、全面、丰富的文化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全面的求职手段和学习渠道,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网络文化以其信息检索便捷、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内容丰富、信息传播超越时空、信息资源合理共享的特点和优越性,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5]。

(2)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教师“填鸭式”地灌输,学生被动式地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方式和求知范围[6]。学生可以从网络文化信息库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教材,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网络也以其内容的全面、丰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3)校园网络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采用单一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同一主题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呈现了多元化的特性,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知识、多样的项目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及时选择和汇集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随时参与校园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说网络文化的建设、传播和内化功能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有益的补充[7]。

(4)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了高校师生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舆论能够加速高校民主化的进程。它能够给在校师生提供一个平等舆论、平等参与学校建设的平台,它意味着在这样一个空间中每个人都能平等对待,都有发言权。信息传播的快速和方便又使得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职业和学术道德,接受舆论的监督,这也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了高校师生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重要途径。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1)迷恋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说网络在给生活带来无限便利与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游戏、聊天等休闲方式会让自制力差的学生沉迷其中,这也挤占了学生们大量阅读书本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得相当一部分网迷的学习成绩亮起了红灯[8]。同时,长时间的沉迷网络使得各种网络语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也使得许多同学不善思考,无心学业,造成很多人的学业荒废。

(2)网络内容和行为的失范会给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监督的局限性以及网络言论的自由性使得网络在成为包罗万象的资源宝库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暴力、迷信、享乐主义等信息与思想会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走入误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地发表观点,可以不考虑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6]。论坛上一些侮辱、攻击同学、老师和学校的言论会使得这些网络失范行为影响校园文化的和谐音符。

(3)网络信息泛滥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网络由于言论自由,传播速度极快,使网络空间各种思潮泛滥,学生在上网浏览信息、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自己无法理解或难以明辨是非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学生很容易受这些信息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学生将取代老师,成为自我教育的主角,各种信息充斥校园和网络,使青年学生无所适从,无法辨别是与非,对与错[8]。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而变得更加“现实”与功利,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会越来越淡漠,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

(4)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冲击。由于网络文化有着其特有的隐匿性与虚拟化,它所构筑的世界把人置于一个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虚幻不实的环境里[9]。在网络中,尽管大学生的需求或愿望能够得到满足,但这种虚拟的满足从形式上却脱离了现实生活,它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巨大冲击。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的主动权极大,他们往往过度依赖网络,缺少与家人、朋友、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疏远,也造成了高校学生班级观念、集体观念淡化的局面。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国家应制定教育领域、校园网络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台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形成对管理者和使用者的约束力。同时,各级部门要加强实时的检查和监控,保证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的有序性,以优秀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10],并且要提高校园网络的技术水平,减少不良信息的出现。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鉴别能力。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培养,在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人格情操的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自觉参与网络道德文化建设[11]。

3.要培养青年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是一群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的聚集体,他们往往具有相对优秀的综合素质,正确的引导必将规范他们的一言一行。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尽快把网络伦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和鉴别能力[12],使其能从思想上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以合乎道德准则的行为来约束自己,影响他人,以高度的网络道德规范,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4.重视利用各种手段宣传和规范校园网络文化。学校网络中心、宣传部门都应该重视宣传校园网络文化,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规范网络文化内容[13]。同时应该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以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应该建立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文化,以优秀、成熟、积极、鲜明的网络文化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建设

1.建立特色鲜明的网站平台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丰富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使第二课堂独具特色,形成另一道风景,使高校校园文化呈现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影像。实践证明,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先进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特色鲜明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有效的集理论性、教育性、实时性、真实性、知识性、互动性为一体,对于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师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师生快速获取所需知识,提高学生独立性和自信心,形成信息的正向传播具有无法比拟的生要作用。

应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要求,拓宽网络教育阵地,为我院师生提供全方位、实时性的服务,紧跟兄弟院校网络文化建设步伐,结合我院现状,建立相应学院网站、共产党员网、校内办公网、新闻网,打造红色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加强红色文化的正向植入,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向,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有效做好我院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增砖添瓦。

