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工创新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6:27

化工创新论文

化工创新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62-01

要想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要想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就必须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一、乡镇群众文化的特点

(一)地域性

我国群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高甲戏在我省闽南地区是比较受欢迎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但是北方地区就不太喜欢这种文化形式。不同地区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同,这也是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群众文化形式的原因之一。

(二)多元化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是有紧密联系的,如果群众不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中,群众文化工作就失去了创新的源泉。不同层次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同也决定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实现多元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只要是群众需求的,群众文化工作都必须涉及,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进行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工作内容。

(三)功能多样性

群众文化来源于民间,群众文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分化。人们在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成果。在乡镇地区,群众文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群众文化把多种功能集于一身,让人们得到多重满足。也正是因为群众文化具有多重功能,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二、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途径

(一)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

要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如果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群众就失去了参与群众活动的积极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群众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的体现。因此,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必须以国家先进文化为基础,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国家法定假日有很大的联系,群众文化工作就可以以法定假日为突破口,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植树节可以组织群众去义务植树,美化环境。这样就可以把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商业运作

如今,我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但是,政府的资金扶持根本满足不了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资金需求。要想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就需要把商业化运作方式引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群众文化工作的商业化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活动商业化也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案例:高甲戏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大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2006年,它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2000年以前,某乡镇认为高甲戏就是一种群众文化活动,是供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2000年以后,该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经过不断创新,改变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模式,逐渐将商业化运作模式加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了企业的广告宣传,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可以从演出中获取效益,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奠定物质基础。

(三)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是为群众服务的。要想创新群众文化工作,就要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人员,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水平。群众文化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这也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做贡献。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工作创新的成效有很大影响。

总之,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不同层次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创新水平,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化工创新论文篇(2)

一、群众文化工作现状

当前,县市一级的文化局、文化馆等还是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主要组织者,在活动的组织、策划、开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化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极大的推动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进步与发展。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式下,广场式文化活动兴起,大多数的城市、街道、文化站常年开展所在辖区内的文化活动及人民群众喜爱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在各大节日都会举办一些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在活动期间都有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文艺表演活动,通过小品、快板、歌舞多种多样的形式,反映当下的时代方针政策,体现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与蓬勃。但从整体看,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还是表现出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无论是在经济发达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都表现出了一些群众文化工作与地方社会发展不相符的问题,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方面有所欠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二、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太快,对群众文化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在重视程度上不断减弱。

现在的社会网络化、数字化的媒体传播方式快速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迅速获得各种文化信息,这样的快捷方式也让人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文化信息。在这种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变得困难起来,我们有很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认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在不断减弱,逐步的在思想意识上降低了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2.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是一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根本,人才缺乏了相关工作很难顺利的开展。就当前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现状来说,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问题。新时代具有新特征,一些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对于现在时代的发展变化认识不足,对于相关的时代特征无法准确把握,这对群众文化工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一面。文化工作的开展,势必要清晰的把握时代的脉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群众文化人才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三、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对策

1.加大群众文化重视程度,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体制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现象。在旧的体制模式下,一直以来群众文化活动都是主要靠政府投入、组织和管理的,但是单靠政府的力量,总归是单薄的,以往举办的许多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随着群众文化受重视程度的降低,一旦政府减少了投入,群众文化活动的性质就变了,由原来的纯公益性的活动变成了需要自费参与的活动了,这样会严重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失去了当初政府组织活动的初衷。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一方面要减少政府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保持群众文化活动的公益性。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大力倡导企业、有才艺的群众、文艺社团、有关事业单位等积极参与进来,共同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比如文广新局常年举办的全民艺术表演活动,通过企业的支持,文艺团体参与等方式,经常邀请县内知名艺术家进行现场表演,普通民众都可以免费观看,每次表演结束后都组织专门的艺术交流活动,许多热爱艺术的市民都积极的向艺术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这样的活动方式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广播电视台与各大幼儿园合作的免费为小朋友举办的绘本阅读课程,得到了小朋友及家长的热情参与。相关部门还组织了产品辨假识假的活动,许多市民都积极询问和学习,通过学习让更多的市民提高了辨假识假的本领,在社会上赢的了一致的好评。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文广新局作为文化单位起到了推广普及先进文化的作用,而企业也宣传了品牌,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广大群众也参与其中,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多方面共赢的局面。

2.因地制宜,打造群众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

化工创新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U761.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关系极为重要。依据现实建筑文化的现状,充分吸收建筑文化工程内涵,结合建筑文化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创新是重要的使命。

一、建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近几年的文化博览会上,国内众多文化建设、创意公司纷纷崭露头角。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建筑文化工程的弊端与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客观问题的危害性,合理的改善,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使建筑工程文化有序创新的传承下去。

