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术科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4 15:12:52

技术科学

技术科学篇(1)

(一)强化创新机制,全面加强科技管理工作

加强科技管理工作是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我县科技工作两年来创新机制,把加强科技管理工作作为科技发展的重头戏来抓。

1、加强科技项目申报、论证工作。对各部门、各乡镇、各企业报来的科技项目,加强项目的前期调研,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筛选,提高立项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同时及时了解国家、省产业政策,深刻理解科技项目指南,认真把握科技计划信息,加强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联系。两年来,已经申报成功了部级星火计划项目“无公害大棚蔬菜高效种植技术引进与开发”、“轻基质网袋仪器育苗技术引进与开发”、“肉牛品种改良技术开发”、“高产杂交胡萝卜——郑参秀红”示范等4项;部级入园入企项目2项,即:“肉牛品种良改技术开发”、“优质高产油茶苗繁育”;部级科技支撑计划3项“山区基本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村镇混合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示范”、“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部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桑人工三倍体丰田2号繁育与示范”;同时,还申报实施了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4项,共争取项目资金900多万元,为近十年来最多时期,同时打破了多年来单一申报星火计划项目的状况,形成了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同时申报的格局。

2、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科技成果是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为此,积极组织项目向上进行科技成果鉴定。两年来,组织了13项科技成果通过市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均已达省内先进行列,有的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具体是:中医院的胺碘碉静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快速型室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人民医院的鼓室穿刺并耳屏按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人民医院的重组体人—2b干扰素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林业公司的杉木速生丰产林技术,七溪岭林场的七溪岭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蚕桑办的丰田2号示范推广、林业局的林业轻基质苗木速繁技术、农技中心的双季稻田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等等。同时积极组织这些已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申报市科技进步奖,两年来有3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市政府表彰奖励。具体是:林业局的林业苗木速繁技术、中医院的美托济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快速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农技中心的双季稻田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实现了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3、加强了科技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工作。县科技局经常从因特网和科技部门网站收集、筛选科技信息,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信息,通过《科技》刊物和送科技下乡活动、科技培训等形式,向社会,做到科技要发展,信息要先行。

(二)狠抓项目实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项目实施是科技工作的切入点,具体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此,狠抓项目实施工作,建立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和社会影响力。

1、项目实施有效推进。切实抓好蚕桑产品多元化开发、绿色大米栽培、无公害大棚蔬菜等项目实施,特色产业开发成效显著,实施蚕桑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成果转化项目,使我县蚕桑新园品种达到优质高效.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创建了“三湾”牌绿色大米品牌,大米品质达A级标准,科技附加值提高了25%;实施了“轻基质网袋仪器育苗技术引进开发”项目,项目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了三条生产线,购置了相关设备,已繁阔叶林苗木100万株,针叶林300万株,同时进行了油茶苗繁育试验,制定了油茶苗繁育的基质配方,已完成100万株油茶苗的繁育。

2、UNDP项目深入实施。这两年,UNDP项目得以深入实施,以确保项目如期检查验收。为此,根据驻点村的产业情况,按照“一村一派”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科技特派员服务点,分别进驻25个行政村,进行果业、畜牧、蚕桑、绿色大米、水产等科技服务。通过特派员建立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大力实施“现代农业高产新品种示范”、“双低油菜免耕播技术示范”以及“优质高产嫁接茶苗繁育等10个无偿资助项目,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两年来,UNDP办及特派员积极开展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示范,达到亩产增收220元的目标,加强了瘦肉型猪防疫与繁育技术指导,年出栏生猪10万头,科技特派员还经常深入实施区,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校舍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举办科技讲座80次,咨询服务1.5万人。探索出了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五种新模式,即:技术无偿服务型、技术有偿承包型、独资创办实体型、项目带动示范型、领办协办服务组织型。UNDP项目办先后获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有胡兴朵、龙玉环、罗峻同志分别获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3、项目实施进园入村。以我县的部级项目桑人工三倍体丰田2号繁育与示范、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研究和示范、油茶苗繁育与示范、蚕桑多元化开发、金银花高效种植、山区基本型乡村卫生院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项目为重点,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入园入企的实施,大力改造推广优质品种,提高种养技术,同时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一批高新技术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年来,确立了高桥楼镇为科技示范乡、茅坪村、樟枧村、长富村为3个科技示范村;随着省级民营科技园的建立,工业园区内企业达124家,其中高新企业7家,园区产值30亿元,涌现出一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机电、铜加工、皮革、药化、茧丝绸、金银花等支柱产业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凸现,科技含量不断增加。

(三)强化科技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科技扶贫是我县科技工作的亮点,为此,从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方面入手,促进科技工作的新发展。

