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9 09:20:36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1)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以下这样尴尬局面,是不是令语文教师对自己的理论素质的低下而感到汗颜呢?如1.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语文教师自己能背诵吗?2.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可以下水示范吗?3.不看教学参考资料,语文教师还会上课吗?4.语文教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假如突然断电,还能不能照常继续上课?5.语文教师有没有在课堂里说过昧心话或不懂装懂、蒙混过关的情况呢?6.语文教师是不是要把学生考得云里雾里,才算显示出自己的“水平”?7.在高考复习资料没有参考答案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做出正确的答案吗?8.语文教师是不是每次都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周记)9.没有现成的试题来考学生,语文教师会自己动手出试卷吗?10.语文教师是不是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也在认真学习和做试题?11.《红楼梦》语文教师看过几遍?世界名著实实在在地又看过几部?12.语文教师是不是经常在课堂上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和课文相关与无关的问题?13.语文教师的论文是否是东拼西凑、抄袭、假冒的?14.语文教师当讲普通话远非学生讲得标准之时,会自惭形秽地抓紧练习和恶补吗?15.当学生的专著或作品出版时,语文教师有不如该生的感触吗?16.当语文教师缩手缩脑面对着电脑无法操作时,会不会向学生伸出援救之手……以上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师素质的低下水平,可以说这些问题出现在课堂中是太正常不过的了,面对以上使语文教师尴尬的问题,语文教师是不是应该反思――目前要做的是尽快提升自己的理论教学素质,这绝对是不容忽视、刻不容缓的一个大问题!

二、语文教师理论素质的基本内容

所谓教师理论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一种素质。教师理论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认为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语言表达能力、兼顾掌握其他学科的内容、促进增强写作能力和锻造培养解读语文教材的能力。

(一)塑造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标志着一个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水平。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师具有了专业的理论文化知识外,还需要运用一个手段和途径把文化知识传播和表现出来,这就依靠和凭借一个传递工具――语言。可以说语言是所有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语文教师要掌握语言的艺术和规律,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具体,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质,在不同文体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觉效果,如状物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豪情满怀,说理能使学生由衷折服。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称职的“语文教师”。

(二)兼顾掌握其他学科内容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就在说教师理论专业素质的高低水平。教师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各类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只是钻研本专业的知识,还应该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专”与“博”有机的结合一起,相辅相成的统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多媒体结合的人才,教师在这个行业里因受时代各方面的影响只能加强自身多元化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的多面手,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知识的启迪,做到一个博闻强识,思维活跃,逻辑严密的人。

(三)增强促进写作能力

作为一位合格称职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有着比其他教师优越的特点,自己是否可以写得出精彩的作品或文章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理论素质高低的象征和表现,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师却没有多少能创作出出彩漂亮的文章,而现今语文教师的现状更严峻,已经没有多少语文教师可以示范去写作了,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在批改和评论学生的文章。如果语文教师可以以身作则示范给每一位学生,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起到了指导性的针对作用和效果,学生看到老师动手写作,可以激发他们写作兴趣,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全过程。

(四)锻造培养解读语文教材能力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2)

二、教师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破除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确保基础理论“必要与够用”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实效性与操作实践性比例。由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会应试,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美国大学生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注重加强学术气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对教师知识更新的要求

教师要树立再教育的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量迅猛增长,知识信息空前丰富,知识更新、转化非常之快,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每个人都应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对教师来说知识更新有更迫切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只有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作用。

四、对教师个人能力结构的要求

教师能力结构中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内容。

(一)言语表达能力

言语,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施加影响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言语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言语达到下面几点要求。

第一,准确通俗。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上。

第二,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运用判断去推理和论证时,必须符合逻辑规律的要求。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应以口头言语为主,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板书)和书面言语“口头化”交替使用。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同时使用,即要借助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加强自己言语的表现力。教师在讲课时,要一面讲授,一面仔细地听着自己的讲授,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并根据自我的监听和听众的反应,随时对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必要的调节。

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非朝夕可得,它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词汇储备,掌握语法的规律,有一定的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修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发展。

(二)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构成为一个集体的班级,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组织管理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综合性能力。除了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之外,很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建设上。教师必须善于计划和安排,要有周详的布置和检查,并形成完好的秩序和制度,造成良好的环境,使学生都认真地去实现教师的指导。

教师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地运用学生集体的力量去推动各项工作,尽量避免“单枪匹马作战”。实践证明,通过小组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帮助去解决某些棘手的问题,往往比教师亲自处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富于经验的产物,是教师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结晶,它集中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才能,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一个教师可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本领,但是如果他没有迅速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本领的能力,在突然出现某种新的问题或意外的情况面前,他就很可能束手无策,难于应付。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在瞬息之间,能正确地估计情势、掌握大量的“情报”,并估计自己行动的环境。在选择行为措施时,要注意到教师自己和学生之间已经形成的关系的性质,还要估计对学生集体可能产生的教育影响。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十分重视自己的行为后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讲究教育分寸,是教育机智的重要原则。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手段都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赞许、奖励、惩罚、谴责等措施。用之得当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教师不加分析,一味滥用,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教师机智与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不可忽视自己性情的陶冶。要学会遇事能够镇静、安详,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要能轻松而准确地判断情况,谨慎而迅速地做出反应,满腔热情地进行工作。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还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简洁.高校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1).

[2]张忍发.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定位.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3)

按照青少年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且有健康个性的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作为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掌门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自身应具备那些素质呢?

一、用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去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你和学生之间成为真正的合作伙伴。

体育教师和其它学科的教师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体育教师不仅要上体育理论、运动保健等理论课,而更多面对的是在运动场上的实践课。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除此之外,还要担任大量的课外运动辅导练习和大型运动会的其他工作。所以体育教师工作范围是多方位的,而且非常辛劳。由于升学压力、人们认知上的偏差等等原因造成对体育课的偏见,使得体育教师的付出和待遇不平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奉献精神,才可能出色完成素质教育这个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起码素质。

二、以身作则,用你的智慧、你的才情去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你的感化下把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终生的爱好,永不放弃。

作为体育教师,和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言行仪表、职业态度、自身素质、品德修养、人格品质等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留给学生的形象越美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就越大,体育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所以体育教师要时时保持沉稳、大气的形象,要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具有健康的体格、健美的体魄,保持一种自信,沉稳潇洒的神态。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已,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专业知识感染和影响学生,用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用人格的力量教育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用博精的知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身体力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你的教育下有如浴春风般的感觉。

当今学校教育对体育学科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对学生的运动水平大幅度提高。面对思维灵敏、求知欲强烈的学生来讲,如何熟悉体育、参与运动,如何面对快节奏学习对身体的要求,需要体育老师的耐心的诱导、培养,更需要体育老师具备博而精的业务知识能力,作为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外,更要把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并用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同时还要身体力行示范给学生。当前“全民健身”、“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在各地蓬勃兴起,使得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生气勃勃,全民的体育意识在明显增强,高质量高标准生活状态组建走入百姓心中。为全面适应社会和学校的需要,这就要求体育老师成为“智能型”人才,必须努力拓宽专业领域,不断扩大知识面。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必须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人。超级秘书网

四、用自己的身心去教育学生,让和谐体育的阳光充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其实,体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和教师心灵沟通的过程。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形成、体质的增强、思维的开发都是在体育教学中师生融洽的心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进行的。现在的学生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新问题和判定新问题的能力,并且情感体验也日渐丰富,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保护、理解和平等对待,希望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来发展体质。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想取得教学成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学生的需要,转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保持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公正。同时注重了解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情感心理变化的规律,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情绪饱满、心情愉快。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4)