二、建筑文化的内涵

1.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产品,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与传递。除了构筑生活空间外,还在人类历史中承载着社会发展与转变的叙述作用。而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综合。恰如美国文化雪茄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D.Lluckhohn)所言 ,“文化由明确和含糊的行为模式组成,这些行为模式通过符号来获取并传递。”《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建筑文化的本源正式人居生活方式以及实际生活本身的外显形式,人居行为模式决定了建筑文化,建筑文化的本质核心由传统建筑思想(即院子历史和由历史选择的人居思想)及其符号,意义组成,在“时间连续统”中形成了传统与历史的观念,而在“空间连续统”中形成了场域与族类的观念

2.建筑是科学,科技与艺术的合体,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与思维习惯。诚实的建筑虽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却象征着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反映着时代的科学发展,科技水准,审美精神,文化特色,记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指向。建设是生活的舞台,人在一生中总是穿梭于无数的建筑之中,高的,矮的,壮观的,有没的,形形,光怪陆离,无论是那种建筑空间,已不仅仅作为人居的单一功能存在,同时亦比承载着更多更高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元素,在不经意间传递出文化的意味与感知。换而言之,建筑不只是一个技术空间的构架,也意味着文化空间的延展。建筑在中国从来就不单是一个工具,更作为一种具象的象征性文化符号,承载着社会功用,并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文化魅力。从远古的“左祖右社”,到富有威武之势的皇宫宝殿,以及小桥流水式的文人园林,都体现了建筑是人生的艺术空间,是文化演示的舞台。他们能在“润物之间”改变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建筑文化的魅力,也是其所具有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的适时出现,是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必然选择。

3.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培养,不仅代表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代表了城市文化新的追求与探索,这必将对建筑创造与民众审美导向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的出现将会体现城市建筑之间的文化差距,推动与促进城市建设者清楚自身的情况,使之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而对于与城市建筑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公众而言,则可以获得一个较准确的城市建筑文化之间的比较,将其作为总结哦投资决策与思维感受的参考依据

4.城市建筑文化以其承载的内容与相应的功能,成为城市文化主要的代言者之一,而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信息载体,其承担着记载城市历史渊源,反应城市未来理想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城市建筑文化的确立过程中,务必在地标简直,居民住宅。公共荐椎,遗产保护,风景园林,建筑创意,等多方意见,方才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常说某一建筑是某一个城市的窗口。但是城市的建筑文化并不是只要求我们关注极少数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要和与城市肌理共呼吸的居民建筑相联系,去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建筑文化,这也是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的特色与特点之一

三、建筑文化客观存在的问题

1.城市建设过于简单化,雷同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道路延长宽阔,促进了楼群诞生与楼房长高。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老百姓享受了国家建设的好处,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最近,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十分感伤地呼吁:中国的600多个城市基本没有个性!这就是说,在过去20多年的城市建设中,我们的建筑师、管理者、决策者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了在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特有的文化建设与保护,造成了城市失去特色,建筑文化缺位,建筑师处境尴尬,城市建设责任不清。没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城市,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修正与割裂,如果让这样的不良现象持续下去,将会给我国延续了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成沉重打击或者有形成文化断层的后果。

2.盲目的崇洋陋习

看华南板块,欧式和中国传统风格的楼盘都有,这些欧式建筑在我们看来都不是欧洲的东西,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们只不过把外表的东西搬过来,但并没有把欧洲的元素融入到里面,而花费很多钱去搞一些形式的模样,这样的铺张浪费是没有必要的。对于没有掌握欧式建筑的基本元素的着搬照抄也是没有意义的浪费资源。我们造出了连外国人都没有的所谓欧式建筑,我们的心情是喜?是悲?是滑稽?是荒唐?抑或是其他?一些国内的研究者也发出“在中国看不到好的中式建筑”的感叹!

可见,没有借鉴的生吞活剥式的所谓“创造”,既脱离了国情,也没有实践基础,是没有活力的。这样的建筑尽管有一时的眩目闪光,但是转瞬而泯,带来的只能是遗憾和无奈。还是那句被无数人重复了无数次的话:无论什么艺术形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离开了民族的特色或者叫血脉,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要侈谈世界的了。建筑也离不开这个艺术发展与繁荣的宿命。

3.过于注重建设的表面化

回顾我们过去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的做法,城市老城区改造多没有经过认真论证,大拆大建、献礼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首长工程等。造成重速度轻细节,重实际轻文化,重表面轻内涵的现象,建筑文化在其他要求下被忽视被淹没。

四、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建筑形态、注重环境和崇尚自然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都是传统建筑中的精华,中国传统建筑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建筑形式,而是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同时,对我国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追求,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剪辑的设计层次上,而应在追求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表现,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

2.创新发展建筑文化

立足传统,创新发展建筑文化是现代建筑新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必然的,新的使用要求,新的建造技术,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建筑整体而言是新的。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生长的土地,离开了人们固有的传统,一时的“新”就无法永远“新”。不尊重传统、吸收传统的做法,最终只会迫使建筑创新丧失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迷失方向。创新不是根除传统,而是要从传统的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寻找其新意。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但是只能称作建设大国,而不是建筑学大国,建筑设计从质量到创新都未达到繁荣兴旺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一种经验的传承与模仿,很难形成开阔的思维。虽然国内各大理工科高校开设了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最为表面的层次,设计建筑时大多采用的也是片面直观的想象。而国外采用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多讨论、多思考,这样人的思维才能越来越活跃。不重复别人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表达建筑师个人的特质,每个人的特质不同就形成了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环境,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环境。