2.规范信息制度

加强对学院网站信息权限的管理,将原来的管理员统一的改为文章管理员的身份,只有个别有审核权的用户才设置为高级管理员,信息撰写人按照规定格式撰写文章后,普通的文章管理员只拥有将文章上传后台系统的功能,而并非直接对外,其的文章只有待职能部门的高级管理员审核后才拥有对外的权利,同时高级管理员可以对文章进行固顶和热点设置,夯实新闻基础,规范内容,严格程序,合理安排新闻流程,进一步规范、健全信息审核与制度。

3.人员队伍建设

建立信息员制度,各系部设立专门的信息员,定期定时的组织信息员培训,了解应用系统使用方法及各种信息技术,定期开展技术讲座,进行交流学习。同时利用信息员反馈制度,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和真实程度,加快信息反馈速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拓宽知识视野,夯实业务理论,争取赢得信息工作的万紫千红。

五、结论

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在给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给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诸多关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和加强教师和学生本身素质的培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领航员,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使用和认识网络传媒,抵御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学习、成长的帮手。总之,高校应该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加强服务,从而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Jan van Dijk.The Netword Socieyt[M].London:Sage.1999

[2]张国启,张 朋.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16-118.

[3]姚咏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1):67-69.

[4]周洁贞.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涵义特征探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1):1-5.

[5]张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思考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1(4):186.

[6]刘永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与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2):45-47.

[7]彭晓云,吴月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3):6475-6476.

[8]翟成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探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67-69.

[9]熊伟,陈建明.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科学时代,2010(7):299-300.

[10]邵一江,黄雄英.浅析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19(5):43-45.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6)

关键词:

学校档案;校园文化;作用

学校档案包括学校的教学内容、学校建设情况和学校财务管理情况等具体内容资料,具体形式包含了文字、音频、视频、图表等等,通过学校档案的完整记录,能够将学校的发展历程完美展现了出来,是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瑰宝,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最权威性的证明[1]。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主要通过校园建筑建设、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校园绿化情况等物化状态下的呈现出来。学校通过树立校风校纪和校园精神文化等形式,提升校园舆论的积极正面性,让校园生活告别物质性,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并且通过将物质文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师生的行为艺术进行融合[2]。利用学校档案内容引导校园文化的正规化、健康化发挥在那,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快速建设,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重视档案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分析学校的未来发展形式,并且完善自身的心态管理,提高服务意识[3]。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有一下四种问题,需要克服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

1.1狭隘的工作心态

部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认为只要自己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不用关心学校的其他方面,努力做不好学校资料的整理、搜集和汇编工作,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在资料管理工作上就能够做好本职工作。

1.2拘束的工作心态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过于固步自封,加重了自己的精神负担,认为档案资料保管责任重大,需要严格保密,所以在工作中无法放开心态,工作意识保守,严格管理档案信息,大大的降低了档案资料的使用率。

1.3事不关己的心态

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关系,只要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保证档案的正常收录、整理,不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去关心校园文化建设,将自己隔绝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范围之外。

1.4愧不如人的心态

在工作中,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单纯是一项服务类工作,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已经完成了学校所分配的任务,自己没有能力成为校园文化管理的一份子,学校领导也不会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领导也不会知道自己的默默付出,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针对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心态问题,学校领导应该积极鼓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自信心,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了解到自己的工作重要性和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优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查阅学校的所有档案资料,通过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能够获得多元化的数据信息产品,促进校园文化理论依据,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大局观,和校园文化管理的参与性,科学完善了校园管理制度。

2档案管理工作规划到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内

学校通过制定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监管制度,并且将当管理工作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内,重视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肯定档案信息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积极鼓励学校的线管部门与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合作,积极开发档案信息内容,提升学校档案利用率[4]。通过档案信息资源有效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学校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规定,有效形成档案信息开发的内容,通过对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视,有效拓展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途径。完善校园文化的具体规划,促进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管理中,给予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发挥自身能力的舞台。

3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列入到学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范围

为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发展,要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到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促进档案管理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学校的发展项目和信息服务内容,有效促进学校档案发展,需要顺应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将档案信息资源有效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通过学校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荣誉感,将优秀校友照片制作成荣誉墙,提升学生的目标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不同的校园文化内容鼓励学生探索学校的档案信息内容,加强学生对于学校历史的了解,并且促进学生对于学校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课题进行查阅,加强档案信息资料的数据反馈,分析学生感兴趣的档案部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想,完善校园文化思想的传播。