近年以来,在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综合国力竟争的强劲推动下,全球范围内兴起了教育改革的新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倾注于教育。美国于年启动了一项面向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和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肠计划”,年召开了全美第一次教育高峰会议,哭辞年通过了美国力年教育目标法。日本则提出了在“轻松宽裕”中培养“生存能力”。印度也主张实行“全面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继提出了“全民教育”、“和平文化”、“全纳性教育”等重要思想,特别是卯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报告用全新的观点分析了跨世纪教育所面临的六个方面问题教育与发展教育与文化教育与公民教育与社会和谐教育、劳动与就业教育、科学与研究。同时,还提出了三个跨领域的主题教学过程与教师职业通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组织与体制。呼吁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教育的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学知此抑,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做玩。。,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同生活玩翻罗,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最后,报告认为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人类走向世纪的通道,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是科技发展和知识普及进步的贡献者。这些观点和主张令人耳目一新,催人奋进。

所有这些,对于正在积极实行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不音是一种鼓舞。我国的教育改革根据基本国情,顺应世界潮流,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引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党中央先后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加强了教育立法,制定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重要法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护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年,我国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对传统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逐步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总结的“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热爱祖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可见,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模式。

家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质量教育,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卯年代出现的解决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等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理念。素质教育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一是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慈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和人格,使每一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三是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四是基础性,素质教育讨论的范围一般限于“基础教育”,实际上指“基本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必然具有基础性。五是普通性,素质教育是“为人生作准备”,是公民教育。六是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莫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拨地发展”。明确地揭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于年月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十项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建立完善课程体系,建立督导评估体系,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区域教育实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奖励优秀教学成果,大力调整教育结构。

奥珍年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站在迎接世纪的挑战,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高度,全面部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计,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使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始进人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从领域上看,素质教育由主要是在中小学领域推行,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由教育部门的工作变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推进方式上,由过去主要是经验总结推广转变到科学化、法制化推进的轨道在范围上,由区域性推进变成全国的整体推进在措施上,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改革,而且要从教育结构、体系、体制,包括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以至教育思想全方位推进。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同志在年月日会见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代表和出席教师节庆祝活动代表时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崇高的社会职业。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摇篮”,“科教兴国是我们的战略决策”,“师范教育具有超前性,更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把造就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内容、方法和技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这为我们建设一支面向世纪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

从学历要求上看,高素质的教师必须达到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在发达国家,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硕士研究生已在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占有一定比例,还包括一些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小学教师接受硕士教育已经形成制度,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每年招收仪名学员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美国一些州政府要求所有的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以后的六年之内必须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否则不能继续在教育部门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要求是低的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为中等师范毕业,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为大学专科毕业,高中教师的合格学历为大学本科毕业。而实际现状离这还有差距,据原国家教委年月日公布的统计公报,至卯年底,全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是卯,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是,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是,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是,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要求分成合格要求和较高要求。第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全部达到合格要求,同时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率先达到较高要求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再用十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使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基本达到较高要求,达到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

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来看,高素质的教师尤其应该具备以下素养、以时代精神为主体的思想品德素养列宁曾经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抬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决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教师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养“四有”新人的祟高事业,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影响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姿态将自己的道德、人格、情操责任感、正义感及献身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思想品德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高素质教师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表现在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充满热情和关心面对知识经济,既要“学会生存”,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自觉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更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生存问题,形成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和全球意识,推进教育民主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既需要有国家民族意识,又要具备国际化开放观念。

以学科专业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为内涵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是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及其程度,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素质。乌申斯基说过“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社会需求指导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传统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创造未来的能力。所以高素质的教师要有广博合理的知识修养,既能在一个学科中有较深的造诣,又具有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底蕴。我国着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克服‘应试教育’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居高临下,举一反三。真是一语中的。

二、以开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认为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学习的能力、教育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社会里,人类知识总量呈“滚雪球”式增长,印年代到年代初科学知识增长率已从提高到,知识陈旧率也越来越快。罗马俱乐部早在卯年就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科学治学方法,并善于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

教育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组织能力、实验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顺利地从事教育活动必须具备的要求。尤其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教师若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育组织能力、灵敏的教学机智,是无法把几十名个性丰富的学生组织得有条不紊,并创造出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开拓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高素质教师能力结构的核心。菲律宾大学赫兰德博士在总结加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所起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使人们能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应付自如,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科学教育必须培养综合化的技能、态度和知识,即开拓能力发挥作用。”同时指出,对教师来说,“开拓能力是使教育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适应自然科学和社会形式的变革,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做出贡献而必须具备的某种能力。这种开拓创新能力表现为科学的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也表现为教育教学中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

以心理健康为标志的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高素质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发展了健康的概念,认为“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使人容易陷人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之中。为此,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既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又要以良好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社会竞争、克服生活中的挫折,锻炼承受心理能力。此外,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脑力,需要教师有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加以保证。

三、高素质的教师如何来培养我们认为,应该“双管齐下”,切实抓好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一方面,要从“源头”抓起,切实推进高师院校的教育改革,把素质教育作为当前高师改革和发展的主题。首先,高师教育中注重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竞争的优势在人才,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人才的高师教育,在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如果不改变现状,不走素质教育的革新之路,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其次,高师注重素质教育,也是师范教育性质任务所决定的。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精于素质教育的师资人才,在提高全民素质的时代任务中,高师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高师教育的素质教育抓好了,对整个基础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培养与提高劳动者和接班人跳素质,将发挥出持久的全面的奠基、示范和辐射作用。再次,高师教育只有注重素质教育,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高师教育只有密切注视并掌握中学教育转轨的新动向、新趋势,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主动强化自身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教育的转轨需要,为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注人新活力,走出新路子,创出新业绩。最后,高师教育注重素质教育,还是高师学生进一步发展成才的基本条件。素质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必经途径。高师教育只有加强素质叔育,才能在校期间,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从终身需要出发,为学生打下进人社会做人、办事、健体的基础,并进而为其修身处世、立业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教师提供墓本条件,促使他们对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教师的方式、方法应是多元化、多样性的。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借鉴国际上通行傲法,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教育学院。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在具体运作中,一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应该看到高师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一、封闭、狭窄等弊端。当前,高师教育特别要强调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传授专业技术的“授技型”向“育才型”转变从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向真正全面地培养能力为主转变。

要通过广泛深人的教学思想大讨论,逐步形成共识,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按照知识、能力、素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确认大师范、新师范和开放式师范教育的新观念,敢于迎接市场挑战,善于抓住自我发展的机遇,按照世纪对师资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人才。

二要加快教育改革,提高质量效益。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国家对师范教育采取优先办好的重要决策,实行适度超前发展、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方针。从世界师范教育体系的发展来看,师范教育体系结构重心向高等师范教育这一头转移,即中等师范学校逐步消失,这是一种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辅相成的必然趋势。这在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已得到验证,同样,在发展中国家也将成为可能。在我国,少数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呈现出这种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师范教育从低到高、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态势。这种态势的形成,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人口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表明了师范教育不断寻求自身发展与整个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同步性。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趋势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童,优化结构,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办出高质量的师范教育,大地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师资,努力造就一批未来教育家。

四、要重视师德教育,培养良好品格。思想道德教育在高师整个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师生头脑,通过“两校”团校和党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解决好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等问题。结合高师特点,突出师德教育。

育人德为本,围绕着育人这一中心,抓好两代师德建设,在师生中开展“铸师魂、立师德、练师能、树师表、扬师风”为中心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为人师表教育,着力塑造面向世纪的教师人格。