五、结束语

建筑作为凝固的音符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伴,其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不断创新的建筑设计又赋予了建筑时代的灵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使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空前提升。人们对建筑文化的关注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办事,从我国的文化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建筑作品,发扬建筑文化的内涵精神。

参考文献

化工创新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56-02

党的十以来,一个以“中国梦”为主题,以民族复兴为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在形成高潮,群众文化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正面临着重整、蓄势待发的局面。为此,我们应当总结历史经验,整合资源,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为群众对文化需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对象。这种选择的多样性对传统的群众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工作,是政府对民众教化的重要工作。从古代的“民风”采集调查到建国初期群众文化馆站的创建,都是以对民众进行教化,以进行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前进。自建国以来,群众文化工作就成为一项职有专司的工作。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开始了,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和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都对这项工作有所阐述。特别是建国以后,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地制宜,健康向上”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原则。“”前十七年中逐步形成系统化,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成绩是显著的。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选择随着物质的丰富与改革开放深入,开始形成多样化,这种选择的多样化对传统的群众文化工作形成了冲击。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的文化消费对群众文化的冲击最明显。尤其是年轻人,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使追求眼前的愉悦、一时的成为一种时尚。

其次,大众传媒的异军突起对群众文化的冲击。电子视听技术传入我国之后发展迅速,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娱乐,而且为人们提供信息。如今,人们发现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突发事件,都能迅速地通过大众传媒“广而告之”。

最后,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个性化对群众文化形成冲击。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传统的群众文化必须作出改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开拓创新,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工作,在普通中追求特殊,在共性中表现个性,把群众文化工作深入到基层,从小型化、多样化做起,讲求实用,从而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创新精神来突破传统群众文化模式的束缚,使群众文化工作能够为群众所接受。

一、扶持和发展通俗文化事业

通俗的文艺最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更能反映普通人的思维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通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最大的载体,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俗习惯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借以生存。

通俗文化工作本来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过程中,通俗文化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抑制,这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引起注意的。

首先要彻底改造群众文化工作的旧模式、旧体制。比如:在提到城市群众文化工作时,往往会联想起各类文艺比赛、县级大赛、省级大赛、层层加码,“领导重视”。以至于各级群众文化机构都拿大赛奖牌来说明自己的业绩,竟把培养“尖子”“星”“名人”当成了主要工作而忽视了群众的参与和欣赏水准。这些大赛严重脱离了群众,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群众的参与和自我娱乐的需求。假设我们从一万个人中选拔出一个“尖子”来去培养成为“星级”人物,试想,中国有近十四亿人口,万分之一就是将近十四万,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明星”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吗?显然这种培养,不应当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其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通俗文化人才,培养自己的通俗文化群体和表演人才。应当扶持热衷于通俗文化的农村“文化大院”负责人,他们有良好的人脉,善于聚拢人们参与到“文化大院”活动中来,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视听设备,以保证活动的质量,维系“公益性”的延续与发展,这样才能使群众文化工作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二、发展城市民俗文化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与省重名的城市。吉林市历史悠久,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甲级开放城市和全国32个特大城市之一。2009年3月27日由吉林市人民政府考察立项并兴建了吉林乌喇古城历史主题公园,即“吉林乌喇”,是为了再现吉林古城历史风貌,宣扬吉林原住民满族文化。如今这里已成为来吉林市旅游必到的新景点,在这充满了人文气息的舞台上,如何发展好吉林乌拉文化艺术产业,打造好吉林城市旅游新名片,是发展好旅游文化艺术产业探讨的新问题。吉林市可以借鉴《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成功的例子,把现有的演出团队交由国内知名导演或舞蹈编导艺术家进行节目的整合与创新,并不断完善后重新把这台“精品文艺演出”推向舞台,并展示给前来“吉林乌喇主题公园”观看演出的游客们,树立“吉林乌喇演出”品牌,提高社会效益,并同时带来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使“吉林乌喇演出”慢慢形成品牌,来巩固吉林城市旅游的发展。还可以长期寻求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团体,携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吉林乌喇主题公园”演出,通过演出的市场信息和营销管理来促进主题公园的经济收益。最后把吉林乌拉文化艺术产业进行资源内部整合,加大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网络文化快速、广泛地发展,迅速成为一支新军。在网络文化方面,过去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现在也没有一个成熟、权威的群众文化网站,这正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开拓利用这一空间的原因。

总之,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新的姿态,大胆改革创新去迎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参考文献】

[1]宋琳.加快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J].攀登,2009(05):119-121.

[2]刘婵.引领群众文化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2-10-31007.

[3]王丽坤.谈文化与商业的适度结合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辽宁为例[J].文化学刊,2012(03):35-38.