1、加强科技扶贫团的服务工作。为使科技扶贫团的同志解除地生、生活习惯等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在县工作,为他们配备专用套房、配备了空调、彩电、床被等用品,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适应新的环境,同时经常陪同扶贫团的同志下乡进村进园区搞调研,深入了解县情,为科技扶贫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进一步使这些同志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感到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2、加强科技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两年来在科技扶贫团的帮助下,围绕蔬菜、蚕桑、林业、畜牧业等一批优势产业申报、实施4个科技扶贫项目和2个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无公害大棚蔬菜高效种植技术引进与开发”、轻基质网袋仪器育苗技术引进与开发”、“肉牛品种改良技术开发”、“高产杂交胡罗卜—郑参秀红”示范等4项;争取资金200万元;“桑人工三倍体丰田2号繁育示范”获批资金55万元,“山区基本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获批资金120万元,“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批资金273万元,等,这些项目都在实施中,分别由农技中心、森林苗圃、蚕桑办、畜牧中心、芦溪卫生院、工业园区管委会承担,实施效果很好。

3、吸引各级领导,推介科技工作。通过扶贫团的联系,程津培副部长到慰问冰雪灾害,科技部向我县捐赠了70万元救灾款和部分救灾衣被;刘燕华副部长到我县指导永安中学建设,接收了河北凯超矿业公司的180万元捐资款;科技部郭向远纪检组长到我县指导科技工作;成功举办了科技扶贫二十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历届扶贫团成员到第二故乡走走看看,加深了我县与历届扶贫团的感情与联系;省科技厅王海厅长等多位厅领导、市政府领导、市科技局领导多次亲临我县指导工作,有力地推介了我县科技工作。

4、开展科技招商,服务经济建设。为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科技招商,两年来,已引进华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香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户我县。华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50万美元;香樟科技公司投资2400万元,该企业是利用市林科所龙脑樟的选优、繁育、栽培矮林作业和提取天然冰片等国内创先的省级重大成果和国家重点新产品研制技术,用右旋龙脑含量高的龙脑樟良种,建立龙脑樟示范原料林基地,使龙脑樟规范化种植和矮林作业技术由科研单位逐步向公司+农户转化,在较大范围推广,可持续利用栽培龙脑樟鲜枝叶提取天然冰片。该项目由市科技局汇总被市政府采用,得到市政府领导的认可。

(四)加强科技培训,群众科技素质有效提升。

我县以远程教育培训为切入点,结合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加强科技培训,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两年来,开展了远程教育培训24期,做到每月一期,参加人员达2000多人次,组织培训人员收看北京农林科学院卫星节目,内容涉及循环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村种养、医疗卫生知识等诸多方面,效果很好;同时与县农业局联合发文,开展蔬菜种植培训4期,培训人数200人,全面提高了菜农的种植技术;邀请了美国辉瑞动特保健集团有关专家到我县举办养猪技术培训二期,有160多名生猪养殖户参加培训;结合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科技特派员25人组成科技下乡队,下到各乡镇进行农村适用技术现场咨询,面对面、手把手,实地培训农民,并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

(五)确保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资效率

建立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信贷为支柱,外资民资为补充的多种渠道科技投入机制,保证科技工作顺利开展。一是抓住科技部在我县挂点的机遇,大力争取中央各部委、省市职能部门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并实行专款专用,全额用于科技工作中。二是确保县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保障科技经费投入随财政增长比例而递增。2009年达到50万元。三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在技术改造资金和流动资金安排上予以科技项目较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导民资,投资创办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实现增加科技投入目标。五是加强科技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率,集中资金投资重点项目

(六)强化组织领导,推动科技事业向前发展

全县上下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加强了科技工作的领导。一是强化了县科教领导小组组织机构的领导职能,明确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面领导和协调科技工作的落实。二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了科技协作部门联系制度.三是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各类专业协会,逐步建立技术攻关、信息咨询、产品资源开发论证和设备维护等中介服务组织,发挥社会力量开展科技工作。

二、存在问题

我县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财政拮据,投入有限,人才缺乏,导致科技工作进展较慢。

1、科技投入有限。虽然我县科技投入逐步增加,但仍捉襟见肘,对于一个经济落后,人口较多的县来说,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开展。

2、激励体制不够完善,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人员和部门投身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三、今后打算

在今后几年里,我县科技事业将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下,围绕“三保一弘扬”指示精神和以省、市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契机,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要围绕我县的铜加工、药化、机电、制革茧丝绸、金银花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10个创新型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发挥其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实施2个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5个重点企业创新研发平台,建设6个特色产业基地,发挥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组建6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2、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持发展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引进扩大农业新品种20项,新技术10项,组织培训农民5000人,科技进村入户率要求达到98%,抓好农业科技园的示范工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使其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技术科学篇(2)