四要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科渗透。教学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学科教育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则是其素质的外化形式。因此,高师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教育功能,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学生潜能,为高师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条件,这是高师培养师资人才、提高质量教育的核心环节。原国家教委师范司推出的“高等师范教育面向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是一项具有前瞻性、起点高、立意新的教学计划,其积极实施将会开创高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五要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再好的教育方针、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相匹配,还是要落空的,至少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高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手段简单落后的状况。这显然不利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按照现代的教学思想大力改革高师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方面,要贯彻“启发式”原则,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训练式为开发式,把被动变为主动。搞双向交流,不搞单向传导,重诱导,重探索。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口说笔写外,还应充分运用幻灯、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多媒体、微格技术、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六要丰富实践空间,培养各种能力。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要具备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能力培养,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为此,应为高师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丰富的实践空间通过课堂教学、师能训练、教学实习、科技制作、文体比赛、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高师学生获取、加工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截流”提高,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加大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切实抓好目前在岗的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这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更大而又非搞不可的工程。因此,必须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建设,完善继续教育的有关政策配套,加强领导和管理,教育广大中小学教师转变观念,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更新学科知识和扩大知识面,以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形成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不合格的人不能进人教师队伍。实行竞争上岗,调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把教师继续教育与评职晋级、淘汰不合格教师结合起来。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是一种高层次教育、跨学科教育和超前性教育。

在具体操作上,一要加强教育,铸造“师魂”。“师魂”就是教师的政治灵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教师的立场、观点、政治态度、思想境界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通过继续教育,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使广大教师对社会的要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有充分的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要努力培养,陶冶“师道”。“师道”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祟高性、示范性和深远性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没有良好的师德是不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教,既要通过言传,更要通过身教。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职责,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和做到的,教师自己就要更加严格地遵守和做到。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5)

一、教育改革和教师素质

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师说》)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无数评说、赞美、讴歌教师的语言中,不难看出对教师的职能、地位和作用有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入的过程。如果说传统道德讲“天地君亲师”的道统是将教师的地位神圣化,那么,今天对教师的认知则日益将教师纳入一个写着平等和人性的关系空间。从神话到人化,理性的因素在不断的蓄积力量,而人性的光辉也在不断的得以体现。而这,也正好符合教育的新形势下转变的方向。该方向预示着教育将越来越秉承人性的需求,在贴近现实的同时不断回归人性,将启发和尊重纳入教育的日常中来。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学的执行者,在新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亦需要不断的在素质上获得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素质的完善,甚至可能涉及到根本性的变革。那么,前述神话到人化的过程,教师就经历了一个变革,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

正如许多领域一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开端,往往能撑开一片崭新且独立的天空。对教师和教师素质的探讨也因为人性步伐的临近而日益呈现越来越多的精彩。重视人本身,重视人所群聚的社会,人性的问题从来没有像在今天被这样关注过,而作为文明前进根基的教育也被越来越清晰的烙上了人性的印记。总的说来,教育要革新,无非就是两个方向,一是注重个人本身,另一个则是注重群聚体的福利。具体起来,前者需要在人格的塑造上面多下功夫,后者则更多的需要在知识结构上加以重视。简单说就是如此,虽然从个体到群聚,二者之间有着太多复杂且深刻的联系,将二者侧重比较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另一个侧重的后果就是教育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两个支脉。这两个支脉又紧密联系,不可割裂。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因为其在教育领域非可替代的地位则无可非议的要首先具备这样的素质。

令人震惊的是,目下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分化严重。平庸化的普遍状况不只是传统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同时也是教师素质人格表征未被正确重视的衍生物。关于前者,作为大环境,制约整个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巨大的腐蚀性无可厚非。后者,则反映了在教师素质问题上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局限和偏颇,试问一个本身就不尊重人性基本点,未有健全人格的授道者,又如何能培育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而事实更令人担忧,在教与学的互动体系中,往往是教师的非健全进一步影响甚至是强化了学生的非健全。如果将创新精神视作独立齐备人格表征中的一个基本因素的话,可以看到,教育领域中对创新性的认识是如此的缺乏,以至于影响到全民族的创新力量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动。

通观于此,教育的全面革新带来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在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教师素质的提升最终亦要以“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为目标。

二、知识和人格并重--未来教师素质的新构想

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分别从两个角度提供了教师素质的革新目标。显而易见,将人格同知识并立再一次强调了人性在教育中的注入。而正因为教育的全部施受对象和服务范围都在人的范畴之下,自然,浓厚的人性才是教育生生不息的本质特征。为此,教育现代性自开始便将人性纳入其中,也正因为此,其改良和发展的目标才第一次因为其深刻的人文特征而显得如此波澜壮阔,尤其是当它与重视知识存储量的要求结合到一起的时候,这一目标就更加鲜明且有针对性,也使得这一目标指引下的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更加鲜明直接而且有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直指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直面现实的公允和人性的辉光,对未来的教师素质提供了更加明确且有据可考的要求,新的构想也必然从两个方面加以架构。

首先,未来的教师应该从根本上重视基础知识结构在人文目标和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如果说未来的教育首先应该培养起一种独立的且深刻的思维方式的话,基本的知识及其构架起来的基础知识结构理所当然的成为这种思维的奠基,或者说是诞生的土壤。而秉承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则必然应当因为其自身对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而成为一种表率,这种表率不仅仅表现在因为知识面广博带来的人文吸引力,更表现在由此而引发的对于事物和事件的独特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固然不能而且不应该完全为人所吸收,但其独特的思维背后所蕴含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却能够感染并引导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从根本上说,后者乃是教育的根本。也正是从此意义上讲,重视基础知识结构并不仅仅要求机械的增加阅读和涉猎的范围,更加重要的是从这些知识的汇聚中领悟或者异化出属于自身的思维。进一步讲,这一要求背后还包含了一种态度,那便是对于知识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吸收。德意志的许多政治经济哲学大师们强调开放的社会,但事实上,开放的社会首要的便是开放的学习态度,在广泛吸纳的基础上逐步精选,直到异化的出现,这时候的异化就是建立在强大知识基础上的逻辑推论而非凭空构想,也只有这种真正的逻辑推论才具有强大的说服能力,使得受教育者能理性而非被迫地接受。

其次,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将成为未来教师基本素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真正能影响到未来教育演变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基础的知识结构给予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足以诞生新的思维模式,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性来源。然而,社会的发展正是一个只是存贮容量日益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过程,知识的膨胀已经远非人们所能想象的那般能够加以控制,也正是如此,寻求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找到一种合适于知识整理运用的模式就显得重要,而这一切,不仅仅要依靠开放的态度,同样需要一个独立的人格背景加以引导。教育的现代性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将人性的因素义无反顾地纳入教育的目标体系中,那么,教师这一承担着延续知识延续思维延续文明重任的独特的社会群体自然也需要更好的人格背景人性背景,才能不辱使命。

当然,所谓人格表征一词看似简单,却需要诸多甚至有差异的诠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里不准备将林林总总的东西做一次汇编,而旨在寻找贯穿其中的共同部分:

尊重。从政治到宗教,从东方到西方,尊重作为平衡人际的基本力量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里提到尊重,不仅仅是指对于教育本身的尊重,对于教师神圣工作的尊重,更是指教育过程中的真正将所有个体当成个性化主体、人性凝聚体来看待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提出了社会对于教师的理解与配合,更提出了教师在其基本素养中应该尊重其对象的崭新要求。“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人性背景,还学生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存在”,就是这个尊重对教育提出的崭新口号。