[4]沈承晋.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究[J].群文天地,2012(12):18.

化工创新论文篇(5)

1坚持正确的文化艺术方向是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基本前提

文艺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系统回顾和认真总结党领导新中国文艺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就会发现,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文艺方针,是推动文艺工作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文艺工作必须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为在基层从事医院工会工作的行政人员,笔者认为:在日常工会活动中,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文化艺术方向,这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和文艺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随着十的胜利召开,我国进入了以为总书记的第五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工会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创新医院工会工作,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变化,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跟上时代的步伐。2013年是我国工运事业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年。两次就工会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对工会工作提出了重要的论述精神:“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制定了下一届的工作计划。近期,全国总工会领导带队赴各地宣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中国工会十六大精神。其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豪在石家庄宣讲报告会上说:“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牢牢把握中国工会十六大的精神实质,就要坚持工会工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广大职工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全心全意服务职工上来,落实到职工身上。只有这样,广大职工才会‘认’工会,才能在工会组织的引领下,坚定地跟党走。”揭示了工会发展的本质。医院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看有没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工会是做工人阶级工作的,而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工会工作才能方向明确、不走偏路,才能做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医院工会要永远保持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这一优良传统。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2加强文艺组织建设是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实际需要

要想进一步创新医院工会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一定要抓好文艺组织建设。一方面大力发掘培养本单位具有艺术特长的职工,鼓励他们投入到工会工作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外交流,多邀请外单位的或者外市、外省的艺术家来讲学,提高单位职工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每季度的召开研讨会,无论从艺术方面还是专业技能方面,只要是职工喜欢的主题,都可以进行研讨,这样既使职工切实的受益,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我国《工会法》中明确说明:“工会负有组织和教育职工依法行使民利,发挥主人翁作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动和组织职工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组织职工参加企业事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等等职责。”可见,想要更好的创新医院工会工作,必须加强工会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员工组织起来,一方面维护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医院的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要想加强医院工会的文艺组织建设,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入把握的“中国梦”精神内涵。进一步加强医院工会的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一定要做好职工入会工作,抓住薄弱环节,努力夯实医院工会工作的群众基础。一是在增强职工的会员意识上下功夫。通过对职工的宣传、引导和服务,增强职工入会的热情和内在动力,把上级推动建会与职工自觉入会结合起来。此外,还需通过切实可行的工会服务,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二是在建立工会工作制度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会务公开、工会干部述职、会员民主评议领导班子等制度,吸纳会员代表参与工会日常工作,不断增强会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三是在依靠会员开展工会活动上下功夫。通过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等活动,发挥会员建家、评家、管家的作用,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服务职工群众的互助互济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医院文化,使职工在活动中受教育、得实惠、获发展,为开展医院工会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最后,抓住关键点,夯实医院工会工作的干部基础。一是不断推进医院工会群众化、民主化进程。保证医院职代会的选举工作切实体现党的领导,切实保证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医院工会每年组织会员(代表)对工会主席、副主席进行民主评议,经评议为不称职的,报经上一级工会批准,会员(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其职务。同时,对民主评议中工作成绩突出的工会干部,报请院党委批准,年终从工会经费中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奖励,以增强工会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院内形成工会干部争着当、工会工作争着干的良好局面。二是以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医院工会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进程。

3提高工会的文艺服务能力是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关键环节

有许多人认为工会的工作就是“打牌照相,吹拉弹唱”,轻轻松松。其实则不然,工会实际上有很多工作,但归根结底就是为职工提供服务,如帮职工进行工资协商、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为文艺活动提高保障服务等。医院的工会工作想要从文艺方面创新,一定也不能脱离了为职工服务的根本工作。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深入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广泛开展“服务广大患者”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歌手比赛、话剧比赛等活动。第二,在单位积极营造文化氛围。深入贯彻落实“创优争先”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激发职工热情,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广大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更好地推动医院的文化建设。第三,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做好劳模先进人物的培养、选拔和宣传工作,积极帮助劳模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文艺作品来传递正能量,为医院发展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第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建设应常抓不懈,结合医院实际,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中,应把培育职工爱岗敬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培养每位职工对医院的感情,努力将职工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严格组织纪律的队伍。

4维护职工切身权益是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根本要求

我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法》中明确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级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些都进一步突出和强调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当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不提供安全保护等情况时,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同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研究处理,并向工会做出答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做出处理。那么,如何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抓住规范运作这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行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切实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医院重大事项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在医院绩效考核、岗位设定、岗位津贴的发放等方案制定中,充分考虑职工利益,坚持向临床一线倾斜,切实保证职工收入随着医院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逐步增加。抓住监督权这个关键环节,配合院务公开的执行,监督落实院务公开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常公开。抓住预防预警这个关键环节,协助行政做好职工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工作。抓住学习教育这个关键环节,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职工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鼓励和支持职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第二,要坚持提高工会组织维权能力与提高职工自我维权能力相结合。做好工会维权工作,必须提高两个方面的维权能力。一方面,从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和维权保障机制入手,着力增强医院工会干部的维权能力。要建立同级党委、上级工会考核与职工群众评议相结合,以职工群众的意见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会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维权乏力的工会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责令改正。要建立维权保障机制和维权保障基金,对因履行维权职责受到打击报复的工会干部应提供法律援助和经济支持。另一方面,要从提高职工法律和政策水平入手,不断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增强职工的自我维权能力,以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其利益诉求。第三,要坚持医院工会维权与地方工会维权相结合。在加强医院工会维权机制建设、增强医院工会干部维权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发挥产业工会(教科文卫工会)的作用,帮助医院工会解决维权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总结