4明确档案信息开发责任

让档案管理工作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促进学校寻找到校园文化创建目标,通过创建校园文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目标的设立,并且在具体工作中起到指导性作用,通过借鉴性学习办法,将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内容落实搭配具体部门和具体个人,通过细化目标,严格实施监管责任制度[5]。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学校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责任划分,将档案管理工作的所有细节进行划分,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内容划分到直接负责的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内容,促进学校档案资源的科学利用。

5加强学校间的交流

不同学校的发展历史是不同的,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于学校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建立共同交流的档案信息资源使用平台,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教师之间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中,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发展。学校间的档案信息资源交流中能够快速提取到档案资源的深刻理论内涵和实践技能,并且精准的定位了学校文化层次,有效将档案资源有效运用到实际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档案资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学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学校的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校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时间,让教师能够有效掌握不同学校的档案信息资源和优秀的文化内涵,有效将档案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创建科学有效的校园文化指导理论。

6结束语

学校档案是校园优良传统的传承,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树立学校品牌,提升学校文化氛围、改善师生精神面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楠,赵清秀.如何发挥学校档案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黑龙江档案,2014(3).

[2]李春琦.如何有效发挥学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求知导刊,2016(7):31-31.

[3]任蕾润.发挥学校档案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6):261-261.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7)

1.1认识不足

学校中不少师生员工缺乏对校园文化理论知识的必要学习,往往凭直觉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传授的科学文化,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业余时间多搞一些其他的文娱活动。还有人认为这些活动开展得多少,都影响不了学校的发展大局。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则认为只要校园网能正常运作、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及时传递就万事大吉。这种认识,很可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便可有可无的境地。

1.2目标不明

由于认识上把校园文化看成是虚构的产物,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无足轻重,因此往往是建设目标不明,既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纲要,更谈不上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这样一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而开展的活动,既没有系统性,又缺乏连贯性,都是漫无方向地进行,或干脆放任自流。因此,导致学校所制定的内部各项政策、规章制度,也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毫无关联。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校园网的建设,特别是在校园网的规划时,只考虑如何为学校的管理提供方便和快捷,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让校园网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服务。

1.3方法简单

在校园网建设上,对于师生提出的一些关于学校的发展、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学校方面或是给个很简单的回复,或是干脆置之不理,使得再好的建议都会石沉大海。而对于在校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社会上流传的思潮,学校方面则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果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评论或是指责的言论,很可能会被学校方面加以删除或者禁言。于是在校园网上,除了一些规章制度、机构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校园新闻以外,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任何链接可以进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页面。结果是校园网往往成为学校方面的管理工具,而忽略了校园网的其他功能和作用,至少是没有把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园网的建设一般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这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共同促进。而且,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往往可以帮助学校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改善服务、增强透明度、促进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目标。校园网的规划和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优化管理流程,促进信息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学校应对环境迅速变化的能力。从更深层次来说,校园网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创新管理观念,树立先进理念,推动管理变革,塑造符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提高科技信息含量,充分利用校园网成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辅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又需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2学校信息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引进和运用一些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这就需要有个学习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要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需要校园中所有的师生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分析研究,才能总结提高,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地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获取相关的理论外,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定的空间,作为全体师生员工讨论、学习、交流的园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没有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其在信息传递、理论学习、知识共享中不断发挥它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交流提供方便,而且还能在校园中逐步形成不断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校园风气,同时也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人心,技术平台的功能日益强大。所以,把信息化的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能使信息技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催化剂。

2.3利用信息技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利用信息技术,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及时地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学校也能利用这个技术平成各项管理任务。此外,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2.3.1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传播正确的人生观

如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已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校园并不是真空地带,必然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还有不少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校园网这个技术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社会上、校园内的某些现象和观点,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充分地辩论,相信“邪不压正”,同时要通过校园网技术平台,不断宣传校园内外发生的先进事例,大力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教育,使学生做到明是非、知荣辱、守信誉,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摆脱网络的束缚,积极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中,让身心得到熏陶和锻炼,为将来在工作中挑大梁做好准备。