求知欲和创新精神。现代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产生不再受人类的控制,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超乎个人的想象,因为知识诞生和演变的节奏加快,社会生活和教育活动的节奏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越来越需要对知识更新的主动追寻,也就是求知欲在现代化的逼迫之下显得日益重要,而这种种首先就开源于一种启蒙,这个启蒙的出发点就是教师。那么,在未来教师的人格素养中添上求知欲和创新的精神事实上正是对现代化社会要求所作出的正面而且积极的回应。

热爱。宗教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们)给予了解脱的希望,也在于其在现实生活中倡导热爱。热爱神的旨意,热爱亲人和所有的人,这些箴言虽然挂着神圣的外衣,却给予了一种现实的生活图景。事实上,也正是热爱这一词,于人类历史的进程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未来的教育要承继这样的事实,延续这样的精神,自然,教师应当首先领悟并深入其中,热爱教育、热爱知识、热爱亲人和国家、热爱学生,种种热爱才能真正营造出一种珍贵的气氛,并使得这样的气氛能够极大的鼓舞和影响未来的发展。

尊重、求知欲和热爱,这便是对于未来教师人格素养要求的基本面部分。作出这些要求,强烈的依据着这样的事实,那便是所有这些都是未来教育应达到的目标,而教师又肩负着引导这个目标实现的巨大责任。

三、结论和其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中蓄积的问题由来已久,谈及教育的改革,也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涉及众多、关系复杂,需要徐图缓进,有侧重有步骤的系统工程。该工程牵涉范围广,却也意义深远,直接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所以,在教育改革问题上,需要调配各个方面的力量,在教师素质这一个具体而微的事件上,同样需要多方面的投入。总的说来,要使教师的素养能获得全面的提升,实现“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两大目标,单靠教师自身和教育系统自身都是无法解决的。严格的说,在此之上,需要从培养机制、任用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三大方面协调运作,才能有所作为。

具体说来,培育机制就是要严格贯彻教师培育的两大目标,在教师后备力量的培养上从一开始就注重知识和人格两个方面的建设,教师队伍本身也需要强化教育机制,进行轮岗培训,使得教师素质获得根本上的提高。任用机制则在人事安排上严格把关,坚持能者上,不能者下的方针,真正做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标准和高成效。监督机制则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投入,依据上述目标对教师队伍加强监督,通过组织、舆论和其他方式及时纠正错误,合理引导,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力量,系统的力量需要精密的安排和执行。在对未来教师素质提出展望后,惟愿教师的素质教育能真正提上日程,从而从根本上推进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玲俊.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黄向真.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心理不适及其解决[J].教育评论,2002.6.

[3]吴振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5.

[4]王翔.开放教育中的教师管理与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1999.3.

[5]黄鹏群.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J].天津化工,2001.5.

[6]廖荣雄.谈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7]于成义.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J].宁夏教育,2002.7.

[8]唐晓红.论素质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9]王华.从教师心理焦虑谈科学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6)

以浓厚的语文味引导孩子倾听,就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进而良好的语文语感。例如,《燕子》一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飞翔的情景,是一幅迷人的“燕子闹春”图,文字优美,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的诗情画意。当教师教学《燕子》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富有语文味的提问,将学生的耳朵调动起来,可以向学生提问:“请大家对照课文里的插图,想象一下,并,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远远地望去,像不像五线谱?”,进而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体会《燕子》一文美的语言和美的意境,更好地感知课本。

1.2通过故事性的语言,促进在学生倾听中体验教材

对教材的阅读,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性格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运用语文味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就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情感体验,将有助于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在教学《金子》时,当学生通读全文后,了解到淘金的彼得没有发现金子后,决定留下来种花,经过努力,彼得终获成功,找到“真金”。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一定满足,对文章大体内容有了基本了解。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提问“大家谈谈彼得从淘金到最终通过种花,最终获得成功,在取得成功的时候,此时此刻彼得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他会怎样设计今后的生活呢?”,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在倾听同学的发言中,与文本“对话”,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更好地体验教材。

2教师应善于营造浓重倾听氛围的课堂环境

2.1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倾听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主战场。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课堂倾听氛围营造上“作文章”。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创设倾听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倾听。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好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通过设计思路既精辟简洁,又新颖有趣的教案,诸如引入课堂讨论、课堂问答比赛等方式,引导着时刻都会脱缰而去的“小野马们”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而动,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面,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较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适当运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提高注意力。例如,针对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学生要多鼓励,可以说“你真是一名专心听讲的好孩子!”等,来表扬课堂中倾听表现特别突出或者明显的学生,并通过评选“倾听小标兵”,发放小红花等方式,使学生能品尝到“认真倾听”后所取得的快乐,营造浓重的倾听氛围。

2.2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倾听

浓厚的课堂倾听氛围,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指导,可以成为学生有效倾听的“催化剂”。例如,针对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复述、补充、评价,这对提高学生倾听质量不失为一剂“良方”,进行诸如:“谁愿意当一次评委,评一评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见解吗?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等等的课堂指导性提问,指导学生在倾听同学发言时,自觉地去思考。

3教师应善于使用倾听艺术进行语文教学

3.1教师在倾听中应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7)

教师发展学校之所以为大家所接受,正是由于首师大教科院,中小学以各自的优势,以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教师的发展场所,面对改革的客观形势,重新审视教育,重新理解教育,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再实践中发展能力,促进教师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

从2001年5月至今,我们与首师大教科院的指导教师在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道路上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0个月,在这段日子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条思路。三点共识即教师发展学校的工作,要溶于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实践与交流的机会,这种研究是和谐的、同步的;要善于在实践的基础上注重总结,提供理性的思考,促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要激发教师对以往工作进行冷思考,从思考中感悟升华。一条思路即“根植实践,勤于思考;点面结合,逐步推进”。

一、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为了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的放失,首师大的指导教师们首先在校内做了多个层面的调查。他们向校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队伍建设情况;他们在与中层干部的交谈中明了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具体特点;他们更是广泛地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在反复进行的平等的对话中,理解了中学教师工作具体特点。丰富的声像资料使他们有机会看到东铁营一中这所老校所走过的办学历程…..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把握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脉络,对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现状有初步了解,为发展学校的启动奠定基础,而交流、对话,是相通相溶的过程,就教师发展达成共识,把发展学校起步阶段的着力点放在行动研究上,对过去时进行冷思考,在思考中渗透新的理念,重新认识教育,认识自我。

多年来,教师以职业的责任感,付出辛勤的劳动,有许多改革的尝试,教师有着渴求成功的迫切愿望,面对现状也有困惑,焦虑和烦恼。我们注重引导教师有意识的回顾自己的实践,以典型的个案剖析自我。老师们首批完成了40余篇个案分析,这些个案虽篇幅不长,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都是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过认真思考提炼出来的,但在老师们平实的语言中,却能分明地感觉到他们认识上的变化。

一位班主任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案例:那是初三临近毕业的时候,所有老师和班主任工作要集中到升学考试的复习和填报志愿的紧张而繁杂的工作中,那一天,我抱着一摞学生做的很不理想的练习题,走进教室,拿起粉笔,想急于开始试题的讲评,入映眼帘的是黑板上一道长长的裂纹,“这是怎么回事?上午还好好的!”立刻有几名同学的目光投向了我们的捣蛋鬼“律XX,我们似乎明白了,把他叫起来,一痛训斥,什么不珍惜集体荣誉,不爱护公物,永远改不了!等等话语象开了闸门的水从我的胸中奔涌出来,仿佛教学的压力、学生学习进步的缓慢,班内间或出现的问题,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痛斥这名学生的时刻得到了渲泻。这名捣蛋鬼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目不转睛。毕业前的日子是短暂的,孩子们都毕业了升学了,然而这个班内很不起眼的一个女生在毕业后的第一个新年,给我寄了份贺卡,贺卡上写到道:老师感谢您三年中和我们共同走过了那些美好的日子……我想告诉您,那次黑板上的裂纹是我和同学扔传铅笔盒时打出来的。看到这,我真的很难过,律XX的充满怨恨的目光重现在我的面前,黑板上的裂纹成为了学生和他的老师之间永远的裂痕。