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医院工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艺术活动,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创新医院工会工作的意义,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工会工作,努力创新工会工作形势,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参考文献:

[1] 王进臣.基层医院工会工作创新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03).

化工创新论文篇(6)

群众文化工作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新时期下的基层文化馆工作要得到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认可,就必须充分提高和认识自身的职能优势、地位和作用,把握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大胆创新,把群众文化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然而,处于基层的文化馆,由于当地的经济一般较发达地区要落后得多,导致开展各种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基础文化馆工作要走出困难圈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就必须解放思想,认清形势,认准目标,冲破存在的困难和各种阻力,着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路子。

1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些现状

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地处基层的文化馆存在的一些现状却令人担忧:传统的管理模式使文化馆工作处于一种较“被动”的地位,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社会功能薄弱,现有的馆办条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日益更新的、高质量的文化消费要求。这种“被动”,形成了文化馆工作只能够“等文化”的尴尬局面,往往是人浮于事,工作缺乏竞争力和推动力,加上专业人才的短缺和流失,这些都限制了文化馆工作的自身发展规律。在新时期的今天,基层文化馆工作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把自身的工作摆上一个正确的位置,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困难现状,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摆脱困境,开拓创新,使基层文化馆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演出、展览、宣传、培训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做到寓教于乐,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公民道德的不断提升,为广大的社会群众提供更多、更为丰富、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群众才是群众文化活动当中的主体,是一种社会群众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其中的社会现象之一。不断的加快并且推进与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才能够适应现代化对于群众文化的要求,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如何才能够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寻求创新,这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仔细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2 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对策

文化馆工作要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就要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的影响作用,看清其发展态势,把握其发展规律。文化馆工作要拓展一条使之越走越宽的新路子,就不能停留在某些条框子里,要让其焕发生机、活力,就必须打破旧体制的管理制度,化“被动”为“主动”,化“困难”为动力,彻底地更换新观念,完善新的管理措施,改变现有的落后面貌,在改革创新中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一)改变管理模式。过去那种以人设岗的管理模式,大大地限制了广大职工干部的工作创造性和主动积极性,常常会导致有的岗位工作没人干,有人干的工作又没质量等局面。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可实行以岗位指标责任制,按各艺术门类设岗位,定编、定计划、定任务、定工作量,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职工干部的专长,充分调动职工干部的积极因素,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着力做到人人年初有计划、有指标,年终有总结,业绩。同时,要对职工干部实行德、能、勤、绩的百分制考核个人得分。这种奖勤罚懒的做法,有效地调动职工干部的工作热情,营造一种人人讲奉献,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文化馆就要借着这股春风,突破以往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偿性,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紧跟时代脉搏,解放思想,改变思路,同时鼓励一些社会文艺团体和广大文化志愿者参与到群众文化公益事业中来,借助社会力量搞文化公益、正确引导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群众文化事业要大繁荣大发展,就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留住人才,就要客观地对待和使用人才。在“留人才”的同时,要考虑给予相应的待遇,努力为其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如为其创造去省市以及兄弟县市单位进行学习深造的机会,为其创造更多学习、交流、培训、观摩乃至采风写生等机会,满足其工作发展的需要。

(四)开拓创新。新时期下,基层文化馆工作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只有突破过去那种旧体制管理,掌握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思考,才能得到健康、蓬勃的发展。

3 开展好城乡的群众文化工作

基层文化馆的工作看似轻松,实则一点也不轻松,不但肩负城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工作,同时也担负着乡镇的群众文化工作,在新时期下,如何去开展好城乡的群众文化工作,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城乡文化网络的建立。文化馆是县级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部门,肩负着全县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和研究工作,是群众文化辅导中心和活动中心。文化馆工作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要花大力气去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开展健康有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建立城乡文化网络,有利于文化馆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利用城乡文化网络,调动当地业余文艺爱好者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参与,努力为其创作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活动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为其营造一股热烈的文化氛围,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掀起高潮,从而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屋村文化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根基。

(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是无界限的,哪里有人,那里就有文化。文化馆工作要开展得有声有色,就要开拓视野,不能抱“画地为牢,固守为营”的守旧思想。要走出自己狭窄的圈子,就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首先要组织人员到兄弟县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交流方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文艺演出形式开展,也可以介绍工作经验或观摩学习等形式。

总之,文化馆工作任重道远。特别是基层文化馆工作,光靠有拼搏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爱护,更需要的是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参考文献