3.管理科学基金项目与管理科学论文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岳洪江,YUE Hongjiang

4.多元化经营对R&D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张子峰,周杰,薛有志,ZHANG Zifeng,ZHOU Jie,XUE Youzhi

5.试析"专利爆炸"产生的原因——基于对专利制度的考察 李伟,LI Wei

6.产业持续动态创新模型的演变及实证研究——基于知识生产视角 林海芬,苏敬勤,LIN Haifen,SU Jingqin

7.基于蚁群算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合研究 苗成林,王华亭,冯俊文,孙丽艳,MIAO Chenglin,WANG Huating,FENG Junweng,SUN Liyan

8.国际新药创新体系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蒋毅,毕开顺,JIANG Yi,BI Kaishun

9.开放式创新下组织吸收能力概念拓展 葛沪飞,仝允桓,高旭东,GE Hufei,Tong Yunhuan,GAO Xudong

10.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 李随成,姜银浩,LI Suicheng,JIANG Yinhao

11.模块化网络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演进的驱动因素——基于知识网络和资源网络的视角 郭立新,陈传明,GUO Lixin,CHEN Chuanming

12.基于ANP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曹萍,陈福集,CAO Ping,CHEN Fuji

13.产业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路径的共同演化研究:中外PC厂商的比较 刘宏程,仝允桓,LIU Hongcheng,TONG Yunhuan

14.植物新品种权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投入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刘辉,曾福生,许慧,LIU Hui,ZENG Fusheng,XU Hui

15.知识群的知识流量计量及其动力学模型 姜春林,刘则渊,姜照华,JIANG Chunlin,LIU Zeyuan,JIANG Zhaohua

16.基于ERG理论的异构信息系统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游静,YOU Jing

17.组织结构对行为的影响及灵动模式研究——基于知识驱动规则的观点 张晓东,朱敏,ZHANG Xiaodong,ZHU Min

18.产业集群网络上的知识转移分析——以南京大明路汽车销售与服务产业集群为例 陈金丹,胡汉辉,CHEN Jindan,HU Hanhui

19.通过大学结构调整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席酉民,张晓军,李怀祖,XI Youmin,ZHANG Xiaojun,LI Huaizu

20.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王立剑,刘佳,WANG Lijian,LIU Jia

2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收敛性研究 孙建,SUN Jian

22.基于产业集群的东北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研究 赵树宽,刘战礼,陈丹,ZHAO Shukuan,LIU Zhanli,CHEN Dan

23.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 夏天,XIA Tian

24.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价值综合模型 张晶,黄京华,高皓,ZHANG Jing,HUNAG Jinghua,GAO Hao

25.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分析 王成,蓝海林,WANG Cheng,LAN Hailin

26.企业R&D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从直接关系到调节变量的引入 任海云,师萍,REN Haiyun,SHI Ping

27.企业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基于SMJ和AMJ文献的分析 杜德斌,曹红军,王以华,DU Debin,CAO Hongjun,WANG Yihua

28.企业资源分类框架的讨论与界定 苏敬勤,王鹤春,SU Jingqin,WANG Hechun

29.复合目标下家族型企业的绩效来源与评价方法研究 谢宏,肖亮,XIE Hong,XIAO Liang

30.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投资行为关系及其实证研究 程博,CHENG Bo

31.研究机构科技工作者人力资源状况的实证分析 赵玲,李全喜,ZHAO Ling,LI Quanxi

32.个体资本对社会求职者求职结果的影响研究 尚玉钒,孙婧,李磊,许展,SHANG Yufan,SUN Jing,LI Lei,XU Zhan

33.男女企业家创业行业选择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李嘉,张骁,杨忠,LI Jia,ZHANG Xiao,YANG Zhong

34.知识工作、知识团队、知识工作者及其有效管理途径——来自德鲁克的启示 孙锐,陈国权,SUN Rui,CHEN Guoquan

35.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沈春光,陈万明,裴玲玲,SHEN Chunguan,CHEN Wanming,PEI Lingling

1.技术差距对西部制造业吸收企业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影响 朱佩枫,周德群,ZHU Peifeng,ZHOU Dequn

2.我国海外专利格局与发展态势研究——兼论欧洲专利申请策略 陈琼娣,CHEN Qiongdi

3.产业技术路线图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以保定为例 王仰东,邵一兵,许栋明,王秀香,赵传超,雷浩,连昱琼,WANG Yangdong,SHAO Yibing,XU Dongming,WANG Xiuxiang,ZHAO Chuanchao,LEI Hao,LIAN Yuqiong