大量的个案,展示教育的片断,生动、真实、形象或成功或失败,它不是自然状态的展示,而是理性的再认识,从中分析得失利弊。使大家意识到,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以固有的评价标准判别,不合时宜,会抑制学生的发展;面对着发展中动态的学生,用原有的教育方式,已远不适应,必须更新观念。这种认识,不是驾空的,而是植根于对鲜活个案的剖析上,萌生改革的愿望,逐步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在个案反思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尝试。上学期,我们破例做了一次全校统一要求的期中练习,它的意义不是一次考试,老师关注的焦点也不是分数,而是以这次练习为线索,顺藤摸瓜,去分析自己前一段的教学过程。这也可以说是反思,但已不是停留在某一事件上,而是对一个持续过程的反思。“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劳动,它对于老师们已显得那么平常,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活动中,他们往往疏于思考,而我们恰恰要打破这种近乎沉寂的平静,让“思维”这潭水活起来。

我们明白教师发展学校不是在原有的学校上再单独建立一所新的学校,而是功能性建设。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发展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促使教师发展的地方,在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下,赋予学校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功能。我们的教师发展学校工作是在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下.在教师们的实际工作中去促进教师们的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决不是一时一事的临时行为,它应该是持久的,符合时展需要的,因此,我们并不去追求它短暂的辉煌,而是让他真正的植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这块沃土,精心呵护,促它成长,使它具有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二、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1、营造氛围,引导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

教师进行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教育对象是多样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所以教育是复杂科学,具有高度创造性,教师不能用一种方法教育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模式传授所有内容,必须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教育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和模式。因此教师工作本身的确具有研究性。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未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其研究特点,才能形成教师发展的内驱动、原动力,才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学效果。

努力引导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也是突出教师主体意识的需要,通过研究,有利于改变几十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由校外专家提出意见制定方案,控制实验过程。单纯享受改革成果,而学校教师只是方案的实施者,实验的执行者的状况,使教师真正由单纯改革方案的“消费者”“执行者”转变成鲜活的教育理论的“生产者”“创造者”。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根本意义上,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站立起来,才能真正自强、自立、自尊、自为,同时也为学校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为了营造研究的氛围,我们一方面通过各种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全体教师增强发展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树立教师应不断通过研究自己教育工作,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另一方面,通过讨论交流对话等途径设法营造“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气氛。以此激发教师的冷思考,在反思经验与教训中提高自身素质。

教科研工作,一直是我校较为薄弱的工作环节,为了使教师的工作,具有科学性,借助首师大教科院的智力和科研资源加强了科研工作。组织教师申报一系列课题,其中“教师发展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东铁营一中校本教师继续教育的探索”作为丰台区重点课题被立项。初一实验班成为“运用Z+Z智能平台,实现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这一教育部部级课题成员,目前我校每个教研组每位班级主任都确定了自己的校内研究课题。

2001年7月,我们组织召开了“东铁营一中首届教育研讨会”以往的研讨会都是分别以“德育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的形式出现,而现在我们打破了这一模式,统一到“教育”这样一个命题上,去探索教育的真正含义和成功之路。我们深深感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传授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真正的成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通过充分准备,学校领导和首师大指导教师一起从100余篇的论文中精选了8篇优秀论文,这8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提炼、升华的过程。

2、在开掘中不断发现教师发展的生长点

学校大力倡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实践,创造条件让老师去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校内以教改研究课的形式,以教研组研讨的形式,以阶段性总结的形式不断开掘,及时发现典型,宣传典型,以此带动其他教师。

我们从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开始,改进课堂教学。传统的师生关系是知识上的授受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索取者,这样就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样一个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学生应该是严格与关爱相结合,应该是朋友式的帮助关系。

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的齐砚平老师,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找到了改进自己教学的生长点,得以发展,效果十分显著,齐砚平在她的体会中谈到:以前,我对学生的能力多持怀疑态度,对于许多知识是掰开揉碎地讲,嚼了又嚼,再给学生。知识点一一讲清,注意的问题一一说清,复习的内容一一列清,学生等着吃现成饭。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老师讲的头头是道,而学生未经大脑的思考,测验时不知所云的情况。如果把学生学知识比做过河,老师总是习惯背着,抱着学生走。认为让学生试着下水自己淌一淌,还不如老师背过去省事。但是,久而久之,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学习能力得不到训练,在对这一问题的不断认识中,齐老师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尝试让学生自己下来,亲自淌河前行。由“抱”到“放”,需要老师在各方面的转变,她深钻教材,并根据学生情况,认真设计教案,首先搞清河中那些地方水浅,平坦,可让学生大胆自己过;哪些地方水流湍急,老师要扶一把或学生互帮一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水平设疑置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努力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间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努力营建宽松和谐、自由公平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间接经验,而是按照知识形成过程在探索中总结出来。在教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采用,学习指导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展示才能的空间,努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校在适当的时候举办了以“做学习的主人”为题的高二生物课学习的展览,在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也纷纷尝试,引导学生思维动起来,主体性地参与进来。现在高二年级的学习园地,学生自制的定期更换的涉及到生物、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各学科的知识网络图,学习资料集锦,是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思考、调整、探索、提高的最好明证。

再比如初二班主任陈文娟,在认真思考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如何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这一问题之后,终于树立起信心和勇气,向“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形成“抓两头,促中间”的框框,极易导致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多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的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特征。

我们感到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开始认真研究它的教育对象了,并力争去科学地做出分析。她的观点也许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要首先具备这样的精神和能力,陈文娟老师敢于向传统挑战,在自己的教育园地中,把那些易被忽视的为数不少的学生群体,发现出来,突出出来,为她们克服意志、能力、性格方面的消极的心理特征,去搭设舞台,提供机会。在“找优点”的活动中帮助他们寻找自信,正确认识自我,进而以各种类型的竞赛帮助他们创造出各自的成功记录,利用周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陈文娟老师颇有感慨,她说:“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老师要做有心人,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他们就会树立起信心,积极健康的发展。”

我们分明看到陈文娟老师一系列的理性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掌握并运用了相应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知识,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将这一点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不断拓宽,用这一典型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老师,老师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研究”的必要性,要想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必须能动地发展自身。

3、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初一计算机实验班是从初一年级选取的一个自然班,同时又是教师发展的一个“点”这个班学生人手一机,师生以计算机为学具,增加课堂学习内容的容量,调整课堂学习的节奏,尤其注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我们制定专项的研究方案,对学科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明确阶段性目标。我们的研究根植于学校实践,同时又决不将自己封闭于校门之内。我们组织教师与首师大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的林培英教授一起切磋,向北京181中学等部分在计算机教学与研究方面做出实质性尝试的学校请教,共同研讨如何在这一领域加快实践的步伐。把学生家长请进课堂,听师生互动研究课和家长、学生共同去分析这种新的教学尝试的成功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与改进。借助首师大信息中心的技术力量,利用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送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运用的培训,与育才中学、阜成路中学等其他区县的教师定期交流。

在实验班教师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加快了教育技术的掌握进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聘请首师大教师多次亲临学校现场,进行了系列的计算机应用及课件制作的讲座,有效地指导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此基础上搞了教学课件展示会,近30件课件入选,在全体教师会上演示,学校总结了阶段性工作成果。借助“校校通”网络工程,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40余万,为教师办公室、高中教室配备计算机及投影机、实物展台等现代备课,授课设备,为教师进一步掌握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同时也对教师的备课,改进教学活动提出更高要求,值得欣慰的是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教师们欣然地接受了这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青年教师们兴奋地进入如何有效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怎样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研究之中。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这是党和政府对广大教师的爱护和有力鞭策,是所有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2001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体育课程改革。这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体育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形势呢?