化工创新论文篇(7)

1.作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需要明确将马列主义、思想、“三个代表”等作为指导性思想,将党的路线、方针等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政治思想工作之中去,这样可以有效增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性和文化渗透性,将文化内涵融入到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同时在培育企业文化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时候需要在全公司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实现员工小目标和企业大目标之间的有效融合,将政治思想工作融入整个过程中,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同一个大目标下和文化建树中推进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发展。

2.坚持在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曾经提出“民本”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重视管理过程中“人”的重要性和根本性作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也是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下提出来的,因此“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说到底都是一致的,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也是围绕着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因此在企业进行政工工作创新发展的时候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企业职工奋发向上。

3.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与企业文化管理的融合发展需根据电力企业自身规律来进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与企业文化管理都需要做到渗透,相比而言,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往往更加全面深刻,企业文化可以将各个基本要素注入到企业管理中,在形成企业核心文化的同时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构建,因此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发展规律融入文化管理理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特征实现政工工作创新。

二、企业文化视角下政工工作创新对策建议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之上,企业文化视角下企业政工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1、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进行政工工作创新,提升电力企业综合凝聚力。企业各项工作说到底都是以人作为基本主体,任何管理方法都需要人来实践,因此我们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进行政工工作创新。首先需要强化企业职工学习,培养一批职业化的职工,企业文化的构建归根结底都是需要职业化队伍来实现,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推进企业职工学习创新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提升企业职工综合素质,推进企业职工在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进行政工工作创新;其次通过文化活动执行落实政工工作创新,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寓教于乐的政工工作,增强企业向心力的同时提升政工工作的有效性;最后对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比如对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认同感、自我满足感等进行调查报告,及时发现员工问题并有效解决,为企业政工工作创新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鼓励职工积极投入到企业各类工作中。

化工创新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36-001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首先,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倡导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好的传统,强调自我激励的作用,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旨在用共产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因此,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方而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向一致,两项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三,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服从于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靠保证。因此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有机融合企业文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化工创新论文篇(9)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工业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竞争实力才能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工业产品才可全面推向市场。河南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且是国家重点投资的经济区,工业设计中融合河南地域文化是一种创新策略,其创造的经济价值是普通设计难以实现的。

一、河南地域文化的价值

历史文化与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国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由此产生的文化元素往往成为区域发展的推动力。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由于河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状态,造就了其独特的工业发展环境。近年来,河南省内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姿态,政府宏观指导下产品质量不断升级,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投资活动。

河南地域文化的价值如下:

1.发展价值。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成果。专家指出,通过深入研究中原文化,能够全面认识到我国早期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化历程。社会发展至今,许多悠久的历史文化依旧指导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快速进步。

2.指导价值。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中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国内外历史研究学家的高度赞扬。中原文化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贵德的理性气质、仁爱的处世理念。

3.递进价值。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中华文明的前进。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进步。

4.人文价值。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人文和谐是当代社会改革的先进思想。河南地域文化显现出了深厚的人文价值,尤其是中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人文理念、历史教训等,均是构建当代人文环境的基本要素。

二、工业设计创新的指导理论

作为工业经济大区,河南不仅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工业是我国三大产业的重点,全面推动工业经济的改革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提高。设计环节是产品研发生产的第一步,只有在设计时控制工业产品的质量,才能带动河南工业品销售额的增长,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基于河南地域文化的工业创新设计需考虑以下理论:

1.文化理论。河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省区,其蕴含的理论知识及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工业产品设计必须要引入文化因素,这是彰显河南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也是结合河南地域文化特征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企业在实施新款产品设计时把汉字文化、诗词文化等要素添加到产品中,可大大提升工业产品的美学价值,使其在市场上的经济价值有所提高,获得广大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一致认可。

2.改革理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化的发展对河南工业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工业化设计必须坚持创新改革的道路才能实现产品价值。创新理论指导产品设计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外形包装、推广宣传、品质改良及技术更新等,这些都是工业设计需要思考创新的。

3.环保理论。近年来工业化生产引起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环境保护已经不只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在有些国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早期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与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思想相违背。环保理论是工业设计创新的重要思想,倡导国内工业企业朝着“节能减排、生态绿化”的方向改进。环保理论要求企业设计时从原材料、生产工艺、运输包装等方面加以更新调整,实现产品生产的“零污染”。

4.价值理论。经济学理论要求市场上的产品必须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失去价值的商品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价值理论是工业设计的最基本要求,设计人员在规划新产品时需遵循客观的价值规律,结合市场行情及河南文化特色完成设计工作。当然,价值理论指导设计并非盲目地追求价值,也要考虑实际生产成本及市场需求等问题。

三、基于河南地域文化设计的科学方法

工业设计属于系统性的研究规划活动,其多数运用于企业对某个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河南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命脉,也是未来中国经济产业的主要发展区域。设计是任何一个产品项目研发的初始阶段,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对其后续生产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鉴于河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设计人员应编制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以保证所设计产品的经济价值。