2.3.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

校园网不仅能完成学校教学管理的任务,它的互动性还可以成为新的教学手段和途径。虽然不少学校都开展了网络教育,但效果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方面可以鼓励师生充分利用校园网,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补充和完善。由于网上交流氛围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提问,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网上经常性的交流,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比较多地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案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某些知识点或观点与老师作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对师生双方都会带来收益。

2.3.3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各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邀请相关学术界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学术报告或讲座,使广大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报告或讲座的内容全程记录下来,供那些错过了报告或讲座的师生自我学习,让他们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而且所记录下来的都是很珍贵的学术音像资料,可以长久保存。此外,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一种机制,不仅在网络上开辟一个空间作为交流讨论互动的平台,而且可以把相关学术的研究内容,以数据元的形式记录在学校相关领域的数据库中。建立互动的交流平台,可以方便研究人员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为形成良好学术团队创造条件。所建立的数据库,可以极大方便研究人员对相关领域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总体来说,最终在校园内创建一个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

2.3.4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师生员工沟通的桥梁

信息技术能快速传递信息的特点,可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及时把握师生员工的心理状况,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化解校园内的一些矛盾。在校园网上,学校可以开通官方微博,架设学校与广大师生沟通的新桥梁,占领校园文化建设微博的新阵地。通过官方微博,学校方面可以就一些政策,尤其是与师生利益相关的政策,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做到既要准确无误地传达,也要对师生提出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反馈。特别是对师生员工的各项诉求,通过校园网等平台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让校园网真正成为学校各级人员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总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特点,来构建一个文明和谐、轻松愉快的校园环境,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18-01

在新时期,随着高校网络平台以及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逐步完善,高校校园BBS凭借其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互动性高、传播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在高校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信息沟通、人际互动,尤其在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业已成为高校师生浏览量最大、最受欢迎的校园网站。故加强高校校园BBS的建设和管理,梳理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已成为是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

一、高校BBS的结构及其特点

BBS是一种以匿名的方式向公众提供远程访问服务的电子公告牌,在网络环境下使得公众可以以电子信息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另有“社区”、“论坛”等别名。高校BBS是基于高校校园网,主要面向高校师生并由高校自主管理的电子公告系统。我国最早的高校BBS是1995年8月开通的水木清华BBS,之后随着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繁荣校园文化的需要,各地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BBS站点,像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南京大学的“小百合”、江南大学的“江南听雨”、浙江师范大学的“尖峰之颠”等,日发帖均在千帖以上,足见其无与伦比的校园影响力。

1.高校BBS的结构架设

高校BBS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网络形式,所有现实中的酸甜苦辣、情感纠葛、学业就业等均能在高校BBS上找到其缩影,故高校BBS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们交流思想、倾诉情感、获得帮助的主要场所,其版块架设更是本着服务学生的目的呈现出讨论主题广泛、分类明确以及讨论内容分布有序等特点。各高校BBS主要的分类讨论区大都在5-20个范围内,涵盖学习、生活、运动、娱乐、信息等诸多方面,如浙江师范大学的尖峰之颠BBS就有BBS系统、师大学院、学科竞赛、休闲娱乐、菁菁校园、兼职二手、教学园地、电脑技术、校网管理等九个大的讨论区;并在此基础上下设六十多个小讨论区,内容丰富,一目了然,便于大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讨论区中尽情讨论、阐述观点。

2.高校BBS的特点

从调查以及文献来看,高校BBS主要具有学习交流平台,关注时政信息,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情感交流占主流,匿名性等特点。

同时基于当代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利用高校BBS进行时政关注引导也显得更加可行,例如针对“奥巴马会见达赖”、“丰田门”、“智利大地震”等事件,大学生们纷纷在BBS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外高校BBS是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热点话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更是师生沟通的重要窗口。还有高校BBS作为大学生情感倾述和趣味娱乐的平台,相同的年龄和相近的经历使得彼此惺惺相惜。最重要的是登陆BBS的用户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使得大学生们可以开放和大胆的参与BBS 各版块的活动。

二、高校BBS已经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现象

随着高校网络平台以及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逐步完善,高校BBS用户在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笔者曾针对浙江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作过有关校园BBS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随机抽取的200名大学生中,每天都上BBS的学生比例高达95%,其中每天在线时间少于1小时的占41%,1小时至3小时的则占到45%,3小时以上的占l4%。如今的校园BBS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已俨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承载着大学生活中的诸多精彩。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登陆校园BBS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它大学生们可以减缓压力、抒感,可以搭建一个建立良好和谐人际关系的平台,更是找到了一个海量信息的资源库。