一、了解体育教育的滞后性和教师职业的走势

1.领导对体育教育观念的滞后性

部分学校的领导远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谈及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甚至认为越深越好,而忽略体育课;谈及质量,把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看得很重;谈及人才,把成绩好的学生看成是人才:认为高三的体育课是浪费学生宝贵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久而久之,体育教师自然而然的也忽视了自己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那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必将被打破。

2.教师自身素质的滞后性

是指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准以及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程度。遍观今日体育教师之现状,其敬业精神令人忧虑。“放羊式”教学者有之;搞第二职业者有之;出工不出力者有之。可见一些教师敬业精神的严重缺失,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教师业务水准的滞后性。因为新形势对教师的业务水准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不少体育教师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而缺乏与体育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

3.铁饭碗的职业趋向不稳定性

体育教师昨天可能有过“只要进校园,不愁没饭吃”的历史,那么今天将出现“竞争上岗”的就业局面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关系到每个领域、每个人,教师自不例外,自我封闭、保守的牢固和自感良好优越的稳定已经不复存在。不能胜任教师的转岗或下岗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私立学校已经实行,这是向教育阵地这座“顽堡”的有力冲击。“铁饭碗变成泥饭碗”是早晚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危机感,这是广大教师清醒的体悟和共识。

4.教师聘任制走向公开性

几千年教育历史的沉淀,虽不乏永远闪烁着光辉的精华,但是封闭性则是滞后于时代的主要弊端。一般说来,大多数体育教师从风华正茂走人校园,一直到两鬓染霜离开运动场,其间数几十年,不乏为体育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流出了辛勤的汗水。但也不排除庸庸碌碌度一生的,除了多种因素外,用人的封闭性可以说是一个主要弊端,现在,这一弊端正逐渐被废除。有的地区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聘用采取一些新的举措,从教师业务水平、教师师德等方面进行年底考核。“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否称职”,不单是学校领导说了算,还要由同行教师及学生们来评判:请学生们品评体育教师的好、中、差。学校根据教师的品德、教学能力诸方面,决定是否聘任其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这是走向开放的一条好途径。可见,公开性的聘任制度,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敲响了警钟。

二、认真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教学文件和理念

为了跟上形势需要,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研究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各项文件,深入理解、掌握新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在教学改革中找准目标并运用自如。

1.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地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其课程价值是: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2.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标准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生水平。(3)根据可操作性、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4.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入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社会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社会态度。

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体育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三、教师思想观念和角色的全面转变

1.树立远大理想、实现奉献自我的价值观

体育教师应具备两种意识:(1)参与意识。教育改革已进入实质性的攻坚阶段,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行了教师聘任制,自己不能充当局外人,应当使出浑身解数,满怀信心地投入其中,以自己的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你自己的一席之地。(2)奉献意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教师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应呕心沥血,要弘扬“春蚕精神”“红烛精神”。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面对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事实上,我们中的一些人对“爱”的理解颇为狭隘,以为“严即爱”,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时常上演一幕幕,体罚、打骂之悲剧,更多的人认为把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前者,失之过度,后者,流之肤浅。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不应居高临下,应以兄弟姐妹式和新朋故友式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构筑起师生之间的友谊桥梁。

3.树立宽广的服务观

既然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那么,新形势下的服务观务必是宽广的而不是狭窄的。过去虽然我们一些体育教师也服务于学生;但只关照体育运动成绩较好的学生,热心于一些学生同时又冷淡一些学生。体育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我们提倡宽广的服务观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二是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体育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4.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当今的教师要想保住其“地位”,延续其职业,还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平心而论,我们许多教师己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失,也采取诸如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等措施,但人们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知识的广度,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否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教师尚不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为何物一直沿袭着多年不变的教学方法。同样不可否认,科学走入校园,科技走学生是早晚的事。因此,教师必须先行一步。

5.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决定》号召我们要“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不改不行。众所周知,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已经过时。课上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营造了宽松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进行体育活动,同时获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技术。

四、巩固自身地位的途径

1.要广施爱的甘霖

爱是教师手中不可须央离开的魔方,产生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以高尚时情操感召学生,以和谐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爱学生,如此,则既无“误人子弟”之嫌,亦元被炒鲍鱼之虑。

2.要弘扬师德

古人从师讲求为人师表,当今的教师就更应如此。我们讲为人师表,要以全新的视野和全方位的角度审视自己,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对自己不能低标准和低境界。要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多工作,少索取,甘当红烛,乐当人梯,真正实现属于教师自己的主体价值。

3.要不断充电和补充营养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9)

从教育观念角度看,对什么是德育,什么是德育课程,人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内容的范畴。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名之为德育。这是多么深的教育观念上的变化呵!

从教育和教学内容角度看,变化也不小。许多过去被忽视的,甚至被认为不能列入德育范围的教学内容,现在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德育课程和德育教材。社会在剧烈的变化着,这种变动震憾着每个人的心,在人们的心理上引起巨大的反响。青少年是敏感的,心理问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于是,不少人提出应将心理品质教育列入德育内容。可是,习惯的努力往往是顽固的,不少人对历来不属于德育的心理教育的突然“闯入”感到惊赅和不可理解,经过反复的争论和实践的检验,人们才慢慢地懂得了心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些地方也义无反顾地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了德育课程和教材。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终于普遍地对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教育内容产生了认同感。另外,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过去是被遗忘了的,现在,在社会大变动过程中,人们才发觉不讲社会责任的德育是不完全的德育。上述种种,都说明德育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在发生变化。

从教材组织的形式和格局角度看,当今的教材与往昔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了。当今的教材都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行文活泼,言之有物,而且都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娓娓道来,似在与学生促膝谈心,与以往干巴巴的教材比起来,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德育的课程在变,德育的教材在变,作为执教者的政治教师该不该变一变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二、教育改革对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高层次的。可以说,教改对政治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对其他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里以某种学科知识为主体,当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但那无论如何是第二位的。就拿语文教学来说,所谓“文以载道”,首称是“文”,然后才是“道”,“道”是隐伏在“文”之中的。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很不相同。政治教师讲的是德育,是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这样的人生带根本性的问题。这就不是“文以载道”的问题了,政治教师课堂上宣讲的本身就是“道”,这就是做人的种种道理。讲做人的道理那就要求政治教师本身弄懂做人的道理,并亲身践行之,不这样,就没有说服力。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根本办不到的。讲的与做的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这本身决定了政治教师素质要求的非同凡相。

为了顺理地开展德育课程改革,政治教师在素质提高上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

首先是思想品质素质。这是极为重要的。你是讲政治的,讲马列主义的,那么,你就得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弄懂弄通。中国当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同志一再强调,为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每一个政治教师必须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学懂了,还得树立坚定的信念,坚定地指导和带领学生沿着邓小平同志所指引的道路前进。