1.前期分析。企业推广产品研发方案之前,应收集与产品相关的各项信息,尤其是市场营销过程需要面对的质量问题。前期分析的作用在于找出同类产品或相似产品的销售状况,通过其他工业产品特点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工作。如基于河南地域文化的工业产品设计,应主动联系本区域历史文化的内涵,把区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产品中,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情况展开设计工作。工业设计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建筑设计等,企业应从河南省的市场行业出发安排设计规划。

2.选定文化。丰厚的文化蕴涵造就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也符合现代化工业产品特色元素的融合需求。坚持工业设计的改革创新需从多方面开展工作,尤其是文化元素的合理选择及巧妙运用。如工业设计运用了工学、美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术理论,设计人员要考虑理论学术的运用需求,筛选象征河南的特殊文化要素,同时在筹划工业设计时,要考虑到本地区消费者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爱好,以“投其所好”。只有充分利用河南区域文化的价值,才能带动生产销售金额的持续增长。

3.引入技术。不同于其他常规产品的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的流程十分复杂,且各个消费群体所使用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一样。考虑到河南地域文化潜在的商业价值,其运用于工业产品设计还需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设计人员不断提高项目研发的质量水平,带动产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收益增长。如:利用计算机自动设计软件,把新产品几个重要的参数录入其中,便可通过软件自行完成设计工作,降低了人工操作面临的各种难度。

4.质量调整。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趋势判断,未来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十分广阔,各类新旧产品具备了优良的营销平台,对生产型及销售型企业收益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贯彻产品优化升级思想,定期优化调整产品质量,这是保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换言之,企业要制定合理、科学的产品周期规划,不断推出新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河南已成为中国的第四大经济区,其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前列,未来的市场消费前景十分广阔。如何立足省内,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这些都是河南地域文化元素指导下工业设计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对于产品的外在形式也要注重调整,引入更多河南地域的特色文化充实产品,从而让产品乘河南地域文化符号之风,取得更大的销售业绩。

结语

总之,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部分,根据地域特有的文化元素带动工业设计创新,全面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有助于市场经济收益的提高。各种历史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迎合民众心理特征、符合地域和民众心理需求的积淀。基于河南地域文化的工业设计应积极引入现有的文化资源,对产品坚持创新设计的原则,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带动工业生产模式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磊,檀润华. TRIZ理论对工业设计的影响[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9)

化工创新论文篇(10)

本次大会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颠覆式创新”、可持续发展设计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设计产品升级、服务设计人才交流、加强中英文化交流、通过创意合作建立中英发展的“黄金关系”。

人和车的情感

在此次论坛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汽车产品是如何跟随着社会的潮流,设计出更智能的汽车的他们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北京汽车正在实现无人驾驶和多媒体屏幕,未来汽车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汽车设计师黄将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示:“北京汽车未来会实现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无人驾驶方向,另一个是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在无人驾驶方面,会把一部分汽车零件去掉,比如后视镜等部位将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内部车厢的多媒体屏幕。 当驾驶者需要看外面的时候,就会通过多媒体屏显示,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关掉,车内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这就是未来驾驶的乐趣。”

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有些历史了,但始终未能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汽车行业依然在做着自己的努力。未来实现无人驾驶技术,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决策。因此北京汽车在默默地做着关于无人驾驶的一切,为实现无人驾驶技术在做着努力。

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不可控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现代无人驾驶汽车以汽车工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为依托,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单方面到多方面、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其横向发展离不开各种用途的实际需要,而其纵向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汽车已经进入了研究成熟阶段,将会在2016年的车展上呈现概念车。

对于车和大数据的紧密结合度,黄将透露说:“与大数据贴得比较紧密的是GPS。在大数据的依托下,将会通过汽车座椅、空调、靠枕等安装相应的系统。比如空调的温度、喜欢的音乐都会被记录下来。当你上车时,座椅会自动调整至你舒适的位置,空调会自动打开、方向盘会自动打开等,这些将来都会在多媒体的功能下实现。”

黄将最后强调说:“大数据的出现也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当大数据逐渐成熟,会催生很多产品实现的跟进,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用户需求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表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促进全球产业形态呈现新的特征与发展态势,设计创新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工信部将积极寻求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方法与机制,为政府部门、企业、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互动平台,做好资源的整合与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推进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技术与创新设计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促进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大数据是一种手段

此次论坛上的另一个亮点是联想的创新设计,联想创新设计中心高级总监李凤朗从做奥运火炬项目时说起了在创新设计上面的要领。奥运火炬从一张纸的灵感来源,再加上“纸包不住火”的原理,实现了奥运火炬,从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祥云”火炬一出场就获得了喝彩和掌声,其设计者联想也随之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催化下,工业设计又会实现怎样的不同效果呢?在李凤朗看来,一切都要回到人的角度。大数据是一种手段,只是多了一种工具而已。

为此李凤朗认为,在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时代,设计就像把牛车换成了汽车一样,速度变快了,当然目的地不变,爱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在没有大数据与智能化的实现时,是坐在“牛车”上前进,而当大数据与智能化出现以后,就坐上了“汽车”。