4.科技创新政策及法律环境研究 杨健,韩立新,YANG Jian,HAN Lixin

5.战略联盟控制方式有效性研究——基于任务、关系和环境特征的框架分析 刘衡,王龙伟,李垣,LIU Heng,WANG Longwei,LI Yuan

6.引进型管理创新过程机制研究 苏敬勤,林海芬,SU Jingqin,LIN Haifen

7.制造业企业绩效与组织学习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组织创新的视角 曾德明,何培旭,陈强,ZENG Denting,HE Peixu,CHEN Qiang

8.股权集中度、创新承诺与创新方式选择关系研究 杨建君,梅晓芳,石立江,YANG Jianjun,MEI Xiaofang,SHI Lijiang

9.ANP-GRAP集成方法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宋哲,王树恩,柳洲,张芹,SONG Zhe,WANG Shuen,LIU Zhou,ZHANG Qin

1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放式创新的推进机制研究 曹勇,贺晓羽,CAO Yong,HE Xiaoyu

11.城市创新系统的结构与演化——基于的建模 赵继军,胡兆霞,ZHAO Jijun,HU Zhaoxia

12.基于WSR的第五代技术创新战略集成研究 王海峰,杜龙政,李向辉,WANG Haifeng,DU Longzheng,LI Xianghui

13.基于社会资本的知识链成员间相互信任产生机制的博弈分析 王涛,顾新,WANG Tao,GU Xin

14.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张永安,李晨光,ZHANG Yongan,LI Chenguang

15.外派技术人员社会资本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研究 陈文春,袁庆宏,CHEN Wenchun,YUAN Qinghong

16.项目知识共享体系的构建与测量 于建政,汪克夷,YU Jianzheng,WANG Keyi

17.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发展的治理机制 刘凡丰,董金华,LIU Fanfeng,DONG Jinhua

18.大学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杨晓明,YANG Xiaoming

19.R&D资本存量与我国高技术产业若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石岿然,赵顺龙,SHI Kuiran,ZHAO Shunlong

20.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复杂适应性机理研究 邓龙安,DENG Longan

21.企业国际化的条件、路径、模式及其启示 赵曙明,高素英,周建,刘建朝,ZHAO Shuming,GAO Suying,ZHOU Jian,Liu Jianzhao

22.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的相关性研究 李柏洲,苏屹,LI Baizhou,SU Yi

23.基于TQM的中小企业六西格玛管理研究 施国洪,房海霞,岳江君,SHI Guohong,FANG Haixia,YUE Jiangjun

24.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下的企业R&D投资 冉茂盛,彭文伟,黄凌云,RAN Maosheng,PENG Wenwei,HUANG Lingyun

25.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研究 韩连胜,张金成,HAN Liansheng,ZHANG Jincheng

26.中国石油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王伯安,张德胜,WANG Boan,ZHANG Desheng

27.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新型工业化程度的测度与实证分析 梅强,刘昌年,周园,MEI Qiang,LIU Changnian,ZHOU Yuan

28.不同学历科技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任枫,汪波,张保银,段晶晶,REN Feng,WANG Bo,ZHANG Baoyin,DUAN Jingjing

29.知识型员工领导-成员交换与周边绩效的关系研究 孙泽厚,郭颖,SUN Zehou,GUO Ying

30.团队心理授权、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主动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国猛,郑全全,黎建新,文亮,WANG Guomeng,ZHENG Quanquan,LI Jianxin,WEN Liang

31.环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作用及对绩效的影响 毛娜,宋合义,谭乐,MAO Na,SONG Heyi,TAN Le

32.R&D人员年龄与专利产出能力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三个行业736名R&D人员为例 杨孝梅,陈德智,YANG Xiaomei,CHEN Dezhi

33.承诺型人力资源实践与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研究——组织内社会资本中介作用的实证检验 袁勇志,何会涛,彭纪生,YUAN Yongzhi,HE Huitao,PENG Jisheng

34.基于知识网络的团队研发能力增长研究 纪慧生,陆强,JI Huisheng,LU Qiang

35.人力资源组合策略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戚振江,朱纪平,QI Zhenjiang,ZHU Jiping

36.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激励框架探讨 寸晓刚,CUN Xiaogang

37.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效率的动态分析:1999-2006年 周伟,李全生,ZHOU Wei,LI Quansheng

1.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合著网络特征及大学团队的地位 丁堃,刘则渊,刘盛博,DING Kun,LIU Zeyuan,LIU Shengbo