政治教师应该在学生群中是有威信和权威的,但是,威信和权威来自身体力行。中国古代的两大显学——儒学和墨学——都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就是说明讲话要算数,讲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我们国家一个好的传统,一个十分优秀的传统。作为政治教师,作为学生政治思想上的引路人,尤其要注重于言行一致。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讲的是重视的,但更重视的是看教师的行动,“听其言,观其行”,观其行是主要的。如果他们看到教师讲的和教师做的不一样,或不怎么一样,那他们会怎样想呢?不是说现在教师在言和行上存在着重大问题。应该说,我们的政治教师总的来说是很不错的,包括在言行一致上是相当称职的。我们要强调的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政治教师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言和行的统一上更上一层楼,真正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和表率。

思想品德素质的复盖面是极为广泛的,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认为,对全体公民来说,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政治教师是处于学生的众目睽睽之下的,任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的失检,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产生教育的负效应。你当政治教师的,平时要求学生助人为乐,可是,在公共车辆上明明前面站着个病者你不让座,学生看到了会怎样想呢?你在政治课上强调要搞好家庭人际关系,可自己的家庭如果关系十分紧张,那学生又怎么会相信你讲的一切呢?“由细微处见精神”,人的思想品质素质是会从细微处表露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当政治教师的决不可以掉以轻心。

对政治教师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观念素质的问题。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是关系到德育课程教材改革成败的大问题。观念的转变本质上是怎样将思想政治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的问题。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怎样处理好知和情、行关系的问题;二是实事求是地安排好思想政治课教学诸项内容的问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重于知而轻于情、行,甚而至于走向极端,把知识的学习抬到不适当的位置,使思想政治课异化成为一般的知识课。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失去了情和行,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课的灵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就失去了。这种局面必须改变。道理要讲的,但不宜多。道理要讲得浅些,浅而明了,要重在正确情感的培养和行为的训练。要使行为规范化,在生活领域内形成种种切实可行的规矩。要使行为训练走向经常化,最后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在学做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课十分地强调了政治性内容的教学。这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了,不少原先看来并不属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也进入了思想政治课,一些原先被忽视的内容,比如心理品质问题,现在普遍地被重视起来了,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诸教学内容有一个重新安排的问题。从总的趋向看,应走向越来越实在,越来越切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政治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提高业务素质具有特别的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人都有提高业务素质的问题,各门课程的教师都有提高业务素质的问题。因为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你不学习,就要落后,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对政治教师来说毫无例外。但政治教师还有个在新的领域内加强学习的问题。许多知识,我们在过去是未教过的,在大学时也未好好学过的,现在却成了教学的重头戏,不学,怎么行?比如,心理品质教育,过去很少有教师涉及,可现在进入了教材和课程,怎么办?只得认认真真地学。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品质?什么是意志?什么叫情感?都要我们去学。还有,社会责任感教育,过去我们知之较少,在中国的诸多词典中,连“社会责任”这个词汇的解释都没有。可见,这里学习,包括向生活本身学习,在生活实践中,认识理解社会责任是怎么回事,这可能比单纯向书本学习要困难得多。

还有一些知识,“新”就“新”在与原来的理解、思维模式不一样。比如说道德,过去我们是以德目来分类和讲述的,无非是诚实、忠厚、进取、勇敢、刻苦、自励,等等,现在我们的课本作了很大的变动,讲的是家庭道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按照人们自己的生活圈来划分道德圈,在每个道德圈内再讲述各自的道德标准、道德要求、道德规范、道德准则。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更新。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广大政治教师从新学习、从新研究,从新组成自己的知识库。

有些政治教师叹息:政治教师是年年都是新教师。我们认为,从一定意义上看也没什么不好,年年都学习一点新东西,年年都吸收一点新养料,这对一个政治教师来说,是何等的必要呀!

三、

我们在这里可以提出一个命题:政治教师要善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的过程也就是提高自己素质水准的过程。

读书无疑是修养自己的重要途径。过去人家看不起政治教师,认为政治教师没什么学问,就是靠嘴巴功夫吃饭的。不,政治教师应该成为学问家,真正的学问家。马列主义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怎样育人也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这里涉及到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诸多的学问。我们要尽量多读些书,使自己的知识宝库更丰富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学到用时方恨少”,政治教师也不例外。

读书宜杂。政治教师尤其应博览群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不只包含有社会科学各类知识,甚至与自然科学的许多知识也息息相关。我们要在杂的基础上求精,那样的“精”才会有分量。当然,博与精都不易,要下大功夫可能有所收获,而且要有长期的坚持精神。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10)

“人文素质”近年来是一个热门名词,在高等院校更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名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努力方向,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根本措施,而人文素质教育是高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教育追求善,对求真的科学具有导向作用,人文素质不仅影响人的价值观,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有益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解放,激发创造灵感。[1]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到可能的方面和领域。在高师教学中,教育学课程就是一个可以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的平台。

一、加强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人文素质,一般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为什么要加强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Www.133229.Com

1.有利于师范生承担起传播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重任。

师范生将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担负的是人类知识文化的传递、传播方面的任务。人类知识包含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它要求师范生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文、史、哲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音、体、美等艺术方面知识、技能和审美的能力,具有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当然,师范生学习的时间和水平有限,不可能在这些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但至少应具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传播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重任。

2.有利于师范生形成良好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工作性质是复杂而又繁重的脑力劳动,教师主体的人格是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为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通过师生人际关系,通过心灵之间的交流、撞击、情感的交融、教师人格的感染来实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而且可以此为载体,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最大限度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施加影响。正如俄罗斯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3.有利于师范生形成优良品德,提高竞争能力。

“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如此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真正懂得人的价值与意义,正确思考人生、修炼人生。而且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带有寓教于美、潜移默化的特点,学生比较乐于接受,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而且在人力资源供求日益富裕和能够充分实现自由流动的今天,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学生必须调整思路,不但要以知识、技能武装自己,而且要以道德、修养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试想,哪一个单位愿意招聘一个学富五车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人呢?

二、教育学课程教学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1.教育学课程具有人文性的基本特质。

建国以后,我国全面学习前苏联,高师教育类课程精简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法三门,教材的教条化比较明显,教学逐渐形成了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为此,改革开放以来,华中师大等五所院校开始对教育学教材进行改革,之后又有人本着实用的宗旨,编写实用教育学。20世纪90年代初,微格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教学技能,出现了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并重的势头。尽管教育学课程向技能性偏重,但我们仍应看到教育学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的,因为教育学教学对于师范生的精神成长是举足轻重的。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教育学课程教学的

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备课、上课、了解学生心理等基本教育能力,还应对他们进行审美欣赏、心理健康、道德完美等更加丰富健全的人格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内容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还有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艺术品质的培养,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人文性”主张教育不是为了社会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2.教育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民族精神。

师范生正处在人格健全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学课程独特的学科体系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增强其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方向,抵御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不仅把学习当作个人的事情,而且当作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事业来努力。

3.教育学课程可以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能力。

一名全面发展的师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学生通过教育学课程对相关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知识的获取和充实,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使他们懂得真、善、美的真谛,净化和美化其心灵、言语和形象,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而且教育类课程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崇高精神等都能不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他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也使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提高。

4.教育类课程能够正确引导师范生的行为方向。

从高中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学生需要逐渐具备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能力。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而且成长在各种思想的“前沿阵地”——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又处于成人化的转变期,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教育类课程所内含的全面发展教育,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及教育家们的光辉思想,都有利于师范生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以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来鞭策自己,做一名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学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