李凤朗对大数据的认识是:今天的大数据是将更多的信息汇聚在一起,从大数据那里会得知曾经发生的规律是什么。因此,在李凤朗看来大数据是一种手段,解决了工业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将来的世界一定是要多元、多文化发展的。

在工业设计领域,李凤朗认为,百分之八十的产业常规需要用数据来帮助设计判断、导出等决策。百分之二十的创造要很小心,也许很多人被同一个数据所吸引,如果不去实现创新性的东西,那是可怕的。

化工创新论文篇(11)

组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部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包括理想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精神风貌、形象标识等内容的总和。在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激励性,能够发挥融合、导向、凝聚功能,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加强组工文化建设是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组织工作要实现服务融入发展,就必须形成符合主旋律精神、紧跟时展潮流,有着鲜明特点的组工文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至关重要。

(二)加强组工文化建设是提高组工部门工作效能的科学方法。文化可以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形成一种行为规范,能够弥补规章制度某些不足。高效优质的组织工作,需要建立高层次的组工文化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软”与“硬”的结合,在科学管理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组工文化建设是提高组工干部队伍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组织工作越来越向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对组工干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组工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习实践氛围,激励组工干部在心理状态、知识储备、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等方面得到提升。

二、对建设组工文化的构想

(一)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初步设想。全市组工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从完善组工运行机制,营造和谐进取氛围,打造组工新形象入手,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力倡导“认真就是水平、实干就是能力、真诚就是负责”的工作理念,大力加强价值文化、能力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形成“五位一体”、共融共促的具有商洛特色的组工文化体系。

(二)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则。一是以人为本。要围绕以人为本,抓住“人”这个文化的创造、运用和发展的主体,树立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人本理念。二是从实际出发。紧贴服务发展职能,从组织部门地位、职能等方面出发,完善和明确文化内涵和本质。三是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步伐,着眼未来,放眼发展,使和谐组工文化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时代气息。四是领导垂范。在推进组工文化建设中,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组工干部,加快组工文化建设步伐。五是全员参与。要保证干部职工全员参与,在各自的工作领域自觉地体现并实践组工文化,形成组工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组工文化作为富有时代特色和行业特点的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高标准,把党的建设、组织工作中的一切先进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总结。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基本导向,以“勤学善思、公道正派、创新务实、廉洁能干”为部风标准,以建设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为发展方向,以学习团队、正气机关、服务部门建设为表现形式,把“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从严律己、从严治部、从严带队伍”作为基本要求,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为落脚点,切实用文化建设的思维和办法,使组织工作的各项内容相互渗透、长期积淀,不断传承和发扬。

三、组工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培育组工文化中要坚持“五个突出”。

一是价值文化建设要突出“人格塑造”。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精神生活的规范,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塑造。组工文化要着眼于塑造高尚人格、打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广大组工干部中牢固树立“工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的观念。要把组织部门的整体价值观念和组工干部个体的价值观念有机统一起来,使先进的组工文化内化为全体组工干部的内在特质和追求目标,推动组织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是能力文化建设要突出“全面发展”。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崇高的价值理想,强调人是组工文化建设的主体,破除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树立改革创新、民主开放、敢为人先的观念,完善能力提升机制,着眼于培养“什么都能干的组工干部”,着力推进目标远、标准高的创新能力建设,增强组织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制度文化建设要突出“科学规范”。制度建设是组工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制度的科学规范是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推行现代管理理念,科学制定各项工作流程,修订完善岗位责任制、干部选调任用、绩效考核评价、开门评议等制度,推行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实现以制度管事、管人,形成组工干部选优、竞争、流动的良好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化的关怀为组工干部心理“减压”、为潜能“增量”。

四是行为文化建设要突出“廉洁高效”。注重组工干部“讲正气、增才气、养大气”特质的培养,强化“选择了组织工作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的行为自我约束意识,激励组工干部用心用脑做事,干干净净做人。积极倡导雷厉风行的良好风气,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干部中养成精心谋事、潜心做事、坦荡处事、谨慎行事的行为习惯。

五是环境文化建设要突出“团结和谐”。抓住组工干部这个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着眼于建设目标统一、价值同步、步调一致的团队精神,促进组织系统、组织部门内部的团结协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着力提高组织工作公信度和满意度,努力建好“三个之家”,树立组织部门服务优、效果佳的社会公众形象。

四、组工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组工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受到内外环境及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关系。组工文化建设要走出自我封闭、“体内循环”的文化局限,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大环境,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和丰富,发展自身特有的文化体系。同时,组工文化又要坚持鲜明的政治性,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用“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来统领组工文化建设。

二要处理好人本性和规范性的关系。加强组工文化建设,要树立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人本管理理念,使组工文化能够为组工干部所认同和支持,成为组工干部思想、行动的风向标。同时,组工文化也要体现规范性,宽严相济,形成一种科学、理性、规范、充满生机的组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