2.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 邓颖翔,朱桂龙,DENG Yingxiang,ZHU Guilong

3.专利战略变化:内涵、时空范围与类型化 周勇涛,朱雪忠,文家春,ZHOU Yongtao,ZHU Xuezhong,WEN Jiachun

4.农业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的中印比较 郭永正,梁立明,GUO Yongzheng,LIANG Liming

5.政府科研投资的经济效果研究——基于SciBud-CGE模型的实证分析 李丽,汪德辉,LI Li,WANG Dehui

6.基于证据理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方法研究 朱卫未,俞栋,李园园,陈波

7.省区层面中央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分析 刘凤朝,马艳艳,孙玉涛,LIU Fengchao,MA Yanyan,SUN Yutao

8.学术期刊评价中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研究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YU Liping,PAN Yuntao,WU Yishan

9.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学术会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肖建华,霍国庆,董帅,张彩玉,XIAO Jianhua,HUO Guoqing,DONG Shuai,ZHANG Caiyu

10.科学基金国际评估如何报告绩效——关于日本学术振兴会绩效报告的叙事分析 吴建南,马亮,郑永和,WU Jiannan,MA Liang,ZHENG Yonghe

11.科技生产力流动与新兴产业成长问题研究 施红星,刘思峰,郭本海,杨保华,SHI Hongxing,LIU Sifeng,GUO Benhai,YANG Baohua

12.中国背景下的组织文化认同度模型建构 陈致中,张德,CHEN Zhizhong,ZHANG De

13.创新气氛的概念形成、测量与影响因素 刘云,石金涛,LIU Yun,SHI Jintao

14.基于知识合作剩余的集群企业创新动力研究 李翠娟,徐波,LI Cuijuan,XU Bo

15.需求规模与产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 孙晓华,李传杰,SUN Xiaohua,LI Chuanjie

16.基于社会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 王贤梅,胡汉辉,WANG Xianmei,Hu Hanhui

17.基于模块化的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制约与突破 韩晶,HAN Jing

18.大型企业原始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研究 李柏洲,苏屹,LI Baizhou,SU Yi

19.解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困境的RJVs投资模式研究 武博,秦文婷,王怡,王丽,WU Bo,QIN Wenting,WANG Yi,WANG Li

20.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地区发展策略研究——以天津市经济发展模式为例 朱军,ZHU Jun

21.竞争性、合作性薪酬结构对组织成员间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个体特性的调节作用 杨伟,刘益,杨倩,YANG Wei,LIU Yi,YANG Qian

22.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结构性要素——一个社会网络分析案例 王嵩,王刊良,田军,WANG Song,WANG Kanliang,TIAN Jun

23.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孙继红,杨晓江,缪榕楠,SUN Jihong,YANG Xiaojiang,MIAO Rongnan

24.创新型中小企业间研发合作的非契约机制研究 任浩,甄杰,REN Hao,ZHEN Jie

2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创业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宋典,袁勇志,彭纪生,SONG Dian,YUAN Yongzhi,PENG Jisheng

26.基于系统科学的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研究 张铁男,张亚娟,韩兵,ZHANG Tienan,ZHANG Yajuan,HAN Bing

27.企业专利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 王黎萤,陈劲,WANG Liying,CHEN Jin

28.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与理论模型研究 陆园园,LU Yuanyuan

29.FBSBDA:一种新的企业名牌战略评价体系 胡智勇,徐建锁,HU Zhiyong,XU Jiansuo

30.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投资满意的影响 李枫,汪克夷,LI Feng,WANG Keyi

31.顾客一企业认同的驱动因素研究 李惠璠,,张金成,LI Huifan,LI Peng,ZHANG Jincheng

32.员工社会化视角下的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研究 苏雪梅,葛建华,SU Xuemei,GE Jianhua

33.团队承诺影响研发人员创造力的实证研究:知识共享为中介变量 王端旭,朱晓婧,王紫薇,WANG Duanxu,ZHU Xiaojing,WANG Ziwei

1.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软装备"建设 冯之浚,陈全训,牛文元

2.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王育新,刘晓冰,曹志诚,WANG Yuxin,LIU Xiaobing,CAO Zhieheng

3.科技保险运行模式及机制创新研究 刘骅,谢科范,赵(提),LIU Hua,XIE Kefan,ZHAO Shi

4.基于h-b指数的国内科学技术资源研究综述及热点分析 肖泽磊,祁华清,郭军华,XIAO Zelei,QI Huaqing,GUO Junhua

5.组织承诺的理论溯源与最新研究进展 翁清雄,陈国清,WENG Qingxiong,CHEN Guoqin

6.企业间专利资源协同管理研究 梁莹,徐福缘,LIANG Ying,XU Fuyuan

7.信息技术能力对高管决策的影响研究 王晓健,蓝海林,WANG Xiaojian,LAN Hailin

8.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研究 唐恒,刘佳,朱宇,TANG Heng,LIU Jia,ZHU Yu