三、利用高校BBS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每所高校的校园BBS都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师生交流和校园文化的平台,都在百花齐放般展示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魅力。同时高校BBS也是反映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意见建议总是最早反映在上面,从中我们可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此高校应管理利用好校园BBS,积极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把握主题走向,加强舆论引导

要进一步提高对校园BBS 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高度,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来占领高校BBS阵地,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网络正面的舆论强势,防止不良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误导和侵害。

2.着眼全校范围,注重人文关怀

由于高校BBS往往会根据兴趣、专业等划分不同版面,大学生们会经常去自己所感兴趣的版面。作为BBS的管理者,应经常主动设计一些主题积极的话题,引发师生参与讨论,强化身份认同感,背后则是浓浓的人文关怀。

3.应具有责任感,积极引导校园文化

鉴于高校BBS注册用户的匿名性,可能存在着信息虚假、内容肤浅、良莠不齐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导致校园秩序的混乱。高校BBS的管理者,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对于有些肆意在网上散布流言,制造事端的人,应对其账号删封并用,果断处理。另外应利用BBS论坛的思辨性,在思辨中体现良好校园文化的魅力,积极引导校园文化。

4.积极处理学生意见,及时各种问题。

由于高校BBS上的消息量大,涉及面广,能及时反映各个方面的信息。学校各职能部门应及时关注BBS上的意见信息,发现问题、主动应对,快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总之,加强高校BBS的管理与维护,使之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把积极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当中去,将对高校校园文化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おお

参考文献:

[1]冯勇.重视和培养高校BBS校园文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9)

2.适应新媒体虚拟性的特点,确立校园文化建设客观真实理念。新媒体的虚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交往环境和交往主体的虚拟上。这种虚拟性带来的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模糊,容易造成视觉虚幻,认知错位。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无冕之王的记者”。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匿名在网上或手机上主动信息和观点,一个人就是一个信息源,一部手机(或电脑)就是一部“信息机”。一些人出于好奇或某种动机,一些不当或不良信息,其道德水准、法制意识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确立客观、真实、理性的观念,的信息要真实可靠、理性客观,严禁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应加强信息的过滤和审查环节;实行信息实名制;对一些网络谣言、不健康及煽动性信息要加强查处力度,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等。

二、把握新媒体发展趋势,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水平

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发展,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平台,引发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全面改变,而且客观上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创新发展。

1.把握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趋势,加快校园文化数字平台建设。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国际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卫星网等渠道,利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体形态。”可以说,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新媒体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新媒体作为人类新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已经融入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针对这一现实,加快校园文化数字和网络平台建设。应适当超前规划大学校园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大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水平;应加强大学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统筹整合和开发利用,提升广大师生使用新媒体的基础平台条件;应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力度,也可借助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平台,开发校园独立的新媒体专用平台,以提升校园文化网络和数字平台建设的质量。

2.把握新媒体碎片化、泛众化趋势,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形式。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新媒体时代,数字、网络和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其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加强,碎片化不但让受众群体细分为碎片现象,也引发受众群体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特别微博、微信的兴盛和流行,更是加剧了“碎片化”趋势。新媒体的泛众化是指信息平台的多元化。随着微博、微信等客户端走进千家万户,现实生活中不再受等级、地域等束缚的平等的信息平台使公民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谁掌握了第一手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有可能在海量信息中获得关注、引导舆论。新媒体的碎片化和泛众化趋势,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效。首先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内容为王”是大众传媒竞争的不二法门,内容建设是新媒体建设的中心环节。应加强引导,按照新媒体特有的信息采集、制作、存储、传输的方式方法,大力提高内容生产水平,大力提高内容制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传播形式的适应性,用品类丰富、内容清新、格调健康、使用方便的信息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创新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等,提升校园精神文化质量。其次,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可通过拓展校园环境文化功能,如提升和拓展学校的建筑、雕塑、学生宿舍等环境文化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及教育功能,生动展现学校建筑组群的风貌,传递厚重历史和人文情怀,激发大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也可通过引领行为文化,以师生员工在从业、为学、休闲娱乐时的具体行为展示,全方位打造契合校园生活的独特品牌。如可通过校园微博直播校园迎新节目、毕业晚会、歌手大赛等,以独具特色的现场感吸引大学生注意;还可以通过“转发有奖”“、公益募捐”、“读万卷书”、“看红”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参与的亲近感等。