1.挖掘教育学课程内容,彰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目前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实际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教育学课程的人文认知功能,从而使教学的整体功能失效。因此,彰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深入挖掘人文教育资源,是提高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一门教师教育类基础必修课程,以往的课程教学没有处理好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其应有的人文精神教育作用。事实上,教育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无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还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教师的素质等,都贯穿着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些理论富有深厚的人文魅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宝贵人文教育资源。例如,我们在讲到教师道德素养内容之一——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时,让学生观看音像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故事。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毕业那年去贵州的一个贫困山区去支教,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学生们看完后无不被其感动,再一次深刻意识到社会和国家把培养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教给自己,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责任。再例如,讲授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笔者结合《论语》、《孟子》等篇章谈儒家理想人格的修养、儒家学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等,让学生理解那些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为什么要发表联合宣言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的思想里去,引导学生从历代优秀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对这种立足于教材中的内容,有目的地扩充信息量的做法,学生反映不错。有一位同学写道:“老师对教材中的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同时引出许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事实,不仅使我从整体上了解了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而且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品位,让我更爱教育这一神圣的职业了。”

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只有闪烁着人文光辉的教育理论,才更能使大学生通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逐步认识到社会价值的意义,从而超越自我。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创新教育理论的内容,大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理论中的人文教育资源,使教育学成为富有魅力并令人期待的学科。

2.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给予人文关怀。

在高校,

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常把学生当成工具和“匠人”来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教育对象上,把学生当成接收器,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成产品来加工,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更有甚者,有极个别教师对有障碍的学生或心理有疾病的学生,不是给予真诚的师爱,去爱护和帮助他们,而是歧视和厌恶他们,使这部分学生感到孤独无援,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以致于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对他人、学校和社会产生仇恨的心理。人文关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和要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由主义教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接受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育情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等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在启发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教师适当点拨启迪,辅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通过评价给予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笔者还通过课前演讲来搭起一个思想感情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师生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还很腼腆,有些怯场,我们鼓励其大声、大方、大胆地表达。“要想明天讲得棒,别怕今天出洋相”,口才不像人的相貌一样难以改变,它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提高。一轮下来,同学们体会到“多上台一次,胆子就大三分”的道理,逐渐的,大家上台积极了、踊跃了,演讲的话题更多了,演讲的水平也日益提高了。同学们在一起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谈抱负,谈亲情、谈友情;读散文、吟诗歌、讲故事,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乡土人情;不少同学还能结合教育知识谈对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的看法,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学生的演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经常异彩纷呈,高潮迭起。当一部分学生还在为进入大学没有目标而迷茫时,有学生则以“校荣我荣,校衰我耻”为题,宣誓“师专将因为我们而辉煌”,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学生们在课堂上尽情挥洒,展示出无比的自信与豪迈。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通过课前演讲,不仅提高师范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彼此间交流的是思想和感情,我们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3.围绕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块黑板、二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落后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忽视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要提高教育学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本、图形、图像及音频、视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文素质。如结合教材“五育”内容可播放《百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所讲的专题《“硫酸泼熊”引发的思考》,从轰动全国的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谈到传统美育再到当代人格建设,让学生在震撼中感悟;学习“教师素质”内容时可放映电影《美丽的大脚》、《凤凰琴》,让学生在感动中沉思;讲授“学校教学”内容时可放映优质课录像,等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同时还可以使教材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声有色,从而提升课程的艺术性、欣赏性和教育性。

总之,师范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不是仅靠一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所能完成的,它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需要学校、社会一起努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师范生人文素质形成的良好氛围。但可以肯定地说,教育学课程在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教师们应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作华,张云怀,周小霞,李泽全,陶长元,张胜涛.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4,(1).

[2]顾明远.人文科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5,(3).

[3]裴金涛.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0,(5).

[4]张煜芳.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篇(11)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各高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其所培养出来的师范毕业生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整体素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旨在让优秀人才经过师范教育成长为优秀教师。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一、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备受关注,而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为此,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工作部署和安排。特别是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文化科学素养的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第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尤其要使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和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要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在个体生命中达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师范院校大学生特殊角色的需要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在师范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举措。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所肩负的使命,对促进教育改革、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创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可见,在师范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即受教育主体在毕业后,将成为推进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的的重要力量,它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师范院校教育不只是要学生学知识、学技术,而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专业、有道德、有理想的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生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在整体上看还是好的。由于国家对师范院校给予了较多的优惠政策,加之教师职业拥有的相对稳定性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吸引了大批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也因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基础素质相对较好,从而使得师范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有了基础保证。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师范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当然,由于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既存在着社会共性问题,也有其个性特点。其特点和原因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师职业理想不牢固

虽然许多学生第一志愿报考了师范院校,但这仅仅是从个人生存和将来就业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再由于现阶段的大多数师范院校在规模上不断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大力开发非师范类专业,这也势必会给师范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到高师生的专业稳定,使部分学生缺乏热爱教师生涯和愿意为教师生涯献身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导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思想的弱化。

第二,知识结构不完善

许多大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基本功不扎实,加之现有的课程结构又缺少更多的文理交叉,因此,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就出现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不协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不协调。

第三,文化艺术素养不高

多数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而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但是,目前许多高师生却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和基本素质,缺乏审美能力,对高雅艺术欣赏不了,艺术品位低。

第四,高师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相对薄弱

口语表达技能、书写技能、文字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但因国家未制定教师从业强制性的技术规范,一些师范院校也未规定较高的技能训练标准;加之受社会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偏好,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

三、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措施

教师工作现已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对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文化素质教育模块

文化素质教育应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改变以往选修课随意、零星的状态,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选修课有计划地纳入师范院校的特色教学中。应根据师范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具体地讲,应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模块确定为:(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开设中国传统美德概论、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等。(2)中外艺术模块。开设中外美术简史、中外影视赏析与评论、中外音乐简史与欣赏等。(3)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模块。开设西方思想史、西方文明史和世界优秀文学作品赏析等。(4)形势与政策模块。开设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动态专题等。(5)现代市场经济管理模块。开设市场经济导论、行政法律及民事法律专题、当代管理理论等。文化素质教育系列选修课程,一般每门课程开设30~40学时,面向全校由学生自由选课。在教学管理上,可采取考查、撰写小论文等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以促进学生积极选课。在保证课程门类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虽然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减弱,但师范院校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专业教师,应结合专业课教学,寓文化素质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使之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又育人。专业教师本身既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又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以自身思辨的、感情的、道德的、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激励学生,影响他们的志趣,启发他们的觉悟,振奋他们的精神,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除了本身的努力外,师范院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在文化素质上有所提高。在师范院校教师的选用及培养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已成为基本要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的文化素质,既是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根本基础,也是提高文化品位的根本保障。很多学者认为,文化素质即是人文素质,而很少谈到科学素质。其实,在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当中,应该把二者的统一作为教育的核心来对待。

第三,积极开展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整体素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突出师范特色。首先,要多开展对广大学生的师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一代具有较高素质、爱教、乐教、安心从教的人民教师。其次,要多开展师能的培训和现代教育意识养成的活动,使学生在校园内提前走上课堂,按合格人民教师的标准完善自身。要多开展全校范围的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实习生大赛、“三字一话”比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师能。再次,要多开展提高科技文化含量的校园活动。要定期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发明大赛”和“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着力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要创立、发展各级各类科研组织,形成交流、学习、示范为一体的学生科技活动的规范运作机制和择优、鼓励为一体的学生科技活动的竞赛机制,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要积极开展校园学术活动。要鼓励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鼓励他们定期参与学生的学术活动,并形成制度。要通过办好“校园学术报告厅”,邀请部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及时报道最新的科研成果动态,以及播放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实况录像等,营造良好的校同学术氛围。