9.科技活动中外部筹资对研发产出的影响——基于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程华,王恩普,CHENG Hua,WANG Enpu

10.我国校企技术转移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廖述梅,徐升华,LIAO Shumei,XU Shenghua

11.基于复合期权模型的外国在华专利价值研究 刘小青,陈向东,LIU Xiaoqing,CHEN Xiangdong

12.基于技术预见德尔菲调查的优先发展技术课题遴选方法研究 任中保,REN Zhongbao

技术科学篇(3)

二、科技工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知识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但在创新的过程中,现有的科学伦理、道德会阻碍科技的进步。例如:在古代,我国的解剖学就已经萌芽了,但是由于封建礼教、道德思想观念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我国古代有这样的认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这种落后的道德理念阻碍了解剖学的进步。清朝的王清任在舆论的压力下,对解剖学的探索异常艰难。当时的封建礼教维护者辱骂其为“教人于胳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而科学道德的建设没有和科技发展同步,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例如:2009年,黑客入侵花旗计算机系统,向多台遭感染的电脑下达指令并攫取资料,窃取银行账户登录信息,造成花旗银行损失千万美元。这反映了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道德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对人们使用网络的行为及时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致使人们在利益的诱导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置自己于法律禁地而不顾。所以,我们在分享科学技术带来益处的同时,要关注科技的负面作用,及时完善道德建设,解决社会问题,使科学技术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三、科学道德和科学工作的辩证关系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新的科学分支和前沿领域不断出现,对现有的科学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上层建筑才能有力地统筹管理社会的正常运行。科学道德和科学技术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科学技术要向前发展,在某些方面就要打破现有的落后的科学道德,从而建立新的科学道德体系。新的科学道德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对现实情况的否定和对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的否定后,形成一套符合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对先进的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指导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两者是在运动中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的。

技术科学篇(4)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当代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些观点很鲜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不是一般的动力,而是“重要动力”、“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些观点,可以概称为“科学技术动力观”。

科学技术动力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放到了一个显著位置。此前,中国提出的一系列科技思想中,对科技价值的理解通常是主要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致都是如此。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科技社会化进程。所谓科技社会化,是指将科技知识及蕴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渠道渗透到社会之中,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科技社会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公众尽可能地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更多、更高水平的科学知识;二是(也是更主要的)让公众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确定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活更富创造性,更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

搞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事实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确立为新时期科技工作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最初起,就坚持把科学技术的精神力量与科学技术的物质力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充分发挥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大力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和提出建议,推动科学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紧密结合,提出并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使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转到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轨道上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相结合的实践中,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不仅全面地把握了科学技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多重职能,而且明确地提出了“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279页的重要论断。科学技术动力观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科技和知识生产力不仅决定着物质(实物)生产力,并且最终制约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水平、速度乃至方向。当今时代是科技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学实践活动已成为所有实践活动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唯物主义哲学必须给予定位和确认,确认科学实践的社会第一实践的客观地位,确认科技生产力即知识生产力的客观支配地位及其主导作用。科学技术动力观实现了唯物史观的这个飞跃,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指出了一条基本的实践路线。

技术科学篇(5)