3.把握新媒体即时化、个性化趋势,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特色。与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的最大优点是能实时即时获取最新信息。如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馈,信息收发双方可以进行即时交流。同时,由于技术原因,以往媒体面对的大众化的人群,新媒体使用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尽情活动,表现出个性化特色。新媒体环境下,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每个个体的个性价值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目前的技术还在将这种个性化不断推向深入。新媒体的即时化、个性化发展,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内涵建设,强调特色和适用性。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感受,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设置独具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格,如理工科学校,校园文化应突出“理”味,文科类学校可突出浓重的“文”化氛围,信息技术类学校可突出“信息”特色等,以此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还应根据大学生信息、表达观点诉求等内在心理需要,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等。

三、发挥新媒体功能作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信息网络条件下,新媒体的功能作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应发挥新媒体的正向功能,强化校园文化的组织领导,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效益。

1.发挥新媒体舆论宣传作用,强化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培养。新媒体可以融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以及模拟现实环境于一体,凭借技术的先天优势、多元的传媒形态,以及超时空、数字化的虚拟传播方式,超越地域界限,促进全球范围内先进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和相互融合,具有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特别新媒体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载体和新工具。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海量信息观点更加繁杂,人们对信息的了解、接受日益复杂化和多角度化,同时,大量腐朽思想,如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反动信息进入网络,严重影响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人们对知识的正常吸收和选择。处于新媒体环境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培育,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要是弘扬主旋律,通过大量正面、客观、权威的信息进行引导,使新媒体上有正面声音和正向能量;应加强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传递美好情感、守护道德良知,把校园文化作为建设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应通过开设新闻宣传专栏,强调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在舆论的多元多样多变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同等。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10)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论点之后,2012年3月,教育部又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可以说,这两个文件奠定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调。

我国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发展向来走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前列,扮演着引领者角色。在刚颁布的《规划》中,专列一章论述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等。

可以看出,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将是引领和代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一个典型样板。它将直接决定整个高校信息化的水平与方向,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重新认识高校的数字校园

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其所依据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

在20世纪末,当高校数字校园初建之时,它通常也已水到渠成,稳步发展;管理似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校园未来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呢?

本质上说,数字校园是展示信息技术对高校整体性、全方位和结构性深刻影响的重要舞台,其所体现的是一种信息时代社会变革整体背景下的共同发展趋势。它的核心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结构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与科研之目标,最终实现高校管理与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简言之,就是要用“数字校园6E理论”作为指导,分析未来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型。

“数字校园6E理论”认为,数字校园是由6个要素组成: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科研信息化(E-research)、校园网络生活方式(E-lifestyle)、电子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这6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构成数字校园的基本结构(见图1),各要素之间既有先后顺序,同时也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大基本职能。相应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也是围绕着这3个核心来展开和延伸,即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和科研信息化(E-research)。进一步讲,数字校园还构成了大学的网络生活方式(E-life style),即一个由信息通讯技术所构成的工作、学习与交往的“数字虚拟生活环境”。它主要是针对大学校园中数量最多、最为活跃和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学生而言的,他们是校园网络生活方式的核心主体和代表人物。

在校园网络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就是“网络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信息与数据的传递与交换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环境的改变仅是手段,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之,以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为核心,以网络生活方式为表现形式,最终实现校园管理的民主化,是大学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目标,也是认识数字校园建设重大作用和意义的基本出发点。

理解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管理民主化

我们认为,当前数字校园对大学的影响与作用正在进入一个更深的层面:高校的管理民主化问题。教育民主化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初看起来似乎与教育技术关联不大,但实际上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数字校园将可能会对高校的教育民主化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值得重视和研究。

校园信息化论文篇(11)

一、研究校园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意义与运用价值

随着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变得十分普及和重要,而校园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几乎每个高校在网络上都会建立有自己的网页,以获得广大师生的关注和浏览,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从学校的各类信息进行正面的舆论导向,从而影响到浏览网页的人群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致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优化和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和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将会联系地更加紧密。