1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技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使政府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并开启了一扇公众参政议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个性化、远程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网上交友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2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3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能否认,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就拿微技术来说吧。现在,有些人在谈论“培育人类”,有些人在设计机器人的“进化”步骤,使它们能与人脑相当,甚至超过人脑。在这一潮流中,人们把微技术当做革命先锋。美国科学家雷恩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里说,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相比,微技术将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式向我们宣告“微技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科学家麦克尔是推动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能生产出微型电脑,生产出比细胞还要小的微机器人用于医疗,这些小机器人能穿过人的身体,为我们清理血液,清除影响我们长寿的不利因子。他还说,非常便宜的微太阳能设备将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绍说,不久将制造出一种材料,糖块大的面积就可以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存进去,饥饿、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将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梦想,但按科学家们的说法,这种梦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几年内变为现实。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件事不仅涉及微技术,也涉及电脑学、遗传技术、人脑和人工智能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它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待这一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这一问题。这种讨论还不够多,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之间还不成比例。为此,德国总统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术也可能带来害处。而估量微技术的害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至少要考虑到“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微技术可以生产出微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杀伤力。谁拥有这种武器就等于拥有一种不寻常的优势。防备这种武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军备竞赛呢?更大的问题恐怕是在于这种武器被哪种国家和组织所掌握。谁也不能担保这种国家不会出现。根据销毁核武器的经验,即使要销毁这种武器,也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麻烦。在预防种种可能爆发的瘟疫时,要防止因此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细菌与病毒,引出新的危险。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坚持不懈。其实,微技术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即使防护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利害双全。这是一个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术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这种技术来反对人。从历史经验看,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看作新福音。20世纪人类在这方面已有了惨痛的经验,我们无权说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总是美好的。何况新科技理论家中的确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东西,有些东西现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比如学习分辨利害,因为一般说来,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与成功时而犯了重大的错误,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带来的艰险与痛苦。《易经》中提倡明辨好坏,要有忧患意识。它不仅仅给我们设计好,而是同时也提示坏。如果要说什么是智慧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关系到直接参与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人。他们也是人,也处在这个由他们设计的为“自己复制自己”的系统之内。他们不可能逃脱这一系统。诚然,我们必须避免731细菌部队的暴行再发生,避免德国科学家在纳粹时期所犯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岛德考得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研究所这几年来的行为,事先不加说明和不经国际社会同意,就把几乎人类的遗传体与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试验,还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专有财产,在国外上市,在全球进行交易。如果对这类做法听之任之,无异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基因上没有一个人是单单的个人,我们都要重视并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4

2齐振海主编.未竟的浪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塞·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技术科学篇(6)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6931

国内刊号:11-2044/TL

邮发代号:82-1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技术科学篇(7)

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争创全省科技强县,着力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努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工作目标是:1、组织开展“十佳科技创新企业”评选活动。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产品创新率达到32%。

2、组织实施纺织产业十大科技攻关项目、非纺产业十大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项。

3、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科技对接,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建设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基础的非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培育2家以上非纺行业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力争新增授权专利100项,创建专利示范企业5家。

4、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重点支持纺织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推进轻纺科技中心二次创业。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组织实施信息化项目10项,支持创建信息化示范企业5家。

二、构筑两大平台着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努力构筑两大平台:

(一)构筑以产学研科技合作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撑平台。以技术引进、合作、转化为重点,通过加强与名校大院强企的科技合作,强化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合作平台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构筑以产学研科技合作为主导、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落脚点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撑平台。(二)构筑以纺织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的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支撑平台。按照“扶一家、带千家”的思路,不断充实科技服务内涵,创新科技服务载体,增强科技服务实效,努力构筑以轻纺科技中心为龙头、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补充、以网上公共技术服务为载体的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支撑平台。

三、抓实三“大”重点

(一)注重统筹协调,形成大服务格局。

牢固树立科技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的理念,紧紧围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工作重点,努力形成公共科技服务的大格局。一要深化科技对接活动,为加强产学研科技合作提供服务。按“服务升级、着力对接、立足实效”的要求,通过“利用好科技资源、服务好科技对接、跟踪好合作项目”,做好“百名专家*行·科技对接”活动的深化文章。以产业需求为重点,组织开展分行业、分专题的科技合作对接活动;以区域发展为重点,组织有关镇(街道)与名校大院开展科技对接活动;以巩固与长三角院校的合作,拓展与东北、西北院校的合作为重点,组织企业开展科技招商和科技对接,使科技对接活动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发挥轻纺科技中心的作用,为产业升级提供公共科技服务。按照“扶一家、带千家”的工作思路,更好地支持和引导轻纺科技中心实施“二次创业”,切实增强科技中心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鼓励支持科技中心立足产业升级,大力开展纺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拓展和优化带动纺织技术革新和“染整革命”的各类科技服务。

三要构建网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深化完善ASP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和服务,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以网上科技中心、协同设计、协同商务等6大应用为主的信息化服务。着力构筑网上专业特色市场平台,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场丰富的科技资源,切实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二)注重效益优先,优化大创新载体

科技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必须有切合实际、富有实效、充满活力的工作载体。要按照“加强创新、注重绩效”的原则,主动设计和创新工作载体。

一要突出抓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以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电子商务、资源管理技术为重点,在大力推进大企业(集团)信息化应用和创新的同时,注重引导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抓好企业信息化的同时,加大信息技术产业的培育,引导扶持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信息产业的发展,探索以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二要切实抓好纺织共性技术攻关。按照“加大差别化、拉长产业链”的纺织业发展思路,围绕“差别化新纤维、染整新技术、家纺及服装新技术开发”等重点,大力开展纺织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攻关,提升纺织业整体技术水平。要组织专家对纺织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专题调研,在纤维、纺机、织造、染整等环节列出一批制约我县纺织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争取省级攻关支持,确定1—2个重大课题以公开招标形式组织科技攻关,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技术服务。三要扎实开展非纺产业技术创新。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非纺产业的要求,在纺织机械、建筑建材、汽车汽配、新型材料、生物化工等非纺产业中开展共性技术创新攻关,引导和促进我县非纺产业的发展。要按照努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的要求,在依靠科技优化资源利用方面加强突破,取得实效,引导和发展循环经济。

(三)注重科技导向,实施大引导战略。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更新科技工作理念,改善科技工作方法,大力引导全县科技进步。一要强化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推广依靠科技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推动企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各类先进典型,引导企业走“科技强企”之路;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科学技术的普及活动,切实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大力宣传我县科技工作成就,大力营造争创科技强县的氛围,不断提高我县科技工作的对外知名度。牢固树立大科技观念,既要面向各大产业,又要面向整个社会,更要坚持以人为本,致力做好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的工作。二要注重典型引导。认真组织开展“十佳科技创新企业”创建活动,积极引导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鼓励有创新能力和实力的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积极争创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培育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切实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推进全县镇(街)、村(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实施,切实加快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以争创各级专利示范企业、推进专利技术实施为载体,促进专利事业的发展。加强重点研发中心的建设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与大院大所联合建立形式多样的行业性重点研发机构。三要优化政策引导。牢固树立重点扶持公共科技项目的理念,突出发展非纺类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和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重点,强化科技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着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推进我县科技进步的战略性调研,科学制订《“*”*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县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规划》。

四、落实四项措施

技术科学篇(8)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船舶信息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7649

国内刊号:11-1885/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技术科学篇(9)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天与地的科学,在中国来讲是最早被认识和发现以及被重现的。中国人虽然对天文现象有时候不能理解,但是他们把它记下来,留给我们今天一个丰富的天象记录的遗产,发掘这些天象记录,是有现代意义的。而中国古代关於地震、关於一些自然暮Φ睦史记载也颇有现代价值。

大哉言数,数理精微

中国古代的算学,今天叫数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里讲到了数学,而且他把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和西方的近代数学相比较,证明中国的同等算法现先於欧洲。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的基础,也是人文科学的基础,还是思维科学的基础。

以农为本,国}水系

中国的农作物种植,从文字记载的确有三千年到五千年的历史。但是从考古发掘可以找到距今七千年至八千年前的一些农作物的遗存,所以中国的农业可以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农业的发展需要很多大的水利工程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是很伟大的。

岐黄医术,造福百世

中医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文化的产物,中医中药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医学是仁术,体现了我们中华的文明和文化。在漫长的实践当中,中国的医学展示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未来的岁月当中,中国医学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宝库,为全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技术科学篇(10)

1、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2、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社会巨大进步。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的变革;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

(来源:文章屋网 )

技术科学篇(11)

这样的争论看似有效,实则胡闹,因为把基本概念给混淆了。什么是科学?简单地说,科学就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规律隐藏在现象的背后,现象每个人都看得到,但规律不是谁都懂得的。科学家是了不起的,因为他们发现了规律。谁的孩子像谁,这是谁都知道的,但什么规律在支配着这一现象呢?基因科学发展起来了,我们才明白,是由基因遗传决定的。

“反科学”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对于科学,只有懂得和不懂得的区别,没有支持和反对的区别,客观规律不会给人的主观偏好留出空间。把“反科学”当成个大帽子的人,做的事情必定跟科学无关,因此才会拿一个虚妄的东西来掩盖真实的动机。如果真的有人“反对”既有的科学认识,那么他只可能是有了新发现的科学家,这样的“反对”会推进科学的发展。

认识了客观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性地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知识或者技能,属于技术的范畴。比如,有了基因科学,就知道滴血认亲是不靠谱的,是不是有血缘关系可以通过DNA鉴定这项技术来确定。

转基因是基于基因科学发展起来的,是一项技术,不是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就可以表达支持或者反对了,因为这属于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把反对转基因说成“反科学”,属于“满嘴跑火车”的行为。实验室里也可以弄出转基因人来,但是否能这么做呢?这事决不可以由科学家说了算。 转基因是基于基因科学发展起来的,是一项技术,不是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就可以表达支持或者反对了,因为这属于主观世界的一部分。

通过技术,人们可以制造产品。转基因的玉米、大豆、西红柿等等,都是产品。产品的命运由市场决定,是否接受一个产品,或者在多种产品中如何选择,完全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的自主决断。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个人消费倾向的因素,包括对产品代言人的态度,厂商要选择公众形象好的明星当代言人,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