二、校园网络文化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的主要特征

1、紧密相连。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校大学生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网络上传递的各类信息的猛烈冲击,同时也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上的体现,但是也充斥着社会上各类思潮,这些思想或多或少的影响着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外来文化的网络化又成为校园文化新的组成部分,深刻的与高校政治教育紧密相连,在校园网络影响日盛的今天,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绝不能只墨守陈规,仅靠着传统的教育方法作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唯一模式,应该创新政治思想教育的新模式,在实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考虑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客观事实。

2、相互影响。面对校园网络文化首先需要解析的是,什么是校园网络,校园网络是高校根据学校管理与广大师生需求而面向社会的开放性的校园网。首先,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在校园文化中而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化内涵,本身它的文化来源就包含了高校自身的思想文化,从这个方面来说,是校园主体的思想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其中当然包括高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政治思想教育。其二,校园网络文化是社会网络信息发展而产生的产物,涵盖了网络文化传播快、关注量大的特点;又以其特殊的性质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校园思想文化,使得传统的校园文化与政治思想教育涵盖到新的领域和范围,两者相互影响的特点显而易见。

三、校园网络文化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的重要性

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延伸部分。

在对我校401名同学的问卷调查中,95%以上的同学网龄达到2-6年,其中6年以上网龄的同学就达到占被调查人数的52%,由此可见使用网络在当今大学生当中普及率有多高。而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学生获取网络信息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各式各样开放性、虚拟性、虚假或者恶性的社会信息充斥在校园网络上,由此可见肃清网络垃圾,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延伸至校园网络文化刻不容缓。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除了平时在校园中的课堂、宣传栏、广播、报纸上等方式外,还需要延伸到校园网络,把它纳入整个校园政治思想教育的大规划中,将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人文精神以及社会道德延伸至校园网络文化中去;引导高校学生正确看待各类鱼龙混杂的社会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思想。

四、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中的具体应用

1、使用的网络工具:手机、电脑。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达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电脑与手机早就不是奢侈品,早已走入绝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当中。通过对我校401名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这群大学生当中使用电脑上网的人数就有224人,手机上网的人数有165人,平板电脑7人,其他5人。由此又可得出使用手机及电脑作为一种网络工具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网络沟通途径。

2、校园网络官方网页内容:新闻、报道、公告。在当代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当中,有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就是借助校园网络的校园网页,通过校园新闻报道、公告、通知等方式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其他重要信息。让学生在浏览网页获取所需相关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政治思想教育。那么究竟这种教育方式影响大不大呢?学生平时生活、学习中有没有去关注学校的官方网站呢?笔者在对我校的401名在校生中对关注校园网上的各类信息做了统计,其中通过校园网络查看通知(公告)的有323人。(以下情况,学生有多项选择)关注校园规章制度的65人;关注图书馆借阅等信息69人;关注校园新闻、报道的188人;关注校园论坛的有74人;关注就业信息的有163人;看专业介绍的有112人;业务办理的(请假、选课等)132人;过心理测试咨询的有15人;其他业务的有18人。综上所述,校园网络的使用已经深入高校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园网络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它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内外生活质量、思想状态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成为进行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3、校园BBS论坛、微博、QQ聊天。除了校园的官方网页外,校园BBS论坛、微博、QQ聊天也是近几年网络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校园BBS论坛可以给在校大学生一个讨论校园以及社会时事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微博、QQ聊天的时效性更是几乎所有的当代大学生都知晓的事情。通过对我校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使用过QQ作为聊天工具的比例为100%,而使用微博比例也高达80%,关注校园BBS论坛的也近20%。

综上所述,可见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具备个性鲜明的网络特征,是传统政治思想教育在信息网络发展的产物;其二,通过借助校园网络文化的各种沟通形式这一特殊手段,达到既传播了校园文化知识又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双重目标。

五、校园网络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校园网络伴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来,对于高校的各项教育和管理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在打开校园的网络大门向外传递校园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迎来了各种不良信息,给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各类压力和困难。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当今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延伸所至的部分;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应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新特征、新问题,及时找出新举措,以达到校园网络为学校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教育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